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

2024-11-13

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通用11篇)

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 篇1

摘要:阐述了数字阅读发展状况及其特点、纸质阅读的主要优缺点, 并加以对比、分析和思考, 正确认识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发展方向, 既要重视数字阅读, 又要重视纸质阅读, 二者融合发展, 不得偏废。按照阅读主体和内容确定阅读方式, 构建儿童、学生、青年人、老年人、残疾人阅读区, 拓展阅读方式, 进一步传承经典, 享受网络, 服务社会。

关键词: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较,融合

当今社会,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知识传播的途径不断增多, 人们获得阅读资料和信息的手段日益丰富, 由原来单纯的纸质印刷媒体时代扩展到当今的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媒体时代。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 逐步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 也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而对传统的纸质阅读的热情慢慢削弱淡化, 那么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人们在过去享受纸质阅读的行为习惯, 会因为越来越多的数字阅读所代替吗?笔者认为, 虽然数字阅读对纸质阅读产生重要影响, 但我们只有充分认识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的时代特点, 并加以研究比较, 才能正确把握二者阅读方式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1 数字阅读发展状况与特点

1.1 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

现在的图书方式越来越多元化, 包括纸质、电子屏幕、网络多媒体等, 就数字阅读而言, 它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阅读方式。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 2013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 较2012年上升了9.8%, 各媒介综合率为76.7%, 较2012年上升了0.4%, 2013年有4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 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 有专家指出, 数字阅读正一步步成为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手段。

1.2 数字阅读的特点

1.2.1 迅捷性

信息技术使网络成为最快的传播媒体, 人们可以在几分钟或是更短的时间内了解所需内容及一些相关信息, 使阅读变得更加直观、全方位及多视角, 并通过网络连接的方法, 搜索到自己所关注的事件、人物, 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 远程传递信息迅速, 同一图书可多人同时使用, 速度之快, 使人们办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2.2 海量性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网络信息容量越来越大, 技术越来越完善, 阅读越来越方便。由于网络无边界, 信息无限量, 又有越来越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 使广大读者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只要输入关键词, 就能查到所需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书数据的, 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 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大的知识网络系统, 是超大规模的不受时空限制, 可以实现跨库无缝连接与智能搜索, 它与传统阅读相比, 具有数据储存量大、空间小、不易损坏、数据检索查阅方便。这样, 数字图书馆对大量文献书籍进行的数字化整理与保存, 便于让人们更多地进行查询和使用。

1.2.3 交互性

网络使读者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的阅读, 并可以进行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 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 从一个知识点链接到更多知识领域, 不断增值、承载、丰富, 是一种“知识获得”, 读者通过电脑、电子阅读器、手机等移动终端, 进行文献传递, 实现资源共享。

1.2.4 廉价性

数字阅读是数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 质量高、价格低、数据量大、功能强是数字阅读的优势所在。相对于价格上涨快的纸质阅读载体, 如书本、期刊等来说, 数字阅读可以花少量的钱, 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 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

2 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

2.1 数字阅读的主要缺点

数字阅读虽然具有迅捷性、海量性、交互性、廉价性等优点,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缺陷。它是以虚拟信息的形态存在的, 信息内容容易丢失, 不具备实体纸质书籍客观存在的安全性;它还存在比较难以解决的版权问题;利用网络撰写、修改和校对文字材料时, 难以批注、思考和联想, 内容删除后不容易恢复再现;和纸质阅读相比, 阅读起来缺乏认知真实感;同时, 使用电子产品还存在电磁辐射, 会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和目不转睛的盯着电子设备屏幕时, 对颈椎、腰椎、手臂及眼睛等, 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尤其是对正在成长的儿童视力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伤害, 在加之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更是影响极大, 所以数字阅读对于儿童来说, 一定要适宜应用;更不适合一些特殊人群的应用, 如盲人、聋哑人等等。这些都是现在数字阅读急需改进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2.2 纸质阅读的主要优缺点

2010年, 全国18所大学学生阅读调查显示, 大学生中纸质阅读占70%, 这说明传统阅读虽然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 但仍然是国民阅读的首选, 在全民阅读中, 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就纸质阅读而言, 它具有稳定性, 纸质文献可以让一些需要钻研思考的读者反复研读对照思考;在学习一些学术性、学科经典著作时, 方便做笔记、方便批注、便于对照、阅读和学习;在著书或者撰写论文时, 便于斟酌、修改、校对;大多数人对纸质版持有肯定态度, 纸质版材料方便携带, 随时随地可以阅读;它可以获得心灵净化的深层阅读感知, 更利于人全身心投入, 去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和快乐, 学习书中的真知灼见,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更是一种“情志体验”;它适合于思想性强、具有收藏价值、高度吸收的阅读过程。但纸质阅读相对于数字阅读而言, 也存在一些缺点, 比如对不同的阅读人群具有局限性, 知识信息量小, 检索速度慢, 没有视听效果, 实现资源共享较差等。

3 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认识与发展

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 各有优势和劣势, 较之数字阅读, 纸质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优化和质量方面, 在对文本的反复精读和深层次思考方面, 在阅读的适应性和舒适感方面, 都具有很大优势, 但对于新闻、娱乐信息、内容简单、篇幅较短的材料, 人们可以接受数字化阅读。因此, 我们既要看到数字阅读逐步增长的趋势, 也要看到纸质阅读不可取代的优势, 既要重视和支持数字阅读, 也要重视和支持纸质阅读。重点是要按照阅读主体和阅读内容来确定阅读方式, 即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 进一步构建国民的学习阅读环境, 包括学校图书馆、社会公共图书馆、建制单位图书馆、社区图书室等。一是建立儿童阅读区, 依据儿童年龄、成长特点, 使纸质儿童书籍和适宜的数字化视频图书相结合, 再加之成人做一辅导, 就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二是建立学生阅读区, 主要针对分级学生特点, 突出纸质阅读的同时结合数字形象化阅读, 主要体现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 打牢知识功底。三是建立青年人阅读区, 应突出社会生活实践知识的摄取, 多提供一些成功案例的纸质和多媒体视频资料, 使青年人树立自信, 适应社会, 创造财富。四是建立老年人阅读区, 按照老年人的特点, 突出能看清、能听清、能理解的纸质和数字阅读资料, 获得所需知识信息, 使老年人学有所康, 学有所乐。五是建立盲人和聋哑人阅读区, 依据残疾人的特点, 盲人可提供盲文和有声视频, 聋哑人可提供适宜的无声视频等, 最大限度的获得所需的知识信息。总而言之, 要针对不同的阅读主体对象和不同的阅读内容, 最大限度地、最适宜的做到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融合, 缺一不可, 不得偏废, 使两者互补互促, 共同发展, 这样才能传承经典, 获取知识, 升华心灵, 服务社会, 幸福全民, 这才是当今条件下人们阅读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鸿娟.浅议青少年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选择[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 (10) :121-122.

[2]秦超, 谢非.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对比调查研究[J].情报探索, 2011 (10) :17-20.

[3]吴立刚.鱼与熊掌两者可以兼得——数字图书与纸质图书在时代背景下的并行[J].传播与版权, 2013 (7) :59-61.

[4]王怡, 章恬, 李庆生.基于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问题调查[J].科技视界, 2013 (27) :144, 193.

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三) 篇2

[关键词] “魔码” 点读笔 增强现实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25-06

1 增强现实技术的简介与应用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以下简称AR),是使用信息技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补充和增强,让用户感受虚拟事物、信息与现实世界重叠的二维世界。也就是说,AR并非制造一个沉浸式与现实隔离的虚拟化世界,而是让用户体验到虚拟和现实在同一个空间的结合。

自上世纪70、80年代诞生以来,AR技术已经在军事、工业制造、电子游戏和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R技术再度火爆起来,并且更加普及。

AR的基础是现实世界,却可以突破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内容,丰富我们对于信息的获知体验。在移动数字阅读领域,许多智能手机应用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结合现实的场景、物体,如纸质出版物,通过AR技术增强阅读体验。比如,在报纸基础上,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对纸质出版物增强视听觉体验;在书籍基础上,通过点读笔扫码识别码,对纸质出版物增强听觉体验。

增强现实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结合虚拟化技术再来观察现实的方式,契合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所描述的“镜中自我与真实自我不可分离”,而形成的虚实交融的“异托邦”。

2 基于“扫码”行为的两种增强现实模式的比较研究

目前,在移动数字阅读领域有多种AR应用。笔者选择报纸“魔码”和点读笔作为研究对象,二者所代表的“扫码式”AR目前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2.1 研究对象

2.1.1 报纸“魔码”

二维码是一种条码技术,存储的信息量大,并能整合多媒体信息。且易于制作、成本低。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对二维码进行扫描识别。二维码经历过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05—2008年,《北京晚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潇湘晨报社等都进行了探索。这一时期,二维码的主要作用是让用户通过手机扫描报纸版面上的二维码标识,跳转到报纸的手机WAP网站,阅读报纸指定版面的相关新闻和广告资讯,并开展互动。2006年世界杯和2008年奥运会,使这一新技术第一次大面积应用于平面媒体。但在2008年之后,报纸二维码应用逐渐陷入沉寂。

第二阶段是从2011年4月开始,《每日商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再次推出报纸二维码应用。这一阶段报纸二维码应用的兴起主要是因为3G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用户接入网络的成本;智能手机的普及提供了硬件基础;同时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迫使传统报业不得不寻求数字化转型,而二维码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这一阶段中,《华西都市报》开发的报纸二维码产品,主要有报纸二维码、手机扫码应用“魔码”、“魔码”内容三个部分。用户通过手机移动应用“魔码”,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来获取网络内容资源,增强报纸上的文图新闻的体验。这一过程,使得虚拟内容和现实内容相结合,实现了增强现实(AR)。

目前,《华西都市报》的“魔码”发展相对成熟,同时也有一定影响力,自2011年诞生至今,“魔码”已经从《华西都市报》一家使用发展到目前四家报业集团使用,在报纸二维码应用中最具有代表性。

2.1.2 点读笔

点读笔是基于光学图像识别技术和数码语音技术开发而成的阅读和学习工具。其技术原理是先将图书上的内容通过OID进行编码,并用特殊的印刷技术将编码印刷到特制图书上,然后用户用点读笔扫描图书编码就可以进行识别并播放相应语音。

目前,点读笔主要应用于幼儿早教、会展、旅游等行业。

用户在使用点读笔扫描图书内容时,点读笔发出的声音内容和被扫描书本上的内容相结合,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增强现实。

2.1.3 “扫码”类数字阅读增强现实模式

对比以上两种增强现实的模式,不难看出,虽然是应用于不同领域(报业、图书出版业),采用不同的硬件(手机、点读笔),实现不同的媒体(多媒体、音频为主),报纸“魔码”和点读笔在本质上都是通过“扫码”这一交互方式来实现移动数字阅读增强现实体验。

无论是手机“扫描”报纸二维码,还是光电笔“扫描”OID码,都要经过“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

首先将内容编码成虚拟内容制作成图形码,然后将图形码印制到现实内容上。当用户使用硬件来扫描图形码时,触发了解码过程,虚拟内容被解码,实现AR。

所以本文将以上两种模式归纳为“扫码”式增强现实,并以此为比较研究的出发点。

2.2 研究方法

对于移动数字阅读中的增强现实这一主题,主要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市场—产品”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扫码”式的数字阅读增强现实模式,并进行比较。具体而言,即从市场情况、用户需求、产品功能、用户体验和内容资源五个维度,对魔码和点读笔这两种增强现实方式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对移动数字阅读中的增强现实这一主题做出探索。其中使用了杰西·詹姆斯·加瑞特(Jesse James Garrett)提出的用户体验要素模型作为用户体验的分析框架。

2.3 研究内容

2.3.1 市场情况

A 点读笔

目前主要应用于幼儿早教、旅游、会展等行业。其中,早教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我国有近70万所中小学校,大约3.2亿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生约两亿人,早教行业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据教育部门统计,当今家庭教育资金储备占全部家庭收入的30%—40%左右。除了传统的商场超市、家电卖场、IT卖场以外,新华书店和电子商务网站也是点读笔的主要销售渠道。从2004年开始,点读笔的品牌逐渐增多。近一年来点读笔基本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搜索淘宝指数2011年7月—2013年7月点读笔的搜索指数与成交指数可得)。

nlc202309021043

B “魔 码”

“魔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报纸的阅读体验。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报业正面临着衰落和萎缩。

作为报纸行情晴雨表的广告行业的变化也反映了这样的趋势。2012年,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量下滑,业内称之为报业广告的“第三次低谷”。据CTR研究数据表明,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报纸广告刊登量明显减少。与2011年相比,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主要报纸广告收入预计都有15%—20%的下滑幅度,广东地区的下滑幅度甚至超过30%。

2012年1—9月,报纸是传统媒体中广告投放唯一下降的媒体,降幅达8.2%;据慧聪网的研究报告,2012年1—5月,全国报纸广告按刊例价计算为397.8万元,下降了5.1%。

在发行方面,2012年各地都市类报纸征订均遇到较大困难,其中家庭订户迅速减少,报业的发行结构受到打击。都市类报纸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消费品,家庭消费品广告也是都市报的主要广告来源,家庭订户大量流失,对报业有着重要影响。

2.3.2 用户需求分析

(1) 用户特征

A 点读笔

对于一些产品来说,购买者和使用者是同一人群。而对点读笔和一些同类的教育产品,使用者和购买者是不同的群体。因为作为使用者的儿童没有购买的经济能力,家长扮演了购买者的角色,家长却不会去使用点读笔。

所以点读笔的用户由两个不同的群体构成,分别是购买者——家长,使用者——儿童。

购买者——家长。家长作为购买者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目前中国2—7岁群体的父母,90%为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人群,有较高的文化素质,重视教育投入。同时,这部分人群工作较忙,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对孩子进行亲子教育。而且由于自身英语水平相对不足,无法提供有质量的英语辅导。

使用者——儿童。作为使用者的儿童,年龄较低,无法使用复杂的产品;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同时喜欢互动性的产品。

B “魔 码”

“魔码”被报业推出的初衷是,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扫描图形码来增强报纸的阅读体验,促进报网融合。所以“魔码”的真正用户是拥有智能手机的报纸读者。

以《华西都市报》为例,2011年12月的一项关于“魔码”用户调查显示,18—35岁年龄段的用户占到81.93%,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占到96.38%。

这部分用户群体比较年轻,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同时,这部分群体也是上网人群,他们能够使用许多数字媒介作为信息来源,报纸并不是他们最依赖的媒介。

(2)用户需求

从上述用户特征出发,分析不同于用户群体的用户需求。

A 点读笔

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辅导,所以家长群体有早教的需求。家长需要一款产品,能够代替他们在无家长辅助的情况下对儿童进行教育。

根据儿童这一群体的用户特点,儿童需要一款简单易用,有直接的互动行为发生,能够吸引注意力和兴趣的产品。

B “魔 码”

“魔码”用户群体的主要需求是增强阅读报纸时的体验,获得纸质报纸不能提供的多媒体信息。

《华西都市报》推出“魔码”的初衷是:促进报网融合,覆盖更多人群,实现报纸的立体化传播。

理论上,年轻受众对“扫码”这一新奇的交互形式会产生兴趣,“魔码”让报纸同时具备手机移动和海量信息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年轻受众移动化、多媒体的阅读需求。

2.3.3 产品功能

(1)功能列表

A 点读笔

市场上点读笔的主要功能基本相同,分为点读功能和独立功能两个模块。点读使用指的是点读笔通过点击内容发声这一核心功能,这一功能需要和特制的点读书本配合使用;独立使用功能主要指脱离点读书本,点读笔独立完成的功能。

以一款型号为vt-2103的外研通点读笔为例,主要功能有:

点读功能:即点即读,跟读对比,翻译查词。

独立功能:MP3播放,U盘存储,自动关机。

B “魔 码 ”

“魔码”的移动端产品是扫码应用,以《华西都市报》为例,《华西都市报》在ios和安卓平台上的扫码App叫做“魔码”,主要有扫描功能和魔码汇两个功能模块。

扫描功能:

我的“魔码”(消息,相册扫码,收藏,订单,分享,系统设置及其他)。

启动扫描:点击“启动扫描”,将报纸上的二维码置于镜头下,手机就可以播放多媒体内容。

历史记录:扫码的历史记录。

魔码汇功能:

天气日期:查看日期,还可以通过切换城市,查看成都、武汉、贵阳、大连四个城市的天气。

新闻窗:点开查看所在地热门新闻。

同城活动:所在地同城活动概览。

影讯:所在地电影院线情况概览。

折扣:所在地商场折扣信息。

轻松一刻:笑话。

(2)主要流程

通过分析点读笔的功能,总结了两个产品主要使用流程。

A 点读笔

阅读—发现待扫描处—点击扫码—发声

B “魔 码”

阅读报纸—产生进一步了解信息的需求—打开魔码App—启动扫描—扫码—载入播放内容

2.3.4 用户体验

杰西·詹姆斯·加瑞特提出了用户体验要素模型,这个模型最初是针对网站提出来的,并把网站分为信息型平台类产品和功能型平台类产品,两者分别关注的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帮助用户完成任务。事实上,该模型目前被广泛运用于互联网产品和媒介产品的分析中,并不局限于网站。

nlc202309021043

在这个模型中,他将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分为五个层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在这五个层面上探讨用户体验 。

战略层关注的是来自企业外部的用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产品目标,即一个产品能满足用户哪些需求,并且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范围层描述了一个产品所具备的功能和特性。对于功能型产品,范围层意味着功能规格:对产品的“功能组合”的详细描述;而对于信息型产品,范围层则意味着对内容需求的详细描述。

结构层是指产品所包含功能的组织结构。在功能型产品方面,结构层意味着交互设计,定义系统如何响应用户请求。而在信息型产品的一侧,结构层意味着信息架构,即合理安排内容元素促进用户理解。

框架层进一步提炼了结构层中形成的产品目标和需求。无论是信息型产品还是功能型产品,框架层都包含信息设计:一种促进理解信息的表达方式。对于信息型产品,框架层还包括导航设计;而对于功能型产品,框架层还包括界面设计。

表现层关注的是最终产品的感知呈现。无论是哪种产品,表现层关注的都是为最终产品创造感知体验[1]。

笔者将利用这个模型来对比研究点读笔和“魔码”。因为点读笔和“魔码”均是被用来实现增强现实这一功能的,所以二者均属于功能型产品。

(1)战略层

A 点读笔

从产品所对应的两个用户群体——家长和儿童看,点读笔的出现基本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对于家长来说,点读笔可以通过儿童自主操作,让儿童在阅读书本时获得听觉的体验。满足了家长节省时间和进行亲子教育的需求。

同时,点读笔使用方法十分简单,十分新奇。满足了儿童好奇心,也迎合了他们对简单工具的需求。

B “魔 码”

虽然魔码具有移动化、多媒体的特点,但是实际上很难满足年轻受众对新闻阅读的需求。

一方面,年轻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大量信息,“魔码”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必要的信息来源,同时相比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资源,“魔码”的内容显然贫乏;另一方面,这部分用户对“魔码”的接触多半是出于好奇心,随着扫描二维码带来的新奇感递减,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小。

目前很大一部分“魔码”扫描出来的结果多为广告图片或视频,信息价值不高,难以引起用户兴趣。

报业制作“魔码”的初衷是希望魔码成为报业打造立体传播的载体,打破印刷行业时间和载体的限制,从而实现阅读模式、新闻生产和经营模式的变革,促进报网融合。但是“魔码”很难真正满足市场上年轻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无法获得用户,也就很难真正实现报业对“魔码”所抱的期望。

从战略层来看,点读笔的出现迎合了市场需求、建立了商业模式,巨大的需求也使得相关企业通过这一产品在市场上获取了相应的利润;而“魔码”的推出,更主要是报业在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自己求变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和市场需求脱节,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商业价值。

(2)范围层

A 点读笔

点读笔的功能分为点读功能和独立功能。其中满足市场上家长和儿童主要需求的是点读功能,这项功能实际上是和印有OID码的点读书本一起实现的。

首先,点读功能将家长从给孩子讲故事、教英语的任务下解放出来,生动的故事与专业的发音也给早教提供了保证。

同时,点读功能操作简单,反馈直接的特性使得儿童能够十分轻易地使用点读笔,“点—读”的参与式反馈也能够调动起儿童使用的兴趣。

一些独立功能,如MP3、录音等并不是点读笔的主要功能,更多地是作为语言学习工具的附属功能。

B “魔 码”

“魔码”的功能主要有扫码和魔码汇。

扫码功能使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这一动作,接收到多媒体信息,增强阅读新闻的实时体验。

但是目前带有二维码的“魔码”新闻仅仅占报纸所有新闻中很少的一部分。以《华西都市报》为例,一份报纸中平均只有五则魔码新闻。这意味着读者并不能自由选择新闻内容来增强现实,只能体验报纸规定好的AR素材。

而魔码汇这一功能,虽然汇集了一些新闻和便民信息,但是这些内容用户可以从网上获取,魔码汇也并非在魔码App的首页展示,而是一个二级菜单内容,这样更减小了用户使用的可能性,所以很难实现报业所期望的成为门户的目标。

从范围层来看,点读笔的功能设计重点突出,集中在“点读”上。

“魔码”的重点功能扫码,却不能让用户自由选择扫码的内容,内容限制使这个功能的效用大打折扣。寄托报业门户希望的魔码汇功能可用性不强,在范围层上,“魔码”功能多而不精。

(3)结构层和框架层

A 点读笔

点读笔实质是一个扫码和发声工具,设计为硬件,采用了用户非常熟悉的笔状外形。笔状外形自然地伴随着“点”“划”的交互行为,将扫码的AR行为以一种用户熟悉的方式组织起来,交互简单,“点—读”的反馈方式也十分直接。

B “魔 码”

“魔码”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App应用,设计为软件。虽然“魔码”的扫码功能理论上可以实现读者的增强现实体验,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扫码的效果受制于网络环境,在没有良好网络的情况下,“魔码”的功能会受到很大限制。

同时,从“魔码”的流程来看:阅读报纸—产生进一步了解信息的需求—打开“魔码”App—启动扫描—扫码—载入播放内容,这个流程中步骤太多,影响了交互体验。用户的行为缺乏反馈。

在结构层和框架层,点读笔得益于自身笔状的外形,并将扫码变为用笔点这种人类熟悉的交互行为,而且硬件产品化的设计更方便地实现销售;而“魔码”只是移动应用软件,难以获得用户付费使用,且因为移动网络状况的不稳定性和步骤的复杂性,扫码功能不能提供良好的交互体验。

nlc202309021043

(4)表现层

视觉是否乱杂,混淆了主要功能。

A 点读笔

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点读笔都采用了卡通形象,一些规模较大的点读笔厂商甚至与知名的动画,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合作,将点读笔外形制作成动画人物形象,从而吸引儿童用户。

其中主要点读功能的按钮一般十分明显,放置在笔身的突出位置,方便使用。

同时,点读书籍无论是少儿读物还是语言教育,均采用卡通化的设计。

B “魔 码”

主页面设计界面简洁,启动扫描按键放在中间,突出了“扫码”的主要功能。

整体色彩风格统一。

视觉层上,不同商家的点读笔外形有较大差异。但是书和笔均采用卡通造型和鲜艳的色彩,针对少年儿童进行设计。“魔码”的视觉设计仅仅达到较为统一的层面,缺乏设计感,并没有针对特定用户进行设计。

2.3.5 内容资源

A 点读笔

点读笔行业采取了一种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式。一家硬件厂商往往会和一家出版社进行合作。来为自己的点读笔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

通过软硬件整合,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B “魔 码”

“魔码”的内容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魔码”新闻,即报社针对一些新闻制作的多媒体内容;另一种是“魔码”广告,即将广告内容制作成“魔码”,用户通过扫描“魔码”阅读广告内容。

“魔码”新闻的内容资源均来自于报社的采编。以《华西都市报》为例,报社采集了一些新闻的多媒体素材,然后制作成二维码印刷到报纸上。

“魔码”广告内容来自于报社和广告主的联合制作。这也是“魔码”的主要盈利方式。

3 总 结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幼儿早教本身就是一种刚性需求,同时市场潜力很大,点读笔的出现充分迎合了这种市场需求。纸质出版物的增强现实设计,针对了需求最迫切的部分,重点突出了“点读”这一核心功能,在 “听”这一感官的增强上做到了功能稳定,流程简洁,增强了用户体验。

点读笔生产厂家将点读这一增强现实功能硬件化、产品化,通过联合出版社,做到了软件产业和硬件产业的整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稳定的盈利模式,使得整个点读笔行业不断发展。

而报业的“魔码”,并没有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用户的特征,产品功能看似很多,重点却不突出。扫码功能受制于网速和素材质量,体验难以保证。作为软件产品,“魔码”很难获得付费用户,依赖于报社的持续投入,本身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因此,虽然都是“扫码”型的增强现实模式,相比点读笔已经成熟的产业形态,“魔码”在产品用户体验和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特别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产业链。两相比较,可以对纸质出版物的增强现实应用提供以下建议。

3.1 增强现实要从充分条件变为必要条件

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的产品,应首要考虑用户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对于“魔码”来说,报纸本身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内容,“魔码”还在不断地为用户提供额外的内容。在目前新闻内容泛滥、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介应该致力于读者获知信息效率的提升、有价值信息与用户需求的匹配,而非简单去做“报纸可以看视频”这样的叠加。无论给读者增加多少信息,始终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须。

点读笔是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的成功应用。在产品设计上,放弃了对书刊读者整体层面的考量,将产品针对群体减少至儿童、学外语这些特殊人群。在这些人群里,由于其特殊的需要,增强现实应用便不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

3.2 增强现实需要突出重点,反次为主

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应用,分为两部分:出版物部分和增强现实部分。“魔码”与点读笔的设计思路,其实在根本上是不同的。“魔码”是报业所设计的“转型”产品,希望在纸媒为用户提供纸质内容外,还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音频、视频、文字等多媒体内容。但是,追根溯源,“魔码”是为了报业的发展,寄望将报纸读者“平移”至移动互联网。

点读笔的生产者,基本没有纸质出版物背景,如做教育器材的诺亚舟、教育培训的洪恩、便携电子设备的纽曼。因此,点读笔设计初衷便不是为了延续纸质出版物的发展。通过点读笔的设计,生产者反过来整合纸质出版物资源。

表现在产品形式上,报业的“魔码”是“买报纸送‘魔码’”,点读笔则是“买笔送书”,主次完全不同。作为报业附属品的“魔码”,还承担了报业“转型”的历史责任,负担沉重。而点读笔一开始就以自身为主,致力于为用户特殊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体验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一旦成为用户群体的必要需求,用户就会购买点读笔持续使用,进而持续购买配套点读书的纸质出版物。

3.3 增强现实需要硬件产品化和系统产业化,形成产业链

点读笔是成功的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产品,通过硬件产品化的系统产业化,形成了清晰的商业模式,打通了产业链。与出版社形成合作,只需增加点读笔的销售即可获得收入,将增强现实这一功能转化成了盈利。但“魔码”则局限于软件,没有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产业链无法打通,难以形成盈利。

面对移动数字阅读的契机,纸质出版物均在思索自己的转型路径。点读笔与“魔码”,恰是提供了两种不同思维下转型的模式,也印证了不同思维带来的不同结果。纸质出版物不仅要看到移动数字阅读的机会,将移动终端与自身产品结合,而且更需深入思考结合的主次关系、需求定位、模式创新。

注 释

[1][美]杰西·詹姆斯·加瑞特著;范晓燕译.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 篇3

所谓可穿戴设备, 是一种可以佩戴或安装在人、动物或物品上, 并能感知、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计算装备, 传感器是其核心物件。目前广为流传的可穿戴设备, 除了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智能眼镜、以三星GALAXY Gear为代表的智能手表、以Nike+为代表的智能运动鞋等主要形态外, 还包括运动手环、Memoto挂式摄像头、发亮的裙子、键盘裤子、传感器智能服等新奇的可穿戴式科技产品。

可穿戴设备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智能终端应用产品, 目前主要应用在医疗保健、健身、工业军事、信息娱乐与社交分享等方面。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曾在报告中指出, 可穿戴设备的特点是解放双手、永续运行、感知环境、全网连接、引人注意以及有开发平台支持。总的来说, 可穿戴设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解放双手的操作便利。

Mary Meeker指出, 用户平均每天碰触手机150次;百度最新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中显示, 2013年第三季度, Android用户每天人均使用时长突破150分钟。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们对手持移动设备的依赖。可穿戴设备的推出, 使得用户可以摆脱传统的手持设备, 通过简单的摇头、动嘴等“意念”, 便可实现对可穿戴设备的操作和控制, 满足用户快速获取数据以及分享内容的需求。

(二) 持续存在的反馈系统。

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计算分析和反馈。因此, 现阶段可穿戴设备用来对个人生活、健康和运动状况进行跟踪并提供数据共享, 监测用户的体征数据, 发现用户的生活规律, 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另外, 由于可穿戴设备佩戴位置的特殊性, 如头盔式眼镜和腕带式手表可穿戴设备, 在信息推送的第一时间, 便能够迅速地将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 给用户更直观的展示和反馈。

(三) 全新智能的感知体验。

目前大部分电子设备与人的互动方式依然依赖于眼睛和手指等器官, 可穿戴设备的信息传达方式有所不同。继广播延伸了人的听觉能力、电视延伸了人的视觉能力、网络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能力之后, 可穿戴设备将再一次全面地延伸人的感官能力———通过传感器等核心物件自动搜集人体数据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感知体验。通过可穿戴设备, 人们可以更好地感知自身和外部的信息, 实现信息感知和处理能力的提升。可穿戴设备意味着人的智能化延伸。

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对数字阅读的影响

(一) 近几年数字阅读发展现状

数字阅读是由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近年来,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的普及, 数字阅读已经逐渐发展为我国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时代的阅读呈现以下特点:

1. 内容消费时间的碎片化。

信息的丰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很难有机会静下心来进行长时间的、系统的阅读, 而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碎片化阅读方式。对很多人来说, 用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 如等车、等人、上下班等闲暇时间中, 浏览最新的杂志或查看即时的新闻, 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各类最新的资讯信息, 同时也是打发、消磨时间的最佳选择。

2. 传播内容形态的碎片化。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扩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信息在交互与分享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碎片”遍布网络世界, 海量的信息造成了人们注意力的匮乏。社交媒体的兴起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传播内容形态碎片化的进程, 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地收发信息, 内容编排也不受任何限制, 传播信息内容日益短小精悍。

碎片化的内容和时间分配, 使得符合这些特点的各种移动设备获得越来越多的青睐。可穿戴设备因为解放了人们的双手, 带来全新的产品形态和前所未有的感知体验, 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中脱颖而出。

(二) 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带来的影响

可穿戴设备在数字阅读领域跃跃欲试并尝试发展, 现在已经有了成功案例。《纽约时报》是第一家加入谷歌眼镜的媒体。通过谷歌眼镜版的《纽约时报》应用, 可以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将新闻和信息推送到谷歌眼镜显示屏, 用户在快速倾斜头部的同时就可以实现新闻图片与全文的切换和浏览。而且谷歌眼镜可以根据用户需要, 随时在用户耳边朗读新闻和信息。来自以色列的新兴企业Wibbitz也开发了适合移动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的新闻阅读技术。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对数字阅读带来的影响有:

1. 增加读者的阅读机会和时间。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显示器等移动设备因其智能性、便携性、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特点, 大幅度增加了用户的阅读机会和时间。可穿戴设备作为移动终端设备的下一个热点, 其全新的产品形态能够给用户带来独特的人机交互体验, 在个人碎片化时间处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 可穿戴设备能够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一起, 让用户随时利用工作生活中的“碎片”进行阅读。

2. 革新数字内容经营模式。

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阅读, 随时收集大量关于用户的数据, 再结合云计算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 分析用户, 进行市场细分, 这样数字出版企业就能在用户内容消费中找到针对性的经营模式和营销范式。目前国内致力于中国式可穿戴设备的“闪点团队”已在全球范围内首创DGC (Device Generated Content以设备创造内容) 模式。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 模式, DGC模式的内容将由“设备”来创造。未来可穿戴设备能够依托DGC模式推出种类多样的产品形态, 满足用户需求, 提升用户体验。

3. 促使阅读模式自我量化反馈。

凯文·凯利和加里·沃尔夫于2007年提出“量化自我” (Quantified Self) 这一概念, 指的是用实时测量或记录数据的方法, 记录个人生活中诸如饮食、运动、睡眠等体征数据。目前, “量化自我”的概念与当下炙手可热、日趋流行的可穿戴设备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数字阅读领域, 同时依托强大的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工具, 为评估、考量用户的阅读效率和成绩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指标。

三、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下这句名言。今天, 媒介和信息的无处不在满足了我们对外界认知的多元需求。但是, 信息的极大丰富也让我们逐渐笼罩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可穿戴设备的兴起, 不仅可以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碎片化阅读需求, 而且可以实现碎片化时间管理。通过可穿戴设备,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连入互联网, 并通过拥有多样化传感、处理、连接和显示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实现信息感知和处理能力的提升。

目前, 可穿戴设备行业仍是一个在探索中发展的行业, 市场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可穿戴设备丰富了移动终端的载体形式, 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健全, 可穿戴设备及其应用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趋势下, 无论是用户信息数据的获取, 还是用户行为的管理, 亦或是用户的碎片化时间的组织与协调, 都可借助可穿戴设备使数字阅读方式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的普及, 数字阅读已经逐渐发展为我国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 数字时代的阅读呈现内容消费时间和传播内容形态的碎片化特点,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可穿戴设备在数字阅读领域尝试发展, 并带来诸多改变和影响。本文针对可穿戴设备的数字阅读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以期为提高数字阅读的体验和传播效果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数字阅读,移动互联网,影响,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娜、王滋.《可穿戴设备:下一个角斗场》, 第一财经日报, 2013-06-06

[2]陈逸辰.《可穿戴设备酝酿新智能终端革命》, IT时代周刊, 2013-03-20

[3]杨晓哲.《可穿戴设备与数据化自我》, 新浪博客, 2013-07-30

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 篇4

前文我们有提到2014年数字标牌的发展趋势,下面我们继续将剩下的几大趋势分析完:

五、数据和体验

“大数据”是2012年末和2013年初比较时髦的词汇,但是当小数据创建了实时体验的时候,情形又如何呢?数据的世界也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它也逐渐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小的数据将会使我们的交互屏幕体验变成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这也是消费者还没有注意到的方面,但确实是非常有用和自然的方式。

六、从数字标牌到数字屏幕媒体

2014年标志着从数字标牌到数字屏幕媒体转型的重要步骤。正如我们在近四年看到的一样,数字标牌一直在努力走在移动和平板的前面,但是事实也证明平板会被经常用在展架上传递市场消息。在现今的市场,没有人能否认市场消息的实施可以从一个屏幕分离出来,很明显的是,该行业的发展已经和四年前不一样了,大多数此行业的公司也正经历着一场品牌的挑战。

今年,你将会看到从数字标牌到数字屏幕媒体行业的基本转变。

七、创新

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相信2014年必将会有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我说这个事情并不代表我们会有下一件大事,而是因为我们正经历着一个低迷的经济循环期。这样就意味着创新的循环。人们肯定会创造出一些我们从未见过的东西。

那么就请期待明年一系列有用的产品,全新的体验和新的连接。

八、解决方案

是谁来决定品牌和零售商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市场营销部门正在掌管着市场。经过多年的IT决定这行业的发展,现在已经转移了。屏幕、CMS、电缆、媒体播放器并不是一个解决方案,他们只是一部分,市场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现在市场正掌控着这个行业,他们需要就是能够带来体验的解决方案。

九、合并

在过去的三年,这是该行业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有人说这是一个产业成熟的标志,但是我觉得此行业将会合并成完全不同的情形。在去年的合并中,有的人的变化是比较有意义的,但是有些却是因为购买市场份额,有些则是其他的行业购买进入这个市场,有的却使PE公司的当前业务扩张,因此对于这种合并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当然,我们肯定希望这些合并是能为行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 篇5

【关键词】数字阅读;阅读变迁;阅读方式;“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作者单位】屈明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受信息网络化时代生活方式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出版产业融合态势进一步深化,为新时期数字出版的发展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数字出版成为新闻出版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智能手机、掌上阅读器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人们的阅读形态发生了极大转变,传统纸质阅读早已不是人们唯一的选择,电子化的数字阅读渐成主流。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数字化时代,世界各国陆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阅读危机,一些出版大国也是阅读大国,纷纷开始加强对国民阅读调查与促进的研究。在我国,全国范围内连续开展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阅读调查开始于1999年,是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持开展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工程。本文以历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为分析视角,对阅读调查内容的发展变化和阅读调查数据的趋势变化进行解读。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探析我国数字阅读作为主流阅读方式出现的拐点以及由此引发国民阅读发展变迁的趋势特征。

一、历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监测内容的变化特征

在阅读调查领域迄今调查范围最广、开展持续时间最久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工程,监测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阅读习惯的变化等而不断进行调整的。1999—2003年,全国国民阅读的调查内容基本未发生太大变化,民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仍主要是传统阅读方式。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录像带的广泛使用及DVD/ VCD的诞生和使用,“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在主要考察国民平均阅读率,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阅读方式阅读率的同时,还关注了录像带、DVD/ VCD等的接触率。1991年,我国被美国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我国实现了与Internet全功能网络连接,这标志着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诞生。因此,1999—2007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仅仅是国民上网率,还未涉及国民数字阅读接触率。

2007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因此,2007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问项以及电子书、手机报、动漫产品等新媒体方面的问项。

2008年,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首次将调查对象扩展至0—70周岁,并将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分为0—8岁、9—13岁、14—17岁三个年龄段,调查内容也相应地增加了未成年人阅读问题及数字阅读、个人阅读满意度评价以及被调查者身边全民阅读活动的参与情况与诉求等。

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电子杂志、手持终端阅读越来越普及。2010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内容逐步增加了电子书、电子报、电子期刊等的阅读率及阅读量的问题,以及手机阅读、手持终端阅读的相关问项。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以及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被调查的读者群体不再局限于70周岁以下,2012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对调查对象取消了70周岁以内人群的限制,将调查对象扩展至不受年龄限制的全体城乡居民。随着城乡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阅读的日益普遍化,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内容又增加了对微信阅读调查的问项。

二、近年来阅读调查的变化特征及数字阅读拐点分析

1.近年来阅读调查的变化特征

数字出版环境下,国民整体的阅读趋势表现为传统纸质图书阅读率和阅读量缓慢增长,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阅读量不断下降。随着数字阅读接触率迅猛增长,手机已成为主要的数字阅读载体,微信成为新的阅读内容平台。

(1)国民综合阅读率从2008年至2015年的七年间增长近10个百分点,2015年为79.6%,接近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值的80%。

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用一个调查数据来综合反映整体国民阅读现状水平,这个指标就是国民综合阅读率,这一指标从2008年开始由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测算并定期发布。

综合阅读率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阅读情况,所得数值越大,代表阅读的人数越多,反之亦然。从第八至十三次全国国民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的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出国民综合阅读的发展趋势。从图1可看出,国民综合阅读率是指全体国民在过去一年内,至少阅读过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其中一种的人数占全体国民的比例。从2008年到2011年,受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迅猛增长的影响,我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从69.7%快速提升至77.6%,2012年虽然出现小幅下降,但从2013年开始又上升,直至2015年的79.6%,接近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关于国民综合阅读率目标值的80%。

(2)传统纸质媒介中,纸质图书阅读率总体呈增长态势,图书阅读量增长缓慢

传统纸质阅读主要是指图书、 报纸和期刊阅读。图2为传统纸质图书阅读率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根据调查内容,图书阅读率指的是18周岁以上识字者的图书阅读率,即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的比例。1999年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到2005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7%,首次跌破50%。1999—2005年的六年间,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引发了媒体对国民阅读情况的关注。此后,经过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上级主管部门的不断努力,全国各地全民阅读活动火热开展。读书活动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全社会参与的重要文化工程,且全民阅读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激发了广大读者的参与热情。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2007年开始,也由以往的每两年一次发展为每年一次。在2008年7月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图书阅读率止住连续下滑趋势,比2005年略有回升,上升了0.1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成年人圖书阅读率为49.3%,比2007年增长了0.5个百分点。

nlc202309090422

2009年的国民阅读率再次突破50%, 2009—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每年均以大于1%的幅度上升。此后,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正式实施,规定从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阅读率的上升,使得图书阅读率从2013年首次超过报纸阅读率,在此之前,报纸一直是国民传统纸质阅读的首要选择。从最新一次公布的2015年调查结果来看,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8.4%,比2005年的48.7%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十年间增幅接近20%。总体来看,从2005—2015年的十年间,图书阅读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增势平稳。

从图书阅读量的变化来看,我国成年国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一直保持在4本以上(除2009年降至3.88本),处于较平稳的状态。从近两年的发展变化来看,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较2013年略有回落,2015年又开始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与十年前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50本基本持平。

(3)传统纸质媒介中,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阅读量不断下降

受网络阅读的影响,从2007年开始成年国民期刊阅读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成年国民期刊阅读率为58.4%,2008年降为50.1%,而从2009年首次跌破50%之后,2009年至2015年的国民期刊阅读率基本维持在41%—47%之间。期刊年平均阅读量从2008年的8.20期(份)降至2015年的4.91期(份),呈现波动性的整体下降趋势。

2007年报纸以73.8%的阅读率位列传统纸质书报刊阅读率之首,2008年报纸的阅读率为63.9%,2009年為58.3%,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到2010年为66.8%,比2009年增长了8.5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从2010年小幅上涨之后,在2011—2015年之间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且2015年报纸阅读率跌破半数,为45.7%。同样,报纸的年平均阅读量也由2007年的88.80期(份)到2008年和2009年逐年下降,2010年又从2009年的73.01期(份)迅速增长至101.16期(份),首次突破100期(份)。从2011年开始至2015年,国民报纸阅读量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到2015年为54.76期(份)。报纸的阅读率从2007年的73.8%到2015年的45.7%,下降了28.1个百分点,同样,报纸年平均阅读量也由2007年的88.80期(份)先升后降,到2015年回落至54.76期(份)。

(4)数字化阅读迅猛发展,手机阅读成为数字阅读的主流,数字化阅读已逐渐成为国民重要的阅读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从2008年开始,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增加了关于数字阅读的相关调查。数字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网络在线、电子阅读器、光盘、PDA/ MP4/ MP5 等数字媒介进行阅读。图4为各类数字阅读方式接触率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手机和网络在线是国民数字化阅读选择的主要媒介。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新的媒介形式不断涌现,从2014年起,调查中还出现了微信阅读指标,2014年微信阅读接触率为34.3%,到2015年即突破了50%,达到51.9%。2015 年在杭州召开了以“融合创新梦想”为主题的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在会上发布了2014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这是中国第一部数字阅读白皮书。从白皮书中的数据来看,数字化阅读已逐渐成为国民重要的阅读方式。

2. 数字阅读作为主流阅读方式出现的拐点分析

从2008—2015年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新兴的数字阅读媒介已经呈现蔓延、增长、发展的势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从2008年的24.5%到2009年的24.6%,缓慢攀升;从2010年的32.8%到2011年的38.6%,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2012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突破40%,到2013年突破50%,仅用了一年的时间;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到2015年突破60%,达到64.0%。从2012年起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突破40%,到2015年突破60%,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

从图5可以看出,从2014年起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出现新的拐点,已经连续两年超过纸质图书、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表示新兴的数字阅读媒介已经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阅读趋势也将由传统阅读向数字阅读转变,由终端阅读向移动阅读发展。

三、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我国国民阅读的趋势变迁

通过对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综合阅读率、传统纸质媒介阅读率及阅读量、数字阅读接触率等指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国民阅读已经呈现阅读方式多样化、阅读媒介新兴化、阅读取向社会化、阅读内容浅层化、阅读目的功利化等新的趋势特点。

1.数字阅读时代,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和随时随地阅读的特点给传统阅读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数字阅读时代是一个全媒体融合的时代,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等的出现,为人们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提供了支持。阅读的载体不再只是传统文字,而是有效地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体。用户可以从中得到在传统阅读中无法获取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体验。2015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 《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来解决出版融合出现的问题,推动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共同发展。

nlc202309090422

由于新媒体具有及时有效性、信息海量性、多媒体、超文本链接、可移动性等特点,极大地冲击了读者在传统阅读上的时间分配。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很少有时间能够静下心来“埋首故纸堆”,去品读传统书籍、期刊、报纸等,取而代之的是用手机等移动媒体随时随地查阅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在微信分享各种信息等。新媒体的出现满足了读者在传统阅读中无法体验的临时性、碎片化以及“赶时间”阅读的需求,例如,读者可以利用上下班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阅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尽管调查结论显示,人们更加偏好“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但从近五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及发展趋势来看,这一偏好程度正在减弱,数字出版物对传统出版物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2.移动阅读新趋势拓展了读者用于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新媒体环境变化而造成的传统阅读不足

随着智能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移动阅读因成本越来越低廉逐渐为广大读者所接受,通过移动设备终端浏览阅读的方式,即移动阅读成为新趋势。通过手机阅读或安装各类阅读客户端阅读,以及微博、微信阅读等定向阅读行为,是目前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而显现的最广泛的阅读趋势。国内最大的移动阅读供应商掌阅科技发布的《2015掌阅移动阅读报告》显示:15—40岁群体为移动阅读的主力军,其中90后又占到移动阅读群体的63%。

移动阅读新趋势拓展了读者用于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移动阅读具有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可阅读的优点,有效提高了读者碎片时间的利用率。相对于传统阅读方式,读者通过移动阅读可以获取信息的方式增多,读者用于阅读的时间和机会也在增多。2015年掌阅用户平均移动阅读图书12册,较2014年增长50%。人们在移动阅读的时间分配上,晚上8—12点最为集中,其阅读时间占比达32%。虽然新媒体环境给传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新媒体环境从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们所用,读者可以利用零散时间,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和设备阅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新媒体环境变化而造成的传统阅读不足。

3.閱读媒介的新兴化,使得交互式、社会化的阅读成为流行的阅读趋势并受到读者青睐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既是一种社交工具,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化取向的阅读新模式,即阅读媒介新兴化模式。人们对微信中的各种文章通过订阅方式阅读或通过关注公众号后阅读,并通过相互转载、相互评论、点赞从而完成社会化阅读的过程。这种以个人兴趣为中心,以互动分享传播为核心的阅读方式更加注重阅读的社交关系,其以互动阅读、相互交流、相互传递为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交互式、社会化阅读方式。

朋友圈是用户在微信里的亲戚、同学、同事、朋友等所形成的一个信息发布与共享的圈子。相比微博,微信以朋友间的信任关系来保证分享内容的质量,从而使读者具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据最新的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统计,移动终端上最大的阅读客户端就是微信的朋友圈与公众号。2014年,中国首家微信书城“青岛微书城”在 “书香中国万里行青岛站暨青岛全民阅读工程” 启动仪式上正式上线运营,积极助力全民阅读活动开展。这种交互式的社会化阅读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也成为目前最流行的一种阅读趋势。

4.阅读内容的浅层化和娱乐化趋势,迎合了现代人们追求娱乐和休闲的心理,具有明显的信息化时代特征

随着网络资讯的发展,信息呈现海量性、超文本链接等特征,这使得人们接收的信息达到过饱和状态。一方面,信息量剧增,另一方面,人们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无法及时接收和消化传统阅读相对精深的内容信息,因此,以娱乐阅读为中心,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阅读方式逐渐流行。这种快餐式、碎片式、选择式的阅读方式体现了阅读的浅层化、娱乐化趋势,其特征是检索速度快,接受感知快,内容遗忘也快。它迎合了现代人们追求娱乐和休闲的心理,是一种大众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具有明显的信息化时代特征。

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了阅读内容的浅层化和娱乐化。与传统阅读相比,阅读内容的浅层化和娱乐化导致读者深阅读不足,长此以往,会使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在思考力、感悟力和逻辑力的培养上有所欠缺。阅读只能停留在“娱乐阅读”层面,此层面只利于培养读者的文字敏感性,仅仅是阅读的一个起点。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跨越“娱乐阅读、经典阅读、史哲阅读”层面的第四层面阅读——思想阅读,只有读到第四层并建立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才算读有所成。

5.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阅读选择强调实用性,导致阅读目的逐渐偏向功利化

置身压力大、节奏快、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人们不可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互联网阅读方面,无论是阅读新闻、查询信息,还是阅读网络书籍、报刊,网民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获取信息,并不是为了学习、扩展知识等而阅读。在传统阅读方面,国民偏爱选择实用性较强的读物,而不是选择阅读经典。因此,功利化阅读是随之出现的必然现象,是人们快速适应社会并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的方式之一。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09年开展了一项 “读书功利化”的在线调查,80.2%的被访者认为功利化阅读是大势所趋。由此可见,功利化阅读趋势的发展同样也可以为阅读者补给知识素养提供帮助,只是对阅读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阅读内容要更有针对性、 阅读方式要更灵活等。

全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媒体环境对人们阅读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环境既给传统阅读带来一定的冲击,也延展了阅读的时间,拓展了阅读的空间,从数字阅读方面弥补了因新媒体环境变化而造成的传统阅读不足。在“互联网+”时代语境下,未来“互联网+读书”必将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逐渐被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熟知、接纳和使用。

浅论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数字出版,理论探讨,新闻出版业

数字出版理论研究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 理论研究对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 实践也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课题。数字出版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过程, 对于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快速发展, 传统出版集团的加速转型以及各类出版单位的盈利与否具有深刻影响力。

一、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

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数据称: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业年增长率接近50%, 总值达795亿元人民币, 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 我国的数字出版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在数字技术平台、数字服务平台方面占据了制高点, 同时他们还是内容提供商, 通过网络在线收集或直接与各类作者签约的形式获取内容资源。总之, 这些企业已突显出其在数字出版产业中的强势地位, 势必对传统出版企业构成威胁。

除了数字出版企业对出版业的强势挤占外, 资本市场对出版业的兴趣也在加大, 并且国家以资本动作的方式帮助传统出版企业做大做强。在这种形势下, 中国传统出版业的并购、重组将是大势所趋。传统出版业在面对“劲敌”数字出版业时, 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主动出击, 要么被动挨打。

二、政策利好推动数字出版

2011年,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2012年, 财政部对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 不少出版单位拿到了2000万元左右的支持发展数字出版事业的专项资金。

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2013年,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繁荣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两个单位合并, 组建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随着两个管理机构的合并, 其各项管理职能也进行合并, 减少各项职能重复交叉、产业链管理难的人为切割现象, 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可实现一站式、全方位的管理服务;对于出版企业来讲, 在管理上由多头管理变为少头管理, 打通了从传统纸介出版到数字出版的通道, 使得全媒体出版产业融合变得相对容易。

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官员透露, “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有多家出版企业上市, 包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技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等。显然,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数字出版对经济增长的刺激

以韩国为例, 因受到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内经济遭遇重创, 多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呈破产或半倒闭状态, 此时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在1999年金大中总统上任之后就宣布:“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 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之后三年内, 韩国政府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确定了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 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21世纪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期间, 韩国相关部门又陆续对《著作权法》《影像振兴基本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广播法》等做出了修订,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

2012年5月底, 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发表的《韩流出口影响分析与金融支援方案》表明, 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每增加100美元, 就能使韩国商品出口增加412美元。时至今日, 这种数据的影响力应该更大。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近几年势头虽然强劲,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有很大差距, 在国家文化发展“走出去”政策的支持下, 相信我国出版企业将迎来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新华每日电讯》在2012年发表的文章称,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指出,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 美国达25%, 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不足4%。差距巨大, 也就意味着发展的潜力巨大。

作为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基地——出版行业, 在数字出版高速发展的今天, 想要高速发展, 必将进入全媒体的发展阶段, 而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更是必然。目前, 已有企业投入数千万元至数亿元的资金在开发或运营数字出版。但是, 这些拥有丰富出版资源的传统出版企业却还是因为数字出版方面的人力、资金、版权保护等问题, 不但不能赚取数字出版所带来的丰厚利润, 而且传统的纸介质出版也受其冲击, 利润下降。数字出版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庞大的资金、专业的技术人才、完善的版权保护等支撑。所以, 传统出版企业如何利用原有的资源优势, 在“内容为王”、数字出版将是大趋势的当下, 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将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必经之路——向数字出版转型。

四、数字出版市场需求激增

科技改变生活, 技术在发展, 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变化。随着网络传输速度的不断提升, 数字产品的阅读终端也越来越便捷, 包括电脑、电视、各类PAD到手机。如今有线网络的传输速度越来越快, 而且收费越来越便宜;无线网络的发展趋势基本与有线相似, 3G网络正在逐渐被4G、5G替代, 5G已在国外开始运行。

当今手机已越发智能, 主流的手机操作系统有基于苹果自主研发的ios系统及基于Linux自由、开放源代码的Android系统。以苹果、三星、HTC等大牌为首的几家厂商占据了智能手机销售的大片江山。当然, 智能手机非常重要的功能——各类APP应用, 更是五花八门, 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苹果2014年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 苹果APP Store的应用已超过百万, 2013年其APP Store的销售超过了100亿美元。APP Store提供了24个类别的应用给用户, 内容涉及报纸杂志、新闻、商务、游戏、体育、健康健美、旅游和儿童等。另外, 安卓系统下的APP数量也已超过百万。用户只要有智能手机, 在有网络的环境下, 便可充分体验各类APP所带来的乐趣和方便, 正所谓一机在手, 通信、娱乐、办公、消费都可轻松解决。

综上所述, 我国数字出版仅有政策扶持、经济刺激、市场需要还是不够的, 因为它最终所存在的形式是企业, 而企业只有在市场中通过自己的盈利才能真正地保证其长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传统出版业和新兴数字出版业无法有效连接的这一特殊阶段, 转而求助于第三方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这样的话, 传统出版业就要在市场中去适应他人所制定下来的游戏规则并在其中迷失了自己的发展积极性, 鉴于“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成长期与机遇期变得越来越有限。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财税支持, 扩大融资渠道, 加大扶持力度, 尽快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只有这样, 我国的数字出版业才能靠自己的核心技术来支撑未来市场竞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华.国内数字出版所处困境及发展途径研究——兼议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D].重庆大学, 2011.

[2]张富梅.传统出版业数字出版业务体系的建立与实践[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 篇7

目前, 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来看, 对数字资源整合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从相关主题内容的文献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 国内数字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不同专家学者围绕数字资源整合的概念、理论、技术、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一些学者, 如马文峰、邓三鸿、陈钟彬等人发表的论文著作中对数字资源从低级向高级整合模式转变进行了阐述, 提出知识整合是数字资源整合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数字资源整合虽在国外起步较早, 但对国内来说属于跨学科领域, 而我国跨学科研究的深度不够, 对知识整合这种高级整合方式的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重视, 但相对比较薄弱, 一些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把握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进一步地进行研究。理想的数字资源整合模式是从知识服务的角度出发, 直接通过分布式资源间的相互操作、无缝操作和信息共享, 为用户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数字资源服务。展望数字资源整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知识整合无疑是主要方向。

2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是数字资源整合的高级阶段, 是以本体作为主体, 以知识组织为方法指导, 知识体系作为支撑, 实现组织资源知识结构中概念及概念关系的一种整合方式。知识整合是跟踪用户服务, 构建语义网及知识网格, 以知识流为导向, 实现知识传递、创新和增值。在统一的检索界面以统一的标准检索到用户所需的知识, 达到效益最大化, 提高用户满意度。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和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传统的知识组织工具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促进了对新型知识组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知识整合作为数字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领域本体的构建将成为知识整合的研究重心, 语义网将成为数字资源整合的最终归宿。

3 知识整合的应用研究趋势

3.1 知识组织

1929年英国著名的分类法专家布利斯 (H.E.Bliss) 最早提出“知识组织”概念。知识组织是在传统的主题分析上的继续和发展, 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中的分类法、标题表、叙词表等标引工具的延伸, 也是信息机构服务、信息和知识服务关注的重要内容。

Internet的迅速发展, 知识组织作为知识整合的方法, 以搜索引擎为其代表, 基于自动分类, 自动聚类, 自动索引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期望对少量的网络信息进行处理, 方便人们的使用。随着网页数量指数增长、多媒体信息比例越来越大, 把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能力、数字信息内容开发的程度、网络信息共享程度、网络理解网页内容的能力、媒体内容检索能力以及个性化数字信息服务能力都需要提高。知识组织是对知识单元的重新组合, 为数字信息用户克服因知识离散而造成的知识获取困难提供索引途径, 为用户提供经过加工整序的、脉络清晰的精练性知识, 为人们提供创新过程所需要的知识。

3.2 领域本体

利用本体对数字资源整合的理论依据来自于哲学本体论。本体从哲学的范畴来说是对客观存在的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图书馆学界将本体概念从哲学领域借用过来, 在信息检索中, 用本体描述概念和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获取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分为通用本体和领域本体, 图书情报领域在知识整合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是指领域本体。领域本体是对领域知识的规范描述。数字资源整合方面主要是本体对领域知识进行定义、规范描述和共享, 从而反映特定领域知识结构的概念体系, 最终实现知识检索。

领域本体的构建以及基于本体的知识提取、检索与重用, 是基于本体的知识整合的核心。可以预见, 随着越来越多本体开发工具的问世, 利用语义网技术开发出高质量的领域本体将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同时图书馆也将探索出更加智能的知识获取与重用方法, 从而实现智能知识组织。因此, 结合语义网开展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组织与管理研究应当成为未来图书馆的研究重点。

3.3 语义网

Internet的广泛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是随着网络应用的进一步深入, 当前网络上的大部分的内容都缺乏相应的语义描述信息, 导致计算机无法实现自动地理解和处理它们。语义网是一个网, 它包含了文档或文档的一部分, 描述了事物间的明显关系, 且包含语义背景, 以利于机器的自动处理。简言之, 语义网就是能够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 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语言, 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虽然语义网和和图书馆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但两者存在着类似的功能和目标。语义网的关键技术是对不同资源的描述与资源之间关系的提示, 图书馆界在信息描述与组织领域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语义网的后续演进提供参考, 而语义网的技术和理念也将为图书馆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 用户对资源的需求不仅仅在信息层面, 而面向为更深层次的对知识的需求, 所以对知识整合的需求更为迫切。本文结合数字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对数字资源整合的主流趋势, 知识整合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提出了如何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过滤, 用户从中能够提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并以符合需求的直观方式进行获取的建议, 期望对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马文峰, 杜小勇.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5) :67-71.

[2]吴云珊.泛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 (KC) 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 2013 (1) :114-121.

[3]符静.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新趋势[J].情报探索, 2014 (6) :125-128.

[4]马娜梅.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策略[J].图书馆研究, 2014 (4) :90-93.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篇8

1 数字信号处理的技术特点及其重要性

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从根本上就是对数据的提取与转换。这些数据主要包括图片、视频、声音等, 通过数字信号转换技术转换成为人们常见的形式。由于其对温度、环境有着极强的稳定性。

首先,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具有速度高、准确度高的运算能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运算方法主要有硬件乘的法累加操作、流水线结构与哈弗结构、硬件的循环控制、特殊的寻址模式、外设丰富等。硬的件乘法累加操作指的是在一个指令周期里能够实现的一次乘法与一次加法, 特殊的寻址模式能够实现一般信号的处理操作与算法是,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拥有一组或者多组的独立DMA总线, 能够实现CPU的程序以及数据总线的同时工作, 实现了高达800Mbyte/s的速度。

其次,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具备庞大的数据通信功能。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数据通信功能主要体现在信号的扫描, 信号数字化, 信号的测探, 自适应呼叫, 质量分析, 声音信号处理及扩频技术等方面。

再次,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具备灵活的可编程操作性。数字信号处理拥有内置的RAM和ROM, 能够有效的拓展程序、数据及I/O空间, 同时允许ROM和RAM直接数据传送。可编程DSP芯片可使设计人员在开发过程中灵活方便地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升级。

最后,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具有功耗低的设计特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在省电状态下工作, 这样就有效的节约了能源。

此外, 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不但能够用数字的方法将数字和离散符号进行处理, 还能够把软件处理后的数字参数进行处理, 所以非常的灵活。

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的发展较快, 随着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的更新发展, 其销售价格也在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目前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的结构、总线与资源都渐趋标准化, 尤其是接口标准化方面。这些都给系统设计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创造了很大的契机, 先进的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将带来电子产品的新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2 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的应用

当今社会, 通信技术在近年来不断革新, 快速发展。DSP在信息及信号处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并逐步发展为一门新兴学科, 而在短波通信的领域中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主要的应用就是在信号的扫描, 信号数字化, 信号的测探, 自适应呼叫, 质量分析, 声音信号处理及扩频技术等方面。利用数字信号的处理模块, 通过模拟前边的射频信号处理后, 中频信号将会在输入数字信号之后对模块加以数字化处理, 最后输出数字化音频信号、数字化基带信号及AGC控制信号三个信号。其中音频的模拟信号会直接输出后提供给终端客户使用。

除上述在短波通信方面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外, 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应用, 比如在测量仪表和测试仪器领域中的应用。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逐渐的取代了测量仪表中的高档的单片机。这样不但大幅度的提高了测量仪表的功能, 还提高了其档次。由于新型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具备庞大的内部资源, 简化了仪器上的硬件电路, 实现了测量仪表的测量速度、精确度。此外, 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还广泛的应用于助听器方面。因为传统助听器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 无法真正的满足广大听觉障碍患者的需求, 由于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在助听效果与性能方面非常好, 所以, 目前在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的数码助听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 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 随着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的不断更新, 不断发展, 其应用领域就像是个浩渺的宇宙, 人们对它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现在对数字信号的处理问题仍是值得思考的课题。随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数字信号的处理器已经革新。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不断更新发展, 占据了信息技术的主要地位, 就目前而言其发展趋势主要在于:

(1)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将会向更高的运算速度, 更低的功耗, 更小的几何尺寸方向发展。随着电子设备的个性化发展,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运算的速率必然会提高, 功耗的降低才能同电子设备的发展同步。

(2)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向rDSP Core的微体系内核结构方向发展。

(3) 随着单片微型计算机 (MCU) 在现代视频会议中的核心作用, 通过MCU设备能够实现完整的网络视频会议。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单片微型计算机结合发展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新方向

(4) 随着新型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数字信号处理装备的编译器和高级的语言书写代码, 成为新一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

4 结语

综述所述, 数字信息化技术目前正在向更高速度、更强功能的方向发展, 其应用范围也将逐步扩大, 应用率也将继续增长。运算速度、功耗、内核结构、系统集成、与MCU结合等成为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信息化技术将会更加专业化、标准化。相信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在短波通信、测试仪器及测量仪表等方面的运用, 将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数字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应该是数字时代不可缺少的技术。因此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一直都备受关注, 关于数字信号的应用十分广阔, 例如通信领域、图形图像技术领域、仪器仪表领域和PC领域等, 还有许多新的应用领域会在未来不断被发掘, 这无疑将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推到顶端。本文简要说明了当前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 并举例说明, 最后展望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金林.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05) .

[2]李方慧.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新进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08) .

[3]杨春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短波收信设备中的应用[J].舰船电子工程, 2012 (08) .

[4]陈金鹰.DSP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 (111) .

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篇9

1 数字电视技术持续的发展历程与概念

欧洲是第一个出现数字电视技术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发达国家开始研究数字电视技术,并成功开发出3个数字卫星广播频道,即MAC1、2、3。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出数字电视机的国家。中国是在1998年才有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广播首次在中央电视塔中进行实验并取得成功。2000年后期,国内开始研发音视频压缩,即AVS。AVS与MGEG2相比,具备更良好的性能,图形更为清晰,体积相对较小,更有利于储存和传输。

数字电视技术的处理信号方式是以数字形式进行的,电视节目整个传送过程为节目制作、节目采集、节目从演播室发射、节目传输到用户端。这些过程都使用0和1来处理信号。数字电视具备图像质量高、较好的伴音效果和传输量比传统电视的提高了10倍之多。总体来说,数字电视技术的优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1 信号传输质量与信号处理

由于数字信号的传输只包含0和1,恢复信号的时候容易恢复到原样,所以数字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相对较为稳定,亦能抵抗信号干扰,即便较远的传输信号也不会影响其恢复功能。信号在传送过程时,如果有杂质波进入,只要强度没超过规定范围内的值,就可以清除干扰;即便杂质波的信号超过强度范围内的值,通过纠错码技术,误差也可以再次修正。因此,数字电视技术在处理过程中的信噪比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这种特性可以较好的保持信号稳定,也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

1.2 储存数字电视信号的优势

随着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半导体可以储存较多的数字电视信号,发送端可以通过较短的时间内传送较多的信号,这个功能的优势远远高于模拟信号。

1.3 数据压缩技术

数据压缩技术可以帮助电视、计算机等各行业互相融合,形成了统一的美体通信系统。数字电视压缩技术的范围扩大到国内的信号公路,为信号公路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数字信号通过调制解调技术,实现了较多形式的电视广播。

2 数字电视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复用技术

在数字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复用技术。复用器是将数字电视中的音频、视频以及其它相关辅助性的信息整合起来转为数据流,然后再复合,变成单路串联信息流,最终传送到调制的技术。这种复用技术,帮助了数字电视技术形成具有交互性、可分级以及可扩展。随着光纤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2.2 信息编码系统

通过使用复用技术和压缩技术,信号在传送时可以抵抗干扰,信息编码可以为信号纠错编码、网格编码以及均衡编码;同时,也能为信号输送提供良好的基础。

3 数字电视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3.1 高清数字电视

高清电视具备较高的清晰度,所以技术要求更严格,且对数字信号的接受、传送以及质量的要求也较高。高清数字电视注重的是画面清晰以及声音清晰,它从最初的720×576的分辨率提高到1920×1080的分辨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高质量的意识提升,对电视的清晰度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各大电器卖场或各大视频网站基本都有“高清”二字。由此可见,高清数字电视的前景极为可观,它是数字电视技术在未来发展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3.2 网络电视

网络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信息时代中,人们经常在互联网中搜索信息,而网络电视是通过互联网而存在,将画面信息传送到观众面前。网络电视与电视机相比,网络电视的节目比电视剧的节目更加丰富精彩,在网络电视中可以观看到电视机上无法观看的节目;而且网络电视通常采用PC机或机顶盒作为终端设备,网络电视还可以进行网络互动。这种互动模式与普通电视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使用网络电视进行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这种互动性对传统电视造成了强大的打击。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电视节目越来越多,质量也不断提高,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3.3 卫星直播电视

卫星直播电视与高清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的区别是,它可以通过卫星将信号转播到数字电视节目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卫星技术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卫星转发器的功能也逐渐变强。卫星转发器拥有较为强大的功率,能够实现电视信号从的传送工作,即发送端-接收端。与高清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技术相比,卫星直播电视的覆盖率十分广阔。全球的数字信号不但可以通过卫星进行传输,还可以通过天线就能让用户观看到画面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其使用的设备也极为简单。

3.4 地面无线数字

地面无线数字的传输方式包括:数字传输方式(MMDS)、移动电视方式和MUDS传输方式。各电视台可以根据自身状况来确定使用以上哪种方式,这三种传输方式分别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例如:居民居住范围较大的地区或该地区经济状况较较差,可以采用数字传输方式(MMDS)和MUDS传输方式。虽然移动电视也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移动电视的成本较高,通常使用的范围应该是该地区的经济状况较为发达、居住密度较大。地面无线数字是采用电磁波进行传递信号的,节省了较多中间环节,所用的设备复杂程度相对较低,与之前提到的卫星电视和有限数字电视区别较大。与此同时,无线数字电视成本相对较低,这是它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而且管理工作较为简单,通常可以进行无人监测,节省了人力成本。最重要的一点是,地面无线电视具有独特的性质,其性质为服务范围小,不同的地区可以自主选择播出适合当地文化的节目,更加灵活的制作节目。

4 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技术是国内电视技术不断发展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数字化是国内电视技术的新革命。本文通过对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详细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内数字电视技术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中,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观看数字电视或网络数字电视时,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高清晰度节目的需求;网络数字电视还满足了人们对节目的各种不同的需求,数字电视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宝军.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西部广播电视,2013.

[2]龚文英.我国电视技术的革新对电视媒体发展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吴昌进.浅析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2010.

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 篇10

关键词:数字报纸;数字化;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8-0128-01

数字报纸是传统报业在数字化背景下进行战略转型的产物之一。在数字报纸未来发展过程中,很多做法都是一种尝试,并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甚至有失败的可能,但这并不能阻止数字报纸一路向前的发展趋势。数字报纸所承载的意义不再仅仅只是传统报纸的翻版,而是一个在网络背景下形成的多媒体化的综合信息交流平台。

1转变经营理念,增加对数字报纸的重视程度

经营理念即是系统的、根本的管理思想,是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与核心思想。发展数字报纸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报业经营理念。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报业集团的高层领导只是顺应国家政策与数字化的浪潮提倡发展数字报纸,没有将其作为报业集团新的盈利增长点来看待,更没有把发展数字报纸纳入发展数字报业的战略层面的高度加以重视。

目前我国数字报纸多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挂靠在报业新闻网站的主页上,其具体经营方式的选择掌握在数字报业领导层和集团新闻网站负责人的手中。因此推动数字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让他们拥有的自主经营权,并在保证充足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将经营的自主权更多下放给新闻网站,报业集团领导则从更高的战略层面上来指导和规划。

2引进数字报纸人才,调整报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

目前人才市场所能够提供的适用人才严重匮乏。有学者在对我国数字报业实验室首批申报项目计划书进行研究时发现,在提及数字报业人才来源的问题上,“55.8%的申报单位并没有明确的规划,20.8%的申报单位倾向于通过内部调整获得人才,这些单位一般将倚重其内部的采编人才。

首先,引进复合型新闻人才。管理人员要懂得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数字报纸,而技术人才也必须从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了解开发和运用何种数字技术和服务,能有效地为数字报纸带来读者资源,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其次,扩大采编人才队伍,实现专业化记者和社会化记者的类别分工。数字报纸要真正实现实时互动的功能,必须要求大量的新闻来源,就像现在很多大型门户网站一样,每天要求每位编辑要发布上百条的消息。这对于传统报社的记者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一方面要实现专业记者队伍的扩充,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最大程度的提高新闻来源。

3办好纸质报纸,以不变应万变

在与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体激烈竞争中顽强生存下来,并且得到大发展的印刷报纸,与其他媒介(包括网络) 相比,有便于携带、便于阅读和查阅、便于保存、价格便宜等特点, 加之人类在几个世纪中养成的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线性阅读习惯,使数字报纸不可能完全将传统报纸取而代之。在这种教学内容以印刷媒体为主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必然会养成传统的线性阅读习惯,除非将学校的传统课本和图书出版业全部电子化,才有可能让新生的一代完全成为电子代、网络化的读者,事实上,就目前情况来看,这是不可能的。

此外,对于我国报业来说,报纸优势或核心竞争力在于自己的内容资源,而目前我国数字报纸尚不具备自身的内容生产优势,新闻内容和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发布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传统报纸,同时,传统报纸百年树立起来的公信力和认可度是数字报纸目前所无法企及的。品牌忠诚度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同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消费者继续购买该企业产品的惯性程度。纸质报纸办报质量好,信誉高,读者的忠诚度越高,数字报纸也影响越大。纸质报纸多年的办报传统,形成了一整套的办报思想、管理办法,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其在读者中的可信性和影响力,是新兴的媒体望尘莫及的。

参考文献:

[1] 廖秉宜.中国报业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分析[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4).

[2] 喻国明,戴元初.中国数字报业发展的现况、问题与路径选择[J].中国报业,2007,(9).

[3] 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 曹鹏.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探讨未来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 篇11

1 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起步较迟, 最早的数字电视技术起源于美国, 并在90年代中期就已实现数字电视的广泛应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 无线数字电视便由此诞生。目前我国的无线网络技术尚处于初级研试阶段, 相关技术研究尚不成熟, 技术人员对无线数字电视的专业研究尚不透彻、掌握不深, 而国家在无线数字电视方面也未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模式。现阶段我国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当中, 但仍处于不平衡的阶段, 如东部沿海的城市发展迅速, 但西部内陆的城市发展缓慢。我国仍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较高, 无线数字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率不高, 并且部分农村用户不能承受无线数字电视所带来的费用, 这使得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也不平衡, 在农村的地位较为低。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的无线数字电视的应用尚不全面, 无线数字网络不能覆盖到全国各个地区。并且在普及无线数字电视的过程中也出现不少的问题, 比如无线数字电视的技术不成熟、制定的标准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山高坡陡, 深山峡谷, 地形险恶, 气候复杂多变, 对广播电视电波的传播阻碍极大。

2 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2.1 人工操作与机器设备结合在一起成为趋势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对数字电视的需求不断增加, 导致生产数字电视的厂家越来越多, 但开发和研制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数据化的接口生产等环节, 是一项工艺复杂的工作, 这导致了生产高质量的功能模块成为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程。比如要研制一款可以把电视、三维立体和智能化结合在一起的多功能数字电视网络, 并配置多功能的数字化装置, 这样才能将具有多样功能的无线数字电视基本组装起来。复杂的工艺使得无线数字电视拥有强大的功能。如今智能化已不再是妄想, 我国在多个领域都实现了智能化, 而数字电视也实现智能化。今后的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势是要实现智能化, 人工操作与机器设备结合起来, 实现人机合一的无接缝互动, 这能够极大提高无线数字电视的操作速度, 使得各种数字电视遥控变得更加便捷。

2.2 无线数字电视与卫星电视直播结合

未来的卫星电视直播技术更加地成熟, 并结合网络的覆盖面扩大, 无线数字电视与卫星电视结合, 实现完美的直播功能, 从而极大地满足人们对视觉的追求, 将人们的视听感受推向更极致的境界, 使人们能够最快地掌握时代信息资讯、了解世界发展动向。通过卫星电视与无线数字电视的结合, 将更多信息第一时间直播, 并通过无线数字信号的传播功能使人们迅速掌握全球各地时报, 成为信息时代的主人。

2.3 智能化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越来越快, 电视系统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信息化的结合成为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又一趋势。智能化系统是能够实现人类与智能机器一体化的系统, 并具有能够进行判断、思考、推理和择决等活动的强大功能。在研究无线数字电视发展趋势的过程中, 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对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将促使无线数字电视走向智能化。

2.4 无地区差异的全网络覆盖

目前由于技术等原因, 部分偏远地区仍未实现网络接通, 电子设备的普及率极低、信息接收强度极弱。而未来, 网络将实现无地区差异的全面覆盖, 这为无线数字电视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为了加快无线数字电视在我国的普及速度, 国家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转变偏远地区消费者的娱乐观念和习惯, 减少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障碍。在一些落后的地区, 传统的电视节目一般是免费收看的且可观看的节目较少, 但如今无线数字电视是要进行收费, 比如机顶盒费用、无线数字电视使用费等, 部分消费者会认为这费用是不必要的, 这造成了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困难。因此, 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一大基础, 掌握核心技术, 安排好无线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专业知识, 以促进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

3 结束语

无线数字电视不断地发展过程中, 要满足人们对视听享受的追求, 实现我国的数字化、信息化。目前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家应重视数字电视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 并积极解决, 为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扫除障碍。

摘要: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我国经济也迅猛发展, 逐步进入知识信息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和更新, 无线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生活的每个细微之处, 大大地促进了无线电视的发展和进步, 现代无线数字电视已逐步取代传统模拟电视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本文将探讨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 提出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思路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无线数字电视,发展趋势,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茅奇林.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3) .

[2]金红星, 邹翔, 徐建.数字电视的未来及发展方向[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6) .

[3]李剑华.福建省无线数字电视发展与资源整合[J].中国有线电视, 2010 (05) .

上一篇:汽车实践教学下一篇: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