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无线电广播

2024-08-24

数字无线电广播(通用11篇)

数字无线电广播 篇1

1 数字时代的无线电广播

无线电广播是一种传播最广泛的大众电子媒体,在全球拥有数百个节目提供者,数千个高频信号传输器和数十亿的接受者。最早的广播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传统市场已经被AM和FM音频广播服务给覆盖了。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数字通信服务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广播过程都已经开始由传统的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转变。已经有一部分的广播过程完成了数字化的改造,在混音台和传输时使用数字信号处理。另外,随着音乐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其它数字存储媒介,例如CD、Mini Disk和DVD等,还有在互联网上流行的传播和下载格式(如mp3),都是以数字的方式处理数据的。

因此,广播传输系统的现在趋势是将传统的模拟方式变为数字方式。最先引入数字广播概念的是NICAM 728系统(准瞬时压扩声音多路复用,由BBC开发,使立体声电视实现VHF/UHF波段的声音)、DSR(数字电视广播,已经停止使用)和ADR (阿斯特拉卫星数字广播) 。但是它们中没有一种适合取代传统的广播服务,特别是移动接收技术。直到通用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Eureka 147 DAB的出现,人们才看到了完全替代传统广播服务的可能。现在DAB系统已经在全球广泛的推广并应用,广播服务开始进入了数字广播时代。

2 Eureka 147 DAB系统

DAB (数字音频广播,现在通常称为数字无线电广播) 是继AM、FM的传统广播以后的第三代广播系统。DAB是一种非常具有革新意义并且能在很多领域应用的新多媒体广播系统。早在1981年,德国IRT (广播技术研究所) 就开始了DAB系统的研发。1987年,Eureka 147成为欧洲高科技重点开发项目。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和完善,DAB系统于1995开始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投入个商业使用。DAB的工作方式和传统的广播系统有着很大的不同。大部分的系统构成,比如感知音频编码,信道编码和调制,多元化处理或数据传输协议都使用的是新的方法。不久的将来,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DAB会取代现在的AM和FM音频广播系统。

DAB在信源端使用子带编码压缩系统MUSICAM。对于人耳听不到内容不编码传送,只对人能感觉到得内容进行编码。使得声音信号中的冗余大大降低,使比特率明显减少,音质却还能达到近似CD的水平。

在信道端,DAB采用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这是一种多载波宽带传输系统。通过采用“时间交织”和“频率交织”可以避免移动接收时出现的衰落。同时由于采用多载波宽带,每个载波的码率比单载波调制系统的码率要低的多。在1.5MHz带宽中,可以同时传送5-6套高质量的声音节目。

在网络端DAB使用了单频网技术。频率资源的缺乏是现在数字音频广播推广使用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为了实现大面积的覆盖,传统广播中位置相近的电台是不能使用相同的频率的。使用单频网技术可以使在不同地方的数字音频电台使用同样的频率同时传送节目。多路节目信号调制在同一载频上,这样,可以大大的改善频率资源紧张的问题。

虽然DAB系统有这么多的优点,但要全面推广这个系统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的。通常来说要替换掉现有的广播系统需要至少花费10年的时间(接收机的生命周期)。DAB系统的推广者需要有非常让人信服的理由来说服运行商和听众接收这个系统。

经过多年的发展,DAB已经发展成为DAB系统系列,包括DAB(数字音频广播)、DAB+ (新的音频编码方案的扩展DAB系统) 和DMB (数字多媒体广播) 系统。

3 HD Radio

美国的广播业者在DAB之后也开始了数字音频广播的研究。但与欧洲不同的是, 美国的广播业者认为电台的技术参数 (AM或FM, 强度, 天线高度) 所造成的不同覆盖范围和音频服务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经济因素, 所以他们认为这些传统电台在

数字化的改革中必须保存下来。尽管DA B系统能通过不同的音频传输速率和编码来实现这些特点, 但美国同行们并不希望将多个电台混合到一个发射频道。于是美国的广播业公司开始研究能兼容模拟信号的数字音频系统。国家半导体公司研发的IBOC DSB (带内同频数字广播系统) , 实现了数字广播对模拟信号的兼容。这一系统的提出, 使得美国无线电广播的数字化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广播业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20世纪90年代早期, 一些美国公司开始将原先的方法替换为数字音频无线电广播 (DAR) , 如IBOC和IBAC (带内邻频) 。90年代晚期, IBOC/IBAC和Eureka 147 DAB系统及卫星系统开始在旧金山地区的实验室和户外进行测试。尽管测试结果明确的显示只有Eureka 147DAB系统能提供收听者希望从新的DAR服务中获得高质量的音频质量和信号稳定度, 但美国的广播行业依然使用IBOC系统, 并且发布了FM和AM的IBOC系统标准。现在, 人们通常将这种系统称为HD Radio。

与Eureka 147 DAB相比, HD Radio有着自己的优势—在传输数字信号的同时还能传输模拟信号。HD Radio有两种传输模式, 混合和全数字模式。在混合模式下可以实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同时传输, 两个OFDM块分布在模拟FM信号频带两边。靠近载波中心频率的子载波采用低阶的QPSK调制, 载波中心的子载波上采用16QAM和64QAM等高阶调制方式。这种模式的存在使得数字信号和原有的模拟信号能够很好的兼容。在数字信号接收机普及后, 这种传输模式会慢慢被全数字模式全面取代。这样, 由模拟到数字的替换过程会比Eureka 147 DAB系统平稳的多。

但HD Radio也有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HD Radio信号带宽必须限制在FCC的信道频谱规格范围内, 带宽并不足以克服在VHF频率范围内的选择性频率衰减。对于便携或移动接收设备来说整个信号都会出现衰减。即使采用很强的纠错码和长交织也很难重建信号。每一个HD Radio信号都将在同一个和领近的信道中大幅削弱模拟信号。这种额外的噪声夹杂在模拟音频信号中会对模拟信号接收者产生不同方式的不同影响。因此, 广播运营商并不能控制数字信号对所有使用中的不同的模拟信号接收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将这种噪声的影响降低, 数字信号电平必须远低于模拟信号, 因而HD Radio的覆盖范围会被很大地限制。上述分析结论和实际测试结果相吻合。

4 DRM

由于技术原因, 为了实现大范围远距离的无线电广播, 使用频率低于30MHz (短中, 长波) 调幅广播频段成为了早期无线电广播唯一方法。在这个频率范围内的传统广播使用的是最古老和最简单的可行性传播系统—载波上带有双边带AM。在通讯系统飞速发展、频率资源匮乏的今天, 使用这样落后的广播系统是对频率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 这样古老简单的技术只能提供很差的音频质量, 只在没有其他服务的可用的地区才被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 调幅广播的市场开始被FM、电视及卫星电视等蚕食, 听众越来越少, 调幅广播业的处境日益艰难。很明显在这个频率范围内我们需要更先进的系统来重新激活调幅广播业的活力。

目前已经成熟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是1996年法国提出的DRM (Digital Radio Mondiale, 全球数字广播) 。DRM标准是作为欧洲电信标准第一次提出的并且现在已经被ITU-R和IEC所认可。DRM的出现, 使得调幅广播有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在低于30MHz范围内可用的带宽通常情况下是很小的, 最常用的频道间距是5、9或10kHz。对于一个新的系统, 它应该能将2个5kHz的信道捆绑到一个10kHZ的信道中。这样的窄带信道, 比起DAB系统需要更多的数据压缩。DRM使用的是MPEG-4先进音频编码 (ACC) 数据压缩方案并结合了一种称之为高频频带复制技术 (SBR) 的新技术, 使得声音质量达到了FM在数据率为20到25kbps时的质量, 这对于传统的AM质量来说有相当大的提高。

DRM十分适合AM广播, 其发射功率低覆盖范围广且能大幅提升调幅广播信号稳定性和音频质量。像HD Radio一样, DRM也与模拟信号兼容, 且对于现有的中短波广播发射机进行数字化改造就能发射DRM信号, 大大节省了数字化的成本。而且DRM是非专利技术, 使得数字化成本进一步降低。但DRM并不能取代DAB或HD Radio, 而是作为对DAB或HD Radio的补充, 在将来取代模拟信号的中短波广播。

为了VFH频段应用, 在DRM的基础上引入的DRM+系统, 并且正在进行实际测试。DRM+使用约100kHz带宽, 并根据调频频段的信道特点重新设计了OFDM系统参数, 信道编码使用卷积码, 子载波的调制方式考虑4QAM和16QAM。

5 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现状

要取代模拟广播,数字广播系统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传送频率的缺乏,研究和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经费,以及是先提供服务还是先大量制造接收设备等。各国处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所采用的不同发展方向造成的国际上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格式的混乱也严重阻碍广播数字化的发展。如前所述,目前国际上采用最广泛的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就是DAB、HD Radio以及DRM, 它们的技术特性和采用国家见表1。

6 我国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及问题

我国对数字音频广播技术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1992年6月广电部通过了我国开展DAB重大科研的可行性报告。1997年广东省建成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DAB单频网。现在,我国有11个地区在试播DAB广播。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观众已经可以通过有DAB接收功能的手机等移动终端观看比赛。1998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加入DRM国际组织,并开始跟踪DRM的技术研究工作。2002年在中国和欧洲等地进行了DRM开路实验。2007年,广电总局开始进行HD Radio的开路实验。2008年开始在北京、天津和济南进行HD Radio的覆盖和干扰测试。

数字音频广播的出现使得广播行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与传统广播相比给了广播业更多的发展和应用空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使得我国广播工作者面临严峻的挑战。采用何种系统?这种系统的生命周期有多长?怎样从模拟向数字平稳过渡?过渡完成后原先的频率资源该如何分配?研究数字音频广播技术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及资金该如何使用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发展数字音频广播仅靠广播业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行政,法律等手段来规范这个市场才能使数字音频广播在我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介绍了无线电广播中常用的几种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简要技术, 并分析了目前国际上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现状, 最后分析了我国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情况以及所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无线电广播,DAB,HD Radio,DRM

参考文献

[1]W.Hoeg and T.Lauterbach.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M].John Wiley&Sons Ltd 2009.

[2]邹峰.漫谈数字声音广播技术的发展[J].中国广播2009年第4期.

[3]邱芬.数字音频广播中的几项关键技术[J].广播电视信息2009年9月.

数字无线电广播 篇2

关键词:无线定位;数字电视;信号;方案 1 数字电视广播信号无线定位概述 1.1 无线电定位的概念 同时接收多个已知空间坐标和时间基准的无线电发射源的辐射信号,可以确定接收端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即经度、纬度和高程(海拔高度)。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工艺的进步,基于电缆或卫星传输的数字电视(dtv)系统已在全球范围广为使用。dtv地面广播系统也已开始大规模建设,在全球不同区域逐渐形成以各自广播标准为基础的数字电视和数字声音广播网。与gps相比,dtv定位有以下优点:定位误差小,可达1m量级;市区定位概率高,还可满足室内定位要求;定位实时性好;信号处理要求低,处理设备少,功耗低;可利用现有的dtv基础设施,无需改变就可用作定位。1.2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与标准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与数字卫星广播相比较,有容易普及、接收价格低廉的特点;与数字有线电视广播比较,则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 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 网络 中断影响,因此在传输状况、应用需求等方面,地面传输方式更加复杂,全球各地在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方案的选择上争议也最大。

世界各国对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进行了长期研究。基本形成了美国的atsc,欧洲的dvb-t和日本的isdb-t三大标准。我国模拟电视采用的是欧洲的pal制式,因此要向数字电视过渡基于 dvb-t标准开发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是切实可行的。基于dtv数字电视广播信号无线定位系统方案的实现

2.1 系统结构设计

整个系统的组建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发射和接收。发射部分建在 dtv 地面广播信号发射台。对于按 dvb-t 标准发射的电视信号来说,首先要为不同发射台分配不同的系统标识码(id),再将发射台的空间坐标、发射时间和标识码等信息进行信道编码,最后通过 dtv 数字广播系统实现信号发射。而对于按 dmb-t 标准发射的信号来说,由于在发射信号中已经加入帧号、基站识别码、起始发射时间,只要将发射台的坐标预先存储在接收机的处理器中即可。

基于数字广播电视信号的无线定位系统特征在于通过接收多个空间坐标已知的数字地面发射台的信号,确定接收者的空间坐标。2.2 系统工作流程

本文定位方法是建立在无线电信号广播发射系统上的,系统的工作步骤如下:

(1)接收信号:由天线接收到的电视信号经射频放大后下变频为中频信号;(2)通过模拟/数字(a/d)变换完成中频信号的数字化;

(3)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内完成信号的同步跟踪、解调和解码任务,建立信号载波和码同步跟踪回路;

(4)将数字电视系统广播数据帧的时间间隔作为系统观测的基本时间单位,排定以数据帧间隔或其倍数作为观测间隔,确定观测时间序列;

(5)已预先排定的观测序列时间定时从同步跟踪环路提取出一个数字电视发射源的原始伪距观测值,以及通过解调和解码后的数据得到该发射源标识和空间坐标信息;

(6)重复步骤(5)观测跟踪所有在有效测量范围内的数字电视发射台;将所有得到的信息送入伪距解算方程,即从接收跟踪环路提取得到各发射源的伪距值和发射源空间坐标值,计算 出最终接收天线的空间位置坐标,并换算为接收系统的定位信息:包括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这些信息为基本导航定位信息;

(7)测量随后各数字电视广播数据帧接收时刻,得到属于该观测时间点所有有效同步帧头的伪距信息;(8)以步骤(6)得到的基本导航定位信息,依次代入步骤(7)中的伪距信息和接收时间信息,完成基于顺序双滤波器平滑算法的计算,最终输出系统最优定位信息。

2.3 软件接收机的流程实现

对于 dvb-t标准来说,同步部分利用时域保护间隔和频域导频信号,估计并跟踪时域 fft 窗口位置,同时估计由于收发端上下变频引起的频偏;采样时钟同步估计得到收发晶振不能完全匹配带来的采样时钟误差,经数字锁相环使收发采样时钟同步。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与无线电管理 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无线电管理

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电视宣传的重要内容。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主要由多个部分构成,其中包括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监测台等几个部分,是广播电视节目顺利传输的关键。因此,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和无线电管理工作,对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现状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主要以无线传输为依据,为了更好的掌握和了解广播电视受众的分布等特点,构建合理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使其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传播覆盖网逐渐增强,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要通过三种技术手段,实现对节目的传输覆盖,分别是有线数字电视、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这三种。首先对于有线电视来说,戒指2014年2月,我国有线电视用户数已经达到2.29亿,其中,有线数字电视达到1.71亿户。这主要由于有线数字电视具有较丰富的节目内容,同时还具有较高清的频道,支持点播和交互电视节目等优势,得到广大用户的广泛应用。然而,近几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比如,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逐渐涌现出来,并迅速得到扩张,使得2013年有线用户增幅仅达到6.44%。其次对于直播卫星来说,由于新政策“户户通”的颁布实施,截止2014年6月,我国“户户通”直播卫星达到1484万户,而农村直播卫星达到3784万户。通过直播卫星可以方便用户收看50多套电视节目,其中包括CCTV标清电视频道等。人们所熟知的“中星9号”,便是全球最大的卫星直播系统。最后对于地面数字电视来说,它直接弥补了有线电视中的不足,截止目前,我国完成了337个城市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建设工作,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多高清和标清数字电视服务。但这种地面数字电视节目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使得节目数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地面数字电视节目以本地标清电视节目居多。

二、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管理技术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管理技术主要是为了确保覆盖网免受其他信号的干扰,提高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质量,确保广播电视的正常服务。通常情况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地形分析技术、绕射技术和电波预测技术这三种。具体分析如下。

(一)地形分析技术

在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管理技术,地形分析是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稳健传输的基础,同时也是确保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管理的合理性。因此,在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运行过程中,要科学合理规划覆盖网,增强广播电视运行的精确性。比如,通过采用526技术模型,有效提高电波传输的质量,并有效结合实际地形数据,完成对广播电视信号的分析,最终实现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数字化管理,有效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质量和效率。

(二)绕射技术

在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管理技术,绕射技术也是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稳健传输重要内容。当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其电波很容易受到空间力度的影响,一旦遇到障碍物,将会促使电波传输轨迹出现偏移等情况。另外,广播电视电波很容易受到绕射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应利用绕射技术,分析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中电波损耗,为覆盖网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有效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播出质量。

(三)电波预测技术

通常情况下,电波预测技术能够有效掌握电波发射的方向,常见的有1546模型,它能够在自身能够预测范围内,利用电波反射特性,最终得到电波传递路径。在利用该模型的过程中,应有效结合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管理的其他技术,进而提高电波预测的精度和电波预测的效率。

总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管理技术的应用,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确保广播电视节目高效率和高质量播出,还能够避免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受到地理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制约,确保广播电视的稳健运行。

三、加强广播电视无线电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频率执照管理工作

通常情况下,频率执照是各类广播电视发射台所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的频率专用凭证,分为甲、乙、丙三大来,其中前两种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进行核发,而后一种则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委托各省级广播影视剧进行核发。因此,应加强频率执照的管理工作,如果标称功率达到100W(含)以上任何功率等级的调频同步发射机,应发放甲类频率执照。如果标称功率不足100W(不含)那么则发放丙类频率执照。另外,严格遵循频率执照所实行的年检制度,按照每年第四季度进行严格年检。尤其是针对年检不合格者,频率执照不予以办理,且原执照作废。所以,应对所频率执照进行严格审核,对于非法涉台的广播电视应做出严格处理,确保广播电视行业的稳健发展。

(二)加强无线电监测和监督管理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广播电视监测和管理是其中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能否顺利播出。因此,加强无线电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改善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和传输效率,还能够对广播电视覆盖网的效果进行核查,进而为广播电视覆盖网的合理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加强无线电监测和监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维护广播电视在空中无线电波秩序,有效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为广播电视的稳健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所以,在加强无线电监测和监督管理过程中,有几点注意之处:第一,要核查并監测广播电视频段无线电波秩序是否稳定;第二,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和播出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应严格实施监测措施,以确保其播出效果;第三,要严格按照国家无线电监测的工作进行监测;第四,对于侵占或者干扰广播电视信号的行为应及时做出严格处理。

(三)不断完善广播电视监测网建设工作,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

在做好广播电视无线电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台站数据库系统,强化广播电视监测网建设工作,从而实现现代化管理,有效提高广播电视无线电频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确保广播电视稳健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在广播电视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管理工作,提高广播电视无线电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增强从事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和维护技能,才能有效确保广播电视的稳健运行,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前超,关键.刍议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技术[J].电子制作,2013,(20):62.

[2]何瑾.加强广播电视无线电管理-保证事业健康发展[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1,(11):28-30.

[3]姜文波,冯景锋,曹志.中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J].电视技术,2014,(17):18-21.

数字无线电广播技术探讨 篇4

1 简述数字时代的无线电广播技术

无线电广播技术自应用发展史开启以来, 便受到社会的关注, 传播速度极快, 是电子媒体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具备节目的提供者、传输高频信号的器件以及广大范围的接收者, 形成了一个媒介传播的中间体, 控制了媒体信息的传播与发起。20世纪20年代是开启广播技术的最早阶段, 由于时代的进步, AM和FM音频广播逐渐替代了传统形式的媒体广播技术。

世界开始进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 传统的模拟方式早已被数字方向所取缔。在研究广播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已经有一部分的广播过程逐渐实现了在数字化发展的改造创新, 数字信号通常应用在混音台与传输过程, 在媒介发展中占据传输地位。随着音乐市场发展盛行, CD、DVD等数字存储媒介备受关注, 是以数字形式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因此, 广播传输系统逐渐由传统的模拟方式转化为数字方式。

移动接收技术中未发现一种适合取代传统的广播服务, 直到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DAB的盛行发展, 这才实现完全代替传统广播服务的可能性。DAB系统应用广泛, 逐渐向世界全球范围推广, 从此, 广播信息化服务开始介入数字广播时代的轨道。

2 数字化音频广播的发展现状

数字化广播系统在替代模拟广播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问题进行相关讨论研究, 在传送频率的基础上要加快速度, 需要准备足够的经费进行研究发展以及对提供服务和大量制造接收设备的先后次序上进行选择等。世界各国更趋向于发展自己的国家与获取利益, 往往会对广播数字化发展的方向产生阻碍影响, 不易实现数字化音频广播的散发性, 同时造成国际数字音频广播系统的格式混乱性。因此, 各国比较热衷DAB、DRM等技术特性较稳定的数字音频广播系统。

3 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历程以及问题所在

20世纪90年代, 是我国发展数字音频广播技术的研究时期, 早在1992年就已经实现DAB重大科研的可行性报告, 继而在广东省等多个发展地区建立DAB单频网, 逐步实现对数字化时代的可行性研究。比如, 在2008年受世人瞩目的北京奥运会, 观众们可以通过接收DAB信号的移动手机端观看比赛, 方便快捷, 可获取足够的信息量。1998年, 我国的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成功加入DRM国际组织, 并且开始对DRM的技术研究工作进行追踪报道。2002年, 中国以及欧洲等地对DRM进行开路实验, 并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 广电总局将研究HD Radio的开路实验作为工作重心。2008年, 分别在北京、济南以及天津等地实现对HD Radio的覆盖范围与干扰测试。

广播技术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令人棘手的问题。比如采用系统的选择, 要同时考虑采用该种系统的生命周期, 以及如何有效实现从模拟信号到数字化方向的转换, 资源配置的问题, 同时也要考虑到研究数字音频广播技术的发展资金费用等相关问题。发展数字音频广播需要各方努力, 只依靠广播人员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需要行政、法律的约束才可使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走向国际化, 才能为数字化广播技术开拓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4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关键

4.1 选择调试方式

广播信号的传输离不开承载波, 单载波与多载波都是需要承载波作为载体, 因此, 承载波的调试方式关系着用户的收听效果。载波调制方式主要分为单载波与多载波, 单载波在抵抗噪声信道上发挥频谱效率高与低功率的优势, 但是在延时抵抗动态静态上处于劣势地位, 不利于发挥本质功能;多载波则具有单载波不可控制的优势, 它对多条路径产生的干扰信号, 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抵抗, 多载波也有不足之处, 比如在同步性上误差明显, 不能有效保证节目的同步性。通过比较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还应该进一步对更准确的同步算法进行相关研究。

4.2 均衡信号频道

广播信号进行传输系统是通过信号塔发射的, 由于载波信道传输的距离与发射频率不尽相同, 在传输过程中往往会导致载波的频率降低, 因此, 信号发射之前, 要准确预算估计信道的衰减情况, 有效保证在广播的终端设备能够接收信号。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在计算设计过程中, 应该将广播信道的范围看做是一个线性不变的系统。

5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维护日常工作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在日常工作中, 需要及时维护, 因为维护工作的好坏与设备的寿命以及工作效率密切相关。在维护过程中, 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警惕, 对于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都应该制定预先策略, 避免安全隐患。在对设备的检查与维护中, 工作人员应该保持严谨、务实的态度对待工作。由于信息传输过程会对听众造成重大影响, 所以要聘用工作认真, 态度谨慎的工作人员, 避免事故的发生。对于设备的维修, 必须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 对所出现的意外情况, 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带动电视与广播技术的需求增加。社会对广播电视信号的要求度更高, 这是传统广播技术所不能满足的, 因此, 根据社会的需求, 在不同方面对传输系统的创新是必然趋势。在日常工作中, 广播信号一般是一天24个小时不间断播放, 采用模拟信号, 通过设备自动控制。模拟信号不仅可以作为设备的提供者, 还可以实时监控信号的传输线路, 随时对设备进行安全智控。在不影响设备工作的前提下, 对失去性能的设备器件进行替换, 保障信息传送的质量。

6 数字时代化无线电广播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向

6.1 扩大数字化广播技术市场

无线电广播技术已被社会证实, 不仅能够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传递受灾地区的信息, 还能够进行较为细致的跟踪报道, 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完整性, 是一种可以与地区信息密切结合适用的信息化媒体。近些年来, 我国的无线电产业受到严峻的挑战, 其广告收入直线下跌。因此, 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断探索, 他们吸收并引进欧美一些国家对数字化发展的先进经验。一是政府的放宽政策, 二是其设立了无线电广告协会, 三是数字化的高性能化, 能够接收到更多的频道。

6.2 数字无线电广播前景广阔

随着数字广播技术的顺利推进, 通信已被宽带化, 利用数字放音机播放音乐节目的业务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此外, 卫星移动广播是新兴产业, 正在席卷信息化时代。传送声音的媒体竞争愈加激烈, 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实验应用在现代科技中。

由于数字无线电广播实行的不透明政策, 导致实用化试验后的计划设施以及具体的业务模型的缺陷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数字无线电产业实行提前5年开播的计划, 打破信息传播的局限性, 目的就是尽快明确业务模型以及经营模型, 使产业更加透明化。如果采用提前开播, 要确保频道的多样性与无限发展听众的数量。在数字无线电经营的方式上要展开相互竞争, 同时不能切断与因特网、通信以及广播业的友好协作。对于信息接收业务来说, 市场运营与接收机研发会受到地区与厂家影响。因此, 基于多重因素的影响, 数字无线电才提出了“全国业务”的新概念, 方便遍布全国高速公路上的用户收听效果。

6.3 制造适应新时代的视听环境

社会欣赏事物的方式在不断地创新, 因此, 扩大符合新时代的收听音乐的用户高阶段迫在眉睫。目前, FM收音机能够在手机上显示, 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可以看出, 数字无线电必须应用在手机软件上,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促进媒体信息的传播。数字无线电一般是通过数字信号传播, 没有固定的存储形式。数字无线电传播的内容极其广泛, 比如音乐文化、简单的动画等。数字无线电在紧急情况下, 也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 才能使信息化时代更具有特色。

6.4 数字无线电的多项功能

无线电广播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使频道的数量增多, 为多频道广播提供有利条件。要适时创造收听媒体的环境, 单靠收音机传播是不可能实现信息全球化的, 可以利用微机、手机以及车载机等新型网络。数字无线电的广告传播大多是靠专门频道和有关节目进行的, 通过收听观众的关注, 就能够知道广告传播的效果。

数字无线电广播在音乐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 它同样具有卫星定位的功能, 方便出行人的路线安排。音质通过数字化的过滤, 有很大的提升, 完全可以通过高质量的音质吸引听众。如果在数据广播连续播放, 或者在移动体接收时再加上双向通信, 媒体信息的内容就会更加丰富, 能满足人类对信息的需求。但是, 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也不能忽视, 对于高音质的信息内容要考虑防止不当因素, 禁止下载拷贝。

7 结语

广播电视在人类的科技发展与社会文明现象中占据重要的信息传输中介, 使得人类的信息源在较为广阔的范围广泛传播。电视台与无线电广播技术都是为了发展丰富人类的业余生活, 因此, 有效提高广播技术的信息质量, 才能够满足对媒体的传播功能。将广播的传输技术与时代要求接轨, 才会使得广播传输效果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光星.移动式立体声调频广播[J].电声技术, 2000 (8) :22-23.

[2]邹峰.漫谈数字声音广播技术的发展[J].中国广播, 2009 (4) :39-40.

如何降低无线电中波广播论文 篇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地区都建设了无线广播电台,而无线广播电台在进行广播时会对通信系统造成很大的干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无线电中波广播对通信系统干扰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了无线电中波广播对通信系统的强干扰和弱干扰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无线电中波广播;通信系统;干扰

近些年来,我国的广播事业发展的非常迅速,同时由于城市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加快,使得一些住宅小区和企事业单位被扩建到郊区,正好与无线电广播电台临近。而众所周知,广播电台具有非常大强的电磁波场,有些地区的电磁波场强已经超出了国家的相关规定,使得人们在使用各种通信系统过程中,无线电的中波广播会严重干扰其正常使用,为人们带来不便。

一、无线电中波广播对通信系统干扰的原因

无线电广播对通信系统干扰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在某一个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射频电磁场强,而这个地区又没有设置起屏蔽作用的接地导线。因此,在射频电磁场的作用下,会严重干扰通讯设备,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具体表现如下:1)场强的`大小关系着干扰程度。如果通讯设备的使用者与无线电广播的发射天线的间距比较近,或者是无线电广播发射机的功率输出比较大,那么对通信设备产生的干扰就会被加强。而如果间距较远或者是功率较低,那么干扰会减小。2)无线电广播在通信设备中产生的干扰信号,主要是通过通信设备中的半导体器件在检测中波或者是短波的射频信号时产生的。3)在城市内,大部分通信设备的用户端都不会安装接地屏蔽层。而无线电广播的射频电磁场又是非常的强,使得通信系统中的明线部分会形成一定强度的感应电势。用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信设备所采用的材料大多是绞合或者平行的塑料绝缘线,在布线过程中,各个导线的间距非常近,有的导线还会自然换位。在射频电磁场的作用下,导线之间的相位无限逼近感应电势,使他们相互抵消。而无线电广播的射频电势差虽然非常小,但是也不忽略他的作用。以接地线为回路,沿着导线走向的感应电动势会远远大于无线电广播的射频电势差,从而产生干扰信号。因此,要想降低无线电中波广播对通信系统的干扰,需要从其强干扰地区和弱干扰地区入手。

二、降低无线电中波广播对通信系统干扰的对策

2.1弱干扰地区的解决对策

在用户应用通信设备过程中,如果无线电中波广播对其干扰的程度比较弱,那么可以采用并联电容器法以及串联电感法来降低其对通信系统的干扰。

1、并联电容器法利用电容器和线路阻抗构成的衰减器,引导电路中的纵向电流入地,以此来衰减无线电广播的射频电流。如电话机并联电容器法。通常电话机的主要线路是市话局通过市话电缆连接保安器或者是分线设备,一直延伸到电话机。在利用并联电容器解决无线电广播对通信系统干扰时,结合实际情况,在保安器和分线设备与电话机之间并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容器。在使用并联电容器法时,由于电容器安装比较方便,且体积比较小,成本投入低,非常适用于无线电广播射频信号比较弱的地区。

2、串接电感法。串接电感法主要是将通信设备的射频阻抗提高,非常适用于没有接地线的地区。如同样降低无线电中波广播对电话机的例子,在分线设备与电话之间串联一个电感器,使电感器能够吸收射频信号。电感量可以控制在470μH~1mH之间,线圈的线径控制在0.08mm以上,并且能够承受长时间的电流(40mA)的流通。

2.2强干扰地区的解决对策

如果无线电中波广播对通信设备干扰的程度比较强,可以将滤波器安装到电路中,以此来解决强地区干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将滤波器安装到用户电话机上。在电话机中安装滤波器的位置要紧靠接线盒,滤波器的材料可以使用变压器的线圈,将其内部配谐的电容去掉,然后将丙烯或者涤纶电容焊接到滤波器上,并且将其与铝壳和地线相连接,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其射频衰减值在50kHz-100kHz之间。对于降低无线电中波广播对通信设备的干扰非常明显。

2、在程控交换机的内部用户线和中继线中安装滤波器。在干扰比较强的地区,程控交换机的用户线和中继线的每一条导线都要安装一个滤波器。在安装过程中,滤波器的金属外壳与程控交换机之间的电缆屏蔽层要接地,同时将滤波器的内线和外线捆绑成为线把,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无线电广播的射频信号通过分布的电容串入通信设备中。

结论:

综上所述,无线电中波广播干扰通信设备的主要原因是射频电磁场发出的射频信号影响着通信设备。经过上文分析可得,在降低弱干扰时,有两种方法,分别是串联电感法和并联电容法,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的降低其干扰;在降低强干扰时,采用的方法是安装滤波器。因此,深入研究降低无线电中波广播对通信设备干扰的对策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璐.降低无线电中波广播对通信系统的干扰[J].信息化建设,(06):314.

无线电频率从数字到资源 篇6

无线电波的发现和应用,是现代科学研究精神与西方商业文明完美结合的典范。自由探索、成果公开、专利制度、公司制等,都是其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1862年,麦克斯韦在法拉第所著《电学实验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法拉第的电学研究工作,发表了论文《论物理学的力线》,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1873年,他发表了经典著作《电磁学通论》,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学理论。1888年,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然而,赫兹及之前的电学家,都是从科学研究角度来探寻电磁波的奥秘,却未想过电磁波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更没有靠这些研究赚钱致富的想法。最早发现电磁波具有经济价值的是马可尼,他更加关注无线电实验的实用价值和所能满足的实际需求。马可尼发明了无线发报机,并找到了英国海运局等大客户。1896年7月27日,马可尼公开演示了无线电报,次年,他申请了无线电报专利,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动无线电报进入实用。

但是,在1899的美国杯帆船赛上,由于马可尼公司与美国德福雷斯特无线电报公司同时使用无线电报传送比赛结果,产生了严重的干扰。同时,当时海上船只的无线电报之间也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因此,如何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应用无线电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久后,马可尼将英国科学家洛奇在1894年发现的“谐振电路”应用在无线电报机上,改变了电磁波波长,也就是改变了频率,大获成功,几台发射机可同时发射,各用各的频率,互不干扰。1900年4月26日,马可尼为这一技术申请了专利,专利证是第7777号,即无线电史上著名的“四个七”专利。这一成就,不仅使马可尼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获胜,还是无线电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奠定了按频率使用无线电波的基础,沿用至今。

此后,技术一路领先的马可尼公司吸引了大批竞争者,著名的有美国德福雷斯特无线电报公司和德国德律风根公司。随着越来越多的船只安装了无线电台,麻烦也随之而来。当时,无线电报使用火花装置,它的带宽很宽,两个报务员通信时,100公里内的所有电台都会受到严重干扰。那么,谁可以优先发报?谁又应该暂时关闭电台停止发报?豪华邮轮上的报务员经常看不起货船和小船上的报务员,报务员之间互不相让,彼此干扰,无线电波中常常充满了叫骂、诽谤的信号。这种混乱的局面,使无线电通信的效能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无线电波一旦发出,任何人都可能接收得到,那么无线电波发出后,应该由谁接收也成为难题。当时,马可尼公司就规定其报务员只能接收本公司报务员发出的无线电电报,那么,当船只海上遇险,发出的求援信号时,又该由谁来处理呢?

面对种种无线电通信号相互干扰、通信不畅的局面,已经在有线电报领域有多年经验的国际电报联盟倡议签订无线电通信公约,以促进新兴的无线电业务健康发展。1903年,无线电报筹备会议在德国柏林召开,会议对国际无线电规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在公约草案上作了规定:“海岸无线电台应该收发来自海上船只和指定船只的电报,不必区别该船所使用的无线电系统”。这一原则成为无线电规则的基础。1906年,第一次国际无线电会议在德国柏林正式举行,29个国家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签署了第一份完整的《国际无线电报公约》,其附件就是最早的无线电报通信规则。这些规则经过历届无线电人会充实和修订,形成了当今众所周知的《国际无线电规则》。这也奠定了无线电波应用的另一基础:协商一致,遵守规则。

今天,随着无线电技术发展,人类不断推高应用无线电的频率,所有可以应用的无线电频率数值排列在一起,形成了无线电频谱。由于应用无线电波必须占用一个频率或一段频谱,在按频率使用的规则下,可应用的频谱多数已经分配殆尽。时至今日,无线电频率范围已经扩展到3000GHz,但仍无法完全满足各种业务对频谱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频谱一即可用的无线电频率,日渐成为稀缺资源,也成了制约无线电业务和无线电应用的重要因素。具有了“资源”性质。

人类认识到频谱的资源性质花费了漫长的时间,这是因为无线电技术非常复杂,除频率外,制约无线电业务和应用发展的,还有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调制与解调理论、电子元器件发展水平、电波传播特性等其它因素。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频率才是应用无线电波的关键和首要因素。因此,1973年,国际电联在托雷莫里诺斯公约中正式载明:“各会员国在使用无线电频率时,必须牢记无线电频率和静止卫星轨道是明显的自然资源”。

无线电频谱资源与水、矿产等有形的自然资源不同,它是电磁波存在的诸多参数之一,是一种“虚拟”自然资源。因此,它具有独特的属性:首先是有限性。过去,受到技术限制,人类可以发射和接收的电波频率是一定的,因此所能应用的频谱是有限的;其次,是资源均等与非耗竭性。频谱是一组数字排列.是一种虚拟资源,与实体资源不同,不存在资源丰富或匮乏的问题,也不会被消耗。只要有相应的技术装备就可以利用:另外,电磁波还存在易污染,可复用的特点。如果同时同地应用同一频率,将会造成干扰,除非采取一定预防措施。但如果错开使用时间和地点,就可以使用同一频率:同时,电磁波具有固有传播特性。无线电波在不同的频率传播特性有很大差异,因此,频谱的应用必须遵守其自然规律。并且电波传播由于不受行政区界限制,跨行政区的传播就需要通过协商达成一致。

从无线电频谱应用历史看,早期无线电频率的使用表现出了非常强的社会公共资源特征:任何人只要拥有了一定设备就可以使用,没有人可以独占频率,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人利用频率。即使在战争时期,在敌方的控制区域,也照样可以使用无线电频率来发送情报和接收指令。由于频谱资源的易污染特性,使得对这一资源管理的要求比对其他公共资源的管理要求更高。所幸的是,无线电技术投入之初,先人就已经意识到无线电频率管理的重要性,在历次无线电国际会议中,都秉持“协商一致,遵守规则”的原则,避免了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利用发生“公地悲剧”。

数字无线电广播 篇7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已经成为我国最常用的广播电视现代化传播体系手段之一。随着电子科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地面电视广播技术成处从标清到高清、模拟到数字同播及转变的过渡阶段。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是通过发射站、天线塔等相关构筑物设备发射无线电波, 而电视用户则通过安天线, 接受无线电波的电视信号, 收看电视节目。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了前端系统、传输系统、发射系统以及电源配置等设备。前端系统包括了数字电视点播的编码、SFN适配、复用器以及信号同步基准生成等等, 其中, 复用器是前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放置在前端系统中关键部位, 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对复用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比较强。而传输系统包括了数字微波和SDH网络 (光纤传输系统) 。最后, 就是发射系统。发射系统包含了系统的传输适配、发射机、天馈系统以及TS流接收设备等等。其中, 发射机的主要构成部件包括了功率放大器、输出滤波器、激励器、激励放大器、风冷系统等等。

二、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优点

随着我国电视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需求和要求不断增长, 从而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和水平的提高。一直发展至今, 我国广播电视的节目类型和数量和过去相比已经增加不少, 节目的播放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 甚至可以二十四小时循环播放, 在不同时段播出不同类型的节目为人们服务。这种播放方式能够满足人们群众的需求, 但是对于电视广播公司的管理工作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担和困难。在安排电视节目播放的时候, 需要确保整个系统在操作和运行过程中得到较高的安全保障。在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中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而且还可以选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 在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同时, 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传统得到电视广播系统相比,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技术还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开放性和一定的前瞻性。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广泛应用, 解放了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地点, 如今人们不仅能够在家里定点接收, 还可以车载移动接收, 在公共场合分众定点接收等等, 而人们观看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元化, 例如交通信息、电子股票、新闻与股票等等。

三、我国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

建设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 能够有效提高无线电视的服务质量、信号传输的安全性。但是在实际的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建设过程中,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技术性问题, 影响着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建设工作顺利完成:

1、CMTS技术问题。CMTS技术是我国目前运行较为成熟的HFC网络双向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和实践之后, 证明CMTS技术的覆盖范围和开通速度比较快, 受到广大客户的欢迎。至目前位置, 我国CMTS技术的应用情况成熟, 标准化程度较高, 建设工程可分期进行, 资金投入自由成都极高, 而且还可以在工程的后期增加CMTS的台数, CM数量能够随着用户的数量而适当增加。在施工的时候, 其难度较小, 能够和谐地符合传统的单向网络的施工习惯, 入户仅需一根电缆, 需用电源的设备也较少, 网络结构简单, 只需要对一张有线网络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但是CMTS技术在运营和维护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 运营成本较高, 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环境和建设技术水平等方面要求也比较高。另一方面, CMTS技术的漏斗噪音处理工作完善程度不足, 在运营的时候, 所有有线电视的用户噪音上传到CMTS头端处理, 用户容易相互影响。

2、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建设工程资金及利润不平衡。进行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建设工作时, 由于通货膨胀, 市场物价上涨,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建设的成本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上升, 令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建设工作的资金和利润出现不平衡的情况, 无线电视的盈利空间被大大缩小, 同时还增加了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建设工程完成的风险。为了改善这一情况, 必须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令参与建设工程的各单位都能够有正常的利润收入。

四、提高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4.1 构建并完善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系统的管理体系

要构建并完善我国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系统的管理体系,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有序进行。首先, 如果需要在某些地区开始建设地面无线电视广播建设项目, 那么可以先通过年度招标的计划把全年的地面无线电视发广播系统建设及建设工程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分解, 选取合适的中标单位, 通过与施工单位和建筑公司进行全面的商讨, 让双方都能够明确建设和施工要求, 提前做好施工的准备。提前计划和分解, 能够便于建设工程的管理, 保证工程质量, 争取好的评价, 并获得更多的工程项目, 实现一个双赢的局面。其次, 就是要做好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系统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和安全施工管理。在进行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系统的建设过程中, 可以合理利用已有的有线电视设备进行改造, 节省改造所需的材料, 降低改造成本。同时, 为了避免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系统建设的成本和工作量加大, 需要提前做好工程材料采购的工作。

4.2 对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系统的相关设备和构筑物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

对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系统的相关设备和构筑物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 能够有效提高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系统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检查和维修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对系统机房设备的维护、发射设备及相关仪器的检查, 以及对发射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查, 功放模块的相关设备和电源系统进行及时的调整和维护, 并对设备中的电路板进行灰尘清理工作。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 电路板的灰尘清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风道长期积聚灰尘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散热效率, 长久下来甚至还会对设备冷却系统中的某些部件、各种系统和模块中的晶体管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在进行灰尘清理工作的时候, 对于各种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修, 在检查的过程中, 应暂停被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 一旦发现有损坏的零件和部件, 应立刻进行更换和维修, 才能够确保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系统稳定运行。

4.3 提高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的工作技能

由于某部分地区推广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系统的时间尚短, 所以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应该进行相关的培训, 才能够让工作人员上岗工作。由于大部分的系统设备都需要进行接地工作, 所以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 要注意接地电阻、主机与安全地的连接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 导致系统的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出现危险。同时, 对于某些新进的施工队伍来说, 需要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带领和指导下来完成工作, 并在建设项目完成后对其进行检查和验收。具有一定建设经验的施工队伍而言, 在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施工技术和知识结构两者之间的搭配, 科学、合理的搭配是确保改造质量的保证书。进行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系统建设施工的时候, 要严谨根据施工前制定的指导方案, 做好合理的施工规划和进度安排, 明确要求施工的各个环节的相关规定, 并严格把好检测验收关。

五、结言

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系统得以在我国广泛应用, 主要是因为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信号稳定性较高、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互操作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等优点和特点, 同时, 还可以弥补优点有线数字电视定点接收电视信号容易受到局限的缺点, 让人们可以随心随地观看自己想要观看的电视节目内容, 不仅能够挖掘更多的广播电视的潜在观众, 还可以积极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经济收益不断增长, 为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摘要:随着电子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电视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不仅是广播娱乐, 在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科研管理等工作领域都能够随处可见电视技术的身影。当我国电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们对其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将会对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 研究出提高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系统建设工程,网络建设

参考文献

[1]罗蕴军.廖庆龙.浅析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建设[J].电视技术.2015 (08)

[2]刘新盛.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系统建设方案[J].中国有线电视.2015 (10)

[3]许金印.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建设[J].电子世界.2010 (03)

数字无线电广播 篇8

1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优势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是多种技术手段之间混合覆盖[2]。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具有稳定性, 表现为:一是计算机所设计出的系统错误率以及过失率十分小, 设备软件和硬件可以很好地运行设备, 并且在运行当中不会出现失误等问题;二是在计算当中, 系统可以有自己的防护, 从而在运行当中对系统问题进行修复。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是新时代的产物, 现今的广播电视用户趋于多元化, 因此需要数字电视去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在广播电视的公益性以及移动性上数字电视体现了它的优势和长处。以上是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特点, 在广播电视领域在今后发展当中, 会更为科学和更为系统化。

2 数字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机的问题特点

2.1 校对技术的问题研究

无线发射机需要对信息进行捕捉与分析, 在目前的数字广播电视市场当中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数字电视发射机的研究设计以及生产是在生产过程当中需要面临的问题。我国目前对无线发射机的生产, 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为显著的差距[3]。

欧美国家的无线发射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更为成熟, 技术人员在电视发射机当中不断地校正技术, 但是, 技术人员对电视发射机的校正工作可以由计算机进行, 而且技术人员可以远程对计算机进行控制, 从而在远程上就可以实现计算机对电视发射机的校正工作, 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校正出现的失误。

此外, 在校正过程当中, 技术人员对发射机的校正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发射机当中所产生的热量进行计算, 对发射机所产生的热量与发射机在工作故障时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对比分析, 这样一来, 系统可以对发射机的热量超出平时工作当中的热量进行分析, 从而减少发射机的失误概率以及失误情况。在运行当中, 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证电视发射机的自身的情况, 这也是保证了电视发射机自身的工作的质量。我国目前在对校正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完善, 对校正技术的开发力度不够, 这也会导致人力的浪费。为此, 在对广播电视技术无线发射机问题的研究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电视发射机的校正技术的研究。

2.2 风冷和液冷系统的问题分析

电视发射机在长期的运作之后, 就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些热量如果无法进行有效地散热会导致电视发射机在运行当中出现故障。因此, 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当中需要加强对无线发射机的冷却系统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我国目前的无线发射机的冷却系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冷却系统的研究是为了满足对电视发射机的热量降温的需求, 因此在冷却系统的研发当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温度的控制, 让发射机的问题保持在正常的工作范围之内, 另一类是在发射机出现问题紧急升高的情况下对温度进行降温处理。这两种方法都是针对发射机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所出现的热量过高的现象, 以及热量影响到发射机的正常运行的状况所设计出来的冷却系统。但是目前我国控制温度的冷却系统依旧不够成熟, 由于计算机在运行当中所产生的热量是持续的, 因此对发射机的降温处理也需要有相应的材料可以做到快速地散热, 避免内部热量堆积所出现故障的情况。

2.3 N+1系统的问题分析

N+1系统是一台对多台进行备份的, 为了实现为实现一台备用发射机为多台主用发射机备份的要求, 需要设计一种将“嵌入式微控制器”与“微型PLC”之间的N+1模式的播出控制系统,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成本, 而且因系统本身采用了多控制器系统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强了系统的适应性。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一旦主用发射机出现故障, N+1系统可以快速将备机切换至天线, 实现备机代播。可以在基础设施减少不必要的多台发射机的资本投入。

3 对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问题的改造分析

首先, 我国的发射机数字化改造正处于一个逐步转型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让我国居民的电视接收到更好的信号, 以及为居民提供更出色的影音效果。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 对模拟发射机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急需解决, 我们可以看到, 模拟发射机与数字发射机目前在我国还是处于并存的阶段, 因此在改造当中实现局部推广, 由局部到整体, 保证局部的发射质量以及发射水平才能实现全面覆盖以及全面推广。其次, 在对发射机的全面更新当中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是十分巨大的。我国人口数量众多, 地形复杂, 这对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的推广造成了困扰。在这一实现的过程当中是需要对数字发射机与模拟发射机进行联合使用的, 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处于稳步提高的阶段, 有利于实现我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播放模式的转变。当前在我国众多的模拟发射机当中, 需要对内部的各部件的性能进行提高, 可以借用数字发射机的技术对模拟发射机的性能进行提高, 从而在现阶段实现攻防和天线等部件的共用, 也可以减少大量的资金投入所带来的风险。

4 结束语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还无法实现数字技术的全面推广, 因此在局部的推广与实验当中需要根据我国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的对广播电视无线技术进行改进, 利用现有的无线发射机与模拟发射机实现相互配合, 解决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取长补短。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技术不断提高, 使得现在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走向现代化和数字化。我国目前所使用的电视讯息逐渐转向数字电视信息。文章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进行研究, 不仅对目前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进行概述, 还对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的特点, 以及在应用当中所存在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数字时代,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武淑云.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探讨[J].电子测试, 2016 (7) :116-117.

[2]唐晓霞.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6 (11) :381.

数字无线电广播 篇9

目前正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也明确了公共服务的定义: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 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应服务, 资金主要由政府提供, 也可以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关于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覆盖工程, 去年7月第二批经费下达, 共22亿元, 主要是用于4302部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和234部CDR发射机, 每个省大概增加10部左右的CDR发射机, 现在一共有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1万部多一点, CDR的发射机500多部, 加上第一批下达的48亿元经费, 目前总共是70亿的资金。

2015年相关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的要求, 组织广科院、规划院、设计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无线局制订总体技术方案, 印发全国;组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无线局建设前端信号集成系统和传输上星系统;总局财务司组织发射机等主要系统和设备的统一招标, 完成了两次招标;组织两期培训班, 培训各省局、发射台站技术人员;在广科院建立了工程技术管理平台;对一期中标的发射机生产企业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各省局按照总体技术方案, 制订本省的实施方案, 组织工程实施。

数字无线电广播 篇10

1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简介

1.1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发展状况简介

目前,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全新的双向通信广播电视模式的出现和运行,对传统单向广播电视的运营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所以,模拟形式的广播电视技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直至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的兴起,将广播电视事业带到了新的发展时期。技术的革新使得新模式的发展自然的形成了。从其发展的趋势来看,无线电发射技术的出现,属于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进程中一次新的革命。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推广下,使得广播电视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其覆盖率发展的速度逐渐减缓。其中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乡村地形地貌复杂、地域广阔等因素影响的。我国乡村地域有线覆盖工程投资较大,这就阻碍了覆盖有线电视的速度。所以,有线电视针对特殊的地区,采用无线广播的传输模式,能实现覆盖率的快速发展[1]。

1.2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机技术简介

随着社会中的人们对数字广播电视给予的肯定,无线发射机的生产和使用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这就使得无线发射机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具有较强的性能。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中,对校正技术的应用较多,该种技术具有主要功能是在发射机实际工作的时,校正技术能在无人操作的条件下,对发射机的各方面性能实施自动化的调节,进而使发射机在较佳的状态下正常运行。同时在发射机中还应用了风冷与液冷系统,这样能有效改善以往对发射机的冷却效果。此外,无线发射机还应用了N+1系统与功率较大的、具有横向扩散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这些先进的材质和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保障了发射机的正常运行[2]。

2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优势

广播电视覆盖网的特征是将多种技术手段综合运用的一种混合覆盖,各种技术手段均有各自的优势以及传播覆盖的规律。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区域和城乡地貌进行充分的考虑。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在各个新媒体中介入互联网、卫星、无线和有线等手段,进而制定相应的接收方式。在新型的数字信号收发过程中,无线广播发射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2.1 数字智能化

在无线发射技术中,智能化的程度属于广播电视发射机发展的重要标志。智能化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发挥了对发射机自动化检测的作用。无线电视广播发射机的智能化还能对发送的信息数据自动统计,同时还能对相关的和开关机器进行自动的控制。不仅如此,智能化还能同时根据发射机实际的工作状态实施监控,对出现故障的部分能够较快的予以检测,并给出提示,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中就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广播电视的机房进行实时监控。这样就使得发射机的遥控与遥测,均可以得到有效的监控,另外,还能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对发射机重要的技术指标进行监控合检测[3]。

2.2 安全可靠性

在系统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只有具备安全的性能,才能保证系统在稳定的环境下正常运行,设备的软件和硬件安全稳定的运行,是保证设备可靠性的核心。同时保障广播电视系统的安全,是构建专用网络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设备正常的运行,保障系统正常的工作。此外,建立可靠和完善的访问系统权限机制,也是保障系统安全可靠性的重要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下,操作员只有登录才能够对系统进行相关的权限验证。另外,健全的设备的恢复与备份机制也能保障无线电发射机正常运行的重要部分。

3 促进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这就对该领域中的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对广播电视的相关知识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对新型的技术予以掌握。在高科技无线技术的应用中,相关的从业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以及较好的专业知识与素质。所以,在广播电视采用无线发射技术领域中,对其中的从业人员应开展实时的培训,将科学领域中与无线发射技术相关的内容进行及时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在广播电视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挑选和聘用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全面的考核,进行提升整个技术部门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养。

3.2 加速光缆建设进程

数字电视广播在运行和投放使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硬件设施是在光缆的铺设和构建。通常情况下,为了保障无线发射技术能将数据和信息稳定的收发,光缆的构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实现网络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信号源具有较高的质量,进而更好地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在各个地区进行有效的覆盖。所以,有效改善高山台的通信条件,是加快光缆上高山台建设的重要工作指标[4]。

3.3 制定有效防雷方案

在对无线发射设备进行维护的主要策略是加强避雷地网建设,以及发射铁塔防腐蚀的工作,以此来延缓设备由于锈蚀而造成电阻的增加。这样能有效的对避雷网起到较好的维护作用。同时还应在雨季到来之际对发射机相关的接地设备进行检验,进而保障各个接地点的接地电阻,以此来起到较好的防雷效果。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在有线电视广播进行传播和覆盖的过程中,受到地域和地貌影响较大,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偏远或地形特殊的地区,施工所花费的资金较多,这样的原因严重的影响了广播电视的传播。而无线发射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在实际运行中,该技术融合了多样的技术,具有较多的优势和功能。这就使得广播电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对基础设备的完善,这样才能保障信号源的稳定性,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广播电视服务。

摘要: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大环境下,基于媒体对人们的重要影响,以往的模拟形式的广播传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无线发射技术的应用,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无线发射技术进行了简介,并对促进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媒介

参考文献

[1]王夏敏.调频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其维护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9(12):25-26.

[2]刘二平.探究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创新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7(16):30.

[3]袁琪梅.广播电视台向无线数字发射传送节目的技术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6(2):48.

数字无线电广播 篇11

基本公共服务, 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由政府主导提供的,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 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2012年出台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阐明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 明确了基本范围、标准和工作重点, 有利于引导公共资源配置, 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架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指导性文件, 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2015年1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并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广播方面, 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 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 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电视方面, 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 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低于15套电视节目。

2 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覆盖工程

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覆盖工程, 是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实现中央电视台12套节目全国数字化覆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套节目地级市数字化覆盖。项目具体的组织实施由中央和地方各级广电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的要求, 总局负责编写技术方案、审核频率等技术参数、组织工程建设, 组织统一招标发射机各主要系统和设备, 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工程建设、工程验收, 工程分阶段实施, 计划在两年后完成, 并由国家财政出资, 转移支付, 工程初步总预算。

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覆盖工程的建设, 是为了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立惠及全民的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 利用全国无线广播电视骨干发射台建设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实现试点乡镇广度深度覆盖, 推进地面无线电视广播数字化转换, 推动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 推进自主创新成果的应用。

2.1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

其基本构架如图1所示。

(1) 信号编码

采用节目编码复用技术, 中央电视台前端系统对CCTV-1综合、CCTV-2财经、CCTV-4中文国际、CCTV-7军事农业、CCTV-9纪录片、CCTV-10科教、CCTV-11戏剧、CCTV-12社会与法、CCTV-13新闻、CCTV-少儿、CCTV-15音乐、CCTV-16News 12套节目进行编码复用, 生成两路传送码流。

(2) 信号传输

传送码流经单频网适配器后通过中星6A传输, 地面传输网络进行备份传输, 接收其他卫星相应信号进行转码备份。

(3) 信号发射

信号经过接收处理和码流切换后, 通过发射系统实现地面无线覆盖。

(4) 标准体系

地面数字电视系统采用我国自主的地面数字电视DTMB标准体系。

视频编码采用AVS+, GY/T 257.1-2012《广播电视先进视频编解码第一部分:视频》。

音频编码采用DRA标准, GB/T 22726-2008《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

节目分发覆盖采用“节目内容统一集成, 卫星传输 (中星6A, 多种备份) 加扰分发。

地面无线清流发射。

各地规划两个频道、安装两套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系统, 以单频网或多频网的形式覆盖。

2.2 数字音频广播

(1) 信号编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端系统完成3套数字音频广播节目 (中10、12、16) 的DRA+编码复用, 生成1路传送码流对3套数字广播节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端系统完成。

(2) 信号传输

通过中星6B卫星和亚太6号卫星实现主备信号分发传送。

(3) 信号发射

发射台站接收卫星信号输出模拟音频信号 (中1) 和数字音频信号 (中10、12、16) 通过CDR发射系统实现地面无线覆盖。

(4) 标准体系

地面数字音频广播系统采用我国自主的调频段数字音频广播标准 (CDR) 。

音频编码采用DRA+标准, 暂行技术文件GD/J 058-2014《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音频信源编码技术规范》。

节目分发覆盖采用“节目内容统一集成, 卫星传输 (中星6B, 亚太6备份) 分发。

采用模数同播方式, 安装1套数字音频广播发射系统, 使用现有中1模拟调频广播频率, 同时播出1套模拟音频广播和3套数字音频广播节目。

2.3 建设任务

(1)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建设

每个台站两部发射机, 共需6230部发射机, 需新增5846部发射机, 改造原有的384部发射机, 545个乡镇补点台站, 1090部小功率发射机。

(2) 数字音频广播发射系统建设

每个台站一部发射机, 需330座调频广播发射台, 新增330部发射机, 启动数字音频广播 (CDR) 覆盖试点。

上一篇:语文导读下一篇:群文阅读选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