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发展趋势(精选12篇)
的发展趋势 篇1
一、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代生产方式和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将对社会体育的性质、内容、范围、形式、对象及时空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1. 经济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体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要以经济为基础,其发展规模和模式都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农业包括第三产业都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日趋成熟,经济状况与社会体育、社会体育和个体的体育行为、经济状况与个人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DP) ,它不仅反映综合国力的经济总量,而且反映按人口平均物质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某一时期新创造的价值。根据《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魏礼群主编,1996) 所预测的人均GDP可知,在过去10年中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这一高速度在本世纪末还将继续保持下去。但是由于基数的不断变大,再保持8%左右的高速度恐难以实现,但其发展速度可望仍将保持在6%左右。可见,未来几十年中我国经济实力还将不断增强,这必将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为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国家的重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前提
现阶段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体育。1982年,5届人大5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育任务用根本大法确定下来,成为全国人民必须努力实现的法定目标,国家“六五”、“七五”规划也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今后若干年直到下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将实现一次新的飞跃。随着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权利,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得到了充分的法律保障。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社会体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为社会体育又注入了新生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完美闭幕把我国社会体育推向了一个高潮。
3. 人口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社会体育的发展不仅和经济有关系,而且和人口增多有直接关系。社会体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我国未来人口的数量息息相关。按照12‰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中线) 估算,到2000年,我国人口为12.89亿;到2010年,按9‰的中线标准估算,人口将达到14.10亿 (魏礼群主编,《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6) 。未来几十年中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率减少,但总体人口数还是呈上升趋势。
从现阶段我国人口状况来看,体育人口可分成4个层次。第一,25—35岁之间。这部分人口刚从大学走向社会,从学校学习的体育技能还没有忘记,依然有着在学校体育的激情,大部分人的父母和子女还不需要用过多的时间去赡养和抚养,经济状况对他们是最大的挑战。根据近几年的高中和大学入学情况,2008年是最高峰,所以他们是未来几年里社会体育的一批新生力量。这部分人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40%左右。第二,35-45岁之间这部分人的社会负担系数最大,既要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又有繁重的职业工作,即使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也力不从心。这部分人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10%左右。第三,45—55岁之间。这部分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比较稳定,子女和老人的负担较小。这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的百分比为25%左右。第四,55—75岁之间。这部分人增长速度从我国年龄结构来看是最快的,他们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生活富裕、闲暇时间多,对健康的渴望程度也是最高的,这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45%左右。
4. 发展趋势的归纳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经济条件允许,社会人群对健康不断追求。我们不难看出个体的体育行为促使社会体育未来将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出现,“健康第一”“体育强身”的观念也将会深入人心,社会体育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也将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休闲,又有竞技。人群中个体的科学锻炼意识也会普遍化,锻炼手段会更加多元化。各层次的管理体系也会进一步完善并走向规范化、市场化、法制化。
二、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学科
1. 社会体育唯一的可操控性
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的明朗,对我们高校体育学科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考验。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科改革和建设都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而进行的。高校体育学科也是如此。虽然社会体育是宏观的、不可操控的,但是它的主体却可以个体化。我们把社会体育主体个体化以后就会发现,高校体育学科的的发展趋势其实就是培养出社会体育人口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社会体育唯一的可操控性。
2. 高校体育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从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的体育行为促使社会体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按性质可分为:收费和不收费;按内容可分为:竞技运动、健身运动和休闲娱乐;按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它的范围很广,是多元化的,但目的却是单一的,就是怎样更好地增进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未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培养出组织、管理、科学的指导手段、全面的技能项目等与一身的多元化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趋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力日趋强盛的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体育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在社会体育中起主体作用的人群在个体体育行为的促进下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要求给未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从唯一可操控的个体体育行为入手研究,未来高校的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必将以培养多元化人才为方向,不能走多分专业和划分类别的路子,应把同学科、相近学科和一些辅助学科集中起来,划分多个班级教学,构建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进步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
摘要:目前我国对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论文很多, 对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或体育学科改革加以探讨的文章也很多, 但根据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来谈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作者对近十几年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 并放眼我国未来社会的体育发展, 分析了高校体育学科对未来社会体育的直接影响关系, 理性地探讨了我国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高校体育学科
参考文献
[1]田雨普.21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2]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1.
[3]郝树源.论我国的体育生活化趋势[D].华南师范大学, 2003.
的发展趋势 篇2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著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其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说,会计的发展对工商企业,乃至国家都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
首先,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1.会计核算集中化。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2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开放的,提供会计信息是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开放的。会计核算过程是信息的输人、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过程;是通过信息发生着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等单位各个方面的经济与技术的联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通过信息沟通、处理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国家机构和社会人士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技术与行政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会计核算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生成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3会计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
4、会计核算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不仅要求企业、事业等单位依法组织和考核会计核算工作,还要求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依法管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法制化需要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5、会计核算国际化。会计有中国特色,同时,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要国际化。
其次,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
1、会计系统重视系统管理。会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受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
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重视对人的培养。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其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竞争性人才是创新人才。
3、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显著特征,是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就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是指对影响企业全局,重大、长远的财务活动进行的决策。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的中心。
4、会计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从对有形资产管理转而重点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
5、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6、会计管理重视知识管理。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管理;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
然后,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1、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扩大了会计领域,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使会计学呈现综合化发
展的趋势。
2、会计学向细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内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的会计分支学科。会计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某些专门的会计分支学科。在这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3、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客观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系统,都有机地相互联系,使得研究这个系统的各种科学也相互联系。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可能。进入21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了会计科学的融合发展。
论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 管理 发展 趋势
当人类跨入21世纪以后,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转变
管理发展趋势的一个主要体现是管理的内部对象从以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转变到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企业在未来的活动中面临的共同挑战,就是对所需要知识的界定、积累、生产、共享以及管理。
“学习型组织”才能在迅速变化、激烈竞争中保持不败,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在这种学习型组织中,人们追求心理的满足与自我实现,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相互反省求真,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从而领悟工作的真实意义。在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的管理中,应着重建设一些新的概念性原则:对话式工作、对等联网、整合过程、人类时间以及动态团队等,这些概念性的原则应该帮助管理人员运用大脑中经营企业所需知识的绝大部分。
1.对话式工作原则。在“硬件”管理下,人们多把工作看成是艰巨的实践,或是报酬的来源。而在“软件”管理下,把工作看成是富有意义和创造性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将要做什么的构想,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以及这些构想和知识与自然因素的连续对话,最后产生创造性的结果。
2.对等联网原则。是把技术、信息和人员组成一个对等的网络,通过网络就可以在每一个结点直接与其他任何结点交流,而不需要通过等级制度交流。
3.整合过程原则。要求人们不仅在组织内部,而且在组织外部与关键的人员、部门及组织始终保持有效的联系,以便整合各种资源来获得知识。
4.人类时间原则。人类时间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时钟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相互分离的,而人类时间的过去、未来和现在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对于公司来说,能力是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而知识和经验随我们一起从过去流动到现在,并继续流动到未来,它们是公司可以连续利用的资源。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学会从过去获得知识,对未来进行想象,并能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5.动态团队原则。人员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资源,公司要结合他们的能力,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将其组成为跨职能的团队来完成某项任务。当有新任务时,再将人员重新组合。
二、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
管理发展趋势的另一个主要体现是从科学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在科学管理出现之前,人们的管理是依靠经验进行的。科学管理的出现,决策越来越多地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这就带来了生产效率革命性的飞跃。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科学管理中的非人性化矛盾变得非常突出,同时外界环境越来越需要企业的创造性劳动,但是科学管理却很难适应这种要求。因此,文化管理具有了客观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管理相对于科学管理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人性假设。科学管理中的人是典型的“x理论假设”,即基于“性恶论”哲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人们工作仅仅是为了金钱报酬,人力是一种成本支出。文化管理则恰恰相反,认为人是有思想和抱负的,是本着“性善论”基础的,工作是人的一种天职,为了完成工作人们会自我控制,外界的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努力的手段,工作中的挑战性和成就感是主要激励因素,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
2.管理中心和重点。科学管理以技术、生产等物为中心,重点是管理人的行为。对人的管理以管为主,属于典型的法治。而文化管理则转变到以人为中心,重点是管理人的思想。并由过去管人就是命令人、指挥人转变到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开发人。通过开发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通过管理思想间接影响人的行为,是一种文治。
3.领导者类型和控制方法。在科学管理下,领导者属于军事指挥型的,处于发布命令的中心,并且以管理者控制为主,重奖重罚是主要手段。文化管理下,领导者属于教练型和导师型,为员工决策提供帮助,并且以自我控制为主,自查自律是主要手段。科学管理的逻辑是“要我这样干”,而文化管理的逻辑是“我要这样干”。
4.激励方式。在科学管理下,激励以外在激励为主;文化管理下,则以内在激励为主,着重满足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
三、从技术导向向顾客导向转变
企业管理由传统的生产导向过渡到技术导向,又由技术导向过渡到顾客导向,进而向全方位顾客导向方向进化,这是管理发展的又一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顾客导向的产生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统一的世界市场日趋成型,各国企业对市场经济的竞争逐步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在社会制度方面以及文化习惯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企业若完全按照同一的技术或产品来开辟不同国度的市场就会面临许多障碍。一般而言,以顾客导向的方式比按技术导向的方式拓展市场更易取得成功。
同时,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企业的顾客导向提供了手段和工具。企业可以把产品资料、销售合同样本、付款方式与折扣条件等都放在企业的网页上,客户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随时可以访问查阅,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客户可以直接从网上了解商品、访问价格、签约合同、发送订单,甚至可以直接在网上设计自己喜欢的产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在网络技术支持的交易模式下,谁能有效地吸引顾客,谁能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谁就将成为竞争的胜利者。所以说,企业的经营理念朝顾客导向哲学方向演变已成为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生新闻的发展概略和发展趋势 篇4
2001年1月1日, 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打造了一个名为《南京零距离》的新闻节目, 其播放形式类似于中央一套的《焦点访谈》, 播出的新闻内容和一般的新闻内容有很大区别, 它的主要新闻内容都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的。该节目的播出引起了电视观众的强烈反应, 虽然都是关注民生问题的, 但《南京零距离》和《焦点访谈》关注的民生点是不同的:《南京零距离》更贴近群众生活, 是一档平民型节目, 它的主要关注点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小问题、小事情上, 例如邻里之间吵架、马蜂窝蜇人事件、小猫爬树下不来、幼小儿童被拐卖等等。在一些国家或地区, 这样的小事根本算不上新闻, 更不用说在电视新闻中展示出来, 但《南京零距离》独出心裁, 关注老百姓身边的小事, 收视率史无前例地飙升。有了这一样本, 其他省级、市级的电视台纷纷效仿, 使得民生新闻得到普遍的重视。
再以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为例, 该节目始播于1998年6月28日, 至今为止已经由最初的10分钟扩展到现在的70分钟, 该节目的产生和发展证明了当时的黑龙江电视台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前瞻意识。该节目现在的团队人数由最初的十个人发展到百人, 地位也由小角色发展到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大节目,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 《新闻夜航》节目获得众多奖项和百姓的喜爱, 还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称号。为满足受众的需求, 2011年11月黑龙江电视台又开播了新的民生新闻类节目《新闻夜航午间播报》, 吸取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该栏目与《新闻夜航》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新闻夜航午间播报》善于寻找适合现场报道的突发事件作为播报点, 从老百姓的视角看待问题, 了解新闻事件对老百姓的影响。
对于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和事件, 新闻编辑应该把网络新闻编辑后再在电视上播放。辽宁电视台的《说天下》节目广受电视观众的喜爱, 该节目的新闻视野比较独特, 形式多元化, 还有广阔的覆盖地域, 形成了巨大的新闻网络。该节目的播出内容包括生动有趣的本地新闻、最新最热的国际时讯、妙趣横生的奇闻异事, 还有贴进生活的服务咨询, 节目关注民生、形式新颖、板块安排合理、信息量大、简单明了, 其报道领域涉及时政、社会、经济、文化、国际、体育等多个方面, 对于突发事件还有现场直播报道, 深得百姓信赖。河南电视台的《中原午报》节目是一档新的新闻资讯节目, 与《中原晨报》相继播报最新资讯, 为百姓带来最新信息。辽宁都市的《新北方—午汇天下》栏目, 以“看有意思的新闻, 过有滋味的生活”为口号, 播放时间为一小时, 汇聚了最新鲜、最有关注性的民生新闻, 向电视观众播报各种新闻事件和传奇人物故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先进和多样化, 这也带动了电视新闻的改革。电视新闻的发展带动了民生新闻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办民生新闻类节目, 早中晚都为百姓提供多种新闻资料和事件, 开拓了百姓的视野。随着各种节目的开展, 民生新闻栏目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开办, 明确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发展方向, 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反映了百姓生活的实际状况, 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微.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传播.2012 (02) .
[2]张宏.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浅析[J].商业文化 (上半月) .2012 (03) .
[3]郑兴.都市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析[J].青春岁月.2013 (16) .
[4]马月华.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研究[J].魅力中国.2009 (34) .
[5]刘志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 (22) .
日化行业的发展趋势 篇5
一、国际化妆品零售商将瞄准中国市场
日化行业在市场上品牌大大小小有上千个。市场经营的游戏规则依旧是大鱼吃小鱼,土生土长的国产品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从竞争情况来看,“洋”品牌依旧是各城市商场里化妆品专柜的主角。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日化市场销售额平均以每年23.8%的速度增长,最高的年份达41%,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且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预计到2010年,这一市场的年销售额可达800亿元,年递增12.9%左右。如此巨大的潜力,自然而然使中国市场成为国际日化巨头和本土品牌觑日已久的大蛋糕。
香港莎莎也大力进军珠三角(第一目标)。创办于1978年,当年还仅是个化妆品零售柜,现已发展为在港拥有34间门店、全亚洲62家零售点、出售400多个品牌及15000种产品的香港第一大专业化妆品连锁店。继今年初首家莎莎化妆品专卖店在上海落户后,莎莎国际主席及行政总裁郭少明先生有意透风:莎莎总的内地投资预计达5000万港元,未来三四年内还将在内地开设30家左右的分店。
欧洲最大的化妆品零售商SEPHORA丝芙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最具活力的上海浦东,并将于今年底在位于陆家嘴的正大广场开出中国第三家专卖店。据业内人士分析说,随着中国美容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化妆品市场约占国民经济1.8%的份额,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8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可达到800亿元左右,外资、合资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已接近80%。与此同时,包括SEPHORA丝芙兰在内的一些国际化妆品零售商巨头们更是纷纷看好中国市场。
值得业界关注的是,SEPHORA丝芙兰突破我国传统经营方式,采用国际最新的经营模式,将迪奥、兰蔻、雅诗兰黛等众多品牌及其自有品牌集中在一起,为顾客提供一站式的购物体验。丝芙兰就是一个彩妆的天堂、护肤的天堂、香氛的天堂。随着对中国市场的不断了解,SEPHORA还带来了Wella威娜、PHYTO、L'OCCITANE欧舒丹等独家出售的产品,并有望在明年首次在中国引入来自韩国的CAOLION、美国的DermaNew等一系列国际品牌,让中国市场与国际一线市场做到真正的同步。更通过SOS丝芙兰美容培训学校培训出的专业的美容顾问,为顾客提供皮肤分析、免费的彩妆、美甲、新品试用等贴心服务,这也让中国的消费者获益良多。
二、国际化妆品市场发展趋势
1、全球抗衰老市场增长强劲
随着“婴儿潮”(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时期出生的人逐渐进入老龄,为了保持年轻的面容和健康的身体,这一群体有意愿、并且有经济实力在抗衰老护理上投入更多的消费。Euromonitor预计全球护肤品市场总价值大约383为亿美元。就增长率而言,护肤类产品的增长率超过了化妆品行业中的其他任何产品种类。护肤类产品中,抗衰老是增长最快速的领域。在2003年,全球抗衰老产品的市场总价值就已达大约69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预计年平均增幅将高达11.4%。
现阶段,抗衰老产品仍以护肤为主,去皱化妆品在护肤品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中老年人对健康和去皱产品的巨大需求,直接加速了每年大量抗衰老产品的上市。
2、非洲化妆品市场发展趋势
据美国国务院《国外商业指南》报告,目前,仅南非的化妆品和清洁用品市场容量就有约11.5亿美元,而整个非洲大陆化妆品市场的需求量年增长率也达30%。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0余家公司已相继进军非洲。报告中称,即使在埃塞俄比亚,大街小巷的化妆品专卖店、超市化妆品柜台和发廊也是难以计数的。
非洲人的发质又粗又硬,但发型和颜色多姿多彩,打理起来既花时间又费力气,所用的化妆品也特别多。在非洲的化妆品店里,用于洗发、染发、护发、美发的各种油膏和药剂数不胜数。由于非洲大陆普遍炎热干燥,皮肤容易丧失水分,保湿霜、润肤油、洗澡液香皂之类的东西都颇受欢迎。非洲人还喜欢涂口红、擦指甲油、喷气味浓烈的香水。
3、巴西化妆品市场发展趋势
2005年,巴西化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增长了20%。在2006年,巴西化妆品将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寻求更大的增长。
根据巴西香水和化妆品协会的统计数据,2005年,巴西国内化妆品市场的总价值已经达到了63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14.5%。其中香水是增长最为强劲的产品种类,增幅17.6%,其次是化妆品(15.8%)。
过去两年中,巴西加大了在其他国家建立化妆品分销中心的投入力度,美国的迈阿密和佛罗里达以及阿联酋的迪拜是分销渠道建设的重点。当前巴西化妆品在国外销售增长最快速的地区是中东,其中在阿联酋的增长最快,然后依次是黎巴嫩、约旦和利比亚。
除了美国和中东市场外,2006年上半年,还将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和葡萄牙的里斯本建立分销中心。此外,与中国、南非、波兰、俄罗斯和芬兰的谈判还在进行中。2006年,预计巴西国内的化妆品市场将保持10%的增长,市场价值将达到69亿美元。
三、儿童化妆品风起云涌
据调查统计,我国0—4岁的儿童有6897万人,5—9岁的为9015万人,10—14岁的儿童最多,达到了1.25亿人。就其所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其中29%为城镇儿童,71%的农村儿童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尽管数量上农村儿童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城镇儿童护肤品市场容量有83亿元,而农村儿童护肤品市场容量只有60.5亿元,消费能力的高低将两者市场容量的差距不断拉大。
在儿童个人护理用品市场中,强生独占鳌头的现象已经让国内诸多日化企业眼馋,而且80%的市场足以让众多的儿童品牌望其项背。但是2005年的市场应该成为中国儿童个人护理用品的一个转点,具体表现在众多的国际动漫品牌对儿童日化的介入:从家喻户晓的美国时代华纳的动画猫和老鼠(TOM&JERRY)到美国迪士尼卡通再到日本史努比动漫商标:国内飘影、索英特、好迪都纷纷进入儿童化妆品,再加上上海汉高的孩儿面等,一时间全国上下尽是卡通的天下,弄得全国的卖场一片忙碌,纷纷加大婴幼儿的产品排面。
在全国一级城市的儿童护理用品风起云涌的同时,我们当然还要关注一下二三级城市的儿童护理用品,以福建漳州为代表的低价儿童护理用品也兴起正欢,甚至在个别的城市开始进入终端网络进行销售.而为数不多的广东潮阳生产的儿童护理用品也在蹒跚学步。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卡通动漫品牌在儿童护理用品上的嫁接,例如:美国时代华纳的猫和老鼠(TOM&JERRY)及美国迪士尼,在中国亿万儿童及青少年中已耳濡目染,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后,不管从消费者到卖场采购再到经销商,几乎都是期望值相当高,所以这些品牌的介入直接定位就是一级城市,而且其终端的冲击力不可小视。
在儿童护理用品市场上,2006年的看点应该集中在:一级城市看卖场的陈列。二三级城市看深度分销。从全国的一级卖场终端销售统计看来,动漫卡通品牌的销售量急剧上升,特别是猫和老鼠(TOM&JERRY)在华东、华中、西北、西南、东北的表现足以让其他儿童护理用品振奋,也同时让长期位居国内第一的品牌感觉到了全球知名动画带来的品牌延伸的威力及压力。
四、夏季防晒护肤品成为新热点
防晒产品应以独特的设计、锐意的变革和方便的使用来赢得更多的顾客群。现在的消费
者越来越看重产品使用的方便性,包括每次分配量的多少都是考虑的范畴。所以,花样翻新的包装形式和包装原料正不断地在市场中涌现。有一家化妆品公司推出了一种SPF值较低的、可供一次性使用的0.5盎司迷你包装的防晒产品。其迷你包装和一次性使用的观念打破了传统的瓶装和软管包装模式,而且非常适合放进背包、钱包以及各种运动包和手袋里,为现今活力四射的消费者提供了方便。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使用的方便性,包括每次分配量的多少都是考虑的范畴。所以,花样翻新的包装形式和包装原料正不断地在市场中涌现。有一家化妆品公司推出了一种SPF值较低的、可供一次性使用的0.5盎司迷你包装的防晒产品。其迷你包装和一次性使用的观念打破了传统的瓶装和软管包装模式,而且非常适合放进背包、钱包以及各种运动包和手袋里,为现今活力四射的消费者提供了方便。
消费者教育确实开始对市场的防晒产品和SPE水平产生了影响。消费者得到了更多的关于曝露在日光下的伤害危险的教育,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消费者前所未有地希望得到有效的产品,并且要求得到多功能的好处。现在可以有更多的医学研究来支持这种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消费者也在学习技术性的信息,导致标签上的文字说明越来越多。现在标签上的信息包括广谱紫外线的波长及其意义,给消费者提供了远远不限于防晒的科学知识。
五、流行的促销品
十种最受顾客欢迎的促销礼品
①丝巾
②手机小饰品
③小产品试用装
④彩妆、口红
⑤伞 ⑥化妆包 ⑦皮夹子 ⑧腰带
⑨时尚包包
⑩项链、吊坠
六、男女化妆品通用成趋势
最新的一项来自亚洲市场的研究表明,年轻都市美男对护肤的需求,直接导致了男女通用化妆品(unisexcosmetics)需求的增加。而在美国,根据NPD的调查,情况也是同样如此。韩国的一项调查发现,许多男性和他们的妻子或是女友都在共用同样的化妆品,并且很多年轻男性也开始像女性一样,乐于做那些复杂、全面的皮肤护理。
很显然,和自己的妻子或女友共用护肤霜、按摩膏、身体护理和护发类的产品,大多数的亚洲男性对此并不感到排斥。2004年,韩国此类产品的增幅为40%。
亚洲男女共用个人护理品的潮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男性对他们的外表、肤色和脱发等问题更加重视,都想让自己变得尽可能完美。
在美国,许多男性为了满足自己的护肤需求,不得不“悄悄”购买那些女性专用的护肤品。由此可见男女通用化妆品的市场还未得到充分开发,未来将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七、日化专营店
日化专营店主指以销售各类日化产品为主营业务的零售店,通常有日化商店、日化超市、化妆品专卖店,还有一些兼做基础皮肤护理但以销售日化产品为主的商店。
日化专营店作为零售业的一种形式,较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具规模,在90年代末发展迅速,占据了整个日化产品销售的半壁江山,在北方市场尤其突显。
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日化专营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其灵活多变的形式成为随处可见的日化产品销售终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购买使用日化产品,在中小型城市和乡镇市场则尤为突出。可以说日化专营店的存在对于普及推广日化产品的使用,以及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专营店通过准确定位和特色经营而突出重围,如香港著名化妆品专营店莎莎就是以经营欧美中高档产品而著称,屈臣氏则以其“个人护理”定位和独特新颖产品引吸了一大批消费者。
日化专营店作为日化产品销售终端的重要形式,至今仍在北方区域的二、三、四级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市场环境的改变使专营店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只有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八、国内化妆品品牌与世界化妆品品牌的差距
①于化妆品工业的原料少、品种少、质量低,国外发达国家化妆品工业有9000多种化妆品工业原料,而国内只有几百余家,且我国高级化妆品原料不稳定。一方面需要进口,另一方面我国要大力发展高质量的化妆品原料。
②国内大多数小企业生产装备水平低,国际大部分化妆品企业都由自动化机械完成,配料均采用电脑控制,化妆品灌装为自动化,电脑灌装一般只需1人完成。而我国目前尚未能达到。
③科学技术落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国内化妆品配方互相仿效的较多,对新产品的开发不慎重。而国外一般都有庞大的科研机构,设备一流的实验室,有的新产品要研发7—8年后才投放,投入市场后效果非常好,专业技术比国内要强许多。
④国内大多数化妆品企业缺乏市场营销FromEMKT.com.cn的科学性和管理性。国外知名企业一般都有周密的宣传计划、完整的有计划的运作方案,加上实力雄厚的资金、高质量的产品、周到的售后服务,所以打开市场后就能稳步发展,市场规模也易扩大。而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缺乏一定的市场规范化。⑤在国际上,中国化妆品品牌尚未形成,国外有品牌的化妆品却很多。我国知名名族品牌效应正面作用也未形成。
⑥国内高档次的民族品牌较少,且产品品牌处于中档,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确立品牌形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是国内化妆品行业努力发展的方向。
⑦国内化妆品企业规模都较小,跟当今国际化妆品市场差距还很大,像:法国的欧珀莱、日本的花王、资生堂、美国的宝洁、雅芳、联合利华等都已形成了国际化妆品市场规模;而在我国,除三资企业大多未形成。
⑧我国化妆品工业科研水平低,中小企业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科学配方研制和开发目前仍处于仿效阶段,对化妆品工业知识的更新更为迫切。
九、终端顾客争夺战将更加激烈
经过了生死战的日化行业将要接受更多、更具实力国际日化集团的挑战,这些国际日化集团的竞争主要包括在大型连锁超市、商场、百货店等大卖场,其优势是许多化妆品企业所无法企及的,所以这场新的竞争局面将会长更加激烈,并且是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将会呈现以下特点:
1、同一地点相同顾客的争夺:化妆品专柜大多都建在大型的购物中心或商场内,这种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新老化妆品企业之间更加短兵相接,即新老化妆品企业在同一地点(大型的购物中心)争夺相同的顾客(来购物中心的顾客)。
2、不同地点相同顾客的争夺:尽管每一个化妆品企业的产品都有着各自的卖点,都在想尽一切办法留住新老顾客,新的化妆品专卖店都不会集中在一个地方,但顾客群是流动的,并且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的消费力是固定的,这就形成异地零售店相同顾客的竞争。
3、点对点的全面顾客争夺:随着化妆品连锁店覆盖范围的增大、网络的健全和完善,化妆品企业将会成为日化零售行业中的一支生力军,并以崭新的面貌和超强的活力影响着中
国日化零售市场的发展。也就这个时侯,日化零售企业间的渠道生死战才真正开始。
高职英语发展的趋势 篇6
【关键词】高职 英语 发展
随着高校大量扩招,高职院校出现了大量的五年一贯制、高职大专及预科生源。国家的政策让许多以前被大学拒之门外的高中生圆了大学梦。但是随之带来的是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其中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和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差距非常之大。正是这种差距加大了英语教师在上课时候的难度。英语作为一门高职阶段重要的科目,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很多的关注。高职英语的发展趋势,何去何从,将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教育者面前。
一、社会对高职生英语的要求
扩招的高职生源在高职生队伍中存在一定的比例,学校对这批学生进校的门槛放低了,但是不代表毕业时社会对高职生的要求就会放低。在未来高职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来说,对英语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英语能力具备职业性、实践性。并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具备英语综合能力,能够具备就业英语综合素质。所谓的职业性就是针对未来工作岗位具备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保证毕业生能在工作中进行基本的英语语言表述及简单的书面表达。而所谓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英语综合能力,以便在职业发展中学以致用、应用于未来的职场中。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中主要有三大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生源的基础问题,学生基础差,英语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有效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听不懂、不愿学、厌学的学生占比例较大。如何调动起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是个关键的问题。学生在思想上厌恶放弃英语学习的大有人在,英语无用论在少量学生思想中滋生蔓延开来。
第二,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市场经济中效益衡量着劳动成果。在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甚至有“教师代表着贫穷”这种言论。很多教师宁可将精力花在科研、高职招生上,从而得到比上课更容易也更多的报酬。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优秀的教师都寄希望于跳槽到高校,以便能够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如此,在教师人事安排中,很多学校行政兼课的很多,上课只是行政人员的工作的调剂和额外的工作报酬。思想上的懈怠导致了高职英语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第三,教学中的教材的落后也导致了高职英语发展的落后。一本跟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合适的教材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专门的高职英语教材比较少,大多数院校会选择使用大学高校类教材或者五年一贯制英语教材。这些教材和高职生的实际情况不太匹配,所以也导致了英语教学的难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新方法
1.合理的分割教学时间,能很科学轻松的完成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多种教学工具的结合应用,在教学工具的众多选择中,合理的搭配和使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达到英语学习的日常化、生动化与合理化。
3.英语听、说、读、写的巧妙搭配,将这四项能力培养方案合理而巧妙的优化可以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4.多媒体技术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完美结合。多媒体与行为导向法结合的重点,首先是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其次,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再就是创造人机结合形式,从而丰富课堂活动。
5.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的多种模式有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竞赛模式、协作法运用模式、远程网络学习模式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模式、适应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的构建团队模式。
四、高职英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非常重要,发展趋势良好
虽然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问题有待解决,社会对高职生英语的要求也一直提高,但是高职英语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发展趋势良好。英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学生的重视。现在摆在眼前的是如何摆脱发展困境和提高师生的教学配合度。对于这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学院开发适应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院校二级管理中,可以将专业与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在一起。上课由专任教师上专业英语课程,这样的话,将高职英语课教学细化细分给每一位老师。提高教师的待遇,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第二,教师的人事制度的改革,专职英语课教师制度取代行政兼课教师制度。这样,术业有专攻,更能提高教师的能动作用。第三,在学校的第二课堂、社团积极组建英语角等类似的学习组织,开展大量的口语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合作性的活动。这样,学生学以致用,为将来社会化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第四,课堂的学习要通过一定的机制考核才能看出学习效果。考试这个恒古不变的话题可以更加灵活机动的方式来推行。可以通过学分制,激励制等方式,在平时课堂中,对积极参与教学、积极主动的学生提高平时分,采取加分的方式完成英语的考核。
总之,高职英语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朝着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知识水平的方向发展。而且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光明的,向上的。
参考文献:
[1]屈仁雄.论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教学论坛.
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篇7
回顾多层与小高层住宅的发展5部曲
住宅属于社会基础生活类消费品, 像其它社会产品一样, 经历了时代更迭与换代发展过程。纵观近年来的高层塔楼及多层住宅, 大致有5次划时代的变迁与升级。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
这一代住宅的典型代表, 是一组电梯服务8户的井字塔楼或一梯3~4户的多层住宅。平均每户面积约60~70平方米, 除了较小的卧室与客厅之外, 仅有阳台、厨房、厕所等基本设施, 布置紧凑, 尽可能降低公用面积。小区总体布局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服从高容积率, 追求建造数量, 户型不在乎朝向。
第二代:经济适用型。
这一代住宅无论高层还是多层, 在上述经济节约型的基础上, 开始调整住房起居室布置, 争取宽阔景观, 避免相互干扰。每户平均面积适当增大, 注意小区总体规划, 保证了住宅作为生存资料所需的基本居住与休息功能, 并适量增加公用设施。
第三代:发展转变型。
这一代住宅为适应、改善居住环境, 户型避免正西朝向, 改善室内通风条件, 厨卫趋向半封闭空间。高层平均户型面积增加到80~100平方米左右。多层住宅, 更是以一梯两户代替了一梯多户, 接近绿地, 拥有景观。小区总体设计方面, 更注意空间的完整性和公用设施的齐全性, 属于由经济节约型向舒适型过渡的转变型住宅建筑模式, 旨在塑造、提升居住质量。
第四代:景观舒适型。
这一代住宅的主要特征, 是全力改善和提高住宅居住的舒适度。高层的每层户数由8户减至4~6户, 户型平均面积增大, 并根据朝向和景观分别设置大小不同的户型。大户型的厨房和卫生间面积也相应增加, 并设置贮藏室、工人房。多层则大多变为一梯两户的大户型, 有的还增加了电梯, 顶层、底层增设复式户型。此外, 小区的基础服务建设更加完善, 有会所、健身中心、大型停车场及物业管理, 小区绿化规模成倍递增, 一般都建有小区内的中心广场和公用庭院。
第五代:生态文化型。
这一代住宅不仅追求舒适, 而是旨在创造健康、怡人的乐居环境, 它从空间、布局、文化、效益四个层面进行综合性规划, 打造人类、住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融洽共生。注重利用大环境资源 (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社会等) , 使小区与城市空间、用地环境良好协调。小区整体布局方式, 努力营造阳光普照、空气清新、绿地静美的生态之景。不仅有赏心悦目的楼房空间, 户户能均享的精致庭院, 还有人车分流的安全通道, 以及供人们居住、交往、休闲、健身的活动环境。具体来说, 住宅单元构成符合整体设计规划, 地产商往往因地制宜构筑户型, 力求户户有良好朝向、景观及通风环境, 降低楼层电梯的服务数量, 减少户间干扰。户型大小符合国家制定的居住标准要求, 并能以多元化的户型适应消费者个性化住房选择需要。深层体贴构建户内生活环境, 厨房、洗手间、储藏室、工人房、设备间、服务性落地阳台等均有效组织、合理布局, 电气供应、油烟排放、空气调节、垃圾收集处理, 均能妥善安排。对于外部自然环境, 有分层次的系列性绿色体系和生活配套设施体系。既有大的绿色景观, 又有小区内的绿色庭院, 以及每户的绿色生态阳台与户内庭院。小区拥有超市、美容院等生活配套设施, 有会所、幼托等文化性配套设施;小区内拥有良好的智能化体系, 安保、通讯、物业管理一应俱全, 计算机系统与宽带网络共同构筑现代化小区配套体系。
当今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住宅需求观念
随着社会高速运转, 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住宅建筑提出了更新要求, 这一切也都直接影响了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改良。住宅市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畅想生活和空间的梦之领域, 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去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 建筑师既要以一名普通居者的身份去理解和体会生活的改变和需求, 同时又要肩负创造生活、创造时代的责任。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 住宅建筑应借鉴以往的实践与经验, 积极判断未来发展、未来模式与空间, 为人们提供一个家之所向的居所。随着现代住户对居住空间和氛围要求的提升, 以往单一的行列式规划已不能适应今天的多元化要求, 具有院落式的布局、相对封闭空间的住宅组团, 更能给住户带来领域感和安全感。另外, 住宅组团形式也在发生新变化, 组团的规模经过了小组团→大组团→再次回归小组团的发展。人们在重视大环境的同时, 越来越重视组团内部的空间环境和自身宅前屋后的空间, 这是最接近人们自身的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 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 对家的留恋要求越来越高, 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室内外空间交流的一个过渡。同时, 空间类型也从地上模式逐步向地下空间延展。
未来住宅的综合发展趋势
建设部在面向、针对各大城市指导建设时指出, 建造符合二十一世纪的大众住宅, 是我国住宅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其中, 对于小康型住宅建设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套型面积较大、平面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充足、住宅环境舒适等, 并对厨卫设备、门斗、水、电、煤气、绿地、垃圾处理等问题都提出了指标性界定。
未来住宅的发展应在原有标准基础上, 满足住户更多维、多层次的要求, 不断改善住宅品质, 更强调以人为本的住宅建设, 突出住宅的舒适性、节能性、智能性。未来住宅设计及小区规划, 秉承人类宜居为核心灵魂方案, 塑造自然优美的室内外环境, 符合人的长远生活轨迹。住宅功能更合理, 让居住者能在其中方便、安全、卫生、舒适的享受家庭幸福时光。住宅内部房间齐全, 动静分开、洁污分离, 主要居住的房间阳光充足, 各种设施齐全, 能满足家庭最大限度的节能需求。加深住宅群的文化内涵, 保护和发扬具有独特地区、民族性的住宅群。
未来的住宅设计标准的跨越式提高主要体现在:一重视环境设计。作为设计行业主导力量的房地产设计, 由于受传统体制的限制, 环境设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加快设计院体制的改革深化、加速设计师业务水平提高, 是我国住宅环境水平提高的当务之急。二是强调立体绿化。垂直面上多做绿化设施及小品, 多种垂直植物, 真正实现空间环境的绿化。三是讲求舒适性, 舒适设计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永不褪色。四是注重节能与环保。绿色建材的使用尤为重要, 无论住宅设计还是在家居装修中都应大量采用绿色产品。细节设计的科学化, 注定不论室内还是室外, 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筑师以居者的身份来设计和研究不同类型的住宅设计。切身研究每一个细节, 如窗的大小、位置、开启形式、所用材料等, 选择、分析最佳配比方案。由于建筑师、设计师对住宅的未来使用具有前瞻性, 在平均住宅使用寿命50~70年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为今后的发展和改造留有余地和可能性, 例如在空间上尽量不用承重墙, 在电信、电力等用量上留有充分余地, 为今后发展、改造提供可能。
加快未来住宅的科技化步伐
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促使住宅向科技化方向发展。新式小区随处可见用户智能控制器, 具有三表读数和报警功能;用户可视对讲机, 有效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各单元楼;声控、光控照明系统, 控制电源自动开关;VOD视频点播, 可在家中点播影视歌曲节目;智能网可实现网上购物、家庭办公、证券交易、远程医疗、家庭教育等。智能化住宅充分利用现代化4C——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 通过有效智能传输, 将安防与多元信息服务通过智能化综合布线进行系统集成。
社会科技进步, 令住宅建筑逐步运用高科技手段满足现代人“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生活方式。住宅建筑科技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节能应用技术。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绿色照明技术、先进能源利用技术, 建筑外围护结构方面有外墙幕墙、遮阳、门窗的节能技术等。二是环境与生态保护应用技术。如园林绿化与景观研究技术, 绿地节能、节水、环保设施应用技术, 室内声学环境与区域噪声的控制与监测技术。三是水资源利用技术。包括中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技术、节水设施应用等。四是绿色环保建材及产品。包括绿色环保建材应用技术, 再生或可再生材料应用技术等。五是智能化服务系统。如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监控报警系统等。六是结构设计与施工新技术。包括新型的结构计算、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配套关键技术等。
目前, 我国处在实现全面住宅科技化、搭建基础网络平台的初级阶段, 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 随着科技化设计的不断深入加强, 更安全、便捷、舒适的科技化宜居住时代即将到来!
历练住宅人文生态篇章
现代居住文化的核心, 应该是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满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要求, 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 融入人文因素, 将历史文脉、地区习性和周边影响作为创造理想住宅建筑的重要参数, 尽量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当地元素融入到住宅建筑中。这样的融入, 并非只是简单的借鉴外型, 而是真正从人们的生活习惯上去考虑, 使居住在其间的人, 能够体会到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现代住宅建筑在平面布局、功能设置、空间利用等方面努力探索, 以满足不同人、不同家庭的需要。在有限的建筑面积内, 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分配使用空间, 按照人的心理行为、生理行为和需求, 设计室内布局和功能分区。住宅区的道路交通展现当代人的出行需要, 应尽量采取立体交通形式, 步行道、车行道尽可能分开, 结构布局适应当代人的社交需要, 提供居民休息、交流、行动的科学聚合空间。注重设计住宅廊道、组团庭院、小区绿地公共交往场所等, 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 提供实用、舒适、贴近自然的感觉。社区功能方面, 按照当代人注重健康性的发展需要, 呈现安静、无噪声、无污染的环境, 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绿地丰富、室外活动空间宽阔, 具有识别性强的景观特征。住宅建筑在总图布局和景观设计时, 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元素, 对地形地貌尽量不进行大的改动, 同时也要有意识的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再造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让鸟语花香充溢我们的生活周遭。
传媒融合发展的趋势 篇8
媒介融合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是媒体之间的整合与并购, 力图在传媒业中以规模出效益。二是不同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 这主要指在不同媒体之间, 传播方式和内容的相互借用, 以促进共同发展。例如网络媒体具备传统媒体的功能, 传统媒体借鉴网络媒体的功能。
媒体间的整合。从欧美国家大型传媒公司的发展历史看, 大多是在从报纸到电台、从电台到电视、从电视到网络的发展进程中, 迅速介入、实现新的融合, 催生出了占据主流市场的新媒体。在互联网显示出媒体的特质后, 一些传媒公司迅速介入, 抢占网络制高点, 实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大融合。
媒体功能的融合。跨媒体的融合指的不仅是媒体本身的融合, 也包括媒体功能的融合或趋同。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讲, 融合是不同技术的结合, 是两种或更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某种新传播技术, 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的总和。新技术 (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 的迅速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必要的保障。面对新媒介的挑战, 传统媒介虽然不致被淘汰, 但也必须在新技术条件下发展自己。传播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广泛运用, 使各类媒介之间再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 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不改变介质属性的前提下, 在保持原有介质优势的同时, 媒介之间开始互相借鉴传播方式, 从而实现媒介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
受众细分的意义。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导论》一书中指出:“对于任何性质的新闻媒介, 受众的接触与选择, 都是其一切功能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无论从哪方面讲, 受众对于媒介的成败与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要占有市场, 要赢得受众, 这是媒介的必然选择。而占有市场、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栏目的受众定位, 即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 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日本学者伊藤优一认为, 由于新传播科技聚焦于多样化的专业信息, 大众社会逐渐演变为“区隔社会”, 因此阅听大众日渐因意识形态、价值、品位与生活风格的不同而分化。在这种形式下, “广播”时代的传播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受众群体的多元化趋向, 因此, 受众细分是传媒业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传播中的受众个性对于接受或拒绝劝服有一定关系。针对个性进行传播, 有助于克服不良个性带来的阻力, 增强传播效果。如今节目的分化已不仅仅是满足、迎合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更是以个性特色培养忠实受众的“定点约会”意识。
媒介融合和受众细分的关系
二者都是适应媒体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结果。媒介融合和受众细分都是适应媒体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传媒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 同时, 随着中国加入WTO, 国外媒体集团正携带着强大的资本威逼着中国逐步开放的传媒市场, 以各种方式悄然进入中国, 这一切都使国内传媒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要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变革与发展势在必行。一方面, 中国的绝大多数媒体规模较小, 而且条块分割、地域分割、各自为政, 这不仅导致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而且使得媒体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 整合媒体资源,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媒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成为传媒业的必然选择, 媒介间的融合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另一方面, 长期以来, 我国的新闻传媒业具有求大求全的情结, 笼而统之地去争取所有受众, 结果造成媒介内容雷同、质量平平, 越来越无法适应受众兴趣和需求日趋多元和分化的现实。丧失受众就意味着丧失了生存权、发展权, 因此媒介必须在分化的受众群中, 确立自己的受众市场, 也就是走受众细分之路。综上所述, 无论是媒介融合还是受众细分趋向的出现, 其最根本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媒介融合和受众细分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 提高受众选择媒介的或然率。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人们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 是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的讯息等因素进行的。人们选择最能充分满足需要的途径, 而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他们则选择其需要的途径。他还提出了人们选择媒介或信息的或然率的方式, 即如下的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公式中“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需要的程度, “费力的程度”则是指得到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一方面, 媒介融合和受众细分使传播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选择者:受众细分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欲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口味的传播内容和讯息;媒介技术和功能的融合使讯息形式更加丰富、灵活、多变, 讯息质量大为提高。以网络媒体为例, 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促使网民个性张扬, 加速了传播小众化和分众化的进程, 而其融合文字、视频、音频等各种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传播手段, 又为受众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 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 媒介融合和受众细分降低了媒介选择的费力程度:媒介融合改变了信息的获取方式, 现代的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报纸、广播、电视的“独立式”消费, 更希望在网上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读书刊, 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数字电视机, 这些便都可以实现。而受众细分使媒介纷纷推出了个性鲜明、具有针对性的讯息, 使受众更容易识别适合自己需要的讯息内容, 这自然提高了信息的易得性。
总之, 媒介融合与受众细分相辅相成, 其目的均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媒介融合可以集中各种媒介的优势, 整合传播内容, 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 以不同的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中, 充分满足受众的需要;而特定受众对信息内容质量要求的提高, 又促使媒介进一步调动各种传播手段和途径, 从而进一步促进媒介的融合。
媒介发展的产业趋势
就中国媒介的发展变化而言, 第一个变化是产业化经营。中国的媒介承担着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作为国家的喉舌承载着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二是作为娱乐产品生产的产业功能。
作为产业而言, 政府应减少对它的干预和制约, 但目前政府还没有完全将媒介视为产业, 且不愿对此放手, 所以不能在概念上把媒介作为一个产业来提出。但事实上, 媒介已经被推向市场, 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上被当做产业来加以经营。
定位。在产业化经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定位问题, 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消费定位, 也可称作收视定位或接受定位;其次是内容定位和节目定位。
消费定位。所有的消费定位都需要媒介市场的调查来完成。要真正实现媒介的发展, 必须要做前期的市场调查, 这就需要逐渐形成有规模的媒介经营实体。消费定位包括:一是消费者、受众的定位;二是功能定位。每一类受众对媒介的需要都是多样化的, 我们在做产品时必须清楚产品究竟要满足受众哪一方面的需要, 所以就需要功能定位;三是市场定位, 中国的媒介产品有不同的市场划分, 市场不同决定了生产模式和方式不同, 比如有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跨国市场。
内容定位和节目定位。有了消费定位以后才能有内容定位和节目定位。内容定位和节目定位也包括几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文化定位, 比如蓝领文化、白领文化和精英文化等。有了文化定位后, 才知道节目应该做成怎样的风格和品位。文化定位最重要的是品质定位, 要在文化产品中有一个品质确立。二是对文化进行艺术定位。三是技术定位, 要达到怎样的艺术水准就必须要求怎样的技术条件与之相适应。四是经济定位。现在应由“销”定“产”, 由市场来决定投资, 由市场规模决定投资规模,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产业循环。
专业化制作。对于中国媒介来说, 专业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比如灯光, 中国现在就很缺乏专业的灯光师。当然这与中国的现状有关。专业化制作必须要有专业化的队伍作为保证。一个文化产品必须达到统一的规格和标准。一个品牌的形成、一个节目消费的形成必须要在这个节目保证基本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比如麦当劳, 它并没有很高档的产品品质, 但它有一个很统一的标准。这说明, 统一的技术标准是产业消费依赖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现在强调专业化制作, 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的产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技术标准, 让受众对它产生信任和依赖感。中国目前存在人力资源过剩的状况, 这也就导致业界对人力资源不够重视。专业化制作的问题首先是人力资源, 只有解决了人力资源的问题, 才能有统一的标准和理念风格的形成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珊:《整合媒介——媒介发展的趋势》, 《青年记者》, 2007 (8) 。
高职英语发展的趋势 篇9
一、社会对高职生英语的要求
扩招的高职生源在高职生队伍中存在一定的比例, 学校对这批学生进校的门槛放低了, 但是不代表毕业时社会对高职生的要求就会放低。在未来高职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来说, 对英语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英语能力具备职业性、实践性。并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具备英语综合能力, 能够具备就业英语综合素质。所谓的职业性就是针对未来工作岗位具备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包括听、说、读、写、译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保证毕业生能在工作中进行基本的英语语言表述及简单的书面表达。而所谓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 掌握英语综合能力, 以便在职业发展中学以致用、应用于未来的职场中。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中主要有三大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生源的基础问题, 学生基础差, 英语能力参差不齐, 不能有效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听不懂、不愿学、厌学的学生占比例较大。如何调动起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是个关键的问题。学生在思想上厌恶放弃英语学习的大有人在, 英语无用论在少量学生思想中滋生蔓延开来。
第二, 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市场经济中效益衡量着劳动成果。在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 甚至有“教师代表着贫穷”这种言论。很多教师宁可将精力花在科研、高职招生上, 从而得到比上课更容易也更多的报酬。在一些高职院校中, 优秀的教师都寄希望于跳槽到高校, 以便能够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如此, 在教师人事安排中, 很多学校行政兼课的很多, 上课只是行政人员的工作的调剂和额外的工作报酬。思想上的懈怠导致了高职英语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第三, 教学中的教材的落后也导致了高职英语发展的落后。一本跟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合适的教材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专门的高职英语教材比较少, 大多数院校会选择使用大学高校类教材或者五年一贯制英语教材。这些教材和高职生的实际情况不太匹配, 所以也导致了英语教学的难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新方法
1.合理的分割教学时间, 能很科学轻松的完成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 多种教学工具的结合应用, 在教学工具的众多选择中, 合理的搭配和使用, 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能达到英语学习的日常化、生动化与合理化。
3.英语听、说、读、写的巧妙搭配, 将这四项能力培养方案合理而巧妙的优化可以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4.多媒体技术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完美结合。多媒体与行为导向法结合的重点, 首先是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其次, 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再就是创造人机结合形式, 从而丰富课堂活动。
5.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的多种模式有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竞赛模式、协作法运用模式、远程网络学习模式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模式、适应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的构建团队模式。
四、高职英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非常重要, 发展趋势良好
虽然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问题有待解决, 社会对高职生英语的要求也一直提高, 但是高职英语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是人所共知的, 在未来的发展中, 发展趋势良好。英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学生的重视。现在摆在眼前的是如何摆脱发展困境和提高师生的教学配合度。对于这几个方面, 首先, 应该学院开发适应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 院校二级管理中, 可以将专业与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在一起。上课由专任教师上专业英语课程, 这样的话, 将高职英语课教学细化细分给每一位老师。提高教师的待遇, 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第二, 教师的人事制度的改革, 专职英语课教师制度取代行政兼课教师制度。这样, 术业有专攻, 更能提高教师的能动作用。第三, 在学校的第二课堂、社团积极组建英语角等类似的学习组织, 开展大量的口语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合作性的活动。这样, 学生学以致用, 为将来社会化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第四, 课堂的学习要通过一定的机制考核才能看出学习效果。考试这个恒古不变的话题可以更加灵活机动的方式来推行。可以通过学分制, 激励制等方式, 在平时课堂中, 对积极参与教学、积极主动的学生提高平时分, 采取加分的方式完成英语的考核。
总之, 高职英语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朝着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知识水平的方向发展。而且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光明的, 向上的。
摘要:高职院校大量扩招, 学生英语基础水平较差, 然而社会要求高职毕业生具备职业性、实践性和英语综合能力。对于未来高职英语的发展趋势来看, 高职英语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朝着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知识水平的方向发展。而且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光明的, 向上的。
关键词:高职,英语,发展
参考文献
[1]屈仁雄.论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教学论坛.
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篇10
大数据 (Big Data) 是指那些超过传统数据库系统处理能力的数据。它的数据规模和转输速度要求很高, 或者其结构不适合原本的数据库系统。为了获取大数据中的价值, 我们必须选择另一种方式来处理它。数据中隐藏着有价值的模式和信息, 在以往需要相当的时间和成本才能提取这些信息。如沃尔玛或谷歌这类领先企业都要付高昂的代价才能从大数据中挖掘信息。而当今的各种资源, 如硬件、云架构和开源软件使得大数据的处理更为方便和廉价。即使是在车库中创业的公司也可以用较低的价格租用云服务时间了。对于企业组织来讲, 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分析使用和二次开发。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能揭示隐藏其中的信息。例如零售业中对门店销售、地理和社会信息的分析能提升对客户的理解。对大数据的二次开发则是那些成功的网络公司的长项。例如Facebook通过结合大量用户信息, 定制出高度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并创造出一种新的广告模式。这种通过大数据创造出新产品和服务的商业行为并非巧合, 谷歌、雅虎、亚马逊和Facebook它们都是大数据时代的创新者。
2 大数据的特点
2.1 海量性
企业面临着数据量的大规模增长。例如, IDC最近的报告预测称, 到2020年, 全球数据量将扩大50倍。目前, 大数据的规模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指标, 单一数据集的规模范围从几十TB到数PB不等。简而言之, 存储1PB数据将需要两万台配备50GB硬盘的个人电脑。此外, 各种意想不到的来源都能产生数据。
2.2 易变性
大数据具有多层结构, 这意味着大数据会呈现出多变的形式和类型。相较传统的业务数据, 大数据存在不规则和模糊不清的特性, 造成很难甚至无法使用传统的应用软件进行分析。传统业务数据随时间演变已拥有标准的格式, 能够被标准的商务智能软件识别。目前, 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处理并从各种形式呈现的复杂数据中挖掘价值。
2.3 多样性
一个普遍观点认为, 人们使用互联网搜索是形成数据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这一看法部分正确。然而, 数据多样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新型多结构数据, 以及包括网络日志、社交媒体、互联网搜索、手机通话记录及传感器网络等数据类型造成。其中, 部分传感器安装在火车、汽车和飞机上, 每个传感器都增加了数据的多样性。
2.4 高速性
高速描述的是数据被创建和移动的速度。在高速网络时代, 通过基于实现软件性能优化的高速电脑处理器和服务器, 创建实时数据流已成为流行趋势。企业不仅需要了解如何快速创建数据, 还必须知道如何快速处理、分析并返回给用户, 以满足他们的实时需求。根据IMS Research关于数据创建速度的调查, 据预测, 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220亿部互联网连接设备。
3 大数据时代对生活、工作的影响
大数据, 其影响除了经济方面的, 它同时也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数据可以帮助人们开启循“数”管理的模式, 也是我们当下“大社会”的集中体现, 三分技术, 七分数据, 得数据者得天下。
“大数据”的影响, 增加了对信息管理专家的需求。事实上, 大数据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信息通信产业, 而是正在“吞噬”和重构很多传统行业, 广泛运用数据分析手段管理和优化运营的公司其实质都是一个数据公司。麦当劳、肯德基以及苹果公司等旗舰专卖店的位置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精准选址。而在零售业中, 数据分析的技术与手段更是得到广泛的应用, 传统企业如沃尔玛通过数据挖掘重塑并优化供应链, 新崛起的电商如卓越亚马逊、淘宝等则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掌握和分析, 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大数据在个人隐私的方面, 大量数据经常含有一些详细的潜在的能够展示有关我们的信息, 逐渐引起了我们对个人隐私的担忧。一些处理大数据公司需要认真的对待这个问题。
4 大数据的趋势
趋势一:成为重要战略资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社会和国家层面重要的战略资源。大数据将不断成为各类机构, 尤其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成为提升机构和公司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企业将更加钟情于用户数据, 充分利用客户与其在线产品或服务交互产生的数据, 并从中获取价值。此外, 在市场影响方面, 大数据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影响着广告、产品推销和消费者行为。
趋势二:数据隐私标准将出台。大数据将面临隐私保护的重大挑战, 现有的隐私保护法规和技术手段难以适应大数据环境, 个人隐私越来越难以保护, 有可能会出现有偿隐私服务, 数据“面罩”将会流行。预计各国都将会有一系列关于数据隐私的标准和条例出台。
趋势三:网络安全问题凸显。大数据的安全令人担忧, 大数据的保护越来越重要。大数据的不断增加, 对数据存储的物理安全性要求会越来越高, 从而对数据的多副本与容灾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和数字化生活使得犯罪分子更容易获得关于人的信息, 也有了更多不易被追踪和防范的犯罪手段, 可能会出现更高明的骗局。
趋势四:大数据学科诞生。数据科学将作为一个与大数据相关的新兴学科出现。同大数据的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建义.数据库原理及开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3]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4]大数据时代下的大数据到底有多大?中国大数据, 2014-03-6.
数控机床的发展及发展趋势浅析 篇11
关键词:数控机床;发展;发展方向
一、数控机床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起源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派尔逊斯公司在制造飞机的框架及直升飞机的转动机翼时,利用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机翼加工路径进行数据处理。194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始数控机床研究,标志着制造领域中数控加工时代的开始。
2.数控机床的发展
1952年,麻省理工学院在一台立式铣床上装上了一套试验性的数控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同时控制三轴的运动。这台数控机床被大家称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20世纪60年代初,其他一些工业国家,如德国、日本都陆续开发、生产及使用了数控机床。
1974年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处理器直接用于数控机床,使数控的软件功能加强,发展成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进一步推动了数控机床的普及应用和大力发展。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1~4台加工中心或车削中心为主体,再配上工件自动装卸和监控检验装置的柔性制造单元(FMC)。这种单元投资少,见效快,既可单独长时间少人看管运行,也可集成到FMS或更高级的集成制造系统中使用。数控机床品种迅速扩展,发达国家数控机床产业进入了发展应用阶段。
20世纪90年代,数控机床得到了普遍应用,数控机床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柔性单元、柔性系统、自动化工厂开始应用,标志着数控机床产业化进入成熟阶段。
从日、德、美、西班牙先后引进数控系统技术和合作、合资生产,解决了可靠性、稳定性问题,数控机床开始正式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向前发展。
虽然美国研制出了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但数控机床的发展还是要数德国。德国本来在机械方面就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无非就是搞机电一体化,机械方面德国已没问题,剩下的就是电子系统方面,德国的电子系统工业本来就强大,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就可称为机床界的老大了。但日本人的强项就是仿造,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量从德国引进技术,消化后大量仿造,经过努力,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起,就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数控机床生产国,直到现在还是。数控机床的核心就在数控系统方面,日本目前在系统方面也排世界第一,主要是它的发拿科公司。
3.数控机床的高潮
进入21世纪,军事技术和民用工业的发展对数控机床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现代设计技术、测量技术、工序集约化、新一代功能部件以及软件技术,使数控机床的加工范围、动态性能、加工精度和可靠性有了极大的提高。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高速高精控制技术、多通道开放式体系结构、多轴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网络化技术、CAD/CAM与CNC的综合集成,使数控机床技术进入了智能化、网络化、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的更高阶段。
二、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数控机床较好地解决了复杂、精密、小批量、多品种的零件加工问题,是一种柔性的、高效能的自动化机床,代表了现代机床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机床的发展日新月异,高速化、高精度化、复合化、智能化、开放化、并联驱动化、网络化、极端化、绿色化已成为数控机床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1.高速度和高精度化
速度和精度是数控系统的两个重要技术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机床向高速化方向发展,不但可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还可提高零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和精度。
2.智能化和多功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智能加工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数字化网络技术和理论的加工,它是在加工过程中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以解决加工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的、要由人工干预才能解决的问题。
3.提高可靠性
数控系统的可靠性一直是数控设备最重要的指标。在提高元器件的质量方面,目前主要是采用更高集成度的电路芯片,对元器件进行严格筛选和老化、振动实验,实行三维高密度安装工艺,以及采用模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及系列化的生产方式等。
4.小型化
蓬勃发展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对CNC系统提出了小型化的要求,体积小便于将机电装置合为一体。日本新开发的FS16和FS18都采用了三维安装方法,使电子元器件得以高密度地集合,大大缩小了系统的占用空间。
5.具有开放性
为适应数控进线、联网、普及型、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化及数控迅速发展的要求,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是体系结构的开放性,设计生产开放式的数控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善术.数控机床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王明红.数控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倪祥明.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融和”——声乐发展的趋势 篇12
关键词:唱法,融合,跨越
本文谈到的“唱法”划分指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演唱的分类。我国在20世纪初才接触到美声唱法艺术, 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才一夜走红。约定俗成“三种唱法”划分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生的, 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声乐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其局限性愈来愈明显, 在声乐比赛、教学出现诸多不宜, 限制声乐作品创作和演唱并出现单一演唱现象。破“唱法”划分不符合中国声乐艺术实际情况, 要辩证的看待“三种唱法”划分, 唱法的融合与取长补短促进声乐艺术发展的发展与完善。
1、唱法之间交融联系
歌唱方法之间具有渗透性和交融性, 三种唱法的关系如图所示,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有诸多联系, 无法进行严格的界线划分。首先“呼吸”控制上, 三种唱法都重视气息的支持, 都要求声道顺畅, 歌唱自然不僵硬。只是在气息的运用上略有不同, 美声要求演唱者运用胸腹式呼吸和横膈膜支持, 民族强调横膈膜的控制技巧, 美声气息柱的感觉强于民歌。通俗依歌曲的需要调节气息, 有歌曲同美、民一样的气息支持也有歌曲“漏气”和喊唱更适应演唱和激情的需要。其次在“共鸣”上有许多联系, 音是物体的振动发声, 声音的传播要靠共鸣腔体把声波扩大、美化。美声唱法胸腔、头腔、口腔、鼻咽腔、额腔全身都参与共鸣, 要求畅通、连贯、音色圆润, 强弱明暗变化能力强, 声音有穿透力。民族唱法则主要使用头腔、口腔、鼻、喉、咽腔共鸣, 腔管比美声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些, 共鸣区较靠前, 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 便于咬字行腔;而通俗唱法主要用口腔、鼻、喉咽腔, 声音以个性演唱为主。再有歌唱目的就是“情感”的传达, 声乐艺术以“情”为本, 无论运用那种歌唱方法都要符合情感的需要。三种唱法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 民族唱法善于表情, “以情带声”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特色, 美声唱法在歌唱的戏剧性、矛盾性传达有优势, 通俗唱法更贴近生活、亲切自然依情为主, 声次之追求听者感同身受和演唱共鸣。
2、声乐比赛打破“唱法”分类的尝试
中国音乐家协会在2001年首届主办“金钟奖”比赛, 这是一次不按“唱法”规则比赛的成功实践。这次比赛在“演唱的方法与技巧服从作品的内容与风格”的总原则下进行, 是跨越“唱法”划分的声乐比赛的成功尝试。“金钟奖”选手要通过复赛、半决赛、决赛三轮。比赛曲目规范, 共要求演唱七首曲目, 其中包括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歌剧选曲、新创作的歌曲、民歌等, 参赛曲目都有明确规定。这就要求选手具备较全面的歌唱技术能力和多种艺术风格的表现能力和丰富的艺术修养以及对多种歌唱语言的掌握。这一切都表明“金钟奖”是综合的赛事具有国际水准。打破唱法的严格界限, 拆除三种唱法间的藩篱, 只要作品在表演当中符合作品本身的内涵, 能很好地诠释了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就达到了表演的目的, 技术层面的跨越只是手段而已, 目的还是作品传达。“演唱的方法与技巧服从作品的内容与风格”, 即歌唱技法是为作品风格服务的, 不同的作品风格用不同的歌唱技法去表现。“金钟奖”启示我们声乐艺术已经不再是“唱法”分类一统天下了, 唱法与作品风格的相得益彰才是声乐艺术的追求。
演唱者技巧是表现作品内容的手段, 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亦可跨越“唱法”划分的区域只要适宜表现音乐作品内涵与价值。笔者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曾遇到音准、节奏都没有问题, 演唱也按乐谱进行, 演唱还是索然无味, 这正是没有注重作品内容与风格, 演唱方法与技巧不能诠释音乐的形象。我们要跨越唱法界限, 兼容唱法的精华, 依据不同的风格和内容调整歌唱的方法和技巧, 将唱法的精华融会贯通, 依据作品的风格和内容适用不同的歌唱技术方法, 施以不同的歌唱生理机能控制, 使用不同的歌唱技能、技巧、嗓音变化, 实现歌唱审美艺术表现的目的和标准。“唱法”是为了展现音乐作品服务的, 不要以固定的“唱法”来定位歌唱, 只要能真正表现音乐作品就不必计较什么“唱法”。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风格演唱上的跨越即同一首歌曲不同“唱法”的演唱者依自己的歌唱方法去演绎, 这种跨越丰富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且更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标准, 但绝没有脱离和违背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容与风格, 是“唱法”技巧上的借鉴与融合共同作用。
3、“跨界”唱法的分析
当代声乐艺术出现许多跨越“唱法”严格界线的演唱现象, 人们称这种演唱为“跨界”演唱。歌唱者对声乐流派唱法技术、演唱风格和演唱观念的突破, 是对声乐流派艺术风格的融和与借鉴。对于声乐艺术这种现象, 笔者做了一些收集总结:a、同一歌唱者能够熟练地掌握二、三种声乐流派唱法技术, 以较高水准涉足不同声乐演唱流派艺术体系, 胜任不同声乐流派演唱风格的歌唱现象。b、歌唱者的唱法超越了三种唱法的概念界限, 兼有或融合了其中两种唱法, 形成了介乎于两种之间的新型歌唱。c、同一歌曲由不同唱法流派的歌唱者去演绎, 演唱风格各有千秋但音乐的表达同样美轮美奂, 如歌曲《爱情是只顽皮的小鸟》通俗演唱更贴近生活。上诉总结3种情况无论是涉及歌唱方法还是涉及演唱风格, 归根结底都需要歌唱技术的支持。跨界演唱现象的兴起, 探索跨界音乐的创作和跨界演唱的尝试不断涌现。理性反思与探讨声乐艺术这些现象, 有助于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前进。
谭晶于2006年的9月12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和谐世界、和谐之声”独唱音乐会等。整场音乐会演唱的歌曲作品风格跨度很大, 却唱得各得其味, 不论是中国民歌、西洋歌剧还是流行音乐都各有味道和规格, 并不趋同和混淆, 但却使用着同样通畅、有伸缩性、可控制的科学方法。在一次采访中谭晶说道“我是以美声为基础, 融入民族色彩, 再用通俗歌曲的感情演绎出来。其实, 跨界是驾驭音乐的一种能力, 只要好听的旋律我觉得都可以尝试, 不用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领域。”她打破美声、民族与通俗的界限, 把三者的精华相互兼容, 演唱各具味道与风格。西洋声乐中最好的地方即用共鸣美化声音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以及他们在整体共鸣基础上集中声音的工夫运用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而两种方法的焦点是吐字。意大语元音“a e i o u”口腔与咽腔的开合度相对大“管道”感强;民族声乐以中国普通话为基础口咽腔开合度较小, 发音上更为复杂。两种唱法各自的优势与缺陷, 并做出了较好的相互弥补。民族唱法“管道”感与美声唱法比较短, 咽腔尤其是喉部空间从习惯上或语言的特点上不易打开, 容易收缩喉咙, 造成声音的粘连不自如的现象。用西洋美声在发声上立体声响的优点吐清中国字, 使民族演唱时显得响亮、饱满、空间感明显。而与此同时民族唱法的“以字行腔”运用于美声歌唱使其语言更加精致、细腻。对于美声和民族来说是兼得的, 她的流行音乐更是以美声为基础, 歌曲《在东山顶上》的演绎通俗歌曲的“气声”演唱方法与蒙古长调的韵味相结合, 歌曲音域宽广, 宁静飘逸。使观众身临其境。民族说唱风格的《大红公鸡毛腿腿》, 语言繁琐但其演唱字音清晰, 韵味十足, 使观众享受着词曲和歌声的美感。这是对民族唱法在吐字、吐字与归音上的清晰认知。她在演唱《在那里你将伸出你的手》时美声方法的运用可谓游刃有余, 最可贵的是, 她在同一场音乐会使用了所谓三种不同的唱法, 而且一点不让人觉得突兀。她不只是在技巧上借鉴与融合, 而是把这种融合带到各个曲目中, 并且很好体现出了作品的意境。
“美通”、“民通”、“民美”这些称谓的出现是跨界演唱中歌唱者的唱法超越了“唱法”的概念界限, 兼有或融合了其中两种唱法形成了介乎于两种之间的新型歌唱的产物。在我国声乐艺术界, 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介乎于美声与民族之间的演唱风格, 歌唱家李双江、殷秀梅等在歌唱事业上做过最早的尝试, 介乎于民族与通俗之间的唱法形成得相对较晚, 歌唱家李谷一老师以及随后出现的大批民族歌唱家演唱都涉及这一类型。近年来, 跨界演唱和音乐创作的尝试不断涌现, 谭晶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主题曲《远情》、彭丽媛的《江山》、《大宅门》主题曲, 是中国传统的民歌风格和流行音乐完美的结合。廖昌永推出的专辑《情释》, 用他自己的演唱方式, 翻唱了诸如《红豆》、《红旗飘飘》、《菊花台》、《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将美声演唱与流行元素完美的结合;莫华伦2005年出版专辑《双峰对峙·二水分流》演唱具有相当的美声唱法功底, 但在演唱风格上却渗透了明显的流行因素, 且在2007年人民大会堂办音乐会尝试用美声演唱方法演绎流行金曲, 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这种跨越“唱法”界限的演唱是声乐艺术发展与创新的尝试, 它的出现为丰富声乐艺术。
2007年7月, “震撼——京城雅居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莫华伦、廖昌永、刘欢首次联袂, 他们三人跨界演唱了多首古典与流行歌曲。同一舞台上、同一歌曲由不同唱法流派的歌唱者去演绎, 演唱风格各有千秋但不影响音乐的表达, 歌唱更是美轮美奂、新颖出奇。三人共同演绎了《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在银色月光下》等唱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共同演唱的《我和你》, 莎拉布莱曼用美声和通俗的完美结合再加上刘欢流行音乐的深情演绎, 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风格, 摆脱“唱法与作品”的禁锢体现了歌曲的内容, 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感人至深。跨界演唱同时涉及二、三个领域的演唱方法与技巧, 各个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演唱方法和模式, 歌唱者需要拥有对不同声乐流派唱法技术和演唱风格的全面的认识、理解、把握和驾驭能力, 歌唱者还必须依据合乎流派唱法技术和演唱艺术风格规范的要求, 实现在不同演唱技术和演唱风格之间的自如转换。歌唱者掌握好各种“唱法”的基本功尤为重要。在做跨界演唱歌曲时, 在掌握基本演唱技巧的同时, 加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并融合各种唱法的精髓, 使音乐表现更具有创造性。
跨界演唱无论是涉及歌唱方法还是涉及演唱风格的跨区域演唱, 归根结底都是“唱法”技巧手段的融和。“唱法”划分的各区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多元文化互融今天, 唱法的融合与贯通成为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年8月.
[2].涂冬.《“金钟奖”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比赛新规则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