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数字化广播发展

2024-07-24

未来数字化广播发展(精选12篇)

未来数字化广播发展 篇1

1 数字广播在国外的发展

数字广播的诞生地是在德国。在进行研发时, 采用的数字广播技术是Ek147标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Ek147标准正式被规定为欧洲国家数字媒体广播的核心标准, 在随后的发展中, 成为了国际认证的基本标准。在当前, 全球大约有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开展数字音频广播节目。在欧洲发达国家中, 数字音频广播信号已经覆盖了极大的范围, 每天都有约四亿人进行收听。

2 数字音频广播在我国的发展

2.1 初级阶段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 我国国家广电总局成立了数字音频广播研究机构, 开始对数字音频广播技术进行研究。在九十年代中期, 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我国国家科技委员会进行合作, 帮助我国数字音频广播建立试用单位。在随后的科技委员会评审会议上, 全票通过“建立国家科技产业数字音频广播技术”方案, 并且, 将此方案正式纳入我国“九五”科技工程计划中, 从而使我国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设立了三个目标, 即研究我国数字音频广播标准、建立数字音频广播新式导播网络、发展数字音频广播产业。对数字音频广播产业的建立是数字音频广播试用单位进行模拟试播系统, 在此基础上研究出我国数字音频广播的标准, 开发出我国数字音频广播技术接收设备的样品机, 为我国数字音频广播技术在未来可以步入世界前列而做基础。

在一九九六年, 我国数字音频广播研究机构采用欧洲经济共同体提供的专用设备和国家下发的大量资金, 建立了数字音频广播检测系统以及数字音频广播试用接受信号系统等, 对数字音频广播进行了大量的测试, 根据实验结果, 制定出合理的数字音频广播标准, 即ETS—3400802标准。在随后的几年发展中, 广播科研机构先后对数字音频广播的调制器和信号通道编码器等进行研究和开发, 使我国数字音频广播产业得到极大发展。

2.2 发展阶段

近些年, 科技不断飞速发展, 使数字音频广播获得了大量新内容, 逐渐的集声音视频为一体, 成为了新广播媒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数字音频广播从试用逐渐走向运营, 在二零零六年, 我国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了数字音频广播标准, 并于同年正式实施。在二零零三年, 首次在广东媒体公司进行数字音频广播试播, 在零六年通过广电总局的测试, 目前已正常营运。在随后的试营运地区北京和上海, 相继对数字音频广播研究进行投入和分析, 使它达到国家计划标准, 逐步在全国可以推广应用。

3 全球数字多媒体广播的现状

3.1 全球数字音频广播现状

在当前, 全球数字媒体广播的发展基于数字音频广播的标准上。欧洲大部分国家仍在遵守Ek147的标准, 而在另外一些发达国家中则是根据此标准进行修改, 以符合自身国家的实际情况。在欧洲, 作为数字音频广播诞生地的德国, 已经规定了在二零一五年, 将数字音频广播完全取代目前进行的媒体广播, 虽然在部分地区已实施数字化媒体管理, 但在大多数国家眼中, 依旧认为数字媒体广播只不过是数字化加上几种图文信息而进化的产物。在美国, 对于Fk147标准一直未认同, 反对在美国境内使用此标准, 而是提出“使用同频IBBC—DCB”的模式, 即以现有的多媒体广播发射信号产生覆盖, 利用卫星进行传输的方式。但是由于部分问题无法解决, 一直在进行实验研究阶段。直到步入二十一世纪后, 在研发数字音频广播传输技术得以改良, 才使美国正式确立了IBBC—DCB的标准。

3.2 数字多媒体广播在我国现状

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在我国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对于Fk147标准来说, 我国不会完全采用, 而且此项技术的核心还在由国外企业掌握, 我国需要对此技术实现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条路要走。要想将我国在此技术核心领域中变为主动, 需要研发出自主产权的数字多媒体广播标准, 这样才可以使我国在电视广播领域中的核心系统不被国外厂家垄断。在当前我国和大部分国家都在采用Fk147数字音频广播标准, 但在此基础上, 我国自主研发了数字音频广播的三个重要部件:信号发射覆盖器、信号通道编码器、信号正负调制器。虽然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数字多媒体广播领域上被动的地位, 但是以此为基础, 可以为我国在数字化媒体领域中的发展带来基础作用。

结语:虽然数字音频广播在我国已发展了十余年, 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是在我国发展道路上却走的不远。因此, 还是需要广大媒体工作人员, 抓住形势发展, 根据眼前的实际情况, 发挥自身优势, 与多种产业联合, 找出一条适合我国数字化多媒体广播事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谈黎虹.我国数字音频广播和数字多媒体广播的发展[J].广播电视技术, 2011, 10 (30) :14-16.

[2]张治通.我国数字音频广播和数字多媒体广播的发展综述[J].光盘技术, 2010, 12 (18) :9-12.

[3]谢江浩.加快我国数字音频广播发展的思考[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2, 11 (15) :24-28.

未来数字化广播发展 篇2

四 我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十五”规划及数字化进程计划我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九五”期间成绩斐然 “九五”期间,全国广播电视科技进步、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截止到2000年6月底全国的统计:全国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90.77%;全国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91.93%;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近8000万户,入户率为24.5%;全国广播电视总覆盖人口:近10亿;全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发展“十五”规划与目标

2.1总奋斗目标:亚洲一流、世界前列

2.2“十五”发展目标

a.两化:数字化、网络化(“十五”基本完成,2010年全面完成)

b.三系统:建立强大的无线覆盖及实验系统;建立卫星传输与卫星直播相结合的系统(2003年我国自行发射直播卫星-东方红3号);建立广播电视监测系统(2005年实现对全国所有的1kW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进行监测);

c.一平台:建立中央及地方级广播影视节目平台。

2.3“十五”计划综合指标:全国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95%,其中中央电台第一套为82%;全国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96%,其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为87%;截止到2001年8月,全国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为92.47%,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为93.65%)

2.4“十五”期间全面启动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计划

2.4.1 广播电视中心数字化

目前,部分广播电台、电视台已经更新了一批数字设备,在一定的时期内,模拟和数字两种设备并存,规划要求:到2005年,中央和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基本(80%以上)实现节目采集、编辑制作、播出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

广播电台要广泛采用数字音频技术,应用数字节目制作和自动播出系统,推进广播节目采、编、播于一体的网络化进程;

电视台要广泛采用数字摄、录、编设备,推动数字特技、电脑动画、非线性编辑、卫星新闻采集、视频服务器、虚拟演播室等新技术、新设备;

广播电台、电视台要研究节目大容量存储技术,制定存储格式和检索数据结构规范。力争建立广播影视节目存储系统,形成节目平台,通过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中央、各省实现广播影视节目交换,提高节目数据库利用率,丰富节目源。

2.4.2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系统数字化、光纤化、网络化

加快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干线和分配网的建设和改造,2001年实现全国联网,2002年基本完成省级有线广播电视干线网络建设,2003年实现全国贯通。截止到2001年6月,全国光缆总长300多万km,其中:国家光缆干线网3.2万km,省级光缆干线电视网11万km,市级以下光缆传输网30万多km。

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干线网已经是或者正在实现数字化传输。分配网数字化传输有两种做法,单向传输:只要在原有网络基础上更换数字调制器,网络原有结构可以基本不动,容易实现数字化过渡,但仅能单向传输;实现双向传输业务:需要对原有网络进行改造,虽然过渡时间较长,但是可以一步到位。2005年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亿户,入户率达到46%,城镇入户率达到90%以上。截止到2001年8月,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到8476万户。

2.4.3 首先实现数字(SDTV、HDTV)电视卫星传输与卫星直播

中央电视台卫星传输的第1、2、7套节目于2001年内实现数字化,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并存一段时间,但是第1套节目也于2005年年底,停止模拟传输。

山东、浙江、云南、贵州、四川5省在2002年前陆续实现卫星电视数字化传输,在2005年底前完成过渡,停止模拟电视的卫星传输。至此,我国的卫星电视广播全部实现数字化。

在1999年实现卫星直播电视的基础上,经过对国际电信联盟(ITU)分配给我国大陆3个轨位频率的综合分析,决定优先使用东经92.2°轨位频率。我国将于2003年发射自己的直播电视卫星-东方红3号,建成专用直播电视卫星系统。2005年直播电视用户达到2500万户。

2001年利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建立HDTV卫星传输影院试验系统。

2001年还要建成广播电视专用的VSAT网络系统,作为广播电视新闻采集和安全播出的应急手段。

2.4.4 积极推进有线数字(SDTV、HDTV)电视的播出

数字电视在有线电视网上的传输行业标准已经确定,在一些有线电视网上已经进行过试验,积累了两年多的经验。因此,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具备了条件,和卫星数字传输一样,应该是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切入点。

规划要求:2001年要在有线电视干线网上传输数字电视节目,有计划地在一些有线电视分配网上进行数字电视节目的试验播出。2002年在全国推行有线数字电视的播出,到2005年,拥有有线数字电视接收的用户,应该超过3000万户。

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同时积极开发有线电视网上的数据综合业务,按照综合业务用户占有线电视总户数的20%计算,到2005年应该发展到3000万户。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于2001年4月13日、7月19日、9月25日和10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4次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工作会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选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浙江、江苏、山东、广东、辽宁、福建、山西、四川、湖南等13个省(直辖市)作为首批进行有线数字电视试验的省和直辖市。各省(直辖市)编制的《有线数字电视试验技术方案》由总局科技司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修改、协调后批复实施,决定于2001年11月11日,以中央电视台对全国“九运会”进行多画面、多角度的互动数字电视转播作为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工作的启动标志,全面进行我国的有线数字电视试验技术工作。会议还就有线数字电视推进计划、机顶盒技术系统体制、CA、SI、SMS、中间件、中文EPG、网络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2001年9月,总局组织专家对“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用QAM调制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及CA、SI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和论证。总局批准后,以指导性文件发布执行。

第3次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工作会议上,技术工作组就“有线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选择的总体技术要求”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致意见。10月12日总局召开技术工作组会议对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如CA、机顶盒)进行了选定,供各个试验省市选择。

2.4.5 抓紧进行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和有计划的推进工作

在已经进行研究、论证、试验、分析和验证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工作,2003年可以完成我国地面数字电视DTV-T的频率规划和传输标准的制定,并且开始有计划的在一些重点城市进行试验播出,2005年开始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的播出。我国地面数字电视(HDTV)推进的时间计划表如下:

a、2003年,国内若干省会城市可以试验播出地面数字(SDTV或HDTV)电视,正式颁布标准;

b、2005年,全面推进地面数字电视SDTV和HDTV的正式播出;

c、2010年,全面实现数字电视(卫星、有线、地面)广播;

d、2015年,停止模拟电视广播,完成电视广播由模拟向数字的过渡。

2.4.6 实现数字电视广播的同时,积极推动数字声音广播的进程

需要尽快研究确定我国数字声音广播(含DAB、数字AM和DRM)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和接收的方案和标准。要在部分大中城市进行DAB和DRM单频网广播试验;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数字AM广播标准后,也应该适时进行中、短波广播的数字化,彻底改善声音广播的覆盖和质量。

2.4.7 广播电视

发射系统固态化、自动化是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必要条件

规划要求:调频、中、短波小功率发射机实现全固态化,发射机房基本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值班,有人留守”的比例,在中央和省局管辖的发射台要达到50%以上。

上述规划的完成,将标志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实现。到2010年,我国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将达到97%;我国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将达到98%;我国有线电视入户率将达到60%以上,大约2亿户以上;到那时,我国直播卫星用户也将达到6000万户。

五 天津广播电视科技发展现状及

“十五”数字化规划目标“九五”期间我市广播电视技术事业发展迅猛

我市的广播电视科技进步和事业建设在“九五”期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传输系统、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数字化进程大大加快,在一些系统和技术上有创新,处于领先地位;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广播电视新闻网的建设、电视发射系统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和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采集、编辑、办公、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1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成绩

1.1.1 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

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保持100%;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达到99%,我市“村村通”(行政村)广播电视的任务已经完成。

1.1.2 广播电台的发展

广播电台自办6套节目,日播出达到221小时/日,全部实现调频、调幅双频播出,自制节目能力达到48小时/日,比“八.五”期间增长了35%,有两套节目实现了卫星传输,有五套节目已经在有线广播电视网上试验传输播出。

1.1.3 电视台的发展

电视台自办3套节目,日播出达到48小时/日,自制节目能力达到10小时/日,比“八.五”期间增长了

70%,“天津卫视”实现了卫星传输,可以覆盖全国和部分东南亚地区,目前已经在20余个省会城市和70多个地区落地。

1.1.4 有线广播电视台的发展

有线广播电视台自办4套节目,自制节目能力达到2小时/日,转播36套电视节目(中央、各省卫星节目),开办了部分数据广播业务。

1.1.5 天津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天津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于1998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2000年8月已经通过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验收和技术鉴定,完成了科技成果登记,并已获得天津市2000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的建设和技术系统中,我们在全系统(从播出到卫星接收)数字化,在采用编码、复用、QPSK中频传输、全固态高功放、外部功率合成技术、9m修正环焦卫星天线和在中波发射台内科学地解决了中波辐射及干扰,突破了以往的技术禁区,成功地建成了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这些先进技术和经验,达到了国内第一,甚至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

1.1.6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正在逐步理顺关系,完成主干线光缆建设2200多km,部分完成了“3环1线”和市区6个“子环”的建设,初步形成以光缆为主、MMDS为辅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系统,并且已经与国家有线广播电视网联接,成为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组成部分。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150万户,其中市区达到80%,区县达到33%。

1.2广播电视中心的数字化取得显著成果

1.2.1 无线电视台

3套自办节目的播出中心已于1998年10月1日全部实现数字化播出;部分节目采用了计算机硬盘播出;前、后期编辑与制作设备的数字化程度达到30%;完成了大演播室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建成了虚拟演播室;具备了10迅道的数字化(SDTV)转播车。

1.2.2 有线电视台

3套自办节目的播出中心(视频系统)已于1999年12月28日实现了全数字;部分节目也采用了计算机硬盘播出;前、后期编辑与制作设备的数字化程度超过了50%。

1.2.3 广播电台

在音乐、交通两个频道采用音频工作站播出,实现了数字化;广播新闻系统的采编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

1.3传输、发射系统加大了技术改造,逐步实现全固态化

传输系统:基本实现光纤化,形成以光缆为主,微波为辅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输体系,传输设备基本数字化(部分设备为非广播电视数字标准格式和接口规格)。

发射系统:电视发射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实时控制,40%的频道、25%的发射机实现了全固态化;调频发射系统66%的频道、50%的发射机实现了全固态化;北京、天津和廊坊3地区的DAB广播发射设备已经完成了安装和调试,并进行了试验;中波发射机的全固态化程度比较低。

2、天津广播电视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数字化进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作为既有喉舌功能又有产业功能广播电视科技,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2.1天津广播电视科技发展“十五”计划总体目标

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固态化、智能化;充分利用卫星、无线、有线、微波等多种技术手段,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积极推动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播出质量。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各种先进技术,积极开发视频、音频、数据等综合业务。开展信息服务,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2.2“十五”期间,天津广播电视科技发展计划及具体实施措施

全面加快广播电视全数字化进程 2001年上半年,完成广播中心采编、制作、播出及管理全系统数字化(95%)、网络化、自动化,并于9月1日正式启用运行。

“十五”期间,市级广播达到10套节目的播出能力,播出时间由2000年的221小时/日增长到304小时/日,节目制作能力由2000年的48小时/日增长到72小时/日。

加快电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进程。2年内,市级电视广播实现电视中心采、编、播数字化、网络化。继续推广数字特技、电脑制作、非线性编辑、视频服务器、虚拟演播室等新技术的应用,力争全面向数字化过渡,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的能力和质量。积极探索和准备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制作。“十五”期间,市级电视(含有线)自办节目从现有的6套增加到8套,自制节目能力从目前的12小时/日提高到28小时/日,播出时间从目前的100小时/日增加到180小时/日。

进行信号传输数字化改造。力争在2002年实现统一格式和接口的全数字传输,形成集光缆、电缆、微波等多种手段的数字信号传输网。开展数字音频多媒体广播(DAB/DMB)。在2000年启动京、津、廊坊地区数字音频广播单频先导网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正式播出数字音频广播,开展数字多媒体广播试验。跟踪新技术发展,研究地面无线数字电视SDTV(普通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和数字调幅广播DAM技术,创造条件开展实验,争取在2005年前,成为全国较早开播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和数字调幅广播的地区。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计划,我市作为首批进行有线数字电视试验的省(直辖市)之一,已经编制完成了《天津市有线数字电视试验技术方案》。

天津市有线数字电视试验技术系统将于2001年12月启动,一期工程以3个8MHz模拟频道为基础,开展数码影院、涉外节目、视频点播、股市在家、新闻快递、电视黄页、电视杂志、TV GUIDE、下载乐园等9大项业务。

推动音像资料的数字化存储进程,逐步建设市级广播电视节目交换平台,实现音像资料的电子交换及长期保存。

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化建设和综合业务的开发

“十五”期间,全面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按照“天津市有线广播电视总体规划”和“天津有线广播电视专用网技术方案”完成覆盖全市的有线广播电视光缆骨干网(3环1线)建设,建成6个2级光纤子环网;加快市区HFC网络的双向改造,建设高性能的分配网;在大规模住宅小区的分配网建设中,近期按每个光节点覆盖1000户设计建设,随着交互业务的发展与需要,逐步升级到500户;积极、努力扩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005年前达到260万户,达到全市总户数的80%以上,其中市区入户率达到95%;增强有线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增加网络传输节目量,从现有的40套电视节目增加到60套,广播节目达到10套;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网络自动化监控。

加速区县光缆网和HFC网络建设,“十.五”期间完成区、县至乡的联网,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十五”期间区县入户率达到70%以上;积极进行网络双向改造,提高网络传输质量和综合开发的能力;统一技术体制,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体综合发展。

加紧有线广播电视网上的综合业务开发,除广播电视业务外,开办图文电视和大容量数据广播;开展远程教学、远程医疗、会议电视、视频点播、电子商务等交互式服务。

建设广播电视网站和镜像站点,建立运营级IP城域网,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ISP)和信息服务(ICP),开展音、视频节目网上广播等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上宣传,向社会提供服务。

完善内部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在局机关、电台、电视台各自局域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全局联网,实现全局办公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及节目采编网络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局域网上实现信息发布、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开展视频、音频信息服务。

积极开发无线的数据传输业务,利用调频附讯道、电视场逆程等资源,开展数据广播型综合业务服务;利用卫星资源开展数据广播;跟踪研究数字技术的综合业务开发。加快自动化进程

完善广播电视的播出中心、传输、卫星、发射设备的计算机实时控制系统,做到无人值班、有人留守,全面实现播出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

技术和设备改造

完成全部中波发射机及部分实验中短波发射机的全固态化更新改造,进一步扩大广播覆盖,提高播出质量,实现安全播出。开发利用实验频率资源,发展广播,带动实验。

对电视发射设备及附属配套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数字化升级,提高固态化比例,为地面无线电视的数字化打下基础。

引进新闻采访车、卫星移动上行站等先进设施,新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的大型演播室,保证高水平广播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和播出。

加强监测工作

按照“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规划”的要求,建设先进的、完善的广播电视监测、检测中心,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和技术指标进行有效、快速、准确的监督。实现监测网络化、自动化,与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联网。

3、天津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人才问题

广播电视数字化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需要大量具备相应技术和知识的人才,甚至需要专家级的顶尖人才,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局大专学历以上的技术人员,占全体技术人员的76%,而且,专业结构不合理,有的专业空白。

规划中要求:到2005年前,广播电视科技事业需要80~100名研究生或经过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人才。目前,已举办技术研究生课程班,培训40多名技术骨干。

人才引进、培养、锻炼、考核和用人机制、管理机制的改革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措施。

3.2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我局在“九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不小的发展,技术和业务使用的建筑面积增长了2.8倍。但是,基础设施的不足和水平的落后依然存在,如不能解决,可能会制约我们技术和事业的发展,影响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实现。

3.3加大投入问题

广播电视数字化技术含量大,投资也大。因此,应根据我们的实力和实际,合理加大数字化方面的投入,分期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引入改革机制,利用经济关系的作用,促进数字化进程。

3.4内外合作问题

广播电视数字化关系到政府、科研、大专院校、产业、市场等诸方面。应该采取上下结合,内外合作,政策倡导,行政引导,市场运做的办法,共同推动天津市广播电视数字化的科研、技术、事业和产业的全面发展。

3.5广播电视系统体制与机制问题

未来数字化广播发展 篇3

[关键词]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

1 引言

从近些年来看,我国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的国际社会地位不断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增强为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科技的快速进步,这也无疑推动了现代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生活的环境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数字化阶段。而且,网络数字化也成为当前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与之前的卫星数字广播电视、有线数字广播电视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当前强大的资源覆盖系统。

2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定义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是指影像、资料通过网络数字为媒介,将各种视屏信号、音频信号等数据结合起来,以更加快捷、方便的形式传播。而这一种传播方式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一步步的朝向普遍化的方向发展。

3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现状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资讯传播技术,它的作用是在视屏资料录制结束以后,将各种与视频相关的信息加以整合,并以网络作为平台播出,这一种媒体传播方式在当今社会逐渐的被人们认可,生活当中,人们也越来越依赖这一种媒体形式来接收外界讯息。

从某些方面来说,网络数字化技术从原理上改变了最为传统的电视数据传输的形式,原来传统的电视数据传输模式大部分是采用时间轴取样和广播电视信号模拟取样进行操作,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快速崛起意味着以前传统的电视取样将会成为过去式。

4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及优势

4.1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的保真性能好

那什么是保真性能呢?保真性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够抵抗较强的外部干扰,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视屏最初的图像、音质质量。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媒体介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对科技不断追求的结果,所以在保留图像、影像、音频等的质量上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可谓效果最好。

4.2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

网络数字化时代电视广播技术的优势还有其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更加高效。系统是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能够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一个良好的运作系统可以为广播、电视的正常播放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网络数字化引用了现今最为稳定、高效的技术,编入到整个系统当中,确保了整个广播电视的正常运作,也以其优良的技术水准为网络时代下的数字电视媒体做了最好的基础。

4.3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将远程编辑流程简化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优势还有就是可以将远程编辑流程简化。这一大优势的发现给实际操作的工作人员减轻了不少负担,让工作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加容易、简单。在实际的操作当中需要工作人员把编辑的信息下载下来,经过加工以后在传送到编辑处。但是现在的运程编辑技术应用欠完善,因而针对缺陷问题,有关部门或技术人员应及时改进广播电视技术,以对远程编 辑技术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促使广播电视技术更加完整化、方便化以及高效化。

4.4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实现了资源共享

从当今发达的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行业来看,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还实现了资源共享,因为我国民众众多,资源共享能够及时的让一些咨询得到很好的扩散,这项优势提高了网络数字化电视广播的活动效率。在实际的情况当中,网络数字化充分的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信息达到了高度共享,为人民的生活、工作、娱乐带来了方便与快捷。就提高活动效率而言,数字化广播电视与网络相连后,不仅仅提高了广播电视的资源、信息扩散,无形之中还促进了我国数字信息化的发展。

4.5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中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

上面我们也有提到,系统是电视、广播运行的关键,说到系统,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系统数据当中的处理软件,在实际的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当中软件的应用也是非常关键的。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此类的处理软件,其中“CQDP 场 形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就是利用 记录的数据,由CQDP场形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对各类实测距离、角度等进行自动计算和保存,再根据节目组具体的需要,软件自动筛选数据,通过计算的精确性,为下一个环节绘图准备。

5 结语

由上观之,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当前的网络数字时代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针对广播电视行业做一定的研究与谈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将广播电视系统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时代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媒介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云鹏.试析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3(1).

[2]胡建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分析及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 2015(13).

作者单位

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章丘分公司

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思路 篇4

1 FTTB+LAN技术

所谓FTTB即Fiber to the Building (光纤到楼) , 它是利用数字宽带技术, 光纤以太网直接布设到小区里的楼栋内, 再通过五类线到各个用户。采用光纤到楼的接入方式, 初期投资成本较高, 投资回收过程漫长, 施工工期较长;每户需增加一根五类线入户, 适合新建小区开展。该方案完全新建一张数据网, 承担日后用户的宽带、视频点播等需求, 对原有有线电视网络无任何影响。但维护上得同时维护两张网, 后期的维护成本亦较高。

2 Cable modem技术

Cable modem技术是一种完全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的一种宽带接入技术, 称为电缆调制解调器又名线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接入技术在北美的应用较多, 美国有将近6 0%的宽带用户在使用该技术, 在中国也有相当大的用户数量。但由于该技术对H F C双向网改造和建设的工程技术要求很高, “漏斗效应”产生的汇聚噪声, “汇聚均衡”引发的电平差异等问题比较难于解决, 因此除非增加C M T S头端, 控制每个头端所服务的用户数量, 否则无法实现网络大规模的运营。

3 EPON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技术) 技术

P O N的技术在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中早有简单的应用, 一点到多点的网络结构被有线电视传输行业所熟知。相对前两种接入技术而言E P O N技术有较大的优势:一方面节省了光纤资源、减少了网络维护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大大节省了建设成本。因此E P O N技术已经被中国网通以及广大有线电视运营商所接受。该技术的应用使光纤到户的理想可以逐步变为现实, 10Mbps甚至100Mbps带宽可以进入家庭。

E P O N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新建小区的宽带接入技术, 可以直接用E P O N+L A N技术取代FTTB+LAN技术, 实现EPON到楼, 再利用五类线方式进入家庭。

第二种情况是针对已交付的小区, 不方便敷设五类线的情况下可以采用EPON+BIOC/EOC技术。

BIOC/EOC技术是采用OFDM与自适应Q A M技术, 将以太网信号经数字调制到射频频段 (950MHz~1050MHz) , 与电视信号混合, 一起通过同轴电缆分配网传输, 在用户端将电视信号和数字信号分离后, 再把数字调制信号还原为以太网信号。

这样可以利用原有的同轴电缆网或加以适当的改进, 就可以实现宽带接入。因此EPON+BIOC/EOC技术的发展应用为有线电视网络宽带化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同时, 探讨了多年的1 5 5 0 n m光接入光接入技术替代1 3 1 0 n m光接入技术的话题, 也因为E P O N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而有了一个圆满的答案。

1550nm光接入光接入网技术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 1 5 5 0 n m光接入传输可以解决长距离传输的问题, 这是1 3 1 0光接入技术无法比拟的。在我国应用1 5 5 0 n m光接入技术传输模拟信号, 全频道传输最远距离已经超过2 6 0 k m, 应用的技术主要是采用射频频率分割技术结合BKtel公司ES10光发射机双波W D M传输, 加上色散补偿技术优化系统指标;QAM信号传输可达400km。

(2) 由于1550nm光接入光纤损耗小加上掺铒光纤放大技术的应用, 1 5 5 0 n m光接入传输可以覆盖大量的光接点数量。随着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化进程的加快, 单个光接点的覆盖范围正在逐步减小, 光接点正在逐步靠近家庭并最终走进家庭。这也说明需要大量的光功率来解决这个问题, 显然1 5 5 0 n m光接入具备这个优势。

(3) 1 5 5 0 n m光接入传输系统指标明显优于1310传输。

(4) 单位光功率成本低, 网络建设成本会大幅降低。

(5) 由于1550nm光接入技术的应用, 光传输系统会变得比较简单, 有源设备应用会减少, 网络后期围护工作相应减少。

由于EPON的网络结构与HFC网络结构基本一致, 都是点到多点的结构, 因此, EPON与HFC网络可以很容易地叠加到一起。EPON通过1550nm波长传输有线电视信号, 1310nm和1490nm波长做为数据上下行传输, 从而在一根光纤中实现E P O N数据网与H F C网络的集成。

各种技术方案对比如上表1所示。

总之, 新技术的应用为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并最终使有线电视网络早日建设成为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成为可能。广大有线电视运营商应抓住这个契机, 充分认识到来自各方面竞争的压力, 建设好广电网络, 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用户、服务于社会。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有线数字电视改造的几种技术思路和方案, 包括FTTB+LAN技术、Cable modem技术、EPON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技术) 技术、1550nm光接入光接入网技术等, 详细对比了上述几种组网方案的优缺点, 探讨了符合各个地方实际情况的组网方案, 为传统的有线电视改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的数字电视产业模式指明了思路。

未来数字化广播发展 篇5

(2011-2013)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司法分校自2003年合并组建以来,在中央电大和广州电大的指导下,经过七年的努力,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教学质量、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推进广州司法政法系统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根据中央电大和广州电大对电大教育发展的要求,结合创建示范性基层电大和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广州电大司法分校未来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终身教育、开放教育的理念,以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司法政法行业系统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电大教育为宗旨,以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的职业人和辅助型人才为根本,以面向社会、司法政法行业系统为办学方向,致力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扩大开放、提升内涵、强化质量、优质服务、树立品牌,实现科学发展,把司法分校建设成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广州电大系统法学专业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基地。

二、总体目标

以中央电大“创建示范性基层电大”项目为契机,以开放教育为主体,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社会支持服务三种办学功能,形成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办学体系,建立专、本科为主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加大教学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扩大学校规模,逐步完善结构,紧紧抓住“开放性”和“现代化”两大命题,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和人才评-1-

价新标准观,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的数学化、信息化、多媒体、交互式的专业平台,建成卫星电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相配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成为广州市电大教育系统的法学专业的教学资源中心、教学支持服务中心、教学管理中心、考试中心和研究中心,为广州市电大属下的各兄弟分校开设的法学专业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广州市电大系统法学专业远程开放教育的基地、社区教育的基地、终身教育的基地。

三、具体目标和主要工作

广州电大司法分校自建校始,秉承法律教育优良传统,不断探索法律教育之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尤其在中央电大和广州电大的支持下,教育水平、改革力度、社会知名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在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要立足于不败之地,我们还要在下述几方面作出努力。

1、办学规模

(1)人数:在校学生4000人;平均每年招生人数2000人,其中大专学历教育1200人,本科学历教育800人。

(2)结构: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高新技术岗位培训和中等学历教育为辅,以高带低,积极培育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的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

(3)质量:注重学以致用的质量标准,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4)特色: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推行面向社会大众的开放办学政策,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手段支助学习的教学模式和以人为本的、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和全过程服务的管理模式,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

培养新模式。

2、队伍建设

(1)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从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上下工夫,保证学校始终有一支团结协作、廉洁奉公、高效精干、开拓进取、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实干精神的管理队伍。

(2)学校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是:提高学历、开发潜力、培养能力、增强实力。采取积极引进和培训、进修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争取建设一支学科齐备、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总人数在90-100名。

(3)学校对职工队伍的要求是,爱岗敬业、一专多能,鼓励职工岗位成才,并提供时间和经费上的支持和保证,努力打造一支思想好、纪律严、技术精的职工队伍。

3、学校管理

(1)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考核奖惩制、结构工资制,量化目标考核机制,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2)制订和完善各部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强部门责任制,建立和健全监督、评估和反馈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3)不断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强化校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4)重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5)加强学校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的有关条款,实行安全责任事故追究制。

(6)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有关规定,做好预决算工作。

4、硬件建设

我校硬件建设已经完全符合电大教学要求,所有的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所有的教师均配置了电脑,校园网络运行良好。下一步我们将争取改建网络阅览室,充实现有的图书室,扩大电子阅览室,并在西校区建设两个大型的实训场地和多功能的电子阅览室,进一步改造、提升网站平台功能,开发校内办公系统软件,使之成为一个日常办公、业务处理、知识加工和获取以及多种信息共享的平台。

5、教育教学改革

(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结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实际,进行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开放教育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2)修订完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和规章,强化教学过程设计、指导、监控与评估,落实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制订的专业实施细则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

(3)加强对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数字化图书室等现代化设施的建设,改进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保证教学和管理的需要。

(4)坚持多种教学媒体优化配置和综合运用的原则,采取引导和强制相结合的措施,促使教师养成利用资源进行教学的习惯,培养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中央电大和广州电大优质教学资源。

(5)从课题研究入手,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6、深化改革,努力构建辅助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为了主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校将在遵循法律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辅助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尤其在专业设置、管理创新、弹性学制等方面,要开展更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并形成机制性保障。

7、争取多方投入和协作,加强后续项目的建设

我校与广州市司法局律管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广州市律管处属下的律师事务所培养了相当数量的法律人才,接受我校开放型教育的大专本科生有30%在律师事务所就业,学校现与广州市律管处签订了长期协议,为广州市各律师事务所定期分批培养律师助理。(建设项目方案附后)

8、发挥行业优势,坚持我校的行业就业方向和特色人才培养

适应法治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我校坚持行业办学,发挥长期以来积累的就业和教学优势,面向司法行业,培养符合专业特点,适应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以职业能力、技能性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速录技能培训;同时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以适应开放教育的需要。

9、提高质量,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

培养法律辅助型人才不但丰富了法律人才教育的层次,和高等院校法学教育形成互补的和谐局面,也为社会提供了富有特色的法律人才。我们将在师资建设、教学设施上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内涵,自强创新,打造品牌专业,为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及时输送紧缺的法律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进一步发挥司法分校法律教育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司法分校

DAB数字广播的发展与技术特点 篇6

关键词DAB;数字广播;发射;接收

中图分类号TN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12-0166-01

广播是一种非视觉传播媒介,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广播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有必要改善传统广播的音质,提高广播服务的质量。

1绪言

数字广播是广播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传统模拟广播的单一声音业务拓展为能同时传递各种诸如图像、文字、数据、图片及活动影像等数字业务,为传统广播业务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应用空间。

数字音频广播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 是数字广播进展中的一个方向, DAB是人们最初对数字广播进行尝试的成功范例,现已在欧洲成功运行, DAB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广播系统正由模拟向数字化的成功改进,是数字广播的发展方向之一。

2DAB系统发展现状

DAB系统的发展起源于1980年德国广播技术研究所,以Eureka-147系统针对地面音讯广播技术进行研究,并制定Eureka-147 DAB标准,在欧洲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经过多年的试验、改进及标准化后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1995年秋在瑞典和英国正式投入使用,在中国,继1996年广州-佛山-中山DAB先导网开通,于1999年北京-廊坊-天津同步网建成,并于2000年正式开通,目前国内也已经有多家电台开始采用多元化的DAB广播技术。中国利用DAB数字广播传送多媒体影像的实验,成功的使用1.SMHZ频宽传送VCD品质的影像节目。全世界DAB数字广播前瞻技术研究单位对数字广播的未来技术及市场应用走向都将注意力集中在DMB(多媒体业务广播)数字多媒体广播上。由此来看,DAB数字广播将朝向DMB数字多媒体广播的技术方向发展。相对于数字电视,DAB数字广播具有较高的移动接收能力、较低耗电量及较能小型化之特性,产品更能于较短时间内缩小成为模块,从而可植入手机、PDA、车机等移动装置内;因而在移动中撷取多媒体信息的市场应用方向也已渐成形。

DAB系统相比于传统FM广播具有很多优点,从工作频率角度上,DAB可在30MHz~3GHz的频率范围内工作,其抗多径传播引起的衰落能力比较强;此外,在DAB工作于不同的频段(VH F,UEF,L波段),单频网络同步运行的方式可有效节约频谱资源,而且同步网中不需大功率发射机;再次DAB系统可利用地面、电缆和卫星进行覆盖,声音质量可达到CD水平,很适合于固定便携和移动接收;最后它可以是一种多媒体广播,能同时传送多套声音节目和数据业务,也可用来传送活动图像节目。综上所述,DAB系统具有传统FM系统中许多无法比拟的优点。

3DAB关键技术

DAB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1个关键技术是信源编码,在DAB中使用MPEG1声音标准的第二层,适用于32kHz,44.1kHz,48kHz的取样频率;第2个关键技术是信道编码与调制,采用COFDM(Cod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编码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在DAB中,信道编码采用可删除型的卷积编码,编码率可变,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应用条件不同,实施不同的差错保护,对同一种信息,实施相同的差错保护;第3个关键技术是同步网技术,即在不同地点的许多电台之间可使用相同的频率块,频率和时间同步地传送相同的节目,可显著提高频谱利用率,减小发射功率。

4DAB系统发射与接收原理

DAB系统由发射系统和接收机两部分组成。发射系统由信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多路复用器、OFDM调制器和模拟射频等部分组成。接收机由调谐器、DAB解码模块、数据业务解码器、接口及系统总控等部分组成。

由于DAB技术的特点,在DAB系统发射端,输入信号先经过若干个MU-SICAM音频编码器进行信源编码,按照M PEG标准将数据率降低,然后通过复合器将经过数据率压缩的各路信号复合起来,才能送往COFDM编码器和调制器,进行信道编码和调制,产生出中心频率为2.048MHz、带宽为1.536MHz的COFDM基带信号。DAB发射机再将低电平COFDM基带信号变为高电平射频信号,对COFDM基带信号进行频率变换和功率放大,将其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系统接收部分是发射部分的逆过程。接收机先调谐从天线进入的高频信号,然后进行A/D变换,产生的数字信号经过变换,产生两路正交信号,通过信道同步和信道均衡后,送入OFDM基带解调器进行基带解调,再通过复用器将音频信号送入信道解码器解码,接着进行信源解码、音频综合,最后经D/A变换还原成模拟音频。而从复用器输出的数据业务信号,则送入数据业务电路处理,完成数据业务信号的解码和显示。DAB系统接收机原理方框图如图1所示。

接收机的高频部分首先是从分配给DAB使用的频段中,选择出所需要的传送声音节目和数据业务的频率块(1.536MHz宽),然后进行频率变换,将高频信号变为中频信号和基带信号;基带信号接着送入COFDM解调器,以获得相应于发射端通过复合器而形成的传输复合信号;然后经过接收机的同步、复用器、时间解交织和频率解交织、解码、解扰、源解码器等后,再经D/A转换,送出模拟的声音信号供使用。

DAB接收机的任务就是对接收到的信号按照与发射端所形成发射信号相反的顺序进行处理,最后提供音频广播节目和数据业务供用户使用。

5结论

广播的数字化进程正在加速,也是广播发展的必然。DAB广播的试播及运行,也证明了如今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为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国内科研人员正在对此进行不懈的努力,广播技术的数字革命一直在进行,所带给大众的将是更多的惊喜与便利。DAB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能以极低的数据传输率及失真传送CD般音质的立体声节目,除可解决传统模拟广播接收不良及干扰问题外,还能进一步提供无障碍接收的数据服务。今后,收听数字广播不但可以听到接近CD音质的高品质声音,甚至还可以看到经由数字广播所提供的资料信息服务,从文字到图片再到多媒体影像等。

参考文献

[1]ETST. EN301234 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DAB) Multimedia ObjectTransfer(MOT) Protoeol.VI.2.lFRANCE:ETSI,2006

[2]李栋.数字声音广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发展进程探析 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发展进程

新时期,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增加,对信息获取的速度和质量也提出新要求。以往的广播电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而数字技术的诞生为广播电视技术的改革带来无限可能,但是在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广播电视数字化现状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电视用户也位于世界第一,由于人口众多且需求量大,电视机产量也位于世界第一。目前,央视及很多省市地方台都引入了数字传输技术,在我国30多个城市已经实现了电视广播数字化。同时,一些城市也在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数字广播电视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2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优势

2.1 编辑流程方面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对编辑流程进行了优化,其操作更加简单,通过网络平台完成传递、下载、保存等内容,并进一步完善了编辑系统,将工作按照内容进行划分,提高了编辑的灵活性。广播电视技术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可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编辑效率。

2.2 传播技术方面

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实现数字化可以提高其传播品质、优化传播方式,为受众带来优质的播放效果,同时信号更加稳定,不受其他信号或周边磁场的影响,对外界信号具有较强的屏蔽效果,满足了人们对高传播效率和高品质画面的要求。

3 广播电视在数字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1 市场竞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市场性质分析,其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及自由性,但是前提是市场要具有规范性和有序性。据相关调查研究,我国的电视数字网络建设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情况,造成资源浪费,网络覆盖率的重复率也相当高,成为影响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家运行成本会不断降低,市场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导致市场运行不稳定。

3.2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要求的提高,人们更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当前社会文化呈现多样性,人们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人的兴趣喜好都不相同,如果节目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就无法吸引用户,导致市场占有率降低。通过对当前市场分析发现,用户更关注新闻及电视剧,因此,提高节目质量是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用户很反感广告,特别是在播放电视剧的过程中,广告又长又多,会降低用户的观看欲望。长期以往,用户很可能放弃通过电视收看节目,而选择其他收看渠道。

3.3 政府政策

政府要给予广播电视发展一定的扶持,同时也要发挥市场监督者的责任,为商家营造合作共赢、正当竞争的平台。相关公司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与设备供应商、节目供应商及投资商开展合作,形成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公司有序发展。

3.4 产业定位

当前,我国数字广播电视定位比较模糊。对于用户来说,这是重要的娱乐渠道,其自身拥有极大的价值空间。对于广播电视来说,教育和宣传则是重要的组成板块,体现了政策和政治方面的功能,却没有突出经济方面。因此,模糊的定位影响了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对其定位做出适当调整,突出经济特性,推动其发展。

3.5 资源整合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广播电视带来了严重挑战,为了实现盈利,很多公司都采取联合模式来提高竞争力,但是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

4 推动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相关措施

4.1 节约数字成本

为有效加快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让更多的用户使用,就要降低消费成本。而想要降低消费,就要降低数字化成本,只有降低其使用成本,才能进行有效推广,实现广播电视的普及化。不仅要让城市居民使用,也要让偏远山区人们使用,不断扩大其市场,让数字广播电视成为平民消费,让人们可以用得起,进而达到推广数字广播电视的目的。

4.2 丰富节目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传媒领域竞争愈加激烈,如何让用户主动选择广播电视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相关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用户精神生活的需求,一定要不断丰富电视广播内容,根据受众需求和喜好,提供快捷、方便的获取渠道,吸引受众注意力,创造高质量的广播电视内容,同时,还要保证节目健康合法、积极向上。针对付费频道,也要降低费用标准,提高节目品质和内容,让用户感到物有所值,并通过节目提高自身的道德标准和文化素养。

4.3 规范行业制度

我国广播电视市场由于制度不规范,呈现出混乱现状,因此,相关部门要针对这一情况,出台相关法规,对商家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竞争是发展的动力,相关部门要提倡竞争,促进共同发展,但也要杜绝恶意竞争,否则会对数字化进程带来不利影响。合理的制度能够保证电视技术有序、快速发展,因此,有效的管理制度也是推动数字化进程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

4.4 更新广播电视设备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与以往的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为了有效降低使用成本,要对传统的广播电视设备进行改造,降低成本。新设备与旧设备相结合的方式也更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传统的广播电视设备并没有完全淘汰,而是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起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让用户在享受数字化的同时,降低消费负担。

4.5 遵循发展原则

第一,保证节目质量和内容,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创作节目。第二,要对广播电视进行清晰的定位,促进其健康发展。第三,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要遵照经济性原则,保证其性价比,让更多用户选择广播电视,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全面发展。

5 结语

广播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数字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广播电视对人们的影响也会持续加大,相关人员一定要针对人们的喜好和需求,在带给人们更多快乐和享受的同时,推动电视数字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建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分析及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5,(13):52-53.

论广播电视“村村通”未来的发展 篇8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为了解决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问题,而由国家组织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一轮工程于2005年结束。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0年底,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

2008年6月,“中星9号”直播卫星成功发射,同期建成了直播卫星“村村通”节目平台。2008年8月,正式不加密播出48套电视、48套广播节目,主要包括中央和省级卫视节目。2009年12月,建成了直播卫星“村村通”加密流节目平台,与原“村村通”节目平台并行播出。据统计,截至2015年7月,全国“村村通”用户已达2000多万,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为缩小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现行技术特点

2.1 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卫星直播广播电视网是覆盖人口最多、范围最广的广播电视网,符合我国地广人稀、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国情,是提高覆盖水平、改善覆盖质量最直接、快捷、经济的手段,可实现对用户接收的直接管理和节目的内容控制,最大限度扩大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覆盖,切实增强主流媒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2.2 实现广播电视均等化服务的有效手段

有线、无线方式均受地形限制,而一颗直播卫星可以覆盖我国全部领土,为老少边穷地区群众送去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真正让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入千家万户。

2.3 技术成熟便于管理

直播卫星采用点波束隔离技术,将卫星上行地球站的地理位置限制在一定区域内,可应对非法干扰。采用ABS-S安全模式调制技术,确保机顶盒只能接收到我国直播卫星信号。对传输节目实施加密,一机一卡,实行实名制登记管理,可管控每一个用户、每一个机顶盒、每一套节目。利用移动通讯基站进行定位,确保机顶盒只能在批准的服务区域内使用。

3 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节目覆盖不全面

通过对部分地区的调查,许多电视节目在收视效果方面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部分节目在农村难以接收到信号。如中央少儿频道和经济频道等。虽然一些频道可以接收信号,但播放效果相对较差;另外,市级和县级的公共频道信号也偏弱。同时,目前接收直播卫星的机顶盒有村村通、户户通、清流三种,机顶盒的功能、接收的节目套数、信号质量、推广的渠道、价格等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使公共服务的标准、质量大打折扣。

3.2 节目内容难以满足农村居民需要

从国内的广播电视节目来看,许多节目都忽视了农业发展和农村居民所关注的问题,从而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于广播电视的需求。如农村广播电视在节目内容上与农村脱节,大部分娱乐节目内容难以激发农村居民的兴趣和关注。农村居民在劳作一天后,选择的放松和娱乐方式仍然较少。同时,节目内容与农业有关的题材相对偏少,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农业知识的需求;加之一些农业节目针对性偏弱,无法实现文化传播目的,使农村居民增收致富的作用仍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3.3 非法机顶盒蔓延

为节约建设和运行成本,我国直播卫星启用之实,采取了不加密的方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一些企业为了谋取利益,违规生产并非法销售直播卫星接收设施,造成非法机顶盒泛滥,影响了“村村通”的健康有序发展。

3.4 维修服务网络不完善

实践中,由于乡(镇)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较少、专业技术知识缺乏,边远地区群众也缺乏专业技术知识、自行调试能力不足,一旦在使用中设备出现了问题,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往往要等数日才能完善。特别是常见的信号差、无信号等问题。

4 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未来的技术趋势

4.1 运用视频压缩新标准、开发Ka波段等新技术

使用更先进的视频压缩新标准(如AVS+标准)传输卫星电视,有效降低通过卫星发送广播电视节目对转发器带宽总量的需求,以节约卫星频带资源。同时,随着我国电视高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开展Ka波段的频带带宽资源。

4.2 推进卫星广播影视双向交互应用

充分发挥卫星广播电视方式由点到面、单向、大面积覆盖等优势的同时,可进一步尝试与地面电信网、互联网和无线数字电视相融合,逐步实现广播影视节目的点播、交互功能。

4.3 发射中星9号直播卫星备份星

我国利用直播卫星覆盖边远农村地区已实具规模,用户达5000多万,一旦直播卫星出现故障,将造成广播电视信号中断,所有用户的收看收听都会受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发身中星9号直播星的备份卫星,并加强对我国重点海域的覆盖能力。

5 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未来的业务趋势

5.1 增加传输高清电视和3D电视业务

一方面,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收视选择;另一方面,将空置的直播卫星转发器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避免转发器带宽资源的浪费。

5.2 地方节目上星定向落地

直播星央视+省级卫视为主的节目内容体系仅满足了基本收视需求,构成我国收视主体的各省级个性化频道并未包含其中,老百姓有收看本地节目的强烈需求;而且地方广播电视节目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覆盖较为困难且成本很高,通过卫星直播传输,定向覆盖本省用户,可双双节约传输成本,提高地方节目覆盖率。

5.3 开展增值服务

为调动产业链各方的积极性,在做好现有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同时,还要拓展服务内容,增加付费频道等增值业务和高质量节目,可以优先选取部分气象、科技、教育、健康、影视和生活服务类等比较适用农民群众收看的付费频道,上直播卫星户户通平台,供用户选择收看;还可以与电影院线合作,通过直播卫星将最新的电影传到农户家中去。

6 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未来的管理趋势

6.1 加强媒体支持

加大农业节目发展力度,明确划分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界限,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引导媒体综合分析农村、农民、农业需求,建立媒体与农村的相同利益点,大力支持农业节目。根据农民的需求安排节目、规划播出时间,平衡娱乐节目和知识性节目的数量,增强用户的自由选择范围,使农民通过观看、收听,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增收致富能力,健康愉悦身心。

6.2 加强运行维护

一方面,基层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定期巡检,受理、发现并及时处理普遍性的技术性问题。另一方面,强化对乡(镇)广播电视管理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技术,确保农民反映的信号差、无信号、调频道等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6.3 加强资金保障

重视广播电视配套设备设施建设,提升发射机的发射功率,尤其是信号覆盖面积偏小的广播电视频道,实现农村广播电视信号的良好接收。注重确保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均衡性,解决农村内部一定程度存在的媒介接触分化问题。

7 结语

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当前及今后的推动中,要主动顺应技术、业务、管理趋势,进一步实现“村村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切切实实使人民群众享受到均衡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楠.中国卫星直播广播电视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展望[J].运营管理,2015(8).

[2]李海江.在新农村建设中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J].信息通信,2012(3).

广播电视音像档案数字化发展浅谈 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音像档案,数字化

1 引言

音像档案指有保存价值的以音响、形象等方式记录信息的特殊载体, 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 亦称声像档案、视听档案等。在日常社会活动中, 并不是每个部门都能形成音像档案, 这类档案主要产生于广播电视等宣传部门。而只有科学有效地管理好这些音像档案, 才能使其成为广播电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广播电视音像档案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音像档案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 能够通过声音、画面等方式, 给予人们视觉、听觉的直观感受, 达到观其形、听其声。二是载体形态多样化, 音像档案的载体通常为磁性介质, 即DVD、VCD以及各种规格的录音带、录像带等。三是使用时依赖配套的录音、录像设备, 音像档案载体形态多样, 相应的配套设备也各不相同。

目前,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及新型数字化摄录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广播电视音像档案呈现出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为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数字化符合广播电视音像档案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音像档案是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 通过摄录设备将声光信号转为电信号, 再将电信号转为磁信号存储于磁带中。

(1) 传统音像档案从形成到归档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

档案采集人员必须能熟练掌握专业摄录设备的使用技术, 具有光影、构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同时还要熟悉前期录制、后期编辑、安全存储、归档管理等复杂的工作环节。

(2) 传统音像档案对保管条件要求苛刻

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磁性材料容易产生发霉、粘连、磁粉脱落、噪声噪点加重等现象, 尽管采取了许多技术措施, 但音像档案仍然难以长久保存, 理论上保存期限大多不超过50年, 而在实际工作中保存时间更短, 一般仅为10~15年, 大量的音像档案面临永久消亡的危机。

(3) 相对于文书档案, 传统音像档案较为脆弱

在保存过程中, 档案保管人员通常采取倒带的方式避免载体变质, 可这样做会严重影响音像信号的清晰度, 档案中的部分信息容易缺失。传统音像档案还对播放设备存在依赖, 随着技术发展, 传统的音像系统和设备正逐渐被淘汰, 能够正常使用的越来越少, 存放在传统音像介质的珍贵音像档案面临着无法读取的危险。

(4) 传统音像档案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广播电视行业的特性导致这个行业会经常产生大量的音像档案, 而传统的音像档案载体信息容量小、体积大, 大多数电台电视台的音像资料管存放空间有限, 因而音像档案很少做备份处理。而且为了避免反复利用造成音像档案光磁信号的衰弱, 绝大部分音像档案都不对外公开, 只是静静地躺在档案馆的架子上, 并没有积极发挥出档案的价值。

3 广播电视音像档案数字化是广电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1 数字化提高了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数字化后, 面对数字技术支撑下以0或1数据流形式表现出来的音像档案, 档案管理员就可以在集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上, 利用计算机结合其它技术完成音像档案管理操作, 这在减轻档案管理人员工作量的同时, 也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

3.2 数字化能够解决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的存放问题

数字化后, 音像档案所占的物理空间要大大少于传统音像档案所需要的保存空间。要是再采用压缩技术, 那么数字化还可以压缩音像档案的存储空间, 这就解决了原来广播电视音像档案超大存储容量的存放问题, 同时还避免了传统音像档案的恒温、恒湿等难题, 节省了保存成本。

3.3 数字化为广播电视音像档案安全存储提供了有效的保护手段

数字化的音像档案存储介质虽然也有一定的保存期限, 但其备份起来非常方便, 因此, 通过及时备份便很容易解决因超期存储而致档案坏损的问题。许多珍贵的历史音像档案因老化、信号衰弱、影像质量变差, 甚至面临着损毁风险, 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有效的修复手段, 通过音视频修复系统成功抢救了数量众多的濒危历史音像档案。更为重要是数字化的音像档案通过计算机以文件的形式读取, 这是一种无损性的使用, 完全避免了传统磁带那样因为多次使用产生信号衰减损坏的情况, 有效地保护了音像档案的存储安全。

3.4 数字化可以解决广播电视音像档案对播放设备的依赖

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 传统的音像播放系统和设备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能够正常使用的越来越少, 这对存放在模拟音像带上的珍贵广播电视资料来说无疑是一种噩耗。这意味着那些珍贵音像档案料将面临永久丢失的危险。经过对传统音像档案的数字化转存, 实现了统一的计算机读取, 规避了由于播放设备损坏、缺失或者遭淘汰而致使音像档案等同报废的风险, 摆脱了广播电视音像档案对播放设备的依赖。

3.5 数字化便于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的查找与利用

在广播电视音像档案数字化后, 档案原件会转变为电子档案形式保存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资料库中, 以便日后反复利用。基于这一平台, 档案的查询利用不再成为难题, 档案利用者甚至不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辅助便可自行完成, 档案管理员只需要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对查询者进行权限设置后, 查询者便可在系统中检索并在线浏览所需要的节目资料, 既节省了调阅时间, 又保护了原始档案的完整性。除此之外, 数字化的音像档案还将多人同时查阅变成了可能,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音像档案的利用率, 节约了节目制作成本, 真正发挥了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的自身价值。

4 构建广播电视音像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

全面实现广播电视音像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能逐步完成。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与传统管理系统相比, 虽在规模上进行了优化整合, 但系统功能结构并没有缩减, 系统本身有着一套完整的数据归档保存工作流程。

4.1 音像档案的数字化采集

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的首要任务就是音像档案的数字化采集。传统音像档案的音视频资源都是在磁带和录像带上以模拟信号的方式记录保存的, 因此系统首先通过计算机软硬件, 将这些模拟信号记载的信息转化为可为计算机存储的数字化信息, 并以一种文件格式和编码格式保存在数字化介质上。

4.2 编目

实施音像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难题是编目, 没有良好的编目, 就无法保证有序的音像档案存储, 更不能满足未来的检索与利用。数字化编目工作指为揭示、报道与检索的目的, 依据特定的规则与方法, 对档案信息的形式与内容特征进行描述、标引并使其有序化的工作。相比于传统的档案编目工作, 数字化编目不仅在于提供传统的检索工具, 还在于认识、揭示档案内容。按照一定的编目规范和标准 (这里主要包括编目规则、元数据集、分类表、主题词表等) 对各类音像档案进行科学编目, 把无序的信息变为有序的资源。通过对音像档案内涵进行充分揭示和标引著录, 大大提高了其检索效率, 对于档案的有效再利用将产生深远影响。

4.3 检索与下载

经过编目之后, 档案利用者便可通过检索软件, 方便、快捷、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视音频资料, 并可通过检索系统提出调用或者下载的输出请求, 系统将根据利用者的要求, 迅速在硬盘阵列中定位所需音像档案的位置, 然后进入外部浏览网络被利用者使用, 满足档案利用者的查阅需求。

4.4 存储管理

利用存贮管理控制系统, 档案管理员能够监控整个存贮系统的数据存贮情况, 掌握档案数据迁移回迁等信息。可以通过设置适宜的存贮、迁移策略, 实现对音像档案数据流的近线或者离线管理。

5 结束语

广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要适应新技术、新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数字化, 与时俱进地做好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管理工作, 更好地实现档案的价值, 为广电事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家真.声像档案管理与保护.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2]卢新焰.声像档案及相关概念辨析.现代声像档案, 2005 (01) .

[3]王颖.广播电视档案的电子信息化管理研究.电子世界, 2013 (21) .

未来数字化广播发展 篇10

1 网络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之前在播放广播电视节目时, 传播的是模拟信号, 这种信号在传播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且信号强度较差, 一些偏远地方和山区很难接受到这些信号, 即使收到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声音和电视画面也已经变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传统的广播电视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 网络数字化技术应运而生, 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播速度和质量, 使用户能够收听到更高质量的广播电视, 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2 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使以前的模拟信号传输方式被取代, 转化成了网络数字化信息的传递, 这种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将电视的视频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 二是将广播电视的音频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

2.1 电视视频信号的网络数字化技术

将电视视频信号进行转化时, 将其转化成为一连串的数字信号, 且这些数字信号之间有离散性的特点。与模拟信号相比, 网络数字信号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能够使广播电视的视频信号不受外界的干扰, 使其得到快速的传播和转化。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就是通过对视频信号进行量化和编码, 然后对其进行传输。根据相关的定律, 在信号取样时, 为了确保所取样的信号能被完美地复原, 需要保证信号传播的频率是宽带信号的2倍。不过对于PAL制电视信号来说, 在进行数字化处理时, 需要确保所选取的采样频率为彩色副载波的4倍, 且为了减少广播电视的噪音, 使视频的原图像更加清晰, 最好将它们进行联锁。电视视频信号采样完成后, 需要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时间轴上的脉冲信号, 并对这些脉冲信号进行离散化的处理, 然后利用数字表示其幅度值, 最后对幅度值进行量化处理, 主要目的就是舍零取整地对幅度值进行分级。视频信号在得到量化后, 可以将其转化成数字编码脉冲, 以利于其更好地传播。

对于采样的视频信号进行量化后, 在进行表示时往往使用n个比特的二进制方式, 这样能确保视频信号的量化值与二进制的数字字节进行完美对应, 之后再经过相应的排列和组合得到相应的数字信息流。在D/A转换中, 对于数字信息流, 利用低通滤波器能够可以通过反向流程对采样的信号进行恢复。对于所传播的视频信号, 如果数码率较高, 在传输时就需要由高频传输渠道进行传输,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信号的传输错误和丢失。

2.2 电视音频信号的数字化技术

网络数字化技术除了需要对广播电视的视频信号进行传输外, 还需要对广播电视的音频信号进行传播, 这样才能保证广播电视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对于网络数字化音频信号的传播, 主要是通过A/D和D/A变换的准确性来判定传播质量的。在对电视音频信号进行采样时, 由于宽带和信号比与动态范围的图像信号不同, 因此采样时所使用的频率与量化和图像信号不同。对于音频信号取样的质量, 决定着广播电视播放时的声音质量, 如果取样存在问题, 那么进行播放时就会存在着噪音和杂音。因此, 相关人员在进行音频信号取样时, 往往会选择高于模拟信号两倍的音频信号, 这样才能保证电视音频信号的取样具有更高的质量。

3 结语

在网络信息化这一时代背景下, 广播电视行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将网络数字化技术更好地应用其中, 因为只有将广播电视与网络系统进行紧密的结合, 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更加多元化的节目内容。因此, 作为相关人员, 需要加大对网络数字化技术的研究, 以确保将这一技术更好地应用到广播电视中, 最终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 传统的电视广播播放技术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出现,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观赏需求, 且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因此必将成为将来电视广播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对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进行研究, 以期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永锋.浅析数字传输技术在提升广播节目质量中的运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2 (6) .

[2]郭大治.试分析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 2 (24) .

未来数字化广播发展 篇11

关键词DRM;数字调幅广播;发射;接收

中图分类号TN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12-0187-01

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数字化是一个趋势,以往用模拟技术实现的各种通信系统现在都已经或者将要用数字系统来代替实现,因为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同样,调幅广播的全面数字化也是一个全球的大趋势。

自1920年11月世界第一座广播电台在美国诞生以来,无线电广播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中波调幅广播(AM)是一种以地面波绕射传播为主,电离层的反射传播为辅的传输方式。它从电子管发射机和接收机,到目前普遍使用的全固态发射机和集成程度很高的接收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初期打下的广大听众基础,现如今正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正在逐渐萎缩。听众已经不满足于单声道的AM广播了。但是AM广播以其传播距离远,覆盖面积大、收音机简单价廉,容易普及等优点有着明显的优势。

随着全固态发射机的广泛应用,不但大大提高了中波广播的质量,也减小了设备的能耗,提高了效率。

在覆盖范围更为广泛和有效的模拟调幅广播领域,其原有缺点的存在,影响着其推广和使用。所以,应对这些领域进行技术改进和更新,使用数字技术等手段更好地利用原有的资源,DRM系统便应运而生。

DRM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的名称,由其开发的30MHz以下的长、中、短波数字声音广播系统称为DRM系统。世界范围内共提出了5种不同的数字调幅系统建议,分别是:法国天波2000系统、法国CCETT/TDF系统、美国中波IBOC DSB系统、德国数字音乐DMW系统和美国VOA/JPL数字短波系统。其中,前3种系统属于OFDM多载波并行传输方式,而后2种是属于单载波串行传输方式。

在以上5种不同的数字调幅系统中,试验最充分成熟的是德国的数字音乐之波DMW系统和法国的天波2000系统。前者是基于单载波的串行传输系统,接收机稍复杂,但发射机效率高;后者是基于COFDM的多载波并行传输系统,实施灵活性强,但发射机效率比单载波低。二者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都已达到实用程度,具有相近的传输质量和能力。

1DRM技术特点

DRM系统有着传统AM广播的很多优点,首先DRM系统工作于30 M Hz以下的频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中短波频谱资源,穿透能力和绕射能力很强,覆盖范围大,适合于移动接收和便携式接收;其次,在保持相同覆盖的情况下,数字调幅发射机比模拟调幅发射机的功率低,提高了发射机效率和经济效益;再次,在保持现有带宽9kHz或10kHz的情况下,利用音频数据压缩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调幅波段信号传送的可靠性,增强抗干扰能力,消除短波的衰落,显著提高调幅波段信号传送的音质;最后,在所规定的带宽内,可以同时传送一路模拟信号和一路数字信号,便于逐步向全数字广播过渡,也能够提供附加业务和数据传输。

2DRM关键技术

DRM使用MPEG4 AAC(高级音频编码)作为其音频压缩方法,并将其与SBR(频带复制编码)技术相结合,构成能力很强的压缩方法。复用情况比较复杂,包括信道复用、帧复用、业务复用、数字复用等。

在信道编码方面,在DRM中使用的方法与DAB完全相同,使用约束长度为7的可删除型卷积编码,对传输的数据流实施等差错保护或不等差错保护。数字调制方式采用OFDM和QAM调制相结合的方法。

与单载波系统相比,OFDM结构简单,成本低,无需复杂的均衡器。OFDM的抗干擾能力强,通过多载波的并行将N个单元码同时传输,来取代通常的串行脉冲序列传送,有效地防止了因频率选择性衰落而造成的码间干扰。OFDM带宽利用率高,合成信号的频率非常接近于矩形,因此频谱占用率可接近于100%。

3DRM发送和接收

DRM系统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源编码器和预编码器可将各种输入音频数据流编码压缩成合适的数字传输格式;多路复用将保护等级与所有数据和音频业务结合起来;信道编码器增加一些冗余信息,实现准确无误差传输;映射单元定义了数字化编码信息到QAM单元的映射;交织单元将连续的QAM单元展开为在时域和频域都分开的准随机的单元序列,以便提供在时间-频率弥散信道中的可靠的传输;导频发生器提供一种在接收机中得到信道状态的方法,估计信号的相关解调;OFDM单元映射器将不同等级的单元集中起来并把它们放在时频栅格中;OFDM信号发生器使用相同的时间标记体现时域的信号,来传送每一组信元。至此,发射端的信号完成编码映射功能。传输时调制器将OFDM符号转换为模拟形式,最后通过发射机发射出去。

图1DRM系统结构概貌

接收时,按照相反的顺序来进行解调解码即可得到源端的数据,以进行回放播音。接收机信号流程如图2所示,高频部分接收从天线传来的信号,按照与发射端相反顺序进行处理,即可得到原始音频数据输出。

图2DRM接收机原理结构图

4结论

新的DRM广播系统考虑到从模拟广播到数字广播的过渡阶段,直接利用现有的中短波发射机和信道,不仅可以达到很好的音质,还能够实现与原有模拟调幅广播节目的同播,不占用新的频点,节省了频谱资源,接收机可采用现有的中短波收音机或新的数字收音机,价格低廉,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J.C.Pliatsika. C.Skoukourl“on the combining of the amplitude and phase modulation in the same singal” IEEE trans.Broadcasting, Vol.51,No.4,pp319-328,Dec.2005.

[2]刘洪才,李天德,李栋,周国材.广播发射与卫星传输理论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未来数字化广播发展 篇12

一、当前数字化广播的几种主要形式、特点

1. 数字音频广播 (DAB) 。

数字音频广播 (DAB) 最早源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家德国广播技术研究所研发的, 后经欧洲共同体确定为“Eureka-147” (尤里卡计划)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如今的DAB已发展为DMB广播, 特点是在高速移动条件下, 人们在接收到高质量的声音广播同时, 还可以实现任何形式数据业务信号的传输:例如文字、静止画面、计算机程序、电视节目等。由于DMB是DAB的技术延伸, 所以人们仍把它归结为DAB广播。

2. 数字AM广播 (DRM) 。

数字AM广播 (DRM) 系统是由法国于1996年提出的, 于1998年在我国广州成立DRM联盟, 目前有30多个会员国, 全球约有27个DRM系统正式运作, 有50套节目34个频率发送数字DRM广播节目。DRM广播的特点是:通过原来的一个模拟广播带宽可播出一套近似于立体声质量的广播节目, 还可以通过两个模拟广播带宽, 播出杜比5.1高质量立体声广播节目。所以, DRM是新的广播发展方向, 它不需要重新进行频率规划, 很容易实现从模拟到数字的平稳过渡, 现有的模拟广播发射机也可以继续使用, 只需增加数字编码器、调制器和部分改动。

3. World Space卫星数字声音广播。

卫星数字声音广播是美国世广卫星集团开发的, 简称“世广系统”。该系统可传送数字音频信号和数据业务, 同现有的模拟广播系统相比, 世广系统最大幅度降低了广播节目的传输费用, 在建设投资方面与FM广播相比为1:189, 年费用相比为1:108。与短波广播系统相比, 投资费和运营费将降低更多。

卫星数字声音广播覆盖面广、启动快, 对于边远地区、人烟稀少的大范围地区进行覆盖效率较高, 对长途客运、火车旅客的集体广播业务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接收机天线与卫星必须在无障碍情况下才能工作, 因此, 室内接收和城市内车辆接收有一定困难。

从以上三种形式的数字广播技术发展态势来看, 数字音频广播DAB发展最快, 我国现阶段将该技术为数字广播发展方向。数字广播与模拟广播相比最大特点是信号抗干扰性强, 信息量大, 音质好。

二、制约我国广播数字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我国数字化广播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受以下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 资金困难。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推广数字广播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数字电视相比普及速度应当说非常不快, 其关键因素是投资者对数字广播还未有对像数字电视产生强烈的兴趣。当初, 数字广播曾一度引起各方投资者的关注。据统计, 近12年全世界投向数字广播的资金大约为5亿欧元, 其中2.5亿为各国国内投资 (广播机构、国家资助、研究实验) , 2亿为生产厂家用于研制接收和发射设备的投资, 5000万为国际组织投资。

2. 技术问题。

⑴缺少明确的技术标准。广播数字化的另一个主要制约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因标准混乱而导致的问题已愈来愈突出。往往是一种技术标准刚刚启用, 另一个新技术标准迅速产生。

另外, 数字AM的国际标准是由DRM组织在严厉的反复实验下制定的, 它是非专利技术, 技术标准可以共享。

⑵频率缺乏。用于数字广播的频率的缺乏, 是目前数字广播的一大障碍。1992年国际会议确定, L频段分给数字广播使用。但是, 在我国, 这个频段的一部分已被其他通信业务占用, 近若干年内不可能腾给数字广播。同时, 供地方性小型广播电台使用的频率不够, 也是我国广播业发展中很难解决的一个困难。

3. 政策和观念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在如何发展数字广播方面还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几年前曾做了大量工作, 但最近几年也许受各种因素影响, 广播数字化工作处于半停顿状态, 政策和技术标准走向仍不明朗。

三、短时间内模拟广播仍占主导地位

1. 基本国情。

短时间内模拟广播仍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口多, 底子薄, 仍属欠发达国家。解放以来, 党和政府为我国的广播事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形成了中央、省、地、县四级广播网, 尤其是最近几年, 为解决老、少、边、穷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国家又投入了巨额资金。

2. 大功率发射机技术改造刚刚完毕。

从本世纪初, 全国中、短波大功率发射机基本实现了技术改造, 从过去电子管时代改造成全固态化发射机。在同等发射功率前提下, 全固态化发射机与老式电子管发射机相比, 节约电能 (20~30%) , 能源利用率得到大量度的提升, 声音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

3. 中小功率调频广播覆盖技术似乎方兴未艾。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广播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各级广播电台陆续开办了各种专业性很强的广播节目 (亦称系列台) , 这些节目大都以中小功率调频广播设备进行覆盖, 而且伴随着调频同步技术的采用和电台自身发展需要, 目前这种中小功率调频广播覆盖技术在全国各地似乎正方兴未艾。

4. 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听众认知、技术研发, 还是市场氛围, 全面开展数字化广播时代还没有到来。

所以, 从上所述不难看出, 我国短时间内模拟广播仍占主导地位。

四、以科学发展观, 促进我国数字广播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1.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虽然我国全面开展数字化广播时代还没有到来, 但并不等于说当前的广播数字化工作就此而停滞, 广播从模拟向数字化转变是大势所趋。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数字化广播工作全面开展只是个时间长短问题, 少则几年, 多则十几年或更长一些, 因此,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对此有足够的认识。

2. 加快制定各项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广播从模拟向数字化转变是一场的技术革命, 所影响的范围不仅仅是关系到广播系统本身,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听众的切身利益和生产企业的利益。广播产业化, 信息多元化, 是未来广播发展方向, 也是数字广播基本特征。当前, 我国广播数字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有些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因此,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推动广播数字化发展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实际情况, 尽快合理地、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各项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目前首要解决的是:

(1) 明晰我国广播数字化中、短期发展战略, 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 这对于推动我国广播数字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2) 逐渐规范数字广播频率资源和信息服务范围, 使广播数字化工作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3) 借鉴国外技术和经验, 确定符合我国的数字广播DAB的信源编码标准、数字AM的标准、数字音频编解码标准、数据传输标准、广播媒体资产管理标准等。

(4) 在未来几年国家应限制模拟调频广播 (FM) 的过快发展, 否则, 他将成为以后数字广播的沉重负担。

3. 统一部署, 协调发展。

推动我国广播数字化工作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统一部署下进行, 切莫各自为战, 盲目发展, 一哄而上, 各地要根据不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去加以开展工作。

与此同时, 我们要继续做好模拟广播的覆盖工作和设备保养工作, 认真实施有线电视网数字广播工程, 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级广播电台的门户网站, 尤其是数字多媒体移动广播 (CMMB) 以及 (CDMA) 是广播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 大力做好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储备工作。

上一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下一篇:微博营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