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精选12篇)
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篇1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而形成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和一种自动化学习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 幼儿是成长的关键阶段, 也是学习的启蒙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今, 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自主学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阶段人生学习的启蒙阶段, 对幼儿展开自主学习习惯培养有重要现实教育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行为是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宝贵品质。 ”现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尊重幼儿, 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幼儿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自由的学习氛围, 只有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 幼儿才能快乐地投入学习活动, 因此, 自主学习环境对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培养意义重大。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关爱幼儿, 与幼儿平等交流与沟通, 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为幼儿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和方法选择,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 对于幼儿的出错, 在不伤害幼儿身心的前提下耐心纠正, 注重对幼儿的关心与沟通, 努力为他们营造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 让幼儿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下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教育, 自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二、直观示范, 建立正确的习惯认知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直观、直接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幼儿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思维认知特点, 采用直观的方式为幼儿示范, 如教师的亲身示范、榜样的示范, 或者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直观示范等, 通过多元化方式, 帮助他们加深对自主学习行为的认识, 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的认知, 为幼儿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比如:在一次“美丽的丝巾花”活动中, 我为幼儿们提供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丝巾, 然后选择其中一条丝巾, 编成一朵美丽的丝巾花, 并把它系在了脖子上, 孩子们都觉得很好看, 纷纷拿起丝巾自己编了起来。 刚开始, 孩子们因为不知道编丝巾花的步骤, 所以我特地放慢动作, 一步步示范, 有的幼儿看了几遍后便掌握了窍门, 还有的觉得无从下手。 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为孩子们播放了编丝巾花的教学视频, 有的是长方形的丝巾, 有的是正方形的, 经过了几个步骤之后, 这些不同形状的丝巾就变成了一朵朵喇叭花、牡丹花、蝴蝶等, 形态各异。 在播放到编起来难度较大的地方的时候, 我还会放慢视频播放的速度, 并对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地方单独提出来进行示范性讲解, 以便幼儿看清楚一条条丝巾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手变成各种各样的丝巾花的。 就这样, 在视频与教师的双重示范下, 孩子们自己编起来, 且兴趣愈来愈浓, 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培养。
三、自主选择, 引导幼儿创造性学习
陈鹤琴指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玩, 是很少空着玩的, 必须有玩具帮助, 才能满足幼儿玩的欲望。 ”玩是幼儿教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 大部分幼儿园都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对于大班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不仅要设置学习任务让幼儿玩, 还要给幼儿提供更多感兴趣的学习材料, 让他们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地选择, 孩子们可以选一个, 也可以选多个学习材料, 既充分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又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引导他们在自主学习氛围中创造性地开展学习。
例如:在“我们的祖国”这一主题教学活动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 如地图、小吃、景色、特产等相关视频, 尽量为幼儿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以便幼儿充分调动其直觉进行感知。 有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后, 便指导幼儿们根据自己对“我们的中国”的理解, 利用这些学习材料, 自由地进行游戏组合与创作, 如捏陶艺、手工编织、给民族娃娃设计服装等, 既充分尊重孩子的学习主体性, 又为幼儿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 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开发。
四、强化激励, 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教学过程中, 激励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对于大班幼儿也同样如此。 不同于中小班幼儿的是, 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 比中小班幼儿有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因此, 对大班幼儿的激励强度要更强烈, 不仅仅是语言的激励或者物质的奖励, 更应该语言激励、精神激励、行为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综合运用, 以对幼儿同时强化, 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从而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以巩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教学过程中, 首先是在学习活动中, 当幼儿出现自主学习的行为时, 我便通过言语的表扬, 以强化幼儿对正确学习习惯的认识。 其次, 我会准备小贴画、各种文具、小红花等多种物质, 奖励那些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幼儿, 给大家树立榜样。 比如:我在班上设立一个奖励墙, 每天都会在奖励墙上把每个幼儿当天的表现用小印章记录下来, 自主学习积极性高会记一个, 自己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会记一个等, 而后每个月底会进行总结评比, 表现优异的幼儿会得到小奖品, 以此激励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养成。 再次, 我还会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学习空间, 如让他们自主选择游戏区域, 安排活动时间等, 这些都对幼儿形成了有效激励, 帮助他们巩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 习惯是人生最大的导师, 幼儿作为人生的启蒙阶段,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对幼儿一生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因此, 幼儿教师应当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结合幼儿的认知实际, 灵活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篇2
我曾不止一次地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美国某小学有一个班正在上美术课,老师拿了一些苹果,启发学生从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让学生去感知,然后再画苹果,结果学生的作业色彩斑斓,什么颜色的苹果都有。而教师看过后还一味肯定地说:“good、good!”另一幅画面是中国某校一个班也在画苹果,教师讲过后,还不停的在班上转,不停地指点学生:苹果的颜色只有黄、绿、红(因为日常的苹果没有别的颜色)。学生就算有其他想法,这样的教师也会把他超然地想象扼杀于萌芽。确实,如今幼儿教学处在从以往陈旧的幼教模式向以幼儿发展为主、以幼儿活动为主的转化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但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绘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幼儿绘画的主动性是合理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但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呢?
我认为幼儿绘画主动性的开发,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幼儿涂自己喜欢的颜色,鼓励幼儿在绘画中自我创造,合理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在一次的美术课上,我让幼儿画《我要到月球上》,在涂色时,我发现许多幼儿都把月球涂成蓝色,而有一位幼儿却把月球涂成黄色,当我轻轻提示他:“月球的颜色是什么?”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月球上太冷了,我要让它变成另一种
颜色,让它和地球上一样温暖,那样我们到地球上时,就不怕冷了。”我尊重他的观点,因为他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到绘画中去了。
二、让幼儿画自己想画的。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我发现班上有一位幼儿画了一艘大轮船,下边没有海水,轮船上站着一个人,手里拿着遥控器,上面还有几架飞机吊着它走,我弄不懂他画的是什么。问他时,他却说:“这是空中作战活动,我站在轮船上指挥作战,我要消灭一切外国侵略者,使祖国变得更加强盛。”“那你这幅画的名字叫什么?”我又问,“《太空飞将》”,他脱口而出。通过这次活动,我真正感觉到,只要幼儿对自己作品满意,教师就应加以肯定,从而培养幼儿再造想象和创造能力。
三、积极开发幼儿,自身潜力。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形象思维活跃,他们创造性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幻想。正如苏霍林斯所说:“儿童的创造——这是他们精神生活独特的范畴,是鲜明揭示每个孩子个人特征的一种自我显示和自我肯定。”这就需要幼儿教师积极丰富幼儿绘画内容,引导他们积累、贮存,促使其开发自身潜力。
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篇3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利用有限空间,创设学习环境
环境是幼儿的教师,它能让幼儿获得经验,建构自信,发展自我。因此,在活动室内设置一些开放的游戏区域,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让幼儿按意愿选择。例如:科学区内,为幼儿准备各种水彩颜料,让幼儿通过颜色的调配实验,探索颜色变化的奥秘,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手工区内,为幼儿提供各种未成型的半成品玩具及各种颜色的正方形、长方形纸,让幼儿制作、折叠,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幼儿动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语言区内,幼儿相互合作开展头饰故事表演,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大胆自信的性格特点;建筑区内,幼儿通过自己搭、插积木来反映客观事物,发展空间知觉能力。在设置这些环境时,还要注意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主动获得发展。
另外,在活动室外的地面、操场、走廊上绘一些几何图形、字母、数字等,悬挂一些既有教育性又有装饰性的物品,供幼儿跳跃、平衡练习,随时地给幼儿提供信息的刺激,使幼儿主动地获得动作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
在环境创设中,我们除了注意活动室的布置要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之外,更应注重引导幼儿自觉参与环境的布置。例如:美工区的布置,首先,我们组织幼儿共同协商、计划,确定位置,然后让幼儿随活动的进展逐步把学习成果,美工作品布置上去,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做环境的主人。
二、根据年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看看、摸摸等。所以,我们对每一活动的设计都考虑到适合幼儿年龄小的特点,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幼儿玩积木时,让他们想出多种多样的玩法,拼搭出许多不同的模型,而不是将幼儿规定在统一模式的玩法上。玩一种游戏,可让幼儿采用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完成,同样的一段音乐,幼儿可创编出各种动作来表达。凡是幼儿自创的东西,教师都应及时给予鼓励,肯定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从自己的创造成果中得到莫大的快乐。在这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孩子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主动,兴趣会越来越浓。
三、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好奇好问是幼儿求知欲的表现,也是三岁至六岁幼儿典型的年龄特征。这个年龄的幼儿对周围事物特别是新奇的事物感到有兴趣,看见什么都想弄明白,喜欢向成人发问。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幼儿的表达欲望,发展幼儿的智力。
首先,让幼儿想发问。爱说爱问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是在不断地说、问中逐步了解大千世界。对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小白兔为什么身上长毛?”、“鸟为什么会飞?”等等,老师都不应把它看作是无聊的,认为解答这些问题是浪费时间,而应把它看作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长知识的好机会,不惜花点时间同他们一起讲问题,并认真作出解答,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活动、学习的主人。
其次,让幼儿能够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积极加以引导,只要内容具有吸引力,引导得当,幼儿就不会说题外话,就会围绕教师讲的内容畅所欲言,问这问那,使活动更显得生动活泼。如大班语言活动,续编故事《皮鞋车》活动中,教师讲述故事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中间一段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见,各自编出情节不同的内容。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教育内容在他们头脑中打下更深的烙印。
四、注重活动过程,鼓励尝试创造
《纲要》指出“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对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应给以尊重和保护。例如:科学活动“玩水”中,教师一边示范把水从容器里倒入盆里,一边对幼儿说:“在倒水时,你们听到水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回答后,接着说:“现在你们也去试一试,看谁能动脑筋,把不同容器里的水倒入盆里,水还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孩子们兴趣盎然,玩水时神情专注。不一会儿,就说出水流动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教师对孩子们大胆尝试与探索的精神给予热情鼓励,使他们情绪振奋。接着,又提出第二个尝试目标,孩子们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喜悦,对第二次的尝试学习,精神更加振奋,由喜欢尝试发展到主动尝试。
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篇4
1.“美”的作品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美术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它们都会给幼儿带来心灵和视觉上的愉悦感, 在此基础上再欣赏凡·高的《向日葵》, 画面色彩明快而热烈的特征冲击着幼儿的视觉, 幼儿在赞叹向日葵在画面上可以这样美时, 自然而然地激发了他们追求、创造美丽事物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要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2.“美”的教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美”的教师不直指作为教师表象的美, 最重要的“美”是教师心中是否热爱他教育的幼儿, 作为教师必须在爱的前提下才能将教育手段发挥至极致, 此外, “美”是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具有展现“美丽”的相关本领, 在小班的教学过程中, 画纸上快速勾画出一朵娇艳欲滴的红花, 可爱的宝宝会由衷地赞叹:“老师, 您真棒!”眼里流露出无限的惊讶和对老师的热爱,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努力把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 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美”的环境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有利空间
“美”的环境中包括“美”的物质环境和“美”的心理环境, 是幼儿活动的硬件和软件空间。“美”的物质环境包括布局合理、颜色交融的活动室设计, 在环境布置中运用幼儿稚气灵性的作品, 让环境和幼儿的美术产生联系, 给幼儿完成一件美术作品的成就感, 这可能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短期目标, 有了目标才会有努力方向, 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而“美”的心理环境是指尊重个性, 给幼儿主动发展的空间, 孩子们的图画充满着童稚, 不拘一格, 让我们看不懂, 但却蕴涵着大胆的想象和创造。例如:在绘画“水果”的活动中, 孙金灏画了一个黄苹果, 孙金灏认真对我说道:“这只苹果老了, 变黄啦。”看起来孩子的想象似乎超越了常规, 但他从自己的视角了解事物, 并用他的方式在绘画中展现出来, 这不就是我们许多教师丢弃了而又弥足珍贵的绘画本质所在吗?因而作为老师, 我们要怀有一颗理解之心, 宽容之心、喜悦之心, 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去引导, 给幼儿充分的创想空间, 给幼儿留下一个求新、求异的天地, 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4.“美”的语言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导航工具
这里所谓“美”的语言并不仅仅指赞美幼儿的话, 而是能引发幼儿主动思考, 留给幼儿主动探索空间的语言。正如教育学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引而可发, 跃如也。”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 至于“发”, 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下, 自动自“发”。在中班绳子抽画活动中, 教师用绳子蘸颜料, 在纸上随意抽出一个形状, 便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圈像什么”“我觉得像火山喷发。”“我觉得像有人在跳舞。”……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这里教师提的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 通过教师此类语言的导向, 幼儿学会了在操作中不断思考的思维习惯, 这正是我们通过美术教学需要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做到真正自觉主动地学习, 教师还必须学习运用“美”的语言作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导航工具。
5.“美”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
“美”的材料就是生活中可以组合成一幅画的任何物品。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 由于绘画材料和要求的限制, 每次全班作品的布局、形象、内容都一模一样, 这无疑是在扼杀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所以我们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让孩子在摆弄、操作中体验感受剪纸、撕贴、水粉、拼贴、版画、布贴画等不同画种的不同魅力, 在丰富幼儿感知表象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明白:自然界的很多物品特别是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可以用来表述美术作品, 鼓励幼儿打破各画种的界限, 将其随意组合完成作品, 在不自觉中尝试主动学习的乐趣和成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篇5
我国的教育使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的“人”的因素,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没有或者很少顾及学生的个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语文学科,如此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思维方式千篇 一律,虽对知识的记忆力强,但是动手能力差,思维敏捷灵活性,更加缺乏终生学习的观念。
人类社会正步入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才的竞争,都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的“人”的因素,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没有或者很少顾及学生的个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语文学科,有的教师公然宣称:“语文科就是“贝多芬”(背多分),只要认得字,谁都可以教得了。”如此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思维方式千篇 一律,虽对知识的记忆力强,但是动手能力差,思维缺乏灵活性,更加缺乏终生学习的观念。长期以往,我国的教育几乎无前途出路可言。所以,现代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首先,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语文如今已不是单纯的记忆,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和人生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探究中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掌握知识为主”为“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应让教师占整个课堂,而应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已淳淳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主,使学生摆脱学习的被动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再次,,就是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谓学文可以明志,学文可以知今,只有真正的学好语文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学习语文仅靠空洞的说教和乏味的背诵是很难奏效的。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的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先之先生:“行是知之始,多提新问题,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空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挖掘潜力,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生活。
二、教师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观因素,而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为学生提供了基本保障。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轻松自由地参加到活动中来,在师生真诚平等的对话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将语文知识变为一股股溪流融入心田。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和利用学生地兴趣、动机、意志、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互动起来,教师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一味地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激发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欲望,应尽量去肯定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尊重和采纳学生合理的想法。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魏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商量,商量,再商量”的办法就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并不使让学生再课堂教学中无视纪律散漫无序,更不是让教师撒手不管,袖手旁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真正站在学生角度上,从引导的目的出发,指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摸索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初建期,与父辈们极少沟通,对空洞的说教又感到厌倦,其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的欠缺,如果任其发展,必将走上弯路。所以在让叶叶扁舟自由漂泊的同时,还必须有教师作为领航人。
三、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多种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语文教师就要突出语文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语文课堂对学生永远有一种魅力,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比如让学生自编自导故事剧,让学生做小老师,让学生主持和参加“开心词典”活动,让学生参加辩论会等等。使学生在不同形式中感到新鲜又好奇,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在激烈的竞争活动中,使学生的热情和能力在此过程中得以提高。
发展幼儿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篇6
一、教师转变观念,采取多种方法指导教学
教师必须实施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转变“保姆式”的教学观念,帮助儿童挖掘出潜在的能力,更好的发展。幼儿的主动学习体现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展能力掌握知识。
幼儿园教育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发展性教学重视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以趣引路,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直观操作演示法、游戏法、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谈话法、情境表演法等教学方法,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当教学方法符合幼儿内心需求和兴趣时,他们会自觉将自己置身于学习与探求之中甚至发展的更好。
二、自主习惯的养成,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赞科夫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部机制,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等内部诱因。只有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幼儿才能从学会到会学,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前提,只有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才能使活动具有生命力,活动才会真正的属于幼儿。因此,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自己去学。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激发幼儿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最好帮手。教师要积极发展幼儿各种能力,满足幼儿喜欢模仿、操作、体验、赏识等需要,创设一个有和谐氛围、积极心态、充满自信和愉悦的环境,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激发。
三、鼓励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幼儿的发展来源于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来源于他们对材料的操作、与教师和同伴的合作。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主动参与是幼儿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条件。发展性教学强调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而且要求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主张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等。创设环境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一项重要内容,是发展幼儿园教学的重要手段,为幼儿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探索环境,根据预先的设计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材料的互动,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既有利于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还可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参与随后活动的主动性。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调动幼儿蓬勃向上的学习热情和不断前进的内部动力。
四、大胆尝试,创设幼儿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的引导、指导、示范只有在幼儿主动参与到真实的活动过程中才能被幼儿所理解,并进而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作用。在幼儿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创设一些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针对幼儿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学习环境,幼儿对此既感兴趣又有交流的话题,他们会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和模仿,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需要,使活动富有推动幼儿发展的价值,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五、关注个体差异、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
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培养和发展每个幼儿的个人爱好和能力,力求将相同的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每个幼儿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教师更需要在能力差的幼儿发展上下功夫,帮助他们提高观察力、思考力,自信心,使他们都以自己现在的智力水平为起点,按照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向前发展。
如何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篇7
一、幼儿音乐教育现状
现在很多幼儿家长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乐感, 想方设法地为孩子们找音乐的源泉。幼教专家告诉家长, 培养孩子们乐感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大自然里寻找声音。而对于年龄过小的孩子, 同样是锻炼手指的灵活能力和协调能力, 让孩子弹钢琴和拍皮球的实质几乎相差无几。
现在, 从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比比皆是。但不少年纪不大的孩子, 不仅不能一下子学得很好, 反而可能觉得枯燥。如果家长强迫他学, 最后往往适得其反。还有不少孩子仅仅是一时好奇想要弹钢琴, 却让全家“劳师动众”, 结果没有几天就玩腻了。
因此, 专家认为, 对待幼儿的音乐教育, 家长没有必要过于刻意, 而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 因势利导, 充分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这样的教育最有效果。
二、全面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1. 创造主动的游戏环境, 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在进行音乐教育之前, 教师要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音乐学习环境, 让孩子学会倾听, 学习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用音乐来放松;使幼儿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及强烈的学习动机, 同时让孩子保持对音乐听觉的敏感性。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要经常给孩子播放经典音乐, 听音乐家演奏、唱歌, 也可挑选孩子喜爱的乐器进行培养。
家长一定要明确, 对孩子进行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对幼儿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 目标不在于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或者歌唱家, 也不在于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 而是以音乐为手段, 培养孩子心灵的美感 (和谐、统一) , 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以及欣赏能力, 进而陶冶其情感, 激发其智力和创造性, 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 这也是音乐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
幼儿是在主动的活动中得以发展的, 故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应有利于幼儿自主、自由地活动, 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同等的游戏机会, 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 按照孩子的选择, 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 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 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 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地发展, 让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学习, 在自主性游戏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 是他们在活动中能够主动地选择、参与、探索、决定和表达。同样, 在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创造主动的游戏环境, 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2. 精心设计音乐活动形式,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时候, 活动设计是前提, 而幼儿是否主动学习与学习活动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密切相关, 设计音乐活动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 同时, 教育者还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音乐活动过程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逐渐向深层次发展。而音乐活动的形式不仅要考虑到对幼儿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 而且要注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在音乐活动过程中, 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激发幼儿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幼儿在产生学习兴趣后, 就能有效提高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艺术化的教学语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 教师的教学情绪对幼儿学习兴趣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激发作用。同样,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绪对幼儿学习主动性的产生有着更大的作用。如果教师情绪饱满, 则幼儿情绪容易亢奋;如果教师情绪低落, 则幼儿学习兴趣下降, 这种影响关系通常是成正比变化的。如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调朗诵歌词, 并充满激情地讲解歌曲, 都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教师饱满的情绪不仅能把幼儿愉快地带进音乐的欢乐天地, 而且能使幼儿积极地模仿歌曲中各种小动物的神态和动作, 进行大胆的表演。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幼儿学习, 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和激发幼儿以歌曲角色的身份体验歌曲中的情感, 使幼儿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 保持愉快的心情, 这样幼儿不仅可以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 而且思维活跃, 对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迅速做出反应, 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4. 引导幼儿在充分体验音乐的美感中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一个人如果不会欣赏美, 那么就不能表现美和创造美。音乐教育本身是一种美学教育, 因而在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充分体验歌曲中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在音乐教育中也是这样。假如幼儿不能体验到音乐的美感, 那么他们也不会对音乐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所以,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幼儿学会理解歌曲中的美, 产生良好的美感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美感, 这是音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能否用美好的感情对幼儿进行示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幼儿能否产生演唱歌曲的欲望。所以教师应该掌握正确演唱歌曲的技能技巧, 在教学中用优美的声音和丰富的情感向幼儿做示范, 使幼儿感到歌曲的优美和教师演唱的美感, 在这个基础上再激发幼儿有表情地演唱和体会歌曲中的美好感情, 使幼儿对音乐产生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8
一、创设趣味情景, 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 他们一旦对一件事发生兴趣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而富有情趣的情境恰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放动画等形式, 把枯燥的数学变成实用性、愉悦性的情境, 从而引发学生新奇、兴趣和疑问,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先课件演示“小动物坐着装有各种形状轮子的车进行比赛”的情景, 结果坐在圆形轮子车上的小动物跑了第一名。这时, “疑问”就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中产生了, “为什么装有长方形轮子的车, 转不动呢?”“为什么同是圆形车轮, 车轴装在圆心上的就转得快呢?”……正是这一系列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创设认知冲突, 激发探究欲望
趣味化的情境固然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但并非所有教材都能制成动画效果, 或编成谜语儿歌等。还有很多公式的推导、定理的归纳、法则的概括等都需要教师通过制造“认知悬念”, 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在导入阶段教师有意识地设置含有新旧知识矛盾的算式让学生计算:144÷12和144÷1.2, 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解答, 第二题就卡住了。这时学生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算?能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根据什么性质把它转化呢等等。这一系列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一系列的学习问题, 使教学过程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引导动手操作, 主动建构知识
小学生还具有好动的特点, 而这恰好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好时机。皮亚杰认为:“儿童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生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确,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手 (下转第129页) (上接第128页) 做一做, 才能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把朦胧的想法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 而且理解深入、印象深刻。
四、活化活用教材, 激发创新潜能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所以, 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活化教材, 变“以本为本”为“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鉴于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 我们除了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外, 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选的教学内容不仅有现实意义, 还要富有挑战性, 解决问题策略形式多样。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呈多极与多元状态时, 学生才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学完《百分数应用题》后, 出示:“开发区要修一条长500米的公路, 前3天修了计划的20%, 照这样的速度, 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这道题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留给了学生一个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 学生可以选择全部信息来解题, 也可以选择部分信息探求出富有个性化的解题策略, 在这寻找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必将获得丰富的发展体验, 开启思维创新的闸门, 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五、融数学于生活, 开展学习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可以从多渠道来接受信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 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不在限于课本与课堂。新课程下的数学必然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 学生将面临更多的机会
和挑战, 学习活动的时空也以开放的形式小学而存在。
如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后, 出示:“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 如果我班同学每人各自买一瓶矿泉水, 单价是2元。如果整箱买:小箱12瓶可打九折, 大箱20瓶可打八折。怎样买最合算?请你设计一个购买方案。”这种研究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实践能力, 渗透了统筹优化的思想。在方案研究中, 学生成了活生生的社会人。在个体研究和合作学习中,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创新欲望空前高涨。
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培养 篇9
一、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 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抓住导人环节设下悬念, 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 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 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 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 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指出奥妙所在, 引入课题, 十分生动有趣。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 引人数学实验, 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 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再如用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如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 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 (如图1) , 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 那么应带哪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 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
二、渗透学法指导, 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 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 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 明确要求,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应用题时, 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 进行学法交流, 比一比谁的方法好, 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 处处为学生着想,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 学生才能不断独立, 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 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 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 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 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 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主动地发展。
三、发展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课堂教学中, 不但要求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而且要让学生“善于学习”、“学习得法”,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
(一)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勇于寻根究底, 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如在教“圆”的认识时, 有的学生提出:“剪下圆纸板与用铁丝围成的圆一样吗?”有的说:“不一样, 纸板上的圆是圆面, 铁丝围成的只是圆周。”还有的说:“纸板上的圆有周长、面积, 铁丝围成的圆只有周长没有面积”等等。尽管学生提的问题有的在概念上混淆不清, 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只有在这些本质问题上开动了思维的闸门, 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才能见效。
(二) 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有时我给出一些数量, 让学生通过联想, 推断出与其联系的其他数量。如当学生看到“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6”时, 学生就可推断出男生占5份, 女生占6份, 一共是11份, 男生占全班的5/11, 女生占全班的6/11;男生比女生少1/6;女生比男生多1/5等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这类基本训练, 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 提高解题能力。
3.要启迪学生标新立异, 鼓励他们提出新设想, 探索新路子, 不要千篇一律地模仿别人的方法。
如推导圆锥体积公式时, 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空圆锥里装满细沙, 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玻璃筒里, 倒三次正好装满, 从而得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但也有学生提出, 可以把空圆柱盛满细沙, 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锥里, 需要三只这样的空圆锥来装, 因而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有的想出:先把玻璃圆锥三等分, 做上记号, 用等底等高的空圆锥装满细沙倒入, 沙刚好在三分之一的记号处。还有的别出心裁地说:空圆锥量出一次细沙, 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量出三分之一细沙, 都放在天平上称, 结果一样重, 也能得出结论。这些有别于书上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是学有创见的表现, 确实难能可贵, 应给予充分肯定。
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篇10
一、探索式操作中材料的要求
探索式操作的关键是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使探索式操作在数学活动中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探索式操作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准备材料的单一、枯燥,与丰富的材料结合实施才能有效保证幼儿进行探索。
1. 有探索性的材料
(1)操作材料要能体现幼儿探索的目的。
大班幼儿在面对具有暗示性的操作材料时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每一次的探索式操作活动,我们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如“图形拼搭”操作前,幼儿知道单一图形是可以合成复杂图形的,但并不知道能组合出什么图形,由此促使幼儿在反复摆来摆去的操作中,发现一个又一个的图形组合,通过主动探索,将未知变成已知。
有的活动内容本身并不那么吸引幼儿,那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改良以往的旧教具,使其更符合探索的要求。如“移珠子学组成”活动,所提供的材料是穿珠、立柱、记录纸,用两根立柱操作,以达到将一个数分解为两个部分数的目的,两根立柱在同一个底座上,表示两个部分数合成一个总数。用记录纸的目的,第一是让幼儿根据纸上的数字取穿珠,记录纸上的数字是几,就练习几的组成,投放相应格子的记录纸,以控制幼儿探索本次活动要学习的数组成。第二,记录纸的横格数是根据该数组成的需要设计的。该数有几项组成,就有几行横格,要求幼儿将横格都记完(不能重复),以保证幼儿探索出该数的全部组成。第三,让幼儿记录下操作的过程,以保证幼儿在交流、讨论时对操作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
(2)操作材料要能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材料的外观有吸引力,如“拼机器人”(练习加减的)、“喂饼干”等活动,材料的外观很醒目,幼儿一看就喜欢。
材料的内容有吸引力。如:“数学牌”富于娱乐性;“小兔找朋友”活动有情节性等。对这些材料反复操作,幼儿也不觉得厌烦。
材料的使用方式有吸引力。有的材料用活动性游戏方式使用,如“钓鱼游戏”;有的材料用合作游戏方式使用,如“扑克牌配对游戏”;有的材料用竞赛的方式使用,如“数学棋”。这些有趣的活动形式都是大班幼儿所喜欢的、乐意参加的。
2. 多层次性的材料
由于大班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对材料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在探索性操作中准备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难易结合、多层次。如:“按规则排序”操作,要求幼儿分析、综合排序的规律,创造性地编制排序规律,我们就可以准备不同难度的材料,并针对不同的材料出示不同的要求卡,对感性经验丰富的幼儿在一般的操作基础上提高要求,这样的操作过程既有利于他们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
3.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大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大班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必须经常考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如:“力的大小”,就准备了哑铃、杆秤、水桶、天平、沙、棉、竹圈、花等大小不同、颜色各异、能让幼儿探索操作的材料,当幼儿走进活动室时,这些似曾见过又无法经常接触的物品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们,跃跃欲试的念头也就产生了。同时,生活化的材料也会促使幼儿将所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主动探索。
4. 一物多用的材料
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如“按规则排序”活动,所提供的材料为具有多种特征的图形块(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厚薄不同),集多种特征为一体的材料,有转换角度的余地。如先按形状分类,再按颜色分类,再按大小分类,再按厚薄分类。需要让幼儿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就设计具有这些特征的材料,材料具有的特征越多,可转换的角度就越多,可促使幼儿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发现,使幼儿从小就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二、在探索式操作中如何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1. 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如“学习单数、双数”,课前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知识宫,在知识宫里准备了很多礼物。活动前,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老师要带你们去知识宫玩,幼儿一听,马上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愿望,产生愉快情绪,争着去试一试,然后教师要求大家根据自己胸前的图形和图形上的数字找座位,谁找对了,谁就得到知识宫里的第一份礼物。这样既激发了幼儿尝试的情感,又很自然地以旧引新,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探索活动。又如“认识时钟”,让幼儿置身于为活动创设的钟表展览馆的环境中,教师边欣赏边思索:“这些钟表什么地方是—样的?”“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各种形状的钟和表?”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幼儿主动求知的兴趣,同时依靠幼儿之间的互补作用促进了求同、求异探索的主动性。
2. 问题设置的探索性
主动探索是指是否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幼儿对问题进行探索不是追求幼儿能力有多高,重要的是培养探索的主动性,使幼儿习惯于遇事有灵活变通的态度。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尽可能设置有探索性问题的情境,鼓励幼儿主动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寻找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如“送小动物回家”,教师提问:“小猪住第几层?”“小猪楼上住着谁?”“它住的是第几层?”“小猪楼下的第二层住着谁?”等等,多角度地提问启发幼儿尝试灵活地探索问题。
3. 操作中允许幼儿出现错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都在曲折中前进,要允许幼儿在探索中出现错误,教师要认识到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而且十分有意义。错误孕育着成功,从错误到成功的转变过程,需要幼儿付出一定的努力,也就是说需要尝试、尝试再尝试,一次次地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再尝试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地发展。因此,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时,要允许幼儿出现失误。如学习区别“宽窄”时,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尝试材料,如宽窄不同的纸、带子、木片、树叶等,把它们分别放在每人的小盘子内。开始我让幼儿试着从盘子里任意找两样东西比宽窄,然后回答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说出是看出来的或是用重叠方法比出来的。然后请幼儿比比教室里钢琴和黑板哪个宽,哪个窄,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量一量)。这时再让幼儿动手尝试测量,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幼儿使用带子测量,有的幼儿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有的测量方法正确,有的测量方法不正确,有的将钢琴的宽度与黑板的长度进行比较。这时教师要耐心指出错误原因,直到他们通过不断探索、尝试,找到正确的方法与结果,要肯定孩子们的主动探索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运用探索式操作,大班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试一试,无论在计数能力、数概念理解能力还是运算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最重要的是在对问题的探索操作方面更加大胆,常常主动探索活动中及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兴趣比以前更加浓厚,有一定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望,并有一定的创新行为,乐意与同伴合作。探索式操作对大班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性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探索式操作就是在操作活动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自由探索获取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操作方法。在探索式操作过程中, 幼儿通过主动操作材料自主地进行探索, 能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由于幼儿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不易掌握抽象概念, 同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特别强, 因此运用探索式操作能充分满足他们对事物的摆弄、尝试、研究, 从而发现并掌握数学经验和知识, 变“我就像你这样做”为自己探索“我要怎样做”, 变被动为主动。本文主要讲述了探索操作中材料的要求, 以及在探索操作中如何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农村幼儿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农作物 幼儿 主动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即“生活即教育”。《纲要》也指出,以幼儿为本,促进其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发展。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对于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纲要》同时也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让孩子“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我园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于是笔者便利用“农作物”这一农村自然资源,来培养我园孩子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和主动探究科学的兴趣,让他们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简单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其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一、感受乐趣,让幼儿乐于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一切基础与动力。特别是在探究型主题活动中,对幼儿兴趣的引发更是非常重要。
农村的孩子虽然经常看见小麦、稻谷、绿豆、红豆、黄豆等各种不同农作物的种子,但孩子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实物,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常常混淆不清。时值春天,万物复苏,种子发芽。于是我们便利用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精心设计了“批发种子”这一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老师扮演种子批发商,幼儿扮演批发种子回去卖的小老板。通过买卖这一活动和语言的交流让幼儿在游戏中观察和比较,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不少的经验,如南瓜籽、丝瓜籽可以通过形状、大小的不同来区分,黄豆、绿豆、红豆等豆类的种子可以从颜色、形状的不同来区分。在比较这些种子的不同之处时,孩子们对它们的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不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们还生成了《种子的聚会》这一课,孩子们乐此不疲,在种子的外面贴上标签,布置成一个“种子的聚会”,放置在科学角中,孩子们在活动之余都可以来看看、说说,交流自己认识的种子。还有的孩子难以区分麦苗、韭菜,我们就带孩子们到田野里去找找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看、摸、比较,孩子们知道它们的叶子形状不同和手感不同等等。幼儿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了解、比较得出结果,这样让幼儿在玩中总结了经验,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幼儿探究的主动性。
二、把握好奇心,让幼儿易于探究
《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记得一次在中班的区角活动区,我投放了一些种子让孩子们去观察。谁知班上的张可抓了一把黄豆就放进了水里,然后就有孩子来报告。于是我问张可:“你为什么要把黄豆放进水里呢?”张可说:“我想让它长大,结很多黄豆。”“哦?是吗?那放在水里能让它长大结黄豆吗?”我的问题一出来,其他的孩子都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孩子们这个时候都变得很好奇,于是我提议他们去做实验。经过分析,有的孩子跟张可一样将黄豆放进了水里;有的用杯子到外面挖了泥土回来放在自然角,将黄豆种在里面;还有的直接将黄豆丢在了外面的泥土里。没几天孩子们就兴奋地发现:丢在外面的黄豆长得最快最好,水里的黄豆才发了芽,自然角杯子里的黄豆还没有动静。接着我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究、发现,最后得出了结论:外面的黄豆有土有水还有阳光,所以才能长得又快又好!这里我抓住这个突发的“黄豆发芽”事件,让个体的探究行为变成群体探讨的热点,以个别的探究行为引发大家共同的探究行为,可以逐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也可以使幼儿的探究内容更有深度、广度,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与此同时,幼儿之间的这种互动探究更加扩大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发现,每一种可能都尝试一下,让幼儿共同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三、树立自信,让幼儿敢于探究
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责任心。一个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会由于某个重要人物不经意的话、不恰当的评价而丧失自信心。对幼儿来说,年龄小更依赖于其他人,尤其是重要人物,如老师、父母。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尤为重要。自信方可主动,主动才有机会尝试,尝试才能获得经验和真知。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以关爱的态度、赏识的手段保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使其健康地成长。鼓励幼儿有各种想法、做法。幼儿在活动初始时的想法往往是很稚嫩的、不成熟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想法更具有创造性,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所以,我们应充分允许他们的各种想法,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当幼儿的各种想法出现时,我们给予肯定;当幼儿的想法无法实施时,我们加以支持;当幼儿没有想法时,我们进行激发后幼儿心理上才得到完全的开放,他们会在教师耐心的倾听、赞赏的目光和表扬的口吻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勇于去探究。即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让幼儿有充分的探究时间,教师不急于介入,即使需要教,也尽量不作直接指导,以间接指导为主,稍加点拨,给幼儿自己探究的机会,让幼儿敢于探究。
四、体验快乐,让幼儿勤于探究
快乐更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精神。针对这一点,我们幼儿园在园内开辟了一大块绿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种植了许多植物,如青菜、小葱、玉米等等。孩子们对种植活动,如松土、拔草、浇水等非常感兴趣,每次都是兴致勃勃,玩得很开心。每天一来,孩子们都要去看看我们的菜园,有时他们会主动地去浇水、拔草。当种子发芽了,他们就会高兴地跳起来:“种子发芽了,种子发芽了。”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尝试学习记录,他们不会用文字表述,就想出用图画来表述。虽然图画得不怎么好,但是孩子们自己看得懂:“这是种子发芽,这是长出新叶子,这是开花,这是结果……”当玉米成熟了,当青菜长大了,他们都会自豪地对别人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为了让幼儿能亲自体验种植的乐趣,我们还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我的田地我做主”等形式多样的种植活动,从中培养了幼儿对农作物的兴趣,既提高了幼儿的探究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寻找一些值得探讨的、有教育价值的、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农作物,不断提升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究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12
1. 在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 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 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 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抓住导人环节设下悬念, 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 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 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 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 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指出奥妙所在, 引入课题, 十分生动有趣.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 引人数学实验, 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 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 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 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 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 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 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有“法”可依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 改进课堂教学, 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 更要指导他们“会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 教学生“读一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 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 逐步学会归纳整理, 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 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 (1) 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 (2)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 (3) 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 这些推论如何证明.
第二, 让学生“讲一讲”.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难以掌握的内容, 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 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 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 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 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第三, 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第四, 引导学生“想一想”.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 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 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3. 注重因人施教, 让学生有个性
教学本身就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生的个性差异,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 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 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 多提问, 多让他们发表意见, 多让他们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落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 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 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 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 既有统一要求, 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推荐阅读:
在常规培养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的论文09-20
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12-17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07-29
幼儿教育随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09-14
幼儿学习品质培养08-16
培养幼儿自主学习09-25
幼儿足球学习兴趣培养11-07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08-17
如何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09-20
初中生学习主动性培养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