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核算体系(通用12篇)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篇1
我国环境会计的准则与规范从形成到完善还需很长一段时间, 笔者认为, 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基础上做调整, 增设“绿色成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收益”等相应的环境会计账户科目, 能够对计量货币价值的有关环境的经济事项加以确切核算。
一、绿色成本
绿色成本又称为环境成本,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曾就环境成本的定义提出, “环境成本是指, 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关于环境成本的确认, 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 我国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 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 必然要发生增加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二是在国家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对企业征收的成本费用, 属于国家运用经济调节手段而发生的企业费用。与环境成本有关的关键问题是绿色成本是进行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即是在一个或是在几个会计期间予以确认。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 但在某些建议书中也存在着一些适用于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条款。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的紧急问题工作组 (EITF) 认为, 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通常应费用化, 但同时也规定了环境成本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资本化: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 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引起但尚未出现的环境污染的成本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的成本;原本预备销售的资产在其出售前所发生的必要成本。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也认为, 如果企业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 则应资本化。上述资本化条件在实质上是相似的, 即在当前环境法规日益严厉的情况下, 无论环境成本是否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 只要认为它们是对企业生存与未来利益具有代价时, 就应该将其资本化。但在实务中, 许多绿色成本并不符合上述资本化的条件。在环境会计复式记账过程中, 可以在“绿色成本”账户下设立“资本支出”和“费用支出”两个明细科目。当发生资本支出时, 用“资本支出”明细科目核算为形成企业绿色资产而发生的投资总额, 应借记购建绿色资产所投入的资金, 贷记绿色资产投入企业使用而结转的金额。该账户的借方累计发生额是企业绿色资产的投资总额, 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建绿色工程的投资额。当发生费用支出时, 用“费用支出”明细科目核算不能构成绿色资产的费用金额。借记不能形成绿色资产的支出金额, 贷记转入相应的产品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的支出金额。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借方累计发生额为企业绿色费用的累计支出。企业可以结合内部管理的需要, 根据结转金额的去向, 在“资本支出”和“费用支出”账户下进一步设立下级科目。我国企业目前的做法往往是将与环境有关的费用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 这种做法虽然操作简便, 但使得当期收入与费用配比不合理, 产品生产成本小于真实成本, 财务信息歪曲, 信息使用人做出错误决策等严重后果。因此在进行有关产品的开发、改良, 绿色项目决策或绿色措施评估时, 用作业成本法或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 将绿色费用支出追溯、归集到真正引致其发生的事项中, 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
二、绿色资产
环境资产是企业从已经发生的事项中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能以货币计量的, 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当环境资源是支付了一定的代价取得时, 其价值可以按所付代价进行计量:由人工投入形成的资源性资产, 应以累计历史成本作为计量依据;由产权变动购入资源性资产的, 应以购入价格或评估价格计价入账;已入账的资源性资产, 如有后期投入, 应按实际成本入账, 并设置“绿色资产———××项目”账户, 正确核算各类绿色资产。还应设立“绿色资产损耗”账户, 该账户是用于核算企业因耗用而减少的环境资源储量, 通过抵减可以反映企业拥有的绿色资产净值。绿色资产发生变动时, 应借记“绿色资产———××项目”科目, 货记相关科目;或者借记相关科目, 贷记“绿色资产损耗”科目。当环境资源是凭借某种权利取得或是大自然赐予时, 这种不花代价所取得的环境资源可以根据合理的依据进行计量, 也可以增加绿色资产账户的借方金额。然而, 如果无法做出合理的估算并进行准确计量时, 就不能作为绿色资产确认, 但可以在环境报告中加以披露, 如未探明储量的自然资源。
三、绿色负债
如果企业有支付绿色成本的义务, 则应将其确认为负债, 或者绿色负债是企业未来将要发生的绿色支出。绿色负债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为净化、改善环境而直接发生的负债;为净化、改善环境而预测发生的各项支出。当企业发现或认为对环境污染需要治理和改善时, 绿色负债的确认点也就形成。但它与其他绿色会计要素一样, 只有在对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相关金额能准确计量时, 才能列入目前的会计核算体系, 成为财务报表中的内容。否则只能在环境报告中进行披露和说明。绿色负债核算应在一级科目“绿色负债”下, 设立“应付环境资源损耗费用”、“应付环保费用”等明细科目。例如, 因向大气、水体排放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超标排污, 需缴纳排污费, 应借记“绿色成本—费用开支—排污”科目, 贷记“绿色负债—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
四、绿色收入
绿色收入是企业在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的环境相关经济活动中, 取得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利益流入。例如, 对废弃物再利用所形成的收益、取得ISO环境质量认证或其他绿色产品证书所带来的额外收益、以及与企业环境活动相关的现实收益等。但也有许多情况, 如采取节能措施所形成的能源节约额、减少废弃物排放所节约的排污费, 都不能反映在绿色收入科目中, 因为这些情况已经在其他的科目核算中已经加以考虑, 或者是根本无法进行准确计量。
五、单式记账
在现有会计核算体系基础上, 添加绿色会计要素, 核算有关的环境资源经济事项, 必须是有确切的货币价值形式, 从而实现环境会计核算与现行会计核算的结合。然而, 在环境生态资源中, 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无法对其直接计量的, 或者其计价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或者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无法取得任何有效原始凭证作为现有会计体系的记账依据。因而用现在的会计复式记账方法不能包括企业的全部环境活动。复式记账是在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基础上, 利用记账符号, 对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以相等的金额,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相关记录, 从而全面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绿色会计对于企业环境及与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全面反映和监控, 而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对象是不同的, 它是企业应当承担责任的所有环境活动和与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 是企业对环境责任的承诺。因此对于那些不能纳入环境会计复式记账核算体系的环境活动仍然需设法加以披露。对具有模糊特性的货币量可以组织有目的的单式记账, 并在绿色报告中加以披露、注释。这样单式记账形式就避开了复式记账规则, 在不影响企业现有财务报告准确性的基础上, 用绿色报告全面反映企业所做的环境工作中其他的货币价值量, 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提供环境事项决策信息, 向企业相关利益方披露绿色信息。
参考文献
[1]朱小平、徐泓:《自然资源耗减费用核算模式的研究》, 《财会通讯》1999年第7期。
[2]肖序、毛洪涛:《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 《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篇2
一、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新特点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ABS)是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改变了原有会计核算的管理体制和运转模式,在核算方式、账务管理、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有效支持支付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并有利于加强会计管理,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效率,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到地市中心支行,并由地市中心支行的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与支付系统城市处理中心(CCPC)远程连接。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特点。一是中央银行会计活动和支付清算服务,是通过网点柜、联行柜的录入、复核、传输等环节,将会计核算信息转换为电子信息进行传输。二是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设置了双层处理结构,实现了前后台的分离。集中核算系统营业网点直接面对商业银行等开户单位,录入所有账务信息,传送到核算中心,核算中心进行后台处理。三是清算账户的集中管理,改变了核算和运行管理方式。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对清算账户的设置采取“物理上集中摆放,逻辑上分散管理”的模式,即各金融机构在当地人民银行开设的所有清算账户物理上在国家处理中心存储,由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ABS进行处理,涉及清算账户的业务日终接收国家处理中心(简称NPC)有关账务数据后,进行所有账务的核算平衡。清算账户的设置,改变了中央银行各核算主体对所辖账户的控制管理,一方面,人民银行可以处理清算账户的借贷业务;另一方面,支付系统各参与者也可以通过前置机系统处理借贷业务,实现对账户的访问。
二、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运行的风险分析
(一)道德风险
有些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抛弃职业道德,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的意识缺乏,违规操作行为时有发生,对制度执行情况不到位,工作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审核不严、操作失误。
(二)信用风险
济南市同城票据交换使用票据清分机方式,将票据在各家银行之间交换后,资金清算差额凭证传递到营业室在ABS系统中进行录入清算,如各开户银行在人民银行头寸不足影响资金的清算。
(三)制度性风险
ABS系统和支付系统运行以来,运行管理方式和具体操作内容都必须依靠制度的约束来完成,约束不力就容易造成管理和操作的随意性,从而引发风险。一是支付运行的管理模式不明确,影响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如营业室会计核算业务具体应有哪个部门管理;二是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没有认真按章办事,或者制度的监督执行不到位,如对联行查询查复对其他参与行的时限没有具体要求等。
(四)系统性风险
一是对大额往账没有提供会计主管的认证功能;二是系统中有些重要事项可以由业务主管独立完成,不符合风险控制的`原则,例如系统中对于查询查复的处理和计息账户参数的设定和修改等;三是对支付来账的修改事项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操作人员可以对收款单位账号、户名进行手工干预,而会计主管无法进行事前监督,易造成操作的随意性,从而产生风险。
(五)运行风险
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每天通过NPC和CCPC处理大量的业务数据和支付信息,保障网络畅通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一旦系统或网络发生故障,又不能及时发现,极易造成账务积压,不能进行资金的实时发送,从而造成较大的运行风险。
三、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明晰风险控制目标,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风险控制目标就是促进会计集中核算和支付清算安全、持续、高效进行,为制定货币政策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为银行业提供优质、迅捷的服务,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同时要确保有效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风险管理就是围绕这个目标,针对存在的各种风险,确定防范重点,监督控制过程,做到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并对控制的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及时调整、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发现风险、采取措施、产生进一步管理决策的控制效果,确保系统风险的最小化。
(二)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内部控制文化
风险控制决不单单是管理者的事情,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处理每一笔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应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员工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控的内涵。一是对员工从严管理,制定完备的行为操守准则;二是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及风险防范意识,及时掌握各类风险特征和动态,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对会计人员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三是通过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把人才留在重要岗位、关键岗位;四是通过业务操练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使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和风险控制意识,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
(三)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整合优化业务流程
制度建设是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必须以防范支付清算风险为出发点,将各项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新系统运行状态下的新增风险点相结合,与系统功能设置相结合。由总行对各核算中心制定的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整合、完善,解决规章制度缺乏相互制约的问题,加强对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并随着工作内容的变化,不断地修改、完善、更新,实现风险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与职责有明确认识,将防范风险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第一,对现有的管理和内控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一是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二是对各参与行的查询查复情况由各城市处理中心ccpc进行监测,并形成制度,增强参与者的自律意识,监督资金及时入账;四是进一步完善数据备份,形成异地备份双保险。第二,明确界定重大事项的内容,严格审批程序,规范对处理结果的检查制度。第三,建立有效落实制度的长效机制,强化管理责任,制度分解到岗,责任到人,建立风险控制的奖惩制度,赏罚分明。
(四)扩大中央银行信用管理范围,加强对参与者的监督和制约
中央银行应在对资信情况进行认真审核的基础上,扩大清算账户的开设范围,充分发挥支付系统容量大、速度快的优势,随时监督各金融机构的资金流量和账户余额,中央银行应充分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通过提供日拆性贷款和高额罚息贷款解决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问题,以确保ABS的正常运作和资金汇路的畅通无阻,合理地规避信用风险。
(五)完善权限设置管理,细化系统相互牵制功能
在ABS系统中增设以下功能:一是增设大额往账业务主管认证功能,明确联行柜对大金额业务的审核要素,做到监督严密,职责明确。二是在综合柜计息管理操作中增加复核菜单,由四级权限操作员对计息账户参数设定和修改等业务进行复核,以减少差错,防范风险;合理设定权限,对联行柜三级别操作员独立完成的查询查复等事项增设复核功能,杜绝一手清的行为。三是优化行名行号查询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联行差错,加速资金周转,降低银行风险。四是加强支付信息统计和监测功能,以便做好业务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提供基础信息。
(六)强化网络维护和灾难备份管理,防范控制运行风险
应制定完善ABS应急处理方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异常情况制定出明确具体、便于操作的解决方案。完善ABS灾难备份方案,建立省份灾难备份中心,通过定期测试,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抗灾防险作用,保障系统的不间断性、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同时建立统一高效的支付系统运行维护体系,使设备和网络的日常技术维护和技术检查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减少系统发生故障的几率。增改系统部分功能,使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到网络连接故障,并发出报警提示,以便系统管理人员即时检查排除故障,有效地防范系统性的支付风险。
(七)构建业务监督和制度执行检查相结合的风险监督体系
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篇3
摘要:会计核算是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汇总、加工、处理系统,而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任务计划、资源分配和业绩考核系统。预算管理在进行任务计划、资源分配和业绩考核过程中,都必须以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本文以此为前提,讨论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对预算管理的影响以及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如何构建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
关键词:会计核算管理体系规范分析
1 会计核算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影响分析
根据对历史数据的依赖程度不同,预算编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量预算:二是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假设历史将会重复。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适当的增长,编制预算;零基预算则立足于未来,按照逐级深入的方法,以因素分析的理念,编制预算。
以增量预算的方式编制预算时,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存在如下影响:①历史核算的稳定程度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一般来说,以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应该具备五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但如果企业的历史数据的核算方法、核算口径。甚至会计主体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则作为核算结果的历史数据在各年之间没有可比性,从而难以总结历史规律,也就无法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②历史核算的口径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明细程度。③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公允程度。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主要是指会计确认和计量遵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情况。
可见,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于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的预算管理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使以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预算,对历史数据的依赖也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经营的企业按照零基的方法编制的预算。也需要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使编制的预算更加合理。
2 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中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一直处于改革变动之中。很多企业没有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政策不细化、不明确、不规范,会计科目不统一,对许多会计事项的处理还大量依赖各级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会计人员往往会作出有利于完成预算指标的会计判断甚至操纵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情况下,预算考核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异化比较普遍。因此,要真正发挥预算考核的激励作用,就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基础。
2.1 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 会计管理制度是企业会计人员、档案、核算的管理制度,内容庞杂。一般来说,会计管理制度包括:①会计岗位划分及岗位责任制管理办法,具体包括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岗位划分,各岗位的责任范围等;②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包括会计部门管理人员和核算人员的任职资格、招聘、岗位技能、培训、职业道德等内容;③会计工作交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知识的交接和会计资料的交接。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就业人员的低流动性,企业并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交接管理办法。其结果是,当最近几年会计人员的流动性显著提高时,会计人员交接手续不完善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企业的历史会计信息不完整、会计政策不连贯、会计科目不统一,给预算的编制和考核带来了很多问题;④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材料的形成与归档。会计档案的分类、排列与编目。会计档案的保管与统计,会计档案的提供利用,会计档案鉴定与销毁等内容;⑤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包括软件的选择、系统初始化、密码管理、系统维护等内容;⑥会计检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检查的内容、会计检查的周期、会计检查的组织实施、会计检查结果的使用、会计检查结果的反馈等内容。
2.2 规范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长期以来,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会计科目而轻视会计政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会计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会计政策不规范,就会使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导致其作为预算考核的依据缺乏合理性基础。笔者在长期从事预算管理咨询和会计核算咨询的实践中注意到,许多集团公司甚至不了解相关子公司的会计政策。
目前,由于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损益预算领域,所以,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规范会计政策首先需要规范与损益确认相关的会计政策。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确认政策;二是成本、费用的确认政策及成本费用的划分;三是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与无形资产摊销政策;四是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五是存货与短期投资发出计价的有关会计政策。
对于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来说,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包括两种情况:
2.2.1 所有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相同。这类企业一般具有高度的行业专门化特征,全集团内部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行业,如中国的电信行业、发电行业、供电行业等等。集团公司能够从全集团公司出发,全面制定标准、详细的会计制度。
2.2.2 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不相同。这类企业涉及的行业较多。在这类企业内部,包括很多种业务种类。如制造、施工、物流、服务等行业,如中国的一些控股公司、国有企业的实业公司等,集团公司不能制定标准的会计制度,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强化管理手段,提高对子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制定差别化的会计政策。但要强调的一点是,从预算考核数据的真实性出发,控股公司的会计核算办法一般应该由集团公司制定,至少应该由集团公司核准。
2.3 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各责任中心会计科目的相互统一性和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的统一性,是减少预算工作量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强化预算考核的前提。有的企业的预算由各部门编制,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数据难以汇总,难以实施考核。如在预算管理中,规定非设备修理费不得高于修理费的15%,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并没有按照非设备修理费和设备修理费进行明细核算,考核只能依靠修理部门的统计数据,结果出现了由被考核部门提供考核用信息的逻辑悖论,难以发挥考核的作用。
所以,要使预算管理规范化,必须实现会计科目统一化。
2.3.1 由控制预算管理的最高层次企业制定会计科目,并明细到一定级次;
2.3.2 在已经规定的会计科目级次上,下级企业既不能增加科目,也不能减少科目。只能在最末级下设科目,以保证数据的汇集能够自动完成;
2.3.3 各级企业设置科目的明细程度以满足本级企业的预算管理需要为最低原则。如,集团公司在进行预算考核时,如果要单独考核下级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则会计科目的设置至少要能够满足单独核算业务招待费的需要。
2.4 固定的会计报告制度 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必须对各责任中心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分析、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的因素分析,并报告企业的预算管理当局。固定的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预算分析和控制的依据。固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
2.4.1 预算分析指引。
2.4.2 管理会计报告表格体系,主要是明确在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中,分别向哪些级别的管理者报送哪些明细报表。一般来说,在日报、周报中,主要向最高层报送现金流量信息:而在月报、季报和年报中,要向各责任中心报送本单位的预算完成情况,向公司的最高层报送全企业的预算完成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非预期差异,还要详细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加以报告。
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 篇4
一、当前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分析
1. 会计核算目标不明确
会计核算必须要确定相应的核算目标,这样才能有目标的去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但是,就当前会计核算体系运行的情况来看,核算目标不明确,只能模糊的确定核算项目,却未能真正对核算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对会计核算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2. 会计核算机构设置不完善
在会计核算体系运行下,需要结合事业单位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适宜的核算机构,这样才更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同时对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作者在对当前一些事业单位核算体系运行调查中发现,会计核算机构设置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如分工不明确、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核算工作不够全面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
3. 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
会计核算方法是确保会计核算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性因素,对保障会计核算质量也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会计核算方法中不规范行为屡屡发生,对会计核算的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例如,会计信息造假、会计核算不全面、成本核算不规范等。
二、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
通过以上对当前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分析了解到,会计核算质量在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使得核算质量一直不高,不仅无法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甚至会因会计核算体系运行的不足如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而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作者主要站在宏观环境角度下,对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进行分析。
1. 基于宏观环境下明确会计核算目标
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基于宏观环境下的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明确会计核算目标。首先,对核算目标的明确要从宏观环境下进行全面的分析,一般情况下会计核算主要由核算主体、核算对象以及核算科目等结构组成,其中核算对象主要是指会计工作中需要核算的项目,如项目投资核算、材料设备核算等。其次,要根据会计核算项目的特点,明确核算目标。
2. 基于宏观环境下完善会计核算机构
会计主要是对项目进行核算,由于核算项目之间的差异性,必须要根据核算项目的具体特征来单独设置会计核算机构,这样才能确保各个项目核算的准确性,而且在宏观环境下,应将核算项目作为一个核算单位对其展开核算工作。另外,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核算人员,在掌握最基础的会计核算知识之外,还要了解会计核算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结合单独会计制度来对其进行核算。此外,在宏观环境下,会计核算机构运行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各个环节的审核工作,确保各个核算环节的正确性、全面性等。
3. 基于宏观环境下构建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否合理对会计核算质量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更是会计核算体系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宏观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应本着合理性、针对性等原则,特别是受到传统会计核算观念影响而造成会计核算质量不高的现象,必须通过采取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首先,要加强会计核算重要性的宣传,让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能提高会计核算的思想认识,并不断的提升自身会计核算的能力,为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打下夯实的基础。其次,要重视会计核算虚假信息的审核,以往会计核算工作中,会计虚假信息频繁出现,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宏观环境下构建的会计核算方法应重视对会计核算信息的审核,尤其是一些各项会计票据的审核,应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审核的要求进行。再次,会计核算方法的构建,还应重视对成本核算的规范,会计核算需要对项目各项进出帐进行核算,尤其是在开展新项目时,需要购进一些材料、设备、机械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而且也是项目投入成本较大的环节,会计核算方法不仅要注重对项目各项进出帐的核算,更要注重对成本的控制。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会计核算体系也随之进行改进和完善。因此,需要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当前会计核算体系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会计核算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通过本文对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架构构想的分析,作者主要对当前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进行剖析,同时也从宏观环境角度下,提出明确会计核算目标、完善会计核算机构、构建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等几方面框架构想,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提升会计核算体系的运行质量给予一定启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变化,会计核算体系也应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宏观环境下,应对会计核算体系框架的构建进行全面的分析,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关键词: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
参考文献
[1]庞鼎模.中小型工业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会计研究,1984(04).
[2]侯君丽.浅谈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3]周守华,刘国强.会计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14(01).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篇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针对经济流量和存量进行核算的一种传统统计方法,在全球内得到应用。然而,随着资源环境面临的考验,其弊端逐渐显现,其核心指标GDP只能反映经济结果,没有计人资源和环境代价,因而不能回答资源、环境能否持续支撑经济发展问题。为此,联合国等5家国际组织共同研发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框架。
SEEA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理论,在SNA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人核算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全面刻画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众多资源之一,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W)正在研究之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的核算体系也在同步研究。
SEEAW将以怎样的指标描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核算结果又以怎样的指标简明地向社会展示或颁布,最终形成怎样的指标体系加人到核算体系之中,是目前鱼待探讨的重要内容。
2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及其核算账户
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卫星子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核算体系。SEEAW由5个账户组成,主要包括水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混合经济账户、水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前3个属于“流量”账户,后2个属于“存量”账户。流量账户中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主要描述经济生产过程中,与水有关的实物流量在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流动情况,如水生产供应业(经济体)向其他经济体―造纸行业(或纺织行业或电力行业)流人了多少水;再如,服务业、建筑业、食品生产业等各个经济体,当年向废污水处理业流入了多少废污水量。水资产账户、水质账户,主要描述特定时间点的实物存量,如核算年的年底地表水存量、地下水存量以及存量的质量等。但是,供给使用账户和排放账户描述的仅仅是实物量,没有经济价值量,而混合经济账户重点反映了价值量。
3、SEEAW的指标体系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5个账户构成SEEAW核算体系的总体框架。但是,框架不能构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必须要在框架之下以5个账户为基础,设置一系列必要的指标,才能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并具备实用性。
通过对海河流域试点进行的具体核算,认为SEEAW作为统计核算工具,应该配备由两类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一类是过程性指标,另一类是结论性指标。
3.1过程性指标
过程性指标大都出现在5个账户之中。
所谓过程性指标,是指按照核算基本框架要求,针对5个账户在核算全程中不同环节上所涉及到的各个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使用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去向。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水资源进人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各个经济体的数量指标,进人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城镇环境、农村环境各个部门的水量指标。更细致的指标还包括以上各个经济行业年度使用的河流水量、水库水量、湖泊水量、浅层地下水量、深层地下水量、自来水量、废污水回用量等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供给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来源。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自来水、再生水来源于哪些行业及数量指标。自来水来源于水的生产企业(自来水公司),其指标为年供自来水量。再生水也单一,来源于废污水处理业,指标为年供再生水量。复杂的过程指标是进人环境的废污水,其来源于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等,其指标来源于这些经济体多少水量。
排放账户涉及的指标除了水的排放以外,还包括各经济体的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还包括以上各类实物排放于水域(内陆水域、海域)指标以及排人污水厂指标和人河量指标等。
混合账户所涉及的指标与供给使用账户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供给使用表的指标反映的是实物量,而混合账户指标反映的是经济价值量。
两个存量账户包括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涉及的过程性指标相对于3个流量账户比较简单,包括山区、平原等不同类型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也包括河流水、水库水、湖泊水、地下水的水质指标等。
3.2结论性指标
(1)账户内的结论性指标:供给使用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地表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地下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以及各类水总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指标。如,海河流域核算后该类结论性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l。
排放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农业退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及以上3个门类的COD,氨氮排放量等。海河流域20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见表2。
混合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含总产出、GDP以及水行业所产生的GDP等指标。比如,年海河流域经济总产出57138亿元,GDP25750亿元。另外,还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GDP指标。从海河流域2005年水行业产生GDP看,数值相对很小,证明水利提供的水产品大部分充当了经济生产过程里的中间投入,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水利属于公益性事业的特征。
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也存在相应的结论性指标。
(2)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是指在账户核算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而得出的概括性指标,目的在于简明地为水资源管理者和经济发展战略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参考。
3.3指标体系
过程性指标与结论性指标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SEEAW的指标体系,过程性指标主要作用是建立水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水资源为纽带,建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描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结论性指标的作用是为决策部门提供综合结论数据。
4、有待于引入的核心指标
正如前面所说,SNA的核心指标GDP不能回答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发了SEEA的诞生和SEEAW的出现。SEEA的宗旨是核算环保型的绿色经济指标,需要从纯经济的GDP中扣除资源减少价值量和环境退化价值量,形成绿色GDP,即EDP。
由GDP推求EDP,不是简单地单一扣减水资源减少价值量和水环境退化价值量,而是要扣除所有自然资源减少价值量和各类环境退化价值量。因而,暂时还不能计算出EDP。只有利用SEEA体系将各类资源和环境统一核算以后,才能得出EDP这一核心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扣除方法是不同的。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而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需要扣除的只是地下水超采量、地表水过度开发量的经济价值。
总之,EDP是有待引人的核心指标,具体核算方法还有待于深人研究。当EDP被引人以后,相应的人均EDP等指标也将随之出现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核算程序;监督管理
近年来,国内市场经济及会计环境变化快速,这也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会计核算主要是对各项资金运动过程系统且连续而全方位的记录及反映,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深层反映了事业单位各项资金应用状况,可有效增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从而有效规范及监督国内预算资金实际应用状况,以提升财政资金应用效率。我国对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改善做出了诸多举措,并且从整体的法律法规与改革方面还在进一步深入改进。会计核算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需要进一步从创新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完善,从而使其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得到一定提升。所以,应该对事业单位实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加以反思,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析,找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概述
近年来,我国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了革新,虽然有了诸多成绩,但是在实际操作与整体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应用中,依然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有的地方还未能建立起较为健全的集中核算管理制度;有的地方建立了该制度,却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对于问题的研究依然浮于表层,而不能进一步去探寻更深层次的问题及原因,尽管保证了初步构建的完成,仍需进一步探讨并进行完善。从会计核算体系来看,主要是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日常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分化管理。然而,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在固定资产的计算方面、在预算计划方面、在小金库方面、在资金的运用方面等仍旧需要进一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从内部控制到具体实践、形式主义作风的整改,对基础工作的力量进行强化等。
二、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规范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在资金的支持上有赖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形成了一种具有传统意味的“按资金多少办事”工作思维定式。根据当下的时代发展与实际需求来看,实质上忽略了关于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但流于形式,主要的问题还是集中于对基础工作的能力方面,工作不扎实,造成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核算的诸多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对于资金运用的不合理,从项目的选择、方案设计、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现及水准上看,不能达到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
根据近年来的革新,已经运用了集中核算的方法,从较好的一面来看,的确带来了一定监督作用的提升,也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可是由于分化管理带来的问题,所引起的集中管理与内部管理之间还存在着联系方面的欠缺,而且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当会计核算中心独立性减弱时,必然会带来账实不符的问题,因而形式化作风盛行,必然给其核算带来了虚假数据,造成结果的不合理、不真实,既浪费资源,又不能做出实事。另外,在实物管理方法,监督未能发挥出有效作用,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依然不科学。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对各单位的货币资金与会计记录进行核算,不能直接接触到事业单位内部及本身所拥有的实物资产,而且在变动方面的数据未计入或者未进行核算,在实际集中核算中还是会出现纰漏,最终产生资产变动记录与实物管理的实际分离。
(三)会计核算程序的限制性不足
从目前来看,编制部门的实际编制结果不是以零基预算进行的,准确性不高;有一些事业单位在预算与报审的项目中虽然较好,但在资金的具体运用中,却往往会出现对支出控制不合理的现象,浪费、超支、运用不当;有的事业单位只顾及拨款问题,不注重对有限资金的管理,在实际预算审核中,只看重账目而对实际效果并不严格分析,因而最终的考核与实际效益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不足,尤其是对其监督管理的欠缺。
三、策略及建议
(一)健全会计法规制度
首先,在事业单位应该对会计法规制度加以健全,从各项基础工作展开具体的分析与研究,制订出相对有用的法规条文,将重点集中于会计核算的实用性法规制度建设方面,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可操作性。应该严格按照科学的态度、严谨的行事风格,对其进行各项法规之间关系的研究,并通过准确界定使其中的界限加以判别,对于含混之处进行层层分解、细化,把问题讲解清楚,并对难以界定的加以具体说明。以此从法律角度申明,从而为其提供一些章法,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对于规范中存在的法律漏洞,应该结合实际的违法行为加以辨析,进行弥补,使其具备更为完备的效力。尤其应该从基础工作的每个环节加以规范,如此,有助于整个制度完善化与体系化。具体来讲,在基础工作中,首先应该对内部控制进行强化,从其工作的性质、范围以及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建立与其相适应,并以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系统。在组织与制度建设之外,还应该在会计核算中的运作程序、业务流程、岗位监督、控制点把握等方面实行规范化、标准化设计,从而使其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连贯起来,运用管理的主线使其完成局部与整体相协调。其次,应该将资产负债的管理与会计核算统一起来,利用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建立起一些可行性的操作方法,从而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如财务部门对购入账目加以准确化,资产管理部门账目精准化,然后在定期与不定期的时间对二者的账目进行互相核对,并做出评估报告,也可以相互在分类、清查方面形成制度化,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完善制度管理。
(二)改善核算方法,增加监督
首先,将责任主体突显出来,权责分明,对会计核算加以明确规范。如果主体资格未改变,应该以制度行事,对其责任加以询问,在该方面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制度规定来进行确认与实施。在此,笔者认为,应该使其明白国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方面的具体要求,比如在其会计制度、基础工作规范、档案管理办法等方面的建账、编制报告、装订档案规则,以此为依据,使各个事业单位明确的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履行其真正应该承担的义务。
其次,应该加强对于实物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因为从近些年来贪污案件中可以得出经验,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登记、转移、借用、具体的耗损、实际核算中的折旧等方面。所以,克服账实不符问题的最好方法,应该从制度上着手,比如建立起原始登记制度、领用保管卡合账、重要资产、流动性资产的管理制度,并通过责任的明确化,使其对其负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而约束固定资产与其他实物资产流动中的增减问题,有凭有据,一切都以具体的对应保管责任制来体现。如此,可以防止变相资金的挪用以及贪污行为的发生。
第三,集中与分散的会计监督并用,也就是说,不但应该建立核算中心集中核算,还应该将预算单位的报账员纳入到财政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责任制的实施,可以同时约束事业单位各自的核算问题,并且通过问责制达到具体的强化与监督作用。
(三)使会计核算程序规范化、管理完善化
首先,在财政专户的管理与核算方面规范化,比如在收入行为方面,要求票据合法与实际相对应,防止通过白条等形式乱收费,还应该在支出方面加以规范,形成收支并行的管理路线,这样就可以使整个的管理更加有针对性,可以进行有效的核对与检查。其次,对于报销费用加以规范化,并且对其金额管理应该具体化,运用现供的计划与统计方法进行具体的表格记录,使其每一项报销都有据可查,防止坏账、死账、滥账问题。实行预算控制与审批制度,对重要项目要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对各种账目进行类别的整理与科学划分,有助于通过信息化的实现及有效管理。
四、结束语
近年国内财政体制变化快速,促使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也使得国内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间也逐渐显现出诸多问题,制约着国内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就赋予了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使命,所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对国内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及稳态生存有着极大现实意义。总之,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需要对其制度的不健全之处加以分析,对其核算方法的弊端进行揭露,对其运作程序的约束力进行辨析。在找到问题的同时,应该对其会计法规进行规范,使其制度化、体系化更为完善,从基础工作做起,协调统一,从会计核算和资产负债管理两方面建立新的监督体制,从而使核算程序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李小民.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的弊端和改进[J].科技信息,2012,(16).
[2]赵欣.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3,(10).
[3]周丽敏.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北方经济,2014,(1).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思路新探 篇7
近年来, 随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提高, 在证监会、环保部和其他机构的积极推动下,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取得较大进展。但令人遗憾的是, 2010年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污染事故, 2011年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渤海湾油田漏油事故还是反映出部分上市公司在环保态度和信息披露方面流露出的傲慢、冷漠和不负责任。深入研究后发现, 除了环保意识有待提高、政府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相配套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尚未建立。
从上世纪70年代, 比蒙斯 (F.A.Beams) 和马林 (J.T.Marlin) 先后发表《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环境问题》两篇论文正式揭开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到1992年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发表《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标志着我国环境会计研究正式起步。目前, 环境会计理论已经发展了40多年时间, 在我国也有近20年的历史。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或“环境保护会计”, 格瑞 (R.H·Gray) (1993) 将其定义为研究人造资本递增自然资本递减规律下二者增减变化的会计。崔彧 (1997) 认为环境会计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展开的会计。李祥义 (1998) 认为环境会计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 又以经济学、哲学、化学、数学、生物学、法学、逻辑学为辅助而形成的应用科学。研究环境会计的目的是引导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努力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寻求平衡。但目前, 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仍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 没能将这些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能够服务社会的会计核算体系。
二、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制约因素
笔者认为, 寻找制约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原因可以解决环境会计实务中遭遇的瓶颈。但目前有关环境会计核算的研究存在两种思维定势。一种情况是解构环境会计理论框架, 分别就账务设置和账务处理与传统会计核算程序进行比较。如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构成就提过四大类共七种说法 (罗绍德, 2010) 。陆玉明 (1998) 提出环境会计要素应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刘永祥 (2001) 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应分类为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另外, 对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程序和标准也莫衷一是。罗新华 (1999) 指出, 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应遵循大循环成本观念。乔世震 (2001) 认为凡是与企业环境责任活动有关的成本都应确认。姜里明 (2000) 通过对环境负债和或有负债的考察, 发现以现行成本和未来现金流出量的贴现值作为环境负债的计量属性较为合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会计要素的可计量性作为确认的基本前提, 在环境会计中起着枢纽作用。但目前关于环境会计计量的提法却有十余种之多。如李宏英 (1999) 提出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主要有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意愿评估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王凤羽 (2001) 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需要配合数学思维模式, 主张采用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和模糊数学法。李惠玲、许昕 (2011) 提出在环境成本计量中应采用生产率下降法、人力资本法和机会成本法。由于上述观点没能从整体上把握环境会计理论框架, 加之不同的研究者对传统会计理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导致迄今为止仍难以在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上达成共识。另一种情况是研究思路仅限于从传统会计理论对环境会计进行考察, 忽视了其交叉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 甚至狭隘的认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只是在传统会计理论框架上修修补补而已。因此要突破上述限制, 必须重新认识环境会计的应用价值, 全面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找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和对应关系, 探索与传统会计理论体系相兼容的账务设置程序和账务处理方法。但这一切都需要首先了解环境资源的经济属性。
按照经济学观点, 作为环境会计的业务事项和核算对象, 环境资源首先是“公共产品”, 在没有私有产权保护的情况下, 其消费及使用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等特点, 决定了人们可以在低 (零) 成本下恣意开发、耗费, 从而造成了生物资源几近枯竭、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的局面;其次, 由“公共产品”属性带来的“外部性”问题, 使得企业在发生与环境资源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时, 可以不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影响 (妨碍) 到其他人。当企业的私人收益高于社会收益, 且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时, 差额利润就成为刺激企业制造污染并转移污染成本的“理性”动机, 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无节制的扩大生产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从而对社会形成“负外部性”。
应该说, “公共产品”和“外部性”已经成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巨大障碍。首先从技术上讲, 对环境资源的核算无法形成可靠的计量基础。由于环境资源的天然存在, 没有当初取得或制造时的实际支出,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失去也没有重新购置的可能, 同时环境资源的存续期和未来价值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再加上没有完善的环境资源交易即期和远期市场, 使得折现或变现的公允性都无法保障。所以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无法为环境资源核算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更为重要的是, 对环境资源的消费会引起“租值耗散”, 而这正是影响环境会计体系建立的根本原因。租值耗散是指本来有价值的资源 (如环境资源) , 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 导致其价值 (或租金) 迅速下降, 乃至完全消失。该理论最早出现在F·H·奈特 (1924) 发表的《社会成本解释中的一些谬误》一文中, 1954年, H·斯科特·戈登在《公共财产资源的经济理论:渔业》一文中, 指出海洋渔场由于对所有渔民开放, 会导致渔民的过度进入和捕捞, 结果使渔业的总产量下降, 整个海洋渔场的价值下降。同样对于一般的环境资源也是如此。假如存在一处矿产资源 (如金矿) , 可设计两种产权配置模式。一种是私人产权, 即某人 (企业) 拥有这处金矿。为使问题简化, 假设是手工生产方式, 则开采时需要q个工人, 每个工人的单位成本为a, 挖出的金子 (产出) 为f (q) 。这样, 该企业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会使生产规模达到max[f (x) -ax], 此时雇佣工人采矿的最佳数量为f' (x*) =a, 而非越多越好;但如果这处矿产是公共资源, 即任何人都有权开采时, 则平均每人挖到的金子数量为f (q) /q, 但f (q) 总量是常数, 它会随着q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但对个人而言, 只要每多挖1个单位金子获得的收益高于其增加的成本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时, 就有动机趁着该矿产资源尚未得到产权保护而加速开采, f (q) /q≥f' (q*) ≥a, 直到f (q) /q=a, 但此时f (q0) -aq0=0。这就意味着该处矿产资源会在有限时间内被消耗殆尽, 根本谈不上持续发展或留给后人, 这便是“租值耗散” (图1) 。
显然, “租值耗散”对社会而言是一种无效率状态, 而环境资源的共有产权设置是造成租值耗散的根本原因。因此, 要让企业主动运用环境会计核算, 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成为企业的客观需求, 必须以有效的产权制度作为基石, 充分理解环境资源的产权配置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 明晰的环境资源产权配置是环境会计账务设置和账务处理的基本前提。
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而非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 因而滥用环境资源几乎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但如果能将环境资源产权进行科学划分, 明确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产权归属, 则能够促使企业主动运用环境会计信息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理性决策, 自觉将环境资源要素纳入生产成本函数和利润目标函数, 将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嵌入常规经营管理机制当中, 形成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的环境控制系统, 行之有效的化解企业对社会的“负外部性”。相反, 如果将环境资源仍作为“公共产品”并置于企业之外, 那么企业就不可能真正关心环境资源的保值、增值, 为环境保护所进行的环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也都只是为了应付政府检查、敷衍公众而已。因此, 只有将环境资源的产权归属与企业挂钩, 才能有效防止“租值耗散”, 并为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建设提供不竭动力。这正如道格拉斯·诺斯 (1997) 所言, 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产权制度, 才能使经济组织所投入的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和使用。
三、资源价值与环境资源保护成本的核算
一直以来, 对环境资源价值及环境资源保护成本的核算一直是环境会计实务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姜星明 (2000) 提出由于环境事项的特殊性质和会计人员对相关信息的缺乏, 导致环境负债与或有环境负债难以有效确认和计量。李惠玲、许昕 (2011) 指出环境会计要素无法通过市场取得完整价格, 或根本无价可考, 环境会计要素很难量化。但笔者认为, 基于环境资源的“公共产品”特征, 寻求对社会和企业都有效率的帕累托均衡解是有可能的, 即通过萨缪尔森模型分析, 可发现在公共环境资源的产权配置明晰后, 得到对社会和企业都有效率的环境资源供给数量。
为了方便说明, 可作一个简单假设。如有一处尚未污染过的天然湖泊, 令其环境质量为M, 为保证其干净、澄清的品质M必须为其定期养护, 且养护成本为c (M) 。此时, 有一家房地产企业F在该湖旁边从事商业开发, 则该湖泊的养护成本从原先政府G单独承担转为由且政府G和企业F (假设仅有政府和该企业两个行为主体) 共同承担且满足:
式 (1) 描述了政府G和企业F的资金配置结构, 其中qG和qF分别是各自用于该湖泊养护以外的其它费用, 而wG+wF代表了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总额。如果政府令水质为M时获得固定的社会效益 , 对企业而言, 利用该湖取得的最大经济效益为maxuF (qF, M) 。
将上式转化为拉格朗日函数:
通过对L函数一阶求导:
根据一阶条件求出λ和μ:
其中:
将式 (4) 代入式 (3) 即可推算出实现M的极大值:
由于该湖泊是天然湖, 则对该湖的前期投入a=0, 日常养护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湖泊的水质, 则总成本为:c (x) =a+b (x) =b (x) ;最优成本量应满足:c' (M) =b
为了保证水质M, 养护成本应满足:
假设政府对该湖泊每年的环保支出固定为C时, 则企业承担θ部分的环境资源保护成本是有效率的, 其中:
事实上, 一旦企业F确定每年为该湖泊支付θ的环境保护成本, 则该天然湖泊的环境资源价值也能得到认定。因为政府只要规定企业必须保持该湖泊现有水质M, 企业每年就必须投入θ进行养护, 但考虑到这项环保支出会影响到会计期的目标利润率p, 假设p为常数, 而该湖泊的水质M又永久存续, 则企业完全有理由将该湖泊确认为自己的环境资产, 并计量其现值为:MPV=θ/p。
经过上述对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需要按照环境会计特定的账务处理流程进行记录。如环境保护成本账户, 根据经济事项可将其分为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两类, 其中: (1)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 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 它又可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是指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实际货币支付, 环境退化成本是为了保护环境免遭污染而计划的潜在支付; (2) 资源成本又称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是指其在经济活动中被利用消耗的价值, 包括一次性消耗自然资源, 如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稀有动植物资源等, 还有可多次消耗并可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 如可再生林业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图2) 。
可对上面的案例做以下会计核算: (1) 政府G希望该天然湖泊能够得到企业的有效保护, 故划定该湖泊的部分权益 (产权) 并折为股份投入到企业F:借记“环境资产MPV”, 贷记“实收资本MPV”。 (2) 企业为保持该湖泊水质M而每年支付养护成本θ:借记“环境成本——环境降级成本θ”, 贷记“环境负债——应交环境保护成本θ”。
四、结论
不难看出, 政府与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环境资源保护的问题上达成帕累托有效均衡, 是以环境资源的产权明晰作为前提。因为它既能保证企业的目标利润不会因环保支出而下降, 也能保证环境资源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得到永续利用和有效保护。这应该说是为企业主动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会计研究》2004年第14期。
[2]黄德忠、唐洋:《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1年第11期。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篇8
1 环境会计的含义
环境会计的主要计量单位是货币,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的相关费用进行记录和计量,比如环境的污染、防治、开发,这些的成本都是要进行计量的,还要对维护和开发环境而形成的效益进行科学的计量和报告,能够得出有效的环境绩效和开展环境活动对企业经济成果影响的结果。将会计学和环境经济学有机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
2 推行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必要
传统的会计只对涉及财产所有权的东西进行价值计算,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海洋等资源却不在会计的核算范围内,企业使用这些资源以及破坏环境也不需要付钱,相反,企业的经济利润会增大。随着生态环境的迫害在加重,人们已经重视这一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支出和赔偿的责任也日益增大,因此,环境会计以环境支出和收益为对象,进行反映和控制。绿色会计就是重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赋予环境资源以价值和价格,对环境资源的损害进行补偿,加强企业的责任感,让其除了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社会和生态效益,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西部地区环境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沙质荒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西部地区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仅新疆拥有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就已经占全国沙漠面积的一半以上。广西的石漠化面积占区域面积的9.7%,并且石漠化的土地面积还在不断地扩大,以3%~6%的速度在增长。
3.2 水土流失严重
据相关的调查发现,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虽然扩展的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该地区依然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区域[1]。西部地区宁夏、重庆等城市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地区中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水土流失问题还在加剧。
3.3 城市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3.3.1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并不是很好,因此西部地区之前都是呈现出人烟稀少的特点,那里经济落后,科技也落后,人民靠自己开采当地的自然煤炭资源和能源换取经济收入,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开始朝西部地区汇集,增长速度太快,加上过度开采当地的资源、农田、树木等,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生态环境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并且开始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问题,等其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时,靠西部地区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能解决了,需要中央政府进行解决。
3.3.2 城市污染问题严重
工业排放废水对环境造成污染。据相关数据,黄河平均每天要接纳的污水就有大约500万立方米,宁夏段的氮和氧的平均值以及汞的平均值都已经严重的超标。还有一种就是固体物污染,工业生产中乱丢弃的各种工业垃圾,在下雨后,其中的有毒物质就会对土地造成污染。工业生产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会对土地造成污染,让农产品和动植物也受到影响,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 推行西部地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策略
4.1 加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些企业的盈利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的,长期如此,生态环境就会失衡,企业也实现不了长远的发展。因此,要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对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提高企业的责任,让企业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环境效益,加强企业保护环境的意识,推行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就能够让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和社会效益都能够实现,让企业能够自发地去保护环境,这些是推行环境会计的实施的基础条件[2]。
4.2 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
关于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计量以及报告等知识,都需要相关的人员能够了解和掌握。会计理论界也要对这门新的学科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一个环境会计结构体系,为会计实务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依据,参考相关的环境、会计等学科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作为指导思想,能够和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进行有机的融合,使之能够有效地体现出经济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企业的内部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可操作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通过使用正确的环境会计要素确认和环境会计计量方法,尽最大努力来解决其中存在的计量、成本确认等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从而逐渐克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4.3 建立起环境会计考核及其信息披露的准则体系
西部地区要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首先要有足够的支持,因此有关部门需要设立相应的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为环境会计的实施提供系统支持[3]。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信息披露和监督体系,将之作为环境会计活动的执行依据,能够对多样的环境会计活动起到约束作用,让环境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能够发挥出功效,在为企业自身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为政府在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时,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数据,让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能够更准确、更有效,让经济、环境以及社会这三者的效益都能够有机统一,得到有效的保证,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4.4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保证社会和政府能够对环境会计实行有效监督
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的法律和法规,这些都为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4]。就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说,其应该强化对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它们的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内容,以保障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并对不完善的地方不断地进行优化。会计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对企业的环境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查,以我国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和有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为审查的依据,审查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是否合法、合理、全面、真实,为社会公众提供判断的依据,让考核合格的企业能够让民众相信,提高企业的信用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推行西部地区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为了应对西部生态环境的迫害严重问题,要加强对当地保护环境意识的宣传,推行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加强对环境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使其能够更好的推行。让企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建立健全当地的相关环境会计考核及其信息披露的准则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加强环境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只有生态环境可持续,企业才能有所依托,获得长远发展,从而实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菲,张延猛,张玲.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初探[J].财会通,2010(11).
[2]范宁.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程序研究及对策机制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10).
[3]杨世忠,曹梅梅.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10(12).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篇9
湖泊环境会计核算框架应在原会计核算基础上增设会计科目及在原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科目上增设各种明细分类账, 划分为: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成本与费用、利润等账户。
二、湖泊环境资产
湖泊环境资产是指特定个体或组织从过去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能以货币计量, 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湖泊环境资源。企业在进行环境资产核算时, 可在原账户体系基础上增加“湖泊环保物资 (产品) ”、“湖泊环保投资”、“湖泊环境无形资产 (固定资产和生物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资源取得费”、“湖泊环境资产累计折耗 (减值准备) ”等账户。“湖泊环保物资”核算环保材料和物资。“湖泊环境产品”核算企业利用湖泊资源生产的产品成本。“湖泊环保投资”核算政府部门或企业为减少和防止湖区环境污染而进行的长期投资。“湖泊环境无形资产”账户主要核算和计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环境许可证及取得湖泊资源的开发权利 (如采砂权、采石权、种植权、养殖权等) 的价值。“长期待摊费用—资源取得费用”账户反映对取得开发湖区资源的权利所发生费用进行分期摊销。“湖泊环境固定资产”账户主要核算企业购入用于湖泊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湖泊环境生物资产”账户主要核算企业拥有的有生命的动、植物资源的增减变化量。由于人工渔场等人造成环境资产一般按实际成本计价计入“湖泊环境生物资产”, 对未来的资产价值的变动无法可靠预期, 所以应设立“湖泊环境资产损益”账户核算每个会计期间其资源价值变动的利得和损失。“湖泊环境资产累计折耗”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湖泊环境资产因耗用性减少的累计损耗的价值, 作为湖泊环境资产类账户的备抵账户。“湖泊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反映在环境因素影响下而造成的湖泊环境资产减值损失情况, 每年按一定比例计提减值准备金。此外, 设置“应收湖区环保款”、“应收票据—湖区环保款”、“其它应收款—湖区环保款”等账户核算企业各种应收或暂付的各类款项和票据。
三、湖泊环境负债
湖泊环境负债是指企业按照制订的环境负债的确认标准, 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与湖泊环境成本相关且能够合理计量的环境支出。我们应设置“应付湖泊环境环保款”、“其他应付款—湖泊环境环保款”、“预提湖泊环境损失准备金”、“预收湖泊环境账款”、“应付票据—湖区环保款”、“长期应付款—融资租赁环保设备款”、“其他应付款—湖区环保款”等科目反映和监督与湖区环保有关的各类费用、统筹专项金的计算与支出情况。设置“湖泊环境短期借款”和“湖泊环境长期借款”集中核算企业环保部门借入的用于湖泊环境保护的资金。设置“应交湖区环保税费”则集中核算应交的资源税、土地使用税、城乡维护建设税等各种税费。设置“应付职工薪酬—湖区环保人员薪酬”核算支付给环保人员的工资和福利。
受不确定的湖泊环境因素影响, 环境负债特别是或有环境负债在其履行义务、支出金额和时间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确认湖泊环境或有负债可按有关准则对或有事项相关义务的规定, 设置“预计负债—湖泊环境或有负债”核算企业的未决环保诉讼或仲裁、环境污染的整治等事项。
四、湖泊环境权益
湖泊环境权益反映企业接受的各种湖泊环境资源投入与捐赠及提取的专项基金等情况。应设置“实收资本 (股本) —湖泊环境资本”科目核算环境投入资本以及“资本公积—湖泊环境资本公积”科目核算政府对企业环境治理的拨款、外界公众的环保捐款和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 (环保物资、环保设备) 。
五、湖泊环境收益
湖泊环境收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企业治理湖泊环境污染产生的效益及从湖泊资源产品的销售收入之中取得的收入。对于能以货币计量的湖泊环境直接收益应设置“主营业务收入—湖泊环境收益”、“其他业务收入—湖泊环境收益”、“营业外收入—湖泊环境收益”等科目核算企业在改善湖泊环境和保护湖区自然资源时所取得的各项现实收益, 销售湖泊资源产品的销售收入及其它相关收益。该账户在期末结转时贷方余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 无余额。对于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间接湖泊环境收益则通过报表附注或附表加以披露。
六、湖泊环境成本与费用
湖泊环境成本指企业在日常所进行的与湖泊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时, 直接计入产品总成本的收益性支出。应设置“湖泊环保材料”、“湖泊资源原料”等成本或费用项目核算生产、制造和销售过程中包括的湖泊环境费用。
湖泊环境费用指不能计入产品成本而应转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如设置“湖泊环境污染预防费”、“湖泊环境治理费”、“湖泊环境补偿费”等科目核算湖泊环境破坏与资源损失的费用, 湖泊环境保护支出性费用以及相关的管理费用。对于环保罚款、停工损失环保资产减值准备等。可通过“营业外支出—湖泊环保支出”科目核算。针对湖泊资源的耗减、非常损失和湖区生态资源的降级, 企业应在控制其经济利益的期限内计提损耗。
七、湖泊环境利润
湖泊环境利润指本期环境收入减去环境费用和环境税费后的净额, 反映企业管理层的环境绩效。设置“本年利润—湖泊环境利润”核算企业当期实现的湖泊环境净利润或其净亏损。本着企业所有、政府监督、专户储存的原则, 设置“利润分配—提取法定湖区环保基金”、“盈余公积—法定湖区环保基金”等科目核算根据法律法规从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专项环保基金。
摘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要素也应是湖泊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 是其所要反映和计量的内容, 所以应在现有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增置相关科目核算, 把企业发生的环境保护费用支出和取得的环境收益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从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反映当期环境保护支出, 从企业效益反映当期环境保护的收益。
关键词:湖,泊,环境会计,核算模式
参考文献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篇10
湖泊不仅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国土资源, 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贡献作用。目前, 我国湖泊污染严重且日益萎缩, 周边生态环境衰退, 长江流域湖泊的水污染及富营养化日益严峻。因此要加强对湖水环境的保护,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湖水环境的污染治理和流域生态平衡的建立。此外, 建立必要的湖泊环境会计核算, 以某区域的湖泊环境为核算主体, 宏观层面上以国家为会计主体确立湖泊环境空间核算范围, 并将各地政府的湖泊环境保护投资纳入国民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核算。同时要求企业将湖泊环境因素纳入现行财务会计进行价值量与实物量核算, 编制并对外公开环境会计报告, 披露全面、准确的环境成本信息。
二、湖泊环境宏观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框架
所谓湖泊环境宏观会计核算体系, 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 将各地的湖泊资源和环境作为资本使用的一部分进行核算的环境核算体系。该核算体系主要反映各级政府湖泊资源的开发、使用、补偿和湖泊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实物与价值量的运动情况, 宏观层面的湖泊环境的主体是国家、地区、部门。
国际上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等两种核算形式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若采用直接法, 则我国应在参照国际SNA和MPS两大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及结构进行全面修正, 增加湖泊环境资源因素, 按照复式记账法和货币计量进行核算, 将汇总后的各级部门的湖泊环境项目的业务核算资料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内容。若采用间接法或称卫星账户法, 则应维持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主体账户和基本核算表不变的前提下, 建立专门反映湖泊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独立账户体系, 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主体账户附属的“卫星”账户, 其核算不受复式记账法和货币计量的限制, 间接地将湖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范围。
笔者建议湖泊环境会计核算形式应借鉴间接法, 建立附属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二级账户, 以“主体—附属—卫星”三位一体账户体系模式构架“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 (SEEA) , 从而在各种环境核算体系中形成相对独立的湖泊环境核算体系。
三、湖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对环境会计的最终要求。作为环境会计信息的载体, 环境成本报告是企业提高环境业绩、控制环境成本的重要体现。国际上对组织和外界环境关系信息进行报告和披露一般分为三大类:通过法定财务报表报告;通过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的其他部分 (如附注) 或独立报告模式来披露;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来报告企业的环境信息。当前,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侧重于披露经济性信息, 而缺乏有效的环境信息的披露。我国企业从会计核算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 一般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补充报告模式是指在原有财务报表项目中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 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可以附表、报表附注形式或在说明书中予以说明。独立报告模式则主张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或独立的环境报告等。
鉴于湖泊环境会计信息的特殊性,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资料来源的会计核算应包含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如在环境报告中,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披露方式来披露不同的环境信息。对那些难以量化的环境事项和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 我们可以采用文字说明或其他计量披露形式进行描述。也可以用表格法或图表法对企业的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等能量化的环境绩效指标进行披露。
但不论形式如何均应包含以下信息: (1) 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 如企业的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或有事项披露、对预计的环境负债和补偿的贴现等政策; (2) 环境法规执行情况。据此了解企业执行环境法规的奖惩情况和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 (3) 企业环境质量情况。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等; (4) 采取的环保措施 (包括产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 及达到的效果。如采取环保措施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企业自身采取的环保监督机构的建立。包括设置的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环境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经费处置情况; (6) 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主要包括污染物治理设备的运行状况, 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状况, 污染物回收利用状况及环境事故造成的影响及处理情况等; (7) 按照有关规定缴纳的各类费用支出和提取的各类基金。为恢复、治理环境计提的基金, 违反环境法规缴纳的罚款和环境污染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等意外损失; (8) 企业本期或未来环保经费投入和捐赠支出的情况。如新型的设备投资、污染治理投资; (9) 环境会计政策变更等事项, 如因会计方法、会计估计的变更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10) 有关环保部门的审核结论。
参考文献
[1]高敏雪:环境保护宏观核算理论与方法[J].北京:中国统计经济出版社, 第1版.2004
[2]李延莉朱学义: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0)
[3]徐泓: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篇11
关键词:医院会计核算 改革 问题 完善
1 医院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医院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因而医院的会计制度是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为依据而制定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套制度对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以及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等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现行会计制度的局限性及问题也凸显出来,使得许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1.1 会计科目不合理,无法适应新形势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主要针对公立独立核算的医疗机构,对医疗及药品收支需分别进行核算,并分开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医院却是将会计科目按照政府支出功能以及经济类别来设置的,以确保财政指标核算口径的一致性。在全国医疗改革深入进行的前提下,医院会计核算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在医疗改革中出现的很多私立医疗机构,虽然它们还接受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补助,但补助的比例很小,如仍按原来的会计制度,则其将无法对收益性支出及资本性支出进行有效地区分,也无法满足现阶段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及开展成本核算的需要。会计信息的统一性就会遭到破坏,使得成本项目杂乱无章,无法适应医院多样化经营的需要。
1.2 固定资产核算方法陈旧
现行会计制度下,医院的固定资产只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比例提取一定的修购基金,而没有设置“累计折旧”,当固定资产因损毁、盘亏和报废而发生资产减少时,按原值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无法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价值的变化。
计提修购费用无法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价值的变化。提取修购费用一般按照固定资产的净值计算,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化。但在会计操作中,由于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的方法不正确或是基数不准确,计提的比例往往不够,使得医院固定资产的回收期拉长,固定资产更新缓慢,加大了医院的经营风险。
医院会计制度没有计提减值准备或者跌价准备的规定,使医院丧失了相应的抗风险机制。现阶段,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日益加快,經常在尚未到达规定的使用年限时就会出现市价下跌的情况,引发了固定资产贬值。但医院由于未计提减值准备,使得资产始终反映的是其历史成本。资产严重不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1.3 医院管理费用核算不健全
医院管理费用的核算范围广,并且与多部门的核算事务交叉重叠,容易造成混乱。如资金借贷产生的利息,本应在“财务费用”科目中核算,但很多医院将其当做“管理费用”,造成了虚增费用和收入。
另外,医院对核算工作重视度不够,对会计核算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不深入。该岗位人员配置少,工作绩效也不高。由于人少,造成了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超强度工作,进而很难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并且医院会计核算往往对管理费用采取简单的按部门人员在药品成本及医疗成本中进行分摊,使得药品成本和医疗成本无法准确体现。
1.4 会计报表的功能未完全发挥
当前医院会计核算主要对医院的支出进行核算,这并不能满足内部的成本核算要求,核算内容上也不具有可比性和通用性。针对很多已经进入到深层次改革的医院而言,它们形式多样的筹融资途径,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却无法对医院的使用成本进行核算,也不能很好地对各种筹资方式下的资金成本进行对比。这就失去了会计报表的实用性,无法揭示医院可能面临的风险及损失,无法给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2 建立完善的医院会计核算的建议
2.1 制定差异性的会计核算制度
不同性质、不同经营模式的医院应具有与之相匹配的会计核算制度。这样,设置的会计科目对于收支的核算就能及时、灵活,能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医疗成本信息。如,应重点加强对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的监管,增加一些过渡性科目,以便能反映医疗及药品支出的间接费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应该保持可比性和相关性。
2.2 严格规范成本核算
医院加强成本核算可以成为医院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具体可分为对工作岗位的控制、对支出的预算控制、对支出核算控制。对工作岗位进行控制,设立人力资源指标,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用预算制控制支出,编制出详细的支出预算计划,确定相应的支出标准,确保每一项支出都能对应到相关科室。最后,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支出核算体系,建立健全支出业务的凭证传递手续。
2.3 完善医院管理费用核算
一般情况下,医院管理费用占医院的费用支出的比例介于15%~20%,在医院的成本核算中颇为重要。因此,医院对管理费用应实行“预算管理、总额控制、定额实施”的办法。这样,就能做到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统一,同时还能对费用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控制标准。同时,增设“财务费用”,将原管理费用中的借贷信息及“其他收入”并入到“财务费用”中,并在期末结算时直接转入“收支结余”科目。医院的管理者对如何筹集下一年度的资金就能有明确的研判。
2.4 准确全面地披露会计信息
目前很少有医院对外进行年度会计信息的披露,即使有披露的,由于是由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对会计部门进行管理,因而很多能反映医院管理状况和负担水平的项目不是直接披露的。因此,医院需要重视会计信息的披露,全面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增强医院会计报表的有用性。只有这样,才能为管理者提供详实准确的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对风险和损失进行揭示,提升管理能力;同时也可以为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正确的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军艳.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J].会计之友,2008(35).
[2]谢丹丹.浅谈医院在新旧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问题[J].当代经济,2011(8).
[3]何铁方.试论医院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方向及问题[J].商业会计,2011(5).
[4]向毅.浅析医院管理费用核算对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J].财会通讯,2009(11).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篇12
低碳经济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碳排放权成为跨国交易的特殊商品,这必然要求会计核算体系做出适时调整。碳交易缺乏统一的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将大大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相关性,限制碳交易市场的有序发展。因此,明确碳交易的会计核算,实现碳交易的顶层设计,统一核算标准,推动碳交易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上碳交易会计核算的分析
(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的意见
由于绝大多数的碳排放配额是政府免费配给的,只有小部分碳排放权是通过市场购买得到的,因此免费获得的碳排放配额的确认与计量存在争议。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2007年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发现60%的样本公司将政府免费配给的碳排放权以零价值确认即只有购买的碳排放权价值才得以在报表上反映;而负债的确认则是无论该配额是主体免费持有的或是从市场上有偿购买的,都按照与实际排放量相当配额的市场价值确认与计量。早在1996年,Wambsganss和Sanford就提出只确认购买的碳排放配额,不确认免费获得的碳排放配额,会带来资产确认标准的不一致,并建议政府免费发放的碳排放配额以捐赠资产入账,无论购买或是发放的配额均以市场价值计量。然而,IETA(2007)的调查发现仅有5%的样本企业采用了这种“全部”确认的方法。
IASB采纳Wambsganss和Sanford的观点,在2004年发布的IFRIC3要求免费配额与购买配额全部确认为企业资产。免费配额在发放日以当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对应科目按照IAS-20的要求,确认为政府补助。市场购买配额以购买日的成本计量,并同时确认相应的负债。后续期间对所有配额按照成本或是公允价值计量,检查是否有减值发生。IASB认为负债在企业实际排放时确认,并在期末按照与实际排放量相当的配额的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排放权的资产项目,IASB明确表示其不具备实物形态,应当以无形资产入账。
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EFRAG)对IFRIC3提出质疑,认为当碳排放权以成本计量时,与其相对应的负债却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价值的波动按照IAS37号的规定应该计入权益,负债的价值波动时按照IAS38的规定应该计入损益,这些必将产生严重的不匹配。因此,IASB的IFRIC3在发布一年后撤销,2008年IASB表示根据碳交易的逐步扩展,必将重新修订IFRIC,2012年5月IASB决定将碳交易会计作为研究项目列入研究议程。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的意见
FASB根据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资产的定义,也认为无论免费获得还是有偿购买的配额都应该确认为主体的资产。FASB同意IASB关于无形资产的界定,但同时认为,随着排污权衍生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碳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企业持有的以交易为目的的碳排放权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类似,也具备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的理论依据。
对于碳排放权的计量问题,FASB赞同公允价值计量的观点,认为政府免费配额的排放权属于非互惠交易,应该按照APB29号《非互惠性交易会计》的规定,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对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问题,FASB与IASB并无显著差异。
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认为,企业应将碳排放配额确认为存货,因其作为企业的一种生产成本,与其他投入要素并无明显差异,并在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加以消耗。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SEC)界定相对较为宽松,认为企业可以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也可以确认为存货,但对主体免费获得的配额,是否应该在会计报告中确认与计量,并未做出合理解释。
另外,在企业实务中,正如IETA(2007)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更多地将碳排放权以净头寸确认、计量,即只有购买的碳排放权才得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碳排放权在后续计量中也多以成本模式对其计量,并在期末检查是否发生减值。对于负债的确认,则在实际排放时全部确认为负债并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些实务中的做法,势必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三、我国碳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根据已有研究方法与未来规划,尤其是IASB与FASB的新探索,结合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笔者如图1构建我国碳会计核算体系,明确碳交易的确认、计量、计录与报告等会计标准。
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属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特定的阶段性特点。因此,我国碳交易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需要基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环境中,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具体设想(或设计)如下:
(一)碳会计核算体系框架
1.明确碳交易会计核算的目标、原则与要求,确立碳交易会计核算目标层次及具体内容,明确衡量其核算质量的原则与要求;注重分析我国市场环境下碳会计核算的特点,与其他会计核算在目标、原则与要求方面的不同。
2.根据我国目前碳交易现状,逐步拟定具体碳交易会计准则,目前应着重微观层面的会计准则设计,主要涉及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如确认标准、计量属性、记录方法与报告披露内容时间,以及对我国未来碳税的实施等会计事项合理设置账户。
3.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再从宏观层面设计碳交易会计准则以及森林植被、土壤等碳汇核算,确定碳汇的资产分类,对碳汇的核算设置账户,合理界定碳汇的计量属性。为碳排放权与碳汇的互换业务及碳税业务等设计详细、具体的会计记录程序,确定国家层面应该设置的碳核算账户与报告体系。
(二)碳排放权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国际上对碳排放权资产的确认存在分歧,是归属于无形资产、存货还是属于金融资产呢?这需要深入分析我国现有碳排放权市场的特点,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碳排放权资产分类,对碳放权交易的核算设置账户。
就目前我国现有的碳交易来看,碳排放权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的属性,应将其列入无形资产进行反映。就其计量问题上,国际上的观点多赞同碳会计核算主要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但我国目前仅仅是开始碳交易的试点工作,基本并无碳交易的活跃市场,碳交易过程中的公允价值难以衡量,因此可以根据市场活跃度的不同,对碳排放资产进行分层次处理,待我国碳交易市场完善后,再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三)界定免费获得与外购排放配额的会计处理
规范碳汇与碳排放权转换的会计处理。目前,根据CDM的规定,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无碳排放总量的限制,但随着全球碳减排的需求与国内改善大气污染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碳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将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因此也会面临免费获得的碳排放权与外购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问题。是否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免费获得的政府配额,后续计量中如何对其进行反映?这也要充分考虑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以及我国市场环境,合理确定会计处理方法,并保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与可比性。笔者认为,对于免费获得的碳排放配额也应在会计报告中反映。对于碳排放资产的计量,如前所述,进行分层次处理,渐进性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规定,企业可以通过海外植林的方式,获得碳排放权。那么,在这种交易模式下,碳汇与碳排放权转换的会计处理如何规范?目前国际上尚无明确规定,而碳汇的核算又涉及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因此需要结合我国现有的其他会计准则探求碳会计准则的协调发展模式。
(四)谋求碳交易会计核算方法与现有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协调发展模式
对会计事项处理的交叉部分,参照现有相关核算方法的处理,避免发生冲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决策有用性;谋求我国碳会计核算方法与国际碳会计核算方法的趋同,对符合我国市场条件的国际会计核算方法,继续沿用,对不符合我国市场条件的国外碳会计处理方法,提出异议,并详细阐述我国应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例如树木等因碳固职能被认为是碳会计中碳汇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需单设账户予以反映,但作为一项特殊的生物资产,又与《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I AS4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等会计准则相挂钩,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生物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而我国充分考虑到经济环境等因素,采用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模式。这些准则间的交叉部分,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市场状况与现有准则体系,实现协调发展模式。
(五)追踪碳会计核算的经济后果分析
选取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企业现有的碳会计处理方法的适用性与不足,总结碳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和信息传递等相关会计活动方面的经验和问题。采用问卷、观察、访谈等具体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跟踪研究分析不同核算方法的差异带来的经济后果,用于指导碳交易会计准则的后续研究。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推荐阅读:
环境会计核算05-21
环境会计核算问题10-26
环境税会计核算11-27
环境资源会计核算09-25
环境会计体系构建12-31
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体系06-25
林业会计核算体系05-27
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论文08-02
碳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