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治疗

2024-10-07

糖尿病合并治疗(精选10篇)

糖尿病合并治疗 篇1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妊娠前患有糖尿病和妊娠后发生糖尿病[1]。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过程复杂, 容易导致孕妇和胎儿出现并发症, 病死率较高, 因此必须尽早给予治疗干预。本文分析了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 年龄24~39岁, 平均年龄28.5岁, 孕周32~40周;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18例, 妊娠期糖尿病 (GDM) 42例;其中39例初产妇, 21例经产妇。同时, 在本院收治的非糖尿病妊娠孕妇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3~40岁, 平均年龄27.5岁, 其中36例为初产妇, 24例经产妇。两组孕妇年龄、孕周、生产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断依据

1.2.1 糖尿病合并妊娠

孕妇孕前确诊为糖尿病, 复合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测定血糖至少两次结果≥7.0 mmol/L;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服用20%葡萄糖溶液后2 h血糖≥11.1 mmol/L[2]。

1.2.2 妊娠期糖尿病

至少两次空腹血糖测定值≥5.8 mmol/L;或进行OGTT试验, 空腹12 h, 服用前空腹血糖≥5.6 mmol/L, 服用后1 h血糖≥10.3 mmol/L, 2 h血糖≥8.6 mmol/L, 3 h血糖≥6.7 mmol/L。

1.3 治疗方法

1.3.1 饮食治疗

患者妊娠期控制饮食额标准是既能够满足孕妇和胎儿热量及营养需要, 又能够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避免高血糖, 同时不出现饥饿性酮症[3], 确保胎儿发育正常。孕期应根据患者体重、血糖计算其所需热量, 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饮食配比碳水化合物约为45%~55%, 脂肪为25%~30%, 蛋白质为20%~25%;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 避免过量进食增加身体负担;注意补充钙、铁、维生素;饮食控制3~5 d后, 测定24 h血糖值, 分别于0时、餐前30 min、餐后2 h测定血糖水平和尿酮体;如果患者尿酮体测定结果呈阳性, 则需调整饮食方案。

1.3.2 运动治疗

根据产科和内科治疗原则, 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适度运动, 尤其是肥胖孕妇, 应在餐后30 min~1 h进行中轻度有氧运动 (如散步) , 心率保持在120次/min, 忌剧烈运动。

1.3.3 药物治疗

若饮食控制和适度运动无法将患者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则应考虑药物治疗。由于服用降糖药物可能会导致胎儿出现低血糖或畸形[4], 因此不宜采用。孕妇对胰岛素敏感性存在差异, 首次应用选择最小剂量, 静脉滴注, 密切观察患者血糖变化, 如果发现血糖水平异常, 则需调整胰岛素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中49例 (81.67%) 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使血糖得以控制, 其余11例通过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60例患者均效果良好, 无窒息、饥饿性酮症酸中毒;两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产后出血、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早产、剖宫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对新生儿影响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病情对孕妇和胎儿均产生一定影响。孕妇由于糖尿病会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 从而干扰脂质代谢, 损伤血管, 并使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强, 减弱了患者的抗血栓能力, 影响血管舒缩因子的平衡, 最终引发孕妇及胎儿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例如酮症酸中毒、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胎儿窒息、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因此, 必须重视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通过饮食和运动治疗, 能够有效控制机体血糖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感染、产后出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仅早产和剖宫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本次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方案可以将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有利于降低孕妇及胎儿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作为观察组, 同时随机选取60例非糖尿病孕妇作为对照组, 对观察组给予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观察两组孕妇及胎儿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孕妇妊高症、感染、羊水过多、产后出血情况、新生儿并发症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孕妇早产、剖宫产发生率 (20.00%, 70.00%) 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胰岛素治疗联合应用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效果良好, 医护人员应根据孕妇具体情况,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梅菊.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的临床诊治.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1) :187-188.

[2]赵岩红.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危险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医生, 2014, 11 (8) :70-71.

[3]许茹娜.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孕产妇及围生儿影响探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42 (16) :2386.

[4]袁羽兰, 任锁霞.妊娠合并糖尿病护理体会.吉林医学, 2014, 35 (5) :1105.

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 篇2

此类药物适用于不能耐受一线调脂药物的患者,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不能达标的患者可联用此药,以避免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同时增强降脂作用,能选择性抑制肠内胆固醇的吸收,从而减少肠内胆固醇向肝脏转运,并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15%~20%,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依折麦布10毫克/片,每日1次。要注意胃肠道反应如腹痛、腹泻及头痛、乏力、头晕、关节痛等。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烟酸类

此类药物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二线用药,可减少主要冠脉事件,并能减少总死亡率。小剂量使用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克/日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烟酸类药物可抑制脂肪组织中脂肪分解,抑制脂蛋白合成,降低肝脏胆固醇的生成。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5%~25%,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15%~35%,使甘油三酯降低20%~50%。在所有调脂药物中,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最强。

阿昔莫司250毫克/片,每日2~3/次。本品在治疗初期可引起皮肤血管扩张,提高对热的敏感性,如出现面部潮热或肢体瘙痒、皮疹,这些症状通常在治疗后几天内消失,不需停药。偶有中度胃肠道反应(胃灼热感、上腹隐痛、恶心、腹泻等)、眼干及头痛。消化性溃疡患者不宜使用;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烟酸起始剂量为50~1OO毫克,每日3次;可出现面部潮热、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痛风、胃肠道反应(胃肠痉挛、腹泻、恶心等),肝毒性很少发生。慢性肝病和严重痛风患者不宜使用;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患者不推荐使用。

烟酸戊四醇酯起始剂量250毫克,每日3次;可酌情逐渐增量至1克,每日3次。使用注意事项同烟酸。糖尿病患者应慎用。

糖尿病合并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96例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男51例, 女45例, 年龄45~79岁, 平均年龄 (66.8±5.7) 岁, 平均糖尿病病史 (5.2±3.9) 年。以上患者均符合Ⅱ型糖尿病和肺炎相关诊疗标准。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者 (或对氨溴素过敏者) ;②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肾疾病或其他基础疾病者;③年龄>80岁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48例) 和对照组 (48例) , 观察组男27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67.1±5.8) 岁, 平均糖尿病病史 (5.3±3.9) 年;对照组男24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 (66.1±5.7) 岁, 平均糖尿病病史 (5.1±4.0)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镇咳、平喘以及退热等对症治疗, 并进行营养支持, 口服二甲双胍将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对照组患者应用抗菌药, 头孢替安2.0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 静脉滴注250 m L, 1次/天。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 L静脉滴注, 2次/天。两组疗程均为5 d。

1.3 指标观察:密切监视两组患者体温、呼吸、咳嗽、咳痰等症状, 并及时进行记录。同时观察患者肺外症状, 包括呕吐、皮疹、腹痛、腹泻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咳嗽、喘息等症状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 肺部听诊正常, X线片显示肺部阴影全部吸收;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X线片结果接近正常;有效:咳嗽、喘息等症状有所缓解, 肺部听诊痰鸣音减轻, X线片显示肺部阴影部分吸收;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甚至严重;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 数据均采用%表示, 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 检验标准为α=0.05, 当P<0.05时, 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患者血糖水平不存在较大波动。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外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X线胸片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注:★χ2=7.618, P =0.02

2.2 临床疗效比较:经过对应治疗后, 观察组痊愈26例, 显效12例, 有效6例, 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痊愈12例, 显效5例, 有效18例, 总有效率为72.9%。分析认为, 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目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多发病, 高血糖状态易引发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 进而出现代谢紊乱。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 可导致血浆渗透压逐渐升高, 并对白细胞吞噬能力产生抑制作用, 减少机体抗感染能力。糖尿病患者易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 合并CAP后, 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无力等症状。权威文献报道, 多种因素会制约抗菌药物治疗效果, 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病死率[2]。氨溴索属于新型痰液溶解类药物, 能够有效分解气道黏液, 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体分泌, 并对黏液腺分泌产生抑制作用, 降低痰液黏度, 促进肺炎患者及时将不良分泌物排出。同时, 氨溴索能够促进咽鼓管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 改善纤毛运动功能, 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有效抑制炎性因子分泌, 减缓患者局部炎症等不良反应。另外, 氨溴索也能够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 并对多种病毒性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 增强患者白细胞吞噬功能, 进一步对人体机体起到保护作用。氨溴索对肺功能有一定保护功能, 可通过减少炎性细胞浸润, 阻碍肺泡上皮功能损伤。与常规抗菌药物联用, 可对抗生素产生协同效果, 进而增加抗生素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治愈率。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应用氨溴索+抗菌药物 (头孢替安) 进行治疗, 常规用药5 d后, 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外症状好转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 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相符[3]。说明氨溴索能够对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在缩短治疗时间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观察组48例患者在常规抗菌药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7%, 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进一步说明氨溴索+抗菌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炎, 患者血糖水平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具有良好依从性,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氨溴索合并抗菌药物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96例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应用抗生素—头孢替安进行治疗, 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氨溴索,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患者血糖水平不存在较大波动。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7%, 明显高于对照组 (72.9%) ,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肺外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及X线胸片好转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氨溴索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 不会对患者血糖水平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用药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氨溴索,抗菌药物,糖尿病合并肺炎

参考文献

[1]傅琼, 储苏平.不同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效果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5 (13) :32-33.

[2]谢丽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氨溴索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的临床疗效[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4 (2) :52-53.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治疗体会 篇4

观察组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1例,发生率为4%,对照组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3例,发生率为12%,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

糖尿病出现大血管病变具有多方面的危险因素,危险性较高的有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超重、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以及家族遗传史等[2],因此,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治疗不能针对单方面进行治疗,需给予全方位综合的预防和治疗。高血糖是引起慢性血管病变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防止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首先要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水平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是成正比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之内,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均合并有血脂代谢紊乱,发生机制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不足,脂肪组织不能正常分解,大量游离脂肪酸被释放,并且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最终导致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聚积,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脂质物质及内皮细胞在血管壁沉积增多,大大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險,调节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以内,可以有效降低血管病变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血压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发生率也很高,糖尿病人发生高血压可能的机制为胰岛素抵抗,具体机制尚未明确。长期持续的高血压水平,使得动脉血管壁的血流冲击力增大,造成机械性损伤,同时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痉挛,管壁缺血缺氧,促使内皮细胞发生变性,也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平稳降压同样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治疗进展 篇5

1 概述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在临床上起病形式有两种, 即先患肺结核后患糖尿病和先患糖尿病后出现肺结核。临床调查显示肺结核患者中5~15%合并糖尿病, 其中65~80%是糖尿病发病在前, 这主要与糖尿病患者自身代谢异常、免疫力降低, 容易受结核杆菌侵犯有密切关系。先发生肺结核可使胰岛素受体功能下降, 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 进而血糖控制异常。两病互为因果, 相互影响, 形成恶性循环, 给患者体质造成重大影响。

2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发病机制

肺结核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该病发生与否与人体免疫力强弱有关。通常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仅有10%左右会发病, 其造成的变态反应为细胞免疫反应, 慢性感染者在缺乏调节性T淋巴细胞时对病菌易感性增加, 即可表现出临床症状[3]。患有肺结核病后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 增加糖尿病风险率。有研究显示,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调节功能受损, 可逐渐加重体内T细胞活化障碍程度, 尤其是对于细胞免疫有重要作用的CD4细胞, 特异性免疫功能出现障碍必然增加传染性疾病患病风险, 同时糖尿病患者本身在患病之前就已经有体内免疫功能损伤, 特别是T、B细胞膜糖基化产物受体有异常等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 对糖尿病自身疾病加重及增加其它疾病易感性起到推波助澜作用[4]。在有关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二者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 物质代谢紊乱

糖尿病患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同时造成营养不良, 抵抗力下降。在病理学表现血糖升高使体液偏酸性, 正常抗体生成受损, 免疫力进一步下降, 为细菌增殖蔓延提供了适宜环境。且在糖代谢异常的基础上造成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 大量脂肪分解为细菌附着增生创造了条件, 其中主要成分是胆固醇, 有研究证实该物质是结核分枝杆菌存活的重要营养素;蛋白质消耗增加, 合成功能下降, 出现低蛋白血症, 必需的免疫球蛋白数量减少, 活性下降, 病菌侵犯不易清除, 感染率增加[5]。另外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肝功能受损, 白球比例倒置发生率升高, 防御功能进一步降低, 且维生素A生成减少, 呼吸道黏膜完整性破坏, 结核分枝杆菌侵入率提高[6]。

2.2 细胞因子

有研究发现肺结核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及免疫情况与控制食欲及调节能量有关的瘦素也有联系, 该细胞因子是由肥胖基因编码并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类激素, 饥饿时水平降低, 饱食时升高。该因子在肺结核患者中水平降低, 在糖尿病患者中可表现为瘦素抵抗, 故认为该细胞因子可能是造成免疫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瘦素在肺结核及糖尿病共病中有重要联系。细胞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1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负调控因子, 其可通过对自杀相关因子增加作用促使T细胞凋亡, 因此有研究认为正是在此因子的作用下增加了患者对结核杆菌感染的感染率[7]。在结核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表面自杀相关因子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患者, 故认为外周表面自杀相关因子是增加糖尿病患者结核病患病率的重要发病机制及风险因素。

2.3 氧化应激

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后引起的特征性反应就是氧化应激, 表现为体内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生成过多, 机体对过多氧化物清除能力有限使氧化与抗氧化动态平衡失调, 进而造成组织损伤[8]。在肺结核患者体内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失调后引起多部位氧化损伤, 过量活性氧自由基对胰岛细胞造成干扰, 与胰岛素抵抗形成及胰岛素分泌下降有直接联系, 研究认为自由基对胰岛素信号肽水平干扰是胰岛素抵抗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血糖水平的升高又可促进氧化应激的加剧, 使氧自由基生成量增加, 形成恶性循环, 加速糖尿病病情进展[9]。

2.4 药物影响

抗结核药物在抗结核菌的同时对机体糖代谢会造成影响[10], 如利福平可诱导肝脏多种代谢酶, 影响糖代谢, 增加血糖尿糖发生率, 促使有糖尿病患病风险或隐性糖尿病患者转向真性糖尿病, 临床诊断共病后已增加治疗难度。

3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诊断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时容易出现漏诊、误诊, 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下降, 出现肺部感染时容易误诊为肺炎或其它肺部疾病, 若医生经验不足, 误诊率极高。特别是出现共病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 早期时的不典型症状更是难以发现[11]。因此在临床中应当注意对糖尿病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引起高度警惕, 特别是给予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诊断应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为标准, 必要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确诊。临床中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应当常规检查血糖, 在抗结核治疗不理想时应警惕共病的可能, 及时复查血糖和尿糖对诊断有帮助。在临床发病中一般以糖尿病发病在先为多, 因此可见患者就诊时已有体重减轻、血糖异常等症状。合并轻型肺结核时症状表现不明显, 肺结核病情较轻时可急进性进展, 临床症状如低热、咳嗽、咳痰、疲乏无力、盗汗、咯血等;病情进展迅速, 可短期内出现渗出、侵润, 结合病变很容易液化坏死, 可很快形成空洞造成病菌播散[12]。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有肺结核的患者病菌排除率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 不过两种肺结核类型患者胸部X表现并无显著性差别[13]。诊断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可分别根据各自的诊断标准, 如糖尿病诊断标准以FPG≥7.8mmol/L和PG2h≥11.1mmol/L为准, 肺结核则主要根据胸部X线片, 痰检结核杆菌等进行确诊, 可根据痰菌检查结果及X线检查进行结核病再分类, 包括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其它肺外结核等共五型。

4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

两病相互影响, 共损机体, 治疗应当把握两病同治原则, 才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14]。

4.1 肺结核治疗

治疗以抗痨药为主, 在药物选择上与单纯肺结核相同, 同时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的用药原则, 对于初治涂阳者者采用方案包括2R3H3E3Z3/4R3H3或2S3H3R3Z/4R3H3/2HSP (E) (注:首位数字表示用药月数, 各药名后方数字表示每周用药次数) 。复治涂阳患者因初治不规律复治者可行初治涂阳患者方案, 规律治疗6个月后痰菌仍阳性可继续延长治疗2个月, 若仍不转阴, 可改变治疗方案采用2SHRZE/6HRE, 患者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药物继续治疗8个月以上[15]。

4.2 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治疗应注重饮食治疗为基础, 药物治疗为辅助的原则, 控制饮食条件相对于单纯糖尿病可适当放宽[16], 主要是因为患者体质虚弱, 体内蛋白质含量不足, 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量, 尽量纠正低蛋白血症, 可将每日主食控制在300~400g, 全日蛋白质总摄入量保证在100g, 脂肪摄入量控制在65g左右即可。有研究认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时饮食时应当既要照顾到糖尿病的低糖要求也要考虑到肺结核的高能量、高蛋白及高维生素要求, 共同性存在对于调控并不难[17]。国外学者认为, 膳食纤维对糖尿病餐后血糖升高及葡萄糖耐量都能起到控制作用, 且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对肺结核康复也有促进作用, 在患者饮食疗法实施过程中适量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非常有必要[18]。降糖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物包括磺脲类、双胍类及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一般首用磺脲类, 对肥胖患者宜选用双胍类, 降糖效果不理想时考虑两种药物合并使用;对伴有以下情况者应当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肺部有病变范围超过两个肋间的纤维空洞形成;合并有肺外结核;伴有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儿童糖尿病合并肺结核者。如患者耐受, 可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有学者认为空腹血糖将至11.1mmol/L以下可停用胰岛素改用药物治疗, 在临床上也经常作为治疗方案选择之一[19]。另外, 随着祖国医学同现代西医的深入结合,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适当给予中药辅助治疗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临床上有研究认为传统中药制剂消渴丸、六味地黄丸及糖脉康等可协同降糖西药对中重度糖尿病患者起到降糖作用, 是今后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治疗中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20]。

5 小结

5例糖尿病合并烧伤治疗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 女1例。年龄36~71岁, 平均53.8岁, 烧伤面积0.1%~68%, 平均30%。Ⅱ度面积最大达43%。损伤部位:双上肢3例, 躯干部3例, 上下肢3例, 面部2例。足部3例, 手部3例。伤后0~12d入院。4例应用胰岛素泵, 24h用量最多达120U胰岛素。创面菌培养检出大肠杆菌3例,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例、阴沟肠杆菌1例、绿脓杆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经清创, 敏感抗生素治疗, 其中4例手术治疗;微粒皮移植3例, 复合皮移植3例7个部位, 肉芽创面邮票植皮4例8次。创面愈合时间17~65d, 平均45.6d。

2 体会

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的治疗是烧伤治疗的一个难题, 本题4例病人, 手术治疗4例, 均痊愈出院。我们的体会如下。

2.1 早期补液

按常规治疗, 但胰岛素和输入糖的比例可达到1∶4U/g。有的病人甚至达到1∶2U/g或1∶1U/g。这主要是早期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

2.2 创面处理

本组5例病人, 其中3例面积较大, 早期手术治疗, 采用微粒皮移植技术, 并在手及大关节等功能部位采用大张自体皮或复合皮移植技术, 均获得成功。不会因为手术的打击引起血糖的骤然波动, 且随着烧伤创面的缩小, 患者尽早封闭创面是治疗的关键, 是大有益处的。对末梢血液循环差的部位, 皮瓣的应用要慎重。

2.3 血糖及尿糖的监测

血糖每日测4次, 其中3次为餐前0.5h血糖值, 1次为晚9时血糖值。根据测定值, 调整餐前15min皮下注射胰岛素的量, 使血糖测量值尽量维持在7.0~9.0mmol/L。因糖尿病人平时血糖处于一个较高水平, 故在治疗中, 不可使血糖值降的过低, 以防发生低血糖症。尿糖主要反映单位时间糖的排泄量, 通过测定, 对调整胰岛素用量起到辅助作用, 早期尿糖一般维持在++即可。

2.4 抗生素应用

对此类病人我们采用早期联合应用和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原则。定期做创面菌培养, 选择敏感抗生素。切记避免长期应用某一种抗生素, 避免耐药菌形成。

2.5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糖尿病人往往合并心血管, 神经系统等病变, 故应有整体治疗的观点。必要时请相关科室协助治疗。烧伤早期及手术后必要的心电监护。

2.6 营养素支持

早期肠道喂养对此类病人的治疗是必要的。

《临床医学丛书》招聘主编人员

《临床医学丛书》设多个专业分册, 包括临床内科学、外科、妇科、儿科、护理、影像、检验、五官、肿瘤、麻醉、中医等20多个分册。将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凡编著人员, 均在扉页刊登姓名、单位名称并在书中注明所承担的编写内容, 并颁发聘书。欲参编者请将个人简历发至chinazwyl005@163.com或登录http://www.chinayiyao.com.cn下载应聘登记表。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 男56例, 女44例, 年龄 (64.7±3.6) 岁。均与WHO/ISH于1999年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及WHO于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排除肝肾疾病、心力衰竭、继发性高血压者。选择尿微量白蛋白>20 mg/L者, 并排除其它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尿路感染、乳酸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各类肾炎、近期有肾毒性药物史、尿路梗阻、急性高血压、肾血管病等;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胶原性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腹膜后纤维化等;合并造血系统、心、肝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或其它在原因不配合治疗者, 病程 (6.9±4.2) 年。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 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两组在治疗前5d降压药物均停服, 继续胰岛素注射治疗或降糖药物口服治疗, 控制餐后2 h血糖<10.0 mmol/L, 空腹血糖<7.0 mmol/L。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40 mg口服, 1次/d, 血压用药2周后未降至正常水平将剂量调至80 mg口服, 1次/d。观察组在给予替米沙坦40 mg口服治疗的同时, 加用氨氯地平5 mL口服治疗, 1次/d。

1.3 效果评定

依据《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评估治疗效果。显效:舒张压DBP下降≥10 mmHg并降至正常水平, 或下降≥20 mmHg;有效:DBP下降<10 mmHg但降至正常水平, 或呈10~19 mmHg下降;无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舒张压及收缩压无明显变化, 治疗后均有下降, 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尿微量白蛋白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治疗后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肌酐、尿素氮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P>0.05)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经济体制改革的增强显著提高了公众生活水平, 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不断调整,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选择一种有效方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已引起临床广泛重视[2]。实践表明,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中, 强化血糖控制及严格控制血压同等重要, 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率, 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为主要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高血压治疗中,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1999年WHO/ISH相关高血压指南中将此药物归类为一线治疗高血压药。替米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新型拮抗剂, 可为首选用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降压药, 其具有不可逆性及高选择性, 对缓激肽效应未构成影响, 降压效果理想, 对心血管调节的其它受体系统未产生干扰。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可起到抑制作用, 使血管免疫调节和通透性降低, 且降低了尿蛋白排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能完全抑制刺激性咳嗽及血管紧张素转化等特点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可较好克服, 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有害作用安全有效的阻断, 在肾脏疾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的防治疗应用前景较为广阔[3]。

氨氯地平具有较高的血管选择性, 是一种长效钙离子拮抗剂, 可通过对小动脉扩张起到降压效果, 使冠状动脉血流增加, 心肌供氧改善, 在心绞痛的患者的治疗中较为适用, 可通过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激活, 发挥抗动脉硬化效果[4]。可通过24 h平稳降压对夜间血压水平高及昼夜血压水平紊乱引起的左心室肥厚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还可在降低血压水平的同时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减少蛋白尿的排泄[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 将两种经物联用可减少尿蛋白的排出, 使血压水平得到更好的控制, 显著改善肾脏等靶器官的损伤。且未明显影响肌酐、尿素氮水平[6]。两药联合可对多种升压机制起到干预效果, 延缓肾病进展, 使降压效果增强, 抵消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在使血压水平有效降低的同时, 对心肾功能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前舒张压及收缩压无明显变化, 治疗后均有下降, 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尿微量白蛋白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治疗后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肌酐、尿素氮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P>0.05)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 可使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 降低对靶器官的损害, 且用药方便, 无明显副作用, 使患者依从性提高, 预后获得明显改善, 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亓晓晶, 孙珊珊, 闫芳菲, 等.卡维地洛治疗老年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6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20) :4500-4501.

[2]黄玉环, 薛盛龙, 林金银.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45例[J].中国药业, 2012 (19) :78.

[3]崔秀玲, 奚悦, 马跃.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21) :99.

[4]邱壮丽.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9) :66.

[5]陈易.养阴活血汤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48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2, (10) :88.

5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选取该院诊治的妊娠合并糖 尿病患者52例, 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2.5岁;且所有患者均经询问及检查,其平均孕期在34~40周之间,其中初产妇有31例,经产妇有21例;而妊娠后发生糖尿病的有42例,糖尿病后妊娠的有10例,并将其作为病例组。同时另选取同期入院的非糖尿病妊娠者160例,作为参照组。

1.2 治疗方法

1.2.1饮食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 , 应注意在保证胎儿营养充足、且健康发育的同时,进行热量及血糖水平的控制, 并避免因饮食控制不当而导致其出现血糖升高或酮症酸中毒的现象[2]。所以需要营养师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体重 、孕周期等情况,进行其每天热量吸取的计算,并确保其空腹血糖值良好的控制在3.3~5.6 mmol/L; 餐前30 min的血糖值控制在3.3~5.8 mmol/L; 餐后2 h的血糖值控制在4.4~6.7 mmol/L; 夜晚血糖值控制在4.5~6.8 mmol/L。

1.2.2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降低,但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其应以轻度运动为主,如散步、中速行走等。运动时间应在饭后1 h左右进行,同时应保持其心率在120次/min以内 ; 并对一些肥胖者进行严格的要求 , 督促其在餐后必须进行30 min的运动。

1.2.3药物治疗对采用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需根据其病情及身体状况, 适量的选取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治疗,注射时间一般在三餐前的30 min左右进行。

1.3 诊 断 标准

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诊断, 分为糖尿病后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两种,对已患糖尿病后妊娠者的诊断,需其在孕期24~28周时进行血糖筛查,患者具有糖尿病症状,且其随机血糖值≥11.1 mmol/L, 或重复两次以上其空腹血糖均≥7.0 mmol/L,或其糖耐量试验2 h血糖值≥11.1 mmol/L者。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诊断, 则根据其两次或两次以上空腹血糖值≥5.8 mmol/L; 或其糖尿量试验1 h≥10.3 mmol/L,2 h≥8.6 mmol/L,3 h≥6.7mmol/L; 或其空腹血糖值≥5.8 mmol/L, 且糖尿量试 验血糖值≥11.1 mmol/L的患者[3]。

1.4 统 计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病例组的52例患者中,发生妊娠高血压的有16例(30.77%),剖宫产的有37例(71.15%),早产的有11例(21.15%),产后出血的有4例 (7.69%), 感染的有3例 (5.77%), 巨大儿的有4例(7.69%),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有7例 (13.46% ), 高胆红素血症的有8例(15.38%)。

参照组的160例非糖尿病者中,发生妊娠高血压的有46例(28.75%),剖宫产的有84例 (52.50%),早产的有11例 (6.88%),产后出血的有10例(6.25%),感染的有8例(5.00%),出现巨大儿的有11例(6.88%),新生儿窒息的有20例(12.50%),高胆红素血症的有23例(14.38%)。病例组剖宫产及早产的发生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出血、感染、妊娠高血压及巨大儿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过该研究的探讨分析可以看出, 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并在保证胎儿健康发育的同时,对患者采取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来控制其血糖情况,不仅可以减少其出血、感染、及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可以取得显著的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诊治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52例,作为病例组;同时另取同期入院的非糖尿病妊娠者160例,作为参照组,并对病例组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然后对比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病例组剖宫产及早产的发生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出血、感染、妊娠高血压及巨大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参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在早期发现时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可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

糖尿病合并治疗 篇9

关键词 糖尿病高血压 治疗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73

糖尿病、高血压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诱因,两病并发会导致病患心血管以及微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率增高,因此,及早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进行诊治,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可有效减少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肾脏病变。相关研究显示当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时其病残率和病死率均得以下降[1]。为了解降压治疗药物使用状况,对13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8月体检的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130例,所有病患的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以及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了Ⅰ型糖尿病和继发性高血压以及用药治疗史不详的情况。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降血糖以及降压治疗。

调查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2008年5月~2010年8月来体检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用药史(包括药物名称、类别、用法、剂型)、降压治疗后达标情况、联合或单独用药等进行调查。调查时应征得患者的同意,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解释,使患者清除明白每项的意思,以保证问卷调查的准确性。

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输入调查资料,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结 果

一般资料:130例患者中,男98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67.98岁;高血压病史0.5~29年,平均7.21年。

减压药的使用状况:降压治疗中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患者79例(60.77%),使用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59例(45.39%),使用β受体阻滞剂27例(20.77%),使用利尿剂21例(16.15%),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18例(13.85%),使用α受体阻滞剂2例(1.54%)。

降压药使用方式:130例患者中使用单一药物降压患者71例(54.62%),采用两及两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59例(45.36%)。二联用药44例、三联用药15例。经过治疗血压达标患者47例(36.15%)。

讨 论

为减少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选择药物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进行降压治疗时,要充分兼顾糖代谢及血压作用,在对血压进行控制的同时防止对患者的代谢方面产生不良反应,以达到较佳的综合疗效。我国2008年高血压的防治指南中推荐了六类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可以使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状况得以改善,并拥有抗蛋白尿、保护心脏的作用,对于未出现肾功能异常,蛋白尿无或有微量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肾脏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容易导致肾血流量已发生减少的患者血压降低,对组织灌注产生不良影响,部分患者服用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干咳且会引发畸形胎儿,属于孕妇禁忌。钙离子拮抗剂的降压疗效也获得肯定,且不会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对糖和脂代谢不存在影响。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血压,并具有使心肌耗氧量降低,减少心绞痛的疗效,但可使胰岛素抵抗加重、脂代谢紊乱,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被掩盖,因此,其应用得以限制,一般在合并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时才会选用,必要时可使用小剂量的β1受体阻滞剂代替,其可以降低患者冠心病发生率其对糖脂代谢不存在明显影响[2]。利尿剂是最常用的降压药,长期服用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降低[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容量较多,因此使用利尿剂可达到较好的降压效果,但是大剂量的使用会导致患者血镁、血钾水平及糖耐量降低,使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加重,因此,利尿剂的使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拥有与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相似的疗效,不良反应相比较小,尤其是干咳现象明显减少。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主要危险因素,在防治糖尿病的同时,积极治疗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可以使糖尿病终点事件发生率下降24%,微血管病变下降37%,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44%。通过控制血压可以提高或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根据美国高血压防治委员会第7次报告认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药物治疗的强制性适应症,对于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

本组调查显示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60.77%,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使用率45.39%,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20.77%;利尿剂使用率16.1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使用率13.85%,α受体阻滞剂使用率1.54%。130例患者降压达标仅47例(36.15%),联合用药59例(45.36%)。其中二联用药44例(33.85%),三联用药15例(11.54%)。联合用药比例低,血压达标率低,提示部分患者用药不合理,可以经由药物种类调整或增加来达到血压达标的治疗目的。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既要兼顾血压控制的平稳与达标,又要兼顾不会对血糖的控制产生不利影响。这需要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具体病情,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以使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减少或延缓心脑血管事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并及时调整用药,的血压控制达标对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意义重大。因此,首先降压是硬道理,力争使血压达标;其次,仅仅控制血压水平还不足以保护靶器官,还应该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临床医生应以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专家共识和专科学会指南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采取规范化和个体化相结合的治疗,降压并使血压长期达标,同时注重生活方式的干预,使患者真正受益才是最优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大多存在血脂异常、冠心病、肾功能不全、胰岛素抵抗等危险因素,降压药的选择应能够兼顾到这些因素,至少不应使这些危险因素加重,单一药物不能达到理想降压效果时,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实施二联、三联药物治疗,必要时也可考虑四联治疗,务必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达到对疾病损害靶器官的预防、延缓甚至逆转,减少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UKPDS Group.H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risk of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type 2 diabetes[J].UKPDS38.BMJ,1998,317:703.

2 余振球,赵连发,刘国仗,等.高血压科疾病诊疗规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94.

3 林正均,李日恒.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及其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卫生,2009,2(5):142-143.

糖尿病合并治疗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入选的98 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于2013 年2 月—2014 年2 月收治在该院, 均符合 《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 (草案) 》[3]中的诊断标准。在患者知情同意, 并签署相关医治确认书的条件下, 以所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 观察组49 例中, 最小年龄者23 岁、最大年龄者47 岁, 年龄均值 (32.8±2.3) 岁;32 例为初产妇、17 例为经产妇; 孕周为24 周到28周, 平均孕周为 (26.9±2.1) 周。 对照组49 例中, 最小年龄者22 岁、最大年龄者48 岁, 年龄均值 (32.9±2.4) 岁;31 例为初产妇、18 例为经产妇;孕周为25 周到28 周, 平均孕周为 (27.1±2.3) 周。 结合上述基本资料可知,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于患者空腹状态采集静脉血, 进而对其血糖值进行检验。指导孕妇口服75 克服葡萄糖+250m L的温水, 口服后1 h、2 h分别对静脉血样本进行采集, 进而做好两个时间段的血糖值检验工作、。 基于孕24 周和孕28 周对妊娠期糖尿病进行筛查: (1) 空腹血糖超过6.1 mmol/L; (2) 1 h检验血糖值大于10 mmol/L, 2h检验血糖值大于8.5 mmol/L。 上述两项判定标准中, 其中1 项成立, 则可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4]。

1.2.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治疗, 治疗前需做好患者FPG、2h PG以及Hb A1c水平的监测工作。 进而针对患者采取饮食控制措施, 在药物方面主要给予胰岛素注射液 (国药准字H11020336) , 将每次的剂量控制在0.5U/kg到1.0U/kg, 于餐前30 min行皮下注射。 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疗法进行治疗, 即采取“饮食+药物+运动”的综合疗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 饮食疗法。 对于糖尿病患者, 需对日常饮食进行合理控制。 使母婴双方的具体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合理摄入钙的含量, 同时多进食低脂类与低糖类食物, 以此让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维持, 控制使体重得到有效控制。 一般情况下, 需合理分配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含量比例, 维持在5:3:2 最为合适[5,6]。 与此同时, 以清淡类食物为主, 对植物油以及动物脂肪的用量进行合理控制, 对于铁剂以及维生素的含量需适量控制。 对于盐摄入量也需合理控制, 确保食物的多样化, 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患者每天进食需由专业营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 进而由护理人员进行发放, 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2) 药物疗法。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可采取胰岛素进行治疗, 其给药方式及剂量控制同对照组。 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 采取的皮下注射给药方式, 对于口服方式需避免, 以此使对胎儿的影响得到有效降低。 对于胰岛素的剂量需以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严格控制, 以此使患者血糖水平能够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3) 运动疗法。 除了采取饮食疗法与药物疗法能够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之外, 运动疗法也是控制血糖的一种可行方法。 因此, 需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 以患者具体病情为依据, 制定合理、科学的运动方案, 使患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有效改善, 同时提升葡萄糖吸收率, 最终使血糖水平能够控制在正常水平内。 例如, 在餐后0.5 h进行散步, 此过程避免剧烈运动, 便能够起到一定运动治疗的作用。

1.3 判定标准

涉及的评估指标包括:血糖指标、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其中, 血糖指标共有三项, 即为: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h PG) 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7,8]。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s) 视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 治疗前FPG为 (7.4±1.9) mmol/L、2h PG为 (14.2±1.8) mmol/L、Hb A1c为 (9.2±1.3) %;治疗后FPG为 (5.2±1.7) mmol/L、2h PG为 (7.2±1.3) mmol/L、Hb A1c为 (7.1±1.2) %。

观察组患者, 治疗前FPG为 (7.3±1.8) mmol/L、2h PG为 (14.3±1.9) mmol/L、Hb A1c为 (9.3±1.4) %;治疗后FPG为 (6.5±1.6) mmol/L、2h PG为 (10.3±1.2) mmol/L、Hb A1c为 (8.2±1.1) %。

治疗前,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h PG) 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三项血糖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 ;经积极治疗后, 两组上述三项血糖指标水平均得到有效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早产、 剖宫产以及产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羊水过多、 妊高症以及产后出血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均为单胎妊娠, 观察组新生儿在重度窒息、低血糖、宫内窘迫以及巨大儿四项并发症上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两组在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产科疾病, 该类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多饮、多尿以及多食等, 部分孕妇体重可能超过90 公斤。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 有多种诊断方法: (1) 尿糖测定:对于尿糖阳性者, 需对妊娠期生理性糖尿加以考虑, 并需在此基础上做好空腹血糖检查以及糖筛查试验[9]。 (2) 空腹血糖检测:≥2 次空腹血糖不低于5.8 mmol/L者, 便可以确诊为糖尿病患者。 (3) 糖筛查试验:在国内, 大部分学者表明基于妊娠24~28 周完成GDM筛查更为有效, 需将50 g的葡萄糖粉添加至200 m L的水当中, 于5min以内服完, 将其后1 h血糖值不低于7.8mmol/L视为糖筛查阳性, 此时需对患者空腹血糖值进行检查。 若患者空腹血糖异常, 则可诊断为糖尿病;若患者空腹血糖正常, 则需进行采取葡萄糖耐量试验[10]。

临床研究[11]表明: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 在得不到及时诊断及治疗的情况下, 会对患者妊娠结局造成极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易使新生儿引发各类并发症, 如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低血糖、重度窒息、宫内窘迫以及巨大儿等。 因此, 采取有效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以往临床有采取常规治疗的病例, 即合理控制患者饮食, 并采取适量的胰岛素起到控制血糖水平的作用, 但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 该次重点提到综合疗法, 即“饮食+药物+运动”的综合疗法。 其中, 合理饮食能够保证患者机体营养, 进而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在药物疗法方面, 主要采取胰岛素注射液, 在合理使用能够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 适当的运动锻炼, 能够使患者免疫力增强, 在各项机体激活的条件下, 也能够起到控制血糖水平的作用。 有学者[12]经研究表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疗法效果显著, 可使血糖水平快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进而改善患者妊娠结局, 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此次得出了与该学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

该次研究对照组49 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49 例采取综合疗法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1) 治疗前,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h PG) 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三项血糖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 ;经积极治疗后, 两组上述三项血糖指标水平均得到有效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2) 观察组早产、剖宫产以及产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3) 观察组新生儿在重度窒息、低血糖、宫内窘迫以及巨大儿四项并发症上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两组在高胆红素血症、 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可知: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 采取“饮食+药物+运动”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使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进而改善妊娠结局、控制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 以此使母婴双方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因此, 综合疗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采纳。

参考文献

[1]蒋红梅.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7 (6) :106-107.

[2]赵海琴.妊娠合并糖尿病76例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9) :3872-3873.

[3]殷翠青.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1) :82-83.

[4]葛庆艳.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产妇以及胎儿健康临床治疗研究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 (9) :160.

[5]许钊.护理干预影响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0) :1546-1547.

[6]王凤兰.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4 (7) :51.

[7]敖文.赖脯胰岛素应用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15) :29-30.

[8]邓有能.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糖尿病肝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2 (34) :90-91.

[9]吴玲玲, 薛莉.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产妇以及胎儿健康临床治疗研究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7 (34) :133-134.

[10]安静娜.糖尿病合并妊娠致胎儿窘迫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9) :856-858.

[11]刘剑波.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效果的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1) :95-96.

上一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下一篇:新义电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