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

2024-12-10

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通用7篇)

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 篇1

糖尿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终身免疫性疾病;易引发心脑血管等病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病发率越来越高, 因而导致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的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1]。而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常出现不能自理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率,在采取相应治疗后,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来加强治疗效果, 但常规的护理干预疗效不佳 , 下面就该院2013年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78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的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78例,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6.5±11.5)岁。且所有患者均经核磁共振及CT等进行颅脑检查,并通过血糖及尿糖等检测后确诊,平均空腹血糖值在10.8~17.2 mmol/L之间。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49~85岁)和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48~83岁)两组,每组39例,且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 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 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患者在得知自己病情后会出现恐惧、焦虑、害怕或拒绝治疗等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应耐心、真诚的与之进行沟通,并对其讲解有关此类疾病的知识, 及该院治疗的技术及环境等, 以此减轻患者的疑虑;同时要不断鼓励患者增强自信,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恢复。2饮食护理。由于患者并发糖尿病,所以在饮食上一定要避开糖类较高的食物;并根据患者自理能力的程度,对食物进行形态上的改变,以便于患者进食。3血糖监测。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血糖的监测及观察, 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规检测血糖及尿糖方法的纠正与传教, 同时根据患者血糖值采取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用量的适量选取, 将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减少其引发并发症的概率。4肢体功能锻炼。患者在患病初期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卧位及肢体的调整; 同时家属或护理人员可对其进行四肢的按摩或帮助其进行屈伸运动 ;待其病情控制后可督促患者在耐受情况下自主进行肢体锻炼。

1.3 疗 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的评定, 均需按照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及自理能力进行判断,包括洗衣、穿衣、洗澡、上厕所及吃饭等,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显效指患者经治疗后肢体功能全部恢复,生活完全能够自理;有效指患者经治疗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可自行吃饭和上厕所;无效指患者经治疗后肢体功能及自理情况均无改善迹象[2]。

1.4 统 计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用n(%) 表示 ,用χ2 检验 ,计量用 (±s) 表示 ,用t检验 ,P<0.05表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的39例患者中,呈显效的有11例(28.21%),有效的有13例(33.33%),无效的有15例(38.46%),总有效率为61.54%;观察组的39例患者中,呈显效的有32例(82.05%),有效的有3例(7.69%),无效的有4例(10.26%),总有效率为89.74%;两者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会导致患者出现自理能力的障碍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3],而临床对其采取相对治疗后 , 进行早期康复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并通过该研究发现,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患者,其有效率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说明其应用的价值。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减少患者恐惧、害怕等心理,并增强面对疾病的态度;对患者进行饮食的控制,可辅助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情况,并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帮助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并能提高患者自理能力的概率。总之,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快其肢体功能及自理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6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为观察组, 其中有44例女性患者, 52例男性患者;年龄在45~80岁之间, 这96例患者都通过MRI和头颅CT检查确诊。其中有28例患者空腹血糖大于17.2 mmol/L;36例患者空腹血糖在10.8~17.2 mmol/L之间 ;32例患者空腹血糖小于10.8 mmol/L。选择2013年之前96例未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病历资料作为对照组。

1.2 方 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相同或者相似, 对于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对于观察组患者,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所示。

1.2.1心理护理为了取得患者的信任 , 并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工作者必须以周到、细致、热情、耐心的积极工作态度对待患者。同时要对患者加强有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让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明白这种疾病的特点, 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并且要经常鼓舞患者坚定信心, 对早期康复训练要持之以恒。患者应该积极服从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大大缩短康复时间, 尽早恢复健康。

1.2.2饮食护理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 , 患者的饮食要按照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合理安排。对于那些吞咽功能及咀嚼功能差、昏迷或并发脑 血管疾病的患 者 , 在护理中除 了遵照医 嘱分配餐次外, 还应该对患者的食物形态进行改进。

1.2.3对患者的血糖及尿糖变化情况的监测予以正确的指导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该教会患者家属及患者本人如何正确的监测尿糖及血糖。对于患者尿糖与血糖的变化情况应该进行周密的的观察, 从而很好的指导患者用药, 保证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 以便于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1.2.4加强肢体功能的锻炼患者在急性期应该根据病情状况让踝与足保持90°的状态, 为了保护关节应使用足托棉垫, 让患者保持肢体功能位。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应该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训练作出目的性计划。开始应该帮助患者进行很好的被动运动, 对患者上下肢的大关节处进行按摩及伸屈运动, 并要指导患者积极开展自行运动, 以便于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1.3 评 价 方法

在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六周之后, 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实施评价, 将入厕、洗澡、穿衣、吃饭等作为评价标准, 其中主要有全部自理、一项或者多项自理。

1.4 统 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应用%来进行标示。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并且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具有严重影响, 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 研究结果表明,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工作中, 对患者实施了心理干预, 能够有效的缓解其紧张与恐惧情绪, 并且能够帮助患者对于病情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另一方面, 还从饮食、血糖监测, 肢体功能锻炼等方面对患者实施了护理, 对于患者各方面身体机能的恢复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并且能够在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对于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预防及减少患者继发运动障碍, 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鲁明, 袁振芝, 鲁勇, 等.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强化康复治疗105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2 (13) :143-145.

[2]钟美容, 莫海花, 刘海兰, 等.脑梗死偏瘫病人的早期康复循证护理[J].护理研究 (中旬版) , 2013, 25 (15) :253-255.

[3]李金萍, 刘增军, 丁海敬, 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3, 24 (16) :264-267.

[4]钟翠莲, 孙惠金.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8 (17) :324-326.

糖尿病性脑梗死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篇3

1 治疗

1.1 一般治疗

治疗原发病控制血糖及血压水平。

1.2 并发症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凝固性和黏度增高, 血小板黏附与聚集性增高, 这些都是形成脑梗死的因素。糖尿病患者宜低糖低热量饮食, 适当用降糖药。糖尿病性脑梗死, 建议急性期按一般脑梗死处理, 但要注意: (1) 溶栓:在发病3h以内, 有明确的皮质或皮质下损伤症状和体征, 明显偏瘫, 经CT检查排除出血性脑梗死者, 可进行溶栓治疗, 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注射用阿替普酶, 0.7~0.9mg/kg, 最大剂量为90mg, 先将剂量的10%静脉推入, 剩余剂量在>60min时间内静脉滴注, 如有条件可做导管溶栓效果更佳。同时服用阿斯匹林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2次/d, 溶栓有潜在出血的危险, 应提高警惕。 (2) 脑梗死急性期一般不宜降压治疗, 如血压>220/120mm Hg才给予降压治疗。 (3) 脑梗死后, 因应激反应, 血糖可升高, 可用胰岛素治疗, 但要注意避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4) 如患者有严重脑水肿并出现意识障碍或脑疝迹象, 可用短程脱水治疗。

1.3 抗凝治疗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血脂稳定斑块, 改善循环、消除氧自由基、降糖治疗。

1.4 运动锻炼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半年以内尤重要。

2 护理措施

2.1 高血压的护理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多伴有高血压, 因此要掌握以下方法: (1) 低盐饮食, 应选用低盐、低热量、低脂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2) 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 劳逸结合; (3) 病情观察, 对血压持续增高的患者, 应每天测量血压2~3次, 并做好记录; (4) 用药护理, 服用降压约药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加量。同时, 密切观察疗效, 如血压下降过快, 应调整药物剂量。在血压长期控制稳定后, 可按医嘱逐渐减量, 不得随意停药, 按时找医师复诊。

2.2 高脂血症的护理

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一般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形成, 血液呈高凝状态, 其特点是高脂血症、高血糖、血液流变学异常, 因此, 治疗高凝状态, 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是治疗和护理的关键, 方法: (1) 指导患者进低脂肪易消化饮食, 多食新鲜蔬菜; (2) 合理应用降脂药物, 采用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中药:银杏叶片, 复方丹参片; (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并坚持不懈, 以利于脂肪的消耗。

2.3 胰岛素治疗时的护理

糖尿病性脑梗死多数为隐性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物可控制, 但是, 当糖尿病性脑梗死的病灶影响到丘脑下部时, 则会使糖尿病病情突然变化, 甚至出现高渗性昏迷或酮症酸中毒。此时需要采用胰岛素治疗。应用胰岛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初用胰岛素要从小剂量开始, 然后根据血糖调节剂量; (2) 普通胰岛素注射后应在30min内进食, 糖尿病做强化训练时容易发生低血糖, 应按要求在患者进餐前后监测血糖, 并做好记录, 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3) 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诱因, 临床表现, 应急处理; (4) 要求患者随身带一些糖类食物, 以便应急。

2.4 预防感染, 加强康复护理

控制感染, 加强康复护理是糖尿病性脑梗死恢复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 (1) 定时翻身、拍背, 预防褥疮和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2) 做好尿、便失禁患者护理, 预防泌尿系感染, 并通过定时、定量的饮食, 控制排泄时间而促使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逐渐恢复、减轻因尿、便失禁产生的心理障碍; (3) 加强瘫痪肢体的训练。对感染障碍的肢体洗浴和热疗要防止烫伤, 因这类患者多合并周围神经变性, 多存在痛觉障碍, 极易发生烫伤。一旦发生烫伤, 则会由于肢体血循环不畅, 代谢产物堆积, 组织细胞渗出, 肿胀, 坏死, 造成愈合困难。我们通过调节水温, 在热水袋外包上毛巾等方法来防止烫伤,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5 心理护理

糖尿病属心身疾病, 首先改善患者的情绪反应和提高他们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护士应对与患者多交谈取得信任, 使患者倾诉自己的忧虑和痛苦, 宣泄不快的情绪, 再进行疏导和教育。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 篇4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梗死,纤溶酶,治疗效果

在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当中,脑梗死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这种严重的并发症通常发生在非胰岛素依赖性患者当中[1]。相关的研究发现,作为脑梗死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对脑梗死的转归、发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而糖尿病患者一旦并发脑梗死,将会极大威胁患者的生命。为研究并分析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时使用纤溶酶的效果,在该研究中,2014年5月—2015年10月间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了纤溶酶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共108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在45~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11.7)岁。观察组男34例,女20例;年龄在45~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4±11.5)岁。临床症状包括眩晕、肢体无力、构音障碍、记忆力减退、麻醉、大小便失禁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并且在1周内并没有使用任何溶栓药物或抗凝药物。排除出凝血机制存在障碍的患者,排除血小板低于80 000/mm3的患者。

1.2方法

患者均接受降糖治疗,调整患者血压,并对脑水肿进行控制,给予患者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的治疗药物为血塞通(生产批号:Z53021518),将400 mg的血塞通注射液与500 m L的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对患者行静脉滴注,1次/d。而观察组则使用纤溶酶(生产批号:H22026138),将200 U的纤溶酶与500 m L的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对患者行静脉滴注,1次/d。

1.3评价指标

统计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基本痊愈标准:患者的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患者的病残程度为1~3级,且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了21分及以上;进步: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了8~20分;无变化: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没有显著变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3]。

1.4统计方法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相关的研究报道称,糖尿病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纤维蛋白原在正常的血管内膜以及粥样斑块当中大量存在,同时还参与了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血细胞的黏附,从而成为了血细胞聚集的主要介质之一;此外,由于红细胞不断压积,因此使患者机体中的血液黏度也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动脉硬化,引发血栓形成,使患者发病[4]。

在该研究中,对观察组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了纤溶酶进行治疗,经对比分析研究我们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P<0.05)。目前临床对脑梗死的治疗方式包括了扩容治疗、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绛纤治疗等,从而抑制患者血栓蔓延、减少脑细胞的损伤程度、对半暗带进行积极抢救。其中溶栓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治疗方式,但是其治疗窗较窄,患者一旦发病超过6 h,那么进行溶栓治疗无法得到理想效果。而纤溶酶属于外源性的蛋白酶,其治疗窗较宽,患者发病在72 h内均能够通过该药物获得有效治疗。该药物能够对纤维蛋白原进行分解,并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相关的分解物,从而获得去纤维蛋白的效果[5]。另一方面,纤溶酶还能够诱导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的释放,从而能够间接起到溶栓的作用,保证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纤溶酶能够降低患者的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其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亮,吕传真,乔健,等.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活性的动态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4,12(3):242-244.

[2]唐澍,闫立荣,孙玉衡,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3,28(5):360-367.

[3]史莉瑾,赵香梅,邢红霞,等.槲皮素对糖尿病脑梗死大鼠脑纤溶激活系统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2):102-105.

[4]阎广会,杨桐,朱华林,等.丹红注射液与纤溶酶对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14(11中旬刊):68-69.

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 篇5

柿树叶入药的记载最先见于《滇南本草》, 国内外研究证明柿树叶提取物可通过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改善血液循环, 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从而达到对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2], 但应用于糖尿病性脑梗死目前尚无报道。笔者通过在糖尿病性脑梗死的患者中应用柿树叶提取物, 观察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 为其在临床糖尿病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提供新证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9~2012年在重庆市璧山县中医院内分泌科和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8例单纯糖尿病性脑梗死稳定期患者, 头颅CT及MRI扫描显示梗死部位:基底节25例, 顶叶6例, 枕叶2例, 额叶3例, 颞叶4例, 丘脑4例, 多发性22例。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 男23例, 女10例, 年龄 (51.9±6.6) 岁, 病程 (8.15±1.05) 年;治疗组35例, 男26例, 女9例, 年龄 (51.3±5.9) 岁, 病程 (7.93±1.51) 年。2组病人基线性别、年龄、病程、TG、TC、HDL-C、LDL-C、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及梗死部位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 (1)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7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 mmol/L; (2) 年龄18~75岁, 性别不限, 血压<140/90 mmHg; (3) MRI或CT提示脑梗死; (4) 入选后血糖应控制良好, 空腹血糖≤7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 mmol/L, 尿酮体 (-) 且脑梗死处于稳定期;

排除标准: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脑出血患者及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严重感染;严重肝肾疾患及心功能不全;有严重的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其他原因无法合作或不愿合作者。

1.3 治疗方法

2组病人均给予脱水、降颅压、降血糖治疗 (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 、降血压、降脂等基础治疗, 强化血糖血脂血压控制。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 治疗组除进行基础治疗外, 再给予脑心清片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4021765, 批次号:C6A002) 治疗, 每次1.64 g, 每天3次。观察时间6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 血脂: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2) 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液流变仪 (LBR-NBC) 测定患者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刚性指数、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 (Fib) ; (3)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采用HITACHI 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 试剂盒采用芬兰Orin Daignostica公司产品。

1.5 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有无异常症状、体征出现。检查各项常规和生化指标改变、心电图改变、出凝血时间有无改变。

1.6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血脂、Hs-CRP情况

2组治疗后TG、TC、HDL-C、LDL-C、Hs-CRP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 (P<0.05) , 治疗组的治疗前后血脂和Hs-CRP降低水平较对照组的治疗前后减低水平大, 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 a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 bP<0.05。

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 a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 bP<0.05

2.2 2组血液流变学结果

2组治疗后全血高切指数、低切指数、聚集指数、刚性指数、Fib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 (P<0.05) , 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减低程度大, 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诉特殊不适, 无异常症状体征出现, 各项常规和生化指标正常, 心电图和出凝血时间无异常改变。

3 讨论

2型糖尿病长期的高血糖、高血脂会导致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产生如下改变:血液粘滞程度升高, 血小板对血管壁及相互之间凝聚粘滞作用增强, 红细胞聚集增多, 纤维蛋白原升高, 以上因素均是脑梗死形成的危险因素[3]。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 与其心血管并发症危险程度密切相关[4,5];此外, 超敏C反应蛋白还可直接参与对血管内皮的破坏和动脉粥样硬化[6], 而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糖尿病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机制[7]。因此, 代谢环境的异常,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引起脑血管病变、瘀血, 从而导致脑梗死[8]。因此, 改善血液流变学, 改善糖尿病脑血管循环是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关键。

柿树叶含有黄酮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等多种成分[9,10]。脑心清片为柿树叶提取物, 实验证明其可良好的通过血脑屏障, 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 能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 抗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高凝状态, 有效扩张心脑血管, 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各种症状[11,12]。在本研究中, 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 脑心清片治疗组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究其机制, 有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物质为黄酮类成分, 具有以下作用: (1) 抗脑缺血和神经保护作用; (2) 改善心脑血管动力学, 改善心脑组织的供血、供氧状态; (3) 改善血液流变学; (4) 降血脂作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5) 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13,14,15]。这可能是脑心清片改善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机制。

综上所述, 脑心清片通过有效降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TG、TC和LDL-C, 显著升高HDL-C, 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超敏C反应蛋白, 能有效的应用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辅助治疗中。

摘要:目的 探讨脑心清片对糖尿病性脑梗死的治疗疗效。方法 将68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5例, 对照组33例, 均给予脱水、降颅压、降血糖治疗 (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 、降血压、降脂等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脑心清片每次1.64g, 每天3次治疗, 疗程6周。以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为观察指标, 并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经治疗, 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有改善,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均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 脑心清片辅助一般治疗可改善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和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 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 安全有效。

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8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组) 34例和观察组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 34例。对照组的34例患者中, 男性20例, 女性14例, 年龄55~78岁, 平均 (68.6±5.7) 岁, 糖尿病病程3.0~19.8年, 平均 (8.4±0.9) 年, 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0例, 高中以下24例。观察组的34例患者中, 男性21例, 女性13例, 年龄55~79岁, 平均 (68.7±5.6) 岁, 糖尿病病程3.0~19.5年, 平均 (8.5±0.8) 年, 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9例, 高中以下2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及文化程度构成比较, 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治,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仅仅给予常规的健康宣教、治疗配合及基础生活等方面的护理。观察组则于患者病情稳定的48h内即开始给予相应的康复锻炼及知识方面的干预, 首先对患者进行康复方面知识的宣教及讲解等, 并激励患者的康复信心, 使其逐步配合康复锻炼, 并根据患者的锻炼效果对康复措施进行随时调整改善, 大致程序为床上被动活动至床下主动功能锻炼, 同时进行日常基础生活能力的锻炼, 同时积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使其以较佳的心态进行康复锻炼。后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6周的ND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1) NDS评分总分范围为0~45分, 其中以31~45分为重型, 16~30分为中型, 0~15分为轻型。 (2) Barthel指数包含10个选择评估题目, 每个题目均包含4个选项, 10个方面的总分为最终评估结果, 以患者评估分值在40分及以下为差, 评估分值在41~60分为中, 评分分值在60分以上为良[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年龄、病程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处理, 而性别、文化程度、ND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为计数资料, 采用卡方检验处理, 软件包为SAS10.0,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DS评分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DS评分轻型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而干预后6周观察组NDS评分轻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详细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估良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而干预后6周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估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详细见表2。

3 讨论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于患者机体的血管的不良影响非常明显, 而这种影响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改善则可导致心脑血管性疾病的发生, 其中尤以缺血性疾病发生率较高, 、糖尿病性脑梗死即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当糖尿病性脑梗死发生后对其治疗与其他脑梗死基本一致, 首要是尽早进行溶栓、改善神经功能等治疗, 而除此之外, 护理干预的效果也不可忽视, 尤其是护理康复干预措施的实施是有效改善预后的重要方面。但是对于其康复干预护理的干预时机却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研究认为应早期进行, 这样更利于患者的早期有效康复, 但也有研究认为较为早期的功能锻炼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且容易加重病情, 故不宜早期进行康复干预[3,4]。

本文中我们就早期康复护理在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以了解其在本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意义, 结果显示, 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患者其干预后6周的ND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均明显优于未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患者, 说明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的价值较高, 但需要全面且细致地掌握患者的疾病情况, 并对其干预措施进行细节化处理[5], 以使其更为适用于每例患者, 且具有针对性。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在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及生活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8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组) 34例和观察组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 34例, 后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6周的ND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后6周观察组的ND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P均<0.0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在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及生活能力。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糖尿病性脑梗死,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珍, 李华, 姚光喜, 等.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在康复训练期间的护理干预[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8 (2) :125-128.

[2]孙亚明.早期康复治疗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作用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5) :125-126.

[3]Katakami N, Takahara M Kaneto.Accumulation of gene polymor-phisms related to plaque disruption and thrombosis is associated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n subjects with type2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10, 33 (2) :390-395.

[4]鲁明, 袁振芝, 鲁勇, 等.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强化康复治疗105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6) :62-63.

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4 月—2014 年5 月该院收治的85 例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 并同期选取来该院检查的85 例非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在60~80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2.25 ±0.21) 岁, 病程范围2 ~10 年, 平均病程 (5.73 ±0.43) 年,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所占比例为60.00% (51/85) 与40.00% (34/85) 。 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在61~8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2.32±0.29) 岁, 病程范围3~11年, 平均病程 (5.43±0.65) 年,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所占比例为58.82% (50/85) 与41.18% (35/85) 。

入选标准:无心、肝等重要器官及血液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诊断为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可用于研究对比当中。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CT检测, 并在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检测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及非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特点及总胆固醇、 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由数据可知, 观察组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经头颅CT检查病灶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非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所示。

观察组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 (4.98±1.24) mmol/L、 (1.97 ±1.56) mmol/L、 (0.64 ±0.01) mmol/L、 (4.17±0.89) g/L。 对照组非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 (4.13±1.01) mmol/L、 (1.47±1.02) mmol/L、 (1.34±0.35) mmol/L、 (3.36±0.56) g/L。 由此可知, 观察组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非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 (P<0.05) 。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年龄大、合并症多、病情复杂等特点, 易引发患者代谢异常, 同时患者还伴有高血压。 糖尿病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导致老年性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发病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放射冠深部白质区, 由于其具有病灶较小的特点, 不会危及患者的运动传导及感觉神经, 无明显临床特征[2]。

经临床研究证实, 糖尿病是导致脑梗死的独立可控制因素, 糖尿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比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 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会引发血管改变。血管发生改变具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与动脉硬化相似的小动脉损害, 出现血管壁纤维化及PAS染色阳性, 严重患者可出现血管堵塞; (2) 毛细血管受损, 脂肪样变性、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衡、糖类堆积、微血管的病变均为特征性的病理变化[3]。血糖升高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临床特点, 会引发较多体内代谢异常, 并使得机体内总胆固醇增加, 高密度脂蛋白减少, 进一步加快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血糖同时还会使胶原减少、血管壁弹性减低, 使管腔变的狭窄, 促使内皮细胞受到损害, 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形成脑血栓, 导致脑梗死的发生[4]。

与非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相比, 老年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总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会明显的增加, 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分泌的胰岛素不足, 导致脂代谢出现异常, 血脂出现明显的增高, 最终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5]。

综上情况可知, 观察组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经头颅CT检查病灶数、总胆固醇 (4.98±1.24) mmol/L、甘油三脂 (1.97±1.56) mmol/L、纤维蛋白原水平 (4.17±0.89) g/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0.64±0.01) m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非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 (P<0.05) 。总而言之, 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病灶数会明显的增加, 同时其总胆固醇、甘油三脂、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非糖尿病性合并脑梗死患者低, 临床上应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崔斌, 赵长伶, 贺建新, 等.全胰腺CT灌注成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8) :1629-1632.

[2]张红霞, 原杰, 柳洁, 等.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合并隐匿性冠心病患者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4) :371-374.

[3]龚金山, 成涛, 敖淑云, 等.256层CT对老年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2) :5723-5724.

[4]叶新华, 沈默宇, 杜云峰, 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的CT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24) :5376-5378.

上一篇:吸入性中毒下一篇:关节翻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