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通用10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篇1
目前,糖尿病已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在减少生命质量方面仅次于截肢[1],可引起患者焦虑甚至抑郁。当前,对这种疼痛的治疗并不满意。现就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定义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一种周围神经性疼痛,多伦多小组于2009 年对其定义为: 疼痛是由糖尿病患者躯体感觉异常直接引起的,症状是远端、对称的,常于夜间发作。通常描述为刺痛、深部痛、锐痛,就像电击或灼烧感[2]。临床上经常表现为下肢的进展性对称性疼痛,疼痛缘于任何无端的外部刺激,被描述为袜套或手套样分布的痛性麻木、灼烧感或刺痛感[3]。
2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治疗
2. 1 一般治疗
吸烟、饮酒、维生素B12 的缺乏及代谢综合征的单个因素( 包括肥胖、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 与神经病变相互关联,因此需要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在啮齿动物,有氧运动训练可以延缓糖尿病患者疼痛和触觉敏感的发生,也可以减少机械诱发痛和损伤后的疼痛过敏。同样在人类,常规运动不仅可以缓解神经性疼痛,也被证明可以增加皮肤感觉及感知振动的能力[4]。美国糖尿病协会(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 指南鼓励所有人( 包括糖尿病患者) 减少静坐时间,尤其是避免长时间的静坐( > 90 min) ,鼓励无禁忌证的2 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2 次耐力锻炼,良好的血糖控制仍是阻止和延缓神经病变发生和进展的主要方法。正如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结果显示,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 以内对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在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方面,1 型糖尿病显示有很大的优势,2 型糖尿病的这种效应是不显著的[5]。
2. 2 药物治疗
2. 2. 1 抗惊厥药物
普瑞巴林是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使用的第1 个抗惊厥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疼痛及脊髓损伤后神经痛。欧洲神经协会推荐将普瑞巴林作为一线A级用药。其镇痛机理是 α2δ1 亚基的运输受损伴随钙通道功能表达减少[6]。普瑞巴林已被批准用于单药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普瑞巴林不经过肝脏代谢,与其他镇痛药物合用几乎没有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对于一些挑战性案例指南建议给予联合治疗。除了镇痛作用,普瑞巴林也表现出了抗焦虑的特性,它对睡眠及生活质量也有所改善[7]。因此,普瑞巴林可以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总的来说,普瑞巴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周围水肿和体重增加,通常有剂量依赖性。可是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数都是轻或中度的,不需要停药[8]。一些指南也推荐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其与普瑞巴林作用机制相似。
2. 2. 2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代表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管理的一线用药。度洛西丁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在几个大的随机对照实验,度洛西丁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10]。在为期2 周的对加巴喷丁反应差的糖尿病患者的非盲随机试验中,度洛西丁显示能降低与普瑞巴林类似的疼痛评分[11]。度洛西丁与普瑞巴林相比,其恶心、头晕、嗜睡相关的副作用更强。文拉法辛也是选择性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低剂量主要抑制5-羟色胺的作用,高剂量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12]。目前有meta分析[13]报道,文拉法辛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效果优于度洛西丁。在直接的meta分析研究[14]中,阿米替林被证明与加巴喷丁一样有效,在随机、双盲、交叉试验[15]中被认为与度洛西丁一样有效。同样的,在双盲交叉试验去甲替林在减轻糖尿病患者疼痛上被认为像加巴喷丁一样有效[16]。使用这些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口干、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认知障碍、便秘和尿储留。上述副作用阿米替林比去甲替林更强。
2. 2. 3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被推荐作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二线或三线用药[17]。一个多中心的、随机的、安慰剂对照研究报道了曲马多可显著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生理和社会功能评分。其一些潜在的副作用有恶心、便秘、头痛、嗜睡。吗啡也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每日疼痛评分[18]。羟可酮与吗啡相比,其生物利用度和效价更高,副作用更少。糖尿病周围神经动物模型显示吗啡[19]和丁丙诺啡[20]可有效减少热和机械超敏反应。也有证据证明阿片类与其他药物如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吗氯贝胺和瑞波西汀[21]合用其抗痛觉过敏效应可以变得更好。基于这一观点,整合其他机制到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形成的新分子比如他喷他多,一个痛敏肽/孤啡肽、FQ肽和阿片类受体的激动剂[22],以及U阿片受体激动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在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动物模型伤害行为上显示出了有效性。他喷他多被证明可以有效管理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包括骨关节炎性的膝盖疼痛、腰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23]。一个随机撤药、安慰剂对照试验50% 的患者接受他喷他多治疗,疼痛程度至少缓解30%[24]。在中到重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最近的临床试验也获得了相似的数据。其临床副作用有恶心和呕吐。
2. 2. 4 其他的药物
2.2.4.1辣椒素霜
局部用药可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辣椒素霜已被批准作为神经性疼痛的局部缓解用药[18]。辣椒素是辣椒的辛辣成分和可能的辣椒素的瞬时受体激动剂。这个受体是配体门控的,为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主要表达在无髓鞘的C神经纤维[25]。C神经纤维在反复接触局部辣椒素后会引起P物质和其他的神经递质减少[25]。C纤维的损耗和脱敏会减少疼痛刺激从周围神经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一些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了低浓度( 从0. 025% 到0. 075% ) 辣椒素霜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26]。因为对疼痛感觉神经末梢的脱敏作用,更高浓度的辣椒素霜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皮肤损伤的风险。在局部用药部位会出现发痒、刺痛、红斑、瞬时的烧灼感和初始的疼痛感,致使很多患者停药。
2.2.4.2利多卡因贴片
利多卡因作为外周止痛药,系统性吸收很少,常与其他的镇痛药物联合使用。利多卡因阻断钠离子通道而抵消对神经性疼痛有作用的周围痛觉感受器的过度兴奋。其阻断作用减少了异常放电,提高了周边感觉神经元的放电阈值[27]。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刺激、接触性皮炎和瘙痒。
2.2.4.3 a-硫辛酸
a-硫辛酸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是通过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及可以降低谷胱甘肽的浓度。它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能有助于全面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28]。一些临床试验评估了a-硫辛酸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显示了对疼痛缓解的温和作用[29]。在一个随机双盲试验,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用a-硫辛酸治疗可以显著地减轻神经性疼痛[30]。同目前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药物相比,a-硫辛酸的副作用较少,但恶心和呕吐症状较常见。
2.2.4.4硝酸异山梨酯喷雾剂
硝酸异山梨酯是一氧化氮( NO) 依赖性的血管舒张药,对动脉和静脉均有作用。NO产生增多、微血管血流的改善可能与疼痛及烧灼感的缓解有关。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硝酸异山梨酯喷雾剂大约减少了50% 患者的整体神经性疼痛和烧灼感,这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睡眠、机动性和情绪[31]。
2. 3 外科治疗
临床研究[32]证明,外周神经减压术通过切开韧带或纤维组织而松解神经所受的压迫、改善神经血供。手术可使约85% 的患者疼痛缓解、感觉恢复。且松解干预越早,术后功能恢复越好。外周神经减压术主要的并发症是足部手术切口感染。2012 年Dellon等[29]主持的多中心研究中神经减压术后足部感染的发生率为0. 6% 。减少感染发生的关键是术前严格控制血糖,术后足部抬高,使用特殊的减重鞋,加强伤口护理。众多的非随机试验已经显示神经减压术对于疼痛、感觉、平衡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有积极影响。研究表明,神经减压术在42. 5% 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可有临床意义上的缓解。根据当前数据,对于经药物治疗后疼痛缓解不充分的经慎重选择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患者,下肢神经减压术可能是一个治疗方案[33]。
2. 4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非药物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方法包括经皮神经电刺激、电磁刺激、脊髓刺激、深部脑刺激、低水平激光治疗和按摩,上述这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都不能充分证明,如针灸治疗神经性疼痛的研究就没有安慰剂作对照[34]。
3 展望
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探索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来达到满意的疼痛缓解,阻止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展甚至可以逆转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 篇2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护理
【中图分类号】R78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95-02
从临床上来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并且是慢性病。该病在临床上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在很多时候,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发生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从患者的末梢神经开始病变,并且在恶化的时候,其速度是非常慢的,临床上的诊治工作比较困难。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可减少患者的病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的身体指标稳定。本研究主要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划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患者情况如下,观察组方面: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3例;患者年龄在30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岁±2.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为24例;患者年龄在31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岁±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西医护理:对患者进行血糖的积极控制,从胰岛素注入和饮食规范两个方面来进行[1];定期对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进行检查,搜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2];对于并发症较多的患者,深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中医护理:对患者实施足穴按摩,重点推拿患者的足部垂体、肾、肾上腺等穴位,在对患者实施按摩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柔和、平稳的力度来实施[3],当患者能够感受到轻微的疼痛,但能够在患者的承受范围内时,最为妥当[4]。另一方面,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自身的体质等因素,为患者制定有效的运动方案,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等,通过长期的坚持,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降低血糖,从根本上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的恶化。
1.3 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主要是划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项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满意情况和护患关系等多方面,决定满意水平。
1.4 統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应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计量资料方面,通过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满意26例(52.0%),一般21例(42.0%),不满意3例(6.0%),满意度94.0%;对照组患者满意19例(38.0%),一般16例(32.0%),不满意15例(30.0%),满意度7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在很多方面都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并且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对患者实施积极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稳定患者的临床表现,减少患者的病痛,日后可将中西医结合护理推广应用。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很多方面都会对患者构成严重的生命和健康威胁,在今后的护理中,必须特别注意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际情况。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护理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具有更好的效果,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另外,由于部分患者的神经病变比较隐性,所以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对患者的细节表现进行观察。例如,当患者出现麻木的时候,部分患者会有虫爬、发热等感觉,这就代表患者的神经病变在恶化,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并及时报告医疗人员,采取积极的手段予以干预。综上所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实施有效的护理,在多方面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英娜.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4,02(03):239-240.
[2] 赵 丽a,李敬林b.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05(04):68-69.
[3] 曹金婷.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4,09(10):127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4例, 其中女36例, 男48例;年龄12~71岁, 平均住院1~2周, 病程2.8~20年, 其中空腹测定血糖值的最高者26.5mmol/L。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2例, 其中对照组男24例, 女18例;治疗组男24例, 女18例。
1.2 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均符合WHO推荐的糖尿病正规诊断标准, 对患者植物性神经的诊断符合刘新民所提出的实用内分泌学的诊断标准, 并排除后天继发性糖尿病患者, 只保留原发性糖尿病患者。
1.3 方法
根据统计分析和差异理论学意义, 对照组只实施常规治疗, 治疗组除提供常规治疗的合理运动、控制饮食、口服降糖类药物以及必要的皮下胰岛素注射等, 还要提供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2 护理
2.1 精神、神经综合征
很多患者在糖尿病发作前可能有过某些精神性或神经性的创伤, 如悲伤、惊恐、忧虑等, 因此导致不能很好地调试心理, 使病情加重, 很多患者表现出表情淡漠、性格孤僻、感情抑郁或少言寡语等。
2.2 护理措施
2.2.1 生活护理。
帮助患者保持个人清洁、空气清新、环境柔和;糖尿病患者因患病很容易导致皮肤缺水干燥, 因而抵抗力低下, 容易感染各种病毒、病菌, 护理人员应督促和协助患者勤换内衣裤, 以降低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2.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可极大的影响患者的康复几率。而良好的心理护理, 首先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思想情绪, 进行一对一的特别护理。由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的患者, 大多数都可以保持神志清醒, 可以完成与护理人员的配合, 护理人员不仅应向患者讲述有关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面的配合要求, 还要告诉患者养成良好的病期饮食习惯及意义, 要教会患者诸如尿糖定性法或者分段留尿法及通过结果推断胰岛素用量、用法及药物的反应等, 通过心理疏导来帮助患者维持稳定的情绪, 保持良好心态, 并配合好护理人员的工作。
2.3 对神经系统异常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若为周围神经的病变, 则常表现为足和双手的针刺灼痛及麻木, 但不同的患病程度, 患者的疼痛度是不同的, 从疼痛时间上来看均为夜间较严重, 静态时疼痛较动态时严重。治疗时, 除应用针对疼痛的止痛类药物外, 还会静脉注射六合氨基酸, 虽此药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但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会引发神经性病变有密切关系。对于轻微的肢体疼痛, 可给予患者口服止痛类药物;疼痛剧烈时, 则要在止痛类和维生素类药品外, 进行局部的理疗和按摩, 以此来促进患者血液循环, 减缓疼痛感。还要保护患者皮肤, 已溃疡或烫伤, 若有发生, 应及时以药物治疗, 且要保证无菌操作, 防止患者感染。在使用六合氨基酸时, 要特别注意患者用药后反应, 曾有数据统计表示, 1/4以上的患者会在使用该药剂时出现心率加快和低热等现象, 所以输液时, 要控制滴速且提高针入体时的穿刺成功率, 以防止漏出药液, 做到这些便会使护理获得很好的效果。
3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4 讨论
研究发现, 进行过心理护理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从而为心理治疗在糖尿病植物性神经病的治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证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很大程度上受到患者糖代谢控制情况的影响, 而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护理可以有效地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近年来兴起的身心医学, 就提倡在治疗的过程中, 不只采用生理学的方法, 也要重视心理学的方法, 治疗疾病不仅仅要依靠药物和理疗, 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治病心态、健康的人格及对社会态度的心理危险因素的抵制等, 都会为疾病的治疗提供莫大的好处。
到目前为止, 糖尿病尚不可根治, 且潜伏或可治愈期长, 并发症多且经常反复, 导致患者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 病情也不稳定, 逐渐丧失工作能力, 这些都会导致患者产生类似绝望等负面情绪, 并有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继而破罐破摔, 放松或放弃治疗, 从而恶性循环。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患病状态, 情感脆弱, 心理负担重, 这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并最终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而在这方面, 就要靠家人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家人应开导和鼓励患者, 尽最大可能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至于饮食治疗, 要靠患者的自控和家人的监督、提醒。正如本研究所表明的, 系统而健全的心理治疗可以使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事半功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教育对提高糖尿病病变的神经性疾病的治疗有良好的促进效果, 然而, 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素质的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整个强调心理护理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要为患者提供理疗上的辅助, 还要了解并倾听患者们的心声, 并用最恰当的方式, 帮助患者减缓心理压力和负担,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医护素质, 还要有耐心和同情心, 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照顾, 只有这样, 才能给患者以治病的信心, 并且最大程度地提高心理护理和辅助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植物性神经病,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秀问.糖尿病肾病的诊治进展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5, 15 (6) :361.
[2]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 (M)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治 篇4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还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检查可发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表现异常。因其病变范围广,致残率高,故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辨证施治
该病的临床治疗,要不忘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要因症施方治疗痹痛,又要注意调整血糖,根据其病因病机进行论治。
我们曾采用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络组证患者53例,取得良好效果。主症四肢麻木,或四肢疼痛;次症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白汗、肌肤甲错、面色晦暗,舌体胖,舌质暗,或有瘀斑,或舌下有青筋紫暗怒张,舌苔薄白,脉弦涩,或细涩。
患者口服木丹颗粒,一次7克,一日3次,饭后用温开水冲服,连用8周。结果表明,木丹颗粒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四肢麻木、疼痛、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肌肤甲错等均有显著的改善。
木丹颗粒治疗后,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总有效率为62.26%,提示木丹颗粒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其他疗法
除内治法采取辨证论治外,亦可通过辨证采取中药熏洗、针灸、按摩、耳穴、敷贴等不同的外治法,从不同的途径,通过不同的作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
如中药熏洗疗法可通过热力和药力的作用,直达病所,熏洗药物亦可通过临床辨证,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不同的配伍。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内外治法结合,采用多种疗法,往往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病因病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2015年住院糖尿病患者48例, 女26例, 男22例, 年龄49~80岁;糖尿病病程6~20年, 不同程度的伴有双下肢麻木、发凉、疼痛、感觉减退周围神经病变症状1~6年;合并高血压患者47例, 合并高血脂45例;长期口服甲钴胺、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者26例。诊断标准:周围神经病变第十二版《实用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2]:病史、临床表现、体检、电生理检查资料: (1) 以四肢远端对称性神经病变最为常见, 感觉异常、麻木、发凉、针刺样疼痛, 主要累及下肢; (2) “足底垫厚纸板样感觉”; (3) 感觉缺失; (4) 体检时发现四肢远端手套、袜套样疼痛; (5)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6) 下肢远端踝反射消失、振动觉消失。
1.2 治疗方法
前列地尔10μg, 静脉滴注, 1次/d, 同时口服甲钴胺、胰激肽原酶肠溶片, 严格控制血糖, 降血脂、降压、阿司匹林治疗。疗程为7~15d。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双下肢麻木、发凉、疼痛、感觉减退症状消失或好转38例 (79.17%) , 无明显变化者10例 (20.83%) 。
3 讨论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糖尿患者中, 由于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发生障碍, 引起血管炎性反应、减慢血流、脂质代谢紊乱, 从而造成动脉粥样斑块性形成, 管腔狭窄。患者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 严重供血不足可导致肢体坏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90%[3]。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微血管基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的典型改变;血流流变学改变、血小板异常、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凝血功能障碍, 糖化血红蛋白增高, 均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血管结构、功能异常, 血液流变学障碍, 最终导致神经阻滞缺血缺氧, 功能异常。此外,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 糖尿病是活性氧化作用造成组织损伤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最新ACC/AHA2007指南[4], 均应给予积极的扩血管治疗和生活指导。前列地尔主要成分为前列腺素E1, 是以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静脉注射制剂, 具有易于分布到受损血管部位的靶向特征, 从而发挥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 从而改善微循环, 用于治疗慢性动脉闭塞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四肢静息痛, 改善血管内微循环障碍[5]。本结果显示前列地尔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症状有显著改善。
关键词:周围神经病变,前列地尔,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 米延起, 张燕, 席平.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 2004, 20 (11) :1003.
[2] 叶任高.内科学[M].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07.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31.
[4] 钟学礼.临床糖尿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246-25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进展 篇6
1 发病机制
DPN发病主要原因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高血糖、脂类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血管损害、氧化应激、免疫损伤及遗传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引发病变, 其中长期高血糖起绝对性作用[3]。Brownlee等[4提出糖尿病并发症统一机制学说, 认为长期高血糖环境可导致线粒体呼吸链中氧自由基产生过量, 激活多元醇途径、蛋白激酶途径、己糖胺途径与糖基化终末产物途径, 引起细胞功能紊乱诱导血管损伤导致DPN发生。
2 临床检查
DPN的临床筛查常用简单的器械和手工测定痛觉、温度觉、关节位置觉、轻触觉、振动觉与踝、膝反射等, 方法简单, 但准确度及精密度较低, 解释性与重复性较差, 常用单丝检查与音叉检查。目前关于单丝检查合适的受试部位及检查结果的判断尚未达成共识, 多认为拇指、第3、第5跖骨的掌面可重复性较好, 敏感性为41~93%, 特异性为68~100%[5,6], 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应用10g尼龙丝压迫觉检查和音叉检查作为综合性足检查的方法[7]。
近年来开展了许多半定量或定量方法检查, 其操作简单且重复性良好, 主要有定量感觉检查 (QST) 、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NCS) 及皮肤神经活体组织检查等。定量感觉检查有温度觉、痛觉 (冷痛觉与热痛觉) 和振动觉阈值检查等多种测量模式, 对诊断轻度DPN非常敏感, 但其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及无定位功能, 临床需与其它电生理检查联合应用。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可评估周围神经传递电信号的能力, 是诊断DPN金标准, 可发现亚临床病变, 局限性为只能反映有髓鞘的大神经纤维功能状态, 对小神经及脱髓鞘神经纤维病变不敏感, 故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DPN存在且检查昂贵费时。
神经活检可用于明确神经病变病因学, 但因其可引起活检区感觉异常与持续疼痛而逐渐被皮肤活检取代。皮肤活检创伤性小且准确评估DPN程度, 可用于确定临床表现与电生理无阳性发现的DPN存在, 其局限性在于分析设备昂贵且不能反映完整的神经反应环的功能。其它检查还有应用荧光血管造影和神经外膜血管照相研究神经微血管系统, 应用微电极以测定神经末段氧压力, 利用全新的微光导分光光度计引导微创技术检测腓肠神经的血流及氧饱和度,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磁共振成像等, 但由于设备昂贵及操作复杂等原因, 临床应用较少。
3 治疗
目前临床上无法根治, 只能根据现有证据寻找可行或可能有益的方法, 减少患者痛苦, 降低致残率, 提高生存质量, 主要方法包括基础治疗、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
3.1 基础治疗
积极控制高血糖与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是防治DPN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手段。美国实施的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 (DCCT) 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均已报告严格的血糖控制是目前唯一已被证实的治疗途径,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治疗DPN的基础, 开始越早, 治疗效果越明显。2009年Duckworth[8]等随访了1791位退伍军人, 中位随访年限5.6年, 发现严格控制血糖后DPN减少约5%;Linn[9]等报道随访49位糖尿病患者约5年, 强化降糖治疗后神经病变可减少70%。严格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合理应用降糖药物和适当的应用胰岛素制剂及严格血糖监测, 使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且密切监测危险指标, 能使DPN得到有效的防治, 多数学者将血糖控制的靶目标推荐为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做好卫生宣教, 对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唯一基本手段, 应引起我们充分重视[10]。近年来欧洲糖尿病基础多项研究表明DPN的影响因素除高血糖外, 还包括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吸烟等代谢因子, 这些因素均与DPN独立相关, 可加快神经病变损伤, 因此控制血糖的同时积极纠正高血压与高血脂, 改善代谢紊乱, 对预防治疗DPN同样关键。
3.2 病因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的主要药物有抗氧化应激药物、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神经营养与修复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等。α-硫辛酸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天然抗氧化剂, 可静脉或口服, 在欧美广泛应用。Zieglerd等[11]报道600mg/d静脉注射α-硫辛酸3周可明显改善DPN症状并伴有神经反应性和传导速度功能改善, 使用安全性高。李红等[12]予以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50mg, tid, 连续12周治疗DPN, 总有效率79.55%。神经营养与修复常用药物有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 国外临床研究表明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DPN六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 神经节苷脂可增强神经生长因子功能, 还具有周围神经镇痛作用[13]。
3.3 对症治疗
疼痛在DPN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0~20%且常在夜间加重, 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甚至因焦虑产生抑郁[14]。美国神经病学学会于2011年发布了治疗DPN疼痛指南, 推荐药物有抗惊厥药、抗抑郁药、阿片类及外用药物等。
抗惊厥药物用于临床治疗神经痛已多年, 常见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托吡酯、奥卡西平、拉科酰胺等。Freeman[15]等对普瑞巴林7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 能有效缓解DPN疼痛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安全性良好。
抗抑郁药可分为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抑制剂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代表药物阿米替林常做为评价新药止痛疗效的对照, 但此类药物抗胆碱及抗组胺不良反应较明显。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度洛西丁与文拉法辛, 有效缓解DPN疼痛且不良反应轻微, 但度洛西丁可能造成空腹血糖升高, 文拉法辛对血压心率可有不同程度升高。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 其缓解DPN疼痛效果不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阿片类药物常用有曲马多与羟考酮, 可有效缓解DPN中至重度疼痛, 有学者报道控释型羟考酮与普瑞巴林联用效果强于控释型羟考酮单药治疗DPN疼痛[16]。虽然许多文献报道支持阿片类药物治疗DPN疼痛效果良好, 但鉴于阿片类药的耐受性和成瘾性, 长期应用证据尚不充分, 目前通常用于DPN其它治疗无效的患者。《多伦多专家共识》[17]推荐将普瑞巴林、加巴喷丁、阿米替林、度洛西丁、文拉法辛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阿片类止痛药作为二线治疗药物, 将一种一线药物用至最大耐受量后再换用或联用另一种不同的一线药物, 只有当一线药物都失去效果后才推荐使用二线药物。
外用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疼痛部位相对局限患者, 具有全身副作用小且无药物交叉影响等优点, 常用有硝酸异山梨酯喷剂或贴皮剂、硝酸甘油贴膜剂、利多卡因贴片、辣椒素乳膏、可乐定霜或贴皮剂、氯胺酮凝胶等。利多卡因贴片由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DPN, 有学者报道使用5%利多卡因贴片3周后, 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18]。研究证实每日将0.075%辣椒素乳膏涂于痛处4次, 治疗8周可明显缓解疼痛, 但辣椒素乳膏涂抹时需戴手套, 使用初期局部可能有烧灼感且可促进表皮神经纤维的退化, 这些可能会限制辣椒素乳膏的临床应用, 特别是感觉迟钝的糖尿病足患者[19,20]。
中医药及针灸治疗DPN近年来显示出一定优势, 但缺乏统一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我科126例DPN患者, 糖尿病诊断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入院前均有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状;男74例, 女52例;年龄33~84岁, 糖尿病病程3~21年。平均12.8年, 出现手足麻木、疼痛症状3个月~15年, 平均3.6年, 空腹血糖控制在7~12mmol L, 餐后血糖8~13.5mmol/L。
1.2 方法
(1) 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集病史, 询问病史包括糖尿病病史、既往史。作简单的体格检查:量身高、体质量, 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看门诊血糖、尿糖化验报告, 查足部有无溃疡、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全身皮肤有无破溃等。 (2) 评估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 其中远端原发性感觉神经病变包括:四肢麻木28例, 占73.68%, 四肢保护性感觉减退16例, 占42.11%, 植物神经病变中腹泻或便秘12例, 占31.58%, 心动过速12例, 占31.58%, 直立性低血压5例, 占13.2%。 (3) 评估患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知识的掌握情况护理。
1.2.1 知识宣教
护理人员可以总结出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方法, 装订成携手易带的小册子, 使门诊患者更方便了解糖尿病知识, 控制血糖变化情况等。在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 协助患者进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检查项目, 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性。针对患者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情况, 采取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在患者运动、外出时, 可以随身携带糖块、饼干等, 有效防止低血糖现象。同时了解患者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情况, 提醒患者定期检查体重、血压、血糖、尿常规、血脂监测等。让患者认识到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及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及操作要点, 向患者介绍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的有关注意事项, 并讲解如何预防识别低血糖反应, 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的常识。帮助患者建立患者卡片, 注明姓名、年龄、糖尿病的类型、治疗用药、胰岛素的剂量等随身携带。此外, 指导并教会或协助患者自我推拿。具体方法是:双足温水浸泡后擦干, 涂抹润肤油, 先双手握住一只脚, 向内稍用力挤压, 少时换另一只脚, 然后双手分置双足足背, 在足背处上下搓热整个足部, 起到预热双足, 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再由下向上按摩两小腿肌肉, 用补法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位, 用泻法重按太阳穴[3], 整个推拿按摩时间20~30min, 每晚一次。
1.2.2 心理护理
糖尿病为一终身性疾病漫长的病程和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对饮食的控制, 极易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 医护人员可以采取电话、书信、随访等方式与患者进行密切交流, 建立双方互信机制、定期进行家庭随访等。针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患者, 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法, 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流, 使家属能够充分了解疾病的进展、预后等方面的知识,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在心理护理过程中, 鼓励患者克服自卑感, 接受现实, 保持乐观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等。
1.2.3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循环及微循环, 采用扩血管、抗凝、溶栓的西药及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 使微循环及大血管再疏通, 改善肢体缺血。可以选择踮脚跟、弯腰、甩手、步行等运动[4], 每日15~30min。
1.2.4 饮食行为干预
正确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质量, 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在护理过程中, 让患者参与治疗, 提高患者饮食依从性。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病情及配合药物治疗的需要可将三餐分配为1/5、2/5、2/5, 或1/3、1/3、1/3;也可以按四餐分配为1/7、2/7、2/7、2/7。告知患者要严格定时进食, 严格限制各种甜食, 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 包括豆类、蔬菜、粗谷物及含糖分低的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运动时不宜空腹, 以免发生低血糖。高血压的患者应摄入低脂、低盐饮食,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摄入低蛋白、低磷饮食, 使体重达到理想体质量, 从而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师指导, 每天控制食量, 不能暴饮暴食, 每一顿都需要搭配粮食、蔬菜、蛋白质等, 另外做到戒烟戒酒。
1.2.5 足部护理
教会患者必须坚持三保[5]:即保洁、保暖、保软。每天检查双足一次, 包括足部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等。选择轻巧柔软、前头宽大的鞋子, 购买新鞋时应在下午购买并站着试鞋新鞋第一次穿不要超过半小时。袜子应选择弹性好、透气及散热好的棉毛材料为好。经常按摩足部, 按摩的方向应由足端向上。冬天应注意足部的保暖, 尽量不用热水袋。此外还要勤换鞋袜、勤剪指甲, 不要赤脚走路, 不可穿拖鞋, 指甲不可修剪太短, 与脚趾平齐即可。
1.2.6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爱好和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 可选择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 如:匀速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等。教会患者有氧运动的1、3、5、7原则[6], 即锻炼时间在餐后1h开始, 每次30min, 每周进行5次, 运动后的心率 (次/min=170-年龄) , 以运动后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坚持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的原则。
2 小结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目前尚不能根治。其急性并发症常危及生命, 慢性并发症如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可使患者致死、致残。但糖尿病所有的并发症均可预防, 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健康教育、医疗指导、护理保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患者掌握有关糖尿病的知识, 坚持正确治疗是最重要的。如血糖控制良好, 可减少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综合护理现状。方法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原理及特征进行分析, 总结出护理现状。结果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运动疗法、饮食护理、坚持随访, 可防止病情反复及复发, 同时达到最佳疗效。结论 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和护理中, 应当加强患者的自我监测及管理能力, 同时在护理中使用多种防治方法, 使其发挥各自优势, 相辅相成, 可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使并发症延缓或减少, 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杨晓娟, 商敏.糖尿病足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8) :987-988.
[2]刘玉莹, 黄津芳.病人健康教育问答[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8:99.
[3]张春玲, 陈露.8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辨证施护[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9) :53-54.
[4]张东娟, 田风云.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2 (11) :108-112.
[5]张冬岩.糖尿病足30例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3 (9) :1398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2—8月, 该院对70例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抽签的方式来将患者进行分组, 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35例患者。根据研究来看, 对照组患者中16例是女性, 19例患者是男性患者。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最小是43岁, 最大是82岁, 平均 (54.35±3.5) 岁, 对照组患者的病程为3.5~11.5个半月, 平均病程为 (4.7±0.5) 个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了病变程度划分, 轻度患者共有13例, 中度患者共有12例, 重度患者共有10例。根据研究来看, 治疗组有14例女性患者, 男性21例。治疗组患者最小是42岁, 最大患者是79岁, 平均 (56.68±4.4) 岁, 对照组患者环保3~11.5年不等, 平均 (5.5±1.2) 个月。共有12例轻度患者, 12例中度患者, 11例重度患者。全部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基础治疗内容, 使用胰岛素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对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情况提前预防, 使用神经营养药物, 防止患者的神经功能继续受到损伤。
1.2.2 治疗组
为治疗组患者进行了基础治疗, 提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治疗之外, 还需要为患者提供胰岛素治疗, 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 避免患者发生脑梗死以及心肌梗死症状, 并且, 为患者使用神经营养药, 延缓神经受到的损伤, 以此为基础, 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在病人的曲池穴、合谷穴、外关穴、三里穴、太冲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方法针灸1次/d, 针灸40 min/次。7 d为1个治疗过程, 连续针灸3个疗程后, 观察治疗效果, 并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3 检验方法
神经传导情况判断对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进行检测, 测试患者的正中神经传导能力以及传导速度, 对患者的胫神经传导能力和传导速度进行测量。
治疗效果评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中的不良症状四肢麻木, 四肢胀痛等全部消失, 患者的肌力以及肌张力均正常, 则可以视为已经治愈。患者的临床中的不良症状, 如四肢麻木和肿胀等症状基本消失, 患者的肌力以及肌张力等症状基本上都恢复, 可以视为显效。临床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常见症状均消失, 患者的肌张力有了较大的改善, 可以视为治疗有效。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 如四肢麻木, 肿胀等等症状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患者的疼痛和肿胀症状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 患者的肌力和张力没有改善, 则可以视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方法
将所有研究对象所得数据输入SPSS 16.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实验发现对照组中经过治疗后治愈有3例, 显效有12例, 有效为7例, 无效为13例,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2.86%。而治疗组经过治疗后, 治愈有10例, 显效有15例, 有效有9例, 无效有1例。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14%。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根据我国的研究人员的实验表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发病机制是因为体内局部组织有循环障碍存在, 导致了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自觉有肿胀感, 患者活动能力受到了限制。目前临床中患者的治疗方式是西医治疗, 使用药物来对症治疗, 让患者的血糖得到控制, 对周围神经功能进行改善, 让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 改善预后。目前临床中没有十分有效的药物治疗。根据研究表明, 如果患者的神经系统存在严重的障碍, 那么可能神经系统的水分和营养均比较缺乏, 所以神经系统出现了一些病变表现, 如果不对该疾病进行治疗, 不及时的进行处理, 那么患者就会有神经闭塞的情况出现, 最终就会演变为截肢, 当前临床中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采取了对症治疗以及去根治疗的方式, 一方面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 一方面对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进行改善[3,4]。中医对该种情况认为是痰浊阻塞引起的气血不畅。因此需要为患者温经补虚, 疏通脉络。该次研究该院对2015年2—8月接收的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对其使用针灸干预治疗, 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神经传导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治疗组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后, 其神经功能和治疗组相比, 患者的病情有显著的改善,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优秀, 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使用针灸干预治疗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高, 该种治疗方式, 患者接受度比较高, 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较大的改善效果, 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叶大智.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24) :41-42.
[2]曹平, 阳仁达.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 2011, 17 (1) :97-101.
[3]张海燕, 邬伟魁, 李芳, 等.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4) :260-26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97-01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以四肢肢端麻木、针刺、烧灼及短暂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患者四肢对称性呈手套和袜套分布区域痛、触觉及震动觉减退。由于患者保护性感觉功能减退,使机体对外伤及日常活动中足部异常压力伤害的防御性反应降低,容易形成足部溃疡,并且是导致溃疡经久不愈甚至截肢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命。本病属中医“消渴”、“肢痹”范畴,多因消渴日久不愈,气阴两伤,久病则瘀,经脉失于濡养所致。西医注重对糖脂代谢的调节,从整体上对异常代谢环境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医中药改善糖尿病局部代谢紊乱,減轻局部氧化应激损伤,促进周围血管的舒张,改善周围神经的血供,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损伤的周围神经功能修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DPN具有良好的前景、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病理机制的研究
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高血糖导致多元醇代谢通路的激活,使神经髓鞘的施旺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积聚,渗透压增加,细胞水肿;高血糖导致蛋白非酶糖基化,使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增加,通过细胞AGEs受体,启动一系列病理损伤;高血糖激活细胞醛糖还原酶,使细胞NAD/NADH比值下降,进一步导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加重神经损伤;高血糖可导致机体二酰基甘油生成增加,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使神经细胞Na+-K+-ATP酶以及影响神经传导的相关酶蛋白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肝脏对摄入的亚油酸不能进行去饱和化,使促进血管舒张的前列腺素合成障碍。而以上病理过程无一例外的使周围神经组织血供减少,组织缺氧,促使神经病变发生、发展。
2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探索
根据以上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认识,国内外学者在其治疗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首先,包括DCCT及UKPDS等一系列临床研究证实,严格控制血糖虽能有效阻止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但是却无法逆转已存在的神经损伤[1]。其次,包括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补充γ亚麻酸、甲基B12、抗氧化剂:α-硫辛酸以及神经细胞生长因子等治疗方法等,虽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中无一例外均未取得所期待的阳性结果,这可能与血管局部缺血缺氧状态等代谢障碍未有效改善有关。因此在美国,目前尚无一种经证实有效的药物被批准应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这一现状使开发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了当今研究的热点。目前一些专家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复杂的病理机制,提出了联合性治疗方案,将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抗氧化剂、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及PKC抑制剂等联合使用,以期待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该治疗方法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学术界认为,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病变神经血供,有效减少神经局部氧化废物的生成,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关键。在缺血、缺氧病理状态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障碍,在ATP生成减少同时,活性氧簇(ROS)生成增加,在病变神经局部形成氧化应激性损伤,加重了神经组织及其滋养血管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推动病情的发展。现代医学的抗氧化治疗方案如:补充维生素C、E,α-硫辛酸等,经证实不能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究其原因在于ROS具有生成后快速弥散,迅速产生病理损伤的特点,而现有的抗氧化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结合ROS,减少其病理损伤,但该类药物与ROS结合速率远小于ROS的病理损伤过程,且常规剂量下不能在细胞和线粒体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因此不能产生有效的抗氧化效果。
3中医中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探索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医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方剂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 发病范围广, 发病率高且病情多变, 可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 有效防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发病机制复杂, 与痰瘀、瘀血、阳虚血瘀和气阴两虚等因素有关, 非单一因素所致,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治疗有效手段较多, 疗效较为可靠, 优势较为明显。为此, 笔者总结分析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临床研究如下。
1 针灸及其联合治疗
孙远征等[1]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基础治疗相同, 26例对照组患者肌注0.5 mg弥可保, 26例治疗组患者取穴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合谷等实施温针疗法, 治疗4周后显示 , 治疗组的 总有效率 (88.46%) 优于对照 组 (61.53%, P<0.05) , 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治疗前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温针疗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何乐中等[2]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具有可比性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前组使用毛刺法, 后组肌肉注射甲钴胺, 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 (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 (56.7%, P<0.01) , 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所以, 毛刺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
张沛等[3]采用两组对照, 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降糖药、B族维生素和对症治疗, 50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取合谷、内关、阳池、曲池、太冲、解溪、足三里和阳陵泉等穴位针灸治疗。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症状及正中神经、胫神经MCV、SCV有显著变化。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邱有法等[4]将56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 合理控制血糖范围, 治疗组以双侧脾俞、肺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辨证进行针刺治疗, 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口服, 维生素B12肌注。治疗2个疗程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 (92.8%) 高于对照组 (75.0%, P<0.05) , 疗效较为确切。
2 中医方剂
在控制血糖达标的基础上,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 采取中医药方剂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治疗时, 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法, 或从化痰通络、补益肝肾入手。可运用古方化裁治疗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自拟方剂加减治疗, 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1 黄芪桂枝五 物 汤
金匮要略》记载本方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和大枣 (一方有人参) 组成。全方标本兼治, 攻补兼顾, 使气阴得养, 瘀血得祛, 痹脉得通。对属气虚血滞, 微感风邪者, 均可加味用之。
朱创洲等[5]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4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全部患者均有效。盛庆祥[6]用本方加味治疗38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总有效率86.84%, 且在改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记载本方由黄芪生 、当归尾、赤芍 、地龙、川芎 、红花、桃仁组成, 是补气和化瘀相结合的经典方剂。
苏根[7]将8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后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前组同时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辨证治疗, 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发现, 该方辨证加减能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质代谢, 周围神经缺血缺氧得以改善, 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刘春红等[8]用补阳还五汤治疗42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总有效率达到88%。刘芝平[9]在常规糖尿病治疗基础上, 以加味补阳还五汤 (加用泽兰、丹参和蜈蚣) 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23例患者, 服用20 d后有效率达到91.3%。
2.3 补阳还五汤 联合 六味地黄丸
周晖[10]以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37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有效率为89.19%, 且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电生理检查较治疗前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自拟 方 剂
方文献[11]采取益气养阴, 舒筋通络之法治疗53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山药、黄芪、木瓜、山茱萸、当归、沙参、地龙、白芷、威灵仙、川芎、土鳖虫、天麻为基本方。观察表明, 临床治愈30例, 好转23例, 总有效率94.6%。李绍轩[12]以自拟润枯搜络汤治疗60例患者, 对照组口服甲钴胺, 前组总有效率高于后组, 治疗组改善感觉减退与感觉缺失、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疗效较为确切。
参考文献
[1]孙远征, 徐莺莺.温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8, 27 (9) :6-8.
[2]何乐中, 张红, 林昭, 等.毛刺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08, 23 (9) :1276-1277.
[3]张沛, 张姝.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疗效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5 (5) :73-74.
[4]邱有法, 金友莲.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4) :250-251.
[5]朱创洲, 马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 2005, 26 (6) :485-486.
[6]盛庆祥.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08, 24 (6) :451.
[7]苏根.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 2004, 24 (4) :66-67.
[8]刘春红, 范冠杰, 唐咸玉.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03, 21 (10) :31-32.
[9]刘芝平.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3例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 2009, 30 (4) :77.
[10]周晖.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河南中医, 2003, 23 (1) :29.
[11]方文献.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56例[J].四川中医, 2009, 27 (9) :7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推荐阅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10-0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11-28
糖尿病周围神经炎06-12
糖尿病与周围神经病变11-17
糖尿病并发周围性面瘫09-09
糖尿病末梢神经病11-05
糖尿病眼部神经病变09-12
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09-29
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10-23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