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行为调研报告(精选8篇)
环境心理行为调研报告 篇1
Hefei University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一、引言
日本俳句的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和细部的体验和感知的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的触感领域是靠着触感限定的。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的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的维度。
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的工业和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的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的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是降低了,因为材料和细部的肌理和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的材料和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的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的口感一样。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的感觉。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的幽灵就会占据上风。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而的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绿地离心空间如一些专类附属绿地:医院绿地、图书馆绿地、车站广场绿地等等,这些绿地的植物配置就要体现简洁、沉稳的特征,在性格上倾向于互相分离、较少或不进行交往的特点。在这样的绿地中,人们总是希望减少环境刺激,保护“个人空间”及“人际距离”的不受侵犯。因此,在对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如:在车站的出入口和广场上可以利用标志性的植物景观,加强标志和导向的功能,使人产生明确的场所归属感;在医院可以利用植物对不同病区进行隔离,并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和色彩特征营造不同类型的休息区。
环境心理学家指出,当园林不同空间类型作为某种环境类型被人们感知之后,就会以环境意象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并形成回忆。环境意象是指空间环境在意识中形成的可被回忆的形象。凯文.林奇(K.Lynch)在《城市的意象》中把它称作“认知地图”。提出“环境意象”、“认知地图”的概念的目的主要在于强调环境特征的易识别性。尽管不同人对于不同环境中的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等环境要素会形成不同的内容从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但是环境意象总是按照人们易于识别的实际需要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并带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哪怕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意象也不会轻易改变。
我国传统文化的控制作用较强,人的行为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束缚。围合的空间容易产生视觉监督,不利于公共活动开展。稳定的组群内,相互熟悉的居民的视线干扰更让人感到不适。在设计时应减少环境的通透性,将其恢复成自然状态,避免视线监督。如在庭院局部设自然的屏墙或遮挡视线的树木,为喜好安静、舒适的居民提供一块身心偷悦之处,创造安全可靠,具领域感的环境。领域感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它受文化背景的影响。社会群体趋向是在于创造亲密、保护、安全的感觉,形成可防御的空间领域。同时,领域空间给人一种自尊与责任感,促使居民保护自己的生活圈,减少破坏性的行为,创造安全感。人们建造某一建筑空间,都有其特殊的目的“涎值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腑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传统的庭院是休息、集会、交往、宴会的共享空间,现代住宅庭院空间的设计应注重外部空间的实用性,使人们乐于停留其中,并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设计着手之前,应先记录庭院基地令人愉悦的特质,以使在规划中不破坏原有的特色,如独特的景致、多样的文化特色和环境尺度等,做到基地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调和。
1、入口设计
由居住区道路进人庭院,应使人感到空间的变化,人口起到了提示及限定空间领域的作用,人口不是具象的门,它必须能唤起人们对空间变换的意识。人口一般设于组团道路与它们的交接口处,可在庭院正中,亦可偏离中心,它的位置与庭院的关系,决定着内部交通形式与庭院布置方式。无论内部庭院或者它的围护物是什么样的形式,分隔空间的明确方式是设置一个实际的或暗示的“垂直面”.这个垂直面或为矮墙、短柱,或为庭院与外界的高程变化,它将空间彼此区别,分出“此处”和“彼处”.人口的形式可模仿建筑的大门,取人口的本意亦可借建筑或庭院中的象征符号,采用“雕塑”方式,起到序幕的作用或与之对比,增加人口的边界感并强调人口作为处所的特征。
2、空间区域划分
庭院空间根据人的活动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运动空间可用于行进、散步、晨练或游戏停滞空间可用于静坐、观赏、读书、等候、交谈等。运动空间希望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空间区分与限定自然,具现代亲和感,可设计成欢乐的自由空间、柔和与流畅的铺装图案、无限制的活动区,以光亮的、自然的形象和温暖的色彩、活泼的场地设施来衬托空间的欢乐景象静滞空间希望相对封闭,其中可设置桌椅、照明灯具等休闲用品,配以浓密的绿化和矮墙,与动区相隔离,静区应为创造安宁的心态提供舒适的设施和有趣的效景,应设计得轻松、悠闲、大小随意。可用熟知的建筑形象,流畅的线条、稳定的结构受力、调和的质地与柔和的光线创造悠闲的空间特色。
3、庭院绿化造型
庭院绿地是居民在居住区中最常使用的休闲场所,设计时应强调开放性与外向性,以便于居民游览。
绿地中的花卉、草木应自由布局,园中小径可设计成流畅的曲线,以引导空间的序列变化。绿地形式应适合人们的生活、行为与心理,体现时代感。利用植物造景时,可使用自然形和几何形进行构图,并配以抽象的图形和大块的色彩,使绿地富于人工装饰美。庭院空间中的运动与休闲区域可通过绿化围合、隔离并联系起来,形成功能性、观赏性兼顾的景观环境。绿篱、树墙等可作为空间的竖向界面,围合空间区域的边缘。界面愈高、愈近、愈密,其限定作用愈强。休息区可设在此边缘以遮挡视线,形成具有封闭感和私密、隐蔽、防卫特征的区域。而在开敞区域,降低绿化限制的高度,令空间连续,可减弱限定性,形成公开、开敞和交往的特征。花架与树冠等可作为空间的水平界面,形成一定的潜在空间意识和安全感。
运用光影变化的规律,巧妙布置庭院绿化,使得建筑、场地、绿荫呈现出许多层次,可加强幽深感。以明亮的空间来衬托暗的形体,可令人们的感受更富趣味与想象。如浓密的花架被花卉覆盖,花架内部空间深暗,射进几束阳光,能带给人以梦幻之感。白色墙面反光强烈,能使它的围合空间明亮,若在其周围密植绿树,并用石墙环围,则能使光线变得柔和、深沉。
4、小品形态塑造
雕塑小品主要起装饰作用,属观赏性小品。设计时应与整体环境有机结合,应控制自我表现的意念,根据空间容量确定体量与尺度,而不应追求重大体裁与高大形体,以便与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为创造居住区独特的风格,加强视景的连续性,雕塑小品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统一的题材。另外,雕塑作为庭院景观的点缀,无需华丽、气派,应更多地关注生活气息的渲染。还可运用传统造园手法,在庭院中引人比例协调、体量适宜、小巧而别致的亭、廊等建筑小品,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享受。水是大自然中最壮观、最活泼的因素,它的风韵、气势及流动的声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遐想,水在空间中的艺术形态可以构成优美的水景景观,衬托出宜人的空间气氛。在庭院中或布置小桥流水或设置一个喷泉、水池,可形成视线或观赏的焦点,能在展示庭院空间层次与序列的同时达到情与景的交融。
5、色彩与色调处理
环境在光的作用下产生丰富多变的色彩,色与光结合通过强调或抑制的不同处理,可削弱一些次要的或不美观的部位,创造出重要部位或视觉中心。色彩是一种语言,在设计中可作为一种信号对不同的设施给予不同的色彩如对雕塑、喷泉等使用背景灯,对座椅或局部地域使用人工或自然的色彩等,均能使环境更富人情味,克服机械冷漠感。人工光和自然光都能创造一种气氛,给空间增加另一向度,使其简化或丰富。不同的色调给人不同的距离感高明度的暖色系令人感觉亲近,低明度的冷色系使人感觉后退缩小。
相同色调的颜色容易统一,而对比色更容易变化,庭院空间要创造亲切近人的气氛,就应采用明快的暖色,形成色彩清新、丰富和谐、变化有致的空间环境。
二、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占地面积15 000 m2。该博物馆与传统苏州园林形影相伴,其设计考虑了新建筑与传统园林的关系,从整体造型到细部处理都与传统园林遥相呼应,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了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本文通过运用建筑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苏 州博物馆的建筑特点及其影响。1 环境心理学原理及其运用 1. 1 环境心理学原理
建筑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其领域不仅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而且与建筑学、园艺学、环境学等学科都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建筑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探讨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反映及选择、改善、创造适于生存、生活和满足心理要求的建筑环境。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是丰富的,本文主要就视觉方面的理论及人对环境的感知理论来进行分析。1. 2 环境心理学基本的应用
在环境心理学的视觉理论中,有接近律,相似律,方向连续律,求简律等定律。在建筑设计中,这些手法都常常被应用在设计中,以建筑群体设计为例,我们经常通过采用相似形的方法,来体现整体性和连续性,这里体现出相似率。同样的,在整体设计中,相似的形体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如立面设计中的形式区别,但
通过形体的求简,总体还是趋向完整。闭合率,在单体变化中,一些体量过于大的形体,常常会被“破”掉,但分解后,在人们眼里,还是可以被“看成”一个整体。苏州博物馆中环境心理学原理的应用及心理影响 2.1 建筑形态
苏州博物馆一面临街,从街道相望,屋顶硬朗的线条勾勒出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第一时间勾起了与灰瓦白墙之间的联系。苏州博物馆外形最大的特点要数呈几何状错落堆叠的屋顶,体现了建筑师的创新的手法。很多简练的建筑语言符号不断重复出现,如屋顶和立面上出现的菱形,六边形窗洞,也让人好奇它与传统园林的关系。这个疑惑一直到游览拙政园时才解开,六边形的开窗出现在临湖的建筑中,它像一个标记,为苏州博物馆深深烙印上传统的记号。这个记号不断重复,将两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联系在一起,唤醒了人们对传统的记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入口的设计,用新材料和新结构诠释了传统的重檐屋顶,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重复。
2.2 建筑平面布局
苏州博物馆整体呈对称性布局,整体游览流线清晰,呈环状,方便方向的识别。在大型建筑中,由于环境陌生,整体环境有相似性,简单的流线利于建筑的游览。苏州博物馆有着入口,中部两个庭院。入口庭院宁静,较封闭,规整。中部庭院融入了水景,山石,亭子,廊桥等元素,开阔自由,是苏州园林的缩影,也提取了传统园林中的精华。在一府之隔的拙政园里,多层次的景观的路线提供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与心理体验: 1)在不同的回廊上以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建筑,发现景观的不同侧面。2)体验置身其中与隔水相望同一建筑的不同体验。
苏州博物馆中这个极简的庭院也给人带来了同样丰富的园林体验。在吉普森的环境供给理论中,提出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孤立的刺激。这个中部庭院提供了整体积极的刺激模式,把园林里的元素组合提炼并精心安排在这里,走在庭院的廊桥上,浏览着环绕庭院的建筑群体的不同侧面,步移景异;体会置身其中与游走其外的不同感受。在行走中,感受对景,衬景的不断变化。
与传统园林让人目不暇接的风景体会相比,苏州博物馆中这个简化的园林给人的感受更加直观,明确。在环境供给理论中,同样提出建筑师应呈现空间供给特性,即让使用者容易察觉,或者将察觉不到的供给特性特意表现出来。空间的供给特性是指空间的特质所能够提供的功能,提示给人们如何去使用这些空间。这里,简化的园林语言,让中庭景观的视觉中心更加突出,景物的层次更加明显,为游览者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园林体验。中部庭院不仅是建筑核心,也是左右两个展示区的连接部分,在大量的展品观赏后,中部庭院提供了视觉休息。2.3 建筑尺度
整体尺度: 苏州博物馆采用了一层地下室的构造方式,这样解决了层高对周边古园林建筑的揉合问题的同时也考虑了建筑的节能保温效应。细部尺度: 入口大厅尺度较大,体现了建筑高大与宽敞。屋顶结构自支撑,在平面上没有任何支撑结构,充分体现建筑空间的大尺度。建筑开窗的尺度也依照建筑总体的体量,形成大尺度的开窗,让建筑空间十分宽敞。博物馆建筑的层高一般较高,这里也不例外,参观部分以一层为主,局部二层。
建筑平面尺度也很合理。对于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来说,对空间尺度的需求取决于所进行的活动与活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展览建筑中,人与人之间多是陌生的,而观展的最佳位置是有限的,即在平面尺度上要偏大,留出游客之间舒适的交往距离。建筑屋顶采用玻璃坡屋顶,加上不同密度的木色格栅,整体感觉轻盈,进一步扩张了屋顶的尺度。在庭院里,为了在有限的面积里营造出宽广的湖面,只在湖面边界处立一个小亭子,湖面上小尺度的廊桥与湖面形成对比,在心理上扩大了湖面的尺寸。在建筑尺度上,要考虑活动者对基本尺度的要求,以便获得满意的空间位置。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对比暗示等手法,创造出视觉上的错觉,扩大了空间的尺度,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广阔的建筑环境。2.4 细部处理 入口大厅屋顶: 入口屋顶设计令人眼前一亮。经过安静的入口庭院,大厅给人一种叹为观止的感觉。层次丰富的采光屋顶,轻盈地“悬浮”在空中,把参观者的视线集中在屋顶上。屋顶吸引了注意力,回过神来,透过玻璃窗又发现内部广阔的湖面,十分吸引人前去一看,却是可见而不可达。屋顶在入口处打造了建筑的特色,也确定了建筑群的空间特点,即透光天窗的坡屋顶。这个元素在所有的走廊空间中被不断地重复,或发生细微的变化,延续了空间的整体性,也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光廊即走廊,方便游客对空间的识别。
建筑声环境: 在入口大厅中,会发现左右两条走廊,基本相似,难以选择该从哪边走,但是听见左边有水声潺潺,不经吸引人向左边走,这水声将游客引入了展览区,而另一侧则是休息区与商店。这种建筑的暗示,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导游客走向设计的游览路线。
开窗: 开窗的形式大多源于传统苏州园林和民居。六边形的窗户恰到好处与周围建筑景观形成框景关系,把室外的景物如画卷般展示在人们眼前。这种开窗提高了景色的品质,框景之景巧妙选取了景观的最佳观赏角度,也是对园林风景的提炼,让游客更加容易发现与观赏。
建筑内部光线: 苏州博物馆地上层基本以自然采光为主,天窗采光使光线均匀柔和,在木色格栅的映衬下,给人亲近舒适的感觉。在展厅内部,自然采光较少,高侧窗起点缀的作用,为展品营造神秘及高贵的感觉。建筑的光线和色彩对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苏州博物馆内廊光线及色彩的运用,带给人亲切感,展厅的采光以沉静为主,两种不同的采光运用,既明确了分区,也带来了不同的心理感受,符合功能的要求。
三、结语
在《园冶》的最后一章中,讲到了“借景”。我们当然明白,如果用某个窗户如画框一般地框住一个塔的身影,那就叫做“借景”。这样,就产生了空间感受的放大效果(这是常规解释)。可如冯仕达老师解读的那样,“借景”一章之所以不断吟诵古人的名字,还在于要在远景和近景之间,建立一种情怀上的类比:我之于古人,我家至于古境。这个意义上的借景,就是建筑和地貌在文化学上的呼应。不仅如此,我们有时更会看到,借景总还意味着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风景之间,在主题上的相似。总不能,那个框住了远处佛堂的窗,里面养的是一群猪吧!此地的风景,彼地的风景,也在内容和主题上,都与禅、佛发生着关联。这样,此地和彼此的逻辑就得到了“切合”。
庭院设计是困难的、也是有趣的,它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它总需要设计师比常规的设计走多一步,看深一步,它的意趣也就在这里。
建筑设计中建筑心理学原理的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传统建筑元素的简化提取后应用在新建筑上,有利于唤醒游览者对传统元素的记忆,建立传统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联系。其次,简化提炼后的传统意向,在建筑设计中的空间供给性更强,即更加清晰明确地表达元素运用的功能性,公众的识别度提高。第 三,在公共建筑空间尺度确定上,要考虑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求,创造合适的空间尺度。最后,建筑细部的设计如特定空间的特定采光气氛,都能对建筑游览方向性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环境心理行为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校园交往空间,改造,行为心理,校园规划
大学校园是特定人群在一定的土地上所呈现出的区域文化景观, 具有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属性。从物质角度看, 校园环境景观包括了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 如建筑、道路、广场、绿化、设施小品等;从文化角度看, 校园环境包含了人及社会关系, 作为特定的区域景观, 大学校园也处处渗透着文化属性。
1校园交往空间
校园的交往空间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 也分为不同的层次。首先是中心广场, 是学校主要的公共空间和人群集散中心, 往往和大学的主题建筑, 标志共同形成校园的空间意象。其次是区域性广场, 是该功能区的景观节点。院落组团相比较前两者来讲更加私密, 一般是建筑前后院的半围合空间, 环境相对安静, 具有较强的领域感, 供团体内师生使用。建筑内院是随着复合性建筑的出现而兴起的, 为学生课间提供暂时性休息。
校园核心意象区内的绿地休闲空间是大家印象深刻的场所, 这主要是教学建筑的前后空间以及建筑间的绿地环境。这种具有明确意象的交往空间往往是由于整个核心区内的空间环境布局和环境利用所带动的。
2毓秀园——校园分析
北方工业大学毓秀园, “毓秀园”之名取之于明代张璁宅第后花园, 寓“培育文学新秀”之新意。重新修整过的毓秀园较原来的敞亮了些, 园子也更漂亮了些, 但曾经的毓秀园也不会被我们遗忘吧。带着这样的复杂心情, 我们回过头来, 重新审视毓秀园改造所带来的利与弊。
2.1 毓秀园——校园功能分析
2.1.1 学校的视觉中心
学校的视觉中心是一教、二教、毓秀园、图书馆。一教是学校的门面, 是正对正门的建筑物, 故标志性意向最强。而毓秀园正处于校园的几何中心, 位置意向与导向功能也比较强。
2.1.2 校园的功能分区
毓秀园被定位为校园中心绿地广场, 其位置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 同时也具有导向的功能。毓秀园是校园中最主要的开敞空间, 也是核心景观区域, 展示着学校的人文气息。
毓秀园周边的建筑物主要有:一教、实验一楼、二教、七公寓、食堂、四公寓, 毓秀园便成为了这一区域内建筑物之间的缓冲区域, 这样的缓冲不仅是在建筑层面的分隔与围合, 更是人们对校园视觉心理感受的调和。五教—毓秀园—古柏园这一轴线与毓秀园一起构成了校园内教学区与生活区的划分界限, 占地规模比较小的校园非常适合这样的分区布置, 可以有效地分隔校园功能、整合流线, 同时加强毓秀园校园绿地空间的意向性。
2.2 毓秀园——校园流线分析
校园内通过设置路障对汽车的行驶区域进行了划分。以教学建筑为主的内部行驶区, 停车场主要分布在一教正门前、三教北侧以及四教西南侧, 车辆主要是住在校外的教师用车。以家属楼、宿舍楼为主的外部行驶区, 停车场主要位于九公寓北侧以及五教西北侧, 另有一部分位于家属楼周边以及校医院南侧路上, 车辆以住在校内的教职工家属以及部分学生所有。
五教—毓秀园—古柏园成为主要的人行道路, 实验楼—二教前人流减少, 三教报告厅—四教西人流减少, 交通顺畅, 校园道路现状图见图1。
2.3 校园轴线分析
校园横向轴线主要有三条:一教南侧的东西向道路、一教北侧的东西向道路、二教南侧的东西向道路。次要横轴线:四教南侧路 (见图2) 。
校园纵向轴线主要有三条:五教北门—穿行毓秀园—学校北门花园、二教—北门, 以及五教—毓秀园—古柏园。两条次要纵轴线:三教报告厅—四教西、国教—校园餐厅 (见图3) 。
毓秀园改造后形成的“五教北门—穿行毓秀园—学校北门花园”这条纵轴线, 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它将新旧校区串联起来, 形成了新的景观轴。这条景观轴给人们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视觉感受, 五教北侧的广场为开端, 途经一教与三公寓之间是较为开敞的空间, 而进入毓秀园后便感觉幽静宜人, 北部的古松园以其幽闭的环境形成了整条轴线的结尾。整条轴线节奏感很强, 同时增强了五教和毓秀园的景观意向, 对于新校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4 绿地系统分析
2.4.1 绿地休闲空间
绿地休闲空间具有较强的可达性和开放性, 同时通过植物的遮挡, 又具有一定的依托感和私密性。这些空间相对于广场来讲更加安静, 很容易建立领域感。由于拥有融合在自然之中的随意交流, 深受师生认同、喜爱。而校园绿地空间也给学生们提供了第二课堂, 学生们在此认植物、检验土壤、晨读, 校园中的美丽环境还会是学生们笔下的风景。花园内部的可停留处包括:入口、道路、椅子、硬质铺地、草坪、台阶等等, 下面我们就对毓秀园的可停留处进行分析研究。
2.4.2 校园绿地分布
校园内部的绿地分布比较广泛, 也相对均衡, 既有多方面围合的公共核心绿地, 也有围绕单个建筑而设的专属绿地, 又有专门营造出的花园绿地。其中, 毓秀园和图书馆东侧的广场是学生们经常停留以及穿行的绿地场所, 这是由于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 具有一定的开敞性;校医院西侧古柏园也会有学生进入, 它提供了一部分的私密空间;第二实验楼北侧花园因为其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其设计的原因, 导致其私密性过强, 从而令许多学生望而却步。
2.4.3 毓秀园与灵秀园的关系
毓秀园与灵秀园以及图书馆东侧的广场, 三者之间虽然有分割线, 但在视线上面则是连通的, 形成了感觉层面的贯穿与联合, 共同形成了校园的中心绿地区域, 体现了其核心的作用。
2.5 毓秀园布局分析
毓秀园是校园的中心绿地休闲区, 同时承载着交通穿行、公共活动、学习交流、私密约会等功能, 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毓秀园的三个出入口分别位于其东侧、南侧、北侧, 中间的穿行路是人流集中的区域, 草坪山坡, 通过竹林、假山以及树木与毓秀园内部穿行路分隔, 通过绿篱和栏杆与毓秀园外部路分隔, 花圃与松柏林形成毓秀园的东部景观, 相对开敞。
2.6 毓秀园私密性分析
2.6.1 个人空间及半私密空间
个人空间是自我潜在的保护, 使人们避免来自外在实体或情感方面的潜在危险, 是人类私密性的最小维度。个人空间的需求要求我们在设计中满足人们行为心理上对于私密性和半私密性的要求。交往是人的需要, 独处也是人的需要, 私密性有助于建立自我认同感, 增强独立性和选择意识。在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 我们要促进学生的交流但也要提供充足的私密和半私密性空间, 供学生不受干扰的独立思考或其他的个人行为。
2.6.2 毓秀园的外围护结构与其私密性
毓秀园的外围护结构与其私密性之间的关系是个有趣的话题, 特别是毓秀园改造前后形成的私密性对比。改造前:在改造之前, 毓秀园是个较为封闭的花园, 环境静谧、清幽, 私密性较强, 其定位是位于校园中心地带的绿色景观园林, 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南侧入口处的门, 怡然典雅, 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园内的两条道路以及位于园中心的花坛构成了人们行走可达的交通空间。改造后:改造后的毓秀园变得更加开敞了, 主要体现在:由于校园新轴线 (五教—毓秀园—古柏园) 的引入, 园内中心南北向路被打通, 而中央的花坛也取消了。通过观察分析以及对现场的实地调研, 发现毓秀园更开敞了, 私密性减弱了, 更像是一个校园中心绿地开敞空间, 这种变化也对同学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 同时也变得开阔了。毓秀园成为了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室外休闲空间。毓秀园四面的围护结构对毓秀园内部气氛的营造, 私密性的保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这些围护是否应该被拆除, 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就目前而言, 单从围护结构与私密性这个层面上来讲, 毓秀园已经作出了比较适宜的处理。
3结语
人的性格与需求是复杂多变的, 环境也是有其自身适应性与特点的。这两个要素互为主客体, 我们营造环境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行为与心理需求。虽然现在的毓秀园失去了之前“世外桃源”般的秀美意境, 但从校园规划以及对人们行为心理影响的层面来讲, 这次改造还是有其意义和价值的。不仅塑造了一片校园中心绿地区域, 形成的新的校园轴线更加成功的串联了新老校区, 对于新校区的建设以及新老校区的和谐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毓秀园内部的重新设计也将园内功能合理分化, 这样的校园绿地休闲区特点更明确, 包容性更强。虽然园内部分设计略显生硬, 但其实际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园内同时分享着幽静与生机勃勃两种氛围。我相信, 经过些许改进, 毓秀园所提供的品质和气氛将会更加饱满。
参考文献
[1]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6.
[2]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12.
[3][美]里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4.
环境心理行为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家庭环境;儿童;心理;影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91-02
目前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变得多种多样,儿科医师每日都会看到来自不同家庭类型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家庭教育往往是与孩子的生活相统一的,名教育家鲁洁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入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风貌。”可见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塑造一个孩子的个性,对他们的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于2012年选取湛江市5间幼儿园2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湛江市5间幼儿园200名儿童;其中男孩124名,占比62%;女孩76名,占比38%;年龄分布为3-6岁,平均年龄4.9岁。
1.2研究方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简称EMBU)是由瑞士学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编制的,通过让被试回忆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考察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标准版的EMBU包括四个核心维度:拒绝(Rejection)、情感温暖(Emotional Warmth)、过度保护(Over Protection)和偏爱被试(Favoring Subject)。问卷由父亲和母亲两部分组成,各81道题,题目内容完全一致,分别测量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由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EMBU在很多国家得到修订和应用。
2结果
共筛选出行为异常儿童48例、正常对照儿童152例。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00%。男性儿童有行为问题者35人,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8.53%。其中15人表现为社会退缩、抑郁,12人表现为攻击,13人表现为违纪等。女性儿童有行为问题者13人,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为17.11%。其中有7人表现社会退缩、抑郁,5人表现为攀比、攻击,4人表现为违纪等。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存在着显著差异(ⅹ2=10.587,P<0.01)。
3讨论
3.1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
3.1.1家庭关系父母经常争吵、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也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还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2]。因此稳定和睦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上多些耐心和体贴,这些都会给孩子以安全感,有利于他专心学习和社会能力的发育。而父母经常争吵或离异的家庭使儿童长期处于警惕和应激状态,在这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儿童可以形成胆小退缩的性格,有些则造成品行问题,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增加。
3.1.2教养方式通常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这三类方式造就了三种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度的权威性,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退缩、压抑、胆怯,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有认为孩子年齡还小,立规矩尚嫌早,对于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等不良心理特征;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地位,父母尊重子女,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自由空间,并给他们以积极正确的指导。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活泼、快乐、自立、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3.1.3父母行为家长的言传身教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儿童其依从性、归属性,模仿性都很强。不良的榜样作用,常常会诱发幼儿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在每个家庭,父母和其它长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喜一怒,都会对孩子施加影响。更不用说家长的教育失误将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3.1.4家长文化素质父母的文化水平严重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因为父母文化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他们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父母如受高等教育,与子女往往容易沟通,能对孩子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而受教育低的父母,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有时甚至不理不问的,这些都不利于儿童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
3.1.5家庭经济状况庭经济条件同儿童心理健康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贫困家庭促使孩子心理早独立、现实、老成,有较强的耐受力和坚韧性,也可促使他们养成自卑、孤僻和倔强等不良性格特点。家庭经济宽裕的,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使其积极、主动、乐观的健康心理会多一些,但良好的物质条件也会使他们产生傲慢、自私、依赖性等不良心理现象。
参考文献
[1]陆桂芝,李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探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9):16-18.
[2]沈晓明,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成作霖.浅议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卫生职业教育,2008(12):145-146.
环境心理行为调研报告 篇4
学中生吸烟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
一、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情况来看,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吸烟的风气还很严重。各种公共场合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以烟相待,开会、办事、交友、喜庆、丧事等等,到处离不开烟,青少年自小就生长在处处有烟的环境中,即使在电影和电视片中,也斥着吸烟的镜头。可以说,吸烟已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社会环境,它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且主要是父亲。许多学生的第一支烟,是从父亲的烟盒中拿的。极少数甚至是在父家庭的影响。有关青少年吸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吸烟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而亲的鼓励下吸第一支烟的,中学生对吸烟的害处往往还缺乏认识,有的家长在吸烟的过程中,还会不知不觉讲一些吞吸烟好处的话,这就更加会诱发少年学生的吸烟新奇性。
第三,学校中的影响。不少中学生,在会吸烟的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地学会了呼烟。另外,在中学里还存在着教师吸烟的影响,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第四,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有较大的变化,容易对吸烟产生好奇心,特别是感到自己长大成熟了,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心中就会想:“抽烟多神气,多有气派,这才是男子汉风度哩!”这种独立意识和成人感的需要,使中学生容易沾上吸烟行为。
二、青少年吸烟的心理、生理特征。
1、年龄和生理方面。
从年龄来说,初中阶段是吸烟的重要诱发期,最容易学会吸烟。所以,初中的年龄阶段,是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高发期。调查表明,在吸烟的学生中,高中生经常吸烟者高于初中生,部分高中生自认为吸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在试吸烟者中,初中生则高于高中生,说明初中生自制力较差。而家长自身吸烟,对学生自然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生理反应来说,吸烟会使中学生心跳加快,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和感冒等。现代医学还告诉我们,女中学生抽烟,多数会发生口臭,也可能使皮肤变得粗糙。
2、认识方面。
大多数中学生明白吸烟是不好的,是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他们也知道未成年人不能吸烟、中学生守则规定不能吸烟。但是,许多中学生对吸烟的危害,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3、情绪和意志方面。
中学生容易在高兴或烦恼时吸烟,高兴时吸烟,情绪会更加焕发,明显获得愉快的体验;烦恼时吸烟,情绪会感到轻松,暂时转移了烦恼。
有人在中学生中进行过关于戒烟的调查。吸烟的男学生回答有意志戒烟的,占33%,吸烟的女学生回答有意志戒烟的,占29%。由此可见,时常吸烟的中学生,无论男女,表现出对戒烟缺乏坚强的意志。
4、动机方面。
中学生开始吸烟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某项对中学生吸烟动机的调查,我们按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排列如下:
(1)出于好奇心,想尝试一下,带有游戏性质的;
(2)同学的影响,在其他同学劝其吸烟的推动下才吸烟的;
(3)为了解除除烦恼,如被老师和父母批评了,考试不及格了,或者与同学发生重大冲突了等等,吸烟是为了排除不快的情绪;
(4)出于模枋吸烟的姿势和气派,认为大人吸烟样子潇洒、风度不凡,于是跟着学起来了;
(5)受大人的鼓动,有的是受成年坏人的唆使。
第五,习惯方面。
中学生吸烟大多数是习惯性吸烟,一般说还谈不上烟瘾。
三、青少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吸烟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的影响
吸烟对青少年健康造成的危害在吸烟开始后的头几个星期就已变得非常明显。青少年吸烟后头一秒钟的呼气量与他们吸烟的支数成显著的负相关。烟龄越长,青少年的呼气量与正常呼气相比少得就越多。
由正确对待儿童与青少年行为 有不少家长对待青少年儿童的这些不良行为,只是一味的打骂、暴力解决,根本没有去了解孩子为什么去吸烟,没有分析孩子的烟瘾是如何戒成的,而老师呢?大多数人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我们的家长与老师应该做好这一环,并不是对他们放任自流,而是要将严加管理与正确引导相结合,在孩子们还没养成烟瘾之前,将他们从“烟井”旁拉回。
(3)重视学校环境。
<1>学校要逐步做到禁止吸烟,严禁在校园对学生出售香烟,在此以前,全体教师要减少吸烟,特别是减少在学校里吸烟
。教师要明确告诫学生,未成年人吸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吸烟是越轨的第一步,发展下去不但有损健康,而且可能是犯罪的入口处。
<3>发现吸烟的中学生,不能简单处罚,重要的是加强个别指导和个别是矫正。对偶尔吸烟者,重在教育引导,注意日常观察,采取具体措施促使他们不再继续抽烟
。对吸烟情况比较严重或有吸烟习惯的中学生,应特别重视,需采治疗措施进行矫正。
切断消极影响源。一部分学生是在同学或同伴的吸烟行为的影响下,开始吸烟和逐步学会吸烟的。在一定时期内不让他们与吸烟的同学或同伴接触,实质上是让他们不再有复发吸烟行为的机会。
增强压力法。周围的人要支持中学生的戒烟行为,家长、老师以及好朋友要经常支持抽烟者向不抽烟转化,对他们要表示信任、期望成功的成度。这种压力是中学生戒烟过程中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和监督力量,有利于防止吸烟的复发消除吸烟有益的错误观念
我们应该通过良好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吸烟青少年认识到,吸烟对自己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及成才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吸烟就是在自杀!
环境心理行为调研报告 篇5
二十世纪开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庆阳市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种各样的商品出现在市场上。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水平也更上一层楼。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购物习惯和消费需求,我认为精明的商家在经营过程中要不断的揣摩各种消费群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变化。
■高收入消费群的消费行为及心理特征:
1、品牌偏好明显,受文化需求的影响大于价格上的诱惑。高收入群体多为高学历、高品位、高消费需求的“三高”消费群体,易于接受新事物和大品牌,并会由此产生相应的品牌偏好。他们往往会为了追求一个“男人的世界”,而不惜购买一条昂贵的“金利来”领带。在“株百”5楼的品牌专卖店,我发现消费者大多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他们买一套上千元的衣服、一条数百元的领带眉都不皱,因为他们看中的是品牌。
2、购买数量较大,购买频率和次数较少。高收入群体忙于工作,因而他们在生活上表现出极大的不规律性。除周末以外,逛街购物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奢侈”。但是若进商场购物,他们购买的数量很多,从吃的、喝的到用的,一消费就是数百元。据了解,这种“集中购物”的消费者并不少,在周末购物群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3、购物期望值较高。高收入消费者受其社会地位的影响,在购物时也期望商家能给予其特殊的关照,比方如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方面等等。我访问过几个公司白领,他们一致认为,购物时他们最重视的是商家的服务态度。■低收入消费群的消费行为及心理特征:
1、注重价格。很多人都有过手头拮据的经历,没钱的日子,他们总不得已掐算着一分一厘的支出。对低收入消费群而言,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用最少的支出满足尽可能多的消费需求是他们最为“奢侈”的美好愿望。在调查中,我发现商场的特价处,大多数是低收入群。因为对他们来说,低价是实惠。新入驻的“新一佳”就以这样的实惠吸引了众多的市民。
2、注重质量。目前,城市里的低收入群中的代表是下岗工人。在调查中,我发现下岗工人的消费习惯远远不同于农村消费者。因为他们曾经是都市里令人钦羡的工薪一族,他们曾经乐于购物、精于购物,他们已经具有了消费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健康生活、营养饮食的追求。即使他们为了节俭而去购买肉菜市场里的低价肉菜,但他们仍然担忧肉菜的质量,并渴盼“放心肉菜”的到来。因为质量是实在,东西在便宜的同时还要中用、中吃。
环境心理学调研任务书 篇6
调研地点:姚江江厦街至解放北路滨江区域,江夏公园
调研人员:沈丽芳 张陆青 郑梦圆 张佳梅
调研理由:
《环境心理学》教科书绪论说:“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周围与环境。”人活在社会,必定要与环境发生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都是不可回避,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问题。随着当代城市的发展,更多的目光聚集在环境上,这也就意味着环境研究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城市环境不单单只体现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上,也可以从城市绿化设计、城市建筑环境等方面考虑。其实可以从城市绿化设计方面部分反应一个城市环境的好坏。比如一个城市的公园,到达目的地交通方便与否就体现了这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公园环境舒适度可以看出这个城市总体设计规划水平;公园整洁程度可反映这个城市整体保洁„„可以从每一个小的地方看到大方面。
考虑到宁波市地理位置特点等,选择姚江江厦街至解放北路滨江区域和江夏公园为调研地点。
调研方法: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
调研内容:1.调研地点地理位置特点(包括交通)
2.调研地点所服务人群
3.调研地点设施植物调查a 座椅布置、座椅设计,座椅间距,座椅尺寸,花坛沿
兼具座椅作用
b 隔离带设计:灌木丛、临时围合带;并测量高度,判
断效果。
c 植被种类选择
d 道路宽度,与周边道路的分离,道路宽度的变化从而
引起视觉差异,达到不一样的感受
e 路灯设计,色彩、外形、间距、高度,景观灯与路灯f 垃圾桶设计,间距、外形、色彩、高度
g 景观小品主要通过外形、色彩、高度达到目的4.人使用调研地点的情况,认知、评价
5.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如何使用等方面)
6.环境与周围建筑的契合程度,产生的相互影响
8.总结
环境心理行为调研报告 篇7
大熊山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北部, 总面积7623 hm2, 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建为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优良, 森林覆盖率高达92.6%, 拥有3万余亩原始次生林, 享有“蚩尤故里”、“南方动植物博物院”美誉[1]。这里不仅森林资源丰富, 有着非常优良的森林小气候, 是避暑休闲度假的理想选择, 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从1997年开始至今, 大熊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但旅游市场化水平还不高, 公园管理还比较薄弱。
1.1 旅游经营管理方面
公园现在的门票价格为56元, 是由1997年的20元, 2006年的40元, 从2008年7月开始调至现在的价格。门票价格在上升, 公园游客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但并没有带来旅游收入的同比增长。大熊山和我国众多的森林公园一样, 其管理模式实行的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公园的多头管理, 也带来了多头接待的压力, 2009年入园游客约8.5万人, 购票入园的仅2.85万人, 约占接待总人数的34%, 故市场化水平还不高。
1.2 景区游客管理方面
虽然大熊山在2000年就已经完成其总体规划, 但因资金、管理等原因在实践领域还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是管理机构臃肿, 除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的“三块牌子”外, 下设的机构主要包括党政办、旅游城建开发办、财政所、计育办、综治办、农林经贸办、民政所、劳动保障站以及游客管理中心等, 在编管理人员基本由原来的国营林场工作人员转变而来, 管理人员共46人。
其次是景区游客管理的设施配置和管理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和我国大多数森林公园一样, 大熊山景区至今没有专门具体的游客管理规章制度, 基本沿用的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 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湖南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景区设施配置共有分类垃圾桶80个、休闲座椅25个、公共厕所4个、路灯10个, 大约共计投入资金20万元用于设置景区指示牌、警示牌、宣传栏等景区标牌。而且景区内的公用设施经常会遭到游客破坏, 每年景区都必须从有限的经费中投入一定经费来维修这些被破坏的公用设施。公园内的主要游道包括熊峰公路、高锡公路、金坪公路、九龙公路、长锡游道、蚩尤谷游道、春姬峡游道、熊峰游道、长形界骑游道和九龙峰骑游道, 游客在公园中的交通方式主要以乘坐大巴、自驾车、摩托车、步行为主, 在熊山宾馆处以及桐子冲处可骑马游览。旅游过程以观光为主, 公园里的解说牌除少量景区环境宣传警示牌以及景点解说牌外, 主要以方向指引性标牌为主。笔者几次跟随这些游道亲身体验, 在整个游览过程中, 没有感受到较为明显的游客环境行为管理措施, 可见现阶段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整个游客环境行为管理体系还是比较薄弱, 很多环节几乎是空白, 有意识的游客环境行为管理计划和行动还很少, 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访谈、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等实地调研方式发现不仅可以得出一些数据层面的结论, 同时也揭示了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游客环境行为管理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管理体制混乱
我国森林公园普遍存在管理机构的职能与性质模糊, 责、权、利不清[2],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譬如多头管理、管理机构设置重复等, 导致公园管理水平不高, 市场化水平不高, 一些部门受利益驱使, 在发展过程中重眼前、轻长远, 重开发、轻保护, 同时对于游客环境行为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没有清醒认识。因此, 调查中就能明显发现对于景区管理无论是游客感知到的还是公园实施的都非常有限。
2.2 管理资源短缺
第一, 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的管理人员基本由原来的国营林场的工作人员转变过来, 因此, 一如我国多数森林公园普遍存在的问题, 缺乏懂旅游、懂园林、懂市场的专业技术人才, 这已成为限制公园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3]。
第二, 保护和管理经费的短缺。
一方面, 公园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筹为主, 国家财政专项投入的比较少;另一方面, 公园自筹资金的难度比较大[4]。在与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管理人员的访谈中, 笔者就深深感受到很多管理者有很多不错的设想, 但苦于缺乏资金, 这些设想也就只能停留在设想层面。
第三, 便利设施的不足。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虽然已经修建了一定数量的设施, 如休息亭、吸烟区、停车场、救助站、氧吧、厕所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这些设施存在数量不够、维修不及时、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这不但给游客带来很多不便, 而且不可避免地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 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如停车位不够, 厕所拥挤、卫生条件差, 吸烟区形同虚设, 垃圾桶屈指可数, 休闲座椅数量不足、设置简单等等, 这些都直接导致游客发生不良环境行为的频率增加。
第四,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缺失。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目前还没有开展任何环境监测工作, 对环境容量的测算还停留在理论上。而公园旅游又存在明显的淡旺季, 游客数量波动较大, 这就导致旅游高峰期问题百出, 不仅影响游客的体验质量, 还直接加剧了游客对景区环境的破坏。
2.3 管理能力薄弱
第一, 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困难。
目前,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游客管理制度方面主要沿用的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 还没有专门针对大熊山景区的游客管理条例。
第二, 解说系统形式单一, 数量不足。
公园的解说系统主要以导游讲解和自导式解说标牌为主。由于大多数导游都是本地人, 缺乏良好的训练, 普通话不标准, 解说内容与景观不一致, 讲解不够生动丰富, 而且作为森林公园的导游的环境解说职责几乎完全没有体现, 因而导游更多的是充当向导作用。而自导式解说标牌大多是一些方向指引性标牌, 资源介绍、环境解说、公园历史等方面的标牌还是很少, 而且标牌形式简单、语言生硬, 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 设计不够科学, 内容不够准确。如笔者就在熊山大道上亲睹了相距2km的两块指示标牌, 标注离同一个目的景点的距离却完全不一样。又如前面提到的熊山宾馆到熊山寺的游道——1000级台阶, 就是直接穿过山林开辟的, 游道两侧不仅没有任何栏护设施, 沿途也缺乏植物解说标牌和警示标牌, 游客很容易发生采摘行为, 尤其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其实这样的游道缺陷在整个大熊山景区很普遍, 一方面错失了给游客传递环境知识的好时机, 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游客不良环境行为发生。
第三, 对出现的环境问题没有及时修复。
在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包括一些主要景点周围如熊山寺、桐子冲瀑布等, 以及一些主要游道, 还包括很多森林人家经常可以看到垃圾桶周围堆满垃圾, 还有一些集中堆放垃圾的地方没有做任何处理直接呈现在游客眼前, 这些都可能给游客带来暗示, 甚至诱导游客“随意丢弃垃圾”;还有一些休闲座椅坏了也没有及时修理, 就散落在景区中, 这同样可能给游客带来暗示, 导致游客对破坏行为的效仿。
第四, 缺乏相对完善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管理计划。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中保含了8个工区, 旅游的发展增强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调研中笔者发现, 景区居民有强烈的参与旅游发展的诉求, 虽然很多居民通过改建农家乐或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出租马、出售当地特产等方式参与进来, 但因目前公园内社区居民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 加之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训, 公园缺乏相对完善的社区参与旅游管理的计划, 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大多存在自发性和无序性, 从而导致了一些破坏环境和降低游客旅游体验的行为。例如, 笔者在调查中就听到很多游客反映, 很多农家乐环境卫生差, 人畜混住, 气味难闻。也有景区工作人员提到, 很多经营者自发大量饲养马, 随意放牧马匹, 而马随意啃吃大量植物, 这种无序放养对植被的破坏很大。这些行为虽然看似是社区居民的行为, 但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景观形象和环境质量, 也会影响到游客的环境行为。
3 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 森林公园游客的环境行为与森林公园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 针对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游客环境行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建立完善的环境解说体系。
针对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管理的现状, 笔者认为适当地设置指示牌予以提醒, 实施环境解说教育, 都是改善游客环境行为的有效途径。往往善意温馨的提醒传递给游客的不仅仅是警醒, 更是一种关爱, 而有效的环境解说可以让游客亲近自然的同时, 学习自然, 最终引导游客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第二,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如严格对景区进行科学规划, 包括对景区中大量森林人家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健全景区管理服务制度;开展丰富的奖惩活动, 如开展垃圾换奖品的活动等;适当收取环保费用, 如可以在门票价格中包含适量的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禁止宾馆饭店免费提供一次性用品;轮流关闭受损区域;必要时限制入园游客数量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营造一个优美、洁净、生态的森林公园环境, 让游客的环境行为从自在层次, 走向自觉层次, 最终实现生态意识的自为层次。
第三, 确保设施设备充足齐全。
设施设备尤其是便利设施的齐全, 分布的合理, 如垃圾桶、厕所、休闲座椅等的充足合理, 以及包括游道设计的合理与否, 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环境行为,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游客不良环境行为的发生, 引导游客行为正向发展。
第四, 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笔者认为全面提高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 不仅仅关系到整个公园的形象, 而且从心理学的晕轮效应来看也可以让游客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主动支持、配合公园的管理, 为实现公园优雅的环境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楚材, 李向明.大熊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调查报告[R].新化:大熊山森林公园, 2000:98.
[2]杨洪, 谢庭生, 何俊阳.湖南森林旅游开发与森林公园保护[J].经济地理, 2002, 22 (4) :501~505.
[3]张建华.试论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培育[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 (3) :76~80.
环境心理行为调研报告 篇8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期总结报告
一、课题的由来
(一)该项课题研究是学生健康发展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如今,是不是网民已经成为中学生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但是,因特网会给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带来哪些影响?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因特网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更能激发其创造潜力。调查认为,上网激活了现代中学生的思想:网络让中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网络还使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85.6%的上网中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加了信息量。59%的上网者是在上机过程中学习网络知识。
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快捷的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远距离交流,这种“戴面具”的交往方式可使中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调查显示,53%的人上网是为了向外发布信息。
但调查也发现,网络同其他事物一样,除了有利的一面,也给一些中学生带来困扰,如网络容易使少数自控力较差的中学生上瘾、间接和符号化的交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和愿望、网络高技术容易使有的中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崇拜等。
调查认为,因特网的发展使对中学生的教育工作呈现新的特点,学校教育应该是网上育人与网下育人相结合,以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该项课题研究是家庭教育困境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很多家庭购买了电脑,并联上了宽带网,可是家长发现孩子对电子游戏是如此着迷,还有网络世界的精粹和糟粕并存,让家长对网络不放心起来。担心孩子受到网上有害东西的影响,怕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可是面对这些问题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把电脑锁起来,有的甚至干脆不买电脑。可是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孩子对网络的痴迷让家长很是头疼。根据2006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上网总人数为1.11亿人,这其中16.6%是十八岁以下的孩子,比2005年7月就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美国PEW互联网络与美国人生活项目组调查显示,并且有64%的青少年承认,他们在网络上做一些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事情。初中生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再加上自制力较弱,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浏览不健康的内容等。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该项课题研究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现在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比较重视,有了很多成果。但由于初中教育阶段的特殊性,特别是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示范性研究,我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将以初中为载体,融合教师、家长、医生与社会力量,合作探索网络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干预模式,这对其他初级中学开展此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几点,我校提出本课题方案,开展研究。
二、课题的实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落实组织管理
学校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何慧芳校长在全校做了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倡导“科研兴校”的理念,明确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意义、要求、任务及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步骤。并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何慧芳校长任组长的核心课题组,核心组成员有主管教学的陈丹波副校长、德育副主任、教导副主任、各学科组长、信息科组的骨干老师、优秀班主任、获得心理健康A、B、C上岗证的骨干教师,以及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1的心理老师等,学校逐步形成了主管领导统领,心理教师、信息技术老师牵头、核心组成员积极配合,辐射全校的班主任、科任老师的教研队伍。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选派课题组老师外出参加科研课题的培训活动,2008年4月选派蒲凤荷老师参加了由广东省电教馆在惠州市组织的国家“十一五”课题《网络学习社区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研究》的课题培训活动;2008年9月25日我校邀请广东省电教馆的林君芬博士为全体教师做了一场题为“教育研究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方法与案例”专题报告,林博士有针对性地针为我校的课题进行了诊断评估,对课题的进一步窄化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为全体老师上了一堂生动直观的科研研究方法科,大大鼓舞了老师们的科研热情;2008年9月26日校长何慧芳、心理教师蒲凤荷参加了广州教研室在广州二中举行的“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专项工作”立项课题负责人培训,该项培训工作对我们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应具备的价值取向、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开展课题研究应掌握的具体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培训;2008年10月8日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了城区教育指导中心在市桥二中阶梯室举行课题“市桥城区城乡学校协同发展的行动研究”的开题报告会,到会专家广东教育学院的施铁如教师做了专题报告,三间不同级别的学校分别做了学校教研工作的经验介绍。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培训活动,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老师们的教研积极性和热情也明显增强了。
(三)提供一切有利条件,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已有校园网,教师们人手一台计算机,每间教室都有电脑,全部可上互联网;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规模较大、资料齐全,同时还有星海中学资源网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学校还为课题研究给予时间保证,划拨了研究经费;学校建立健全了《星海中学教科研工作制度》、《星海中学教科研奖惩制度》等。
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网站媒介,向在校学生宣传网络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关注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在问卷调查表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信息技术课,让在校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拒绝不良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提升信息素养;通过家长会的形式来几次大讨论,让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这一问题,家校共通、齐抓共管;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和解答,让其慎重对待网络;开展法制讲座,邀请专家、司法人员做报告,以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理论回归实践,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四)进一步做好课题的窄化工作,不断提升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为了达成课题期的预目标,更好地给课题定位,进一步做好课题的窄化工作。我们和专家进行了反复的磋商,课题组也做了大量的研讨工作,我们决定从最基本的校情出发对课题做进一步修订,由《网络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干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体转化为《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首先我们利用家长会之机对全体家长做了“家长对子女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同时又联合社会办学力量——北京四中网校对我校全体家长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①星海中学学生家庭电脑网络情况:初一年级共有515份调查问卷,其中家庭有电脑且可以上网的有426份,占82%;初二年级共有616份调查问卷,其中家庭有电脑且可以上网的有497份,占80%。②星海中学学生家长对网络的看法:初一学生家长认为网络便利应该好好利用的百分率为71.68%,初二学生家长认为网络便利应该好好利用的百分率为72.94%;初一学生家长认为网络有害不能让孩子接触的百分率为12.48%,初二学生家长认为网络有害不能让孩子接触的百分率为13.18%;③星海中学学生家长对利用网络结合老师一对一指导这种学习方法的看法:初一学生很愿意学生尝试网络学习的百分率为28.52%;初二学生家长很愿意学生尝试网络学习的百分率为25.98%。
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星海中学学生网络素养调查》,此调查问卷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星海中学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实际情况,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网络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服务。
接下来将利用学校网络版的心理测评软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进行一个摸底排查工作。
(五)与好书为伴,与文明同行
2008年10月6日,星海中学启动了首届以“与好书为伴,与文明同行”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陈丹波副校长在启动仪式上就读书的意义、名人读书成功的故事以及读书的方法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还为师生提供了上百本可供选择的书目,引导学生诵读、品读并撰写读书心得笔记,同时各班级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掀起一个读书、品书的热潮。
读书节为期一个月,目的是要营造浓郁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打造书香校园。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近书本,热爱读书;让每一位学生在阅读中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的洗礼;让每一位学生在读书中开拓视野,感悟人生,学会思考,快乐成长。
(六)利用资源优势,搭建网络心育平台
我校已成为广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初
一、初二年级开设了信息课,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有了很大飞跃,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基本上都通过了计算机高级考试。而从1999年至今依托学校的信息网络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素材,为客观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现实环境和条件,教师也具备了很好的研究能力。
目前,星海中学的网络心育平台《心灵有约》(http:///)初期的搭建工作已经完成,该平台包括心育资讯、课题研究、心理探秘、心育课堂、心心相约、代际沟通、心理测评、雁过留声等几个栏目,由信息科组提供技术支持,由卢紫星老师任站长,由蒲凤荷老师负责网站内容的编辑工作,由何慧芳校长、陈丹波副校长负责最后的审核工作,后续的完善改进工作已在进行中。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用叙事承载老师的疑虑,用思考梳理教育的脉络
叙事研究的方法是星海中学的教师们所熟悉的研究策略,老师们用教育故事记录下了自己的疑虑和思考,更记录下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一份责任和爱,老师们也用这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方式,参与和推进着我们的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细化、也具体化了我们的研究工作。以下是三位老师的教育故事摘录:
陈雅莎老师的教育故事《网络,走进了心理教育》:
网络并不全是“杀人不眨眼”的坏家伙。有时,网络也能“救人一命”。我班有个男生“王X”,调皮捣蛋,无心向学,多嘴多舌,爱整蛊作怪。总之,同学们说在他身上很难找到优点。正如同学们向外推销他时的广告词一样:“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
我觉得王X能够逐渐向积极的方向转变,固然离不开老师家长的思想教育及自身的思想觉悟。与此同时,网络教育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网络信息的直接或间接干预和介入之下,可能向以下两种趋势偏移:一种是积极健康的方向;另一种是消极邪恶的方向。
网络作为高科技产物,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迄今所拥有的容量最大,内容最全面,传递速度最快的信息中心。同时,我们不否认,网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
网络对教育的干预作用具有不稳定性,既可以被当作“显性帮手”,也可以被骂成“隐性杀手”。我觉得要划清这“两手”的界限,关键在于,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如何用好网络,并且教学生如何用好网络。
胡丽儿老师的教育故事《 “老师,您好!” 》:
„„这天的语文课,上的是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这位感情细腻的女作家从大树夜以继日地飘送种子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和内涵。以往学生接触的课文内容都是比较具体比较实际的,但此课却是较抽象的理论,生命的意义很广泛,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存在,都有独立的理解和感悟,我不能生硬地灌输“生命的定义”给他们„„任何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敬重和珍惜,不仅如此,同学间友好的帮助,我们都应珍惜,若能怀着感恩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身边的人。那么,你就
是在敬重和珍惜着别人的生命,你的生命也将因此而更加有意义。所以,当别人为你而付出时,即使仅仅为你关关窗,开开门,而你为什么还要吝啬一声答谢、问候或赞美呢?这篇课文不要求你们背诵些什么,只希望你们用实际行动告诉老师,告诉你们身边的人,你已经读懂这篇文章了。这脱口而出的一番话也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这不仅是一节语文课,更是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啊!„„
林艳华老师的教育故事《一篇意外的周记》:
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都习惯于和学生在周记中交流,我把它当作是每周一次和学生的心灵约会。每篇周记,我都用心阅读,用心回应学生们,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风雨不改。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我和学生之间都能感受到有一股暖流总在涌动,有一种信任总在左右……
像往常一样,晚修的时候是我能静心阅读学生们周记的时间。但是,这一晚,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再也无法继续下去……接下来的这个星期,我除了留心观察这个学生的情绪,也及时和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步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在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都要充当重要的角色,适时地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扶他们一程,会让他们以后的人生都走得更顺利、更快乐、更有信心!
梁茹老师的教育故事《老师,我回来了!》
„„他,一个充满信心,满怀理想的孩子,尽管学习成绩不太拔尖,但勤学好问,上课踊跃发言,作业认真完成,整天笑容满面,精神抖擞。每天早上他都会展露可爱的笑容向老师问好,但上了初二,我却发现这声问好不再响亮,甚至消失在我的耳边,取而代之的沉默和满眼通红。我立马把他找来开始了我的拯救行动。
„„“老师,我回来了!送你一首歌吧,歌词我都抄在这儿了。”他高兴地说着并递给我一个精美的本子,里面写到:
“我相信有一双手 把我轻轻牵到你的跟前
我相信有一根线 将梦想与现实相连
我相信有一种缘 会把所有的偶然都实现
我相信就是这一天 命运开始改变
这一天 我开始仰望星空 发现
星并不远 梦并不远 只要你踮起脚尖
我从此 不再彷徨也不再腼腆
张开双臂 和你一起 飞的更高 看的更远„„”
刘永红老师的教育故事《谁之过》
„„一直到五年级上学期,秀才发现儿子的变化很大,成绩下滑快不用说,用钱大大超出预计;与他交流神不守舍,放学迟迟不回家,经常撒谎。经过跟踪了解,原来儿子迷上了网络。怎么办?„„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后果呢?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现在的学生,都在13-17岁之间,正处在生理青春期和思想的叛逆期,外在的压力与其青春激荡产生冲突,网络的行为,有时也是其心理压抑的另一种释放形式。
从教育者的角度,我想主要有下列几点: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别人。……
2、作为承担教育孩子的长辈,也不能防于“面子”或“恩惠”而不直言相告,从而耽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3、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学生的引导者)也值得深思:当今社会,电脑技术作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不能因噎废食,不可不学。而在学习之初,若不从思想上做好引导,日积月累,自然积重难返。教育毕竟需要循序渐进。
……
(二)老师们的点滴收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
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多来,我们对课题研究从一无所知到全体参与,从写教育故事,到进行教学反思。从课题雏形的确立到课题的窄化,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一步一步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之中。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星海中学的老师们在教研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学会了交流、也学会了自主解决问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在形成,成熟的教师集体正在逐步壮大。
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我们得到的更多。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来,我校教师论文发表及获奖共计102篇,其中国家级70篇,省级1篇,广州市级31篇,课题组核心成员蒲凤荷老师的论文《浅析网络对初中生心理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发表在《教育导刊》2007年12期;蒲凤荷老师的心理咨询个案《驱散心灵迷雾重现自信风采——一例考试焦虑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在2008年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咨询个案评比中获二等奖;詹富强老师的研究报告《当前初中生偶像崇拜现状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在2008年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课例一等奖。
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做学习型、研究性教师的风气,逐步在星海中学教师群体中形成,集思成文、谋篇慢慢地成为老师们的工作习惯,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例如陈丹波副校长的论文《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案例探究》、蒲凤荷老师的论文《试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王勇老师的论文《当前初级中学媒体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詹富强老师的论文《当前初中生学校心理压力现状调查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教师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也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比如个别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地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也有待于提高,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许多困惑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如何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于我们每位教师深思。今后我们要在教科研的管理上不断探索,制定科学的教研方案,加强实践,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教研能力,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环境心理行为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环境行为心理学05-31
建筑环境心理学调研09-10
教育心理环境08-03
教学心理环境论文06-01
社会心理环境09-15
理想课堂心理环境09-22
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06-03
习作教学心理环境教学09-09
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10-03
教学心理环境优化分析论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