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艺术的设计创新

2024-06-20

构成艺术的设计创新(通用12篇)

构成艺术的设计创新 篇1

在我国的美术院校中, 构成教学早已成为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它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组成, 通常称之为三大构成, 也可统称为构成艺术。它与一般绘画作品的不同点在于, 一般绘画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 给人以具象的审美享受。而构成艺术则从具体形象中抽取事物的精粹再重新组合构成, 以形式为主要表现对象来感染欣赏主体, 给人以抽象的审美享受。因此, 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始终是构成艺术研究的核心问题。

视觉艺术的美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内容美表现了道德、情操之美, 生活的真善美和自然的生命之美, 这些美感能够打动人们思想感情深处。形式美则主要触及人们的感受器官和一部分心理反应, 它是以内容为物质基础的, 例如:垂直线在艺术形式上给人上升、高耸的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平原、大海等, 因而产生开阔、平静、徐缓等形式感。而构成艺术恰恰是认识和掌握形式美的最佳研究手段。因为它是从自然形态中有意识地提炼加工, 突出对象形式中美的本质特征, 将其概括、单纯, 使形态比生活本身更强烈、更鲜明。

早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从美学观念中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一个美的事物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 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 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美必须具有特定的感性形式, 并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它们。”这一美的形式、美的本质一直为美学家、艺术家所信奉、追随。在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的美术教育深受苏联美术教育体系的影响, 在艺术教学中注重内容美而忽视形式美, 甚至将形式美视作不注重思想内涵只注重感官享受的洪水猛兽。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美术教育实践证明, 关于形式美方面的教学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建立抽象思维方式最为有效的手段, 是进入艺术设计领域必须经历和掌握的环节。这其中, 构成艺术的教学是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环。以下我依照自己的切身感受, 分析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一、发挥构成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多年来, 三大构成一直作为艺术设计学科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时间一般安排在各专业课程之前,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对形式美的把握能力, 为之后进行的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上看, 由于缺乏必要的设计实践所赋予的感性认识, 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构成艺术的作用, 造成构成艺术所追求的形式美法则不能很好地应用在之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 再加上各个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脱节, 每个教师只注重本课程内容的讲授, 却很少将注意力放在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上, 使得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 首先是如何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依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 构成课应设置安排在部分专业设计课程之后和多数专业课程之前进行, 时间大约在二年级的上半学期,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通过之前的设计实践建立一定的感性认知, 对于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从而产生一种想要解决问题的愿望, 这样在接下来的三大构成学习中, 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形式美法则在艺术设计实践中的作用, 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所谓矫枉过正之法;其次是注重各课程内容之间的“先行后继”原则, 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上, 先行课程为后继课程做铺垫, 后继课程是先行课程的延续, 这里指的先行后继不仅是构成课程之间的关系, 如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关系, 更包括其他设计课程与构成课程之间的关系,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门课程的教师的共同努力, 如采用集体备课或教学研讨会等方式, 从而发挥构成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巨大作用, 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构成教学中的视觉体验

视觉是人的高级感官之一, 人们接受的外来信息中约87℅是靠视觉获得的。而视觉体验是构成教学中的基本的学习方式,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看画”的过程。学生在对图形、肌理、色彩、形状、形式、空间等知识的认识中, 获得了对形式美的独特的经验和理解, 尤其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会大大加强。在构成教学的视觉体验中, 应着重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视觉观察记录、识别、变形的练习, 达到发展他们视觉阅读能力的目的, 并且对设计作品中点、线、面、块、色彩、空间等视觉元素产生全新的认知, 把他们从以往形成的具象认知拉到对抽象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上来, 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洗脑”。这一过程应首先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灌输给学生, 之后依次在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教学中进行不断强调, 目的是训练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这是单纯的具象思维所不能及的。在视觉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创作欲、表现欲和对知识的积累, 将成为学生进行未来专业课程学习和创作的基础与财富。

三、构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其中, 再造想象是再现记忆的形象;而创造想象则是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进而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我们的构成教学就应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为最终目的, 这就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说起“创造性思维”, 我国古代也早已有之, 《学记》中就曾提出了“开而弗达”的教育思想, “开而弗达”意即“开而有限, 达而有标”的启发式教育方法, 提倡的是既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又对学生提出一种有难度的既定目标, 让学生在思考中多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不必依附在老师的指挥棒上, 这与现代西方教育中所说的“创造教育”是相通的。而在美术学习上, 虽也有“师心”、“师法自然”的提示, 但与实际中所形成的“画匠作坊式”的师带徒的教育方法相比, 远没有后者见效快, 因此这种提倡长期不被重视。但“千人一画”的教育结果, 是对学生思维方式、人格素质等方面的压抑, 这恰恰与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从艺术设计教学自身来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双重的:一是观念的改变, 二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新的观念是揉合在新的教学实践手段中表现出来的。比如:教师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导下, 可以将传统的“一朵花五片叶”的教法改为“花开五叶”、“一花一世界”的启发式教学, 从培养整体素质的角度来谋划、组织所教的内容, 将学生置身于一种探求知识的氛围中, 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上下、左右、前后不同的角度和空间观察、思考, 同时分析、讨论所学的知识,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问题中建立自己独到的观点。又如:教师在授课中以构成形象为依据, 根据创作新形象可取其形似、取其神似、取其质同、取其意反等几种原则, 引导学生创作出一件可能不同于现实状态, 但却符合逻辑的作品, 而这一逻辑应是设计者建立起来的并强加给观者的, 同时又能使观者接受和认可, 从而产生共鸣。因此, 注重构成作品的逻辑关系, 就可以实现由平面到形体的想象、由抽象再回到具象的想象, 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洗脑”的过程。

构成教学的独特性在于通过感官的接触、学习, 达到理性思维的成熟, 并且正是这种独特性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构成教学的实验性特征

过去教师在评判学生的作品时, 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完成作品的结果, 而忽视学生制作或者说创作作品的过程。这是在构成教学中尤其不可取的。实际上, 正是学生在反复的推敲与实验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性和想象力, 才能更快地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和原理。如:在立体构成中学会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技巧的同时, 体会的是创造的快乐和对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思考的一种满足感。这其中, 培养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心, 发展的是他们对工具和技能的控制能力。并且, 在实验性的探索中他们体验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改变构成元素的组合形态, 可以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材料去创造新的形象, 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筹划、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并且让自己所表达出来的视觉形式能够在社会群体中交流。因此, 从实验性的角度看, 实验的结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指导老师则更应注重对每个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监控与引导。

综上所述, 在科学的课程体系保障下, 通过视觉体验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探索性的实验环节, 学生能够准确地感受美、运用美, 构成艺术教学在艺术设计学科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实践中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发挥其巨大的应用价值。

摘要:本文通过对构成艺术教学与课程体系、视觉体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及探索性实验环节的关系的阐述, 探讨如何挖掘构成艺术教学的潜力,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设计学科教学。

关键词:构成艺术,艺术设计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日]朝仓直已.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3.

[2]赵殿泽.构成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4.

[3]林书尧.基础造型学.维新书局, 1970.9.

[4]文增著.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3.10.

[5]王跃平.美学概要.河南人民出版社.

[6]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构成艺术的设计创新 篇2

信息时代人们开始关注环境,于是现在的设计开始越来越注重环保,这源于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人类的重要,例如,很多的食品包装开始使用纸而不是塑料。现代平面设计中审美意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即“以人为本”,它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即使平面设计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如网站标识中简洁而富有视觉感染力的设计,使其艺术性更加体现出人性化的内涵,让平面设计具有动感和美感,充满新鲜的活力。全球化大氛围使人们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设计,它使平面设计拥有更多更自由的创造空间,如我们所熟知的可口可乐标志,为了突出其饮料的清凉效果,在红色背景中加入了暗红色弧形线,充分强调了红色的运动感和立体感,符合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需求,满足现代人们的个性审美。新时期的审美意识与技术已经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的运用,如三维、二维的综合运用在标志设计上表现比较突出,这使得平面设计具有多维化设计的趋势。同时,数码被广泛运用于平面设计,创造一种视觉上动态的效果。如运用多维设计的垃圾箱设计,使平面设计变得“多维”而富有表情,使标志设计有了丰富的视觉感受,增强了视觉感染力。在平面艺术设计中,在技术对审美意识的介入下充分利用传统元素,表达受众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品味,符合信息时代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这是因为有了传统,才能表达个性。因此,平面设计师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珍惜,并把握这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才能满足人们对个性化设计的需求,才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平面艺术设计作品。

结语

在平面设计各领域中,必须能够突出审美意识时代特征,用以象征深层的信息所代表的意义。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平面设计的审美意识具有促进作用,意味着时代精神使平面设计艺术风格和表现的多样化,通过它能够体现当今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偏好。因此,平面设计师应注意人类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心理感觉,使自己设计的平面设计作品具有个性和视觉冲击力,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合理利用平面设计中的基本构成元素,才能满足现代人新奇个性的审美意识。(本文作者:刘敬华、李素芳 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广告设计中的美学艺术构成 篇3

艺术性广告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广告设计也是一样的,广告只有在变化中才能不断地发挥其宣传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广告所传达的内容能被人接受就是广告最大的收益。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广告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引导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趋势及对发展进步的有效方式是需要长时间熏陶和教育的,各种传播媒体和媒介在专注于工作的同时,顺带也会传播一些可接受的观念,广告就是其中的一种,并且其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其他传播媒体是为了向人们传播必要的信息,只出现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而广告却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周围,利用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不断灌输广告内容,达到彻底的传播效果。因而利用广告这种疯狂的特点,将想要传达的内容加在广告设计上,成为了传播和传达效果最好最彻底的方式,逐渐成为了传达社会发展的流行趋势,使人们接受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流行的趋势,转变自身观念,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这样才能使广告设计更加合理,因而艺术性的广告设计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审美观念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美好的事物,但其标准又是什么呢?于是广告商们抓住了这一要点,着手打造了时代审美标准,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变化审美标准,进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因此在单纯画面广告逐渐失去人们的视线时,广告商们研究了从古至今的精华艺术,结果发现了传统美的特点以及一直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美的特点、人们关注的话题和视线、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等,都是可以改变人们审美观念的因素,而从古至今的精华艺术却是永恒不变的目标,所以广告设计者在广告设计中添加了大量的美学艺术,宣传新兴的、另类的美好的事物,并成为社会审美观念的领头人,使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都以此为标准,逐渐转变人们的审美观念。因此艺术性的广告设计成为了社会审美标准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广告竞争的必然要求

广告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广告商的逐年增加,广告商之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只有独特的、出众的广告才是吸引受众视线的焦点,才能成为众所周知的广告,才能达到彻底的传播效果。广告设计者们为追求成功的目标,只有研究广告设计中的主要因素以及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美,才能将广告设计的更加完美化。研究发现,广告设计中如果增加艺术性的因素,会使广告更加具有卖点,不知不觉的就会吸引人民的眼球,广告印象也就深刻地映入了受众心理,使传播更加有效,因而艺术性的广告成为了广告业竞争的必然要求。

传统美的影响

广告设计在加入了美学艺术之后,广告的传播效果更加广泛和深刻了。但美学艺术的精华并不是统一适用的,美学艺术可以分为传统美和现代美,而他们的应用范围是不一样的,因而作用效果也不一样。

(一)传统美的历史和发展特点

传统美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们认识传统的前提。比如我国历史的发展,从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到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我国文化和历史的展现,其中的百家诸子、诗仙李白、豪放词人苏轼等,他们既是时代的名人,也是时代的美学家,他们留下的诗、词、曲中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是美学中的精华。再者,我国传统艺术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且和各门传统艺术都有着相互作用,甚至互相包含。例如在诗词绘画中可以看到园林建筑所蕴含的美感,而园林建筑中的艺术性又会受到诗词绘画的影响,使建筑具有诗情画意的效果。各门艺术之间有着相同之处,还可以相互包含和融合,体现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传统美学。由此可见,传统美学艺术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又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广告设计在运用过程中,要扬长避短,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二)广告设计中传统美学思想的体现

在艺术性的广告设计中,适当地加入传统美学艺术,很好地宣传了传统的美学思想,其中比较经典的是我国儒家的“和”、“仁”。和是讲宇宙万物正常的、本真的状态,是一种具有时代美的状态。而“仁”可以说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孔子强调的是审美中的道德问题,其要求将审美观与道德观相结合,形成儒家的美学观念。儒家的这种美学观念在广告设计中,可以将单纯的广告主人公转变成经济社会产物的同时,儒家所倡导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在体现着和谐,无论是家人之间的和谐,还是公司员工之间的和谐,都是儒家经典的文化之一。像现代比较流行的影视广告中,由于追求美的目标,其设计中的语句、说辞等都有一定的讲究,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还有我国诸子百家中道家也是世界文明的,它主要讲究自然,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的主要观念。人与自然是一体,不可分割的,提倡人类要将自己融入大自然的环境中,适应自然,感悟自然。现代广告中很多女士化妆品的广告背景画面都是自然的风景,体现了产品的自然性和无害性。

(三)广告设计中传统艺术的运用

传统艺术可谓经久不衰,是现代人的榜样,文明的成果,经典的文化。因此将其运用到广告设计中,在增加广告效果的同时,还进一步宣传了传统艺术,使其根深蒂固,为现代和将来的广告埋下了铺垫。传统艺术可以指由先人传下来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还可以指园林建筑、传统美食和工艺、民间的艺术等,内容多种多样,寓意丰富,所以闻名持久。传统艺术的应用,增加了广告的浓郁气息,是地区人们都易于接受的文化和事物,使广告更具有可观性和信任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广告却逐渐充满了人们的生活,因而使广告中的传统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播,还将这种传统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民族的、传统的精华屹立于世界文明中。

nlc202309040015

现代美的影响

美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现代美学也是在传统美学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人们日益满足的物质需求,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现代美的起源

广告的传播带来了新一轮的时尚风暴,但最初的时尚并不是人们所能接受的,人们还有着自己的传统风貌,于是相关人士开始用广告诠释现代美的深刻含义,将现代美散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长期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转变审美观念,使现代美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现代美不仅仅是人对表面现象的一种认知,它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比如中国脑白金的广告,其内容和形式没有太突出的地方,但它内涵讲究孝顺的美德,因而其产品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其销售业绩直线上升。

(二)现代美学的影响

现代美学讲究其深刻的含义、顺其自然发展变化、原本的美丽等等。比如在化妆品广告中,主人公往往以最自然的面貌呈现在大家眼前,加以稍微的装饰凸显其产品的优势,其讲究的是形象的自然美。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样讲究的是其内涵的心灵美。再者,美丑的分辨有一定标准,但没有绝对的依据,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着自然的趋势,正是这一趋势为现代美提供了一种标准,让我们用这种标准来看的话,美也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成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自然”之美的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现代美的观念是人们对世间万物的直接反应,人们审美观念形成的先决条件,引导人们向现代美的方向发展,转变对表面美的认知,使广告受众认识到广告所包含的内在美。因而现代美学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且联系起来,穿插在广告设计中,增加广告设计的深意。

(三)现代艺术的应用

现代艺术主要是指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所创作的诗歌、文学作品、绘画等,其作品都展现了与传统时期相悖的开放思想。像《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其内心的美遮盖了丑陋的表面,升华了主人公心灵,向世界宣传了新的美学标准。美是人们一直没有变动的追求,现代艺术的应用赋予了广告新时代的涵义,向人们宣告了自由时代的来临。人们在注重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是关注世界发展的时期,广告设计中的现代美将世界各地艺术积聚到了一起,供人们了解国家的艺术,世界性的艺术。现代艺术提倡原创性,表现出其自由的特点,其可以单纯的追求纯粹,没有局限。可以继承传统的华丽,也可以以形式为主,以自我为中心,在设计上完全的单调化,形成了多元化特点。虽然国际上有主流趋势的存在,但已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判断优劣,广告设计正抓住了现代艺术的这个特点,创作了大量自由化的、独特性的广告来吸引受众眼球。广告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得广告设计无所不用,绘画超越了平面的限制,雕刻可以和风景结合的建筑,不同国家的民族习俗、地域艺术、女性艺术等都可以成为广告设计的题材。

综上所述,艺术性的广告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直线上升。而美学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研究美学艺术对广告设计的发展,促进广告设计的更完美化是每个广告设计者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关注美学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将会得到丰富的收获。

|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编校:郑明扬

对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探讨 篇4

景观设计是众多学科交织凝聚而成的工程学科,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艺术, 其与构成艺术的对接具有天然的内在条件, 艺术领域可为景观设计提供取之不尽的艺术形式与艺术语言。将构成艺术的精髓应用于景观设计当中, 可提高景观的艺术韵味, 彰显景观设计的艺术情怀。

2 景观设计与构成艺术的内在关系

以空间形式为划分标准, 构成艺术可分为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 以形态内容为划分标准, 构成艺术可分为肌理构成与色彩构成, 由此可见, 构成艺术的表现形式是非常丰富的, 可实现与景观设计的对接。景观设计的构图理论主要来源于构成艺术的形态内容, 而设计标准则需要遵循相应构成艺术的空间形式。景观设计的各种表现形式都需要在构成艺术的基础上加以实现, 在景观设计当中合理地应用构成艺术可促进景观设计实现进一步的创新, 突显景观设计的艺术特色, 提高审美度。

3 景观设计与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

一般认为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分别是点、线、面、体、色彩、肌理, 其中点、线、面处于核心的地位, 一切艺术形式的构成均是以点、线、面为基础的。将构成艺术应用到景观设计当中, 其基本原理就是将构成艺术的五大基本要素转译为景观设计当中所必需的山石、植物、亭榭、道路、溪流等, 由此可以认为景观设计就是构成艺术的专类表达。

3.1 点产生视线焦点

在美学理论中, 认为点是最能汇集视线, 继而形成视线焦点的, 因此构成艺术三大核心要素当中的“点”可产生视景线焦点。一般而言, 景观视线的焦点多为雕塑、假山、喷泉、亭榭等, 同时根据构成艺术的色彩理念, 赋予其不同的色彩, 将其摆放在特定的位置, 所产生的艺术语言也是截然不同的, 可起到装点空间、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带给游客艺术的享受与洗礼。如美国哈佛大学中的泰纳喷泉, 其外形为花岗岩围设而成的圆, 保留了全部材料的原色彩, 不加修饰, 该喷泉的摆放地点为人行道路交叉口位置, 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观者不会产生突兀的感觉, 体现出哈佛大学的人文情怀。无论任何人从此经过, 其视线都会在泰纳喷泉稍作停留, 这就是构成艺术当中的“点产生视线焦点”的设计典范。

3.2 线描绘景观路径

根据形态, 线可分为直线与曲线两类, 前者整齐, 给人层次分明的感觉, 后者柔美, 予人飘逸流畅的享受。线是景观路径的主要表现形式, 也可彰显出景观设计者的个人性格与情怀。直线与曲线往往都是搭配使用的, 刚强当中透露柔美, 整齐而又不乏凌乱。例如我国北方皇家园林整体设计为直线景观, 但是“翼角飞檐, 流苏垂帘”均采用曲线设计, 富于变化, 庄重气派而又不失情趣。再如法国勒诺特式古典园林同为直线景观路径, 人工小道曲折变化, 深入花境, 与我国传统审美观念当中的“曲径通幽”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景观设计当中应用, 线的合理应用可提高景观设计的水平, 营造唯美的景观路径。

3.3 面构成景观界面

在景观设计当中, 溪流、亭榭、草地等均是由构成艺术当中的面构成的, 并且在景观设计所占的比例较大。面可给人带来整体的美感, 与点的视线聚焦有着明显的差异。合理进行面的设置, 可促使景观保持简洁明快, 这是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当中最为突出的应用价值。例如:建筑物的外立面、广场地面的铺设、园林景观当中的亭榭等均是以面作为景观界面构造的主要形式。规则或者是不规则的面能够给予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规则的面给人整齐有序的感觉, 而不规则的面则给人一种错落的美感, 两者相辅相成, 更能体现景观设计的艺术韵味。

4 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节奏形式与韵律变化, 第二种是相似对称与视觉均衡, 第三种是统一性与差异性, 将上述的三种景观设计构成艺术形式加以整合利用, 可显著提高景观设计的美学水平, 彰显景观设计的艺术色彩与文化韵味, 这是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大势。

4.1 节奏形式与韵律变化

在构成艺术领域当中, 节奏形式主要指的是节奏分明、渐变有序的景观形态, 这是景观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 西方学者认为单论美感, 静止的东西永远不如变化的东西, 正如一潭死水不如一汪活水美丽一样。而韵律变化则主要指的是交错起伏、形态各异的景观, 这种韵律变化很大程度上与季节的变化有关, 春夏秋冬, 一年四季的主色调都是不一样的, 这种变化在花草树木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在构成艺术理论之下的景观设计, 其花草颜色、树林际线等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春则绿, 秋则黄, 冬则白, 显示出明确的韵律变化。在节奏形式与韵律变化之下, 景观设计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 体现出构成艺术的特点, 彰显特殊的美感。

4.2 相似对称与视觉均衡

按照中国的传统审美理念, 对称的东西具有规律美, 这是一切美感的源头。因此, 在大部分的园林设计当中, 均遵循相似对称的设计准则。如我国著名的苏州园林便体现出了相似对称的艺术理念, 东边有一座假山, 与之相对应的西边必定有一个类似的景物, 如亭榭、喷泉等, 南北亦是如此。这种相似对称的艺术设计形式又可分为三种, 分别是渐变对称、中心对称、立轴对称。视觉均衡与上述的相似对称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 其核心的设计理念就是以两个或以上的基本构成要素为载体, 按照一定的规律加以组合, 以形成平衡而和谐的视觉画面, 这种美感上的平衡与和谐先由视觉而产生, 继而深入到心理层面, 与力学理论当中的平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简而言之, 相似对称与视觉均衡可以以常见的位于门口的石狮子来解释, 石狮子必定是左右各一只的, 遵循相似对称与视觉均衡的构成艺术原理, 给人视觉上的享受, 这也是在景观设计当中应用构成艺术的核心目的。

4.3 统一性与差异性

针对构成艺术下的景观设计而言, 统一性主要指的是构成整体的部分的景物的联系性与整体性, 这种统一性集中体现在特征与形象的统一, 体现景观设计的规律性与整体性,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色彩的统一性, 在景观设计当中, 景物色彩的安排无论是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还是保持差异, 都需要遵循统一性的构成艺术原则, 在同一平面上尽量采用同色系的颜色, 以避免带给人过于突兀的视觉感受。差异性指的是景观事物在形态上所存在的千差万别, 也可以理解为多样性,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 需要注重景观事物的时节变化, 在追求统一性的同时也尊重差异性。对于构成艺术理念下的景观设计而言, 统一性与差异性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无论是空间形体还是平面构图, 均是如此。

5 结语

总而言之, 构成艺术对景观设计有着高度的借鉴意义, 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景观设计对于美的追求, 在节奏形式与韵律变化、相似对称与视觉均衡、统一性与差异性等多种艺术应用形式之下, 立足于景观设计的细节处理方面, 追求完美, 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构成艺术是集建筑学、设计学、美学等专业知识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可满足现代景观设计不断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摘要:指出了艺术是美的源头, 景观是环境的节点,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构成艺术的相关要素, 可提高景观设计质量与视觉感染力。以构成艺术和景观设计的关系为切入口, 简要分析了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问题, 以期提高景观设计在视觉表达上的构成水平。

关键词:景观设计,构成艺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弓萍.构成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09.

[2]李梦娟.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1.

[3]袁珺.景观设计中装置艺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2.

[4]潘景果.立体构成艺术在景观造型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 2009 (32) :283, 282.

[5]齐园, 才燕.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10) :2982, 2993.

构成艺术的设计创新 篇5

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包括造型及色彩等,它们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具体而言,它们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之上有很多共通之处,民间美术在艺术造型上可以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的的启发和灵感,从而在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观点的艺术设计作品.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文化,因此民间美术的色彩表现通常独具寓意.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灵活地将民间美术色彩应用其中,可以将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和现实生活做更为密切的连接.在传统民间美术基础上的创新,既使现代艺术设计在其创意及手法上可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扬完美结合,也将使艺术设计作品获得更为广泛的艺术受众.

1、民间美术概述

民间美术集合了我国在民俗、审美、哲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文化传统,在艺术上展现出斑斓色彩和丰厚的文化内在美,并用极富地方特色的素材与包含深意的艺术造型来表达某时某地的人文特色,故而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民间美术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源于我国历史上文化中心发生的数次地理位置迁移.民间美术在具体分类上较为繁杂,各个分类的工艺表现在特色和侧重点上也各有不同,日常生活中的风筝、刺绣、剪纸、陶器、雕塑、石刻、泥塑、糖人、面点等都以不同形式展现出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造型及美感,这些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工艺作品的产生,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展现出民间美术艺术美化物品的功能性.

2、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2.1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应用

2.1.1民间美术艺术造型概述民间美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其造型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民间美术造型中代表坚贞友谊的竹、菊和梅,以及寓意早生贵子的枣、桂圆和莲子等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富含吉祥寓意,其造型更是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民间美术造型的典型代表.简单看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现代艺术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反传统性,但两者本身却有着一定的血脉关系且具有相同的艺术本质.具体而言,现代艺术设计必然是在当今本地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而形成,而民间艺术从历史传统中而来,深刻表现了过往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在现实中延续了这种艺术价值,故而现代艺术设计在反映当时当地人文生活的要求下必然要汲取民间美术的血液,才能够在民间美术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艺术设计的反思和再创新.而在艺术追求上,无论现代艺术设计着力追求反映现代人文环境的特征,还是民间美术反映了以往当时当地人文环境的特征,其实质都要求反映当时当地人文环境的特征,故而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具有相同的艺术追求.民间美术在艺术造型方面形式多变、色彩丰富,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表达了广大人民对物质及精神生活的美好期望.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上还和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高度一致,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而这一点与现代艺术设计中“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宗旨不谋而合,也正是民间美术应用到现代设计艺术中的良好结合点.

2.1.2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应用探析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应用,主要是将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理念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有机融合,且这一过程必须体现广大群众的审美情趣并具有审美特征.民间美术中的传统造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被多次灵活运用,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态.传统艺术造型应用的典型范例则是中国联通标志上中国结―――“盘长”的应用.该设计以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纹样的艺术造型,来象征中国联通联通八方、迅达畅通的服务理念,将中国人对中国结的认同感融合至中国结编制的现代通讯网络形态中,并赋予其崭新的内涵,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成为独具魅力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由此可见,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应用不仅要充分吸纳我国民间艺术展现出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同时还要从现代人的角度赋予民间美术艺术造型新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深刻发展.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应用主要包含:

2.1.2.1“和谐过渡”“和谐过渡”造型是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大类,其主要功能是将实体事物做抽象化处理或者将抽象化事物做实体化处理,具体而言就是将实体事物与抽象事物之间做一个自然过渡.其处理手法具体则是通过丰富的线条变化形成生动且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形态.现代艺术设计在吸收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时十分注重引用“和谐过渡”的艺术造型,并通过借鉴民间艺术造型手法以体现传统韵味,且在事物虚实转化间展现出差异化的艺术魅力.“和谐过渡”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视觉传达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包括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接触到的实体海报、网络媒体上的虚拟海报、宣传画册、品牌标志设计等.例如,在手机外观上对青花瓷图案进行的融合设计,就是通过青花瓷图案淡雅脱俗的艺术造型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融合,定义出产品目标人群,自然形成了产品气质和消费者气质之间的和谐过渡,从而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在商业应用中的一个优秀范例.

2.1.2.2“阴阳相济”“阴阳相济”造型是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中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大类,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美术艺术造型给人们一种安静和谐的心里感受,也反映了人们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传统美术中的剪纸在运用“阴阳相济”艺术造型上具有典范价值.剪纸艺术涉及到的剪法,几乎完美的体现了“阴阳相济”造型的独特魅力,其中比较出名的阴阳剪法和混合剪法追求对称和互补美,在构图上始终要求统筹整个作品,力求做到布局平衡和谐.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阴阳相济”造型手法能够较为自然地设计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并给人一种整体和谐且平静舒适的心理感受.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阴阳相济”造型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则是中国银行的方圆相济的组合造型,其在造型上形成了阴与阳的矛盾统一,到达了“阴阳相济”的效果,该设计不仅美观大方,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互补之道,在形象和文化内涵上符合我国传统儒家经典的外圆内方思想,给人以大方得体和稳定可靠的感知效果,这也和银行需要给人们传达的安全可信企业价值相符.因此中国银行标志不仅在构图上形成了阴阳互补,其在标志中蕴含的价值观也和企业价值观相符.

2.2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应用探析

2.2.1民间美术的艺术色彩民间美术中艺术色彩通常代表着深刻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其在我国人口长期社会活动中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稳定的心理认同,具有很强的色彩价值共鸣.民间美术中色彩具有特定的象征价值,且和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社会价值观等具有严密的对等认定,故而影响深渊而不可磨灭.民间美术色彩在搭配上也通常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例如红色主吉利祥瑞,往往代表运气和福气.民间美术色彩上更加偏好于应用具有奔放、热烈和积极色调的色彩,这也和长期以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内心诉求有着较大关联.较为常见的民间美术色彩作品主要代表有过年时每家每户都要张贴的年画等.

2.2.2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艺术色彩的应用现代艺术设计中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所以被如此广泛的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民间美术色彩本身具有较为稳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并且在人们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心理认同,从而造成原本抽象的色彩艺术变成有迹可循的艺术活动.民间美术中色彩的.应用可谓细致入微和灵活多变,其在创作上具有较高的主观性与自由性,故而现代艺术设计中引入民间美术色彩可增加作品的色彩形式美感和艺术感染力.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色彩的价值,不仅能够帮助现代艺术设计形成更具人文特色的作品,同时更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推广有着很大的助力作用.而用于商业用途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尤其看重作品在消费者的心理认同感,故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民间艺术色彩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艺术色彩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2.2.2.1单色崇拜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人类识别色彩过程中最初是从识别单色开始,而在单色之中最开始形成记忆和识别的色彩是黑色与白色.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类婴儿出生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他眼中的世界其实是由单色组成的世界,简单而言就是由黑白两色组成的“黑白世界”.随着幼儿身体机能的不断发育成熟,其视觉识别系统逐渐开始分辨出黑白二色之外的其他色彩.而这一科学研究结论,其实也和道家的相关哲学思想有着共通之处.民间美术色彩的使用最初也是从单色崇拜开始,具体可追溯到夏朝崇尚黑色,殷商崇尚白色,周朝崇尚赤色...这些朝代认定某一色彩作为自己王朝的代表用色,显然具有单色崇拜的意义.而到了秦朝,秦始皇因为统一六国,自认为功劳之大,古往今来莫可匹敌,且当时认定秦朝之功劳为水德,故而恢复了对黑色的单色崇拜.至此,我们已经明确了古人对黑色的单色崇拜行为并非单一个体事件,而是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而单色在历史王朝上周而复始的被崇拜,则更加凸显了其具有循环往复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也代表着生生不息的内在象征意义.具体到现代艺术设计上而言,民间美术中单色崇拜的引入,更能够给受众传达丰富的内在文化价值以及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单色简洁直白的表现形式更能够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如红色的热烈如火,粉色的可爱稚嫩,黑色成熟神秘等,这些无不彰显着强烈的文化暗语,同时还在视觉上以高纯度的色调强调作品受众的视觉感受,从而形成价值传播和视觉感受的双重影响.现代艺术设计中更进一步细化单色崇拜的应用,则可用来调整整个设计作品的基调,通过单一着色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暗示.在设计中运用具有强烈人文功能的色彩则更能凸显现代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从而达到呼之欲出的效果.

2.2.2.2五色彰施民间美术从单色崇拜到五色彰施的发展,与古人把阴阳五行说与颜色相结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五种颜色指的是黑、白、黄、赤、青,这五种色彩与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五行学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木在左,金在右,火在前,水在后,土在中央的说法,其将五种传统颜色和五行学说做了一一对应的解释,从而从五行学说上将传统意义上的五色赋予了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色具有的相生相克道理,在民间美术色彩使用时被赋予了更多可与不可的道理,这也导致了民间美术色彩在色相上具有较大的跨度,颜色对比较为夸张,色调多使用冷暖对比与补色对比,使得画面通常具有更为夸张与浓烈情绪的表现张力.民间美术中木板年画中色彩的应用,通常采用喜煞娘、红黄配等极具节日喜庆气氛的搭配方式.红色和火的热烈相仿,而火与太阳的亮眼相近,两者搭配让作品传达出更加热烈和抢眼效果,将这种色彩搭配使用在节日庆典中往往能够烘托出更为积极向上的情绪.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引入民间美术五色彰施的色彩搭配技巧,不仅能够体现出更为深刻的文化价值,同时还可以通过现代工艺与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结合成更为绚丽多彩的作品.现代艺术设计和民间美术的五彩彰施有着很多优秀结合.例如服装设计中的复古系列服饰,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上混搭了民间色彩,从而打造出更具本国文化色彩的服装作品,而这类服装更加鲜明的具有国家特色与民族特色,对于现代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推广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而广告设计内融入更多民间美术色彩,也会让广告设计具有更加鲜明的传统特色,而搭配某民族崇拜的色彩则能够彰显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

3、结束语

广告设计中的艺术表现与基本构成 篇6

广告是企业向外界传播产品提供服务信息的一种商业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提高,市场机制进入了精神生产领域,在强有力的企业市场竞争中,企业产品广告宣传不再只是机械地将产品的信息一一罗列出来,而是越来越注重广告本身所附带的文化含量,这也成为当前各广告企业之间最为强大的竞争力。在这种形势背景下,企业广告设计者就必须要寻找一定的艺术表现方法,在正确表达企业产品信息的同时增强企业产品广告的文化内涵。为了达到广告设计的艺术表现效果,设计者在进行广告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项设计原则。

对称平衡在艺术表现中的运用

广告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平衡是广告艺术设计最为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平衡的感觉相当重要,它很大程度上给受众带来一种视觉满足。因此,在进行广告整体构架编排时要注意设计对象的合理布局与配置,从而满足消费者的视觉平衡。视觉平衡从空间分布上又可以分为轴对称平衡与非对称平衡两种。

所谓对称平衡就是在中心轴线两边的物体重量相等,形状相同,如人、蜻蜓、蝴蝶等,这些物体从平面图形上看都具有一条中心轴线,且轴线两边大小、形状相同从而构成了物体的对称平衡。对于对称平衡的广告,消费者在第一眼触及到广告界面时,视觉中心通常情况下都处于界面中心点的三分之一处,或者中心轴线的三分之二处,这个视点也就是消费者首先看到的画面中心,因此把握好视觉点部分的广告设计,能够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眼球,激发他们对企业广告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促进消费者通览全文,对广告有个更加全面、广泛的了解;另外,在广告设计时,文字语言、普片色彩、尺寸大小等必须要进行合理安排和运用,一旦运用不当,将会影响到整则广告界面的视觉平衡。例如,有些企业为了充分地展现企业风采,将一系列信息、图片等内容全部放置在企业广告的视觉中心处,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信息的大量堆积,从而企业广告在整体上视觉失衡,常常会使消费者感到没有安全感,不稳定、不可信赖等感觉。

与对称平衡相反,非对称平衡是一种不以中轴来配置而是利用各种装饰元素进行变化,造成视觉的呼应与和谐的平衡方式。换句话说,对称平衡讲求的是广告结构框架上的形式对称,从而引起消费者的视觉平衡而非对称平衡。尽管在广告的结构形式上并不对称,但通过改变文字大小、色彩的浓淡、标题的粗细等使消费者得视觉产生平衡。例如,有这样一幅广告图片,图片的左侧是一个婴儿,右侧有一匹庞大的马驹,这幅图片从结构分布上看显然是不对称的,婴儿与马驹两者从形状、面积上相差甚远,受众在第一眼看到这幅普片时,马驹的庞大首先就吸引了受众的视线,却忽略了婴儿;而若婴儿的衣服色彩鲜艳,马驹的色彩黯淡,那么就可以从视觉上解决了他们不一样大的问题了。眼睛这时看见的两组拍摄对象就会是一样的了——其中一组是靠大的形状令人瞩目;另一组则以醒目的色彩吸引观看者的注意,从而同样也达到了广告的视觉平衡。

动势特征在艺术表现中的运用

企业广告运用动势特征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就是使消费者在看到广告的第一眼时能够引起消费者对广告的兴趣从而继续看下去;其二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够通览广告的全景,动势大概基于这个事实来设计。当我们欣赏图片或者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往往习惯性地眼睛由左向右移动,长此以往,人们的眼睛也就形成了一种由左向右移动的动势,在广告设计中,设计者如果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就能够恰当地运用动势来提高广告设计的艺术表现。动势运用又分为直接动作和间接动作两种。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消费者在接触广告画面的瞬间很快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在广告艺术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的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企业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突出特征的表现方法在广告艺术表现中运用十分广泛,它是突出表现广告主题的重要方法。

想象夸张在艺术表现中的运用

一则成功的企业广告总能引发消费者的强烈赞同,无论是从广告的形式还是内容的创意上都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给消费者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而要实现这一点,广告设计者就必须超脱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或者说是能够走出概念化的思维模式,大力拓展想象力。借助于想象,广告设计便可以将生活中平凡普通的事物变得充满梦幻色彩,勾起他们对产品强大的兴趣和新鲜感,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如今,随着广告行业的不断发展,广告市场正逐渐走向成熟,各种各样新鲜有趣而又充满趣味的广告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消费者的视线,充斥在人们的周围。企业要想让广告脱颖而出,拼的就是创意。创意是广告设计的灵魂,而想象则是创意的翅膀,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意根本无法起航。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广告设计而言,使用想象对产品的某一特质或者功能进行宣传能够很大程度上加深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特征的印象。“圣象地板”的广告一直以来都让消费者记忆犹新:广告的整个画面只有一双穿着铮亮的黑色皮鞋的脚,结合着音乐和旋律,皮鞋在地板上来回反复不停地摩擦,没有一句旁白和解说,当音乐突然停止,一只脚抬了起来,发现鞋底已经磨出了一个大洞,这时广告给地板一个特色镜头,地板依然光滑如初在广告的结尾,是一声哈哈大笑,道出“原来是圣象地板”。此则广告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准确地把握了产品的特质和优点,即“地板的耐磨性”,运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富含想象地将企业产品这一特质展现地淋漓尽致。

nlc202309040016

广告设计利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凸显产品的特点、优势,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产品的营销以达到盈利的目的。事实上,夸张与夸大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夸张是企业为了突出产品的某一个优质特性,加深消费者对其的了解和认识而使用一种趣味性的表现手法,对产品的描述幽默滑稽;而夸大则可以认为是夸张的极端表达,对产品性能的描述言过其实,脱离了企业产品的本质,这样的广告掺杂了过多的虚假成分,属于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对广告市场的可信度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广告设计者在进行企业广告艺术设计时,对广告想象夸张表现手法的运用要把握好分寸。

对比变化在艺术表现中的运用

在企业广告艺术设计中,对比变化也是设计者所常常使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对比是指有效地运用一种差异,也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在企业广告设计者来说,设计者往往会借助于不同物体的大小、光线的明暗以及情感的变化等方式来达到互相衬托的目的,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把消费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广告画面主体上。

对比是相对的,它是消费者视觉的作用。在对比的方式上可以将对比分为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从对比的对象上来划分,对比又可以分为自我比较与寄生比较这两种。在这里,笔者分别对这几种比较一一分析和诠释。

1.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

直接比较就是企业为了突出自身产品在同行内的与众不同与其他同类产品之间进行一对一的各种对比分析。这种直接对比的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比较直观地将企业产品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特质展现出来,让消费者一眼就能够了解到产品信息,分辨出产品的好坏。然而,这种对比方式通常情况下并不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在多数人看来,这种广告设计手段总会给人一种“为一己周全而掘他人坟墓”的感觉。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各项规章制度中,也有明文规定不得贬低和诋毁对手,更不允许编造虚假信息来作对比,因此,企业广告设计若使用直接对比这一艺术表现方式,那么企业就必然要面对触犯各种法律、规章、制度的风险,与此同时企业也将要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因此,这种艺术表现方法,企业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并不多用。

间接比较与直接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企业不直接锋芒毕露地针对特定的某一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分析,而是采用一种较为婉转、含蓄、似是而非的方式凸显自身产品的优势和与众不同。例如,高露洁牙膏的广告设计主打“涂抹式美白洁牙”,而在同行中,“佳洁士”牙膏的广告语:“佳洁士深层洁白牙贴的产品效果是涂抹式美白牙齿液的3倍”、“……美白牙齿液往往于涂上后数分钟便被唾液冲掉而大量流失,洁白成效相对偏低”等,实际上就是针对高露洁捷齿白美白液的间接比较。

2.自我比较与寄生比较

自我比较就是自己和自己进行对比,从而显示企业自身产品的优势地位。企业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往往会先人一步对同行业竞争对手可能与自己做对比的某个特性进行预测,并重点把这一可能用来对比的部分的特征展现给消费者,从而使企业始终处于市场的潮流前线。以中国移动的广告为例,中国移动的广告语“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让不少业内人士直呼广告设计处处与中国联通做对比,然而广告表面却丝毫不露出一点针锋相对的痕迹。在这则仅仅只有时长60秒广告中,共出现了几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有一位青年作曲家由于手机信号的问题没能完全的与女友沟通,因此导致其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女友误会;第二幅画面是一位商人由于手机信号差而导致其失去了一次重要的商业机会;而第三幅画面却是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即去年10月份的一次海难中,北京的梁先生凭借其全球通手机的出色信号拯救了全船128名乘客的生命。中国移动全球通的广告设计既感动了所有消费者,又将其自身较强的手机信号这一独特优势展现地淋漓尽致。因此可以说,这则广告既是自身比较,又是针对联通的间接比较。

寄生比较就是不进行直接的比较,而是将广告主的广告产品与已经具有了良好信誉的产品联系在一起,借后者推销自己。例如,“宁城老窖,塞外茅台”,就是借茅台之名来推销自己,以柔克刚。

除了以上笔者介绍的两种比较广告外,比较广告的表现方式还有很多,但主要的笔者认为就是以上两类,其他的比较方式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 作者单位:河南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编校:韩占雷

谈平面设计中的构成艺术规律 篇7

构成理论经过包豪斯的实践,又受到俄抽象主义和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达达主义等流派影响,逐渐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设计理论和新的造型原则。

(一)构成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构成”源自德国包豪斯的GES—TAL—TUNG译语。对视觉因素重新组织、结构,以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造力的目的,有目的地对构成元素进行组合,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称为构成。构成是构成主义的一个概念,形成于1913—1917年。构成主义的奠基人塔特林(俄)提出艺术是创造形式的过程,是对材料、形态、空间的整体感受。构成学的理论体系在包豪斯逐步完善与发展,通过新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建立起新的造型原则,并广泛运用在艺术设计中。

(二)构成艺术对各国设计的影响

美国在形式上承袭了包豪斯的正统,以点、线、面为支点,用线的黑白对比,产生视觉胀缩感,有如欧普艺术的动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展出了包豪斯设计作品,产生过巨大影响。此间,日本也受包豪斯设计思想影响,四十年代,大智浩开始研究伊顿理论,更突出线的渐变,用疏密表现渐变,用圆周的骨格与斜线、直线组合,使线的渐变构成更丰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学者们开始倡导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但因科技、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它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技术和艺术的长足发展,包豪斯设计思想理论被设计界广泛采用与吸收,推动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构成艺术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它的研究紧跟时代,注重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形象思维与逻辑并重,构成艺术的发展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

(三)构成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分类

构成可以分为色彩构成、时间构成和空间构成。空间构成又可以分为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运用到平面设计中通常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略有体现。

平面构成对平面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审美,对平面的结构、形态、布局的变化以及形态组合等形式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抽象设计;色彩构成按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法则,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直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境界,最终灵活运用理论、方法进行符合审美的色彩设计;立体构成就是以一定的方法、法则,将形态要素构成各种立体形象。

二、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结构、布局、形态的变化和组合等因素进行抽象思考和理性设计,为进行具体的平面设计作视觉审美和技法上的准备,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功能、价值和应用等三个方面。

(一)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功能表现

平面构成是研究关于二维空间设计和方法的理论,从纯粹视觉审美和视觉心理的角度寻求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平面构成是理性化的设计基础,注重培养设计思维方式和抽象的构思和创造。单纯、抽象和高度概括是平面构成的基本特征。平面构成以最简单、最单纯的形态为原形,从自身的变化、组合及形态组成结构关系去研究对设计意图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从而归纳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作理论、图形和整体结构的准备。

色彩构成分对比构成、调和构成、调性构成和采集重构。色彩的对比,就是指各色彩之间存在的矛盾、对立、差别。按属性又可分为以色相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对比、以明度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对比和以纯度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对比构成。

立体构成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点、线、面、立体等构成要素,是研究形态要素及其构成原则的造型活动;其次是研究造型的材料。

(二)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表现

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和构成形式作为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在形态的组合、构成关系上、层次关系上同样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平面构成的思维方式是从理念到抽象、从理论到实践的形象思维过程。以抽象化的几何形态来进行思维,能最大限度从结构和构成关系上研究和探寻视觉和方式。把简练、单纯、高度抽象的形作为基本造型元素,降低“形”自身的内涵及其在具象性方面的影响。

色彩构成理性地为各种专业提供色彩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由于艺术设计以不同的色彩形式表现出来,色彩能引起视觉心理反应,具有最强的视觉冲击力,色彩构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色彩构成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基础。

色彩调和体现设计中的色彩构成规律,两个以上的色彩,有序、协调统一地组织在一起,调和方法有共性调和、面积调和和秩序调和。采集重构也能体现(下接第187页)色彩构成的规律,将原来物象中色彩元素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产生新的色彩形象。需要对色彩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使其重构后的色彩更具感染力。

立体构成规律是使工业造型具有艺术光彩的根本手段,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妆品、食品、器皿的包装都是通过构成设计而产生的。由于立体构成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符合现代产品造型设计的特征,因此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一起被应用到平面设计中。

(三)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展示设计要考虑展示的平面设计部分,也要综合考虑整体空间和展示空间的平面、立面设计,还要考虑整体的材质、灯光、人流量等,既属于空间设计也属于平面设计。充分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规律进行设计,把所有项目按不同的平面形态进行设计,再以具体的图形进行转换,实现从理念——抽象——具象的整体设计。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色彩是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要素。广告设计作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在文字、图形、色彩三大要素中,色彩最能引起注意,能迅速地传达信息,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恰当的色彩配置能直接调节人们的感知、记忆、联想和情感。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体现在它的鲜明性、认知性、写真性、情感性、审美性。

商品包装设计日益得到重视,商品直接与顾客“对话”,其包装设计的优劣,无疑会影响市场的销售量,其中,色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决定商品的生命力,合理的包装色彩应用可传达视觉效果、商品印象、商品性质、企业形象等功能信息。

综上所述,构成是设计作品的核心,它将各元素、各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统一、控制的作用,创造性的设计作品或形式,均与构成艺术密切相关。构成艺术规律是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和平面设计的方法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等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具有审美性和功能性的双重作用,同时又调节设计物的视觉效应。

摘要:构成是关于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掌握平面设计中的构成规律,对平面设计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从平面设计中构成艺术规律的功能、价值和应用等角度,来分析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浅谈建筑设计与构成艺术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建筑形态,构成艺术,空间,形式美

1 构成艺术的内涵与特征

“构成”一词从传统概念上理解, 具有元素的组合或重组构造的意味, 它在一定的规律或法则基础上进行分解、组合, 从而构造成新的物体。构成艺术包含了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形态要素, 第二个是心理要素。形态要素包含点、线、面、体、色彩、材料、技法及其法则等;心理要素则是指通过视觉、知觉等感觉器官所引起心理的审美反应。构成艺术主张把形态、色彩等因素作为构成主体, 完全或几乎不再现具体的对象, 追求造型的纯粹化、抽象化、简洁化, 通过形态、色彩创造出强烈的运动感、空间感、节奏感、韵律感、秩序感和梦幻感等视觉效果, 给人以美的意味, 同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构成艺术作为一种组合形式, 是一门造型艺术。是对视觉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形态、色彩、空间以及材料、肌理、质感等元素之间组合规律的概括。也是对造型结构的组织原则、形式语言的表达, 所进行的一门研究性学科, 以探寻形态、色彩、立体空间语言的内在本质为主。2构成艺术的审美特征

构成艺术作为物体造型的一种组合方式, 除了具有构成法则特征外还具有审美主体特征、构成形态特征和主题因素特征等。第一, 构成艺术的审美主体特征, 体现了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审美结果。任何造型都服从于自然规律或人的需求, 人作为视觉审美主体具有其特殊性, 涉及到审美主体的综合特性。艺术审美主体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既包含着社会文化的潮流, 又体现在个人的不同感觉之中, 使得艺术审美具有多姿多样的个性特征。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文化背景的不同, 表现在艺术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使得每个欣赏者在审美情感上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也使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形态创作的时候不得不把艺术欣赏的主体考虑进去。构成艺术的审美特性是人类对构成形态长期审美的集中体现。在形态美学中, 形态美又分为自然美与艺术美, 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艺术美已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所看到的奇特的华山、秀丽的峨眉山等都属于自然美, 这些自然美, 却都是大自然规律所造就的。然而对艺术形态的审美却不同, 任何艺术类形态都是经过人类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 已凝结了艺术家劳动和智慧。比如说, 我们听音乐, 读小说, 看喜剧等, 都会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使人获得一种审美享受。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不是所有通过了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可以称为艺术作品。第二, 构成艺术的审美特征也体现了真、善、美。在构成艺术应用中, 艺术家往往会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造型当中。比如在对艺术造型欣赏时, 人往往会被生动鲜明的艺术造型所吸引, 然而这种具有生动鲜明的艺术造型却是真、善、美的巧妙融合。笔者认为, 这里所说的构成艺术审美中的“真”, 已不等同于实际生活中的真, 只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或通过对艺术审美的要求来进行提炼和加工, 使现实生活中的真再现为艺术领域的真, 借助艺术手法再现美的一面。同样, 这里所说的“善”, 也不等同于道德行为中的善, 它是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及道德修养在艺术审美中的再现, 说透了也就是借“善”求“美”。第三, 构成艺术的审美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作为艺术创造的一种基础审美的内容, 形式美在构成艺术审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在艺术审美过程中, 有对点、线、面、色、材质等各构成元素的应用及审美分析, 也有对点、线、面、色、体等相互组合产生的形式美感分析。

2 建筑形态设计中的构成艺术应用分析及审美

2.1 建筑中点的应用及审美

建筑设计中的点是相对于建筑中的线或面而存在的一个概念。比如:窗户在整体建筑中扮演着点的角色, 而单体建筑又是整座城市中的点;再比如人站在花坛中, 充当了点的作用, 而花坛又是广场中的点等等。从建筑视觉上来看, 建筑中点的位置、数量、排列次序构成了建筑中不同的形态特征, 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建筑形态设计中, 就点的应用可以分为:实用功能性及审美装饰性, 扮演装饰性的点有时是为了建筑形式美感的需要, 有时也是为了去说明什么而存在的一种符号。实用功能性的点是为了建筑的构造需要而存在的一种点的形式, 比如门、窗等。按点的形式划分, 点有实点、虚点。实点是指具有实体的造型, 如墙中凸出的实体。虚点是指欣赏者的一种视觉心理感觉, 即虚幻而无实体的形体, 比如墙中凹入的空虚部分。

2.2 建筑设计中线的应用及审美

1) 联系性的线, 这是线的属性之一, 线具有很容易将两个没有联系的物体连成一个整体的能力。但同时线又能将一个完整的形体分割开来, 从而形成新形体。在不同形式的线的组合中, 有起主导作用的线, 也有起辅助作用的线, 主次分明, 富于变化。线的疏密排列也可以表现强烈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掌握线的这些形式和特征, 以便在建筑设计中灵活应用, 充分发挥其特征优势、扬长避短, 从而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2) 线的方向性, 线的另一个大的功能就是线的导向性, 就其导向性而言, 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方向性的直线和无定方向的曲线。有方向性的直线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水平线给人严肃、安全、恬静、平和的感觉。垂直线具有威严、高傲、可靠、刻板、沉静等性格, 使人感觉具有向下沉落或向上升腾的力感。斜线则产生方向上的强烈刺激, 感觉具有动态的倾倒、速度、冲击和运动方向的力感。线的方向性这一特性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突破了大多数玻璃幕墙高层建筑的呆板、单调, 运用富有变化的直线框架, 创造出别开生面而又富于时代感的新颖建筑形象。中国对线的空间造型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北方的街坊到南方的弄堂, 从皇宫的青砖大道到乡间的泥石小径等, 都体现了线的普遍运用。翻阅中国古典建筑的历史, 线的应用几乎到了无处不在的境地。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基本采用沿轴线南北纵深发展, 对称布置的布局方式, 北京故宫亦然。故宫中轴与城市中轴重合, 地位更显突出。在轴线上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也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 各组建筑串接在同一轴线上, 对称纵深发展, 形成统一而富有主次的整体美感。

3 建筑设计中面的应用及审美

线的有序排列接成了面, 面又分为积极的面和消极的面, 积极的面即点和线移动或放大产生的面, 消极的面即点和线密集排列或环绕运动所产生的面。面也可以分为几何形面和自然形面, 几何形的面表现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自然形的面即仿生型的面, 比如对大象的形体概括所得到的面。自然形面给人以更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还有不规则的面, 在构成形态中称为“偶然形的面”;有机形的面可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偶然形的面显得自然、活泼富有哲理性。面也有平面和曲面之分, 平面给人感觉宁静、开阔、稳定等视觉心理效应;曲面给人感觉起伏、柔软和动感的心理效应。曲面含蓄, 优雅, 在空间表现出运动感, 曲面的运用使建筑造型别有魅力, 很多屋面运用曲面突出建筑形态的特色。建筑中常用的规则曲面不多, 然而建筑师通过巧妙地运用构成了艺术形式的组合方法, 创造了很多适合建筑要求的、新颖别致的造型。利用面的构成手法表现建筑形态, 依其空间存在和组合方式不同, 可以构成各种形式的造型, 面构成的建筑造型具有明显的轻巧感, 通过面的搭接、穿插、交接、叠加、对位等不同组合形式, 在建筑外观形态设计上都具有超强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意味。

4 结语

当代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建筑形态设计已不是单一的造型艺术。站在当代建筑建造的意义上看, 它应满足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从建筑美学上看:构成艺术的介入为建筑形态设计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持, 使得当代建筑造型具有超强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从构成艺术上看:构成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设计师们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程大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2]杨公侠, 视觉与视觉环境[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构成艺术的设计创新 篇9

一、三大构成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意义

三大构成体系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 对世界现代设计产生了深渊影响。它开设了以图形、色彩和材料研究为主的三门课程, 也就是今天三大构成的雏形, 开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虽然三大构成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发展, 但是仍然坚持着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宗旨。三大构成作为设计教学基础课程体系, 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理性思维和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作为基础课程, 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修养, 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并且它的知识具有深度和较广的辐射面, 与多个设计领域有着紧密关系, 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 因此通过培养发散思维, 拓宽专业方向。此外, 三大构成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 达到眼、手、心的高度统一。随着人们对现代设计的享受度不断提升, 对现代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大构成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设置的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开设缺乏一定的经验, 主要还是模仿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 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不足性问题。

1. 脱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职能

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

上, 我们要注重由写实向写意转移, 绘画写生刻意写实, 追求真实;设计基础写生侧重于意象, 设计基础色彩在写生观察中, 应面对自然景物, 讲求感受和领悟, 并把这种感受传达于画面, 同时, 作为设计类专业色彩的训练, 不要只局限于面对景物的写生, 还应有自由想象的练习, 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色彩, 这才合乎设计基础色彩训练的重点要求。这种组织画面的方法, 既训练了学生对物象的观察与分析, 又可以使他们锻炼色彩创意和提炼色彩的能力。[3]

集体色彩训练课题, 是在装饰色彩课程中融入集体创作的一种尝试, 通过集体协作, 共同完成一张完全的装饰色彩作业。最初的训练是有第一名学生随机用色彩在空白画布进行一笔涂抹, 随后学生在这个基础上, 完成这张装饰色彩的创作, 全班依此类推。在这样去适应了解同伴之后, 下面的课题, 就开始画面的分割, 几位同学共同完成相应比例的作业, 但要求整张画面色彩统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可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服务对象应该是设计市场和社会, 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胜任设计市场所需, 具备独创设计思维和现代设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设计型人才, 因此三大构成课程也必须是为市场服务的, 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因时而变。但是从高职院校开设三大构成课程情况看, 开设的针对性不明确。另外艺术设计专业里的方向较多, 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 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各自的专业定位和特点的, 但是三大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表现出来的却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雷同, 甚至课时量也是雷同的, 放到任何一个专业方向里开设都是“放诸四海皆准”, 更别说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到底它的开设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之间应该如何接轨, 高职院校考虑得明显不够深入。

2. 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由于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 本科院校一直都提出“宽口径, 厚基础”的教学思想, 自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要求甚为严格, 在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也比较注重基础性理论, 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改革, 因此高职院校在模仿本科院校时就容易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 以传统的理论内容教学为主, 很少有理论知识的延伸, 即使学生同样做大量训练作业, 但是内容的设置上就没有和专业特色挂钩, 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目的性不清晰, 意义不明确, 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作业的完成是为了应付, 因此对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发散思维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对知识一知半解, 更无法把三大构成间的各知识点进行串联发展, 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专业领域, 这种教学偏差比较普遍。

3. 课程开设时间过于分散

三大构成课程按照传统模式, 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间单独安排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对于本科艺术院校来说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毕竟本科是四年制, 有利于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 但是搬到高职院校使用的话, 就显得跨度过大, 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 其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外出实习, 等三大构成课程上完了, 学生都差不多要毕业了, 知识还没来得

一, 装饰效果良好。这就使得同学们初步形成了以后的设计团队意识, 鼓励同学们相互配合, 各取所长, 还原装饰色彩教学于快乐的本真, 体现艺术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的原则。通过这样的课题设计,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 为以后恰如其分的转换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萍.谈装饰色彩的教学方法.[J]大理学院学报2006.07.P66.

[2]万小寒.苏宇.严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

[3]张红宇.论设计类专业色彩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9P129.

及在短时间内消化和综合运用, 又说要上岗工作了, 至于剩下的专业课程更是被走马观花式地学习, 导致学生无法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内化, 学习效果不佳。实际上毕业生进入就业岗位后, 就业单位对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多有不满, 认为他们对知识理解不透, 更别说要他们把知识用到设计当中了。

4. 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三大构成课程一直使用较多的是传统教学手段, 任课老师先按照课程安排讲解理论知识点, 然后演示技法和布置作业内容, 学生就根据要求完成操作训练若干份, 一般是以手绘训练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已经丰富了师生的视觉感知, 但是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 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训练, 然而学生入学前基本是没有美术功底的, 因此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不高。这种强调单一主体性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学生更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挖掘者。尤其高职院校学生清楚知道在高职学习的目的是要学到实在的专业技能以便上岗就业, 倘若无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无法让他们明确学习三大构成的重要性, 他们很快就会对这类课程失去兴趣, 转而急于求成学习其他专业知识。

因此在当前设计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 高职院校应考虑三大构成基础课如何紧密跟随时代步伐, 走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道路, 这样才能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构成理论的同时, 又能使其有效地运用到设计领域, 是老师要认真思索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三大构成课程的整合措施

由于三大构成是因设计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 因此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以艺术设计领域为主线, 围绕着如何进行设计运用而展开。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构成的基本法则进行创作和设计, 探索出更多的设计组合样式, 但无论变出多少样式, 有一样是不变的, 即不脱离实际, 时刻与生活中的设计紧密相连, 因此, 有必要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重组成一门课程, 让它和专业特色衔接一块, 和时代需要接轨, 充分突出课程的传承性。

1. 整合课程时间, 加强课程连贯性

虽然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可以独立成体, 但是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是相互融合的, 如果把三门课程分开单独上的话, 并穿插到各个学期, 既浪费课时, 学生学习起来也被搞得糊里糊涂, 无法理清各门知识的关系,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合理整合课程开设的时间, 将三门课程压缩到大一下学期同步完成, 既有大一上学期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基础的铺垫, 又能承接大二的专业核心课程, 以此加强课程连贯性。将三门课程合成一门《三大构成基础》, 课时量适当压缩一点, 并平均分摊到整个学期, 让学生有时间消化知识, 设定理论和训练的比例为1:2, 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训练和创作的时间。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 把三门课程合成一门, 会不会又是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呢?许多知识被浓缩了, 就无法体现三大构成的课程特质了?这些疑问是必然的, 为了解决这些整合课时产生的问题, 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整合, 保存经典实用的, 去除重复过时的, 才是真正地体现高职的高效率、高技能的培养特色。

2. 整合教学内容, 凸显课程关联性

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很广, 有平面和立体之分, 有关于造型的、装饰的、色彩的、材料等, 如何合理取舍内容, 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课改能力。另外, 老师必须具备前瞻性和较高的业务能力, 能直接到设计类企业进行调研工作, 了解企业所需设计人才的类型和规格, 有针对性地把企业对人才需求中重要的能力培养落实到三大构成课程中。由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不同的设计企业也对人才规格有不同要求, 例如广告设计专业侧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图形创意和设计能力, 因此在课程整合时就应把重点放到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整合;又如动漫设计专业侧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和空间能力, 因此就应把重点放到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整合中。

将三大构成整合成一门《三大构成基础》课后可以分两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教学部分, 先单独讲授平构、色构和立构的经典实用内容, 例如平构中的点线面的形态变化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等常用法则;色构中的色彩三属性和色彩心理等;立构中的材料运用和形式法则等, 实训则以单项训练为主。第二阶段为两两课程融合教学, 任课老师结合大量生活中的设计例子来深入分析每两门构成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尤其要结合专业方向有的放矢地分重点讲解, 不能泛泛而谈, 例如针对广告设计专业来说, 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在平面广告中的综合运用尤为重要。总之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 都应该通过三大构成内容的结合体现出来。老师就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相关的专项训练作业。

3. 整合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大构成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教学方法是老师讲授理论, 演示技法, 再由学生完成常规训练作业, 形式单一, 学习动机未被启动, 如果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则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在老师帮助下, 对发放的任务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解决, 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学会建构知识。例如进行理论授课时, 老师可以布置下堂课的理论知识作为任务, 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内容利用教材或者网络资源进行自学, 并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在课堂分享。另外老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学习, 纯手工制作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应结合电脑制作的手段填补手工制作的不足, 既提高了制作的速度和数量, 又可以完成一些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设计构思。为了节省制作时间, 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摄影技术从生活中寻找美的题材, 例如某些立体构成作业就很适合用摄影手段完成了。此外, 老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新材料, 让学生养成探索新材料的爱好, 进而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激发创新意识。若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则能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整合教学评价, 体现成效全面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课程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 进行评分, 但是这种方式只重结果, 对于那些学习认真, 但水平和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 他们努力的过程容易被忽视, 分数成了全面评定他们的绊脚石。因此提倡老师建立电子文件夹式的学生“成长记录袋”, 内含学生每一次的作业, 纵向观察他们成长的过程和进步的大小, 横向观察每个同学之间的水平差距。其次通过校内办学生作品展, 让其他师生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价, 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其中作品展不应只有作品, 还可以通过DV、相机摄录或拍摄学习制作的过程, 展示他们的设计构思笔记等方式从多角度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教和学的效果及反思, 结合调查问卷形式就更能客观全面地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了。

结语

三大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是连接专业基础和专业特色的桥梁, 因此巩固桥梁的基石很重要, 让学生更顺利地通往设计市场的职业岗位, 必须对三大构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始终如一地和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保持一致。

摘要:三大构成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作用, 但是课程设置相对出现了滞后性, 本文从课程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方面提出了三大构成课程整合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三大构成,整合

参考文献

[1]任冠楠.浅谈三大构成课的改革[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2007.27.

构成艺术的设计创新 篇10

构成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经由香港设计界逐步进入我国,80年代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并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实践,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近几年来传统构成的教学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设计需要,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与设计专业教学相脱离,使学生误认为“构成基础”的学习只不过是一种程式化的训练,学生作业缺乏创意,误入形式主义框框内,不仅造成基训练与专业设计的脱离,而且在一定限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行专业设计时,缺乏适应性,难以解决实际艺术设计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一、《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

现今在我国的职业院校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甚至没有美术基础,设计意识和审美能力薄弱。而大部分职业院校仍沿用传统构成基础的教学模式即“讲授加练习”,每一门新的课程都是老师先将理论知识讲授完,然后布置设计课题作业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现有水平,用大量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想象力、反思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忽视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感受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动手设计时使学生满足于按照某种特定的格式填充,安排形与色的位置,基本上就是东拼西凑,完全把构成设计训练当成一种形式,敷衍了事,为完成任务抄袭之风盛行。

(二)教学内容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各院校把《构成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安排为三门独立的课程开设,进行分段式教学。虽然单个课程的教学研究相对深入细致,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教学研究不够,在教学活动中也没有被联系起来,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更不会综合应用。学完“三大构成”抽缘的理论知识,经过一些程式化的训练,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在设计中应用。这都是和《构成基础》的教学目的相违背的。这种片面的、分离式的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学生从总体上来把握一个设计作品。

其次,《构成基础》作为基础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专业主干设计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基础到设计的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构成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统的《构成基础》教学中缺乏向设计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拓展,与主干专业课脱节,各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贯通,以致不能成为专业课的有利支撑和依托,无法形成系统的学习模式,学生也无法树立“基础为设计服务”的意识和理念。

(三)教学手段

目前,大多数的《构成基础》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仍使用传统的徒手加工完成。这种徒手制作的训练手段不可避免带有手工艺技术的时代烙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辅助艺术设计成为主流,传统的徒手加工造型训练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甚至阻碍了学生的造型感觉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构成基础》的训练课题越丰富越能拓展学生的造型思维,越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空间想象、造型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等能力。但目前学生的徒手加工训练,由于使用具体材料动手制作,既费工又费时,而所花的这些时间又大多用在造型徒手加工操作上,真正用在创造性思维的时间不到十分之一。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动手制作作业,而构思造型、空间想象、表现手法、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却被无意中疏忽了,这种训练模式并不能满足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需要。

二、《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整合教学内容

首先,虽然构成基础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但其实质都离不开点、线、面和色彩的相互关系。把这三部分内容划分成三个独立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产生一定的障碍。教学内容“综合化”,也就是打破陈规、开拓思路,把《构成基础》教学中一直被隔离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整合起来。遵循从整体出发,综合运用的原则,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探寻横向发展的联系,建立起整体、系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研究最基本的设计构成形式与技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掌握有效从事设计的方法。

其次,建立起与专业设计课程的有效衔接。《构成基础》的学习是为了从基础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搭建桥梁,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过渡和衔接,需要在课程内容和课题训练的设计中科学地构建。

(二)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

1. 互动式、启发式教学。

以“师生互动”为主,改变“填鸭式”、“保姆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可以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进行。我在《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专业知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改变了学习的被动局面,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无形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想象力、创造力都被激发起来。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设计思路拓宽了,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我也较清晰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把授业、解惑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大大提高了《构成基础》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作用。

2. 有针对性地设计课题。

课题的选择及设计是教学多方面的连接点,是构成基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具有实验性和挑战性的教学环节。课题的设计要注重多元性和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练习课题应加强感性思维训练,融合从二维到三维的知识点,最终导向设计应用领域。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不仅对知识和运用融会贯通,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过程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在实践设计工作中,任何设计都不是单打独斗完成的。任何设计创意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只有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断尝试,逐步理清思绪,一个相对成熟的设计方案才能成型,因此,团体协作能力在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后作业训练中,可将一个题目同时留给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

数字信息时代,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电脑化已成主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计算机以其无可比拟的便捷、高效、精确、易于修改和保存等特点在设计领域迅速“流行”起来。计算机的快捷使构成基础的复杂作业可以轻松地完成,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构想创新,从而较快提高造型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加便捷地完成作业。其实,在构成基础训练表现手段上,电脑和手绘没有高下之分。现今大部分院校的构成基础训练仍全部使用手工制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减少了课题的训练数量。为何要把电脑和手绘对立起来昵?它们都只是工具和表现手段而已,而创意能力的培养是《构成基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加速发展,软件的不断更新,为电脑技术在设计表现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传统手绘的表现方法由于工具的制约在表达沟通信息方面存在相当距离,而应用计算机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途径。所以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在构成基础训练中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切忌投机取巧,否则将受制于软件,应该坚持思维至上,尊重创意,先心到后手到。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理念在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作为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构成基础》,要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剔除陈旧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为了能真正达到“构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基本原则”和“能做好主干专业设计课程的有效支撑和依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而构建出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小青.平面构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

[2]时晓楠.浅析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 267.

[3]孟宪华.高职设计专业色彩教学与色彩构成的融合[J].科技信息, 2007.07.

构成艺术的设计创新 篇11

关键词:平面构成;室内设计;应用

构成艺术是艺术设计和现代造型设计的重要创作手法。所谓构成,就是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即将设计中需要的诸多要素和符号,按照形式美的艺术法则,重新组合成新的图案或造型的艺术形式。构成艺术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主要研究利用点、线、面、体、色彩等视觉元素进行造型,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组合的问题。其中,平面构成艺术运用在室内设计中,丰富了室内设计的造型手段,让视觉形态的创造更加的美观。

1 构成艺术的概念

“构成”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起源于西方的构成主义。[1]构成从视觉艺术角度来说,其意义在于创造新的形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可以说是形的组装,是把所创造的新形态依据一定条件重新整合或纳入限定的空间之中。其实质内容,是把构成的独立形态分解为基本视觉元素来分析,也就是按构成形态的点、线、面、立体空间、色彩、运动、光影等造型要素单独或综合考量。[2]

2 平面构成在室内的应用

平面构成,是指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平面上(二度空间)组合成新的图形。[3]点、线、面是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从性质上讲,它主要研究和运用抽象化的点、线、面三者之间的整理、概括、加工、取舍,并将之运用于室内结构形式、室内装饰立面及室内陈设物等方面。[4]

2.1 点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平面构成中,通常画面中细小的形象称之为“点”。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存在于对比中,通过与其他形象的对比来体现。点既无长度也无宽度,单一的点有集中或凝固视线的作用,两个以上的点会使人的视觉产生动感,大小不同的点会构成不同深度的空间感,点的连续会产出节奏和方向。

在客厅天花的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灯具。天花的外型采用圆形设计,主灯就像是大点中的小点,虽小但却是视觉中心和整个设计的精华所在。在同一个空间区域中,如果设计中存在多个点,将这些点进行规律的排列组合,做到主次分明、和谐统一,在视觉上可以产生很好的审美效果,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优雅的氛围。

在构成中,不同形状的点往往能引起人们对自然物和所经历过的某些事物的多种联想,单纯的点能给人以情感的传达。因此,不同的点有着不同的含义。方点表示稳定、坚实、冷静;圆点表示个性饱满、充实、有动感;多边形点尖锐、紧张、躁动;不规则的点则自由、随意。室内设计中还存在虚的点,它虽然是不可见的,但会由实体的形表达出来,或由实物之间的关系推断出来,是可以被感觉到的。

2.2 线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界面的轮廓、转折、交界、平面的分割等都会产生线。在平面构成中,线的长短、粗细和聚散的不同排列会形成一种虚面的效果,同时也具有一种节奏感,是线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表现能力。

在构成设计中,直线给人坚强、直接、阳刚、严肃的感觉,而曲线则给人丰满、优雅、柔软、轻盈的感觉。直线的运用使整体空间显得稳定、沉着、广阔和安定,给人一种平和的心态。在室内设计中直线和曲线经常穿插使用,局部的曲线运用可以体现出家的温馨,同时也改变了垂直线产生的生硬感。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断开的点之间也可以形成一条虚线,它的存在使人们在看到间断排列的点时,会在心理上产生连续感。虚线的存在,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界限感,也相对划分出了一定的区域。”[5]而且在虚面中,连续点所形成的线给人一种连续感,形成充满秩序美感的和谐空间。

2.3 面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中,空间关系可以通过面的设计来改变。室内陈设中每件物品的摆放都是以面为背景的,面的设计可以直接改变空间的关系。按照室内空间布局划分,面可以分为视觉中心面、次面和再次面。电视、沙发背景墙面的设计在室内空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设计师重点关注的视觉中心面。地面作为次面是人体直接接触的,因此需要耐用的裝修材料,色彩也应该比墙面简单、深沉。天花板是再次面——室内界面中视觉停留时间最短的,而门窗作为室内界面的组成部分,应该和家具、墙面等空间造型元素使用相近似的颜色和纹理,这样可以增强室内装饰效果。

此外,作为室内空间的组成部分的隔断,它的分割是隔而不断,各空间互相渗透的,增加了空间之间的流动感。室内空间过道过于狭长的时候,用珠子状的门帘可以起到分割作用,并且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限制作用,这样的虚面分割的空间,隔而不断,既分又和。

3 结语

构成艺术在设计思想和方法上为室内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点、线、面不仅是平面构成的基本组成元素,也是室内空间设计的构成要素。设计师需要把握形式美的法则,把艺术设计的原理巧妙地应用于室内设计中,以创建一个合理、舒适、科学、优美的艺术空间,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胡海晓.从构成的角度解读室内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06.

[2]黄英杰等编著.构成艺术[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军,马丽丽.平面构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4).

[4]潘景果,姚玉娟.构成艺术与室内设计[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报,2003(03).

[5]郝妍.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07.

构成艺术的设计创新 篇12

1 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的关系

在形态构成中构成艺术在现代园林设计应用中最为关注的是高度抽象的形、形的构造规律及美的形式。对空间的把握和塑造是现代园林设计的根本, 以此来看, 园林设计也是“空间构成”。空间以形态的方式存在, 是可操作的。感官使我们认识了世界, 同时也促使了我们对设计尺度的把握。从形式分析的角度看, 只有概念性的归纳视觉特征, 充分了解园林形式的构成情况及其呈现出的视觉特征, 才可掌握其运作规律。构成艺术只提供了一种解决或思考问题的方法, 而对于形、空间、美的把握, 此方法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有效。

2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构成方法

2.1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单元类构成方法

2.1.1 骨骼法。

形的基本单元依照“骨骼”, 所限定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 形成“新形”, 即骨骼法。骨骼法是对景观设计进行控制, 以达到秩序统一的最常用手法之一, 在规划设计中广泛应用。骨骼按结构方式、骨骼线的可见性均可分为规律性骨骼和非规律性骨骼、可见骨骼和不可见骨骼。重复是设计达到统一最常用的基本手法, 重复构成可分为基本形的、骨骼的重复两种形式。在重复构成的基础上, 进行不同变化处理后也会形成多样的构成类型, 例如渐变构成、发射构成、近似构成、变异构成等。

2.1.2 聚集法。

在没有明显骨骼的控制下, 从结集的角度看风景园林设计, 若风景园林环境中有足够的景观元素的组织与安排, 比如涉及众多相同或相似元素的小品景观设计、众多植物的种植设计等, 均可认为这是具功能性的结集构成。处理空间时, 可将空间视为实体, 并根据一定的规律将其集结构成景观空间序列。此外在处理结集类景观时, 一定要注意空间的整体统一性。

2.2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分割类构成方法

等形分割、等量分割、数理分割和渐变分割都是分割类的构成方法。分割除了对平面的构图、划分、设计作用重要外, 对形体 (实体和虚体) 的设计作用也同样重要。在园林设计中, 除了注重分割构成所注重的形和形的相互关系, 还注重功能等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分割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不仅是一种思考方法, 也是一种设计手法, 分割对于场地的划分、布局或建筑与小品等设计都是切实可行的。

2.3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变形类构成方法

变形类构成方法与前两类方法相比较复杂。变形类方法产生的形内部的所有点的相对关系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而前两类方法产生的子形, 仅在局部关系发生了改变, 相比之下, 它们变化的程度有着显著的质的区别。变形类构成方法运用中并不是变化越复杂就越高明, 变化程度与审美价值高低无关。在此种方法中需注意协调和处理形的简洁归纳、物理变形、抽象变形和运动印象及形的破坏这些要点。

总之, 构成方法的中心问题是通过对基本形的处理, 形成丰富的新形 (此处形是指形、体、空间) 。规律性的骨格和按比例的分割适用于需要寻求控制与秩序的园林设计, 而对于通过变化以求统一性的风景园林设计, 方法更为多样, 例如:自由分割、丰富多彩的空间法、骨格叠合、变形法、聚集法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选择恰当的造型方法是形成优秀构成作品的决定因素。

3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空间构成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 空间是设计的主体, 要素的安排以创造空间为目的, 除关注形体外, 空间一样重要。在空间构成中, 空间与立体相辅相成, 同为一个整体, 因为所有的空间形式都要通过体来表达。从最基本的层面简单理解为, 空间构成设计是建立界面三要素以及它对量、形、质等基本属性的满足。

空间形态分为内空间形式和外空间形式, 而风景园林设计则主要针对外空间进行。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设计者必须要综合运用7种空间限定的基本方法, 使用实际材料创造多个不同的空间类型, 并进行组织编排, 有机统一, 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

4 结语

综上可知, 现代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审美更加趋向整体性、理性的思维, 审美情趣趋向多元化, 而现代园林艺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 不仅局限于某一种手法来实现效果的完善。应从视知觉角度出发, 把握符合视知觉的特定形态和构成中的本质问题, 在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中, 应因地制宜、因情制宜, 有条件、选择性地运用各种构成方法, 使设计最终达到“多样统一”的根本原则和最佳的艺术效果, 为风景园林设计的构成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构成艺术广泛应用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 使园林艺术得到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极大的扩展空间。本文从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的关系、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主要的构成方法, 及其空间构成三个方面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构成,园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郁新.园林景观构成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模具标准件下一篇:地产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