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2025-01-07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精选8篇)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篇1

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主要是由神经病变引起的, 糖尿病患者膀胱感觉神经功能异常, 对尿量的刺激不能及时地做出反应, 造成患者排尿困难, 致使残尿量增多, 尿潴留或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常见的临床症状[1]。神经源性膀胱不仅给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 而且还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甚至肾功能的衰竭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本组从祖国传统医学出发, 采取电针刺激患者穴位为主的方法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2年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8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7例;年龄43~81 (65.0±2.7) 岁;糖尿病病程 (17.2±11.6) 年。对照组男21例, 女18例;年龄45~82 (66.0±3.2) 岁;糖尿病病程 (16.3±12.5) 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均符合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 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也符合其标准, 患者主要有排尿困难、尿失禁或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症状, B型超声检查, 膀胱残尿量50~500ml, 并且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控制血糖, 包括健康教育, 限制糖的摄入, 运动治疗以及药物疗法, 服用二甲双胍, 并进行血糖的持续监测, 血糖控制在3.9~7.2mmol/L[4]。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主要是服用甲钴胺片0.5mg, 每天3次;吡斯的明片60mg, 每天3次, 疗程为14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取穴为次髎、秩边、阴陵泉、三阴交、肾腧[5], 患者摆好体位, 针刺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 针刺后会产生酸麻重胀的感觉, 此为得气。得气后连接电针仪, 持续治疗30min, 每天进行1次, 疗程为14d。

1.4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膀胱残尿量, 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经B型超声检查膀胱残余尿量<50ml。好转:患者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但残余尿量50~100ml。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 残余尿量>100ml[6]。总有效率= (痊愈+好转)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 治疗后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5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针刺时产生酸胀, 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患者的血糖水平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一系列的神经和血管病变, 从而出现多种慢性并发症, 神经源性膀胱便是其中一种。膀胱感觉神经营养血管发生硬化等一系列的病变, 从而导致感觉神经失去营养支持, 从而发生感觉神经的麻痹, 导致膀胱功能障碍, 使残余尿量增多, 发生尿潴留、尿失禁等临床症状,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药物疗法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不是很好, 本文从祖国传统医学出发, 采用电针针刺患者穴位的方法, 在联合常规的疗法治疗患者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治疗方法上, 2组患者均进行了常规的控制血糖的治疗, 使患者的血糖维持在安全水平以内。祖国医学中, 糖尿病又称消渴症, 而尿潴留等属于淋证的范畴, 主要的病因为肾气虚[7], 因此本文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了电针治疗, 在穴位的选择上, 笔者选择了次髎、秩边、三阴交、阴陵泉、肾腧5个穴位。次髎和秩边均属足太阳膀胱经,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 而且足三阴经在此交汇, 在联合其他2个穴位共5个穴位, 进行针灸刺激, 可调补肾气, 对膀胱的生理功能进行良性的调节, 促进膀胱逼尿肌的收缩, 改善尿潴留的症状, 从而达到治愈该疾病的目的[8]。本结果显示, 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 治疗后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5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针刺时产生酸胀, 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而且患者的血糖水平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综上所述, 对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来说, 采用电针的疗法进行治疗, 可改善感觉神经的功能, 调节膀胱逼尿肌的收缩, 改善患者尿潴留等症状, 治疗有效率得到了提高, 而且比较安全,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2012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基础的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 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 治疗后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5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针刺时产生酸胀, 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而且患者的血糖水平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结论对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来说,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进行电针治疗, 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电针,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郑盛惠, 蔡智刚, 焦建凯.电针次髎穴为主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 (4) :545-546.

[2] 汪洪明, 蔡锣杰.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5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 18 (3) :258-259.

[3] 何乐中.电针配合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8例[J].中医药信息, 2013, 10 (7) :26.

[4] 王昱, 卫中庆, 孙则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研究及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3, 16 (3) :132-135.

[5] 赵志祥, 简小兵, 王文英.糖舒方配合电子脉冲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3 (2) :27-29.

[6] 孟玲, 林庚庭.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44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19) :297-299.

[7] 郭选贤, 张华错, 吴毓敏.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近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13) :273.

[8] 程玉花, 程亭秀, 王怀林.综合康复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3, 28 (1) :94-9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篇2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8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65-01

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常见并发症,由于脊髓损伤后,神经系统受累难以自主支配造成排尿功能障碍,容易导致上行性尿路感染的发生,若反复发作,最终会引起肾实质损害的发生。给予患者有效的康复护理不仅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同时可以有效促进膀胱自主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痛苦。本文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康复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4例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22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2.6±7.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其中完全脊髓损伤65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19例。所有患者急性期均由于排尿障碍而需给予留置导尿管,且经检查未发现存在尿道损伤、尿道畸形、输尿管返流现象,且并未存在发热、严重泌尿系感染,膀胱容量>300mL且残余尿量>100m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心理康复护理、间歇导尿术以及膀胱排尿训练。

1.2.1心理康复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在急性期、病情重时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需要给予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使患者对排尿功能障碍的可控性充分认识,协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提高自我护理的生存能力。在进行排尿训练前,向患者解释此项训练的目的、意义,通过讲解使患者明白如何正确进行膀胱训练。指导患者自觉饮水,每日饮水量控制在大约2000mL,导尿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动作轻柔,充分润滑尿管,避免挫伤尿道黏膜,同时加强对会阴部和尿道口的护理。定期给予尿常规检查,若尿白细胞>10个/HP,则需要给予抗感染治疗;若患者存在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并且残余尿量持续>100mL,且患者无明显尿路感染时,则应当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导尿术[1]。

1.2.2间歇导尿术(ICP)

一般开始导尿为4h/次,2次导尿间歇通过挤压、叩击等方法诱导排尿,若患者自行排尿>150mL,且膀胱残余尿量<300mL,则可改导尿为6h/次;若患者自行排尿>200mL,且膀胱残余尿量<200mL,则可改导尿为8h/次;若患者自行排尿>200mL,且膀胱残余尿量<300mL,且患者未发现存在明显尿路感染,则可终止间歇导尿。ICP期间应当控制饮水量为2000mL/d,分别于每日早、中、晚给予400mL饮水,两餐间给予200mL饮水,晚上8:00以后应当尽可能不给予饮水,避免患者不规则饮水[2]。

1.2.3膀胱排尿训练

①穴位刺激:采用GM2000的中频治疗仪在腰骶部和下腹部相对应穴位(水道4点对置、膀胱俞)进行电极刺激,约20min/次,大部分患者经穴位刺激后,下腹膀胱区明显存在变音的小球感觉,部分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就会有尿液排出;②手压法:Crede法适宜患者为T12以下损伤者,具体手法为双手拇指置于髂嵴处,其余收治置于下腹部膀胱去向盆腔用力压迫,帮助排尿;③屏气法:给予患者坐位,身体前倾,放松腹部,训练其进行腹肌收缩,从而使膀胱及盆底的压力增加,从而促进尿液排泄;④激发技术:此方式适用于T12以上损伤者,采用不同方法对患者排尿扳机点定时进行刺激,促进患者排尿功能恢复,如通过听流水声、拍打腿内侧、轻轻敲打耻骨上区、捏掐腹股沟皮肤、牵拉阴毛等方式;⑤尿意习惯训练:在特定的时间进行该项训练,如起床、睡前、餐前30min,鼓励患者如厕排尿,白天3h/次,夜间2次,同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⑥盆底肌肉训练:训练患者在不收缩腹部、臀部、下肢肌肉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收缩耻骨以及尾骨周围肌肉,3次/d,每次自主收缩维持10s,重复训练[3]。

1.3评价方法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29例, 女21例;年龄39~81岁, 平均58.7岁;病程4~23年, 平均9.3年。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年龄41~84岁, 平均60.3岁;病程3~26年, 平均10.7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各项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均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符合DNB诊断。②临床上有以下症状:尿频、尿急、排尿时间延长、小便淋沥不尽或尿失禁, 排尿困难等。③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100ml。④排除尿路梗阻、尿道感染、脊髓病变、外伤等其他因素导致的致DNB。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①电针:穴取百会、关元、中极、足三里 (双侧) 、三阴交 (双侧) 。患者仰卧 (针刺前嘱患者尽可能排空小便, 以免刺伤膀胱) , 穴区局部常规无菌操作, 使用0.30×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百会穴沿头皮向前额方向平刺25mm, 轻微捻转至得气;关元、中极穴针尖以45°角向阴部斜刺约20mm, 行针后使患者有酸、胀、麻感觉, 并向会阴部传导为佳;足三里、三阴交均直刺约30mm, 行针后使患者局部有酸胀感, 并向足底部传导为佳。然后分别接通华佗牌SDZ-IV型电子针疗仪, 采用连续波, 频率为60次/min左右, 电流逐渐增大至患者可耐受为度, 持续电针30分钟, 每日1次。②TDP照射:电针过程中用TDP以关元穴为中心照射, 照射灯距约30cm, 以局部皮肤温热, 病人可耐受为度, 每天1次。③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 口服二甲双胍片或拜糖平片, 或皮下注射诺和灵针等药物治疗, 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7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12mmol/L。④吡斯的明片60mg, 甲钴胺片0.5mg, 每日3次口服。以上治疗10天为1疗程, 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2.2 对照组

除不行电针及TDP照射治疗外, 其他同治疗组。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1]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B超示膀胱内残余尿量<100ml;有效:自觉症状改善, B超示膀胱内残余尿量较前减少50%以上;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 B超示膀胱内残余尿量较前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Ridit分析;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见表2。

t检验;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的一种, 主要是由于糖尿病高血糖导致支配膀胱尿道的外周神经感染或运动神经、神经根及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出现神经膜细胞变性、阶段性脱髓鞘及轴突变性等损害, 这种损害可导致膀胱收缩减弱, 影响膀胱三角肌和内括约肌而使膀胱充盈感觉受损和逼尿肌反射活动障碍, 最终导致尿潴留等[2]。本病属中医学“消渴”、“癃闭”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 小便的正常排泄与三焦的气化作用密切相关, 但主要取决于肾的气化和膀胱的约束功能。本病病机主要为消渴日久, 肾气虚惫, 命门火衰, 不能温煦鼓舞膀胱气化, 膀胱气化失常, 约束无权而发病。治疗时取百会为下病上取, 意在升阳益气;关元、中极均属任脉, 穴下正是膀胱, 关元具有温肾壮命门之火的作用, 取之能补肾固脬, 中极为膀胱经之募穴, 是经气聚集之处, 为治疗小便失常之要穴, 故取关元、中极能使针感直达病所, 增强膀胱的约束功能;足三里为胃经穴, 属胃络脾, 为土中之土穴, 能益气健脾;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 针之能调理肝、脾、肾之经气, 增加输尿管之蠕动[3]。诸穴配伍, 旨在温补肾阳、固摄膀胱。再用TDP治疗仪以关元穴为中心进行照射, 使温热直接透入小腹内之膀胱, 起到温肾健脾、约束膀胱的作用[4]。本文结果表明, 采用电针加TDF照射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服用西药对照组, 且临床应用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风胜, 卢洁荷, 宁惠丽, 等.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针灸治疗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11 (3) :33.

[3]邬金铃, 郭永红, 周静, 等.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38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11 (9) :819.

[4]严秀云.针刺三阴交治疗术后尿潴留.针灸临床杂志, 1996, 12 (5) :93.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8例, 所有患者均与我国诊断糖尿病的有关标准相符合,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失禁、小便淋漓不尽、排尿时间延长、尿频、尿急等, 膀胱残余尿量经过B超检测发现均超过100ml。本文的排除标准:因为尿道梗阻、尿道狭窄与前列腺结石、肿瘤、增生等原因导致的尿潴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50例, 包括男28例, 女22例;年龄44~68岁, 平均年龄 (58±1.2) 岁;病程5~19年, 平均病程 (15±0.8) 年。观察组38例, 包括男22例, 女16例;年龄46~69岁, 平均年龄 (58±1.5) 岁;病程6~18年, 平均病程 (15±0.5) 年。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按照统一标准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 以饮食疗法为基础, 将降糖药如胰岛素等给予控制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 训练患者的膀胱性能, 如果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 则以药敏试验与尿培养的结果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控制。完成以上操作后, 对照组患者肌肉注射500μg甲钴胺注射液, 1次/d, 1个疗程需要持续治疗4周, 之后给药时可采取口服方式, 3次/d, 500μg/次, 治疗时间为2个疗程。以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基础, 观察组患者加服中药治疗:川芎12g、当归12g、怀牛膝15g、白术9g、泽泻9g、桂枝9g、猪苓15g、茯苓15g、黄芪60g。将400ml水加入上述药物中, 煎汁200ml, 之后再次煎200ml, 混合2次的药液, 每日早、晚各口服1次, 200ml/次, 1个疗程的治疗时间为4周, 共需要持续3个疗程的治疗。每接受1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需要接受B超检查, 对残余在膀胱中的尿量进行测定。

1.3 疗效判断标准

以我国有关的疗效评价标准为依据, 确定疗效判断标准为:经过治疗, 患者的体征与临床症状未出现明显好转, 残留在膀胱内的尿量减少并不明显的为无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出现明显好转, 遗尿感偶尔出现, 膀胱残余尿量在B超中显示处于50~200ml的为有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膀胱内残余尿量在B超检查中显示少于50ml, 小便通畅的为显效[2]。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采用 (均数±平均差) 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 并用t检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 采用率的方式表示计数资料, 并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 对照组50例中, 无效16例, 有效15例, 显效19例, 总有效率68.0%;观察组38例中, 无效2例, 有效9例, 显效27例, 总有效率94.7%, 远大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膀胱尿量残余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均有所减少,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减少量并不显著, 治疗8周和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残余尿量就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3 讨论

我国约40%~60%的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主要采用手术、电刺激、拟胆碱药物、神经生长因子等方式治疗, 但疗效并不显著[3]。本文结果显示, 经过治疗, 对照组患者排尿困难、尿失禁、小便淋漓不尽、尿频、尿急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落后于观察组,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0%, 远小于观察组 (94.7%) ,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幅度大,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口服中药五苓散加味+肌肉注射甲钴胺的中西医结合方式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治疗, 效果十分理想, 可有效减少患者膀胱残余尿量,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凤林, 贾锐馨, 李国永, 等.不同剂量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对比研究[J].中医杂志, 2011, 52 (7) :570.

[2]贾锐馨, 李国永, 王彩娟, 等.经方考证剂量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清c肽、血液流变学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 (6) :62.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篇5

关键词:济生肾气丸,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正常排尿活动因为脊髓反射中枢和交感、体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共同参与, 任何和排尿相关的神经受到损伤之后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临床治疗方法中以西药对症治疗为主, 但是产生的副作用较多, 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5例糖尿病神经源型膀胱使用常规基础治疗和济生肾气丸加减治疗,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90例糖尿病神经源型膀胱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 符合以下纳入标准: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费力、排尿困难、排尿时间延长等;耻骨上触诊充盈有包块, 叩诊呈浊音;经过B超检查显示膀胱残余尿在100ml以上;通过肌电图检查显示周围神经受累, 出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周围神经损害症状;有糖尿病史患者。对于单纯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性、前列腺增生、创伤导致膀胱病变等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 对照组中男29例, 女16例, 年龄45~70岁。观察组中男28例, 女17例, 年龄47~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等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和胰岛素进行治疗, 对糖尿病饮食进行严格控制, 空腹血糖维持在7~9mmol/L, 餐后2h血糖维持在10~12mmol/L。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基础治疗, 口服维生素B120mg, 3次/d;口服维生素B620mg, 3次/d;甲基-B12500μg肌注, 1次/d。7d为1个治疗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组患者给予济生肾气丸加减治疗, 主要包括熟地黄30g、山萸肉20g、怀山药20g、肉桂15g、茯苓15g、制附子15g、牡丹皮15g、泽泻15g、车前子15g、牛膝15g。对舌淡体胖、四肢不温者加用菟丝子12g、巴戟天10g, 对气短、腹泻者加用黄芪30g和白术15g, 对舌苔白腻者加用石菖蒲12g、砂仁10g。用水煎服, 1剂/d, 分为2次服用, 7d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恢复自主排尿能力, 残余尿量和治疗前相比减少2/3以上, 自觉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有效:患者自觉症状有所改善, 残余尿量和治疗前相比减少1/3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残余尿量与治疗前没有明显改变[2]。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计数数据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 对照组率为82.2%,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如附表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在中医学中属于淋症、癃闭范畴, 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消渴日久和肾阴亏损造成阴损及阳, 肾阳虚而不能化气行水, 造成尿频量少、癃闭不通症状。济生肾气丸中山茱萸、山药和熟地黄具有滋补肾阴功效, 加上肉桂、牛膝、车前子等, 各方药联合使用具有化气行水和温阳补肾的功效[3]。济生肾气丸能够对大鼠晶状体醛糖还原酶活性起到抑制作用, 对患者血管神经功能和血循环功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起到显著的改善。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 对照组为82.2%,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说明济生肾气丸加减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吴钧俊.济生肾气丸加味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40例疗效观察[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3, 14 (3) :205-207.

[2]亚东, 金承烈.济生肾气丸加味配合针刺治疗老年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21) :2728-2729.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新沂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参照《神经源性膀胱》[3]和《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4]拟定DCP诊断标准,随机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均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采用常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适当运动,按时监测血糖。对照组:甲钴胺,0.5 mg,3次/d(国药准字:H20030812,剂量0.5 mg/片)。治疗组:糖脉康颗粒,5 g冲服,3次/d(国药准字Z10970026,剂量5 g/袋);甲钴胺,0.5 mg,3次/d(国药准字:H20030812,剂量0.5 mg/片)。该次临床研究疗程为12周,在临床治疗观察过程中均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

1.2 疗效判断

根据文献报道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5]。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能够自行排尿残余尿量<100 m L,肾盂积水消失;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肾盂积水减轻,残尿100~200 m L;无效: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代谢及脂代谢比较,见表2。

(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变及残余尿量比较,见表3。

(3)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详细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经过多年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其主要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逼尿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损害、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受损,以及血管病变的因素[6]。因此治疗上往往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通常会加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神经轴索的修复和再生;加快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增加神经血流而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加抗氧化的药物,清除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神经的损伤。临床最常用的营养神经药物是甲钴胺,但是临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糖脉康颗粒是运用现代提纯技术制作的中药复方制剂,其有效组成有黄芪、丹参、生地、麦冬、怀牛膝、葛根等。其中的黄芪、生地、麦冬具有补气养阴的作用,丹参、赤芍、牛膝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中的多糖能够明显改善T2DM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血糖和脂质代谢紊乱,明显降低血清中TG、LDL的含量,糖脉康颗粒具有降低胆固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清除和对抗自由基、抗炎、改善细胞缺氧状态、减少血小板黏附等功效[7,8]。

该次研究表明,糖脉康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DCP效果明显优于甲钴胺,甲钴胺仅能够复受损神经,而糖脉康颗粒为复合中药,含有多种成分,作用机制复杂,既作用于神经,也作用于血管内皮、血小板、胰岛β细胞等多个靶点,进而能够改善DCP患者糖脂代谢、血流变、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减轻临床症状,从而患者的生活质量,为DCP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糖脉康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于该院住院治疗的6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另加用甲钴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脉康颗粒,分别对两组进行系统临床研究,两组疗程均为12周,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糖代谢、脂代谢、血流变、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 经临床观察,两组临床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是53.3%和80.0%;对于血糖控制方面治疗组没有明显优势,但在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脂代和血流变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糖脉康联合甲钴胺可显著提高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脉康,甲钴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砚虎,钱荣立.糖尿病及并发症当代治疗[M].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4.

[2]Siracu sano S,d’Aloia G,Len tini MG,et al.Diab eticcysto pathy[J].Dia betes Nutr Mebab,2002,15(1):41-44.

[3]陈忠.神经源性膀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4-189.

[4]衡先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4-418.

[5]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342-346.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住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共96例 , 使用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 , 作为研究对象 , 其中男52例, 女44例, 年龄30~80岁, 平均年龄55.56岁。所有患者糖尿病病程为6~20个月,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患者病程为2~31个月。合并冠心病患者7例, 高血压患者21例,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9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27例, 糖尿病肾病10例, 泌尿系感染患者28例 (部分患者均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症状)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排尿异常, 排除外伤、前列腺肥大、严重的肾脏、肝脏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病变、血液病以及妊娠母乳期间患者。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8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 实验组按照常规治疗并且采用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对所有患者均予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 进行常规治疗, 对患者进行定期排尿训练, 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及适当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 使血糖、血脂及血压达标;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定期做血糖、血脂、胆固醇的检查等。实验组除上述常规治疗以外, 采用胰激肽原酶注射剂40 U, 1次/d, 连续1周改为胰激肽酶片溶液120 U, 3次/d, 连续口服14 d, 并加以莫沙必利5 mg, 3次/d, 连续口服21 d。

1.3 评价标准

显效:尿频、尿急等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或者体征消失, B超提示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50 m L;有效:尿频、尿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均得到好转, B超提示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为50~100 m L, 无效 : 临床症状如之前 , 有病情加重的现象 , 膀胱内残余尿量无明显减少现象。

1.4 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之后,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83%, 2例未得到 较好的治 疗效果 ; 对照组总 有效率为83.33%, 8例未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组间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 ]

3 讨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在泌尿生殖系统的表现,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所以治疗的方式也比较多[2]。

该组选择该院96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之后,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8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 综上所述 , 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选取在该院住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共96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 对照组患者共48例, 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总有效率为83.33%, 8例未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共48例, 采用常规治疗加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之后, 总有效率为95.83%, 只有2例未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莫沙必利,胰激肽原酶,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参考文献

[1]邓国忠, 潘爱明, 衡卫军, 等.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35) :81-82.

[2]王红星, 赵春玲, 赵得军, 等.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18) :2784-2786.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篇8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提供参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56例DNB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各28例。观察组男女比例15∶13, 年龄30~75岁, 平均 (52.51±17.09) 岁, 病程1~5年, 平均 (3.15±0.89) 年;对照组男女比例16:12, 年龄31~76岁, 平均 (53.12±18.74) 岁, 病程1~5年, 平均 (3.07±1.12)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线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物等常规对症治疗, 以控制患者血压、血糖、血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餐前口服莫沙必利 (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9990317, 规格5 mg×24 s) , 5毫克/次, 3次/天, 连续服用21 d;同时注射胰激肽原酶 (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 国药准字H20056735, 规格20单位) , 40 U/次, 1次/天, 连续注射1周后改为空腹口服胰激肽原酶片 (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9993089, 规格120单位) , 120 U/次, 3次/天, 连续服用14 d。

1.3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疗效判定:尿急等临床症状消失、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50 m L为显效, 尿急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在50~100 m L为有效, 临床症状、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均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 总有效=显效+有效;观察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空腹血糖 (FBG) 、餐后2 h血糖 (2h BG) ;比较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2]。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用百分比 (%) 表示, 以χ2检验, 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即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血压、血糖比较:观察组SBP、DBP、FBG和2h BG数值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 . 3 两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为 (268.16±24.73) m L, 少于对照组的 (304.21±37.95) m L;两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DNB的发病机制, 且无特效治疗方法;尿潴留、排尿不畅是DNB患者的常见症状, 其引发的泌尿系统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因而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降低DNB患者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3]。此次研究主要从临床疗效、血压血糖变化以及膀胱残余尿量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以探究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DNB的效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无效率为7.14%, 比对照组的25.00%更少, 由此可知: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对DNB患者的效果优于常规基础治疗。本结果与何强在文献中提出的临床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因此得以进一步证实莫沙必利和胰激肽原酶应用于DNB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分析原因在于, 对照组采用的降低血压、血糖等常规基础治疗是针对原发性糖尿病进行的, 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DNB患者症状, 但是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5]。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的莫沙必利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药物, 能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刺激胃肠道, 可以增强平滑肌促动力作用, 增加患者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强度, 从而有助于改善DNB患者尿潴留、肾积水等症状[6]。观察组同时应用的胰激肽原酶则是一种提取于动物胰腺中的蛋白水解酶物质, 其主要由4种糖和18种氨基酸构成, 其是将激肽原降解为激肽后激活纤溶酶原因子, 以增强胶原水解酶与纤溶系统的活性, 扩张患者血管并改善血液微循环, 以达到控制患者血压、血糖的目标[7]。

本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的SBP、DBP、FBG和2h BG水平均比对照组低, 表明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能使DNB患者的血压、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并维持稳定。究其原因, 主要与作为血管舒缓素的胰激肽原酶多适用于糖尿病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及其他闭塞性周围血管病的治疗关系密切[8]。另外本研究结果中, 观察组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是 (268.16±24.73) m L, 比对照组的 (304.21±37.95) m L明显更少, 提示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可有效减少DNB患者残余尿量而发挥保护肾功能的效用。综上所述, DNB患者联合应用莫沙必利与胰激肽原酶的效果良好, 能促使患者血压、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且可有效改善尿潴留症状, 具备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付鸿玉, 刘海彤, 刁迎斌.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50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0) :172.

[2]吕业.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21 (32) :86-87.

[3]郑恂, 镇奋, 段跃.α-硫辛酸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11 (20) :1620-1621.

[4]何强.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9 (5) :21.

[5]王冬梅, 任平香, 田逸先, 等.莫沙必利与坦洛新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3 (6) :53-54.

[6]赵富利, 亓民, 刘辉.胰激肽原酶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48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5 (8) :145-146.

[7]张选忠.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3 (16) :94-95.

上一篇:总线测试下一篇:细菌毒素的危害及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