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趋势和瓶颈

2024-06-22

发展趋势和瓶颈(共8篇)

发展趋势和瓶颈 篇1

0 引言

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应用,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通信水平一直较落后,无论是传统的有线互联网通信技术,还是新兴的无线数字网络通信技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才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通信人才的素质,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问题。

1 高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1 我国高职通信技术的现状

随着企业对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政府部门加大了高职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近些年来,中、高端人才市场的趋于饱和,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困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及实践型技术人才是目前社会上最为急需的人才。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高职教育要比普通的本科高校教育水平差,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高职类院校,导致了我国缺乏基层技术人员的缺口巨大。另一方面,实际的高职教育中,通信技术专业因为设备昂贵、更新较快等因素,高职院校通信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达不到教育出来的学生能与企业进行零距离对接,目前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做要求的能力脱节。

1.2 高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高职通信技术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而教育经费的不足,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虽然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考虑到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很多,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高职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借助企业有效资源来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如果实习期间表现良好,可以直接选择留在企业工作。而企业可以获取一批上班即可上手工作的员工,大大缩短了企业新招员工的培训时间,节约企业培养员工成本,从而达到校企互赢。对于通信行业来说,相关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学校如果建立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成本购入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这些设备就可能被淘汰,而利用企业的设备进行教学,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2 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瓶颈

2.1 影响高职通信技术的因素

与普通的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专业性更强,学生在毕业后,通常只需要熟练工作的过程,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以及操作技术等。最直接影响高职通信技术教育的因素包括部分高职院校仿照本科院校办学模式,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模式;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模糊不清,导致部分高职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教学模式仍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照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和教学;老师自身的素质不强,动手能力差;实验设备落后,不能仿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等,此外学生自身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2 高职通信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改善,通过调查发现,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受到教学设备和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这种情况。此外我国高职院校中,由于整个行业人才的缺失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使得学校很难聘请到既有教学经验,又有企业经历的双师型素质的老师。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地方政府的调整下,实训基地的建设较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通信技术发展较快,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器材无法赶上技术更新的速度。

2.3 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瓶颈

我国现在已经建成了第三代通信技术网络,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标准得到了应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第四代通信标准LTE,并且开始在一些地区商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通信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随着中兴、华为等公司的发展,网络相关设备的使用,也都是国内公司生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通信行业急需大量的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技术人员的主要场所,是通信网络建设的中坚力量,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我国基层技术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主要是在高职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实验室的设备不够先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熟练地操作最新的设备,这已经成为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

3 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通信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通信网络,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第四代无线通信标准,因此急需大量的基层技术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高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瓶颈,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发展趋势和瓶颈 篇2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效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建设、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等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融资困难,组织管理不规范, 利益联结机制薄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存在矛盾,阻碍了其更大规模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经验,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 规模经济 交易成本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的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加速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挥了巨大作用。2012年12月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所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民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行的制度创新,极大的改善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身成长方面和服务功能上尚存在很多缺陷。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据工商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农民专业合作社

持续快速发展,现实有73.06万户,比上年底增长6.04%,出资总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登记注册4.3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6.90%,出资总额0.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12%①。

图1: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出资总额***00200920102011年份2012210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万家)出资总额(万亿元)数量

数据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资料.[DB/DL].http://.2013-4-20/2013-5-2

保等服务业115个,占18.8%①。形成成员较多、规模较大、成效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典型,在江苏省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效率、推进农村建设、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具有重要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

制度创新的动机和力量来自于市场规模的扩大或生产技术的发展或一定集团利益对自己的收入预期改变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民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行的制度创新, 它实现了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内部化,降低了风险和交易费用,进行了帕累托改进。它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通过互助合作和专业化服务,有效缓解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农业市场化、现代化之间的突出矛盾,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帕累托改进效率。

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弥补了农户分散经营的缺陷,改变了原来农产品市场所呈现出人数少、但是购买量相对较大的买者与人数多、但生产规模较小的相互对立的交易格局,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户的竞争力和谈判地位,实现了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2、降低了农户的交易成本,解决了市场失灵问题。

把握科技趋势 突破行业瓶颈 篇3

科技创新成经济新增长点

“大家对于纺织行业未来的发展有很多探讨,但是要看到当今科技为纺织行业带来的一些趋势。”孙瑞哲指出,当前科技呈现出六种发展趋势。

首先是科技发展呈现交叉汇聚的态势。孙瑞哲称,当前物质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方向发展,人类正在进入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精细调控物质和能量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材料科学已经衍生到非常微观的层面,同时在宏观层面也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其次是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科研范式。“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营销工具,同时对科研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孙瑞哲介绍,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经济学、超级计算、环境科学、生物医药等研究产生海量数据,催生了大数据科学这一新的科研范式。

三是可持续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焦点。能源、环境、人口健康、海洋资源利用、宇宙开发等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问题,正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力。

四是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竞相推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竞争力计划,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就业结构、驱动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五是官产学研促进科技协同发展。孙瑞哲指出,世界各国都着眼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对产业科技、国家科技和学院科技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统筹安排。

最后是创新资源配置竞争加剧。科技先进的国家继续增强高技术壁垒,着力培养全球最优秀的青年人才,新兴国家纷纷推出科技创新政策和国家人才计划。“人才现在成了科研工作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所以现在每一个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在促进未来人才的培养。中国是这样,其他的国家也是如此。”孙瑞哲说。

新工业革命赋予纺织新机遇

多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当前的科技发展趋势面前,中国纺织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挑战方面,孙瑞哲认为,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日趋减弱,能否催生新的竞争优势,需要行业一起共同探讨。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占据显著优势,未来制造领域的重心将重新向发达国家倾斜。

此外,新工业革命当地化、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将对中国依赖大规模出口的产业体系形成挑战。

面对挑战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和发达国家同时赢得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孙瑞哲指出,中国制造业基于过去30年发展积累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比以往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加上新工业革命催生新制造系统,并带动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增长,纺织工业亦将从中受益。与此同时,大国大市场的优势使得先进技术在中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未来纺织业的七大趋势

当前纺织行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未来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印染后整理、功能性纺织品、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和非织造材料以及先进的纺织装备等将成为纺织发展的趋势和亮点。

“提到化纤,很多人认为仅仅是一些人造纤维,但它也是一种工程材料,特别是高新技术纤维,是未来纺织行业的主要研发品种。”孙瑞哲认为,在广泛研发化学纤维材料的同时,也要注重高性能、差别化、功能性、生物质纤维等的研究。

在天然纤维方面,一是要研究具有低碳特点的天然纤维生产制备技术。二是要研究原料适用性广、清洁高效的新型纺纱技术。

在印染后整理方面,要注重无水介质染色技术的工业化,如等离子体技术、高速数字化印花技术、液氨染色、有机溶剂染色、超临界CO2流体染色等研究。“对于染整而言,无水或者说少用水的染整技术会非常受欢迎,这样的技术也会得到科技研究界的重视。”孙瑞哲说。

在功能性纺织品方面,孙瑞哲指出,功能性纺织品是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功能性纺织品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相信功能性会是纺织品将来增加附加值的一个重要手段。”

“结构性的复合材料也会受到世界各行各业的重视。”孙瑞哲表示,大型复杂预制件技术、无机和金属纤维编织技术、全自动化织造技术、光纤编织检测技术等都将成为未来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论专业技术期刊的发展趋势与瓶颈 篇4

一、纸质专业技术期刊目前的优缺点

(一) 优点

可信度高。目前发行的传统纸质专业技术期刊, 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市场冲击和考验, 生存下来的大多是办刊严谨的优秀期刊;同时, 纸质期刊不可更改, 出版前经过严格的三审三校, 内容差错率低、可信度高[4,5]。这是传统纸质专业技术期刊的优点之一。

易于知识产权保护[6,7]。纸质期刊, 避免了一些人随意抄袭、剽窃文章内容, 至少增加了抄袭难度;同时, 相对于网页上随意传播的内容, 纸质期刊的知识产权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对作者评定职称等晋升有帮助。职称评定等晋升优势可以说是保持纸质期刊生命力的源泉。很多作者愿意把优秀文章投稿到纸质专业技术期刊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此[8,9]。

(二) 缺点

传播速度慢。纸质专业技术期刊一般依靠邮局邮寄、直投快递等方式发行, 送刊时间一般在3~10天, 此速度相对于现在网络传播的速度, 实在不可同日而语[4,10,11,12]。这是纸质期刊的一大劣势。

成本高。纸质专业技术期刊的印刷消耗了大量纸张和能源, 投递消耗了大量人力和能源, 存贮占用了大面积库房和消防资源[7,13,14]。这都造成纸张杂志的综合成本高昂。

环境不友好、资源不节约。纸质专业技术期刊印刷是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 纸张生产消耗大量木材资源, 杂志运输所用的交通工具也会产生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15]。

表现形式有限。纸质专业技术期刊内容呈现在纸张上, 只能是图片、文字, 与电子媒体上的多媒体内容相比, 其表现能力小很多[16,17,18,19]。

二、专业技术期刊的服务宗旨

若要探究专业技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 必先明晰其服务的宗旨。专业技术期刊的存在意义是什么?笔者认为, 就是更高效、经济的传播专业技术经验, 这就是其服务宗旨。未来专业技术期刊的任何发展和变革, 都必然围绕这一宗旨进行。所谓高效, 不单单指传播速度快, 还包括受众接受领悟快。所谓经济, 不但包括传播方式节约费用, 还包括前期采编、加工、制作方式节约费用[20,21]。

三、专业技术期刊的发展趋势

(一) 呈现形式

就目前可实现的技术来看, 要使受众接受领悟快速, 真实视频、模拟动画等多媒体文件是最佳的选择[22]。这样, 专业技术期刊中烦琐的公式推导、纷繁的实验数据列表、晦涩的实验过程和现象描述、抽象的二维工程线图, 都将变成可视化、更友好的呈现形式。这将成倍提高受众的领悟速度。这里举一个例子。目前纸质专业技术期刊中很多文章用于记录和传播某个典型工程案例的应用经验。文章主要包含一些二维的图片、计算公式、文字论述等内容, 难以让读者身临其境, 快速理解文章的精髓;那么, 如果制作一个全息镜像, “读者”借助相应的视听装置, 则可以快速融入工程环境。这样, 经验的传播也不再是单向、固定的展示, 而是作者与“读者”的互动, “读者”可以停下来研究每一个细节。当然, 这些细节是编辑和作者预先设定好的, 所以也不排除内容有不够全面的地方。

(二) 传播途径

就目前可实现的技术来看, 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网络都可以满足传播途径对速度和经济性的要求[23,24]。随着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 读者不必将整个文章下载到自己电脑上, 因为这样的文章的信息量会非常大。读者通过云端数据库浏览相关内容, 只需要在自己计算机接口连接相应的视听装置硬件, 并在计算机上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即可。

(三) 所用终端

学习和研究专业技术需要思维连贯, 不适合用“碎片时间”;所以这里所用的终端, 应当是工作微型计算机或平板电脑, 而不是手机。

总结一下, 未来专业技术期刊不再是纸质期刊或PDF格式的电子期刊, 而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 在工作电脑上查看的多媒体文件。

四、瓶颈与出路

那么, 这种新型的专业技术期刊形式, 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接受领悟效率高等优点;但它也有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瓶颈一:技术条件

目前全息影像技术还属于高科技, 只在科技馆和一些消费体验场所可以见到。相关技术普及到整个工业领域、教育领域、媒体领域, 还需要时间。这个技术的普及过程还需要不断克服技术难关、优化技术要素、降低技术成本。但笔者相信, 这是不可阻挡的, 而且是所有瓶颈中难度最小的。笔者相信它的发展速度是超过大家预期的。

(二) 瓶颈二:“编辑”人才

我们知道, 传统期刊中的文章创作由作者完成, 作者投来的稿件已是比较成型的作品;而对于新的期刊形式来说, 作者肯定不会像掌握文字运用、word操作一样掌握视频甚至动画的制作技术[23~25];那么, 作者的创作将只负责专业技术的创意, 而后的视频和动画制作都需要交给编辑团队来完成。实质就是, 传统创作的部分任务转变成了采编的任务。因此, 编辑团队将会增加多媒体编辑这一新兴的重要角色, 笔者相信, 未来高层次的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 不再是传统IT产业的专利, 必将扩展到传统期刊领域。培养和引导此类计算机技术人才、开发适合于非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使用的相关软件, 是发展此新型期刊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三) 瓶颈三:采编、加工成本高

与传统期刊相比, 新型期刊对多媒体文件的采编和加工由于涉及专业人员和软件, 所以相应的采编和加工成本提高, 这是违背专业技术期刊服务宗旨的, 势必阻碍其发展和推广。然而, 这部分成本的增加可以被多媒体作品复制、传播成本很低所抵消[26~28]。如果整体考虑采编、加工、复制、传播全过程的话, 总成本应该是较传统形式降低了。这将是发展此项技术的资金保障。

(四) 瓶颈四:作者待遇

在目前国内的政策框架下, 在传统技术期刊发表文章, 对作者职称评定有作用。不得不承认, 这是作者向专业期刊投稿的一大动力。然而, 试想如果作者制作了一个多媒体文件, 那么这对作者的职称评定还有作用么?目前看难以保证。作者待遇的不对称, 势必制约这种新型期刊形式的发展。因此, 对于此类多媒体文件版权的保护、作者的对等待遇做出相应规定, 并能深入人心, 是发展此项技术的政策保障。

五、结语

发展趋势和瓶颈 篇5

1 国内广告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1.1 对广告功能的认识不全面, 广告有效性缺失

1.1.1 广告认识缺乏创新, 对广告功能的认识不够全面

国内的广告缺乏创新, 无论是在广告初期创意的产生与开发, 还是在广告后期的制作与发布方面。很普遍的是, 国内广告大都强调产品的质量、效用、价格等, 千篇一律;而不是注重产品品牌的塑造, 这就使得产品与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严重脱钩。概念化、公式化的语言很难对受众心理造成冲击, 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受众的心理依赖以及忠诚度, 还给消费者一种名不副实的感受。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国内的很多广告长时间都钟情于“明星效应”。久而久之, 大部分广告受众都对明星代言广告非常反感, 甚至存在抵制心理。我们要很清楚地知道广告的功能, 简单地说, 广告就是为了塑造品牌形象, 突出产品自身的特点, 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要想突破这一瓶颈, 需要对广告的功能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实现对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首先, 广告的形式必须要有独创性, 可以从数学计算统计、漫画图案、情景模拟等方面入手, 切不可大众化、无滋无味。比如, 墙体喷绘广告, 画面细腻, 色彩艳丽, 图像逼真, 视觉冲击力更强, 实现了由卡通图案、简单文字到任意彩色图案的质的飞跃, 它改变了以往墙体广告在人们心目中的低端印象, 是墙体手绘的升级, 是墙体广告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同时也为广告客户提供了一种性价比极高的宣传方式。其次, 广告语言要有情趣, 多用亲切清新、朴实自然的语言, 不能过于铺张华丽、自吹自擂。例如, 某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不仅仅突出了本公司出售的产品性质, 也强调了帽子对人的形象的影响。再次, 广告形象要美观大方, 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联想力, 有较强的欣赏性和艺术性。最后, 广告要适合不同消费者的口味, 按照消费者的相关特征, 进行针对性的投放, 铺天盖地的席卷只是大量地浪费人力和财力。例如, 公交拉手广告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具有近距离的视觉效果, 到达率高、强制性强、性价比优, 强化市民视觉感官等特点, 这无疑是商家企业新店开业、新品上市、旺季促销、活动告知、品牌宣传等的首选。

1.1.2 广告有效性的缺失

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只注重阶段性的打出广告, 而不太关注广告效果的评估。如何判断广告是否有效, 根本的标准就是:有没有突出自身的品牌形象, 将自身产品的特色凸显出来。这实则也是广告担负的基本功能, 广告功能的发挥就体现了其有效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以及新技术对广告运作方式带来的冲击, 广告产业应该更加关注其有效性。只有这样, 整个广告产业才能得以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相关的产业必须要有意识地强调广告发布引发的结果, 注重消费者对广告作出的回应。

1.2 广告的社会性及文化性

1.2.1 太过于注重广告的营销和经济作用, 却忽略了其社会反馈作用

广告营销与经济作用的重要性在广告产业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国内企业几乎都强调传统的广告观念, 认为广告即“广而告之”, 是“我广告什么信息, 你就接收什么信息”, 认为广告的过程只是简单的传递产品的相关信息, 是一次性的、单向性的, 而忽略了其社会的反向反馈作用 (图1) 。我们应该积极地认识到, 广告过程不仅仅能传递产品的相关信息, 而且能从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体验中不断地告诉我们有关产品的革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从广告主 (企业) 到目标受众 (消费者) 不断作用的过程: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广告社会反馈作用的重要性, 它是企业进行产品改进和质量提升的基本前提。整个过程指引企业如何去建立一个榜样角色, 如何不断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对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对于顾客, 不断地反馈信息, 自身的需求变化不断地得到满足, 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1.2.2 广告与社会文化脱轨, “中国特色”不足

要谈广告的文化性, 就要从广告的起源发掘。广告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而生发起来的。在古代中国, 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是货郎走街串巷的叫卖声。《韩非子· 难一》篇中就有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 他是以叫卖声进行广告宣传的, “自相矛盾”也因此而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广告强烈的文化底蕴。当然, 提起《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 许多人都会想起那面迎风而起的幌子“三碗不过冈”, 一方面说明了店铺酒力的强劲, 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店主人的人文关怀, 这无疑是酒文化的一种写照。近代以来, 广告也始终围绕着其特有的时代色彩和文化情调。老上海的宣传画, 各种版面形式的报纸广告, 以其历史文化价值而得到重视和研究。但就当前, 国内广告的“中国特色”似乎底气不足, “崇洋”之风迭起, 与中国文化有脱轨之势。

德福勒在论述媒介效果的“文化规范”理论时认为, 媒介不仅仅作用于个人, 而且还影响文化、知识的存储和一个社会的规范、价值观念。媒介提供了一系列概念、思想和评价, 受众成员可以从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告的文化性和思想性。广告不仅是死板的文字和图画的载体, 也是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工具, 它是鲜活的。广告是一种社会化、大众化的活动, 是涉及整个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广告本质上是属于文化和教育的, 它从一诞生起就有强烈的文化气息 (图2) 。

第一, 广告业的演变过程是文化进步的有力写照;第二, 广告本身是由多种文化因素构成的, 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色彩、图画等;第三, 广告的传播方式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也是文化动态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从古代的叫卖声、幌子到近代的三大媒体以及网络等, 无疑都是时代文化的载体;第四, 广告是一门艺术, 属于文化的范畴。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广告对于宣扬社会文化思想的重要性。因此, 我们必须注重, 不可忽略广告的强大影响力。现代的广告和文化是相互影响和对流的, 在未来其层次、关系将更深、更紧密。

1.3 广告虚假、违规导致巨大的负面影响

广告自出现以来, 社会的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据有关方面统计研究, 在发达国家中, 广告的经济价值、广告费用的投入量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相一致的。但同时, 铺天盖地的广告污染也成为社会的诟病之一。虚假广告、色情广告、噪声广告、路牌广告、电线杆广告、墙面广告等, 给公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在国内, 随时随地可见散发的虚假广告传单, 随处张贴的墙面广告、电线杆广告等。

在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广告在文字上进行某些必要的修饰、装裱是很必要的,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无道德地、无规范地乱吹滥喊, 违背广告最起码的真实性原则。广告的另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就是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但是这个过程是用什么方式, 就涉及严肃的道德问题了。这其中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而不是背道而驰。不可忽略广告的教育作用, 不能够妨碍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在许多发达国家, 烟酒广告是明令禁止的,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虑到了广告的教育作用, 尤其是对青少年, 对于青春期的心理有特别大的教育引导作用。

总之, 广告作为一种极具引导和说服力的社会大众化活动, 已经和社会意识融为一体, 是社会意识形态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广告要服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遵守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 不能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妨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 国内广告产业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分析

2.1 广告发布媒体将继续扩展, 广告形态也将更加多变

近年来, 户外广告、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以及DV广告等新兴的互动性媒体的迅速崛起, 彻底颠覆了三大传统媒体 (报纸、广播和电视) 对于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 使得广告更个性化, 更具有互动性并且更加创意性地进行传播。

据艾瑞调研数据显示, 2010年广告主在各类媒体投放趋势差别迥异。首先, 网络媒体将进一步获得广告主的青睐:超过60%的企业将增加对网络广告的费用投入, 广告主增投意愿占据首位;同时, 广告主对于广播和报纸的减投意愿最强, “减少投放”的比例均在30%以上;另外, 基于世界杯、世博会等大事件的拉动, 广告主对于电视媒体的认可度也相对较高 (图3) 。

艾瑞咨询认为, 网络营销在中国市场尚处于成长上升阶段。网络营销有覆盖面广、成本较低、精准度高等诸多固有优势, 伴随网络覆盖面的进一步拓宽以及网络营销知识的普及, 更多中国传统企业将采用网络营销方式。另外,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回暖迹象明显, 中国经济主体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广告市场将由此受益, 而网络广告则成为广告市场增长中的最大受益媒体, 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增势明显。

再者, 媒体融合形态已开始显化, 这必然带来媒体产业形态的变化, 会渐渐渗透到其他产业的各个过程中去。当然, 可想而知地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广告业也同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 媒介在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向着数字化时代的终极目标迈进, 即积极地满足无论何人在何时何地想要得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欲望, 这也同样是媒体大融合的内在驱动力量。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广告的方式将更加的移动即时, 广告的内容也更加的准确、简约、人性化;第二, 广告的空间将由现实社会向虚拟的互联网社区等延展;第三, 规模化的广告受众将会重新分化定位, 用户形态将趋于清晰、明确;第四, 充分调动社会反馈作用, 使消费者成为广告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第五, 搜索引擎广告强大的传播能力和依托于数据库广告的精确营销传播。

2.2 整合营销传播

2.2.1 对整合营销传播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又一新的营销传播理论被提出和发展, 这就是整合营销传播 (Inter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MC) 。经过20年的研究, 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念系统。虽然表述方式不是很一致, 但其核心概念是整合, 基本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 信息的传播媒介是企业营销传播要素的系统整合;

② 营销传播的信息具有一致性, 目标具有集中性;

③ 各营销手段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④ 在企业实现与消费者的沟通中, 追求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双向的、维系不散的关系 (图4) 。

由此, 我们可以这样对IMC进行解释:IMC是把企业所有的营销传播要素及手段进行系统整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协调统一的计划, 以此来传递一致的具有极强说服力的信息, 进而对消费者造成最大影响的一种实践活动。

2.2.2 广告业与整合营销传播

一个完整的IMC计划要将营销组合的各个要素 (产品、价格、促销和分销) 整合进来 (图5) , 这样才能一致有效地呈现信息。在整个系统中, 广告是IMC的一个主要的要素, 同时是促销组合的一个部分。它与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公共关系等一起构成了向消费者和企业传播的基础。另外, 整合营销传播也考虑到品牌传播领域的复杂性。在这个领域, 广告是其中一部分, 在很多企业和广告专业人员眼中, 广告是起核心作用的。由此可以看出, 在运用整个营销传播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协调利用所有的营销传播工具, 使之统一协调, 使广告传播由偏重广告之于推销, 实现向广告之于营销与传播整合的转移。

2.3 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业的趋势

创意产业都是以文化为基础的, 创意产业的内涵有三个要素:文化、创意和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提出来的, 而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也极大地丰富了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近些年在国内, 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丁俊杰先生是这样定义创意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新经济、全球化、科学与技术、技术与文化等新条件下, 在广义文化范畴内, 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 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 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 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且提供了广泛就业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

广告业是创意产业的一部分, 它们具有相同的内涵和外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 广告业和创意产业都是一项以文化产品为商品进行交换, 使得资产增值的产业。这里的文化指的是广义的文化, 即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人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绚烂的文化的同时, 又生活在自身所创造的文化之中, 二者辩证统一。

第二, 广告业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都是创造和创意。何为“创意”?即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 既是人类行为的描述, 也指独特的动作或过程。因此创意的内涵兼有原创性和独特性。

第三, 广告业和创意产业都是在一定的宏观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扩张不断升级等宏观因素, 是国内广告业和创意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推动力量。

可见, 广告业的出现虽然早于创意创业, 但只是在概念层面上。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广告是以创意为核心和手段的, 广告业是创意产业的核心骨干力量。早在2006年9月举行的“2006中国 (国际) 创意论坛”上, 国际4A公司和本土广告公司就已经达成了共识:中国广告业将向创意产业全面升级。

刘凡在第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美宁”中国广告 (国际) 发展论坛上, 在发表题为《中国广告业科学发展》的主旨演讲时也说过, 中国国际广告发展论坛是今年西博会的第一个活动, 显示了广告业在加快西部大开发, 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谈到中国广告业的发展现状时, 刘凡指出, 广告业是创意经济中的创意产业, 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 广告业向创意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国内广告业要面向创意产业升级, 就必须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国内广告业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依托于媒体和市场的高速发展, 激发广大群众的创新、创造意识, 使得国内广告业更加专业, 服务内容也向纵深发展。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步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创意市场, 深入到行业内部, 为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摘要:广告业作为我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无可取代的贡献。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 目前国内对广告功能的认识不全面、广告的社会性及文化性的缺失、广告虚假、违规导致巨大的负面影响等行业诟病, 已经成了限制广告业发展的瓶颈。笔者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剖析, 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建议。国内广告业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 使广告传播由偏重广告之于推销, 完成向广告之于营销与传播整合的转移, 并且完成广告业向创意产业的全面升级, 这些都将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广告业,发展瓶颈,媒体,IMC,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

[1]中国消费网.刘凡:中国广告业监管必须基于公众利益[N/OL]. (2010-10-20) http://www.ccn.com.cn/news/yaowen-2010/1020/332240.html.

[2]艾瑞网.2010年广告主对网络媒体的增投意愿占据首位[R/OL]. (2010-06-30) http://news.iresearch.cn/viewpoints/118185.html.

[3]William Wells, 等.广告学原理与实务 (第七版) [M].桂世河, 王长征,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肯尼恩·E.克洛, 唐纳德·巴克.广告、促销与整合营销传播 (第三版) [M].冷元红,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发展趋势和瓶颈 篇6

1 绿色建筑的含义和特点

“绿色建筑”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的新兴学科, 它代表一种理念, 是指能充分里用所处环境的自然资源, 并对环境无害, 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与传统的建筑物相比, 绿色建筑有:耗能少、崇尚自然、注重环保、建造风格多样、紧随时代步伐, 富有人文情怀等特点。

2 发展绿色建筑所应遵循的原则

现有条件下, 发展了绿色的工民建筑应从环境、时代和舒适度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2.1 环境优先原则

面对日益崛起钢筋铁壁的城市建筑, 大自然已经日趋远离了人民的视野, 绿色工民建筑的发展, 必须顺应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 并通过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显露和引导人们体验自然, 来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

2.2 整体性原则

绿色建筑的发展, 不应该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 应与周围环境、人文历史相契合的未来建筑。

2.3 健康舒适原则

绿色建筑应该遵循以人为本, 回归建筑设计初衷的理念, 创造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 改善室内环境品质, 提高舒适度, 保障安全供水, 降低环境污染, 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3 我国发展绿色工民建筑的瓶颈

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建设理念, 一经出现就受到众人的关注, 然而, 绿色工民建筑的广泛推广却依然遥遥无期,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种因素造成的。

3.1 意识形态方面:对绿色建筑认识不够

目前, 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意识、观念薄弱, 没有真正理解把握绿色建筑的固有本质内涵, 这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最大障碍。很多开发商虽拥有部分绿色技术, 但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也很较为偏激和肤浅, 尽管建筑师大力宣传倡导绿色建筑的优点, 业主和开发商还是会在利益的驱动下, 放弃建筑师的建议。而当客户也把绿色建筑看成是高价建筑的代名词时, 绿色建筑的设计便进一步失去了发展的推动力。这一切造成了绿色工民建筑发展举步维艰。

3.2 成本方面:设计的盲目性导致建造绿色建筑的成本不降反升

绿色建筑的设计、发展理念之一是节约能耗, 但是一方面, 由于设计师本身对绿色建筑的技术可行性缺乏正确估量, 盲目乐观的使用高技术、新科技, 结果造成了投资大、收益小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 施工者缺乏绿色技术知识, 从而使去了利用周围便利条件的绿色成本优势。另外由于绿色建筑的最终受益者是用户, 而不是投资者或者开发商, 这就有可能使得决策者、投资者或者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开发使用缺乏兴趣和意向。

3.3 设计方面:缺乏多方合作

现阶段, 绿色工民建筑推广遭遇瓶颈还在于设计师本身缺乏通盘综合全面估计不能因地因情因物就势考虑建筑所在地本身具有的绿色技术手段方法优势, 往往只是简单的机械的片面的把其他的绿色建筑的设计构思创新完全不变的笼统照搬到另外一个绿色建筑上, 忽视并无视了绿色技术手段方法的地域性、适用性和可行性。

3.4 技术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目前, 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现状是一批具有实用推广价值的绿色建筑技术手段方法体系初步形成建立, 但是绿色建筑技术手段方法的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 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一穷二白。

4 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

4.1 政策支撑方面:建立政府激励机制

在绿色建筑刚刚起步、市场机制没有形成的情况下,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支撑来引导带领市场的前进和发展。首先在一些发达城市开展绿色建筑的试点工作。其次政府应提供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优惠政策, 充分调动市场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主动性。

4.2 意识形态方面:加大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

全社会观念的革新转变才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最强劲的推动力和助推器。绿色建筑市场更多的依赖于用户使用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更多的用户购买并使用绿色建筑, 是市场形成的根本工作、任务和方向。在目前条件下, 我们可以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宣传日等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宣传, 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绿色建筑。

4.3 成本控制方面:加强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括决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 为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 在绿色建筑推广阶段, 必须把使用阶段的维护和运营成本充分考虑进去。当用户在使用中体会到绿色建筑的好处和各种效益时, 该设计公司将慢慢地受到市场青睐和宠爱, 绿色建筑也会逐步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接受和欢迎。

4.4 技术支持方面:加大对绿色技术的开发研究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 尚未形成完善的绿色支撑体系。加快、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 已成为当务之急。

4.5 人才建设方面:提高并大力培养从业人士的专业素养、并健全从业人员的队伍

眼下国内绿色建筑形势如火如荼蓬蓬勃勃, 然而国内却大量奇缺对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全盘理解、掌握并能使用此套标准和认证体系熟练操控项目的工程师。只有打造这样队伍, 才能帮助设计方、开发商、施工方提升建筑的绿色意识和技能, 引领我国建筑向着绿色环保节能的目标方向积极成功的阔步前进。

5 结语

绿色的工民建筑发展不是一种奢侈, 而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也关系到每个国家的健康发展, 更关系到全人类的持续。在工民建筑中引入绿色设计理念, 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绿色化和趋于更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田淑芬.绿色建筑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田[J].建筑经济, 2005 (12) .

[2]雷亮, 王桂花.绿色建筑:房地产发展新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7) .

[3]张静.浅探绿色节能建筑设计[J].四川建材, 2009 (5) .

[4]徐佳, 沈其明.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原因及策略分析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S1) .

发展趋势和瓶颈 篇7

一、访谈节目近来呈现的趋势

1. 多样性。

从嘉宾对象来看, 《艺术人生》《超级访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女人百分百》等访谈节目都以耀眼的明星为访谈对象;还有一些电视访谈节目, 其采访对象是观众身边的但是具备不一样人生经历的普通人, 如《乡约》《真情互动》《家人》等。从电视台来看, 既有央视频道, 也有地方台。从访谈内容来看, 既有娱乐八卦、社会热点这种公共话题, 也有个人的成长历程、艺术经历这种较具私密性的内容。

2. 复杂性。

访谈节目通常都是“小题大做”, 即通过小事来透视社会大环境。良好的访谈节目能够由主持人引领话题, 嘉宾表述观点。有的节目还有观众参与讨论的场景, 形成现场互动, 从而完成对大众感兴趣话题或热点事件的讨论。复杂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节目内容的复杂性。除节目内容以外, 在访谈节目中, 传播方式是复杂的, 不单有语言, 还有手势、表情、语调、眼神等;传播技术是复杂的, 有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的技术, 综合运用往往能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传播场面是复杂的, 有医学学术类的节目偏向严肃认真的讨论, 有的调解型节目中有剑拔弩张的争吵, 有的面对面的节目有语重心长的教诲或推心置腹的交谈, 有偏娱乐的节目有很多轻松愉快的玩笑等。

二、访谈节目面临的瓶颈

1. 节目资源的有限。

一个固定的访谈节目, 通常都有一周左右的周期。而一位嘉宾一旦上过节目之后, 便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登台。尽管娱乐界的浮躁喧嚣使新明星层出不穷, 但关于明星的各种负面新闻亦涌现得很快。如此一来, 节目发展就难免陷入两难境地, 新秀难免会不爱惜羽毛, 也缺乏必要的人生经历和锤炼, 节目的质量不一定能得到保证。而老将又缺乏收视号召力, 这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节目发展的瓶颈, 致使节目资源面临枯竭的局面, 因此节目的发展容易趋于不稳定状态。

2. 嘉宾与主持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的个别访谈节目, 限于主持人或嘉宾的表达能力, 以及对节目的掌控力, 不仅主持人和嘉宾的交流和沟通并不能达到实质意义上的人际传播, 也不能实现节目和观众之间的顺畅交流。具体表现为, 或是一味煽情, 只求催泪, 不反思故事背后的逻辑或伦理;或是只访不谈, 一个问一个答, 缺乏交流和回应;或是只说不听, 回避重点, 自我包装, 不够坦诚;或是只说套话, 千人一面, 泛泛而谈, 同样的问题询问过太多的嘉宾等。这样的节目, 不仅不能给予观众感动和思考, 反而会成为观众挑刺嘲讽的对象。

3. 收视率为尊的导向下节目的限制。

“文本只有被阅读时才获得生命, 所以, 如果要对它进行考察研究, 那就必须通过读者的眼睛。”在电视媒体的消费已进入买方市场的时代, 遥控器便是指挥棒。一个良好的节目完全是一种市场营销方面的无形资产, 可以成为提高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主打因素。人们在更换频道选择节目的同时, 本身就是品牌消费的一种。良好的收视率, 意味着对电视受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以及更高的广告收入。在这种环境之下, 个别节目制作人不能坚持操守, 降低了原本高品位节目的格调。有的高雅节目也往往因为曲高和寡而生命力短暂, 让位于个别低俗、迎合观众的节目。长此以往, 电视将失去其在文化战线上引导观众的职能。如此以收视率马首是瞻的电视景观, 不利于影响大众的情操, 不利于提高大众的欣赏口味。由此可见, 必要的调控是不可少的, 好的政策对于节目的导向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我国电视的访谈节目在这个大时代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必然法则。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竞争的逐渐规范有序, 随着时间的淘洗, 最后必将能胜出一批质量过硬的节目品牌。

参考文献

[1]塞弗林, 坦卡德.传播学的起源[M].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移动营销的发展和瓶颈 篇8

一、移动营销的新变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低头族”, 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流量转移到了移动终端。那么移动营销到底和之前的营销模式到底有哪些变化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 首先, 是受众发生了变化。

[2]和传统的媒体或者pc互联网上的用户不同, 移动用户是2G或3G网络上网的, 与其对应的是唯一的手机号码, 用户的浏览习惯, 购物偏好可以更加精确的被记录。

(二) 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跟趋向于个性化。

由于消费在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随时随地得到获取信息, 所以他们的需求的变化程度在不断加大。[3]商家需要时刻保持与用户的互动性,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用户的需求, 提供用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尽量缩短提供服务的时间和空间, 促成用户在短时间内了解产品并完成购买行为。

(三) 移动营销媒体发生了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成为了第四大营销媒体;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时使得之前的媒体倍感压力。首先是微信的发展使得很多传统的企业巨头都纷纷开设自己的微信公共账户, 甚至连央视媒体这样的传统权威官方媒体多要加入这个行列, 移动媒体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四) 移动营销和移动支付的并轨。

支付是移动营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也是提供移动营销最终成交率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移动营销和移动支付两大终端最终实习内容和功能上的融合。

二、移动营销面临的问题

2013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爆发式增长的一年, 整个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但同时移动营销又在诸多方面遇到困难和挑战。

(一) 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移动营销的重要性, 或者即使意识到了也不知道如何开展移动营销。

他们对如何提供基本的数据增值服务, 如何运作移动营销的基本过程备非常陌生, 对移动营销的服务商和移动营销领域所涉及到的技术知识一无所知, 从而降低了参与应用移动营销的意愿, 阻碍了移动营销的发展。

(二) 移动营销的形式比较低端和单一。

由于很多企业习惯了传统的低端强推式短信广告。在尝试移动营销最新一些应用, 比如微信, 只是停留在发送广告和优惠券, 这种没有针对性的强迫式的广告推送会使客户感到厌烦。

(三) 专业人才的匮乏和素质低由于移动营销发展的硬伤。

根据《中国互联网营销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 2012年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需求量约为116万, 整体缺口达到55-65万, 未来三年岗位需求会以30%的幅度增长, 紧缺状态难以缓解。

(四)

移动营销效果评价体系的缺失是阻碍移动营销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移动营销在各个行业都有意见了成功的案例, 但在效果评价缺失的情况下的成功也只是一时性的, 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企业的老总自然是希望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投资回报率, 得到营销效果的分析和评估报告等, 而很多移动营销项目只知道投入, 忽视了对效果的分析, 久而久之会导致广告主对移动营销失去兴趣。

(五) 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

智能手机往往都保存了大量的用户习惯数据, 并能被特定的程序分析, 而这种隐私信息真是商家利用来实现移动精准营销的数据基础。同时, 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利用用户的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实施犯罪。

三、移动精准营销发展对策

移动平台的快速发展为移动精准营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我也可以需要看到在它发展的同时也会遇到个方面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寻找一些突破口。

(一) 首先, 人才是制约移动营销发展的硬伤, 也是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完善的。

人才的匮乏其实是整个网络营销行业的事情, 所以, 要想解决人才的瓶颈, 需要加强对网络营销特别是移动营销人才的培养。而大学时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 但大学的问题在于容易脱离社会实际, 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 这就需要企业多和大学进行深度的合作, 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 为企业增加人才储备。

(二) 政府部门需要给企业宏观方面的引导和支持。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政府的指导下大力开展电子商务, 比如丽水的“北山模式”和“遂昌模式”, 而移动营销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需要政府多要求一些理论方面和实操方面的专家为中小企业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公益性的培训。

(三) 相关法律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电子商务法律。

2013年5月, 国家工商局召开网络监管座谈会, 国家工商总局市场司司长刘红亮在会上表示, 中国《电子商务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财经委、法工委的立法日程, 正在起草。其中就应该涉及网络营销、移动营销用户隐私相关的内容, 从而规范市场行为以加强用户对移动营销的信心。

(四) 企业需要逐步完善适合自身企业移动营销效果的评价体系。

电子商务领域的事务方面的发展远远快于理论的发展, 所以很多时候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移动营销的实践经验, 借鉴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的效果评价体系, 并结合移动营销的特点来对自己的移动营销效果进行评价, 以增强自己在移动营销方面投入的针对性。

摘要:随着移动终端设备数量的激增和4G网络的发展, 移动营销逐渐为了一个重要的营销手段。本文将从移动营销的传统营销相比之下的新变化开始描述。并对移动营销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供政府和企业参考。

关键词:4G,移动营销,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1]王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营销策略的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2) .

[2]刘宇.移动时代的营销之变[J].广告大观 (综合版) , 2013, (06) .

上一篇:工作站集群下一篇:企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