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创业瓶颈等

2024-08-13

突破创业瓶颈等(精选4篇)

突破创业瓶颈等 篇1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创业教育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但仍有一些片面的认识阻碍着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局限在小企业、个体户的范畴,认为创业是少数人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创业教育内涵,分析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突破口。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素质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创业不仅指创业者个人或者创业团队转变择业观念,利用知识、能力和社会资本,通过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社会经济单元。创业还指创业者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所学专业、能力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这个职业的成功准备条件,最后创立基业或创办事业,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效益。有关调查表明,成功创业者无一例外地感觉到创业经历是那么令人陶醉、亢奋、激动,甚至欣喜若狂,能在创业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享受个人的满足感、成就感、挑战性及丰厚的回报。

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 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不清、观念落后等,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据调查了解,目前对创业教育有如下不正确的认识: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只是一部分人的自然禀赋;创业具有高风险,企业家创业的成功来源于冒险精神;创业意味着创新,意味着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把创业理解为创建企业,局限在小企业、个体户的范畴,想当然地认为创业是少数人的行为,离我们很远;创业就是创新,与技术发明紧密相关,属于技术经济、创新管理等研究范畴,等等。

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等保守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即使有创业想法,也还需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无形压力。此外,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未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基本保障,使得大学生必须面对创业失败及由此而导致的各种后果,甚至生存危机。

2. 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把握存在误区,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步伐。

高校创业教育的定位上,重创业精神,轻创业实践;在主体上,以校内行管人员和教师为主,缺少企业家指导;在内容上,以励志教育和成功案例为主,缺少商业技能;在形式上,以论坛、讲座为主,忽视创业实践和创业平台建设;在参与方式上,以创业计划比赛为主,忽视商业实战演练;在扶持方式上,以贴息、无息贷款为主,缺少股权投资。

由于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一般由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或者经管学院的老师承担,绝大多数没有从事过企业经营,自身缺乏创业实操经验,结果多半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随便翻看一下各种版本的创业教材就会发现,学院派的创业课程往往着眼于“创业的定义”、“为什么要倡导创业精神”、“创业计划书的格式”等书生气很浓的议题,一旦进入创业实战领域的问题,往往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能切中要害,这也是学校创业课程往往让同学们感觉“不解渴”的主要原因。

3. 社会对创业教育扶持不到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及后续发展。

融资渠道不畅通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但都是以贴息、无息贷款为主,而且贷款金额有限,以3-5万元居多,最多也就10万元,主要用做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由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熟度不够高,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不够通畅,这使得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二次融资存在一定困难。

国家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后续发展。受国家科研经费投向等因素影响,国内企业并非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对创新型企业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目标不明确,规模偏小,影响了大学生创业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原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企业的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

大学生创业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贷款、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未能形成明确而完备的体系,相互间联系与支持的力度不够紧密和充分,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明显。而且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积极性。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瓶颈的突破

1.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开展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表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的意识。这是创业人才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高校创业教育应把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放在首位,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要为此作出努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拓宽渠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上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指导作用;教师应结合教学启迪学生创业精神,通过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了解创业的过程、风险,形成创业所需的坚韧性、适应性的心理品质,消除对创业的恐惧。思政等人文学科教学,应致力于对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精神和创业理想,形成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识。在管理中体现人本思想,引导学生处理好个性与合作性、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创业品质。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精神。

2. 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需要胆识、精神、机遇,但也离不开学识和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要求的能力,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前提,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它强调机会,更要求创业者有完整、缜密的实施方法和高水平的学识和能力。创业是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个体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结合。创业能力主要包括:诚信素养,积极心态,科学管理时间,学习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提升创业能力,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类型可以采取课堂教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育环境利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手段,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硬环境指学校创业园区、小型创业孵化器等,软环境指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来建立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相关咨询和帮助,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其次,要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是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增强创新意识,锻炼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二是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3. 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服务。

积极引导社会专业化机构机构尽可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法律、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整合有关部门信息资源,开通并有效利用各地的大学生创业信息公共服务网,及时发布国家和各省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办事流程、创业信息、服务资源等公共信息。

摘要:目前, 创业教育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仍存在认识片面、教育误区、扶持不到位等问题, 阻碍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作者从培养创造性人格、提升创业能力、加强创业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口, 以促进创业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造性人格,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惠琴, 赵婷婷, 郑修兴.走出创业教育的误区[J].昆明冶金高等专业学校学报, 2007, 3.

[2]张剑英, 回娅冬.论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

[3]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3) .

[4]邹建芬.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 2011, 11.

互联网电视要突破遥控器瓶颈 等 篇2

互联网电视的快速发展,直接开启了“电视互联网”时代。在日前举行的2011中兴通讯移动互联网研讨会上,上海电信研究院张明杰主任说,电视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但目前也存在多处“软肋”,如多头管理造成的网络融合度差等问题。张明杰说,在细微的技术层面,互联网电视也面临不少障碍,最突出的是“遥控器”,“用传统的电视遥控器看电视没问题,用传统的鼠标键盘操作个人电脑也没问题。问题是,面对崭新的互联网电视,传统的遥控器以及鼠标键盘都显得力不从心。我们不可能通过把电视遥控器改造得更复杂来解决问题,也不大可能通过改造鼠标键盘来使问题变得简单易行。可以说,研发生产适合互联网电视的‘遥控器’将是行业的最大商机。”

一些玩家将在互联网领域出局

英国路透社4月29日的一篇分析报道说,中国互联网领域投资出现过热信号,随着竞争不断加剧,一些玩家在竞争中将会被淘汰。报道指出,对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投资评估需要得到纠正,但它也并不会像2000年美国“dot.com”互联网泡沫事件那样太过剧烈。报道说,由于美国投资者认为中国互联网市场将大幅增长,一些中国互联网宠儿的股票价格今年已上涨超过50%,某未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近来也因筹得15亿美元资金令外界惊讶。报道援引分析人士观点表示,对中国互联网领域基本上所有新兴公司的估价均不合理,都非常高。但这些公司正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投资者所认为这些公司成长会带来的红利可能不会实现。

互联网泡沫有三征兆

突破创业瓶颈等 篇3

一、贫困大学生创业现状

笔者从镇江几所高校中抽取832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其中以贫困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832份, 共收回有效问卷763份。调查显示, 贫困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多, 实施创业的少;发展型创业少, 生存型创业多;创业失败率高, 创业成功率低。

二、贫困大学生创业发展瓶颈及成因分析

1. 资金瓶颈:经济条件制约

充裕的创业资金是保障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但对于创业的贫困大学生而言, 资金是制约创业发展的一个很难逾越的瓶颈。笔者调查显示, 他们获取创业资金的途径和数目很有限, 有的根本无法获取创业启动资金。靠家庭支持:贫困生家境贫寒, 父母整天为衣食温饱担忧, 根本不可能提供创业起步资金;靠自己去赚取:大学的生活费、学费已经压得贫困生喘不过气来, 实在无精力再去赚取创业资金;靠社会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往往因为大学生创业经验少, 规模小, 风险大等原因不愿意给予投资;靠政府支助和贷款:因名额少, 申请手续繁琐, 周期长, 门槛高等原因很难办理, 获得贷款的寥寥无, 创业的贫困大学生往往会陷入资金难以募集的困境。有的贫困生有优秀创业项目, 但缺乏创业启动资金, 而迟迟难以付诸实践;有的已经创业, 但创业过程中缺乏资金而最终导致创业失败。因此, 融资困难是困扰贫困大学生创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直接影响他们创业的积极性。

2. 知识技能瓶颈:创业教育缺位

笔者调查显示, 85.3%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现在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需求;10.6%的贫困大学生认为基本满足创业需求, 只有3.82%的贫困大学生认为完全满足。调查还显示, 70.6%的贫困大学生从未接受过创业教育, 88.3%的贫困大学生从来未参加过创业大赛之类的创业实践活动。这些情况说明, 贫困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 首先是创业教育认识问题。多数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确立创业教育明确目标, 更没有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在课程设置中只将创业教育列入选修课。其次是创业教育师资配备问题。创业教育要重视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这就要求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具备创业的实践能力。目前多数高校本身没有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机构, 因而普遍缺乏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深资历的创业教育师资。多数高校没有可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科技园, 缺乏大学生创业实践锻炼和提升的平台, 大学生创业实践技能较差。

3. 制度瓶颈:政府政策不完善

首先大学生创业政策不完备。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导向机制、保障制度、激励机制等都尚未建立健全, 更未从贫困的学生这一弱势群体出发, 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基本保障, 使得贫困大学生创业困难重重, 即便创业实施也要必须面对创业失败及由此而导致的发展乃至生存危机。其次现有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虽然政府先后出台了诸多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 但在现实中, 这些政策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许多大学生对此并不了解、不信任。据笔者调查显示, 66.8%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相关创业政策, 25.6%的大学生表示了解一些, 只有6.8%的大学生表示很了解。还有53.3%大学生对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持不信任的态度, 认为真正创业指望不了那些所谓优惠政策。最后创业政策执行不力。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亟待更好地落实。

4. 观念瓶颈:传统观念的影响

首先,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很少灌输创业教育的理念, 大学生没有形成自觉、理性的创业意识, 对创业意识和理念没有深层次的认同和接受, 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创业信息, 对创业缺乏理性思考, 有的贫困大学生认为创业是十分困难的事, 有的是出于生计需要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选择生存型创业。传统观念的舆论导向和习惯思维严重压抑贫困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发展。其次, 受传统观念影响, 绝大多数的贫困生家庭对大学生创业并不支持, 他们希望自己吃尽千辛万苦培养的大学生, 能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 在社会中有良好的身份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信心。最后, 整个社会受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瞻前顾后, 患得患失等保守观念影响, 大多数人没有自主创业思想意识, 很多人认为创业之路太艰难, 一路上会吃很多苦, 甚至会遭受失败, 他们不愿意冒这个风险。这种传统观念综合作用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理想的树立, 使多数贫困大学生只能对其敬而远之。

三、贫困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瓶颈突破

1. 加大融资力度

(1) 加大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 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基金。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 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 最大限度地满足众多贫困大学生创业需求, 使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创业者受益。除了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外, 高校也可设立专项贫困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创业奖励金。特别是对于有前景的项目, 可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帮扶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另外,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商业贷款贴息, 以及项目无偿资助等方式, 向贫困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资助。

(2) 降低贷款门槛, 增加银行贷款额度。针对贫困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银行需要适当地降低贷款门槛, 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 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基金, 并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全额贴息政策, 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贷款提供方便。

(3) 借鉴国外经验, 拓宽融资渠道。借鉴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姆斯创办“贫民银行”的办法, 建立贫困大学生创业融资服务的贫困大学生银行。借鉴英国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的资助方式, 申请手续简便, 无需财产抵押和担保, 只要创业者支付低于银行利息, 并按期还款;即使创业失败, 也可以减免或者延期还款。

2. 深化创业教育

(1) 树立创业教育的战略理念。高校要更新教学理念, 把创业教育提高到学校的人才质量培养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把创业教育贯穿高校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切实通过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高, 促进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

(2) 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形式, 开设、开全创业教育课程, 专门向学生传授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专业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中, 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内容的管理机制。强调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良好个性的形成, 树立创业意识以使学生具有未来创业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素质。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 将课堂延伸到厂房车间, 与企业家联手打造未来的创业高手。

(3)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创业教育教师教育投入, 定期组织开展不同形式教师培训, 更新教师观念, 增长创业知识, 提高创业技能。其次是高校设立教师创业实践专项经费, 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 增加教师创业实践经验。最后是拓宽师资渠道。学校从社会各界聘请成功人士、政府官员、企业老总、商界名流等为学生开讲座, 让他们现身说法, 讲自己的创业史、奋斗过程, 使学生直接感受创业, 以增强创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4) 成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协会。贫困大学生创业协会的成立为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协会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和活动, 请专门的教师进行创业指导, 并为创业贫困生联系合作伙伴、资金支持等。成立贫困大学生创业网站与创业论坛, 增进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新问题上的思想交流, 通过交流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从而大大增强贫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5) 加强创业实践教育。高校可以借鉴英国青年创业计划帮助的经验,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真正的从商训练。积极探讨引导贫困生开展校园创业实践活动。一方面积极推广贫困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引导更多的贫困生参与到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来, 并协助贫困生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专利;另一方面选择推荐有志于创业的贫困生到校友创办企业或校自办企业实习任职, 让他们提前做好从学校到自主创业的观念转变, 熟悉创办企业所需的条件和经验;其三是高校创造条件开展校内创业实践活动的机会, 给贫困生提供场所、协助他们办理各种手续、寻求设立某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基金、配备专门的创业指导专家等。

3. 完善创业政策

(1) 完备创业促进政策。首先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 简化贫困大学生创业行政手续, 缩减创业公司注册申报程序, 降低创业准入门槛, 为贫困大学生创业制造宽松、自由政策, 减少创业的政策风险, 促进贫困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实施。其次出台鼓励支持贫困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创业资金、创业培训、业务开展、信息收集、市场调查等方面给以政策支持, 建立多层面、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式贫困大学生创业支持服务体系, 为贫困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服务的平台。最后, 建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为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全程跟踪指导, 帮助贫困大学生规避创业风险, 顺利渡过生长和发展初期, 以此促进贫困大学生创业活动。

(2) 完善创业保障机制。首先构建创业文化保障机制。社会舆论要为贫困大学生大胆创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制定相关创业舆论宣传导向和监管措施, 能使各媒体对贫困大学生创业进行正面宣传, 特别是报道一些贫困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 大力宣传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努力营造鼓励和支持贫困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氛围, 从而激发贫困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进而驱动贫困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其次构建创业指导保障机制。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信息支持和技术指导的机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创业场地、创业贷款、工商注册等服务。并请创业指导专家为准备创业贫困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 信息支持和技术指导。最后构建信息保障机制。搭建贫困大学生信息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资讯。以政府网站为依托, 建立创业项目库、政策法规库、技术专利库、人才信息库等, 为贫困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服务。[2]

4. 树立创业理念

(1) 家庭。贫困大学生家长要转变传统的观念, 打破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惯性影响, 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业是有益于社会而富有创新性的事业, 作为贫困大学生的父母虽不能为子女创业提供经济支持, 但在精神方面要给于支持和鼓励, 帮助他们构建创业初期的信心, 坚定创业信念。

(2) 社会。整个社会要弘扬创业精神, 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 积极主动引导大学生创业,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 释放大学生创业激情, 形成崇尚大学生创业, 褒奖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氛围。同时要更新创业理念, 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要用新理念、新思想不断来武装头脑, 推陈出新, 创新创业的制度、机制和政策。

(3) 高校。高校要转变传统的育人观念和就业观念, 树立新的教育观、就业观, 优化人才培育模式,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让创业意识扎根学生心田。

摘要:随着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推动, 越来越多贫困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然而贫困大学生的创业面临着许多的困境。有许多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大学生并不能实施创业, 即便少数人实施创业也以生存型创业居多, 而且成功率很低。其中经济条件制约、创业教育缺位、政府政策不完善、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制约贫困大学生创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应通过加大融资力度、深化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政策、树立创业理念等措施突破瓶颈, 有效促进贫困大学生创业发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创业瓶颈,突破

参考文献

[1]郭德侠.政策支持与大学生创业困境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101.

突破创业瓶颈等 篇4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 一) 创新创业需要具有延续性,完善的机制是其保障

如今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地方高校本身,学校的教育模式比较老套,形式比较单一; 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 学校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到位,提供给学生的创业信息不充足等这些弊端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拓展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课堂模式还继承着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那就是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一堂课上从头到尾学生只是听课,并没有参与进去。这样并不能让学生充分地吸收知识; 学生学到的知识绝大多数是从书本里得到的,缺少实践巩固,与如今科技发展迅速的社会脱节。俗话说:“读万本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书本中的知识都是来自生活,来自社会,一味地追求课本知识会抑制学生思维,这样只会使学生看待问题比较片面,知识度不够全面; 教师自始至终都把学生看成“学生”,并不是把他们当成即将走出社会的精英。所以,教师就成了知识的传播者,没有主动地去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心态是怎么样的,教师不能走入到学生内心世界里,学生也不能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态度,而学生慢慢地也只是听听,不再开始注重课堂知识的重要性。这两个方面,就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 二) 传统的思想左右着大学生创业观念

不单单是大学生认为找到一份稳定可靠的工作是最为重要的,他们的家长的观点也十分保守,家长不忍心看到孩子经历太多困难,可以不用经历大风大浪,观念十分传统。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是一个缺乏创新精神国家的原因。想要改变这一情况,还是比较困难的,这也不能全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高校同样存在问题。高校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的只是一种引导的作用,创新创业在地方高校得不到重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实施这些课程的过程却跟不上。有些高校把它设立成第二课堂,甚至创新创业教育被列为选修课程( 学生只要考分通过就行) ,再加上,各地方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得比较散乱,没有得到较好的统一规划,这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程极其不利。每件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去考虑,如果脱离实际,想要得到预期效果也就是满口大话。比如,很多地方高校都给学生发的是发达国家的教学资料,而不是我国出版的资料,这也就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无论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把专业课程教好,把专业课学好就行,慢慢地也就忽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 三) 高校对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建立过于简单

所有的理论知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得以巩固,所以说实践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实践中大学生能够发现自身价值和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全国各高校的条件不尽相同,所以推行实践的力度也参差不齐。另外,各地方对高校的资助政策有着一定的约束,这些都会让建立实践平台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主要问题有: 一是近期才开始在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其课程内容和课程时间的安排都不够完善。学校对创新创业还不够重视,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程,课程时间分配不够,分配得不够完善。二是实践基地建立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操作能力。但是,高校安排的实践过程只是让学生参观,过程过于形式化,学生很少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这造成他们认为什么都很简单的假象,学习态度发生严重偏差,违背实践基地建立的目的。三是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大多都是“库存型知识”,而实践操作时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并不是课本中学到的,因此,学生很少能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将平时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这样就造成学生无从下手,知识脱离实践的困境。实践基地过于简单、过于表面成为创新创业教学的硬伤。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突破

( 一) 打破传统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1 世纪大到每个国家,小到每个人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改变,创新才可以适者生存。以前的那种认为高校办学与创新创业培训是不相融的观点已发生转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实施需要一个推动力,而这个推动力就是高校办学的定位,定位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并推动地方经济,定位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定位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这与创新创业培训的初衷是相同的。培训方式是一种新型模式———“阶段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适应能力、敢于创新的实践精神等特点。无论以后的工作还是学习,学生都能表现得十分优秀,体现出高素质和理论知识。

( 二) 转变培养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一切都从实践出发,要想培养创新意识,就得多动手,多动脑,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抛开以往只注重课堂知识陈旧教育方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真真正正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这个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以及一般的校园比赛都不能达到这一标准。因此,以往的方法要发生转变,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学生应该敢想敢干,多动手,勤动脑。只有这样,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去查找资料解决,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这就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理解和操作都游刃有余。学生开始思考创新,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也对以后的工作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在此基础上用行动去解决问题,实现行动与理论相结合产生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时代要求必备的一种顺应形势的能力,创新思维的产生与理论知识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坚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有效的行动是途径,再通过行动去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在三者的关系下,大学生更善于去反思问题,更加学会主动去行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体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

( 三) 精心设计课程,因材施教升华知识

首先,应该对课程进一步准确地定义,它是富有知识经验的“前辈”把主要的知识内容通过某种方式传授给“后辈”的一个环节。它不是死板的、局限的而该转变为人性化、有特点、生动的通道。这就需要高校在课程安排上下功夫。系统规划课程安排,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订具体方案,使一系列的教育课程有机地融入高校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计划中。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让学生更轻松地去学习,就是要该减掉的减掉,该加上的加上,争取充分利用课程系统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依然是把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当作核心,学生可以人性化地选择必修课或是选修课。除此之外,创新创业教育也要有中国特色,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教材,既有别于国外教育课程的特点,也不同也国内其他地方的办学方式,走一条只属于自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道路。培养出来的人才应符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基本条件,利用地方条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用型人才。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领域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做报告或是公布校内创业论坛网址,进一步地接近大学生,学生可以提出疑问,得到他们想要的答复。另外,高校也可开设一些有特色的单节课堂,其目的就是将学生平时学到的知识升华,结束后,学生交上课堂笔记并算入学分。

( 四) 转变教育体制,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少不了校外社会的支持,地方高校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特点,大力推进与当地政府的紧密合作,并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学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构建一种新型的培养机制。学校在其中扮演的就是生产商的角色,生产出来的“产品”( 高素质人才) 好不好,需要企业经过验证才知道。高素质的人才,要具有独自克服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做事敢想敢做、创新思维、自我克制、团队精神、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的特点。该机制可以打造不同培养平台,如培养专业知识平台、培养创新能力平台、培养团队合作平台以及培养实践能力平台等多种平台,通过课程中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得到提升。首先,对学生进行人才教育以培养其创新能力,良好的教育是成功的垫脚石,是根基,是重中之重。其次,在学生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校与企业沟通,协作申请项目,让学校的学生去实施项目,在各种项目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学校鼓励学生踊跃参与,采取一些有效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想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自发地报名、查找材料、申报项目、实施创业、完成课题等一系列过程,并给予一定奖励。再次,丰富已有的实践基地,利用学校实验室、当地科研机构,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践条件。高校邀请专业人士传授学生一些可行性建议及意见,同时,实验基地的建立需要政府和学校共同努力。最后,就是资金扶持方面,可以由学校、政府、公司出钱资助。比如,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如果项目有创意、可实行的话,就可以得到国家和学校的资金支持,这样也是对实践的开展和创业提供保障。

( 五) 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时代与责任感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就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业精神为出发点。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中的接受意识、习惯意识等不良方式。采用逆向思维模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质疑、批判意识,充分地调动起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事业心,在面对困难以及问题时,可以勇敢地面对与克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此外,大学生可以借助创新创业获得更多的成就,从这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促进其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肯定与激励,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在开展教育时,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学习与讨论一些成功的案例,安排他们到一些成功的企业进行考察。联系成功的创业人士为其开展研讨交流会,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欲望,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应该时代感与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适当地给其分析一些创业者失败的经验,让其能够时刻保持一定的危机感。通过系统化、合理化的教育,让当代大学生不仅具有创新创业的欲望,还以谨慎的态度投入到创新创业中。为了能够让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我们还应该从多个方面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第一,要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的法律与政策。让其能够在进行创新创业过程中,真正意义地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以及合理用法。要把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让大学生了解并熟悉,让其能够在相关规定允许的范围内稳定地发展。第二,在开展教育时,还需要与大学生一起来共同分析当前的创业环境,要结合当地的创业环境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过程,能够将自身与实现进行有机的结合,思考并选择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第三,要让大学生对当前的国内以及国际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激发出大学生的潜意识来提高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的分析解读能力。促进其能够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中及时地调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其能够更好地发展。

三、结语

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突破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地方高校充分发挥当地经济优势,明确办学定位,增强与企业和政府紧密合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与资源,创办实践基地,推进大学创业项目的实际展开,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实施条件。

摘要:为了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展,地方高校要通过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实施。创业教育也要长期发展下去,就需要一种完整的制度为保证。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现如今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创新意识的薄弱、过时的创业教育模式、高校与社会在这一方面缺乏明确的认知、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以及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平台过于简单等问题,大力开展地方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瓶颈与突破

参考文献

[1]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4-36.

[2]鲁宇红,张素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分析[J].江苏高教,2011(6):106-108.

[3]洪坚.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3(5):140-143.

上一篇:相关及滑动相关下一篇:快乐体育的教学感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