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准则构建

2024-10-21

环境会计准则构建(通用12篇)

环境会计准则构建 篇1

摘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从而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重视环境问题。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环境会计应运而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环境会计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强对环境会计的重视,积极探索构建环境会计准则的策略。

关键词:环境,会计,准则,策略

环境会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就是环境会计准则,与此同时,环境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建立也会影响到会计在社会中的发展。文中说明了关于国际组织相关准则的四个主要环境会计要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环境成本。

一、环境会计准则构建的相关理论

(一)构建环境会计准则的理论

想要构建环境会计准则,需要了解一些理论知识,第一,不对称的信息理论:商业交易中经济学认同一部分人或许比另一部分人更具有信息优势,当这种事情发生时,通常情况下会认为不对称的信息存在在这个经济机制中;第二,委托代理理论:这种理论是指不定数量的个体行为,根据一种隐含或者表明的协议,雇佣、指定其他行为主体为自己服务,与此同时,会给予为其服务的行为主体相关的决定权,最后给予一定报酬,而为其服务的行为主体提供的质量和服务数量决定着报酬的多少;第三,外部性理论:经济学家马歇尔是最初公布经济外部性理论的,之后福利经济学院对外部性理论进行了证实,同时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而且,外部性理论被分为外部不经济和外部经济;第四,经济后果理论被斯蒂芬·泽夫证实了它的真实性,据统计,经济后果在会计准则中存在,它会将准则的形成复杂化,同时还必须在政治和会计这两方面达到平衡。因此,在环境会计理论建设时应该考虑相关团体的利益。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1. 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环境会计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基本建立完理论框架,很多国家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已经存在了与企业事项和交易有关的环境影响因素。日本、欧洲国家、加拿大和美国都深入讨论了环境会计实务及理论方面,发布整套有关环境会计文件,加强发展了环境会计实务这方面。在美国,民间专业组织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环境会计相关准则都付出了很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委员会等相关团队和相关机构做出了很大贡献在研究会计理论方面。

2. 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目前为止,最初是葛教授对环境会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论文上对绿色会计内容与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那之后我国一些研究院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因为国内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同样升高,所以我国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用来保护环境,这也给环境会计打下一定基础。我国会计学会在研究环境会计中起到了主导的地位,与它相关的机构也对环境会计做出了深入研究,相继出版了有关环境会计的书籍,很多本科及本科以上的论文也从中提出不同方面的内容和研究。

二、环境会计准则的概述

(一)环境会计的含义

大多数学者对环境会计理解大体上相同,杨洋、梁杰提出会计的分支———环境会计,应该逐步发展成目标,通过会计学的方法和理论,运用不同的属性和计量手段,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管理系统进行计量、记录、确认和报告。在这之后张英又提出环境管理会计、环境审计会计和环境财务会计这三个方面组成环境会计体系。然而谢德仁则认为环境会计是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和现行财务会计共同形成的一门学科,并且认为环境会计包含了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财务会计甚至更多。罗素清曾提出环境会计不光包括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还包括自然环境,总结出社会责任会计的分支包含环境会计。房巧玲、更建新觉得国内与国外的环境会计存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同,同时认为我国区别看待环境会计和环境核算。

(二)环境会计的功能

控制和反映是传统会计学的常用功能,会计学的分支———环境会计,它的功能也是控制和反映。环境会计的功能在日本被分成外部功能与内部功能两部分,同时环境会计也成为公司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环境会计的要素

环境会计针对的事物是控制和反映主体的环境行为,事物的活动与环境关联。环境会计有四种观点。“三要素论”:一是包含环境负载、环境成本和环境资产。二是包含环境收入、环境会计收益和环境成本。三是包含环境保护支出、环境保护收益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四要素论”:包含环境收益、环境资产、环境指出和环境负债。但是朱学义则认为四要素论主要分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环境利润和资源价值这四个方面。李武立同意“五要素论”的观点,认为环境会计包含负债、损失、收益、成本和资产五类。“六要素论”包含环境资本、环境成本、环境收入、环境效益、环境负债和环境资产。文中认为有明确的企业关系更有利加强经营利益的产生。所以,应该更加客观、合理、科学的选择要素理论。

(四)构建环境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1. 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环境因素融入到企业会计。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最初进入环境会计实务的,它会对企业产生不定影响。环境会计要素的会计处理等问题就是通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发展而来的,最后影响了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所以,环境会计研究所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他能够加强社会的发展。

2. 企业会计准则的补充和完善是环境会计的准则。

会计系统中处理环境会计和环境因素,这不是组成一门单独的学科,财务会计依旧包含环境财务会计,这样管理会计也包含环境管理会计。在现有的体系中了解环境因素,这是环境会计的准则,同样是对企业会计系统的补充和完善。

3. 环境会计准则内容。

文中表明了如何计量、披露和确认环境会计要素,怎么对计量基础、环境负债的计量方法做出明确规定,为公司带来可操控的方法。

三、构建环境会计准则的条件和方法

(一)构建环境会计的条件

上世纪初,我国学者研究环境会计并取得了成就,研究与探讨了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比如对象、本质、计量、环境会计确认以及要素,同时能够设计较大的范围,在研究时,运用了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息息相关学科的知识。主体的研究即包含了工程技术学家,还包含了政府机构,他们通过不同方面构建环境理论框架,这给我国构建会计准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九世纪末期到今天,西方会计学重点研究对象就是环境会计,西方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联合国专家学者针对会计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同时构建了一整套准则,为日后会计行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加拿大和美国主要研究了环境会计的两个方面:首先是深入研究了环境管理会计;其次是环境管理会计在财务会计框架内的影响。日本以及很多的国家也研究了环境会计实务和理论。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有先进的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现如今,会计准则趋于国际调整和一体化经济影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向,同时也要想到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做出对应的对策。

(二)环境会计构建的方法

1. 融合旧式财务会计准则的方法。

现阶段,世界上大部分企业基本采用将环境事项造成的影响全部融入到企业服务会计体系中进行计算与汇总的方法,制定完备的财务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环境管理的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计算和汇总环境会计事项相关内容,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相关信息在环境会计报告体系中得以完善巩固,从而使信息处理者制定完整的相关决策,上述内容必须在原有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前提下,遵循已有的相关会计准则及制度,使会计要素信息得以基本处理。

以上是对相关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汇总与报告。环境会计是原有财务会计系统的一部分,相关人员应对环境会计要素信息进行汇总和核算,从而制定综合的财务报表,并且告知利益相关者。可根据现有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相关内容,进行制定该环境会计准则的构建方法。

2. 个性化环境会计准则的建立。

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可以由环境会计活动的大量进行及成熟得以促进,日益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活动,也会随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成熟。在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时,可以对现有的会计准则进行扩充与完善,对现有准则中具体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修订,从而发展到个性化环境会计准则,最终实现完全独立的个性化环境准则的建立。

在个性化环境会计准则的环境建立中,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企业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中起到主导作用,并使环境会计准则发展到初级阶段,制定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理论,从而节约部分制定成本,也可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使环境会计准则推广和监督得到更好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环境会计准则对相关行业深度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想要促进科学合理的环境会计准则的构建,各企业与民间组织的参与必不可少,通过制定准则期间不断交流与沟通使环境会计准则更加科学与严谨。

四、环境会计准则构建的策略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日本和美国研究环境会计准则相比其它国家要提前了很多,美国的AICPA、SEC和FASB都非常关注环境会计准则,同时颁布了许多的公告,其目的是为了规范环境会计,在日本发布和环境会计有关的公告和指南已经持续多年。据统计,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在准则方面都有自己的制定模式。美国会计准则模式是在监督的民间机构和官方指导下制定的,这种会计准则具有相对独立的FASB运行模式。制定准则的人员大多是专职人员,这样就保证了准则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会计法》在我国具有相当高的权威,保障了制定准则时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了财政部门在制定会计方面的经验、政府管制的社会管理和成文法的立法环境,想要保证环境会计准则的合理、公正,就需要财政部制定相关理论并且颁布。

(二)加强对环境会计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

国际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颁布和实行了环境会计准则,积极参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特别是环境会计实务,但是,现如今,我国依然没有一整套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所以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现有的环境会计方面的成果,对环境会计基础理论做出深入的研究,为建立环境会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对相关人员培养工作的重视

建立我国的环境会计准则,可以通过现有的体系,按照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基本准则建设,做出关于环境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需要了解基本假设、计量、基本原则、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以及目标这几个方面。制定准则时,必须要坚持灵活性协调的原则和原则性,同时要对计量和要素的确认做出对应的选择,而且还可以参考实施细则和案例。

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还是最初阶段,仍然没有统一会计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与此同时,理论框架和系统还没有组成,我国可以组建起专业人员的团队,对环境会计理论做深入的研究,对环境会计的相关要素、基本内容和构成要素提出统一的界定。这就需要培养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否则就无法颁布符合实际的环境会计理论。对于美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他们已经开始实施了环境会计的公告、准则,但是我国只有一部分会接触到环境会计准则,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加强相关人员培养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快的颁布我国专有的环境会计准则并实施。

(四)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

我国可借鉴其他国家现有的经验,例如美国研究院颁布的对环境负债以及环境成本的公告,能够在财政部建立相关的研究所,研究并颁布对应的解释公告,以达到补充准则的目的。与此同时,在研究时会碰见相当多的技术难题,可以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背景,根据各项拟定的具体准则进行相关技术的攻克,并发现其中较为关键的因素。在此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工作小组的研究进程,坚持以设定准则为基本中心,通过财政部门与各政府部门的密切沟通与交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从而完成公正、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

总结

因为环境会计是这几年新开展的学科,所以目前为止还没有发布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文中对环境会计的有关规定是从现有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或环境管理会计准则中搜索出来的,因此,它的内容还是比较分散的,而且比较集中在日本、美国推出的报告或准则,本文重点研究的方法是对比研究与理论分析,并且因为个人研究的局限,对整理有关环境会计内容并不完善,同时,可以为今后研究环境会计准则做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徐光华,宋玉,袁广达,等.从“利润为王”到“环境考量”:新形势下环境资源会计及其理论变革——中国会计学会环境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4(12):86-88

[2]许家林,舒利敏,孔令辉等.近十三年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取向与态势——基于2000-2012年间国家三大基金资助会计类项目的统计分析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3(11):23-30

[3]王永德,董淑兰,张国富等.中国会计教育:理念、改革与实践——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第八届会计学院院长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5(11):93-95

环境会计准则构建 篇2

2004-5-20

摘要:论述了环境会计信息构建的兴起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构建环境会计信息的必要性、组成内容及信息的披露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环境会计信息;环境成本;环境绩效环境会计信息构建的兴起与发展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运用会计学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反映、报告和考核各会计主体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维护、发展和补偿,为决策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期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状况目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提供环境保护、公害防治和消除及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用于满足社会公众和有关机构的了解及决策需要。环境会计信息将成为企业持续经营、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同时,随着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企业也将面临着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压力和环境信息需求。因此;开展企业环境报告理论研究在我国势在必行。如何构建全面、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是研究环境会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交通运输业环境会计信息构建的必要性

在当代,由于人口膨胀,资源锐减,环境恶化,人们终于认识到是环境品质的恶化带来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开始将目光转向环境和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方式。

运输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本国乃至全球的政治是否稳定、经济增长造成的运输需求是否旺盛、科技进步成果在运输业中的应用程度及生态环境是否有利于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发展等。在这些因素中,环境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他因素的影响一般只是局部的或短期的,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会持久、广泛地阻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将环境会计信息理论运用到交通运输业会计理论体系中,可以具体地反映出交通运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成本、收益和净收益,从而对交通运输企业经济运行是否符合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做出恰当的评价。交通运输业构建环境会计信息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现状需要环境会计信息予以反映和监督。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易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表土地和植被的破坏。这是由于建设公路、铁路、港口、机场、车站等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和建设中丢弃废土、废渣所致。据调查资料显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公路建设,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量达到5000万t,仅四川省,每年因公路建设新增水土流失2678万t。②运输活动对大气的污染。交通工具采用内燃机燃烧石油产品,释放的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据有关资料记载,汽车排放的铅对大气污染分担率达89%—90%。③运输活动对水质的污染。运输中的泄漏、生活垃圾抛洒都会造成水污染。目前每年排人海洋的油类达数百万吨,其中通过河流排入的约500万t,船舶排放50~100万t,极大地污染了水质。④运输活动中还存在着噪声污染。列车运行的噪音和城市汽车行走时产生的噪音已使得周围的居民受到严重的噪音污染,有些居住在车站、路边的人因此患病,极大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

(2)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是正确衡量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基础。作为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包括了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考虑了固定资产折旧,但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从而使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失真。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应该把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交通运输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将有助于正确衡量国民经济核算指标,正确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3)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正在向多元化转变,将更加注重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社会各方面也逐渐对企业的环境问题提出信息需要。因此,企业必须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向外界提供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4)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是交通运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近几年,交通运输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已取得初步成效,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环境会计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减少环境风险。同时,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环境会计不仅要在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而且其发展趋势是将社会成本综合运用到企业决策过程,以及制定实施环境政策,促使资源配置最优化。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管理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交通运输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

3.1 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是指特定的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够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益的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加以确认的标准为:①环境资源未来效益的可能性。②环境资源计量的可能性。③环境资源的地域性。

3.2 环境负债

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支出金额和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其又被称为“环境负债准备”。

环境负债在企业有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时给予确认,根据环境负债的定义,确认环境负债时的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既可以是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在此情况下确认环境负债,企业管理部门必须作出负担有关环境成本的承诺。

3.3 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为了对环境资源负责,为企业管理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资源消耗成本。核算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

(2)环境支出成本。核算环境预防、治理、补偿及发展等费用。

(3)环境破坏成本。核算由于三废排放、重大事故、资源消耗失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

(4)环境管理成本。核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间接成本,包括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负荷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的成本。

(5)环保机会成本。核算资源闲置成本(包括闲置自然资源的补偿价值、保护费用、科研费用及有关损失等)、资源滥用成本等。

3.4 环境收益

环境收益是反映会计主体保护环境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包括获得的环保业绩卓著奖励、环境损害补偿收入、环境污染罚款收入、环保措施机会收益(指实施环保措施给社会带来的社会收益)。

3.5 环境绩效

环境绩效是塑造企业环境形象的关键。根据使用对象的要求,环境会计信息中反映环境绩效的内容应包括: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环境质量情况,以及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

3.6 其他披露内容

其他披露内容包括:与环境会计要素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对环境损害的说明;要求企业对这些损害做出补救的法律和规章的说明;对据以计提准备金的现有法律和技术可能发生变化的说明。交通运输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

传统财务报表只披露能用货币计量的会计事项,反映的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标准的信息,其格式、项目排列及填列方法都较固定。这一现状约束了环境会计信息的充分揭示。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模式,有关国家基本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文字表达法。这种方法只是用来表述企业对社会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特点是不能用货币综合反映企业环境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不计算成本和收益,仅披露企业的单纯环境活动信息。

(2)评价法。这种方法不仅要报告企业的环境活动,而且还要对环境活动的作用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加以综合衡量与评价,以确定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最终贡献。

上述方法,还不足以帮助信息的使用者评估环境措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及企业当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前景,企业还必须提供其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信息。这部分信息可在财务报表及注释中披露。具体披露事项为:①有关环境问题类型;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案。②企业制定的环境排放指标,以及企业如何对待这些指标。③根据政府法律规定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达到的程度;环境保护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④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已资本化了的数字及摊销情况。

参考文献:

[1]王凤羽.浅谈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J].财会月刊,2001,(14):13—14.[2]安庆钊.浅谈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4):47—49.[3]朱丹.论绿色会计的理论结构体系[J].上海会计,2001,(6):20—21.作者:解志刚 乐菲菲 来源:《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年第3期

环境会计准则构建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

0.引言

随着全球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研究所依存的数据环境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据环境是财务会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基础,是所有结果实现的必要前提。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实现经济稳步发展、促进技术创新、抵御经济危机、保持市场活力,改善经济布局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体系是在传统会计理论影响下建立的,已不能满足现代网络环境下的需求。

1.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

企业的信息资源从范围上来说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考虑到与供应商、客户、银行结算系统、税务稽查系统、物流配送等公众接口的外部有效联结,它仅仅只提供会计核算信息,主要是基于输出而不是面向决策,并未提供更多的外部信息以进行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数据挖掘。因此,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关注的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无法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集成处理,在网络环境下无法满足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需要。

1.1滞后的财务信息

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财务核算通常是在业务发生后才进行的,因此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反映的资金流一般都滞后于物流信息。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数据是滞后的数据而不是当时时点的数据,企业无法对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实时控制,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同步采集,确保物流和资金流的同步实现。

1.2单一的支付方式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由于是单机版系统,中小企业与各部门之间的资金结算仍然使用传统货币支付方式,主要通过支付现金、银行汇票、支票结算等方式实现,没有消除记账与收款之间的时间差,企业的销售、收款和记账并不是同步完成的。

1.3封闭的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外界完全隔离,其内部控制主要通过对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与职能分工、权限和口令设置等方式实现,以对人的控制为主。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其内部控制的范围除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外,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为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控制和外部访问的安全控制。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处于封闭状态,制约了中小企业未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发展,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2.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新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

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新会计信息系统拟设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收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网上交易与管理系统、查询与分析系统五大功能模块。

2.1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系统用户登录时的身份识别管理及系统用户授权管理,通过日志记录操作人员的操作轨迹,存取控制通过给相关用户进行授权来实现系统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来实现。如图1所示:

2.2数据收集系统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不一定是集中在财务部门搜集原始凭证,可以来自客户、供应商、企业内部业务部门、银行等。当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时,由相关业务管理部门人员录入业务信息,大部分业务数据都以原始的、未经处理的方式存放,通过财务人员的加工处理,实现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同时存储,并保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同步实现。

2.3会计核算系统

会计核算系统下设货币资金核算子系统、存货核算子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采购及应付款核算子系统、销售及应收款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将生成的业务凭证传递给会计核算系统,由会计核算系统进行记账、结账等数据处理,并将有关的成本数据提供给成本核算子系统; 成本核算子系统在完成成本核算后,将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结果形成转账凭证再传递给会计核算系统;会计核算系统完成期末业务处理,进行账簿输出和报表编制。如图2所示:

2.4网上交易与管理系统

互联网财务工具的Web 化,一方面使财务核算和管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企业财务带来了巨大生机; 另一方面由于其跨平台运行特性和瘦型客户机等特性,不会给企业带来过高的信息技术投资成本。网上订单通过数据收集系统传递给网上交易管理系统,进入网上银行支付或第三方支付系统进行支付,通过文件加密、认证技术等保障支付安全。此外设置全站商品搜索和留言板管理,为在线用户提供交易的便捷服务和意见征询。

2.5查询与分析系统

查询与分析系统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数据查询、远程查账、报账等移动办公的操作,还可以通过数据收集系统中收集到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系统预设的计算方法,做出短期经营决策分析、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和全面预算,为企业预测、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3.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以网络为基础,是一种数据信息来源多元化、数据处理实时性、更为灵活的会计系统,它能够以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方式为信息使用者即时提供更有价值的会计信息。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查账、报账等远程处理,支持网上交易与支付,改变了财务信息的获取方式。随着云计算、云安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不断提升,将是未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增寿.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4,(2).

[2]王棣华,严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4,(20).

环境会计准则构建 篇4

一、会计准则实施环境的重要性

在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这些问题对准则实施效果的影响的基础上, 构建有效的会计准则实施机制以解决这些问题, 基于此出发点的原因是:

1. 会计准则自身的不完全性和经济业务的复杂性。

由于受人的有限理性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博弈程度的限制, 会计准则自身是不完全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实施留下了操纵空间, 而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反过来又加剧了这种不完全性。会计准则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提供规则的, 企业的经济业务存在确定性经济业务和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对于确定性经济业务, 会计准则提供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 而对于不确定性经济业务, 会计准则由于事先无法明确处理规则, 只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会计准则的原则性规定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判断, 而判断的结果可能偏离会计准则的初衷和经济业务的本质。所以, 会计准则的实施就成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2. 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性。

20世纪60年代起, 美国的会计界注意到, 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外部力量逐渐增强, 他们的行为可以用经济后果学说来描述。经济后果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 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正是因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所以更多的利益集团如果有机会将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但更多的利益集团没有机会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 所以一有机会就会通过扭曲会计准则的实施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3. 会计准则的系统实施机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在大多数投资者的眼里, 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远远领先于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质, 信息披露标准制定和颁布的速度远远超越于信息披露的实践。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 虽然众多学者也指出了准则实施机制的重要性, 但都是谈到了影响因素, 如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失效、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监管处罚不力等等, 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机制, 人们将更多的关注点还是放在了会计准则自身的国际化方面。在新会计准则已经颁布并且实施的情况下, 系统化的准则实施机制对确保会计准则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4. 我国的现实环境与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我国的会计准则是在全面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以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背景为基础的。我国不仅与英美等国家在资本市场有效程度、公司治理机制、会计准则形成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 而且与英美等国家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换句话说, 我国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移植了其“形”, 而其精髓还有待于在准则实施过程中逐步“领会”。从制度的角度分析即制度的互补性不足, 而对制度进行变迁以提高其相互适应性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而且还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 而这个方向就是我们构建的准则实施机制的目标。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机制环境

我国2006年12月金融市场全面开放, 2007年1月我国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像日本、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分阶段去完成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只能采用一步到位的策略。因此对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与准则实施机制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 新旧会计准则基本上实现了平稳过渡。

虽然新旧会计准则实现了平稳过渡, 但对我们构建的准则实施机制检验性较弱。究其原因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取决于会计准则自身, 更取决于有效的准则实施机制。新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强制性变迁的制度规范, 在其相关制度没有同步变迁的情况下, 我们不能指望其实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多大的影响, 更不能指望其会对公司带来实质上的不同估值。2007年很难说准则的实施环境与2006年相比有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在资本市场环境没有根本改善, 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道德素质和信誉水平没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 单靠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改变不了企业虚构利润的本质, 也提高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内在价值, 即使企业业绩出现短时的优良表现。

2. 政府为改善公司内外治理效率进行了诸多努力, 但效果还不明显。

通过对2007年环境变化的分析, 我国为改善公司治理效率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完善正式制度, 特别是法制约束;发展机构投资者、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等;强化管理层的股票期权制度、独立董事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由于这其中诸多的措施还没有被实施, 即使得到实施的措施也因为实施的时间短而效果并不明显。尽管如此, 有一点可以肯定, 那就是我国为保障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所进行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改革是必要和合理的。

3. 会计准则实施的市场环境和自律机制应引起关注。

2007年会计准则实施的最大亮点正如以前人们所担心的, 正是公允价值的有条件应用。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我国的市场环境并没能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土壤, 道德和声誉机制的不足使得公允价值再次成为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这一方面表明市场有效性的提高和自律机制良好作用的发挥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 另一方面也表明“软约束”对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的重要意义。

4. 法律机制的建设具有紧迫性。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 新会计准则中无论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 还是其他内容的变化, 总体上来说是职业判断重要性的体现。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律机制的形成需要经历一定的时期, 会计政策选择权被以“内部人”控制的董事会操纵的情况下, 法律机制的建设可以发挥“硬”约束和建设速度相对较快的特点, 对操纵会计准则实施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三、构建我国会计准则实施机制环境

为降低会计准则不完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们从会计准则的实施及监管角度出发构建了公司内部会计准则实施机制、公司外部监管机制以及自律机制三方面的会计准则实施机制环境。

1. 完善公司内部会计准则实施机制。

从会计准则实施主体企业、管理层及会计人员的角度, 构建公司内部会计准则实施机制, 这是会计准则实施机制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其他会计准则实施机制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并为此服务的。内部控制由谁负责是关系到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实效的根本问题。COSO报告认为, 内部控制应由董事会和管理层主导实施。但董事会主要是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发挥对管理层的监督制约作用, 与其说是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 不如说是构成内部控制的实施环境, 因此管理层成为事实上的内部控制权责主体。要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基于权责主体的角度必须强化对管理层的约束。一是明确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责任, 这实际上是突破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机械分割, 从公司整体的角度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二是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管理层行为约束。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融合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实施, 由于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权力过于强大, 因此需要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对其行为进行约束。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组织保障, 有助于克服经营管理层的机会主义等行为, 为企业内部监督提供良好的控制环境。

2. 加强公司外部监管措施。

会计准则实施的最终结果是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会计信息。而单纯依靠公司内部会计准则实施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外界对会计信息的甄别质量, 因此需要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约束。这就需要证券市场、法律、政府等方面建立公司外部的会计准则实施监管机制。

对于我国证券市场, 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政府的干预应以完善证券市场环境的间接干预为主, 不应过多地干预具体事务;优化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结构,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这样, 可以以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减少证券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强化证券市场上信息披露的渠道、内容和形式, 提高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发挥信息中介、信息评级机构的信息挖掘能力, 监管信息披露的质量;对由于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民事赔偿机制应尽快降低门槛, 予以明确责任, 以便形成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合理的预期。

政府会计监管本身的信誉是其他机制发挥监管功效的基础, 如果脱离了这一点, 其他信誉机制都无法发挥良好的作用。因为政府监管集立法权与执法权为一身, 如果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 极易导致会计监管权力的集中, 而权力的集中必然导致腐败。“管制俘虏论”就对此提出了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 监管机构会越来越为监管对象所支配, 越来越迁就被监管者的利益而不是保护所谓的“公共利益”。公众对政府监管信任的丧失, 将会使资本市场丧失最本质的也是最重要的资源来源, 会计监管也就随之迷失了方向。所以, 规范政府会计监管行为, 不仅是为了加强监管本身, 也是建立政府监管信誉的必要措施。

3. 增加公司自律手段。

环境会计准则构建 篇5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制索取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林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为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林业企业必须通过有效利用森林、能源以及其他资源,减少各种形式的废物排放,将环境成本降低到最小。因此,无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林业企业自身来讲,研究环境成本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林业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及构成

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生态绩效的目标和理念是在减少资源使用和对环境影响的同时,将产品增加值和服务增加值达到最大。绩效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生态绩效的具体内容也应由两个方面构成: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基于此,可将环境成本定义为由于存在或者可能存在不佳的环境质量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环境防护成本、环境检测成本、环境内部故障成本和环境外部故障成本4个部分。

构建未来的工作环境 篇6

现今的员工无论在工作和娱乐都正在使用最新的技术设备。日新月异的数字设备容让同时交付多个应用给不同的设备和用户,这将永远地改变旧有的工作模式。在这个新世界中,云、安全、大数据和移动都将融合到综合解决方案中,以更有效地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并提供卓越的数字体验。

这对企业和政府来说有重大含义。但要想抓住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机遇,企业必须开始将更加灵活、以用户为中心的IT模式融入企业的长期战略之中。他们需要提供无缝、统一的用户体验,并聚焦易用性、协作和移动性。而且这种用户体验必须随时、随地、在任何设备上均可获得。

向移动平稳过渡

对即时获取信息的需求正在推动企业转向业务主导的IT新型态,以支持企业目标。这种新型态的特点是高效、开放、灵活、可扩展和协作,其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而用户是它的核心驱动力。在未来的工作环境,移动员工将同时在工作和休闲中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多种设备。

但这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每台设备都有自己的负载,如果没有仔细的规划,就难以发现和管理计算问题,而且过程很费时间。此外,很多员工希望在工作中使用自己的设备,这让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企业需要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既不会增加IT支出和运营资本,也不会违反安全和合规要求,同时还不会降低一致性和敏捷性。

要实各方面的期待,企业需要妥协:在缺乏灵活性的“通用型”解决方案与必须支持多种配置的另外一个极端之中找到平衡。

另外一个重大挑战涉及不同设备上各种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及早进行兼容性测试对于预防延迟或故障至关重要,同时还需要为不兼容的应用提供备选方案。

云的重要性

云计算也在改变着IT价值链,推动向IT新型态的转型。这将影响在混合交付模式下IT服务的一切——从技术的采购与组装,以至到采购与代理所扮演的角色。

自动化和外包让人们较少关注传统IT的一些基本要素,例如硬件评估、操作系统的安装以及映像管理。相反,重点更多地放在经纪服务——同时确保拥有稳健的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框架——以及通过端到端自动化实现的自助服务交付。它涵盖广泛的采购选项,而这些选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SLA要求和数据保护原则。

经纪服务正在转变,它加快了新产品和功能上市的时间,对于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敏捷性,让企业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同时保留资本并促进遵守既定的风险与安全框架。

如何正确建设未来的工作环境?

在设计未来的工作环境时,要牢记顾全大局。任何解决方案必须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对灵活性的预期。以下建议有助于成功地设计未来工作场所:

考虑制定一个计划时,一开始要根据涉及标准化用户资料的划分而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桌面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减少固定资料的数量,帮助实现经济的交付结构。

选择最优的设备标准或硬件,其必须拥有终端用户高效工作所需的计算能力、显示屏、内存和其它特性。虚拟桌面可以节约成本并加强安全性。

创建一个自动化、标准化的自助服务环境,尽可能减少为针对应用的定制化或频繁的更新。

识别可以作为试点或概念验证以评估计划模式的区域。尝试能够提供“统一用户体验”的解决方案,包括触控设备和最新的应用技术以实现随时随地工作。

最后,在解决方案经过测试之后,重新审视并完善战略,确定需要调整的地方。

关注优势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推动了移动计算的崛起,这也让企业应用显得过时。如果员工不能在移动设备上访问相关应用,他们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去使用这些应用。

无论企业的规模如何,为云而设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工作环境对于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对于过渡到真正灵活的工作空间的企业来说,好处显而易见。企业将:

大幅缩短采购和配置时间。

能够消除复杂的资产生命周期管理。

提升运营灵活性、一致性和敏捷性。

根据市场变化更快速地推出新产品和功能。

提高客户满意度并获得更多客户。

多维环境会计框架体系构建探讨 篇7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议题和活动为对象进行衡量的会计体系, 它运用会计方法, 为决策者提供信息, 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 近年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出现了环境审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但由于我国的环境会计还处在较低级的水平, 不论是研究水平还是现实状况都存在很多问题。

(一) 环境会计目标不明确, 定位模糊

关于会计的目标, 学术界有两种观点: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使命是向资源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情况;而决策有用观关心的是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很难说两种观点孰优孰劣, 笔者认为分析环境问题, 这两种观点都各有不足:受托责任观强调责任履行情况, 但社会作为资源提供者角色担当不强, 使企业和其他环境利用者将应有责任推卸。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为经济决策服务, 忽视了环境资源的非经济价值, 使环境会计提供信息偏重经济利益考量。因此, 环境会计缺少一个站在社会和生态角度的目标定位。

(二) 环境会计准则缺乏, 制度规范不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法》基本未涉及环境会计方面内容,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尚未建立, 在一个制度不全的环境下, 相关监督与管理机构缺少实施依据, 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钻漏洞的机会。因此, 只有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才能使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重视环境问题。

(三) 企业环保参与度低, 信息披露质量差

企业将应承担的环保义务推卸于社会, 免费资源消费观念深入。出于自身利益, 企业都不愿意过多考虑环境保护, 发生的环境支出也都是迫于政府压力, 致使参与环境会计积极性不高, 只有少数上市公司愿意披露环境信息, 且对可能存在的负面信息披露很少, 这使得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大为缩水, 政府及公众难以了解到企业环境的真实情况。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环境会计成本-效益分析

通常企业考虑到投资决策中的环境成本主要是一些可以货币化的显性成本, 如企业污染处理成本、环保管理成本、污染检测成本等, 这些成本可以当期量化, 但还有一些环境成本是隐性的, 如或有环境负债 (法律上可能会负担的罚金) 、企业形象损失成本、生态资源的恢复费用、环境风险对策费用、企业推进绿化而承担的社会费用等。这些成本的投入可能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节能、社会形象、环保效率等综合效益, 但其之间的因果联系不明显, 企业并不明确究竟哪些隐性环境成本因子对企业发挥的效益最大, 因此, 可引入模糊综合评判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 确定企业成本因素集根据环境成本特性, 可确定企业的成本因素集U={U1, U2, U3, U4, U5}。

(二) 确定经济效益评语集确定经济效益评语集, 即以上各环境隐性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V={V1, V2, V3, V4}= (弱、较弱、较强、强)

假设通过抽样, 在沪市选取200家上市公司, 进行模糊矩阵分析:

(三) 对成本因素进行赋值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综合评判, 对U1, …, U5的权重进行赋值, 得到

(四) 归一化处理C=B*R= (C1, C2, C3, C4, C5) , 并对C进行归一化处理, 即对C中每个数除以

从C*中可以得到权重最大的项, 与Ui相对应, 从而可以找到制约企业经济绩效的诸多环境成本隐性因子中, 哪些因素的影响最大 (假设得到C2所占比重最大, 则对应的是企业形象损失U2这个环境成本因子) , 那么企业就应重点改善外部形象, 通过环保措施, 加大企业自身环保宣传的作用。

通过模糊分析, 就可以明确环境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模糊关系, 使企业在节约环境成本方面更有目标, 有利于企业优化环境收益。不同类型企业可以针对本企业环境存在问题和想要优化的方向分解环境因子, 代入模糊矩阵, 从而明确制约和影响企业整体效益的成本因子。

三、多维环境会计框架体系构建

通过对企业环境会计成本-效益的综合评判分析, 笔者建议基于以下方面建立多维环境会计框架体系。

(一) 加快制度规范, 制定有关环境会计准则

我国已制定和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保护法》等环保法律, 但《会计法》仍欠缺环保内容, 这使得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 面对这种情况, 国家应发挥其宏观规范职能, 加快推进会计法规制定, 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纳入会计法, 以强制力形式约束企业环境会计行为, 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同时, 完善会计准则, 将涉及的环境问题引入准则, 使企业环境会计工作有章可循。

(二) 加大制造者责任, 将循环经济思想引入企业内部

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主要针对企业生产中的直接产品成本, 对于废弃物回收及污染治理等的环境开支, 被认为是“外部不经济费用”, 未将其归属于产品成本, 而是转嫁于社会承担。但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环境外部费用内部化”的政策必须通过法律强制性地要求企业承担, 使企业自觉树立“环境资源有价”的消费观念。此外, 改变末端治理为全面治理, 在企业发展中引入循环经济思想, 使企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式节约社会资源。同时, 政府还应出台财税政策, 以税收为手段, 鼓励企业自觉保护环境, 也迫使经济主体放弃高污染的行为。

(三) 落实环境会计实施, 确立独立环境会计职能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企业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确立独立环境会计职能, 大型企业可独立一人担当, 中小企业可以由财会人员兼任。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同时政府应针对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企业 (上市公司、高污染高排放企业) 进行试点, 使环境会计真正落到实处。

(四) 建立环境审计, 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环境审计是对企业环境管理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当前, 我国的环境审计应以独立第三方——国家审计为主导, 由国家审计机关对制造者责任和绩效进行审查和评价。同时, 还应联合环境保护机构, 聘请环境技术专家共同参与审计工作。此外, 还应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 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真实性。对于能够货币化的环境费用应在财务报表中单独立项, 例如:不能将排污费、环境污染治理费等统一在管理费用项目下反映。同时还应建立能够体现企业环境绩效的非货币化信息披露机制, 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兴华、王维平:《关于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探讨》, 《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

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篇8

环境会计是将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要素通过确认、计量、核算, 并对经过会计处理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一个新兴的会计分支。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方兴未艾。目前,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仍然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对其在企业的应用研究少之又少。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 有利于企业规范环境业务的处理, 使企业环境业务处理有规可循。本文从我国企业实际出发, 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的规范化,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详细论述, 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二、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业务处理中没有考虑环境因素

我国企业在对经济业务的处理中, 没有考虑环境因素, 而是把环境信息和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混在一起进行处理, 使得企业无法了解其在环境方面的信息。

2.没有健全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对于环境业务也只是简单地通过财务会计过程进行处理, 如企业在核算在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损失时, 也只是简单地通过“废品损失”科目进行处理, 至于在处理废品时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没有进一步进行处理, 缺乏健全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3.没有对环境要素进行单独的确认

我国企业没有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企业对环境要素也没有进行详细地划分, 也没有建立起环境会计科目。

三、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环境会计核算部门期末对相关的明细账进行汇总, 根据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登记总账。总账登记后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 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单独披露。而对于一些环境会计业务不多的企业, 或者没有能力建立独立的环境会计核算部门的企业, 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环境会计人员来代替环境会计核算部门。此外, 环境会计核算部门也应该与传统会计核算部门进行信息共享, 如“银行存款”“货币资金”等共同账户, 还有传统财务会计的“废品损失”等账户。

独立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建立后, 应对企业环境经济业务进行核算。该业务核算的前提是应对环境会计要素进行正确地划分, 将环境会计要素划分为六要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以及环境效益, 并参照传统会计, 设置明细账户。由于其他要素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差不大, 本文主要从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环境费用三个要素进行分析。

1.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分为人工投入和自然资源两种:人工投入的环境资产指企业在环境方面投入的, 以改善、治理环境, 防治污染为目的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投资。自然资源属性的环境资产是指企业在环境方面所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支配权。由于自然资源的形式多变, 具有不稳定性, 因此, 对具有自然资源属性的环境会计的确认以及计量是环境资产的重点。

由于自然属性的环境资产具有不稳定性, 因此企业应该谨慎地对其进行确认:企业应该把具有在未来对企业有可预见作用的、可以可靠计量的具有自然属性的环境资源确认为企业的环境资产 (王立彦、蒋红强提出对环境资产的计量方法有市场法、现值法、成本法) 。企业可以根据自然资源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对环境资产进行确认。在一个会计期期末, 企业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自然资源属性的环境资产进行价值测试以确定其价值。由于自然资源本身具有易升值的特性, 而且升值的空间很大, 所以企业应将这部分提升的价值, 计入专门的科目——“环境资产价值变动”, 予以反映环境资产的价值变动情况。

2.环境负债

环境负债可划分为环境或有负债和环境确定性负债。对于环境或有负债, 企业应当对其进行确认。对于尚未满足或有负债确认条件的环境或有负债, 如果金额较大, 或者对报表使用者做出的经济决策有重大影响的, 企业应将该尚未满足或有负债确认条件的环境或有负债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说明。

确定性的环境负债, 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应缴纳的环境罚款、环境税金、环境污染治理费等。在核算确定性的环境负债时, 企业应当结合实际, 对环境负债进行预提, 如在企业所经营的环境发生持续恶化, 且治理的时间较长, 成本较高时, 企业应当及时预提出一部分费用以反映以后可能出现的治理费用以及罚款费用。

四、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经过对环境会计业务的处理后, 应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披露体系, 将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披露。参照传统财务会计的财务报表体系, 根据资产负债观, 企业应当建立起以环境资产负债表为中心, 以环境损益表为附表, 附加以环境责任报告书、环境业绩指标评价表的财务报表体系。

五、结论

环境会计在我国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尚未出台, 为此, 作为一名会计人, 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健全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 让环境会计及早应用到企业当中;国家也应该积极推进环境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企业在创造社会经济财富的同时, 也应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充分运用环境会计, 真实地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 坚持绿色发展, 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环境会计作为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环境会计信息的一个新兴会计分支, 逐渐成为企业环境业绩评价的工具。企业应建立起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公众形象。本文从我国企业实际出发, 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的规范化,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详细论述, 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环境会计要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黄慧.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制度探讨[J].商业会计, 2012, (6) :76-77.

[2]侯初君.浅谈环境会计制度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 2014, (14) :170.

[3]姚一杰, 张本越.美国环境会计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14) :124-125.

[4]王立彦.环境会计[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5]殷爱贞, 胡婧.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及应用思考[J].财会通讯, 2012, (22) :52-54.

[6]肖序.环境会计制度构建问题探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思路新探 篇9

近年来, 随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提高, 在证监会、环保部和其他机构的积极推动下,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取得较大进展。但令人遗憾的是, 2010年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污染事故, 2011年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渤海湾油田漏油事故还是反映出部分上市公司在环保态度和信息披露方面流露出的傲慢、冷漠和不负责任。深入研究后发现, 除了环保意识有待提高、政府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相配套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尚未建立。

从上世纪70年代, 比蒙斯 (F.A.Beams) 和马林 (J.T.Marlin) 先后发表《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环境问题》两篇论文正式揭开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到1992年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发表《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标志着我国环境会计研究正式起步。目前, 环境会计理论已经发展了40多年时间, 在我国也有近20年的历史。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或“环境保护会计”, 格瑞 (R.H·Gray) (1993) 将其定义为研究人造资本递增自然资本递减规律下二者增减变化的会计。崔彧 (1997) 认为环境会计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展开的会计。李祥义 (1998) 认为环境会计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 又以经济学、哲学、化学、数学、生物学、法学、逻辑学为辅助而形成的应用科学。研究环境会计的目的是引导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努力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寻求平衡。但目前, 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仍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 没能将这些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能够服务社会的会计核算体系。

二、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制约因素

笔者认为, 寻找制约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原因可以解决环境会计实务中遭遇的瓶颈。但目前有关环境会计核算的研究存在两种思维定势。一种情况是解构环境会计理论框架, 分别就账务设置和账务处理与传统会计核算程序进行比较。如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构成就提过四大类共七种说法 (罗绍德, 2010) 。陆玉明 (1998) 提出环境会计要素应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刘永祥 (2001) 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应分类为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另外, 对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程序和标准也莫衷一是。罗新华 (1999) 指出, 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应遵循大循环成本观念。乔世震 (2001) 认为凡是与企业环境责任活动有关的成本都应确认。姜里明 (2000) 通过对环境负债和或有负债的考察, 发现以现行成本和未来现金流出量的贴现值作为环境负债的计量属性较为合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会计要素的可计量性作为确认的基本前提, 在环境会计中起着枢纽作用。但目前关于环境会计计量的提法却有十余种之多。如李宏英 (1999) 提出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主要有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意愿评估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王凤羽 (2001) 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需要配合数学思维模式, 主张采用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和模糊数学法。李惠玲、许昕 (2011) 提出在环境成本计量中应采用生产率下降法、人力资本法和机会成本法。由于上述观点没能从整体上把握环境会计理论框架, 加之不同的研究者对传统会计理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导致迄今为止仍难以在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上达成共识。另一种情况是研究思路仅限于从传统会计理论对环境会计进行考察, 忽视了其交叉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 甚至狭隘的认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只是在传统会计理论框架上修修补补而已。因此要突破上述限制, 必须重新认识环境会计的应用价值, 全面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找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和对应关系, 探索与传统会计理论体系相兼容的账务设置程序和账务处理方法。但这一切都需要首先了解环境资源的经济属性。

按照经济学观点, 作为环境会计的业务事项和核算对象, 环境资源首先是“公共产品”, 在没有私有产权保护的情况下, 其消费及使用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等特点, 决定了人们可以在低 (零) 成本下恣意开发、耗费, 从而造成了生物资源几近枯竭、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的局面;其次, 由“公共产品”属性带来的“外部性”问题, 使得企业在发生与环境资源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时, 可以不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影响 (妨碍) 到其他人。当企业的私人收益高于社会收益, 且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时, 差额利润就成为刺激企业制造污染并转移污染成本的“理性”动机, 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无节制的扩大生产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从而对社会形成“负外部性”。

应该说, “公共产品”和“外部性”已经成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巨大障碍。首先从技术上讲, 对环境资源的核算无法形成可靠的计量基础。由于环境资源的天然存在, 没有当初取得或制造时的实际支出,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失去也没有重新购置的可能, 同时环境资源的存续期和未来价值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再加上没有完善的环境资源交易即期和远期市场, 使得折现或变现的公允性都无法保障。所以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无法为环境资源核算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更为重要的是, 对环境资源的消费会引起“租值耗散”, 而这正是影响环境会计体系建立的根本原因。租值耗散是指本来有价值的资源 (如环境资源) , 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 导致其价值 (或租金) 迅速下降, 乃至完全消失。该理论最早出现在F·H·奈特 (1924) 发表的《社会成本解释中的一些谬误》一文中, 1954年, H·斯科特·戈登在《公共财产资源的经济理论:渔业》一文中, 指出海洋渔场由于对所有渔民开放, 会导致渔民的过度进入和捕捞, 结果使渔业的总产量下降, 整个海洋渔场的价值下降。同样对于一般的环境资源也是如此。假如存在一处矿产资源 (如金矿) , 可设计两种产权配置模式。一种是私人产权, 即某人 (企业) 拥有这处金矿。为使问题简化, 假设是手工生产方式, 则开采时需要q个工人, 每个工人的单位成本为a, 挖出的金子 (产出) 为f (q) 。这样, 该企业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会使生产规模达到max[f (x) -ax], 此时雇佣工人采矿的最佳数量为f' (x*) =a, 而非越多越好;但如果这处矿产是公共资源, 即任何人都有权开采时, 则平均每人挖到的金子数量为f (q) /q, 但f (q) 总量是常数, 它会随着q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但对个人而言, 只要每多挖1个单位金子获得的收益高于其增加的成本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时, 就有动机趁着该矿产资源尚未得到产权保护而加速开采, f (q) /q≥f' (q*) ≥a, 直到f (q) /q=a, 但此时f (q0) -aq0=0。这就意味着该处矿产资源会在有限时间内被消耗殆尽, 根本谈不上持续发展或留给后人, 这便是“租值耗散” (图1) 。

显然, “租值耗散”对社会而言是一种无效率状态, 而环境资源的共有产权设置是造成租值耗散的根本原因。因此, 要让企业主动运用环境会计核算, 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成为企业的客观需求, 必须以有效的产权制度作为基石, 充分理解环境资源的产权配置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 明晰的环境资源产权配置是环境会计账务设置和账务处理的基本前提。

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而非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 因而滥用环境资源几乎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但如果能将环境资源产权进行科学划分, 明确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产权归属, 则能够促使企业主动运用环境会计信息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理性决策, 自觉将环境资源要素纳入生产成本函数和利润目标函数, 将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嵌入常规经营管理机制当中, 形成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的环境控制系统, 行之有效的化解企业对社会的“负外部性”。相反, 如果将环境资源仍作为“公共产品”并置于企业之外, 那么企业就不可能真正关心环境资源的保值、增值, 为环境保护所进行的环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也都只是为了应付政府检查、敷衍公众而已。因此, 只有将环境资源的产权归属与企业挂钩, 才能有效防止“租值耗散”, 并为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建设提供不竭动力。这正如道格拉斯·诺斯 (1997) 所言, 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产权制度, 才能使经济组织所投入的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和使用。

三、资源价值与环境资源保护成本的核算

一直以来, 对环境资源价值及环境资源保护成本的核算一直是环境会计实务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姜星明 (2000) 提出由于环境事项的特殊性质和会计人员对相关信息的缺乏, 导致环境负债与或有环境负债难以有效确认和计量。李惠玲、许昕 (2011) 指出环境会计要素无法通过市场取得完整价格, 或根本无价可考, 环境会计要素很难量化。但笔者认为, 基于环境资源的“公共产品”特征, 寻求对社会和企业都有效率的帕累托均衡解是有可能的, 即通过萨缪尔森模型分析, 可发现在公共环境资源的产权配置明晰后, 得到对社会和企业都有效率的环境资源供给数量。

为了方便说明, 可作一个简单假设。如有一处尚未污染过的天然湖泊, 令其环境质量为M, 为保证其干净、澄清的品质M必须为其定期养护, 且养护成本为c (M) 。此时, 有一家房地产企业F在该湖旁边从事商业开发, 则该湖泊的养护成本从原先政府G单独承担转为由且政府G和企业F (假设仅有政府和该企业两个行为主体) 共同承担且满足:

式 (1) 描述了政府G和企业F的资金配置结构, 其中qG和qF分别是各自用于该湖泊养护以外的其它费用, 而wG+wF代表了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总额。如果政府令水质为M时获得固定的社会效益 , 对企业而言, 利用该湖取得的最大经济效益为maxuF (qF, M) 。

将上式转化为拉格朗日函数:

通过对L函数一阶求导:

根据一阶条件求出λ和μ:

其中:

将式 (4) 代入式 (3) 即可推算出实现M的极大值:

由于该湖泊是天然湖, 则对该湖的前期投入a=0, 日常养护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湖泊的水质, 则总成本为:c (x) =a+b (x) =b (x) ;最优成本量应满足:c' (M) =b

为了保证水质M, 养护成本应满足:

假设政府对该湖泊每年的环保支出固定为C时, 则企业承担θ部分的环境资源保护成本是有效率的, 其中:

事实上, 一旦企业F确定每年为该湖泊支付θ的环境保护成本, 则该天然湖泊的环境资源价值也能得到认定。因为政府只要规定企业必须保持该湖泊现有水质M, 企业每年就必须投入θ进行养护, 但考虑到这项环保支出会影响到会计期的目标利润率p, 假设p为常数, 而该湖泊的水质M又永久存续, 则企业完全有理由将该湖泊确认为自己的环境资产, 并计量其现值为:MPV=θ/p。

经过上述对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需要按照环境会计特定的账务处理流程进行记录。如环境保护成本账户, 根据经济事项可将其分为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两类, 其中: (1)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 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 它又可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是指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实际货币支付, 环境退化成本是为了保护环境免遭污染而计划的潜在支付; (2) 资源成本又称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是指其在经济活动中被利用消耗的价值, 包括一次性消耗自然资源, 如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稀有动植物资源等, 还有可多次消耗并可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 如可再生林业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图2) 。

可对上面的案例做以下会计核算: (1) 政府G希望该天然湖泊能够得到企业的有效保护, 故划定该湖泊的部分权益 (产权) 并折为股份投入到企业F:借记“环境资产MPV”, 贷记“实收资本MPV”。 (2) 企业为保持该湖泊水质M而每年支付养护成本θ:借记“环境成本——环境降级成本θ”, 贷记“环境负债——应交环境保护成本θ”。

四、结论

不难看出, 政府与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环境资源保护的问题上达成帕累托有效均衡, 是以环境资源的产权明晰作为前提。因为它既能保证企业的目标利润不会因环保支出而下降, 也能保证环境资源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得到永续利用和有效保护。这应该说是为企业主动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会计研究》2004年第14期。

[2]黄德忠、唐洋:《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1年第11期。

论会计软件教学环境的构建 篇10

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 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 为进一步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会计软件和相关服务质量,规范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财政部最近制定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自2014 年1 月6 日起施行。 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离不开会计软件的有效应用。 会计软件,是指企业使用的,专门用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计算机软件、软件系统或者其功能模块。通常来说,会计软件具有以下功能: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直接采集数据;生成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对会计资料进行转换、输出、分析、利用。

从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来看, 基本上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形式。 即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需要通过一套实际的会计软件来实现,通常被选做实验平台的软件主要有:用友U8、金蝶K3 等。 由于这两套软件本身较为庞大,对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要求很高(例如需要安装IIS、各种补丁程序),且后台数据库都是SQL Server, 存在数据库的安装和配置问题,软件安装以后可能与系统中已安装或者将来安装的软件有冲突而影响使用。 所以,要使用这套软件,对于教师来说,把它安装好都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 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自己独立安装好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影响软件的使用。 如何把复杂的安装过程封装起来,快速构建软件的运行环境应用于教学呢? 可以通过虚拟机软件的应用来实现这个要求。

1虚拟机简介及安装

虚拟机(Virtual Machine)指通过软件模拟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完整计算机系统。 通过虚拟机软件, 可以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另一台或多台虚拟的计算机, 这些虚拟机完全就像真正的计算机那样进行工作,例如可以安装操作系统、安装应用程序、访问网络资源等等。对于用户而言,它只是运行在物理计算机上的一个应用程序,但是对于在虚拟机中运行的应用程序而言, 它就是一台真正计算机。 流行的虚拟机软件有VMware(VMware ACE)、Virtual Box和Virtual PC,它们都能在Windows系统上虚拟出多个计算机。 下面以Virtual Box为例说明来说明。

首先从网上下载共享的Virtual Box软件, 然后安装Virtual Box软件, 安装过程很简单, 没有特殊要求只需全部点“next”即可完成。 见图1。

2会计软件教学环境的构建

安装完成Virtual Box软件以后即可运行,第一次运行时可以点击“新建”功能建立一个虚拟电脑,虚拟电脑的相关参数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设定和选择,例如名称为V1,操作系统类型为“Microsoft Windows”,版本为“Windows XP(32 bits)”。 见图2.

可以根据宿主电脑物理内存情况决定分配给虚拟电脑的内存大小,分配给虚拟电脑的内存空间越大,运行速度就越快,但相应地会影响宿主电脑的运行速度,所以需要进行权衡。 一般选择系统建议值即可。 见图3。

可以创建一个虚拟硬盘添加到新虚拟电脑中, 以便在虚拟电脑中获得必要的存储空间。 见图4.

进一步可以选择虚拟硬盘文件类型,一般选择VHD(虚拟硬盘)。 见图5。

确定虚拟硬盘文件是动态分配还是固定大小, 动态分配通过牺牲速度实现少占物理硬盘空间, 固定大小通过牺牲物理硬盘空间实现使用速度的提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见图6。

确定新建虚拟硬盘文件存盘位置和虚拟硬盘文件在实际硬盘中能用到的极限大小。 见图7。

最后,顺利完成V1 虚拟电脑的建立。 见图8。

3会计软件教学运行环境的实现

虚拟电脑建立好以后相当于购买了一台新的电脑, 但是新电脑还没有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所以还是无法使用的。 接下来需要在虚拟电脑中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这些操作与在物理电脑中安装的过程是一样的。

选择一个已经安装好的虚拟电脑,例如V1,点击“启动”功能开始安装过程,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有系统安装盘的物理光驱或者虚拟光驱(需要另行安装),以便启动操作系统的安装。 见图9。

操作系统安装完成以后可以进入虚拟电脑,首先通过“安装增强功能”准备好共享文件基础条件,然后通过虚拟电脑系统菜单中的“设备”—“共享文件夹”功能实现物理电脑与虚拟电脑的文件夹共享,从而实现物理电脑与虚拟电脑之间的数据交换。 见图10。

例如:物理电脑的“E:”分区被分配为共享文件夹,可以通过物理电脑的E: 与虚拟电脑进行数据交换。 见图11。

实现文件夹共享以后可以安装其他软件, 基本流程是:Windows操作系统补丁程序 —Windows操作系统IIS功能—SQL SERVER数据库及补丁程序 —U8 财务软件。

虚拟电脑中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安装成功以后, 可以进一步使用系统提供的 “导出虚拟电脑” 功能对虚拟电脑进行备份,导出的虚拟电脑就是一个文件。 方便将来重装或者将虚拟电脑发布到其他物理电脑中,类似于电脑的克隆与还原操作,可以大大减少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重新安装时间,提高安装效率。 见图12。

在拥有了导出的虚拟电脑文件基础上, 如果需要重新安装虚拟电脑,只需要使用“导入虚拟电脑” 功能就可以迅速恢复。 见图13。

通过以上步骤,只需要在第一次进行完整的安装,以后会计软件的教学环境建立就非常简单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麻育胜,等.浅谈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用[J].科教文汇,2014(4).

环境会计准则构建 篇11

企业环境会计研究发展过程中,就环境会计的账务处理方法形成两种意见,一是将环境财务会计纳入现行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与现行企业财务会计融合;二是建立独立的企业环境财务会计体系。笔者从企业环境会计发展和会计核算要求的现实出发,选择第一种环境会计模式,并试图据此设计企业环境资产的业务处理程序。

一、环境资产账户的设置选择

将环境会计与现行会计融合的企业会计模式也可以称为一体化企业会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环境会计要素的具体处理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为环境会计要素设立独立的一级会计账户,突出环境会计要素的重要性和独立性;二是在现有会计账户体系内,考虑环境会计要素的功能与现行会计要素的对应关系,设立二级明细账户进行核算。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著述者主张建立独立对应的环境会计要素一级账户,独立计量、核算环境要素信息,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较为容易地编制相对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同时显示对环境会计的重视。从各方面来说,应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笔者还是选择第二种方式作为环境会计具体处理的最佳考虑。这种选择的出发点在于:一是笔者把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看成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辅相成的。在非专业污染治理或环境保护企业的环境活动中,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或可能产生的污染、环境破坏事项进行治理或防治。正如前文所说,非专业污染治理或环境保护企业的环保活动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为此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应构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应当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范畴之中。二是如此处理不影响将环境会计要素按照独立的一级账户处理方式下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归纳、核算与报告目标的实现。三是既可以继续保持现有会计体系的稳定性,又可以满足环境管理事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要。

二、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与核算

计量就是按照相关规则确定物体或事项的数额。会计计量就是遵循会计法规、准则或制度,对分类会计要素的具体载体或事项的相关金额进行确定、分配的会计程序。具体到环境资产的计量,就是在环境资产确认的基础上,将具体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金额,按照相应的经济规律和会计规范的要求,分配给相对应的环境资产载体的过程。会计计量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计量基础,解决采用何种价值观念估计某种会计要素的计量;二是计量界限,解决哪些价值量计入某种会计要素的载体之中。

(一)计量基础。在计量基础选择上,应当考虑到两点:一是计量属性的选择。部分环境会计的研究者认为,环境会计应当使用多重计量属性,包括货币计量基础和非货币计量基础。笔者认为,会计的基本计量基础就是价值计量,其它物理量计量只能是作为会计计量基础的辅助性工具。事实上,会计核算一直将其他生产核算的计量标准作为辅助性、基础性的计量前提加以应用(很多情况下,价值核算是以物理量核算为基础的),这些非货币计量的过程,有的由车间核算员完成,有的完全由非核算人员完成。环境会计研究者讨论的非货币环境会计计量工作,大多不是由会计人员直接完成的,而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测定和计量的;大多数学者还是坚持以货币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属性,即使主张多计量属性的,也还是坚持货币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二是关于货币计量属性条件下的计量基础选择。会计上一般选择以货币为计量属性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额”、“未来现金流现值”等价值观念作为会计核算的价值基础,最新会计准则还引入了“公允价值”观念。传统的财务会计在资产确认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而管理会计则更多地关注“可变现净额”和“未来现金流现值”。现代会计中,则有很大的融合性,财务会计在其会计要素的计量与核算中,较多地使用了“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额”和“未来现金流现值”、“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在会计计量中,对于交易过程取得的资产,如果其市场价值没有发生较大波动,一般以交易时的价格,即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不能确定交易价格的,如接受捐赠的资产,能够确定其历史成本且现实价值也没有严重背离历史成本的,仍可按历史成本计量;如果历史成本来源不易取得,或者与现行市价有较大差异,则应选择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基础。如果上述计量的相关资料均不易取得,也可以用“可变现净额”、“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基础。对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在持有期间由于市场环境、资产的自然状态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资产的市场功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价值表现的上下波动,导致原来的入账金额不能体现当前该资产的实际市场价格(可变现金额),甚至发生严重的背离,引发会计报告信息与企业资产实际收益能力和价值金额表现的扭曲,这时需要对企业拥有的资产进行重新估价。对于现行市价严重低于其账面金额的资产,需要以“现行市价”或“可变现净额”为计量基础,重新估价,并及时反映和报告该类信息;“公允价价值”的引入,对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又提供了一种更加符合市场定价的讲属性。

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与企业一般资产计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会计计量的原理和方法均可以运用到环境资产的计量工作中,环境资产计量也不需要提出一些新的计量基础和方法。比如,对于“环境工程与设备”、“环境保护专有技术”、“其他资本化环境费用”、“环保基金存款”、排污权等环境资产的计量,均可以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直接进行该类资产的计量。比较困难的问题在于:那些以自然生态环境组成部分存在的、非交易或授权过程形成的环境资源,它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确实存在影响、但其单独又很难产生财务效果,是否需要将该类环境资源纳入环境资产范围?应如何进行计量?确实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无法否认:这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或者是可以共同使用的可为企业带来现实收益的资源,更不能否认它会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形成具有现实作用或贡献。换句话说,它符合企业资产的定义要求的主要条件,只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交易或事项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项目来明确其价值形成过程。笔者认为:该种资源的功效也是基于企业过去的相关活动,只是这些日常管理、经营和维护工作表现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将其资本化,作为独立的环境资产去关心它的质量、功效的变化而已。日常发生的该类资产的管理、经营和维护开支,一般作为企业的管理费用列支了。是否有必要独立考察该类环境资产的计量问题,值得考虑。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可以将这些环境资产视为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在相关资产账户和资产负债表中不进行反映和处理。

(二)计量范畴(金额范围)。企业环境资产计量范畴,主要研究对于具体的交易和事项中的环境资产,与该项资产相关的交易过程中的哪些金额应当计入资产价值,哪些不应计入资产价值之中。其中划分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资产计量的关键问题。

在长期环境资产的计量方面,重点是要处理好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对于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环保设备、环境保护专有技术等长期环境资产,完全可以依据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按照企业主要工程建设、生产用机械设备、一般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原则执行,没有必要考虑重新研究该类长期环境资产计量的特殊性(不存在特殊性)。例如:对于环保设备的构建(需要建设或安装),可以把设备购买支出、安装支出(材料费、人工费等)、调试费用、建设完成交付使用前的贷款利息费用)作为该项环境资产的构建支出的内容予以资本化,形成该环保设施、设备的价值;而对于发生的采购费用、建设过程中的共同管理费用、竣工结算并交付使用后的项目贷款利息,可以不予资本化,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从会计核算过程来看,环保工程建设的核算与企业其他固定资产的构建核算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为了单独确认和计量环保工程的建造成本,反映企业环保投资状况,有必要设立独立的明细账户专门反映环保工程的建造过程和预算执行情况。如果企业使用了借入的环保基金建造环保工程,则相应的支付业务应从“银行存款——环保基金存款”账户支出,除此之外,与现行会计体系处理固定资产构建事项的会计程序和所遵循的会计原则,没有什么不同。

对于环保专有技术、专利权的无形资产,排污权等递耗环境资产、流动性环境资产,均可以在现有准则和制度框架下进行计量和核算,笔者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

在环境资产计量与核算方面比较难以处理的还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状态存在的、非交易或非授权过程形成的环境资产。对于通过交易或授权经营而获取的矿产资源、水库、养殖基地等生态环境资产可以计算取得成本,并可以按取得成本进行计量与核算。矿产资源可以按当期开发量占预期可供开采储量的比例摊销取得成本;水库、养殖基地可以按照可使用年限摊销取得成本。有一点值得关注:如果企业长期拥有水库等类似的环境资源性资产,一定会发生维护成本,但水库这类资产的自身价值并不因为使用而降低,有时还会因为逐步合理开发和利用而提高。如果限定一个摊销期限,并在这个期限结束时将资产价值全部摊销完毕,就会形成无账面价值的巨大资产。因此,如何处理这类资产的价值摊销是一个棘手问题。同样棘手的环境资产项目是不通过交易或授权过程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自我积累形成的生态环境资源,如清洁的生产环境、通过改造、治理形成的厂区生态等,这些环境资产在其形成过程中,无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一般情况下,企业不会将这些支出资本化为该环境资产的取得或形成成本之中,大多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将这类环境资源定义为环境资产,就会形成零成本环境资产。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篇12

传统会计是以传统经济和管理理论为基础构造的,按照一定的模式系统地反映企业内外经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它侧重于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性信息,侧重于个体或局部的经济目的,更强调企业尤其是投资者的微观效益、直接效益和眼前利益,忽略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导致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局部利益。传统会计掩饰了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中的成本不实,利润虚增,夸大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增大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风险。由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愈演愈烈,企业的环保活动以及环境交易已经成为企业合法、合理经营的重要元素。传统的会计主要是反映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忽视企业的环境影响和反应,一方面对企业造成的环境影响不会对其进行确认、记录及报告;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自身的环保活动和环境交易采取模糊的记账方法,笼统记录在成本费用等相关科目中,难以直接体现已发生的环境成本对企业经营结果造成的影响。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角度看,传统企业会计是有缺陷的,特别需要对其模式予以一定改造,将环境因素纳入其中提供补充信息,这就是所谓环境会计。

如何将环境因素植入传统企业会计,在方法论上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课题。国际范围内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模式,各国企业的实施方式、实施程度也具有很大差别,总体看企业环境会计仍然是一个处于研究探索的领域。中国近年来在企业环境会计研究方面有所进展,在会计实务方面也有所体现,但整体水平尚相对比较滞后。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充分吸收环境会计现有研究成果,同时借鉴宏观环境经济核算、环境科学及监测评估方面的思路和方法,试图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依据。

一、环境会计的不同发展模式及中国选择

如何将环境这个特有主题植入传统会计之中,环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入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不仅取决于主观愿望,同时还取决于当前具备的条件以及与传统会计的契合程度。在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不同背景、不同侧重导致出现了不同的环境会计做法。总结这些不同做法,结合企业会计的既有组织结构——区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部分,可以将当前企业环境会计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环境财务会计——通过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环境资产和环境收益,体现环境问题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造成的影响。(2)环境管理会计——通过构建实物型、价值型或交叉型环境业绩指标,收集企业的环境影响信息和环境相关的财务信息等。(3)环保会计——关注企业的环保活动成本和收益。总结上述三种模式,大致可以勾勒出环境会计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模式(3)与模式(1)、模式(2)的区别主要是核算对象的范围差别,模式(3)主要关注企业实施的环境保护活动,而不考虑企业的环境影响,之所以作为一种模式出现或许是希望通过限制核算对象的范围而降低核算难度——这在一项事物初创时期在所难免。从方法上看,可以将模式(3)视为模式(2)的一种变形,因为环保会计中所记录的环境事项已经包含在环境管理会计之中。

中国企业所要建立的环境会计核算不仅能够对外提供环境信息,还应该能够指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必要借鉴环境会计的三种发展模式,确立一条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实情的模式。由于环境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个“异物”,比较难以在一套严谨、统一的财务会计系统中“生存”,却可以在管理会计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因为后者所具备的灵活性对环境主题有更大的包容性。因此,在企业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比较适合于先从环境管理会计开始,然后再依据价值型环境信息(如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向环境财务会计过渡,逐步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其它的环境会计要素(如环境负债、环境资产)。在此意义上说,中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必须从环境管理会计入手,最终落实到环境财务会计上。

二、中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内容

为了促进中国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和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会计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并保证环境会计在企业内部运行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降低实际运行的成本,减少由于未来不确定性对环境会计数据收集的影响程度,本文在确立环境会计基本内容进行了必要简化,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编制物质流平衡表,收集实物型环境信息;(2)计算生态效率指标,主要针对水、能源和主要污染物的生态效率指标;(3)核算价值型环境信息,主要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环境投资、环境资产,暂不考虑环境负债。

(二)核算方法

1. 编制物质流平衡表。

编制物质流平衡表(见表1)是收集企业实物型环境信息较好的方法,它主要是按照物质流平衡原理,记录企业在某一时期(一般是指一年)流入和流出的物质数量,在理论上流入和流出企业的物质应当平衡。总体而言,流入企业的物质包括材料、水和能源,其中材料还可细分为原料、辅助材料、商品材料、包装材料和营业材料;流出企业的物质包括产品(包括副产品)、非产品产出(废弃物和排放物),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可以视为将流入企业的材料、水和能源转变为产品(包括副产品)和非产品产出(废弃物和排放物)的过程。物质流平衡表通过记录企业投入端和产出端的物质信息,刻画出企业整个生产投入产出状况。在编制企业物质流平衡表的实际过程中,由于测量各投入产出物质的方法不同,各种物质的计量单位亦不同,以及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误差,物质流平衡表的投入端和产出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

物质流平衡表通过跟踪记录企业所投入的各种物质,使得不同材料消耗得以透明化,为企业管理层节约成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不仅如此,通过对比物质流平衡表投入端与产出端数值的大小,主要是比较材料投入与产品产量或非产品产出数量,改善企业材料的使用效率,既提高了企业经营业绩,又改善了企业的环境业绩。

2. 计算生态效率指标。

生态效率指标是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相结合的一种简单方式,它是环境会计中的环境变量与传统会计中的财务变量作比而来,其目的在于反映企业在某时期每单位经济成果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此外,通过比较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生态效率,可以体现出该企业环境业绩是否改善;通过比较同类型不同企业间的生态效率可以评价各企业环境业绩的水平及差异。表2为企业生态效率指标的计算过程及结果,由于生态效率指标是一个逆指标,在对生态效率作静态分析时,其数值越小越好;作动态分析时,生态效率变化方向为“+”,表示企业的环境业绩正在恶化而非改善。

3. 核算价值型环境信息。

企业价值型的环境信息(见表3)是用货币的形式表现企业与环境发生的各种关系,其中涉及到企业的生产性活动、控制污染活动、预防和管理性活动,以及研究开发性活动等。相对于实物型的环境信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管理层,更注重价值型的环境信息,因为用货币表示的环境会计要素不仅能够体现企业活动对外界环境的影响,还能够反映环境因素对企业自身财务所造成的影响。环境成本在众多价值型环境信息中是最重要的概念,它是连接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财务会计的枢纽。在环境管理会计中,环境成本是企业实物型物质流核算的进一步深化,更能反映企业活动的环境代价;在环境财务会计中,环境成本是计算环境收益、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先决条件。因此,核算企业价值型环境信息的重点在于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

环境(1)向企业提供自然资源和吸纳废弃物,广义的环境成本所涉及的两个中心词必然是“自然资源”和“废弃物”。以“自然资源”为原料的企业生产活动较少,其成本核算方法也较为简单,主要是自然资源购买成本,也就是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显然,该类环境成本较为特殊,只有将资源转化为产品一部分的企业才会存在,其它一般型的企业可忽略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

与“废弃物”相关的企业活动较为复杂,首先,废弃物和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样,也是企业生产活动的结果,同样需要支付生产性成本,即为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其次,企业为消除自身所生产的废弃物,可能采取尾端治理的办法,发生污染物和排放物控制成本,也可能采取综合治理(如清洁生产)的办法,发生预防性环境成本;再次,企业还会开展一些与废弃物间接相关的管理活动,如测量污染物和排放物、环境会计等活动,发生环境管理成本;最后,企业还会针对废弃物开展一些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研究开发成本。因此,一般类型的企业环境成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1)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2)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控制成本;(3)预防和其它环境管理成本;(4)研究开发成本。

注:期末环境资产=期初环境资产+环境投资-环境资产折旧。

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主要是以货币的形式衡量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控制成本、预防和其它环境管理成本以及研究开发成本可以统称为企业环境保护活动成本,是企业迫于环境压力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所付出的货币价值。显然,这两大类环境成本之间具有明显不同的动机和属性。以上对环境成本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企业不同的环境活动类型而分,为了将环境成本进一步细化,并与传统会计术语相融合,还可在各环境成本类别下区分折旧、材料、劳动力等子项目。最后,为了与政府部门的环境统计相一致,并明确和引导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对象,还需要对环境成本按不同的环境领域进行分配,其分配标准主要是SEEA(2003)所推荐的环境保护活动分类标准(CEPA),将其简化为空气和气候保护,废水管理,固体废弃物管理,土壤与水的保护,其他。此外,为了反映环境事项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价值型环境信息还包括环境资产和环境投资等环境财务会计方面的指标。

1.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

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是指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转变成NPO而非产品产出的材料的实际消耗价值。按照物质流平衡原理,企业在投入材料、水和能源后,大部分转变成产品产出,但还会有一部分转变成非产品产出(NPO),即各种废弃物和排放物。显然,非产品产出材料成本的存在是企业无效生产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非产品产出的材料购买成本是环境成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占整个环境成本的40%-70%。换言之,企业所生产的废弃物和排放物也是有成本的,也投入了材料、水和能源,而且在将这些投入物质转变成废弃物和排放物之间,还额外不止一次地支付了各种运输费用、管理费用、加工费用和处理费用等。核算出该部分材料成本对于指导企业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环境影响至关重要;而且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是企业生产性成本的一部分,与企业利润直接关联,降低这部分材料对管理层极具吸引。换言之,减少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既具有环境效益,更具经济效益。

在企业的物质流平衡表中,无论是实物型物质投入还是价值型的物质投入,都没有区分“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该部分材料成本的核算只能从企业总的材料成本中按照某一特定的材料损失比重进行估计。此外,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除了包括各种损失材料的购买成本外,还应当包括材料在进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附带的各种加工成本。这样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核算主要是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估计损失比重;(2)计算废弃物和排放物的加工成本。

2.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控制成本。

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控制成本主要是由于企业进行污染消除活动,而非出于预防目的而发生的成本。具体的控制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活动包括设备维修、内部废弃物处置、废弃物和排放物处理、场外回收、废弃物清理,污染场所的恢复和其他污染清理工作。与之相对应,企业发生了废弃物和排放物的管理、处理和处置成本(如设备折旧、营业成本、外部服务、处理费等)。此外,企业还会支付一些与环境破坏相关的补救和补偿、控制污染物和排放物的合规成本,以及保险和预提的环境负债,这些成本显然不是为了预防产生污染物和排放物而存在的,也应归入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控制成本之中。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几种子类别:尾端治理设备折旧;营业材料;水和能源;内部员工;外部服务;费用,税金及许可金;罚金;保险;及补救和赔偿。

3.预防和其它环境管理成本。

这部分成本包括为预防废弃物和排放物产生而支付的预防性成本,以及与废弃物和排放物控制并不直接相关的其它环境管理活动的成本。前者主要是针对预防性综合生产活动,如积极的生态系统管理,现场回收,清洁生产,绿色采购,供应链环境管理等;后者主要是指一般性的环境管理活动,如构建环境规划和环境系统(环境管理系统,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测量(监测,绩效审计,绩效评估)、环境交流(社会团体会议、疏通政府、业绩报告)及其他一些相关活动(如社区环保项目的金融支持)。

核算预防和其它管理成本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估计废弃物和排放物的预防性成本。由于预防性活动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会通过提高材料、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带来一些经济回报。因此,预防性成本并不是全部的综合性生产成本,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核算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保护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同样预防和其它环境管理成本也可以细分为:设备折旧;营业材料,水和能源;内部员工;外部服务;以及其他成本。

4. 研究开发成本。

这里的研究开发成本必须与环境问题相关,具体的研究开发成本包括替代有毒原料研究成本、节能产品的开发成本、运用可回收或可再生材料的研究成本、具有更高材料或能源使用效率的设备研究成本等。

5. 环境收入。

总体而言企业环境收益主要来源于环境污染治理活动和环境资产方面,覆盖范围较广,而且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估算的成分较大。为减少主观估计误差,保证数据收集过程的一致性,仅核算与环境相关实际发生的收入,并命名为“环境收入”与之相区别。具体包括:废料或废弃物销售收入、废弃物处理设备的超额能力销售收入、环境索赔的保险报销收入,环境相关设备的投资回报等。

6. 环境投资和环境资产。

企业的环境投资和环境资产核算,主要是针对企业环境保护活动所发生的资本性支出。企业环境保护活动除需要人力、物力等经常性支出外,还需要一些环保相关的设备。一般来说企业环保相关设备包括以下两种:尾端治理设备,一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不需的、独立存在的机器、设备或建筑,其环境相关成分为100%,如废水处理设备等;综合性清洁生产设备,主要是指同样生产能力下,相对于一般技术能够生产出更少废弃物或排放物的机器、设备或建筑。这些设备一般都更为昂贵,具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层属性。评估综合性清洁生产设备的环境相关成本主要是根据其购买动机——安装这些设备前是不是充分考虑其环保效果,以及相对于其它一般设备所高出了投资成本。

核算企业的环境投资和环境资产不仅可以反映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治理污染物的实际能力,还可以为环境成本核算提供一些基础数据。环境投资核算可借鉴SEEA-2003有关环保活动资本性支出的含义和核算范围。首先,将其分为两类:(1)为处理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物的“管终端”技术设备支出,目的是在生产过程的结尾处增加一个设施以移动、转换或减少所排放的气体或污水;(2)“综合投资”支出,也称为清洁技术支出,是为购置或改装生产设施使环保成为生产过程内在组成部分以减少或清除排放而花费的支出。如果是纯粹为了减少或消除污染物而对现存设备予以改装,此时支出可以按现存设备的改装成本估算;如果设备的改进或购置既有环境考虑也有经济考虑,此时则应该按照为进行污染控制而增加的额外成本(将“无污染或较少污染”的设备与经济意义相同但“有污染或较多污染”的参照设备加以比较而得到的成本)计算支出。最后,汇总这两种资本性支出即是企业的环境投资。

企业的环境资产不同于宏观意义上的环境资产,SEEA将环境资产界定为经济过程所利用的一国所拥有的全部自然要素,显然宏观意义上的环境资产是以“环境”为重心,强调环境对经济系统的资源、受纳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土地和地表水、生态系统三种环境资产。企业中的环境资产是一个会计术语,它是以“资产”为重心,强调资产是成本资本化的结果,主要针对尾端治理设备和综合性清洁生产设备的环境成分。因此,在核算企业环境资产时要区别于SEEA中的环境资产,仅核算某一时点企业环境投资和设备折旧后的结果。具体的核算公式如下:期末环境资产=期初环境资产+环境投资-环境资产折旧。

三、企业环境会计的组织与实施

环境会计的实施不仅需要其基本理论作指导,同时还需要具备一些客观的因素,才能保证环境会计能够并且顺利地在企业运行。

首先,在实施环境会计之前要确保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到环境会计能够给企业自身带来的好处,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必不可少。实施环境会计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改善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帮助企业取得环境认证;确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识别和降低企业的环境风险;设计和实施企业环境管理系统;满足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的需求。

其次,需要加强企业会计部门同其它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和环境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环境会计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生产、财务、环境影响的等多个方面,仅靠企业的会计人员显然无法完成。企业生产部门的员工对水、能源和材料等使用较为了解,而环境部门的员工对企业的环境影响较为清楚,但是生产部门和环境部门的员工使用的技术语言又不同于会计语言,无法把他们所知的企业环境问题反映到会计账簿中,因此需要企业的会计、生产和环境等部门的通力协作,才可确保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代价较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中国企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环境会计不仅能够对外提供环境信息,还能够指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总结了国际上环境会计的三种发展模式,通过对比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并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了中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提出现阶段环境会计在中国实施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旨在为中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参考。

上一篇:时空数据统计下一篇:瓶颈及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