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膀胱病

2024-12-05

糖尿病性膀胱病(精选8篇)

糖尿病性膀胱病 篇1

糖尿病膀胱病 (diabetic eystopathy, DCP) 又称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diabetic neurogenie bladder, DNB) ,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患者中, 发病率约40~80%[1]。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代谢障碍及血管损害对糖尿病膀胱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用于治疗糖尿病膀胱病的药物较多, 但有效药物尚少。西洛他唑是一种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 具有对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和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等作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来采用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52例Ⅱ糖尿病合并尿潴留病例,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符合WHO 1999年的标准, 糖尿病膀胱诊断符合:① 有排尿困难病史;②有尿潴留病史;③B超测残余尿量≥50 ml;④ 排除尿道口梗阻引起的排尿障碍及其它神经病变。无严重的肝、肾及心脏病变, 无消化性溃疡及出血性疾病。将2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26例, 男9例, 女17例, 年龄 (56.3±3.9) 岁, 糖尿病病程 (10.5±3.6) 年, 合并糖尿病膀胱病程 (4.2±1.3) 年, 残余尿量 (263±128) ml;对照组26例, 男12例, 女14例, 年龄 (58.3±44) 岁, 糖尿病病程 (9.7±3.2) 年, 合并糖尿病膀胱病程 (4.6±1.4) 年, 残余尿量 (248±116) ml。两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 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糖尿病饮食, 系统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 两组间血糖、血脂、血压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继续给予糖尿病饮食, 胰岛素和 (或) 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降血脂、血压、并予以谷维素10 mg、维生素B110 mg口服, 3次/d等治疗, 有尿潴留者留置尿管, 伴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50 mg, 每日2次口服。以上药物均连用4周为一疗程。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血脂、血压, 排尿情况和作B超测残余尿量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①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B超检查示:残余尿≤50 ml;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B超检查示残余尿≥50 ml, 但残余尿减少≥100 ml;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 B超检查示残余尿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7.7%和19.2%, 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χ2=8.13, P<0.005)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6%, 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7.7% (χ2=4.59, P<0.05) ,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变化

详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 治疗组的残余尿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P<0.01) ,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1, #P>0.05;组间比较: P<0.0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 (占7.7%) 出现头痛, 经减量治疗后症状缓解。未见出血情况发生, 测定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 治疗前后肝。

3讨论

糖尿病膀胱 (DCP) 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系糖尿病植物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之一, 因感觉神经功能损伤, 膀胱的敏感性降低, 充盈过度, 而排尿发生障碍。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其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可能系多种因素所致。近年的研究表明除了神经源性的病变以外, 逼尿肌自身的肌源性功能异常也是DCP的致病机制[2]。其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高血糖, 代谢异常及血管损害对其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3], 简述如下:①代谢异常:a.多元醇代谢通路活性增高, 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经组织中聚积, 使细胞内渗透压增高, 引起神经细胞肿胀和纤维变性;b.神经组织对肌醇摄取减少, 使Na-K-ATP酶活性降低, 使神经组织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c.蛋白的非酶促糖基化使神经的结构、功能受到损害;②血管损害:滋养神经的微血管发生病变,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 透明变性、糖蛋白沉积, 管腔狭窄, 导致神经缺血、缺氧性损害;③此外尚有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因素。由于以上因素, 导致神经结构和功能异常, 引发糖尿病神经病变, 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受损,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释放减少, 膀胱逼尿肌张力下降, 膀胱扩约肌张力上升, 出现残余尿、尿潴留。

针对上述机制, 最根本的治疗是积极控制糖尿病, 纠正酮症酸中毒, 及时给大量神经营养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以改善症状。目前用于糖尿病膀胱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调节神经细胞代谢, 营养修复神经的药物;②直接扩血管的药物;③改善微循环, 清除自由基的药物;④钙拮抗剂;⑤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尽管药物种类很多, 但疗效均欠佳。西洛他唑能抑制血小板中5-羟色胺的释放, 但不影响血小板对5-羟色胺、腺苷的摄取。其次, 它对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谢没有影响, 而通过血栓素A抑制血小板的聚集[4]。此外, 它能通过抑制血小板及血管平滑肌内的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活性, 从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及血管扩张作用[5]。因此, 可用于糖尿病膀胱的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经西洛他唑治疗4周后, 糖尿病膀胱症状明显缓解, 总有效率达84.6% ,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患者排尿症状得到很大改善, B超示残余尿明显减少 (P<0.01) 。此外, 本组还观察到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 糖尿病膀胱的功能恢复仍在继续。在服用西洛他唑期间有少数患者出现头痛, 这可能与其扩张脑血管作用有关, 但在减量治疗后缓解, 因此建议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尚未发现有出血倾向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膀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龚智等[6]应用酚妥拉明治疗糖尿病膀胱相比, 西洛他唑给药更方便 (可口服) , 患者不需长期住院, 费用低, 且不良反应小, 便于患者所接受。但由于临床上应用时间较短, 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Bilous R W.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BMJ, 1990, 301 (6752) :565-567.

[2]王东文, 双卫兵, 吴博威.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4, 19 (11) :646-648.

[3]胡绍文, 郭瑞林.主编实用糖尿病学.人民军医出版杜, 1998:227-228.

[4]KIMURA Y.Selective type III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 as anantithrombotic agent.Nippon Yakurigaku Zasshi, 1995, 106 (2) :205-216.

[5]TANAKAK, GOTOHF, FUKUUCHI Y, et a1.Efects of a selectiveinhibitor of cychc AMP phosphodiesterase on the pial microcircu-lation in feline cerebral ischemia.Stroke, 1989, 20 (5) :668-673.

[6]龚智, 钱凌, 张景昱, 等.酚妥拉明佐治糖尿病尿潴留36例疗效分析.青海医药杂志, 2001, 3l (9) :44-45.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探析 篇2

【关键词】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49-02

骨质疏松症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基质与钙盐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微结构损坏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其与临床多种内分泌疾病的关系也是当前探究的热点。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 ,DOP)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代谢性骨病的一种,它是以骨量的减少和骨组织结构的破坏为特点的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近些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骨折的一个重要病因。目前医学尚无防治DOP的特效药物,临床多予限制饮食、光照、适当运动、防止摔跤、控制血糖及药物综合干预治疗。

糖尿病归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而中医文献无骨质疏松症病名,张晓君等[1]认为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传统医学“骨痿”、“骨痹”、“骨枯”、“腰腿痛”等病症,目前多数医家认为描述较准确者应属“骨痿”,《素问·逆调论篇》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气热则腰脊不举……水不胜火,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丹溪心法》亦曰:“消肾,肾虚受之,腰膝枯细,骨节酸疼。”故本病属于“消渴”、“骨痿”范畴。现就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机认识展开讨论,如下。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肝、脾、肾三脏虚弱,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脾失运化,胃不受纳,以致体内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布散,积聚化热、生痰、成瘀,壮火消谷,伤津耗气,久则伤肾,肾精不足,骨髓筋脉失养、肌肉不荣,导致腰膝酸软疼痛、全身骨骼疼痛、行走无力甚至发生骨折。

1 肾精亏虚

肾精亏虚是本病的根本病机。DOP病位在骨,而肾藏精,精生髓,髓化骨,肾在骨骼的生长发育和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任何病理因素都只有在直接或间接损伤了肾脏的基础上才能导致 DOP的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难经·骨痿》曰:“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1995年全国13省市骨矿含量调查合作组报告[2]表明人体的骨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大体上可以分为发育增长期(2~20岁)、平衡峰值期(20~40岁)、衰老下降期(>40岁),其描述和《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肾主骨生髓的理论基本相符,也充分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肾主骨理论的科学性。

2 脾胃虚弱

脾胃位居中焦,主运化、主升清。脾胃亏虚,不能把水谷精微输布至全身,水谷精微下流。一则气血生化乏源而出现形体消瘦、尿味甜腻;二则痰湿内生,气血流通受阻,久则内生瘀血。其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所言:“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榖气,气日以衰,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

3 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是本病的关键病机。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亦会日趋衰弱,如《灵枢·天年》中记载:“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肝气衰则筋不能动。”《素问·瘘论》指出:“肝主身之筋膜。”肝在体合筋,筋与骨相连,肝血充足,则筋骨强劲有力。水木相生、精血同源,肝肾同源,故二者常相互影响,肝阴亏虚日久必致肾阴不足,肾阴虚日久势必影响肝阴。肝主疏泄,体为阴而用阳,可调畅情志、推动脾胃运化、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若忧思恼怒伤肝以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生热,壮火食气,上灼肺胃之津、下耗肝肾之阴。同时肝失疏泄,影响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中焦壅塞,清阳不升、精微下流,加剧了消渴病的进一步恶化。很多患者都有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肝气不畅、肝阳上犯的症状。因DOP患者大都年事已高,久经病痛折磨,长期服药,迁延不愈,难免肝气郁结,化火伤阴,使本已亏损的肝肾之阴雪上加霜。现代研究也显示疏肝养肝能有效的改善 DOP患者的相关指标和临床症状,吴笛等[3]以逍遥丸做主方,补肾药物加减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31例,和对照组29例比较,治疗组BMD及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 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是本病后期最常见的病理类型。DOP患者本身有消渴病,可出现肺胃之阴受损,而肝肾之阴受损更常见,所以阴虚是其非常重要的病机。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制约,又可相互转化,阴虚日久可致阳气不足,阳虚日久也可致阴气亏虚。所以不管是肝肾阴虚的患者,还是肾阳亏虚的患者,都可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尤其是在疾病的后期。阴阳两虚患者大多数病程久,常常超过10年,且多有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5 瘀血阻滞

血瘀是DOP的病理产物和加重因素,贯穿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整个过程。气虚或阳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可致血瘀;阴液亏虚或虚火灼津,血液粘稠固缩,可致血瘀;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血津液运行不利亦可致瘀。恰如周学海在《读医随笔》所言:“故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鼓胀、痛满、积聚、眩晕…皆肝之不能舒畅所致也。”可见不管是肝肾阴虚、肾阳不足、还是阴阳两虚都可引起血瘀证的发生,出现经脉失养、络脉收缩挛急,引起关节、筋骨的疼痛麻木,发为骨痿。同时,血瘀又可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脏腑、筋骨,引起肝肾亏虚,骨髓筋脉肌肉失养,加重骨痿的症状。因此,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一法。于文浩等[4]用补肾活血之剂糖骨康治疗DOP,结果显示糖骨康有调节DOP患者钙、磷代谢,调节血糖,抑制骨质疏松的作用。

6 痰湿瘀滞

痰湿瘀滞可出现于本病的各个阶段,常导致各种各样的症状出现。消渴患者发病前大都形体肥胖且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好坐懒动,胖人多痰,痰湿内阻、气血津液输布受阻,脾不散精则骨髓失养。痰湿粘滞不爽,流连体内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而瘀血又能阻滞气机,使水液运行失常,再酿生痰湿,久之则痰、湿、瘀三者互为影响,经络不顺、筋骨不畅,使骨痿经久不愈,变证百出。李真等[5]认为DOP的病理基础是痰、瘀,治疗应以消瘀化痰、健脾滋肾并重为原则,并将DOP分为痰湿困脾型,予平胃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脾虚致瘀型,予补中益气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

概而言之,消渴病与骨痿病机的一致,说明了消渴与骨痿并发不是巧合。现代医家通过多年的动物实验、临床研究观察证明了肝脾肾三脏虚弱、血瘀、痰湿是消渴与骨痿并发的重要病机 。熊曼琪[6]等认为气阴两虚型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证型;张洪[7]等研究表明,气滞血瘀、阴阳两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张发荣[8]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分为2个阶段、4个证型。早期分阴虚内热、湿热内蕴两型,后期分为肾精亏虚、正虚血瘀。杨大男[9]认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以濡养筋骨是DOP的重要病机;张亮[10]认为DOP是由脾虚导致肾虚,骨髓失养所致;冯维斌[11]根据DOP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128例 DOP患者中,肾虚血瘀占68.75%,肝肾阴虚占21.8%,气阴两虚占9%。

7 结语

目前,中医认为DOP的病机特点是本为虚,标为实,虚实夹杂,本虚者肾虚为主,贯穿了整个病程,其次是脾胃亏虚、肝阴不足、阴阳两虚。正虚日久,人体机能衰退,气血阴阳的不足都会导致血液运行迟缓,瘀血内生、阻滞经络则骨骼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骨痿乃发,疼痛不止。目前DOP中医诊疗缺乏国家标准,有关其辨证分型也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标准,报道较多的证型有: 气阴两虚证、脾胃亏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阴阳两虚证等。治法有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健脾益胃、活血化瘀、化湿祛痰等,很少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治疗,大多数法并用。关于中医治疗DOP的效果,大多数临床报告显示远期疗效好、副作用少、价格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今后应将循证医学引入DOP的研究中,开展多学科、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结DOP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其病机规律 ,系统地整理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为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及研发新药奠定基础 。

参考文献

[1]张晓君,吴志平.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13(6):725.

[2]全国十三省市骨矿含量调查合作组.骨骼生长衰老规律和POP 症预诊的研究[ 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5, (01 ):1.

[3]吴笛,陈日辉,方锦鎏.调补肝肾法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1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02):126-127.

[4]于文浩,张颖.糖骨康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 01):45-46.

[5]李真,魏玉玲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从痰瘀论治[J].中医药学报,2008, (01) : 42 -43.

[6]熊曼琪,李赛美,伍游雅,等.糖尿病中医不同证型间骨质改变的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8,39(10): 597-598.

[7]张洪,魏文玉,霍青,等.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糖尿病II型患者骨密度的变化与中医辨证的关系[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7,3(4):30.

[8]张发荣.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治疗学[M].北京:中國中医药出版社,1998:309.

[9]杨大男,吴文设,陈绍福,等.滋水荣木汤治疗糖尿病并发骨密度降低86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01):32-34.

[10]张亮.虎潜丸加减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56例[J].河北中医,2003, (03):180.

[11]冯维斌,唐彩平,薛冬梅,等.1型糖尿病并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及中医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2): 149.

糖尿病并发气肿性膀胱炎护理 篇3

患者女性, 85岁, 因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小便失禁30h拟“脑梗死”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入院时尿常规、粪常规正常,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80.9%, 空腹血糖12.7mmol/L。初步诊断:脑梗死、2型糖尿病。住院5d后, 护士为该患者行会阴护理时发现其腹部高度膨隆, 叩诊为鼓音, 主诉腹胀, 排出少量血性尿液, 给予导尿, 引流出血性尿液300mL, 尿液中有絮状物伴恶臭味, 伴有大量气体排出后腹部膨隆明显好转。查尿常规:隐血3+;蛋白2+;白细胞3+。血常规:白细胞12.71×109/L;中性粒细胞85.5%。腹部CT示:膀胱内见宽大气液平面, 膀胱壁内及周围脂肪层内见大量积气, 盆腔内见少量积液, 诊断为气肿性膀胱炎。行尿培养+药敏, 为肺炎克雷伯菌生长。给予头孢他啶、奥硝唑静滴。诺和灵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予导尿管留置持续引流尿液, 膀胱冲洗 (生理盐水250mL 2次/d) 、膀胱灌注 (生理盐水20mL+透明质酸钠20mL+%利多卡因10mL 1次/周) 。2周后患者主诉无不适, 尿色黄质清, 复查尿培养已无细菌生长。住院第29d又出现血尿, 查尿常规:隐血3+;白细胞3+。行尿培养为念珠菌 (克柔氏假丝酵母菌) 生长。予以抗真菌治疗, 继续留置导尿持续引流, 膀胱冲洗 (生理盐水250mL 2次/d) 、膀胱灌注 (生理盐水20mL+透明质酸钠20mL+%利多卡因10mL 1次/周) 。10d后逐渐恢复, 尿培养无细菌生长。予以夹闭导尿管, 每3~4h开放一次, 1d后拔除导尿管, 患者能自解小便。出院后电话随访患者无不适主诉, 排尿正常。

2 讨论

2.1 治疗方法

(1) 控制感染, 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 (2) 留置导尿, 持续引流尿液两周。 (3) 用生理盐水或1∶5000的呋喃西林进行膀胱冲洗, 每日两次, 膀胱冲洗可去除膀胱内细菌, 同时减轻毒素的吸收。 (4) 用生理盐水20mL+透明质酸钠20mL+%利多卡因10mL进行膀胱灌注, 每周一次。 (5)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1,2,3,4]。

2.2 护理措施

(1) 规范使用抗生素: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 选用敏感抗生素, 按时间用药,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2) 留置导尿: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管, 插管时动作要轻柔。妥善固定导尿管及尿袋, 尿袋的高度不能高于膀胱, 防止尿液逆流。避免尿管扭曲、受压, 保持尿管的通畅, 气肿性膀胱炎患者保持尿路的通畅非常重要。观察尿液颜色、性状、量、透明度、气味等, 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留置导尿管期间每天, 用Ⅲ型安尔碘消毒尿道口及外阴部2次, 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 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每周更换导尿管1次。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日饮水量达到2500~3000mL。导尿管留置时间至少2周, 拔管前夹管、q4h开放, 锻炼膀胱功能。 (3) 膀胱冲洗:选用生理盐水或1∶5000的呋喃西林液, 将冲洗液加温至20~36℃, 冲洗前先排空膀胱, 然后夹紧引流管, 开放冲洗管, 使溶液滴入膀胱, 滴速一般为100~140滴/分, 待患者有尿意时 (或滴入溶液200~300mL后) , 夹紧冲洗管, 打开引流管, 将冲洗液全部引流出来, 再夹紧引流管, 如此反复冲洗, 每天2~3次。也可用灌洗注射器反复冲洗, 作用相同, 速度不宜过猛, 以免损伤膀胱。 (4) 膀胱灌注:灌注前先排空膀胱, 抽取生理盐水20mL+透明质酸钠20mL+2%利多卡因10mL, 加温至20~30℃, 缓慢注入膀胱后夹闭导尿管, 协助患者依次采取仰卧、左右侧卧、俯卧位, 每15min变换一次体位, 使药物与膀胱粘膜充分接触, 有助于药物吸收。尽可能地延长灌注液在膀胱内保留时间, 一般保留1~6h后排出。膀胱灌注每周一次。

糖尿病的治疗与护理: (1) 饮食治疗: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劳动强度、身体状况计算出每日摄入总能量, 再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 为患者制定详细的食谱, 坚持少量多餐, 定时定量进餐, 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 使体重维持在理想体重±10%。 (2) 胰岛素治疗: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胰岛素注射的目的与方法, 根据医嘱选择正确剂型的胰岛素, 抽取准确剂量胰岛素或采用专用胰岛素笔进行注射, 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如腹部、上臂三角肌下缘、大腿外侧和臀部, 注射部位应每次轮换, 交替选择。皮下注射时, 5mm针头可垂直进针, 8mm针头需捏起皮肤垂直进针, 体质消瘦或针头>8mm可与皮肤成45°进针。注射完毕保持10~15s后拔针, 以免药液渗出导致剂量不准确。注射后15~30min进餐。注意观察胰岛素注射效果, 如有任何并发症发生应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5,6]。 (3) 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等, 反复强调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定期监测血糖, 外出时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和糖块, 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处理。

心理护理:由于该病发生率低, 比较罕见, 患者及家属比较紧张, 故应做好心理护理, 宣教留置导尿、膀胱冲洗、膀胱灌注和使用抗生素、胰岛素的目的。本例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摘要:气肿性膀胱炎是由于各种产气致病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时酵懈葡萄糖或蛋白质产生气体而形成, 膀胱壁内或腔内有气体存在, 是膀胱炎症的少见类型, 感染的部位主要是膀胱和肾脏。以中老年女性好发, 87%患有糖尿病。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 CT为首选, CT可见膀胱体积增大, 有液气平面, 膀胱壁有泡状气体影, 部分连成串珠状, 膀胱壁外周可有1~1.5cm的气体带, 内缘毛糙。治疗以选用敏感抗生素、留置导尿持续引流尿液、膀胱冲洗、膀胱灌注和控制糖尿病为主要治疗措施。

关键词:气肿性膀胱炎,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徐瑾, 袁红娣, 储华.气肿性膀胱炎1例[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8) :891.

[2]杜江平, 李艳.气肿性膀胱炎伴上尿路积水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误诊误治, 2005, 18 (11) :782.

[3]石晓婷尚菊战.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灌注治疗放射性膀胱炎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3) :37-38.

[4]苏琳, 王明智, 张淑杰.气肿性膀胱炎1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5) :1220.

[5]林碧芳, 张振香, 罗采琴, 等.膀胱冲洗速度对病人生命体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1) :6.

糖尿病性膀胱病 篇4

1 针灸治疗DNB文献研究

曾永保等[3]从CNKI、维普、万方、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1980-20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 利用RevMan5.0软件采用Meta分析对相关文献质量进行评价, 采用合并比值比 (OR) 评价针灸治疗DNB的显效率、总有效率, 权重均差 (WMD) 评价残余尿量、每次尿量, 结果显示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DNB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朴耕希等[4]从维普数据库中检索1989-2006年国内期刊中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报道, 根据文献筛选标准进行二次人工检索, 归纳针灸治疗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选穴特点, 结果显示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合谷、背俞穴和腹募穴使用频率较高。王志磊等[5]总结2002—2011年有关运用艾灸和神阙穴 (蒸脐法) 治疗糖尿病及并其发症的文献, 发现艾灸对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2 不同针灸方法

2.1 针刺、艾灸

莫睿等[6]采用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0例, 取穴:中膂俞、肾俞、膀胱俞、三阴交, 灸中极, 总有效率达80%。董建萍等[7]采用头部透穴结合普通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90例, 取穴:头部透穴选取前顶透四神聪、左右神聪透百会、后神聪透后顶;普通针刺选取膀胱俞、肾俞、三焦俞、中极、气海、关元、会阳, 临床疗效显著。张萍等[8]采用调理脾胃针法配合排尿训练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 取穴:曲池、合谷、中脘、血海、地机、阴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中极、膀胱俞、肾俞, 结果显示运用“调理脾胃针法”的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普通针刺组 (取穴:膀胱俞、肾俞、三焦俞、中极、气海、委阳、阴谷、三阴交、阴陵泉)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徐波[9]于2005—2009年期间采用悬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47例, 取穴:肾俞、气海、三阴交、阴陵泉、委阳、中极、水道, 结果显示轻、中、重度尿潴留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2.31%、60.00%。

2.2 电针、温针灸

王伟[10]针刺糖尿病患者八髎穴, 得气后连接电针仪,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患者 (P<0.01) 。汪洪明等[11]采用电针结合TDP照射关元穴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50例, 取穴:百会、关元、中极、足三里 (双侧) 、三阴交 (双侧) , 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P<0.05) 。董晓瑜[12]采用温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36例, 选穴足三里 (双) 、三阴交 (双) 、关元、气海, 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P<0.05) 。苏昌明等[13]采用温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20例, 取穴:中极、关元、阴陵泉、肾俞、膀胱俞、上髎, 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P<0.05) 。

2.3 穴位贴敷、穴位注射

郑仲华[14]采用中药 (熟地30g、肉桂15g、黄芪30g、山茱萸15g、炮附子15g、怀牛膝15g、泽泻15g、车前子15g) 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5例, 选穴:中极、关元、气海、肾俞, 总有效率为94.29%, 显著高于采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 (P<0.05) 。王猛等[15]采用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委中穴, 总有效率为96.7%, 显著高于肌肉注射治疗的患者 (P<0.05) 。尚国涛等[16]采用穴位注射配合中药 (肾气不足:济生肾气丸加减;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加减;湿热下注:龙胆泻肝丸或八正散加减) 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6例, 取穴:一侧三阴交穴和对侧足三里穴, 总有效率为94.4%。

2.4 特色灸疗法

张其兰等[17]采用“中国灸”治疗辨证为膀胱湿热证、肾阳虚证的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50例, 分别予以“前列腺灸”, 药用:大黄、龙胆草、丹参、金钱草、泽兰、王不留行, 交替贴于命门、中极穴, 以清热利湿、利尿通淋;“强肾灸”, 药用:制附子、仙茅、仙灵脾等, 交替贴于命门、三阴交穴, 以温补肾阳、通阳利水, 总有效率达90.0%。朱红梅等[18]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48例, 选用广西中医学院研制的壮医药线, 遵循《壮医药线点疗法》[19]的取穴和治疗原则, 总有效率为87.5%。

2.5 综合治疗

2.5.1 针灸并用

郭杰等[20]采用针刺 (阴谷、委阳、肾俞、三焦俞) 、隔盐灸 (气海穴) 并用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40例, 结果显示显效26例, 有效1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0%。何乐中[21]采用电针配合悬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28例, 取穴:第一组:肾腧、气海腧、次髎、秩边、委阳;第二组:气海、中极、横骨、大赫、阴陵泉、三阴交, 两组交替使用, 总有效率为92.8%。邬金玲等[22]采用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8例, 主穴:百会、四神聪, 辨证分为膀胱湿热型 (加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 、肾虚型 (加阴谷、肾俞、三焦俞、委阳、关元、气海) , 总有效率为97.4%。

2.5.2 针药结合

卢林等[23]采用针灸 (取穴:中极、肾俞、太溪、肾俞与太溪穴) 结合中药 (分两型:金匮肾气丸, 六味地黄丸) 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8例,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7.4%。吴滨等[24]采用针 (第一组:水道、三阴交、太溪;第二组:膀胱俞、次髎) 药 (西药) 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20例,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0%。牟淑敏等[25]采用针灸联合中药 (自拟益肾汤) 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0例, 取穴:关元、气海、肾俞、膀胱俞、水道、中极、三阴交, 总有效率为90.0%, 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P<0.05) 。

2.5.3 针灸配合其他疗法

苏秀海等[26]于1996—2005年间采用隔盐灸 (取穴:肾俞、三焦俞、气海、关元、水道) 联合低频脉冲 (取穴:气海、关元、水道、膀胱俞、三阴交、涌泉) 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2例,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3.75%。薛玲玲等[27]采用艾灸联合走罐法 (督脉、膀胱经) 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5例, 取穴: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三焦俞, 总有效率为82.9%, 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P<0.05) 。杨雪蓉等[28]采用针 (取穴:三阴交、关元、中极、膀胱俞、肾俞) 灸 (关元、气海穴) 联合耳穴 (交感、肺、脾、肾、膀胱、三焦) 贴压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 患者残余尿量、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王璟[29]等采用针刺 (头针:百会、足运感区;体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中极) 联合梅花针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例, 梅花针:叩刺背部督脉及两旁夹脊、膀胱经, 上述部位配合拔火罐治疗。结果显示, 2例患者在治疗4次后, 1例患者在治疗13次后尿频症状明显改善。陈保春等[30]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40例, 取穴:关元、中极、气海穴, 同时采用酚妥拉明注射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位, 临床疗效显著。

3 结语

糖尿病性膀胱病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29例, 女21例;年龄39~81岁, 平均58.7岁;病程4~23年, 平均9.3年。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年龄41~84岁, 平均60.3岁;病程3~26年, 平均10.7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各项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均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符合DNB诊断。②临床上有以下症状:尿频、尿急、排尿时间延长、小便淋沥不尽或尿失禁, 排尿困难等。③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100ml。④排除尿路梗阻、尿道感染、脊髓病变、外伤等其他因素导致的致DNB。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①电针:穴取百会、关元、中极、足三里 (双侧) 、三阴交 (双侧) 。患者仰卧 (针刺前嘱患者尽可能排空小便, 以免刺伤膀胱) , 穴区局部常规无菌操作, 使用0.30×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百会穴沿头皮向前额方向平刺25mm, 轻微捻转至得气;关元、中极穴针尖以45°角向阴部斜刺约20mm, 行针后使患者有酸、胀、麻感觉, 并向会阴部传导为佳;足三里、三阴交均直刺约30mm, 行针后使患者局部有酸胀感, 并向足底部传导为佳。然后分别接通华佗牌SDZ-IV型电子针疗仪, 采用连续波, 频率为60次/min左右, 电流逐渐增大至患者可耐受为度, 持续电针30分钟, 每日1次。②TDP照射:电针过程中用TDP以关元穴为中心照射, 照射灯距约30cm, 以局部皮肤温热, 病人可耐受为度, 每天1次。③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 口服二甲双胍片或拜糖平片, 或皮下注射诺和灵针等药物治疗, 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7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12mmol/L。④吡斯的明片60mg, 甲钴胺片0.5mg, 每日3次口服。以上治疗10天为1疗程, 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2.2 对照组

除不行电针及TDP照射治疗外, 其他同治疗组。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1]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B超示膀胱内残余尿量<100ml;有效:自觉症状改善, B超示膀胱内残余尿量较前减少50%以上;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 B超示膀胱内残余尿量较前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Ridit分析;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见表2。

t检验;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的一种, 主要是由于糖尿病高血糖导致支配膀胱尿道的外周神经感染或运动神经、神经根及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出现神经膜细胞变性、阶段性脱髓鞘及轴突变性等损害, 这种损害可导致膀胱收缩减弱, 影响膀胱三角肌和内括约肌而使膀胱充盈感觉受损和逼尿肌反射活动障碍, 最终导致尿潴留等[2]。本病属中医学“消渴”、“癃闭”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 小便的正常排泄与三焦的气化作用密切相关, 但主要取决于肾的气化和膀胱的约束功能。本病病机主要为消渴日久, 肾气虚惫, 命门火衰, 不能温煦鼓舞膀胱气化, 膀胱气化失常, 约束无权而发病。治疗时取百会为下病上取, 意在升阳益气;关元、中极均属任脉, 穴下正是膀胱, 关元具有温肾壮命门之火的作用, 取之能补肾固脬, 中极为膀胱经之募穴, 是经气聚集之处, 为治疗小便失常之要穴, 故取关元、中极能使针感直达病所, 增强膀胱的约束功能;足三里为胃经穴, 属胃络脾, 为土中之土穴, 能益气健脾;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 针之能调理肝、脾、肾之经气, 增加输尿管之蠕动[3]。诸穴配伍, 旨在温补肾阳、固摄膀胱。再用TDP治疗仪以关元穴为中心进行照射, 使温热直接透入小腹内之膀胱, 起到温肾健脾、约束膀胱的作用[4]。本文结果表明, 采用电针加TDF照射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服用西药对照组, 且临床应用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风胜, 卢洁荷, 宁惠丽, 等.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针灸治疗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11 (3) :33.

[3]邬金铃, 郭永红, 周静, 等.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38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11 (9) :819.

[4]严秀云.针刺三阴交治疗术后尿潴留.针灸临床杂志, 1996, 12 (5) :93.

糖尿病性膀胱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8例, 所有患者均与我国诊断糖尿病的有关标准相符合,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失禁、小便淋漓不尽、排尿时间延长、尿频、尿急等, 膀胱残余尿量经过B超检测发现均超过100ml。本文的排除标准:因为尿道梗阻、尿道狭窄与前列腺结石、肿瘤、增生等原因导致的尿潴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50例, 包括男28例, 女22例;年龄44~68岁, 平均年龄 (58±1.2) 岁;病程5~19年, 平均病程 (15±0.8) 年。观察组38例, 包括男22例, 女16例;年龄46~69岁, 平均年龄 (58±1.5) 岁;病程6~18年, 平均病程 (15±0.5) 年。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按照统一标准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 以饮食疗法为基础, 将降糖药如胰岛素等给予控制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 训练患者的膀胱性能, 如果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 则以药敏试验与尿培养的结果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控制。完成以上操作后, 对照组患者肌肉注射500μg甲钴胺注射液, 1次/d, 1个疗程需要持续治疗4周, 之后给药时可采取口服方式, 3次/d, 500μg/次, 治疗时间为2个疗程。以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基础, 观察组患者加服中药治疗:川芎12g、当归12g、怀牛膝15g、白术9g、泽泻9g、桂枝9g、猪苓15g、茯苓15g、黄芪60g。将400ml水加入上述药物中, 煎汁200ml, 之后再次煎200ml, 混合2次的药液, 每日早、晚各口服1次, 200ml/次, 1个疗程的治疗时间为4周, 共需要持续3个疗程的治疗。每接受1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需要接受B超检查, 对残余在膀胱中的尿量进行测定。

1.3 疗效判断标准

以我国有关的疗效评价标准为依据, 确定疗效判断标准为:经过治疗, 患者的体征与临床症状未出现明显好转, 残留在膀胱内的尿量减少并不明显的为无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出现明显好转, 遗尿感偶尔出现, 膀胱残余尿量在B超中显示处于50~200ml的为有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膀胱内残余尿量在B超检查中显示少于50ml, 小便通畅的为显效[2]。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采用 (均数±平均差) 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 并用t检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 采用率的方式表示计数资料, 并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 对照组50例中, 无效16例, 有效15例, 显效19例, 总有效率68.0%;观察组38例中, 无效2例, 有效9例, 显效27例, 总有效率94.7%, 远大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膀胱尿量残余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均有所减少,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减少量并不显著, 治疗8周和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残余尿量就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3 讨论

我国约40%~60%的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主要采用手术、电刺激、拟胆碱药物、神经生长因子等方式治疗, 但疗效并不显著[3]。本文结果显示, 经过治疗, 对照组患者排尿困难、尿失禁、小便淋漓不尽、尿频、尿急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落后于观察组,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0%, 远小于观察组 (94.7%) ,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幅度大,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口服中药五苓散加味+肌肉注射甲钴胺的中西医结合方式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治疗, 效果十分理想, 可有效减少患者膀胱残余尿量,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凤林, 贾锐馨, 李国永, 等.不同剂量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对比研究[J].中医杂志, 2011, 52 (7) :570.

[2]贾锐馨, 李国永, 王彩娟, 等.经方考证剂量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清c肽、血液流变学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 (6) :62.

糖尿病性膀胱病 篇7

关键词:济生肾气丸,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正常排尿活动因为脊髓反射中枢和交感、体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共同参与, 任何和排尿相关的神经受到损伤之后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临床治疗方法中以西药对症治疗为主, 但是产生的副作用较多, 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5例糖尿病神经源型膀胱使用常规基础治疗和济生肾气丸加减治疗,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90例糖尿病神经源型膀胱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 符合以下纳入标准: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费力、排尿困难、排尿时间延长等;耻骨上触诊充盈有包块, 叩诊呈浊音;经过B超检查显示膀胱残余尿在100ml以上;通过肌电图检查显示周围神经受累, 出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周围神经损害症状;有糖尿病史患者。对于单纯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性、前列腺增生、创伤导致膀胱病变等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 对照组中男29例, 女16例, 年龄45~70岁。观察组中男28例, 女17例, 年龄47~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等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和胰岛素进行治疗, 对糖尿病饮食进行严格控制, 空腹血糖维持在7~9mmol/L, 餐后2h血糖维持在10~12mmol/L。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基础治疗, 口服维生素B120mg, 3次/d;口服维生素B620mg, 3次/d;甲基-B12500μg肌注, 1次/d。7d为1个治疗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组患者给予济生肾气丸加减治疗, 主要包括熟地黄30g、山萸肉20g、怀山药20g、肉桂15g、茯苓15g、制附子15g、牡丹皮15g、泽泻15g、车前子15g、牛膝15g。对舌淡体胖、四肢不温者加用菟丝子12g、巴戟天10g, 对气短、腹泻者加用黄芪30g和白术15g, 对舌苔白腻者加用石菖蒲12g、砂仁10g。用水煎服, 1剂/d, 分为2次服用, 7d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恢复自主排尿能力, 残余尿量和治疗前相比减少2/3以上, 自觉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有效:患者自觉症状有所改善, 残余尿量和治疗前相比减少1/3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残余尿量与治疗前没有明显改变[2]。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计数数据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 对照组率为82.2%,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如附表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在中医学中属于淋症、癃闭范畴, 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消渴日久和肾阴亏损造成阴损及阳, 肾阳虚而不能化气行水, 造成尿频量少、癃闭不通症状。济生肾气丸中山茱萸、山药和熟地黄具有滋补肾阴功效, 加上肉桂、牛膝、车前子等, 各方药联合使用具有化气行水和温阳补肾的功效[3]。济生肾气丸能够对大鼠晶状体醛糖还原酶活性起到抑制作用, 对患者血管神经功能和血循环功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起到显著的改善。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 对照组为82.2%,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说明济生肾气丸加减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吴钧俊.济生肾气丸加味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40例疗效观察[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3, 14 (3) :205-207.

[2]亚东, 金承烈.济生肾气丸加味配合针刺治疗老年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21) :2728-2729.

糖尿病性膀胱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新沂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参照《神经源性膀胱》[3]和《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4]拟定DCP诊断标准,随机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均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采用常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适当运动,按时监测血糖。对照组:甲钴胺,0.5 mg,3次/d(国药准字:H20030812,剂量0.5 mg/片)。治疗组:糖脉康颗粒,5 g冲服,3次/d(国药准字Z10970026,剂量5 g/袋);甲钴胺,0.5 mg,3次/d(国药准字:H20030812,剂量0.5 mg/片)。该次临床研究疗程为12周,在临床治疗观察过程中均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

1.2 疗效判断

根据文献报道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5]。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能够自行排尿残余尿量<100 m L,肾盂积水消失;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肾盂积水减轻,残尿100~200 m L;无效: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代谢及脂代谢比较,见表2。

(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变及残余尿量比较,见表3。

(3)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详细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经过多年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其主要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逼尿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损害、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受损,以及血管病变的因素[6]。因此治疗上往往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通常会加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神经轴索的修复和再生;加快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增加神经血流而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加抗氧化的药物,清除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神经的损伤。临床最常用的营养神经药物是甲钴胺,但是临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糖脉康颗粒是运用现代提纯技术制作的中药复方制剂,其有效组成有黄芪、丹参、生地、麦冬、怀牛膝、葛根等。其中的黄芪、生地、麦冬具有补气养阴的作用,丹参、赤芍、牛膝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中的多糖能够明显改善T2DM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血糖和脂质代谢紊乱,明显降低血清中TG、LDL的含量,糖脉康颗粒具有降低胆固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清除和对抗自由基、抗炎、改善细胞缺氧状态、减少血小板黏附等功效[7,8]。

该次研究表明,糖脉康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DCP效果明显优于甲钴胺,甲钴胺仅能够复受损神经,而糖脉康颗粒为复合中药,含有多种成分,作用机制复杂,既作用于神经,也作用于血管内皮、血小板、胰岛β细胞等多个靶点,进而能够改善DCP患者糖脂代谢、血流变、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减轻临床症状,从而患者的生活质量,为DCP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糖脉康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于该院住院治疗的6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另加用甲钴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脉康颗粒,分别对两组进行系统临床研究,两组疗程均为12周,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糖代谢、脂代谢、血流变、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 经临床观察,两组临床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是53.3%和80.0%;对于血糖控制方面治疗组没有明显优势,但在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脂代和血流变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糖脉康联合甲钴胺可显著提高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脉康,甲钴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砚虎,钱荣立.糖尿病及并发症当代治疗[M].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4.

[2]Siracu sano S,d’Aloia G,Len tini MG,et al.Diab eticcysto pathy[J].Dia betes Nutr Mebab,2002,15(1):41-44.

[3]陈忠.神经源性膀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4-189.

[4]衡先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4-418.

[5]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342-346.

上一篇:成矿潜力分析下一篇: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