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及对策论文

2024-10-21

瓶颈及对策论文(共12篇)

瓶颈及对策论文 篇1

0 引言

现代化、社会化配送中心的建立必将在我国商业物流管理方面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 并将推动我国流通领域物流的发展。本文就物流企业发展瓶颈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诣在推进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1 物流企业物流形式的发展

根据实际物流承担方的不同, 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在物流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将物流形式分别称为不同方物流。例如, “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以及“第五方物流”等等。

1.1 第一方物流

第一方物流 (the Firs t Party Logis tics, 1PL) 是指由物资提供者自己承担向物资需求者送货, 以实现物资的空间位移的过程。

1.2 第二方物流

第二方物流 (the Se cond Party Logis tics, 2PL) 是指由物资需求者自己解决所需物资的物流问题, 以实现物资的空间位移。

1.3 第三方物流

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降低成本, 增加企业发展的柔性, 越来越愿意将自己的不熟悉的业务分包给其他社会组织承担。正因为如此, 一些条件较好的, 原来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货代企业开始拓展自己的传统业务, 进入物流系统, 逐步成长为能够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的企业。我们把这种服务称之谓“第三方物流” (Third party Logistics, 3PL)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资流动的提供方和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方式。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1.4 第四方物流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物流行业中必然会出现凭借对物流信息和知识的拥有从事物流服务的行业, 这就是所谓的“第四方物流” (Forth party Logistics, 4PL) 。现在人们所说的第四方物流, 是指从事物流服务业务的社会组织不需要自己直接具备承担物资物理移动的能力, 而是借助于自己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和实现物流的充分的需求和供给信息, 并加上对于物流运作胜人一筹的理解, 所开展的物流服务。这种业务与现有的货运代理业务十分相象, 故也可以称为物流代理业务。

1.5 第五方物流的提法

关于“第五方物流” (Fifth party Lo-gis tics, 5PL) 的提法目前还不多, 一般认为, 第五方物流是指从事物流业务培训的一方。

上述所提的多方物流形式将会长期并存, 这正是社会多样化的表现。

2 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

我国物流中心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还不平衡, 主要存在的瓶颈问题如下:

2.1 缺乏严格的行业标准和相应的法规引发物流行业危机

由于物流处于初级运营阶段, 国家监管、行业规定等都未出台相应的监管法律法规, 使得物流行业进入门槛相对很低, 标准化难行缺乏产业应用刺激与推动正在成为约束物流技术标准化进程的一大障碍。要致力于物流企业的信息标准化、操作标准化、收费标准化, 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2.2 供应链系统物流模式不健全

缺乏支持社会化配送中心运作的综合物品流通系统, 难以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需要, 也难以同国际接口。具体表现为:

2.2.1 异地站管理危机

物流行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 从把货物接到手哪一刻起, 直到把货物按时平安交给接货人才真正完成服务。这就需要物流公司包括其异地分公司所有环节人员的通力合作, 共同完成服务。而目前物流公司很难做到这一点。

2.2.2 合作站之间的危机

物流公司货损问题、服务水平问题一般多出现在合作站上。如:物流公司之间服务意识的差别不同;合作站之间的沟通不够;合作站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及时;合作站管理能力问题等等。

2.3 人才缺口大

目前在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其营运中, 专业人才不足。物流初级人才过剩, 中高级人才紧缺。中小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历水平的普遍低下导致了其对企业管理水平的低下以及观念的落后, 同时这也使得它们吸引不到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加入。在很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中, 经过正规物流职业培训的人很少。

2.4 企业规模小

受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影响, 物流中心还未具有规模效益。目前物流公司以中小物流公司为多。省内专线 (在一个省内开了几条专线直达的) 运输及拥有几个省专线运输的物流企业, 由于资金、人才、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单线双线运输者居多, 很少有企业进行网络运输 (即各分公司之间的交叉运输) ,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资源浪费, 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仓储型和运输型较多, 综合型物流企业较少, 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 缺乏本地物流中的品牌企业, 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还处在相对空白的阶段。

2.5 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中小物流企业中, 只有少量的企业拥有信息管理系统, 并且也仅限于针对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内部网以及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而大部分的中小物流企业基本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 平时的通讯与联系主要是电话 (包括移动电话) 与传真机, 这不仅准确率低、及时性差, 而且出错率高。基础信息缺乏, 数据采集困难, 标准不统一、信息与业务管理脱节, 全面的物流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物流监管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物流信息服务业的法规、制度、标准建设滞后。

2.6 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

绿色物流的理念尚未普及。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国外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还很淡薄, 绿色物流的理念几乎没有。从长远来看, 绿色物流是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之间的绿色通道, 必须引起政府及企业足够的重视。在重视物流发展的同时, 必须将绿色物流上升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来认识, 这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终极目标。

3 针对物流企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对策

针对物流企业发展出现的瓶颈问题, 提出对策如下:

3.1 采用当今国际上先进的供应链系统物流模式, 全面优化商业物流管理

建立多种形式的物流模式。一是建立或融入能实现多赢的物流联盟。加强物流业务的合作, 以合资、联营、连锁等多种方式建立或融入物流联盟, 形成一种战略联盟, 以弥补功能单一与不完善的缺陷, 构成物流竞争优势。二是追求专、强、大的规模效益模式。一些仓储物流企业可以只做少数几个品种的物流业务, 不要追求货物品种数量, 而是追求每种货物的绝对数量, 通过规模化的物流服务产生效益。

3.2 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

物流企业员工流失率比较高, 为了充分尊重员工个人知识拓展及成长的需要, 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针对现阶段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 要通过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举办讲座等途径, 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特别是专业培训更是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办法。要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加强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3.3 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采用先进的管理机制开发适合国情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物流信息化的直接结果是使信息流动加快、及时、准确, 信息迅速流动直接关系到物流的工作流程的平衡。树立为客户物流信息服务的理念, 打造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提高政府和企业对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共同打造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快物流信息化专项规划和各项基础建设, 减少重复建设, 扩大信息共享范围, 促进信息标准体系的形成。

3.4 促进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 也是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工作, 对国家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 及时淘汰一批落后的标准, 增加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制定, 强化物流作业标准化。

3.5 完善绿色物流的管理

政府应完善绿色物流的管理。如制定政策法规, 可完善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提高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 以标准化促进绿色化, 积极传播绿色理念。物流企业应加强绿色物流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颖.当前福建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探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4) .

[2]刘晖.对物流企业实现绿色物流的思考与对策[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 (2) .

瓶颈及对策论文 篇2

2010年我区生猪存栏量达30万头,年出栏45万头,从数量上来讲,我区已是鲁中地区最重要的生猪养殖基地和生猪调出大区。今年我区生猪产业还被列入“淄博市产业振兴计划”。但经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区生猪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是规模化养殖程度不够高,中小企业没有市场话语权。统计数据显示,我区生猪养殖仍以中小散户为主。2010年我区生猪存栏5000头以上企业仅2家,年出栏量约2.2万头(金日隆1.1万头,裕鑫1.1万头),年出栏量还不足全区的5%,全区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

二是行业呈现“小”、“散”、“乱”,企业管理规范化水平不高。行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管理,饲养管理粗放。企业危机意识、标准化意识差,管理水平不高,行业发展战略性不够强。

三是养猪业市场价格波动大,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传统养殖一直受政策、疫病、价格影响,市场也存在周期性波动。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无利可图时一哄而散,造成生猪价格陷入周期涨跌的“怪圈”。同时,“卖落不卖涨”、“价高竞相养,价低纷纷杀”的心理加剧了价格波动。养殖散户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行情,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四是生猪产业链短,深加工程度低,居民猪肉消费信心不高。目前,我区生猪产业链主要覆盖饲料、养殖、屠宰,生猪产业链短,产品结构单一,加工程度低。猪肉消费中冷鲜肉本地供应比例还比较低,易受外来肉价格影响。“瘦肉精”事件、“注水肉”给我区猪肉消费蒙上阴影,居民猪肉 1

消费信心指数不高。

针对当前全区生猪市场发展形势,建议采取有“保”有“抓”的原则,引导生猪产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抓住上级政策机遇,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达25亿元,省市也配套出台诸多扶持措施。我区应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我区产业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和分区域功能,按照布局集中化、产业集聚化、资源集约化的原则,重点扶持在北部高效农业区、南部自然生态区规划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养殖方式,促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争取在3—5年内做大做强我区生猪产业。应充分利用好我区正在建设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发展成为辐射淄博周边、东营、滨州、潍坊、莱芜、临沂等地的重要生猪来源地。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调动生猪养殖积极性。积极出台促进和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强化生猪生产信贷和保险制度,落实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制度。采取能繁母猪保险补贴、临时补贴等措施,提高种猪存栏数量,稳定全区生猪生产能力。提高生猪自给率,减小外来肉对我区猪肉影响,保持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在保护农民养猪积极性上,应采取“两头兼顾”的方法,在市场猪价上涨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多养猪、快养猪,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在市场猪价下跌时,帮助农民把养猪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三是抓好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促进产业升级。抓好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点建设,鼓励养殖户采用标准化猪种,标准化猪舍,标准化饲料,标准化保健措施,标准化饲养管理进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养猪方式。加大生猪良种冻精补贴力度,实行良种良法良料配套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瘦肉型

三元杂交猪,改良我区生猪品种,提升生猪品质。建立健全生猪养殖最低规模准入制度,提升整体效率和规模化养殖水平。鼓励和培育各类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创新合作模式,鼓励养殖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多种方式参股成立股份养殖公司。

LED灯产业的瓶颈及对策 篇3

关键词:LED产业;瓶颈;对策

2008年北京奥运会,把LED的独特优点展现给我国官员和老百姓观赏,接下来我国政府推行:“X城Y万盏LED路灯示范工程”强势推动我国LED产业,引发我国LED产业近几年一哄而上,大发展过程中,一些前所未料的瓶颈逐渐突现,遭遇洗牌者颇多。建议正视瓶颈,找出对策,才能破茧化碟,避免过早的被洗牌出局。

1 WTO竞争法则:优胜劣汰,危险与机会共存

长春光研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与国际同步研究半导体发光机理课题,如果不是文革冲击,本来LED上游高端自主知识产权中会有更多的份量。前几年我国政府对LED上游产业大手笔的支持,造就“三安光电”等一批LED上游企业,努力开拓中国造LED芯片产业;但是制造LED的炉子,已经被两家外国公司垄断全球LED芯片制造设备90%以上份额。

我国科技部公布《半导体照明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制造MOCVD装备,这是亡羊补牢的措施。

MOCVD是我国LED产业发展上游产业瓶颈之一,但市场价约每台0.15亿元的MOCVD设备,我国研发资本金大约十倍以上,试想能烧1.5亿元的企业有几家?每一台MOCVD设备,每月运行成本超过一百万元,试问如果拿不到大订单,供不上每台MOCVD设备的折旧费,都成大问题呀。

拿LED订单,不单纯是价格竞争,不是你低价就可以随便卖的,因为世界各国许多先驱者用“LED制造工艺专利”,已无形中瓜分了世界区域市场,除非,持有MOCVD设备的企业本身,具有自主LED生产制造工艺专利,否则,可能引发专利诉讼,你生产的LED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被禁售的。LED上游企业的危险与机会也共存于此。

2 LED成本啥时降下来?

等外国MOCVD设备生产商的研发成本收够了,等外国专利费收够了,可望LED降价了,美国能源部(DOE)预告是可参考的时间表:

曾经见过缺乏远见的LED企业家,面对外商LED现货批发的价格台阶,批量愈大,价格愈低,头脑一发热,下订单进一大批货到手,没等出手清仓,已经面对新一轮降价......后悔药须自己买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LED价格如同流星雨似的下泻,就给机会让后面新入局的企业家都顺利入局,正如高速公路超车的机会,对每一部车及有能力超车的车主都有同等的机会,危险与机会也共存于此。

3 LED封装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购买上游企业生产的LED芯片,进一步深加工,封装成为有引线,能散热的LED单灯,或集成LED大功率COB模块,这是中游的封装LED产业。表面看,封装LED产业是腹背受敌,上游的芯片厂的价格高低,芯片光效光衰的优劣,都不是封装厂能左右的,所以选择可靠上游芯片企业是头等大事,好在WTO国际商法保护贸易双方,订货条文须把各技术参数尤其是60 ℃三万小时光衰等等一一写入合同,还有价格波动的约定,可否退货或换货等等,不厌其烦明白写在合同才好,记得口讲无凭立字为据啊。

下游LED应用企业是中游LED封装企业的衣食父母,所以以,中游封装企业须给下游应用LED企业定心丸开拓销路。

3.1 按照下游企业销售方向,可销往专利许可地区的芯片,让下游企业无后顾之忧

给下游LED应用企业提供附带的售后服务支持:

(A)无电解电容的恒流电源专利使用权。

(B)LED灯热焓管理及散热方案技术支持。

(C)专利热管及专利散热器使用权。

(D)专利光学透镜的使用权。

(E)专利低纹波电源的使用权。

3.2 中游封装企业须对下游LED应用企业服务:

(F)专利HV-LED产品使用许可。

(G)专利AC-LED产品使用许可。

(H)专利平面LED产品使用许可。

于是,中游封装企业改变腹背变敌的被动,转化为承上启下可持续发展的可靠桥梁,强强联手,化竞争为互助,危险与机会共存于此。

4 LED应用企业的出路是创新

LED应用企业,是面对最终LED用户的下游企业,产品的可靠性是口碑的基础,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才是过硬的出路,那些小偷似的抄版冒仿别人产品的事,最好别一犯再犯,否则或迟或早,总要出事的,莫谓言之不预也。

LED应用企业须重视创新转型,做出自己的特色,尤其应联系IC供应商,开展产学研,造就自主知识产权,经积少成多的积累,渐成名牌。

创新的方向不妨参考上述3.1、3.2的(A)至(E)各项。

中国政府出台“科技创新三项经费支持”各企业可对照当地政府科技厅、财政厅、知识产权局(俗称两厅一局)的正式红头文件条文,有针对性地攻关研发,对号入座申报政府两厅一局的科技创新扶助资金,获益匪浅,不妨上网看看“三安光电”发展史,就看到财源可操作性。

LED应用企业最好突出专业化,做路灯的专攻路灯,能做到LED路灯在大雷大雨中也安然无恙,故障少之又少,LED路灯一用三年至五年光衰不超过30%(余光效七成以上),创出中国名牌,非常重要。

做LED室内灯须突出“光艺术”,见光不见灯最好,色温勿太高,显色性勿太低,能调光节能更好,再能调色更佳!

特别提请注意各种LED特种灯利润比较可观:

(1)无线感应充电的一体化LED安全帽灯。

(2)深海诱鱼的LED潜水电缆灯。

(3)配合植物生长智能型LED灯。

(4)配合各种养植专用LED灯。

(5)书画背光平面LED灯(或OLED灯)。

(6)服饰特殊效果LED镜灯(或OLED灯)。

(7)LED桥梁灯,隧道灯。

(8)LED浮标灯。

(9)LED海疆边界标志灯。

(10)LED巨型智能球形建筑,球体外互动广告及其球内3D的LED影院等等。

LED应用企业近年来还有突出的瓶颈:资金链断裂,高级技工流失,订单回扣吃官司等,应是政府须出手,援企业出水火,危险与机会共存于此。

5 必须密切关注LED产业的竞争对手

5.1 LED本身的问题

(1)从矿石二氧化硅(SiO2)到LED芯片的过程,实际确实存在环保问题,高耗能问题,大量耗资烧钱的重大问题。

(2)LED光效不断刷新,LED价格呈流星状下降,这是LED成长过程必经磨难问题,LED企业一次一次不断洗牌,是危险与机会共存。

(3)LED核心大忌一个“热”字,而热焓管理问题往往被忽视,于是光衰与失效的问题突出。

(4)LED发射光谱狭窄,易受大气与微尘吸收,常见LED灯珠亮到眩目,而路面照度不达标问题。

(5)LED单灯高显色性尚难与白炽灯对比。

(6)LED单灯大功率COB模块散热问题。

(7)LED芯片本身长寿命须要长寿命电源配套才能发挥。

(8)LED光艺术,须要较高的人才素质,才能创显LED艺术光氛围。

5.2 中国节能灯产业经多年积累,产能世界第一,已形成广泛用户消费习惯,在中小功率照明领域,与LED正面竞争。

5.3 全球统计HID灯仍占路灯九成以上份额。HID灯在大功率军用探照灯领域100%份额,在大功率照明领域,HID耐高低温良好与LED正面竞争。

5.4 电磁无极灯寿命六万小时,是LED灯潜在竞争对手之一

人眼视觉最敏感最舒适的光波是555纳米的绿光,白光LED发光谱中仅有10%至25%的黄绿光,电磁无极灯发光谱中绿色占50%至70%,人眼视觉实测光效优于白光LED灯,在宽广高大的宏观照明领域与LED竞争在所以难免。

5.5 有机LED(即OLED)方兴未艾

OLED不需要经历矿石二氧化硅(SiO2)到LED芯片高污染,高耗能,高烧钱过程;OLED光效也不断刷新,已制成超薄大尺寸3D彩色平板电视机,全球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热心致力于OLED产业化的进程,有理由预测,有机LED(即OLED)将是LED潜在竞争者!

6 结束语

本文从实践收集LED产业目前遇到瓶颈,顺应我国政府支持发展LED的政策政策天时,发挥中国是LED最大产能和最大消费的地利,支持LED业界同仁不断创新,化解LED发展的瓶颈,促进LED产业可持续发展,欢迎与业内交流讨论。

瓶颈及对策论文 篇4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现实瓶颈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消费环境、技术环境、人力环境、政策环境等诸多层面进行配套构建。当前, 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喊出“低碳经济”建设的口号, 而对于大多数正在或即将实践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城市而言, 当前, 不少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仍存在四大共性瓶颈问题。

1、瓶颈一:消费环境——低碳经济概念过泛过滥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的全员参与。对于处于微观层面的消费环境而言, 对于低碳、低碳经济的概念虽广为宣传与被认知, 但是对其准备概念与内涵的了解和把握确存在一定偏差。当前, “低碳”概念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个热词, 加之世博会的“低碳”效应, 现在企业宣传动辄必言“低碳”, 各行各业的商家和企业热炒概念, 使得广大消费者对真正的“低碳”的涵义没有正确的、准备的认知渠道和认知导向。

2、瓶颈二:技术环境——低碳技术相对落后

在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几大瓶颈中, 技术环境瓶颈尤为凸显。当前,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 低碳技术成为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

3、瓶颈三:政策环境——低碳经济政策、机制体系建设缺位

当前, 在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宏观政策导向已经趋向明朗, 但是与之相关的政策调整、激励政策体制等政策环境支撑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在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上需要跨过的障碍。

4、瓶颈四:人力环境——人才瓶颈制约低碳经济发展

对于发展低碳经济而言, 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专业的人力资源体系便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又一重大瓶颈。低碳发展需要技术创新, 而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作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人才缺乏已经显而易见, 如何培养优秀的相关人才必须及时跟进。

二、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针对上述突出的四大共性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之路应该是在政府主导, 政策护航、全员参与共建, 突破阻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消费、技术、政策、人力等四大方面的瓶颈制约。

1、对策一:加大概念宣导, 调整消费模式

在已经启动或有计划启动“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 要通过强化概念疏导, 来约束、引导、调整消费模式, 从而突破发展低碳经济的消费环境这一瓶颈。

首先, 要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及丰富的活动对消费者进行概念的终端传播。其次, 在加强对低碳城市概念的基础上, 要通过约束、引导、调整消费模式, 积极推进全民的参与性, 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例如, 提倡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水资源的保护与节约使用、节能限电等具体举措, 倡导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推动全民参与的过程中, 要注意把握两点, 第一就是循序渐进, 切忌一步调整到位;第二就是既要保证进度又要讲究策略, 要从调节消费者的低碳意识入手, 倡导从日常生活做起, 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可从伦理道德层面来导入低碳意识的引入与强化。

2、对策二:自主创新与加强国际合作双轨联动, 突破技术瓶颈

首先, 技术创新自主化势在必行。走低碳发展道路, 技术创新是核心。在我国政策和市场的联动促进下, 助推进行减排技术的创新研发的积极性, 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其次, 加强国际合作, 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 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 通过借鉴国际领先技术与管理, 对我国现有技术结构进行调整、再加之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 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最终构建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

3、对策三:完善立法, 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建立健全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走低碳发展之路, 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 我们必须加快探索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首先, 加快进行相应的立法, 增加强制性的措施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 制定相关的价格机制, 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 助推低碳经济发展;最后,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体系。

4、对策四:加快人才培养、储备, 加强国际间人才合作

人才和技术的缺乏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发布《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中提出, 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 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 由此可见,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缺口之巨。当前, 要尽快落实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和管理等人力资源建设。与技术环境构建相同, 人力资源建设除自主建设外, 还有需求国际合作途径, 实现人力资源的多元化构建体系。

参考文献

[1]、冯之浚, 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9 (8) ;

[2]、张荫芳, 坚持走低碳经济之路[J].财经界, 2009 (12)

瓶颈及对策论文 篇5

河南省工商业联合会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讨论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了决定,党的十六大又做了进一步论述。据此,中共河南省委,提出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我省国有经济布局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下决心进行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参与国有经济布局和调整”。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已有448家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了560家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破产收购和有偿兼并。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业主的思路是,通过参与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的改制,进行低成本扩张固定资产,取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使用权,开发和经营他们较熟悉的房地产业或其它产业,进行第二次创业得到其经济效益。

为了了解省委、省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近期,省工商联召开了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座谈会,随后,我们重点对河南花园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江海集团公司、河南思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志诚发展公司、洛阳中泰集团公司、洛阳华达非标设备厂、洛阳华享企业公司等七家有代表性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普遍存在着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影响非公有制企业进一步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积极性。目前,我省有大量国有、集体中小型企业,其现状是“抓大”不在序列,“放小”又放不下去,而是悬在中间,需要我们针对这种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一、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

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其主要基础是资产评估的价值及其相关配套程序、规则和政府提出的相应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实,现将主要情况归纳如下:

1、资产评估

⑴对改制企业固定资产(包括厂房、设备、配套结构物等)的评估,因受“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思想的束缚,对其使用年限、折旧率、装备水平等因素缺乏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更主要的是评估时没有从投资角度考虑固定资产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实行的是“投资成本法”,以投入量为计算基础,而不是按“资产收益法”来动态地评估资产的价值。如河南省江海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的郑州啤酒厂有两条建于60年代、濒临报废的啤酒生产线,其资产评估值就很高,企业收购后用不成、卖不掉,只好当废铁处理。

⑵对改制企业库存、积压商品价值的评估,往往看重其实物形态价值和帐面价值,忽视同类产品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及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价值。如河南思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兼并郑州无线电总厂过程中,仅农用广播等积压淘汰产品的评估值就高达506万元,这些产品又没有市场,只能长期积压。

⑶对被并购企业的债务评估不实。由于事先没有预料到或资产评估中没有评估进去的债务,致使非公有制企业不得不承担额外的经济损失。如原郑州市无线电总厂在资产评估中欠统筹费16.91万元,而实际欠117.69万元,为保障被兼并企业职工的利益,收购方河南思达科技(集团)公司不得不补交统筹费100多万元。

⑷资产评估周期较长,从评估基准日到政府批准并购日往往需要4—9个月,有的甚至更长。其间原企业发生的各项费用没有从评估后的资产中剥离,增加了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成本。如河南花园集团有限公司在收购、兼并8家国有、集体企业过程中,仅此项费用就达近700万元。

2、资格审查

对改制企业的资格审查本应由权威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士(如会计师、审计师、评估师、律师等)来进行,但目前政府及多个职能部门往往直接参与此项工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对中介机构的干预过多,影响了其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行业原则进行操作。

3、市场竞价 目前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大部分直接依靠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后实施。虽然我省也成立了一批产权交易机构,但产权交易制度尚不完善,法规尚不健全,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产权交易机构的执业水平也有待提高,交易过程中的竞价局面尚未形成,使国有企业改制缺乏竞争机制,其固定资产不能象股票等有价证券一样上市交易。参与者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多家企业中进行选择,通过规范的市场竞价对自己中意的国有、集体企业实施并购。

4、人员安置

⑴政府不能按期给企业拨付职工安置费。国发[1997]10号文件规定:“破产企业财产拍卖所得安置职工仍不足的,按照企业隶属关系,由同级人民政府负担”。但同级人民政府往往不能按期拨付这部分费用,使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陷入被动,也助长了企业职工的不满情绪。如河南花园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收购的4家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安置费缺口达472万元,至今尚未拨付。

⑵部分国企职工不服从上岗安排,使企业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影响了企业的职工安置。河南思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兼并6家国有企业,在职工安置问题上充分照顾了职工的利益和要求,对其工资收入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办法,并为职工提供一部分收入较高的岗位,对其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即可上岗。但少部分原国企职工承受不了公司严格的岗位制度的约束,对公司提供的岗位不是嫌苦怕累就是嫌工资不高,不愿付出又想获取较高收入,目的达不到就“闹事”。尽管思达公司尽了很大努力来安置人员,但仍无法满足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需求。

二、企业改制后在经营和二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职工思想观念转变滞后

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职工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主要表现,一是非常留恋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人虽到了非国有企业,但仍强烈要求保留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二是认为收入能升不能降,福利待遇能增不能减;三是一厂一岗定终身的思想严重,学习新技能、适应新岗位的动力不足;四是对国有企业被非国有企业并购存在抵触情绪,心理不平衡。被并购国有企业的职工人虽到了非国有企业,但由于其思想观念未转变过来,因此二者在整合过程中时时发生劳资纠纷,有时甚至表现相当激烈,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据统计,近两年来郑州市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而引发的规模较大的职工闹事达百余起,其中仅重点调查的四家企业就有30多起。他们张贴标语,围堵厂门,阻断交通,围攻、殴打、挟持、软禁改制后的企业负责人,甚至组织“护厂队”争夺企业领导权,给社会稳定和企业改制造成较大影响。面对企业负责人的人身安全无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屡遭破坏,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对参与国企改革感到后悔,甚至明确表示,即使经济上遭受损失,也要从国企改制中退出。

2、企业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及资产重组阻力较大

非公有制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后,根据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行资产优化重组,但往往因为职工不同意而难以实施。如河南花园集团公司兼并郑州酒精厂后,鉴于国家环保政策的限制和酒精市场疲软的状况,决定对企业进行异地搬迁改造,厂区开发,但由于少数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多次阻挠而被迫搁置。河南思达科技(集团)公司收购郑州发电设备厂后,由于原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市场日益萎缩,决定从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着想,将发电设备厂西区改造为商业配送中心,这样一个于集团、于公司、于职工都有利的决定,却遭到原企业部分干部职工的坚决抵制,至今无法实施。

3、有关部门监管、协调、服务不到位

原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认为企业改制后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不便多管,因而在监管期内缺乏对改制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协调、服务,对企业发生的诸多问题,没有很好地运用行政的、法律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加以及时解决,使有关政策得不到落实,国企资产不能按期盘活。一遇职工闹事,有关部门往往让企业“拿钱买安定”,下功夫进行正面疏导、宣讲政策、化解矛盾不够;一些新闻媒体对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报道不够客观、全面,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4、企业贷款难 目前,为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惜贷现象更加严重,担保贷款的条件更为严格。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除办理正常的土地抵押担保手续外,还需要向政府主管领导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由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调研,同意抵押担保贷款后还需要企业召开职代会对抵押作出决议,才能像国有企业一样进行其它相关手续的办理。这些规定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正常运作十分不利。

三、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在政策上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几个问题

在调查中,非公有制企业业主普遍反映,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有些地方不尽明确和完善,有时感到难以把握。例如:

1、关于被兼并企业银行债务的处理问题

国发(1997)10号文件规定:“兼并企业承担被兼并企业的全部债务,其中银行债务可按《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鼓励和支持18个试点城市优势国有企业兼并困难国有工业生产企业后有关银行贷款及利息处理问题的通知》的有关精神,享受免除利息、分年还本的优惠”。豫发(1998)4号文件指出:“5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工业企业实行兼并,可享受银发(1995)130号文件关于贷款停息、免息的优惠信贷政策;其他市地工业企业可享受银发(1993)113号文件关于贷款暂时挂帐计息、缓收息或停息的优惠信贷政策”。这些文件对非公有制企业兼并国有工业企业能否享受以上优惠政策没有明确说明,实际上非公有制企业往往很难享受这些政策优惠。

2、关于下岗职工安置问题

豫发(1999)12号文件指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收购、还本租赁、还本承包国有企业,要全部接受原企业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妥善安置”。省经贸委《关于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发展与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在改革中职工自愿要求自谋职业的,经与企业协商同意,可解除劳动关系,并按有关规定一次性发给一定的安置费”。目前对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安置,根据劳社发(1998)8号、豫劳(1998)23号和郑政(1998)23号文件精神,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应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由劳动部门核发《下岗职工证明》,其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采用“三三制”方法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后,一部分职工愿意自谋职业,但企业却不能为下岗职工申请发放《下岗职工证明》,这部分职工无法享受工商登记、场地安排、税费减免、资金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其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也不能适用“三三制”统筹原则,而是由非公有制企业全额解决。

3、关于企业改制后职代会的设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也指出:“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企业的改革、改组以及下岗分流、减员增效,都必须充分尊重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在国有企业中,国家是企业主,职代会可以在劳动者是国家主人的意义上发挥一定的主人作用。国有企业被非公有制企业并购后,企业的国有性质已发生了变化。企业主是所有者、股东,而董事会则是它的委托代理人,职工是雇员而不是经济上的主人,因此,是否在企业中设立职代会,如设立,其职能如何界定,如何协调与企业董事会之间的关系,目前都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4、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的建设问题

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是必须存在和加强的。党组织的主要职能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在企业中起政治保障作用。国有企业改制后,如何在企业中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党组织与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如何处理,党组织作为政治核心在企业中的地位如何体现,党组织负责人是否必须进入董事会等,已成为新形势下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1、近几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对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缺乏具体的配套政策。建议省委、省政府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规范我省“放小”工作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到的资产评估、资格审查、市场竞价、人员安置、债务处理、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土地用途变更、资产剥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对企业改制后职工代表大会的设立及职能界定拿出明确意见。在政策上对非公有制企业要一视同仁,以调动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积极性。

2、针对参与企业改制的中介机构在举办、管理、执业上存在的种种混乱无序,建议政府对社会中介机构机构进行整改。一是严格规范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严把市场准入关;二是实现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彻底脱钩。要尽快组建真正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固定资产交易中心,对需要改制的国有企业,应由具备资格认证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完备各种法律文件和手续,进入固定资产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使企业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市场竞价方式参与国企改革;政府应着重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企职工的妥善安置,但要从中介机构的具体事务中淡出。

3、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大力宣传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要大力宣传国企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下岗再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国企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自强自立精神,积极投身改革实践;要针对国企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的工作;要通过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坚定人们对改革发展的信心;企业的党、团、工会组织,要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对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企业职工克服大锅饭和等靠要思想,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观念。

4、政府部门要认真转变领导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搞好服务。要重视和加强对企业在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和政策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常督促政策、措施和有关协议落到实处;对国有企业职工闹事要正面疏导、教育,但对阻挠改革,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要依法处理,以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瓶颈及对策论文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瓶颈 对策

校企合作体制的建立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步中的重要转折点,现在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校企合作的体制,构建的思路,建设目标和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合作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当前校企合作的瓶颈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

我国的相关制度法规不够完善,具体的机制体系和制度不能为合作的良好展开提供保证。近年来,国家对于校企合作的重视度虽然不断提升,却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准则,校企合作中没有制定具体的奖励机制,合作企业得不到保护。职业学校内部的体制比较落后,自身实力水平不高。

(二)社会观念方面

部分职业学校对于校企合作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抱着合作过于麻烦的不良心态,制约着合作的发展。部分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观念,企业需要技能水平高的人才,然而企业的自身发展和经济效益等多元化的因素导致校企合作教育成了额外的负担,实行校企合作必然要进行内部的管理变革。校企双方的观念差异造成合作工作中会出现很多的阻碍。

(三)职业学校自身的问题

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较低,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再加上学生家长观念的落后,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出现不协调。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较为落后,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标,无法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给校企合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校企合作综合运行问题

校企合作的微观运行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就不能及时发挥应有的作用。校企合作工作没有总体推进,考虑层面过于单一,缺乏全局思想,无法实现学校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技术开发工作流于表面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差异过大,无法真正地融合到一起,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完善法律政策,提供可行依据

我国目前的职业合作体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问题。应该针对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成果合理进行总结分析,将校企合作的相关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合理对接;修改和不断完善原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加强我国地方法规的执行力度。将合作的本质和必须遵循的原则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确立,确立的内容应该包括几个主要的方面:首先,对于各个机构(学校、政府、行业企业)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划分,建立有关各方的不同形式的决策商议制度;其次,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出台相应的校企合作细则,体现出相关规定的实用性,保证校企合作有法可依,使参与校企合作的各方受到法律的保护,并对违法行为予以惩罚。

(二)提升职业学校的认知和实力

校企合作过程中应以学校和企业合作、学习和工作相结合为基础范式。职业学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治学观念,将多方面的要素条件进行融合,确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规则和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要尽最大可能地为行业协会、相关的企业单位和政府加入校企合作提供有利条件:首先,学校要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明确校企合作的实施程序和步骤,明确企业参与合作的相关具体工作;其次,对于不同的机构制度、人员制度等进行细化和完善,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实现管理的强化。职业学校内部可以建立具体的培训基地,平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加大对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投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

(三)增强政府引导力,加大宣传力度

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加大对于校企合作改革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相关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变现在的社会观念,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内部可以成立具体的部门管理具体的项目工作,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加大宣传,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校企合作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这将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可以促进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应用,保证企业健康稳固发展。

(四)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改变以往的政府主导性地位的合作体制,构建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合作运行体制,建立学校、企业、政府多方面的动力体制。不同学校依据自身的实际运行状况合理地分析,核心内容是关注双方的利益程度以及合作的成长方式。学校和企业合作成立具体的指导委员会,管理人员可以是学校的内部领导人员、企业的专家等等,共同督促各项任务的展开。企业负责购买相应的设施设备,引进相应的技术,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活动场地,学校负责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派遣学生参与培训;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研究具有实际性发展前景的项目,双方共同承担利益以及风险。

总而言之,我国的校企合作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明确各方参与校企合作的权责,建立企业战略合作联盟,创新现代职业院校制度设计,为各方共同参与合作提供平台,多方面共同努力,保证校企合作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谌爱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8).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及对策分析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渠道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1.1 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支持较少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即使是在美、英、日等经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或多或少也遇到了融资方面的困难。我国银行信贷仅占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6.63%,占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的9.65%。从期限结构分析,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贷款,而提供长期信贷较少;从组织机构看,我国目前尚缺乏专门定位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

1.2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定位目标偏向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就只能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而且,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完善的风险投资基金及其运行机制,对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又要求很高,一般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上市融资的标准。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2.1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2.1.1 经营风险大

中小企业大多以家庭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制市场的能力差。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在我国,中小企业5年淘汰率近70%,30%左右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能够存活10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仅占1%,以上这些不仅使中小企业陷入资金不足的困境,而且使商业银行不会轻易的把贷款提供给中小企业。

2.1.2 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观念淡薄

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内部控制机制,不能提供准确及时的财务报表,加大了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观念不强,法制意识淡薄,欠息,逃债,赖债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中小企业整体信用不良的局面,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2.1.3 中小企业缺乏可抵押资产,影响间接融资

抵押资产是银行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是银行谨慎经营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功效是避免和减少银行信贷资金遭受损失的一种保障。中小企业能提供的土地,房屋等抵押物较少,寻求担保困难,大多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要求,使得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抵押贷款获取资金。

2.2 金融体系和金融机制因素

2.2.1 银行信贷政策的影响

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主要以国有大企业为服务对象,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资本需求,不存在利益的驱动,而且在面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时,信贷人员谨小慎微,过于保守,普遍采取“为不错贷,宁可不贷”的做法。

2.2.2 贷款手续复杂,办理困难,贷款成本偏高

中小企业要求贷款额不大,期限短,时效快,但银行发放程序经办环节都相同,带来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监督费用的上升。所以银行从节约成本和监督费用出发,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2.2.3 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垄断地位,现有的几家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各金融机构与国有银行业务趋同,市场趋同,没有制定出合理的市场定位战略,导致金融体系中缺乏与国有大银行搭配合理的区域性和地方性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有力的金融支持。

2.3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的难度极高。从股票市场来看,按照《证券法》规定,要进入沪深两市主板市场发行股票,必须具备公司股本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最近三年连续盈利等条件。从债券市场来看,按照《证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这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进入该市场进行融资。

2.4 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业机构和担保机构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不佳,财务报表可信度不高等原因,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一律要办理抵押和担保手续,但中小企业往往很难找到有能力的大企业为其担保,从而造成抵押困难。这几年,虽然建立了一些信用担保机构,但我国目前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2004年底,全国仅有担保机构4000多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200家,2004年底,担保贷款仅占同期中小企业贷款的2.2%,中小企业担保户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2%左右。

3 缓解融资供需矛盾的对策建议

融资状况的改善,需要从中小企业提升自身实力以及政府政策引导等方面入手。中小企业要着重于强身健体,这是标本兼治的办法;政府要着重于从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小资本市场等入手,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

3.1 中小企业的主攻方向

(1)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金收益。只有当投资方取得的资金收益超过社会平均资本收益率时,投资方才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放给企业。因此,中小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夯实实现良性融资需求的基础。(2)着眼长远,培育良好的融资信誉,为扩大长期融资规模奠定基础。完善财务制度,提高信息可信度和透明度;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到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消除信息不对称给银行和投资者带来的风险。长期融资的实现程度是中小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之一。(3)将融入资金数量控制在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项目的最低水平。中小企业融资目的首先是避免因资金短缺而影响维持基本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同时又要避免在宽松融资环境下的过量融资,形成资金沉淀。(4)培养风险意识,控制融资风险。保持合理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把财务风险控制在安全水平范围内,是至关重要的。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我发展的实际,进行恰当适时的融资,防止超负荷借贷。(5)加大重整力度民营企业应积极借兼并或联营、合资等方式,借力借势,以缓解决其自身的资金困难。

3.2 政府政策引导

3.2.1 设立政策导向型金融机构和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多开办一些专业中小型企业信贷服务的中小规模的银行。此外,还要各级政府还可根据区域发展实际考虑建立民间互助合作组织、地区性的信用保证协会等民间互助合作组织和基层合作制金融组织,重点解决中小企业信贷的问题。

3.2.2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设立具有不同功能的担保主体: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性担保公司,按公司法要求组建,实行商业化运作,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互助性担保机构,由中小企业自愿组成,发挥联保互保作用,不以盈利为目的。

3.2.3 发展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小资本市场

(1)完善二板市场,鼓励中小企业按股份制企业要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通过二板市场的上市解决融资问题。建立企业短期债券市场,以政府担保等形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2)发展地方性证券交易市场。地方性证券交易市场则为中小企业提供较灵活的筹资手段。还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达不到主板及二板市场的上市标准,这部分企业的资金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方式使其得到融资支持,把低层次资本市场作为培育中小企业发展的摇蓝。(3)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目前可考虑建立两种基金形式,一种是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政府参与为特征,具有政策性和优惠性;另一是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等。

3.2.4 激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

一是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给予一定税收优惠;二是建立完善的资信评估、项目评估等中介机构,降低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三是引导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核机制,简化授信审查内容。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由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博弈而成。只有三者在博弈中达成新高层次的均衡,才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进而不断催生、助推中小企业成长壮大。

参考文献

[1]秦筱.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出路[D].复旦大学,2008.

中式快餐经营的瓶颈及发展对策 篇8

与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相比, 中式快餐起步较晚 (第一家中式快餐于1989年12月于上海开业) ,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近年来在不断摸索与发展的过程中, 中式快餐的经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在很多方面遭遇了瓶颈。

一、中式快餐经营的瓶颈

1.标准化程度低

标准化是连锁经营的根基, 原料采购、生产工艺和服务流程等各方面都需要保持统一与稳定。中华美食虽然享誉海内外, 但中式快餐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规模, 最根本的瓶颈在于没有实现产品的标准化。

缺少量化标准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一方面难以保证菜肴质量的稳定性, 不同店铺甚至同一店铺不同时间生产的产品口味不尽相同, 使顾客体验大打折扣, 很容易造成顾客流失。另一方面非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工序可能过于复杂, 导致生产产品耗费时间过长, 与现代快餐的要求相悖。

标准化的难以实现与中式餐饮的传统和产品特点有关。传统中餐的做法主要依赖于厨师个人的感觉、能力和经验, 食品的口味由于厨师对“味”的把握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名厨师, 在做同样的食品时也会因时间不同、所用原料的产地不同而导致最后成品效果不同。另外, 中餐更强调技艺, 基本依赖手工操作, 较少采用西方餐饮的机械化大批量快速加工生产。中式快餐企业的规模化必须首先解决标准化的问题, 这一点对所有中式快餐企业都是巨大的挑战。

2.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是企业商品与服务质量、企业信誉与形象的象征, 对消费者而言, 品牌代表着企业的承诺。中式快餐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就是大多数企业品牌意识淡薄, 盲目求快, 导致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不够稳定, 知名度、市场竞争力与西式快餐比较相差甚远。

3.服务水平低下, 餐厅环境差

中式快餐企业的店面通常是前堂后厨的结构, 只关注食品口味而忽略顾客就餐环境是目前经营者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样的松散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在中式餐厅经常会看到餐桌过于密集、走道不通等现象, 餐具及食品卫生也存在问题, 另外, 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冷漠粗鲁[1], 不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

对比西式快餐, 餐厅装修格调明快亮丽, 环境卫生, 企业管理科学, 员工均经过严格培训, 服务到位。在中西快餐激烈竞争的过程中, 西式快餐企业优势明显, 中式快餐想要稳健发展必须做出改变。

二、中式快餐的发展对策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文化融合的社会, 因此我国现代的快餐市场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中式快餐市场, 而是一个中西并存的快餐需求市场。中式快餐企业要想在与西式快餐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需要积极寻求适合自身的突破瓶颈的发展对策。基于中式快餐产品的优势, 如品种丰富、口味多样、价格适中、营养搭配合理等, 加上近年来中式快餐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 提出如下具体发展对策。

1.找准定位

中式快餐需要找准市场定位, 根据中式快餐的特点, 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与西式快餐形成差异化。

(1) 健康的利益定位。针对西式快餐产品“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低矿物质、低维生素和低膳食纤维”的健康软肋, 中式快餐可以倡导营养健康的饮食消费观念, 采用科学的烹饪方式提供天然、原味、清淡的饮食方式, 与西式快餐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 完成对快餐市场蛋糕的“切割”。

(2) 民族文化的情感定位。面对西式快餐对国内市场的充斥, 中式快餐突出重围的方式应是着重于打造属于我们国人自己的快餐, 选择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产品, 通过装修、摆饰、员工服饰等外在的内容来体现。顾客在吃快餐的同时也在吃文化、吃情调, 将品牌的民族形象深深地印在消费者头脑中。

(3) 基于审美的体验定位。学习麦当劳以“欢乐欢笑每一刻”进行品牌再定位的成功经验, 中式快餐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 可以尽可能设计满足顾客审美体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带给顾客以美的享受。

2.提高标准化程度

中式快餐企业面对的是众多的产品和复杂的工艺, 在保证产品具有中国饮食特色的同时, 也要对可以进行标准化的品种、原料和质量方面做到统一。

(1) 品种的统一。进行产品标准化的第一步是要统一品种标准, 首先要明白自身定位, 然后对产品进行符合定位的设计, 规范、统一产品品种标准。

(2) 原料标准的统一。原料的标准化是保证产品标准化的前提。中式快餐企业在采购原料时, 必须保证原料来源的统一, 按照量化的标准严格控制原料质量, 比如与合适的供应商长期合作。

(3) 质量的统一。中式快餐质量的统一关键是要提高机械化程度, 淡化人工操作技巧, 烹饪设备的现代化和操作流程的自动化、机械化, 可以保证生产的产品具有同样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 也要做到加强“中央厨房”的作用, 传统的经营模式是“前店后厨”, 如果弱化后厨的作用甚至将其与店面分离, 在采购、加工和配送方面统一操作, 则会为质量的统一提供支持。

例如, “真功夫”用蒸汽控温控压原理最早解决了中餐的标准化瓶颈, 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经过多次试验, 创制成独特的电脑程控蒸汽柜, 真正的摆脱了蒸品对厨师的依赖。“真功夫”解决了中华美食无法量化烹饪的难题, 能做到和西式快餐一样工业化生产, 保证食物品质的绝对一致[2]。

3.强化品牌意识

品牌的知名度是一个动态概念, 中式快餐除了在产品选择上要与西式快餐形成差异, 也应该致力于对产品的创新, 随着市场的变化, 产品的种类、文化内涵也要不断丰富,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 产品营销策略也应该有所差异。只有强化品牌意识, 才能使中式快餐的品牌具有更强的市场控制力。

例如, “真功夫”确立了以蒸品为主打产品的经营思路后, 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功夫哲学”及切合自身的企业文化[3]。同时针对消费者对“健康、便捷”的需求, “真功夫”以“营养还是蒸的好”和“80秒完成点餐”为品牌口号, 与西式快餐的品牌形成鲜明的市场区隔, 成为当今中式快餐业知名品牌之一。

4.改善餐厅环境, 提高服务水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里, 饮食是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形式, 一个舒适的就餐环境对于满足顾客加深情感的社交需求非常重要。这就对中式快餐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人员培训制度, 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 确保规范切实执行;另一方面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 提高服务质量, 如使用电脑计时, 将厨师与服务员的责任划分清楚, 促使双方更好的配合。

中式快餐要以标准化、工厂化为目标, 结合现有品牌的成功经验, 如“真功夫”、“呷哺呷哺”等, 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科学管理, 采用知识经济手段克服经营瓶颈, 发展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快餐品牌, 实现连锁规模化, 得到更多消费者认可,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快餐业前景十分广阔, 在快餐业竞争中, 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已经是中国快餐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先者, 中式快餐却一直此起彼伏、难成规模。本文分析了中式快餐经营的瓶颈, 结合近年来崛起的“真功夫”等中式快餐企业实践经验提出中式快餐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中式快餐,标准化,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鄢盛虎, 杭建平.浅析中式快餐连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2, (4) :79-83.

[2]杨红梅.关于中式快餐业发展战略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08.

高职大学生创业瓶颈及对策 篇9

据教育部的统计, 2010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700万人, 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挑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表示:当前的经济形势变化已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面对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 支持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不失为一条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切实可行之道。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平台, 更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有利于社会稳定繁荣。

二、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 主观影响因素

1.自信心和创业魄力

根据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 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已完全具备创业能力的只有3%, 基本具备的只有4.7%, 它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没有信心。另外, 有40.8%的学生选择“相对创业, 我更喜欢容易点的工作”。这表明即使具备了创业能力和条件, 有些学生也不一定成功, 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大学生的自信心不强。自信心不足, 缺乏创业魄力, 对前途的悲观失望, 体现在毕业生就业时, 宁愿到处寻觅工作岗位, 也不愿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 走创业的道路。

2.创业知识与能力

实力与信心是成正比的。大多数的毕业生之所以不选择创业之路, 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自主创业没有信心, 而这归根结底是创业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的表现。自主创业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才能, 而且要求学生具备法律、管理、社交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但是许多毕业生除了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外, 缺乏其它方面的综合能力, 无法担当起自主创业的重任。

(二) 客观影响因素

1.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在一些发达国家, 创业教育往往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了。而我国却把创业教育重点放在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最后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则明显不足。在这种背景下, 创业所需要的智力因素和人格特征以及对创业的压力自然难以形成, 更谈不上心理的承受能力和抗击风险的意识, 大学毕业生不敢或不想去自主创业也在情理之中。目前我国的创业课程除“创业基础”外, 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 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师资大多缺乏实战经验, 甚至没有企业的工作经历。由此可知, 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2.创业条件

大学生的创业资金来源有几个方面:亲友的借贷或投资;个人积蓄;政府或银行的贷款;创业基金等。对于刚迈出校门或者迈进大学的大学生来说, 个人积蓄谈不上有多少, 政府和银行的贷款又受许多限制, 因此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父母亲友的借贷或投资。在这种背景下, 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便成为创业的一大影响因素, 因此, 大学毕业生缺乏创业资金成为一个影响其自主创业的“重量级因素”。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探讨

(一) 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 创造良好的条件

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准备, 更需要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和社会媒体舆论。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对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而社会媒体舆论更是能起到导向作用。就学校而言, 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并为未接受创业教育的准备创业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便利, 尤其要在户口、档案等问题上给予关注。其次, 要在创业资金上给予支持。缺少资金是大学生创业一个最大的难题, 少数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或许有一定积累, 但大多数来说都急切需要启动资金的注入。学校要为毕业生创业开通绿色渠道。再次, 设立创业培训机构, 分阶段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创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创业咨询, 创业跟踪辅导这三个阶段, 这样可以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2.宣传部门要发挥导向作用。

宣传部门要对大学生创业多些关心和爱护, 多些正面的新闻报道, 少些负面的炒作;要多呼吁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少炒作个别人的成功或失败, 过分渲染大学生创业成功, 不仅使成功者的心态发生变化, 不利于成功者的发展, 也为未创业的大学生形成大学生创业容易成功的不正确暗示, 使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错误地走上创业之路;过分渲染大学生创业失败, 会使失败的大学生悲观失望, 失去战胜困难的信心, 也容易形成大学生创业难以成功的印象, 使有意创业、有条件创业的大学生放弃创业。

(二) 学校应改革教育观念, 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加快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等, 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管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首先, 高校要普及创业课程。目前我国只有少许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开设, 这种情况与需要创业人才的现状不相符。其次, 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活动。学校要帮助学生成立创业社团等组织;帮助其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给学生介绍其亲身创业的经历;要支持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上的创业活动。最后要把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力大小决定创业的成败。学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融资的能力, 也要培养大学生创业群体市场运作的能力和领导能力, 同时要提高大学生不断接受新知识、处理和更新信息的能力, 这些都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提高不断接受新知识、处理和更新信息的能力, 改变以前那种只满足于学会教师教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已经掌握的专业技术都有过时的时候, 最终决定获得成功的因素是善于学习、敢于创造、自强不息的自身素质。

(三) 大学生自身要苦练内功, 积极储备创业所需

首先, 通过创业意识的教育使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塑造理想的人生, 实现自我的价值, 同时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也是生存的需要, 发展的需要及社会进步的需要。其次, 大学毕业生创业群体必须要知道, 创业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要遵守法律, 合法经营, 懂得自律的重要。这就需要积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了解法律, 使自己在今后的创业中少走弯路。同时, 还应努力学习, 培养能力, 树立信心, 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无畏精神, 敢于用热情去挑战未来, 勇敢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摘要: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 支持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失为一条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切实可行之道。然而, 随着全国创业氛围的越来越浓, 受各方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创业初期的“激情”与创业中的“迷茫”也形成了对比, 不免让人喜忧参半。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郭崚.就业困境中的“自救途径”——大学生自主创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0) .

[2]孙光宗, 陈曙红.当代大学生创业调查与对策建议[J].当代教商论坛, 2009, (10) .

[3]欧清华.浅析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4, (6) .

浅谈电力营销发展瓶颈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电力营销,瓶颈,对策

1 南方电力事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1.1 组织结构落后, 不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趋势

南方基层供电组织采用的是传统的直线式的组织结构, 这种供电结构已经不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趋势, 甚至还会阻碍电力事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讲究对客户的服务和负责, 我们经常会听到“客户就是上帝”的口号, 但在南方电力行业, 现有的直线式的电力组织结构并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 不能做到根据客户的要求和反馈, 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 只是机械的按照工作的性质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组织结构, 早已不适应“客户至上”的电力发展战略。

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缺乏弹性, 工作效率低下, 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缺乏横向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生产机构衔接不紧密、业务流程不通畅、服务质量低下、工作安排不合理、出现岗位重叠现象且危机处理能力低下, 对突发事件反应较慢, 延误事情顺利解决的时间。

在直线职能组织结构下形成的行政式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的进程, 行政式管理机制有时过于僵化和机械, 灵活性不够, 在自上而下传递信息时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管理机构组织、协调、服务等职能难以体现出来, 执行管理任务的能力有待提高。

1.2 业务流程阻碍公司的运营

现在南方很多基层电力公司采用的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导致其在业务流程设计上存在诸多弊端, 不利于业务的顺利开展, 影响公司的业绩, 从长远的方向来看, 阻碍南方电力事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南方基层电力公司的业务部门是采用“平行站位”式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导致其在业务的开展和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 管理方面没有侧重点, 业务方面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业务, 而且当客户来营业厅申请“消缺”业务的时候, 容易出现相互推诿, 服务水平跟不上的情况, 营业厅会把它转给生产管理部, 生产管理部再转给配电班组进行处理, 此时可能就会出现业务冲突的状况, 配电组不仅要处理客户的“消缺”要求, 还要进行城网工程的改造, 影响了服务的水准和速度。

在直线式职能组织结构下, 职责划分不明确, 业务组织不流畅, 一旦出现业务问题, 需要几个班组的协调完成, 这就容易造成各个班组的相互推诿和不负责任, 业务处理的时间过长, 效率较低, 客户满意度直线下降。

技术支持的力度不够, 信息化平台仅仅停留在营销和部分生产管理部门, 两个部门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分设了两个不同的信息技术软件, 对企业资源缺乏整合, 营销和生产得不到很好的衔接, 导致整个业务流程不够规范, 业务处理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 常常根据业务人员的主观意志随意判定, 客户从提出业务申请到全部处理完毕常常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中间拖沓时间太长, 效率低下。

1.3 缺乏全新的营销意识和服务观念

由于南方电力特殊的行业性质, 使其在以往的服务中始终处于卖方的立场, 对安全生产工作、设备的更新和维护等抓的比较紧也比较严, 但却恰恰忽略了产品的销售, 重生产而轻销售的观念仍然存在于很多南方基层电力公司中, 以市场、客户为中心的大营销、大服务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这也是造成南方很多电力公司不能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转变现有的观念, 树立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 做到营销管理精细化, 把产品销售的路子打开。

1.4 营销战略不健全

南方很多基层电力公司缺乏完善的营销战略, 没有健全的营销战略就犹如黑暗之中没有路灯一样, 是很难找到方向继续前行的,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外企开始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对南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企业能够顽强的生存下去, 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营销战略。

2 提升南方电力营销发展的应对方案

2.1 打破传统观念, 提高工作的效率

要想提高南方基层电力公司的经济利益, 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 电力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其输电、变电、配电、以及售电是同步进行的, 这就需要各个部门的员工共同参与, 协作完成,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树立一个理念, 即全体员工共同生产和销售。在售后服务这一方面, 要提高效率, 所有的用户在申请电力时, 都希望能够尽快使用上电力局提供的优质、安全的电源, 这就要求电力营销部门提高工作的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 加快用电办理以及工程建设的速度,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后期服务的质量。

2.2 紧紧抓住市场需求的导向

对市场需求做好预测, 提前做好市场的调查和研究, 对市场形式做好科学准确的研究和分析, 及时根据南方市场的变化作出跟踪和调查, 要不断开拓新的供电领域, 引导广大用户对电力的消费, 提高电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做到这几点才能不断提高南方基层电力公司的经济利益。

2.3 以需求侧管理作为必要的手段之一

以需求侧管理的含义就是不断借助经济、网络、报纸等媒体的手段来宣传电力产品, 引导用户合理用电, 提高用电的效率, 同时不断积极推广和开展节能, 环保的技术, 更多的引导客户使用对环境污染少的产品, 不断开拓电力使用的新市场和新技术, 真正做到电力产品的普及化。

2.4 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优质的服务对南方电力公司名誉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真正落实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 首先就必须转变电力职工的观念, 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 把为客户提供优质、快捷、方便的服务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 不断提高企业的荣誉, 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此外在平时的工作中, 要不断加强电网建设, 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可靠, 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

2.5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南方供电企业发展到今天, 其在市场开拓和市场培育方面的探索其实才刚刚开始, 未来的道路还很长, 要面对的问题也会很多, 如何将企业的售电量和职工的业绩相挂钩, 如何吸引更多的网络人才为电力行业服务, 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这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是非常有效的。

3 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南方基层电力公司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 就必须转变观念, 不能只重生产而不注重销售, 要认识到电力企业的重点是电力营销, 做好营销的战略计划, 不断开拓新的电力市场, 只有这样, 南方电力行业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在南方电力行业发展的未来, 可能还会遇到很多难题, 为此我们要坚定信念, 不断转变发展观念,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赫连志巍, 刘科学.浅谈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创新[J].管理观察, 2008, (24) .[1]赫连志巍, 刘科学.浅谈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创新[J].管理观察, 2008, (24) .

[2]朱芳, 肖忠良, 赵建梅.浅析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5) .[2]朱芳, 肖忠良, 赵建梅.浅析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5) .

[3]张凤义.树立营销新理念实施营销新策略—探析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及营销策略[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10, (05) .[3]张凤义.树立营销新理念实施营销新策略—探析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及营销策略[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10, (05) .

[4]谢云明, 李广肖.电力企业改革下电力市场营销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09) .[4]谢云明, 李广肖.电力企业改革下电力市场营销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09) .

瓶颈及对策论文 篇11

1 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状

目前,电子商务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备受关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监测报告》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电子商务产业已整体跨入了厚积薄发后的爆发式增长阶段。国家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政策也在紧锣密鼓的制订当中。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产业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在商流、资金流、信息流都能在网络上实现之后,物流便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我国传统物流配送业的种种弊端和不规范现象,很难完全满足电子商务企业及其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配送延误时有发生,顾客投诉率居高不下,物流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企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瓶颈。

2 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瓶颈

(1)时间瓶颈。时间瓶颈是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最大的瓶颈。一方面是在正常的配送周期内,配送时间长;另一方面是超过正常配送时间的配送延误时有发生。

我国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又比较落后,加上电子商务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工作效率不高的缘故,网络购物消费者在网上实现交易后一般要等待2~7天。如果不能实现快递送货上门,采取平邮的方式,两周的等待时间也是正常的。相比发达国家,这样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时间显得相当长,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同时,配送延误对很多网络购物的消费者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在网络上,消费者抱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延误的情况也是到处可见。有些网购的消费者甚至因为配送延误,放弃了所下的订单,并表示不会再到相关电子商务网站上购买商品。

(2)成本瓶颈。在物流领域,规模经济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然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多品种、小批量、多频次、短周期、门到门的特点使得规模经济的实现难度相当大,降低物流成本问题也就成为了电子商务企业的一大难题。

网络购物的消费者在网上完成商流活动后,物流活动是由电子商务企业负责完成的,但由此所产生的运输费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由消费者自己承担的。如果电子商务企业不能有效地控制物流配送成本,导致物流配送成本过高,进而向消费者收取的费用过高,这将使网络购物的消费者望而却步,最终导致电子商务企业失去客户,失去市场。

(3)服务瓶颈。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是电子商务活动中惟一能与网络购物消费者面对面直接接触的一个环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网络购物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满意程度。热情、周到的电子商务货到上门服务能给网络购物消费者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大大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然而,在这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环节中,撇除时间因素外,出现了很多引起消费者不满的因素,如服务人员服务态度差,言语不当;承诺送货上门,实际只送到楼下甚至是小区门口;临时改变送货地点,服务人员拒绝送货;出现货损、货差等情况时,不能积极配合处理等。面对一些较为个性化的配送服务要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更是难以满足。

(4)信息瓶颈。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完成了网上的相关操作之后,剩下的就是漫长的等待。在等待的过程可能会收到电子商务企业告知货已发出的邮件,此后货物的具体行踪就很难获知,除非主动打电话询问,有时打电话询问也不一定能准确获知货物的具体位置。在出现配送延误的情况下,消费者也很难事先得到一定的解释。

3 突破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瓶颈的对策

(1)加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的建设

電子商务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有助于解决时间瓶颈问题,又有利于解决成本瓶颈问题。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网络和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中心。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将可大大加快在途商品的运输速度,缩短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周期。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从大环境上为我国众多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在物流中心的建设上,电子商务企业可结合战略发展需要和市场分布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有选择地进行物流中心的选址和建设。这一方面可显著缩短物流配送周期,另一方面通过物流中心的整合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从而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当然,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中心既可以自建,也可以通过租赁等其他方式拥有。

(2)电子商务企业应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电子商务企业应与上游商品供应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相关实体商业流通企业甚至同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上游商品供应商能够保证货物的供应,避免出现缺货,这对于一些畅销商品尤为重要。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是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主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相关实体商业流通企业和同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对手合作可以更好地实现货源、物流配送设施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在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的同时提高货物的配送速度。另外,与这些企业的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开拓新的市场,并能为最终消费者提供更为周到、便捷的服务。

(3)强化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中心的功能作用

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系统中,物流中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特点和功能。第一,物流中心必须适应电子商务小批量、多频次发货的特点;第二,物流中心应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货物的拣选、包装、装卸搬运等活动,有助于缩短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时间;第三,物流中心货物的拣选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避免出现货差、货异,以及由此给电子商务企业和网络购物消费者带来的损失和麻烦;第四,物流中心针对每位顾客所订的每一批商品,在选择包装材料和形式上,应该能够起到既可避免由于包装材料和形式选择不当带来的货损,又有利于节约电子商务企业包装成本的作用;第五,物流中心还应该能利用现有数据,对未来的业务进行预测性分析,不仅能准确地预测用户的需求和规模,也能比较好地把握经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汤世强,吴忠,陈心德.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瓶颈及解决方案[J].商业研究,2010,(02):202-204. doi:10.3969/j.issn.1001-148X.

2010.02.048.

瓶颈及对策论文 篇12

为了了解学生的习作状况,笔者针对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中区小学4~6年级的1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十分不满意。那么,我们的习作教学到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才能走出一条习作教学的新路子?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制约瓶颈

1. 学生兴趣低下,缺乏主动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离开兴趣谈学习无异于缥缈的空中楼阁。目前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习作无疑是一件苦差事,更别说积极主动地去进行作文练习了。很多教师在布置习作任务的时候,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来进行设置,而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死板地布置作文任务。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希望学生能够考虑到篇章结构,能够注重语言的表达、材料的组织和中心的确立,重技能、轻情趣的现象比较突出。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倾向于感性的表达。一旦教师限制了学生的写作范围,学生的兴趣也就无从提起。

2. 作品内容单调,缺乏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作文素材。”然而,从日常的习作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平淡无奇、千篇一律、味同嚼蜡,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习作过于单调,没有融入个人情感,没有做到“我手写我心”。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从网上下载他人作品,还有的从优秀作文选中抄袭或者生搬硬套,照猫画虎。因而时常有不同的学生作品内容、构思、行文雷同的现象。另外,现在的小学生学业压力都比较大,很多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融入度不够,缺乏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难以对生活现象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与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无从谈起。

3. 教师评价落后,缺乏激励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环节,新课改下的课堂评价,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大班授课环境下,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的作业评改任务繁重,教师想要仔细地点评感觉力不从心,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地浏览一下,给个笼统的分数,甚至就是以“优”“中”“差”来进行点评,学生接到经过教师评价后的作品,不知道自己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缺点,有哪些需要注意和提高的地方,习作好的学生得不到老师的正面评价和表扬,习作较差的学生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如此一来,习作教学效益便难以得到提高。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突破策略

1. 开放命题,提高写作趣味性

小学习作教学的难点不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写作,而是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针对学生害怕习作、讨厌习作的普遍现状,教师必须提高写作的趣味性,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小学生是最纯真的,情感的表现也是最真实的,如果限制了学生习作的方向,学生就无法将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写出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半命题的方式进行习作任务的布置。

2. 拓展渠道,融入学生情感

(1)创设情境,注重体验。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过后,写出的内容才会真实生动,教师在习作之前可以创设具体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一次拔河活动,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拔河过程中紧张的氛围、激烈的过程、同学们的表情、语言、动作等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刻地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有了亲身的体验,学生习作的内容才会充实、情感才会真切。

(2)留心生活,挖掘素材。生活即教学,生活中处处是习作素材,只有对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会,才能发现好的写作题材。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记录美的能力。

3. 以评促教,注重情感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小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因而教师的习作评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习作评改中,始终坚持激励性评价为主,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我会在作业本上画一个大大的红星,写上“真是美文,继续努力,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大作家!”并对其作品当堂进行泛读,满足学生内心小小的“虚荣”;对于质量一般的习作,我将其文章里面可圈可点的精彩部分划上波浪线,表示对他的肯定,在评语中写“文章不乏精彩之处,只是……处需要进一步斟酌和修改,继续加油!”等。

上一篇:环境会计准则构建下一篇:北京市延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