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为环境

2024-09-26

会计行为环境(共11篇)

会计行为环境 篇1

一、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误区及影响因素

(一) 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误区

目前, 一谈到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可能许多人都认为, 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会计人员自身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他们“出污泥而不染”, 这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往往流于形式, 缺乏说服力, 成为枯燥的说教。因为, 职业道德不能等同于思想道德。同思想道德相比, 职业道德更具有其社会性, 它是指人们从事正当的社会职业, 并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 在思想和行为上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职业道德的遵守虽然具有自觉的性质, 但相当多的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 建设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必须从减少外部不良环境影响, 净化会计外部行为环境着手。

(二) 影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因素

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 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 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当然, 这种影响有消极的, 也有积极的。从消极方面看会计外部行为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主要来自于法律的不健全, 制度的不完善和与会计人员相关的其他人员的职业道德。一家会计公司曾对美国经济、教育和政府等多个部门1000名著名人物进行的调查显示:在美国,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之高, 仅次于神职人员。美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就真的比中国会计人员的高吗?当然不是。原因就在于美国有一套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相对规范的外部环境。美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注册会计师协会道德规范》、《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财务经理协会道德法规》等构成, 甚至会计学术界、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在研究之列。我们可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以减少消极的外部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相信大家都知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这句话, 我们没理由要求每个会计人员都具有超强的分辨能力和与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 但我们可以多花些力气去铲除污泥, 铲除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滋生的土壤。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氛围。

二、减少外部行为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影响的对策

(一) 完善《会计法》等法律法规

2000年7月1日《会计法》的重新修订和颁布实施, 给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它将会计在经济领域的违法违纪问题的第一责任人由原有的会计改为单位的财务负责人, 使单位领导对其部门的财务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对其部门的会计人员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例如:我国在2000年7月1日之前执行的《会计法》第4条规定:“单位领导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本法, 会计人员是单位财务的第一责任人”。可见, 会计人员是在单位领导人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的。一般情况下, 会计人员不得不服从于领导的意图。而某些单位领导人钻法律的空子, 为了追求小团体利益, 粉饰业绩、谋取私利强令或授意会计人员去做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 查出来后, 以自己不懂会计为托词搪塞了事, 把责任全部推给会计人员。同时, 这与会计人员不坚持原则, 怕得罪领导也有很大的关系。可喜的是, 我国于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法》第5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第46条还规定:“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 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这两项法律条款有力地保证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使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单位负责人的非正常干预, 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 坚持“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

作为下属的会计人员即使不认同上级的某些做法, 也往往是敢怒而不敢言, 致使法律形同虚设。还有就是独立执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断增多, 同业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他们要寻求发展, 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 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只好退居其次。更何况一旦出现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本人也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想必他们本意是不愿造假的, 罪魁祸首应当是授意造假者。我们也不否认有个别“勇士”仗义直言, 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职业道德, 维护法律的尊严, 但多半会落得个“遍体鳞伤”, 有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勇士的行为是令人敬佩的。但我们所说的会计职业道德, 应该是指绝大多数会计人员都能够接受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常规性”的会计职业道德。我们已经有法可依了, 关键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有法必依”。由于我国用人制度的缺陷以及渗透到各行各业甚至司法部门的腐败等, 都会使法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这更加说明外部环境的净化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为此, 我们应当打破会计行业中任人唯亲的传统观念, 加强廉政建设, 尤其是司法部门的廉政建设, 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

(三) 实行“会计核算中心”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是伴随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而诞生的一种新型的财政会计核算管理思想和应用模式。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思想和应用模式, 最初的表现形式为乡镇“零户统管”。它的核心是采用会计集中核算,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是说, 取消各单位的会计和银行账户, 由财政部门集中分户核算, 并开设统一的财政专户, 实施“收缴分离”, 实行集中资金、票据和会计档案管理, 从源头上杜绝腐败, 也是尽可能避免会计外部行为环境影响的一项较好的措施。

(四)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是市场经济国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通行做法, 是解决财政性资金分散支付所存在弊端的国际通用方式。国际上通称国库单一账户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这是政府对财政性资金从分配到拨付使用、清算, 直至到达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账户的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制度。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重点是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触及到预算管理制度。现行的财政性资金缴库和拨付方式, 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的。这种在传统体制下的运作方式, 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其弊端越来越突出:其一, 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 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 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 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其二, 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 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准确的依据;其三, 收入执行中的征管有漏洞, 财政资金入库时间延滞, 收入退库不规范, 财政收入流失的问题时有发生;其四, 支出执行中资金分散拨付, 相当规模的财政资金滞留在预算单位, 财政资金的使用缺乏事前监督, 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屡禁不止, 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而且容易诱发腐败现象。因此,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是解决以上矛盾的必由之路, 同时, 也是减少外部行为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影响的良好措施之一。

(五)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是将单位需要采购的设备或商品, 首先由单位向政府采购机构提出书面采购申请, 由政府采购机构进行询价, 以招标的形式进行商品的采购。对采购的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防止行贿受贿、吃回扣等违纪问题的发生。从而使国家的资金浪费降低到最小程度。这也是目前全国最通行的做法。

(六) 成立由会计行业统一管理的“会计公司”

“会计核算中心”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只能在少部分国家拥有所有权的国有企业或国家股占控股地位的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对于其他中小国有企业, 国家没有那么多的财力和人力。对于近几年来蓬勃发展的私营企业, 国家既没有所有权, 也没有控股权, 那么怎样保证这些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呢?本人认为, 如果有条件, 可以成立由会计行业统一管理的“会计公司”, 将一部分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分离出来, 进入会计公司。会计公司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国家制定相关法律, 委托会计公司定期 (半年或一年) 对企业进行强制性审计。企业可以自主使用会计人员, 也可以向会计公司提出申请并支付一定的费用, 由会计公司依据一定的程序和企业的需要派遣会计人员。但不管怎样, 都要无条件接受并配合定期审计工作。会计公司要对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全部责任。这样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业自律。

参考文献

(1) 郑娟.西部大开发需要实行环境会计 (J) .西部论坛, 2002 (3) .

会计行为环境 篇2

甘肃省陇西县城关第二小学

李红霞

关键词:环境熏染 兴趣牵引 行为塑造 活动开展

内容摘要: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主动。长此以往,学生学会了质疑,在求知欲中,进入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继而变成一种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课外阅读作为小语文阅读的延伸,除了为课内阅读提了强有力的补充外,对培养学生的语和阅读兴趣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喜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通环境熏染等外部手段的引导,会使学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上逐渐发生变化,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和力量,感受文字带来的满足感,最终实现外因推动内因。,一、兴趣牵引,延伸阅读视野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导师。要养成阅读习惯仅靠兴趣远远不够,阅读是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获取信息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

一方面,以教材为基点,向课外阅读延伸。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节选或改编自经典名著,给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草船借箭》、《景阳冈自分别节选自《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尽管在编入课中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层次和阅读兴趣,进行了适当修改,但从整个故事来看,仍然再现了原著的精髓。教师可以教材为基点,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或直接选读原著的相关内容,以激发学生对阅读原著的兴趣。

另一方面,挖掘个人兴趣,选取课阅读书籍。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起的重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阅读,但前提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阅趣所在,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龄适合其阅读的书籍。比如,小学语年级教材中单独安排了一个单元环保知识的文章,教师可根据教学譬所反馈的信息,甄别出哪些学生圉读社科类文章,并向这些学生推荐如《儿童环保小制作》等环保类书籍,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如,看到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金典名作感兴趣时,鉴于学生的年龄,可向学生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此类童话书籍,或改编成的动画、影视作品。

二、环境熏染,营造阅读文化

阅读作为一种习惯,需要良好的环境来培养,作为小学生,感性认识能力较强,自控能力薄弱,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与家长沟通,在家庭中熏染阅读氛围,而更主要的是在学校中构建阅读文化,使学生感到阅读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是在校园里打造“阅读风”。抓住学生喜欢追赶时髦的心理,运用名人效应举办主题读书活动,在学生中构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名人名家开列的书单,为怀揣作家梦的学生开启了阅读之门。再如组织学生开展名作家作品品读,邀请学生参加座谈会,所畅谈的书目皆以主题活动所涉及的名人作品为主。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阅读,主动探究阅读的方法。比如,学到《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时,可在学生中组织一次鲁迅作品赏读活动,使鲁迅作品能够走近学生,加深学生对文学先贤的崇敬之情。二是校家联合打造“读文化”。阅读是一种习惯养成,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但仍需家长的沟通配合。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环保题材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融人课外阅读作品的内容,也就是列举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文章融人教学中。这些文章的来源相当宽泛,可以是书籍,也可从网络搜集。一部分在课堂上讲读,另一部分由学生带回家中与父母一起阅读。整个阅读活动是以环保宣传为主题,实质上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拓宽了时间与空间对阅读的限制。在家庭中也营造出一股读书热潮,使学生与家长在互动中增长见闻,营造出“读文化”。

三、行为塑造,培育阅读习惯

要培养阅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仅使阅读成为一项任务、一种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使之形成一种习惯。

一是阅读融入生活的时时处处。有的学生是将阅读的时间零存整取,善于从生活点滴中挖掘阅读元素。除阅读报纸、书籍这些直接阅读外,还包括影视作品、动画片、漫画书等内容,这些阅读形式的存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素材,也增添了师生间交流的话题。如广告语“时间去哪儿了”,可以应用于很多地方,学生在地铁站广告中见到并与教师分享,教师可应用于教学中,使更多学生得到分享阅读的感受的机会。

二是科学计划监督阅读行为。正如前面所说,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需要完善的阅读计划和科学的监督管理,来帮助其养成阅读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每学期都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课外阅读计划,所推荐的书籍要与教材相关,增加学生课堂内外阅读的连贯性。另外,不定期地举办相应的读书活动,增加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到阅读无处不在。

四、活动开展,陶冶阅读情操

1.结合教材展才能。结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可开展“画一画、做一做”比赛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作品和逸本本精美的诗集,不但加强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编辑能力,发现了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开展文学创作,深化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尝试进行文学创作,让学生仿照所读的作品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写下来,仿照所读的诗词,进行诗词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许多在文学方面小有天赋的学生,他们的作品虽然还很稚嫩,但却显示出了他们创作的才能。

2.我的读书会我做主。读书会的主题可以结合时令制定,可以让孩子们有更深的感触;“书虫讲坛”,给孩子们一个展示、交流阅读成果的平台,或讲故事,或谈读书心得,朗诵美文,或表演,或画画等。让孩子在比赛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碰撞,理解到更多的知识。3.评评比比争优秀。一是评选“小小读书迷”,介绍小书迷们的 读书内容,读书数量,读书习惯,读书品质,为孩子们树立身边的榜样;二是评选优秀日记集,从评选的日记集的篇数,内容,质量上规范引导学生将读写结合起来;三是评选优秀读书笔记,从书写,文面,内容,数量,质量等方面评出优秀读书笔记后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克服只为“猎奇”的“懒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四是开展“品读经典”读书心得征文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书籍,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勤奋读书,专注思考的优秀阅读品质。

银行会计行为风险防范探析 篇3

(一)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开办新业务品种必须有相应的会计制度来保证。但新业务在试办中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制度往往很难考虑周全,有时甚至没有相关制度来规范,使得一些新业务品种在试办中面临着较大风险。

(二)有章不循,违章操作

制度的可操作性比较差。有些业务虽有制度,但在有的地方不够具体,或者有些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使得经办人员不知道如何处理。如有的银行规定销户后客户必须将剩余票证交回银行,但实际运作中有些客户不交,因无相应的具体规定,经办人也只好不了了之。

(三)会计运作手段相对落后

现代银行的发展,要求现代会计手段的配套。现代会计手段一方面表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形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优化的内容上。会计电算化既可以简化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量,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也可以严格会计操作手段,规范会计核算程序。而后者对于防范银行在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尤其重要。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优化,则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完善。但目前我国银行业,会计电算化仍较落后,应用程度不高,覆盖面不广,会计软件的开发跟不上实践的需要。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事中、事后算账的水平上,而应该具备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能力。

(四)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

由于营业机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会计人员的增长速度,基层银行会计人员的配备严重不足,许多业务都是带险操作,内部制约机制无法落实,风险隐患极大。随着近年我国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增长较快,这样就在短时期内吸收了大量的会计工作人员。从总体上看,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

(五)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给控制银行风险增加了新的难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数银行会计部门仍停留在简单的核算型上,热衷于帐务处理,对于资金运动过程的监督比较淡化(如对现金管理、大额支付凭证的审核、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核等往往缺乏有效的工作),对资金运转状况建立的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分析反馈机制更是与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相去甚远。这是银行会计部门管理上一个严重的薄弱环节。

二、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任务。我们认为,首先,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最后,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

(二)建立科学、全面、及时的会计信息系统

根据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客户贷款申请时,应要求其报送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在接受贷款申请时,还应要求借款企业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到对现金流量表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考核上来,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详细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如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资料等。银行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每一借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输入计算机,建立完整、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防止企业重复抵押、多头担保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等现象的发生,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三)建立健全科学完整的银行会计制度体系

我国银行业,会计业务规章滞后于业务发展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理,对新开发的金融产品、服务手段、服务项目,按照授权有限、相互制约、事后复核和内控优先的原则,及时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操作规程、章则办法、内控制度等,通过废止一批、完善一批、建成一批,形成完整科学的银行会计制度体系。

(四)建立健全内部风险监督机制

通过岗位设置和岗位分工以及岗位职责的界定,使岗位与岗位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体系,保证业务处理正确,防范会计风险。

必须制定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严格会计核算手续及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加强监督检查;要坚持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制度及章、证、押(压)三人分管制度;根据权力制衡原理,实行恰当的责任分离制度,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有制约关系的岗位之间不得串岗、混岗操作;实行岗位监督制度。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各个岗位之间要相互审查、相互监督,会计主管、主管会计、柜员之间要形成互相监督、彼此制约机制;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项业务的全面监督。内部监督部门要独立地开展监督,及时将检查评估结果反馈给高级管理层。

(五)加强会计检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规违章行为

会计检查要形成制度,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要坚决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检查整改情况的落实,防止整改和检查的脱节,遏止同一问题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屡查屡犯现象;同时,要加大违规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发挥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的警示作用,严肃金融法纪,切实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六)认真落实防范与控制风险责任制

1明确防范与控制风险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责任制

明确防范与控制风险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防范和控制银行会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工作应实行党政班子统一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副职和部门负责人各负其责;会计经办员负直接经办责任;会计监督员、检查员负直接监督检查责任;总会计、稽核、监察人员负有再监督再控制责任。

2落实责任追究制,严肃责任追究

责任追究是落实会计风险防范责任制的重要环节。凡发生违章违规操作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的,无论是否造成风险或损失,都应认真落实《关于对违反规章制度人员处理的暂行规定》、《稽核处罚暂行办法》等,认真执行《票据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做到违章操作、失职失察必究,严格杜绝责任追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姑息迁就等现象。

3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

会计行为环境 篇4

关键词:云会计,行为特征,分析模型,会计信息系统,高可信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企业逐渐向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AIS)已难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要求。与此同时,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原来封闭的局域网AIS被引导上开放、动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AIS是否具有高可信特征成为企业选择和使用AIS时的重要考虑因素。高可信AIS是指会计信息系统能按照其设定目标所期望的方式运行,能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变化,有抵御异常情况的能力,在受到干扰时仍能持续提供服务[1]。“云会计”的出现使中小企业方便、快捷并以较低成本使用高可信AIS成为了可能[2]。

软件本质上是代替人执行一定的行为,而软件行为是软件模块或子系统之间的交互行为和系统的演化行为。在软件行为研究领域,屈延文[3]首次以学科的形式系统地描述了软件行为的基本概念、行为状态、行为特征、行为模型、行为控制和行为监督等;陈曙等人[4]用时序逻辑方法建立的行为模型来描述软件需求中的行为;杨涛等人[5]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自动机的应用软件行为建模方法;万灿军等人[6]在描述软件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软件行为监控框架;刘伟等人[7]分析了Android手机平台上典型恶意软件的行为模式;曲向丽等人[8]根据第三方所提供的信用度证据来分析行为一致性、行为惯性等实体行为特征。

综观上述文献的研究,学者们从行为描述、行为建模、行为模式、行为监控、行为特征等方面对软件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软件行为描述和软件行为特征等基础内容层面,但目前涉及软件行为特征影响方面的研究文献还较少,并且这些研究的软件对象都未界定到具体的应用软件。实际上,软件在不同的环境下将表现出不同的软件行为,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鉴于此,本文首先将云会计环境分为人员环境、网络环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然后将云会计环境作为高可信AIS的行为环境,构建了一个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会计信息系统行为特征影响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解释详细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的影响因素及其对AIS行为特征的影响,以期为高可信AIS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指导。

1 高可信AIS的行为特征

云会计是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基于互联网构建的一种向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服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2]。云计算技术嵌入下的AIS实现了实时跟踪的功能,管理决策层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处理实现了实时化,能够高效快速地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实现业务协同、动态管理、及时控制、科学预测,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AIS是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元件,它的建设与优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之举。AIS的可信性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预期,同时AIS所输出的各种财务报告和管理用报告等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也符合使用者的预期,我们把能够满足这些预期的AIS称为高可信AIS[12]。AIS在会计数据呈现大数据化的情况下,实现了会计数据的及时处理和实时共享,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AIS进一步变革以实现自身在开放、动态和复杂的云会计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而明确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AIS的行为特征逐渐成为高可信AIS建设的重要前提[13]。

在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AIS的行为特征更加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针对影响人的工作动机的因素而提出,它把影响人工作动机的因素分为保障因素和促进因素两类,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障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保障因素更多地体现出必要性,而促进因素更多地体现出促进性。借鉴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所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可把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AIS的行为特征分为保障性行为特征和促进性行为特征两大类[14]。保障性行为特征是高可信AIS的必备行为特征,内含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风险可控性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行为特征,高可信AIS的行为才能符合使用者的预期。可用性是指高可信AIS在实现其行为操作时,其基本功能可用,包括功能符合性、正确性、实时性、集成性、易理解性和易操作性。高可信AIS的安全性是AIS使用者最为关注的行为特征之一,具体包括完整性和保密性。风险可控性是指高可信AIS通过其行为能够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适应性管理。促进性行为特征不是高可信AIS的必备行为特征,但是这些行为特征可以促进用户对高可信AIS行为的信任程度,具体可分为可审计性、税收可稽查性、决策支持性等。可审计性是指高可信AIS能够实现数据接口的标准规范化以确保审计软件正常发挥其作用,同时高可信AIS能够实现导出数据的完整性和高相关性,避免审计人员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有用的会计数据。税收可稽查性是指高可信AIS可通过对税收元数据进行定义,以保证所导出的数据与税控系统的数据格式相同,实现良好对接。决策支持性是指高可信AIS通过物联网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实现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信息向可识别、处理的简单信息转化,最终把会计信息以图表等形式传递给管理层,提高管理层决策的时效性和有用性。

2 高可信AIS的行为特征影响分析模型

云会计环境是高可信AIS的应用环境,主要包括人员环境和运行环境两大类。其中运行环境可细分为网络环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人员环境是指由涉及高可信AIS的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和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一种运行环境。其中,内部相关人员是指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主要包括企业内部AIS的使用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外部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与企业相关的股东、股民、税务部门、工商部门、金融部门、保险部门等。在人员环境层面,高可信AIS作为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它的不断演进改变着传统会计业务模式,同时也改变着会计人员的工作模式和心理状态。云会计环境下的人员环境呈现出需求层次丰富化、相关者协同化和管理模式智能化的特征。人员环境中需求层次的丰富化增强了高可信AIS行为的可用性和安全性,相关者协同化增强了高可信AIS行为的可审计性和税收可稽查性,管理模式智能化从决策支持性上促进了高可信AIS行为的高效执行。网络环境是指能够保障会计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及结果具备高可信性的网络共享系统。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环境呈现出高开放性和高动态性的特点[15]。网络环境的高开放性影响着高可信AIS的安全性和风险可控性等行为特征,网络环境的高动态性增强了会计信息流动和使用的实时性,高可信AIS行为的决策支持性得到增强。硬件环境是指由高可信AIS中会计信息赖以传播和流动的各种硬件设备和终端所构成的环境。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AIS的使用终端更趋多样化,会计信息的流动和使用效率获得提高,高可信AIS行为的可用性得到增强。软件环境是指构成高可信AIS的各种操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总和。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AIS的软件环境中各种处理系统更趋整合化,增强了高可信AIS行为的可用性、可审计性和税收可稽查性。

行为环境是指由系统之外的种种行为或活动所组合而成的影响传播的情况和条件,行为特征只有在一定的行为环境下才能表现出来。云会计环境下的人员环境、网络环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构成了高可信AIS主要的行为环境。基于以上的理解和分析,本文将云会计环境作为高可信AIS的行为环境,构建了一个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AIS的行为特征影响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3 模型解释

3.1 人员环境下的高可信AIS行为特征影响分析

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AIS的人员环境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需求层次丰富化、相关者协同化、管理模式智能化。首先,高可信AIS改变着内部相关人员的心理和会计行为,内部相关人员的需求层次更趋丰富化;其次,高可信AIS使得会计与外部相关者协同,实现了会计系统从“信息孤岛”到“数出一间,数据共享”的集成化系统的转变;最后,云会计环境下的高可信AIS使得企业管理变成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云会计环境下,人员环境呈现出的新特征多角度地影响着高可信AIS的行为特征。

3.1.1 需求层次丰富化。

需求层次丰富化主要指涉及高可信AIS的企业内部相关人员需求层次的丰富化。会计人员的需求是指会计人员由于其机体内部的某种匮乏而引起并形成的对周围环境的一种依赖关系。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经典行为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把人类的主要需求分为五类,按照从低到高的层级依次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呈现出变化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的特点[16,17]。生存需求是指会计人员最基础、最低层次的需求,如对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的需求。安全需求是指会计人员对自身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的需求。传统AIS下,会计内部相关人员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上。在云会计环境下,灵活的组织环境和高效的工作模式使得会计内部相关人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强烈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高度协同的工作模式使得会计内部相关人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增强,体验到强烈的尊严感和价值感,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更多会计内部相关人员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内部控制和管理决策上,尤其是管理决策层的战略思维将发生重大变革,会计内部相关人员不断追求自身创新和自我实现,自我实现需求更为强烈。与传统AIS相比,高可信AIS下会计内部相关人员的需求更趋丰富化,扩展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各个层次上。

人员环境中需求层次的丰富化影响着高可信AIS的可用性、安全性等行为特征。需求层次的不断丰富增强了会计人员在组织中的自主感、愉悦感和归属感,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的满足使得会计人员开始更主动地去适应新的高可信AIS,增强了其对高可信AIS正常高效运行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高可信AIS的可用性内含功能符合性,功能符合性要求会计业务的处理必须符合会计法、税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由于会计人员对高可信AIS正常高效运行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得到增强,会计人员主观破坏高可信AIS功能符合性的行为将得到减少,高可信AIS的行为可用性得到增强。高可信AIS的安全性内含完整性和保密性,完整性是指通过实行授权访问限制以避免会计信息受到非授权人员的篡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保密性是指高可信AIS能保证会计信息的机密性,避免会计信息的泄露。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的满足影响着高可信AIS行为的安全性,需求的满足使得会计人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得到满足,在自己的访问权限内进行操作成为会计人员对自身组织规定的一种认同和尊重,高可信AIS的行为完整性得到增强。同时,人为蓄意篡改和泄露会计信息的现象得到减少,高可信AIS的行为保密性也得到增强。需求层次的丰富化增强了高可信AIS的保障性行为特征。

3.1.2 相关者协同化。

在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AIS实现了与其它信息系统如OA、CRM、SCM的一体化集成和工作协同,使得会计人员与其它相关者的工作协同化。会计与相关者的协同呈现出多方位的特点:企业各个部门通过电脑屏幕即可实现对存储在云端的会计信息的提取与使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增强;企业财务信息与相关财务用报告和管理用报告都实时发布在云端,方便了企业管理决策层实时收集信息做出决策,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外部投资者、税务部门、工商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运营的协同管理。云会计环境下AIS的高可信性补偿了时空分隔所带来的相关者控制感和安全感的减弱,企业内部之间和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共享渠道的实时性和有效性获得有力保障。人员环境中相关者之间的协同化,影响着高可信AIS的可审计性、税收可稽查性等促进性行为特征。高可信AIS通过对其自身模块接口的不断标准规范化和导出数据格式的重新定义可以实现对审计和税收稽查行为的高效配合和优化。企业与审计部门、税务部门之间业务的协同化,进一步提高了审计部门和税务部门的业务效率,使高可信AIS的相关行为特征得到增强。此外,企业管理层、投资者、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都可以实时监控和共享云审计平台上所发生的一切,消除了企业对云服务商所提供的高可信AIS的安全性、可信性、合规性等行为特征的担忧[13]。

3.1.3 管理模式智能化。

在云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实时监督、实时处理和共享使得管理工作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会计人员独立封闭的工作单元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动态的云会计工作平台。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企业资源的实时监管,实时动态的分析数据改变了传统AIS对企业存货、销售收入等的分析与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决策层可以实时了解最新的情况,管理决策效率极大地提高。会计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能够对会计数据实现集中化、高效的管理。云会计环境下,会计数据得以高效、实时地收集和处理分析。企业财务业务实现了协同化、动态化管理,企业能够及时控制和科学预测,运营效率大大提高。

人员环境中管理模式的智能化,影响着高可信AIS的决策支持性。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AIS实现了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管理模式的智能化从人员层面保障了高可信AIS的决策支持性。管理决策层实现了对会计数据的实时收集与高效运用,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到对企业的中期和长期宏观战略决策的制定上,以此丰富高可信AIS决策支持行为的层次性。同时,会计信息在管理决策层中的高效流动使管理决策者能够柔性适应技术环境、企业环境的变化,增强了高可信AIS在适应这些变化时其决策支持行为的灵活性,使决策支持性对高可信AIS的行为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3.2 运行环境下的高可信AIS行为特征影响分析

高可信AIS的运行环境具体包括网路环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三大行为环境。云会计环境下,这三大行为环境的变化将影响高可信AIS的可用性、风险可控性、税收可稽查性等多方面的行为特征。

3.2.1网络高开放性。

云会计环境下,会计数据共享在云端,形成了会计数据网络环境的高开放性。云会计服务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呈现出多对多的关系,不同企业的数据可能存储在同一个云会计服务商的服务器里,各个企业的AIS呈现出高度开放性。就同一个企业来讲,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化,会计信息的记录和报告更加实时化,会计信息的对称性增强。面对高度开放的网络环境,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云会计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的安全控制与检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企业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网络的高开放性影响着高可信AIS行为特征的安全性和风险可控性。一方面,高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呈现出高度对称化的特点。会计信息对称性的增强,加大了会计违规行为的成本,减少了会计违规行为,从客观上保障了高可信AIS行为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网络的高开放性也进一步加大了其自身的天然风险,如会计信息在高开放网络中传播受到人为拦截或篡改的可能性加大,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面临威胁,降低了高可信AIS行为的安全性。高可信AIS的风险可控性内含全面性、系统性和适应性。全面性是指高可信AIS对企业风险的控制应立足于企业整体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系统性是指高可信AIS从企业具体的业务流程中预测、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以实现对企业的风险管理;适应性是指高可信AIS在企业规模、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等发生改变时,能够及时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这一变化。网络的高开放性也带来了会计信息的高度透明化,使得高可信AIS可以对企业组织和业务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的风险防控并实时监测企业规模、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的变化以做出适时调整,增强了高可信AIS对企业风险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适应性管理,保障了高可信AIS的正常运行。

3.2.2 网络高动态性。

高可信AIS的网络环境实现了会计数据记录与存储,会计信息转换与生成,会计管理与决策的高度动态化。云会计环境下,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数据的收集与记录,并存储在云服务器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云服务器里的数据能够实时动态变化。动态的网络环境与相关技术的嵌入也保证了会计信息转换与生成的智能化与动态化,如XBRL财务会计报告的生成,由此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物联网技术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对存货等环节的管理,使会计信息高度集成并实时更新,企业管理决策层可以据此做出及时高效的财务决策,实现企业运营的智能化、动态化管理。

网络的高动态性带来了会计信息的实时动态更新,也影响着管理决策层的管理模式,增强了高可信AIS的决策支持性。在高度动态变化的网络环境中,企业管理决策层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中期或长期宏观战略决策作出调整和重新制定,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效率。物联网技术的引入提高了企业在生产成本等方面的监管效率,能够快速及时地为管理决策层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3.2.3 终端多样性。

云会计环境下,云计算、物联网与XBRL技术的引入使得AIS的使用终端更趋多样化,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终端实时获取存储在云端的会计信息,方便了会计信息的获取,增强了会计信息在使用者之间的流动效率和使用效率。高可信AIS的可用性内含实时性,实时性是指高可信AIS能够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并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终端多样性增强了高可信AIS的实时性行为特征,进一步保障了高可信AIS行为的可用性。

3.2.4 系统整合化。

云会计实现了AIS与企业内部的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以及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等其他信息子系统的整合。企业的内联网通过公共接口,与外部有关系统(如客户、供应商、银行、证监会等)相联接,建立外联网。云计算技术使得AIS在这样一个整合的环境下,与企业内外部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高可信AIS的可用性内含集成性,集成性是指高可信AIS在执行其行为时,内部各个模块及与ERP模块、MIS模块等其它相关模块之间可以实现良好的对接以实现各个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的完整性。高可信AIS通过模块的良好对接提高了自身行为的集成性,系统整合化从外部宏观系统方面进一步促进高可信AIS行为集成性的实现,保障了高可信AIS行为的可用性。同时,企业内部与外部相关系统的整合,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方便了审计部门和税收部门工作的开展,从外部促进了高可信AIS行为的可审计性和税收可稽查性。

4 结束语

创设积极环境,诱发积极行为 篇5

关键词 积极 环境 行为

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消极意义的良好环境中,幼儿是被动的学习,在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里,不是教师影响幼儿的行为,而是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通过幼儿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一个人有怎样的生活方式,他就相应地有怎样的个性和社会性品质。因此,我们创设了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促进幼儿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的丰富多样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幼儿的活动而言的。一个能够充分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的环境,往往直接联系到一种人性的、民主的、宽容的教育方式。如区域材料的投放,如果每个区域都投放了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材料,那么幼儿在活动时将会更加自由,也避免了幼儿在活动中的相互争执,纪律问题会大大减少。仅仅依靠幼儿园和教师来丰富活动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发动了广大家长和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收集材料。

开展“废旧材料收集周”活动,每个幼儿和家长一起行动起来,小手牵大手,将平时会随意丢弃的易拉罐、饼干盒、旧纽扣等用心收集,集中在一起,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如数学区用椰子汁罐子做的配对游戏“转转乐”,如用废布和纽扣做成的生活区操作材料“结苹果”等,都是幼儿喜欢玩的游戏材料。

(二)玩具分享。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而家长往往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孩子玩,给孩子买了一件又一件玩具,没有玩伴的孩子大多选择了看电视、看动画片。我们发动幼儿将家里的玩具带来幼儿园和同伴分享,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而且给幼儿创造了合作分享的机会,如五子棋、飞行棋、走迷宫等游戏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

(三)图书漂流。

绘本阅读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早期阅读形式,幼儿游戏喜欢听里面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为了让孩子们能阅读更多的优秀绘本作品,我们发动每位幼儿的家长为孩子准备一本绘本,大家把绘本带来幼儿园,42个孩子42个绘本故事,孩子们可以自由阅读,也可在周末时把自己想看的绘本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不仅丰富了知识,也增进了亲子交流。

二、营造宽容接纳的环境氛围

一个宽容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育,有助于形成幼儿对社会的良好认识,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除了个别需要严格遵守的规则外,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种种互动是灵活变通的。如餐后的散步时间,小朋友向老师提出看动画片的请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完全是可以的。宽容和接纳的气氛,意味着教师要善待幼儿的“错误”,在某些并不是真正很严重的问题上,教师可采取忽略的态度。

三、制定明确必要的规则要求

宽容接纳的环境氛围,并不是要否定规则要求的必要性,规则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观任意制定的。教师所制定的规则,在内容和方式上,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需要和理解,并且从幼儿的角度来考察现有的班级生活规则,以便修改、删除甚至重新建立某些规则。如有些班级在许多生活细节上也充满了许多不必要的规定,折叠好的衣服必须放在裤子上面;用毛巾擦手必须先擦左手等等,结果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四、设计简明移动的环境暗示

教师在美工区放一个废纸篓,这个废纸篓就可以起到暗示幼儿不随地扔垃圾的作用;放音乐或弹钢琴表示活动的转换等,教师不必三令五申地宣讲各种要求和规则,幼儿一听到、一看到就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主意识。

让环境说话,经过精心创设的良好环境,不仅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还可以诱发幼儿的各种积极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这要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实在、更有效。

会计行为环境 篇6

自1981年中国第一家由财政部批准成立的事务所———上海会计事务所成立, 到1999年会计事务所的脱钩改制完成之前, 中国会计事务所的发展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 其后果之一便是使得中国审计市场具有西方发达国家所不存在的地域分割现象。余玉苗 (2001) 的分析发现, 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呈现出低集中度、强地域性的特点。张立民等 (2004) 的研究发现, 中国A股审计市场上严重存在地区分割现象。而中国审计市场地域分割特征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审计市场中存在一批区域性事务所。 (1) 长期以来, 该类事务所被认定为依靠政府关系招揽业务, 缺乏独立性, 审计质量低下等。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脱钩改制后, 随着行业发展措施的出台和管制变严, 审计失败的风险加大, 该类事务所有没有可能重塑自身的独立性, 并且利用地域优势形成区域专门化能力, 从而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上述问题的回答对中国审计市场监管和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等相关的公共政策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文献回顾

西方发达国家审计市场是以“四大”为主导的寡头垄断市场, 比如在2002年, “四大”在美国的审计客户数量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8%, 在意大利和日本是80%, 在荷兰是90%, 而在伦敦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全部都由“四大”审计。在这种审计市场结构下, 由于“四大”的高度行业垄断和信誉壁垒使得发达国家审计市场没有出现地域特征, 不存在地域分割现象。因而, 国外几乎没有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地域性研究的文献。

国内关于事务所地域性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审计市场数据分析中国审计市场的结构。余玉苗 (2001) 以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1999年报审计为例进行统计发现, 中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呈现出低集中度、强地域性的特点, 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张立民等 (2004) 使用200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发现, 在中国A股审计市场上, 无论是以上市公司个数还是以上市公司资产数额计算的会计师事务所本地市场占有率都很高, 这充分表明中国A股审计市场上严重存在地区分割现象。另一类是根据上市公司所在地和审计该上市公司事务所所在地的异同, 把业务分成同城业务和异地业务, 然后利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业务地域性特征对事务所审计定价和审计质量的影响以及同城业务和异地业务的影响因素。李奇凤、宋埮纹 (2007) 使用2002—2004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股公司数据, 考察了会计事务所地城性特征对客户盈余管理抑制能力。结果发现, 异地事务所对盈余管理的抑制能力显著强于本地事务所。将该结果解释为外地事务所对异地客户的经营情况无法连续跟踪, 难以了解客户的审计风险, 所以执业更加谨慎, 再加上异地所受当地政府影响小, 独立性也较高。Wang、Wong and Xia (2005) 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更愿意聘任当地事务所, 并认为很可能是由于与本地所的合谋更容易。吕兆德、朱星文等 (2007) 使用2001—2004年中国A股数据研究发现, 中国当前事务所的分布在地域上非常不均衡,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占据了绝大部分, 进一步通过Logit/Probit回归分析影响公司选择本地事务所的因素, 发现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公司所在地的审计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 而公司自身特征与事务所的地域选择行为无关。

关于事务所专门化的研究则全部集中于行业专门化。国外研究认为行业专门化可以提升审计质量 (O’Keefe等 (1994) , Dunn等 (2000) , Owhoso等 (2002) , Krishnan (2003) ) 。国内也有相当的关于事务所行业专长的研究。张立民、管劲松 (2004) 认为中国A股市场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蔡春、鲜文铎 (2007) 发现在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中, 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韩洪灵、陈汉文 (2008) 认为行业专门化是事务所一种有效的竞争战略。曹强、陈汉文 (2008) 则发现行业专门化可以提高审计效率。

综上可见, 目前关于事务所地域性的研究都是从单一的业务地域性层面来研究对审计业务的影响, 而关于事务所专门化的研究又全部集中于行业专门化, 都没有从事务所整体层面来分析区域性事务所的地域优势, 以及该类事务所是否会利用这种地域优势形成地域专门化的经营能力。为此, 本文将通过实证方法来考察该类事务所的行为与特征。

三、研究假设

美国著名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到了三种有效的竞争战略, 其中之一就是集中化战略, 而集中的维度则包括产品和市场两个方面。他认为通过集中化战略, 利用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也认为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 所以要实施目标营销, 从而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差异化服务。区域事务所相对于国内“十大”来说, 其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但区域事务所也具有其独特的明显优势, 它们长期以来专注于本区域业务, 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更加了解, 同时区域事务所绝大部分业务都是同城业务, 便于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实施连续跟踪, 这都利于区域事务所形成区域专门化能力, 从而提供较高的审计质量。DeAngelo认为审计师专业技能包括通用知识 (general knowledge) 和特定知识 (specific knowledge) , 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产生不同的技术经济效应。相对于国内“十大”, 区域事务所具有区域经济的特定知识, 这就使得它们可以提供更好地审计服务。另一方面, 近来的一些研究发现, 除了事务所规模之外, 一些制度环境, 尤其是法律风险等因素, 也是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Francis, 2004;Khurana and Raman, 2004) , 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监督风险和法律风险都较低, 大规模所完全有动机为了节省成本而降低审计质量。如刘峰、周福源 (2007) 分别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出具的概率、可控应计的数量和会计盈余的持续性三个角度研究发现, 国际四大与非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并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而从会计盈余的稳健性角度来看, 国际四大甚至比非国际四大更不稳健。为次, 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如果区域事务实施区域专门化策略, 那么其审计质量应不低于, 甚至高于国内“十大”审计质量。

四、研究设计

(一) 区域性事务所的界定

已有的关于事务所地域性的研究大都是从单一审计业务地域性层面来研究对审计业务的影响, 他们根据事务所及其客户所在地的异同, 把业务分成同城业务和异地业务来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从整个事务所层面来研究事务所的地域性特征, 所以对区域性事务所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为了确保区域性事务所界定的准确性, 本文采用事务所业务同城率五分位法先进行筛选, 再通过特征描述进行确认的方法来界定区域性事务所。首先, 通过计算2008—2010年审计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每个事务所业务的同城比率, (1) 然后依据事务所业务同城比率高低进行五分位, 选出在2008—2010年三年都属于同城率最高的1/5事务所, 再剔除客户数少于5的事务所。 (2) 表1列示了2008—2010年事务所五分位后的分布。

经筛选后, 剩余事务所共有9家, 都属于综合实力前100家事务所, 其客户同城率平均数为94.86%。和国内“十大” (3) 相比, 则该类事务所规模较小, 且都位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以外区域, 业务同城率较高, 分所数较少, 且异地分所数更是远远少于国内“十大”分所数, 表明该类事务所专注于发展本区域业务, 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本文将该类事务所界定为区域性事务所。

(二) 模型与变量

本文拟采用操纵性应计项目来度量审计质量。根据Guay, Kothari and Watt s (1996) 对操纵性应计项目估计方法的可靠性评价, 发现只有琼斯模型和修正的琼斯模型能对操控性应计利润提供可靠的估计, 并能有效地用于假设检验。本文拟采用琼斯模型并以分年度分行业 (1) 来估计上市公司的操纵性应计项目, 并在稳健性检验中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来估计上市公司的操纵性应计项目。为检验以上两个假设, 本文借鉴前人的经验研究结果, 再结合所研究问题,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用以检验研究假设:

根据模型和研究假设, 如果区域性事务形审计质量高于或与国内“十大”审计质量无差异, 表明区域事务所存在区域专门化能力, 则检验变量FIRM的系数为负或不显著。而模型中其余变量为可能导致公司盈余管理差异的因素, 均作为控制变量。

模型中变量定义 (见表2) 。

(三)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8—2010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按以下原则进行样本筛选: (1) 剔除金融类公司; (2) 剔除既非区域性事务所亦非国内“十大”的客户公司; (3) 剔除区域性事务所异地客户公司; (4) 剔除两年内的新上市公司; (5) 剔除数据缺失公司。条件 (1) 是因为琼斯模型不使用于金融企业。条件 (2) 、 (3) 是为了考察区域性事务所和国内“十大”行为差异, 从而检验区域性事务所是否具有区域专门化能力。条件 (4) 是为了使样本更具有可比性。经过上述过程筛选后, 最后得到区域性事务所客户样本601个, 国内“十大”客户样本485个。本研究所有过程都是使用SAS9.1统计软件。样本公司相关财务数据、审计意见类型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事务所有关信息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和中国证监会网站。对个别缺损数据则来自Wind数据库。

(四) 描述性统计

表3列示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 在公司规模、资产回报率、现金流量方面国内“十大”客户都显著大于区域性事务所客户。而在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比率方面, 区域性事务所则相对更高。

五、经验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一) 相关性检验

下页表4列示了模型中变量的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可以看出, 除OCF、Zscore外, 各变量均与应变量ABSDA1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而检验变量FIRM在Spearman检验中与应变量存在显著关系, 但在Pearson检验中两者关系不显著。所有控制变量之间的Pearson (Spearman) 相关系数均在0.417 (0.424) 以下, 表明模型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注:**、*分别表示变量间Pearson (右上部分) 和Spearman (左下部分) 相关性检验在1%和5%水平上显著 (双尾检验) 。

(二) 回归结果

表5列示了区域性事务所与国内“十大”审计质量的全样本和分年度OLS回归结果。其R Square分别为0.624、0.443、0.825和0.613, 其F统计量分别为298.902、47.261、296.224和87.541均在1%水平上显著, 各系数VIF值均小于2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由表5可以看出, 检验变量FIRM系数在所有回归结果中都显著为负, 表明区域性事务所对客户盈余管理控制能力更强。实证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 表明区域性事务所审计质量并不低于, 而是高于国内“十大”审计质量。与预期一致客户规模、资产报酬率系数都显著为负, 资产负债率、经营性现金流量系数都显著为正, OPINION系数只有2006年度显著为负, 其余回归结果中都不显著。

注:Dependent Variable:ABSDA1;***、**、*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从实证结果可知, 相对于国内“十大”, 区域性事务所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表明在脱钩改制以后,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 区域事务所重塑了自身的独立性, 并且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 形成了地域专门化竞争能力, 从而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三) 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经验结果的稳定性, 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

1. 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估计操纵性应计项目 (ABSDA2) 替换模型中由琼斯模型估计的操作性应计项目 (ABSDA1) , 然后再进行全样本回归和分年度回归。其回归结果和前述一致 (如表6所示) 。

注:Dependent Variable:ABSDA2;***、**、*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2. 统计全样本以及分年度样本两类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 结果如表十所示。可以看出, 除2005年外, 其余统计结果都显示区域性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大于国内“十大”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 表明区域性事务所执业更加谨慎。

六、结论与启示

由于政府干预的结果使得中国的审计市场具有西方发达国家不存在的地域分割现象, 而中国审计市场地域分割特征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审计市场中存在一批区域性事务所。长期以来, 该类事务所被认定为依靠政府关系招揽业务, 缺乏独立性, 审计质量低下等等。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该类事务所有没有可能利用地域优势形成区域专门化能力从而提高较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遵循这一思路, 本文以2008—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先利用事务所业务同城率五分位方法界定区域性事务所, 然后以国内“十大”为比较对象。经验结果表明, 相对于国内“十大”, 区域性事务所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说明在脱钩改制以后,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 区域事务所重塑了自身的独立性, 并且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 形成了地域专门化竞争能力, 从而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会计行为环境 篇7

上世纪90年代末, 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财务会计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边缘学科———行为会计学。行为会计不仅衍生了经典会计学的研究范围, 也提供了相应理论基础, 行为会计学可以说是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在这一时期的重大理论突破以及学科交叉的突出表现。就研究范围来看, 行为会计学打破了完全理性限制, 研究在有限理性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研究环境和认识规律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给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直是会计信息系统追求的目标之一, 也是2006年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的原始驱动力之一。唯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给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 近些年在我国提高会计准则质量的情况下, 仍有不少会计行为失当现象, 企业高管利用会计信息操纵股价等事件时有发生, 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目标仍难以实现。本文将基于行为会计理论对企业会计行为进行解读, 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会计行为优化建议, 以减少企业会计行为偏差, 并最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行为会计学的理论源泉

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当事人包括企业会计人员、管理层、审计师、分析师、投资者和贷款者。其中会计人员和管理层是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 审计师和分析师是会计信息的派生提供者;而投资者和贷款者则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信息系统最终呈现的财务报告, 其质量高低与会计人员、管理层等直接提供者的判断决策有关, 也与审计师和分析师等间接提供者的判断决策有关。行为会计研究的就是外在环境特征和当事人的个体特征是否影响他们的判断决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它们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影响会有多大?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将心理学与传统会计学相结合。可以说, 心理学尤其是认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被视为行为会计学的重要理论源泉, 受到行为会计研究者的广泛认识。

认识心理学。认识心理学以会计人员的内在心理活动为基点, 深入研究其思维过程 (认识行为) , 有助于理解当事人的个体特征如何影响判断决策。对于会计人员的认知活动, 认识心理学主要是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进行研究, 将会计人员头脑中的信息加工系统看作是由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组成的。运用认识心理学来解释会计人员判断决策行为的基本前提是人的有限理性。现实中的决策者都是有限理性的, 他们通常只获取了决策相关的有限信息, 只具备有限的能力从记忆中获取和保留信息, 有限的能力处理和使用信息, 对自己的决策过程和优先的选择只有有限的理解。由于这种有限的能力, 人们总是想方设法简化执行行为的复杂性, 减少智力消耗, 为此常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因此, 心理策略是会计人员根据主观的, 不同于客观的“心理逻辑”规则做出的。代表性的心理策略如锚定调整、运用经验方法、易得性等。

社会心理学。除了有限理性的影响外, 个体的行为还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干扰。社会心理学为行为会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主要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结果。社会心理学与认识心理学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主要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判断决策的影响, 而后者主要研究认识规律对人的判断决策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会计行为受组织道德文化的影响, 会计系统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会计行为。由于会计行为会引发利益冲突, 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层面的矛盾与对立, 会计系统中存在着伦理道德问题。可以说会计行为是由会计系统所认同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会计行为的不当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会计系统价值观的不当。

二、对现有会计行为的解读

(一) 基于认识心理学理论

以认识心理学为基础来解读会计人员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 会计人员使用的一些心理策略可能会导致如下认识偏差。

锚定调整产生的认识偏差。人们做决策时常以最初信息为“锚”, 并根据后续收到信息进行调整, 但是人们对事件的估计往往会受到最初的信息的约束, 因此根据新的信息对先前的判断进行调整往往会修正不足而导致了认识偏差。例如, 在判断某笔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时, 会计人员往往关注的是企业过去的状况, 而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状况考虑不充分;或者会计人员已判断某笔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 在信息加工阶段, 又收到新的企业信息时, 会计人员往往会锚定以前的判断或只进行微调, 而不愿过多调整。

运用经验方法产生的认识偏差。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运用以前使用过并自认为正确的经验, 但经验是有限的, 如果仅以经验做出判断常会出现偏差。如:同样是判断某项赊销收入相关的现金能否收回, 有的会计人员关注客户以往账款的回收情况, 有的会计人员则可能更看重客户目前的现金流动情况, 从而得出不同的判断结论, 有的会计人员则可能有认识偏差。再如:对于存货跌价准备的判断, 首先应研究哪些情况可表明存货可能发生跌价损失, 代表程度有多大, 即恰当的“线索”, 然后将这些情况列出, 作为专业判断规则, 不同的会计人员根据的“线索”不同, 有的会计人员可能没有认识偏差, 而另一些会计人员则很有可能有认识偏差。

易得性产生的认识偏差。人们多利用容易得到的资料去做决策判断, 对不易得到的资料和信息考虑较少, 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和不全面性可能会导致认识误差的发生。比如, 会计人员在对长期资产的减值进行判断时, 容易取得资产的市价、重置成本等信息, 常忽略不易取得的未来现金流贴现值等信息, 从而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及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二) 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

组织文化对企业会计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会计舞弊行为的出现, 其背后的组织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影响。例如在一个过分强调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文化环境下, 会计人员和管理层可能会很容易为了追逐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做出丧失理性的职业判断。甚至他们会冒着犯法的风险, 不惜做出粉饰财务报表、伪造虚假利润、编制虚假账目等违法违规行为。因此, 即使没有舞弊意愿的会计人员, 在如此舞弊成风的组织, 估计也很难洁身自好。又如一个过分崇尚个人成功主义的组织, 其内部利益纷争一般较激烈, 这会使会计系统的官僚主义更加突出, 个人主义更加盛行, 在一定程度上还强化了会计舞弊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 组织的利益关系是复杂的, 但在组织管理过程中, 文化作为非正式的约束机制却常常被忽略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经济环境也日益复杂多变, 竞争的加剧和环境的多变加重了会计事项的处理难度, 会计人员出现认识偏差与会计舞弊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认识偏差与会计舞弊行为可以出现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 涉及方方面面。只是确认和计量环节更容易出现认识偏差与会计舞弊, 因为确认和计量环节涉及更多的职业判断, 认识过程更倾向于运用心理策略, 会计行为更易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理念、具体内容以及体系结构上的创新都是前所未有的。与旧会计准则相比, 新会计准则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方式, 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与决策的空间,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能够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能够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 改变传统的陈旧观念。但是会计人员判断决策的空间越大, 他们出现认识偏差, 以及进行会计造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优化企业会计行为的途径

由于会计人员的有限理性, 会计人员容易出现认识偏差。但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未给予会计人员认识行为应有的重视。很多会计人员仍习惯于生搬硬套, 缺乏职业判断的意识和主动性, 整体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此外, 如果企业文化倾向与科学的会计价值观不相适应, 也会造成会计行为不当, 出现如会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明确组织文化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有针对性地修缮组织文化的纰漏和差错, 能够减少不当会计行为的发生。

(一) 提高专业素质, 减少认识偏差

要优化企业会计行为, 改善准则执行效果, 首先要从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入手, 培养会计人员的认识判断能力。

1. 会计人员应当改变以前陈旧的工作思维方式, 建立职业判断能力, 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运用正确职业判断上来。

2. 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积累,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新事物不断涌现, 会计人员处理的会计事务也越来越复杂多样, 需要不断更新相关专业知识, 以增强会计行为的适当性, 提高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

3. 会计人员也应当多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如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决策学、法学等, 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4. 经验在会计人员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

经验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 经验不足容易导致会计行为偏差。因此, 会计人员要善于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总结执业经验, 做到勤于练习、敏于观察、善于总结。同时, 还应该有意识地多与其他会计人员交流执业经验, 或者向专家请教, 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

5. 会计人员还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包括信息

处理、记忆、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等, 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 优化企业文化, 创造良好背景

企业全体上下员工应当努力创造一个崇尚道德和诚信的工作氛围。崇尚道德诚信的组织背景有助于会计人员以诚信道德为价值取向, 赋予他们正确评判是非善恶的能力, 良好的职业道德。营造以诚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系统价值取向, 能够使会计人员在主观上拥有团结一致、积极向上、勤奋工作的精神状态, 在会计组织内形成客观公正的群体意识。一个崇尚道德和诚信的企业氛围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准绳, 还能够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起到监督约束作用, 在群体价值观的指导下, 会计人员更倾向于自觉遵守现有会计规范、会计原则和制度。一个没有诚信道德的组织, 其会计人员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侵害, 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与价值立场时常模糊不清。

另外, 在公司内营造一个具有道德诚信、公平公正的文化氛围, 应该是从上至下进行的, 即从高层开始, 因为一般下层员工的价值观会向上级领导趋同。

(三) 强化审计监督, 细化披露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 审计对会计行为起到了控制监督作用。审计工作可以系统全面地评价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质量, 可以对会计人员的认识行为进行验证复核, 既可以纠正认识偏差行为, 也可以减少会计人员出现认识偏差的可能性, 使会计人员在进行决策判断时更加谨慎小心。另外, 在细化披露要求的情况下, 也可以促使会计人员审慎地做出会计判断,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细化披露内容方面, 可以要求会计人员细化其执行一些可选择事项的依据、方法、程序等。

(四) 加强理论研究, 完善法规建设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拥有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尚处于会计变革期, 会计准则、制度、规定间还存在许多矛盾之处, 容易造成执行的混乱。其次, 我国会计改革赋予企业较多的自主权, 为企业提供了较多操纵空间, 易出现认识偏差、盈余管理、会计舞弊等行为。准则的颁布必须与制度背景相适应, 在改革会计制度时, 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配套约束和指导措施, 防止自主权和选择权的滥用。

参考文献

[1]曹升元, 赵周杰.基于组织文化的会计行为优化研究 (J) .会计研究, 2011 (6) .

[2]周玮, 卢兴杰, 杨丹.实验研究下的行为财务会计综述 (J) .会计研究, 2011 (5) .

[3]李刚, 刘浩, 徐华新, 孙铮.原则导向、隐性知识与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从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角度 (J) .会计研究, 2011 (6) .

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篇8

1 会计行为的优化

优化一般是指采取一定措施, 使某一项事物变得优秀。会计行为的优化则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优化会计行为观念的指导下, 遵循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 采取优化的手段和优化的组织结构, 以尽可能小的行为投入与耗费生产出数量尽可能充分、质量尽可能高、让相关利益集团满意的会计信息。美国会计学家米恩茨 (Mints) 说:“为了成功扮演自己的角色, 会计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技术要求和道德要求。”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同不良的现象作斗争, 优选会计政策, 扬善弃恶做到自律和慎独, 即达到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最佳结合。

1.1 会计行为的优化标准

会计行为优化的标准是判断会计行为是否达到优化的准绳。会计行为最终结果是产生会计信息, 因此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考虑到信息成本已不再是障碍, 会计行为优化的首要标准是会计信息质量最优化, 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般包括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方面。二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包括反映真实性、可验证性、中立性三个方面。三是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表明了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经济行为应当一致或类似地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对企业不同时期相同或相似的项目要运用相同或相似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一般来看, 会计行为优化标准应是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最优化相统一, 即会计行为的优化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 同时又体现了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愿望。

1.2 会计行为优化的途径

1.2.1 激励机制的优化。

激励机制的优化是会计行为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行为学家克特。列文曾经给出一个行为函数B=f (p, e) 。其中B表示行为, p为个体的心理和性格, E为个体所处的环境。这个函数表明, 行为是心理和环境函数, 即行为由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所决定。著名的霍桑实验也表明, 激励机制对心理和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 对会计行为的优化不仅需要奖励的正面激励, 而且需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其次, 尊重与信任也是会计行为主体的一种需要, 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 就能激发工作热情, 消除畏难和偷懒的心理。最后, 会计行为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不仅依靠奖惩, 还要依靠公平的待遇, 即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

1.2.2 会计行为素质的优化。

会计行为主体素质的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会计行为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种行为, 行为是否优化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这种优化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二是思想品质的优化。会计人员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 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自觉遵守会计法律规范,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 如实反映会计素质。三是心理素质的优化。心理素质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质和能力心理素质。意志心理素质是在正确目标引导下, 为达到这一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的素质。而能力心理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直接影响会计活动的效果, 使会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素质, 包括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内容。

1.2.3 监督、实施机制的优化。

优化的会计行为, 必须有相应的实施监督机制作保证。优化监督实施机制, 第一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监督与制约, 强化内部审计系统。第二, 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尽管内部会计机制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它毕竟寓于企业之中, 一但企业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 内部监督机制就会弱化, 这时就需要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共同构成科学优化的监督实施体制, 有力地制约会计行为主体的私欲和偏好,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上述三个方面的优化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共同作用于会计行为函数B=f (P, E) 。会计监督实施机制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外部制约机制, 只有对违规行为不间断地监督制裁, 会计行为才能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激励会计人员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开展优化行为。然而会计行为是以人为主体的, 能否优化还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也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基本措施。

总之, 当会计行为学把会计看作“一个行为过程”时, 会计人员作为这个过程的自始至终的参与者,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很大。当会计信息作为这个过程的终点时,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即会计信息质量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会计人员行为的规范化。而这种规范化由于人的行为假设的存在, 需要监督实施机制和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信息质量成本投入的, 这种投入也是任何的会计环境下都是必须的。因此, 对会计行为的研究, 是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的保证。

2 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措施

虚假会计信息虽然表现在会计报告中, 但实际上这些财务违法欺诈行为的主要责任者是会计行为主体即企业法人代表和会计、财务人员等相关人员。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影响会计系统制度变迁的因素可看到, 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不仅是会计信息本身的改进, 而且是系统各方面的改进, 尤其是对会计行为主体的改进。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改进措施:

第一, 加大教育力度, 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职业道德。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产生, 会计人员是主要的实施者, 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 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是杜绝信息失真的保证之一。

第二, 加大会计规范体系建设, 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力度。会计规范体系是会计行为执行业务的标准规范。政府作为制定方应使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科学、严谨、系统、协调统一, 保证会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体现政府的强制监管作用, 让造假者的损失远远大于造假收益, 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第三, 加大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的建设, 实现会计人员行为的优化。会计行为优化是在交易费用可以承受的条件下, 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化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的, 必须采用科学的会计行为手段和合理的会计行为方式, 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篇9

一、会计行为优化

1. 会计行为优化的标准

会计行为优化标准是会计行为是否达到优化, 对其进行判断的的准则。会计行为最终行为结果, 由其产生会计信息, 故此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之间是具有息息相关的因果关系。信息成本已不是需要考虑的障碍, 会计行为优化总体标准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达到最优化, 具体是指下面三个方面:是指会计信息的关联性联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其中会计信息的关联性是指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还有及时性三方面。会计信息可靠性, 通常是指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反映其可验证性, 以及反映其中立性三方面。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体现了采用类似或者相同的会计手段和程序, 对类似或者相同的经济行为, 具体是指企业不同时期相同或者类似的经济项目进行处理, 就是对其进行相关的确认和计量, 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相关的报告。通常来说, 会计行为优化标准和最优化地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相统一的, 也就是会计行为的优化既体现了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要求, 同时也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需要。

2. 对企业会计行为实施优化的途径

(1) 奖励机制的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在会计行为优化中是一项的重要途径。据相关的行为学家曾用一数学函数式B=f (p, e) 表达了人的行为同个体的的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B表示人的相关的行为, P表示人作为个体其具有的心理及性格, E表示人作为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从函数式中可以表明, 行为是随着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种函数, 也就是说人的内在心理因素及所处的外在环境因素决定了人的行为。并且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可以证明, 激励机制对人的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首先, 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优化, 既需要有效的奖励给予正面的激励, 同时需要给予相应的处罚来进行必要的不良行为的规避。其次, 给予必要的尊重和一定的信任, 也是企业中每个会计行为主体的一种心理需要, 一旦这种会计行为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 就能极大地激发会计行为主体的工作热情, 可以有效消除会计人员的畏难情绪以及懒散的心理。最后, 给予合理和公平的待遇, 也是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的主要手段,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要按会计人员的工作成绩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

(2) 会计行为主体素质的优化。会计行为主体其实质是指会计人员, 其素质的优化, 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的优化、思想品质的优化、以及心理素质的优化三个方面。其一知识结构优化, 是体现脑力劳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会计行为, 其行为的优化程度是由其知识结构决定的。这种可优化会计行为的知识结构具体包括专业的财务科学知识、还有相关的经济和管理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科学知识等。其二思想品质优化。其体现在会计人员要有坚定和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 还体现在会计人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及体现在会计行为主体自觉遵守会计法相关规定, 并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真实反映会计信息的一种素质。其三心理素质的优化, 心理素质优化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质优化与能力心理素质优化两方面。意志心理素质优化通常是指为了实现正确目标会计人员能够自觉地组织自身的行为并克服畏难心理过程的一种素质。能力心理素质优化通常是指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活动的效果, 促使会计活动顺利完成的相关的心理素质, 具体包括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记忆力等相关的内容。

(3) 监督、实施机制的优化。会计行为的优化, 需要完善的监督、实施机制来作保证。优化监督实施机制, 其一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监督机制, 以保证企业内部的各部门间受到互相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工作。其二, 需要建立完善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在企业内部是有一定的监督和制约效果, 但是, 企业整体利益一旦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就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 而出现了监督作用弱化, 此时需要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共同作用下监督实施机制, 形成优化的监督实施体制, 从而有效地制约会计人员的私欲以及偏爱, 保证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等高品质的质量要求。

二、会计信息质量

1.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个因素

在会计核算中,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 影响其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会计人员素质、还有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一个政府国家制定的相关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制定的会计法规可以有效地规范和制约企业和会计行为主体人员的不合理或违法行为, 对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前我国会计制度制定是属于政府履行的行为, 同时政府又是会计信息需求者, 这样制定的会计规则基本上考虑政府利益来进行规范的, 却极少考虑企业经营者的客观经济需要, 也缺乏对信息相关利益方的客观需要的考虑。由此导致规则缺失公平性, 不可避免地出现虚假信息。在会计活动中,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 可以有效地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别。

2. 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措施

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的虚假会计信息, 产生与其相关的财务违法及欺诈行为者是会计行为主体, 也就是企业中法人、会计以及相关的财务人员。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相关的研究方法对会计系统制度变迁影响进行分析, 从中可以知道,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 既需要会计信息本身的改进, 更需要对会计系统及制度等各方面做出的相应的改进, 特别是改进会计行为主体, 优化会计行为, 其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 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力度, 提升会计行为主体的职业道德及政治品德素养。在会计活动中, 产生会计信息质量失真, 主要是会计人员实施的, 如果没有企业相关的会计人员的具体操作, 就不可能出现会计造假。因此提升会计行为主体职业道德和政治品德, 是有效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保证。

第二, 加强会计规范体系建设力度, 提升其对会计主体行为规范能力。其中的会计规范体系是指会计主体执行相关会计业务的标准规范。作为规范的制定方政府, 在制定规则时需要同市场经济规则协调统一, 以保证会计法制定科学性、严谨性, 从而有效体现政府的监管功能, 保证会计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并且加大监管力度, 造假损失需要大大高于造假的收益, 才能杜绝发生会计造假。

第三.强化激励及监督实施机制体系的建设, 实现会计主体行为的优化。在交易费用可以承受的情况下, 对会计主体行为实施优化,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满足会计信息相关利益方及使用者的需要。要实现这一会计行为优化目的, 需要采取科学的会计专业技术手段及规范的会计行为方式, 建立和采用合理的激励以及监督实施机制, 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品质素质。

第四, 加大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体系建设, 加大对会计主体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当前我国出现一些会计信息失真的违法和不合理行为, 其涉及到相关的部门中一些高管人员以及一些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等, 然而现今的《会计法》法规制度、以及现存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制度, 由于存在界定责任人不明确, 出现明显弱化, 对会计失真及会计造假打击力度不够, 更主要的是法律规定的处罚成本远远低于造假获利收益。所以, 需要建立能充分体现政府监管功能的法律法规, 对行业有效制约的会计监管法规体系, 并通过立法推行法制化的形式, 详细规范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 有利于追究会计主体的民事责任及相关的刑事责任, 加大处罚会计主体的造假行为力度。

三、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1. 优化会计行为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

对会计行为实施优化, 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措施, 会计行为的优化重点需要会计行为法律优化以及会计行为职业道德优化。通过这两者同时发挥作用, 由表及里, 一硬一软, 来规范会计行为, 才能实现会计行为的优化。当前, 我国在会计行为法律优化及职业道德优化等方面, 还缺少统一的, 可操作性强的完整的 (转51页) (接53页) 会计行为规范。由此就会对会计信息质量发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 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行为优化中, 是对其结果的具体体现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信息质量在各个经济活动中是极其重要的, 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 既能体现一个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相关的财务收益成果, 也能体现了各个相关的利益关系的界限以及经济收益的分配结果。所以, 保证高品质的会计信息, 是会计行为的优化的体现, 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会计行为的优化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 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决的问题, 需要对优化的先进方法进行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以及不懈的努力。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社会分工及专业化的不断提高, 会计环境也变的日益复杂, 所以, 我们需要不断地改变观念, 完善法律法规监督体系, 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为会计行为优化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峰.会计准则研究大连.乐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候俊玉.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 (14) .

[3].高欣.会计行为优化的探讨.经济师, 2009 (7) .

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探析 篇10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远远超出了本单位的业务范围,会计工作不仅反映一个单位的经营状况、资金往来、财务收支等情况,而且对国家、其他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公众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规范会计工作、遏制违法行为,成为完善我国会计立法的重要任务。

一、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意义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义务的行为人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大类别。在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中,主要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追究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追究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有利于推动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现代社会会计已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必须用法律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对会计违法行为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能使违法者受到惩罚,同时也使违法行为得以校正,使得会计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其次,追究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能起到事前警示和事后救济的作用。会计违法行为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利益问题,当违法者权衡会计违法行为的实际收益和违法成本时,如果收益大于付出,则违法者就会付出违法的风险成本,进行会计违法行为。追究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其中包含重要的经济责任,违法者因此承受高昂的违法付出,这就使违法者在进行违法行为时,会事前进行利益比较,不轻易做出违法行为。同时当会计违法行为出现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又可以使利益受损主体得到相应的补偿,起到事后救济的作用。

二、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立法不足

我国《会计法》针对会计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些法律责任对遏制会计违法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的会计法律责任仍有不足。

(一)会计法律责任刚性不足,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会计法》规定的法律责任虽然只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但在具体责任中的处罚措施层次太多,并且缺少具体的规定和有权解释,因而很难操作。例如《会计法》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具体如何适用,缺乏可操作性。“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何谓“情节严重”,至今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解释。

(二)会计法律责任过轻,起不到震慑的作用

根据《会计法》规定,会计违法行为应承担的行政责任最多罚款金额为十万元。这一罚款金额与违法主体违法所获得的利益相比,不啻是九牛一毛。《会计法》规定的十万元罚款,对预期收入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违法者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依照现行法律规定,即便会计违法行为被查处,行为人个人遭受实际制裁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会计管理的多年实践,早就已经证明了这点。会计法的这种过轻的法律责任,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三)会计法的法律责任缺少民事赔偿制度,起不到救济的作用

由于会计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涉及到多方利益,而我国现行《会计法》又没有民事赔偿制度,这就导致利益受损主体得不到赔偿。由于会计违法行为往往给受害者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而行政处罚不可能使因会计违法行为造成损失的受害者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目前我国的证券法已有这方面的相应规定,但证券法不能规范所有的会计违法行为。因而会计法启动民事赔偿制度不仅会给会计造假的企业带来实质性损失的风险,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受害者的利益得到补偿。

三、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立法完善

针对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立法不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制定具体的规范,增加会计法的可操作性

针对会计法律责任刚性不足、缺乏可操作性的弱点,首先应制定《会计法》具体的实施细则,增加《会计法》的可操作性。例如《会计法》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何谓“情节严重”,应在实施细则中具体规定。其次,借鉴《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删除《会计法》及其各相关法律、法规中大量“可以”、“有权”等单纯授权性字眼,明确规定会计机构及其人员、会计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及其职责,并明确其不履行法定职责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再次,修改《会计法》有关罚款的规定,目前的的会计法针对不同违法行为的罚款往往是“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种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也难以惩治严重的会计违法行为。因此《会计法》应以行为人预期的非法利益为基础,实行倍数制罚款为主的处罚方式,并结合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后果制定具体的处罚规定。

(二)增加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首先,在会计违法行为的民事和行政法律责任问题上,应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只要行为人出现会计违法行为,不论其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均应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次,对会计违法行为的经济处罚,应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大幅度提高对会计违法者及其责任人员经济处罚的金额,使之有切肤之痛。处罚金额应与违法收益挂钩,除了规定处罚金额的最低限额外,应设置按违法预期收益及其危害后果的一定比例处罚的条款。在对会计人员进行经济处罚的同时,应加大对会计资格证的管理力度。对会计人员来讲,会计从业资格证是其谋生的通行证,一旦吊销其资格证,就不能轻易地允许重新申请。笔者认为对会计人员违反《会计法》情节严重的,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情节特别严重的,终生禁入会计从业队伍。

(三)增加会计违法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机制

浅谈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篇11

会计行为是会计行为主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 按照一定的目标, 依据财经法规, 遵循会计职业道德, 应用现代会计理论、管理学原理及计量方法, 形成会计信息的一种实践活动。会计行为受到会计行为主体、目标、动机和环境的影响。会计行为的优化则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优化会计行为观念的指导下, 遵循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 采取优化的手段和优化的组织结构, 以尽可能小的行为投入与耗费生产出数量尽可能充分、质量尽可能高、让相关利益集团满意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行为优化的途径

第一, 健全和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法制化, 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如何营建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会计法治化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业界的重要课题。会计法律制度, 是指国家权利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 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通常简称会计法规。目前, 我国对会计进行规范的法律主要是《会计法》、会计行政法规, 《民法》、《公司法》等相关的法律对会计行为也具有规范作用。然而,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 这些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日益凸显, 自《会计法》立法以来的22年里, 历经3次修订, 这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不断完善和适应实情的会计在现今的发展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会计法》自身的立法技术存在问题;与其他法律部门的规定脱节严重等等。因此, 我们必须要及时健全和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 这也是优化会计行为的制度保证。首先, 要不断提高立法技术, 严格界定会计立法中的法律用语。例如严格界定会计资料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标准, 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 要不断完善和调整相关法律的配套改革措施, 加速会计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协调。再次, 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 果断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第二, 增强执法监督力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造成不良会计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 政府监督存在监督职责划分不清、监督不到位。政府监督是“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中最重要、最具权威的监督。然而, 从现实情况来看, 政府对于会计工作的监督严重缺位, 致使很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 违反《会计法》的违纪违法事件时而发生。加之监督职责不清, 政府往往对同一种违法行为的处罚, 各自处分的轻重不一, 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也为许多不端的会计行为留下了可趁之路。其次, 内部监督形同虚设。根据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规定, 内部监督实际上是包括会计控制在内的单位内部控制。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各个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并不能有效地执行、落实, 从而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来制约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会计行为的优化, 是以相对健全的监督机制为保证的。我们要建立科学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互补共存的监督体系, 区分不同情况, 明确确定内部监督的重点和外部监督的范围, 双管齐下,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与真实, 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第三, 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这里所指的职业教育分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 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职业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自律性, 它能够将各种财经法规内化, 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目前我国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人职业道德观念不强。事实上, 要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要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的道德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作一个德才兼备的理财者和管理者。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会计行为的环境和客体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 新的会计事项、新的会计规范等不断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新的挑战, 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知识教育也显得颇为重要。首先,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与时俱进。其次, 要分层次, 分阶段, 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学习, 不断吸收新的养分, 加强业务能力, 丰富知识结构, 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 第三, 采取知识、道德、业务相统一的“淘汰制”办法, 把职业教育政策落在实处。

第四, 加快会计诚信体系研究、探索及建设步伐。诚信体系建设是解决诚信危机之根本。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会计诚信体系, 在业内树立诚信的“至上”原则, 加大诚信宣传力度, 让“诚信”深入人心, 并由政府诚信建设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同时, 建立会计信用档案, 对会计人员的不良行为记录在案, 并划分相应的等级, 明确每个等级的意义。在现有准入制的基础上, 应尽快从严健全和完善“驱除及不得再准入”制度。从而规范会计行为、促进会计行业良性发展, 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摘要:会计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不少学者已做过相关的研究, 本文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 探讨如何进行会计行为的优化, 从而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以求教于方家。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 探讨如何进行会计行为的优化, 从而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会计行为,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容华, 刘国华.会计行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管丛海.简述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J].时代经贸, 2007, (2) .

[3]、王仰文.渐进发展中的会计法制化研究[J].北方经济, 2007, (15)

[4]、浅议《会计法》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EB/OL].http://www.chinacpx.com/zixun/16598.html.

上一篇:检测效果下一篇:转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