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站集群

2024-06-22

工作站集群(通用12篇)

工作站集群 篇1

对于公安消防部队, 由于承担着灭火救援、应急抢险、重大活动勤务保障和反恐处突等多项重要而紧急的工作, 因此对通信系统的要求更高。如何保证数字集群通信网络的正常顺畅运转, 减少网络故障, 有效规避风险, 是消防指挥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广州消防数字集群通信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情况, 重点探讨通信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管控措施, 以保障通信系统的良好运行, 更好的服务于消防指挥调度。

1 数字集群通信的应用及保障工作的意义

数字集群通信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无线移动通信方式, 它采用数字调制的方式, 不仅具备个人移动通信的全部功能, 还能实现个人与群体间的任意通讯, 为多个部门、单位等集团用户提供指挥、调度等服务。在业务功能上, 有调度业务、数据业务和普通电话业务。其具有的组呼通信功能, 不需要拨号一按即通, 可以满足用户对于指挥调度业务的需求, 尤其适用于公安消防部门在应急抢险救援工作时的指挥调度, 以及日常的组织联络。

由于公安消防部门承担的工作多涉及国家、人民的安全, 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 因此指挥调度用通信系统必须具有高可靠性及高稳定性。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虽然具有可靠和抗干扰的特点, 但在日常使用及重大事件期间必须实施科学、有效的通信保障, 以保证通信系统的安全顺畅运行, 紧急突发情况下可迅速恢复, 进而保证消防指挥调度工作迅速、高效、有序进行。

2 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为保证通信保障工作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 需要对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估, 目的是防患于未然, 一方面可以规避风险, 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实施方法, 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进行风险控制, 在可能出现问题之前做好问题解决的方案, 达到快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消防系统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可以归纳为技术类风险、组织管理风险及来源于内外部的其他风险。

2.1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来源于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和网络本身, 比如数字集群通信制式的选择关系到配套技术是否完善、与其他网络是否兼容互通、终端设备是否兼容等问题;终端设备商提供的终端设备是否安全可靠;网络设备商的提供能力及网络质量是否能够保证;新技术冲击下数字集群通信是否能够有稳定表现等等。

由于相关技术及配套设施不成熟、不完善、不配套导致的技术类问题, 严重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和局限性, 是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中可预见的较大风险。

2.2 管理组织风险

管理组织风险主要来源于组织内部, 由于人力资源调配不合理、保障机制不完善、应急预案不充分、各部门配合不流畅等问题引发的风险。管理组织类风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通信保障工作的无缝顺畅进行。

2.3 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来源于外部的政策市场导向、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以及内部的投入资金风险等问题。

3 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通过对风险的分析, 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3.1 建立网络技术保障体系

防范技术类风险, 首先需要通过网络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来实现。网络技术保障体系采取分层设计, 第一层为日常工作管理层, 负责日常的维护、网络状态监测以及指挥级别较低时的通信保障;第二层为重大事件管理层, 负责指挥级别较高活动的通信保障, 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 应急通信设备的调用及实施等;此外, 设置技术项目接口层, 负责消防部门与设备供应商之间的接口, 对网络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 排查故障, 与设备商专业团队接口落实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团队、解决技术难题。

3.2 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要保证通信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支撑。在组织管理体系上, 由消防部门重要领导、重点部门负责人及设备供应商负责人共同组成通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网络保障的指挥处置、资源协调和信息发布。下设基础网络运行、核心网络保障、工程抢修、应急协调、后勤保障等五个团队。明晰各个团队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工作目标及考核原则, 使组织体系能够促使通信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同时, 建立风险备案机制, 将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 然后进行系统化的备案, 以便日后查询和有效监督。

4 结论

公安消防部队的工作离不开各类灾害事故、各种紧急事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事故发生时紧急调度, 因此也决定了消防通信系统要迅速、准确、不间断,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因其自身优势逐步取得了广泛应用。日常工作中对网络进行按时查修维护, 重大事件中对通信进行保障维护, 是消防部队通信工作的重点, 对保障消防部队的应急指挥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未雨绸缪对通信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提前预知风险, 并有效规避风险及有效降低风险损失, 更是消防通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单位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建成了较大规模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能与公安、武警部门实现应急联动, 目前还应在风险管控方面进一步探索, 以切实保障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李鸿, 胡少鹏.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及其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J].广东公安科技, 2002 (04) :42-44.

[2]何新伟, 金京涛.消防部队PDT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解决方案[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4 (08) :923-925.

[3]张晓伟.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消防调度指挥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0 (02) :51-53.

[4]董杉.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中的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012:36-38.

工作站集群 篇2

产业集群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擎,是迅速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围绕重点产业培育开展招商是招商引资工作服务经济、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几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产业培育这一目标,创造性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近年来招商推进产业集群的主要做法

1、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招商工作重点。2006年,我县明确提出了“3+5+X”的产业发展模式,即大力推进特种纸、竹板材加工和五金机械制造产业培育,加快化工、纺织、电子、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培育新兴支柱产业。2008年,又确定了特种纸、竹木加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四大产业为我县的重点发展产业。确立了围绕优势产业开展招商的工作思路,将立足点、着重点都放在重点产业的招商上。从政策导向到招商方式,从招商区域的选择到招商人员的选定,都围绕产业招商这条主线。目前已成功实现了从以前单纯的“企业+企业”的企业集聚到目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转型。

2、完善优惠政策,加大倾斜力度。为了加快产业招商的步伐,我县先后制订了诸多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历年的工业扶持政策都向重点培育的产业倾斜。在土地、资金、供电、供水等生产要素配臵上也给予重点倾斜。奖励系数比普通产业项目高出一个百分点,最高 额度提高到120万元。为营造产业招商政策“洼地”,增强了我县的竞争优势。

3、明确主攻方向,突出产业招商。将重点培育产业和省内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有效地结合。2005年,我县成立了5个专业招商小组(造纸、笋竹、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电子产业),重点在温州、金华等地开展招商,当年共引进各类项目8个,协议引资额3.07亿元。在此基础上,目前又成立了各重点产业发展局,并结合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等地按不同的区域进行重点产业招商的结对。

4、加快园区建设,发挥平台优势。我县在“一区三块”的开发过程中,注重规划先导、合理产业布局,为重点培育的产业项目留足空间。尤其是龙游工业园区,明确区块功能定位,按照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配臵生产要素。龙游工业园区专门规划了近3000亩土地用于接纳造纸产业,其他区块也作了相应布局,逐步形成了龙游工业园区的造纸、纺织、五金机械产业集聚,城南工业区的五金机械、笋竹加工,湖镇工业区的造纸、棉纺,溪口工业区的竹木加工等功能区块。

5、围绕产业集群,开展全方位招商。随着我县重点产业项目的增多,为企业解决产业配套,降低商务成本,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县先后引进了污水处理、供汽供热、造纸助剂、机械模具等一批配套型企业,而且完成了物流中心、造纸机械设备、金属表面集中处理中心、印染中心等项目库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招商中。县政府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积极致力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招商工作,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了 《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鼓励引进非国有银行、科技研发中心等项目,建立了科技孵化园,建成了浙西造纸中专,加快我县投资软环境的提升。

6、优化发展环境,力推龙头项目建设。几年来我县不断营造最佳招商软环境。连续多年开展工业服务月活动、“两年活动”,形成了人人都是招商环境,个个都是招商主体的浓厚氛围。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了我县的人居环境,新建了环城线、荣昌广场、江滨公园、龙洲公园等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培育劳务市场,农民就业培训等,努力降低投资项目的商务成本,逐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在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县里组成了由县领导挂帅的专业服务小组,纳入了“六个一批”的重点督查盘子,采取“一事一议”的特殊政策,在投资环境方面给予最大的倾斜。

几年招商引资的工作过程,正是推进产业集聚的实践和积累过程,目前我县的招商和产业培育相辅相成,已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良性循环发展新路子。

二、近年来招商助推产业集群工作的主要成效

这几年招商引资在产业集群培育工作中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招商产业项目集聚度不断扩大,社会贡献力比较明显。近几年来,我县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四大主导产业总量得到快速扩张,规模不断扩大,历年的四大主导产业招商项目占开发区工业招商总项目 3 数的58.7%。随着产业项目的集聚,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竞争力,并为我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2、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骨干企业不断增多。我县目前已引进投资亿元以上企业38家。至2008年,全县226家规模企业中招商企业130家,占57.5%。产值达亿元以上的17家企业中招商引资企业有9家,占52.9%。四大主导产业103家规模企业中招商企业占41.7%。

3、关联性企业不断引进,产业化群体初现端倪。随着越来越多招商企业的落户,产业集群所必须的企业数、配套率、社会服务体系等都在逐步完善和提高。产业集聚度的不断提高,一部分产业配套型项目纷至沓来,特别是造纸辅料、填料项目,五金模具、热处理及配件销售、维修企业,在龙数量不断增多,我县四大产业的配套率增幅明显。

然而,随着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和招商竞争的不断激化,我县目前招商在产业培育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现有重点产业招商优势不明显。在企业日渐重视区域产业规模和商务成本的情况下,目前我县仍存在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处于低端)、产业支撑体系比较脆弱、商务成本仍然偏高(配套企业门类不全,技术工人短缺)、现有产业的产业链较短,相互依赖度不高等问题。二是对大项目的信息捕捉敏捷度不够。目前我县目前缺乏完善的信息网络和反应敏捷的信息收集机制,多数招商信息的获取还是依靠客商提供和“偶遇”,项目库数量较少且前期工作偏慢。三是软环境建设有反复。项目落地环节较多,审核时间较长、机关“中梗阻”现象略有反弹、中介机构有失管的现象等。四是以企招商力度不够。我县以企招商的优惠政策尚不够吸引客商,客商对龙游的比较优势也不甚了解等。以上所列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三、招商促进产业培育的下一步工作重点

产业的集群化是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具体内容之一。通过招商引资,借力发展,助推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我县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结合这次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招商引资上,我认为下一步要努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操作性强的倾斜政策体系。由于当前趋紧的宏观形势和周边激烈的竞争态势,政策层面,下一步要做好二项工作:一是完善各产业规划。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分析各产业发展潜力和前景,明确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如我县的汽摩配产业规划,要明确具体向哪些种类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走特色发展之路。二是进一步提升产业政策倾斜度。进一步营造政策“洼地”,奖励、培育的重点从“面上企业”为主转向龙头企业为主,实行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倾斜,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做强产业基础,提高产业配套率。首先要着力扶持现有重点产业企业,注重内生性经济的培育,使主导产业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其次是加快重点产业配套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产业集群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在招商导向上,围绕延伸特色主导产业链,加强配套性 产业链项目的引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今年力求在物流中心、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印染加工中心方面招商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以产业集群发展理念为指导,围绕培育特种纸、竹木加工、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着眼于延伸产业链,做深招商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与我县重点产业关联度高的大企业目录,重点包装一批产业重大项目,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配套性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战略型项目。

3、创新产业招商,引进“大好高”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寻求新的突破口,要把产业招商的重点放在引进龙头性、基地型、战略性的项目上。通过建立专业化的产业招商机构,梳理重点产业的招商信息,突出重点,力争引进一批重点产业类的大项目。认真研究并及时出台县内企业参与招商的鼓励政策,提高县内企业家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围绕各自的产业链和发展战略,寻求招商信息,主动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对接,通过技术资金合作、人才资本合作、产品加工合作、跨地域营销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外地投资者,促使县内企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招商方式的创新,坚持“以民引外”,发挥已落户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积极增资扩股,实现新的“裂变”,力求达到“引进一个、招来一群、带动一片”的效果。

4、拓展产业平台,提高土地效益。产业平台建设将实施由“建”为主转为“建管结合”,以提高平台质量,今年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园区扩容有新突破。进一步确立“亩产效益”意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开发区二期拓展步伐,争取尽早供出土地。科学构建新 型工业空间体系,发挥优质空间平台整体优势,促进集聚发展。充分挖潜利用存量土地,对没有按协议开工、投产的企业,及时采取收回、臵换等形式,做好“腾笼换鸟”工作。二是功能设施配套有新提高。有序推进园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向工业园区延伸,推动企业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以及生活配套设施如民工公寓、超市商店、金融和医疗网点、学校、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建设。三是管理模式有新创举。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行政效率最高、商务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环境最优的一流平台。

5、完善管理体系,把好项目引进关。随着招商转型和招商提升的要求,各个流程必须建立一套责职分明,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以提高工作效率成效。目前,我县在项目准入以及后续的几个环节中,已经建立了比较明确的责任体制,分别由经贸、国土、全程代理员以及项目落户地把关。而招商项目的前期工作则仍然政出多门,很难确认责任主体,目前推出的“大项目招商信息整合、对接洽谈实施办法”对信息进行整合,对前期工作进行梳理,制度的设计目标是提高项目的谈判成功率和准确界定项目的实际投资情况,下一步要将这一制度逐步推行。对于困扰我县已久的项目包装大、水分重等问题,要确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把关,在项目考察过程中对项目的企业总资产、销售量、负债率、利税情况以及产业先进性、企业家素质等进行全面考察,并建立评定人负责制,从而尽量减少引资项目的包装成份,真正引进质量好的项目。

6、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和发展阶段,建立动态的产业集群培育机制。同时在招商中和企业发展过程中及时发现产业发展的新苗头,关注培育新兴产业,在传统产业的改造中提升集群化程度,科学地调整我县的产业结构,注重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重点抓好汽摩配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八月份出台。我县的硅产业,已呈现出较好的招商势头,下一步将列为招商重点,并逐步向光伏产业延伸。

7、建立一支专业的招商人才队伍。招商引资工作的主体力量,是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招商人才队伍,我县通过多年的全民招商活动,已涌现了不少招商积极分子,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做好人才培育工作。一是坚持专职招商员制度。在产业招商机构的基础上,精心筛选一批工作人员,充实招商队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间。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组织招商人员学习相关的经济知识,详细了解我县产业发展规划,到有关院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并实现一年不少于二次的轮训制度。三是探索从社会上广泛召集相关人员,作为合同制人员,实行底薪加招商业绩提成制。在全民招商的基础上,集中这样一支专业队伍,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必将有新的突破。

扎实工作,助力集群迈上新台阶 篇3

行业运行总体平稳

2015年我国纺织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5300万吨,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7万亿元。另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万平方米以上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达862家,市场商户数量超过107万户,市场成交额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2.60%。

互联网快速崛起背景下,我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服装家纺网络零售额达8310亿元,占全国比重21%;据测算,2015年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3.7万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国比重为17%。

横向比较,2015年纺织行业在全国工业行业中属于运行不错的行业。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1~4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774.92亿美元,同比下降2.67%。夏令敏表示,未来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也不必过于担心,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竞争力毋庸置疑,我国纺织服装的内需消费也是增长的。为此“十三五”期间,纺织服装的出口仍旧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2016年一季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重点监测的43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总成交额达到2114.51亿元,同比增长4.28%。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一季度全国各地代表性区域指数,如中国·常熟男装总指数、叠石桥家纺景气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景气指数、盛泽丝绸化纤市场景气指数、大朗毛织企业景气指数,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价格走势虽各不相同,市场景气度均呈现回暖的趋势。夏令敏强调,各产业集群地应突出自身的特色产品,结合各自产业的特点和优势,在统计、数据、指数方面有所建树。

集群发展举足轻重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纺织产业的重要支撑,成为我国纺织产业结构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截至2015年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已经确定206家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现为207家)。2015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实现主营收入达4万亿元左右,约占全行业的40%。

产业集群工作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常抓不懈。2015年,中纺联各单位及各专业协会与各集群地一道,通力合作,开展集群地区企业服务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纺织产业集群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抓基础,重调研。中纺联各部门及各专业协会每年都组织对产业集群的调研活动,坚持深入产业集群一线,了解集群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以便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并为集群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如春季调研、专题调研、数据采集等都已成为中纺联各部门和各专业协会常态化的工作。

推品牌,拓市场。中纺联举办国内外展会,宣传产业集群,推广集群的区域品牌,扩大集群企业的影响力,为集群企业的国内外市场拓展提供了有效平台,在展示地方区域品牌的同时,集群企业也获取了合作信息与发展机遇。

促创新,提技术。中纺联各部门及各专业协会在集群地组织各种技术推广、交流和培训活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棉纺、麻纺、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等协会在集群地还组织了技术创新联盟,对广大中小企业技术提升发挥了很大作用。“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参与”这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搭平台,促合作。2015年,各产业集群不断完善和发展服务平台,深入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提升各类服务平台的层次和服务能力,从信息、政策、物流、研发、检测、市场、会展、人才等多角度提供平台服务。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方面,各产业集群地通过电商产业园的建立等手段收获颇丰。

制规划,明政策。规划咨询是中纺联对产业集群地重要的服务内容,中纺联各部门及各专业协会为行业、集群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区域规划、投资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为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项工作助推集群转型

为更好地响应国家号召,紧握政策机遇推动纺织产业发展,中纺联在产业集群中将继续推进科技转型、绿色转型、智能转型、特色转型、品质转型和管理转型,并重点推动六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开展产业集群复评工作。复评不是目的,而是要在总结集群经济发展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试点共建的效果和不足的同时,结合当前的形势,明确下一步工作发展思路。

继续深化集群统计调研工作。产业集群统计工作是把握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基础。中纺联高度重视产业集群调研和统计工作。今年要表彰的先进产业集群,不仅是在集群经济发展上表现突出,其集群经济统计工作更是基础扎实。今后,在完善统计制度和方法的基础上,各行业要重点选择3~5家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更加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行业发展情况。

促进信息技术与行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纺织行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互联网+纺织”的转型,科学地整合资源要素,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不同环节的智能化,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引领行业信息化发展,推动纺织产业向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发展。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中纺联将选择重点产业集群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技术研发的组织引导,逐步减少模仿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自主创新。从过分依赖投资和要素驱动,转向加强自主科技创新,用产业化带动生产力的提升。

重点集群推广实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CSC9000T纺织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与推广,目前已有一批优秀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社会责任建设中,取得了诸多成效并率先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未来,希望更多的集群企业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当中来,推进纺织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升,实现企业责任发展和绿色发展。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互通互联。组织协调具有产业链上下游或关联关系的产业集群之间、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之间的交流对接,形成集群经济的聚合优势。

商业集群与工业集群比较研究 篇4

(一) 商业集群的概念。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 传统的集群理论大都把工业产业作为其研究对象, 很少涉及商业流通领域。虽然对商业集群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但商业集群却是普遍现象, 甚至商业集群的出现比工业集群的出现还要早。不论是哪一时代和国家, 都存在着市场靠近、交易频繁、流通集中的商业集群现象。只是近几十年, 人们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使这种商业集群的现象更趋于明显和加快, 人们才开始重视起来。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 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 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 以及相关的机构。于是, 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概念来给商业集群下个定义。商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依托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 大量商业及其他服务企业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寻求共同发展的商业企业群体, 其功能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多种购物动机, 实现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 迎合人们追求休闲娱乐、高品位、选择比较、舒适的消费心理的商业群体。

(二) 商业集群的简单模型。

经典的厂商选址模型——“沙滩卖冰”模型描绘了商业集群的现象,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商业集群的形成。该模型假定, 在一段直线形的沙滩上有两个卖冰棍的商人, 他们以相同的价格出售相同的冰棍。要买冰棍的游人均匀分布在这段沙滩上, 他们吃冰棍得到相同的效用, 而买冰棍的成本不仅和冰棍的价格相关, 还与买冰棍要走的距离相关。于是, 每个要买冰棍的消费者都将选择离自己最近的商人去购买, 而商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销售量都将不断向沙滩的中点移动, 最后两个商人将聚在沙滩的中点卖冰棍, 每个商人获得一半的消费者时达到稳定的均衡状态。商人聚在一起从事同类商品销售的现象就是现代商业集群的雏形, 是早期发生在流通领域里的集群现象。然而直线的假设有很大的局限性, 只能在类似沙滩的地点成立, 为了更准确的来模拟真实的城市情况, 这里放弃消费者在直线均匀分布的假设。不妨设消费者在圆形城市中均匀分布, 即消费者均匀的分布在圆面上。由于两个商人同种商品的模型假设是现实无数商场多种商品的合理简化, 而同价同效用假设可以使分析更加方便和清晰, 所以仍然保留。同样的道理, 消费者将选择离自己最近的“商人”, 而每个“商人”都希望他所在的营业地可以辐射更大的范围, 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和销售量。

假设商人1先在圆内选择一地点A (非圆心O) 作为其营业地点, 接着商人2开始在圆内选择其营业地点。如果2选择B点作为其营业地的话, 作出线段AB和它的中垂线Ⅰ, 具体情况如图所示。那么在中垂线上 (圆内部分) 的消费者去商人1或商人2那里买商品是无差异的。而中垂线Ⅰ把整个圆分割成两个部分, 其中下面部分的消费者只将去2那里购买, 上面部分只将去1那里购买。同理, 如果2选择点作为其营业地的话, 作出线段A和它的中垂线Ⅱ。那么中垂线Ⅱ把整个圆分割成两个部分, 其中左面部分的消费者只将去1那里购买, 右面部分只将去2那里购买。商人2想获得更多的消费者, 那么他的选择必须在分割的圆的时候, 使他可以分得更大的圆的部分。可以预见, 当2选择在经过OA的直径CD上的点, 且仅贴着A朝向圆心O的一侧时, 将获得当商人1选择A点作为其营业地点的情况下最大销售量。这时“沙滩卖冰”模型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 依然出现商业集群的现象。可是, 此时商人1只能获得一个较小的销售量, 他既然知道如果他选择非圆心O时商人2的选择必将导致这个结果, 那么他在一开始为什么不选择在圆心O处呢?所以商人1在开始的时候就会选择O作为他的营业地点, 而这时商人2的最优也将在O处营业, 这是模型唯一的纳什均衡解。这个简单的模型暗示了城市中心由于消费者分布特点形成了特定的需求优势, 而商业企业为了获得最具有竞争力的地点将选择城市中心作为其营业地点, 最终在城市中心出现了商业集群。

二、商业集群及其与工业集群的共性

(一) 地理集中性。

地点会影响生产力, 特别是对生产力的成长, 进而对竞争优势产生影响。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都会选择接近专业员工和元件、接近信息、具有互补性、接近公共物品的地点, 于是具有地理集中性的工业集群和商业集群就出现了。而一旦集群形成, 专业化和范围经济的特性又将自我强化地点上的竞争优势, 地点的邻近关系也明显影响了联结点和交易成本, 它们又导致了新企业的选择, 最终工业集群和商业集群在地理上的集中性也将更加明显。

(二) 关联性。

工业集群和商业集群中大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 他们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 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竞争关系, 同时也存在互补与合作的关系。竞争和互补关系的并存, 是由于它们发生在不同的层面中和不同的成员之间。在集群中存在一些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 他们之间就是竞争关系, 而与处于该企业上下游的企业之间则存在着互补与合作的关系, 这些都属于企业的关联性。

(三) 专业化特性。

无论工业集群还是商业集群都具有专业化的特征, 它通过纵向的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的经济协作实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 加强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关系和经济联系, 形成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效率和企业灵活性, 形成集群的竞争优势。因此, 专业化特性也是工业集群和商业集群的共性。

三、商业集群与工业集群的区别

(一) 商业集群发生在流通领域。

商业集群和工业集群最明显的区别是他们发生的领域不同, 工业集群是生产领域内的产业集群, 而商业集群是流通领域里的产业集群。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四大基本环节, 流通必然和生产有联系, 但也有其独特之处。流通中的企业不仅要关注上游的供应商, 而且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作为企业上帝的消费者身上, 关注他们的所需所想, 这就决定了商业集群不但要具有集群的特点, 还要符合消费者行为理论。

(二) 商业集群具有功能互补性。

一个商业集群, 往往是百货、专卖店、精品店、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元素的集聚地, 而各种类型商业企业形成在空间上的联合, 在功能上的互补, 产生1+1>2的综合经济效应。对于消费者而言, 商业集群使他们的购物、休闲、娱乐各种消费集中在这个区域里实现, 节省了搜寻信息的时间, 减少了购买商品的路程, 降低了交易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商业集群所具有的这种互补性是功能上的互补, 它针对的是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而工业集群所具有的互补性是效率上的互补, 它针对的是生产的不同条件以及环境因素对生产的效率影响。

(三) 商业集群中企业高流动性。

商业集群中企业比起工业集群企业有着高度的流动性。由于商业集群中企业的高同质性和高模仿性, 造成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没有竞争优势、面临价格战的频繁发生, 势必会有很多盈利能力不高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 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和商业企业的低进入壁垒又会使其他企业或新进入企业填补淘汰企业留下的空白, 因此集群中原有企业的退出和新企业的进入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集群的整体运行, 不会对整个商业集群的功能完整性产生冲击。

(四) 商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表现不同。

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来自企业内部的成本节约, 它是随着产量的增加, 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来自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所带来的成本节约, 它是在同一个地方同行业企业数增加, 企业共享当地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和培训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商业集群和工业集群中都存在着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但是它们的表现是不同的。在工业集群中, 单个的企业进行着同种或类似产品的专业化大规模生产, 使生产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成本水平上, 规模经济更多的表现为内部规模经济的性质。在商业集群中, 单个的企业规模都不大, 不可能形成较大的内部规模经济性, 而无数的商业企业在此聚集, 共享当地的基础设施与服务, 同时还带来了信息辐射范围的扩大, 使需求量增加, 表现更多的是外部规模经济的性质, 这也是商业集群和工业集群的不同的地方。

(五) 商业集群的范围经济表现不同。

范围经济也分为内部范围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内部范围经济是指来自企业内部的成本节约, 它是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 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范围经济是指来自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所带来的成本节约, 它是在同一个地方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所引起的成本节约。商业集群和工业集群中都存在着内部范围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但是它们的表现是不同的。在工业集群中, 由于技术约束, 单个企业只能生产同种或类似产品, 内部范围经济的表现不明显, 而集群中众多企业形成了某类产品的研发、生产、组装等一系列的完整的生产流程, 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使成本大为降低, 更多的表现为外部范围经济的性质。在商业集群中, 单个的企业都在经营着许多相关或不相关的各种业务, 更多的表现为内部范围经济性。

摘要:商业集群与工业集群具有共性, 主要表现在地理集中性、关联性和专业化特性上。商业集群与工业集群的区别在于:商业集群发生在流通领域, 具有功能互补性, 企业高流动性, 以及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表现不同等。

关键词:商业集群,工业集群,共性,区别

参考文献

[1]武云亮.商业集群的效应及其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 2004 (4) .

[2]彭继增.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商业集群分析:一个关于商业企业选址模型的构造[J].金融与经济, 2006 (11) .

[3]黄丹峰.论商业规模经济的成因与特点[J].市场论坛, 2004 (1) .

[4]蒋三庚.论商业集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5 (5) .

工作站集群 篇5

同志们:

市委明确把产业发展作为全市“三项重点工作”之首,反复强调要大力发展“风口”产业。前段时间,我们组织专班深入研究谋划,提出了重点发展的10个“风口”产业集群,并对每个产业集群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总体上看,实施方案提出的具体目标、任务、举措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按照实施方案持续抓下去,全市产业发展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实施方案,推动十大产业集群发展尽快取得明显成效。

下面,我就抓好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简要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细化主攻方向。市委提出要发展十大产业集群,具体到不同地方,还需进一步细化主攻方向。各县区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综合优势,系统梳理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找准适合本地的“风口”产业细分领域,有的放矢地发展“风口”产业。比如,**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有**材料、大型**、精密**、轨道交通及汽车**、新兴前沿技术**、**零部件和仪器仪表设备、**延伸应用等细分领域,每个细分领域又有很多更具体的领域,**、**、**、**、**等要立足实际选准主攻方向。各县区要认真研究十大产业集群,瞄准本地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细分领域,扭住产业链的关键环,集中力量将其做大做强。

第二,要引育优质企业。推动十大产业集群发展,必须加大对“风口”企业的引育力度,做大做强做优一批“风口”企业。要持续实施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行动,聚焦产业“风口”,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速度快的高成长性企业,用足惠企政策,强化精准服务,支持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要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方式,用足用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分类开展研发活动,加快培育壮大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

第三,要抓好项目建设。发展“风口”产业,最终要落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目前,我们对每个产业集群都制定了重点项目清单,各县区要在加快推动在建和在谈项目的同时,持续谋划一批重点“风口”产业项目,以高质量的项目储备支撑“风口”产业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围绕项目签约、落地、开工、投产、达效等环节,深入研究、有效破解瓶颈制约,持续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做好全流程保障,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高效率推进。要着力抓好龙头项目,坚持专班推进,推动**时代**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石化百万吨乙烯等一批龙头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加快形成示范引领效应。要树牢精准招商理念,紧盯“风口”产业、瞄准目标企业,用好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持续招引一批优质“风口”产业项目。

第四,要推动集群发展。产业发展越是集群化,越有利于集聚资源要素、形成竞争优势。推动十大产业集群发展,要在强化产业集聚效应上下功夫。要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动园区腾笼换鸟,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科学布局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着力集聚一批同类型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不断提高园区产业的集聚度。要积极引入高水平产业运营商,深化政府与产业运营商的合作,推动产业运营商根据产业园区发展定位,主导制定“风口”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紧盯产业链发展图谱对接引进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共同做大做强优势“风口”产业集群。要扭住十大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关键环,细化龙头企业清单、主要配套企业清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可对接的企业和商会协会清单等具体抓手,推动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往产业链关键环配置,通过做强产业链的关键环,带动上下游、左右链产业按市场经济规律集聚。

第五,要强化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十大产业集群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风口”产业集聚,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要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聚焦十大产业集群,精准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科研攻关项目,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要抓好创新平台建设,以开放性、复合型、市场化为方向,高标准规划建设伊**科技城和智慧岛,加快重塑重振高新区,统筹推进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孵化平台和科技产业社区建设,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要抓好创新人才引育,围绕“风口”产业发展引育更多实用型人才,积极探索柔性引才、异地用才新模式,加快完善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引进、激励机制,持续强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要抓好创新资本运作,加快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注重发挥政府科创引导基金作用,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通过“引导基金+天使基金”扶持初创期企业,通过“引导基金+市场化基金+投贷联动”扶持快速成长期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推动上市融资扶持成熟壮大期企业,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资本接力。

第六,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为产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要抓好开发区改革,切实做好“管委会+公司”改革和“三化三制”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大与专业化运营公司合作、引进优秀管理团队等的工作力度,提升开发区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水平。要抓好放权赋能改革,积极承接省里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立足实际持续推进部分市级权限有序下放至县区,不断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激发基层抓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要抓好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扎实做好市属国企重组整合后的业务整合、战略规划制定、管理体制优化等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洛轴等企业的混改上市工作,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优质市场主体更好支撑产业集群发展。要抓好行政审批改革,持续压减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重点实施好“承诺制+标准地”改革,推动产业项目以更快速度落地建设。要深入研究自贸区、综保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快铁路、航空口岸等开放通道建设,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不断壮大开放主体,以更高水平开放助力产业集群发展。

第七,要破解瓶颈制约。当前,制约产业项目建设的突出瓶颈是资金和土地。要抓好投融资工作,在积极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推动财政、金融、社会资本良性互动,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尤其要认真把握当前政策机遇期,紧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债券重点支持领域,做好项目市场化包装策划,抓好专项债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用足用好专项债。要完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商业银行聚焦十大产业集群发展扩大放贷规模。要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管理作用,统筹抓好“募、投、管、退”等环节,推动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资本有效结合,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十大产业集群。要强化土地保障,用足用好国家、省重点项目供地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用地指标;持续抓好“三未”土地整治,加强土地在使用期限内的全过程动态监管,推动产业用地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全市范围内统筹使用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土地要素优先保障中心城区和环都市区产业发展。

第八,要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必须聚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的分工,细化制定产业链招商、公共服务配套、用地保障、企业融资、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推动各方面资源向“风口”产业汇聚,支持“风口”产业发展壮大。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新动向新趋势和市场主体急需,适时对支持政策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支持政策适应产业发展新要求。要定期评估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及时进行优化,确保支持政策发挥应有作用。

第九,要提升专业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风口”产业发展需求,毫不松懈地加强学习,熟悉产业、金融、科技、企业经营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带头提升把握产业“风口”、推动科技创新、抓好资本运作等的专业能力,持续提升谋事干事的专业化水平。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机制,抓好分级分类专题培训,常态化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一线经受历练,引导党员干部更多地关注产业、研究产业、服务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真懂产业、善抓产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工作站集群 篇6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服装协会总结了2012-2013年服装行业统计工作、部分重点地区及产业集群地区代表通报当前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同时对今后“重点地区及产业集群服装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季报表”及“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一览表”填报任务进行布置,并讨论2013年服装行业“百强”企业考核指标设置及考核办法。大会还对2012-2013年度涌现出来的行业统计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孙村镇荣获“2012-2013年度服装行业统计工作先进集群”。

据了解,目前,孙村镇轻纺服装产业已形成集纺织、染整、水洗、印绣花、制线、成衣加工、包装和物流等为一体的服装产业链,华阳服装“SUNUS”、美泰服装“爱兰特”、瑞得服饰“瑞兰得”、海飞鹤、依雨娇、卡叽贝贝等服装品牌已初见成效,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之一。

(赖松俞乃思孙宗灯)

地方特快:首届国际毛皮协会皮草流行趋势论坛海宁举行

近日,青年企业家毛皮委员会在浙江海宁皮革风尚中心设计会所举办了“首届国际毛皮协会皮草流行趋势论坛”。据介绍,此次论坛由国际毛皮协会、海宁中国皮革城协办,菲莎国际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承办。海宁市副市长胡燕子、国际毛皮协会中国区荣誉主席邓晓兰、青年企业家毛皮委员会主席贺素成,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有法、中国皮革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聂玉梅以及中国食土商会裘皮分会的领导出席了论坛。

本届论坛借助“海宁时尚周”的平台,力图通过国内外裘皮行业流行趋势的最高层次发布,拓展毛皮行业从业者的国际性全球视野,分享权威的时尚信息。

国际毛皮协会中国区荣誉主席邓晓兰表示:“国际毛皮协会是致力于保护毛皮贸易行业利益最高行业组织。她很高兴看到今年成立了青年企业家毛皮委员会这一汇聚了来自中国毛皮行业的各方领军人物的精英会,并正在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在本次论坛上青年企业家毛皮委员会主席贺素成就青年企业家毛皮委员的责任和使命发表了“开创时尚,同享共赢”的演讲。(赖松)

温州成为首个纺织服装品牌中心试点城市

日前,“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城市”试点城市签约、授牌仪式在浙江温州举行,温州正式成为全国首个纺织服装品牌中心试点城市,也因此成为全国服装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的示范城市。

在授牌仪式现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表示,此次借“时尚消费展”将全国第一个品牌中心试点城市的牌子授给温州,是因为温州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也走出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服装品牌企业,是一个有着一定示范作用的城市。希望在温州能够培育出一批有实力的品牌。

据温州市服装商会统计,温州服装企业有1700多家。去年,温州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超600亿元,温州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约18.62亿美元。截至目前,温州服装业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枚,中国名牌9个,上市公司4家。(朱庆荣)

时尚展会:意大利双展期待中国展商参与

意大利是服装和纺织品面料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米兰更是在服装和面料的生产和设计方面被公认为国际潮流风向标,引领世界最新流行趋势。意大利中高档服装制造业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产业链完整,产业出口份额很高,对各类面料辅料和服装定牌加工与贸易商的需求是很大的,意大利更是中国面料对欧洲出口最大的市场。

意大利米兰READY TO SHOW服装采购展览会是由意大利T.D.F.S.r.I.展览公司主办的专业服装展览会,其特色在于旨在向欧洲客商展示来自非欧洲国家的服装和服饰产品。READYTO SHOW服装采购展每年举办春秋两届,已成功举办22届;同期举办的INTERTEX MILANO已成功举办24届,是欧洲重要的由亚洲生产商参展的面料采购交易会。

意大利、欧洲和国际买家参加READYTOSHOW和INTERTEXMILANO很多,因为只有这两个展会允许中国展商参展。今年,将于9月11-13日在意大利米兰Palazzo delle Stelline展览中心举行,报名截止日期为7月15日。(罗欣桐)

科技动态:三星智能数字标牌为信息化加速

随着服装行业发展及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变,将信息化技术引入服装营销的趋势日显。三星智能数字标牌解决方案应需而生,一台超大显示器,将软、硬件结合,满足品牌营销推广的各类需求。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灵活高效的信息发布系统,进行产品宣传、品牌推广、精准营销、形象提升,志在为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加速。

据了解,此解决方案采用“一体机”集成设计,将操作系统芯片内置于显示器内,不仅拥有强大的显示性能,能提供最大化的广告效应和友好的用户界面;还具备简单易用、安装方便、节省空间、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能为用户提供最完整、最便捷的数字标牌应用解决方案。

在休闲装店面打造过程中,三星智能数字标牌解决方案为品牌宣传提供了绝佳的窗口,创造一种标新立异、引人注目的演示之余,对产品营销、顾客体验提升都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基于统一的管理平台,该数字标牌解决方案可以轻松地构建多媒体广告信息联播网,信息统一发布。借助三星智能数字标牌解决方案所呈现的数字内容,可告知消费者店内提供的丰富服务,或者节假日店内的折扣优惠信息等。

而在男女正装品牌领域,三星智能数字标牌解决方案大尺寸高品质的绚丽形象完美展示了店面的视觉亮点,有效抓住了来往顾客的眼球。创新的LED背光源技术,集卓越的视觉表现力、纤薄的外观设计和高能低耗的特性于一身,致力于为正装店呈现出最鲜活明亮、栩栩如生的影像。内置播放器功能的加载为用户带来更为出众的影音效果。借助三星智能数字标牌解决方案,品牌不仅为消费者创造了极为舒适的购物环境,而且能让消费者随时随地了解本店产品,进而强化人们对品牌和产品的记忆,以便后续购买时生成意识。(贺兰)

nlc202309051311

院校观察:成都院校展示“梦·fashion”

近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2013毕业生作品展暨雷迪波尔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志愿者官方制服展示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展示活动将童话般的国色天香点缀得更加绚丽耀眼。

成都纺专2013毕业生设计制作的30余个系列200余套作品,分为宋词雅韵组、蜀绣组、信迪组、凤凰庄组、创意组、成衣组、制服组7个场次展出。模特儿身着各款各色服装,或高贵典雅、或前卫时尚、或成熟稳重、或轻松活泼。

当天模特团队还展示了2013《财富》全球论坛志愿者官方制服。值得一提的是,财富论坛志愿者服装的主要设计者,是成都纺专2007届的毕业生史海龙。现在,他已是雷迪波尔公司的设计部经理。

此外,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四川省资中县水南高级职业中学、宜宾县高场职业中学、彭州市技工学校等中职院校学生的作品也引起现场观众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成都纺专以西南纺织服装职教联盟为依托,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与川内30余所中职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王歆)

浙纺服院发布“国际范”毕业展

日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举行了2013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作品秀,充满活力的134名莘莘学子在本校老师和新加坡、日本等国驻校服装设计师的共同指导下,展示了128件(套)具有国际化、多元化风格的时装作品,向母校、向社会汇报他们3年的学习成果,受到了来自省内外行业专家和知名服装企业集团设计师的好评。

本届毕业生作品,通过婉约与狂放、完整与破碎、缤纷与静默、黑与白,尽情演绎情绪的流动、力量的释放、行走于空间等创意,奏响了青春的主旋律。“通过这场毕业作品发布会,毕业生们经历了从学校到社会的一次重要洗礼。利用展示这一平台,学生能够与专家、企业家、同学进行直接的交流,对怀抱梦想即将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来说,收获是丰富而有意义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院长袁勇如是说。(王国海)

跨国投资:泉州服企加快“走出去”步伐

5月中旬,福建格林集团董事长赵建河、著龙国际公司董事长蔡著龙、福诚(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宏钧等2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近 30位企业家,来到柬埔寨和孟加拉国,进行为期5天的“走出去”境外投资环境纺织服装业的考察活动,众多企业家表示,在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选择部分生产线转移是明智之举。

2012年,福建峰达轻纺就在柬埔寨开设一家服装厂,考察团此行专门参观了该工厂。目前这家工厂有1000名工人,订单比较充足,发展情况良好。柬埔寨制衣厂商会秘书长卢启健介绍说,柬埔寨约有500家服装厂和鞋厂,就业人数51万人,商会的400家出口型企业中,中国投资企业约240家。

近年来,像Walmart、H&M、Zara、家乐福等大超市和快时尚类的中低端产品订单越来越多转移到孟加拉国,越来越多的闽商、泉商看上孟加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日益成熟的劳动力资源以及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多国享有免税待遇的多重优势。泉商庄立峰1995年到孟投资创办的利德成服装有限公司已成为该国最大的中资制衣公司和服装业界的“领头羊”。据了解,利德成今年产值预计达到1.7亿美元,占该国成衣出口总值的2%。主要生产内衣、童装和运动服饰,还为欧美品牌CK等代工。

经过对东南亚、南亚几个国家的进一步考察比较,著龙国际董事长蔡著龙打算在柬埔寨、孟加拉两国都开设工厂。这次考察他对两国服装业进一步摸底,发现当地有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已经六七十岁,办服装厂是个苦差事,没有人愿意接班,他们面临持续经营的困难。蔡著龙认为,收购当地工厂,还包括收购工厂的销售量,这不是对泉州本地工厂产能的转移,而是进一步扩大了企业规模,加快企业的国际化步伐。著龙国际预计今年7月就启动在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的服装厂收购计划。

海外观察:孟加拉计划提高成衣厂工人薪资

孟加拉政府将设立最低工资审查小组(minimum wage board)以检讨成衣厂工人的工资给付及预为工资的调涨铺路。成衣业是该国赚取外汇的主力产业,但其成衣厂的工人薪资却排在全球最低之列,引发排山倒海的抨击。上个月内有五家成衣厂的拉那广场(Rana Plaza)大楼倒塌事故,让孟加拉工作场所安全严重缺失的情况跃上世界媒体版面。新设的工资审查小组成员含政府,工厂厂家及劳方的代表。

孟加拉政府决定设立最低工资审查小组意在冷却劳工的骚动不安,现阶段成衣厂新进工人的最低月工资为前审查小组于2010年所定的38.53美元,之前为2006年的21.35美元,再之前则为1994年的12.07美元。

成衣业为当前孟加拉赚取外汇的最大产业,占该国GDP的16%,占总出口的外汇收入几达80%,直接受雇员工约400万人,其中80%为女性。

奥特莱斯式购物中心欧美走红

随着全价购物中心的发展遭遇瓶颈,大型打折式的奥特莱斯开始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欢迎。在美国,至少有50家奥特莱斯正在筹划开设,加上这些增开的数量,美国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的数量至少增长25%左右。伦敦奥特莱斯商场筹划公司McArthurGlen Group的总监Adrian Nelson这样说:“很多人想要分一杯羹,鉴于奥特莱斯目前大好的走势,推出计划书是容易的,但是真正要实现其实还是困难的。”

而专家也表示目前仅有1/3的奥特莱斯创立计划能够真正付诸实践,很多人都是通过试水的方式来探讨奥特莱斯兴盛的可能性。2012年,Value RetailNews估计奥特莱斯的总销售额达到254亿美元,这个预估值比2011年高出30亿美元,的确非常惊人。而从具体数字上来看,Tanger Factory Outlet Centers公司截至2013年3月31日的销售额增长了2.3%达到每平方英尺380美元,Simon Property Group的每平方英尺销售额增长了5.4%达到510美元。

nlc202309051311

不仅是美国市场,伦敦Value Retail的总裁也表示欧洲市场的9个奥特莱斯去年创造了每平方英尺1400美元的销售额,位于Bicester Village的奥特莱斯更是创造了每平方英尺3000美元的惊人销售额。

国际品牌:范思哲经营不善将被收购

根据意大利《太阳报》指出拥有英国哈罗德百货(Harrods)股份的中东卡达尔QATAR控股公司,近日证实他们正在研究范思哲(vERSACE)公司的结构,若是有结果的话,不排斥出资购买品牌的股份。此消息一出又再度让Donatella Versace为主导的品牌高层产生震荡,今年初爆出破产的传言,可见并非空穴来风。

其实VERSACE在1997年创办人兼设计师的Gianni Versace被枪杀身亡之后,财务状况一直不甚理想,虽然在2008年时一度盈余,但到了2009年受到金融海啸的袭击,品牌亏损了约4900万欧元;所以2010年VERSACE有计划地关闭了全球250家的专卖店,想要进行企业结构重整,并积极和新锐设计师进行合作来拉抬购买力,不过看来效果似乎不彰。

而来自中东卡达尔控股公司的资金正好能弥补品牌亏损的部分,如果这项并购案成真的话,这也将是继意大利国宝品牌Valentino卖给卡达尔皇室后,第2个将被中东国家买下的意大利品牌。

CK宣布副线产品系列全球更名计划

近日,PVH Corp宣布收购Warnaco Group Ino.,该集团目前为Calvin Klein Jeans的全球品牌持有人以及Calvin Klein内衣、睡衣、居家服商标权的受益所有人。当谈到如何重新统一CalvinKlein品牌家族时,PVH Corp指出要开发品牌的市场增长潜力必须有全球视野的品牌管理。首席执行官TomMurry表示:“我相信此次为加强副线服装和配饰系列品牌更名行动将使品牌形象得到提升。这也将帮助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扩展Calvin Klein生活理念。”

据悉,更名计划将率先在欧洲实施,在亚洲地区进行一定时间介绍后,将进行有步骤的推广。Calvin Klein的品牌架构从现在起将会有三个层次不同的品牌线构成,其旨在为未来全球品牌增长及发展提供一个框架。在这种架构下,每一个Calvin Klein旗下的品牌都将具有清晰、独特的品牌定位,通过有针对性的品牌广告、分销渠道和产品设计将更好地占有各自定位的市场份额。

工作站集群 篇7

(一)提出问题

产业集群是一个在特定地区由多方利益主体在产业竞合基础上形成的复杂系统。系统的基本原理是系统整体大于它的部分之和,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驱动的能力[1]。然而,这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如果仅仅依靠系统自组织能力来积累,那么系统整体的发展速度必定缓慢,系统演进所消耗的时间和成本必将巨大。因此,为了纠正产业集群系统发展过程中偏离轨道的思想和行为,需要进行“人为干预”——产业集群治理。Brown认为产业集群治理就是构建集群产业结构,促进集群企业相互作用[2]。笔者认为集群治理通过搭建集群企业产业活动一体化平台,加强本地产业活动间的耦合关系,提高本地产业对各种流动资源的粘吸力,来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治理是将带有浓厚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集群发展模式导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追求集群产业活动最佳经济效益的必然反应。

(二)文献述评

曼瑟尔·奥尔森在分析集团经济时曾指出不去增进成员利益的组织往往会消亡[4]。新产业区理论在解释集聚原因时认为集聚的企业可以通过域内合作和共同行动来获取额外的好处[5],Schmitz([6])称这种额外好处为“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6]。然而,如何表征这种集体效率却鲜见阐述。国内率先关注集群利益诉求的是暨南大学的陈雪梅教授,她首次提出了集群剩余概念,认为集群企业通过集聚所获得的超过非集聚的利润,即为集群剩余[7]。然而,她所针对的是集群内部的单个企业而不是集群整体。李宁和杨蕙馨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将集群剩余概念拓展到集群整体,指出“集群内部所有企业加入集群时的利润减去不加入集群时的利润所得差额的总和,即集群内部所有企业获得的额外剩余的总和,它是企业集群能够比市场上单个企业简单加总实现更大绩效的表现形式” [8]。显然,李宁、杨惠馨的这个概念更恰当地反映了产业集群的系统效应。但他们没有进一步分析集群剩余概念中利润的内涵,如究竟是会计利润还是经济利润;也未进一步分析实务中如何进行集群剩余计量等问题。

二、集群剩余的涵义、计量模型及其来源

(一)集群剩余的涵义

集群剩余概念源自经济学的经济剩余。最早提出经济剩余概念的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认为“一个社会所生产的产品与生产它的成本之间的差额”[9],笔者认为集群剩余也是指产业集群的产出减去相关成本的差,但它不是会计利润,而是经济利润,是收入减去全部资本成本包括股权资本成本的差。会计利润由于其未考虑股权资金的机会成本而高估了产业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而经济利润则较全面地考虑了产出的成本。

尽管产业集聚效应表现为收入扩张和成本下降,但集聚效应是相对于非集聚而言的,地方专业化和产业地方化是产业集群经济活动的关键特征。因此,产业地方集聚所创造的超过产业非地方集聚的利润是产业集群的生存与发展根本。由此可见,集群剩余概念具有两方面的比较意义,一是产业活动自身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二是产业活动集聚与非集聚的效益比较。

(二)集群剩余的计量模型

从数理上看,集群剩余等于个体企业集聚剩余之和。假设集群企业i的集聚剩余为Ri群, i作为同类的非集聚企业生产所得剩余为Ri非,集群内的企业个数为n,那么集群剩余CR为:

undefined

其中,(Ri群-Ri非)为成员企业的集聚剩余,其大于零是企业加入集群的条件。CR>0说明产业集群创造了区域产业价值,是集体效率的根本体现;若CR小于零,则说明产业集群未创造集聚价值,如此下去,将导致集群衰退;若CR等于零,则集群没有创造额外收益,这为集群治理发出了警报。

由于CR反映的是群体效益,因此有相对数和绝对数两种表达式,相对数是集群剩余率,绝对数是集群剩余额。

然而,上述公式只有审美意义。企业地域转移的不可实现性以及个体企业性质差异甚远,是无法寻找或设定两个除了地理产业环境不同而其他方面完全相同的企业,并对他们进行收益比较。退一步看,即使个体企业可以进行比较,也难以进行群体企业的比较。因此,只能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寻找参照物来估算群体企业所创造的剩余。认为这个参照系是行业平均利润率[10]。尤其是纺织服装和制鞋产业是传统主导产业,截止2003年末,全市纺织服装企业3 000多家,工业总产值214.5亿元,占晋江市工业总产值的33.6%,出口创汇7.6亿美元;制鞋企业及鞋业配套企业3 300多家,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占全市同期工业产值的22.4%,出口创汇12亿美元[10]。纺织服装、鞋产业占据了晋江经济的半壁江山。晋江市政府也极为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鞋服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千亿产值。因此,选择这两个产业集群考察其集群剩余状况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在查阅统计年鉴时发现,这两个产业在统计分类中归并于“纺织服装、鞋、帽”,因此为了便于数据比较,将晋江纺织服装和制鞋两个产业集群合并起来,考察他们在2003-2005年间集群剩余的实际水平。

根据上文集群剩余计算步骤,首先,查阅2004、2005和2006三年的《晋江市统计年鉴》,收集晋江鞋服产业的资产、所有者权益、利润总额、净利润等相关财务资料,并统一按照所得税税率33%将利润总额转换为净利润[11]、《晋江统计年鉴2005》[12]及《晋江统计年鉴2006》[13]及中国工商银行存款利率[14]整理而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15]、《中国统计年鉴2005》[16]及《中国统计年鉴2006》[17]年及中国工商银行存款利率[14]整理而得。

资料来源:根据表1、表2计算而得。

表3数据显示,晋江纺织服装、制鞋产业集群在2003-2005年间,每年所创造的集群剩余率分别为4.96%、5.11%、3.32%,每年的集群剩余额都超过2亿元,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明显,产业活动地方化的经济效益显著。然而,其效率增长出现减缓迹象。近年来,纺织服装、制鞋业面临用工成本上升、欧盟等国实施贸易壁垒、国内出口退税率下降等多方压力,而集群内部缺乏良好的应对共同风险的治理机制,导致其2005年的集群剩余收益率比2004年降低了1.79%,剩余收益额也减少了因此4 248.36万元。因此,建立健全为集群谋利的治理机制是晋江产业集群当前的紧要任务,这也许是国内大多数产业集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四、产业集群剩余最大化是产业集群治理目标

集群剩余最大化是产业集群治理目标,它引导集群走向降低集聚成本、增强集聚收入及培育竞争优势的发展轨道。应当说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系统,其生存、发展目标是多元化的,除盈利之外,还担负着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环境保护等诉求。然而,其基本目标是发展经济,是追求经济利益。

(一)集群剩余综合反映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果和集群系统效应

20世纪70-80年代,在全球产业出现大规模衰退情况下,欧洲和北美的少数几个地区依靠中小企业集群获得经济持续增长。群内中小企业彼此间发展了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依靠不竭的创新能力保持了地方产业的竞争优势。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政府都极其重视并积极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如果此前的集群经济是自然经济,那么今后为了增强地方产业竞争优势,使其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独具特色的环节,就必须协调集群各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创造各种促进域内合作和共同行动的平台,使集群系统熵逐渐下降。然而,不论是因外部分工合作所带来的内部生产规模效应,还是同一产业活动地方集聚所产生的范围经济,或是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下降所创造的成本优势效应等等,这一切集聚效应都将通过集群剩余体现出来。集群剩余合理表征了集群集体效率,集群剩余最大化是集群经济行动的最终追求。我们也可以说,不能创造集群剩余的产业集群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集群剩余将分散的个体行为导入统一追求轨道,促使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共同成长

经济学第二定律认为“无论每位个体如何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社会的理性结果最终不会自动产生——只有依靠指路的手或适当的机构才能带来具有集体效率的结果”[4]。产业集群剩余就是那双指路的手,它能带来具有集体效率的经济结果。一个产业集群内,成员众多,身份各异,他们都是独立的法人组织,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追求和产业活动范围。如果不对集群成员分散的产业活动加以协调管理,则集群协同效应难以发挥,集群的集体效应难以实现。显然,这存在一个如何协调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解决此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用行政命令方式通过牺牲企业个体利益以谋求集群整体利益。因此,尊重个体企业利益诉求,同时将个体行动导向集体效率轨道无疑是最优选择。集群剩余以超越企业边界的视角考察集群经济利益,能将集群成员各具特色的产业活动统一到共同的追求中来,与产业集群系统效应相对应。当集群剩余上升时,集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同成长,更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

(三)集群剩余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指明了路径

从计算公式可知,影响集群剩余的因素有地方产业的总体投资规模A,产业集群的资产利润率,行业平均利润率。在外部行业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提高集群剩余的路径就是两条:一是扩大集群产业规模,包括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联系、加强产业密度,吸引国内外游资,促进各种产业资源要素的本地聚集;二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包括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及域内合作成本,开拓创新获取更高的边际利润。

集群品牌营销:民营企业集群创新 篇8

民营企业集群是指民间投资兴办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在沿海地区, 民营企业集群通常是指私人资本建立的企业或原公有制企业通过产权交易改制为私营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民营企业集群大多为民营企业在相同产业内集聚, 或者在相关产业链上集聚。

民营企业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初, 成就于“雇工问题”和“姓资姓社问题”等理论、政策局限被突破之后。当年, 温州“桥头纽扣”事件曾被誉为商品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启动点。民营企业有规模的大发展则是在1992年之后, 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之说因此出现, 民营企业集群亦开始成形。在沿海地区, 民营企业大多为家族式企业, 亦有少量企业为股份制企业。一般实施外贸导向销售策略, 或者内外兼顾的销售策略。“十五大”之后, 民营企业集群取得了高速度的发展, 如阳江刀剪企业集群、中山休闲服装企业集群、开平水暖卫浴企业集群、嵊州领带企业集群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壮大的。近年来, 民营企业集群已由沿海向内地延伸发展, 如大足五金、临沂五金、夹江陶瓷、邵东集群、祁东家具等内地民营企业集群。许多民营企业集群已经成为著名的地域品牌, 集群中的民营企业营销问题不同于分散的民营企业营销问题, 集群品牌营销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在讨论集群产业组织创新和集群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讨论了民营企业的集群品牌营销问题。

二、产业组织创新

民营企业集群大多为某个传统产业内的企业集聚, 或者在价值链上集聚,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例如, 以生产牛仔服和纺织化纤服装闻名的开平民营企业集群, 形成了集纺纱、织布、整染、制衣、水洗于一体的完整纺织生产产业链。民营企业集群在行业内往往具有较高的产能集中度和品牌集中度。阳江民营企业集群集中了全国刀剪工业60%以上的生产能力, 其出口量占全国的80%。中山休闲服装企业集群拥有全国十大休闲服装名牌中的8个品牌。民营企业集群拥有的研发能力和资本实力超过同行业其他地区的企业。因此, 民营企业集群具有资本扩张和产业升级的先发优势。佛山陶瓷企业集群正在向夹江、上海、淄博、晋江等地扩张和转移, 以家俱产销闻名全国的佛山乐从镇近年兴起了物流业。

在民营企业集群内部, 大企业并不多见, 并且大企业在集群内的生产集中度很低。集群内存在着分工协作关系, 亦有一个大厂联系几十个小厂的动态联盟。但是, 集群内部的分工只是初级的水平分工, 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局面依然存在。民营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 首先表现为集群内部的竞争。无序竞争危害之甚, 其破坏力足以毁灭地区特色工业和动摇民族产业。李长春曾提出在广东组建100个大型民营企业集团。阳江市在十八子、宏鹰、永光等名牌企业的基础上组建了3个民营企业集团。近年来, 浙江温州、永康等地的民营企业集群呈现了集团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民营企业集群中, 动态联盟和集团企业是技术创新和集群品牌推广的关键节点。

三、技术创新

民营企业集群一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长期处在外延式扩张阶段, 靠资本投入扩大规模, 以低成本赢得市场, 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约在30-40%之间。在沿海地区, 年平均每个劳动力创造的G D P为8000至10000元人民币。民营企业集群在增值链中附加价值最高的研发和营销两个环节显得十分薄弱。

制造业中的民营企业集群, 其资本投入增长率和技术增长率远远大于劳动投入增长率。佛山市在1978-1996年间, 资本投入年均增长率为20.6%, 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5.9%, 劳动投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9%。甚至在部分民营企业中, 出现了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的趋势。

民营企业集群内只有少数企业具有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却对集群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具备技术创新必要条件的企业才可能成为创新企业。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由原阳江国营小刀厂技术骨干李辉创办, 该公司先后进行了压迫直出连体刀, 仿日式菜刀、套刀等系列新产品开发, 采用了新工艺、新设备, 并通过了ISO9001认证。如今, 该公司拥有专利技术80余项, 成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十八子公司最新开发的不锈钢复合材料菜刀是国内价值最高的菜刀, 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刀”。十八子公司设立了科技研发机构, 创建了十八子精密特钢厂, 以西德、瑞士刀剪材料标准为起点, 采用航天军工用钢冶炼技术, 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刀剪材料。小型企业阳江厨宝刀具厂由机械工程师林生创办, 获得了多功能不锈钢刀、多功能不锈钢剪两项国家专利。这类企业通过创新活动, 开拓了市场, 打开了利润空间, 为集群品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技术在民营企业集群中的传播速度快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新技术传播速度。其原因有三:一是众多企业集聚一地, 信息互通, 便于相互学习和借鉴;二是民营企业反应快, 通常采用技术模仿作为低成本竞争武器, 现有的专利技术中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多、实用新型技术少, 产品功能创新多、工艺设备产品结构创新少, 科技含量低的新技术容易被模仿;三是专利保护环境差, 专利侵权案时有发生, 专利诉讼周折多、费用高、执行难, 但宽松的专利保护环境有利于新技术的转移。无论如何, 技术创新是集群品牌推广的亮点, 而创新企业则是集群内技术传播和向外推广集群品牌的节点。

四、集群品牌营销

民营企业集群品牌的形成与城市品牌 (或地域品牌) 有着历史渊源关系。阳江市被誉为“中国刀剪之都”, 实际上今天的阳江刀剪工业民营企业集群是在历史上久负盛名的“阳江小刀”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佛山建陶企业集群承袭了以工艺陶瓷闻名的“佛山陶瓷”的衣钵。集群品牌 (或地域品牌) 一旦形成, 便成为地域内众多民营企业共荣共享的无形资产。一些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的集聚, 亦可形成新的集群品牌 (或地域品牌) 。

民营企业集群品牌的形成与核心市场的形成相辅相成。义乌小商品市场为周边的永康五金、嵊州领带等民营企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营销环境, 而这些民营企业集群则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东莞虎门服装市场与周边服装企业集群的关系是前店后厂的关系, 唇齿相依, 共荣共存。

民营企业集群品牌的发展与会展经济的发展相得益彰。会展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在一些地区, 民营企业集群经过多年的产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 积聚了足够数量的著名品牌, 才出现专业性会展。会展活动为民营企业集群品牌营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如中山沙溪休闲服装节、休闲服装城出现不过2-3年时间, 便摘取了中国十大休闲服装品牌中的八个, 沙溪服装业总产值从30亿元急骤跃升到60亿元。

民营企业集群的品牌营销需要当地在外经商群体的人脉关系。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营销活动与上百万“走世界、走全国”的温州商人群体密切相关。阳江刀剪企业集群的内销渠道, 相当程度上依靠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小商品市场中的阳江商人的推广活动。

民营企业将集群品牌营销与文化推广活动结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产业特色的文化景观。石狮、虎门、沙溪、开平等地的服装艺术节, 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服饰文化。佛山艺术陶瓷、宜兴紫砂陶具、青阳木雕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阳江民营在“刀文化”内涵发掘和外延拓展上做足了功夫, 推行“精美刀具作礼品”的理念, 使具有实用价值的刀具变成了具有艺术观赏性的礼品。阳江民营企业筹办刀具博物馆, 申办工业旅游项目, 将品牌营销与旅游业巧妙地结合起来, 利用“刀文化”来丰富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五、结束语

1、在民营企业集群品牌的发展过程中, 地方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集群中的动态联盟和创新企业, 将其作为新技术传播的节点和集群品牌营销的支撑点。集群产业组织创新是集群品牌营销的重要基础之一。

2、沿海地区民营企业集群受外贸导向、外资带动的影响较大, 这是集群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一无品牌、二无销售网点、三无广告宣传, 容易引起集群内民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民营企业在生产模式上大多模仿劳动密集型的港台企业, 很少学习技术密集型的西方企业。民营企业集群品牌营销必须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

3、民营企业的集群品牌营销需要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会展营销、招商引资、产业规划、科技推广、信息咨询诸多方面提供战略后勤服务。

摘要:本文讨论了民营企业集群品牌营销问题。集群品牌营销是民营企业集群的一个创举, 它建立在集群产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作者通过对广东民营企业集群的考查, 提出在民营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着动态联盟。动态联盟和创新企业是集群内新技术传播的节点, 也是集群品牌营销的关键。

关键词:集群品牌营销,民营企业集群,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守华, 石碧华, 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 :59-65。

[2]、付跃龙.城市品牌:阳江刀剪工业耗散结构因素分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2 (5) :94-96.

[3]、马梓能.佛山可持续发展研究[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0.

工作站集群 篇9

1.1创新集群绩效评价内涵

管理学将绩效视为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2个方面;经济学则将绩效视为员工对企业的承诺。综合而言,绩效是评价客体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的表现,具体体现为一定的效果和成绩。创新集群的绩效主要是指集群中的多元主体在集群这一复杂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最终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创新集群的绩效与集群主体素质、集群结构、集群环境高度相关,集群绩效研究是集群主体、集群结构、集群环境研究在逻辑层面的自然延伸。

创新集群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运用一定适用的方法,建立指标体系,针对集群产出情况、赢利情况、发展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其创新成果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波特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Catalonian)政府合作的集群和竞争力基金所推出的集群竞争力报告将集群绩效和竞争力作为其重要的评价内容。

集群和集群计划的绩效评价已经成为OECD集群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OECD通过绩效评价来获取相关的经验[1]。集群的绩效应该包含获利能力、社会效益、创新效率和发展潜力。

1.2创新集群获利能力

利润是社会对创新集群的奖励,同时也是集群得以永续发展的血液,获利情况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和市场对集群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肯定程度。集群的获利能力是集群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集群中各产业主体的获利能力,集群的扩大再生产必须建立在强大的获利能力基础上。

集群的获利能力实际上是集群内各创新要素组合成的集群结构与集群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结果,如果将集群比作一个“黑箱”,要素、结构和环境是其输入部分,而获利能力则是其输出部分的有机构成。欧洲集群观察器(European Cluster Observatory)现有的统计数据表明,创新集群具有超越一般产业集群的获利能力。

一方面,集群的获利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的能力;另一方面,集群获利能力还将影响到集群吸引人才和在R&D领域投入的能力。此外,集群的获利能力是其获得来自政府等公共机构的政策支持的重要筹码,各国政府等公共机构往往更加倾向于优先为高获利的集群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如爱尔兰的ICT集群就得到了包括欧盟的第六框架计划和第七框架计划的支持并从中受益。

1.3创新集群社会效益

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集群社会责任的考虑缺乏应有的重视,更多地强调外延式发展,以资源大规模耗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而其负外部性则由社会承担,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而创新集群发展则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即波特所说的“创新集群更加强调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2]。创新集群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其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正外部性,间接带动集群所在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相对于集群的获利能力而言,其社会效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由克里斯丁(Christian Ketels)主笔的《2005年度波罗的海地区竞争与合作情况报告》将就业等有关社会效益指标作为评价集群的重要指标之一[3]。

从宏观角度来看,创新集群的最大社会效益体现在其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及其发展的稳定性。创新集群的发展模式是基于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应用,尽量少占用稀缺的资源来满足生产的需要,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无形中减少了对集群所在区域的环境污染。近年来,我国珠江三角洲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企业倒闭。这实际上印证了波特的观点,依赖低端生产要素的投入来获得增长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4]。相对而言,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受到的冲击则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得益于创新集群更多依赖高端生产要素的投入来促进其发展。

从中观角度来看,创新集群具有高资金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而其高资金投入往往会直接促进集群所在区域的相关行业和主体的发展。一方面是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发展,此外,由于集群之间往往会存在技术上的关联性,本集群的发展往往会导致技术相关的集群发展。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集群具有超越一般产业集群的社会效益。其直接社会效益是企业为所在区域提供就业机会,集群中主导产业的发展在带动相关支持性产业发展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时会带来显著的就业增长;此外,知识外溢是创新集群扩张的一种重要标志,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大量的衍生企业的出现,衍生企业是集群发展的新生力量,硅谷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企业不断衍生发展的历史,这一点已经为萨克森宁的研究所证实[5],而衍生企业又会带来新的就业增长。

1.4创新集群创新效率

创新涵盖了知识的创造、扩散、吸收和转换等环节。从广义的视角来看,创新是新的创意转化为商业上的利益。这种新的创意包括科学和技术上的新发现、过程的革新、组织的变革、市场营销方法的调整和销售服务方式的改进[3]。一些学者和包括欧洲统计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对创新绩效的评价包括创新投入和产出,从严格意义而言,创新绩效更多表现为其产出,尤其是产出的效率。

集群的创新效率体现在集群整合社会资源以产生大量的创新成果,从而满足集群发展,进而带动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发展程度越高则其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波特认为,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和一国所能利用的单位物资资源,波特主要是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和新企业的角度来分析集群的创新效率[2]。

集群创新的直接成果是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包括专利、新技术;其间接成果则是将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进而带动集群经济发展。而单位投入所带来的成果多少则是衡量集群创新效率的重要依据。

集群的获利能力评价是从规模或者从总量的角度对集群绩效进行评价,集群的创新效率评价则是基于质量的角度对其绩效进行评价。基于全面、综合的考虑,将集群的创新效率评价纳入集群绩效评价的范畴。

1.5创新集群发展潜力

创新集群的现实获利能力、社会效益和创新效率与其发展潜力有着明显差异,前三者反映的是集群现实状态,而后者则更多地反映了这种现实性得以维持的可能程度。未来是现实的逻辑延伸,在不出现异常的前提下,集群在现阶段的绩效将会在下一个时间单元体现出某种发展惯性。集群的发展潜力包含3层含义:首先,维持集群现有的获利规模;其次,集群的产出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再次,集群必须有大量的衍生企业,道格·汉顿认为,硅谷集群具有“孵化器”的作用,在那里高质量人才、风险投资家、高校研究者和供应商等形成的网络能够不断创新[6]。

集群的集中化和专业化是考察集群发展潜力的2个重要方面。

集群的集中化是衡量集群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市场集中是其主要表现,资本积聚是其主要结果。市场集中实际上是集群技术边界延伸的直接后果,由于集群的技术不断发展,集群竞争力不断增强,集群中产业主体追求利润的本能驱使集群的边界不断外延,吸引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入集群中,使集群同时呈现出技术扩散与市场集中2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现象。

集群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集群联盟(Cluster Alliances)[7],该联盟通常是一个正式的、往往是2个或2个以上法律和经济独立的伙伴之间的长期协议,其主要追求的目标是通过相互交流和发展特定资源和能力,以改善他们的竞争地位。

2创新集群绩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2.1集群绩效评价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在相关评价原则指导下,建立相应评价模型对集群绩效进行评价(见图1)。

首先邀请专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集群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主成分分析法来分析集群的主成分。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多个变量(指标)重新线性组合成一组新的互不相关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变量的信息[8]。目前,可借助SPSS16.0软件确定主成分。先按累积方差贡献率不低于某个值(85%)的原则确定前K个主成分(暂定为3),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全面的缺陷。计算样本的前K个主成分得分,进而进行聚类分析(本研究选用快速聚类模块来完成集群相关聚类分析工作),之后由专家进行合理性研判。如聚类合理性不太理想,则请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重复评价模型的第2步到第5步,直至达到较佳合理性为止。如果聚类合理性较佳,则可用该指标体系对新样本进行评价。

2.2集群绩效评价指标

集群绩效评价指标包含4个方面,具体包括集群获利能力指标、集群社会效益指标、集群创新效率指标和集群发展潜力指标(见图2)。

选取集群规模和集群出口能力2个指标来考察集群获利能力。集群规模有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绝对数指标通常可用集群的绝对产值来衡量,相对数指标则可用该集群的市场份额或就业量份额来衡量;集群的出口能力同样可分为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绝对数指标通常可用年度出口数额来衡量,而相对数指标则按照集群出口能力将其强度分为弱、强、非常强3档,并分别赋值1分、2分、3分。

在集群社会效益指标方面,集群提供的就业量是衡量集群社会效益的良好手段,且易量化,数据采集方便。由于就业统计口径相对一致性程度较高,因而该指标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本研究重点考察的是集群的创新效率,考虑到集群的创新产出具有多样性且数据往往需要经过二次加工处理才能用于比较,因而选用集群创新度来替代衡量集群的创新效率。此处集群创新度是指集群统计机构按照创新排行榜计算出的创新程度指数。按照其强度分为低、中、高3档,并分别赋值1分、2分、3分。

集群集中度和集群专业化程度对于集群发展潜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这2个指标衡量集群发展潜力非常合适,沿用欧洲集群观察器的定义,集群集中度指集群就业占其所在区域的就业的比重;集群的专业化程度则以本集群就业占本地就业比例与全部集群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之商来计算。

3案例:欧洲IT集群绩效评价

鉴于欧洲各国集群统计数据相对完善,尤其在集群绩效统计方面具有优势,本研究选取欧洲部分国家的IT集群作为评价对象。借助SPSS1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欧洲IT集群绩效评价聚类成员情况(见表1),具体实现过程从略。

表1给出各样本集群的所属类别,以第2类集群包含的集群数最多,包括芬兰赫尔辛基等19个集群,而第1类和第3类均不多,其中第1类包含法国巴黎等7个集群,第3类包含马尔他等3个集群。

根据3个主成分的分别得分,可以求得样本综合得分公式:

undefined

根据此公式,对样本进行综合得分排序(见表2)。

结合表1和表2对以上IT创新集群聚类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西班牙马德里集群等大部分集群样本可归为1类,该类创新集群的绩效在3类集群中属于相对较弱的;其次,法国巴黎和意大利伦巴第等集群的样本可归为1类,其绩效在3类集群中是最优的;再次,匈牙利白城等集群样本可归为1类,其集群绩效在3类集群中最差。

就集群获利能力而言,欧洲各国IT集群存在很大的差异,以集群规模为例,本研究是从市场份额的视角考察集群规模,意大利伦巴第集群的规模指数为3.24,而马尔他集群的规模指数仅为0.24。在社会效益、创新效率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同样非常巨大。

以上分析基本符合欧洲各国IT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其用于新样本的评价。

参考文献

[1]OECD.Competitive Regional Clusters:National Policy Approaches[R].2007.

[2]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The Baltic Development Forum Annual Summit.Christian Ketels,rjan S lvell.State of the Region Report 2005 Competitivenessand Cooperation in the Baltic Sea Region[R].2005.

[4]Porter,Michael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0.

[5]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号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6]李钟文.硅谷优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Sydow,J rg.Potential to Network Innovative Clusters in the BalticMetropoles Regions Present State and Perspectives[R].2007.

工作站集群 篇10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已十分普遍。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不足,导致产业集群度不高,集而不群。研究集群品牌与集群度之间的关系,分析集群品牌建设中的问题,探讨集群度提升的对策,对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产业集群品牌与集群度关系分析

1.1 产业集群品牌和产业集群度的内涵

1.1.1 产业集群品牌的内涵

产业集群品牌就是把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管理经营,其品牌名称由地名和当地特色产业结合而成,彰显企业和区域经济与文化特色,集聚产业要素,形成竞争优势。具有区域性和品牌效应两特征。区域性是指集群品牌一般限定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城的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品牌效应是指集群品牌往往代表一个地方产业和产品形象。比如法国香水、米兰时装、瑞士手表、温州打火机等。

产业集群品牌是产业集群内所有企业共同拥有的一种公共资源,其创建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提高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集群的文化历史为背景,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集群品牌的特殊功能和运作方式为手段,整合、优化资源,实行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促进产业集群持续稳健发展。集群品牌不是以某个有形产品为依托,而是以某一特定的区位为载体。集群品牌不是为某个单个企业所拥有,而是集群内所有生产相同和相关产品的相互关联的企业共同享有的一种无形资产。集群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有广泛的代表性的品牌效应。集群品牌以集群文化为核心和灵魂,通过对集群文化的提炼、发展,特别是对集群历史遗产的挖掘、传承,能够被社会广泛认同、宣扬,给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1.1.2 产业集群度的内涵

产业集群度也称产业集群成熟度,是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的完善程度。产业集群度的评估指标由产业结构成熟度、产业规模成熟度、集群网络成熟度等三个主要特征变量组成。其中,产业结构成熟度取决于产业特色和产业关联。产业特色表现为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的地位,产业关联则反映集群内相关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产业特色越突出,产业关联度越高,则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成熟度越高。只有主导特色产业突出,产业链完整,产业关联度高的集群才更有利于建立围绕主导特色产业,相关配套产业支持的合理产业结构,也更有利于集群广泛和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集群网络,共享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信息,形成特色品牌优势,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产业规模成熟度包括企业集聚规模和经济产出规模。集群成长过程伴随着集群产业规模的不断变化。集群的发展不断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集群,扩大产业规模。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更有利于集群规模效应的形成,促进集群成长;集群网络成熟度由交易网络、创新网络、社会资本网络构成。交易网络是指产业集群内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及共享市场信息和技术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创新网络是指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以及其他各类中介组织之间相互建立的合作关系和信息网络,是促进产业集群创新、提高创新效率的核心和重要前提。社会资本网络渗透于上述交易网络和创新网络,由集群内相关主体间关于集群的制度、规则、信任、价值观、文化等一系列认同关系所构成。

集群网络是发挥集群效应的核心和基础,伴随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不断形成和完善。首先,交易网络是企业获取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如果企业间不存在产业关联,没有建立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机制,也就没有形成交易网络,那么就不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也就无从谈起。其次,创新网络与知识和技术溢出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创新为知识溢出提供源头,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产生了技术扩散;另一方面,各类传播和扩散的知识,在社会资本网络中交流、碰撞、集成,有利于促进新的创新。再次,社会资本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知识溢出和交易成本。集群内社会资本越丰富,基于信任和共同价值观的行为主体之间联系越密切,也就有越有利于知识溢出和交易成本降低。因此,集群网络决定了产业集群效应,是判断产业集群成熟度的重要因素。

1.2 产业集群品牌和产业集群度之间的关系

产业集群品牌和产业集群度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产业集群品牌效应和产业集群度评估维度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1.2.1 产业集群品牌的产业特色定位效应可助推产业

集群结构度的形成与提升。产业特色定位有助于产业的识别与区分。这有助于把界定于特定产业区域的相同和相关的企业吸引到这一区域,形成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享受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知识的溢出与市场信息带来的便利与收益递增,助推产业集群结构度的形成与提升。

1.2.2 产业集群品牌的产业羊群效应可助推产业集群

规模度的形成与提升。这首先体现在集群品牌的“产业资本集中效应”,吸引企业到产业区域追求集群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高收益;其次体现在“关联产业带动效应”。随着投资者对产业集群品牌的聚焦,和品牌信息的不断强化传播,会吸引更多企业到集群所界定的产业区域免费享受集群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1.2.3 产业集群品牌的产业文化效应可助推产业集群

网络度的形成与提升。产业集群品牌具备文化属性,包括制度性文化,习俗文化,商业传统文化,诚信文化,价值观等,这一切都有助于在产业集群内形成社会资本网络,同时产业集群品牌有助于吸引相关的人才、知识、技术的学习效应和集成创新效应,形成产业集群内的创新网络,社会资本网络和创新网络使产业集群内形成高效的交易网络,最终助推产业集群网络度的形成与提升。

2 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与集群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产业类别不平衡、国内外市场不平衡等三个问题。东部好于中西部,传统产业好于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好于内生的产业。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体现了产业集群品牌的差异和产业集群度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外向度高的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具备一定的品牌竞争优势和较高的集群度。总体而言,我国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2.1 缺乏集群品牌的整体战略规划,品牌运作水平低,导致产业集群度低

产业集群品牌包括地域特征和产业特征。地域特征要包含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商业传统、人文积淀等方面的信息,产业特征要包含产业特色定位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定位。这两个特征可起到识别和区分产业类型的作用,使产业集群品牌的吸引力更具集中性、针对性。现在有很多产业集群品牌的规划未能很好地体现产业集群的地域特征和产业特征。完成品牌规划后,由于没有系统地进行集群品牌的传播,品牌运作缺乏创意,传播渠道单一,与招商活动脱节等原因,导致无法形成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认同度。这两方面的问题使集群品牌无法推动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2.2 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存在囚徒困境导致产业集群度低

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不是单个企业孤军奋战的结果,而是一个达成集体行动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集群品牌对集群内的企业来说是公共产品,有正外部性,容易诱发“搭便车”现象。这就造成集群品牌培育的“囚徒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行政撮合形成产业集群,市场机制未得到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未凸显出来,导致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与合作,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分工与协作,资源的协同效应无法发挥,影响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2.3 产业集群品牌缺乏强势品牌的龙头企业的支撑导致产业集群度不高

有了产业集群品牌,集群内却没有强势的企业品牌,那么产业特色体现不出来,也不能形成产业竞争优势,集群品牌也就名不副实。如果产业集群内成长起来若干个强势的企业品牌,就有助于市场认同集群品牌,吸引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围绕拥有强势品牌的集群内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分享集群品牌的市场放大效应,加快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2.4 产业集群内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集群品牌功能缺陷影响产业集群度的提高

成熟的产业集群都有一个完善的内部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行业协会、大学与科研机构、风投、担保、孵化器、产业创新基金等服务机构。这种服务体系降低了集群内的交易成本,健全了制度与规则,创造了一种集群创新、学习、合作的文化氛围,推动集群网络度的形成,从而推动集群结构度和规模度的形成。我国目前的一些产业集群内,虽然建立了一些公共服务机构,但功能不够完善,体系不够完整,并都带有官方行政性质,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不能满足集群的成长与发展。

3 加强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度的对策

产业集群要发展成熟,具备产业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产业集群度。通过产业集群品牌的成功建设,可以推动产业集群度的提高,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1 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

政府部门是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的推动者、组织者、服务者。首先要在政府主导下完成集群品牌的规划,集群品牌的规划要体现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资源特色。有了四个特色就能形成产业集群的异质化竞争,避免同质化,形成产业集群的结构度;其次要强化对集群品牌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政府公共平台和国内外的商务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强化市场认同,形成市场号召力,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度;再次是优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要制定有利于创新、融资的政策,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要大力发展诚信文化,增强产业集群的市场凝聚力。要简化政府部门的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减少收费项目,降低集群内的交易成本,形成产业集群的网络度。四是倾力打造集群品牌所界定的产业集群范围内的本土的强势企业品牌和引进集群品牌所界定的产业集群内的知名的强势企业品牌,以支撑集群品牌的建设,以提升产业集群的结构度、规模度、网络度。因此,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政府的作为。

3.2 借助企业家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建设

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家群体的规模与素质决定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与规模。企业家的创业活动一般都是凭借当地的地理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商业传统优势、初始人力资本优势创办自己的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发展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形成产业特色。初始创业的企业家会对后来者产生示范效应,吸引很多的创业者学习模仿,进入相同和相关的产品领域,形成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使该地区出现的产业集群内企业有高度关联性。而这个集群深深打上了最初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的烙印,企业家的声望成为集群品牌的象征性符号。这一象征性符号成为产业结构度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家的创业活动会带来该地区产业的人力资本的集聚和企业的集聚,扩张产业集群规模。人力资本和企业的集聚会在产业集群内通过学习和创新效应促进员工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竞争与合作效应提高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通过分工与协作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提高产业集群的产出水平和效率。因此,这三大效应决定了产业集群的规模度。同时,企业家作为特定产业的创造者,推动产业规制、企业文化、商业信用、管理模式的创建与维护,促进交易成本降低、商业创新与学习、社会资本的形成,由此促进集群网络度的形成。所以企业家在创造产业集群的同时,创造了集群品牌,推动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3.3 完善集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集群内的产业治理能力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中间型组织形式,要发挥出比市场和企业更有的效率,就必须选择合适的集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形式,提高集群内的产业治理能力。集群内的主要的产业组织结构形式包括企业联盟、虚拟组织、企业集团。这三种集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形式可通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协同机制、产业集群文化协同机制、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机制、产业集群学习协同机制来有效治理。产业集群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治理方式,才能让集群内企业分享集群所带来的资源共享、交易成本降低、知识溢出、集成创新、规模与范围经济、风险分担等收益递增之好处。这种收益递增的好处是集群品牌形成的基础。它使区域经济内的自然资源优势、社会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得到整合与开发,形成产业集群特色,并形成产业关联效应和以商誉和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交易机制,服务于集群内的企业,获得集群内企业对集群品牌的身份认同,由此形成产业集群品牌效应。借助产业集群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可推动产业集群结构度、规模度、网络度的形成与提升。

3.4 发挥集群内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集群内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

成熟的产业集群内都建立有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产业集群内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信息共享平台、孵化器、风投、担保、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平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构、物流保障等。这些公共服务机构一方面弥补集群内企业的能力不足和资源禀赋缺陷,另一方面让集群内的企业建立互利共赢、彼此依存的利益关系,增强了集群内企业对产业区域的地理认同和产业认同,形成集群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可依托集群内的公共服务组织的高端知识服务能力,整合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优化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结构,培育集群内企业的品牌协同意识,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提高集群组织绩效,推动产业集群特色的形成和产业关联度的提高,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增强产业集群的学习创新能力,建立集群内的规则、价值观、信用等社会资本,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结构度、规模度和网络度。

3.5 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来建设产业集群品牌

产业集群品牌是地域性和产业特色性的有机结合,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致和各种因素长期积淀的结果。产业集群品牌一般由自然资源、工商业基础、历史资源、人文状况等多种因素长时间积淀而成。创建集群品牌要坚持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等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的特色,从而使集群品牌具有产业特色、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产业集群保持优势一个来源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带来的生产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产业集群是某种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地方化和专业化,集群出现后,某种产业就和某个地方就会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产业集群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是建立在某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社会资源特色、区域文化特点基础之上的。随着关联企业的逐步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该区域的产品就有了其他区域所没有的特点和明显的市场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政府的扶持引导、科研和中介机构的服务推动下,该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优势企业成长为产业集群的核心主导力量,强化区域经济特色,由此形成集群品牌。

3.6 借助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强势品牌来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建设

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就是靠引入英特尔入驻成都,才吸引中芯国际、PSI、UNISE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跟进,由此形成集群效应,提升集群品牌影响力,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武汉·光谷品牌有华工科技、长飞光缆、烽火通信、关迅科技等本土的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品牌做支撑,使之名副其实,吸引国内外的相同和相关企业云集武汉·光谷,加速了激光、光电子、光通讯产业集群度的提高。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品牌服务于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企业品牌的创建和集群品牌的创建密切相关。良好的集群品牌可为集群内企业创建品牌提供外部条件和积蓄能量的时间与空间。集群内企业的强势品牌又能够提高集群品牌的认同度和市场号召力。对于一个原发性的产业集群来说,往往是集群品牌创建在先,企业品牌的成功在后。政府通过集群品牌的创建,帮助集群内的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使集群内企业的品牌借助产业集群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吸引同类和相关企业在产业区域内投资,形成完整产业链,反过来强化集群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此,推动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摘要:产业集群发展的成熟与否表现为产业集群度的高低。产业集群度取决于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局在于集而不群。集而不群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不足导致产业集群度不高,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制约其竞争力的提升。合理选择产业集群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集群内完善的中间组织和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产业集群品牌推广传播,可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度,解决产业集群集而不群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品牌,集群度,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蕾,周梅华.基于品牌的产业集群研究评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1.

[2]魏江,魏勇.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多层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4,1.

[3]吴晓波,李璟琰.大学与高技术集群企业的互动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7.

[4]邓向荣.产业组织演化理论评析,经济学动态[J].2004,8.

[5]赵广华,任登魁.产业集群品牌提升的机理与路径[M].科学出版社,2009,12.

工作站集群 篇11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 内部银行 配套发展优势

一、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仍需新的融资平台来缓解融资难的困境

研究资料显示,集群化发展的中小企业虽然在融资方面具有优势,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并未得到有效改观,长期看将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讨新的融资路径。

2011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对浙江省7个县域不同类型企业集群内的2313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3%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但仅有21%的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赵祥对广东中山小榄五金中小企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集群内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大约有45%来源于自身积累,能够从银行取得贷款的企业仅占到30%左右。这说明现阶段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较为单一,且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可得性又较低。

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越来越多,如民生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推出的“商贷通”,交通银行的“展业通”,工商银行的“财智通”等,但这些信贷产品仍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抵、质押资产,这对处于持续发展期,本来就需要大量资金用来技术升级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集群中小企业来说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靠集群外部银行贷款对于解决集群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庞大资金只是杯水车薪,需要探索新的融资路径。

二、设立中小企业集群内部银行这一新的融资平台优势分析

(一)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分骨干企业的资本回报率,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注入新动力

表1是2009年至2013年部分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年资本利润率都达到了15%以上。

表2是2009年至2013年我国产业资本回报率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产业资本的年平均回报率在7%左右。本文以产业资本回报率作为中小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年资本回报率的参考值。

通过表1和表2分析得出,现阶段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要比产业资本回报率高很多,以此推断出资设立集群内部银行的骨干企业未来年资本回报率将进一步提高。这些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内部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意味着将为处于发展期的其他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从而为整个集群发展注入新动力。

资料来源:白重恩,张琼.中国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14(10)。

(二)博弈视角下企业集群内部银行运作优势分析

集群内部银行和贷款企业的博弈树如图1所示:

第一,当企业不向银行贷款时,二者间不存在资金业务往来,博弈结果为A(0, 0);

第二,当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而银行惜贷时,资金闲置的损失H将由银行将承,博弈结果为B(0,-H);

第三,当银行贷款给企业时,会存在企业按时还款或者违约两种结果。(1)企业按时还款。假设企业获得贷款后项目成功获利M,归还银行利息I,最终收益为M-I;对银行来说,在给企业贷款时需耗费一定的交易成本C1,故企业按时还款时银行的收益为I-C1,博弈结果为C(M-I,I-C1);(2)当企业赖账时,银行若不追债,则银行损失掉本金、利息及交易成本共计N+I+C1;对于违约企业来说,其收益为未尝还的本金、利息和取得贷款时的收益,博弈结果为D(M+N+I,-N-I-C1);

第四,当银行选择追债时,又会存在两种结果,即追债成功或失败。假设在追债的过程中追债成本为C2,在集群内如果企业赖账,那么违约企业在集群内的名誉将受到损失,由此产生的损失为C和C3。需要说明的是,企业信誉对于企业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信誉能够有效降低其融资成本。C和C3同为企业的名誉损失,但C3大于C,这是因为在集群内,企业和银行间的信息比较流畅,若银行追债后企业仍不还债,将影响其与集群内其他企业间的合作,因此主动还款的名誉损失C要小于追债后仍不还款的名誉损失C3。(1)若追债成功,企业获益为M-I-C,银行收到企业归还的利息I,花费的的追债成本和交易成本共计C1+C2,最终收益为I-C1-C2,博弈结果为(M-I-C,I-C1-C2);(2)如果企业仍然赖账,对于企业来说其获得了贷款的收益以及未偿还的本金和利息共计M+N+I,但企业将会有很大声誉损失C3,故最后获益M+N+I-C3;对于银行来说其损失掉了本金、利息及交易成本和追债成本总计-N-I-C1-C2,博弈结果F(M+N+I-C, -N-I-C1-C2);

假设内部银行选择对企业放贷的概率为a,惜贷的概率为1-a;在企业违约时,银行追回不良贷款的概率为p,未追回的概率为1-p;那么,当企业按时还款时的期望收益为E企(还)=(M-I)a-M(1-a);当企业赖账时的期望收益为E企(不还)=a(M-I-C)p+a(M+N-C3)(1-p)-(1-a)M;当E企(还)>E企(不还),企业将会还款,此时可得(M+N-C3)(1-p)pC。

由于在企业集群内贷款企业的违约成本C3较大,从而贷款企业的投机意愿大大降低,同时银行追债成功的概率p大大提高,集群内这种特有的约束机制使得贷款企业的违约概率大大降低。

(三)集群内部银行和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优势分析

中小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的共生模型如下:

x(t)、y(t)分别表示t时刻集群内部银行的资金供给和集群内企业的资金需求;rc和rs分别表示中小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独立存在时,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和集群内部银行资金供给的增长率;N、M分别表示集群内部银行能够提供的最大资金量和中小企业最大资金需求量;表示中小企业银行受资产规模限制对贷款量的阻滞作用及企业集群规模对资金需求量的阻滞作用;a、b表示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处在一个共生环境中的相互贡献率。

1.当a=0、b=0时表示在企业集群外部设立银行,对于企业集群来说其属于外部独立金融机构;

2.当a>0,b=0或a=0、b>0表示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二者只能从一方的发展中获利;

3.当a>0,b>0时表示中小企业银行和企业集群从各自的发展中获益,此时均衡点为:

当然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集群的共生关系会经历由偏利共生向互惠共生的转变,这是因为在集群内部银行创立之初,对骨干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大,而且需要依靠企业集群内的市场来规避信贷风险。中小企业银行发展成熟后,其信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双方可以实现共赢发展。

现在关注的问题是当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集群达到互利共生的关系时,二者间的线性关系是否稳定。我们用Matlab软件对a 0,b 0时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集群的共生关系进行数据模拟。假设集群内部银行最大的贷款量N=10;企业资金需求的最大量M=10;相互贡献度a=0.2,b=0.3增长率rc=0.1,rs=0.1;初始值x(0)=8,y(0)=6,在t=100时,用软件操作可得x(100)=12.7654,y(100)=13.8292。由上述均衡点的公式计算可得x(100)=12.7659,y(100)=13.8298

软件操作结果与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是相符合的,说明集群内部银行发展成熟后,二者间的线性相关性比较明显。这种关系表明设立集群内部银行有助于中小企业把产业资本转向盈利能力更强的金融资本,而金融资本的壮大又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产业资本的成长,二者间优势互补,从而推动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三、总结

设立中小企业集群内部银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对于集群内那些盈利能力较强且资金雄厚的企业,其实现了产业资本向盈利能力更强的金融资本的转移,提高了资本的回报率;其次,集群内特有的约束机制降低了违约风险和内部银行的风险控制成本,使银企双方间的资金流动更加高效;再次,集群中小企业与集群内部银行间的共生互惠优势能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促进,提高整体资本的运行效率。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丰富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支持在中小企业集群地区设立小型金融机构,这些意见的出台无疑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银行的成立提供了新的机遇。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陕西县域产业集群企业融资机制调查研究”(11JK01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泰峰.产业集群与小额贷款公司配套发展路径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2(6):28-32.

[2]何炳华,宋国防.基于贡献度的集群与供应链共生阶段性演变[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8):18-22.

[3]陈李宏.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9):33-36.

[4]白重恩,张琼.中国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14(10):25-28.

[5]储俊,裴玉.我国中小企业产融结合的可行性及模式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34-36.

工作站集群 篇12

1.1 国外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首次 (1920) 解释了基于经济外部性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1929年韦伯提出了聚集经济的概念。

1996—2001年是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高峰期, 其间很多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后续研究, 如产业集群的确定、产业集群的分类、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等。

1.2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对产业集群理论的集中研究始于2001年, 何健 (2001) 从企业的外部性出发, 对企业群的定义、特点、内在机制及群与专业化分工、工业区关联进行探讨, 分析了企业群的内在演化进程, 探讨了企业群在现实中的意义。陈雪梅 (2001) 提出了企业群的三种形成方式:由资源察赋和制度文化而形成的意大利企业群:由大企业改造和分拆而形成的克罗地亚企业群;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的香港金融企业群。并认为群的形成原因中内生原因是主要的, 陈雪梅的研究只是中小企业群的形成方式, 即使中小企业群的形成方式也不全面。林金忠 (2001) 认为聚集经济本质上是空间意义上的外部规模经济。他把规模经济分为两类:单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集中而产生的聚集经济。提出了三种聚集经济的类型:多层次聚集 (企业间横向联系而形成的聚集) 、企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聚集 (工业综合体和产业链) 、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的聚集。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产业集群就是指为了获取新的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联盟中得到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 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 (包括专业供应商) 、知识生产机构 (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 、中介机构 (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

从国内外综述来看,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已经趋于成熟, 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性研究日渐趋少, 学者更多关注于如何利用该理论促进产业发展及区域发展。

2 专业集群的提出

在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 笔者尝试着将其集群理念运用于高职校专业建设中, 即在专业建设中形成专业集群, 实现产业集群中的学习过程的加快、交易成本的降低等目的, 从而促进专业建设的大幅度进步。所谓专业集群, 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 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需求, 并能涵盖某一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为了能更好地研究专业集群是否符合学校特点,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在下文中笔者结合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现有专业进行了专业集群建立的可行性和措施研究。

3 建立专业集群的可行性分析

3.1 经济与管理系专业现状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目前共有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金融管理与实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六个专业。

(1) 优点

目前的六个专业分别针对不同的人才需求市场和岗位群, 能够为社会培养大批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

(2) 缺点

第一, 专业面窄。

目前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于不同专业所针对的岗位需求, 这样的课程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岗位知识, 却导致了学生专业面较窄, 一旦出现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情况, 就会让学生在就业后出现与岗位需求脱节, 专业与实际就业岗位衔接性差的问题。

第二, 互通性差。

由于在课程开设时仅考虑了专业针对岗位群的具体需求, 而对学生需要了解或掌握的其他专业知识很少涉及, 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类学生不懂会计, 财务会计类学生不懂营销, 而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 社会需要的是管理工商教育下的综合人才, 虽然学生就业的第一个岗位大多是业务岗位, 但后续的职业发展需要他们掌握与其专业相关的其他管理类知识, 而目前我们恰恰缺乏这种教育。

第三, 动手能力弱。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但现有状况是学生动手能力弱,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在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 难以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另一方面在于受到实训条件限制, 校内实训课程的开展也有一定困难, 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在校内实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还需继续提高。

第四, 取证率低。

从已有的专业来看,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要求比较明确, 因此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资格方面的一次取证率基本能达到50%左右。但其他专业从业证书要求不明确, 所以造成了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不能取双证, 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3.2 建立财经专业集群的可行性分析

3.2.1 岗位群的相似性

(1) 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金融管理与实务岗位群相似。

会计电算化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主要是出纳员、记账员、专项业务核算员、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员, 会计与审计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主要是出纳员、记账员、专项业务核算员、审计员,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主要是存、取款及各种代理和结算业务等岗位。 三个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都是需要具备会计基本素质、熟练进行会计业务核算的泛会计类岗位。

(2) 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岗位群相似。

市场营销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主要是促销员、营销员、市场调查员、营销助理、市场助理及市场专员等, 电子商务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主要是促销员、营销员、市场调查员、营销助理、市场助理及网络营销员等, 物流管理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主要是物流中心、制造企业的仓储管理、物料控制及物资营销等岗位。三个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都需要具备营销基本素质, 能够进行营销业务处理的泛营销类岗位。

3.2.2 专业课程设置的相似性

(1) 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相似。

会计电算化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会计手工模拟、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ERP在财务中的应用等, 会计与审计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会计手工模拟、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实训等,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财务分析、银行基本技能实训等课程。这些课程都属于会计类基础课程, 都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及基本业务操作。

(2) 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似。

市场营销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消费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支付、网站设计等, 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

(3) 会计电算化与市场营销专业均为院级重点专业。

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而会计电算化和市场营销专业则是我院的重点专业, 因此建立以会计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集群是完全可行的。

4 建立财经专业集群的措施

4.1 建立以会计为核心的两个专业集群

4.2 调整专业选择方案

新生进校第一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不分专业, 第二年进行专业的选择。这个措施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到新生入校对专业不了解, 进行完基础课程学习, 对专业有一定认识后再进行专业方向划分, 从而提高学生选择专业的针对性,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4.3 调整教学方案

在现有教学方案的基础上, 进行大胆调整, 建立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从课程体系上支撑财经专业集群的实现。具体来说也就是在一年级主要开设平台课程, 二年级不同方向开设方向课程, 实现平台厚、方向专的培养目标。

4.4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受到专业限制开展有一定难度, 但是专业集群的建设要求必须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从而实现宽平台的专业实训基础。

4.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队伍, 必须在“双师型”及“双师素质”方面具备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目前经济与管理系教学人员已具备一定的双师基础, 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 进行财经专业集群建设既能整合现有资源, 调整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又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基础和平台。由此可见, 专业集群的建立能够促进专业建设的长足发展。

摘要:本文在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 将集群理论运用于专业建设, 提出了财经专业集群的概念, 并结合江苏徐州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 进行了建立财经专业集群的可行性分析。

上一篇:区域补偿下一篇:发展趋势和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