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与突破

2024-09-22

瓶颈与突破(精选11篇)

瓶颈与突破 篇1

恽绵:这次互动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技术在冷链物流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起决定性作用还是锦上添花?第二个是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和对应的措施是什么。

刘卫战:关于技术的作用,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认为是市场决定了技术,或者是引领了技术的应用。但是新技术的应用也确实促进了行业进一步的发展。比如说,信息技术在医药行业应用,一方面是行政监管部门使用了新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监管,而且提高了法规要求。第二点是龙头企业,像国药、华润这些技术领先的企业,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份额。总体上来看,应该是市场需求在引领技术,而不是说技术引领市场变化。但是我们又可以看到技术反过来是协助市场进步,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技术居于次席。当然,个别创新技术会对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变化,但是目前从冷链行业来看暂时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市场占主导。至于瓶颈和对应措施,都说冷链物流的瓶颈在农产品,我认为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生产的组织化是根本瓶颈。因为从生产方式来看,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无法使用预冷等冷链技术。对药品而言,我们也能看到相似的问题。药品原来的需求比较散,冷链在今后会促使这个行业出现一个大的集约。但是物流领域制约冷链物流的问题有很多,特别是药品冷链的周转箱回收体系的建立是制约药品冷链的关键问题。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陈晓春:几位都是冷链行业的专家,作为一个设备厂商,我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谈谈这个问题。根据我们对行业的观察和比较,坦率来讲,我觉得冷链行业在标准上还是要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我非常赞同您说的市场决定一切,但与此同时,技术更需要一个标准。

恽绵:标准还要在技术前面。现在不管什么行业都不是每个企业的单打独斗。以汽车行业为例,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整个行业有着相当高的一致性。但是这个行业里面从业的个人感觉差异性还是非常大的。另外,目前信息化是一个趋势,在大数据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从跨行业的视角来看。您觉得装备是冷链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吗?

陈晓春:坦率说,我不认为装备是瓶颈。而是大家如何把握需求,配置定制化的设备。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专业的装备都是重要基础。装备可以优化运作,如果说方向走对了,那么装备通过科学优化工艺流程,就可以明显提高效率。

恽绵:装备是锦上添花和提高效率的,条件是战略策略、市场定位必须要准。

闫永利:我一直认为冷链物流所应用的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目前的信息技术、装备技术,另一类是物流技术。物流领域的技术与别的行业不一样,它只是一种工具。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但起更大作用的是思维的进步,工具只是这些思维实现的过程。大家都在说冷链,但是想一想目前的装备,目前的技术水平,假设由同一家公司来做,相信肯定能做得更好。这种区域化的分配有很大的制约,包括我们刚才说过的托盘的循环体系没有建立,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大家可以发现这是行业定位的问题,而不是设备的问题。行业的商业思路和运营上的思维发生了变化,之前是要把任务完成,现在要完成的则是指标,实现的是价值。所以我个人认为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共同推动行业发展,但是我们面临的更多是人和区域的问题,要更好地应对行业发展,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利益分配的问题。

恽绵:刚才您提到冷链中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那么您觉得这两类技术是决定冷链发展的关系因素吗?

闫永利:我说的冷链技术就是管理技术,比如说两段式配送,三段式配送,这是物流技术。但是采用什么装载工具、怎样监控温度,这是装备技术。还有信息技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可视化。这些不同类型的技术综合运用,才能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恽绵:您所谈的内容中技术广义化,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微观的技术,是从宏观角度来看。

韩雪峰:现在我们大家在茶余饭后,睡觉之前,都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看看微信,这个细节就能体现出技术已经影响了生活。因为我们大家已经养成了看手机的习惯,不刷微信就没有存在感,不晒两张图大家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出去旅游时还会把地理位置显示在比利时、法国。为什么我要举这个例子?因为我们发现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与技术有一定的关联,在冷链行业也是一样。我们在小时候都买过冰棍,我在小学吃冰棍的时候,发现冰棍是从一个暖瓶里面拿出来的,再往前看,是从盖着被子的泡沫箱里拿出来的。小的时候我家里没有冰箱,父母把西瓜放在水井里,拿出来也是凉的。那叫技术吗?那不是技术。今天我们讲的技术,是可以对作业方式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我同意刚才所讲的,需求决定了技术的变化,技术推动了行业的变革,加快了优胜劣汰,更能决定企业的生和死。如果某些企业还是现在的这种落后状况,比如用手工记账,而不是采用信息系统,就永远不可能进步。要知道,没有基准数据的采集谈什么大数据,谈什么技术?谈到壁垒,我觉得行业的壁垒就是标准化。中国不缺文件、不缺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标准化还是做得不够好。托盘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我们的托盘有多少个规格?书本上只有一个,实际却有很多种,每家企业根据自己物品的种类、属性不同,会订做各种尺寸的托盘,根本无法实现流通使用。想要构建一个高效、快捷的,能够提升效率的体系就必须实现标准化,这就是我们目前为止最大的瓶颈。但是一提到标准化就说国家如何、政府如何,那都是伪命题,其实政府是标准化的最积极推行者,我们更多地是要考虑作为企业大家要做些什么。除了标准化以外,第二个瓶颈就是行业之间的壁垒。我们无法实现共享经济,因为都是竞争对手,都在做同质化竞争,要生存,就不能共存。这也是我们行业的短板。

恽绵:我还有一个问题,您说了两个壁垒,那么破解这两个壁垒的良方是什么?

韩雪峰:第一个办法就是把托盘与上游制造业统筹起来用,他不用再去购买,我把托盘免费给它用。但是每一个托盘上有我的条码,从他的产品出车间到仓储、移库的整个过程,是否按照标准流程操作,我都能够看到。所以我们现在在做这个项目,而且这个项目是公司级的。第二个是我在台上讲的,我一直希望在这个行业里面出现更多的第三方的独立医药物流公司,因为只有你们的出现才能打消同行业竞争壁垒,因为这些企业用的是一套标准、一个价格体系。无非是基于数量价格有一些灵活波动,在服务上标准都是一样的。不可能是你给我的KPI是99%,给他是100%。如果有独立的第三方尝试这些业务,我们愿意敞开胸怀欢迎他们加入。国药两年一标,也欢迎大家参与我们的招投标,不懂没有关系,我们有在线的平台,只要肯学我们就开账号给你,我们是希望培养行业内的优秀企业,来为这个行业做点事情。

恽绵:下面我来总结一下。刘总谈了技术是什么,从微观技术角度来说,市场更关键。在微观技术上市场决定了、引领了技术的应用,各种各样的技术一定不能脱离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的需求和市场定位。陈总说技术前面更有标准,这是与韩总意见不谋而合。标准决定了技术的通用性和效率,这点非常重要。然后闫总为我们谈了技术更多地是要宏观去看,我们的管理技术、经营技术、信息技术很重要。过去经营靠什么?直觉,我认为这是市场那就是市场,是南墙我也撞,撞得头破血流了再找一个地方继续撞。所以那时企业家经营是直觉和执着。现在就不同了,要讲科学、管理、体系和标准,所以在整个冷链里更要先于物流行业去讲宏观基础和体系,也就是科学的企业经营。我们经常提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就是管理上的科学。闫总从这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韩总谈到更高的层面:技术是渗入到人的生活中的,技术影响了人的生活,影响了整个社会,我们现在整个社会是与技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电、没有网,我相信很多人会无所适从。很容易出现企业不会运作,人也不会沟通,甚至不知道干什么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技术已经渗在整个生活中,与我们分不开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经营企业一定要站在技术的制高点来看。

第二个问题说到瓶颈,不单是冷链有瓶颈。比如说农业产业不成熟,没有产业化,后面的冷链是很难做的。有瓶颈也有机会,比如药品牵涉到客户的集约和冷包回收,这对企业来说是机会。做医药和鲜活农产品的时候,只要延伸向上一级,机会就可能会出现。陈总谈到了装备,不能把装备看成瓶颈,而要看成能够为用户提高效率的工具。它是一整套体系,而不仅仅是一辆叉车。闫总还谈到冷链上的问题:条块分割。特别是利益的格局,分配不公造成大家融合不起来。利益分配不公正是行业发展的瓶颈,如何重新分配利益是企业和行业之间的关键点。韩总还提到了标准化的问题,如果标准化不确立,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韩总提到他们为了打通产业链,为药品生产企业免费提供托盘,当托盘与上面的药品完全绑在一起的时候,标准化托盘化就可以达到高效移动,既不需要倒托盘,也不需要转来转去,最后的效益远大于托盘的成本。这正是标准化精髓的体现。所以我们说,有钱当然可以任性,但是没钱我们也得想招。

最后是行业同质化。行业同质化竞争造成了我们行业很难共享和整合。我们说小企业都希望被大企业整合,但是小企业也要有实力,否则即使整合也会被清洗。所以面对行业的同质化,韩总给出的药方是第三方独立医药物流。这里面牵涉到两个事情,一个是国家的监管政策有所调整,纯粹的、完全没有仓储的运输效率很难提高。如何看待市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韩总讲演已经说了,第三方医疗器械的许可制已经取消,目前虽然已经不需要资质认定了,但是监管不会随着政策的出台而放松,反而需要更多的监管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们真正的瓶颈是企业之间合作,是标准化和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我们不能实现共享经济。这个绝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理念问题。所以我们看到现在成功的企业很少有家族企业,基本上都是一些年轻充满朝气的,没有锁链束缚的企业在发展。从技术角度来说,不仅仅要看到技术本身,更要看到技术给行业和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

瓶颈与突破 篇2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弊端剖析

1教学方式因循守旧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由此可见,文章写作并非易事。作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成法,许多教师也都不注意写作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因为这些教师认为,写作能力存乎一心,是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所以根本无法教。在这种传统思维下,语文教师对于写作教学多是敷衍了事,只知道照搬模仿“范文”、“例文”,行“照葫芦画瓢”之事。这种一味模仿的教学方法直接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只知墨守成规,无心也无力进行创造。

2教师评语得不到学生的正确理解

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都是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出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评语常常不被学生重视,或者学生对教师的写作评语只能形成感性认识,无法形成理性认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此外,有的学生往往只对教师作文评语中的分数有感觉,而对教师评语内容,没有去仔细理解和体会,这就使教师的一番好意付之东流。无论以上那种情况,都会阻碍学生的写作水平的进步,同时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大打折扣,写作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也很难得到保障。

3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

对初中学生而言,写作往往是最头痛的事情。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很多学生都对写作缺乏兴趣,这就使得每逢作文练习,学生必绞尽脑汁,翻遍各种教辅,左一段右一段地抄文章,勉强拼凑一篇交差。学生的这种敷衍态度,完全是在逃避写作,更勿论“主动写作”这一说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热情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会相对滞后,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语文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与写作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

4敷衍之风盛行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许多,繁重的课业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而其中作文就是最费时、费力的作业。由于初中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对生活与社会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写作能力是相对弱化的。因此,在初中阶段,写作兴趣的培养与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作文技能教学,使学生们往往抱着一种应付差事的心理,不愿去用心琢磨文章,更不会去自觉地积累作文素材,只是一味敷衍了事,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如此这般,写作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突破策略

1改进写作教学方式

在现今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究其原因,除学生自身的态度问题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写作教学方式不当。因此,写作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借鉴“情景教学”等经验,灵活应用多媒体写作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写作热情,进而逐渐摆脱现在写作教学的尴尬困境。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自我主动创作,激励学生勇于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却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写作法,只教给学生固定的套路。这样一来,学生写出的文章变成了批量生产的铅字,读之如同嚼蜡。对此,教师应主动摒弃这一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于强调作文的格式、格调、内容等,而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写自己喜欢写的文章,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写作教学注重感情培养

文章写作的目的是将心中所想所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而人只有经历过生活实践,才能在心中有所想所悟。所以,在布置作文题目时,教师要注意题目和生活的相关性,积极引导学生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写作。如在假期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记述假期中经历的有意义的事等。

另外,时代潮流发展迅速,初中生可能对这些新兴事物了解得更多些,而对一些老的事物不太了解,这就使得学生在面对相对老旧的话题不知如何下笔、感到无话可说。对此,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在写作教学中注意贴合实际、跟进潮流,多提些学生熟悉的作文话题。这些话题不但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还能使文章变得真实饱满。

4鼓励扩展阅读,培养学习兴趣

一个人只有拥有一定的阅读量,才会拥有足够的知识量。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容易明白文章的内涵和行文脉络。学生的阅读量增大后,写作水平必然也随之提高。而且,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而这些也都是写出好文章的基础。因此,鼓励、督促学生不间断地进行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是个长久性的任务。

学习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心理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这一愿望将为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5引导学生学会改作文

在现有的写作教学模式里,学生的作文大都由教师批改。对于批改的结果,学生往往更关心分数,而忽视了教师评语的价值。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为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积极锻炼学生推敲文句、剖析文理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找出作文中的不当之处并加以修改,或让学生试着变换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写作。具体来说,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采取让学生自批作文或学生间互批作文的办法进行作文评改。当学生批改自己的作文时,就会自我反思,积极思考如何更正自己的表达方式。当同学之间互换作文进行批改时,就会很容易发现别人的不足之处,进而反思自己的作文,取长补短。

论新闻播音的瓶颈与突破 篇3

新闻节目是一个电视台的立台之本,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而新闻播音作为新闻节目中的“重头戏”,其作用与地位毋庸多言。积极振作的播音状态、规范清晰的发音语流、明快利落的节奏、认真严谨的态度,正是新闻播音的魅力所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笔者在当前的新闻播音中遇到了四点困惑。

一是新闻语体特点鲜明,事实清楚,节奏明快,新闻性强,如时政新闻,反映国家大政方针和典型新闻事件,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能引起受众关注的新闻,在这类播音中,虽然做到了语流顺畅、吐字清晰、规范、有力,分寸把握得当,但播音中缺乏创新与突破,话筒前状态不够积极,缺少对象感和交流感。

二是新闻性不强、生活气息浓厚,且发布在老百姓身边的、有相当关注度的民生类新闻,如我们电视台的新闻零距离栏目,报道的都是些小区停车位收费问题、故障电梯问题、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等民生类新闻。这类新闻是笔者的弱项,因为受多年新闻播报严肃端正、字正腔圆、语速平缓、不夹杂个人情感等新闻播音程式化的影响,对于这种兴起时间不长、但受众基础强大的民生类新闻播音形式,笔者有着先天的不足,虽然单纯从新闻播音的吐字发声来讲笔者无可挑剔,实则有句无章,缺乏具体的态度,没有很好地把新闻文字播报转化为“讲故事、说趣事”的说讲方式,给人“冷、僵、空”的感觉,缺少生活温度。

三是难于坚持用标准普通话严格规范方言发音,播音中受制于领导或受众,往往违背原则的妥协。如:“惠”字,根据最新汉语词典作为姓氏用时标准读音应为huì,但基层领导干部刚好有此姓氏者,坚持要我们读xi,实在让人无奈。还有“坳子村”,正确读音应为ǎo zi cūn,但我们当地方言却读作niǎo zi cūn,为此好多观众打电话来质问我们播音员,领导虽然知道我们是正确的,但也只能让我们委曲求全了。

四是播音状态不佳,坐在话筒前有口无心,备稿不认真,多次出现接读现象。笔者把这归结于自己工作时间太长,责任心不强,新鲜感淡漠,实质是缺乏对新闻工作的敬畏之心、心中没有受众,冷漠懈怠,纯粹的个人主观因素。

2 三点措施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要提高个人的播音水平,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导向作用,必须从主观努力,从点滴做起,牢固树立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喉舌的神圣感,增强对新闻职业崇高性的认识,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此外,要在新闻播音的创新上下工夫,要找准新闻播音的根基和突破口,继承和发扬传统新闻播音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新闻稿件的内容和形式,使播音的声音形式适应不同新闻类型的表现和变化,并做好新闻播音主持人的培训,具体措施如下。

2.1 依托播音学科的“播音型”培养模式

将目前已有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进行拆分,将播音专业归属于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其中的一个专业。鉴于播音学已有较为成熟、科学的发展体系,新闻播音员专门人才的培养有必要继续保留,并且继续以播音学为依托,播音专业参考播音学科的内容进行教育教学。但笔者建议,将目前已有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进行拆分,将播音专业归属于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其中的一个专业方向,将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人的培养归并至艺术学院进行培养。

2.2 依托新闻传播专业的“记者型”培养模式

建议将记者型主持人的培养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剥离,归入新闻与传播专业,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一个方向进行培养。可以预测的是,未来这一符合媒介传播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将得以延续,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将不再由播音学科培养得来,而是由新闻与传播专业培养的新闻记者转变而来。

2.3 依托业界实践的“制片人型”培养模式

主持人是电视节目的品牌形象,是构成电视节目的人格化符号。长期以来,广播电视媒体都将优秀的主持人资源,作为无形资产进行培育和维护。主持人与节目的关系密切程度,可以用唇齿相依来形容。然而,单纯借助高校输送、公开选拔等招募方式,已经远不能为当下发展速度迅猛的广播电视媒体提供足够多高素质的节目主持人、制片人。介于此种情况,媒体行业自行培养、挖掘复合全面的管理型人才,成为现阶段媒体自行培养相关人才的有效途径。另外,加强校企合作,促成高校与电台电视台联动的方式,使前段输送广播电视人才的高校与终端接收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渠道打通,实现人才互动,共同培养,是一种值得借鉴并有广泛推广意义的尝试与选择。

3 结语

要及时掌握新闻播音改革的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播音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及时调整播音状态,增强职业敬畏感和使命感,心怀国家、心怀受众,相信我们的新闻播音质量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摘要:作为一名基层电视新闻播音员,在长达20年的新闻播音工作中,有经验、有教训;有收获,也有困惑,许是被过多程式化的播音形式束缚的太久,笔者在新闻播音中遇到了瓶颈,这促使笔者不得不对自己的工作做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如何突破网站瓶颈 篇4

摘要:在网络推广营销中,网站优化时我们每天都在认真地做着,但是百度排名和网站流量总也无法突破,就是说总在一个数据之间波动而没有上升的趋势,这就是网站进入到了瓶颈期了,我们要如何突破网站瓶颈期,下面网络推广编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提高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与行为,这个其实就涉及到很多方面了,就拿最近出来之那种百度分享工具,当之网站在添加百度分享工具以后24小时后在百度搜索结果后面就会出现有多少人喜欢之小拇指,这无疑就增加了用户信任度,从而提升用户之点击,从而也就提升了网站之排名。再者网站推广页面用户之停留时间,这就与网站之网络推广内容与网页之美工有关系了,一个干净整洁之网站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觉,相信很多朋友有这样一种经历假如进去看到是排版凌乱之页面相信就不会再注意网络推广内容了,而是直接退出,更不要说浏览内容,所以这种点击就属于无效点击,对网站没任何益处,反而增加服务器之负担!所以提升页面之美观度与可读性也是突破网站优化瓶颈的有效方法。

提高文章原创性

说起内容,想要说之是看了很多之站点有很大一部分之站点皆是采集之,在这其中很有一部分是完全没做任何修改就采集过来之,但是这种站之排名一般皆不是很好,其中有一部分则是经过一点点小小之伪原创,这些网络推广站点有之站点排名好有之站点排名也不行,而那些排名好之站点基本皆是自己原创之内容,而且是高质量的,要想突破瓶颈,网站推广内容方面也不可忽视,每天加大原创力度,尽量保证网站出现新鲜之血液,而且网络推广内容要围绕主题来进行,在引擎之一个更新周期内必须天天坚持,而且定时定量!

外链建设

如果还天天在原来做网络推广外链资源里做,网站很容易出现外链优化瓶颈,

这时需要做之就是找新之外链资源,新之链接渠道,简单之说就是如果原来做外链用之主要是博客与论坛,那么现在可以考虑其它一些渠道,比如问答,比如商业发布平台,更换外链渠道,从而避免网络推广所有外链皆来自己于论坛博客!如果大量之使用了描文本链接,现在需要之就是大量之增加非描文本之链。总之一句话就是大量之研究别人之站点链接情况,从而增加站点外链数量与质量,增加外链之质量与数量和外链之类别,从各个方面增加!

内链建设

内链也是提升网站权重之一个很重要之方面,一般排名比较好的网站,网站结构一定是符合SEO内部结构的标准,是非常友好的。在优化网络推广过程中,就在每一个一级栏目之下面增加了几个二级栏目,然后在相关页面增加了页面调用,从而增加了页面之相关度从而提高了网站首页与内页之内链数量,后来得出之结果是,内链建设也能提升网站之权重。

瓶颈与突破 篇5

【关键词】阿荣旗;人才工作;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利用

一、阿荣旗现阶段人才队伍的现状及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人才队伍的现状

阿荣旗32万人口中,共有各类人才11102人,占全旗人口总数的3.5%,其中党政人才1449人,占人才总量的13.1%;专业技术人才4214人,占人才总量的38.0%;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28人,占人才总量的3.0%;农村实用型人才4647人,占人才总量的41.9%;高技能人才86人,占人才总量的0.8%;社会工作人才378人,占人才总量的3.4%。

(二)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1.工作机制逐步理顺,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旗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进行部署和谋划,在旗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了组织部门负责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2.刚性引才力度加大,柔性引才成效显著。加强了专业技术人才刚性引进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每年调拨一定数量的编制,通过公开招录、招聘等方式,有效缓解了急需紧缺人才不足的现状。大力倡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通过咨询、讲学、兼职、技术合作等形式,为我旗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3.培训资源得到整合,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在安排人才培训方面,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一起抓。在整合培训资源方面,既坚持立足本地,又主动争取外援。利用党校、农广校、教师培训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开展常规的主阵地培训,聘请各地知名专家教授来我旗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各类人才到先进发达地区通过学习考察、交流等方式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推动我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各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人才队伍的现状已不能满足我旗未来发展的需求。在总结经验和借鉴先进的基础上,制约人才队伍壮大和人才工作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高层次人才缺乏

目前,我旗共有各类人才11102名,仅占全旗人口总数的3.5%,而且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与发达地区相比,人才密度差距较大,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近年来经济始终保持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而人才增长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人才制约因素日益凸显。

(二)人才的吸引力不强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旗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城市功能不完善、吸引和聚集人才的载体不多,都制约着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受单位编制限制,人才进入渠道不畅;规模大、实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中型企业较少,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容纳高层次人才的空间有限,能够提供给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机会更有限;工资福利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磁场效应”不强。人才外流形式严峻,每年高校录取人数较多,但回本旗工作和创业的较少;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创造性劳动的人才普遍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致使本地人才严重流失。

(三)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从分布上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生产一线人才少。从专业结构来看,传统的教育、卫生、农业等专业型人才较多,工业经济、城市规划、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土木工程等专业性人才相对较少。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人才较短缺,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比较明显。从知识结构上看,中专和大专学历人才较多,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和高层次的人才所占比例很小。

三、对策建议

(一)用科学的人才观引领人才理念创新

1.转变观念。加强“人才强旗”战略宣传力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基层,不唯文凭,不拘一格,把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能人全部纳入人才开发的视野,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质和量的双向提高。

2.建立统一协调的人才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行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积极制定适合旗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创新紧缺人才引进机制

1.以项目为载体引才。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和呼伦贝尔市“1255”发展思路总要求,结合项目带动战略,依托“项目+团队+人才”的模式,以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农业发展项目建设为载体,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重点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引进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实现重大项目、技术与人才的紧密集合。

2.以产业支撑集聚人才。围绕有色金属冶炼、农畜产品深加工、建材产业等产业集群,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开展交流合作,集聚符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努力形成“人才驱动—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

3.以需求为导向引才。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积极主动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参与全旗经济建设。

4.实施“人才回流”工程。我旗高校毕业生回本旗工作的很少,在大力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鼓励本旗籍毕业生回家乡创业。

(三)着力优化人才队伍布局和结构

1.在人才流动中要突破区域限制、部门限制和城乡限制,鼓励人才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流动,这既是促进人才流动的要求,也有利于更好地盘活、用好各类人才。

2.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工作,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精神,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基层后备人才队伍。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瓶颈与突破 篇6

我国村镇银行的基本特征及现实意义

(一) 村镇银行的特征

首先, 同一般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相比, 村镇银行的设立门槛相对较低, 在县域范围内设立村镇银行, 最低的注册资本限额为300万元人民币, 在乡镇范围内仅需100万元人民币;而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 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金最低限额也要5000万元人民币。其次, 作为一级法人, 管理层次少, 决策链条短, 反应速度快, 治理结构扁平化。再次, 虽然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 村镇银行是股份制银行, 产权结构多元化, 但是村镇银行不允许跨区经营, 只能立足本地, 服务当地“三农”。

(二) 村镇银行的现实意义

农村经济的发展, 需要国家的各种政策支持, 也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村镇银行的设立, 丰富了农村金融供给、有利于改善县域经济的投资瓶颈, 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此外, 对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 丰富了农村金融供给。很久以来,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就存在着“贷款难”、“难贷款”的现象, 村镇银行的成立为农村金融市场注水, 创新了贷款模式。作为独立法人的村镇银行具有信贷措施灵活、决策快、经营机灵活等特点, 为农民和农户解决了长久以来的“难贷款”的问题, 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二, 扩大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长期以来, 农信社几乎是农村金融市场唯一的金融机构, 经营效率不高, 产品单一。村镇银行的成立, 给农信社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力, 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也促进了农信社的改革, 逐渐形成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发展的金融市场环境, 为“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三, 提高了农村金融覆盖率。目前, 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基本包括农行、农信社、农商行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以及近几年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新担保公司、从事民间借贷的投资公司等金融组织。据相关数据显示, 截止到2006年年底, 我国行政村的金融机构覆盖率仅为3.28%, 其中, 高达65.4%的乡镇, 除农信社和邮政储蓄机构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的银行金融机构设立。此外, 在我国西部等偏远地区, 有86.7%的行政村没有银行金融机构覆盖。自2006年开始组建村镇银行以来, 截至2012年3月, 全国已有987家村镇银行成立, 平均每个省份有32家村镇银行成立, 提高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覆盖率。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 村镇银行设立的基本情况

在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如干意见》中, 鼓励广大资本流入农村金融市场。2007年在《规定》中, 明确指出村镇银行按照“低门槛、广覆盖”的设立原则, 从四川、内蒙古、甘肃、青海、湖北、吉林等省区开始试点。

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于2007年3月1日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镇挂牌成立, 这标志着我国深入发展农村金融拉开了序幕。当年10月, 试点范围扩大到了31省份。截止2008年底, 已有91家村镇银行成立。2009年7月, 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 指出在未来3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再成立2017家村镇银行, 至此, 村镇银行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11年, 银监会统筹中西部网点覆盖和农村金融服务具体情况, 按照“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挂钩”的原则, 引导村镇银行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 大力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问题, 截止到2011年末, 全国有726家村镇银行。

(二) 村镇银行的经营情况

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一般来说, 设立的2年内村镇银行可以实现扭亏为盈, 但是由于网点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客户资源较充裕, 再加上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村镇银行的盈利速度也相对较快, 1年时间就可以实现盈利;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则需要2年甚至更长时间。2008年和2009年间在浙江成立的8家村镇银行, 在2010年末就已经全部实现盈利;北京怀柔融兴村镇银行在成立当年就盈利18万元;哈尔滨银行在甘肃会宁设立的村镇银行, 2011年盈利1200万元。

但是, 全国范围内村镇银行的运营还未实现整体盈利。据央行统计, 2011年末, 村镇银行的平均利润率为4.49%, 比小额贷款公司8.99%和农信社16.82%的平均利润率都低, 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已高达22% (中国金融网, 2012) 。虽然村镇银行盈利水平不高, 但是支农力度比较很明显。截止2011年末, 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 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 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31.5亿元 (银监会网站) 。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瓶颈

(一) 目标定位偏离

银监会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解决农村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 将城镇或发达地区的闲余资金注入农村金融市场。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 不少村镇银行以“追求盈利”为目的, 贷款资金的流向存在“支富不济穷”的问题, 远远扭曲了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偏离了“为三农服务”市场定位。此外, 村镇银行大多设立在县域城区, 如:截至2013年2月, 浙江省共设立118家村镇银行, 其中大部分都位于县城, 服务对象以盈利便宜的大中企业为主, 而不是急需资金的微小企业和农户, 重心没有下沉到底, 新设立分支机构也是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 支农效果不佳。另外, 有的村镇银行只是主发起银行用于规避监管实施套利的工具, 为其母行提供票据转贴现业务或者发放大额贷款。

(二) 吸储困难大

村镇银行,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 在当地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 再加上物理网点少, 没有发行自己的银联卡, 其支付结算功能相对较差。客户只能到银行网点办理业务, 使得吸收存款更是难上加难。在金融高度网络化的今天, 村镇银行的发展遭遇到极大的挑战。此外, 村镇银行的每来一笔款项都是通过跨行、跨区, 费用高昂。加之, 村镇银行在乡镇没有网点, 取款很不方便。在农村, 很多家庭一般都是家里的壮丁在外打工, 会涉及很多的转账汇款、存取款业务, 由于村镇银行的自身条件的限制, 不能为当地居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所以农民一般不会选择村镇银行为常用行, 然而, 在这些典型的“打工经济”现状下, 不能有效抢占这块“蛋糕”, 也就意味着村镇银行失去了大部分存款来源。

(三) 竞争力缺乏

村镇银行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 按照银监局的规定, 村镇银行和其他同业竞争者的经营业务几乎相同。但是, 由于村镇银行没有自己的行名行号, 所以不能直接接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 这就导致汇款等业务不能正常办理, 为客户带来极大的不便, 从而大大降低了村镇银行对公众的吸引力。此外, 在国家政策扶持方面, 村镇银行也处于不利地位。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实行3年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营业税减按3%的税率征收, 之后, 优惠政策又延长了3年。相比之下, 村镇银行则有较大的税收负担, 按照商业银行的标准缴纳所得税和营业税。除此以外, 村镇银行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 资金缺乏时, 只能选择向当地金融机构借入资金, 这使得村镇银行的运行成本大大提高。

(四) 贷款风险大

贷款风险是一种违约风险, 是指贷款人在经营贷款业务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在所有的银行经营业务中, 贷款业务是村镇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 贷款利息收入占其总收入的95%以上, 而这些收入基本都来源于农户、农村中小企业获得的资金。然而,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 生产周期长且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当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无法取得预期收入时, 村镇银行就会面临被迫违约产生的贷款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

(一) 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

村镇银行要始终坚持自身的发展宗旨, 切实为三农服务;明确自身定位, 做农民身边的银行, 把服务对象着力放在低收入家庭和贫困农户等弱势群体上, 为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全力支持。在服务农业发展的同时, 村镇银行要逐步确立自身的金融主导地位, 凭借自身在金融产品方面的优势, 扩大并建立稳定的客户群, 在壮大自身力量的同时, 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 加大宣传力度, 拓宽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金融机构, 成立时间短, 认知度不高, 针对这种情况, 村镇银行可以加大宣传力度, 执行基准利率上浮20%的存款利率, 推出让利于存款客户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 村镇银行要积极地推进分支机构的建设, 在充分考察市场的前提下增设新的营业网点, 一方面可以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把当地的闲散资金吸收进来, 增加本行的存款量。在营销存款的同时, 我们也要积极地去了解农民的金融需求状况, 为其提供相应的贷款服务, 贷款客户派生出来的存款, 要继续营销, 保存量争增量, 多渠道吸收客户的资金。除此以外, 村镇银行要提供优质服务, 让每个到行办理业务的客户都享受到贵宾式服务, 对各类客户免收开户费、管理费, 做到真正从客户出发, 为客户考虑, 建立良好的客户群体, 形成存款规模。

(三) 创新金融产品, 提高竞争力

村镇银行要做充分的市场调查, 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及客户细分。在做好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 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 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金融产品, 来有效满足他们的生产、生活需求, 在此过程中, 村镇银行也要积极去探索客户的潜在需求, 在做已有金融产品的基础之上, 丰富金融产品类型, 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例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也有所提高, 可以为其提供子女助学贷款;农民手里的闲散资金也越来越多, 我们可以为其提供理财、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对需要资金的家庭, 我们也可提供贷款服务, 探索新的贷款模式, 引进担保公司或实行小额无担保贷款模式, 解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

(四) 健全法制建设, 改善信用环境

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 在经济活动中, 不少人因不守诚信给他人、集体和社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减少损失, 我们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从几个方面做起:第一, 以县域为界, 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征信系统, 用于采集农户的基本信息, 包括家庭基本信息、收入信息以及与银行的交易信息等, 建立农村征信系统, 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成本;第二, 开展信用评定工作。根据农户的信用纪录等评定其信用等级, 信用级别越高, 可享受的优惠措施也越多, 这样能有效激励客户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 改善信用环境;第三, 开展多渠道的信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针对不同的人群特征, 采用相应的宣传教育方式, 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 让大家切实地认识到守信的重要性和失去信用的惨重代价, 自觉地参与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中来。

结论

总体来看, 近几年来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也在某种程度上, 确保了农村地区的存款服务本地区, 并将一定范围内的民间资本、城市资本引入农村地区, 增大了县域资金的供给, 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覆盖率, 方便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 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但是, 村镇银行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诸如, 市场定位偏离目标、吸储困难大、竞争压力大、贷款风险大、盈利压力大等等。因此, 应该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加大宣传力度, 拓宽资金来源、创新金融产品, 加大竞争力、健全法制建设, 改善信用环境等, 为村镇银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周立, 周向阳.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J].经济学家2009 (8) :52.

[2] .王东升, 史蔓丽.村镇银行:忽如一夜春风来[J].中国金融家2007 (3) :33-34.

[3] .李德.我国村镇银行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探析[J].华北金融2010 (8) :22-23.

[4] .黄小华.论村镇银行经营风险的法律防范[J].知识经济2012 (4) :15-17.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瓶颈与突破 篇7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素质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创业不仅指创业者个人或者创业团队转变择业观念,利用知识、能力和社会资本,通过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社会经济单元。创业还指创业者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所学专业、能力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这个职业的成功准备条件,最后创立基业或创办事业,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效益。有关调查表明,成功创业者无一例外地感觉到创业经历是那么令人陶醉、亢奋、激动,甚至欣喜若狂,能在创业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享受个人的满足感、成就感、挑战性及丰厚的回报。

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 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不清、观念落后等,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据调查了解,目前对创业教育有如下不正确的认识: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只是一部分人的自然禀赋;创业具有高风险,企业家创业的成功来源于冒险精神;创业意味着创新,意味着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把创业理解为创建企业,局限在小企业、个体户的范畴,想当然地认为创业是少数人的行为,离我们很远;创业就是创新,与技术发明紧密相关,属于技术经济、创新管理等研究范畴,等等。

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等保守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即使有创业想法,也还需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无形压力。此外,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未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基本保障,使得大学生必须面对创业失败及由此而导致的各种后果,甚至生存危机。

2. 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把握存在误区,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步伐。

高校创业教育的定位上,重创业精神,轻创业实践;在主体上,以校内行管人员和教师为主,缺少企业家指导;在内容上,以励志教育和成功案例为主,缺少商业技能;在形式上,以论坛、讲座为主,忽视创业实践和创业平台建设;在参与方式上,以创业计划比赛为主,忽视商业实战演练;在扶持方式上,以贴息、无息贷款为主,缺少股权投资。

由于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一般由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或者经管学院的老师承担,绝大多数没有从事过企业经营,自身缺乏创业实操经验,结果多半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随便翻看一下各种版本的创业教材就会发现,学院派的创业课程往往着眼于“创业的定义”、“为什么要倡导创业精神”、“创业计划书的格式”等书生气很浓的议题,一旦进入创业实战领域的问题,往往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能切中要害,这也是学校创业课程往往让同学们感觉“不解渴”的主要原因。

3. 社会对创业教育扶持不到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及后续发展。

融资渠道不畅通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但都是以贴息、无息贷款为主,而且贷款金额有限,以3-5万元居多,最多也就10万元,主要用做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由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熟度不够高,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不够通畅,这使得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二次融资存在一定困难。

国家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后续发展。受国家科研经费投向等因素影响,国内企业并非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对创新型企业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目标不明确,规模偏小,影响了大学生创业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原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企业的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

大学生创业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贷款、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未能形成明确而完备的体系,相互间联系与支持的力度不够紧密和充分,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明显。而且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积极性。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瓶颈的突破

1.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开展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表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的意识。这是创业人才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高校创业教育应把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放在首位,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要为此作出努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拓宽渠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上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指导作用;教师应结合教学启迪学生创业精神,通过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了解创业的过程、风险,形成创业所需的坚韧性、适应性的心理品质,消除对创业的恐惧。思政等人文学科教学,应致力于对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精神和创业理想,形成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识。在管理中体现人本思想,引导学生处理好个性与合作性、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创业品质。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精神。

2. 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需要胆识、精神、机遇,但也离不开学识和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要求的能力,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前提,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它强调机会,更要求创业者有完整、缜密的实施方法和高水平的学识和能力。创业是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个体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结合。创业能力主要包括:诚信素养,积极心态,科学管理时间,学习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提升创业能力,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类型可以采取课堂教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育环境利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手段,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硬环境指学校创业园区、小型创业孵化器等,软环境指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来建立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相关咨询和帮助,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其次,要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是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增强创新意识,锻炼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二是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3. 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服务。

积极引导社会专业化机构机构尽可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法律、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整合有关部门信息资源,开通并有效利用各地的大学生创业信息公共服务网,及时发布国家和各省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办事流程、创业信息、服务资源等公共信息。

摘要:目前, 创业教育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仍存在认识片面、教育误区、扶持不到位等问题, 阻碍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作者从培养创造性人格、提升创业能力、加强创业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口, 以促进创业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造性人格,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惠琴, 赵婷婷, 郑修兴.走出创业教育的误区[J].昆明冶金高等专业学校学报, 2007, 3.

[2]张剑英, 回娅冬.论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

[3]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3) .

瓶颈与突破 篇8

随着我国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地位的初步确立特别是继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举办的一系列体育赛事等催生和刺激了体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加强和提升,同时体育旅游产业的产品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体育旅游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对新时期下的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体育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及具体策略的制定都必须以此时代背景和特征为基础。

新时期特征的内涵及其对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决策:从体育旅游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和视角来看待其总体战略布局和发展规划问题;探索体育与旅游在新时期下结合模式和形式创新,打造大体育旅游局面;以差异化营销战略和思维为出发点,根据对于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的细分开发具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应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实现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相关主体和相关业务环节的整合和集成管理。这些内容和方面构成了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的关键和重点。

2 当前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存在瓶颈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和市场融入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相伴而生的,它一方面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调查统计显示,2002~2010年期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年均达到了6.8%,2010底水平更是达到了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11.2%,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巨大的资源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01~2010年期间年均投入增长幅度超过了8.7%,2010年体育旅游产业的总投入水平达到了2001年的水平的14.3倍,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个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并且市场机制由辅助作用向主导作用转变,体育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和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归纳总结起来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由于缺乏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经营主体和经营环节方面的考虑,使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缺乏宏观上的战略统筹和对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的驾驭能力和预测能力。一份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规划布局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策略规划和战略布局所包括的战略战术产业主体和经营层次的数目仅为欧美国家该项指标数值的1/17.3,由于缺少这种战略规划和统筹能力,使得产业内部相关主体之间出现的利益博弈行为在2005~2009年期间平均每年以6.8%的速度增长,使得整个体育旅游产业的经济损失达到了上百亿美元。

第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由于缺乏对于体育和旅游两者内涵及外延的深刻解读和创新,使得在如何将体育融入到旅游以及利用旅游来促进体育的发展方面都存在着具体操作层次上的应用模式和解决方案欠缺的问题。一份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体育旅游结合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4~2010年期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中对于体育和旅游结合方面的投入幅度年均不超过2.8%,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新模式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经济效益贡献率水平在2009年底仅为18.3%左右,而同期国外地区的该项指标的数值为68.1%,其差距是巨大而明显的,由于对于体育和旅游两者结合的探索局面滞后使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收到很大限制。

第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由于缺乏对于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使得目前体育旅游市场中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和特色逐渐减少,不同体育旅游细分市场上的产品服务同质性日趋严重,不符合目标市场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状况。一份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产品服务差异化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底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中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系数为0.68,呈现出较高的正相似性,同时数据也显示,2005~2010年期间体育旅游市场的产品服务差异化程度在以每年8.3%的速度和水平在缩小,而在体育旅游的其他细分市场上则平均有57.3%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和服务,甚至约有9%的领域存在空白。

第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由于缺乏对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了解,使得体育旅游相关业务环节和相关主体之间的衔接和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制约了其对于市场需求的整体协同基础上的反应速度。一份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4~2010年期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增长幅度年均仅为2.1%,是该期间体育旅游产业市场份额增长速度的1/13,另外数据还显示,信息技术应用所覆盖的体育旅游产业的领域和环节在2010年底仅达到了27.3%左右,和国外横向比较来看,约有仅30%-50%的距离差距。

3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瓶颈突破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新时期特征基本内涵及其对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瓶颈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相关体育旅游产业知识理论特别是对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科学的市场调查和深刻的分析,同时借鉴周边国家和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进模式和成功经验,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新时期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及其瓶颈突破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应该从体育旅游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范围和全局上去规划和布局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问题,依靠产业链成员之间的基于效率最大化基础上的劳动分工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安排相关业务职能的划分和部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的主体和众多的相关产业和配套环节,而如何将这些相关主体和环节进行有效的链接并使之组成的整体发挥最大的效能关系着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发展前景,为此,需要从产业链的视角将每一主体的产业链链条位置和角色及其所担负的职责进行重新的定义和调整,并构建基于互利共赢基础上的战略合作机制,来保证体育旅游产业链主体不会出现出于短期利益博弈的机会主义行为。

第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应该充分理解和深度挖掘新形势下体育和旅游两者各自的内涵及其交叉领域,探索两者有机结合的多种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为体育旅游产业的消费者和相关经营主体创造更多的产品服务享受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体育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既包括体育设施、体育项目、体育赛事等这些实体项目,又包括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文化项目,后奥运时代大型体育赛事后一般会伴随着新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而目前体育和旅游的结合上其途径手段和模式还仍然处于初步阶段,体育和旅游相结合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还有待提高,为此需要深度挖掘体育和旅游相结合的结合点和内在衔接点,以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应该在对于体育旅游市场科学的市场调查研究和有效的市场需求细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和占有情况开发出具有一定特色服务于一定细分市场的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差异化策略塑造独有价值和利益以培养体育旅游产业的品牌形象。目前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较小,所定位的目标客户群体和其价值利益定位基本趋同,而与此同时在个别细分市场上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却迟迟都不到开发,为此需要就目前体育旅游市场上产品类型及其组合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同时对比体育旅游细分市场的细分需求找出哪些得到了满足、满足程度如何,哪些尚未得到满足、自身的资源条件是否能够提供该项产品和服务,以这种寻求细分市场的差异化策略开辟新的市场领域。

第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应该对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特别是对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体育旅游产业中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进行创新性探索和跨越式思考,研究和制定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如何借助虚拟化信息数字平台开创新的营销模式的解决方案。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特别是无线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体育旅游产业业务开展和营销活动更为强大更为快捷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体育旅游产业的目标客户人群的年龄教育收入等结构属性也与信息技术数字化平台的特性两者具有更多的切入点和基因共性,信息技术平台对于整合体育旅游产业相关链条主体及其各子系统的共同行为和信息共享程度有着先天的优势,这对于提升体育旅游产业对于市场需求的快捷反应是关键的。

4 结语

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在后奥运时代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发展内容和更快的发展速度,使得体育旅游市场正面临着重大的结构转变和调整阶段。本文在分析了目前体育旅游产业基本发展态势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瓶颈的突破策略:从体育旅游产业链的层次去统筹规划其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强调产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战略合作和整体协调;根据新时期旅游市场的特点深度挖掘和探索体育和旅游两者结合模式和具体策略;以差异化营销为手段,基于体育旅游细分市场新的需求和自身资源特色及占有情况开发具有一定差异化和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大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在体育旅游产业中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对相关业务和主体的链接和整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明旭.体育旅游研究现状刍议[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10) .

[2]唐成, 向勇, 夏廷富.灾后川西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的重建与再构[J].经营管理者, 2011 (16) .

[3]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化发展特征与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08) .

[4]徐虹, 彭宁, 洪鹏鹏.体育旅游整合营销与管理研究综述[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 (1) .

[5]吕崇东.知识经济与内蒙古特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J].河套大学学报, 2007 (3) .

餐饮连锁业信息化的瓶颈与突破 篇9

然而, 调查数据也显示, 时下我国餐饮业中超过85%的企业尚没有进行信息化推广应用, 餐饮业运用餐饮管理系统的企业不到30%, 实施成功满意率不到18%。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餐饮业信息化建设仍较为落后, 处在最基本的初级应用阶段。

餐饮连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挑战

餐饮连锁企业如何突破餐饮连锁经营的管理瓶颈, 成功实现转型?如何继续做大做强, 其重要途径又是什么?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西餐在中国快速发展, 喜来登、希尔顿等国际联号酒店在中国高端餐饮场所不断地攻城掠地, 其成功的基础就是标准化管理, 其中信息化管理是标准化管理中的中心一环。

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 对于餐饮连锁企业而言, 信息化是彻底改变企业经营面貌、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法宝。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 搭建高效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建立以总部为管理中枢的一体化管理网络, 实现对餐饮企业进行系统而全方位的精准化和集约化管理, 才能提高连锁餐饮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管理效率, 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餐饮业被称为中国的黄金产业, 如今我国餐饮业正迎来一个大发展的美好春天, 市场潜力巨大, 前景非常广阔。据统计, 我国现有各类饭店、餐馆近400多万家, 年营业额超过7300亿元人民币, 近几年一直保持高达15%-17%的年复合增长率, 餐饮企业从单体店面经营向连锁化、规模化、集团化的经营方向不断发展。而从目前来看, 我国餐饮业, 尤其是中小餐饮企业仍面临着不少困难, 包括营销方式、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诸方面都存着诸多的问题, 遭遇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目前国内许多餐饮企业是家族企业,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单店经营时表现还不错, 但是当企业发展到四五家店面以上的时候, 管理就易出现了问题, 都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甚至濒临“树大易倒”之境。并且, 我国餐饮业全面迈进“微利时代”, 步入行业洗牌期, 因此必须探索新模式, 迅速由传统的“粗放式、模糊式、经验式经营”向“精细化、流程化、连锁规模化经营”转型, 以求屹立于市场不败。

目前我国餐饮连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挑战表现如下:

餐饮企业领导人缺乏对于先进管理理念的理解, 对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够。由于国内多数餐饮企业是通过小本经营、勤俭持家而积累起来的, 老板们的文化水平大多较低, 管理理念较为陈旧, 对信息化不重视, 舍不得投入。

对餐饮连锁信息化发展认识不清, 对信息化存在一定的误解。不少餐饮业老板以为信息化就是那些“收银机”或是“POS机”, 以为用电脑进行收银、点单就是信息化了, 不少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 也仅局限于为配合税务机关的发票政策而配置的票据打印系统, 目标低浅。其实酒店餐饮的信息化远不止于此, 而这些误解, 却妨碍了餐饮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大局。

误以为其他行业连锁管理能移植到餐饮业, 可依葫芦画瓢, 结果事与愿违。餐饮连锁有自己鲜明的行业特点, 与其他行业相比, 管理重点有很多不一样, 更注重过程管理、损耗管理和关键点管理, 其他行业如超市、家居、服装等的成功连锁模式并不适用于餐饮领域, 即使把麦当劳的管理软件用到烤鸭店的连锁管理上, 效果也不一定好。然而不少餐饮连锁业却乐于简单复制, 结果常差强人意。

认为餐饮管理系统实施很简单, 是信息部门的事情, 可一蹴而就。不管是CRM、OA还是BI、ERP, 其应用于餐饮企业, 也只是一个工具, 关键靠人去用。而企业应用深度与否取决于企业领导层重视程度, 和配套的管理制度保证以及供应商的服务能力, 多方面缺一不可。仅仅通过信息部门去推动, 最终只会导致在整个餐饮企业应用的失败。

以为软件功能越多越好, 完美就是至善, 结果常不如意。中国餐饮业态十分复杂, 然而一些餐饮软件商为了兜售产品, 不断夸大产品, 把其软件的作用与功能说成可以“包打天下”。其实, 功能并不是越多越好, 功能过多反而显得浪费闲置, 增加无谓费用。其次, 餐饮系统越复杂, 服务成本直线上升, 将来隐形风险也增大。

餐饮信息化管理的内容与作用

企业应用推广餐饮信息化管理系统, 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做到有效控制餐饮成本, 给管理层提供随时随地决策的依据, 全面改善客服水平, 快速提高市场竞争力。

目前较好的餐饮I T管理系统可以全程跟踪一道菜的过程——哪个厨师做的, 客人点菜后几分钟上的, 什么时候退回来的, 什么原因退回来的, 甚至这道菜毛利率, 各个细节都能一清二楚。每到月底, 也可以统计某一道菜, 卖出多少份, 用了多少原料, 赚了多少钱。而通过餐饮的查询决策系统, 决策层可方便查询营业收入统计、人均消费额、翻台率等等。

一个良好的餐饮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基本功能:

前台管理:点菜收银, 接待预定, 补打账单, 吧厨出品, 交接班, 财务上缴;

基础数据:酒菜设置, 特价促销, 酒菜折扣, 酒菜组成, 房台设置, 消费方式, 员工资料;

辅助管理:会员资料, 会员消费, 挂账管理, 挂账交款, 账务处理, 冲账;

库存管理:单据管理, 往来单位, 库存账务, 库存盘点, 库存期初数据录入, 当前库存, 供应商供货明细, 商品进货统计;

查询分析:账单查询, 点单查询, 交接班记录, 财务上缴记录, 点单分析, 销售分析, 员工业绩;

报表:营业明细表, 月营业报表, 年营业报表, 酒菜销售明细表, 酒菜销售汇总表, 酒菜预定统计表, 酒菜月 (年) 销售统计表, 酒菜销售统计表;

系统管理:系统设置, 数据初始化, 数据备份, 数据恢复, 操作员管理, 更改密码, 权限管理;

上海福记 (联合) 餐饮发展有限公司是香港福记国际控股集团在大陆的全资公司, 凭借自身强大的管理运作体系, 努力将其打造成了国内一家餐饮航母。那么是什么让福记取得如此卓越的业绩呢?这离不开福记在整个餐饮信息化流程方面的全面投入与建设, 为福记的长盛不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福记餐饮管理系统中, 从最初的PC点菜流程到触摸屏点菜、智能厨房传菜到CRM客户营销管理系统、平衡积分管理、IC卡系统以及菜品分析、经营分析等BI系统, 可通过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功能, 可把一天、一周或一个月所有点过的菜, 按照数量或金额进行排名, 然后可得知哪些是最畅销的菜, 哪些是最滞销的菜, 并应用波士顿矩阵分析出本企业的畅销率和毛利率 (额) “双高”的菜品群 (明星类菜品) ;畅销率和毛利率 (额) “双低”的菜品群 (瘦狗类菜品) ;畅销率高和毛利率 (额) 低的菜品群 (问号类产品) ;销售增长率低、毛利率 (额) 高的产品群, 等等, 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既适合餐饮企业发展又能迎合顾客品位的菜肴体系和定价策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餐饮连锁业信息化当以选型为纲, 进行突围推广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餐饮管理软件, 作为一个管理利器,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日显重要, 如何选购、实施和应用, 尤其是如何进行系统选型, 已是每个餐饮连锁企业进行信息化必须重点关注的关键课题。

其一, 要从领先品牌选起。正如选股重点要从绩优股、龙头股中“点将”一样, 选购餐饮管理系统也要从优秀软件、领先软件中的品牌挑选, 往往就八九不离十, 项目实施失误率就非常低。

其二, 要从高性价比确定产品。现在餐饮软件良芜难分, 企业选购必须谨慎, 要注重投资回报率。价格是企业选购软件的主要因素, 而那些价廉物美、性价比高、针对性强的管理软件更应成为餐饮企业首选产品。其中是否具有成本核算、原料控制管理等基本功能, 是考察一款餐饮管理软件优劣的首要条件。

其三, 要从服务品质和提供个性化管理需求加以考验。餐饮管理系统建设也是一件大工程, 开发供应商应具有专业性、远见性, 不仅能提出最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 而且能够提供长期、完整、合理的售后支持服务。其次, 不同类型餐饮企业存在不同的个性需求, 这就需要餐饮信息化系统最好能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如中餐厅餐饮信息化解决方案、休闲餐厅信息化解决方案、火锅店信息化解决方案、快餐厅信息化解决方案等等。

其四, 要能支持二次开发、自定义扩展, 能做到集约化管理。是否具有良好的软件扩展性, 完全遵循模块化设计思想, 用户可自行添加或链接自主开发的模块吗?甚至提供源码, 以供用户作为二次开发参考、指导吗?如一些企业今后需增加“酒菜销售汇总表”或“顾客消费情况表”的功能项目, 二次开发、自定义扩展的功能就显重要了。

其五, 要具有较高的软件成熟度。试用用户和用户群是否广大, 目前有多少成功用户?有无行业经验?软件可否接受大量用户的检验?软件从开发至今历经多少版本升级?软件成熟度如何?用户反应如何?这些都是餐饮企业进行系统选型的重要参数。

而在餐饮信息化的实施、应用情况,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较为重要:

一是领导要带头推广, 并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毕竟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 领导身体力行才能带动整个单位成功运作信息化项目。同时, 领导要多听取其它部门的意见, 协调好各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 餐饮管理系统才能顺利投入运行。

二是系统实施要分步实施、从易到难。建议对信息化了解不太多的餐饮企业可以先从最紧迫及最需要规范管理的部门入手, 如库房原料管理、前台营业等, 在基本的应用稳定下来后, 企业可以再考虑上无线点单系统、OA、CRM等项目。

三是全面做好培训。培训分为领导培训及一般用户培训, 领导培训需要掌握相应餐饮系统的基本使用并了解餐饮系统的权限设置, 一般用户培训需要掌握餐饮系统的基本使用。

四是用好试用环节。可利用一些餐饮管理软件开发商提供的试用条件, 进行为期三个月以上的测试, 以全面检测系统的优劣、适用与否, 不行, 就退回完善;可行, 则进入项目实施验收。

瓶颈与突破 篇10

关键词:审计机关;信息技术;应用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8-0083-02

信息技术在审计机关中的应用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开始,其在审计机关当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但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加深,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会越来越多,审计机关信息技术应用也是约到了瓶颈,导致审计信息化建设遇到障碍,停滞不前,这对于审计工作发展显然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而审计机关应该加强重视,积极寻求突破瓶颈的方法。

1 审计机关中信息技术应用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普及,审计机关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也是越来越多,目前AO技术已经在审计机关当中得到了普及,对于AO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组织了很多措施,包括加强培训、加强推广力度,使得AO应用已经基本覆盖所有的审计项目,也成为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审计工具,这大大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OA平台、计算机联网都在初步布置和搭建当中,审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创新信息技术也是在审计工作当中层出不穷,使得审计信息技术从单一领域也开始向多领域复合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但随着审计信息技术在审计机关中应用的加深,信息化建设脚步却越来越缓慢,审计机关中存在的问题逐渐通过信息化建设暴露出来,导致审计信息技术在审计机关应用当中遇到瓶颈。

2 审计机关中审计信息技术应用瓶颈

当前在审计机关当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在不断推进,但脚步和效率越来越低,发展到一定程度遇到瓶颈是必然,当前审计机关当中审计信息技术应用遇到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审计人员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认识存在偏差

审计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审计工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未来审计工作发展的主要出路,因而国家对于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视的,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硬件和平台建设力度,但实际的应用效果还是要看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工作当中应用信息技术其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没有提升。

但目前很多审计机关领导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往往是将重点放在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上,而忽视了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这使得信息技术在审计机关中的应用推动困难,导致审计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缺乏动力,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2.2 审计机关中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

审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既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又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的审计工作经验,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这两方面能力很难兼得。在当前审计机关当中具备丰富审计技术和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存在较大困难,他们对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掌握非常不熟练。而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但在审计工作经验方面还比较缺乏,审计信息技术无法发挥出全部的效用来,导致信息技术在审计机关中的应用成为鸡肋。审计机关当中既拥有比较丰富审计经验又能够熟练信息技术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审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入。

2.3 审计模式限制了审计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前审计机关当中的审计模式主要是还是采取事后静态审计的方式,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人员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被审计对方可能拥有审计机关所不知道的信息,而由于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联网审计还没有普及建设,因而对于审计项目中的每个项目不能进行详细的数据审计,覆盖面过于狭窄,尤其是AO技术的检查范围比较有限,很难发现控制环节当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只依靠被审计对方提供的电子数据在审计准确性和客观性上存在一定问题,这就使得审计工作当中的疑点增加,信息技术的应用反而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这一点也制约了信息技术在审计机关当中的继续应用。

3 审计信息技术瓶颈突破途径

针对于当前审计机关当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瓶颈,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来突破当前瓶颈,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脚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制度

审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各层审计机关在按照上层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不能仅仅进行照搬,按照指标要求来进行硬性建设,而是应该根据自己审计机关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一个真正能够符合自己机关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规划来,包括信息化建设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科学性的操作指导意见以及近远期的发展计划等,这样才能为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再者,审计机关还要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拥有信息化制度才能将机关当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推上正轨,包括在实际审计工作当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技术应用要求、审计信息技术和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只有这些制度约束才能让审计机关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保有制度保障,在现代审计工作当中发挥出更大作用来。

3.2 加强审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审计人员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关键,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着审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因而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审计信息技术人才方面的培养工作,并且在培训内容上将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改变当前审计机关中信息技术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审计机关当中,很少进行审计软件或是信息系统的开发,主要的信息化建设重点还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因而在开展培训工作时应该针对性的开展应用方面的专项培训,包括数据采集、联网审计应用、数据分析方法、OA系统维护和信息系统审计应用等,让审计人员能够切实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为审计机关提供更多的应用人才,推动审计机关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3.3 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

由于国家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各个省市的审计机关都建立相应的审计平台,包括地税审计、财政审计和社保审计等多种平台,这些专业的审计平台对于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这种建设方式的应用效率较低,每个地区都要建设一个信息平台,所投入的成本较高,同时各个平台之间的联系性不足,导致对于信息平台的应用效率实际上并不高,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应该对已有平台进行科学规划和整合,通过联网审计技术将各个平台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平台上审计信息的共享,从而有效提升审计信息平台的应用效率。

4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审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多,但由于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审计机关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于这些问题,审计机关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突破当前瓶颈,不断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制度和系统,从而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深。

参考文献:

[1] 谌争勇.中央银行内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瓶颈制约及应对策略[J].金 融理论与教学,2014,(5).

[2] 卢庆元.地方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瓶颈和解决之道[J].中国审 计,2014,(9).

[3] 王长清.克服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瓶颈的几点分析[J].中国外资,2013,(2).

[4] 李锦.论审计信息化建设瓶颈突破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2,(18).

瓶颈与突破 篇11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20世纪末期, 信息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 带来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使得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这种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在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与机遇的同时, 也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特别是行业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每一个行业内部的企业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无论是资金实力、品牌信誉上都与大型企业有着一定的差距, 这就使得他们的生存环境更为艰难, 既要面临国际环境的冲击, 又要应对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各种战略规划工作的综合, 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战略管理水平的效果如何,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态势,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问题上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这些缺陷也是导致企业当前面临生存困境的重要原因。

1.重生存, 轻战略

中小企业主普遍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多数中小企业认为, 战略管理是大企业、大公司的事, 对小企业来讲, 资源短缺, 实力单薄, 生存才是第一要义, 战略是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应该考虑的事情。这与中小企业的产生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中小企业大都是出于对某种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才成立和运行的, 企业缺乏长远的目标规划, 在企业经营层面的突出表现就是市场锁定过窄, 缺乏技术的关联复制, 应用效益难以最大化。

2.重形式, 轻内容

部分中小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但许多企业自身并不具备战略制定和策划能力, 同时出于经济的考虑又不肯出资聘请外部的专业咨询机构, 战略制定就靠办公室文员参照网络版本或者关系企业的模板套用, 甚至有的方案仅停留在毫无意义的空洞的目标和口号上, 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的支撑, 更谈不上和企业实际问题的深入结合, 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没有清晰的企业战略使命的描述, 事业领域模糊, 战略管理方案的展开和细化更无从谈起。

3.重战术, 轻战略

因为对企业战略使命的忽视,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战略关注点还停留在眼前的短期利益层面, 以至于错把竞争战术当战略, 也使得企业的经营过程存在强烈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 运营层面主要表现为超过半数的企业缺乏对投资决策的科学分析, 对生产能力的科学规划, 主要是靠拍脑袋投资, 企业管理还处于粗放的经验式管理阶段, 管理效率低下。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瓶颈缺陷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困境的形成, 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对战略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

企业的战略管理, 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 战略管理的内涵都会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当前我们所说的企业战略管理, 在把握这些行业特质、企业发展规模等不同因素上, 认为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企业战略管理都应当满足三个基本层面的内涵。这三个基本层面就是战略管理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一个企业进行战略管理, 首先必须明确其管理的目标, 是为了短时期内提升企业的营销成绩还是进行企业结构的升级, 不同的目标下对应的管理策略也是不相同的。目标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作用评价与价值实现。但是对于当前的中小企业而言, 对战略管理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是导致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很多中小企业在成立的时候本身就只是为了谋取某种短期的利益, 这就使得他们对企业的发展没有规划, 参与市场竞争具有偶然性与及时性, 当市场竞争的形势超过他们的预期时就会造成企业生存困境的产生。这种对自身发展没有规划的企业, 进行战略管理就相当于高屋建瓴, 没有战略规划, 没有发展方案, 自然就谈不上管理。当然, 对于一部分有自己发展规划的中小企业而言, 同样存在着对战略管理理解不足的问题。中小企业的人员素质和企业的发展规模, 决定了他们很难将眼光放置于国际市场, 自然也就缺乏对危机的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 并且在企业陷入各种经营危机以后, 无法意识到企业内部的战略规划与管理方针出现了问题, 对战略管理的必要性持怀疑和抵触的态度, 这是当前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问题上出现的普遍问题。

2.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实施效果欠缺

战略管理, 需要企业多方面资源的支持与配合, 特别是资金的支持和人力资源的配置, 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起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 前提是企业内部必须制定规划和方案, 在前期需要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对企业的战略方案进行策划。中小企业由于发展规模的限制, 在人才的配置上有着很大的局限, 在企业内部能够担负起战略方案规划的人才并不是很多, 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 这是中小企业稀缺的, 也是导致企业的战略管理策划方案常常不能够兼顾全局发展与企业特色、行业发展与外部竞争等多种因素的重要原因。战略管理方案制定以后, 企业就进入实际的执行操作阶段, 执行力是当前众多企业对员工素质的重要要求。对于企业战略规划方案的执行, 除了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了解以外, 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也应当对执行的内容、目标、意义、作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只有在对其有较为清晰了解的基础上, 才能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将效果落到实处。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突破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长期持续地实现盈利, 就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素质提升, 重视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 帮助企业实现其市场价值。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 要突破这种瓶颈和缺陷,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努力。

1.确立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价值

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长期性对抗与较量, 具备了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把握住长期竞争的主动权。在行业竞争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 打造企业自身的核心价值对于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企业的战略方案、战略实施都应当围绕核心价值这个关键来进行。这是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确定的重要途径, 通过核心价值的确定, 使战略管理的各项工作都为此项价值核心的实现努力, 这就使得分散的战略管理方案在内部价值取向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企业每一个环节价值的实现, 最终都会回馈于这一价值核心。当前企业的价值核心, 更多地体现在品牌战略上, 特别是对于非技术类型的企业而言, 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市场的占有量, 无论是国内市场的开发还是国际市场价值的实现, 都需要品牌这个价值体现去参与市场竞争来予以实现。品牌战略是当前中小企业在选择自己核心价值目标实现的首选。所以中小企业应该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 充分地进行调查和考量, 针对自身的优势和特质, 选择可以利益最大化的群体市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努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

2.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应对创新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生存契机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 国内市场形势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虽然在战略规划上可能并不涉及到国际市场, 但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却仍然会对其生存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以2008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次贷危机为例, 在这次经济危机爆发以后, 国内的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珠三角一带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发展模式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缺乏对国际经济形势的预测, 缺乏对危机爆发后的应对体制建设, 是当前中小企业的通病。加强战略管理的应对创新, 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重视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预测、判断和应对, 在危机爆发以后, 能够迅速地做出各种调整, 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在权衡利益的基础上做出改变。这是中小企业在今后的战略管理建设工作中必须要重视的方面。

3.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控制系统的建设

上一篇:监测煤矿安全措施论文下一篇:产品分解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