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2024-06-05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共12篇)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篇1

0 引言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基础来源于西方设计教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在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了“包豪斯”三大构成进而演变成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促进了我国的艺术教育由“工艺美术”向“现代艺术设计”的转变。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往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基本存在于每一所艺术设计院校并且渐渐成为设计教育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的壁垒。

1 设计类基础课面临的问题

问题一:设计的本质在于解决问题, 拥有专业技能则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但是在目前的本科教育中两者相互脱离, 大量设计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培养, 而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不深, 渐渐地让学生的思考变得狭窄。基础课程还停留在以往的内容上, 是否应该变革显而易见。

问题二: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不明朗, 造成课程定位缺失。目前高校设计基础课程大致包含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图形创意等。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造型与创意思维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并未强化课程定位, 对课程属性未作明确规范, 造成教学执行与教学效果的不明朗。

问题三: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暴露出的“散、浅、懒”现象。由于教学体系与课程定位的不完善缺乏设计核心本质的思考, 对很多课题的理解不够深入, 体现在作业上就显得非常的肤浅。在学习后续课程时, 学生对于构成学的知识并不能主动调出来运用。应该让学生明白所学内容“来自何方, 去向何处”调动起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并与后续课程做好衔接。

2 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探索

2.1 明确定位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设计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时代在发展设计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 对于设计的要求很高。明确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拓展思维、熟悉工具、掌握方法。设计基础课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延展、创造能力, 让学生通过相关课程了解设计的语言与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设计学科的兴起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人们的衣食住行获得很大的改观, 对于很多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与要求。设计体现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设计教会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更有效的解决问题。设计专业教育需要通过设计基础课程将这些理念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艺术性的丰富感官认识、理性思考的方法并能够寻找到最合适最能够体现设计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2 搭建平台

根据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 搭建相应的课程学习平台。将设计的过程进行梳理明确学生需要掌握哪些能力。从“感性审美”与“理性创作”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了解专业基础课学习的目的, 主动学习。针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学现状笔者将现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目的划分为四类:造型、创意、技能、材质。主要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图形、三大构成、创意等。这些课程中有许多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清晰。在搭建新的课程架构时应该将培养学生何种能力、如何培养、如何体现表述清楚, 或是按照培养能力的方式进行重新划分。例如造型课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转化能力。如何培养?需要认真说明。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并从身边和专业案例中获得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训练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而非简单的写写画画, 将学习成果停留在简单的结课作业上。

2.3 创新方法

基础课程教学目的不仅仅为了专业训练, 而是要在设计学习初期淡化专业培养学生创造与思考的能力。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设计人才, 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思考“学习与解决问题”之间的距离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构成课上所画的圆圈、三角还原到生活中代表什么, 从而让学生更了解设计的本质。

(1) 发现———培养五感、虚实结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方式理解设计中的元素。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图形、空间、色彩的教授都有明显的界限, 针对图形有平面构成课、图形创意课等。但如果让学生深入贯彻生活会发现生活中的图形、空间、色彩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 学生能够看到很多不同的风景、情境和感受。但是由于教学要求过于具体让学生表达的方式变得单一。本文所讲的“发现”是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生活, 然后培养五感, 调动五感即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去观察和思考, 然后针对一个命题去进行表达。例如以一年四季为题目, 在往常的构成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去表达四季, 学生往往会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分开去理解题目, 然后分别用图形、色彩、材质去体现四季。这样的作品往往零散且没头没尾。因此, 应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 用虚题引导学生观察, 用实题展示作品。在发现阶段用“四季”启发学生观察, 在创作阶段将题目具体化“如果是百货商场的季节展示需要提供设计元素”或者“为学校新生展示校园四季”。这样同样是构成图形练习, 学生就会思考这样的图形是否适合。

(2) 借鉴———“感性审美”与“理性创作”。

设计基础课程一般设置在本科一年级, 在这个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审美与专业自学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未来设计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在一年级大量的收集分析专业作品, 并进行分析学习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理解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目的, 并且帮助学生进行基础课程创作。“借鉴”是要求学生收集整理设计作品, 并且与课程教授内容联系, 去分拆设计作品的元素理解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学习与专业创作的关系。在收集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提炼收集分析设计作品的思路。例如在平面构成的课程中要求学生收集与平面构成相关的海报招贴作品, 然后让学生自己梳理收集的作品, 按照不同的维度去给作品分类。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对构成的学习内容与海报招贴的创作都有了解。不仅能够给学生的平构作业提供素材也能够让他们了解进行这些练习的目的。通过手机作品认识“工具”, 创作手法、表现技巧与表现形态。并且培养学生严谨、逻辑强的思维能力。

(3) 创造———转换题材, 成果多样性。

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生活, 借鉴学习好的设计作品,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出好的作业体现基础课程学习的目标。那么对于创造的内容与表达的形式应该有全新的定义。应该从“设计是解决问题”入手思考设计基础课程的创作结果如何体现?素描课、色彩课的教学往往是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能不能变换下创作的方式或者展示的结果?比如让学生用树枝作画或者将绘画作品用画展的形式呈现?构成课的课程作品能不能有一个主题, 这一学期的构成课练习全以“童年”为题, 不论平构、色构、立构还是综合练习作业都已这样的形式, 最后以一本题为“童年”的手册结束?专业基础课程的成果未必都是以A3白卡纸提交, 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过程灵活掌握。转变方式体现多样性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能够将感性与理性进行灵活的转变, 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

3 设计基础课程前景展望

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课题。学生在本科教育中需要花一到两年的时间完成这一部分的学习, 在进行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问题很多, 如何打破原有的模式让学生的思路充分拓宽, 让学生的思维与专业学习接轨理解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关键。在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打破基础构成课三段体系的界限”、“打破学生专业课界限”、“寻找创新的方法与工具”是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只要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视野放大与社会的需求接轨、时刻探讨设计的本质那么对于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就会有不断的突破。

摘要: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与课程定位的重新构架为学生梳理出清晰的学习与思考路径, 搭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宽平台”, 提出“发现、借鉴、创造”的理念,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的新思考解决设计基础课的相关问题, 培养学生“感性审美”“理性创作”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洪兴宇.新编平面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2] (英) 朱迪思.卡梅尔-亚瑟.颜芳译.包豪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3]张越.艺术设计基础核心课程的重构———二维、三维设计基础链状教学理念与方法探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9, (1) .

[4]邹烈炎.设计教育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篇2

我国的设计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直至建国初期在北京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是实用美术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实用美术人才,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人们的观念、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促进了中国设计教育的迅猛发展。在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中,原有的“工艺美术”由“艺术设计”取而代之,完成了艺术设计与纯造型艺术在学科上的分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这是社会发展状态下的历史必然。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

回顾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二十几年的历史与现状,不难发现,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从起源说,艺术设计与造型艺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对西方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简单模仿;二是始终摆脱不了对纯造型艺术专业教学的依赖和影响。没有把二者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去看待,以至于不论是在几十年不变的美术高考招生中,还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都脱离不了传统美术的模式与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考虑得不够,不论是什么专业的,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致相同。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使得绘画基础课训练与专业课教学脱节、“各自为政”,教学缺乏明确的课程目的,造成学生不知道怎样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为今后的`专业服务。学生进校后,普遍对绘画基础课兴趣不大,原因是进校前,考试的素描、色彩内容与本专业所开设的素描与色彩内容大同小异,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学生之所以对所学的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对基础绘画课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是因为其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只是简单的为画而画和机械的模拟学习,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通过对中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反思,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既能注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的表现技巧训练,又能兼顾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专业基础课程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设计课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在继承优秀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地吸收先进教学经验,以建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教学体系,培养有创造力的设计艺术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方向

1.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不仅包括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也包括创造性思维的正确启发和引导。引导他们打破常规,活跃其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其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设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注重学生独立观察、判断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形式美和表现力的探索。

2.构建合理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要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目前,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分段式的、不结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缺乏适应性,极易造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脱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按照专业方向把基础课程改革归并为工业设计造型基础、工业设计表达、工业设计工程(制造技术)、工业设计理论和计算机与多媒体等5个相互叠加的横向基础课群,基础课群与专业课形成纵横交叉的课程结构。

3.基础课的内容调整。艺术设计专业所需的基础造型能力以快速表达的能力为主,快速的写实能力与表现技巧训练是必要的,速写作为收集素材和快速表达创意的有效手段在基础课中应受到更多的重视。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选择表现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效率。

基础课体系应尽可能地缩短与专业设计课的距离,使之逐步成为设计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基础训练中,逐步加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图形创意,从而使学生较早具备创新意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样,以写实训练为主的色彩教学也不能和设计需求的色彩知识发生更直接的关联,和以培养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和色彩的抽象表达,以及色彩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特征为主的色彩构成从时间安排和内容上都需要调整。同样和平面构成一样大量的重复手工制作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尽早地介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既可提高效率,又能使学生深入地、准确地感受色彩。所以笔者认为基础教学体系应结合专业方向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单门课程课题化,各课程互相渗透,加强教学的环节性。

1.将传统的长期素描逐渐减少,尽快转化到快速表达的速写训练,将速写训练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方向并过渡到以训练变化和取舍能力的四大变化,将写生变化的图形由具象转变为抽象,结合图案和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组织构图,根据制作的需要适时加入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快速精确完成部分作业,将平面构成的部分手法和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图形创意整合,结合相关专业课,一方面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尽早了解所学的专业。

2.将以写实训练为主的色彩教学和以培养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和色彩抽象表达的色彩构成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整合为一个课题,并互相渗透。先讲构成中的色彩规律,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部分色彩的科学训练,再进行色彩的写生训练,然后依据装饰图案和色彩构成中的变化手法进行色彩的装饰和抽象表达训练,讲述色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特征,并利用上一课题中图形创意结合专业课的作业进行色调训练,强化对色彩的控制能力。

3.打破“三段式”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将部分造型基础课融入设计课题。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可以将书法课与字体设计整合为一个课题,将丝网印刷和招贴广告整合为一个课题,将立体构成和包装结构整合为一个课题,将商业摄影和包装设计整合为一个课题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更容易增加学习兴趣和提高效率。

建立优化的基础课程体系,实现设计教学的目标,是一个长期探索和磨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专业设计的发展方向,并以专业对基础造型所需的能力为目标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使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由浅入深地认识、掌握设计语言,拥有运用各种语言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创作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森林.包豪斯及其意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5)

[2]钟鹏明.构建素质教育合理课程结构的认识[A].顾明远.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60-61.

[3]苏梅.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研讨会纪要[J].装饰,:(5)

平面设计创新教学的研究 篇3

平面设计的教学是设计类专业大学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当今社会,创造和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是一个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作为教学者,更应该从多方面出发,将创新和创造贯穿教学始终。文章主要对平面设计创新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分析了当前限制平面设计教学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和实践,探讨了平面设计创新教学的方法。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创新创造思想的贯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当今社会,创造和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是一个中华民族的灵魂。文章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对平面设计创新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分析了当前限制平面设计教学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和本人教学实践,探讨了平面设计创新教学的方法。

一、当前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说,缺乏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无法衔接等,这也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输出。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大都基于课堂练习,忽略了社会实践的环节。比如说,学校理论教学偏多,实验课程偏少,解决问题方法单一,缺少创新思维的开发。在教学实际中未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这无法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实际上,平面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设计思想转换成具体的物质形象。缺少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就无法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表达设计思想。

设计这一学科最终是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通过传统教学,只能教会理论知识,但设计思维却无法传授。设计教学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只能是教学者的引导、培养和训练。只有通过在实践环节上和企业、工厂、设计单位合作,通过大量实践训练,有可能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进步。

二、平面设计中的创新教学探讨

笔者认为,为改变传统平面设计教学的弊端,应该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提倡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应该从原有的美学教育、技能教育慢慢转向创造性思维教学,从原来课堂上虚拟的练习,慢慢走向社会实际的实践中去,真正将设计课程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一方面,教学形式上要创新。教学方法所讨论的是怎样教与怎样学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是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以求得高效产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教师在课程中就一些概念原理性知识进行灌输式的讲解,然后讲一些实例,布置学生作业。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讲评和指正,仅仅是笼统地启发学生理解概念、灵活发挥,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意和想法。在实施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师知识独自、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形成认知观念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而且还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意识观念,培养综合素质。也就是说,设计教学形式要有合理的结构,要和现实、产业结合,更要有前瞻的、带有科研性的探索和研究。这样才能引领设计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为了实施创新,教学的过程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群体,实行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只有通过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宋建明教授指出:“关于设计教学的创新,要明确我们教与学的方法是否具有包容性、是否开放,例如要重视实践性的教与学。设计院校不是为了培养设计师而教学,而是要培养具有设计师素质的人才是在市场、工程、营销手段等方面都非常了解的综合性人才”。

我们今天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使我们直接采取高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今天,我们在设计教学创新中,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既符合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充分担任学校为社会输送人才的目的。

[1]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贺晶晶.浅论美术基础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J].大舞台,2010(8).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篇4

我国的设计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直至建国初期在北京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这是实用美术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实用美术人才, 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人们的观念、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促进了中国设计教育的迅猛发展。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中, 原有的“工艺美术”由“艺术设计”取而代之, 完成了艺术设计与纯造型艺术在学科上的分离,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这是社会发展状态下的历史必然。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

回顾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二十几年的历史与现状, 不难发现,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从起源说, 艺术设计与造型艺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对西方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简单模仿;二是始终摆脱不了对纯造型艺术专业教学的依赖和影响。没有把二者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去看待, 以至于不论是在几十年不变的美术高考招生中, 还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都脱离不了传统美术的模式与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对本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考虑得不够, 不论是什么专业的, 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致相同。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 使得绘画基础课训练与专业课教学脱节、“各自为政”, 教学缺乏明确的课程目的, 造成学生不知道怎样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为今后的专业服务。学生进校后, 普遍对绘画基础课兴趣不大, 原因是进校前, 考试的素描、色彩内容与本专业所开设的素描与色彩内容大同小异, 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学生之所以对所学的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对基础绘画课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是因为其对学习目的不明确, 只是简单的为画而画和机械的模拟学习,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通过对中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反思, 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 既能注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的表现技巧训练, 又能兼顾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专业基础课程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设计课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 在继承优秀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有效地吸收先进教学经验, 以建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教学体系, 培养有创造力的设计艺术人才, 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方向

1.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不仅包括基本功的训练, 同时也包括创造性思维的正确启发和引导。引导他们打破常规, 活跃其思维, 激发其学习热情, 培养其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设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注重学生独立观察、判断和自我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形式美和表现力的探索。

2. 构建合理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要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目前, 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这种分段式的、不结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缺乏适应性, 极易造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脱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按照专业方向把基础课程改革归并为工业设计造型基础、工业设计表达、工业设计工程 (制造技术) 、工业设计理论和计算机与多媒体等5个相互叠加的横向基础课群, 基础课群与专业课形成纵横交叉的课程结构。

3. 基础课的内容调整。

艺术设计专业所需的基础造型能力以快速表达的能力为主, 快速的写实能力与表现技巧训练是必要的, 速写作为收集素材和快速表达创意的有效手段在基础课中应受到更多的重视。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选择表现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效率。

基础课体系应尽可能地缩短与专业设计课的距离, 使之逐步成为设计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基础训练中, 逐步加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图形创意, 从而使学生较早具备创新意识, 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样, 以写实训练为主的色彩教学也不能和设计需求的色彩知识发生更直接的关联, 和以培养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和色彩的抽象表达, 以及色彩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特征为主的色彩构成从时间安排和内容上都需要调整。同样和平面构成一样大量的重复手工制作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应尽早地介入计算机辅助设计, 既可提高效率, 又能使学生深入地、准确地感受色彩。所以笔者认为基础教学体系应结合专业方向的特点, 整合教学内容, 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单门课程课题化, 各课程互相渗透, 加强教学的环节性。

1.将传统的长期素描逐渐减少, 尽快转化到快速表达的速写训练, 将速写训练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方向并过渡到以训练变化和取舍能力的四大变化, 将写生变化的图形由具象转变为抽象, 结合图案和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组织构图, 根据制作的需要适时加入计算机辅助设计, 以快速精确完成部分作业, 将平面构成的部分手法和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图形创意整合, 结合相关专业课, 一方面增加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使学生尽早了解所学的专业。

2.将以写实训练为主的色彩教学和以培养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和色彩抽象表达的色彩构成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整合为一个课题, 并互相渗透。先讲构成中的色彩规律, 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部分色彩的科学训练, 再进行色彩的写生训练, 然后依据装饰图案和色彩构成中的变化手法进行色彩的装饰和抽象表达训练, 讲述色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特征, 并利用上一课题中图形创意结合专业课的作业进行色调训练, 强化对色彩的控制能力。

3.打破“三段式”教学模式, 结合专业特点将部分造型基础课融入设计课题。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 可以将书法课与字体设计整合为一个课题, 将丝网印刷和招贴广告整合为一个课题, 将立体构成和包装结构整合为一个课题, 将商业摄影和包装设计整合为一个课题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更容易增加学习兴趣和提高效率。

建立优化的基础课程体系, 实现设计教学的目标, 是一个长期探索和磨合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专业设计的发展方向, 并以专业对基础造型所需的能力为目标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使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 由浅入深地认识、掌握设计语言, 拥有运用各种语言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创作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森林.包豪斯及其意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 (5)

[2]钟鹏明.构建素质教育合理课程结构的认识[A].顾明远.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60-61.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篇5

【摘 要】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凸显学校定位与专业特色,上海电机学院对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进行了试验性改革,提出基于“以设计表现为主线,培养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课程群建设思路,从课程群角度对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进行重组、整合,以网状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法精讲重点,进而为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课程体系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网状模式;案例教学

设计表现能力作为设计师开展设计活动不可或缺的能力,甚至有时在学生毕业应聘工作时还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也是设计表现课程群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笔者所在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将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类课程进行了极大压缩,因此在有限的48学时及2周的课程设计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Photoshop、CorelDRAW、Rhino这三个软件,是对教师的挑战。

笔者在深入地了解师生的反馈后,发现以往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虽有些教学较有成效,也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基础环境等,但还存在不足的方面,如:多重技法,轻设计,轻创作,不能满足专业设计的实际需求;课程内容针对性不足,学习过程中容易迷茫,后续课程中难以活学活用;学生主动性不足,导致学生只是掌握了初步的计算机表现能力,曲面建模能力不足;技术应用型本科定位及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等等。改革和“再设计”设计表现课程迫在眉睫。

课题组试图从课程群建设中寻找突破口和解决方案,将归类于设计表现课程群的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利用网状教学模式进行重组、整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特点与我校的专业特色定位,优化教学内容,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真正做到一切以本专业的发展为重,培养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1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我校的设计表现课程群在课程组织上,由设计构成、绘画基础、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专业必修课和设计美学选修课构成。设计表现课程群包含的课程都应以设计表现为主线,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由传统的形式形态教学转变为内涵形态教学,课程间和谐有序,同时能够协同其它课程群,从而形成与培养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素质与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为总目标的实现发挥最大的效应。

由此,基于我校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基于专业特色定位,基于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明确了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1)突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软件的更新日新月异,课时的极度压缩,都要求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突出能力本位的目标,课程的重点应该是“授人以渔”。本课程建设计划按照“理论教学――上机实践――课堂讨论--课程设计”的教学链,在整个教学链以学生为中心,着重抓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顺利应用软件表现自己的创意。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流程,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从而落实学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

(2)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方面,因为课时的极度压缩,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地讲述软件功能是不可能、不现实的。通过阐述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交互理念、作用地位、设计原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站在比较高的位置审视软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方面,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特点选择典型综合性的案例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软件作用,学习和掌握软件的大部分功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通过案例实践,为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围绕课程群,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通过对原有课程内容的融合、再设计,对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新构建,才能推陈出新,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鉴于我国传统教学采用的是前苏联模式的严格的学科导向的教学计划,其必然存在一些惯性,而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也多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在运用案例驱动法时,还面临着如何有效兼顾理论体系完整度的难度。

根据课程群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于设计人员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能力需求,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试图按照“一个中心,两个能力,三个阶段,三个模块”来组织和优化课程教学与实践内容。“一个中心”是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课程中要时刻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两个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三个阶段”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演示示范――操作实践――综合运用”,在演示示范过程中还通过“课堂讨论”环节,使学生在课前就对相关的计算机原理有初步的了解。“三个模块”是“二维模块、三维模块、综合模块”。通过这些举措,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兼顾,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以网状教学模式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设计的轨道,拓展刚入校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更要培养他们对设计的兴趣和热情。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按部就班的“串行模式”与同步进行的“并行模式”。而我校原来采用的是“并行模式”,即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设计创新类课程自身形成系列,上课时间向前提,与手绘表现课程几乎同步进行,使学生很早学习绘图软件、设计构成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优点在于学生较早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能力。但是,其负面影响是容易使学生更倾向于计算机绘图,并对其产生过分的依赖,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下降。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中,我们试图通过典型项目、案例在课程间横向寻求联系,实现设计表现课程的杂交与融合,体现工业设计专业特色。

笔者借鉴袁光群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时采用的“网状模式”[1],突破课程间的区别,寻找其共同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艺术修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其相关的规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横向交叉渗透,形成了高“共通性”和“历时性”的课程群结构,如图1所示。

(1)创新设计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之间的交叉

计算机类课程通过二维软件、三维软件和工程软件等,形成循序渐进的系列课程,使学生掌握工业设计流程中从构思草图、效果图、模型等环节相对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重“手段”(表达技能)而轻“目的”(创新能力),学生的设计能力逐渐的图形化、机械化,只会模仿而没有创新[2]。在教学内容上,利用优秀产品形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造型分析,掌握塑造形态时常用的堆叠、融合、包裹、过渡等“加法”以及切割、旋转、挤压、拉伸、折叠等“减法”。同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内分专题讲解创新设计方法,结合“虚课题”(设计大赛)或“实课题”(实际项目)进行课题、作业的选取及考核,尽量体现创新,强调创新与功能相结合。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塑造一个好看的、丰富的产品视觉形象往往缺少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将常用的产品造型思想融入。

(2)手绘表现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之间的交叉

作为设计的形式语言,手绘表现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又是设计表现的手段延伸,两者可进行相关内容的交叉实现两者的协同与共生。可以从形式因素的研究着手,在解决单一问题的过程中融入多样训练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从个别问题入手领悟到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渐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结构有序同时又符合视觉活动基本规律的视觉思维整体观。譬如将手绘三维效果图绘制时的分析方法与计算机三维软件中的单轨扫描、双轨扫描、拉伸、旋转、放样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成型方法的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手绘表现能力。

2.2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精讲重点

由于本课程课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综合地运用软件功能,无法覆盖产品设计全过程,显然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以案例为主线,针对以“产品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同时兼顾其他设计专业,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核心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结合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特色方向――机电产品、仪器仪表设计,在本课程中有意识地增加机电产品案例分析与设计课题。精选或设计“界面设计、包装设计、工业产品、机电产品”类型的典型案例,确保案例内容能够覆盖软件的重要功能。由此,在教学中,依据案例设计过程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1)二维模块,以Photoshop、CorelDRAW软件为主,利用Photoshop进行海报设计、界面设计、图形处理,利用CorelDRAW进行标志设计、效果图制作。2)三维模块,以Rhino软件为主,针对工业产品、机电产品的造型方法进行讲解,并利用keyshot软件进行快速渲染。3)综合模块,在综合实例以及设计实践环节中综合运用三个软件,利用三维软件进行设计、渲染,利用二维软件进行版面编排与后期处理,从而使学生对三个软件、对专业有进一步的认识。

3完善资源配置与管理体制,促进师生课后的投入度

为弥补课时的不足,通过建立课程网站,不仅将课程的课件、作业等内容上传,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师生交流,更重要的是建立“版主”制度,通过选拔学得好的学生作为版主,将学习软件的经验传给同学,学生更会因为身边的同学学得好而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正是通过采用这种课下、课外乃至互联网的多维度教学,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另外,完善工业设计专用机房的管理体制,鼓励学生课后常用、爱用机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工作室,逐步形成以本专业导师为主体,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专业传帮带实践基地,形成可持续培养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平台。总之,课程建设不是仅仅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可以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还需要在管理制度、学习氛围营造、资源配置等方面下力气、花功夫,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将课程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袁光群:“计算机与艺术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工程图学学报》,2007(3): 118-122.[2]李冬梅,张持重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设计图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工程图学学报》,2010(3): 161-164.基金项目: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视觉艺术;版式设计;创新;教学改革

版式设计是视觉艺术的轴心,在视觉艺术课程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一方面承接了基础课程即设计素描、色彩、构成课程的设计构成方法,另一方面开启了视觉艺术设计的大门,是今后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石,为提高版式设计实用技能并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课程转型改革是关键。

1 教学方法改革

我所致力于的版式设计教学改革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并设计出能够引导受众以设计师思维为导向观察设计作品,从而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且独具匠心的作品,其改革方法细述如下:

1.1 职业规划准入课堂机制

由于国际政治形势愈发多变,国内经济压力日趋加大,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等因素,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持续走高,如何改善学生就业的问题,成为各专业竞相争论的热点,针对视觉艺术的就业形势,职业规划准入课堂是减缓就业压力持续走高的方法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若从进入大学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毕业工作几率较大,相应专业能力则会较强。

1.2 “工作室”教学辅导模式

为了能够推行“教、学、做”的教学模式,提高艺术设计学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让学生课后以小组形式复习并制作艺术作品应配合工作室教学辅导,这样以小规模,小团队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教师零距离接触学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1.3 自我评述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步入社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自我表述能力,无论是就业招聘时的自我介绍亦或是工作中完成任务与上下级部门的汇报与沟通,自我表述能力衡量着一个人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加入对自己设计作品的介绍、评述、讲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艺术评论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课程体系研究

版式设计课程的意义更是总结了人类观看的视觉流程的规律,教会学生如何设计作品,引导受众按视觉流程走向观看设计作品。纵观整个版式设计课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这门专业课。

2.1 第一阶段:观察——从生活到社会文化

“设计知识和设计的产物,通常是某一特定时代和环境条件下的最佳选择项目和累积成果。”[1]在正式学习设计作品之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在生活中累积设计素材,观察作品的形式、颜色与结构。因此版式设计的第一个阶段课程可设置为对报纸、杂志案例的裁剪拼贴,让学生初步了解报纸杂志排版中骨骼的分布形式、字号的大小、颜色的搭配等设计元素。

2.2 第二阶段:分析——从设计无序到设计有序

人对事物的认知分为两个阶段即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当我们在第一阶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设计作品版式形式原则后,不同的版式原则会在其头脑中产生感性概念,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能够按照所观看的作品进行复制排版行为,但若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还需要培养其理性的认知思维,通过对版式基本原则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并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进而从无序设计渐入有序设计。

2.3 第三阶段:创造——从复制到创新

优秀的设计不仅在于符合设计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其独创性及创新意识,第三阶段则打破一二阶段传统的复制设计作品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创造,通过“联想”及“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活跃个人思维,让学生思维处于被激发的状态,从而初步完成主题创作,形成独立的设计思维。

2.4 第四阶段:模拟——从错误中探寻设计的原则

模拟法是借助某种事物或过程来在线原型或模式的表象、性质、规律、特征,利用异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进行设计的学科类比方法。[1]将模拟法应用在版式设计课堂中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设计的原则,通过对错误案例的分析纠错,模拟设计师及受众双方心理,让学生对版式设计原则、视觉的流程等设计方法理解更为透彻。

2.5 第五阶段:评价——从自身的喜好到用户的体验

用户是设计的体验者,若设计人员的思维是设计的灵魂,那么用户的体验便是设计的躯体,第五个阶段对学生反馈体验的能力进行培养,通过评论自身的设计与其他同学的设计,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让自己思维灵活转变在设计师与受众之间,学会用多重思维多重角度看问题。

2.6 第六阶段:系统——从零散观察到整体设计

通过以上五个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独立完成设计作品,但版式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将其渗透应用在视觉传达艺术的具体学科,最后一个阶段通过对不同学科应用的案例的赏析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同类别作品,形成整体设计思维,达到系统的、整体的、机构化的设计。

3 考核考评机制创新

考核考评机制的创新能够督促学生进步,培养其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提前培养学生步入设计工作的状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

3.1 末位淘汰考核机制

末位淘汰其重点在于要有末位,通过对班级同学作品优劣的排序,考核学生的听课状态及学习效率,做到堂堂考核,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督促其学习进步,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工作室辅导机制作为辅助措施,辅导末位学生,提高其设计水平。

3.2 学生互评模式

为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提高学生鉴赏品评作品的能力,课堂开展学生互评环节,通过学生互相评价课堂表现、设计作品,提高学生荣誉意识,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提高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评价中充满干劲,积极进取。

视觉艺术设计是创造、是发明、是革新,作为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授者我们更应该在教授中引领一条新的教育道路,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探寻潜藏于日新月异的视觉艺术设计背后的秘密,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的能力,这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篇7

艺术工作室以大三、大四艺术方向学生为主要力量, 以哈尔滨市各大楼盘为设计对象, 根据甲方要求进行家居空间方案设计, 将成果以效果图、展览、调查问卷分析的方式呈现出来, 达到找到哈尔滨市家装市场发展模式的目的。并通过与社会设计单位的交流与沟通, 达到促进工作室制度发展的目的。

工作室实践模式依照工作室成员培训-现场考察-方案设计-模型制作-甲方交流-设计成果讨论-调查问卷-成果展示的技术路线进行工作。

1 调研、与楼盘开发商、社会设计单位、业主进行意向沟通

工作室以承接社会实际工程设计为主要实践手段, 在每次方案设计没有开始之前, 工作室成员都会对以前学过的东西进行回顾, 并相信能够在此次项目中能够有更大的收获, 使成员能真正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本着这个目的, 工作室与楼盘开发商、社会设计单位沟通, 也为工作室成员增加社会设计任务的承担量, 增加工作室成员的实际锻炼提供了机会。使本课题成员对环境艺术这个专业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真正知道了理论和实际的差别, 激发了对这一专业的兴趣, 学到了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为以后的课程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 进行方案制作、3D模型制作、施工管理

2.1 方案设计过程

设计制图是建筑装饰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所有从事装饰工程技术的人员, 都必须掌握制图技能。不会读图, 就无法理解别人的设计意图;不会画图, 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构思。因此, 图纸被是设计师的共同的语言。可见图纸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基于此, 指导老师认真详细地拿出具体图纸给工作室成员讲解图纸型, 绘制图纸的步骤, 格式, 注意事项等。另外又详细地介绍图纸的流程 (设计-校对-审核修改等) , 一套完整的图纸应该包括:图纸目录, 图纸总说明及标准, 建筑施工图 (总平面图, 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详图等) , 并给工作室成员讲解在做设计时所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指导老师的讲解, 使工作室成员对图纸的重要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工作室成员今后在设计施工中准确运用图纸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2 施工现场管理过程

要真正了解室内设计, 还必须与施工进行零距离接触, 否则要真正了解只能是空谈。鉴于此, 工作室成员会经常到设计的方案施工现场, 来结合图纸深入认识。使工作室成员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 使工作室成员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室内的施工过程, 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顺序以及施工工艺知识, 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 工作室成员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工作中所学到的知识,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工作室成员将把在工作室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

3 工作室教学实践成果

工作室比较注重竞赛、科研立项与专业教学的结合, 通过专业教学发掘有潜质的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免费培训, 构建了能够承担设计任务的核心团队;利用本团队为主要力量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课题, 在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下, 提高学生设计能力, 进行专业创作, 与横向上与全国各高校的学生进行专业竞赛, 从而将教学、研究、创作在环境艺术工作室形成一个完善的机构, 工作室成立一年来共有5人次在全国、黑龙江省内的各种竞赛中获奖。

工作室还倡导与社会设计单位的交流, 前后邀请2位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及施工人员与学生举办专业沙龙, 在轻松谈话, 为工作室成员提高专业认识打下基础。工作室通过与社会设计单位的交流及合作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实习就业机会, 同时得到了社会设计单位的认可。

工作室的运作模式, 使工作室成员对环境艺术这个专业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真正知道了理论和实际的差别, 激发了对这一专业的兴趣, 学到了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为今后的工作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成员的知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完善与提高, 同时团队意识也有着明显增强。总之, 工作室的实践运作模式, 根据专业及教师的管理运作的差别会有不同的, 这些也需要指导老师在运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工作室的实践模式即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有力的补充, 也是使学生和社会接轨的一种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 培养高校设计专业设计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短期目标与中长期建设体系相结合, 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多种创新教学模式与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充分结合, 通过设计实践提高设计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为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功开创自己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 艺术设计方向的教育模式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这就必然造成了间接获取知识而导致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为了应对这种情况, 我校艺术与设计系在专业教师及学生的课余时间, 利用系内教学资源, 成立了教学辅助工作室, 分别有漆画、环境艺术、立体造型、油画、动画等几个工作室, 经过一年以来的实践, 已经初步具备了能够完成室内装饰方案设计、室内配饰设计、浏览动画设计等设计活动的能力。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为实践教学的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湘东.用"系统方法"指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J].装饰.2006 (3) .

现代图案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篇8

关键词:图案设计,形式美,现代设计,图案的写生与变形,艺术表现力

课题名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装饰图案教学改革实施与研究, 编号:JYC200938, 批准号为:淮工院【2009】76号文

近十几年来, 由于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信息传播的加速, 新的艺术设计思潮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体制, 使得基础教学的状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在许多人的不懈努力下, 取得了新的尝试性的成果。

装饰图案课程是在中国特有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下形成的, 是支撑几十年工艺美术教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也是从几百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下来的基本技能。不管是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艺术设计还是民间工艺美术, 在装饰图案教学的主导思想根植于“师法自然”这一传统创作理念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装饰设计能力为主线。而事实上,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 它的意义在于将学生的造型观念从绘画的、写实的观念转变为装饰设计的观念, 并掌握装饰设计的表现形式, 以及图案与现代设计的紧密结合。在目前的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中, 装饰图案课程开设的宗旨是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装饰图案不仅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 同时还是一门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过渡的桥梁学科。它和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及三大构成一起, 为把学生引入各个专业的设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创新, 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过渡学科, 教学内容仅停留在训练装饰设计的技能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活跃他们的思维,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性, 对于学生思维创意的萌发, 要加以呵护、培养, 使其茁壮成长;对于学生的作业, 即物化了的创意, 教师应该尽量看到其中的优点, 多鼓励、多表扬, 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 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培养其创新意识及现代设计艺术观和审美观, 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图形和自然形象的加工与变形是训练中的一种手段, 而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此, 我认为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与实践, 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一、在装饰图案设计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装饰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法则, 了解其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 同时也要不断探索装饰图案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丰富艺术传达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提高装饰图案设计的艺术表现力。装饰图案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表现内容, 并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 形式又反过来影响内容。一幅好的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设计主题越鲜明生动, 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越完美并富于创造性, 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在现代生活中, 装饰图案的应用范围不断地被拓展和延伸, 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更宽广的领域, 指导他们运用适当的艺术形式把装饰图案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开拓装饰图案的新空间, 设计出美的作品。图案作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写生和所见的事物是有限的, 想象却是无限的。“得意”可以“忘形”。自然物象经由想象融进人的情感, 得以变形和重组、创作图案。空间是有限的, 如何合理安排空间, 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是设计师的责任。在图案设计和创意上, 单一的、固定的视觉形象已是司空见惯, 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要创造新鲜的、有趣的视觉形象。我们要学会制造不同、新奇、打破事物固有造型, 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造型的有机结合, 产生新颖的视觉效果和新的意义。这是将图案作加法创造, 这种创造方式是有规律可循的, 利用正负形、利用共生、利用同构、利用渐变都可以将多种元素和谐融洽的组织在一起。也可以利用单一造型元素作减法创造, 如减缺图形, 也有将视觉元素作反常规的表现, 如无理图案设计、混维图案设计。

二、利用“头脑风暴”思考法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用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在图案设计课前期给学生一个事先拟好的题目, 比如将一个梨摆放在讲台上, 让学生依据其进行图案设计。这不是让学生对平时熟悉的梨做曲线化、直线化等形状上的概括或夸张, 而应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了解梨, 用发散性思维去感受梨, 然后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用画笔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可能从剖面的角度去表现, 在纸上画出梨的剖面图形;有的在画的过程中会给梨附加些枝叶;有的则画的是一只小虫在噬咬梨的图形;还有的甚至以梨所处的空间和梨的关系绘制了方形中间为圆形的图形。不论学生画得好坏,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打破传统教学循规蹈矩的经验之谈对学生带来的思想上的束缚。这样, 我们会发现在这一阶段的创造中, 学生不自觉地使用的创作手法实际和我们图案设计的法则具有一致性。比如为梨添加装饰性的枝叶, 是图案设计法中的添加法;将梨的上半部分变形成了一个娃娃的笑脸, 下半部分设计为穿着民间的小花袄, 这实际是图案设计中的象征寓意法。这时根据学生的创作, 找出和图案变化规律相一致的手法加以讲述, 对学生在创作中未使用到的变化规律和方法加以补充, 最后再加以总结, 学生就能够快速地灵活掌握。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课程的兴趣。

三、将实践项目引入装饰图案的教学

在图案教学初期以项目的方式引入, 对学生设计图案使用的具体场合、情境等做具体的要求。可提供几种情境供学生选择, 如为《飘》这本书、为一块桌布、为维吾尔族花帽的包装盒设计图案等。有了具体、明确的主题, 学生凭借先期对图案设计手法的掌握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在这个基础上, 再进一步讲解有关图案设计在书籍、包装、染织等设计中色彩及尺寸的特殊要求。这部分内容不必讲得很深, 主要以培养学生注重图案的应用性为目的。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能使图案设计课程的教学形式更丰富。新方法强调在不丢弃传统手绘方式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使用电脑进行辅助设计, 拓宽学生信息量的同时也可增强课程实用性,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图案设计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通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 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也谈高师和声教学

王得盛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756000)

摘要:和声是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 针对高师和声的基础理论、键盘和声、多媒体音乐制作等教学环节, 加强理论实践及听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能够更好的增强学生学习和声的兴趣, 从而推动和声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师和声理论教学;键盘和声练习;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和声教学质量

和声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完整性和连贯性, 是主调音乐构成的基本技术手法, 其各种收束进行已成为近代音乐曲式学构成的重要依据, 是学习《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的前提,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高师和声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们在教学方法上都有各自的不同与创新, 都总结出了比较好的、能够提高和声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默默的耕耘者、贡献者。

在多年的和声教学中, 传统的黑板教学、键盘和声练习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提高和声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把这三部分贯穿于教学之中是高师和声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既要通过黑板展示理论教学基本功, 又要有良好的键盘视奏能力, 更要有熟练的多媒体教学演示。学好和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并且要经过认真的练习和听辩, 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运用和声与创作实践中难度更大。为此, 本人从以下三个环节谈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仅供各位同仁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用传统教学法打好理论基础

要学好和声,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前提, 而要夯实理论基础, 黑板讲解和作业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高师和声教学中传统的粉笔环节不能忽视, 书面和声作业更为重要, 学生可通过书面作业熟悉和弦连接的规则, 从钢琴音响中辨别和弦的功能性。老师和学生共同在黑板上可创作八小节乐段并完成四部和声的写作, 同时让学生分声部视唱, 使其感受到用四部和声的手法所创作出多声部音乐的美妙, 从而鼓励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学习和声的积极性。

和声课的开设在大多数师范院校为一年, 按教学计划在第二学年讲授, 另有选修和主修阶段的学习, 笔者认为学好和声不能扔掉“纸上谈兵”这个环节, 我们的老前辈桑同、吴軾锴、黄虎威、杨通八等专家都经历了黑板粉笔和书面作业的学习阶段, 他们的经典著作是我们后人学习和声的圣经;黄河大合唱与长征组歌两部大作的问世鼓舞了几代人, 当时也没有多媒体教学条件, 但这些作品的和声效果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这些大师们的和声书写练习应该说是他们的重要学习经历。和声学是带有理科特点并离不开音响的学科, 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音响听辩的能力, 对初学者只有通过黑板的讲解和作业练习才能使其入门, 才能使其夯实基础, 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和弦的纵横关系, 才能结合音响听辩四部和声的效果, 所以, 书写练习是学好和声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键盘和声练习

对高师学生来说, 钢琴伴奏和“自弹自唱”的能力是非常实用的、也是非常必需的。在两年一届的“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中, “自弹自唱”和“歌唱与钢琴伴奏”两项中既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钢琴演奏水平, 又要求学生有用和声知识编配伴奏的能力, 这是对高师学生能力的一次严格检验。键盘和声的学习是培养高师学生实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现。从初学和声开始, 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用正三和弦的连接及编配不同的节奏型在钢琴上练习, 一直到各类和弦的编配与运用。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所弹的钢琴曲目, 如车尔尼钢琴练习曲等钢琴曲目的和声分析, 通过对多声部音乐的分析, 掌握和声功能的进行和终止式中的和弦运用, 从而提高学生和声分析与编配的能力。教师要做好键盘和声的弹奏示范, 使“固体”的和弦连接变成了“流动”的多声部音乐, 丰富的节奏型和音乐情绪的变换, 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和声音响效果的听辩能力, 以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要随时检查学生键盘和声练习的情况, 有针对性、鼓励性的对学生进行点评,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课堂互动, 使和声课真正地活跃起来, 变为学生主动接受信息, 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成为勤于动脑、刻苦钻研, 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主动学习者。键盘和声题的增加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每个章节讲完之后, 要有相应的键盘和声练习, 如把四部和声改为键盘和声进行练习, 或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和声序列进行练习。同时, 可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歌曲, 进行和声设计与伴奏型的编配, 这样有利于学生练习并掌握不同风格乐曲的和声编配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乐曲内涵的能力, 这对学生提高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将对学生以后的音乐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和声学教学, 是21世纪和声教学必需的教学环节之一, 使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习过程。计算机作为高科技的应用工具, 已经全面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运用音乐软件进行和声教学, 向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和声学习方式,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钢琴作为教学工具外,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沟通, 使和声教学能够达到音画同步、看听结合、示范规整、赏心悦目的效果。可让学生在电脑音乐教室完成电子版的和声作业, 教师在电脑上修改并在课堂上点评, 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理论基础的支撑下, 进入了高一级的、创造性的学习阶段, 使和声教学达到了音符和音响同步的效果, 从而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 高师和声教学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做基础, 使理论实践相结合, 丰富教学手段,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强化教学改革和创新意识, 增强课堂互动和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是和声教学不断努力的方向。随着计算机音乐的运用, 纯理论教学模式应加以改变, 必需结合音响才能使和声丰富多彩, 体现它纵横思维的本来面目, 让学生主动参与, 并强化理论知识、键盘和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运用, 温故知新, 环环相扣, 才能提高和声的教学质量, 才能培养学生对和声的实际运用能力, 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成为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之我见钱正钧《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

(2) 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法]泰奥多尔·杜布瓦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作者简介

王得盛, 男, 汉, 中共党员, 1962年生, 宁夏西吉人, 副教授, 现任教于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 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乐队 (合唱) 指挥。

参考文献

[1]苏会杰, 侯志昆, 孙琳:《浅谈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衡水师专学报, 2002年6月版.

[2]苏伊乐:《传统图案艺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4期.

[3]杜洪:《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构成艺术的交汇点》[J].《装饰》2006年1月版.

[4]张翔:教学反思:引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J].教育与职业, 2008 (29)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篇9

1 传统教学模式下机械设计课程存在的相关问题

机械设计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具体表现为:(1)以往机械设计课程开展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相关设计实操课程相分离,这就导致实操与理论的间断,从而导致知识贯通存在一定断续性,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2)设计题目单一,缺乏创新性。以往机械设计课程的设计题目主要围绕理论知识展开,题目设计方面较为老套,数据更新不及时,在设计环节与要求较为传统,未能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3)脱离实际。以往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主要依据相关教材开展,对当前主流技术与要求涉及较少,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及对新鲜事物的把握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从而不利于学生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2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策略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过程中,以当前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对专业型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为导向,根据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差异为培养基础,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具体措施如下:

(1)对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作出相应的调整。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的调整要遵循基础强化,加强实操训练的基本原则。在课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入相关先进科研成果,介绍与生活、实际项目相关性较大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技术,确保课程开展的实操性,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理论进行重点强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提升过程中能分清主次,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对教学内容做出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2)增加工程类实践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机械工程的了解仅限于生活中可以接触的常见工程问题,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习惯性地采取理性思维为主思维方式,缺少工程实践观念。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相关工程实践过程。例如,在教学开展之前,安排学生参观相关工程车间,将学生带到生产一线,在参观的过程中由教师及车间骨干人员讲解具体机械设备的使用说明及操作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即系设计的过程。在课堂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及开展实践时,可以联系参观经历,更好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将理论转化为有效的实践。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内容开展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联系与实践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1)在机械设计实验课程中成立相关课题组,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教学时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实验课程中可以实现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应急处理能力。成立课题组是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讲授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程度,成立相关课题小组,将机械设计实验进行汇总分类,形成层次分明,模块组合清晰,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实验系统,确保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理论应用机会。

在实验课相关改革中既要重视传统实验的理论重要性又要在实验课中引入创新性的内容,加大新设备的引进与使用。例如,在实验课程中保留原有的传统实验,如“分析与装拆减速器”的实验要做相应的保留,该实验加学生对减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的直观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提升,从而为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相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院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引进先进的实验理念及实验设备。院校可根据自身研究需要,结合科技发展的动向,引进先进的试验台进行创新性项目的开展,在试验台引进中,由学生自行进行组装,以确保学生在组装过程中加深对实验台结构与原理的理解,方便其在实验中进行有效地数据分析与创新性设计。

(2)开设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教师根据本学期知识结构特点及学生自身发展方向特点,在学期中后段开展具有一定特色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之中,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教师定期组织班级内部学科知识竞赛活动,竞赛题目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学科领域当前的创新技术设想及创新成果方面,以确保学生获取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同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开发其创新潜能。或者学员可以在每学期组织一次创新计划集中营训练活动,在集中营开幕宣传时为学生提供几个方向的课题以供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爱好进行课题的选择与团队的组建。在集中营开始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前期的组内讨论开展相关创新计划课题,到中期的各小组交流比拼,再到后期成果展示均有专业的教师与领域内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从而保障整个过程的专业性与创新性。

3 结语

机械设计课程作为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对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课程改革与创新过程中要加大其改革创新力度,通过改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开展相应的改革创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保障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使其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与市场需求。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中注重调整理论知识比重,确保教学内容中实操部分的充足与有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主要注重实验方法的加强与巩固,在继续保留传统实验课程优势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验中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德峰,牛彦鹏.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J].科学导报,2015,(21):3.

[2]段新燕.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5):204.

[3]李庭斌.《工程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0):216-217.

电脑平面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篇10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飞跃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并影响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电脑方面的专业技能是寸步难行的。

电脑平面设计课程作为一项实用性极强、应用行业领域众多的学科,从事广告、印刷、动漫设计、软件、影视和网络的专业人员都需要掌握这门技术,并且今天的就业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提供的薪酬待遇也相对较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电脑平面设计课程,因此电脑平面设计早已经不再是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才开设的课程,已经成为众多相关联专业的教学热点。

专业教师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造性的创新设计能力,从而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教学教材和软件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这几方面,简单的谈谈笔者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够对电脑平面设计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一些积极和有益的作用。

2 教学教材和软件的选择

高质量的教学能否得以实现,教材和软件的选择十分重要,它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市面上各类电脑平面设计的软件层出不穷并且功能各异,例如位图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计算机插画制作软件Illustrator以及排版软件Page Maker等等,教材也繁杂众多且良莠不齐,有专门教工具命令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的,也有专门讲解实用案例的。这些软件和教材针对的使用群体各不相同,应用效果和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不一定都适合电脑平面设计的课堂教学,因此授课老师在教材和软件的选择上一定要谨慎和慎重,选择教材要把握住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教材在内容上要详尽,同时保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各种基本操作和案例要详实;

第二就是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布局合理,符合教学工作循序渐进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教学内容编排更容易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更佳。

在软件的选择上则尽可能的采用当前具有最高代表性和在实际工作领域被广泛运用的专业性的软件,从而能够保证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3 教学内容上的安排

在电脑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恰当的设置教学内容能够在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同时,还能够节约大量时间事半功倍的完成教学。以往旧有的教学方式常常依照所用软件的功能类别来设计教学大纲和课题,就使得该软件的不同部分孤立开来,不能真正的体现出这一软件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来,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为了改善以往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实际教学中应当有侧重点的对不同的软件区分对待,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不同软件的精髓所在。例如:位图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特点在于图像效果逼真、拥有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因此教学中就应针对它的这一突出特点进行重点讲解,围绕图像的合成、编辑、修改、特效制作以及色彩的调整等图形图像处理方面开展。

计算机插画制作软件Illustrator的特点在于画出的图像清晰、平滑、稳定,因此教学中就应着重讲解如何对图像进行画线、填充、制作特效等画图的技术。同时教学设计应以平面设计的内容为重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能力安排学习进度,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和应用软件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原理的讲解中,要理论结合实践的进行教学。而在应用软件的具体操作中,则重点讲解工具属性、操作难点等方面。同时有代表性的案例制作和分析也必不可少,它能够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的软件工具的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检验学生对教过的课程的学习效果。

4 教学方法的创新

4.1 利用趣味教学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计算机技术具有更新换代节奏快的特点,一种新问世的技术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成为落后甚至被淘汰的技术。多媒体教学是当前的教学趋势,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与时俱进,应用最为先进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设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它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优势,形象逼真的进行平面设计的教学工作,同时用亲切幽默的语言,以及安排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才能够让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产生足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既快又准确的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位图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课程讲解中,可以让学生们观看基于这一软件完成的成功经典的广告设计实例,使学生在感叹和惊讶于现实作品的色彩的真实绚烂,奇幻的特效画面等等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产生自己也要成为出色的平面设计师的想法,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认真学习并实际创造完美作品的欲望,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态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通过趣味的教学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结合运用,能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大为增强,改变了传统的读死书和死读书的学习方式,起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4.2 结合案例大量进行实践创作

电脑平面设计是一项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的讲解,停留在听和说的阶段,而是应当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习得,让他们领会这些成功作品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际的作品的创作中去。以往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体会到一次设计上的成功喜悦之后,才能有更加旺盛的学习和创作欲望。因此在电脑平面设计的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多讲解案例,同时让他们基于这些案例,自己亲手制作一些作品,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来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和水平。例如在应用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的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应安排学生进行制作光盘、书籍等封面、学校各种活动的宣传海报、一些产品的广告以及大头贴等等实际的创作。老师再对学生的这些作品的优缺点进行点评,让他们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升,最终才能令学生具有极高的创意性思维和作品创作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毕业之后步入社会的实际工作岗位以后,无论是身处什么样的陌生环境和工作状况都能够迅速适应过来,减少了作为新人的工作适应时间,成为涉及电脑平面设计方面的用人单位的抢手货,成为社会最为需要的人才。

4.3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电脑平面设计与其它软件教学不同,它还设计审美、绘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能力不仅仅讲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大多数学习电脑平面设计的学生是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而平面设计又是以图形图像为主的,而重新给这些学生补上美术方面的课在时间上是来不及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作为重点内容,美术方面的基本功训练作为辅助教学,审美能力的提升才能为日后胜任平面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今天的社会发展变化很快,电脑平面设计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软件是在随时不断变化和更新中的,教师在课堂上、书本中讲述的内容,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很可能会落伍甚至淘汰,已经被现实所无数次证明了。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重点,让他们真正的去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使他们具备举一反三你的能力。学习一种软件或课程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加迅捷、快速的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软件,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师教授的重点。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要在教学中不断灌输更深层次的内容,层层推进,不断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和创作源泉。

5 结束语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也是一个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时代,培育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电脑平面设计的教学中,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探寻更好的教学手段,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高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姚长庆.计算机平面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

[2]杨海波.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3).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数据;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1 大数据背景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冲击

信息时代的发展衍生出了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大数据对于我们已经不再陌生,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数以千百万计的数据进行分门别类、科学整理分析以后得到的一个庞大的数据集合,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各个行业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得需要的信息,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行业显然也需要大数据的支撑,想要更加高效地培养人才和提供更有质量的教学课程体系,大数据显而易见,信息的高速发展促使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背景必然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方法、模式以及思维等方面的创新变化都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个方面不能单独变革其一,必须相互关系。教学模式的变化必须是受到了教学思维的变化而发生的,教学模式的变化又将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关系,最终引发整个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大数据的背景更加发酵了教学思想的变化,更有效率的大数据的分析和云计算能够帮助其获得更加有用更加及时的信息,教育工作者在解决一些教学疑难的时候可以依靠大数据的科学分析来完成,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这门学科来说,它的涉猎面广泛的特性注定了它会从大数据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2 大数据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更加注重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这一现象使得他们认识不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他们往往会自以为是地采用一些看起来比较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办法,以为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结果往往让他们大失所望,而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教学模式就是依靠了数据集这个庞大的信息盒子,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非常科学具有指导性作用的教学方法,以下从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可以证明这一点。

首先,从课程体系方面的数据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从低到高类似于金字塔的模型,最底层也就是最基础的层面就是设计基础课程,中间承上启下的部分即为设计理论指导或者设计思想,最顶端的部分即为核心专业课程,这样从下往上的类似于金字塔的结构模式更加凸显了整个课程体系中每个环节的权重,这一点离不开数据集合的科学分析;其次,从教学条件方面的数据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不同于其他专业,他们更加生动与活泼,包括教学设备、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体系以及户外写生和室内教学等教学条件决定了设计专业课堂的多元化特性,也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数据分析的强烈需求;最后,從学生的年龄层次方面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刚入学的学生一般具有很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思维相对守旧和固定,所以会有比较严格的纪律,但是因为学资尚浅,在专业学习方面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而高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更加主动和叛逆,因为要备考或者实习,他们可能不会把全部精力放在课堂上,但这些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对自己专业的方向和未来的规划都有着具体的非常清晰的认识,这就要求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分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方便他们各取所需。

3 大数据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模式

要发展就要创新和变革,这是多少年来不可改变的真理,教育工作者们一直深知这一点的决定性作用,他们将改革的对象放在了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而在大数据背景的支撑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变得更加迫切,教育工作者们急需利用大数据资源,将之前的单项教学模式转变为让学生更加乐于接受的互动模式,把以前一味地从课本灌输知识的思想转变为带大家走向实践的教育模式。

3.1 大数据使得单一教学转向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艺术专业教学的创新和改革进程不断向前,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合如今的学生,那些枯燥古板的陈述方式让学生觉得只能被动接受,远远没有互动的乐趣。如今的学生都是比较有个性的群体,他们迫切希望外界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传统的只听不说对于他们显然行不通,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转变思维,灵活运用互动的教学模式,互动的混合模式需要大数据集合包作为支撑点,结合学生的学习难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来分析出科学的数据,让教学方法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和生动有趣,例如问题教学法和参与发相互融会贯通、演示法和讲解法互相结合等,这些多种办法相混合的模式能够更加容易地见到教学成果。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严谨客观性,主观思维和感性思维也将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和评论来影响学生的审美观点,而依靠大数据来作为支撑,教学模式更加客观和科学。比如,上课之前利用了一些数据对于课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整理,问题教学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自主提问让老师来回答问题,而不是过去那样老师问学生答的固有模式,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更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2 大数据有利于慕课累新型互动形式的发展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都是大数据背景下的变革和创新的产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移动端、PC段等各种媒介平台来获取知识,他们可以依托慕课的教学模式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更加详尽的学习和理解,更多的教学数据和有质量的教学资源以及素材共享使这一切变得可能。比如慕课是一个多元化的强调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教育学习平台,因为其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使得它更加容易收集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评教的数据,根据反馈更容易分析出教学思想的优劣,根据这些反馈来进行改正和完善。有了大数据的支持,艺术专业教学多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也促进了大数据平台对于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反馈,所以说,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大数据互利互惠、相得益彰。

3.3 大数据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的进程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依靠课本的条条框框来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法,而在如今大数据背景的支撑下,它变得太简单和单调了,大数据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的创新和变革变得更为大胆和鲜明。有了大数据的支持,我们可以提前对企业和市场进行了解,通过了解和分析得到的数据更加直观地用来指导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举个例子说明,网络爬虫可以获得网上很多设计相关的公司的招聘信息,气信息可能包含了动画、平面以及视觉设计等各个适合于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对这些数据进行过滤,最终选出有用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整理出实际可用的数据,以此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也就是市场需求指导教学的直观体现。

4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者们在多年的教学创新和变革中提出了各种形式和途径,在寻求个性新鲜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科学选择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借助大数据,科学客观地用数据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改善和优化,一定能够开发出更加有趣和高效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培养出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涛.大数据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生态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篇12

1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机械设计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兴趣不足, 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由于机械设计课程综合性很强, 并且与实践联系紧密, 对于从基础课刚转入到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学生来说, 这门课程内容相对复杂、抽象, 再加上学生实践经验缺乏, 对知识点很难理解到位。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的兴趣缺乏,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

(2) 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相对于枯燥的课堂理论学习, 学生对动手做实验比较感兴趣, 但由于有限的实验条件以及安全等因素的考虑, 实验教学单位往往只能安排学生开展几个有限的实验项目, 并且多是在现成的模型上观察机构的运动情况或者测绘, 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其实并不高, 更谈不上让学生参与设计或改进实验,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不大。

(3) 难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多年来,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一直局限在二级圆柱、斜齿齿轮减速器的总体设计上, 这个设计对象能够把机械设计课本中的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等大部分内容都应用进去, 可以说是对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的一次完整回顾与运用。但人人都是一样的题目, 仅具体参数略有不同, 设计思路与步骤都已成固定模式, 严重影响学生的创造性, 可想而知, 课程设计的效果堪忧。

(4) 考核形式单一。机械设计考试一般采用闭卷形式, 注重考查学生对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对工程实践问题的设计与分析能力考核较少, 无法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设计虽然采用了一对一答辩的形式, 但考核重点在图纸上的错误之处及对设计内容的认知程度上, 而没有对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给予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 无法起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因此,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新时代下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教学需求, 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知识传承与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职能。那么就需要教师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和方法, 严格掌控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质量, 不仅使学生掌握通用零件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更是要重点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2 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创新

(1) 课堂教学创新。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的基础, 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那么就必须将创新意识融入课堂教学。

第一, 教师需要改变以往采取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 应当采取灵活的讲课方式与方法, 能够启发学生的思想, 特别是要给学生创造思考和学术讨论的机会。比如, 当讲授“齿轮传动”这一章内容时, 需要在上一节内容快结束时, 引出齿轮传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简单地介绍该齿轮传动的载荷及工况要求后, 要求学生课后自行分析思考:宜选用何种齿轮传动形式, 如何设计齿轮的具体参数等等。到下一节课, 就先由几个学生提出各自的设计方案, 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方案进行评价, 给出意见和建议, 对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集思广益, 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出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最后, 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这种形式, 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课外也能自觉去查找资料、数据;此外, 通过这种思考和讨论, 学生也能把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巩固, 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的讲课内容需要做调整, 由于教材编写、出版需要较长的周期, 导致教材内容跟学科发展前沿的理论、技术存在滞后性。因此,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 了解学科当前的发展现状, 教师上课应当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或者查阅最新文献作一定的选取和补充。实践证明, 这种启发式创新教学,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形式能够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达到思维上的“共振”,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实验教学创新。

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不仅对理论知识起到验证作用,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长期以来, 机械设计有限的几个实验也只停留在演示、验证的阶段,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太多益处。实验课中, 往往是几个学生一组围着一台设备按着既定的步骤进行实验, 对于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和结果, 学生很少会去思考为什么, 这种被动接受的情况显然不利于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 有必要加大投入, 增加实验设备台套数,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实验。另外, 可以对实验室采取开放管理的形式, 比如对传动系统创意组合实验, 可采用阶段式全天开放, 方便学生在规定时段内随时观察、自学和实验。

至于实验模式方面, 可以采用传统实验模式同虚拟实验相结合进行改革。传统实验模式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设备、仪器来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在此过程中, 学生往往对实验设备缺乏感性认识, 实际操作起来也往往诸多困难, 以至于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无法很好的观察实验结果。而虚拟实验是在计算机上对实验项目及其过程进行模拟,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是通过控制特定的课件来演示实验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概念。并且, 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虚拟实验, 还可以通过拷贝软件到个人电脑上实验或者联网进行在线实验, 这就使得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3) 课程设计创新。

对课程设计进行创新改革, 首先, 设计题目要多样, 采用基本指定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选取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 并且自身对其已有一些感性认识的系统或机构进行设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 可以应用变异设计和适应设计的原理参照设计样本进行设计。其次, 改革设计方法和手段。在设计中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 比如可靠性设计、优化设计, 还要引入计算机技术手段[3]。目前, 企业普遍采用辅助设计软件Pro/E, UG, Ansys等[4], 比如采用UG对机构进行三维建模, 接着采用ANSYS对建好的虚拟模型进行CAE分析, 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不断改进模型, 最后得到一个符合创新设计要求的虚拟模型。因此, 研究者也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辅助设计、分析软件进行课程设计。

(4) 课程考核创新。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次综合检验, 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研究者将考核分作考勤、作业、笔试和实验四部分, 每个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所占比重。考勤采用不定期的形式。作业分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内作业由教师随堂布置, 马上上交, 以避免学生抄袭, 这样可以更好的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课外作业题目应偏向设计型, 一题多解, 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上网检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如此可以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归纳资料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笔试还是采取以往闭卷形式, 笔试成绩所占比重要缩小。实验成绩则有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实验的具体情况来定。通过这样一个综合的考核方式, 能够给予学生一个比较公平、科学、客观的成绩。

3 结语

实践证明, 通过对机械设计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类相关知识、信息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学的改进与创新能够为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的机械设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围绕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科技人才培养的要求, 今后还将进一步改革该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阳星, 李光煜, 刘元林, 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7) :86-87.

[2]张永安.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6) .35-36.

[3]张超.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机械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4) :250.

上一篇:植被类型设计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应用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