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构成艺术

2024-12-04

空间构成艺术(精选7篇)

空间构成艺术 篇1

一、绘画创作中线的独立审美价值

(一) 线的具象美

从线的物理情态方面来看, 线是物象的可见轮廓的表现。它给人以自然的亲和力, 是其他的造型艺术手段比不了的。“比如就简单的线型来说, 柏拉图认为最美的线型是圆和直线。 画家何加斯认为他是波动的曲线”。 何加斯在《美的分析》中如是说:“如果称得上是美的线条, 那么, 也只有一种准确的蛇形线。我把她叫做富有吸引力的线条。 ”从这些理论来看, 西方人很早就认为线条是构成美的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产生了许多用线水平高超的艺术大师。 这一时期的用线都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 是再现严谨造型的勾勒手段。 如: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丢勒、荷尔拜因, 等等。 在他们的人物画作品中, 画家深刻无比地体验着被画的对象, 精准的落笔却是极其简约的。 线条的叠压、转换、虚实、极为精妙, 血肉之躯被画得铿锵有力, 会呼吸的生命如在眼前, 真是灵魂出了窍。 由此可见, 线条的具象美, 首先在于它能具体描绘出生命力与灵魂同在的形象, 而不是简单地对对象的结构描摹的等同物。

(二) 线的抽象美

美国的美术理论家库克说:“自然界中没有线条。 你所解释为线条的东西, 是指在不同色或调子的会合地方, 由你的想象力在它们之间补充了那个线条。 因此当一个孩子拿起一支蜡笔画一个火柴棒似的人物形象时, 他就创造了一个抽象的艺术形体, 因为那个线条是从人物形象中概括出来的, 或者可以说是在眼睛看到的物体上增加了的东西。 ”这种说法的意思就是, 线是依附于画家的想象力抽象出来的。 现代派的诸多大师们都能牢牢抓住线条抽象的审美特性。 如:克利, 米罗, 康定斯基, 等等, 他们已经完全从摹写真实的物象中解放出来, 在创作中运用线条极其自由, 且极具表现力。 线条的, 方与圆, 横与竖, 正与斜, 曲与直, 动与静, 等等, 组合变化莫测。 线的抽象美在他们的作品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他们的线有的像音乐的韵律和节奏, 有的又像梦一样扑朔迷离。

(三) 线的情感美

在艺术创作中, 线的语言不单单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更是情感的符号与载体, 流露出艺术家极富个性的个人修养与气质、趣味与性情。 八大山人用简拔奇峭的线条建构艺术世界, 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梁楷在画中寥寥数笔塑造出来的恃才傲物, 不慕名利的人物性格正是他真实的写照。 因此, 线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 不同的线条具有不同的情感内涵。 比如:抑郁、伤感, 往往用下垂的线条来表达, 振奋和欢乐用向上的线更容易表达;艰涩的线暗示郁闷;流畅的线常表达喜悦;横线表达平和;线的粗与细、浓与淡、强与柔等变化都能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

二、绘画创作中线的空间构成艺术

(一) 线条的构成赋予艺术家独特的造型方式

线作为一种基本的视觉元素, 与其他元素一样, 在一个画面中对情感的纯粹抽象式的反映不仅仅建立在自身的结构关系中, 还要与画面的其他各个元素产生关系, 最终建构一个紧密的关系结构。 只有这样, 画面才是纯粹的, 才能更直观地表达感情。

在德国文艺复兴时期, 有着杰出成就的丢勒对线的造型艺术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把自己卓越的造型能力和对人体的解剖知识运用于绘画中, 以细密而劲力的线条表现形体的明暗和空间层次关系。 他力求忠实对象, 笔法细致准确, 在轮廓上寻找形体的感觉和事物的美。 《野兔》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以清楚的轮廓线把对象分为主要的、次要的、近的、远的, 他根据毛皮在兔子身体上的部位, 把这些线条通过长短、疏密、 方向处理得各不相同。 所有的线条交织成疏密不同的团块, 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 以细腻而又重复的线条表现阴影。

画家们用线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对现实的期望及内心的追求表现出来, 他们的作品里包含自己的思想、情感。 线是他们的绘画语言也是他们的现实语言, 代表了画家的心声, 决定了画家的艺术风格。

(二) 线的构成赋予画面不同的形态美感

画面的静态美来自于线有条理、有规律的组合。 如果画面中某个形态孤立或者位置摆放不对而导致画面的平衡遭到破坏的时候, 均衡与秩序感就必须通过画面中线与线之间的呼应取得协调。

由于人文主义思想的文艺复兴时期, 其绘画题材多以圣经、宗教为题材的蓝本都很严肃, 其绘画形式没有太大变化, 因此在作品中的线条构成也颇为严谨认真。 构图形式以三角形为主, 绘画手法细腻不张扬, 多以安宁、平静的世态展现。 当时的油画作品以写实传真为首务。 在佛罗伦萨画家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那种近似对称的构图, 维纳斯作为画面的主要人物站立在画面的中央, 左右两边的人物形成的倾斜结构线相互呼应, 湖面与天空的交界线将画面一分为二使画面在宁静中多了那份优雅。

总的来说, 在文艺复兴时期, 画面所追求的是构图上的均衡, 画面重心基本在中央, 线与线之间张力相互辉映、相互抵消, 从而形成了给人以稳定、安静的形式特征。

打破古典式的对称美和线与线之间的呼应, 寻求结构的变化和线形的波动, 将主题视觉的中心偏离画面的中央, 加强物和物之间的曲折变化, 增强线条的波动感, 从画面的重心和线条的结构线上强调画面的“动”。

西方绘画发展到文艺复兴之后, 艺术家的创造力常常局限在题材和静态的构图中, 因此扩充绘画题材, 追求画面的生动性被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当中, 威尼斯画派的提香成了先驱与代表, 他尝试改变构图的均衡, 视图从画面中构成形式变动中重新找到画面的平衡点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他们的特点是不再采取对称式的构图, 也不采取平行透视组织画面, 主体物和视觉中心也不在位于画面的中央。 画面的主体物重心开始偏移不再位于画面的中央, 画面中所表现的动态感也出现大的倾斜和曲折变化。 在提香的《神圣与世俗之爱》中, 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动荡的线条使众多人物动态在画面中形成了多个不规则的分布中心结构, 画面中的人物基本偏右, 画面的右下一个斜线式坐着的裸女加重了画面重心的偏移, 从整个画面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重心整体向右的倾斜, 造成了画面的不平衡性。 从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中, 我们也可以领会到那种动态美、各种人物的动态线和线条的波动起伏, 有着跳跃的动感。 飞舞的国旗、硝烟式的画面背景及波状的轮廓和人们将激昂的面部表情与挥舞的武器的结构线条, 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动感。 鲁本斯所表现的整体构图的平衡也建立在画面各种因素的不平衡之上, 如《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 在整体团状中心结构中, 人体重心的极端不稳定, 各种线组合的张力形成力的冲突, 为一个团状的外形和视觉中心所统一。

(三) 线的构成赋予画面情感的解读

在现代绘画中, 线的表达就不仅仅局限于物体的本身, 更是对更高层次的情感的一些释放和表达。 面对同一幅作品, 不同经历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马蒂斯的“书写式”的线条, 他大胆用粗黑线条勾画轮廓, 着色时采用大块纯色平涂, 放松对空间感的追求。 他往往先从自然中取得各种印象, 然后注入主观因素, 并常用幻想性的内容充实画面。 他用书写式的线条追求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

线的构成所形成的构图形式同样反馈给我们的是作者通过对巴尔蒂斯构图的意境与情趣的分析。 他的画面采用一种简洁的、整体化的构成方式, 具有一种看似简单、容易被视觉接受的表现效果。 在他1983年创作的《睡着的裸女》作品中, 我们看到的是房间中斜倚在椅子中甜甜地进入梦乡的少女的优美形态。 作品中采取竖直的板式将画面的高宽进行切割, 地面占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多。 从这种比例中我们看到了黄金比例的运用, 使画面获得了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视觉感受。 作为孤独大师, 他的世界是静止地在平面中延展开瞬间偶发的情景, 并以此探究蕴藏于后的精神状态。 在1983年的作品《睡着的裸女》中, 他将物体做了图示化的处理, 将桌子和床的正常透视的线条做了改变, 通过木讷、粗重的线条将人物变成像木偶一样的美丽形体, 使画面更加趋于平面图示的效果。 从这些作品中线条的构成, 我们也看到了孤独大师内心的真实感。

三、结语

通过对线在绘画中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画家抓住绘画的语言元素——线, 巧妙地对表现物象的质量感、空间感加以情感化, 将他合理地运用在作品里面。 本文的分析与论述并非刻意夸大线元素在绘画艺术当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更不是忽视内容的表达而一味追求形式。 通过研究“线”在绘画创作中的魅力, 强调线的构成在绘画创作中给画面的布局带来的形式美感和情感表达, 通过一系列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出线在绘画中赋予作品的生动性和活泼性, 通过一系列细小的变化影响和左右作品所带给观众的感受。 总之, 线也可以主观地存在, 其有独特的魅力,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线自身形式的表现, 抒发自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

[4]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5]徐金姬.中西绘画中关于用线的对比[J].2010.

[6]张辉.浅谈绘画中线条的美感[J].黑龙江鸡西大学, 2010 (04) .

空间构成艺术 篇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们越来越追求美好的生活空间以及高效的品质生活, 目前, 在人们乘坐地铁的时候, 不但享受其高效快速的本质, 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空间的情况。在国内刚开始建设地铁的时候, 受到经济情况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 设计地铁最基本目的就是符合实际应用功能。对建设完成的地铁再进改造就存在很大难度, 因其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质, 但是在实际建设的时候会出现相应创造问题, 因此, 从构成艺术方面来合理分析地铁空间, 属于一种新的设计地铁空间艺术方式, 研究已经建成的地铁空间, 利用构成艺术来作为设计的基础, 开创新的设计方式, 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地铁空间提供依据和保证。

1 概述构成艺术与地铁空间设计

1.1 关于构成艺术

构成艺术属于现代设计理念, 构成艺术并不是用来对具体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进行设计的, 主要就是用来分析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中的质感、材料、肌理、立体空间、形态等的造型结构、组合规律、基本原理等。主要包括造型要素和感情心理要素两方面内容。感情心理要素实际上就是利用知觉、视觉等来达到引起情感反应的一种审美理念;造型要素包括材料、色彩、法则、体、点、线、面。构成艺术可以适当把色彩、形态等相关原因形成构成主体, 从而塑造简洁化、纯粹化、抽象化的造型, 用色彩、形态等来塑造一些具备很强梦幻感、韵律感、节奏感的视觉效果, 能够显现一定美感, 从不同方面来分析构成艺术具备不同分类方式, 依据不同主体的构成艺术, 可以把其分为三大类: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以及色彩构成,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 又存在联系, 平面构成是立体构成的基础, 立体构成中包含平面构成[1]。

1.2 关于地铁空间

地铁建筑属于具备交通性规模比较大的公共建筑, 地铁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地铁车站, 地铁车站设计空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地铁系统整体形象。设计地铁车站, 需要具备能够美化城市的作用, 并且还能够适当塑造城市形象, 交通公共场所具备一定吸引力的地铁车站属于比较特殊的建筑形式, 相比较普通交通公共建筑来说, 具备一定优势和特点。设计地铁建筑的时候, 需要拥有一定地下空间属性和交通空间属性, 促使建设地铁空间不但需要具备交通空间的设计特点, 还需要拥有地下空间的特点。乘客和地铁车辆的主要交汇点就是地铁车站, 它不仅需要具备基础运输能力, 还需要具备一定流动技能。地铁建筑的设计, 基本上都是处于地下封闭空间, 不是十分容易发现空间的形态和整体体量, 因此, 地铁空间成为有很强密闭性的空间。在设计地铁空间的时候, 需要适当应用完善的方向性、具备指向性的色彩体系以及空间造型, 并且还应该建立一定信息导向系统, 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辨别车站信息提供依据, 突出体现设计地铁空间的导向性, 填补不足之空间方向性。比较复杂的地铁空间内容以及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生活辅助部分、运营管理部分、技术用房部分以及乘客使用部分[2]。

2 构成艺术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表达

2.1 构成艺术的内在特点

1) 审美主体特征。构成艺术审美主体特征主要就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集中体现出审美。审美的主体就是人, 需要注重展现独特性和共性, 不但需要具备独特个人观点, 还应该跟随社会文化发展潮流, 促使具备个性的审美视角。在创造的时候, 需要考虑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特征主要就是能够展现真、善、美。真就是依据自身审美艺术或者思维来加工提炼, 促使现实生活为艺术的真提供艺术美的方式;善就是设计师依据道德素质、人生态度等来展现艺术美。

2) 形态艺术特征。构成艺术的根本特点就是依据造型来凸显抽象或者具象形态设计组表达相应设计情感和理念, 构成艺术基本形态要素就是材料、色、体、面、线、点等, 彼此相互结合, 形成艺术新形象, 充分分析抽象和具象, 统一形式和内容。形态特征主要就是统一抽象和具象, 不少具备构成艺术作品中都包括抽象形态或者具象形态。日本某地铁设计的时候出站口形状主要就是贝壳形式感觉比较强烈的建筑。包括多种几何造型, 例如随机形、圆形、矩形、三角形等, 存在高度抽象概括形体。巧妙利用上述形态能够形成许多作品, 以便于展现思想感情。

3) 主题因素特征。构成艺术需要利用鲜明形象来具体展现实际生活, 但不仅仅是模仿, 而需要融入一定的创作整体。主体特征实际上就是需要充分展现统一的社会文化和创作主体以及思想感情等, 在创造艺术的时候, 需要相互渗透以及统一形式表达和主体性的关系。创作主体会适当制约形态表现, 艺术形态会体现创作主题[3]。

2.2 平面构成在地铁空间中的表现

1) 地铁空间中点平面构成形式。点的平面构成主要就是以此来体现真实的实体元素, 将实体进行抽象化从而得到点要素。在设计的过程中, 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 想要更好设计地铁结构, 需要整合化、纯粹化等。在设计地铁空间结构的时候, 其中能够被当做点的就是陈设品、标识牌和灯具等。从表现形式方面来分析, 可以把点分为虚点和实点。设计过程中, 利用点当做基本要素来具体体现语言, 不仅能够形成具备美感的空间, 还能发挥实际作用, 丰富地铁空间画面感。

2) 地铁空间中线平面构成形式。在设计地铁空间的时候, 线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最基本包括虚线和实线。利用实体形成实线, 如公共设施、梁柱、灯具等;实体中的空间线就是虚线, 也就是说实体缝隙或者凹陷部分。设计地铁空间的时候, 线可以分为功能线和形式线。实现不仅能够具备符号作用, 还可以进行划分, 体现图形变化的效果[4]。

3) 地铁空间中面平面构成形式。连续移动线会形成一定的面, 不同形状面会形成不同视觉效果以及带来不同的感受, 在设计地铁空间的时候, 面能够依据片状来存在于空间中, 例如隔断、墙等独立的面, 会直接影响空间实际特性。面可以作为体的表面, 展现表面形式以及形状, 会限制空间要素。还可以利用重叠、划分、挖洞等方式来对面进行造型。例如, 新加坡博览中心地铁站, 设计顶棚的时候, 就合理应用钢结构, 使用具备反光性能的金属材料来设计顶面, 以便于具备更加良好的光影效果, 促使具备通透感、轻盈感的空间结构[5]。

2.3 立体构成在地铁空间中的表现

1) 线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设计过程中, 因为上述构成形式存在一定半透明性质, 自身不会占据表现形式、空间, 但是可以利用集合线群来形成时间距离, 以此来达到实际作用。空隙促使交错形成线面层次结构, 凸显出现网格疏密实际情况, 具备一定的轻巧感、比较强的韵律感, 营造透明空间效果。因此, 可以直接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出口处进行应用, 以便于实现地铁的通透感。

2) 面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构成空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面, 拥有一定向周围扩散的能力以及很强的方向感。面体有多种形态, 不同面构成形式可以形成多种空间形态, 以此来建立功能、方式、意境多方面空间。空间形态以及立体实际上就是平面上的投影, 如果不具备平面, 就没有空间表现力以及意图可言, 也不能表现出韵律。在构成立体平面形式的时候, 可以适当突起平面图形, 以便于促使具备一定立体感, 拥有的平面图形和构成图形, 可以应用等距排列、重复排列的方式来强调移动过程中彼此呼应的单位性。决定设计的主要因素就是平面, 存在相应节奏感。在相同规则内统一复杂空间和最简单空间。例如, 北京奥体中心地铁站中的站台层就是依据此设计的。全面组合优化所有管线, 预留吊顶空间高度, 方便进行塑造形体[6]。

3) 块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相比较面体和线体来说, 面体不是十分通透轻巧, 但是存在结实感、稳重感、充实感。存在相应拉力、冲击力、抗压能力等。例如, 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地铁站, 主色调就是利用不同明度的蓝色和灰色, 树形的巨大柱子, 在树形中结合照明, 形成灯柱, 促使具备更加生动的空间[7]。

2.4 色彩构成在地铁空间中的表现

1) 单色配置的表现形式。依据调和色彩主调来进行单色配置, 设计中, 主要色彩基调使用单一颜色, 因此适当调节明度、纯度来改变色彩空间, 以便于可以形成柔和单纯的色彩空间。

2) 类似色配置表现形式。在设计的过程中, 选择类似颜色组, 利用明度和纯度的实际变化以及配合, 形成统一但是有具备变化的实际效果。例如, 香港某地铁车站, 设计的时候利用黄绿类似颜色进行配置, 上述两种颜色中都具备黄色素, 可以十分容易进行统一, 由于含有不同色素, 又存在一定色彩变化, 促使具备个性突出、色彩鲜明的统一协调空间[8]。

3) 对比色配置表现形式。依据构成和色调互补, 合理选择对比色组, 例如, 黄蓝、红绿, 完全展现对比鲜明的效果, 促使具备更加鲜艳的两种颜色, 并且依据实际色彩个性, 及时调整明度、面积、纯度, 形成和谐鲜明的设计效果。如斯德哥尔摩地铁车站, 在设计的时候, 利用不同对比来在不同车站内进行设置表现形式, 不仅能够具备标识的作用, 还能拥有很强的视觉效果[9]。

3 构成艺术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手法

3.1 在地铁空间设计中平面构成形式法则的运用手法

平面构成形式法则应用在设计地铁空间的时候, 主要就是二次设计地铁空间, 也就是说在完成第一次设计地铁空间以后, 依据实际审美规则以及使用功能等来对地铁空间功能和空间的关系进行空间布局, 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计的度向量布局, 其中主要就是统一和对比、过渡和衔接空间等问题, 促使具备更加完善和合理的布局形态。二次设计空间形态的时候, 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但是在刚开始设计地铁建筑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实际空间形式, 平面构成形式法则应用在设计地铁空间中, 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指导设计空间的基本造型艺术形式。最根本的造型活动就是平面构成, 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对比构成、特异构成、发射构成、重复构成、分割构成等。地铁空间序列实际上就是先后活动地铁空间环境的实际顺序, 例如, 依据人们的实际功能需求以及流动路线来设计站台层和站厅层的关系等, 可以形成一定空间组合。在设计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重复构成的形式来打造具备一定节奏感的地铁空间, 如新加坡地铁中重复出现NIKE的广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趣味, 并且具备一定商业效益。在此基础上加入特异构成, 以便于形成具备视觉中心的地铁空间[10]。

3.2 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立体构成形式法则的运用手法

上述运用手法主要就是说依据立体构成形式法则为基础来研究设计指导地铁空间, 主要具备以下内容:地铁流线组织、地天空间序列。在设计的过程中重视其结构特点, 依据实际情况不断丰富设计地铁空间, 不但能够避免出现沉闷的空间效果, 还能够保证确定乘客的位置。在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在造型上能够展现空间节奏和序列。利用独特的方式布置地铁空间的灯光, 从而形成一定光影作用, 人工照明是否可以合理设计与动态效果息息相关, 还可以弥补自然光影在地铁空间中的不足变化。设计过程中的流线组织就是地铁空间站厅层以及站台层中进出车站时候乘客走过的流线, 主要包括楼梯、通道、走量等因素, 需要保证能够满足实际尺度需求, 从而确保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达到疏散的目的。设计过程中, 营造均衡的地铁空间, 空间整体中虚体和实体形成特定的总体匀称性。

例如, 北京奥运支线地天森林公园站, 重复排列立柱, 形成对称形式的空间, 促使站台层具备稳定均衡感, 利用抽象的立体几何来构造吊顶, 恰好运用对称法则, 也就是营造节奏韵律, 形成平衡感, 让顾客能够形成心理暗示, 不但能够提高空间识别性, 也增加了趣味性。

3.3 在地铁空间设计中色彩构成形式法则的运用手法

在设计地铁空间环境的时候, 不能忽视色彩要素, 合理设计色彩要素, 可以适当改变空间设计的压抑感, 地下空间均衡的艺术性是一种有效的统一空间序列的方式。设计过程中, 不管是多复杂的结构, 还是多大的空间面积, 都要具备主要设计基调。地铁中基调主要就是说地铁空间设计背景, 具备一定比例, 次色调就是主设计空间主体颜色, 包括很多主色调形成因素, 明度、色相、对比度等, 在确定主色调的情况下, 需要重视物体色彩, 形成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主色调配合, 形成不再单调的色彩空间。色彩具备一定感染力,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计地铁空间的创造意境和氛围。例如, 北京雍和宫地铁站, 主要色调就是灰白色, 中国红的柱子, 能够完全展现地域文化。设计过程中需要具备和谐统一的地铁空间色彩。有机结合光环境和材质来综合设计地铁空间, 从而保证整体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研究了构成艺术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了构成艺术和地铁空间的基本概念, 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各地城市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 新型交通工具地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成为促使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成艺术属于设计的现代概念, 是说某具体视觉艺术以及造型艺术, 主要就是用来分析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中的质感、材料、肌理、立体空间、形态等的造型结构、组合规律、基本原理等。从构成艺术方面来对设计地铁空间进行分析, 主要就是需要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设计地铁空间的实际内容。

关键词:构成艺术,地铁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孙静, 蔺宝钢.公共艺术在地铁站空间氛围营造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与文化, 2014, 11 (11) :107-109.

[2]陈岩, 藏慧, 宋季蓉, 等.空间, 艺术, 个性——浅谈地铁站室内环境设计中的民族特色[A].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10年郑州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3]苗泽平, 冯星海, 陈冬, 等.基于人性化关怀背景下的地铁空间调研报告[J].科技资讯, 2014, 12 (10) :222-223.

[4]苏亚飞.导视系统在城市地铁空间中的作用[J].2013, 3 (8) :180-181.

[5]李翔.关注公众体验——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体系的优化发展之路[J].雕塑, 2012, 18 (1) :58-59.

[6]春枫.如何利用公共艺术改善人在地铁空间中的感受[J].美与时代:下半月, 2012, 29 (12) :115-116.

[7]李汇龙, 邵晓峰.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当代地铁商业空间设计[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2 (4) :43-45.

[8]武定宇, 宿辰.从艺术装点空间到艺术激活空间[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5, 18 (4) :1-4, 8.

[9]刘丹.浅谈地铁空间的商业性与艺术性[J].大众文艺, 2011, 56 (13) :91.

空间构成教学体验 篇3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分两个学期授课:《建筑设计基础Ⅰ》主要是建筑学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建筑设计基础Ⅱ》着重在于对学生的构成能力进行培养, 包含平面构成, 内部空间构成, 外部空间构成, 小空间的设计等教学内容。我曾在2007年~2009年两个学年为2005级、2006级建筑学学生开设了《概念设计》课程, 主要教学内容为视觉认知、空间内容、建筑与城市、界面秩序与设计等, 通过限制时间和空间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重复的地方, 那就是关于空间构成的部分。空间构成的教学方法的来由与教学过程的问题分析, 以及教学目标, 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脉络。

1 空间构成的教学模式概述

近一百年前的德国包豪斯, 瑞士艺术家约翰尼斯·伊顿创立基础设计课程的时候也许未曾想到, 现代西方设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三大构成课, 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部从伊顿基础课程上发展而来。伊顿创立的基础课程是包豪斯学校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奠定了伊顿在现化设计教学中的历史地位。

伊顿对中国山水画和书法的精髓非常推崇, 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推崇道家的修行方法。伊顿离开包豪斯后, 在柏林创办伊顿艺术学院。之后在克雷菲尔德创办纺织艺术学院, 而且他在离开德国之后, 在苏黎世工艺美术学院和丝绸学院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摒弃了以模仿性绘画为基础的传统的“中世纪”艺术教育方式, 提出了一整套以形态、构成、色彩、肌理、节奏等视觉艺术的基本现象为课题, 把体验, 感受, 实验作为教学方法, 发掘学生个人潜能的基础教学体系[1]。

他的设计思想与教育观影响了一代代的艺术家, 从图1的课程表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 伊顿课程对建筑设计教学的影响力。即使现在的三大构成的课程已经糅合了柯布西耶的新建筑思想, 我们能够看到伊顿基础课程的内容仍占主导地位。

2 空间构成教学过程的问题分析

空间构成教学基本包含从平面构成, 内部空间构成, 外部空间构成, 到小空间设计的流程般的教学内容。

教学工作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 每个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不一样, 教学经验也不相同。而设计教学就是这样, 更多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这部分主要是记录了内部空间构成和外部空间构成, 以及专卖店空间设计的教学过程。

1) 通过对内部空间构成作业的评析, 指导学生找出视觉元素的形式表达规律。

课程分析要求学生提交作业图片, 包括图纸和模型。指导老师通过比较分类, 发现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内部构成作业题目设定为规则造型。结构骨架为三层柱网, 要求学生运用楼板、梁架、墙体作为限定元素进行设计。根据程大锦先生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一书对于形式构成的分析方法, 结合学生作业分为三个类型进行分析:a.规则造型中的不规则图形变化;b.规则造型中的规则图形变化;c.色块的变化[2] (见图2) 。这里的规则图形是指圆形, 矩形, 三角形。

第一种类型的学生作业倾向精神表现, 立意很好, 非线性线条的变化。模型与图纸表达不一致。这类作业占提交作业的2/5。第二种类型学生作业倾向理性结构分析。这类作业占提交作业的2/5。第三种类型学生作业倾向真实再现, 喜欢用色块来表达围合, 这类作业占提交作业的2/5。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为点线面体, 其中平面构成为二次元设计, 而空间构成为三次元设计。在评析过程中通过展示拆解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的分析图片, 让学生们理解空间围合, 限定的空间构成的形式, 从而认识到他们的共性表现在于:共同讨论方案, 充满热情;考虑光影关系, 有创新意识, 基本掌握内部构成的设计方法。先模型后图纸的思维步骤, 无文字表达, 不能按照立意设计构图。

2) 通过外部空间构成设计的评析, 注重对学生视知觉[4]的引导。

在外部空间构成教学环节中, 开始注重对学生观看方式的引导, 培养他们对自然事物要有一种特殊的视觉敏感性。细致讲解行进空间和驻留空间的概念, 要求学生将内部空间构成的成果缩小比例, 构想外部空间环境。

反复强调细致的观察、活跃的思维、审慎的表现之类都应当让位于内心的感觉体验[1]。运用柱列、矮墙、门洞创造有节奏感的行进组合序列在行进空间中, 引导人们视觉注意力向前。驻留空间的设计中则要精心考虑观察点的设立, 景框的设计是很好的方法之一[3]。

此次作业模型上水元素、草坪被普遍应用。忽略设计主题的学生作业执著于外部环境的复杂琐碎表现, 把内部构成空间单元置于最边缘的地位, 没有很好的融入到外部环境中去, 没有实现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的呼应对话 (见图3) 。

3) 通过对专卖店空间设计的指导, 提醒他们观察自身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

在小空间室内设计的时候, 大多学生选择了临街的地块。设计任务比较明确, 需要把构成与功能放在一起考虑, 同时需要将人体的尺度与使用空间相结合。尺度影响人们的心理, 而空间构成侧重点应该是放在这个房间给人的空间感受如何 (是局促, 还是宽敞;是流动, 还是封闭) 。设备尺寸是静态尺寸, 而使用它们的必要空间是动态尺寸。静态尺寸与动态尺寸是确定建筑空间的重要依据。学生们讨论时, 起初他们的设计考虑尺度都是静态尺度。指导教师示范走过教室过道的状态, 使他们注意到他们平时穿过过道, 手臂是紧贴身体的, 因为在拥挤的教室里甩起来手臂就会碰到课桌。讨论之后的二草设计明显在动态尺寸上有了改进。

学生们克服尺度问题之后, 在空间设计中呈现出丰富的构思:运用材质与肌理的变化表达墙面与地面的空间变化, 或是将色彩的表达与功能相结合。灵活地思考展示空间, 将门与陈列柜结合在一起。我建议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现的对象中去, 在创造空间时虚实结合, 突出重点, 丰富层次, 布局流畅, 把空间设计得充满活力。

指导教师要求他们进入角色, 定位自己是店主, 能够有什么样的设想, 创造怎样的环境吸引顾客;同时要求他们换位思考, 定位自己是顾客, 最喜欢光顾怎样的店铺。要求他们分别将想法绘制成两个方案, 之后从图纸上找到共同点, 进而做了更深入的空间设计。

图4是我的学生陈薇天的作业模型, 她表述因为从梵高的油画《星空》中得到的设计灵感, 把所喜爱的色彩运用于地面铺装和墙面装饰。结合前两个作业的构思在此咖啡店里拓出一块灰空间, 又与街道形成很好的互动。

3 空间构成教学的目标是要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经过前面所述的空间构成教学过程, 在每阶段都有讨论和分析。对于如何对待学生多种多样的表现、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空间、如何启发学生心中的创造力等问题, 思考之后沉淀出以下3个方面的结论。

1) 方法不是桎梏。

方法和规则、规范的作用出于建筑的基础建设要求制定, 不是设计课程的桎梏。过于坚持或过于摒弃都是不正确的做法。强化学生的表现能力是必要的教学方式, 但讲解过后应该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领悟, 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和合理性。学生与老师人数比例严重失衡, 导致了我们虽然在沿用伊顿基础课程的内容, 但教学表现却距离甚远。

作业分析的目的是给他们的阶段练习做总结,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表现, 成绩的评定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指导教师要想到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在下一届一年级内部构成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哪些。

2)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能力。

伊顿说尊重人的能力应该贯穿于教学的自始至终。人与人是不同的, 教师不必要试图把自己的主观的形态, 色彩观念强加给自己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经常说“老师帮我想想这个空间怎么处理, 我不会做”。然而他们实际上是没有把自己的能力用心在课程上。不是他们不会做, 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像选择衣服, 卡通片, 手提电脑, 以及甚至快餐的种类方面的能力。款式, 色彩, 功能, 搭配等方面都体现了他们的选择能力, 有些方面让人眼前一亮。

记得王建国先生的一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选择了有关电影和建筑的内容, 当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 觉得没有跟实际的建筑设计结合起来, 而王建国先生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鼓励他的学生完成论文。答辩那天他的学生做了大量的电影镜头的研究, 并结合空间构成和场所理论, 条理分明的讲解使在场老师都对他的研究充满了兴趣。时隔十年的时间我已忘了那位学长的名字, 但他的精彩答辩却牢记在心中。适当的表达出支持学生的想法很重要。认识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主观才能, 教授他们客观的空间构成规律, 是为了帮助他们强化自身的力量, 扩展创造才能。

3) 引导学生用创造性的手法, 传达创造性的思想。

基础课程教育涉及到人的创造精神, 建立亲切、轻松和敏感的教学气氛。天然的直觉的智慧对于教育工作者是至关重要的财富。教师需要认识和发展他的学生们的天赋才能和气质。这是一个设定的目标, 空间构成课程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到与自己气质相符的视觉认知。经过一定的训练和思考与领悟, 使他们能够手脑一致地构思空间, 理性地进行构成创作。以几何的方式、有序的组织传达丰富的内涵给观众, 产生良性的视觉影响力。

摘要:简要阐述了空间构成教学的模式, 分析了空间构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生多种多样的表现, 指出教师应当强化与尊重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用创造性的手法, 传达创造性的思想。

关键词:空间构成教学,学生,课程

参考文献

[1][瑞士]约翰尼斯·伊顿.设计与形态[M].朱国勤, 译.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 1992.

[2]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3][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商业空间的形态与构成 篇4

(1) 形态的认识

自然形态中的万物历经亿万年的演进, 形成环抱人类文明外部形态圈;人类与之相生共荣, 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线自然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发展论断就是:“师法自然”。人类文明的发展无一例外的是建立在自然的平台之上的。在这个平台之上, 我们获取能源获取灵感。进而创造出人自身生存需要的, 不同功能的空间形态来。我们依据尺度规模界定不同功用, 如:建筑, 器物, 景观, 庭院, 家具以及用搬运, 加工其他物件的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本文所阐述的空间形态主要集中在以鉴赏为主要功用的纯艺术的三维形态为研究对象。集中展开在空间形态设计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据这些问题的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加以研究。

“师法自然”是人类构置空间形态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一方面强调“师法”;另一方面, 则着重“融入自然”。

(2) 空间设计的对象.——空间形态

作为空间设计的对象:“空间形态”本身是由不同材料, 依据不同的构造方式加以实现的。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质感, 强度, 重量决定空间形态本身的特质。我们想依据点, 线, 面, 体, 空间基本要素对“空间设计”本身进行形式感方面的探究。对空间形态的设计中, 相对材料而言可以说有无限的可能性, 因为, 材料的种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空间形态的创造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本书想就维度分类的几种基本材料予以展开;如金属, 陶瓷, 木材, 等主材。就加工工艺以及材料的不同特性加以探讨。其目的主要是集中在设计创造空间形态中, 最大限度的展现形态与材料的结合上。力求使创造出来的的空间形态作品充分展现出自身的审美趣味。

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段的发展, 在空间构筑样式上有了巨大的突破, 未来设计师会不断寻求新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情趣,

二空间设计中的形态要素

(1) 点在空间形态中的呈现1) 新技术带来的光构成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光构成成为空间设计竞相追捧的对象, 大家都知道光是有光源点光束构成。光有极强的方向性, 阵列的点光源有很好的应用空间, 通过对点光源的不同组合可以让点阵形成曲面, 弧面, 球面。成为强化是内外空间效果重要手段。在装置作品中也有时用点状材质形成作品;终端照明表现手法是让光线进入塑料棒在相反的末端形成光点;在将光点依据不同的组织方式组合形成空间形态作品;预制不同的灯泡支架在将灯泡放置在支架上形成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点光源照明体。这样的手法也得到广泛的使用。

光构成是未来空间形态构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选择。它的梦幻般的视觉效果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同时, 也会让空间形态本身具有更多元的呈现方式。

2) 发光二极管

发光二极管具有能耗低, 光效能高的物理特性大面积阵列后可由电脑集控播放不同的图像及文字信息内容, 播放中可以通过光源的开闭转换形成动态的图文信息。目前已成为都市广泛采用的公共信息平台, 特别是能够及时呈现三维动态性和实践上的变化。日本的一些知名的空间设计师们都对此项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大体量的空间形态的构筑;其形态界面可以形成巨大的信息发布平台;它可以传达视觉信息;同时, 形成区域性视觉焦点, 这种表现方式的形成完全依赖发光二极管技术。

3) 激光与空间设计作品

激光通过绕射光栅时, 会形成许多光点, 会在银幕上或其他介质上产生变化的多端的图形, 结合声效设备会形成极具震撼力的空间作品, 围绕着激光技术的发展还产生了其他更为有趣的空间作品;如:4d全息成像技术就是对光源的数字化控制在空气中生成三维图形, 目前, 在大型展览空间中已有使用此项技术的作品展出.

激光技术有很好的的空间形态的表现力, 一方面它可有很强的空间指向性, 另一方面,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可以突破传播介质的束缚在更大空间尺度上自由呈现。

(2) 线在商业空间形态中的应用

1) 线-形态

线的断面不光是我们意念中的圆形, 它会有不同种的形状.断面形状面积的变化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 随着底面积德加大, 会从尖锐优雅向坚实有力转换.曲线的结构会有韵律感;折线会有顿挫坚定的空间感受;如果线型的组织不当就会失去美感, 使空间作品丧失审美趣味.因此在选择线这一基本形态元素是要特别注意组织方式.线体的组织架构是空间作品成败的关键.其中最为关键的是:1.线的方向控制;2.线的截面尺度控制;3.线的排列方式;4.线的疏密安排.解决好这样四个关系就有可能创造出具有审美趣味的空间形态.相反我们就会背离我们的审美取向.

2) 线-质感

线材是有不同质感的, 铁丝, 麻绳, 绒线虽统属线材但会有不同质感, 不同质感的线材所创造出来的空间形态会大为不同, 把握这种不同会让空间作品产生不一般的效果, 特别是细部的处理上对质感的把握尤其重要.

3) 方向与配置

对空间设计而言, 重力作用是线性材料构筑和配置的前提条件。因此, 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成为线性结构空间作品基本表现方式;基本上遵循线段平行, 交叉, 放射, 斜向等基本组织方式。

线性结构最重要的组织方式是方向的控制上。方向的变换使空间结构形态形成视觉张力, 其内在的形式美感也会随着尺度方向的控制下有韵律的呈现出来。

线形结构的处理手法始终是在制造外部形态的韵律感上着力。将线形结构体运动的方向加以限定, 使其沿着限定的轨迹形成变化韵律, 进而, 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

(3) 商业空间形态中饰面的处理手法

对面材的表面进行艺术处理就会在表面形成丰富的肌理和光影效果, 强化面材的表现力。比如:在金属面材表面进行楼化处理就会形成丰富的反射和透光效果;利用石质面材天然纹理进行选择性拼贴就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彩色玻璃镶嵌是一个重要的非常传统的

玻璃艺术表现手法, 它大大地增强了面材的表现力, 能过在色彩和光影效果上让建筑空间丰富起来。同时, 面材可承载大量的符号图像信息, 使空间附加信息传达功能, 这样, 既可以收到丰富空间的视觉效果又能传达有效信息, 可谓一举两得。

面形结构是承载视觉元素最多的结构形态。肌理上的不同的处理色彩上的选择性组织都可以形成各种多样的主观感受, 能够使原本空间形态的视觉效果产生提供各种可能性。

面形结构还可以制造出许多不同的光效。使得原本单一的视觉效果平添情趣。

面形结构还可以制造出许多不同的光效。使得原本单一的视觉效果平添情趣。 (4) 体与商业空间形态

1) 体积

空间形态的重要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形体的张力, 有材质的不同, 所表现出来的张力也随之变化, 如金属材料具有的坚硬, 石材具有的厚重, 无一例外的在艺术家的推敲中, 其内在的质感与外部空间形态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同样, 在使用塑料材质中, 塑料自身的轻盈感就会被凸现出来, 当然, 我们还会选择其他手法, 比如开孔增加透光性的手法让形态轻快起来。为了使空间形态能进一步具有审美价值, 我们还可以对形态表面进行处理, 比如增加光滑度, 方向性纹理, 加工至镜面效果将周边环境融入作品等都是增加体积表现力的有效方法。

2) 基本形态造型

当人们追求明快的结构以及视觉的形体强度时, 会选择球体、立方体等基本形态造型。这些基本形休的特征是简洁的外观和丰富的对称性, 加工后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新造型。由于其中包含许多有着美感魅力的造型, 因此对于空间设计而言, 基本形态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类的-般行为中, 业已包含了许多类似的基本形态。例如, 箱子做成长方体、砂子堆成圆锥体等等。古时候, 人们使用巨大石块堆成金字塔, 也是同样的行为。此外, 一滴水珠也会在荷叶上自然形成圆或椭圆等基本形态。基本形态的加工方法很多, 如钻孔、切削, 组合等。如果将球体均等地切开, 保持其对称性的同时, 在球体外切削一些平面, 就会产生球形多面体。如果加工, 则可产生许多造型优美的立体星和有孔造型。有些艺术家致力于椭球体加工的研究, 至于立方体的优异研究成果, 可以在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里见到。这些作品的美学共性就是活用了单纯形态的美和数学结构。

外形单纯的体量关系在变化多样的开孔处理后, 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这就是我们在空间按形态的塑造上常用的手法。

外形单纯的体量关系在变化多样的开孔处理后, 在其内部可以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 进而, 弥补单纯外形呆板视觉感受。

三结语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构成分析 篇5

人们为了表达对某个人物的崇敬或某个事件的纪念之情, 往往会选择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内, 创造性地运用这个场地内已有或附加的元素来记录和展示相关纪念内容与主题。在这个过程中, 用来举行纪念活动的这个场所就有了纪念性, 寄托着纪念情感的场所景观就成了纪念性景观。纪念性景观的存在历史悠久, 从古至今, 人们对神灵或祖先会建造图腾性质的景观去崇拜纪念, 对建有功绩的时代伟人或重大事件会立碑建陵以缅怀、纪念, 这种沿袭俗成的纪念习惯都是依托纪念性景观去实现的。

由于人的纪念意识是综合的主观情感, 其中的纪念性落实在空间实体上也应由一个综合立体的空间环境来承载。作为纪念性空间实体的纪念性景观, 实现纪念行为的途径也是通过参观者、事件景观和物质景观的反复组合来表达的。由此可见, 纪念性景观是一个区域环境的综合, 物质上包括区域内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精神上要起到引发群体记忆或传承历史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围绕纪念目的而展开的。作为人类纪念性情感的物化形式, 纪念性景观正是通过它根本的精神文化价值有别于其他景观类型, 它以精神功能为主、物质功能为辅, 营造一种场所精神去满足人类纪念、缅怀的需要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功能。

二、纪念性景观的空间构成

纪念性景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具有纪念特征的场所, 是表达纪念性情感的物化的形式, 纪念性景观存在的本质是空间环境的塑造, 而人与环境景观的互动也是通过空间的组织形态和结构来促成的。

(一)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分析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 是由独具纪念性特征的景观节点、标志物、道路和边界等元素组成的。

纪念性景观中的节点, 可以是纪念性景观区域的连接点, 可以是纪念性景观浏览线路上的停顿休息站, 可以是交通的交叉汇聚点, 也可以是一种空间结构与另一种空间结构的过渡处。在纪念性景观结构中, 一些特殊的节点, 常作为区域核心出现, 因为这些节点在位置上是整个纪念区域的中心, 内涵上是整体纪念区域的缩影与象征, 形式功能上往往也是人们的集结中心。许多节点除了具有集中功能还有连接的功能, 与道路交通的概念相互关联, 是参观者行程中的集中焦点, 由于承担着某些重要物质空间功能或精神特征内涵而显得十分重要。

纪念性景观空间结构中的标志物, 是表达纪念性环境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通常是有形实体, 如纪念碑、纪念柱、纪念性雕塑等, 其独具的情感特征在众多景观环境中令人记忆深刻。标志物本质上是一种点状参照物, 参观者不能进入其中, 标志物在纪念性景观空间结构中能起到纪念情感的点睛作用。

纪念性景观的道路是供参观者走进纪念性景观空间并观察浏览的交通通道, 并且各个纪念性景观元素也需要依靠道路来规划布局。为了表达不同的纪念情感内涵, 常会对道路进行多种艺术处理。

从平面形态看, 在纪念性景观中,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主题纪念物及其仪式场所不可或缺, 但是这个纪念物与仪式场所, 一般都不是开门见山设置的, 它是随着纪念情感的不断积累在空间中依顺序布置的, 它为纪念情感的变化提供一个较长的使人逐步品味纪念主题与仪式的过程。那么相应承担这个任务的通往主题纪念物及其纪念场的道路会被拉长, 参观者在拉长的道路上, 从感官体验到情绪起伏都会随着这条拉长道路上的景物不断变化, 道路上为纪念情感的积累而增加的节点, 也延长参观者的停留时间。由于这个过程中节点的丰富使得参观并不单调, 也由于接近主题纪念物与仪式场的过程被拉长, 而增加了欲扬先抑的不透明性, 从而强化了景观的纪念情感的表达, 强化了纪念仪式的庄严性。

从立面形态看, 有时为了给走在纪念景观道路上的人们创造神圣庄严的纪念情感, 常会设计路面高于两边地平面。这样参观者通过台阶坡道等过渡形式走上道路时, 会注意到路面的抬高, 由此而带来的神圣感油然而生, 路与两边平面的落差越大这种情感往往越强烈。当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其他景观元素来削弱路与地面的落差, 比如用植物密植路两边等, 从而使抬高路面的通道感觉更纯净。有时为了加强纪念性景观中崇高、神圣、庄严的纪念意义, 常会在地处低平面的路面与抬高路面的过渡中强化爬升的过程与感觉。上升向人们心理自然暗示通向神圣的方向, 那么强化了爬升过程的道路自然增强了严肃与神圣的情感。

从介质构成看, 路面可以通过与不同介质的元素组合, 形成不同的通道形式并营造不同的情景内涵。水面作为独具纪念内涵的景观介质与路面的组合, 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就是最常出现的一种构成方式。当路面作为开敞地域的边界与水面交接时, 就营造出城市滨水景观路面的功能, 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当道路介于两侧水面之间并有一定长度时, 道路就有了桥或堤的意象。当道路的一侧是封闭物另一侧濒临水面时, 常会给参观者一定的心理紧张感。有时由于封闭物与水面同样具有的行为限制性, 加上视线范围内的纯净性, 还会产生一定的严肃感。总的来讲, 类似此类边缘性的道路, 由于与水或别的介质的结合在构成上灵活亲切, 给道路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因素, 适合用作休息或过渡之用。

纪念性景观的边界与道路都具有景观构成中的线性要素特征, 但边界不能像道路那样能承载进入功能作用, 但其固有的区域划分特征对于纪念性景观的纪念性也起着影响作用。边界在景观中起的作用要么是景观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 要么在区域的交接处起链接作用。常见的纪念景观边界形式如栅栏、围墙、水岸、地面边界物等。

(二)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形态分析

对于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形态分析应着眼于各种空间形态因素与人的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 并以此指导纪念性景观的空间设计。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形态是由多种形态复合而成, 并共同承担其功能作用。但再复杂的形态方式, 往往也会由规律性的基本形态构成。

首先, 纪念性景观空间的基本形态。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基本形态可以归纳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经典图形及其立体形式的构成。由于这三种图形及其空间立体形式, 在视知觉上具有单纯、易识易记、简约、合宜的特质, 从而给人以明确而肯定的感觉, 是一种内在的秩序和统一。

纪念性景观中的正方形景观构成形态, 能呈现出中性、纯粹性、合理性的表达, 给人庄重稳定的感觉。立方体的空间形态延续着稳定性与完整性, 在纪念性景观空间中常常暗示着一种驻留、静思的状态。方形与立方体的空间形态在纪念性表达上有针对性、精神象征性。特别是在中国, 方形象征着正直、中和的崇高人格。

三角形的空间形态在纪念性景观中常常用来表达崇高的精神意境。三角形是山岳的抽象象征, 因此用三角形空间形态塑造景观空间能表达出稳定、永恒的形态概念和纪念对象永垂不朽的纪念意涵。

纪念性景观中的圆形空间形态, 是极为均衡的形态构成, 象征着圆满平等。圆周上的任何景观元素到达中心纪念物与场的距离相等, 这一点对在景观构成中表达平等概念非常适宜。圆的形态表现了精神、灵魂各个方面的整体, 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和谐关系, 表达着生活终极圆满的意向。天圆地方的中国宇宙观, 也使得圆形景观形态有了崇高的象征, 如景观中古代的祭天场所, 现代的世纪坛文化纪念场等。

在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中, 正方体、三角形和圆形及其空间立体形式, 都具有完整的“永恒”意味, 按照功能需要把这些形态按秩序组合在一起能够创造纪念性景观的纪念精神指向。

其次, 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中的基本量度关系。

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中的基本量度关系主要包括空间尺度、比例、向度关系。纪念性景观的尺度概念来源于人们从几个方面对纪念性景观元素相对大小的比较感知。首先是拿人本体与外界景观尺寸进行对比, 再一个从视觉与心理对比纪念景观形体与周围环境的尺寸, 还有一个就是针对纪念性景观物体本身局部与整体的对比。不同的纪念景观尺度关系能够创造不同的精神心理内涵。如巨大的景观尺度会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与敬畏感, 这在中西方封建时期的经典纪念性景观中运用得最为突出。相反景观中小尺度的运用, 由于更接近人本身生理心理尺度的本能控制范围, 更容易带给人舒适亲切的感受。在实际的纪念性景观尺度形态中, 往往采用大小空间尺度结合的方式来设计, 尺度的概念是人与景观生理心理感受互动的结果。

任何空间形态都存在长、宽、高的方向量度, 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也不例外, 这三个方向量度在纪念性景观形态中互相制约形成的关系可称之为纪念性景观空间比例。纪念性景观中所有空间形态的方向量度关系设计, 都是为了在视觉与心理上达到景观空间形态各部分和谐的秩序美, 即比例协调。那么在实际纪念性景观形态的比例关系处理上, 主要通过两种渠道获得。一种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规律的总结。人本身对景观空间形态有本能的比例秩序感知, 但由于人本身文化传统认知定式与客观景物在人认知反映过程中的距离透视变化, 会导致比例关系的动态化、复杂化。这些因素虽然很难达到所有社会成员不同观察情况下的统一认知, 但通过人类长时间的景观体验与形态比例视知觉总结, 还是会被大多数成员接受和感知的, 并且这些比例关系经验随着时代与人自身文化与审美观的发展也处于不断丰富之中。另一种典型的空间形态协调比例方法是比照经典比率图形来设计。经典比率图形如上述正方形、正三角形和圆形等公认协调比率的简单几何图形。具体在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的设计上, 就是使空间形态的轮廓和形态的内部组合线或控制点接近这些图形, 以获得和谐的比例关系和形态效果。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形态比例关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 更多的是通过这些可感觉的形态关系诉诸于参观者心理上的微妙变化, 以达到突出纪念主题, 塑造形象的目的。

纪念性景观的整体空间形态在长、宽、高等方位尺度上, 会表现出两种倾向的比例关系。一种是空间形态在三个方位上的比例均匀平衡;另一种是空间形态在长、宽、高某一个方位比例上表现为主导倾向, 更有针对性地表达空间的纪念精神内涵。这种在纪念景观空间中某一方位表现为主导的形态表达可称之为“向度”。纪念性景观不同的向度形态表达具有不同的纪念情感象征与隐喻。长与宽方位上的向度都属于水平向度, 高方向的向度称之为垂直向度。水平向度的空间形态, 包含了水平空间概念下宽方向与纵方向及其复合变化方向的向度形态。在纪念性景观空间中为了塑造开阔博大的纪念精神来衬托纪念主题, 可以采用水平的宽向度的空间形态来表达, 使参观者产生延伸广阔之感。置身纵方向塑造的水平向度景观空间中则使人产生幽深道远之感。如果在此基础上复合转折向度则会强化导向的行进作用。垂直向度比较水平向度表达的空间形态更容易表现崇高伟大的纪念精神。竖向、高耸的物象特征能给人通天的神秘感与崇高感, 此向度还被纪念性景观用来表达权威、希望型的纪念特征。水平与垂直两种向度及其变化复合形式的夸张对比运用, 是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表达特定纪念特征的常用方式。

通过以上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分析可以看出, 空间尺度、比例、向度等形态因素均是外界环境诉诸于人的心理反应, 人们又将这些反应经验化、规律化, 作用在纪念性景观空间设计中, 以塑造特定的纪念情感方向, 使参观者从中感受到特定的精神指向。

最后, 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的排列组合。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是众多空间在特定纪念主题下, 按照功能与情感明暗两条主线的纪念展现手法顺序组合而成的综合空间, 其内部子空间形态的排列组合是有据可循的。从纪念功能主线来看, 纪念性景观空间组合顺序可分为程序线型和非程序非线型。程序线型的景观空间形态排列是参观者只能按照设计师规划安排的行进路线参观。参观者的视知觉与情感在经历各子景观空间过程中, 按设定随着纪念内容与内涵的一步步积累而升华, 最终完成纪念景观的纪念目的。非程序非线性空间的组合排列不是要求参观者按照规定的路线经由时间先后来获得纪念体验, 各空间形态之间是按照空间本身的主从关系用流线加以结合组织。参观者不受路线制约, 可根据自己的观察习惯与具体情况在各空间中自由游走, 选择性地感受纪念氛围。在实际的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排列组合中, 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 以期达到最强的景观纪念目的。按照纪念情感表达的动线来看景观空间组合排列, 主要是通过空间形态之间的递进层次来引导参观者的情感升华过程。归根到底, 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塑造与纪念氛围的营造, 都是为了作用于参观者的情感、思绪。参观者在纪念性景观空间组合中行走, 其情感要经历起始阶段、过渡阶段、高潮阶段, 结束阶段。在情感起始阶段的景观空间, 作为空间序列的开始展示的是一种开启关系或是抑扬关系, 足够的视知觉吸引力是起始阶段纪念性景观空间考虑的核心。情感的过渡阶段要求此时的景观空间承担纪念情感起始后的承接和高潮的前奏,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景观空间要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和细微变化, 对情感高潮具有引导、启示、酝酿、期待的效果。情感高潮阶段的景观空间是空间序列的中心、精华和目的所在, 要充分考虑人们在纪念性景观空间行为中所期待的心理满足和情绪宣泄达到顶峰的需要。终结阶段情感景观空间要利于参观者实现良好的情绪结束, 有利于引起参观者对情绪高潮的追思和联想, 耐人寻味。按照此情感演变过程要求塑造的纪念性景观空间, 也须按此情感表达动线来组合、排列, 最终使参观者领悟纪念主题。

从宏观来看, 纪念性景观本身是有限而具体的, 是城市中有限的节点、轴线、面域, 但它在城市格局中起到的作用不能被孤立地理解, 总以点、线、面的功能形式和城市的宏观结构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以点的概念出现在城市宏观结构中的纪念性景观, 常常处于城市轴线的起始点之上或道路的发散中心;以线的意义存在于城市格局中的序列纪念性景观可以构成城市显露的轴线或暗示城市空间序列;城市中纪念性景观按照规划网格交织而成的格局, 则是以面的概念出现的。纪念性景观是城市完整环境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 对于整个城市的格局起着重要作用。当代纪念性景观不再追求简单的雄伟和宏大, 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呈现了多样和复杂的结构, 从尺度和内涵上都更为亲切, 更加注重人文内涵的体现, 使其在空间结构与形态上更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齐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2]王向荣, 林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李开然.景观纪念性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任军.建筑纪念性解读纪念本体及纪念性审美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5][美]凯文, 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空间构成艺术 篇6

金隅·山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田村山麓, 东距西四环3公里, 北临阜石路200米, 由于地处北京总体规划的西部生态带, 更被香山、玉泉山等丰富的山景资源怀抱, 作为都市与西山的完美结合, “金隅·山墅”由此得名。

金隅·山墅总用地面积约6.27公顷, 总建筑面积6.44万平方米, 其中住宅5.02万平方米, 由20栋联排和叠拼组成, 包括6栋联排、13栋叠拼和1栋双拼, 总户数为216户, 停车位243个。项目容积率0.95, 绿化率30.1%, 建筑密度1.027。

项目北侧为城市快速路阜石路, 砂石厂路南北穿过项目用地, 把本项目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项目南侧为田村南路。周边公共交通有:运通102路、运通109路、645路、370路、981路、746路。地铁一号线至玉泉路下车, 转乘370路公交 (开往苹果园方向) 5站地 (约15分钟) 到砂石厂北口下车即到本项目。

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

金隅·山墅位于田村山麓环境优美, 总体规划中尽可能的保留了项目用地中名贵树种及20年以上的高大植木, 使得每栋建筑亲近自然, 并且延续了田村山的历史文脉。

小区规划符合北京市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住宅区功能分区明确, 用地合理, 布局清晰。建筑空间层次与序列清晰, 联排别墅和叠拼住宅合理规划, 尺度恰当。建筑空间层次清晰, 形态丰富, 错落有致。南低北高的竖向设计和建筑布局满足了高品质的日照与通风要求, 同时考虑了避免视线干扰, 使得户户得景、得绿。老年设施、无障碍设计方便老年人活动, 小区内道路两旁及绿化景观内设有座椅, 距离及数量合理, 方便老年人散步时可以及时休息, 小区内设有老年活动空间及公共活动空间, 增强邻里和谐。

道路系统构架清晰, 按照人车分流的设计思想进行布置。设有环形消防车通道, 宅间小路为硬质铺装, 满足搬家、救护等车辆的通行宽度要求。小区出入口设置合理, 符合城市交通要求, 符合主要人流方向。区内道路标识清楚, 停车设施完善。

小区道路、公共空间均设置无障碍通道, 老人、儿童、残疾人等人群均可无阻碍通行到小区内所有公共活动场地。园林景观采用无落差设计, 保障残疾人通行。道路及活动场地临空处均设置栏杆, 保护儿童行走玩耍时的安全。日常行车道和人行道采用人车分流设计, 保证小区内行人安全。

楼间景观设计以人为本, 强调邻里关系, 院落空间和绿化完美结合, 原生大树和建筑交相辉映。在尊重自然、为人服务的准则下, 力图体现地区的场所精神, 创造一种生态型中高级居住建筑环境。

绿化景观设计强调小区绿化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 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 清洁空气、释放氧气、调节温湿度、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本项目在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树后适量种植北京乡土树种, 乔灌草层层结合、高低错落, 既改善了居住环境, 又形成了丰富的环境景观资源。

整个小区以中央公共建筑群为视觉焦点, 形成一系列的景观高潮, 达到景象结合、步移景异的生态组群, 并借用楼座间开敞的绿地, 营造处处有景的绿色社区, 为户外交流、休闲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 提供视觉景观享受和文化品位欣赏。景观道路选用防滑透水材质, 既方便出行又利于雨水利用。小区入口处的叠水水景及宅间庭院内水景水源, 采用外购处理达标中水, 由物业定期清理水景杂质。

以生态化、文化性、休闲性为未来住宅建设发展趋势的设计理念来构思, 充分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绿化等自然资源。加强带状户外步行系统与绿化空间的整合, 创造丰富的视觉效果变化和趣味性的户外休闲空间, 使更多居民获得良好的朝向与景象。

住宅单体建筑造型美观, 风格统一, 花园洋房的特点显著, 有浓郁的居住氛围。继承了花园洋房的精髓, 南北通透,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将客厅设计极致地表现为8.1米的尺度, 并配有落地窗, 加大了客厅的采光与观景面。

立面虚实变化, 既考虑保温节能的要求, 又丰富室外立面。立面颜色以浅色、暖色为主, 与绿树草坪色调和谐呼应。通过建筑退台, 使得大量的户型有私家露台或阳光房, 尽享四季景观的不同变化。

小区停车采用地下停车和地面停车相结合。根据65辆/万平方米的要求,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 地下停车库建于建筑地下, 利用地下通道连接成为整体。

小区内设置垃圾回收站点。物业统一收集垃圾, 并做垃圾分类存放, 定期运至垃圾站进行集中处理。垃圾回收站点位置合理, 避免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

G1、G2公建及室外活动广场, 已经有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入驻, 有社区活动中心等场地。区内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 按照千人指标足额配置公共服务站点设施, 建有物业服务中心、居委会、公共活动场地、商业、文体活动场地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位置满足服务半径要求。

建筑设计的七大特点

一、功能与空间布局

户型套内空间布局合理, 流线清晰, 动静区域黄金分割, 走道既连接客厅, 又直通卧室, 并且交通空间设计紧凑, 占用面积较小。卧室的集中式处理, 给睡眠带来更静谧、温馨的环境。

丰富的储藏空间满足日常家居生活需求。大空间独立卫生间, 享受方便的同时更彰显了主卧的私密与独立。套型之间无视线干扰, 住宅间距满足日照及对视间距要求。

小区内住宅建筑防火等级为一级。室外消火栓, 消防给水系统, 建筑防火间距, 消防车道及扑救面设计满足多层建筑防火间距要求。设有环形消防车通道, 宽度4米, 最小转弯半径12米, 消防车道满足消防车30吨的荷载要求。室外设消防栓, 保护半径小于120米, 标志明显。

地下车库设火灾自动探测报警装置及自动喷淋系统。设有消防控制室, 并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 火险发生, 立即启动。住宅安全出口, 疏散距离, 疏散标志符合国家规范。

小区设消防中控监测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末端设烟感、温感探测器、声光报警及手动警铃, 在有火灾警报信号的情况下与消防联动, 启动放排烟设备, 喷淋设备。设有应急广播系统, 应急照明系统方便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

设置楼宇对讲系统、周界报警系统、保安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电子寻更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住宅内均设门磁报警、窗磁报警、紧急报警按钮及燃气泄漏报警等安全防范设施。

采用总线制多功能访客对讲系统, 将住户的防入侵报警系统纳入其中, 工作状态及报警信号送到小区管理中心。

信息网络子系统配置全面, 设有电话、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等系统。每户配置不少于两路电话, 两个有线电视接入端口, 宽带接入位置合理, 使用方便。

地下设备层壁挂炉及大气式锅炉设备间设有燃气泄露探测装置, 并有自动切断燃气装置。

二、采光与通风

继承了花园洋房的精髓, 将客厅设计极致地表现为8.1米的尺度, 并配有落地窗, 加大了客厅的采光与观景面。套内窗地比例满足采光及通风的要求。

户型无大的凹口设置, 采光无遮挡。立面富有虚实变化, 但有充分考虑保温节能要求, 控制窗墙比在0.3之内, 既考虑保温节能的要求, 又丰富室外立面。

合理控制每栋楼的单元数量, 避免较长的楼梯阻碍通风。居室通风, 采光, 日照条件充足, 户型南北通透, 每户都有南向采光, 注重自然通风。外窗可开启, 开启面积大于房间地面面积的1/20, 所有房间可以自然通风。

冬季采暖热源由户内自控热源供给。卫生间设置散热器, 其他房间设置地板辐射采暖, 较之散热器及空调采暖舒适感更强, 节省散热器占用的空间。夏季制冷采用户式集中空调, 室外机与风口设置合理, 冷凝水集中排放。

厨房设集中烟道排气, 并有止逆装置, 有效排放烟气。卫生间设集中烟道排气, 并有止逆装置, 有效排气排湿。

防雷措施按照国家规范进行设计, 装置完善。本工程按三类建筑物设防雷保护措施设计, 屋面设避雷网, 以基础钢筋网作为防雷保护接地装置。工作接地、保护接地与防雷接地共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极并形成等电位连接。

三、建筑声环境

该工程隔声减噪设计标准等级为一级。区内以丰富的绿化来降低室外噪声和空气污染。距离新修阜石路距离较远, 噪音不大;砂石场路分隔小区为东西区, 但砂石场路不是主路, 车流量不大。区内无排放污染, 住宅用户以清洁能源天然气为燃料, 无开放性局部污染源, 无辐射性局部污染源, 无溢出性局部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控制指标日平均浓度不超过标准值。

楼板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 楼地面采用低温辐射采暖地面做法, 楼板计权标准撞击声压级和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设计符合规范要求, 施工所用材料、施工方法、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分户墙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体, 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符合规范要求。

外窗选用保温性、气密性、水密性、隔声性好的铝木窗, 玻璃选用双玻中空玻璃, 其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符合规范要求。户门选用四防门, 户门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符合规范要求。管道隔声措施, 排水管采用低噪声螺旋PVC-U型管材。上下水管道集中布置在封闭管井内, 有效提高隔声效果。地下风机房门, 水泵房门均采用防火隔声门, 有效减少噪声。

四、厨卫与设备

户内空调电源、普通插座电源、照明电源、厨房和卫生间电源等均为分路设计, 每套住宅的分支回路均大于10个分支回路。楼内公共部分安装声光控延时节能灯具, 吸顶安装。电气、电讯干线和公共功能的电气设备及用于总调节和检修的部件, 设在公共部位的管道井内。电表箱设置于公共走道内, 内装磁卡电度表及各户保护开关。户盘设于户内。设于卫生间墙壁处的户盘做防潮处理。户内插座均采用安全型插座。

厨房空间布局合理, 洗切烧流程清晰明确。综合考虑了厨房电器设备的配置, 插座就近设置且均远离灶台, 业主使用方便。厨房烟气集中排放, 并有效避免油烟倒灌。上下水、燃气和烟道预留到位, 接口位置与设备位置一致。

卫生间采用标准化设计, 按照模数原则优化设计。平面布局合理, 盥洗、沐浴、便溺分区清晰。部分卫生间采用干湿分区, 洗衣机单独设置在卫生间干区域, 配置专用地漏及上水龙头。业主可在露台及阳台晾晒衣物。部分卫生间设有观景天窗或观景窗, 在保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的条件下增加情趣景观。卫生间设有排风管井, 并有效避免窜味。

给水、排水、燃气均设有管道系统和相应设备, 系统的设计, 设备的质量以及水、气的使用参数均符合国家标准和使用要求。热水系统:室内安装壁挂炉及大气式落地炉, 可为采暖及生活热水提供热源, 生活热水管道安装到位。卫生间管道立管集中设置在管道井内, 管井紧邻卫生间。

室内排水系统:室内排水系统设计合理, 管道设有存水弯, 深度≥5 0毫米, 地面设有高水封地漏。室内排水采用独立的排水立管, 且检查口设在管道井内, 方便疏通、维修。同时室内采用污废合流, 排出楼外后经化粪池沉淀, 进入市政中水收集管路。市政自来水入户, 叠拼户型远传水表入户, 联排户型室外机械表, 安装I C卡式中水表, 上水水源引自自来水厂, 生活热水由用户自行供给

燃气系统:小区采用天然气, 经调压站调压后, 进入各楼;管道及计量表明装, 设有报警器。

五、结构体系

住宅结构形式采用现浇钢筋砼剪力墙结构。抗震烈度按八度设防, 抗震性能符合国家规范。建筑长度超45米时设变形缝。本工程地基基础和建筑结构合理使用年限50年, 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构造措施、防护措施等符合有关规定及规范。

项目场地进行了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 勘察文件符合要求。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 地基变形符合规范要求。

结构系统采用钢筋砼剪力墙, 分户墙为结构承重墙, 户内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承重墙设置, 空间分割灵活。有利于减少结构自重, 提高使用系数。室内的梁柱不影响装修。

非承重维护结构及轻质隔墙板采用陶粒空心砌块。具有轻质、隔声好、防火性能高、防潮、抗冲击的能力, 适用多种装修饰面, 方便使用, 利于施工。

六、建筑造型与色彩

立面颜色以浅色、暖色为主, 与绿树草坪色调和谐呼应, 通过建筑退台, 使得大量的户型有私家露台或阳光房, 实现四季景观的不同变化。立面虚实变化, 既考虑保温节能的要求又丰富室外立面。居住气氛浓重。

建筑高度小于12米, 建筑尺度较合理。选用坡屋面造型, 硬山及挑檐的设计丰富立面轮廓, 并且延续北方民居特点。

七、无障碍通行

住宅安全出口, 疏散距离, 疏散标志符合国家规范。小区道路、公共空间均设置无障碍通道, 老人、儿童、残疾人等人群均可无阻碍通行到小区内所有公共活动场地。园林景观采用无落差设计, 保障残疾人通行。道路及活动场地临空处均设置栏杆, 保护儿童行走玩耍时的安全。日常行车道和人行道采用人车分流设计, 保证小区内行人安全。

老年设施、无障碍设计方便老年人活动, 小区内道路两旁及绿化景观内设有座椅, 距离及数量合理, 方便老年人散步时可以及时休息, 小区内设有老年活动空间及公共活动空间, 增强邻里和谐。

“四节一环保”彰显节能省地

一、节能技术

该项目采用多种新型可回收利用管材技术。地板辐射采暖系统采用交联聚乙烯PE管材, 给水管及中水给水管采用铝塑复合管, 室外雨污水管道采用聚氯乙烯PVC-U管材, 室外电力管线套管采用PVC-C管材, 电信管线套管采用PVC-U管材墙体材料;采取160厚钢筋混凝土保温隔热措施;50厚挤塑聚苯板门窗选择;传热系数<2.5的铝木窗屋面做法;80厚挤塑聚苯板;使墙体节能达到较高标准。

二、节地技术体系

为节约土地, 绝大部分的停车位设置在地下车库, 地下停车比例在60%以上。

主要户型面宽和套型面积比分别为3.8%和2.9%, 联排别墅地下设有设备层, 作为设备用房;叠拼户型设地下车库, 与人防工程统一考虑。

建筑空间层次与序列清晰, 联排别墅和叠拼住宅合理规划, 尺度恰当, 建筑密度控制在1.027。

三、节水技术体系

住宅排放的污废水统一收集后排入化粪池, 经过沉淀后排入市政中水管路。

中水水源将引自市政中水管路, 接入住宅进行冲厕;接入绿化灌溉系统进行绿化浇灌。

停车场、便道、室外活动场地均设置绿地或铺设渗水砖, 实现雨水回渗。

屋面采用有组织排水系统, 将雨水收集回灌绿地。路面设有排水系统, 收集雨水排入市政管网。

给水管路及部件采用不易渗漏的铝塑管或铸铁管材。

用水洁具采用节水型, 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的压力。

采用人工喷灌的方式进行绿地、树木、花卉的灌溉, 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节约水资源。

四、节材技术体系

金隅山墅采用多种新型可回收利用管材技术。地板辐射采暖系统采用交联聚乙烯PE管材, 给水管及中水给水管采用铝塑复合管, 室外雨污水管道采用聚氯乙烯PVC-U管材, 室外电力管线套管采用PVC-C管材, 电信管线套管采用PVC-U管材。

材料回收利用方面, 利用建造住宅的废旧钢材为原料制作铁钉, 并再次应用到工程中;在工程中反复利用木模板及废旧木材, 利用3次后再回收作临时库房使用;施工中收集竹胶板、木方等材料废木屑, 用于砼楼地面的养护工作。

五、环境保护技术体系

1、室外环境保护系统

金隅山墅东区设计采用坡屋顶, 美观且能够采用有组织的雨水收集系统、排水系统, 可以将雨水有组织的导入小区楼前后园林绿化地, 既可以浇灌园林, 又可以涵养回灌地下水。

在小区主要道路两侧设置雨水篦子汇流系统, 将汇集的雨水按景观要求通过隐蔽方式引入园林景观水系, 充分循环利用自然雨水, 大大节省了园林浇灌用水。方便了区内行人的出行不受雨水管道影响, 且美化了区内环境, 做到了自然水体保护利用。

空调冷凝水采用有组织的收集排水系统, 冷凝水有组织的导入园林绿化地, 既可以浇灌园林, 又可以涵养回灌地下水。

2、绿化种植系统

在项目的西侧、南侧小区外进行绿化园林环境体系治理。种植了大量景观树木及草坪;在北侧道路设计了绿化景观。可以说在园林施工上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了实处。区内园林规划中设置了水系景观、活动广场、慢步健身路、景观路、入口广场及园林小品等丰富的园林元素。各建筑之间由水系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使小区形成了极佳的整体感。步移景异的视觉观感让人心旷神怡, 使小区处于无空气污染、低噪声的环境中。

本项目另一最大特点是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树木, 尤其是在小区入口处, 结合原生树木的位置来合理设计公共建筑的位置, 完全尊重自然。另外, 在小区内, 在保留大量原生各种果树的基础上, 我们植被设计以本土为主, 这样可以达到良好生长状态, 快速形成原生态势。小区配套地下车库屋面采用种植屋面技术, 既较好的起到保温隔热性能, 又绿化美化了小区的整体的环境。园区内地面砖采用透水材料, 将雨水透入地下, 达到了地下水涵养, 为园林用水提供一种天然资源, 同时也保证了区内环境和交通出行的便利, 解决了雨水积水问题。

3、室内环境保护系统

该项目墙体系统采用技术成熟外墙外保温隔热技术, 既外墙粘贴聚苯乙烯塑料板技术;窗系统采用环保、自然、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隔声性较好的铝木窗;住宅屋面采用轻质、高效保温、隔热性能好的挤塑板保温技术;在采暖和非采暖区首层楼板设置粘贴聚苯乙烯塑料板聚苯保温隔热技术, 在采暖和非采暖区楼梯间设置粘贴聚苯板保温技术。通过外墙、门窗、屋面等保温技术既有效地可实现建筑保温节能, 又可以有效地避免结露。

门系统采用重量轻、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隔声性好的霍曼门, 有效的减少噪声对户内用户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降低噪声, 排水管道采用柔性连接铸铁管。

上下水管道均集中设置在厨房或卫生间的封闭管道井内, 有效地提高隔音效果。

通风设备均采用低噪声型, 风机及风管吊架均采用弹簧减振吊架, 风机房门、设备房门等均采用隔声门, 有效地控制噪声。

车库内采用了新风系统及排风、排烟系统, 车库内的排风、排烟口远离新风采风口避免了空气短路, 保障了车库空气的清洁。

卫生间采用防止倒灌通风排气管道, 并在末端设置了止回式风阀以防止倒灌发生;排水系统的立管污水和废水分流设置, 防止了管道串气;采用防臭深水封 (50毫米) 地漏防止泛味现象发生。

论吴冠中意象绘画的空间构成 篇7

一、具象与抽象之间看空间秩序的建构

吴冠中重视对景写生, 认为只有在面对具体景象时, 才有可能使画家在感觉之源的驱动下保持作画应有的兴奋状态。同时也认为“搜尽奇峰打草稿”这种通过先游历、构思, 再以提炼、概括、取舍的中国传统作画方式, 有更宏观、更多维的精神空间的艺术表现性。他强调写生的好处在于“感受较深, 无论在捕捉色彩的敏感性和用笔效果等方面, 都很可贵, 回来制作往往不能再保留这些优点, 易失去大自然那种千变万化、瞬间即逝的新鲜色彩感。”1这种面对具体物象去感知意境空间, 设计画面的平面结构, 保持从立意到构图的完整性的创作方式, 避免了中国古代画家离开实景闭门造车的缺陷, 同时吸收了中国绘画哲学中“以一当十”的精炼, 和“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等画面构成设计的空间意境表现。以及“不似之似似之”“以意表象, 以象传神”的形象主观设计的绘画理念。避免了西方印象派绘画中固定角落取景的局限, 在运用中国传统意境美的同时, 巧妙吸收了西方艺术中结构空间的构成美。他在作品的布局中重视宏观的空间构成, 其画面中的优美节奏与画面分割的构成意识来自对前人的吸收与自己在实践中归纳。

吴冠中善于从自然物象中发现其内在的结构美, 并从中挖掘其蕴含的形式美特征, 用抽象的形式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如果他感知到对象蕴含着可供挖掘的视觉元素, 而这种视觉元素与所要表现的主题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他就会千方百计地把这种视觉元素抽象提炼出来, 并加以夸张和放大。借用形式构成的一些原理进行条理化的设计处理使之既完整地表达了对象的主题又具有强烈的抽象意味和形式美感。

二、吴冠中绘画的精神空间构成

东方绘画中的二维空间和虚拟的心理空间, 以及传神简化的造型表达给了西方画家更丰富的艺术思维和形式探索。使得印象派之后的西方画家重视面对自然物象去创作发挥的同时, 注重形式数量的均衡、和谐、层次、节奏等画面的平面分割构成。而这种新兴的观念反作用于中国画家。使他们在尊重自然的同时主动地挖掘更有意味的形式美感、空间构成和画面秩序。

在中国绘画空间理念的影响下, 吴冠中对待现实景物并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 而是根据对所画物象的理解, 情感的需要出发, 讲究立意定景, 并在平面空间中表现时间延续所感悟的视觉场景, 追求画面形式的极大丰富性。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提到的传统山水画中的“三远”法:“高远”即“自山下而仰山巅”就是在立于低处体会什么是高大雄伟, 气势磅礴;“深远”即“自山前而窥山后”就是有前面往后面画出层层叠叠的深邃之感;“平远”即“自近山而望远山”就是画出苍茫辽阔的感觉。吴冠中的绘画作品往往通过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即点、线、面的重复、近似、渐变、变异、联想等构成的主要形式, 来表达“三远”所形成的心理空间层次。

除此之外, 吴冠中还大量吸收水墨画中“以白当黑”和“虚实相生”的观念, 在画面中留有大面积的空白或虚处, 重视虚实、强弱、有无等效果的处理, 而这空白和虚处正是人们情思的神游之所, 也让人联想到象外之象、画外之画的意境之美。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油画中也必须有极重要的‘视而不见’的部分, 这些部分既为意境服役, 又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要‘虚’而不‘虚’, 不空洞, 不乏味”。2

吴冠中力图在画面中突破有限空间, 以达到对无限“远”的追求, 往往对客观三维空间进行有意的缩减, 使画面空间趋于“平面化”和“抽象化”。客观物象经画家通过感知、提炼、强化、再现呈现出永恒空间, 这正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三、吴冠中绘画空间构成的形式美表现

在吴冠中先生的意象创作中, 他总是先考虑形式, 后找意境。只要客观物象呈现出的形式美感打动了他, 他就会从这种形式美中提炼挖掘出节奏、韵律和画面构成的秩序感并将之转换到画面上。通过画家的理性设计与发挥, 组成变幻无穷的画面呈现给观众。

吴冠中先生力图打破物体固有形象的形状和细节, 并简化色彩关系和物体质量结构, 将色彩微差整合黑、白、灰三个色阶, 使画面呈现出近于平面的效果。并用这种平面化去捕捉“错觉”所形成的各种富有意味的抽象关系。他强调画面的整体构架, 以及各视觉元素之间的空间分割和画面构成关系。重视整体面积的分割, 力求不浪费画面的方寸之地。在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作品中, 点、线、面是构成形式美感的基本要素。通过画面中黑、白、灰的布局体现出视觉上量的均衡感, 使传统的中国水墨画透露出现代的气息。在《太湖鹅群》这幅画中, 点的聚散对比所形成的层叠效果即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并体现出空间的渐变。

在《崂山松石》这幅画中, 瘦骨嶙峋的黑色线条的曲直律动蜿蜒在肥硕的石块上, 体现了一动一静的动态对比和一肥一瘦的肌理质感对比。并在点、线、面的节奏变化中把空间叠层推远, 并体现了中国画理论中空间的“高远”。

在《故宅》这幅画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块面分割所呈现出的两级力量的对比与协调。

在《印尼小市》这幅画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黑色与灰色的包围中鲜艳的红、黄绿、紫明快的跳跃着, 色彩鲜艳却不火气, 颜色之间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白色和黑色, 以减弱色彩间的对立使之调和。

四、结论

可以看出吴冠中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平面构成的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感。体现了具有音乐般韵律的画面效果和延伸与画面之外的空间臆想。正如吴冠中所说:“我自己长期探索用点、线、面, 黑、白、灰及红、黄、绿有限数种元素来构成千变万化的画面, 展拓画幅, 在点、线的疏密组合中体现空间效应。”3

注释

11.吴冠中.《谈风景画》[J], 载《美术》1962年第2期。

22.吴冠中.《吴冠中绘画形式分析》,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8年版, 第55页。

上一篇:全媒体汇聚下一篇:两岸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