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印刷发展现状综述(共8篇)
数字印刷发展现状综述 篇1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迅猛发展,一场数字化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中国正迈向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这一转型将提高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企业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印刷业也不例外。印刷业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出现,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与自主创新乏力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众多传统印刷企业面临发展瓶颈。印刷业应该把握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实践跨越与发展。
1 义乌传统印刷业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分析
义乌包装印刷业依托“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区域优势,发展成为浙江省四大印刷产业区之一,2007年中国包装联合会授予义乌“中国商品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称号。然而,义乌印刷业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集中出现,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众多传统印刷企业面临发展瓶颈。
第一,产能过剩、市场失衡、印刷工价偏低。印刷行业同质化发展严重,差异化发展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企业通过降低工价的方式来抢夺订单,印刷工价越来越低,行业进入恶性竞争状态。加之传统印刷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单纯进行加工,无品牌意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难以适应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要求。
第二,经营成本增高,印刷企业进入微利时代。印刷用纸张、油墨、版材等物料成本逐年上涨,加之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印刷业招工难,人工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印刷企业利润降低,进入微利时代。
第三,传统印刷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个性化、按需、可变数据印刷的需求。
第四,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电子产品逐步成为主流媒介,传统书报刊大量被替代,书报刊印刷需求下滑,相应的印刷市场严重萎缩。
第五,义乌传统印刷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相对于德国高技能人才占企业员工总数40%的比例来说,义乌印刷企业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义乌印刷企业目前还大都实行两班工作制,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比较差,待遇低,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同时,由于管理模式传统,企业没有完善的人才晋升制度,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普遍存在着留不住人才的现状。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是决定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人才短缺将直接制约企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印刷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严酷洗牌。如何把握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印刷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
2 义乌传统印刷企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义乌印刷包装企业规模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微型企业,受限于企业规模小、科技发展水平低、管理模式落后、技能人才短缺等因素,数字化转型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
第一,认识不足。义乌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式的家族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对于产业和行业发展信息的了解比较滞后,不善于捕捉新信息,对印刷业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印刷数字化转型即采购最新的数字印刷机,大力发展新兴数字印刷即可。抑或有些企业认识不到印刷数字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对数字化持观望态度。
第二,人云亦云,缺乏主观的战略决策。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企业认识不足,无法充分认识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特色,忽视了别人无法提供而自己可以提供的差异化服务,缺乏差异化发展道路规划,盲目跟从别人,势必再次陷入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的怪圈。
第二,资金问题。发展新兴数字印刷需要高昂的设备投入,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成本压力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3 义乌传统印刷业创新发展路径
印刷业向数字化转型,大型企业借由资金和市场优势可快速实现转型,而高额的设备资金投入让中小微型企业面临转型难的困境,不转型死路一条,单纯的跟风又没有资金支持。因此,对于中小微型企业来说,如何转型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3.1 流程创新
3.1.1 传统印刷的数字化改造
传统印刷的数字化改造,即用数字技术和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印刷水平,应该包括以下4个方面。
3.1.1. 1 印刷内容数字化
对印刷内容资源进行再开发,使其能够为全媒体服务,甚至可以使印刷企业发展成为“媒体内容开发”供应商。
3.1.1. 2 印刷生产数字化
基于数字化工作流程(CIP4/JDF)实现从原稿的录入到成品输出的印刷全过程的数字化,具体包括:数字图文信息的采集、组版、拼大版、RIP、数码打样、色彩管理、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印刷以及由印前数据控制的印后加工等。
3.1.1. 3 印刷经营管理数字化
结合互联网,改造传统印刷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印刷电子商务实现自动报价、网络下单、异地印刷等,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人、财、物、产、供与销的统一管理。
3.1.1. 4 印刷设备数字化
没有数字化、智能化的设备,印刷工艺过程全数字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必须有数字化、智能化的印前设备,才能生成基于CIP3/PPF或CIP4/JDF的数字化的数据文件,而数字化的印刷和印后设备才可以共享这些数据文件传送的信息,如油墨预置、套准预设、折页预设与装订预设等,使印刷生产更高效。因此,印刷设备必须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
3.1.2 发展新兴的数字印刷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使用生产型数字印刷机进行的印刷称为数字印刷,即狭义的数字印刷。目前,我国的数字印刷机及其关键部件、数字印刷所用耗材(纸张、油墨)等基本依靠进口,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数字印刷的发展。传统印刷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先将数字印刷设备和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传统设备结合,并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全数字印刷设备,以满足个性化、按需、短版、可变数据印刷等的需求。
3.1.3 发展高新印刷技术,拓展印刷新业态
传统印刷企业可审时度势,抢占印刷新领域,如功能性印刷、介质印刷、3D打印等。
3.2 经营模式创新
以前,印刷业是传统的加工业,其终极产品就是印刷品。数字化转型期传统印刷企业应该善于把握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计算机、互联网以及其他行业进行有机的融合,延伸印刷产业链,扩展印刷新业态,用差异化战略启动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3.2.1 重视品牌经营
传统印刷企业不应仅停留在产品印刷加工方面,而应该重视创立品牌,经营品牌,改变传统模式,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方案和服务上面,由单一的印刷加工企业转变为“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加工与增值服务”于一体的企业,树立增值服务新形象。以优秀品牌带动区域产业集聚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3.2.2 创新营销方法和手段
网络时代,传统中小印刷企业要创新营销方法和手段,利用其数字化优势,积极拥抱互联网,拓展印刷电子商务和网络印刷业务,大力发展网络贸易,拓宽营销渠道,扩大市场范围。
国内外很多的企业都在通过数字化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以雅昌集团为例,1993年万捷创立雅昌公司,率先提出“印刷业是服务业”的新理念,并积极探索传统印刷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印刷业产业升级,提出并实现了“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创新经营模式,即雅昌模式。雅昌模式将传统印刷工艺、现代数字技术和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传统印刷行业转变成了以数据处理为核心和产品的新兴产业。
3.2.2. 1 艺术品印刷
通过多年积累,雅昌凭借国际一流的印刷技术、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成为高档印刷品市场的领导者,建立了一套艺术精品印刷的图像处理标准。为画家、拍卖行、博物馆印刷画册、拍卖图录及纪念资料等高档艺术品。
3.2.2. 2 雅昌艺术网
雅昌通过艺术品印刷数据的积累,创办了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类专业网站——雅昌艺术网,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载体。
3.2.2. 3 高端艺术复制品
雅昌已经建立了独有的艺术品复制工艺标准和工作流程,通过艺术品复制使国家瑰宝得以再现以满足普通艺术品爱好者的收藏愿望,同时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3.2.2. 4 数字资产管理
雅昌为艺术家建设了数字资产管理托管库、个人官网网站、在线数字美术馆和拍卖会防伪预报系统等。
3.2.2. 5 策划、摄影和展览
雅昌模式成功构建了一个平台,将艺术家、学术界、文化界和收藏机构连接在一起。雅昌已参与主办了很多文化活动,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艺术品收藏与展览。
4 结语
面对现今低价竞争的印刷市场红海,义乌传统印刷业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印刷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优劣势,紧紧抓住数字化转型期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带来的全新机遇,配合数字化媒体时代进行改革,以差异化战略来扩大市场份额,以创新来获取高额利润,打造属于印刷产业的蓝海战略。
摘要:本文立足于义乌传统印刷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深入分析阻碍义乌传统印刷业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如何抓住数字化转型期带来的全新机遇促进传统印刷业的转型发展,提出创新发展路径及发展思路。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期,传统印刷业,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齐福斌.传统印刷生存和发展的思考(上)[J].印刷技术,2012(3).
[2]赵辉,李治堂.大数据时代下的印刷业发展[J].印刷工业,2014(8).
数字印刷发展现状综述 篇2
2007年03月14日 星期三 上午 10:25
数字印刷,数字印刷的分类,数字印刷的印刷工艺,数字印刷的特点,数字印刷的发展状况与应用前景,典型数字印刷机介绍
90年代以后,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方法的出现以及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印刷业,以及消费者对印刷品的需求趋向个性化、及时化、小批量、快速等新的要求,使印刷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印刷工艺从模拟化向全数字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工艺方法逐渐分化出一种更新的印刷工艺方法—数字印刷及计算机直接制版。CTP与数字印刷已经成为当今印刷工业的发展方向,行业的热门话题。
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指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
数字印刷的分类
数字印刷,目前分类大体上可归为两类:纯数字式彩色印刷机(true digital color press)与数字式胶印印刷机(也称印刷机上成像系统(on-press-imaging system))。
数字印刷的印刷工艺
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或从internet网络系统上将客户的数据文件(一般是PDF文件)或客户自己所带的电子文件等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
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上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
数字印刷的特点
1.文件兼容性好、易于操作。
数字印刷能接受Photoshop、Freehand、Pagemaker、Quarkxpress、CroelDraw等计算机文件的输出印刷并且对一般的文档及图像首先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处理然后进行输出印刷,而且数字印刷的数据来源可以直接从internet获得,客户将自己的待印图文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给自己满意的专业的印刷公司,专业的印刷公司将其进行各种处理后,再通过互联网将其打样效果传给客户,如果客户满意就可以直接上机印刷。数字印刷对文件的要求不高,能接受目前众多广告公司设计人员喜欢使用的Mac机及PC机各种格式文件,并且对于远程的PDF数据信息的接收处理,显得更为方便、快捷,充分体现数字印刷的快捷性。
2.工艺流程大大简化,更快满足客户的交货时间。
数字印刷接受到客户满意的计算机文件后,可以通过快速的软硬件RIP生成PS文件直接印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分系统直接分色成四色胶片在经过晒版后通过普通印刷机用印版进行印刷。数字印刷通常1份印刷品出一二次样张,通过标准测试条检测调试后,即可进行成品印刷,直接进行修改客户不满意的缺陷,方便及时,与传统的印刷工艺,包括输出电分片、打样、拼版、晒PS版、上机等工序相比、大大节省了时间和降低了部分制作成本。平时三四天才能交货的印刷品,变成了几个小时即可交货。
3.个性化印刷,数量随意,可随时加印、修改。
数字印刷的个性化体现尤为明显,比如一幅印刷品的局部图像需要更换图片,在数字印刷中只需直接将图片更换就行;印刷数量可以是1份至几千份,从价钱与印量的角度来讲,适合几十份到几百份的印刷。另外,当某次印完后,如果客户在几天后加印的话,可以马上从数字印刷机中将已经RIP好的文件直接印刷,改版后直接印刷而无需像传统印刷那样重新输出电分片、再打样、晒版等,没有材料的损耗。
4.可以进行双面同时印刷。
彩色数字印刷系统的软硬件RIP可以完成双面印刷,当把按客户的要求生成的双面印刷PS文件传输给数字印刷系统,数字印刷系统经RIP进行栅格化处理,形成正、反两面共两套CMYK印刷单元,通过电脑控制,可将2个不同的电脑文件组合成正反两面,就可一次完成双面印刷,而且两面图文部分大小一致,对位准确,不存在彩色复印机或激光打样机每次仅能完成单面印刷而对位难度较大等问题。
5.多页面支持系统。
彩色数字印刷配有大容量内存支持多种颜色。如果每种颜色配有72MB内存即CMYK4色共有288MB以上内存的话,则可连续印刷68页A4的文件、并可依页码次序一本一本印刷,方便装订。
6.工艺简化适合于短版快速彩色印刷。
数字印刷系统工艺简化更适合于目前的印刷业的发展趋势,小批量、个性化、快速等特点,印速可达4200张/h(A4单面全彩色印刷)或2100张/h(双面)。
数字印刷的发展状况与应用前景
数字印刷技术是在90年代发展起来的,德国海德堡在1991年Print’91上展出了GTO-DI数字式印刷机;在Ipex′93上以色列的Indigo推出E-Print1000数字印刷机、比利时的Xeikon推出DCP-1数字印刷机,此后Xeikon将技术OEM给AGFA、IBM、巴可等厂家,在Drupa′95上,多家公司都展出了自己的数字印刷机,将数字印刷推向了一个发展高潮。据施乐公司1997年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的彩色印品大约为348亿英镑,其中1/3的任务可以由数字化印刷技术完成;美国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CAP风险公司1996年的统计显示1996年全球黑白数字印刷出版系统的销售量比1995年增加21%,1997年增加26%。全球的发展趋势是:大的印刷机械厂争相开发自己的新产品,而且幅面越来越大,图文信息可存储也可擦除。我国在Drupa′95以后一些公司也纷纷引进数字印刷系统,目前有海德堡GTO-DI系列数字式印刷机有近60台套,再加上Indigo、Xeikon、AGFA等公司的产品一共大约有100台套左右。
我国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且大多数国有企业效益不好,这必然影响我国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速度。东部沿海如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城市有一定的需求量,内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不会有太大需求量,所以我国印刷厂商在引进设备时一定做好市场调研,切记盲目引进!
典型数字印刷机介绍
1.Indigo的E-Print1000数字印刷机。该机采用光导体版材,通过激光束扫描成像,印刷一次扫描成像一次,每次印刷后,前次形成的潜像即消除,需重新扫描形成新的潜像。单张供纸可单双面印刷,纸张定量为80g~250g,适合于300张~600张的小批量印刷。每张A3印品价格大约为1.2元左右。
2.Xeikon的DCP/32与AGFA的Chromapress数字印刷机。经过RIP处理的图文信息控制激光器,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射向有机光半导体滚筒使其成像,再将细微的墨粒吸附其上,在滚筒上形成墨粉影像,印刷后墨粉经加热固定在纸上。AGFA的Chromapress为卷筒给纸,由图文处理系统、给纸部分、印刷部分和单张纸收纸台组成。给纸定量:60g~250g;分辨率为600dpi。适合于印1张~1000张的印品。A4双面四色价格大约为1.3元左右。
3.海德堡的Quickmaster DI46-4数字印刷机。无水胶印机,印版由硅橡胶感光聚合物组成。采用卫星式结构,四组橡皮滚筒排列在四倍径的压印滚筒四周,印版采用无水胶印版,每色组存储有35张版在印版滚筒上供连续更换使用。经处理的数字化信息由红外激光直接扫描印版,各色组分别同时进行制版,成像后自动清洗,自动套准,即可印刷。
另外,Digital Workflow(数字化工作流程)与Cross-media publishing(跨媒体出版技术),使人们感受到印刷工业的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尤其数字印刷更为突出,海德堡公司在数字印刷方面也投入巨资研究和开发,如:Quickmaster DI46-4与Speedmaster DI,这两款机型均采用海德堡胶印机机型,不论在质量还是性能上都算是一流的产品之一。曼·罗兰的热点产品卷筒纸DI数字印刷机DicoWeb,使用DICOTM的成像技术(一种热转移成像技术,在红外激光作用下,将聚酯带上的亲油性薄膜转移到钢质的印版滚筒上,形成印刷图像基础。);施乐公司、小森公司、Xeikon公司等许多知名的印刷业巨头都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
1)NexPress公司(海德堡公司与柯达公司合资组建)的NexPress2100数字印刷机。该机采用类似于胶印机的橡皮滚筒,有自动翻页功能,可实现双面印刷,前端采用Windows NT平台工作流程用Job Ticket实现自动控制,数据格式为PDF格式,NexStation数字化前端系统采用Adobe的Extreme结构,可接受PDF及PostScript文件,也可实现可变数据印刷,并且采用NexQ质量控制及NexPress干式油墨技术,印刷质量稳定,可靠性好。
2)曼·罗兰公司的DICOweb印刷机。卷筒纸数字印刷机,采用DICOTM成像技术,可从印前系统接受数字数据,并转换印刷,操作极其简单。
数字印刷发展现状综述 篇3
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数字印刷已不再仅服务于利基市场,而是在更广阔的领域得以应用。据了解,2011年,美国和西欧地区数字印刷(不包括办公、家用和宽幅打印)产值达630亿美元,数字印刷已经从数字快印店、小型打印店走进大型商业印刷企业或数据服务中心,预计2011~2016年美国和西欧地区数字印刷印量将保持3.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如图1所示。
值得关注的是,彩色数字印刷的印量将出现大幅增长。在美国,2011~2016年彩色数字印刷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8.5%,其在数字印刷总印量中的比例也将从2011年的23%增加到2016年的48%。在西欧地区,数字印刷由黑白转向彩色的趋势也非常明显,预计2011~2016年黑白数字印刷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7%,而彩色数字印刷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却将高达20.4%,到2016年,西欧地区将会有更多的数字印刷品通过彩色印刷设备进行生产,目前80%的数字印刷品采用黑白设备生产的局面将会发生改变。
彩色数字印刷应用日益广泛的趋势从数字印刷设备的新品推出数量上也可略见一斑。据美国InfoTrends公司统计,2011年只有6款不同品牌的黑白数字印刷设备推出,但却有50款彩色数字印刷设备投入市场。
数字助听器发展现状及其算法综述 篇4
助听器是一种能有效地治疗人耳听力损失的医疗设备,在解决人耳的听力补偿方面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合适、可靠的助听器可以在不损伤耳组织的情况下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我国助听器的普及率非常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约有1.2亿人口存在着永久性的听力损失,其中只有3%的患者使用了助听器,这一数字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35%的助听器使用率,目前中国助听器市场每年的实际销售额大约7亿元,且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但是,这一领域,几乎全由六家跨国企业垄断,这些企业包括德国西门子、瑞士峰力、丹麦瑞声达、丹麦奥迪康、丹麦唯听、美国斯达克。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患者角度来说,对助听器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使用助听器是衰老和残疾的标志,或者觉得随便配一个就行,不知道助听器必须是通过专业验配才能获得;而且,多数患者不相信助听器的功能,甚至担心佩戴助听器会影响残余听力;部分老年患者则觉得年纪大了,配不配意义不大。其次,有些医生对助听器的认识也不科学,认为佩戴助听器会使患者存在依赖性,往往不推荐患者使用;从技术层面上看,助听器行业是一个产品创新程度很高的行业,几乎每两年就会进行一次产品更新,国产助听器在技术创新上跟不上国际市场步伐而逐渐被淘汰。最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国内现实市场容量有限也是国产厂商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老龄化以及人们对耳聋问题的日益关注,助听器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约四千万听力言语残疾人中大多数都需要佩戴助听器,政府和许多助听器的生产厂家积极地进行了大量的听觉保护知识的宣传,旨在提高公民的听觉保护和康复意识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数字助听器的主要工作原理
比较典型的数字式助听器主要由传声器、A/D转换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A转换器和受话器5部分组成[1]。传声器(麦克风)负责以模拟的方式将输入声信号转变为模拟电信号;A/D转换器把经麦克风接收后产生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处理器负责对数字信号进行各种数字处理,完成各种算法;D/A转换器将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电信号;受话器负责将电信号还原为声信号,送到使用者耳内。其工作原理图如图1所示。数字助听器内置的计算机芯片,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强大的功能为全数字助听器带来高信噪比、动态改变增益和自动适应环境等传统的模拟助听器无法实现的功能。
2 数字助听器中的主要信号处理算法
数字助听器语音处理算法的核心功能包括多通道响度补偿、噪声抑制、回波抵消等,其最终目的是增强患者对语音的可懂度[2]。
2.1 多通道响度补偿
目前几乎所有的DSP数字助听器都实现了多通道响度补偿的功能[3],但大多数的响度补偿方案集中在等宽的频率间隔之上。Thomas等用插值半带滤波器实现了等带宽均匀分布的8通道滤波器组,每一通道均为线性相位实系数滤波器[4]。Mc Allister等应用梳状滤波器配合多个谐振子对时域信号分频,各路信号加权相加输出,可以减少时延并简化计算,但是各频段通带阻带性能较差,频段间衔接不连贯,降低了输出语音质量。也有一些研究人员研究小波变换后的多通道响度补偿算法[5]。文献[6]针对人耳对声音频率高低的感觉与实际频率的高低的对数关系,提出了一种在Bark域分割多通道滤波器组频率间隔的方法,并采用过采样完美重构滤波器组实现了声音信号的分析、响度补偿与重建,实现了满足人耳听觉特性的多通道响度补偿方法。
2.2 噪声抑制
由于噪声的影响,患者语言识别率将大幅下降,因此在现代助听器中,噪声抑制是必需的功能之一。很多数字助听器产品中都带有相对独立的去噪部分,采用的算法主要有以下几类:波束形成、多通道维纳滤波、盲源分离和针对一些特殊考虑的算法。
文献[7]介绍了基于波束形成算法的噪声抑制方案,及基于差分方法的单耳波束形成和基于声源位置的双耳波束形成。文献[8]考虑了语音定位特征双耳强度差和双耳时间差,通过获得对声源位置的评估,达到抑制噪声的目的。
文献[9]比较了一类基于多通道维纳滤波(Multichannel Wiener Filtering,MWF)的噪声抑制方法,包括MWF,MWF-η和MWF-ITF。其中MWF有很好的噪声抑制性能,同时能保留语音特征,但是无法调整参数,也损失了噪声特征;MWF-η同时保留了语音和噪声特征,但是只适用于低噪声情况;MWF-ITF也具有高噪声抑制性能,但是参数调整困难。
文献[10,11]介绍了一种基于盲源分离的噪声抑制方法,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需传感器(麦克风)的先验知识,而且算法复杂度适中,并能同时抑制噪声和回响。
文献[12]针对助听器开放耳选配中的泄露和二次声通路问题,提出自适应噪声抑制方案,虽然上述两个问题对最终信噪比影响不大,但是在自适应噪声抑制方案中考虑到这两个问题,增强了算法的鲁棒性。
2.3 反馈消除
由扬声器与麦克风耦合或由于物体反射产生的回声,称为声学回声。由于回声影响,也会影响患者对声音的评估,从而影响理解度。因此,和噪声抑制一样,反馈消除也是语音增强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献[13]提出新的去相关最小均方差算法去除输入信号间的相关性,采用固定延迟来去除输入、输出间的互相关,达到反馈消除的目的。文献[14]采用正弦近端信号模型取代基于预测错误的自适应回波抵消中的线性预测模型,通过频率评估技术改善算法性能。文献[15]提出内点最小二乘方法,采用时变的调整参数来代替递归最小二乘法的固定参数,该算法具有快速收敛性,能根据信噪比自适应调整参数,算法的鲁棒性高。文献[16]提出了一种利用加权自适应次梯度投影算法进行声反馈抑制的方案,将估计系统的先验知识以权重因子加入自适应次梯度投影算法中提高算法性能,相比传统的投影算法在收敛速度、稳定性和精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3 助听器发展趋势
从目前总的趋势发展看,助听器将继续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除了进一步提高降噪、方向性、声反馈处理等主要技术外,根据不同设计思路,沿着微型化、互动化、智能化、跨行化方向高度发展是行业的主流之一[17]。
①微型化:微型助听器不仅是制造商的希望,更是广大助听器使用者的要求。助听器的设计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首先必须足够小以便放入人体的耳内或耳后,其次运行功率必须超低,并且没有噪声或失真。
②互动化:互动技术既是一个助听器硬件技术发展延伸的新领域,更是一个临床验配和评估的结合的全新概念,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之一便是将听力康复和助听器使用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研发开发和用户使用平台,所以,研究二者之间既复杂且互动的关系应该是目前助听器发展的一个崭新思路。
③智能化:仿生助听器是第4代助听器,同全数字助听器相比集成了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软件系统。仿生学为助听器的设计拓展了新的方向,自然界动物独特的聆听能力给听力学家提供了无穷的灵感。智能化助听器已经开始受到广泛重视,但作为商品还远远没有成熟,不能满足广大特殊用户的需求。
④跨行化:跨行化是助听器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拐点。助听器将从听残者的专用康复器械领域跨入听力正常人使用的交流工具中去。近年来,随着和其他交流工具的软、硬件技术(无线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手机功能等)嫁接的发展,演变出的助听产品已经和早先助残性质渐渐远离,更多地开始服务于优听功能,步入大众产品行业。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们越来越关注残疾人、关注生活品质的今天,助听器高新技术的开发运用使产品性能日臻完善。伴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在助听器产品的运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技术数字式助听器以其能给听力障碍者带来自然、舒适、清晰的音质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群使用。助听器的科技进步,不仅是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专用设备,将来通过数字助听器的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的改进革新,会出现一次视听的革命,人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改善听说沟通的诸多难题。
摘要:首先简要介绍了数字助听器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和比较了数字助听器信号处理算法中的三类比较重要的算法,多通道频响补偿、噪声抑制和反馈消除,最后展望了数字助听器发展趋势。
数字时代印刷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篇5
印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并存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快速普及,不是简单的宣告传统印刷时代的结束、数字时代的开启,而是伴随着印刷与数字,纸质和电子共生的一个过渡期已经开始,即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共生的过渡期已开启。当前,传统模拟印刷的总产值仍远高于数字印刷,但数字印刷增长很快,逐年大约以5%速度递增。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模拟印刷将与数字印刷并存。据预测,不久的将来,传统印刷、数字印刷和特种印刷将成三足鼎立之势。图书、报纸、杂志等出版印刷将会递减,商业印刷能继续维持目前水平,包装印刷前景光明。
①包装印刷前景光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供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商品包装需求增长迅速。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印刷企业共有10万多家,包装装潢印刷产值保持快速增长,占整个印刷总产值的比重稳步提升。例如,2013年包装装潢印刷产值达到7742亿元,占印刷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65%提高到75%。包装印刷企业以产品包装设计为主导逐步由承接包装印刷品向提供全面包装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
②传统印刷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印刷相结合,在统一的流程中准备多媒体出版。
当前,国内传统印刷的数字化改造还比较缓慢。小型印刷企业还以传统印刷为主。开始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印刷企业主要是大型书报印刷厂、商业印刷厂以及大型制版公司和出版输出中心等。同时这些印刷企业基本处于从传统模拟生产流程向数字化生产流程的转型阶段,且其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印前,部分印刷企业正在将流程向印刷环节延伸,重点解决墨量控制,对建立和发展数字化流程的设备、技术还缺乏系统与深入的研究,还需要实际探索。
但毫无疑问,数字印刷是未来印刷技术发展的方向。资料显示,数字印刷已成为我国印刷业政府主管部门扶持的发展方向。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制定的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从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的转变要取得重大进展,争取在新闻出版业中提前实现强国目标。以数字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CTP和数字化管理系统为重点在全行业推广数字化技术。当前传统印刷数字化改造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采用计算机直接制版和数字成像技术,以减少印刷工作流程和材料供应;二是增加使用集成的数据管理和标准的数字化,做到印前图像处理、文件传输及打样等方面的数字化;三是印前工艺和印刷工艺连接数字化,使印品按标准流程生产,建立全流程质量控制及检验体系,通过数据监控,及时排除隐患,保证印品质量的稳定性;四是数字化工作流程与客户直接联系,实现订单与生产的无缝衔接等,将企业变成集设计、出版、印刷、服务、咨询为一体的综合型印刷企业。
总之,面对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印刷企业需要在技术和管理上不断创新,构建选进的管理体系,快速完成数字化改造,实现多媒体出版。
2.图文信息记录材料与传播方式多样化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多年以来,纸张是图文信息记录、存储和再现的主要媒介。但随着新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终端)的产生与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广播、电视、网络),印刷已从图文信息传播的唯一有效途径变为主要途径之一。
另外,传统印前制版材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印前图文信息首先记录在胶片上,再转移到印版上。但随着CTP技术的发展,CTP版材取消了胶片的应用,信息直接记录在印版上。又随着数字印刷的应用,计算机处理好的数字图文信息直接转移至承印材料上。承印材料也随着材料学科的迅猛发展,新型材料日前涌现,像电子纸、生物材料及其他新的合成材料等,这将对印刷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这样讲,当前“除了水和空气”,一切材料均能再现图文信息。同时新材料的出现也促使印刷技术不断创新,例如喷墨印刷、静电印刷、热敏打印、3D打印等已广泛应用。
3.印刷系统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
印刷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通讯、材料、图像、媒体、传播),各种高新技术和器材综合应用的边缘学科,所以随着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图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输出设备及印刷设备已高度现代化,这显著提高了印刷生产系统的集成度和自动化程度,部分已实现了智能化,操作更简便。例如印刷从以前的手工制版、桌面出版系统、CTP直到现在的数字印刷系统和数字化工程流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信息复制质量。
总之,随着计算机、电子、信息、材料、机械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使现代印刷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也空前活跃,给印刷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无限机遇。
印刷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可供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印刷品的消耗将会不断地增加,因此印刷品市场远未达到极限,纸质印刷品不可替代。同时伴随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印刷业将随之转型,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支持和增值服务。
1.纸质印刷品不可替代
首先,传统印刷品所具有的许多优点是无可比拟和替代的。例如报纸、书籍和杂志等普通文化印品能随时随地阅读,不需增加任何新手段,与使用计算机、手机阅读相比,更符合传统阅读习惯,阅读时的墨香是一种感官享受。其次,包装印刷品的功能同样是不可替代的。包装不仅能保护产品,更重要的功能是显示信息,装潢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这些功能是其他途径无法匹敌的。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包装印品、广告、样本、说明书等会越来越多,这是传统印刷行业的盈利点。
nlc202309091429
2.印刷产业向其他关联产业的延伸
随着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印刷行业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早已由传统的印刷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广告设计、制造业(印刷电路板、3D打印)和产品包装等。例如印刷企业向广告文化创意的延伸,要求印刷行业要做的不仅是传统的印刷,还要负责印品的广告创意设计;要求从印刷产品中,既能看出产品的艺术魅力,也能看到广告设计推动企业发展的引导力,例如精美设计的物品包装,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展架上呈现出高雅华贵的质感,这会大大提高顾客的购买欲。当前印刷业务模式靠创意和设计接单,从前期的服务到后端的包装业务,真正让客户所希望的设计得到实现,而印企提供全面服务源于市场的需求。所以创意设计已成为印企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印刷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融媒体是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印刷产业理应适应和引领这一技术变化和社会需求。
传媒业属于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包含3个主要环节:前端的信息提供、中端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后端的渠道以及经营。而印刷的本质是图文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可视化传播,所以印刷属于媒体技术,而且是世界上发源于中国的最早的传播媒体技术,印刷产业是传媒业的一部分。
媒体的融合不是简单地消灭现有的各种媒体,而是在继承每一种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去创造更能符合信息传播规律、更有生命力的新媒体。新媒体由于多方面原因短时间内不可能超越传统媒体多年的积累,更不会完全取代旧媒体,它只会使传统媒体承担新的角色,未来,二者会呈现合作和互补的关系。目前,印刷媒体已经开始和新媒体合作,这对二者均是有利的。因为信息服务业要想更好地满足广告主的愿望和受众的多层次需求,一是必须要从广告主和受众两方面来思考;二是必须提供高质量、多层次、多来源与多渠道的信息服务;三是必须重视内容的采集、产品的设计、传播媒介、终端渠道等科学合理的选择及有效的经营和科学的管理。所以要满足以上要求,任何一种媒体依靠打单一拳将很难取胜,而必须建立起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善于打组合拳。关于印刷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如下方面:
①新媒体和印刷媒体的本质目的相同,只是传播媒介、内涵和方式不同。
印刷的根本目的是信息的传播,且传播的方式日新月异,新媒体也是如此。回顾信息传播发展史,可以发现没有一种媒介能够独立存在,“每一种新媒介都是把一种旧媒介作为自己的内容”。例如作为最古老的“语言”媒介,几乎存在于一切媒介中。文字是语言的视觉表达,书、报、刊是文字的批量生产。电报发送的是电子编码的文字。电话、收音机传递的是语言。电影成为电视的内容。而上述一切东西正在成为因特网的内容。所以因特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又如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由于物质形态和技术不同,各有优势,各自满足了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的不同需求。像报刊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阅读,电视则提供视听多感觉的刺激。所以电子媒体这种“新媒体”并没有取代印刷媒体,两者在竞争中各自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形成了稳定的市场格局。然而,新媒体却比传统媒体更有优势。例如手机使媒介突破了电子媒介对固定线路、设备的限制,更方便交互传播、更自由和开放等。
②印刷媒体与新媒体将共同演变,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构建全媒体。
虽然现阶段由于受众习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会有一段长期共同演变的过程。但从技术上讲,新媒体更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多重需求,传统媒体为了生存,将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逐渐构建全媒体。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介绍全媒体的含义为:“全媒体出版就是同一个内容同时发布在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和手持阅读器等媒体上。”但融合的本质是产业融合,融合的前提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既有的产业边界。因为互联网技术作为全新的、系统的观念、思路、方式和手段的整体,给我们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传播革命,它打破了原有产业之间的界线,产业之间的融合得以实现。
互联网对印刷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给印刷产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转型的先机。当前传统印刷企业纷纷转型,实施“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开辟多元销售渠道,并分别产生赢利。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印刷媒体的“以自我为中心,以内容为王”,彻底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以信息服务为王”,为用户提供更及时、便捷、互动的精准化信息。
例如合版印刷是传统印刷与信息网络化融合的成功典范。合版印刷又名拼版印刷,就是将不同客户相同纸张、相同克重、相同色数、相同印量的印件组合成一个大版,充分利用印刷机的有效印刷面积,形成批量复制的优势,共同分摊印刷成本,达到节约制版及印刷费用的目的。例如合版印刷一盒双面标准名片报价只有2元左右,而传统专版印刷或数字印刷报价是合版印刷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当前,报纸、广播、电视、广告、出版等行业的 “全媒体”发展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扩张式”的全媒体,即注重手段的丰富和扩展,如“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广告”;二是“融合式”的全媒体,即在拓展新媒体手段的同时,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例如“全媒体电视”、“全媒体广播”。典型案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整合集团所有媒体记者,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了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又如在出版行业,2008年电影《非诚勿扰》的同名长篇小说《非诚勿扰》在北京以“全媒体出版”方式首发。《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图书也采用全媒体方式出版。又如《新华书目报》,现已采用纸媒、电子报双向出版,是出版发行行业信息交流的大平台,它能为出版发行界提供标准化的书目数据定制服务和书业数据分析智囊服务。
由此可见,传媒业应打破固有观念,利用多种媒介的特质来服务信息的生产、复制与传播。多种媒体的融合,是为了内容通过优化的渠道,实现有效传递。
nlc202309091429
③随着全媒体进程的发展,在多种媒体融合的同时,各种媒体形态、终端及其生产也更加专业和细分。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媒体形态的分化,例如报纸分化成纸质报纸和数字报纸,广播电视分化成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二是媒体生产流程的专业化细分,在媒体融合时代,由于媒体生产将更复杂,这会导致产业流程的专业分工更为精细,使得信息的包装及平台提供者更加专业化,例如当前在数字报纸、电子杂志等领域明显表现出专业化的趋向。
综上所述,无论是报纸、电影、电视还是网络,不同信息传播媒体的目的相同,只是传播的媒介、内涵和方式不同而已。并且在向受众传播信息时它们主要是互补关系,并没有天生的排斥关系,虽然它们存在部分替代关系,但不是完全替代关系,可以相互为友。这种互补关系就决定了不同媒体能够协同共存。总之,印刷媒体与新媒体将共同演变,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构建全媒体,一起为多彩的世界传播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信息。
4.绿色印刷关系未来印刷产业的生存
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印刷是大势所趋,非绿色印刷产业将被淘汰。所谓绿色印刷即印刷品从原材料选择、印品生产、使用等整个生命周期都应符合环保要求。绿色印刷的产业链主要包括绿色印刷材料、绿色图文设计、绿色制版工艺、绿色印刷工艺、绿色印后加工工艺、环保印刷设备、印刷品废弃物回收与再生等。通过绿色印刷的实施,可使印刷材料、加工、应用和消费在内的整个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大力发展绿色印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更是印刷产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5.个性印刷、按需印刷和异地印刷已经实现并快速发展
数字印刷技术的出现,使得个性化印刷、按需印刷和异地印刷成为可能。个性化按需印刷的图文信息可以针对其特定的对象而设计,其内容及格式可不断变化,实现每件印品都具有不同的图文信息,并可通过网络传输、网上下载,即时按需印刷和异地印刷,没有库存。伴随特种印刷工艺和耗材的发展变化及人们对个性化印刷的认识与意识逐渐成熟,个性化印刷这一新兴行业正在飞速发展,成为全球未来印刷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个性化印刷、按需印刷和异地印刷主要在以下领域发展,一是短版书刊。据不完全统计,未来几年,我国书刊印刷中的短版活将占整个书刊印刷的60%。二是票据印刷。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各种票据的可变数据印刷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个性化需求倾向,像电信、邮政、银行、证券、保险、车票、公用事业等行业的票据印刷市场潜力非常大。三是在防伪印刷中,许多防伪信息需要用二维条码之类的可变数据方式来实现。四是商业印刷。资料显示,商业印刷在整个印刷业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而短版印刷、个性化印刷及可变数据印刷等在商业印刷中所占比重也正在上升。个性化印刷的产品丰富多彩,例如展览会的样本、名片、菜谱、证书、喜贴、纪念册、钥匙扣、徽章、杯子、碗筷套装、家居饰品、鼠标垫、记事本、T恤等。
综上所述,在数字、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的多元化强烈冲击着印刷媒体市场。印刷作为一种古老的媒体技术,既面临挑战又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印刷产业作为数字信息技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既要保持、完善原有的产业内涵,又要在向数字化进程迈进的同时不断融合新技术并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数字印刷发展现状综述 篇6
关键词: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发展建议
0引言
一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由以下3个部分组成[1]: 1内容(Content):向学习者提供的数字化内容,包括完整的课程、课程素材、内容模块、学习对象、论文集、期刊等, 有时狭义的资源就是指内容资源;2工具(Tools):支持创建、发布、使用和改进学习内容的软件,包括内容搜索和组织工具、内容和学习管理系统等;3实施资源(Implemen- tation resources):促进素材出版的知识产权许可协议工具、关于最佳实践和内容本地化的设计原则以及互操作技术与标准等。本文侧重于基础教育资源的内容及服务建设现状分析。
笔者从我国40多个基础教育资源网站筛选出10个基础教育资源网站,对其中的资源情况进行了分析。这些网站的选取参考了权威机构Alexa[2]的网站排名数据(由于一些网站排名数据只能检索到一级域名,所以Alexa的数据仅作参考),并综合考虑了网站的数据量、用户量及网站特色。各资源网站存储的资源数据从几万到几百万条不等,本文研究对象10个主要网站如表1所示(排名不分先后)。
1资源类型及粒度
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订发布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3]对资源类型进行了分类,其中一级目录包含媒体素材、量规集、教与学工具和模板、课件、案例、文献资料、课程、索引目录等8类,这种分类基于资源的教育用途角度。从资源结构角度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细粒度资源和较大粒度资源。“粒度”通常指颗粒的大小,用于描述资源结构的复杂程度。结构简单的资源称为“细粒度资源”,由细粒度资源可以组合成结构更复杂的大粒度资源。
1.1细粒度资源
现有资源库中的内容以媒体素材资源、课件两种类型为主。本文研究的每个资源库都有媒体素材和课件这两类资源。媒体素材和课件等类型的资源特点是粒度小,一般为一个物理文件,易于组织和管理。绝大部分的资源库以提供细粒度资源为主。
1.2较大粒度资源
在细粒度资源的基础上,一些资源库组织更大粒度的资源。
(1)主题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中有一类探究性资源,设置一些资源主题与子主题,每个主题由学习目标、 重难点分析、活动建议方案、媒体资源、学习评价、工具和方法等要素组成。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建议方案包括活动流程框图、 活动任务、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活动评价方式、所需学习资源、所需学习时间;学习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效果性评价。所有内容以文字描述结合链接资源文件构成。
山西基础教育网资源中心提供的“主题资源”,针对每个学习主题,设置多个学习环节,例如:主题导入、课程学习、拓展资源、学习测评、典型案例、互动天地等。不同主题,学习环节的设置不同。
(2)学科课程。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提供了“学科课程”这种类型资源。针对一个知识点(一节课),按照教学特点,将相关资源组织成粒度更大的一节课程。每节课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名称、主讲教师、所属学校、推荐人、简介)以及课程视频(分课时的教师教学录像)、课程课件、同步作业、教学设计、相关资源、相关搜索、网友留言等相关内容,另外还提供作业题库、考试试卷等相关资源。
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的“中小学数字课程”,每节课由同步课堂、重难点分析、自主学习、典型例题、同步学习、 知识拓展等模块构成。其中,同步课堂模块内容同步或略超前于学校的课堂学习进度,渗透新课标精神,采用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动态板书等,使课堂内容形象生动,将在课堂上演示有困难的试验和抽象的、概念性的知识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及时消化课堂内容,对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帮助。自主学习模块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帮手、 自学的向导,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和考点为核心,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运用过程, 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积极主动学习。
(3)专题资源。在基础资源的基础上,一些网站(例如: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还根据需要将这些资源组成一些专题,方便用户查找。与主题资源相比较,专题资源没有明确的组成要素或环节,只是简单地将相关资源重组,便于用户检索和关联。这些大粒度的资源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用于教学将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2资源标准
现有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大部分遵循CELTS-42中的元数据标准和分类词汇表。
2.1元数据
(1)元数据标准。CELTS-42规定的描述基础教育资源的数据元素集包括23个元素,其中必须元素11个,可选元素12个,必须数据元素与CELTS-3[4]的全部必须元素(不含子元素)对应。可选数据元素包含了CELTS-3的11个可选元素。CELTS-42的核心元数据元素依据其描述的内容和类别分为3类 ﹕ 1资源内容描述类,包括标题、学科、关键词、描述、来源、语种、关系、覆盖范围、适用对象、目录项10个数据元素;2知识产权信息类,包括作者、出版者、其它作者、权限管理、版本5个核心元素;3外部属性描述类,包括日期、类型、格式、标识、评价、评价者、 元元数据方案、目的8个核心元素。
必需元素包括标题、学科、关键词、描述、标识、格式、 日期、语种、类型、作者、适用对象11个核心元素。
(2)元数据标准执行情况。从本文研究的10个网站来看,CELTS-42的11个核心元素已被每个网站作为必须元素,另外几个实用较多的元素是“来源”、“版本”(教材版本)和“大小”。从表面看,“权限管理”在大部分系统中都没有设置该元素,可见对版权管理方面考虑不多。
在CELTS-42规定的23个元素之外,这些网站在元数据方面一般引入以下元素:1关于资源使用频率方面的元素。如下载次数、浏览次数、评价次数等;2关于资源审核方面的元素。如审核人、审核状态、审核结果、审核时间等;3关于资源质量方面的元素。如资源等级/星级、评价、评分;4关于资源价值方面的元素。如下载资源所需要的积分(或金币)、购买资源所需要的价格等;5关于资源的其他分类元素。如资源所属专题类型、所属栏目、所属系列等;6关于资源上传方面的元素。如资源上传用户、单位、上传时间等。
资源库中,关于资源之间关系的元素较少使用,这与目前资源库中多为基础性的细粒度资源有关。当资源粒度加大时,需要使用“关系”元素来描述不同层次资源之间的关系。
2.2分类词汇表
CELTS-42定义了一些元素取值的分类词汇表,但实际使用中仍有一些不太规范的地方。例如“年级”,有的采用1~12年级(这个符合CELTS-42),有的采用“初一”、 “高一”等等词汇条目。虽然用户理解是不成问题,但不利于系统之间交换资源以及资源之间进行关联检索。
一个重要的词汇表目前还缺乏标准的定义,这就是 “知识点”。目前大多数系统采用“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上下册+章/节(单元/课)序号+章/节(单元/课)名称” 构成知识点。CELTS-42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学科课程分类第三级词汇表(课程内容)”,仅仅是一个提供讨论的议案,还没有真正标准化。
因此,关于各网站知识点的描述方式多样,有的采用CELTS-42的建议,有的自行定义,这样对于依据知识点进行资源关联检索十分不利。在对知识点词汇表规范后, 还需要考虑知识点变更的问题(名称的变更、知识点的增删以及层次的变更),这些都将影响资源之间自动关联的一致性。
3资源服务
3.1资源库核心服务
大多数资源库提供的核心服务包括以下几种:
(1)资源检索。包括分类检索、关键字检索以及高级检索。
(2)资源浏览。60%左右支持在线浏览资源。除了基础的文本、图片、动画类型的浏览,支持OFFICE文档及音视频在线浏览的需要内嵌阅读器或播放器。例如山东教师教育网、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和K12使用了内嵌FLASH形式的阅读器,对于音视频资源通过内嵌播放器或使用客户端缺省播放器实现在线播放。
(3)相关资源检索。25% 的网站为用户提供相关资源,包括江西、江苏、辽宁和K12的资源库。例如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提供了“相关资源”、“本类推荐”和“本类热点”等辅助功能;江苏省教育资源网提供了“同类资源推荐”、“相关热门资源”以及“猜你喜欢”等功能;K12资源库提供了“资源足迹”,显示该资源在什么时间被人下载过。 这些功能将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为建立资源相关的用户群打下基础。
(4)用户行为。除了检索、浏览和下载等常见操作外, 用户还可以进行更多操作,包括:收藏、评论、发起讨论、举报、顶/踩、评分、与好友分享等。
3.2资源库特色服务
(1)资源需求。为了更方便用户查找资源,“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开设了资源需求区,用户可以提出需要的资源,其他用户可以回答,告知资源的地址,或者提供资源。
(2)备课工具。“概念资源图创作系统”是上海教育资源库提供的备课工具之一。系统使用可视化界面,通过语义连接教育资源库或网络内容。系统生成的概念资源图是一种典型的组合性资源,将多个资源通过概念图进行有效组织并展示。一个概念资源图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层级结构、注释、链接等要素。“电子教案制作工具”则是建立在教育资源库之上的资源利用工具,主要提供教案制作,并指定学生的参考资料。教师根据主题单元的分类找到某主题单元,并利用该主题单元的内容制作教学教案。
4运作模式
4.1建设途径
(1)以教育部门为主进行建设。各级电教馆主要负责建立本级资源库,例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上海教育资源库等。
(2)以企业为主进行建设。国内一批致力于教育的企业经过长期积累也建设了一批资源库。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和CORES教育资源平台。
(3)教育部门与企业共建。教育部门采购企业建设的资源构建资源库。
4.2内容提供
资源库内容要保持更新才具生命力。在内容提供方面一般有以下方式:
(1)定期购买。企业组织专家、教师制作内容。资源库维护方定期购买。例如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具有一些合作内容提供商,定期为资源库提供收费和免费资源。同时建立资源准入和管理办法,资源审核、定价、下架管理办法,资源提供商淘汰原则及实施办法。
(2)用户上传。鼓励用户上传资源,通过审核、纠错等方式保证资源质量。
(3)自行制作。例如辽宁省义务教育精品课例。
(4)免费提供。一些企业在销售资源的同时会提供一些免费资源。
4.3激励机制
在采用用户上传方式更新资源的资源库中,一般要采用一些激励机制来鼓励用户上传优质资源。主要激励方式:积分制。对于用户上传资源、资源质量、用户评价、资源纠错等方面给予积分奖励,而获取的积分可以用于使用资源,如下载资源等。
4.4质量保证
目前在资源管理过程中,主要通过资源审核、资源纠错等方式保证资源质量。
4.5资源共享
(1)拓展资源库范畴,加大与其它资源库共享。例如江西基础教育资源网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深度集成, 使本省教师在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搜索引擎里就可以搜索、浏览和下载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精品资源。同时与全省各区市镜像站点的用户统一认证、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使国家网、省网和区市网连成一个整体,加大了资源共建共享力度。
(2)拓展用户量。大多数资源库提供匿名用户注册, 实现基础资源共享。同时注重对用户的管理,通过实名注册、绑定资源卡等方式,对用户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供更多的服务。
5基础资源库建设建议
我国基础资源库建设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源。如何发挥资源用途,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是资源库建设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或升级资源库时建议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5.1资源标准及应用
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库基本上能够参照CELTS-42标准进行建设,但是一些急需的标准尚未形成,例如关于知识点结构和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内容标准。大多数资源库的知识点标注与采用的教材版本相配套,这样在不同教材之间共享资源会存在问题。考虑到知识点演变,对于知识点演变后资源库如何保持已有资源之间的关联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建议参考国家发布的课程标准定义“知识点体系”,当该体系进行演变时,保留演变的痕迹,便于维护资源库中资源的关联关系。
与此同时可以保留“教材体系”,描述方式可采用“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上下册+章/节(单元/课)序号+ 章/节(单元/课)名称”,并在“教材体系”与“知识点体系” 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这样用户可从某个体系入手开始查找资源,同时通过这一对应关系,可以关联另一个体系中的相关资源。
5.2资源类型与形式
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以细粒度的基础素材居多,细粒度资源由于缺乏清晰的教育属性,一般仅由元数据定义一些相关属性,教师使用起来缺乏清晰指导。可考虑学科与学段特点进行有序归级归类,不仅对教师起到指导作用,还有利于新进资源的引入并置于其所应归处。
目前出现了一些教学针对性更强的资源类型,如学科课程、主题资源等。根据教学需要,应该有更灵活的方式, 将基础资源聚合为适应教学的更大粒度资源,使得资源能散能聚,形散神聚,散可用于碎片化学习,聚可用于系统化教学。
在构建大粒度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完善构成大粒度资源的细粒度资源的元数据定义,这样可以实现更细粒度的资源共享,一方面方便用户检索,另一方面方便用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特定资源,再者也方便实现资源之间更灵活的关联,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资源服务,如利用资源关联模式建立资源推荐服务等。
5.3功能服务拓展
(1)资源库在保证检索便利之外,需要引入更多针对教学应用的工具和服务,拓展资源之间关联、资源与用户之间关联,实现资源的深度应用和共享。
(2)建立资源推荐功能也是大势所趋,可参考当前优秀的学习推荐平台,如Knowton等,基于个体用户不同的使用习惯与行为特点的历史数据,为其推荐适宜的资源,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用户体验。
(3)根据学科特色建立权威资源或精品资源,经过权威人士建立资源引导利用机制,一方面指导用户进行资源合理高效使用,避免不明就里随意‘拿来’;另一方面起到鼓励用户多发优质资源的作用。
5.4资源服务对象
目前各类资源库,尤其是基础资源大都是为教师服务。应该开始转变视角,以学生为中心,以家长辅导学生为导向,分析学生及家长对资源的需求,建设针对学生使用能自学,家长利用可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的资源,并提供配套服务。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第三方教育机构在教育中的作用愈加重要,而且其资源比学校有着更强的优势和竞争力。可以考虑建立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引进其优质资源,作为交换可以为其拓展生源数量,达到双方互惠互利的目的。
5.5版权与共享机制
目前资源库中专门针对版权的考虑较少,这固然与资源的应用领域为教育领域有关。虽然教育领域在资源使用方面有“合理使用”的权限,但随着资源内容提供者的多样化,以及资源种类版权的明确化(例如电子教科书的版权所属将会非常明确),将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版权问题。 因此需要尽早考虑DRM(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应用问题。
处理版权问题最基本的措施之一就是在资源库中明确资源来源、资源的版权所有人以及资源使用权限与范畴。这样,一方面资源管理者能够清晰资源库中资源的版权情况,另一方面资源的使用者也能够根据相关版权说明对资源进行合法使用。
资源共享是与版权看似矛盾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机构、学校正在开展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应该是一种趋势。资源共享的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5],如何保证资源制作者的利益能够更大程度共享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维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多种实现机制,例如国家项目引动机制、产业发展驱动机制、公众媒体推动机制、多方合作联动机制、网众互动生成机制等[6]。对于基础教育资源较适合的机制是国家项目引动、机构/个人捐赠、个人创作等多方合作联动,通过采用开放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 mons)[7]规定资源的共享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OECD.Giving knowledge for free:the emergence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R].2007.
[2]Alexa[EB/OL].www.alexa.com.
[3]CELTS.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S].CELTS-42.2003.
[4]CELTS.学习对象元数据[S].CELTS-3.2008.
[5]苏小兵,祝智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模式研究——公共产品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2(8):78-82.
[6]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5.
数字印刷发展现状综述 篇7
我国衡器行业的数字式称重传感器的应用发展之快使得一些独具远见的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制造商均把目光瞄向了这一极具生命力的产品上来。在本文中,对数字式智能化称重传感器的功能演变过程,从初始阶段的数字化前置转换、到第二阶段的智能化补偿与校正、再到第三阶段的称重系统的智能化应用的演变,进行了简单概括的论述。
1 数字化称重传感器
由于传统的模拟式称重传感器的电阻应变转换原理决定了其固有的输出模拟信号小、传输距离短、抗干扰能力差、安装调试不方便等缺点。因此,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引起了人们对模拟式称重传感器缺点的重视,在不改变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称重机理的基础上,使上述缺点变为优点。为此国外一些称重传感器制造商推出了第一代“数字化称重传感器”,即把原本放在称重仪表内的放大与A/D电路,置于称重传感器罩壳内或附近的接线盒内。数字化传感器由模拟式传感器和数字变送两部分组成。
上述传感器由于输出的是数字信号,因此克服了模拟式称重传感器的信号小、传输距离短、抗干扰能力差等缺点。但是其各项传感器的性能指标都是以本身的制造、补偿、调整工艺所决定。也就是说,如果传感器本身的制造、补偿、调整工艺不过关,要靠数字变送来提高或补偿整个传感器的力学与温度指标(注意不是数字变送电路本身的温度指标)是不可能的。目前国内众多的外资企业制造商与国内企业制造商主推的产品都属于此类型,此类传感器没有突破原功能。要做到第一代“数字化称重传感器”的难点在于必须要保证所设计和选用的数字变送电路及器件不能降低整个传感器的力学与温度指标,也就是说必须使数字变送电路本身的温漂和时漂不影响传感器本身的制造、补偿、调整工艺所决定的力学与温度指标。另外,一些制造商在局部的功能上有所提高。但总体上还是属于第一代“数字化称重传感器”。
本阶段的数字化称重传感器主要特点是不改变传感器本身传统的制造、补偿、调整工艺,仅将原先在称重仪表内的A/D转换电路移至传感器内或接线盒内,实现称重数字信号的传送。
2 数字式智能化称重传感器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人们设想传感器本身的缺陷是否可以通过软件技术来解决,也就是说由计算机软件来完成传感器的诸如零点补偿、温度补偿、线性补偿、滞后补偿、蠕变与恢复补偿等几乎全部的补偿工艺。这样可以使得传感器本身的制作工艺变得极其简单,不需要把大量的精力花在精细的制作工艺上,并且可以大大提高传感器弹性体与贴片的合格率。数字式智能化传感器由模拟式传感器、数字变送和传感器软件智能化补偿三部分组成。
该类传感器的数字变送部分包括放大、滤波、A/D转换器、微处理器、温度传感器。通过数字补偿电路和数字补偿工艺,可进行线性、滞后、蠕变等补偿;内装温度传感器,通过补偿软件可进行实时温度补偿;地址可调,便于应用与互换;远程诊断与校正。
第一,此类传感器技术的核心是软件智能化补偿,采用模糊数学、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理论,用合理数据处理方法实现传感器误差的数字补偿,避免了传统称重传感器中繁琐的模拟补偿方法,具备了数字补偿智能化技术的基本要求。第二,采用神经网络自学习功能,解决了因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传感器桥臂造成测量误差的影响。具体做法为:将电桥的两个输出电压信号作为标定数据,采用神经网数据融合对标定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既提高了电桥测量的环境温度适应范围,也提高了其静态特性。第三,智能传感器数据预处理方法,应用于传感器的非线性校正温度补偿、数字滤波和标度变换,可实现工业现场传感器测试数据的前端检测与处理,从而提高了自动化检测作业系统中传感器的非线性质量。
从上述的数字式智能化传感器的各种实例可以看出,总体上这一阶段的数字式智能化传感器主要体现在传感器本身的智能化补偿与校正上。
3 数字智能化称重传感器
严格意义上讲,数字智能化称重传感器的智能化功能不仅仅反映在传感器本身的智能化补偿与校正上,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应用的智能化。随着数字称重传感器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如何把数字传感器的功能、特点发挥得更好又成为关注的焦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智能化称重传感器”表现在具有一种或多种敏感功能,能够完成称重信号检测和处理、逻辑判断、闭环控制、双向通讯、循环自检和自诊断、自动校正和补偿、自动计算等,具有这样的称重传感器被称为“数字智能化称重传感器”。从结构上看,可分为整体型集成化结构和分离型模块化结构两种。数字智能化称重传感器由模拟式传感器、数字变送(放大与A/D电路)、传感器软件补偿和智能化自控软件四部分组成。
最新第三阶段的数字智能化称重传感器已应用于各种智能化闭环控制多用途、智能化多分量测量与高速动态数字信号处理以及网络通讯等场合,其发展趋势包括:
(1)智能化闭环控制
智能化闭环控制主要指可应用于各种智能化闭环、高速高精度动态自补偿称重等应用场合。例如动态高速数字智能化称重传感器,除了用于标准的称重过程外,还提供分选、定量灌装的多用途控制功能。内置信号处理模块使其可用于快速、高精度的称重场合。对于外部因素引起的振动,称重传感器带有数字滤波器,可以消除这些振动引起的误差。有些内置可编程的滤波器还能允许客户根据不同的应用改变滤波参数。
(2)智能化多参量控制
智能化多参量测量是指称重传感器本身除具有检测重量信息的功能外,还能同时检测其它多参量信息。例如:电子吊秤传感器可检测加速度,完成动态加速度自动修正;汽车检测平台用称重传感器,可同时检测垂直方向的重量信息和水平方向的侧向载荷,即多分力测量。
(3)高速动态信号处理技术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中,数字技术向智能化、开放性、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利用目前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中最为热点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中工业控制软件的数据处理方法,首先对系统中的传感器进行结构与数据处理的特性分析,提出了FCS的数据处理方法,据介绍对处理平稳传感器数据和非平稳传感器数据都具有适应性。
4 结束语
上述文章对数字式智能化称重传感器功能演变过程,从初始阶段的数字化转换、到第二阶段的传感器本身的智能化补偿、再到第三阶段的传感器扩展称重系统的应用,特别是“智能化”功能演变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数字式智能化称重传感器的功能,除了数字化或数字式的传感器性能的补偿与数字量的长距离传送功能外,更不能忽视的是扩展其应用于各种智能化闭环控制多用途、智能化多分量测量与高速动态数字信号处理乃至网络化通讯等场合。可以看出,数字式智能化称重传感器已从传统传感器的单一功能和单一检测向多功能和多参量检测,由开环数据传送向主动闭环控制和信息处理,由孤立一次仪表向系统化、集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这应是我国数字式称重传感器制造行业目前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以研究衡器中的数字式称重传感器为核心,总结归纳了它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数字式称重传感器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而促进此类产品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称重传感器,数字化,数字式,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刘九卿.数字式智能称重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J].衡器,2004,(5).
[2]周祖濂.数字称重系统——称重技术新概念[J],衡器,2005,(5).
[3]贾要勤,常炳国.采用神经网络数据融合改善传感器的静态特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11).
[4]唐英干.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其应用[D].北京:燕山大学,2002.
[5]邝小磊.FCS中的智能传感器的数据处理方法[J].传感器技术,2002,21(6):30-33.
论印刷数字化技术发展研究(下) 篇8
该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将打破印前,印刷,印后各个环节的界限,印刷数字化流程将成为一个无缝连接的整体,使整个印刷工作管理顺畅、高效,节能降耗,将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报业印刷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应用比例最高,达到半数以上。书刊出版印刷企业大部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印前,印刷,印后全流程覆盖。即便是拥有数字化工作流程的企业,大部分用的是进口设备,而且覆盖到印刷环节的不足50%,覆盖到印后环节的不足10%。这种现象与我国印刷数字化技术水平和设备整体自动化水平有关。发展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要依托印刷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最终用户的协调配合,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抓住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技术规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CTP技术
作为构建“印前数字化”最重要的技术突破,CTP得到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经过10多年的推广,CTP已经逐渐淘汰了传统制版工艺系统,成为印刷数字化在印前设备中的主导产品。但高档机,核心技术、部件仍依靠进口,而IEI CTP系统性的生产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提升和发展CTP系统技术仍是发展印刷数字化的重点之一。
3 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印刷机械
无论胶印机、凹印机、柔印机,还是印后加工设备都要与印刷数字化技术接轨,提高数控能力和性能、指标,按照整个印刷数字化流程技术规范要求设计并生产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及其配套设备。这也是印刷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程。
4 数字印刷技术
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印刷行业的热点。数字印刷设备装机量继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传统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介入数字印刷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但我国数字印刷设备的发展形成瓶颈,国外企业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喷墨头完全依靠进口,2012年单热敏喷墨头进口额就达到2.24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2.19%,加上压电式喷墨头等其他进口附件,其进口额竞达到进口胶印机总额的48%;超过数字印刷机的进口额,是数字印刷机进口额的1.44倍。同时,数字印刷机整机进口额是胶印机进口额的81.42%。我们必须组织全行业的力量攻关类似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尽快形成自有核心技术。当然,制造喷墨头单就靠企业、协会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也要靠国家政策的扶持。
5 网络印刷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网络获取印刷业务,进行流程跟踪,并在线实现营销、加工生产,最终完成交易的新型印刷模式。印刷行业也逐步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不少企业正努力与网络印刷结合。目前国内对网络印刷的应用除了利用互联网业务沟通、文件传输之外,不少企业正在建立基于网络印刷的商业模式,以网络为宣传和接单平台,然后通过自有印刷工厂或与第三方印刷企业合作进行生产和物流配送,为客户提供印刷服务。网络印刷在我国不仅帮助传统印刷企业改进客户服务流程,进行网上订单跟踪和远程打样、印刷,而且还衍生出了网络印刷企业,像网络商场一样,利用IT技术拓展印刷市场,实现印刷业务盈利的模式。网络印刷技术是印刷数字化的延伸,其技术的发展应引起业内及政府部门的重视,这是典型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在发展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的同时,要系统地考虑与网络印刷技术的结合,特别是在技术规范上要协调一致。
6 印刷器材的国产化
国产CTP版材的发展迫使进口版材降价,对发展、普及CTP数字制版系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我国CTP版材还处在中低档水平,技术有待提升;另外,数字印刷材料如墨水,墨粉、纸张等大量依赖进口。消耗材料的开发生产不可忽视,因为它不仅有巨大的市场,而且涉及数字印刷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是不可忽视的领域。
7 其他数字印刷技术
静电成像数字技术、磁记录数字技术,电凝成像技术等数字印刷技术要跟踪研究,随着新材料、纳米技术的发展,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向值得业内关注。在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往往一个新技术出现的同时,便孕育着其替代技术。像胶印,柔印、凹印方式相互补充一样,多种方式的数字印刷技术也是可能的。
8 节能环保印刷技术
节能环保印刷技术也就是常说的绿色印刷技术。绿色印刷要从源头抓起,从设备、器材、印刷工艺技术设计开始,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绿色的印刷设备不仅节能、环保,而且要适应绿色的材料,绿色的工艺,要研究相互匹配的技术标准,单强调某个环节绿色,是达不到节能环保技术要求的。
措施建议
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印刷术的又一次变革。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呈現出“军阀混战、各自为战”的局面。关键技术、部件依靠进口,企业间的合作也是“强者”与“弱者”的联合,不仅不能优势互补,而且劣势影响了优势,影响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经费不足,零打碎敲,仅有的资源不能共享,重复、浪费等因素都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而且造成了行业茫然无措的现象。为此,笔者产生以下想法和建议,希望引起共鸣。
1 协会发动、组织“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研究”领导小组
组织有代表性,有权威性的印刷用户、设备制造企业和行业专家,联合政府主管部门,对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进行专项规划,设立。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研究。课题组,深入调查研讨、广泛论证,对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前景,面临的技术问题、研发问题、产业化及应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提出专业性、前瞻性、权威性的发展研究报告,阐明其发展意义、任务,目标、方向以及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导印刷及其装备业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并为政府制订印刷数字化技术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2 建立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核心技术的攻关
根据“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和研究报告,申请建立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攻关,比如喷墨头,即喷墨数字印刷机中关键部件,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一定困难的;利用专项发展资金带动企业加强联合,协同发展,按照专业化、集成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印刷数字化技术产品的产业链,比如数字印刷墨水/墨粉和纸张要有专业生产企业;支持制订整个系统的技术标准,带动和规范我国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
3 采取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方针,引进一批先进数字印刷技术,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六、五”、“七、五”印刷技术装备专项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印刷装备快速发展,“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印刷装备专项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希望通过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把我们带进数字化/智能化的印刷世界。
4 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引导全行业的数字化技术发展
这对解决分散的企业立项,封闭重复的产品研发、零打碎敲,低水平重复,浪费资源,独自运行、互不兼容等问题有促进作用。比如数字印刷的术语:数字、数码、数位印刷不统一,各自为政;印刷数字化、数字印刷概念不清,混为一谈;特别是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贯穿于印刷品用户、印刷加工企业、印刷装备制造业等,其技术的发展都急需标准规范,都需要有统筹协调的力量。
5 集聚行业资源,发挥企业、协会和政府的共同作用
数字印刷技术装备制造企业的专家、管理者参观考察2012年德鲁巴印刷展会后,在温州召开的印刷机械技术研讨会上发出这样的呼声:“世界都在JET,中国印刷行业将会怎样?”这个话题引来业内热烈议论。印刷行业要行动,要集聚行业资源,要发挥企业、协会和政府的共同作用,抓住时机,发展数字印刷技术。尤其是传统印刷装备制造企业,要以此作为产品技术转型、升级的良机,顺应新技术的发展潮流,加入到“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研究”的行列中,为印刷及印刷装备的数字化各尽所能。
【数字印刷发展现状综述】推荐阅读:
数字印刷风暴12-03
印刷体数字识别05-12
数字印刷技术应用11-05
数字印刷实习报告07-21
数字印刷技术新进展05-13
数字印刷技术实习参观体会08-19
数字印刷机的维护保养06-08
数字电影技术发展综述11-11
发展数码印刷07-15
活字印刷的发展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