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艺术教学设计(共11篇)
光的艺术教学设计 篇1
学 科:美 术
课题:光的艺术 年 级:六 年 级
课 型:设计•应用 光的艺术
教学内容:美术(鄂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二册第九课《光的艺术》 教材分析:
鄂教版美术教案的《美术》教材第十二册第九课《光的艺术》,属于设计•应用的领域。本课采用了一个特殊的创作条件“光”,整合了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作品极具美感,可以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光的艺术 学生分析:
通过将近六年时间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创作方法,具有了初步的设计和应用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广泛的关注身边的事物,并激起了解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兴趣。
设计思路: 光的艺术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感悟活动为主,在探究和感悟活动中不断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主要的教学环节:欣赏范作 激发灵感——分析交流 深入挖掘——大胆创意 勇于创新——畅谈构思 同伴评价——立足生活 传承历史,从欣赏示范作品入手,先体验“光的艺术”带来的美感,引发学生对其创作方法的探究;然后尝试归纳总结,在进行合理的整合后开展自由的创作;创作结束后在畅谈自己的创作构思,邀请同伴点评作品;最后在了解和欣赏“光的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中结束本课学习。教学目标: 光的艺术
认知领域:认识与理解材料透光性强弱特点,合理的运用材料和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能力领域:通过自主的探索及实验,掌握基本的造型表现能力。
情感领域:养成在创作中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体验创作的快乐。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示范教具;与学生交流并布置材料收集工作。
鄂教版美术教案,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美术课是一门十分特别的课,能激发创作的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在这里,我们一起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感悟美、传播美。
今天的美术课就让我们从黑暗中开始吧!请把灯关掉。
一、欣赏范作 激发灵感
没有了光,世界笼罩在一片黑暗中;没有了光,线条不见了;没有了光,形状不见了;没有了光,色彩不见了;没有了光,美仿佛也离开了我们。教师点燃蜡烛放在示范作品里,然后一一点亮其他作品。学生欣赏示范作品,交流、品评。(“作品引入”是一种直观、高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分析交流 深入挖掘
初问:欣赏了这么多美仑美奂的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学生自由发言,营造自由、舒适的学习气氛。结合学生的发言内容,教师相机出示课题“光的艺术”。再问: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如:材料、方法等方面。(问题的梯次提出,使学生的思维从初步感知走向深入分析,巧妙的突破本课教学的关键点。)
三、大胆创意 勇于创新
整理回顾:作品的材料的通光性强弱不同的特点和以前学过的各种方法的运用。提出要求:利用身边的材料、使用适当的方法来展现“光的艺术”。
在学生自由创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交流、汲取创作的灵感、大胆修正自己的构思。教师的辅导也应如此。(鄂教版美术教案)
(通过条件、材料、工具、方法四者的整合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构思的优化组合。)
四、畅谈构思 同伴评价
在创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激发出奇妙的灵感和精彩的创意。
重点关注:哪位同学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构思呢?邀请同学给你点评价或建议吧!你打算把自己精美的作品用在日常生活中吗?
(以同伴评价为主的评价也是一种学生间相互学习的过程,同时关注作品的应用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五、立足生活 传承历史 今天我们学习了“光的艺术”,也创作了美仑美奂的作品。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光的艺术”也被广泛的应用着。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了解“光的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河北省有一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它可以说是最早利用光来实现效果的一种艺术形式,在2006年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唐山皮影”,一起来欣赏这种经历了两千年风风雨雨的独特的光影艺术吧!(既关注身边环境中“光的艺术”的应用,又注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
从历史到未来,从艺术到生活,让我们用心去寻找美、发现美、创作美、感悟美、传播美。谢谢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了“光的艺术、艺术的光”!请带好自己的作品有秩序地离开教室。
光的艺术教学设计 篇2
《中装》:国内照明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莹辉面对很多新兴崛起的竞争对手, 如何利用自身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进行反击呢?徐振森:对莹辉集团未来发展方向会扩大发展现有家居照明连锁店及商业照明市场的通路扩展。面对国内照明行业激烈竞争, 莹辉集团自2011年开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及资金, 扩大聘任国内外照明简短研发团队, 并预计在2011年底完成高端LED照明自动化生产工厂, 开发出一流的产品加上制程之垂直整合。本着莹辉团队创新、诚信、和谐、感恩的企业文化理念, 更加有信心面对各种挑战。
《中装::节能环保是当下最热的话题。作为亚洲地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照明企业, 莹辉在环保节能领域有哪些举措?您如何预测未来照明的未来?
徐振森:每家企业需先做好自身节能, 更何况身为照明行业的莹辉更徐加快及加强推动相关节能产品, 集团在2006年已投入相关节能产品研究, 同事也是国内照明行业首家取得过ISO14000环境保护认证的照明生产商。莹辉照明历经5年大力投入, 截止到目前已达到500钟LED照明产品适用于360度全方位之居家及商业照明。我个人认为照明行业在目前是机遇又是挑战。不做节能产品即会走入末路, 进入节能产品领域又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等, 而LED产品本身就如3C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 风险也随之加大。照明行业本身就有很大竞争, 如今LED改变了照明世界, 原本不是照明行业的企业也加入了这个战场, 相对也必须做好两件事:“本”、“事“, 有本才会有事。
《中装》:莹辉集团全新推出了LED照明品牌——LED'S PRO, 这一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未来莹辉集团将如何布局自己的LED全球市场?
意大利“光的雕塑”艺术展 篇3
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 中国欧盟协会、北京华信恒通科技发展有限些公司承办, 意大利外交部、意大利驻华使馆协办的主题为“大地梦想之光”光雕艺术展于2002年9月28日至10月20日在北京地坛公园隆重展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欧盟各国驻华使馆外交官等200多人出席了28日的开幕式。陈昊苏会长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 此次光雕艺术展是继意大利歌剧《图兰多》梦回太庙、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放歌紫禁城后, 中意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次经典盛事。它将使中国人民加深对西方文化尤其是意大利文化的了解, 促进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此次展出的“光的雕塑" 是以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为依托, 融合了建筑、雕刻、绘画与装饰为一体的大型彩灯装饰艺术。瓦莱里奥·费斯蒂先生是这次光雕展的艺术总监、设计者, 他是一位世界顶尖级的艺术大师。他的光雕作品曾在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展出, 并获得巨大的成功。这次, 他巧妙地运用了意大利传统的造型手法, 结合地坛甬道的宽窄、长度及方泽坛的特征设计了本次作品。布展总长度达600米, 彩灯数量达30多万个,造型高度达20多米。竖立在地坛中部方泽坛内的几组巨大的木制支架上,五光十色的彩灯勾勒出巴洛克时期建筑的轮廓。 当夜幕降临, 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 人们仿佛进入了光的海市蜃楼。在130米的道路上竖起13个拱廊, 人们漫步其中, 犹如穿越古罗马教堂中宏伟的长廊; 而当灯点亮时, 又好像穿行在多姿多彩的时光隧道, 让人们得到超越时空的艺术感觉。光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是人类憧憬梦想的象征。辉映着西方文明的巴洛克风格的灯光艺术在东方文明的荟萃地---古老北京的地坛熠熠生辉, 寓意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在积淀着历史的方泽坛展示现代科技的声光电, 象征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这一切引发人们对于光与梦想、历史与现实的许多联想和深邃的思考。
此次光雕艺术展展出期间, 正值我国国庆佳节。它给北京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给北京人民提供了崭新的艺术享受。它的华丽、壮美、新颖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去参观。
光的偏振教学设计 篇4
授课:温树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振动中的偏振现象,知道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 2.
知道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知道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发展的严密性。
2.培养学生为问题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物理实验习惯,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验来验证理论. 2.知道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做好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使学生了解偏振现象及运用光的偏振知识来解释一些常见的光学现象
2.知道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知道光有偏振现象所以光是一种横波
难点:
通过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接受光有偏振现象,因为偏振是学生接触的一个新概念,所以做好两个演示实验并通过设疑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类比,推理,判断得到结论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
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前必须对学生有一定了解。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光的偏振现象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而又抽象的,而机械波的偏振现象相对形象些。故要本着由浅入深,新旧联系,全面系统的原则去讲课,先做好机械波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机械波的偏振,进而认识偏振是横波特有的现象作为知识铺垫后然后再做光的偏振实验,在分析光的偏振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且与机械波实验相类比。由于光的偏振现象的抽象性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学生探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具:激光源、偏振片、powerpoint课件、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我们知道了光能够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而这正好说明了光应该是一种波。而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由此,我们必然会想到光究竟是横波还是纵波?我们又该如何去判断和验证? 一条竹竿横着进教室进不了,给学生设下悬念
(学生演示)
二、新课教学:
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横波和纵波。
问题一:请同学回答一下横波和纵波有什么区别? 生:质点的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如果平行则为纵波;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的则是横波。
师:很好。我们从传播方向上可以区别它们。那如果有一列波,我们肉眼观察不到它的振动情况,问题二:比如说光波,我们该如何来判断它究竟属于横波还是纵波?(让学生思考,同桌讨论,并视情况决定是否提问。)
师:光我们是可以常见的,但是它属于横波还是纵波我们好象没有办法判断。现在我提供一种判断横波和纵波的方法,请同学们看看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也设计一个判断光是横波还是纵波的方法。
(课件1的演示,纵波能够通过,而横波必须在特定情况下才能够通过)
问题三: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帮我设计一个能够判断光是横波还是纵波的实验。
(让学生回答,筛选出合适的方案)
师:这个方案不错,不过我们还得再仔细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狭缝的宽度大概有多少?我们不难想象,如果缝很宽,那不管怎么转动光还是可以穿过来的,因此,缝的宽度要小于光波的振幅。好象很不容易做到。幸好科技发达,这个问题科学家已经问我们解决了。
取出偏振片给学生观察,并且说明该偏振片可以看成由很多细小的狭缝组成。演示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字:将一个偏振片覆盖在上面,转动,看看字迹是否会消失。演示2:让一束电筒光束通过偏振片,让学生观察当偏振片转动时透过偏振片的光线是否会消失。
问题四: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现象作出判断。
生:经过偏振片后的光线亮度不变,所以判断出光应该是纵波。
师:不错,这个实验现象很明白的告诉了我们,光应该是属于纵波。很长一段时间来,科学家们也认为光应该是纵波。但是无意中的一些实验发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下面我们就来看究竟是什么现象。
我们来观察这样的现象:
1.让激光通过偏振片,看激光束亮度的变化。
2. 让两块偏振片相交转动,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字有没有变化,让手电筒光束通过两块偏振片,转动偏振片,看透过的光束亮度有否变化?
师:如何解释这样的现象?光究竟是不是纵波?(设问)
总结:光如果是纵波,那这样的现象是无法解释的;那如果是横波,是怎样的横波呢?如何来解释看起来似乎前后矛盾的结果? 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确定了光应该是横波。也说明有些光有特定的振动方向,有些光各个方向的振动情况相同(向学生说明自然光、偏振光)定义:
偏振光: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的光
自然光:与传播方向垂直的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这样的光称之为自然光。(太阳、电灯等直接发出的光)
偏
振:横波只沿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波的偏振。
师:我们常见的光,除了太阳、灯泡等直接发出的光为自然光外,其他大多数反射光、折射光都属于偏振光。
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看横波的解释。
(演示flash 课件2,)
下面我们小结一下刚才的实验和结论
光的偏振现象并不罕见.除了从光源(如太阳、电灯等)直接发出的光以外,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偏振光.自然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如果光入射的方向合适,使反射光与折射光之间的夹角恰好是90°,这时,反射光和折射光就都是偏振的,并且偏振方向互相垂直.
师:光的偏振现象有很多应用:
1.如果要拍摄玻璃橱窗里的陈列物或者水面之下的物体,或者远处的建筑物天空等物体,由于光的反射或者空气的散射,不容易拍摄清楚;而如果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一片偏振滤光片,那就可以减弱反射而使拍摄的景物清晰。
2.立体电影就是应用偏振的原理来观察的。
《立体电影》的故事
两个人去看一部新的立体电影,电影一开始就是令人紧张的滑行轨道车场面。电影刚放映,其中的一个人的脸就变成了浅绿色。
“对不起,”他对他的同伴说,“我得离开这儿。我觉得恶心。” “你能不能坐下,别像一个小孩子!”同伴要求说,“这只是一部电影。” 一分钟后轨道车呼啸着滑下一个陡坡,第一个人呻吟着说:“我想呼吸一些新鲜空气。” “坐下,”他的朋友小声说,“你太使我难堪了,这是一部电影。” 几秒钟后那人脸色灰白站了起来。“我的上帝,”他说,“我不能呆在这儿了,我一定得离开。” “听着,”他的同伴吼叫着,“你能不能坐下,要不我们都得从这玩意儿里摔出去,去见上帝!”
这个故事无非就是告诉我们立体电影非常逼真,那它究竟是用的什么原理呢?立体电影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拍摄下景物的像,制成电影胶片。在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把用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胶片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体电影,就要在每架电影机前装一块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从两架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偏振光方向不改变。观众用上述的偏振眼镜观看,每只眼睛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这样就会像直接观看那样产生立体感觉。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
当然,实际放映立体电影是用一个镜头,两套图象交替地印在同一电影胶片上,还需要一套复杂的装置,这里就不涉及了。
3、光的偏振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用的计算器上的液晶显示屏也用到了光的偏振原理。光的偏振这部分内容如果深入下去其实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但我们中学里不再要求深入,点到为止。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将来可以再去搞研究。
4、汽车车灯和前窗挡风玻璃都是偏振片偏振方向相同,且与水平方向成450.5、据科学家研究,蜜蜂通过观察光的偏振来确定方向。
三、归纳小结:
一、光的偏振态
自然光、线偏振光、部分偏振光
二、线偏振光的获得
偏振片法、反射和折射法
三、偏振光的应用实例
照相、立体电影、汽车车灯、液晶显示、生物视觉等等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一、光的偏振态
自然光、线偏振光、部分偏振光
二、线偏振光的获得
偏振片法、反射和折射法
三、偏振光的应用实例
照相、立体电影、汽车车灯、液晶显示、生物视觉等等
本节课就上到这里。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5
初中物理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学校:贵阳二十八中 姓名:
于
茜 第四章
第三节
光的折射
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体现“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基本需求”;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努力做到以新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在之前有“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之后有“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等学习内容,在本章的学习中确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深入学习和了解多姿多彩的光的世界的必然知识准备。同时“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也是《课程标准》中的三级主题内容之一,对于八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对光的世界已有一定的视觉体验和感性认识,如:“反光”、“水池变浅”等,通过“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知识的学习,已逐步建构一定的理性知识基础以及科学探究自然规律的初步能力。
2.学习任务:通过对常见折射现象的介绍及认识,引导学生应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已有能力和方法探究出“光的折射规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常见有关折射现象的观察认识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不再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体会对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全过程的体验,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2.过程与方法
(1)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2)逐渐形成设计实验方法、交流讨论及总结归纳的能力。(3)体会演绎、归纳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激情。(2)使学生能积极与本小组及其他小组同学交流,能客观分析和评价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合作互助的良好素养。
(3)能根据探究学习的成果去分析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养成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光的折射规律;
(2)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难点:(1)对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实验的设计及探究过程;
(2)对光的折射规律的总结及对光的可逆原理的认识。教学方式:
本课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寻找到光的折射规律为主要教学形式,故本课主要以探究、交流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学准备:
(1)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玩具激光笔、有机白板、水槽、水、梯形玻砖等;(3)DV机、该课相关PPT。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察笔斜插入水中的现象。
(设计思想:以生活实例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普遍性)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这个现象。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笔折断的现象呢?这是错觉还是与光有关的一种特殊现象呢? 导入语:其实这些都是光的一种特殊现象——光的折射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教师活动:
1.既然是与光有关的特殊现象,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 3.什么是光的折射呢?
(设计思想: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向光的传播介质上来,而引发学生对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怎样变化的兴趣)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应教师的问题,关注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会是怎样的现象? 教师活动:
1.演示光在空气中(白板上)沿直线传播; 2.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光发生折射; 3.引导学生总结出光的折射概念。
(设计思想: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所观察到的演示实验现象总结出折射概念,使其初步认识光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情况。尽管学生的表达不一定十分准确,只要关注到不同介质,光的传播路径问题,就已经有了积极的意义)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交流、总结
(二)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活动:
3(1)提问:我们准备从哪些方面探究折射规律呢?
(2)引导:那我们就像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那样一步一步的来。(3)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实验小组
(4)组织讨论部分小组的实验方案,引导全班进行评估。(5)组织全班讨论探究结果
学生活动:
(1)设计实验方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修正、调整;(2)相互配合做好实验并注意观察记录;(3)本组内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1.三线共面 教师活动:
(1)通过一个可以转折的光屏,演示三线共面的现象,让学生观察。(2)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到结论。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思考、讨论得到结论。2.折射角与入射角不等 教师活动:
(1)通过对光的反射规律的回顾,引导学生判断什么是入射角,什么是折射角。(2)组织实验并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3)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的初步结果——两角不等。学生活动:
(1)实验并记录观察现象。(2)总结出两角的大小关系。
3.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教师活动:
(1)通过回顾光的反射规律,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探究,观察现象。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学生活动:
(1)实验并记录现象。
(2)讨论并得到结论。4.特殊现象。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找到光垂直于水面入射时的特殊现象,此时不发生折射。
学生活动:
(1)找到并观察现象。(2)讨论并得到结论。
5.深入思考:折射角与入射角谁大? 教师活动:
(1)提问:同学们已经得到了折射角与入射角不等的结论了,那么这两个角到底哪个大呢?
(2)引导学生观察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的现象,交流讨论得到结论。学生活动:
(1)思考两个角哪个大。
(2)观察光从水射向空气中的现象,交流讨论,记录结论。6.折射现象只发生在水和空气之间吗? 教师活动:
(1)折射现象只发生在水和空气之间吗?
(2)演示现象: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并射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到结论。学生活动:
(1)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
(2)得到结论:折射现象可以发生在任意两种不透明的物质当中,并也遵循光的折射规律。7.实例分析:
(1)分析水中铅笔折断的现象,作出光路图。
光的反射 教学设计 篇6
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程春清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光的反射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光的反射是在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光学中处于基础地位。本节课通过一些自制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光的反射及其探究过程,尤其是 “三线共面”这个难点,通过自制教具、学具的演示、操作,成功地化解了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体验,知道光的反射。
2.通过探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并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生活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分析概括能力。
3.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能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四、教学难点
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
激光笔、激光笔套、平面镜、带刻度的硬纸板、带盖的透明塑料盒、卫生香、打火机、泡沫、三根细针、教学课件、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播放视频,观看光的反射现象。引入课题:光的反射。
【新课教学】 活动1:体验光的反射
任务1:放一张纸在A、B点之间,试将激光笔发出的光从容器的A点射入,B点射出。
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光的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又被反射回来的现象。了解有关光的反射的几个名词。
任务2: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何变化?猜想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再次体验,对光的反射时规律作出猜想。
活动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将学生的猜想进行汇总,主要是探究光反射时,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以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先探究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后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小组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出示教具,当入射光线以30°的入射角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请你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与法线成30°的光线有无数条,那么反射光线是否也有无数条呢?
引入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一个平面内? 学生设计探究方案,讨论交流后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小组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还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小结:光的反射规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相等.同学们能不能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来解释刚才视频中水中倒影形成的原因。课件展示人眼看到虚像的动画。
活动3:观察:将一个小平面镜平放在一张较大的白纸上,用手电筒正对着镜面照射,从不同的角度看去,镜面和白纸哪个显得更亮?
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阅读课本P72的内容,试着解释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堂反馈内容,同学间相互交流。
【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结束语】
希望同学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并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1.找出身边利用光的反射来工作的器具,并与同学交流.2.模拟简易潜望镜的光路,动手试一试,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放置平面镜,让光从A处发出,到达B处.A
《光的粒子性》教学设计 篇7
巍山一中
朱广泽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发挥物理学科教育效应优势,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本节内容比较难讲,到底怎样讲学生易于接受?教学界一直在探索,本节以实验演示引入,在引入阶段让学生充分讨论两个问题:“为什么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锌板中的自由电子会跑出来呢?”“为什么用红光照射锌板打不出电子?”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即将进行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部分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关键,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存在饱和电流、遏止电压、截至频率、效应的瞬时性”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讨,再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学生会真切感受到经典理论的局限性和光电效应的神奇性,增强教学效果。有了前面的铺垫,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便呼之欲出,顺利成章了。整个设计以贯穿三维目标为基调,以培养学生想象了为主轴,以教材知识线索为主线。
二、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康普顿效应和光子的动量五部分组成,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教材把这些内容放在这一节里,是希望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光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节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是认识光的粒子性的重要依据,爱因斯坦用量子思想对光电效应的解释是科学转折的重大信号,更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观点,并开创了新的局面。光电效应实验是本节的“根”,要创造条件做好实验。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的波动性还没有学习,这样就增加了对这节内容学习的难度,只有采用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让学生先学习一些有关光的波动性的知识,即经典的电磁理论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导学案方式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提纲及展示质疑内容,准备好课本,课堂作业本和笔。
2、教师教学准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精心做好教学设计,细心备好课,设计好板书和课后作业,教学用具准备光电效应演示器和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光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再次回顾历史上对光的本性之争。最初,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惠更斯认为是一种波,二者都各自能解释一些现象,由于牛顿在学术界的地位,而波动说又缺少有力的实验事实,人们倾向于光是一种粒子的看法。直到发现了光的干涉、衍射这一波特有的现象之后,人们才开始从波的角度研究光。麦克斯韦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并建立了完善的电磁场理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很完美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本节又要谈论“光的粒子性”呢?让我们先做一个实验。实验演示:(参见教材图17.2-1)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并说明由于实验室没有锌板,用光电管代替,然后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
(课件辅助讲述)
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 器张角增大到约为 30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会变大。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启发猜想:为什么用紫外线照射锌板会引发验电器的指针偏转?(学生会提出多种猜想)
引导分析:锌板本身是电中性的,现在它带了正电,说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锌板中的自由电子跑了。
【教师提问】为什么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锌板中的自由电子会跑出来呢?
引导分析:让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回想电子在核外运动的运动情况;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它要形成电场,电子处在电场中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启发猜想:改用其他的光(比如红光)来照射会不会照射出电子?或用其他的材料做实验会不会照射出电子?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想一定会发生与刚才相同的现象,然而这是做实验却没有电子跑出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急于想弄懂:为什么用紫光能照射出电子而用红光就不能照射出电子呢?
(二)新课教学
1、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教师讲解】我们刚才做的实验是科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焦点在于“为什么用红光照射锌板打不出电子”,科学家将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得到了很多出人意料的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让学生阅读总结:光电效应现象(板书)
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装置(教科书图17.2-2),介绍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便有电子逸出----光电子。
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加正向电压?不加正向电压电路中有电流吗?
分析解答:光束照在阴极K上会发生光电效应现象,但只有极少的电子能到达阳极A,电路中电流很小。加了正向电压后,大量的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阳极运动,形成较大电流。(加正向电压的目的是放大实验效果,增强实验“可见性”)。
【教师提问】保持光照条件不变,逐渐加大两极之间的电压,大家分析会怎样变化? 引导分析:学生根据电场力知识会得到电流会得到增大的结论。有的学生会分析出电流会增大到一个极限值。
(看完后做演示实验)
教师解答:同学们的分析会与实验结果一致吗?我们一起来阅读教科书的实验结果
引导看书:存在饱和电流。
(板书)存在饱和电流:对于一定颜色(频率)的光,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
【教师讲解】当所加电压为0时,电流并不为0。只有施加反向电压,也就是阴极接电源正极,阳极接电源负极,在光电管两极间形成使电子减速的电场,这时电流才可能为0,使光电流为0的反向电压成为遏止电压。
(板书)遏止电压及其公式
12根据动能定理,有 mevceUc2
【教师提问】对刚才的实验,加了遏止电压后,如果再增大入射光的强度,电路中会有光电流吗?减弱光的强度,遏止电压会减小吗?
引导分析:学生按照经典理论解释一定会有光电流,因为入射光越强,电子吸收到的能力就越多,电子跑出来的动能也越大,刚才的这个电压就不能遏止住了,减弱光的强度,遏止电压肯定会减小。
【教师解释】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但科学家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此时无论是入射光的强度增大到多大,都没有光电流产生。而且实验发现只要是同一频率的光都有相同的遏止电压,与光的强度无关。如果改变光的频率,遏止电压也会随之改变。
(板书)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引导看书:截至频率
(板书)截至频率: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不同金属截至频率不同。
【演示实验】用不同的滤光片,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是射出的光电子的能量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与频率有关。刚才的分析认为,有光电流是因为光的能量在电子身上叠加,进一步说明入射光的能量并没有在电子身上叠加,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导猜测:电子是怎样吸收入射光的能量的呢? 当年爱因斯坦等大量科学家也在做这样类似的猜测。【教师提问】如果入射光的频率超过截至频率,做两次实验,第一次用很弱的光照射,第二次用很强的光照射,请问那一次光电子从锌板跑出来的时间长些?
引导分析:学生会根据积累效应分析;如果入射光很弱,光子积累到跑出来的能量需要更多时间。
但实验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演示实验
(板书)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发生观点效应几乎不需要反应时间。2.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 引导看书: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
(板书)逸出功: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
【教师总结】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光电效应可能发生的现象进行了猜测和分析,我们发现我们的推测与实验大相径庭,是我们学的知识错了还是面对新的实验事实应该建立新的理论呢?我们来看科学家是怎样面对的? 3.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引导学生看书: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教师讲解】爱因斯坦一辈子很少做实验,他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他非常尊重实验事实,当理论与实验事实相矛盾时他倾向实验,为了解释光电效应实验规律,他接受并发展可普朗克都惶惑的能量子观点,提出光子说提出光子说,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板书)光子:光本身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频率为ν的光子能量为hν,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这些能量子叫做光子。
(板书)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hEkW0(其中Ek为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最大初动能,hν为一个光子的能量,W0为逸出功,与频率的关系是c
(1)内容: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以能量为hν的微粒形式出现,而且在空间传播时也是如此。也就是说,频率为ν 的光是由大量能量为 E =hν的光子组成的粒子流,这些光子沿光的传播方向以光速 c 运动。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W0)hhEkW05 一部分消耗在电子逸出功W0,另一部分变为光电子逸出后的动能 Ek。由能量守恒可得出:
W0为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做的功,称为逸出功W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3)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①光强大,光子数多,释放的光电子也多,所以光电流也大。
②电子只要吸收一个光子就可以从金属表面逸出,所以不需时间的累积。
③从方程可以看出光电子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④从光电效应方程中,当初动能为零时,可得极限频率:cW0 h爱因斯坦光子假说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当时并未被物理学家们广泛承认,因为它完全违背了光的波动理论。
九、板书设计
§17.2 光的粒子性
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光电效应现象:
2、存在饱和电流:
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子数越多。
12mevceUc3、遏止电压及其公式: 2
4、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
5、截至频率: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不同金属截至频率不同。
6、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发生光电效应几乎不需要反应时间。小于10-9S
二、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
逸出功: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
三、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
1、光子:光本身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频率为ν的光子能量为hν,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这些能量子叫做光子。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hEkW0(其中Ek为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最大初动能,hν为一个光子的能量,w0为逸出功,与频率的关系是c
十、作业设计
1、课本P36问题与练习第1、2、3、4题。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篇8
长春市四十七中学 钟鸣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 × 10 8 m/s。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通过日食、月食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世界观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教学难点: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一些光学现象。
三 教学仪器
激光笔、大矿泉水瓶、一段香、火柴、有悬浮物的水溶液、玻璃砖 四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多媒体播放演唱会视频,问学生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灯光的震撼)2新课教学
(一)光源 那么光从哪里来?
和学生介绍光源的概念。(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光源。
观看微机演示。(异彩纷呈的灯光,恒星,萤火虫,水母的图片)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老师手中拿小激光器,发出的光在远处会打出一个亮点(演示)。请大家猜测一下,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直线?曲线?)多媒体演示(放映机的光束;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雾天车灯的光束)学生设计实验,根据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学生实验: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用激光灯发出光束向水投射)3.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三)介绍光线{影音文件} 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
(四)光的直线传播应用 1. 影子
(演示手影)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图片展示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产生影。
动画分步演示说明光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人,在人身后形成影子,人与光源的位置改变,影子长度也在改变。2.小孔成像
介绍我国古代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通过图片了解小孔成像的原因。利用易拉罐和蜡烛再现小孔成像的实验。3. 解释日食、月食现象
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宝莲灯”,引出月食现象
动态的影音文件解释成因:太阳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日食。当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月球进入地球的黑影区,就形成了月食。
(五)光速
多媒体播放电闪雷鸣,是学生切身感受生活中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探究光的传播速度。光速的大小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近似等于3×108m/s,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1秒钟内绕地球七圈半。
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在空气中光速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认为是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是上述值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是上述值的2/3。3练一练,你会了吗 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4师生小结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篇9
宋明建
1.总体分析:
虽然光的传播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大量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等方面的的能力。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已经知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有一定的光的传播知识基础。
但是本节课内容较多,有3个模块,分别是光源、光是如何传播、光速;这要求教师要能充分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第一个模块光源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自学完成,简单订正整理快速进入第二模块光的传播。
第二个模块光的传播,准备了两个学生分组实验,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给学生提供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不均匀的同种介质:因为这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一个重点,但是教材的观察实验并未设计不均匀介质光路实验,又不能忽略。我采用网络搜索的不均匀蔗糖使红色激光变弯曲图片,和绿色直线传播激光对比,简明扼要讲清了这个知识点。
小孔成像,简单介绍操作方法,让学生动手观察,做好记录,最后集体交流。虽然耗时较多,但是让学生亲手做实验,观察总结小孔成像的规律,加深了理解。第三个模块光速,让学生自学完成,简单订正整理快速进入第二模块光的传播。
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基本在40分钟内完成,剩下5分钟完成观课检测。
2.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导学案上无关字迹太多,还可以再精简一些,删掉阅读部分,只留课件在屏幕上出现,导学案上只留下让学生填写的内容。
光线,强调理想模型,可以板书,加深学生印象。
千手观音表演不成功,可改为3人表演,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大家都能看到,或者改为排队看齐。
小孔成像,实验步骤只需用课件在屏幕出现,导学案不必出现。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的光线太浅,不大清楚,应该描清楚。小孔成像的特点应该重点强调。
跟踪练习二,人过路灯影子的变化,有学生不懂,应该集体讲解。
观课检测的第二题,月食是由于地球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线,有点偏离教学目标,应改为光沿直线传播的习题。
习题分层次,学习模块不能分层次。
学生发言不够踊跃,误以为只有4号可以回答问题,今后上课强调1234号都可以发言。
录播教室拉上窗帘,关闭灯光,光线较暗。导入环节,改思考问题为全体参与“潜入敌营”的游戏,学生扮演潜入敌营的战士,老师扮演日本侵略者使用探照灯(手电筒代替)的侦察兵。要求学生躲避(坐下即躲避成功)移动的探照灯。既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所有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较直观易懂,同时还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课容量大,时间有点紧。讲解多了点,学生练习巩固少了点。语言也不够精炼准确,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加强。
3.平时教学的优点
作业和小测全批全改,有小组加减分记录,让答对的学生有喜悦,出错的学生订正后能够加分,调动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每天有作业和小测反馈表在家长微信群中公示,让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了解孩子物理学习情况,尤其是作业做得差的学生,让家长每天晚上拍照把作业发给我,确保孩子晚上写作业。
教学准备充分,每节课都有微视频和课件进行辅助,分组实验都让学生动手参与进来,对计算题分类型录制微视频,每节课的知识点也上传网络分享家长微信群,让课后想学的学生有条件复习和巩固。
不同学号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生目标,单元检测达到预期分数的学生适当减免学习任务,不达标的学生纠错强化。
4.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①讲课语速过快,有的学生跟不上进度。
改进:让语速较慢的女生帮助订正答案,导学案每2页停顿一次,让跟不上的学生对照同桌纠错,然后不会错题小组解决,剩下几个难题集体解决,然后再给学生一点时间巩固,看看错题。
②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展讲少。
改进:先让学生1分钟安静读题,简单的题学生思考后再让学生发言,复杂有难度的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学生发言,详细说清解题思路,教师适当追问,对解题的关键点,关键的物理关系进行强调,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
③讲解错题时节奏有点快,教师讲得多学生讲的少。改进:讲学生错题拍照在屏幕上,让大家指错并纠错,让学生参与进来,有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最后适当引导总结。
④板书次数过多,随意性太大,版面混乱。
改进:尽量减少板书,除非关键字及公式,板书书写节奏慢一些,字号作图小一些,作图题用三角板,突出重点。边板书边让学生思考和做好笔记。
⑤上课点评作业占用时间过多。
改进:让大家安静下了,抽出1分钟表扬作业中出现的优秀同学,不集体批评差生,小组加减分留在课间让课代表和小组长完成,避免课堂出现混乱。
光的反射教学案 篇10
实验中学王学文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光的反射定律,会完成反射光路图 4.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 【呈现形式】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对反射定律的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对反射现象和反射光路可以通过作图题进行考查。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知识结构】
一、光的产生: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现象:(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日、月食的形成;(4)三点一线。3.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
2. 光的反射类型:(1)镜面反射;(2)漫反射。
3.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方法提示】
1.应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有关现象
该类问题的解释掌握三点(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物体;(3)说明出现什么现象和结果。例如:影子的形成。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而当光在传播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正对准物体传播的光就会被挡住,在物体背光的一侧产生了与物体相似的暗区,这就是影子。
2.有关反射面的转动
当反射面绕入射点转动时,注意法线也随着转动,且法线转过的角度同界面转过的角度相同,法线始终与界面垂直,弄清该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判断平面镜的成像图是否正确
(1)观察各像点是否用虚线连接。因成的是虚像,应当用虚线表示;
(2)连接对应的物点与像点,观察它们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物、像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4.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问题
(1)类型:①已知物和镜画像;②已知像和镜画物;③已知物和像画镜(2)注意:物用实线,像及物像连线用虚线,镜面要打斜线。
(3)具体作法:①根据反射定律作图:从物点任意画两条光线射向平面镜,根据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线,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焦点,即为虚像点。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对称性)这里重点介绍利用对称法作光路图,就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光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利用对称法可以方便地解决四种类型的平面镜作图题:(1)确定虚像的位置;(2)确定观察范围或光照范围;(3)确定光路;(4)确定发光点的位置。在作图过程中,可以发现,对称法的核心是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从根本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对应训练】
1.下列物体中,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
A.太阳、月亮 B.月亮、恒星
C.太阳、点燃的蜡烛 D.闪光的水晶、开亮的电灯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海市蜃楼 B.小孔成像 C.手影游戏 D.穿过森林的阳光
3.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角为,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若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度,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54.一竖直水井深10m,月球到地球间的距离是3.8×10m,则月亮在井中的像离水面 m.在猴子捞月的故事中,猴子始终捞不到月亮,原来是因为.5.人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在镜中的像越来越大,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大 B.人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C.人在镜中的像越来越大,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D.人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大
6.如图1所示,请作出三角形的像
7.如图2所示中,作出S点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经反射面反射后经过P点
图2 图1
图3
图4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篇11
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将“光的传播”作为探究课来处理,可以强化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将本课题的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课。设计引入课题从常见的“人眼看物体”开始讨论,以激发学生认识光的兴趣
初二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感性认识,多数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晚上手电筒的光,雨雾天汽车车灯的光等等。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明白“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逐步深入,层次分明,学生的掌握也顺理成章。
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是一种物理模型化思想,这种物理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通过平面镜反光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一节课看似简单,仔细分析,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而且还要敢于超越教材,将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使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成功之处:
由于本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所以我比较注重给学生的一个信息是:物理是有趣而且有用的,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一开始就消除学生害怕物理的心理。同时创设这样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交流讨论,也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实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让他们在小组中锻炼与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有关光现象的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领略物理的魅力蕴含于生活中,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而我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也是为了告诉学生,物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尽量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这节课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器材,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说,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通过演示实验突破了难点“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成果的肯定,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机。以此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
留有的遗憾:
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观察效果不太理想。
虽想了一些方法,但仍未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
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完全可以改为学生实验效果会更佳。
【光的艺术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06-06
教学艺术研究06-15
教学批评艺术07-22
艺术理论教学07-29
教学与艺术08-30
艺术综合教学11-17
设问教学艺术12-08
教学的艺术06-13
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教学计划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