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

2024-10-23

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精选10篇)

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 篇1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自主神经病变常累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尤其是周围神经最为常见, 自助神经病变在糖尿病并发症中非常多见占所有并发症的50%。 心脑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具有很高的致残致死几率,易发生脑梗死,也可以伴随脑萎缩和脑软化,根据研究显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发生脑梗塞的几率很高。 该研究探讨糖尿 病自主神经病 变是否是糖 尿病脑血管 病变的危险 因素,分析自主神经病变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0—2015年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90例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90例非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将180例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为实验组,非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为对照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180例患者都确诊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90例患者年龄在35~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8.4±1.7)岁 。

1.2方法

1.2.1检查准备在180例患者入院3 d后对其进 行轮状病 毒 (HRV)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患者在检查前1 d就要进行相应的准备,不能剧烈运动,不能饮茶和和咖啡,禁酒,患者在检查前一周就要停止服用影响心率和脑血管扩张的药物[1]。

1.2.2轮状病毒检查采用9000闪光卡型七电极三通道动态心电图检测系统,该仪器中含有轮状病毒检查的计算。 根据欧美轮状病毒检查的标准进行判定。 轮状病毒检查的数据正确参考值的两侧95%的区间范围定为(±1.96 s)作为正常指标范围,低于 (±19.6 s)为异常指标范围[2]。 通过轮状病毒检查 , 发现DAN44例,年龄在(52.1±12.1)之间,病程有(7.2±1.1)年。 糖尿病无自主神经病变的46例,年龄在(55.25±10.24)岁,病程有(4.1±0.4)年。

1.2.3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检查颅内大 脑中的动 脉 (MCA)、颈内动脉 (ICA)终末端 、大脑前动 脉 (ACA)、大脑后动脉 (PCA)、 椎动脉 (VA)、 基底动脉 (BA) 的血流峰速度(Vp)和脉动指数(PI)。 对每条血管进行Vp和PI的检查,根据中国成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标准进行判定[3]。

1.3评分标准

HRV的标准为 ,总体标准差 (SDNN)是指正常窦性心搏间期 (NN)的标准差 ,均值标准差 (SDANN)是指每过5 min,窦性心搏间期的平均值,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 MSSD),是相邻两个窦性心搏间期之间的差的均方根值。 均值标准差和总体标准差主要反映了交感神经的张力,差值均方的平方根主要反映了迷走神经张力[4]。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检测,计量资料用(±s),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两组血管异常关系用 χ2进行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2.1两组HRV检测数值的比较

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HRV数据比较 , 总体标准差和均值标准差都低于正常水平。 其中,实验组的总体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差值均方的平方根比正常的水平要低,降低幅度比对照组明显,对照组的总体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差值均方的平方根都在正常的水平。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检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结果

实验组除了VA之外,其他的各个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指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两组患者TCD检测Vp异常血管数

实验组的血管异常率比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升高,主要的表现就是血流加速,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3讨论

对患者进行HRV的检查是判断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自主神经病变重要的检查方法,能够全面,直观并且尽早的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情况和迷走神经的功能状况[5]。 因此 ,该试验对180例患者进行了HRV检查。

在该实验中可以发现, 虽然对照组在进行HRV检查的时候,指标处于正常的范围内,但是差值均方的平方根的数据已经有所升高, 这就表示对照组的患者中已经有一部分出现自主神经紊乱的情况[6]。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比想象中的更早,因为初期循环供血的能力比较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症状,但是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就可以看出异常, 因此,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诊断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自主神经参与血压的调节,有维持血压昼夜正常的作用,而血压的改变与自主神经病变和脑血管病变都存在联系,2型糖尿病患者中出现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一天实践中平均血压都处于偏高的状态下,在夜间血压下降的幅度较小,导致昼夜血压的差值减小,从而调节昼夜血压的节律消失,从而高血压就会累计心脏、肾脏或者脑血管,从而就会容易引脑血管病变[7]。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否为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研究自主神经病变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2010—2015年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90例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90例非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将180例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为实验组,非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都进行了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检测有明显的异常,出现脑血管顺应性下降,脑血管狭窄。结论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考虑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可能是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糖尿病自助神经病变,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

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篇2

糖尿病足按其表现,临床上分为六级:

0级:无开放性病变,但经检查有明显供血不足表现,例如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

1级:浅表溃疡,可由水疱或其他损伤所致,或自发性产生;

2级:溃疡形成,深达肌腱、韧带、骨关节;

3级:深部溃烂感染,并有骨髓炎和脓疡窦道形成;

4级:有足趾和/或部分脚坏疽;

5级:全腿坏疽,一般需要截肢。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住院原因,糖尿病住院患者中,有20%是因足病引起,89%的深度足溃疡患者住院需1个月以上。在所有需要截肢的患者中,糖尿病足是第一位原因。在美国,每年有6.5%的糖尿病足病患者需要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0倍以上。

糖尿病足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控制血糖、抗炎、改善血液循环、局部换药等,对症治疗,溃疡愈合慢,治疗效果不理想。

事实上,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存在显著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硬化病变,对于这些人,介入治疗可以保留肢体。此外,由于糖尿病足血管病变范围广,病变多累及双侧数支动脉,并呈阶段性分布,外科手术难以处理较大范围的病变,而介入治疗可以应对。

介入治疗,主要手段有两种:对下肢血管节段性狭窄患者,使用球囊导管,对血管进行扩张;对严重狭窄者使用支架,使血管保持畅通。介入治疗前后,结合控制血糖、抗感染、抗凝、改善微循环和局部换药等对症支持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愈合较快,可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为了指导患者正确就近就医,现将部分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医院及专家介绍如下:

为了更好地指导读者正确、及时就医,方便读者咨询,本刊在版底和导医台陆续推出“就医咨询热线”内容,旨在以丰富而权威的科室及专家介绍,满足读者就医需要。

本刊读者可拨打专家咨询电话咨询。

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丹东市中医院DPN患者共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其他相关文献制定的DPN诊疗标准。其中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2.3±4.5)岁;糖尿病病程:(6.8±2.9)年;DPN病程:(2.2±0.9)年。观察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1.8±4.3)岁;糖尿病病程:(7.2±3.0)年;DPN病程:(2.4±0.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选用口服或胰岛素进行降血糖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注射液500μ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日1次,周3次;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肌内注射,日1次。观察组选用神经血管治疗仪联合中药汤剂,中药汤剂主要组成:黄芪30g,生地20g,当归20g,丹参15g,川芎10g,鸡血藤20g,白芍15g,桂枝10g,地龙9g,乌梢蛇9g。日1剂,水煎200ml,早晚各服一次。神经血管治疗仪:型号MPET400/800。具体操作:将神经血管治疗仪的治疗垫放置于患者两侧足底,同时将另外的治疗垫放置于小腿部位,选用透明薄膜包裹治疗部位,防治使用时出现交叉感染,能量控制器选用8格能量,开始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左右,日2次,早晚各一次,疗程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血糖值的变化,感觉异常、疼痛难忍、四肢麻木、肌力减退等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2]

(1)显效:患者血糖平稳,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神经电生理检查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加快≥5m/s;(2)有效:患者血糖平稳,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神经电生理检查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加快<5m/s;(3)无效:患者血糖升高,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神经电生理检查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见表1)

2.2 神经电生理检查(见表2)

3. 讨论

DPN是一种常见内分泌常见的由于糖尿病日久而引发的并发症。根据英国相关学者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研究发现:11%的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前已经发生患有DPN,及DPN的发生可能于糖尿病早期既可出现。中华医学会等学会组织关于DPN研究发现:50%~90%的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不断延续,会引起DPN的发生,而且一旦发生病程缠绵难愈。DPN包括感觉神经病变、运动神经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致残致死率,同时也可以引起其他合并的发生或加重其他合并症的病情。DPN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尚无明确阐述。多数学者认为是在糖代谢紊乱基础上,由于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生长因子不足、自身免疫系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治疗DPN的主要措施是极早进行神经修复,甲钴胺属于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参与细胞内核酸、卵磷脂和蛋白质的形成,促进轴突再生及髓鞘形成,从而使受损的神经组织得到修复[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神经血管治疗仪作为一种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无创伤性、非药物治疗的设备,在治疗相关神经内科疾病时作用效果颇佳。神经血管治疗仪主要构成:一个主控箱、4~8个治疗垫、固定胶带若干、维可牢尼龙绑带若干、一个手提箱。神经血管治疗仪属于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为基础的光能治疗系统,其产生的红外激光对机体组织细胞能够产生多种生物作用,能够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对机体产生调节作用,改善机体神经功能,提升机体免疫力,调节机体内分泌。同时相关研究发现神经血管治疗仪产生的红外激光刺激能够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改善机体体内循环、提高腓总神经传导速度[5,6]。

DPN是由糖尿病并发而来,中医学中没有相关确切病名,根据其临床特征,将其归属于“痹证”和“痿证”的范畴。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消渴病日久,或消渴失治误治,导致机体阴虚内热肢体日久伤津,津液粘稠而形成瘀血,加之外邪侵扰,或寒凝,或热扰,或湿稠,加重机体内瘀;阴虚日久肢体,阴损及阳,寒气内生,凝滞经脉,而阳郁不达四末,机体肌肉筋脉失气、血、阴、阳之滋养、温煦发为本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本在气阴两虚(气血亏虚),而瘀血贯穿了疾病的发生发展。瘀血既是发病因素,又是重要的病理产物,既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又能加重疾病的病情,因此在辩证施治的时候要考虑其重要性。故我们在治疗时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脉之中药投以治之,临床效果颇佳。

研究显示: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神经血管治疗仪联合中药本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范录平,金艳红,张有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3):559-56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6-160.

[3]施晓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J].上海医药,2016,37(2):3-6.

[4]常亮.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6,28(3):124-126.

[5]郑敏杰.神经血管治疗仪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1(1):39-40.

老年糖尿病的神经病变 篇4

老年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可无明显的症状,但肌电图可显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B超可发现膀胱残余尿的增多。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表现:

感觉减退:四肢手套、袜套样麻木感,冷热不敏感,痛觉迟钝等。

感觉紊乱:蚁走感、烧灼感、踩棉花感,手腿发冷或发热、刺痛等。

自发性疼痛:气温和湿度的变化可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产生自发性疼痛,这种疼痛夜间比白天重,有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运动神经受累较晚,可有肌力减退、肌萎缩或瘫痪、单一颅神经病变如睑下垂、复视、面瘫和早聋等。

二、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的表现:

体位性低血压:起床或上厕所站起来时,突然头晕眼花,甚至摔倒。

心脏周围神经病变:早期可出现心电图反射检查异常;以后出现心率偏快(大于90次/分),并且随活动或休息变化小;严重者患冠心病(无心绞痛),甚至出现“无痛性”的心肌梗塞。

消化道表现:饱胀、腹胀、餐后不适、恶心呕吐、上腹痛或烧心,称“糖尿病胃轻瘫”;也可表现为便秘,或便秘和腹泻交替。

排尿异常:尿不尽,排尿无力,直至尿潴留,称“神经原性膀胱”;少数病人可尿失禁。

出汗异常:上半身多汗,吃饭时满头大汗;下半身少汗或无汗。

男性阳痿多见。

缺乏对低血糖的正常反应:正常人低血糖时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头晕、眼花、饥饿感;有植物神经病变时,病人缺乏这些低血糖的警示信号,易引起严重的低血糖昏迷。

三: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表现:

发病较缓慢,多尿多饮等症状出现数天或数周后,脱水症状才逐渐较为明显。初始症状为表情呆滞、淡漠,或烦躁不安或嗜睡,可有幻觉、定向障碍;病情发展可出现偏盲、震颤、癫痫样抽搐或肢体瘫痪(单瘫、偏瘫)、失语等,最后陷入昏迷。有些病人可出现高热(40摄氏度以上)。

如何防治老年糖尿病的神经病变?

一、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将血糖、血压、血脂长期控制在正常水平,可防止或延缓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二、感觉神经受损时:

洗脚、洗澡前,请别人确定水温是否合适,以免烫伤。

寒冷季节,尤其是外出时,由于对冷、疼痛的感觉减退,手脚易发生冻伤,应注意保温。

穿软鞋、宽松鞋,避免穿高跟鞋、硬底鞋或磨脚的鞋,及时治疗足胼胝、鸡眼;每天检查脚和全身,发现有皮肤损伤,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

如果从事易受伤害的职业,如冶炼、焊接、化工、木工等,要注意自我保护,避免受伤害而不感知。

糖尿病神经痛时,局部可涂辣椒素;有些人脚痛发红,浸入冰冷水中可缓解,但不宜长期频繁浸泡,因寒冷本身就是一种刺激;疼痛难忍者,千万不要乱用止痛药,特别要远离“毒品”,此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一般选用卡马西平或阿米替林等药口服。

可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醇、康络素和弥可保等。

三:植物神经受损时:

体位性低血压者,变动体位宜缓慢,穿紧身衣裤有一定预防作用,且可避免衣服磨擦皮肤引起疼痛。

糖尿病胃轻瘫者可遵医嘱服用普瑞博

思或吗丁啉等药。

有神经原性膀胱表现时,轻者应2~3小时排尿一次,以训练膀胱肌肉;排尿时应以手压下腹部协助排空膀胱,尽量减少残留尿;顽固尿潴留的病人须导尿或膀胱造瘘。

合理使用神经营养药。

四、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防治:

本症防重于治。老年糖尿病病人应避免感染、高热、烧伤、患急性胃肠炎;或大量使用加重脱水、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脱水剂、高渗糖、静脉高营养物等。

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 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 每组30例, 其中对照组女13例, 男17例, 年龄 (51.3±2.9) 岁, 患病时间 (7.1±0.8) 年;干预组女10例, 男20例, 年龄 (50.7±1.6) 岁, 患病时间 (7.4±0.3) 年,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及性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为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250.0 m L) 与复方丹参注射液 (20.0 m L) , 1次/d, 同时口服阿司匹林片 (75.0 mg) , 1次/d。使用血管扩张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对干预组患者进行治疗, 具体的干预治疗方法:静脉滴注血管扩张剂丹红注射液 (30.0 m L) 与生理盐水 (250.0 m L) 混合, 同时口服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 (20.0 mg) , 3次/d, 两组均15 d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疗效判定标准: (1) 无效:指患者各项症状均没有改善, 并有加重的现象; (2) 有效:指患者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 四肢麻木症状有所减轻, 肌电图检查恢复情况基本正常; (3) 显效:指给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四肢麻木症状完全消失, 肌电图的检查结果显示完全正常。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统计学处理方法: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 使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 使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过治疗后,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6.67%, 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干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 周围神经病变是最主要的并发症, 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致病原因主要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较高, 并且血糖水平持续保持, 致使体内周围神经的营养血管壁表现出较强的透明性, 且底膜增厚现象比较严重, 导致细胞内的渗透压极不平衡, 升高趋势比较明显, 一部分糖尿病患者还存在其他方面的病变, 如末梢神经轴表现为突变性, 降低了神经传导的速度, 致使缺氧、缺血现象的发生, 进而表现为神经性病变[4]。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 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也没有具有特效性的药物, 所用药物的治疗效果还不明显。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使用血管扩张剂与钙通道阻滞剂联合干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治疗效果较好。其可能依据: (1) 本研究使用丹红注射液作为血管扩张剂。丹红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全身供血不足患者和缺血性梗死类疾病患者[5], 是这2种疾病的专用注射液, 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相关症状, 丹红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丹参素、红花黄色素, 给药的方式为静脉滴注, 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同时还能疏通脉络, 具有较高的抗凝效果, 能够快速溶解血栓, 不仅能很好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还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使患者的周围神经微循环得到良好的改善, 有利于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6]。 (2) 本研究使用尼莫地平片作为钙通道阻滞剂, 在临床中尼莫地平片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血管血流量水平, 减轻患者的缺氧、缺血症状, 有利于不断增加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的密度, 诱发微血管的不断产生, 另外钙通道阻滞剂还能有效提升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和神经突触前肾上腺素的反应能力, 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可见, 两者的优势很明显。

总之, 给予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管扩张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 治疗效果比较好, 安全性和可靠性比较高,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扩张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2013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 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 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干预组给予血管扩张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15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 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66.67%, 干预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0.00%, 对照组治疗的总效率明显低于干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给予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管扩张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 治疗效果较好, 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

参考文献

[1]周兆霖, 刘风雨.米贝拉地尔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阻断外周的Ca V3.2T型钙离子通道[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 (8) :583.

[2]张博, 代艳伟, 王文权.丹红注射液联用弥可保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5) :132-133.

[3]余文钦, 刘特炯, 陈文鑫.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1) :85-86.

[4]张忠民, 苟芳芳.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5) :61.

[5]娄尧强, 徐侃, 孟路阳, 等.小口径长球囊血管扩张术治疗糖尿病足[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2) :169-171.

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 篇6

1 病例选择

我科在收治的糖尿病人中, 选择有周围神经病变的25例, 周围血管病人20例, 均有糖尿病史5-15年, 年龄在40-45岁之间, 男病人20例, 女病人25例, 8例由趾端灼疼或感觉过敏, 进展性肢体末端疼痛腱反射正常;8例有肢体位置觉减退, 震动觉减退, 感觉性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9例出现混合性感觉减退和腱反射消失, 症状多从足趾尖先开始, 逐渐形成足部的袜套状分布规律, 一般感觉障碍发展到膝部才开始出现手指的感觉障碍并发展为手套样分布;12例周围动脉性疾病,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动脉栓塞, 肢体颜色变紫, 疼痛经B超检查有动脉栓塞;8例周围静脉性疾病B超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肿胀。

2 资料与方法

45例病人住院期间血糖均稳定在6.5-7mmol/L, 病人均给予胰激肽原酶口服一次120-240单位 (1-2片一日三次) , 服用一个月以上继续服用。25例周围神经病变组, 有15例给维生素B12+川穹嗪输入, 10例给胰激肽原酶+川穹嗪输入, 20例周围血管病人给予抗凝通脉药物治疗, 有10例应用胰激肽原酶口服, 有10例不给胰激肽原酶口服。

3 结果

3.1 周围神经病变组

应用胰激肽原酶+川穹嗪, 效果明显恢复较好。应用维生素B12+川穹嗪效果一般。后随访服用胰激肽原酶病人周围神经损害症状明显好转, 末梢神经麻木减轻, 眼底病变改善。

3.2 周围血管病组

应用胰激肽原酶+抗凝活血通脉药物治疗, 效果明显好转。只用抗凝活血通脉药物组, 效果不如加胰激肽原酶组疗效显著。

4 讨论

聚焦糖尿病神经病变 篇7

上述种种异常表现, 其实都属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据调查, 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以上并发神经病变。下面, 我们就来详细介绍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如何发生的?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传统观点认为与长期“糖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和“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因素有关, 其中, 高血糖是最基本的病因, 它不仅对神经细胞具有直接毒害作用, 还会引起外周微血管病变, 使神经细胞的营养供应发生障碍, 使神经缺血、缺氧进而逐渐造成神经损害。近年来, 学术界又提出了“氧化应激损伤学说”, 该学说认为线粒体超氧化物过多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可涉及全身各部位的神经, 包括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植物神经 (也称“自主神经”) , 其中, 中枢神经病变相对少见, 而周围神经、植物神经病变非常多见。由于受损的神经类型不同以及病变程度不同, 因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一般情况下, 患病时间越长, 血糖控制越差, 出现神经病变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在个别患者, 即使血糖控制尚可, 也可能出现严重的外周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

周围神经系统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使机体能够感觉到内外环境的温度 (冷、热) 、疼痛、触摸、方位的变化刺激, 使机体能够很好适应外部环境并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运动神经”负责支配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使机体完成各种随意动作。

1.感觉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感觉神经是糖尿病人中受累最早、最多的神经。大多起病隐匿, 早期病人可无明显症状, 只是在做肌电图检查时发现异常 (如发放神经冲动的潜伏期延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 。随着病情的进展, 病人逐渐出现:

(1) 感觉异常:如肢端麻木感、蚁行感、针刺感、灼热感、发冷感、踩棉花感等等;

(2) 感觉减退:似戴手套、袜套样感觉, 严重者感觉丧失, 对冷、热、痛的刺激毫无知觉, 这种病人由于缺乏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反应, 因而很容易受伤, 需要格外注意自我防护;

(3) 感觉过敏:对冷、热、触摸极为敏感;

(4) 自发性疼痛:有的病人表现为自发性疼痛 (静息痛) , 似刀割火燎, 夜间疼痛尤甚, 让人彻夜难眠, 痛不欲生,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上述症状主要发生在四肢, 而且往往肢症状更为明显, 病变部位通常双侧对称, 最初局限于手指或脚趾, 以后逐渐向上发展, 症状有昼轻夜重的特点。

2.运动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主要是支配肌肉缩舒, 引起肢体及面部运动的一组神经。当病人出现运动神经病变时, 由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会出现萎缩, 运动时肌无力, 甚至瘫痪, 比如面神经病变时可出现“周围性面瘫”, 动眼神经病变可引起眼睑下垂、复视等。

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

“植物神经”分布在全身各内脏器官 (心、肺、肝、肾、胃肠道、泌尿道等) 、血管、皮肤及体内各种腺体等处, 是主管心跳、呼吸、维持正常血压、消化、排泌等生理功能, 是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一组神经, 又因其不受个体主观意志的控制, 故又称之为“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分布在全身各组织器官, 根据受累的植物神经的不同,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患者可表现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不同的症状。

1.心血管异常: 当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病变后, 病人会出现心血管异常, 主要表现在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1) 心跳加快、心率变异性下降:主要表现为静息心率增快 (多在90~l00次/分以上) 且相对固定, 而运动时心率却不像正常人那样随之加快, 由此造成机体供血不足, 出现严重的心慌、气短、胸闷、头晕等症状, 故应限制剧烈活动。此外, 合并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无痛性心梗、心脏骤停及猝死的发生率也较高, 病人常常因得不到及时诊治而死亡。

(2) 体位性 (直立性) 低血压:当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经发生病变后, 部分病人可发生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 即平卧位时血压正常, 一旦患者从平卧、坐位或蹲位站立时, 血压会突然下降而呈低血压状态, 这时病人就会感到头晕、眼前发黑、严重时会发生晕厥而跌倒, 这是由于血管不能及时收缩以维持正常血压的缘故。

2.胃肠功能紊乱: 当支配胃肠的植物神经发生病变时病人可出现胃蠕动减弱、排空延迟, 医学上称为“胃轻瘫”, 表现为早饱、腹胀、嗳气, 呃逆甚至呕吐。此外, 肠功能紊乱还可引起顽固性便秘、腹泻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3.泌尿系统异常: 当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发生病变时, 会造成膀胱逼尿肌无力而引起排尿困难、尿不尽感、膀胱残余尿增加以及尿潴留, 长期严重尿潴留易合并细菌、真菌感染, 严重的逆行性感染会危害肾脏, 引起肾功能迅速减退而出现尿毒症。

4.生殖系统: 自主神经病变还会引起男性阳痿、逆行性射精等性功能障碍;女性病人则会出现月经紊乱、阴道干燥、性欲冷淡。

5.皮肤出汗异常: 当支配汗腺的植物神经发生病变后, 部分病人可有皮肤出汗异常, 常常表现为下肢无汗而头、手、躯干大量出汗, 吃饭时明显, 即所谓的“味觉性出汗”;还有的病人原来是汗脚, 随着病程的延长, 就变成了干脚。在此提醒糖尿病病人, 如果您的汗脚变成干脚, 就应该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发生了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 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

6.无症状性低血糖: 正常情况下, 低血糖发生后马上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慌、手抖、出冷汗、饥饿感, 预示低血糖发作。但当自主神经受损后, 病人在低血糖发作时往往没有上述预警信号, 容易引起严重低血糖昏迷, 若是发生在夜间, 病人往往因抢救不及时而导致死亡。

如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首先要全面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其中, 严格控制血糖是最重要的, 因为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病人一定要记住, 单纯治疗神经病变, 不控制高血糖, 就好像救火而不扑灭火源一样无效。当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时, 要及时加用胰岛素。胰岛素不但可以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 而且也是非常好的神经营养因子, 对疼痛性神经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此基础上, 再选用以下几类药物:

1.扩张微血管药物: 除了高血糖以外, 血管性缺血缺氧也是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通过扩张血管、疏通微循环, 可以增加神经细胞的血供及氧供, 使受损的神经细胞得以修复和再生, 对神经有保护作用。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有前列腺素E1、己酮可可碱、山莨菪碱 (654—2) 、钙离子拮抗剂等, 此外, 还可选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 (血塞通、银杏达莫、葛根素、丹参、脉络宁等) 。

2.神经营养药物: (1) 弥可保 (甲基维生素B12) , 与一般的维生素B12不同, 能够渗入神经细胞内, 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 明显改善神经病的症状, 最好先注射给药, 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 (2) 神经节苷脂, 该药也具有营养和修复受损神经的功效, 能够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所引起的肢体疼痛。

3.改善氧化应激: 可以选择α-硫辛酸注射液, 该药是一种强抗氧化剂, 通过抗氧化应激作用, 减少自由基损害, 进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4.其他疗法: 如高压氧治疗, 可以提高血氧分压, 促进有氧代谢, 提高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 从而使血糖下降, 还能促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 改善临床症状。此外, 按摩、经皮电刺激等均可改善神经功能。

以上介绍的主要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般治疗, 此外, 还需针对某些特殊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

胃动力下降者:应少量多餐, 并配合应用胃动力药, 如胃复安 (甲氧氯普胺) 、吗丁啉 (多潘立酮) 、西沙比利 (普瑞博斯) 等。

顽固性腹泻者:可选择鞣酸蛋白、次碳酸铋、复方苯乙派啶、易蒙停等止泻药, 中药可选择附子理中丸、健脾温肾止泻剂, 此外, 针灸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顽固性便秘者:首先要高纤维素饮食, 增加运动。在此基础上, 酌情给予通便药及胃动力药。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宜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 (果导片、番泻叶、芦荟胶囊、大黄等) , 因其可损伤肠粘膜及肠壁神经丛, 服用久了反而会加重便秘, 尽量选择润滑性泻药 (如开塞露) 和容积性泻药 (如琼脂、纤维素类) 。

膀胱功能障碍者:可采用耻骨上按摩, 每天3~4次, 并鼓励患者自动小便。较重的病人可用可用新斯的明0.25~0.5mg, 肌肉或皮下注射。必要时应留置导尿 (保留导尿管) , 但应严格定期消毒, 冲洗, 以防感染。

体位性低血压者:应注意在起床或站立时动作要慢, 必要时可服用9a-氟氢考的松0.1~0.3mg, 每日一次。

阳痿者:可试用万艾可 (伟哥) 治疗, 也可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睾酮, 中药补肾方济有一定疗效。

疼痛者:可选用“抗癫痫药物”和“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前者如卡马西平 (0.1g, 2~3次/日) 、苯妥英钠 (0.1g, 2~3次/日) ,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晕和步态不稳;后者如丙咪嗪 (25mg, 3次/日) 、阿咪替林 (25mg, 2~3次/日) 、加巴喷丁胶囊 (0.3g, 3次/日)

以上治疗方案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事实上, 大多数糖尿病人通过早期积极的治疗, 有可能使神经病变得到完全恢复, 彻底摆脱病痛的困扰。

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早期, 病人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 必须用专门的仪器检查才能发现;到病变晚期, 病人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由于糖尿病患者对它缺乏了解, 往往对神经病变视而不见或误认为是其它疾病。例如, 由神经病变引起的阳痿被误认为是“肾虚”, 由胃神经病变引起的恶心、呕吐被误认为是胃炎, 由肠神经病变引起的频繁腹泻被误认为是肠炎……因此, 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做好相关的检查和鉴别, 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改善病人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知识链接: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报警信号

当糖尿病患者存在以下情况时, 要想到可能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1) 脚趾、腿部、手和臂膀有针刺样感觉或灼烧感。 (2) 对轻微的刺激过度敏感。 (3) 对冷热刺激不敏感。 (4) 麻木或感觉缺失。 (5) 手脚肌肉无力。 (6) 疼痛、痉挛。 (7) 平衡和协调能力丧失, 以至于行走困难。

当糖尿病患者存在以下情况时, 要想到可能合并自主神经病变: (1) 低血糖发生时感觉不到。 (2) 长期腹胀、便秘或腹泻。 (3) 小便困难及尿潴留。 (4) 站立时眩晕或晕厥。 (5) 休息状态下心动过速。 (6) 性生活、性高潮障碍。 (7) 排汗异常 (排汗增多或少于平常) 。 (8) 夜晚视物不清, 在驾驶时表现明显。

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很大, 可以说, 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葡萄糖进入神经细胞时不需要胰岛素的帮助, 所以糖尿病病人神经细胞中葡萄糖浓度常较高, 这些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嗪 (25mg, 3次/日) 、阿咪替林 (25mg, 2~3次/日) 、加巴喷丁胶囊 (0.3g, 3次/日) 的催化下, 先生成山梨醇, 进而又转变为果糖, 使神经细胞中的渗透压升高。同时由于病人血糖高, 神经细胞中蛋白质发生糖化变性, 再加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造成局部缺氧, 最终导致神经细胞肿胀, 神经纤维的鞘膜脱落,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护理 篇8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护理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是导致下肢截肢, 特别是高位截肢的主要原因, 若能得到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可使病情好转, 并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我科2010年1月—2011年6月25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的预防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2型糖尿病, 其中男18例, 女7例;年龄52~81岁;病程10~23年。入院时空腹血糖11.5~24.5mmol/L;足背动脉搏动减退8例, 17例有下肢麻、凉、痛症状。

1.2 治疗

1.2.1 改善血循环

静脉滴注川芎嗪、丹参、前列地尔等, 口服阿司匹林预防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

1.2.2 控制血糖

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 均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 必要时配合口服降糖药, 使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1.2.3 增强免疫力, 促进细胞代谢

对全身营养状况较差, 进食不佳者适当补充白蛋白, 或新鲜血浆以增强抵抗力, 补充ATP、辅酶A、维生素C等, 以促进细胞代谢, 参加组织修复。

1.2.4 营养神经

肌肉或静脉注射甲钴胺, 促进周围神经修复。

1.3 护理

1.3.1 药物护理

用药前应主动向患者讲解用药的目的、方法、疗效、不良反应, 如磺脲类、双胍类降糖药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 阿卡波糖应在进食第一口饭时服用等。使用胰岛素药物的注意事项: (1) 应在温度为2~8℃的环境下保存。 (2) 注射部位应逐次轮换, 不应在一个注射区几次注射。 (3) 胰岛素注射后应按时进食, 例如诺和灵注射后应在20~30min内进食, 诺和锐应在注射完不停留时间就进食。 (4) 注射部位不能按摩, 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加速胰岛素吸收而发生低血糖。

1.3.2 饮食护理

宜采用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常吃一些粗杂粮、菌藻类食物。禁食蛋黄、动物脂肪及动物肝脏、坚果类食物。不吃腌制食品, 食盐控制在6 g/d以下。烟酒可促进血管痉挛, 肢体缺血、缺氧, 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向患者宣传烟酒对本病的危害。

1.3.3 局部护理

注意患肢保暖, 禁用冷水洗脚, 穿软布鞋及透气性好的棉袜, 衣服宜穿柔软的棉质衣服。每次剪趾甲前应用50℃温水泡脚20min, 利于修剪, 避免损伤甲床引起感染。有脚气者应涂抗真菌药如达克宁等, 避免因瘙痒而抓破皮肤, 发生感染。

1.3.4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的治疗过程漫长, 病情逐渐加重, 多年治疗效果不好, 丧失治疗信心, 表现忧郁、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 医护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 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做好生活护理, 向患者讲解有关糖尿病知识, 以及有关其他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病情好转的病例, 消除其恐惧心理和急躁情绪,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

25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好转。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 是非糖尿病患者的7~10倍[1], 其中许多人可因闭塞性血管病变而截肢致残, 主要累及胫后、足背动脉, 其次是腘动脉、股动脉, 少数糖尿病患者在诊断糖尿病时已存在下肢血管病变, 并随年龄、病程增加而增多[2]。临床上出现明显症状来就诊的患者已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本组25例患者中8例有下肢血管病变症状, 提示应早期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 有助于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发现下肢血管病变, 并做好早期治疗和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谷涌泉, 张建, 赵锋, 等.老年人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7, 5:325-328.

怎样发现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篇9

从糖尿病的纵向发展来看,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系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更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神经系统受损都未能进行及时的诊断与治疗。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医患双方都应该关注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尽早地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以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那么,如何发现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呢?

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诊断要依据患者的病史和对其进行的体检结果。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多为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由于受损的神经不同,患者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不易被识别。1992年,美国罗切斯特神经病变中心专家组制定了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即凡具有以下标准条件中的2项或2项以上者即可被诊断患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①出现了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症状。②进行神经缺陷检查结果有异常。③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有异常。④进行定量感觉检查结果有异常。⑤进行定量自主神经检查结果有异常。对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各国学者都提出了许多的检查方法,但目前尚无很好的统一标准。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几种检查方法:

1.神经传导功能检查:此项检查可以评估患者周围神经传递电信号的能力,通常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检查。这些检查的结果既可以明确糖尿病患者是否并发了周围神经病变,还可以明确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布范围和程度。

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此项检查可以反映患者运动神经的损伤情况和肌肉萎缩程度。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在做肌电图检查时可有轻收缩峰电压明显高于正常的情况。

3.定量感觉检查:此项检查是利用心理物理学技术对患者的感觉进行定量判断。常用的定量感觉检查方法有:定量温度觉、定量振动觉及轻触觉检查等。

4.自主神经功能检查:自主神经又叫内脏神经或植物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自主神经可支配内脏、心血管及腺体的活动,其功能参数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自主神经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深呼吸时的心率。②静息时的心率。③握拳试验。④心率变异性频谱分析。⑤24小时动态血压。

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2例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5例, 年龄为45~73岁, 平均年龄为 (63.4±4.2) 岁, 糖尿病程为2~23年, 平均 (43.5±2.6) 岁。在对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 其中重度减慢10例, 中度减慢45例, 轻度减慢17例。

1.2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22例, 中医治疗19例, 外科治疗11例, 内科治疗2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后, 随访1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变化。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查恢复正常, 足部不适症消失, 足背动脉博动正常。

有效: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查有所好转, 足部不适症以减轻, 足背动脉博动好转。

无效: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查无变化, 足部不适症没有减轻甚至加重, 足背动脉博动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的数据通过卡方检验, 以P<0.01为有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4种方法治疗随访1个月后的疗效比较:基础治疗总有效19例, 总有效率为86.4%;中医治疗总有效17例, 总有效率为89.5%;外科治疗总有效9例, 总有效率为81.8%;内科治疗总有效19例, 总有效率为95%。通过对比发现, 内科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疗效相较于其他3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详见表1。

3 总结

3.1 基础治疗

常生活中, 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 增加营养及药物支持, 以此改善局部病变的血液循环, 增加下肢血供, 加速溃疡愈合[2]。在血糖恢复之后, 进行手术治疗, 以此清除坏死病变组织, 之后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进行常规抗炎消毒, 以促进原病变组织能够新生肉芽, 促进创面愈合。

3.2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为主, 以此降低血液粘稠度及血小板凝固。预防足部微血栓, 以此改善足部血液微循环。通常在病变早期时, 采用当归、蜈蚣、花椒等药物煎水浸泡擦洗;中晚期就得以“六一散”等中药散剂或药膏治疗, 同时配以丹参注射液、血栓通等静注。

3.3 外科治疗

内科治疗无效者, 可采用外科治疗, 行动脉重建侧支循环手术, 以此降低截肢率, 如果所有治疗方法均不起效的时候, 行截肢术以此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3]。

3.4 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以改善病变的不良因素进行治疗, 以此改善肢体血液微循环以及血液粘稠度。同时配以抗感染治疗, 但不可滥用抗生素。为减少肢体末端感觉神经障碍和突起部位的外伤, 要使用维生素B族醛糖还原酶进行改善抑制局部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 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时, 采用中西医内科治疗, 并辅以外科手术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 早诊断早治疗, 可以有效预防截肢,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大勇.周围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肢端坏疽发病机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2) :256~257.

[2]常宝成, 潘从清, 曾淑范.208例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 (2) :129~130.

上一篇:新课标中的语文素养下一篇:问题的分析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