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构成设计

2024-11-08

园林构成设计(共11篇)

园林构成设计 篇1

现代构成以其科学地创造性思维和抽象的艺术表达方式, 体现了现代设计教学的崭新理念和多维教育思想, 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园林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 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的一种活动。现代构成对园林设计开启想象力和创造力, 拓宽视觉艺术的广阔天地, 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 现代构成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构成将一些基本的点、线、面等视觉元素, 通过形式美进行重新地整理, 就可以借此把抽象美转变为形式美。现代构成主要是由平面构成、动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以及光构成。现代构成广泛应用于艺术类教学中, 它是艺术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构成不仅可以在艺术中发挥出来, 更可以为造型艺术贡献巨大的能力。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点、线、面组成的, 因此, 在园林的所有固定石凳、杨柳、雕塑都可以看作一个点。而有长度和方向或者由点组成的一直线的物体, 例如, 栏杆、长廊、围墙、曲桥都可视为线。那么建筑群或者区域地就可以视为一个面了。人们在生活中, 早已对形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总结出了一些形态美的规律, 对美学法则也有了很高的认识。而园林的设计离不开这些现代构成的点、线、面。具有现代美感观的园林设计, 就要合理地利用这些具有结构感的点、线、面。

2 园林设计和现代构成之间的具体关系

2.1 视觉艺术中的园林设计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人们是用视觉来进行感知的。点线面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是现代构成的重要依据。而视觉所形成的抽象、概括等心理方式为现代构成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视觉艺术的出众在于, 它可以利用各式各样的符号, 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不同感觉。换句话来说, 视觉艺术就是依靠人类所谓的情感符号来创造一个艺术世界。园林设计也是因为人类的视觉艺术而存在的, 是一种和谐美的艺术。同样属于视觉艺术中的现代构成, 对园林的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2 现代构成中的园林设计

其实, 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一样, 都是现代设计的一部分。它不仅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服务, 而且特殊的审美和创作手法也符合时代的需求。园林和建筑都是中华建筑史上的伟大创造, 在历史和时代双重的压力下, 在设计标准的严格规则下, 它的艺术性, 也是必不可少的。园林设计毫无疑问是现代设计的一部分, 园林建设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始终, 它更多地凝聚了当时当地人们对正在或未来生存空间的一种向往, 在当代, 园林选址已不拘泥于名山大川, 而广泛建置于大型建筑的屋顶, 使用的材料也从传统的建筑用材与植物扩展到了综合性的技术手段。园林和其它的建筑不同之处在于, 它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空间、平面的不同感受之外, 还可以利用茁长的植物增加艺术气息。植物灵动, 一年四季呈现不一样的景色, 给人们带来赏花踏梅的情趣。这就是园林设计的时空构建。例如, 苏州近郊的静思园便属于现代主题园林, 其间的植物四季而变, 带来不一样的风情。其间奇石边围绕着绿树, 实属一番美景。

2.3 现代构成与园林设计之间的视觉心理

园林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视觉艺术的一种, 故此, 现代构成理论能够在园林设计中得到实践。两者之间的视觉心理都是研究“看”的感觉。这种“看”是一种感官的需求, 是对事物主观的进行观察, 再加以提炼评析。主观目的的看, 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人们的视觉总是带有“简单化”, 因为我们的认知总是喜欢简单化, 所谓的复杂事物, 也用简单的思维去看, 去揣摩。再零零碎碎的拼凑在一起, 形成整合。这就是人们艺术形态抽象化的形成基础。而人们在看一些平面图形的时候, 就会感觉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力”的视觉感。而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 “力”的感觉才会“平衡”。画面就会稳定。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结构关系来创造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变化, 来表达出园林设计的意向和趋势。

2.4 园林设计的方法是现代构成

模仿大自然的美丽, 是园林建筑最早的开端。中国园林的成就达到了历史的峰巅,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 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 世界艺术之奇观。正是因为东方拥有秀美的江河和自然风光。西方园林艺术主题是有神论的“人体美”。宽阔的中央大道, 含有雕塑的喷泉水池, 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 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 树木成行列栽植。但西方园林里所形成的中轴线, 可以说明有了基本园林样式的影子。东方园林的治园特点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 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 参差交错、互相掩映, 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 分别表现, 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 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 把峰峦沟壑一一再小小的庭院中, 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 造无限空间”。现代源自传统, 是对传统要素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性的理解。而现代构成有相应的语言和模式, 可以成为园林设计的主要方法。

3 现代构成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林地设计应遵循改善环境为根本宗旨, 而园林地设计又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首先, 园林设计必须要在大自然原本的基础上建造结构, 坚持用植物造景。而如今, 现代构成理论广泛应用于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行业, 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代构成理论所建立起的园林景致, 教会的是一种态度, 一种对自然生态的提炼。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带来的全球化, 使得包豪斯学院的现代构成理论, 成为当今众多园林设计师首选的设计方法。例如, 上海大观园为现代园林运用现代构成理论的典型, 内设人工湖, 全园以大湖为中心, 以池塘、沁芳溪沟通各景点, 构成有主有支、有动有静的水系, 湖边设结构元素点:亭、榭。湖中设结构元素线:曲桥、石舫、石灯, 溪上设桥亭, 形成山重水复、流水人家的江南园林风光。

4 结语

20世纪20~30年代, 借助于荷兰“风格派”以及俄国“先锋派”的部分理论基础, 在德国包豪斯学院, 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现代构成理论体系。如今, 伴随着现代艺术地发展和成熟, 作为设计手法的现代构成, 也开始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设计的许多门类中。园林设计, 也自然而然的用到了现代构成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园林设计利用现代构成的理论和方法, 可以解决场地、建筑结构上的一些问题, 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园林空间。而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构成中的基本元素, 在园林地设计中得到很好地利用, 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宏宇.关于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及创新[J].民营科技, 2012 (7)

[2]王恩林.浅谈我国园林设计与现代构成[J].民营科技, 2011 (7)

[3]栾岚.浅析园林设计与现代构成之问的关系[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2)

园林构成设计 篇2

构成设计,是运用点、线、面、空间及其简单的几何图形要素,在二维、三维空间中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构成规律,并构成十分丰富的画面。主要以通过黑白的或色彩的形体对比、交错、重叠、相加、相减、递增、递减、排列组合、物理量、心理量、尺度等手法组成特殊的艺术形态,创造性地表现出某些抽象的形态概念。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从形式美的规律中探索空间形态创新,追求更高阶段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悟H。

构成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造型及空间能力的基础课之一,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从教学上看,构成设计国内开设于大部分艺术院校,并把它们当做主要基础课或者核心课程,带有浓郁的艺术特色。笔者所在工科背景的院校下,构成设计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融合衔接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上,如果采用艺术院校教师编纂的教材,其专业的课程训练则偏向艺术性,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严重脱节,不能让学生明晰开设此课的内涵和真正意义,学生会对专业课程提出质疑,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把它当做其它课对待,进而感到迷茫。教学作业成果上,作品出现大杂烩,看似形式多样,实则偏离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主旨思想,孤立了与园林的专业联系。如何对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构成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构成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风景园林专业,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重要目标。

浅谈园林设计中平面构成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平面构成;园林设计;应用

【Abstract】Constitutes ar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n the modern art plane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feature as constituting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art of garden design has infiltrated, become a form of modern garden. Research plane constitute theoretical and garden design, excavation plane constitute a theory rich garden in the form of, from the plane constitutes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o go to understand analysis which theory there is conducive to garden design and organization, asked the learn and absorb plane constitutes art's essence, to Phase plane constitutes art in the garden design better and more fully applied.

【Key words】Plane constituted;Garden design;Application

1. 平面构成与园林设计

1.1 平面构成是以轮廓塑形象,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其重点研究形在二维虚拟空间上的组织方式及其视觉效果,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的一种构图;其构成形式主要有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肌理等,按构成的技巧和表现方法加以组织,进行形式美的创造。平面构成作为基础理论可以作为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直接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平面布置和界面设计中。而从构成基础的角度来看,平面构成甚至还可以延伸到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立体空间中。

1.2 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园林设计这门学科所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它包含文学、艺术、生物、生态、工程、建筑等诸多领域,同时,又要求综合各学科的知识统一于园林艺术之中。

2.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它是一切形态的基础,一切造型的根本。自然界所有的物体都离不开点、线、面,所有的形态也可以归结于点、线、面。而其构成原理是把这些基本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就是要把点、线、面等概念性的基本要素物化,置换成具体的园林设计要素。我们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现代园林景观中的景点、路线、区域抽象成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2.1 点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点是造型领域中最小的视觉单位,点没有大小,没有形态,没有方向,只有位置。在园林景观中,点通常是以“景点”的形式存在。

(2)点具有相对性,景点在整个园林景观范围内,就是一个点的概念。园林设计中的点是我们从美学角度出发抽象出来的元素,严格地说园林设计中的点没有大小,但可以在空间中标定位置。例如在园林景观中,一个湖面相对于整个园林景观它就是一个点,而湖面上的小岛相对于湖面来说,它又是一个点,而湖面则又是上升为一个面。

(3)点所处的位置不同造成的感受也不同。在园林设计中,为了突出设计的主题或者丰富景观的内容,人为创造的一些景点也可以抽象为点。例如园林中的入口节点、雕塑、喷泉或者中心广场等等,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这些节点由于空间位置特殊,通常是视觉的焦点和构图的重点,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整个园林风格和主题的体现。

(4)点的靠近会形成线的感觉。点与点之间连的越紧密,延伸距离越远,形象也越是趋向于线。点的线化应用比实线更有丰富的层次感和韵律感。例如,园林景观中的绿篱植株排列、行道树植株排列,在满足其园林功能分区的同时,还具备景观的点景作用。

(5)此外,点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范围还包括很多,点的位置、面积大小变化会对整体布局的重心、构图有很大的影响。

2.2 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线有长度、有宽度、有方向感、有位置。对于园林设计,线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在园林中线的应用主要有园路、水体、景观轮廓线等。

(2)园林中的线的表现分为两种:一种是通道,也就是园林景观内的道路,它的作用主要是为园林的结构导引脉络,同时也具备交通功能。另一种是边界,包括同介质面域之间由于高差方向不同形成的边界和不同介质面域的边界或交界线。各种线条在造型表现中变化万千,运用不同的线性设计,可以使园林产生各种风格不同的样式。如运用直线的设计,园林显得强劲有力;运用曲线的设计,园林显得柔美、优雅的效果,我国苏州古典园林就是很好的体现,讲就的是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运用斜线的设计,园林可以产生活泼和动感的视觉效果。在园林设计中,线的运用是大量的,而且十分重要。线的主要形式有直线和曲线,曲线又可以分为规律性曲线和非规律性曲线,它所表达出的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用明·计成的话形容就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2.3 面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具有两度空间,有明显、完整的轮廓。园林设计中的面,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景观格局,从美学角度抽象出来的元素,它没有厚度,只有长度和宽度。就园林景观而言,地面铺装可以看作是平面,水景中静止的水面也可看作是面,紧密成行的植物也可以看作是面。在园林设计中,平面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媒介,用于颜色的应用或空间围合的手段等处理。

(2)面的形状分为好多种,有几何形的面、自由形的面、偶然形的面等。几何形的面最容易复制,它是有规律的鲜明的形态,在规整式园林设计中应用较多。自由形的面形态优美,富有形象力,它是自然描绘出的形态,在自然式园林中运用较多,由于其具有洒脱性和随意性,深受人们的喜爱。

2.4 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设计中的点是整个园林设计中的精彩所在,点、线、面使得园林景观的空间变得有序,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应该更注重点、线、面三者的结合,营造出空间景观层次丰富、健康生态的景观环境。

3.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空间、肌理等形式。其基本形式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如福特·沃斯市的伯纳特公园的道路设计就是运用了米字格的方形排列重复的结构,形式简单但效果良好。又如广场上台阶的设计,就是渐变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给人很强的秩序感、韵律感。此外,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运用白沙铺在地上,划出纹理,模拟水的效果,也是肌理构成的应用。

4. 结论

平面构成的历史是百年来几何抽象的历史,它对园林景观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平面构成的美学角度去理解园林设计,其理论有利于园林的设计、组织。平面构成理论中的点、线、面是抽象造型的基础,这些抽象元素都可以在园林设计中找到原型。平面构成的各种基本形式,如重复、渐变、肌理等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可以拓展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和激发其创作灵感,对园林景观的组织安排有着积极地作用,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效果,对园林景观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在园林设计中,平面构成中的各个基本形式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我们在实际的设计应用中,要结合设计需求将各个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相互配合,进而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新军.现代设计理论及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2] 郑永莉.平面构成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3] 李颖.平面构成基础教学初探——谈平面构成的要素点、线、面[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

[4] 鄢泽兵,孙良辉.试论现代风景园林景观的点,线,面设计法[J].四川建筑,2004,04.

园林构成设计 篇4

构成设计,是运用点、线、面、空间及其简单的几何图形要素,在二维、三维空间中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构成规律,并构成十分丰富的画面。主要以通过黑白的或色彩的形体对比、交错、重叠、相加、相减、递增、递减、排列组合、物理量、心理量、尺度等手法组成特殊的艺术形态,创造性地表现出某些抽象的形态概念[1]。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从形式美的规律中探索空间形态创新,追求更高阶段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悟[2]。

构成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造型及空间能力的基础课之一,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从教学上看,构成设计国内开设于大部分艺术院校,并把它们当做主要基础课或者核心课程,带有浓郁的艺术特色。笔者所在工科背景的院校下,构成设计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融合衔接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上,如果采用艺术院校教师编纂的教材,其专业的课程训练则偏向艺术性,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严重脱节,不能让学生明晰开设此课的内涵和真正意义,学生会对专业课程提出质疑,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把它当做其它课对待,进而感到迷茫。教学作业成果上,作品出现大杂烩,看似形式多样,实则偏离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主旨思想,孤立了与园林的专业联系。如何对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构成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构成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风景园林专业,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重要目标。

针对这种教学症状,笔者所在的风景园林教研室对构成设计课程作了全面剖析。一致认为,首先,低年级学生对平面、立体空间意识模糊,对平面与空间之间的概念转化及基础构成缺乏系统认识,对构成设计的共性特征及空间形态生成共同规律缺乏理解与控制,导致创造性能力弱;其次,单纯地从二维平面形态训练、三维形态空间、结构表达等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功能与形态变换的设计能力不足;最后,平面形态训练课程与空间形态训练课程之间,融接设置空间基本功能与形态基础概念的训练较为弱,更多地偏向艺术性。

2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将构成美学原理法则进行生动化、具体化,做到原理运用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真正衔接。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主要来自自然美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不同的时期审美标准总体上呈现不断的变化,唯独审美标准的形式美法则也随之变化。构成设计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将平面构成设计与园林设计中的道路铺装图案,铺装材质颜色,材质质感的选择、空间中的景观小品构筑物等结合起来,运用形式美法则,通过比例、对比、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手法,进行各种形式的组合,将平面与空间进行转换,在空间中形成颇具特色的构成设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构成设计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构成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进行了探索研究。

2.1构成设计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

风景园林专业学习内容较为广泛,课堂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把对构成的理解、设计、使用与转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低年级阶段,把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讲授简单的构成原理,通过基本点、线、面、体这些构成元素,实践上做些简单的二维平面、三维空间形态组合设计,理解构成形式的发生、构成形式的组合、二维形式向三维空间的转换以及培养学生空间创造、使用的能力等,推动构思的形成、概念的展开,最终推动设计深入[3]。高年级阶段,将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设计中,按照构成形式与空间转换侧重点不同,实际课程设计中,运用构成原理对形体进行组合变换,以立体的形式融入空间设计中。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理解从低到高的“构成形式与认知”、“构成形式与空间环境转换”、“建构与营造”的学习阶段。因此基础构成设计应作为教学环节中的组成部分,循序渐进,予以强化,而非简单的基础训练。根据构成设计的形式与对空间的感知侧重点不同,将平面形态运用到空间环境中,以此强化构成形式与空间的形态概念环节有:

2.1.1将构成形式作为认知的重点,并对空间认知的概念有所分离。如:教学过程中运用基本的点、线、面等要素进程构成设计;对具象物体的原型抽象提炼;运用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优美的形体构成和模型。

2.1.2基础构成形式与空间感知并重。将平面形式与空间进行转换;以人的尺度比例对空间进行感知;各种广场尺度、滨水廊道、街道等室内外空间。例如:某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设计(30m×50m广场室外空间),要求选定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这一特定空间环境间的人,从空群使用、比例尺度等角度感知空间,构思提炼出平面设计概念或原型;在此给定的范围内,完成一个由平面构成组合向空间构成的转换,设计中反映出构成的组合方法、构思理念、构成概念的衍生,也要体现出该空间构成的主题。

2.2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

空间是由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双重属性组成。实体空间的存在由物体的材料、结构支撑等物质性建构因素组成,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等进行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以往教学过程中把平面构成的二维概念的生成与表达放在首位,但对三维的空间建构设计的内容及技术性要素涉及较少,致使好的创意缺少立体的表现形式。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等方面的融合,挖掘不同材料的组配在空间构成中所表现不同的直观感受,直观地面对空间建构方面的物质性问题,理解感知和把握构成中的形体分形、形体组合、组合变换、形态置换、空间搭建等具体的实践。

2.3针对性地细化构成设计课程

构成课程的细化,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构成设计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所谓细化就是使风景园林专业构成设计这门基础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方向发展进行有序的教学。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固定式、无法更改的审美原理的教学实践过程[4]。在此美学原理不变的情况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依据其专业特点,在进行方案构思上,运用美学知识与平面构成的形式在封闭空间、开敞空间或半开敞空间中进行创作设计,营造构建空间,也可以将线型构成、面型构成放在封闭空间或开放空间中进行审美组合,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3构成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实践

根据构成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背景,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教学列入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试点,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在以下方面:

3.1讲解构成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分析构成设计美学理论及形式美法则产生的原因,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剖析由古到今其产生的心理因素、社会背景、存在意义等,深入探究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的产生与意义,让学生领悟和掌握形式美法则并在以后的设计中综合运用。

3.2美学原理与专业课程实践嫁接

把构成设计的美学原理与课程实践教学嫁接,并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中尝试开放性的思维训练,按照形式美法则和审美原则构建多种模型组合,让学生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在营造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在所构建的空间,这种构成设计训练方式是在二维平面中向三维空间转换有序性、有组织的、反复进行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创造,让参与者中的学生完成课程的审美体验。

3.3探寻数字技术下构成设计的发展新趋势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构成设计教学方面带来了新的设计变革[5]。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它带来的是思维、推导、建构等全新的改变,构成设计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虚拟建构的特征。这一全新的构成设计数字建构方式体现出更多的非物质性,借助计算机软件实现三维虚拟模拟,能够将二维的形态通过计算机建模实现三维形态,使人们对构成形态空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也能使构成设计在空间生成、转换与可塑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4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效果

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课程体系中的形式美法则和美学原理进行概念上分类梳理,让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均衡、单纯齐一、多样统一、比例、节奏韵律和调和对比等内容更加清楚易懂[6]。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计上,美学原理,找到与园林设计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切入点,更好地与园林设计专业方向结合,起到了较好的综合运用效果。

4.1教学思路明晰

在教材的选择上,选用与风景园林基础教学专业性很系统的教材,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完善的、清晰的教学思路。

4.2让学生认识到构成设计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学习指导的重要性

通过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有机地与园林设计专业内容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晰所学的构成基础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就会有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5结语

构成教学是一门开放的、动态的、综合且不断更新的课程。首先,强化构成设计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以教学课题的形式融入到设计中,用二维形态、三维形态等进行生成与表达,推动设计进步并提高构成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在教学中有目的、有序地结合课题内容进行设计,采用不同的材质材料进行空间建构,最终在设计概念和物质实体上生成物质形态。再次,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虚拟建构等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使构成设计与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交叉与融合,更新思维,形成新的教学特色。

摘要:构成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造型及空间能力的基础课之一,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基础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上,通过对构成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进行阐述;教学实践上,通过讲解构成设计的形式美法则、美学原理、美学原理与专业课程实践嫁接,探寻数字技术下构成设计的发展新趋势,以适应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需要。

关键词:构成设计,风景园林,空间

参考文献

[1]盛小清.教学网页设计的构图技巧透视[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1,15

[2]白春霞,侯伟男.“起·承·转·合”——基于建筑学专业的《空间构成》教学实践[J].福建建筑,2014,09,01

[3]钟力力.认知与建构——建筑学专业空间构成教学改革初探[J].华中建筑,2010,10-25

[4]陈绪春.空间构成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3-05-01

[5]钟力力.认知与建构——建筑学专业空间构成教学改革初探[J].华中建筑,2010,10,25

园林构成设计 篇5

2010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王泽 20102509310038

摘要: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是风景园林的四大要素,是形成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的基础。鉴于风景园林中还包含其他要素,有的书籍还将铺装和其它园林构筑物也纳入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中。所有风景园林构成要素共同造就了风景园林,展现了风景园林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要素、作用

一、园林的功能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二、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

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是形成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的基础。园林的四大要素为: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其中地形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所有室外活动的基础,也是其它诸要素的基底和依托,地形布置和设计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景观空间环境的质量,并且它对其它设计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具有支配作用。水体是园林中最活跃的要素,它不仅具有湿润空气、降低噪音、灌溉土地、提供造景的实用功能,其不同形态所造成的视觉独特性,还能为园林创造活力气氛。植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观素材,它自身的生态习性、观赏特征、空间营造和美学功能,为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使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园林建筑首先具有实用功能,其次它又是重要的造景因素,园林建筑可以构成并限制空间,在园林中往往是景观空间的焦点。除了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四大要素以外,有的书籍还将铺装和其它园林构筑物也纳入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中。

三、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及对风景园林的作用

1.山

山是地形的一种,不同地域不同的山,产生的风景效果是不同的。以岭南为例来说,岭南园林的山性不明显,园林中的山大体有这几种:一是崖瀑潭局中的悬崖,如清晖园的九狮山和凤来峰;二是鼓石潭局的鼓石岛,如万石植物园的万石湖中真鼓石和南湖公园中的塑鼓石;三是海礁局的礁岛,如佛山梁园中的龟石和湖心石;四是一般的堆山,如海口五公祠中的珊瑚石山。

岭南园林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现代公园也是如此,多因水为水,因山为山,如桂林园林中的真山水,几乎不需改造。

2.水

水体是园林中最活跃的要素,它不仅具有湿润空气、降低噪音、灌溉土地、提供造景的实用功能,其不同形态所造成的视觉独特性,还能为园林创造活力气氛。水对于岭南园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岭南园林属水性,具有多种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如白天鹅宾馆中的故乡水和水潭以及广州山庄宾馆的三叠泉;二是湖景,如广州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湾湖等;三是潭,与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没有瀑布,水面较阔,如台湾日月潭;四是流筋之曲水,如广州雕塑公园中的云溪;五是井泉,如广州的廉泉和贪泉,柳州鱼峰公园三姐楼院中的井栏等。由此可见,没有水,岭南园林会失掉其特有的活力。

3.石

岭南的石与江南及北方园林不同,有广西湖石、广东黄腊石和英石、阿南花岗石、海南珊瑚石、台湾咭睹石等。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里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里石法为黄腊石、湖石和花岗石,分平置、抛石和理石三法。

石身置于土上,如随意抛置而成,故云抛置,如金茶花公园;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称为平置,如湖里公园;石根超过一半没入土中称为理石,如南山寺。

堆石法多为用于湖石或珊瑚石,如汕头中山公园海礁石山、海口五公祠珊瑚石山、台湾吴园咭睹石山。

叠石法主要用于英石的壁山做法,称挂壁法,最富岭南风韵,如广州宾馆三叠泉,可用于室外室内,前者如广州流花湖公园茶室的壁山,后者如白天鹅宾馆石室中的壁山。

塑石法用灰泥和水泥仿石,节省石材,现代公园里儿童游乐区的古洞探险几乎都用塑石,最好当属问南塑鼓石,如厦门南湖公园。

4.建筑 建筑从类型上看,有碉楼、船厅、廊桥等,碉楼源于碉堡,知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和立园毓培楼。舫除江南园林似的石舫外,还有岭南的舫,和宝墨园的紫洞艇,更有与众不同的船厅,把客厅与楼结合,略带船意,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是也。亭的做法很不规范,千奇百怪,或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材穿插的,或少数民族式、俄罗斯式或西欧式。桥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如余荫山房为典型,另有少数民族的风雨楼和山区的索桥。就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就单体形态看,多高柱础,宽檐廊,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窗,砖雕窗,灰塑门就装饰来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

古典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园,在门头、门联、窗相、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的“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字画古园的字画相对较少,现代园林中更是少用,但也不乏佳作,如惠州小桃园后门联“不深不浅湖水,半砖半阁人家”,荔湾湖公园海山仙馆有联“荷花世界,荔子光阴”等。

5.植物

植物的地域特征会更明显。北方我国从北往南植被依次是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等,树木南北差异大。海南这边的植物可以用“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个字来概括。海南的特征树有棕桐类的大王椰、假槟榔、大王棕、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筋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另有榕树、荔枝等。这是我国其他地方风景园林中难以具备的要素。

四、各要素有机结合下的风景园林

地形、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铺装道路等园林要素通过彼此组合、渗透,构成丰富、流动的景观空间区域。例如苏州畅园就以水池为中心,建筑环绕水池四周进行布置,为观景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添加了景观的层次。

我国园林追求无限深远的艺术境界,然而园林的实际空间面积总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和意味不尽的园林意境,造园家常在山、水、亭、台及建筑物的设置上竭尽迁回曲折之能事,通过空间的划分、对比、渗透等艺术手法,达到层叠错落、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漫无边际、不可穷尽的园林意境感受。如苏州网师园占地仅0.4公顷,但在空间的安排上采取主、辅对比的手法,以大大小小的若干幽奥空间烘衬出主景区的开朗,虽“地只数亩,而有纤回不尽之致”,实为小园中“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佳例。

中国园林要素诸如山石、洞壑、水面、驳岸、小桥、回廊、路径、墙垣等,在布置上均忌平直而求曲折,所谓“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这些曲折的流线既能引导人流,又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而由此形成的曲折的空间以及含蓄半露的石竹、屋角,给人在游历园林的时候留下想象的空间,眼前不断展现的不同情趣的幽境,吸引着人们去探景寻幽,从而给人带来意尤不尽的观赏趣味和连绵不断的深远感受。如苏州环秀山庄,虽然园的规模有限,但山石、水池、路、桥等要素均极尽迂回曲折之能事,藏露有致,具有隐约迷离、难穷其源之感,遂使得整个园子显得格外深邃,意境深远。“曲”的手法无形中扩展了园林空间,曲径通幽处,风景之美才显得更有活力,更耐人寻味,这是中国园林意境生成的美学规律。

再如苏州网师园中部以水面为整个园林布局的主导因素,建筑如亭、廊、阁、轩等均依水而建,假山、建筑和繁密的树木与水面的”空“形成了虚实对比,强化了“空”的境界。再如留园东部景区建筑组群的空间处理:五峰仙馆的厅堂通前达后,南北两面基本被轩豁的门窗所占,实中留虚,在窗门后、粉墙前映以竹石、芭蕉,既富有画意又极尽空灵风致之美,意境不可穷尽。“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丰富了园林景观空间的内容和层次,构成了生动的园景画面,给园林增添了无尽的意趣和幽远的意境。

五、中国园林的南北差异

中国的园林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北方,随后发展于南方,最终又通过南北园林的吸收融合,重新在北方达到极致。自周文王修苑囿、筑灵台以来,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魏晋北朝的山水园林,再一路经隋、唐、北宋、元、明的宫殿园林,发展到最终成为园林之首的圆明园,北方园林一脉相承着皇家园林的尊贵与大气,与南方小巧婉约的私家园林形成风格鲜明的南北两派,共同创造出璀璨耀眼的园林文化。然而一直以来,许多人对南北园林的风格特征仅仅有模糊的概念,既不知道它们具体的差异,也不清楚自己会更喜爱哪一种园林。那么,南北方园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来说南方园林,由于江南一带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其园林设计以繁复和细腻为主,大多依水而建,景观遍布。其建筑结构不拘形式,清秀淡雅,但也因而略显简陋。由于南方园林大多为私家园林,因此整体规模偏小,以人造景观为主。由于南方多雨,因此园林内多走廊亭台。总的来说,南方园林紧凑巧妙,以水为核心,以花草奇石为主要景观,整体散发着如江南女子般的婉约。而拥有皇家血脉的北方园林,在规模、景观、建筑上则与南方园林有着明显的不同。北方园林普遍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而景物包罗万象,不拘一格。由于北方降水量和气候条件与南方迥异,所以北方园林中较少人造的景观,而强调与自然山水的结合。正是因为皇家园林的血脉,才使得北方园林往往能够选取集天地精华的山水文脉间大兴土木,这是南方私家园林无法做到的。因此,北方园林之景往往以自然的河湖山川为主景观,景致大气开阔,给人以自然的震撼之感。

归根结底,风景园林的南北差异还是来自于构成风景园林要素的差异。既关乎于风景要素质量的不同,又在乎与不同要素的不同组合。熟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对风景园林进行规划。

参考文献

略论姑苏园林画境构成 篇6

【关键词】 姑苏园林;画境;散点透视;留虚;皴擦

中国园林是可赏可游可居的立体空间布局艺术,并能给人以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美感享受;山水画为可欣赏的平面艺术,带给我们的是视觉的以及想象的美感。两者都属于山水艺术,都以大自然为对象进行艺术创作,两者的最高美学核心都是“自然”,山水园林与山水画有着天然的联系。黑格尔论述过园林与绘画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

花园并不是一种正式的建筑,不是运用自由的自然事物而建成的作品,而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岩石和它的生糙自然的体积、山谷、树林、草坪、蜿蜒的小溪、堤岸上气氛活跃的大河流,平静的湖边长着花木,一泻直下的瀑布之类。中国的园林艺术早就这样把整片自然风景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等都纳到园子里。[1]

园林与绘画创作,都是艺术家从大自然中选取最美的元素,进行审美过滤以后,再按照美的规律组合起来的艺术品。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2],姑苏是书画艺术的渊薮,“群彦汪洋”。姑苏艺术家参与或自己营构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私家园林郁起的晋代,艺术家戴颙就在苏州筑“有若自然”的园林。自宋元至明清,众多的文人画家参与了姑苏园林艺术的实践活动,如活跃在江浙地带的吴门画派、浙派、虞山派、云间派等画派,大多参与了造园。特别是崛起在明代中叶的“吴门画派”,更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姑苏园林的营构,他们既构园亦画园,流风余韵达四百多年。明清以来的姑苏园林,从整体布局、结构层次到园林小品,俯仰之间,皆成图画,素有“立体的画”之美誉,确实名至实归。

一、散点透视

山水画采取视点运动的鸟瞰动态连续风景画构图,即“散点透视”法,园林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两者在手法上基本一致。宋郭熙《林泉高致》云: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姑苏园林经营位置、空间布局的物质要素也是山水、草木、亭榭、天光、云影、烟云、百花、鸟鸣。姑苏园林山水布局悉符此理。

姑苏园林成功地运用因借、障景、对景、点景、隔景等手法。园林大多以水为中心,亭榭环池而筑,花木掩映、参差错落,高低俯仰皆成景,注重了构图层次、横直的线条对比、仰俯的形势对比、轻灵厚重的体量对比,并注意了光线的明暗、位置的高低、物体的大小、境域的宽窄、环境的动静、色彩的浓淡等。

因借法是拓展园林欣赏空间的重要手段,计成《园冶·借景》中说:“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远借,借助园中楼阁或高阜小亭等高视点的建筑物,远眺园外之景:明徐氏园的“寰胜楼”:“登斯楼也,左城右山,应接不暇,而虎丘当北窗,秀色可摘……俯而视之,则平畴水村,疏林远浦,风帆渔火,荒原樵牧,日夕异状,名之曰寰胜。”[3]49(图1)

留园之楼,“登高骋望,灵岩、天平诸山,若远若近,若起若伏,献奇耸秀,苍翠可掬”[4]50。

清代阊门外冶芳浜内的清华园“登清华阁,左右眺望,吴山在目,北为阳山,南为穹窿,浮屠隐见知为灵岩夫差之故宫也;虎阜峙后,参差殿阁,阖闾穿葬所也;其他天平、上方、五坞、尧峰诸属,俱可收之襟带”[5]98。

网师园的“撷秀楼”,俞樾跋语:“少眉观察世大兄于园中筑楼,凭槛而望,全园在目,即上方浮屠尖亦若在几案间,晋人所谓千崖竞秀者,俱见于此,因以撷秀名楼。”“晋人”指顾恺之,取《世说新语·言语》篇,突出了远借之景。登楼西望,可见城西天平、灵岩诸山,黛痕一抹,隐现窗前,似乎触手可及,犹行山阴道上,可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丰富了园景,增加了园趣。真可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清代的寒碧庄,“园饶嘉植,松为最,梧竹次之,平池涵漾,一望渺瀰……登亭览眺,岚光波影,堂轩楼阁,参差出没于林木间”[6]52。

这就是祁彪佳所谓“态以远生,意以远韵。飞流夹,远则媚景争奇;霞蔚云蒸,远则孤标秀出。万家烟火,从远故尽入楼台;千迭溪山,以远故都归帘幕。若夫村烟乍起,渔火遥明,蓼汀唱欸乃之歌,泖浪听之语,此远中之所孕含也”[7]。距离产生美感。飞瀑夹,远观则媚景争奇;云山雾峰,近视则不见孤标秀出。登高眺远,千迭溪山,都归帘幕;万家烟火,尽入楼台。仰望天宇苍苍,俯瞰地表茫茫,会使人不由自主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悉符绘画高远、深远、平远、阔远、迷远和幽远之理:

郭氏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上,背后有淡山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者,谓之深远。自近山边低坦之山,谓之平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渺者,谓之幽远。[8]

“倘嵌他人之胜,有一线相通,非为间绝,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9]56,是谓“邻借”。可以借近邻春色,如拙政园西部“宜两亭”,亭在西部假山之上,亭东一带云墙,分隔中、西两部。自亭不但可俯瞰西部的亭台楼阁,还可东眺中部的湖光山色。因取唐白居易《欲与元宗简结邻而居作诗以赠》诗“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句意,“隔墙送过秋千影”,观赏者的眼光尽可突破围墙的局限,尽收隔墙春色于眼底,也可以通过洞门漏窗等就园内景区互借。

仰借、俯借,俯仰有景,务必在人们最佳视角范围内设计景点,如“在水平向上,人的双目合同视野,最佳视角在60°以内,一般以水平视角在54°时为设计中的最佳视角”[10]121。

nlc202309030742

所谓“声借”实际属于“邻借”的派生物,所谓林荫莺歌、山曲樵唱、隔岸马嘶、邻庙晨钟、远刹暮鼓、墙外橹声等都看借入园内。如耦园东花园的“听橹楼”紧靠内城河,外接娄江,遂有“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的清幽意境。

“镜借”不仅增加赏景层次,而且还因“镜里云山入画屏”,增添无穷韵味。但镜子无需面面对佳景,如网师园“月到风来亭”中大镜,面对天光云影之水和“射鸭廊”狮形假山等秀美景色;面壁亭大镜,面对的是秀峰和螺髻亭。

总之,无论园内园外,无论是借景、点景还是对景,佳景能互相借资(图2)就妙。张家骥《园冶全释》解释说 :

任何一处景境的创作,都应是构成园林完美而和谐的整体部分,不论是由外望内,由内望外;自上瞰下,自下仰上;由远瞻近,由近眺远,无不具诗情而有画意。必须从人和人的视觉活动的审美要求,通过时空融合的整体环境,体现出自然山水的精神和意境,这就是“互相借资”的意义。

园亭楼阁、套室回廊等位置设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11],就必须巧妙地运用“隔景”手段,即通过布局上的分割、转折、封闭、围合,达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艺术效果。清木渎桂隐园,“入其门,望不数亩,而间架疏密,一一入画。有凉堂,可以企脚北窗;有奥室,可以围炉听雪;有山阁,掇烟云于帘幕;有水榭,招风月于坐卧。老树扶苏,浓荫覆庐,红莲蓲蘛,清袭衣裾”[12]150。高低错落、旷奥得宜。

潘世恩临顿里宅园:“清流绕屋,花竹交映,有亭翼然,背山面水,曰凤池亭。燕居之室,环拥图书,乔松如龙,亭亭霄(上雨下兆)之表,曰虬翠居。岑楼耸然,高出林表,芳华迎春,繁英如雪,曰梅花楼。楼下粉垣迤逦,修廊环之,曰凝香径。芳堤夹水,平桥通步,飞泉漱石,声如鸣玉,曰瀑布声。幽房邃室,众喧不到,曰蓬壶小隐。泉出石间,味甘如醴,曰玉泉。兰寮东启,空明无碍,曰先得月处。枕水作屋,中贮法书名画,曰烟波画船。竹木交荫,万绿如海,曰绿荫榭。”[13]

画理讲究静远、曲深。清恽格《瓯相馆画跋》说:

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极静。古人云:“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之遥。”其意安在?

造园亦追求营造幽趣、静趣。姚承祖《营造法原·园林建筑总论》论述到姑苏园林营构原则是:“不崇庄严伟大,但求幽静精巧,计划部重对称,免呆滞之弊,而须曲折,有引人入胜之概。”营造出“静、远、曲、深”之景,也是文人追求的澹泊宁静心态的物化,能让人感受到“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的园林逸韵雅趣。

《浮生六记》载作者在园中的体会:

吴下有石琢堂先生之城南老屋。屋有五柳园,颇具泉石之胜,城市之中,而有郊野之观,诚养神之胜地也。有天然之声籁,抑扬顿挫,荡漾余之耳边。群鸟嘤鸣林间时,所发之断断续续声,微风振动树叶时,所发之沙沙簌簌声,和清溪细流流出时,所发之潺潺淙淙声。余泰然仰卧于青葱可爱之草地上,眼望蔚蓝澄澈之穹苍,真是一幅绝妙画图也。[14]

“建筑空间环境《园冶》在‘装折’中有两种手法:即‘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出幕若分别院,连墙拟越深斋’。源出:中国古老哲学‘无住不复,天地际也’的空间意识、形成园林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游览路线,充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以少总多’、‘即小见大’的原则。这种从有限达于无限的视觉审美心理活动,是人们获得自然山林意境的最佳条件。”[15]

二、虚白意蕴

明清是中国山水画和花木竹石图等风景小品发展的高潮,绘画强调“虚、白”的意蕴,“凡事不妙于虚,实则板矣”[16]227。大胆剪裁,把与主题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物一律删除,画面留出大片空白以增强形式美的因素;景物刻画精巧、深入,以少胜多。

姑苏园林广泛地采用留虚手段,使得人们眼光所到之处就是一幅岁寒三友图、花木小品画,或“马一角”、“夏半边”,美不胜收。

姑苏园林建筑都是粉墙黛瓦,白色墙体即如绘画之“留虚”、画纸,可以就此绘出丰富多彩的立体图:

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17]213

如网师园琴室之峭壁山,贴在斑驳的粉墙上,俨然佳山;山周数竿紫竹,摇曳生姿,山石缝隙中点缀着书带草,俨如竹石图。

网师园园中池东靠住宅一面是一壁高高的白粉墙,墙下池边叠置狮形假山,爬着紫藤、薜荔等藤类植物,从“月到风来亭”往东看,完全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山石图。

在白粉墙墙下点缀湖石及人文色彩浓郁的花木,墙上镶嵌字额点题,组成主题花木图,留园的“古木交柯”、狮子林燕誉堂南墙“玉堂富贵”堪称典范。

走完留园入口曲折过廊,南粉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石匾,墙下原有古柏和冬青交柯连理,依墙筑花坛一个,成为一幅极妙的古木交柯写意画!(图3)古木交柯在古代是太平吉祥的象征,往往载入史册。

狮子林燕誉堂南白墙上虽然没有题额,但在用湖石参差砌筑一花台上,植有象征富贵的牡丹、满堂春色的海棠和象征优秀子孙的芝兰玉树的玉兰,还有一丛南天竹,组成了吉祥画面,还可取四种植物的谐音成“祝玉堂富贵”颂祷语。

依托白墙组成各色单纯花木图更多:

留园华步小筑庭院,是正对着绿荫的窄窄的小过道,南院粉墙下,点缀着石笋、南天竹、书带草,一枝老藤沿墙蟠曲而上,晚清朴学大师“花步小筑”四字题额和跋语,恰似国画上的题字和一枚印章!

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嵌以山石,植慈孝竹,书卷形的“海棠春坞”题款,宛然立体画(图4)。

墙角一丛修竹、一株梅花、几根错落石笋,俨然一幅小品画(图5、图6)。假山石缝中、石峰基部、墙脚边、阶下、树根四周、庭院角隅、溪边斜坡,只要书带草一点缀,层次顿增,且画意横添。假山堆叠的疵病处的书带草,又如山水画中点苔。[18]76

nlc202309030742

姑苏园林沿墙所植花木一般不是紧贴墙根,而要离开一段距离,使墙面可以更好地接受朝晖晚霞的光影,届时由阴面白色粉墙衬托出来的花影如绘,别是一番光景:

拙政园“十八曼陀罗花馆”南面天井中,靠南白粉墙种有十八株山茶花,花有粉红、深红、白色,花期仍很绚烂。还配置两株白皮松,东角有假山一座,不仅构成一横幅由松、山茶、假山组成的实物的立体画面,而且朝阳夕辉穿过花枝树丛,映射在墙面,斑驳陆离的水墨画更夺人眼球。

洞门及花窗、无芯窗、有芯窗等建筑之“留虚”,“刹宇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19]51,仿佛一幅李昭道的青绿山水画,又似黄公望笔底的千丘万壑。

清李渔钟情于他的“尺幅窗”:“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姑苏园林书斋厅轩中处处可见这类“尺幅画”:

网师园四面厅“小山丛桂轩”轩北为模拟崖岗的近景黄石假山,宛如国画山水画中一幅立体云岗山体画(图7)。

轩北墙正中一方窗,中间圆形窗框嵌进窗外假山一角,真如“马一角”!

殿春簃窗后小天井内,略置叠石,并植有芭蕉、慈孝竹和腊梅、天竺,北面三窗,红木镶边的长方形窗框构成框景,构成“蕉窗”(图8)“竹窗”和东坡的竹、梅、丑石“三益友”窗,“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成为一幅幅优美雅致的国画小品。

姑苏园林中各种“框景”和“夹景”的形成,暗合了风水所指的“过白”手法的运用,风水所指的“白”,是天空的光线,便于建筑物之间的采光纳阳,阴阳调和,也使画面得以舒展。如在门与景物之间的空间组合,靠着巧妙的距离选择,使得门框、门洞如同在对近景或远景进行了剪裁、镶框处理,形成称为“窥管效应”的空间序列效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经验。网师园梯云室北部庭院,贴近北部院墙点缀着两三块玲珑剔透的湖石,自梯云室透过槅扇看去,宛如一幅图画镶嵌于精美的镜框之中。拙政园曲廊转折处也有精彩一景(图9)。

笪重光《画筌》曰:“山实,虚之以烟蔼;山虚,实之以亭台。”刘熙载也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20]

苏州退思园的“闹红一舸”与此异曲同工:石舫见头不见尾,半浸碧水,舫由湖石托出,水流漩越湖石孔穴,潺潺有声,舫两侧的湖石,又仿佛船行时激起的浪花,既有动感,又有声感,可谓形神皆备。

园林组景中对植物配置、山石掩映、水桥廊榭、亭台楼阁等的处置,乃是遵循山水画论的构图落幅原则:山颠植大树虚其根部,得倪瓒飘逸画意,山颠山麓树木皆出丛竹或灌木之上,山石并攀以藤萝,使望去有深郁之感,得沈周沉郁之风。[21]67

园林中树木造型天然,既非刻意,又具配置匠心,呈现出多彩的画意:

如网师园、怡园的白皮松,弯曲的树干斜临水面,呈探水式;或似耦园东花园假山高处的瓜子黄杨,倒挂于黄石峭壁之上,弯曲的树干斜临池面,呈悬崖式;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前花台上的黑松,树干横卧于地面,呈卧干式;狮子林指柏轩前假山上的古柏,树干弯曲,树枝下垂,呈曲干式。[22]以上树形与绝壁水池配合成绝妙的画面。当然,古树苍古的枝干和树形天然虬曲的紫藤等藤类植物本身就是一幅画!

姑苏园林植物色彩固然斑斓缤纷,但建筑色彩以水墨淡彩为宗,以浅绛淡色为主,多用青灰色的砖瓦顶或用粉墙瓦檐等黑白色调,并在门厅、廊柱上略施色彩,梁枋、木柱与门窗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大多用广漆油漆,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家具陈设品均以枣红、黑、栗壳等三色为主要色调。偏于混茫、明静的偏冷色调,显得恬静自然,古色古香,幽雅清新。“淡是无涯色有涯”,雅淡的色彩是符合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要求的。“其佳处是与整个园林的轻巧外观,灰白的江南天色,秀茂的花木,玲珑的山石,柔媚的流水,都能相配合调和,予人的感觉是淡雅幽静”[23]。与画家用水墨画江南完全同调。

三、以土石为皴擦

姑苏园林叠山、垒石广泛借鉴绘画的艺术手法,以土石为皴擦。皴本是中国画中根据各种山石的形质提炼概括出来的一种用笔墨表现阴阳脉理的特殊线型技法,根据山石的大小、石纹的横直,分别组合模拟成真山形状,运用石涛“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画论,采用不同的皴法。

张家骥先生根据《园冶》总结出:

造山视觉心理活动依据,“欲藉陶舆,何缘谢屐”。具体方法是“未山先麓”。叠石、峰石不论是一块,还是两三块拼叠“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石有飞舞欲举的动势,才能给人以高峰峻立的联想,象征山峰崇高的精神。[15]406

姑苏园林造山,遵循“未山先麓”原则,叠石上大下小具有飞动之势。如江南三大名石的“瑞云峰”、“冠云峰”等都如此,一般景石也符此理,如留园猕猴峰(图10)。

为姑苏园林叠山的造园名手,也大都擅长画艺,“见其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迂回入画”。

造园艺术家张南垣及其子陶庵,都精通绘事,袁枚《随园诗话》说张涟“以画法垒石,见者疑为神工”,《国朝画微录》也说他“少学画山水,兼善写真,后即以其画意垒石”,“若荆、关、董、巨、黄、王、倪、吴,逼肖”。张然“以意创为假山,以营丘、北苑、人痴、黄鹤画法为之,峰壑湍獭,曲折平远,经营惨淡,巧夺天工”(1),是按照李成、董源、黄公望、黄鹤山樵等画家的笔法来堆山叠石的。

戈裕良用湖石叠置的环秀山庄主景假山,以大块竖石为骨,又以小石细心掇补。“他既采用斧劈皴法使石块刚健矫挺,又创钩带法,钩带大小石造环桥,使之与真山洞壑不少差。他承大画家石涛笔意,洞皆拼镶对缝,纹理统一,浑然天成(图11)。他在常熟燕园叠的黄石假山杰作“燕谷”,也用同样的方法。

耦园东花园主景黄石假山,“不论绝壁、蹬道、峡谷、叠石,手法自然逼真,石块大小相间,有凹有凸,横直斜互相错综,而以横势为主,犹如黄石自然剥落的纹理”[24],山巅平台护栏按主峰造型采用竖向岩层结构叠成竖向造型,平台不置建筑物,和黄公望画山之法同,黄公望所画之山,“顶多岩石”、“山之外伦极力奇峭”。此假山与“明嘉靖年间张南阳所叠上海豫园黄石假山几无差别”[24]。

nlc202309030742

小灵岩山馆的叠石峰,和李公麟的某些山石皴法相近。拙政园中部土山随宜叠置的黄石群,基本上用倪云林侧峰表现的折带皴法。留园建园之初,园主徐泰时邀请画家周秉忠为之叠山,叠成一座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的石屏,袁宏道极为叹赏,称之为“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真妙手也”。

《画山水诀》有“主山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于主”、“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等论述。

姑苏园林假山都有主客之分,如环秀山庄中部及东北部主山气势磅礴,山势外合内分,外观雄浑凝重,绵延伸向东南,主峰高7.2米,直至东北边界围墙。客山拱揖于西北角,紧贴围墙设半壁山崖,“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止于池边。水萦如带缭绕于两山之间, 迂回曲折。

耦园黄石假山亦作主副二山,东侧为主山,山势起伏,雄浑峭拔;峰顶东缘急转为绝壁,倏然直落深潭,崖壁间悬葛垂萝,几株古木虬枝挤出石缝,斜倾水面,极富野趣。北侧竖置大石数排,结构极似巨石自然风化剥裂,给人以险峻、苍劲之感。气度恢宏,如北国巍峨的崇山峻岭。西侧副山作为陪衬,西麓降至樨廊半墙,山顶上筑有平台。主、副两山间谷道宽仅一米余,两侧削壁如悬崖,深邃似谷,摩崖“邃谷”。

主持修园的也多画家,如清末民初为贝家主持修园的是苏州知名画家刘临川,他早年宗王原祁,后学王石谷,今可见的狮子林图就是他重绘的。

拙政园兰雪堂前的观赏石峰“缀云峰”,原为明代画家、叠山高手陈似云用大小不等的湖石叠成,自下而上,逐渐硕大,其巅尤壮伟,其状如云。1943年突然倒圯,1959年,能书善画的汪星伯指导假山工人恢复现状,峰顶用黄鹤山樵(王蒙)云头皴法,缀成峥嵘一朵(图12)。

留园楠木厅前的假山,灵巧自然,洞壑东西通达,西洞边石径盘曲,直上西楼,山上花木藤蔓点缀得宜,画意横生,那是40余年前重修时画家与叠山师商量而成的作品。

最后,我们用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的话作一小结: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园林构成设计 篇7

关键词:构成艺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运用

构成艺术就是一种通过研究形态要素的造型美学来表达出某种意义的艺术形态。构成艺术强调个性之美与共性之美辩证统一的美学规律对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也不断地吸收构成艺术的理念, 在设计的过程中, 更多地与构成艺术的元素进行有机结合, 将构成艺术更好地运用到自身的设计当中。

1 构成艺术的简要概述

1.1 构成艺术的来历

构成艺术兴起于19世纪20年代荷兰的青年艺术家造型团体, 这些团体的青年艺术家们将几何形态的空间构图的理念运用到造型创作中产生了令人惊喜的艺术效果[1]。后来, 这种独特的造型美学理念逐步应用扩展到不同的领域当中, 经过众多的艺术实践创造, 最终形成了围绕着空间、色彩和形体这三种元素进行大胆构图的艺术形态理念。

1.2 构成艺术的发展历程

20世纪20年代末, 机械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也同步带动了人们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思维观念方式的转变。这些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为构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当时在建筑领域和美术领域兴起了一股反对意大利未来主义, 投身到构成艺术领域的重要思潮。也是在这一时期, 构成理论的课程在学校渐渐兴起, 构成设计理论了逐步走向了成熟。这一时期的包豪斯学校的构成设计课程是构成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之作, 也是构成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包豪斯学校经过实践研究, 最终确立了以抽象几何图像为元素, 兼具实用性功能的包豪斯构成设计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构成艺术理论思想对世界的许多国家都产生了影响。在美国, 随着包豪斯学校的教授到美国进行开班讲学, 构成艺术理论在美国迅速传播扩散, 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工业设计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日本, 随着包豪斯思想的传播及日本本土艺术者的努力创造, 构成艺术在日本得到了创新与发展。与此同时, 在欧洲的许多国家, 构成艺术都与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 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风格[2]。20世纪80年代, 构成艺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传到了中国, 且与中国的特色国情相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构成艺术风格。

1.3 构成艺术的含义和特征

构成, 是指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法则进行组合构造。构成需要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与此相对应的, 构成既包括点、线、面和体等形态要素, 也包括心理要素, 即心理上的审美认同感。构成艺术侧重形态方面的要素, 追求形态上、视觉上的美学创造。因此, 构成艺术就是一种主要通过研究形态要素的造型美学来表达出某种意义的艺术形态。

构成艺术的关键特征是审美特征, 构成艺术最终要形成符合美学规律的作品。美学规律是个性之美与共性之美辩证统一的规律。这就要求构成艺术在创作中既要关注个性之美, 也要关注共性之美。具体来说, 构成艺术的创作既要有创作者个人独特的美学认识, 也要体现出社会文化的共性审美潮流。此外, 融入真、善、美的情感元素也是构成艺术的审美特征的要求之一, 真、善、美这三种情感是能够触动心灵的美好情感, 将这三种情感元素融入构成艺术当中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

2 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探究

随着构成艺术的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现代园林设计变得更加形象化、简洁化。以构成艺术为出发点设计的现代园林涌现出了大批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这些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为所在的城市地区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成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接下来, 从构成艺术中点、线、面和体这四个方面元素进行探究, 研究它们的运用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所起到的作用。

2.1 点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在构成艺术中, 虽然点元素是最小的单位和最基本的元素, 但是它在艺术设计当中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点是园林设计的起始点, 任何园林设计都是从点这一最基本的元素单位开始的, 点这种元素看上去虽然不起眼, 但却是最不可或缺的。具体到现代园林设计当中, 首先, 点不仅可以表示圆形、方形等各种形式的形状特性, 还兼具表达具体位置的功能特性, 点的这两种特性可以使其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出景观的具体体积与形态;其次, 点元素的衬托及点缀可以形成带来扩大膨胀的效果, 给人们的视觉带来强大的冲击, 园林景观中的假山设计就是运用了点元素的作用来达到使景观立体化、形象化的效果。

2.2 线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线在分割和连接空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线可以将景观的长度、宽度和方向体现出来, 不同形状、不同状态的线可以打造不同的空间, 从而形成景观或严肃或活泼的不同形象, 以赋予景观生命活力。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 不同的线元素由于长度、方向、位置等特点不同, 其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3]。例如, 线性溪流细小绵长能够使园林景观营造出一种柔软轻盈的感觉, 宽大长直的园林道路能使人产生庄严肃穆的感觉。在具体的园林景观设计当中, 应该以不同线元素的不同特征为具体出发点, 既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运用不同线性元素进行不同的形态变化, 也要关注线元素的方向感变化, 从而让园林景观设计更有立体感与活力感。

2.3 面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相比于点与线, 面给人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要大得多。可以这样说, 在景观中, 面元素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是点元素与线元素两者有机结合所带来的效果总和。毫不夸张地说, 面元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要想将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效果把控好, 必须重视面元素的运用。由于景观设计中, 面的作用会随着面积的增大而增加, 所以要对现代园林的面积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不同形态的面表现出的感官效果不尽相同。直线面井然有序, 曲线面舒服自然, 在进行现代园林面的规划的过程中, 要注意不同形态的面的配合设计使用。现代景园林设计讲究自然与景观的和谐统一, 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现代风景园林面的规划, 就地取材, 利用好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 创造出和谐、自然的效果。

3 结语

作为重要的休闲景观, 现代风景园林对于人们放松身心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享受品质生活, 人们对于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的要求日渐多样化。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多样化需求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构成艺术以其兼顾个性之美与共性之美的审美特征及多元素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施楠.浅析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构成艺术[J].城市地理, 2014 (16) :278-279.

[2]翁南蓝.浅谈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的运用[J].江西建材, 2014 (4) :214-215.

园林构成设计 篇8

1 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的关系

在形态构成中构成艺术在现代园林设计应用中最为关注的是高度抽象的形、形的构造规律及美的形式。对空间的把握和塑造是现代园林设计的根本, 以此来看, 园林设计也是“空间构成”。空间以形态的方式存在, 是可操作的。感官使我们认识了世界, 同时也促使了我们对设计尺度的把握。从形式分析的角度看, 只有概念性的归纳视觉特征, 充分了解园林形式的构成情况及其呈现出的视觉特征, 才可掌握其运作规律。构成艺术只提供了一种解决或思考问题的方法, 而对于形、空间、美的把握, 此方法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有效。

2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构成方法

2.1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单元类构成方法

2.1.1 骨骼法。

形的基本单元依照“骨骼”, 所限定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 形成“新形”, 即骨骼法。骨骼法是对景观设计进行控制, 以达到秩序统一的最常用手法之一, 在规划设计中广泛应用。骨骼按结构方式、骨骼线的可见性均可分为规律性骨骼和非规律性骨骼、可见骨骼和不可见骨骼。重复是设计达到统一最常用的基本手法, 重复构成可分为基本形的、骨骼的重复两种形式。在重复构成的基础上, 进行不同变化处理后也会形成多样的构成类型, 例如渐变构成、发射构成、近似构成、变异构成等。

2.1.2 聚集法。

在没有明显骨骼的控制下, 从结集的角度看风景园林设计, 若风景园林环境中有足够的景观元素的组织与安排, 比如涉及众多相同或相似元素的小品景观设计、众多植物的种植设计等, 均可认为这是具功能性的结集构成。处理空间时, 可将空间视为实体, 并根据一定的规律将其集结构成景观空间序列。此外在处理结集类景观时, 一定要注意空间的整体统一性。

2.2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分割类构成方法

等形分割、等量分割、数理分割和渐变分割都是分割类的构成方法。分割除了对平面的构图、划分、设计作用重要外, 对形体 (实体和虚体) 的设计作用也同样重要。在园林设计中, 除了注重分割构成所注重的形和形的相互关系, 还注重功能等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分割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不仅是一种思考方法, 也是一种设计手法, 分割对于场地的划分、布局或建筑与小品等设计都是切实可行的。

2.3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变形类构成方法

变形类构成方法与前两类方法相比较复杂。变形类方法产生的形内部的所有点的相对关系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而前两类方法产生的子形, 仅在局部关系发生了改变, 相比之下, 它们变化的程度有着显著的质的区别。变形类构成方法运用中并不是变化越复杂就越高明, 变化程度与审美价值高低无关。在此种方法中需注意协调和处理形的简洁归纳、物理变形、抽象变形和运动印象及形的破坏这些要点。

总之, 构成方法的中心问题是通过对基本形的处理, 形成丰富的新形 (此处形是指形、体、空间) 。规律性的骨格和按比例的分割适用于需要寻求控制与秩序的园林设计, 而对于通过变化以求统一性的风景园林设计, 方法更为多样, 例如:自由分割、丰富多彩的空间法、骨格叠合、变形法、聚集法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选择恰当的造型方法是形成优秀构成作品的决定因素。

3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空间构成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 空间是设计的主体, 要素的安排以创造空间为目的, 除关注形体外, 空间一样重要。在空间构成中, 空间与立体相辅相成, 同为一个整体, 因为所有的空间形式都要通过体来表达。从最基本的层面简单理解为, 空间构成设计是建立界面三要素以及它对量、形、质等基本属性的满足。

空间形态分为内空间形式和外空间形式, 而风景园林设计则主要针对外空间进行。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设计者必须要综合运用7种空间限定的基本方法, 使用实际材料创造多个不同的空间类型, 并进行组织编排, 有机统一, 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

4 结语

综上可知, 现代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审美更加趋向整体性、理性的思维, 审美情趣趋向多元化, 而现代园林艺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 不仅局限于某一种手法来实现效果的完善。应从视知觉角度出发, 把握符合视知觉的特定形态和构成中的本质问题, 在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中, 应因地制宜、因情制宜, 有条件、选择性地运用各种构成方法, 使设计最终达到“多样统一”的根本原则和最佳的艺术效果, 为风景园林设计的构成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构成艺术广泛应用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 使园林艺术得到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极大的扩展空间。本文从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的关系、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主要的构成方法, 及其空间构成三个方面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构成,园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郁新.园林景观构成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园林构成设计 篇9

一、构成艺术的概述

构成艺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后期, 它是西方绘画的抽象艺术为核心, 逐渐完善自身的理论。

构成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摆脱了传统艺术形式的限制, 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新。它会把点、线、面连在一起, 虽然艺术表现形式较为抽象, 却可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新的设计语言完成艺术的表达, 增加了艺术的内涵。同时, 构造艺术也强调了点、线、面独立的意义, 以及其包含的价值, 而我们也可以从构造艺术中发现, 使用的色彩除了已有的形态外, 还会在现有形态的基础上, 增加自身的表现力, 让其更具魅力[1]。

二、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构成艺术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出现, 加入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现代风景园林景观受到人们的欢迎, 让风景园林设计出现质的改变, 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方风景园林固有观念, 形成新的艺术风潮, 创新了艺术形式, 制定了新的艺术评价标准。

1、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艺术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平面构成与景观平面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造型要素。

1) 构成艺术会把艺术需要的色彩、点、线、面融合在一起, 让其在同一种艺术形式展示出来, 组合成一幅景观。但这四点的组合需要按照特定的要求, 具有创新性, 让人们从景观中发现不一样的内容, 有实际内容。现代风景原理设计会用这四种元素, 让其具象化, 加入风景中, 它们可以是某个地形的概括, 用于展示某种植物。

2) 造型要素是说, 点、线、面与色彩用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 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艺术内涵[2]。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会用景观刺激人们的视觉, 给人们的视觉造成冲击, 把色彩与形体组合在一起, 展示其抽象的概念。比如点的体现, 可以是风景中的的一个盆栽, 某处建筑或是一个动物, 然后再把多个点连在一起, 变成一条线, 可以是曲线, 也可以是直线, 曲线会给人柔美的感觉, 直线可以表明景观的特点。面包含了点和线, 它可以把点和线呈现的价值放到一起, 变成一个整体, 而由面组成的体, 能够把人带入到整个景观中, 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2、色彩构成

色彩可以让人们直观的看到一个物体的特点, 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它在光的照射下, 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刺激人们的眼睛。以此, 设计人员会把构成艺术与色彩三要素相结合, 三要素包括明度、色相和纯度[3]。

首先, 设计人员会用点、线、面勾勒出景观的基本形态, 选择景观所在的位置, 初步确定设计方案。接着, 加入色彩, 根据不同景观位置的不同, 调节色彩的明暗, 选择相应的色相, 增加或减少色彩的纯度, 让整体景观的设计效果达到最优。

三、构成艺术应用的原则

1、让整合园林景观和谐统一

这个原则要求设计人员让各种元素和谐统一, 整个景观的风格统一, 注重细节的调整。

首先, 各种元素的统一是指, 把点、线、面等结合, 随着色彩的加入, 调整其位置, 发现其中与整体景观不相融的内容, 做适当的改变, 从内部统一。其次, 各项设计元素实现内部统一后, 要把不同的面放在一起, 分析不同面各自具有的风格, 调整景观的位置, 或是改变面的风格, 是整个景观同为一种风格。最后, 注意细节是说, 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偶尔会忽略某个细节, 而忽略的某个细节反而会破坏景观的整体性[4]。

2、以人为本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与构成艺术结合设计出来的景观, 必须满足以人为本提出的要求。传统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 多以景观为主, 没有考虑人的需求, 也就是说, 虽然具有园林的功能, 但与人的审美不符。为此, 现代的设计方法要根据人们对景观的需求, 以及审美的变化, 调整景观的整个结构, 增加景观的美感。

3、体现出地域特点

每个城市或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 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 这些文化是当地特有的文化瑰宝, 具有地域特点。因此, 设计人员用构成艺术设计圆林景观时, 可以参照其他地区的景观设计, 不要直接照搬, 而是当地文化、生态相结合, 体现出当地的的文化, 因地制宜, 让景观与当地的环境融合在一起, 符合人们的审美, 被人们接受。

同时, 设计人员除了与当地景观结合, 还要加入创新的元素, 结合时下流行的事物, 创新艺术表现形式, 增加景观的创新性, 丰富艺术内涵。

四、结语

现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城市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 人员必须遵循让整合园林景观和谐统一、以人为本、体现出地域特点的原则, 让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与构成艺术紧密结合, 明确其应用, 增加景观的艺术性, 创新景观的表现方式, 丰富其艺术内涵, 让整体景观的设计效果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王永松.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32:163.

[2]梁峰.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23:144.

[3]施楠.浅析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构成艺术[J].城市地理, 2014, 16:278-279.

园林植物空间的构成与营造 篇10

1 园林植物空间的构成

园林植物空间是用各种具有观赏或实用价值的植物, 运用造景艺术的布局手法适当地配置其它园林要素而形成的。园林植物空间主要由底面、竖向分隔面、覆盖面三个维度构成, 三个构成面单独或共同组合成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植物可用于空间中的任何一个面。

1.1 基面

凯文·林奇说过, “空间主要是由垂直的面限定的, 但唯一的连续的面却在脚下”, 可见基面形成了最基本的空间范围的暗示, 保持着空间视线与其周边环境的通透与连续。在园林设计中, 可用作基面的植物材料是各类低矮的草坪、花卉和地被植物。当基面上覆盖有不同种类、不同高度的草坪或地被植物时, 这个区域平面范围的界限是明确的, 不同植物之间的交界线暗示了空间的领域性, 而其竖向面上的界限则是模糊的, 不具备实体的视线屏障空间通透, 一览无余。

1.2 竖向分隔

竖向分隔面是由具有一定高度的植物构成的一个面, 是园林植物构成空间的最重要表现。竖向分隔面形成了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强烈的空间围合感。树干如同直立于外部空间中的支柱, 他们多是以暗示的方式来表现竖向分隔面, 其空间的封闭程度随树干的大小、疏密以及种植形式而不同。同时, 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影响着空间的围合感。阔叶或针叶越浓密、体积越大, 其围合感越强烈。而落叶植物的封闭程度, 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夏季较封闭, 冬季较开敞。落叶植物是靠枝条暗示着空间范围, 而常绿植物在竖向分隔面上能形成周年稳定的空间封闭效果。

1.3 覆盖面

大中型乔木的树冠相互连接, 构成了园林植物空间的覆盖面。植物空间的覆盖面通常由分枝点高度在人的身高以上的枝叶形成, 即h≥1.8m~2.0m, 它限制了伸向天空的视线。覆盖面的特征与枝叶密度、分枝点高度以及种植形式密切相关。夏季枝叶繁茂, 遮荫蔽日, 封闭感最强烈, 而冬季落叶植物则以枝条组成覆盖面, 视线通透, 封闭感最弱。种植时植物树冠之间至少重叠1/3, 覆盖面相接, 形成整体, 更易创造出封闭感。

2 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

园林植物空间以时间维度为导向, 由基面、竖向分隔面和覆盖面三个构成面通过多样的变化方式组合,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

2.1 完全封闭植物空间营造

垂直向上类植物枝干相互交接, 形成了紧密的竖向的空间边界, 当此类植物和低矮的水平展开型植物配植时, 人的视线被封锁严密, 围合感更加强烈, 而高大的乔木作为上层覆盖整个空间时就形成了完全封闭空间。这类空间的基面、竖向分隔面和覆盖面均由植物覆盖, 空间无方向性, 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

2.2 覆盖植物空间营造

覆盖植物空间通常位于树冠下与地面之间, 通过植物树干的分枝点高低, 浓密的树冠来形成空间感。高大的乔木是形成覆盖空间的良好材料, 此类植物不仅分枝点较高, 树冠庞大, 而且具有很好的遮荫效果, 树干占据的空间较小, 所以无论是一棵几丛还是一群成片, 都能够为人们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和遮荫休息的区域。此外, 攀援植物利用花架、拱门、木廊等攀附在其上生长, 也能够构成有效的覆盖空间。

2.3 开敞植物空间营造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人的视线高于四周景物时形成的植物空间, 一般用低矮的灌木、地被植物、草本花卉、草坪可以形成开敞空间。这种空间没有覆盖面的限制, 四周开敞、外向、无私密性, 完全暴露于天空和阳光之下, 空间范围的限定是比较明确的。人处其中, 视线通透, 视野辽阔, 心情舒畅, 产生轻松自由的满足感。

2.4 半开敞植物空间营造

半开敞植物空间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四周围不全开敞, 有部分视角用植物阻挡了人的视线, 方向性强, 指向开敞面。根据功能和设计需要, 开敞的区域有大有小。从一个开敞空间到封闭空间的过渡就是半开敞空间。它也可以借助地形、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与植物配置共同完成。半开敞空间的封闭面能够抑制人们的视线, 从而引导空间的方向, 达到“障景”的效果。

2.5 竖向植物空间营造

用植物封闭竖向面, 开敞顶平面, 中间空旷, 形成了一个方向竖向、向上敞开的竖向植物空间, 分枝点较低、树冠紧凑的中小乔木形成的树列、修剪整齐的高树篱都可以构成竖向空间。这类空间只有上面是敞开的, 使人翘首仰望, 将视线导向空中, 能给人以强烈的封闭感和隔离感。此类空间在纪念性园林中常出现, 人在竖向的空间中走向目的地瞻仰纪念碑, 就会产生庄严、肃穆的崇敬感。

3 结语

在园林设计中, 借助植物材料作为限制空间的因素, 可以营造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园林植物空间。这些植物空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植物的生长而发生改变, 原本的开敞空间可能最终会成为覆盖空间或封闭空间, 竖向植物空间亦可能成为封闭空间。因此, 在进行植物空间营造时, 要充分了解植物在分布、习性、花期、体量、形态、色彩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还应对植物的空间特性、色彩属性等艺术构素的特性有熟悉的了解, 并挖掘其形态及组合的可塑性及多样造型, 使各类园林空间巧妙组合, 有开有合, 有明有暗, 有虚有实, 相互流通, 相互渗透, 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摘要:园林植物是园林构成的四大要素之一, 是园林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园林植物是空间的弹性部分, 是极富变化的动景, 为园林增添了生机和野趣, 丰富了景色的空间层次。本文阐述了园林植物空间构成的三个维度, 提出了五类植物空间及其营造手法。

关键词:园林植物空间,构成,营造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第2版)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赵爱华, 李冬梅, 胡海燕, 等.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的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4, 19 (3) :136~138.

[3]凯文·林奇[著], 黄富厢[译].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园林构成设计 篇11

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各课程都强调教学与科研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近年来, 各院校都在逐步增加实验课的学时, 平面构成也不例外, 实验教学更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上有所提高和深入, 培养全面型人才。

一、平面构成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一) 实验课程教材缺失、课程内容守旧

上个世纪80年代, 我国从国外引入了三大构成基础教学以来, 虽然经历了20余年的教学实践, 但对于当前而言, 平面构成实验训练的教材和内容守旧和保守。在历年出版的平面构成教材中, 对实训部分的练习阐述简单, 要求含糊不清, 学生往往混淆, 而且造成设计作业与实训题目脱节。平面构成实验课程缺少专门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个别院校的实验指导书也是内容简单, 没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练习的内容因循守旧。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做一些几何图形, 点线面构成、骨格单元形的练习。这样的实验课程无法起到园林绘画向设计课程的过渡, 也无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 不能适应教学日新月异的变化, 学生的视野难以开阔, 学生的思维也难以拓展, 偏离了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 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园林专业平面构成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 就是培养学生对设计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目前的实验课单纯追求设计的视觉效果,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临摹书本上老旧的图例范本, 追求作业的精致和美观, 学生画一样的图, 或完成具有同样风格的作业, 这样往往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创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精神, 艺术贵在具有创新性。没有创新, 园林景观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失去了观赏的乐趣。在平面构成实验教学中, 就应该以是否具有创新性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学生也可以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 给学生提供灵感的源泉:一段音乐, 春天的一朵花, 秋天的一片红叶, 城市生活中的某个场景[3], 都能给人以创新的体验。

(三) 实验课堂学生作业表现手法单一

就目前平面构成实验课来看, 教师往往墨守成规。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对手绘作业的练习过分注重, 学生对实验题目根本不做细致的推敲和反复的构思, 作业的评判更多的以工整程度以及精细度为标准。实验课中, 工具也是传统的毛笔、钢笔、墨水、绘图笔这种以黑白色为主体的表现手法, 平面构成实验课使用的材料也多以纸张为主。这必然限制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 当学生有好的灵感时, 也很难用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 表现手法的单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平面构成实验课与园林设计联系少[4]

平面构成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专业课特别是园林设计课程服务的, 平面构成教学是各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 所有设计专业都体现了对它的依赖。目前来看, 实验课堂中, 教师大多单纯从平面构成课程本身入手, 对平面构成的点线面、骨格、构成形式的练习安排较多, 学生也单纯从这几方面机械练习, 和园林设计的衔接体现不出来。授课中应该通过案例和课题训练, 有意识的往专业课上引导, 否则学生即使学习了平面构成知识, 实验课中简单的训练了点线面和各种构成形式, 也很难在以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

二、园林专业平面构成实验教学的初步构思

(一) 调整实验课内容,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作为园林专业, 创新是园林专业发展的动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关系到园林专业设计能力的强弱, 专业素质的高低, 其重要性不容被忽视。学生阶段是创新性思维最活跃的时期, 学生善于发现和接受新鲜事物, 思维敏捷。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园林专业平面构成实验课中的核心问题, 是实验课的重中之重, 教师在平面构成实验课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不能机械地临摹和模仿老化图例;不能一味否定学生的作业, 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开阔、更自由、更宽松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冒险精神, 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设计风格的形成;鼓励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设计观点和理念。

(二) 引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法表现创意

园林景观本身就是多彩的、丰富的, 作为基础课的平面构成, 就要引导学生具有更广阔的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 实验课中就要求学生的作业以体现创新为重点。当学生有了好的设计时, 就应该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 作业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现在的工具具有多样性, 各种纸张、各种工具乃至各种物质都层出不穷。实验课中让学生们对各种设计材料去探索和开发, 在探寻材料、寻找工具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思维, 发现不同材料的美和不同材料所产生的各种效果美。比如肌理构成这一节中, 可以运用各种材料, 如石材、木材、土壤、各种动物皮毛、各种植物茎叶等自然材料, 也可以运用人类先进技术和发明的各种新材料, 如塑料、合金、化纤面料等。表现手法也可综合运用手绘式、压印法、喷洒法、拓印法、渲染法、自流法、刮擦法、拼贴法、烟熏火烧法等。这样会使我们的平面构成实验课在充分调动学生创作欲望的同时, 使作品得以多角度的展现。

(三) 平面构成实验教学与专业设计课程相联系

园林专业开设平面构成课程就是为了学习专业课程服务的, 学好平面构成课程可以为以后的园林设计课打下基础。在实验课中, 可以多联系园林设计好的构思来开阔学生园林设计的视野, 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比如采用主题式训练的教学方式, 以园林设计相关内容为题目, 结合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以及形式美原则来完成训练课题。举个例子, 以苏州水乡为题做平面设计, 可以引导学生考虑江南水乡建筑和水体的特点, 就可以选择苏州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建筑的瓦来设计成涟漪的波纹, 点出苏州江南水乡的主题。[5]在实验课中就应该以大量的优秀作品赏析和案例设计鼓励学生多和专业知识联系, 在作业中多看、多分析、多思考, 从而消除平面构成课程和园林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分化现象。

三、结语

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和延伸伴随着几何抽象艺术的发展, 平面构成的发展对园林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包括雕塑、建筑、绘画等。[6]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 广泛应用于各个设计领域中, 学生想要熟练地驾驭它, 只有通过大量的有意义的实践练习才能提高设计水平。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想象力和创新性中进行理性有创造性的分析与实验, 学生学习要超越旧有的经验, 在设计初级阶段就形成良好的设计理念, 为以后园林设计的课程开展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

摘要:本文从园林专业平面构成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出发, 分析了目前园林专业开设平面构成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对园林专业平面构成实验教学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教学构思, 希望对园林专业学生学习园林设计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园林,平面构成,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孙英丽.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4) :426-427.

[2]陶艳萍, 谈丽娜.对平面构成教学的一些分析[J].美术观察, 2006 (1) :80-81.

[3]魏绘.浅谈平面构成教学[J].甘肃教育, 2011 (5) :73.

[4]杨冬梅.平面构成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 :79-80.

[5]张鸿博, 明兰.平面构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13-14.

上一篇:校外导师下一篇:医疗卫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