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构成教学环境艺术

2024-10-13

空间构成教学环境艺术(精选5篇)

空间构成教学环境艺术 篇1

一、绘画创作中线的独立审美价值

(一) 线的具象美

从线的物理情态方面来看, 线是物象的可见轮廓的表现。它给人以自然的亲和力, 是其他的造型艺术手段比不了的。“比如就简单的线型来说, 柏拉图认为最美的线型是圆和直线。 画家何加斯认为他是波动的曲线”。 何加斯在《美的分析》中如是说:“如果称得上是美的线条, 那么, 也只有一种准确的蛇形线。我把她叫做富有吸引力的线条。 ”从这些理论来看, 西方人很早就认为线条是构成美的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产生了许多用线水平高超的艺术大师。 这一时期的用线都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 是再现严谨造型的勾勒手段。 如: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丢勒、荷尔拜因, 等等。 在他们的人物画作品中, 画家深刻无比地体验着被画的对象, 精准的落笔却是极其简约的。 线条的叠压、转换、虚实、极为精妙, 血肉之躯被画得铿锵有力, 会呼吸的生命如在眼前, 真是灵魂出了窍。 由此可见, 线条的具象美, 首先在于它能具体描绘出生命力与灵魂同在的形象, 而不是简单地对对象的结构描摹的等同物。

(二) 线的抽象美

美国的美术理论家库克说:“自然界中没有线条。 你所解释为线条的东西, 是指在不同色或调子的会合地方, 由你的想象力在它们之间补充了那个线条。 因此当一个孩子拿起一支蜡笔画一个火柴棒似的人物形象时, 他就创造了一个抽象的艺术形体, 因为那个线条是从人物形象中概括出来的, 或者可以说是在眼睛看到的物体上增加了的东西。 ”这种说法的意思就是, 线是依附于画家的想象力抽象出来的。 现代派的诸多大师们都能牢牢抓住线条抽象的审美特性。 如:克利, 米罗, 康定斯基, 等等, 他们已经完全从摹写真实的物象中解放出来, 在创作中运用线条极其自由, 且极具表现力。 线条的, 方与圆, 横与竖, 正与斜, 曲与直, 动与静, 等等, 组合变化莫测。 线的抽象美在他们的作品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他们的线有的像音乐的韵律和节奏, 有的又像梦一样扑朔迷离。

(三) 线的情感美

在艺术创作中, 线的语言不单单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更是情感的符号与载体, 流露出艺术家极富个性的个人修养与气质、趣味与性情。 八大山人用简拔奇峭的线条建构艺术世界, 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梁楷在画中寥寥数笔塑造出来的恃才傲物, 不慕名利的人物性格正是他真实的写照。 因此, 线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 不同的线条具有不同的情感内涵。 比如:抑郁、伤感, 往往用下垂的线条来表达, 振奋和欢乐用向上的线更容易表达;艰涩的线暗示郁闷;流畅的线常表达喜悦;横线表达平和;线的粗与细、浓与淡、强与柔等变化都能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

二、绘画创作中线的空间构成艺术

(一) 线条的构成赋予艺术家独特的造型方式

线作为一种基本的视觉元素, 与其他元素一样, 在一个画面中对情感的纯粹抽象式的反映不仅仅建立在自身的结构关系中, 还要与画面的其他各个元素产生关系, 最终建构一个紧密的关系结构。 只有这样, 画面才是纯粹的, 才能更直观地表达感情。

在德国文艺复兴时期, 有着杰出成就的丢勒对线的造型艺术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把自己卓越的造型能力和对人体的解剖知识运用于绘画中, 以细密而劲力的线条表现形体的明暗和空间层次关系。 他力求忠实对象, 笔法细致准确, 在轮廓上寻找形体的感觉和事物的美。 《野兔》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以清楚的轮廓线把对象分为主要的、次要的、近的、远的, 他根据毛皮在兔子身体上的部位, 把这些线条通过长短、疏密、 方向处理得各不相同。 所有的线条交织成疏密不同的团块, 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 以细腻而又重复的线条表现阴影。

画家们用线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对现实的期望及内心的追求表现出来, 他们的作品里包含自己的思想、情感。 线是他们的绘画语言也是他们的现实语言, 代表了画家的心声, 决定了画家的艺术风格。

(二) 线的构成赋予画面不同的形态美感

画面的静态美来自于线有条理、有规律的组合。 如果画面中某个形态孤立或者位置摆放不对而导致画面的平衡遭到破坏的时候, 均衡与秩序感就必须通过画面中线与线之间的呼应取得协调。

由于人文主义思想的文艺复兴时期, 其绘画题材多以圣经、宗教为题材的蓝本都很严肃, 其绘画形式没有太大变化, 因此在作品中的线条构成也颇为严谨认真。 构图形式以三角形为主, 绘画手法细腻不张扬, 多以安宁、平静的世态展现。 当时的油画作品以写实传真为首务。 在佛罗伦萨画家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那种近似对称的构图, 维纳斯作为画面的主要人物站立在画面的中央, 左右两边的人物形成的倾斜结构线相互呼应, 湖面与天空的交界线将画面一分为二使画面在宁静中多了那份优雅。

总的来说, 在文艺复兴时期, 画面所追求的是构图上的均衡, 画面重心基本在中央, 线与线之间张力相互辉映、相互抵消, 从而形成了给人以稳定、安静的形式特征。

打破古典式的对称美和线与线之间的呼应, 寻求结构的变化和线形的波动, 将主题视觉的中心偏离画面的中央, 加强物和物之间的曲折变化, 增强线条的波动感, 从画面的重心和线条的结构线上强调画面的“动”。

西方绘画发展到文艺复兴之后, 艺术家的创造力常常局限在题材和静态的构图中, 因此扩充绘画题材, 追求画面的生动性被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当中, 威尼斯画派的提香成了先驱与代表, 他尝试改变构图的均衡, 视图从画面中构成形式变动中重新找到画面的平衡点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他们的特点是不再采取对称式的构图, 也不采取平行透视组织画面, 主体物和视觉中心也不在位于画面的中央。 画面的主体物重心开始偏移不再位于画面的中央, 画面中所表现的动态感也出现大的倾斜和曲折变化。 在提香的《神圣与世俗之爱》中, 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动荡的线条使众多人物动态在画面中形成了多个不规则的分布中心结构, 画面中的人物基本偏右, 画面的右下一个斜线式坐着的裸女加重了画面重心的偏移, 从整个画面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重心整体向右的倾斜, 造成了画面的不平衡性。 从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中, 我们也可以领会到那种动态美、各种人物的动态线和线条的波动起伏, 有着跳跃的动感。 飞舞的国旗、硝烟式的画面背景及波状的轮廓和人们将激昂的面部表情与挥舞的武器的结构线条, 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动感。 鲁本斯所表现的整体构图的平衡也建立在画面各种因素的不平衡之上, 如《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 在整体团状中心结构中, 人体重心的极端不稳定, 各种线组合的张力形成力的冲突, 为一个团状的外形和视觉中心所统一。

(三) 线的构成赋予画面情感的解读

在现代绘画中, 线的表达就不仅仅局限于物体的本身, 更是对更高层次的情感的一些释放和表达。 面对同一幅作品, 不同经历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马蒂斯的“书写式”的线条, 他大胆用粗黑线条勾画轮廓, 着色时采用大块纯色平涂, 放松对空间感的追求。 他往往先从自然中取得各种印象, 然后注入主观因素, 并常用幻想性的内容充实画面。 他用书写式的线条追求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

线的构成所形成的构图形式同样反馈给我们的是作者通过对巴尔蒂斯构图的意境与情趣的分析。 他的画面采用一种简洁的、整体化的构成方式, 具有一种看似简单、容易被视觉接受的表现效果。 在他1983年创作的《睡着的裸女》作品中, 我们看到的是房间中斜倚在椅子中甜甜地进入梦乡的少女的优美形态。 作品中采取竖直的板式将画面的高宽进行切割, 地面占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多。 从这种比例中我们看到了黄金比例的运用, 使画面获得了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视觉感受。 作为孤独大师, 他的世界是静止地在平面中延展开瞬间偶发的情景, 并以此探究蕴藏于后的精神状态。 在1983年的作品《睡着的裸女》中, 他将物体做了图示化的处理, 将桌子和床的正常透视的线条做了改变, 通过木讷、粗重的线条将人物变成像木偶一样的美丽形体, 使画面更加趋于平面图示的效果。 从这些作品中线条的构成, 我们也看到了孤独大师内心的真实感。

三、结语

通过对线在绘画中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画家抓住绘画的语言元素——线, 巧妙地对表现物象的质量感、空间感加以情感化, 将他合理地运用在作品里面。 本文的分析与论述并非刻意夸大线元素在绘画艺术当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更不是忽视内容的表达而一味追求形式。 通过研究“线”在绘画创作中的魅力, 强调线的构成在绘画创作中给画面的布局带来的形式美感和情感表达, 通过一系列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出线在绘画中赋予作品的生动性和活泼性, 通过一系列细小的变化影响和左右作品所带给观众的感受。 总之, 线也可以主观地存在, 其有独特的魅力,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线自身形式的表现, 抒发自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

[4]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5]徐金姬.中西绘画中关于用线的对比[J].2010.

[6]张辉.浅谈绘画中线条的美感[J].黑龙江鸡西大学, 2010 (04) .

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 篇2

建筑与室内空间构成基础是建环专业设计基础课,是建环空间设计概念研究及空间设计技法的训练课程。它以基本的空间构成设计作为训练模式;要求学生理解建筑与室内空间功能形态的创造规律;建立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概念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建筑与室内的抽象形态空间的形象思维能力、多维空间的造型能力及创意能力。教学内容涉及到建筑基础、立体构成、造型形式、空间物理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的交互设计研究。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对建筑与室内空间的系统认识,其设计在空间功能、造型、创意等方面显得力道不足。广州美院的李泰山老师通过对建环专业结构课程的全面调研与分析,开发创立了“空间构成基础”课程,通过五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相关知识、掌握设计技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建筑与空间设计的思维与创意能力。

在以往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老师们会发现学生们在在后期专题设计作业中,在空间功能、造型、创意等方面显示出力道不足。学生面对住宅、办公空间、酒店等专题空间设计,往往会遇到对整体空间功能与形式难以表现空间统一与协调、对局部空间又难以达到设计的深入与细化等问题,至于个性化空间创意,那更是难题。针对这种教学症状,我们对建环专业课程结构作了全面调研与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实用空间创造能力弱,在于对建筑与室内空间基本概念及基础构成缺乏系统认识,对空间构成的共性特征及空间形态生成共同规律缺乏理解与控制。我们发现,单凭三大构成的纯形态训练及工程制图三维投影形体与结构表达等基础课程的训练,还不足以培养学生的空间功能与形态的设计能力;在纯形态创造训练课程与空间专题设计训练课程之间,应该设置空间基本功能与形态基础概念的研究训练课程。于是,我们开发创立了“空间构成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属于专业空间功能与形态设计基础课,它是纯形态创造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过度与接轨课程。

教学内容:分为五个空间设计构成单元,各单元之间相互联系并相互支撑,共同形成实用空间构成的综合要素。五单元包括:空间功能概念的创意设计、空间结构形式的组织、空间形态的表现、空间造型手法的运用、空间时空效应与流线形式的创意。此外,本课程还需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三大构成知识、建筑基础知识、空间物理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空间综合因素研究训练。同时,教学中需要引用许多有关空间设计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构成基础课程的最终目的。

教学方式:进行空间综合构成基本因素研究及空间设计技法训练。把有关空间构成的综合因素进行分解,形成不同单元作业模块进行基础设计训练。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基本空间功能与形态创造能力,为学生顺利进入建筑与室内专题功能空间设计作基本造型能力准备。

教学重点:着重指导学生认识与掌握建筑与室内空间基本构成的因素与方法。

教学难点:在完成各单元作业中,突出表现空间设计的个性化创意。

教学效果:经过近4年的“空间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受过本课程训练的学生,空间设计思路清晰,空间功能与形态设计获得了基本方法,空间设计创意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在进入专题空间设计时,对空间功能形态的创造力已大大增强。

下面我们对每个课程单元的学习训练特点再作具体分析介绍。

单元训练一:空间基本功能构成

1.空间基本功能理论的辅导

这一单元首先对学生作基本空间理论的辅导,要让学生懂得,进行各项专题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应从空间基本功能开始,在实用空间创造上,空间功能是空间形式的承载基础。这与现代主义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功能第一,形式第二”是一致的。教学中,教师要表述空间基本概念:“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出来。被形态所包围、限定的空间为实空间,其他部分称为虚空间,虚空间是依赖于实空间而存在的。”还应帮助学生认识建筑与室内空间基本功能构成,包括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要让学生知道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要向学生介绍:空间的物质功能体现在空间的物理环境性能方面,如空间的面积、大小、形状、通行空间、消防安全、采光、照明、通风、隔音、保温等。空间的功能还包括:空间精神功能,它是建立在物质功能基础之上,以人的文化心理、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从人的爱好、愿望、审美情趣、民族习俗等方面,创造出适宜的建筑室内环境,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要求的室内外空间,与经济条件、设计师的艺术修养、人们的审美要求等许多因素密不可分。

2.明确建筑空间基本物理功能

让学生了解:建筑空间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元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这其中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要让学生清楚:创造完善的空间功能系统首先要安排好空间功能的主次关系。按人们活动需求的特点,可把空间功能分为主体功能空间部分,即人们直接生产、生活和工作使用的空间。还可分为辅助功能空间部分即为保证基本使用目的而设置的辅助空间以及设备用房等空间。再可分为交通功能空间部分,这是联系主、辅功能各个空间及供人流、货物来往的空间。主体功能空间、辅助功能空间与交通功能空间需要完善的空间物理功能系统予以充实及相互配合而发挥空间使用性能。

3.明确建筑空间基本精神功能

学生常常提问:较难同时处理空间的物理与精神功能,往往会顾此失彼,这将形成教学难点。因此应督促学生,在创造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的空间物理功能系统的同时,还得营造良好的空间精神功能。要明确,建筑与室内空间精神功能是在物质功能的基础上,从人的文化、心理需求出发,在空间形态的处理和空间形象的塑造上,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因此,课程要给学生作许多设计作品分析,用实例表述建筑与室内空间精神功能在空间形式上的表现,如:空间的统一与变化、对比、微差、韵律、节奏、比例、尺度、均衡、重点、体量、质感、力度、方向、方位、光影、比拟、联想和意境等等。通过作业要求学生:要精心处理及协调室内空间物理功能与空间精神功能的关系,使二者围绕人们活动的需求形成共同的高效能的室内功能空间。

nlc202309040704

4.作业要求与点评

第一单元作业:建筑与室内空间功能概念构成创意设计。要求:利用一个10米×10米×10米正立方空间与一个10米×6米×6米长方空间进行非具体的实用功能概念的空间构成设计。要体现室内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及相应的空间物理功能与心理功能(图1-1、图1-2、图1-3)。

单元训练二:空间构成的基本结构

开课引言:当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从空间功能概念切入空间设计并控制空间形式内容时,他们已具有初步的信心深入研究空间了。教师要鼓励及肯定学生从功能入手来创造空间,并继续引入空间构成的基本结构概念。可配合各种实例分析表明:空间功能的创造必须依靠空间力学结构形式才能完成,学生需懂得力学结构是物理及精神功能创造的保证。

1.学生要明白空间结构要素及作用

建筑与室内空间是指满足人们活动需求的环境,它由地面、墙面、顶面与柱与梁、四要素组成,它们在室内空间起水平支撑、遮盖与立面围合作用。地面是建筑空间限定的基础要素,它以存在的周界限定出一个空间的场,人的主要活动及各种设备依靠地面支撑而得以展开。墙是横向扩展或连接,以垂直“围”的方式来界定空间,室内采光、通风及室内外的空间分隔都依靠墙体进行。顶面具有防晒、隔热、挡雨与采光功能。由于地面、顶面、墙面的支撑、分隔与围合构成形式不同,这就形成各种建筑空间结构方式,并造成响应室内空间效果。

2.本课重点是建筑结构的概念与基本形式

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空间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的框架,它们在建筑空间中起骨架作用,不同结构形式形成不同空间受力体系。建筑结构因所用的建筑材料及受力形态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木结构、组合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网架结构、悬索结构等。

框架结构:可由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制成。其最大特点是把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样,墙的设置便比较自由灵活。

壳体结构:可由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制成。由曲面形板与边缘构件(梁、拱或桁架)组成的空间结构。壳体结构具有很好的空间传力性能,能以较小的构件厚度形成承载能力高、刚度大的承重结构,能覆盖或围护大跨度的空间而不需中间支柱,能兼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的双重作用,从而节约结构材料。

网架结构:可由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制成。其特点是由多根杆件按网格形式通过节点连结而成的空间结构。具有能支撑大空间受力、重量轻、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等优点。

悬索结构:可由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制成。特点是由柔性受拉索及其边缘构件所形成的承重结构。

3.作业要求与点评

第二单元作业:室内空间结构综合设计。要求:利用一个10米×10米×10米正立方空间与一个10米×6米×6米长方空间进行空间结构概念设计。利用地面、墙面与顶面及柱构件的形态变化作不同结构形式综合设计(图2-1、图2-2、图2-3、图2-4)。

单元训练三:空间构成的造型手法

开课引言:本课程难点是学生们容易把纯艺术造型手法与实用技术美学造型手法等同起来。因此,在空间功能与结构课程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通过分析许多建筑、室内、景观等空间造型设计案例,让学生意识到空间造型设计的整个过程包含有许多因素,如空间功能、技术、经济和美学等内容。要求学生在本单元课程中要明确理解:空间造型是指构成空间形象的美学形式,是构成空间外部与内部形态的美学形式,在进行空间造型及采用何种造型手法,必须先考虑空间使用功能、结构技术、市场经济等状况。

1.空间造型手法概念

空间造型手法属于技术美学的范畴,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三大构成造型手法,教师要结合图片案例展示优秀的建筑与室内空间形态的各种空间造型手法。让学生清楚了解如何用构成手法处理空间中地面、墙面、顶面与柱与梁等建筑构件,如何运用构成形式手法,如:组合、分隔、错位、穿插、切割、旋转、裂变、悬挑、扭曲、盘旋等造型手法,如何运用构成形式,如:对比、发射、渐变、变异等法则。学生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构成手法使空间形态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要掌握的空间造型手法很多,重点训练最基本的手法是空间组合与分隔的造型手法。

2.空间组合的造型手法

室内空间的组合手法,就是根据建筑与室内空间的不同使用目的,对空间里的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和联系,以满足不同种活动需要。进行空间的组合首先要考虑空间使用功能要求及空间形式与整体布局,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的组合与分隔等造型手法。

包容性组合:在一个大空间中包容另一个小空间。

邻接性组合:以两个不同形态的空间以对接的方式进行组合。

穿插性组合:以交错嵌入的方式进行组合的空间。

过渡性组合:以空间交融渗透的方式进行组合。

综合性组合:综合自然及内外空间要素,以灵活的流动性空间进行组合。

3.空间分隔的造型手法

空间的分隔也是根据空间的不同使用目的,对空间在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各种各样的分隔和联系,以满足不同种类的活动需要,应处理好不同的空间关系和分隔的层次。体现内外结合及空间与自然空间交融;空间的静止和流动的关系、空间过度的关系等。

绝对分隔:以限定度高与空间界限明确的实体界面如到顶的承重墙、轻体隔墙来分隔空间,它能够充分隔离视线、声音、温湿度等。

相对分隔:以限定度低的局部界面如不到顶的隔墙、翼墙、屏风、较高的家具等分隔空间。其限定度的强弱因界面的大小、材质、形态而异,分隔出的空间界限不太明确。

意象分隔:非实体界面分隔的空间。这是一种限定度很低的分隔方式。空间界面虚拟模糊,通过人的“视觉完形性”来联想感知,具有意象性的心理效应,其空间划分隔而不断,层次丰富,流动性极强。非实体界面是以栏杆、罩、花格、构架、玻璃等通透的隔断,以及家具、绿化、水体、色彩、材质、光影、高差、音响、气味、悬垂物等因素组成。

nlc202309040704

4.作业要求与点评

第三单元作业:建筑与室内空间造型手法运用。要求:利用一个10米×10米×10米正立方空间与一个10米×6米×6米长立方空间进行建筑与室内空间的组合与分隔设计。利用地面、墙面与顶面及柱构件的不同组合与分隔及多种空间造型手法表现建筑与室内空间(图3-1、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图3-7、图3-8、图3-9、图3-10)。

单元训练四:空间构成的形态

开课引言:空间形态创造包括总体空间形态造型构思的表现与细部空间造型形式的表现。任何空间的实用性都得具有在某种空间使用功能类型及空间结构形式,由此才可继续设计其适用及美感的空间形态。美院的学生更乐意发挥其艺术形态的创造想象力,前面的空间功能与结构及造型手法三节课给学生的空间形态创意作了想象力合理的限定及造型方法,让学生们清楚了纯艺术空间与实用艺术空间对受众使用目的之巨大差异,否则,许多动人的形态创意都将失去基本物理功能而不能形成建筑以实现室内空间功能的价值。

1.空间基本形态

建筑与室内空间形态是由地面、墙面、顶面与柱与梁等建筑元素围合的状态及各种空间结构形式形成的综合空间形体状态。由于建筑与室内空间功能性质与审美形式特点的差异性,不同建筑与室内空间呈现出各自的形态。

固定空间和活动空间:固定空间是用固定不变的界面围隔而成.活动空间是为了能适合不同使用功能的需要而改变其空间形式。

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静态空间常采用对称式和垂直水平界面处理.空间清晰明确也较封闭、单一。动态空间界面组织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性,空间形式富有变化性和多样性。如空间富有动感的斜线、连续曲线、对比强烈的图案及空间形态的节律性。

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开敞空间是流动的、渗透的;开敞空间灵活性较大,表现为开朗的、活跃的,具有收纳性,更带公共性和社会性。它提供更多的室内外景观和扩大了视野。封闭空间是用限定性比较高的围护实体包围起来的;对视觉、听觉及小气候等都有很强的隔离性;具有很强的领域感、安全感与私密性。

虚拟空间与虚幻空间:虚拟空间就是依靠电脑数据或图片画面制造出来的模拟空间,虚拟空间是通过人的心理,用象征性的、暗示的、概念的手法来进行处理的“心理空间”。它没有明确的界面,但是它有一定的范围,它处在更大的空间之中,与大空间相通,但它又有自己的独立性,是空间中的空间。虚幻空间是指通过镜面反映的虚像,把人们的视线带到镜面背后的虚幻空间去,于是产生空间扩大的视觉效果。

过渡空间与模糊空间:过渡空间是前后空间、内外空间、主次空间之间的过渡地段、衔接体和转换点。利用各种形式的过渡空间可创造欲扬先抑、欲广先窄、欲高先低及欲明先暗等空间艺术效果。模糊空间的界定不是那么明确,处在实体与虚拟两种形式之间,在室内与室外之间,封闭与开敞之间,公共活动与个人活动之间,自然与人工之间,形成交错叠加、模糊不定的空间,称之为模糊空间。

2.主题空间形态构想

主题空间形态构想是设计师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创意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设计师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一项空间设计作品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透过主题,设计者在空间创意设计中以各种结构、形态、材料、形式与风格所表达的主题概念,随着设计的深入而渗透、贯穿于空间各个部分,体现着设计者的创意构思。

从自然环境获取主题素材:大自然的万物也为设计师提供了设计素材,空间设计主题原始素材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设计师可从自然界的阳光、土壤、花草、山石以及江河湖海等自然环境中获取设计元素,努力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方式。

从社会环境获取主题素材:人类社会发展环境也为设计师提供了设计素材,空间设计主题原始素材可从各种社会环境中获取,如:从社会历史活动、科学技术概念、各种艺术作品中获取设计元素以创建社会文化主题空间。

3.作业要求与点评

第四单元作业:建筑与室内空间形态设计。要求:利用一个10米×10米×10米正立方空间与一个10米×6米×6米长方空间进行建筑与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利用地面、墙面与顶面及柱构件的形态变化作不同空间形态设计表现(图4-1、图4-2、图4-3、图4-4、图4-5、图4-6、图4-7、图4-8、图4-9、图4-10)。

单元训练五:空间时空效应与流线形式的创意

开课引言:学生积累了对空间功能、结构、造型、形态概念的认识后,空间的创造技能水平及热情迅速提高与高涨,这时学生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空间的设计效果,他们会主动探寻及创造形态更为复杂生动的空间功能形态。但学生们难以理顺复杂空间之间的主次与衔接关系,往往出现整体空间不协调统一,各空间的功能于各种形态之间有许多因素顾此失彼。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空间时空效应与流线形式课题,从中学会对复杂空间形态的整体控制。可以说,这堂课既是对空间功能、结构、造型、形态概念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对空间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1.空间时空效应概念

建筑与室内空间的创造与人们在空间的各项活动的需求密切相关,人们的活动涉及到一系列过程,它们关联一系列空间序列,并需要一系列时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要创造的空间时空效应形式。学生必须理解人们活动的过程是在时空中由连续排列的时空效应与流线形式来体现,人在这种时空中的移位、变换视点和角度,不断地感受到建筑空间实体与虚形在造型、色彩、样式、尺度、比例等多方面信息的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学生应把各个空间作为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来考虑,充分地发挥各时空阶段空间艺术对人心理上、精神上的影响。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空间功能与时空关系的需要,细致地设置时空与人们活动的逻辑关系,这是学生需要重点理解与训练的内容。

2.空间时空效应四种形式

一是开始时空,空间的起始阶段应设有短时间内能产生足够刺激与吸引力的空间形态。起始时空方面的各种形态信息应鼓动人们参与以后空间体验,其空间形态应具有激发人们对整体空间产生浓厚兴趣及想象力的功能。

nlc202309040704

二是过渡时空,它既是起始时空后的延续阶段,又是出现核心时空前的铺垫空间;在时空与位置上,为核心时空出现在空间上作各种引导、启示、酝酿的准备。

三是核心时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该建筑性质特征的主体空间;也是全时空布局的核心空间,其他各个阶段都是为核心空间的出现服务的,它是时空艺术的最高体现。多功能、综合性、规模较大的建筑空间具有多个核心时空。

四是终结时空.核心时空的主题渲染完成,要创造过渡与结束时空。

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对空间时空效应四种形式结合实际项目来理解,教师要作空间设计实例进行分析讲解。这些实例应清楚表明:建筑与室内空间要控制时空效应设计,各种空间的时空位置、大小及形态都影响着各空间层次的时空效应。如:核心空间出现的快慢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影响极大,如果需要强调某核心空间的精神功能,其位置可设在后部,并通过较多层次的过度空间进行渲染。但对以讲时空速度效率的空间,核心空间位置应设在前,过渡空间的层次尽量减少,时空距离尽量缩短。而对于观赏游览性建筑空间,核心空间位置可设在中部,并设置几个辅助性核心空间分散布局,增多各个主次核心空间的过渡层次连接空间,让观赏游览者有充分的时空进行观赏游览。

3.空间流线形式

建筑与室内空间整体流线形式可分为对称式和不对称式、规则式、自由式、循环式、立交式等形式。采取何种流线形式,决定于建筑及室内空间的性质、规模,地形环境等因素。强调庄重感、高贵感或讲求效率的空间多以对称式与规则式布局,如纪念堂、车站等。而强调休闲、观赏效果的园林、展览厅多以自由式和循环式流线形式。空间规模较大的商场、办公楼常以循环式和立交式的流线形式加强各功能区域的联系。

4.作业要求与点评

第五单元作业:建筑与室内空间时空创意。要求:利用一个10米×10米×10米正立方空间与一个10米×6米×6米长方空间进行室内空间的时空设计。利用时空的层次、位置及各种流线形式表现建筑与室内空间不同时空效应(图5-1、图5-2、图5-3、图5-4、图5-5)。

课程小结:建筑与室内空间构成基础教学课程在环艺基础设计与专业设计课程中起着承接与过渡的作用。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能有效获得有关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概念,并系统地掌握建筑与室内空间功能与形式的设计技法。本课程让学生既理解了建筑与室内空间功能形态的创造规律,又让学生建立了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概念的思维方法;同时,学生抽象形态空间的形象思维能力、多维空间的造型能力及创意能力也明显强化。有关建筑与室内空间构成的课题如空间界面的材料与色彩、空间采光、空间地域文化与风格、空间理念与意境及空间与人性化、空间的生态与环保等方面,我们将会继续扩展和完善。

(李泰山/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田学哲《建筑初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空间构成教学环境艺术 篇3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们越来越追求美好的生活空间以及高效的品质生活, 目前, 在人们乘坐地铁的时候, 不但享受其高效快速的本质, 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空间的情况。在国内刚开始建设地铁的时候, 受到经济情况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 设计地铁最基本目的就是符合实际应用功能。对建设完成的地铁再进改造就存在很大难度, 因其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质, 但是在实际建设的时候会出现相应创造问题, 因此, 从构成艺术方面来合理分析地铁空间, 属于一种新的设计地铁空间艺术方式, 研究已经建成的地铁空间, 利用构成艺术来作为设计的基础, 开创新的设计方式, 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地铁空间提供依据和保证。

1 概述构成艺术与地铁空间设计

1.1 关于构成艺术

构成艺术属于现代设计理念, 构成艺术并不是用来对具体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进行设计的, 主要就是用来分析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中的质感、材料、肌理、立体空间、形态等的造型结构、组合规律、基本原理等。主要包括造型要素和感情心理要素两方面内容。感情心理要素实际上就是利用知觉、视觉等来达到引起情感反应的一种审美理念;造型要素包括材料、色彩、法则、体、点、线、面。构成艺术可以适当把色彩、形态等相关原因形成构成主体, 从而塑造简洁化、纯粹化、抽象化的造型, 用色彩、形态等来塑造一些具备很强梦幻感、韵律感、节奏感的视觉效果, 能够显现一定美感, 从不同方面来分析构成艺术具备不同分类方式, 依据不同主体的构成艺术, 可以把其分为三大类: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以及色彩构成,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 又存在联系, 平面构成是立体构成的基础, 立体构成中包含平面构成[1]。

1.2 关于地铁空间

地铁建筑属于具备交通性规模比较大的公共建筑, 地铁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地铁车站, 地铁车站设计空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地铁系统整体形象。设计地铁车站, 需要具备能够美化城市的作用, 并且还能够适当塑造城市形象, 交通公共场所具备一定吸引力的地铁车站属于比较特殊的建筑形式, 相比较普通交通公共建筑来说, 具备一定优势和特点。设计地铁建筑的时候, 需要拥有一定地下空间属性和交通空间属性, 促使建设地铁空间不但需要具备交通空间的设计特点, 还需要拥有地下空间的特点。乘客和地铁车辆的主要交汇点就是地铁车站, 它不仅需要具备基础运输能力, 还需要具备一定流动技能。地铁建筑的设计, 基本上都是处于地下封闭空间, 不是十分容易发现空间的形态和整体体量, 因此, 地铁空间成为有很强密闭性的空间。在设计地铁空间的时候, 需要适当应用完善的方向性、具备指向性的色彩体系以及空间造型, 并且还应该建立一定信息导向系统, 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辨别车站信息提供依据, 突出体现设计地铁空间的导向性, 填补不足之空间方向性。比较复杂的地铁空间内容以及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生活辅助部分、运营管理部分、技术用房部分以及乘客使用部分[2]。

2 构成艺术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表达

2.1 构成艺术的内在特点

1) 审美主体特征。构成艺术审美主体特征主要就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集中体现出审美。审美的主体就是人, 需要注重展现独特性和共性, 不但需要具备独特个人观点, 还应该跟随社会文化发展潮流, 促使具备个性的审美视角。在创造的时候, 需要考虑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特征主要就是能够展现真、善、美。真就是依据自身审美艺术或者思维来加工提炼, 促使现实生活为艺术的真提供艺术美的方式;善就是设计师依据道德素质、人生态度等来展现艺术美。

2) 形态艺术特征。构成艺术的根本特点就是依据造型来凸显抽象或者具象形态设计组表达相应设计情感和理念, 构成艺术基本形态要素就是材料、色、体、面、线、点等, 彼此相互结合, 形成艺术新形象, 充分分析抽象和具象, 统一形式和内容。形态特征主要就是统一抽象和具象, 不少具备构成艺术作品中都包括抽象形态或者具象形态。日本某地铁设计的时候出站口形状主要就是贝壳形式感觉比较强烈的建筑。包括多种几何造型, 例如随机形、圆形、矩形、三角形等, 存在高度抽象概括形体。巧妙利用上述形态能够形成许多作品, 以便于展现思想感情。

3) 主题因素特征。构成艺术需要利用鲜明形象来具体展现实际生活, 但不仅仅是模仿, 而需要融入一定的创作整体。主体特征实际上就是需要充分展现统一的社会文化和创作主体以及思想感情等, 在创造艺术的时候, 需要相互渗透以及统一形式表达和主体性的关系。创作主体会适当制约形态表现, 艺术形态会体现创作主题[3]。

2.2 平面构成在地铁空间中的表现

1) 地铁空间中点平面构成形式。点的平面构成主要就是以此来体现真实的实体元素, 将实体进行抽象化从而得到点要素。在设计的过程中, 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 想要更好设计地铁结构, 需要整合化、纯粹化等。在设计地铁空间结构的时候, 其中能够被当做点的就是陈设品、标识牌和灯具等。从表现形式方面来分析, 可以把点分为虚点和实点。设计过程中, 利用点当做基本要素来具体体现语言, 不仅能够形成具备美感的空间, 还能发挥实际作用, 丰富地铁空间画面感。

2) 地铁空间中线平面构成形式。在设计地铁空间的时候, 线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最基本包括虚线和实线。利用实体形成实线, 如公共设施、梁柱、灯具等;实体中的空间线就是虚线, 也就是说实体缝隙或者凹陷部分。设计地铁空间的时候, 线可以分为功能线和形式线。实现不仅能够具备符号作用, 还可以进行划分, 体现图形变化的效果[4]。

3) 地铁空间中面平面构成形式。连续移动线会形成一定的面, 不同形状面会形成不同视觉效果以及带来不同的感受, 在设计地铁空间的时候, 面能够依据片状来存在于空间中, 例如隔断、墙等独立的面, 会直接影响空间实际特性。面可以作为体的表面, 展现表面形式以及形状, 会限制空间要素。还可以利用重叠、划分、挖洞等方式来对面进行造型。例如, 新加坡博览中心地铁站, 设计顶棚的时候, 就合理应用钢结构, 使用具备反光性能的金属材料来设计顶面, 以便于具备更加良好的光影效果, 促使具备通透感、轻盈感的空间结构[5]。

2.3 立体构成在地铁空间中的表现

1) 线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设计过程中, 因为上述构成形式存在一定半透明性质, 自身不会占据表现形式、空间, 但是可以利用集合线群来形成时间距离, 以此来达到实际作用。空隙促使交错形成线面层次结构, 凸显出现网格疏密实际情况, 具备一定的轻巧感、比较强的韵律感, 营造透明空间效果。因此, 可以直接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出口处进行应用, 以便于实现地铁的通透感。

2) 面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构成空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面, 拥有一定向周围扩散的能力以及很强的方向感。面体有多种形态, 不同面构成形式可以形成多种空间形态, 以此来建立功能、方式、意境多方面空间。空间形态以及立体实际上就是平面上的投影, 如果不具备平面, 就没有空间表现力以及意图可言, 也不能表现出韵律。在构成立体平面形式的时候, 可以适当突起平面图形, 以便于促使具备一定立体感, 拥有的平面图形和构成图形, 可以应用等距排列、重复排列的方式来强调移动过程中彼此呼应的单位性。决定设计的主要因素就是平面, 存在相应节奏感。在相同规则内统一复杂空间和最简单空间。例如, 北京奥体中心地铁站中的站台层就是依据此设计的。全面组合优化所有管线, 预留吊顶空间高度, 方便进行塑造形体[6]。

3) 块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相比较面体和线体来说, 面体不是十分通透轻巧, 但是存在结实感、稳重感、充实感。存在相应拉力、冲击力、抗压能力等。例如, 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地铁站, 主色调就是利用不同明度的蓝色和灰色, 树形的巨大柱子, 在树形中结合照明, 形成灯柱, 促使具备更加生动的空间[7]。

2.4 色彩构成在地铁空间中的表现

1) 单色配置的表现形式。依据调和色彩主调来进行单色配置, 设计中, 主要色彩基调使用单一颜色, 因此适当调节明度、纯度来改变色彩空间, 以便于可以形成柔和单纯的色彩空间。

2) 类似色配置表现形式。在设计的过程中, 选择类似颜色组, 利用明度和纯度的实际变化以及配合, 形成统一但是有具备变化的实际效果。例如, 香港某地铁车站, 设计的时候利用黄绿类似颜色进行配置, 上述两种颜色中都具备黄色素, 可以十分容易进行统一, 由于含有不同色素, 又存在一定色彩变化, 促使具备个性突出、色彩鲜明的统一协调空间[8]。

3) 对比色配置表现形式。依据构成和色调互补, 合理选择对比色组, 例如, 黄蓝、红绿, 完全展现对比鲜明的效果, 促使具备更加鲜艳的两种颜色, 并且依据实际色彩个性, 及时调整明度、面积、纯度, 形成和谐鲜明的设计效果。如斯德哥尔摩地铁车站, 在设计的时候, 利用不同对比来在不同车站内进行设置表现形式, 不仅能够具备标识的作用, 还能拥有很强的视觉效果[9]。

3 构成艺术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手法

3.1 在地铁空间设计中平面构成形式法则的运用手法

平面构成形式法则应用在设计地铁空间的时候, 主要就是二次设计地铁空间, 也就是说在完成第一次设计地铁空间以后, 依据实际审美规则以及使用功能等来对地铁空间功能和空间的关系进行空间布局, 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计的度向量布局, 其中主要就是统一和对比、过渡和衔接空间等问题, 促使具备更加完善和合理的布局形态。二次设计空间形态的时候, 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但是在刚开始设计地铁建筑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实际空间形式, 平面构成形式法则应用在设计地铁空间中, 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指导设计空间的基本造型艺术形式。最根本的造型活动就是平面构成, 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对比构成、特异构成、发射构成、重复构成、分割构成等。地铁空间序列实际上就是先后活动地铁空间环境的实际顺序, 例如, 依据人们的实际功能需求以及流动路线来设计站台层和站厅层的关系等, 可以形成一定空间组合。在设计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重复构成的形式来打造具备一定节奏感的地铁空间, 如新加坡地铁中重复出现NIKE的广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趣味, 并且具备一定商业效益。在此基础上加入特异构成, 以便于形成具备视觉中心的地铁空间[10]。

3.2 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立体构成形式法则的运用手法

上述运用手法主要就是说依据立体构成形式法则为基础来研究设计指导地铁空间, 主要具备以下内容:地铁流线组织、地天空间序列。在设计的过程中重视其结构特点, 依据实际情况不断丰富设计地铁空间, 不但能够避免出现沉闷的空间效果, 还能够保证确定乘客的位置。在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在造型上能够展现空间节奏和序列。利用独特的方式布置地铁空间的灯光, 从而形成一定光影作用, 人工照明是否可以合理设计与动态效果息息相关, 还可以弥补自然光影在地铁空间中的不足变化。设计过程中的流线组织就是地铁空间站厅层以及站台层中进出车站时候乘客走过的流线, 主要包括楼梯、通道、走量等因素, 需要保证能够满足实际尺度需求, 从而确保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达到疏散的目的。设计过程中, 营造均衡的地铁空间, 空间整体中虚体和实体形成特定的总体匀称性。

例如, 北京奥运支线地天森林公园站, 重复排列立柱, 形成对称形式的空间, 促使站台层具备稳定均衡感, 利用抽象的立体几何来构造吊顶, 恰好运用对称法则, 也就是营造节奏韵律, 形成平衡感, 让顾客能够形成心理暗示, 不但能够提高空间识别性, 也增加了趣味性。

3.3 在地铁空间设计中色彩构成形式法则的运用手法

在设计地铁空间环境的时候, 不能忽视色彩要素, 合理设计色彩要素, 可以适当改变空间设计的压抑感, 地下空间均衡的艺术性是一种有效的统一空间序列的方式。设计过程中, 不管是多复杂的结构, 还是多大的空间面积, 都要具备主要设计基调。地铁中基调主要就是说地铁空间设计背景, 具备一定比例, 次色调就是主设计空间主体颜色, 包括很多主色调形成因素, 明度、色相、对比度等, 在确定主色调的情况下, 需要重视物体色彩, 形成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主色调配合, 形成不再单调的色彩空间。色彩具备一定感染力,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计地铁空间的创造意境和氛围。例如, 北京雍和宫地铁站, 主要色调就是灰白色, 中国红的柱子, 能够完全展现地域文化。设计过程中需要具备和谐统一的地铁空间色彩。有机结合光环境和材质来综合设计地铁空间, 从而保证整体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研究了构成艺术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了构成艺术和地铁空间的基本概念, 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各地城市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 新型交通工具地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成为促使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成艺术属于设计的现代概念, 是说某具体视觉艺术以及造型艺术, 主要就是用来分析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中的质感、材料、肌理、立体空间、形态等的造型结构、组合规律、基本原理等。从构成艺术方面来对设计地铁空间进行分析, 主要就是需要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设计地铁空间的实际内容。

关键词:构成艺术,地铁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孙静, 蔺宝钢.公共艺术在地铁站空间氛围营造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与文化, 2014, 11 (11) :107-109.

[2]陈岩, 藏慧, 宋季蓉, 等.空间, 艺术, 个性——浅谈地铁站室内环境设计中的民族特色[A].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10年郑州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3]苗泽平, 冯星海, 陈冬, 等.基于人性化关怀背景下的地铁空间调研报告[J].科技资讯, 2014, 12 (10) :222-223.

[4]苏亚飞.导视系统在城市地铁空间中的作用[J].2013, 3 (8) :180-181.

[5]李翔.关注公众体验——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体系的优化发展之路[J].雕塑, 2012, 18 (1) :58-59.

[6]春枫.如何利用公共艺术改善人在地铁空间中的感受[J].美与时代:下半月, 2012, 29 (12) :115-116.

[7]李汇龙, 邵晓峰.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当代地铁商业空间设计[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2 (4) :43-45.

[8]武定宇, 宿辰.从艺术装点空间到艺术激活空间[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5, 18 (4) :1-4, 8.

[9]刘丹.浅谈地铁空间的商业性与艺术性[J].大众文艺, 2011, 56 (13) :91.

谈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 篇4

小学体育教学环境构成因素小学体育教学环境同样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切物质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要素,几乎都可以说是构成教学环境的基本因素。这些不同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学校教学环境特有的系统结构。

一、有形体育教学环境

有形体育教学环境是中学体育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体育场馆设施环境、自然环境、时空环境等。如果根据这些要素的特点和功能对有形体育教学环境作进一步的区分,我们就会发现,有形體育教学环境本身又具体包括三种子环境。

1.自然环境

学校自然环境指学校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学校的自然地理位置从总体上规定了学校大的环境面貌。例如,山区小学的校园自然不同于平原的校园,南方的学校与北方的学校环境同样也是迥然不同,这些都是学校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的。这些自然环境因素都是可以被感知的,是有形的,它们是构成小学体育教学环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设施环境

设施环境具体由运动的场馆和运动器材设备等看得见的有形因素组成。设施环境是小学体育教学环境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体育场馆、运动器材等设施是否完备,直接关系到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能否正常开展。

一个良好的小学体育教学场馆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要有足够的空间;其次,要有良好的通风、采光、照明条件,要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并消除噪音。研究表明,教学场所内的空气、光线、声音、温湿度和气味,对教师和学生的身心活动有直接的影响。他们一方面可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生理上的不同感觉,另一方面能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情绪,形成情感。因此,重视体育教学场所内通风、采光等问题的合理处置,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教学场所的造型设计和色彩运用要得当。教学建筑除实用大方,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以外,在外观造型上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使各种建筑物在造型上各有风格,同时在整体上又能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合理布局。优雅的校园建筑造型,可以在师生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审美感受,并能进而激发起他们热爱校园的情感。色彩也是教学场所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运动器材设备主要指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的用具,包括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武术类等所用器材。这些都是在小学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它们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3.空间环境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大多数都是在开放的运动场馆进行。因此,空间因素是制约体育教学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索。不同的教学空间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师生课堂中的交往,影响小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并最终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除此之外,同时上课的班级以及各班级内学生的人数也与教学空间的密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教学空间一定的情况下,人数越多就意味着空间越拥挤,而过分拥挤又会进一步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学校应对体育教学时同时上课的班级以及班级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同时上课的班级、人数控制在适当的程度,以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空间,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无形体育教学环境

1.时间

时间是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一种无形而强有力的环境因素,不同的时间分配和安排将学校内的一切活动有序地组织了起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否科学合理地安排、分配时间,对教师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中有不同的表现,而一天中运动能力最佳的时间是在下午,因此,研究者建议学校将体育活动及各种课外活动安排在下午。

2.信息环境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体育课堂教学所传递的体育信息是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各种体育信息通过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等媒介大量涌入学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信息的增长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接受能力,形成了“信息爆炸”的趋势。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正确处理和运用各种信息,才能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特别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信息环境。

3.人际环境

人际环境是由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无形环境。这两种人际关系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课堂上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并进而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

4.组织环境

所谓组织,就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群体。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在学校组织环境中,对体育教学工作影响最明显、最直接、最具体的因素是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体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可重复和相对稳定的校风和班风。良好的体育方面的校风、班风一旦形成,就会对小学生产生一种共同心理倾向,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又影响班级、学校的每个成员。正因为如此,班风、校风对学校集体成员的约束作用,最终不是依靠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的强制力量,而是依靠群体规范、舆论、内聚力这些无形的力量。

5.课堂情感环境

课堂情感环境是指在班集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实践表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既是体育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是人类独有的,并通过个体表现出来,影响人类的各种具体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良好的情感环境对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教学态度、奖惩手段的运用等,都是一些直接影响课堂情感状态的无形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应用得当,就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需要,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形成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良好的情感环境。如果运用不当,一旦形成了不良的课堂气氛和情感环境,则会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空间构成教学环境艺术 篇5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平面构成教学不仅是对设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起点,同时又是设计教育的教学基础。我国平面构成教学模式深受欧洲现代主义萌芽时期现代主义和构成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始终照搬照抄包豪斯所提出的三大构成教育模式,对我国设计人才的应用型与创造性造成定压制,这种模式通过描摹画作与重组元素来完成视觉拼图。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渐分支出其它平面构成形式的课程如:“壁画设计”、“思维设计”“视觉设计”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平面构成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存在一定严谨性与科学性,然而作为设计类专业也要求其具有更高的发散性与创造性,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平面构成教学既要全面掌握构成排布规律与点线面结合能力训练,同时又要不断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新力与理性调控力。

对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观察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应该以教创新思维联想与发散的平面构成教学代替临摹与传统技术教学。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对过去的平面构成教学模式进行了基本延续,使得抽象与发散构成思维止步不前,这种现象令人堪忧,而具有现代化的平面构成教育理念将传统单一性的审美格局打破,构建了一条富有现代化及创意性的艺术设计标准与法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传统优秀的美学思想与古典教学理论予以继承,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开拓理念,不断对现代化美学理论及表现形式进行革新与创作。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平面构成教学理念中,一味强调训练学生临摹推敲再现能力,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性,束缚了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造能力。点、线、面与黑、白、灰的抽象性平面构成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设计时二维转换三维的空间构成能力、教师教学改革及设计教育后期跟进等均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及现实意义。从而既开拓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又丰富了平面构成教学内容。对构成设计中学生艺术个性与探索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不断强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整体布局能力

在进行《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时,应依照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需要在创新与抽象表达技能训练过程中各有侧重,这就需要依照不同的设计需求达到相应的构成效果,通过科学手段,理性化发挥与把握课程命题作业中平面构成基本元素,摆脱传统临摹分解式训练模式,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与空间塑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高学生对二维构成的理解与认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而言,必须掌握两大问题,即:空间关系的逻辑性与线条的运用。

1.一切是线条与线条是一切

可用平面构成中的线条元素绘制种存在于纸上的二维空间关系,由于线条本身具有分割空间与表现多维空间图形物象的功能,运用多种手法将线条绘制于平面图纸上,所切割的画面连同点与面将产生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从而将平面构成本身所具有的抽象形式美感体现出来。

在视觉形式与抽象设计中,点、线、面几个构成要素是设计的根本语言。而线条在当中扮演着最直观的角色。在自然界中纯粹的线条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线条是设计师高度概括物质构成、分割的集中表现,存在于实际物质之间。线条不仅抽象性比较强,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动感性,能够彰显出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在环境艺术设计平面构成教学中,往往会通过线条的自然美理性分割画面,经过提炼再塑造形成具有突出形式的设计主体。总而言之,线条不仅是最具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塑造表现力的种语言方式,而且还是最能体现设计者性格的种重要因素。

2.流动的空间与空间的流动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空间是其永恒的主题,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师来说,灵动且敏锐的构件空间是其不变的主旨。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对空间的重塑与抽象表达,可以说是平面构成训练的基础。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可选拟相关主题,让学生用点、线、面与黑、白、灰相结合进行设计训练,通过强化训练来锻炼学生发散与整合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进行后期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时能够将流动空间与空间概念构筑起来,提高学生主观创造性与理性调控力。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平面构成教学重点是科学性与构成性。对于空间而言,结构是其内在的构成。特定结构对空间特征、变化及使用方式等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空间外型可以改变,但是结构却是始终不变的。所以只有运用平面构成教学做前期铺垫,学生在后期专业方案设计时才能举一反三全面掌握空间结构,才能轻松将二维、三维、多维空间进行重组与抽象构建,才能做到运用构成手段表现对象设计风格。所以,结构并非感性、单一的,要通过理性设计思维将其勾勒出来。

结语

上一篇:休闲城市广场下一篇:互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