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税会计核算(通用7篇)
环境税会计核算 篇1
一、引言
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我国自2007年首次提出开征环境保护税(以下简称环境税,此处所指“环境税”是狭义概念,征收主体不包括部分学者研究的居民个人等,同时也有别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广义环境税的概念,广义环境税界定中,具有一定环境保护性质和功能的燃油税、消费税、资源税都属环境税范围)以来,颇具争议的“费改税”冲破重重阻力,在各方利益的不断博弈中步入了新的实质性阶段。环境税开征的脚步的临近,意味着我国在原来核算相关费用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核算能力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税开征后,企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并且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环境税相关信息,是现阶段应予以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对比分析环境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税会计处理原则,具体阐述了环境税账务处理和报表列示,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突出企业环境经营的重要性,也为引导我国环境税理论发展和实务操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环境税会计核算的特性
“外部成本内部化”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而征收环境税就是外部性内部化的具体办法之一,而解决外部性的权威办法即采用庇古税(即环境税)。环境税会计核算相关问题,应首先形成对环境税会计核算的特性有相关认识,而这又是建立在对环境税的特点认识之上的,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税与现存环境收费的对比和与现存其他与环保相关的税种对比。环境税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的规范性较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本着“谁污染,谁付费”的思路,逐步引入环境收费制度,归纳起来大体分为三类,即排污收费、补偿收费和保证金(押金)三类。尽管税收和行政收费都是财政的调控手段,最终目的都是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但是收费制度存在着征管行为不规范、支出绩效低、收益分配不合理等缺陷。环境收费制度作为一种行政收费制度,由于其行政相对人的局限性,征收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收费标准不公平等也容易带来征管方面的诸多问题。明确征收环境税也是调节污染和治污的一种经济手段,但与收费相比,税收制度设计规范,征收客体广泛,具有强制性,充分体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势必会使那些超排放的企业(特别是重点监控企业)负担增加,通过规范的环境税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敦促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的理念,提高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意识。另外此次《征求意见稿》中有很明确的惩罚性质的加征条款和鼓励性质的减征条款,体现税收公平原则,特别是惩罚力度在其他税种法律规定中是前所未有的,这必将成为最终环境税收立法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使原来单纯环境性收费体制下易引发人情关系的“黑箱”操作透明化,有效促进企业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
(二)税基确定涉及一定技术性问题,增加了准确核算环境税的难度。
环境税虽然是一个全新的税种,但现存很多税种就具有很明显的环保色彩或理念,包括资源税、消费税的部分税目、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同时在部分流转税和所得税中也可以看到一些鼓励环境保护措施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与其他税种相比,环境税由于征税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各类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测定方面的技术限制,不可避免存在计税依据困难的问题,同时货币计量方法也存在缺陷,因而难以可靠地确定环境税额,成为企业准确计算税额并进行相关环境成本管理的巨大障碍,也是影响环境税发挥公平和高效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环境税的会计核算原则
环境税发布实施后首先要解决现有会计核算系统与环境税会计处理的接轨问题。把环境因素单独纳入到现有会计系统中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虽然已有学者提出环境会计的核算思路和基本方法,将现行的会计系统做了重大改变,如新设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类科目,但是这样的划分纳入到现有会计体系中难度很大,所要经历的时间相对较长。加之也有学者预测近几年国家宏观调控会加快环境税开征的进程,时间方面也不允许因为引入环境税而对现有会计体系作如此大的变动。为此,认识环境税会计核算原则应首先明确环境税会计核算的目标,进而促进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税会计处理。
仅仅以一定会计期间企业交了多少环境税作为环境税会计处理目标,并不能有效促进企业对于环境成本的有效管理以及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现阶段环境税会计处理的目标应以国家环境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为准绳,对相关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促使企业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同时合理选择纳税方案,科学进行税务筹划,并最终调控企业环境行为。无论是选择会计监督还是纳税筹划,都应以准确的会计核算和列报为基础。基于对现存制度准则的把握和简便易行的实务操作原则,并不建议对环境税核算单独设计会计科目,也不应改变已有报表项目和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现阶段单独设计相关环境类一级会计科目的可能性不大。环境税会计核算中涉及到的负债类科目是“应交税费”科目,下设二级科目“应交环境税”,之后可以根据《征求意见稿》中对环境税的征税范围和对象具体下设三级明细科目“应交大气污染物税”“应交水污染物税”“应交固体废物税”“应交噪声税”以及“应交其他污染物税”等,这样的科目设置便于后续国家对环境税添加新的税目时的会计处理。在这里明细科目可以根据不同的税目来计算税率不同的各种污染物的税额,为以后会计和税务处理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余地。由于《征求意见稿》显示出环境税在排放污染物环节征收,即主要在生产加工环节征收,因而在会计核算时还会涉及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成本费用类科目。在实际操作时对于与生产相关的支出,如果环境税支出能确定具体成本对象的,计入“生产成本”账户,否则计入“制造费用”,如果与生产加工无关,则应区分用途相应记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
四、环境税的具体账务处理
(一)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按照污染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即大气污染物应纳税额=排污量×每污染当量。污染量指向大气排放有害或有毒物质或超标热量等,经专门检测测算的,可以考虑在成本核算对象中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核算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直接污染项目。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环境税(大气污染物税)”科目。如果该排污与生产产品数量无明显正相关关系,应借记“制造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环境税(大气污染污税)”科目。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环境税(大气污染物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若与产品数量有关,计入“制造费用”中,还要分配结转,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制造费用”科目。对于水污染的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同大气污染物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二)固体废弃物。
对于固体废弃物,《征求意见稿》将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全部统一为吨,便于税额计算。会计处理上应按是否能够分清对象两种情况加以区分,对于工业的固体废弃物,如果能分清对象的,直接计入“生产成本”,不能分清对象的先计入“制造费用”“在建工程”,再转入生产成本。再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环境税(应交固体废弃物税)”科目。但对于商业废弃物,例如产品包装如因未回收利用而引起的污染,应在销售时,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环境税(固体废弃物税)”科目。
(三)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
环境税中的噪声在《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为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两个大类税目,从《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建筑施工噪声的环境税率与前面的固体废弃物、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一样,是一种定额税率,应纳税额=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单位税额×噪声污染天数。而工业噪声的税率其实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累进税率的形式,应纳工业噪声污染税=噪音排放单位噪声超国家标准分贝数×对应超标税率。鉴于工业噪音排放涉及的原因较多,且通常与所生产的产品无直接关系等多方面的特殊因素,排放单位可将其记入损益类性质的“管理费用———噪声税”科目。计提应纳噪音税时,借记“管理费用———噪声税”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环境税(工业噪音税)”科目。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环境税(工业噪音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科目,期末转入本年利润,减少企业当期利润。而对于建筑施工噪声税由于与生产有较为直接的联系,可以在成本中列支。
五、环境税对会计信息列报的影响
基于前面的讨论,环境税开征后,现阶段单独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负债”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对于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和项目的大幅变动也不可能会在短期实现。由于《征求意见稿》中对环境纳税人的涉及范围较广,涉及到的相关人员也较多,因而本着便于操作和成本效益的原则,环境税会计信息的列报仍应继续依托现有的会计报表体系。在资产负债表日,因环境税而引起的负债应在“应交税费”项目中反映。在利润表中,随商品销售结转的成本在“营业成本”项目列示,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在相应期间费用项目列示。在现金流量表中无需调整现有项目,与环境税有关的现金流在现金流量表“支付的各项税费”中反映。
由于环境税与环境收费、已有的税种相比有多方面的特性,以及环境污染技术测度方面的局限引起的货币计量困难等原因,为突出环境经营的重要性,弥补相关信息难以量化衡量的不足,还应该在附注中单独披露与环境税有关的货币化信息和实物量信息等非货币化信息,包括污染的排放量、浓度和相应的测定方式及标准,以及环境税在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的占比、重大环境事故的影响、享受的相关税收优惠和受到的环境处罚原因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并要配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为了使环境税信息披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相关利益者,信息披露应充分结合相关利益者需求,以赢得消费者的积极关注,为企业赢得更多商业信誉。
因为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对环境税的征收不应该仅仅反映常态化问题。对企业排污或其他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造成生态恶化,《征求意见稿》并没有明确说明,相关的制度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化。当企业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涉及加倍征收的情形,除了应支付的罚款(计入企业“营业外支出”,并且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加征的部分也应明确在会计处理中体现,在报表附注中强制、充分披露企业加征和减征的具体原因等相关信息。
六、小结
环境税相关的会计处理仍应保持在现有的会计核算系统基础上,对企业环境税相关的会计处理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还不能完全脱离现有体系。无论采用怎样的具体会计处理,均应保证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规范化会计操作政策不晚于环境税正式出台,以便进一步建立相关环境信息监督体系,满足政府和社会对企业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迫切需求。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与税务实践发展尚不协调,因此,无论是何种税收的会计处理都要充分考虑税收法规和会计法规两方面的要求。此外,对于环境测度的技术问题以及环境税与收费、现存与环保相关的部分税种的衔接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与解决,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环境税会计核算,进而影响企业环境经营的经济分析和决策。
摘要:环境税具有规范性强但税基确定困难的会计核算特点,环境税会计核算应遵循便于实务操作和与相关法规相协调的原则。现阶段相关会计处理仍应依托现有的会计体系,本文在此基础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为依据,提出可行的具体账务处理方案。同时应对环境税相关信息单独、充分进行披露,以提高报表使用者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关注程度。
关键词:环境税,账务处理,会计报表,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Davis L.W.,Muehlegger E.Do Americans consume too little natural gas?An empirical test of marginal cost pricing[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41):791-810.
[2]Lohmann L.Toward a different debate i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The cases of carbon and cost-benefit[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9,(34):499-534.
[3]朱厚玉.我国环境税费的经济影响及改革研究[D].青岛大学,2013.
[4]沈洪涛,廖菁华.会计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会计研究,2014,(7):12-17+96.
[5]朱乐芳,李文.引入环境税会计走科学发展之路[J].商业经济,2009,(23):4-5.
[6]刘秀,刘飞,王艳艳.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税会计[J].商业会计,2014,(20):17-18.
[7]王志芳,王思瑶.环境税的会计核算与处理[J].税务研究,2011,(7):44-47.
[8]施颖.环境税税制设计及相关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2011,(23):52-53.
环境税会计核算 篇2
一、外购的固定资产涉税会计核算案例分析
(一)购入不需要进行安装的固定资产的相关涉税核算
税时,应当扣除这两项费用。
(二)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的相关涉税核算
例2:某电力公司购入了一条需要进行安装的生产线,在安装过程中,使用了计划用于生产的原材料,成本为10000元,另外,安装人员的工资为5000元。
借:在建工程1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700
贷:原材料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700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5000
二、增值税转型对电力行业税负的影响分析
增值税的转型,也就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在确保电力行业增值税税负降低的同时,虽然使得其所得税税负有所提高,但是实际上,电力行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总税负仍然是有所降低的。因此,增值税转型不仅推动了电力企业的设备升级以及技术进步,还有利于电力基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
(一)增值税转型后降低了电力行业增值税及附加税税负
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允许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将Ca设为可抵扣固定资产的含税成本,那么,所抵扣的进项税额则是17%/(1+17%)×Ca,即得15.54% Ca,应缴纳的增值税降低,相应地,教育附加费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也降低,降低的幅度是15.54%Ca×(7% +3%),即1.554% Ca。增值税、城建税以及教育附加费减少大约17.09% Ca。通过分析四年的年电力行业的实际收入、实际增值额以及设备器具购置额等,对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的电力企业的增值税税负降低值进行计算,并且进行前后比较,不难得出:这四年里,在增值税转型之后,每年的增值税税负都在减少,减少值最少为5.27%,最多时达到6.78%。
(二)增值税改革后电力行业所得税税负有所增加
如果不将货币的时间价值纳入考虑范围,因为固定资产部分已进行抵扣的进项税额不能够计入折旧,那么,每期能够计入到生产成本中的折旧总和也就相应地减少了15.54% Ca,而且还要算上减少的增值税附加税额1.554% Ca,确保销售额以及其他成本一定的条件下,电力企业的利润会提高17.09% Ca,应当缴纳的所得税也随之提高,增加额为17.09% Ca×25%,即得4.27% Ca。但如果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到其中,那么,提取折旧的减少值之和就是每一期的折旧减小值的总的现值和。假设折旧的年数是n,折现率是r,考虑到我国目前使用的都是平均年限法来进行折旧提取,因此,得到第1年所减少的折旧的现值D是15.54% Ca/n,第2年算得减少的折旧的现值D是15.54% Ca/[n(1+r)],同样地,第n年减少的折旧的现值D是15.54%/[n(1+r],因此,从第一年到第n年所有的减少的折旧现值总和是15.54% Ca×r×(1+r) /{n[(1+r)n-1]}。还有部分降低的增值税的附加税为1.554% Ca,保证销售额以及其他成本一定的条件下,电力企业的利润出现增加的现象,那么需要缴纳的相关所得税税负也会随之增加,在这n年里,一共n增 - 1加的需要缴纳的各项所得税额的现值总和是15.54% Ca×{r×(1+r)n - 1/n[1+r)n-1]+0.1}×25% ,即3.885% Ca×{r×(1+r)/n[1+r)n-1]+0.1}×25% 。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电力企业的应纳税额相应减少,而且,购置的固定资产占销售收入比例越大,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含税成本越高,那么实施增值税转型的减税效应就越明显。电力行业是属于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国家的政策相当重要,是否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对于电力行业各项税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由于水电和火电所占的固定资产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因此,增值税类型对于水电、火电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增值税改革前,水电的增值税税负要明显高于火电的增值税税负;但实施增值税改革后,火电和水电的增值税税负之间的差距将会适当的减小。
(三)消费型增值税降低了电力行业增值税和所得税总税负
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相比于改革前的生产型增值税制而言,消费型增值税制下的各个企业的增值税以及所得税总税负,一定程度上都有所降低,但不同行业具体情况也不同,这主要决定于各企业可抵扣固定资产的含税成本Ca、销售收入R、折现率r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n。
2009年,我国新实施的消费型增值税制也有局限性,它对固定资产进项税金的抵扣也只限于其中的设备和器具,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改革后的增值税的范围以及方式来对电力企业的总税负进行测算,那么,电力企业的总税负会大幅下降,将降低不止一个百分点详细情况如下表,表2,最高的达到1.70%。设备器具的投入所占据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越小,那么,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的减税效应也会逐渐减小。
三、实施营改增的意义
以某市为例,“营改增”试点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打通产业链条,为企业的拓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后,从制度方面来看,明显解决了现代服务业企业的重复征税问题,从而也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税制环境。
(二)加强分工协作,优化投资导向
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之后,一些企业购买应税服务的成本部分降低,增强了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导向,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靠拢,着重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能级,不断对金融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三)加速服务出口,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实施营业税改革增值税以后,对于研发设计服务以及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实行退税政策,而对于技术咨询、技术转让、鉴证咨询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贸易出口则实行免税政策,不仅有效加强了试点企业的服务贸易出口的意愿,同时也提升了服务贸易出口的竞争力,充分地调动了大部分试点企业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合看来,在通常情况下,虽然增值税并不会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利润,但是,某些情况下,增值税还是会间接的影响企业的利润收入。各电力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相关的账务的处理时应特别注意,仔细区分。另外,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决策人员也应当密切注意国家的税法的变化,能够根据国家相应政策的改变,及时对自身的生产经营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做出最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赵心宇.我国增值税转型分析[N].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环境税会计核算 篇3
一、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的基本前提
由于环境资源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为了使其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统一而稳定的前提, 必须根据人们对环境资源的认识, 作出合理的逻辑判断。环境会计的基本前提是在传统会计学前提的基础上的拓展, 包括以下五个基本前提。
(一)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限定了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环境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并有其固有的特点, 但环境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漫无边际的, 从北京市的地域范围来看, 建立在生态资源的地理属性的基础上, 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 (位于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 这里指地域所属, 不包括行政所属, 以下皆同) 对北京市的环境自然资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用、环境资源成本的补偿、环境资源收益的取得等应进行所属范围内的会计核算。因此, 环境资源会计的主体为北京市的各企事业单位, 同时应在北京市环保局建立一个环境资源会计核算部门, 即设立一个“环境资源会计科”, 代表北京市政府对各个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环保核算资料进行汇总管理和监督, 分析北京市的环境资源状况, 及时发现环保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各单位的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工作。
(二) 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环境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 保证企业的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建设北京首善之区和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 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 生态建设和自然生态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北京市的企业等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限期延续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北京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的超大型城市, 其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环境、能源等资源都处于相对匮乏的状况。如果没有立足于长期宏观发展的科学规划, 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上,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向外扩张的城区面积、日益拥堵不堪的交通状况和虽经多方努力却依然不断出现的水、电紧张局面, 都已经在不断发出预警信号, 提示北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管理水平都必须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提高。面对这一客观情况, 如果北京市的环境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将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尽管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但各单位的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北京市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研究北京市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对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的基础上, 对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过程, 划分为一定的等间距的会计期间, 以便分期结算账目, 按期出具环境会计报告, 及时反映北京市企业等会计主体的环境资源利用状况。
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假定不仅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 而且环境资源作为北京社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能在不断补偿的前提下实现良性循环。因此, 为了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会计的提供的资料进行北京市的环境的保护, 及时反映环境资源状况, 必须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一定的会计期间, 对会计主体日常所涉及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进行定期计算、分类、汇总和披露, 以确定和分析会计主体的环境责任及其履行情况, 及时向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报告环境资源的状况, 满足北京市的环境资源管理的需要。
(四) 环境资源价值
环境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在传统会计核算中, 由于环境资源没有交换形成的价格和价值, 一般不计入核算范围, 但并没有否定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
环境资源价值假设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环境资源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他们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财产”。这些“特定财产”, 有的有替代性, 即损耗了以后可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重新补充, 如空气、水等。而有的却没有替代性, 用掉一些就少一些, 如石油、矿产资源等。即使某些“特定资产”可以替代, 对其损耗的补偿, 也需付出一定的甚至巨大的代价。因此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北京市作为国际大都市, 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 常住人口达到1633万, 其环境资源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 应该赋予这些“特定资产”一定的价值。只不过计量它的方法很难确定。北京市的环境资源为首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尽可能多的环境容量能促进首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我们假定环境资源具有价值对研究北京市的环境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五) 多重计量
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自然环境资源, 反映和监督的是会计主体范围内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核算的内容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 核算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资源会计的计量方式不能单一地采用货币计量, 而应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并举。对于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 可以用货币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 形成一些财务指标;对于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 可运用非货币计量, 如实物计量、劳动计量等, 从而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等, 最后还可以辅助用文字叙述、图表来说明利用环境资源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和造成的损失。另外当采用货币计量时, 也假定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二、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 通常称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 (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 和无形的自然资源 (如空气、光资源、热资源等) 。北京市的自然资源环境是各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通过前面建立的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的基本前提的理论依据, 根据北京市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北京市环保部门的宏观管理需要, 以及对北京市资源环境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系统的环境因素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北京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
北京市的自然环境资源, 诸如土地、森林、空气、水域等是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 其储量、质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 北京市的资源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但是企业治理污染的态度消极, 污染治理速度缓慢, 单靠政府的督促和治理显得势单力薄。因此, 面对北京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必须要求北京市的各企事业单位将北京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纳入环境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这样无形之中, 企业等就自觉地参与到北京市环境资源的保护大军之中。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的自然资源经过利用构成了资源产品的成本, 成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但是有一些未构成资源产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如果有助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 对企业有一定的使用效用, 也应将其纳入北京市环境会计的核算系统。对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能可靠的加以计量, 且当其自由取用时, 企业不需对其付出代价的自然资源, 我们可以不将其纳入北京市环境会计的核算系统, 但如果企业为取得或改善该项自然资源而需要付出代价时, 则应将其纳入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中。
(二) 北京市的环境资源的间接效益
北京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企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基础, 对其加以利用可以各单位带来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环境资源的直接效益, 诸如从土地上获得的食品, 从森林中获得的木材等, 直接效益一般可以用包含劳动的货币来计量, 始终是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环境资源还能给企业等会计主体提供间接的使用效益, 如森林保护北京市的水土、调节北京市的气候等, 同时也给各单位带来一定的使用效益。这种间接效益不能直接以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 但随着会计计量方法的发展, 对其可采用替代成本法等其他方法来进行合理的估算, 因此环境资源的间接效益应成为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 北京市环境资源的耗减、降级和保护费用
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环境资源一部分通过生产过程被耗减掉, 生产出消费品, 耗减的资源价值也相应的转化为消费品的成本, 消费品经过消费过程最终转化为废弃物。另一部分经过与消费品生产的同一生产过程而转化为废弃物, 废弃物的排放是否会构成环境污染, 则取决于废弃物的排放规模和环境容量的对比关系。当废弃物的排放量超过北京市环境容量的自净能力时, 就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使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资源价值减少、等级下降。北京市1998年到2008年的环境改变状况如下:
从1998年申办奥运开始之后, 北京市累计投入了1400亿人民币进行环境保护。而北京的“蓝天”, 从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006年的241天, 整整翻了一番;2007年的“蓝天”数为246天, 2008年北京“蓝天”的数量目标是256天, 占全年的70%。沙尘天气频率也有明显的降低, 随着植被增加, 裸露的土地减少, 北京的浮沉、扬沙现象, 特别是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明显下降, 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3.2次下降到目前年均0.4次。
为保证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如上述1998年到2008年用于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对北京市发展过程中减少的环境资源价值;由于北京市自然资源的稀缺、生态资源的恶化而对其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失。按照会计核算的原则, 应纳入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系统, 作为环境资源会计的成本费用加以处理。
按照上述核算的环境资源因素的特点, 我们对北京市的环境资源会计进行核算时, 可以将环境资源因素进行项目的分类:环境资源资产、环境资源负债、环境资源权益、环境资源费用和环境资源收益。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对以上环境资源因素进行会计核算时, 需要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环境资源会计核算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并定期将环境资源的会计信息报送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本文是北京市哲学规划办公室的资助项目“北京市生态环境与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编号:07BdJG182)
摘要:文章是基于环境会计学的角度, 对北京市的环境资源进行会计核算的研究。先指出了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然后提出了北京市的资源环境会计核算的环境因素, 根据需要核算的环境因素可以形成北京市环境会计的核算要素。目的是为建立北京市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环境资源会计,基本前提,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祥文.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J〕.会计研究, 1998 (10) .
〔2〕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会计研究, 1999 (4) .
〔3〕蒋晓明.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 2000 (4) .
〔4〕沈振宇, 王秀芹, 刘青.自然资源会计〔J〕.财经问题研究, 2000 (5) .
〔5〕黎精明.环境资源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 2006 (12) .
〔6〕何卫红, 郑垂勇.我国环境会计实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7 (3) .
〔7〕张丽.试论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J〕.决策探索, 2007 (4) .
环境税会计核算 篇4
关键词:中国国情,环境会计制度,构想
环境会计 (Environm ental Accounting) 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会计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课题。我国自2001年1月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对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进行了研究。与目前发达国家会计学界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相比, 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相对滞后, 尤其是在实务方面, 尚缺乏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制度对企业环境会计行为进行规范。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环境会计核算各会计要素, 都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为货币进行计量。但环境会计货币计量单位的货币含义不完全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
一、环境会计的核算模式
1. 根据自然资源损耗, 对资源进行计价核算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自然资源消耗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损失。
一是自然资源消耗。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的部分。这些可计量或估量的自然资源可按历史成本直接计价。值得一提的是, 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损耗也应列入核算范围之内。二是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
2. 环境保护所支付的费用是指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而发生的各项支出,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三废”的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 关注社会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 (2) 环保有力的企业建立环保组织, 对环境会计进行宣传和对员工环保培训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定期开展环保方面的讲座, 收集绿色信息费用。除此之外, 还包括植树造林, 美化生活和工作环境费用。 (3) 环保不力的企业还会发生大量治污和诉讼费用。 (4) 对于生产制造企业, 有开发废物再利用、节能维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所以有研发或引进环保技术的费用。
3. 环境保护取得的收益指企业从环境治理和保护中所取得的收
益, 即取得的隐性和显性收入, 对这部分收益进行会计核算不仅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保支出的效益情况, 而且有利于鼓励与鞭策企业进一步改善环保工作。其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 (1) 国家对环保有力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企业进行物质或精神的奖励。 (2) 其它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 (3) 企业环保取得成效, 减少污染, 投资者愿意选择该企业投资, 消费者乐意消费该企业产品, 其它企业愿意与该企业合作。 (4虽然环保技术研发费用很高, 但研发出的环保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 (5) 积极参与多种环保活动, 大力支持环保事业, 编印绿色宣传资料等各种方法传递绿色信息, 树立企业和产品良好绿色形象, 提高企业知名度。这无疑为企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从而为企业带来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的收益。这五项收益中的显性收益可按历史成本计价, 隐性收益可根据适当测算估计计价。
4. 环保效益主要核算企业由于依靠有效环境保护所获得的净收益, 它综合反映企业依靠环境保护获得超额效益的一种能力。
其计
算公式为“环保效益=环保收益一自然资源损耗一环保费用”。
二、环境会计的划分和会计处理
1. 环境成本会计划分。
(1) 环境预防成本。即用于维护环境现状或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而发生的环境支出, 主要包括环保设备仪器的购置、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费用。
(2) 资源消耗成本。主要指的是单位个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及使用的成本支出, 实际上就是将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以货币形式加以表现及量化的过程。
(3)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清理和治理而发生的支出。
(4) 环境补偿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而发生的支出, 如企业由于排放废弃物而对其他企业或个人造成损害所支付的赔款、罚款等。
(5) 环境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资源闲置成本、资源滥用成本。
2. 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1) 资本化处理。企业为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而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可按收益期分别予以处理:1) 收益期大于5年, 并能形成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支出, 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在建工程”、“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 将当期的预防性支出列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2) 收益期大于1年小于5年的环境支出作为递延资产分期摊销, 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 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支出”。
(2) 计入当期成本法。 (1) 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污染治理费, 处理时可借记“环境治理费用”, 贷记“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 (2) 对于企业因环保问题所支付的罚款、赔款以及其它损失, 处理时可借记“环境营业外支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3) 对于企业为开发设计环保工艺、支付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当期费用, 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 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3. 作为环境负债处理环境负债通常是由企业以往的经济活动造成的, 须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潜在性义务。
当企业遇到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 能够合理而可靠地计量时, 可借记“环境损害费用”, 贷记“应付环境费用”
企业环境会计记录核算体系初探 篇5
一、绿色成本
绿色成本又称为环境成本,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曾就环境成本的定义提出, “环境成本是指, 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关于环境成本的确认, 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 我国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 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 必然要发生增加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二是在国家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对企业征收的成本费用, 属于国家运用经济调节手段而发生的企业费用。与环境成本有关的关键问题是绿色成本是进行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即是在一个或是在几个会计期间予以确认。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 但在某些建议书中也存在着一些适用于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条款。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的紧急问题工作组 (EITF) 认为, 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通常应费用化, 但同时也规定了环境成本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资本化: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 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引起但尚未出现的环境污染的成本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的成本;原本预备销售的资产在其出售前所发生的必要成本。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也认为, 如果企业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 则应资本化。上述资本化条件在实质上是相似的, 即在当前环境法规日益严厉的情况下, 无论环境成本是否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 只要认为它们是对企业生存与未来利益具有代价时, 就应该将其资本化。但在实务中, 许多绿色成本并不符合上述资本化的条件。在环境会计复式记账过程中, 可以在“绿色成本”账户下设立“资本支出”和“费用支出”两个明细科目。当发生资本支出时, 用“资本支出”明细科目核算为形成企业绿色资产而发生的投资总额, 应借记购建绿色资产所投入的资金, 贷记绿色资产投入企业使用而结转的金额。该账户的借方累计发生额是企业绿色资产的投资总额, 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建绿色工程的投资额。当发生费用支出时, 用“费用支出”明细科目核算不能构成绿色资产的费用金额。借记不能形成绿色资产的支出金额, 贷记转入相应的产品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的支出金额。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借方累计发生额为企业绿色费用的累计支出。企业可以结合内部管理的需要, 根据结转金额的去向, 在“资本支出”和“费用支出”账户下进一步设立下级科目。我国企业目前的做法往往是将与环境有关的费用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 这种做法虽然操作简便, 但使得当期收入与费用配比不合理, 产品生产成本小于真实成本, 财务信息歪曲, 信息使用人做出错误决策等严重后果。因此在进行有关产品的开发、改良, 绿色项目决策或绿色措施评估时, 用作业成本法或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 将绿色费用支出追溯、归集到真正引致其发生的事项中, 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
二、绿色资产
环境资产是企业从已经发生的事项中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能以货币计量的, 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当环境资源是支付了一定的代价取得时, 其价值可以按所付代价进行计量:由人工投入形成的资源性资产, 应以累计历史成本作为计量依据;由产权变动购入资源性资产的, 应以购入价格或评估价格计价入账;已入账的资源性资产, 如有后期投入, 应按实际成本入账, 并设置“绿色资产———××项目”账户, 正确核算各类绿色资产。还应设立“绿色资产损耗”账户, 该账户是用于核算企业因耗用而减少的环境资源储量, 通过抵减可以反映企业拥有的绿色资产净值。绿色资产发生变动时, 应借记“绿色资产———××项目”科目, 货记相关科目;或者借记相关科目, 贷记“绿色资产损耗”科目。当环境资源是凭借某种权利取得或是大自然赐予时, 这种不花代价所取得的环境资源可以根据合理的依据进行计量, 也可以增加绿色资产账户的借方金额。然而, 如果无法做出合理的估算并进行准确计量时, 就不能作为绿色资产确认, 但可以在环境报告中加以披露, 如未探明储量的自然资源。
三、绿色负债
如果企业有支付绿色成本的义务, 则应将其确认为负债, 或者绿色负债是企业未来将要发生的绿色支出。绿色负债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为净化、改善环境而直接发生的负债;为净化、改善环境而预测发生的各项支出。当企业发现或认为对环境污染需要治理和改善时, 绿色负债的确认点也就形成。但它与其他绿色会计要素一样, 只有在对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相关金额能准确计量时, 才能列入目前的会计核算体系, 成为财务报表中的内容。否则只能在环境报告中进行披露和说明。绿色负债核算应在一级科目“绿色负债”下, 设立“应付环境资源损耗费用”、“应付环保费用”等明细科目。例如, 因向大气、水体排放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超标排污, 需缴纳排污费, 应借记“绿色成本—费用开支—排污”科目, 贷记“绿色负债—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
四、绿色收入
绿色收入是企业在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的环境相关经济活动中, 取得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利益流入。例如, 对废弃物再利用所形成的收益、取得ISO环境质量认证或其他绿色产品证书所带来的额外收益、以及与企业环境活动相关的现实收益等。但也有许多情况, 如采取节能措施所形成的能源节约额、减少废弃物排放所节约的排污费, 都不能反映在绿色收入科目中, 因为这些情况已经在其他的科目核算中已经加以考虑, 或者是根本无法进行准确计量。
五、单式记账
在现有会计核算体系基础上, 添加绿色会计要素, 核算有关的环境资源经济事项, 必须是有确切的货币价值形式, 从而实现环境会计核算与现行会计核算的结合。然而, 在环境生态资源中, 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无法对其直接计量的, 或者其计价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或者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无法取得任何有效原始凭证作为现有会计体系的记账依据。因而用现在的会计复式记账方法不能包括企业的全部环境活动。复式记账是在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基础上, 利用记账符号, 对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以相等的金额,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相关记录, 从而全面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绿色会计对于企业环境及与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全面反映和监控, 而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对象是不同的, 它是企业应当承担责任的所有环境活动和与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 是企业对环境责任的承诺。因此对于那些不能纳入环境会计复式记账核算体系的环境活动仍然需设法加以披露。对具有模糊特性的货币量可以组织有目的的单式记账, 并在绿色报告中加以披露、注释。这样单式记账形式就避开了复式记账规则, 在不影响企业现有财务报告准确性的基础上, 用绿色报告全面反映企业所做的环境工作中其他的货币价值量, 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提供环境事项决策信息, 向企业相关利益方披露绿色信息。
参考文献
[1]朱小平、徐泓:《自然资源耗减费用核算模式的研究》, 《财会通讯》1999年第7期。
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模式及应用 篇6
(一) 宏观环境会计核算模式
当前, 我国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主要采取的是“主体-附属”的模式。这一模式由两个部分构成, 即主体核算与附属核算。主体核算方面, 主体核算的核心为国民经济账户和基本核算表, 依据货币计量和复试记账法来实施核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国外部门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经济总体账户, 基本核算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国际收支表、现金流量表、投入产出表、国内生产总值表。附属核算方面, 以主要账户和主体核算方法维持不变为前提, 建立能够对经济与环境内在联系加以反映的账户独立体系, 将环境资源间接地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核算范畴当中。其中, 附属核算脱离了货币计算和复式记账的约束, 来对环境资源实物的流量和存量进行显著特征的描述。我国通过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的编制来实施附属核算。
(二) 微观环境会计核算模式
当前, 我国微观环境会计核算主要采取“中心-卫星”的模式, 这一模式由两部分构成, 即中心核算与卫星核算。中心核算方面, 指的是核算同会计确认包括可靠性、相关性、计量性、可定义性等标准相符合的自然资源环境和人工资源环境。对于能够以法规或市场定价来实施可靠计量的环境资源, 应当在会计系统中纳入, 进而开展计量、确认、记录及报告。对于中心核算的进行可以相关会计理论、制度、准则、方法为依据, 并进行资源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耗、资源资产等科目的设置, 对于环境资源同确认条件相符的, 需实施耗用、取得、减值、补偿、处置等方面的核算。卫星核算方面, 对于只能以估价技术实施粗略计量, 而无法以法规或市场定价的环境资源, 因同会计确认标准并不相符, 故在现行会计系统中不能将其纳入并实施确认。卫星核算可以环境资源的种类为依据, 来进行辅助账薄的设置和价值量表与生态环境实物量的编制。企业以“价值最大化”为目的, 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不会考虑自然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利用以及环境成本, 传统会计在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财务信息时也只考虑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和效益, 并未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这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不一致, 也就是说循环经济给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具体表现在: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财政部令[2006]33号) 第四条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就是说传统会计的目标中强调三点:一是服务的对象是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即会计信息使用者, 或也叫相关利益关系人, 主要指的是是潜在的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和政府等;二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指财务状况、经验成果和现金流量, 而这些信息主要强调的是财务信息, 所以企业在信息披露的时候也只针对这些内容;三是管理层实行受托责任, 而受托责任只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这些都是在“末端治理”经济下无视生态环境的一种会计目标, 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因此传统会计的目标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范围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二、宏观环境会计核算模式与微观环境会计模式的内在联系
(一) 内在目标存在一致性
宏观环境会计是以实施全面的行业、地区环境资源, 来对经济与环境的内在联系作出系统的显示, 从而为国家制定政策和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微观环境会计的目标则在于对企业环境受委托责任进行反映, 从而为债权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决策, 进而促进社会和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两种环境会计核算在基本目标上存在着一致性。
(二) 信息质量特征基本相同
宏观环境会计在信息提供方面, 表现出重要性、可比性、可靠性、相关性的一般质量特征和效率性、公平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殊质量特征。而微观环境会计在信息提供方面, 更多表现为明晰性、一贯性、重要性、可比性、可靠性、相关性质量特征。两种环境会计在信息的主要特征上基本相同。
(三) 核算对象相似
宏观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自然资源的流量、存量及其产生的经济影响, 进而弥补GDP中没有扣除资源价值和环境资源成本的缺陷。而微观环境会计则是以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消耗、恢复及补偿为核算对象。宏观环境会计核算对象中包含着微观环境会计核算对象, 两者存在相似之处。
(四) 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基本相同
宏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在确认时, 均应满足同时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可计量性、可定义性, 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面基本相同。
三、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实务研究
(一) 环境成本研究
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环境损失等。对于环境成本的确认, 应当以配比原则来进行, 即企业成本与企业收益间的彼此配合。这一原则的运用, 应对成本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当期成本只能配合当期收益, 如需到未来才能实现收益, 则就应对在未来期间进行相应费用的递延分配。依据环境会计指南, 环境成本不仅包括本期支出环境成本, 未来环境成本支出也应包含其中。而本期环境成本又包括资产化环境成本和处理环境成本, 对于前者的处理在日后的使用中逐步摊销。对于环境成本支出的预计, 应当以金额和发生可能性为依据作出合理的评估, 或视作环境负债处理, 或视作环境损失处理。在环境成本的计量方面, 通常采用两种方式, 一是基于传统会计期间损益计算, 于会计系统内部实施计算;二是进行单独环境会计核算系统的建立来实施计算。而对于不同的计量目的和环境成本性质, 则应用不同方式来作出处理。
(二) 环境资产研究
环境资产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设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许可证、资源开发与使用权。对于环境资产的确认, 应依据环境成本确认原则进行。相对应当期收益的环境成本被视作本期费用, 将其归于本期损益当中实施计算。而相对于未来收益的环境成本, 则落实资产化, 在之后的年度收益中逐步实施摊销。在环境资产计量方面,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全部成本法、勘探成功法、现值法、发现价值法。其中, 全部成本法是将环境资产的全部成本纳入资本化, 并在日后的生产期内逐步进行摊销, 但在这一方法的操作上表现的主观性很大;勘测成功法是将勘探成功确认可产生预期经济效益时, 才可视作资本化, 反之则被视为本期费用;现值法则是将预期环境资产的期末现值作为资产价值, 但因选择贴现率会很大程度影响计量结果的可靠性, 故不建议采用此种方法;发现价值法是对所发现的环境资产价值实施计价, 之后再依据资源储存量的变化作出价值调整。
(三) 环境负债研究
环境负债是对企业将来所产生环境支出的会计确认, 包括环境负债和或有环境负债两种形式。作为企业负债的一种, 环境负债除具有负债的一般特性外, 还表现出一些特殊性质:环境负债是企业和环境保护相关事项为起因所产生的, 通常是以企业排放污染物损害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为前提;环境负债的连带性、追溯性较强, 其危害也有着较大的范围和影响。对于环境负债的确认, 可由环境修复责任、环境罚款责任、环境赔偿责任等方面加以认定。而在确认或有环境负债方面, 则依据应收账款可回收率、产品质量相关责任、未决诉讼、可能发生的处罚和索赔等方面加以认定。或有环境负债是一种预见负债, 是未来意义上的可能负债。在环境负债的计量上, 通常以司法程序来直接确定, 而在或有环境负债的计量上, 则以事项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作为依据。
(四) 环境绩效与环境收益研究
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篇7
环境会计是将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要素通过确认、计量、核算, 并对经过会计处理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一个新兴的会计分支。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方兴未艾。目前,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仍然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对其在企业的应用研究少之又少。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 有利于企业规范环境业务的处理, 使企业环境业务处理有规可循。本文从我国企业实际出发, 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的规范化,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详细论述, 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二、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业务处理中没有考虑环境因素
我国企业在对经济业务的处理中, 没有考虑环境因素, 而是把环境信息和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混在一起进行处理, 使得企业无法了解其在环境方面的信息。
2.没有健全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对于环境业务也只是简单地通过财务会计过程进行处理, 如企业在核算在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损失时, 也只是简单地通过“废品损失”科目进行处理, 至于在处理废品时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没有进一步进行处理, 缺乏健全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3.没有对环境要素进行单独的确认
我国企业没有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企业对环境要素也没有进行详细地划分, 也没有建立起环境会计科目。
三、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环境会计核算部门期末对相关的明细账进行汇总, 根据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登记总账。总账登记后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 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单独披露。而对于一些环境会计业务不多的企业, 或者没有能力建立独立的环境会计核算部门的企业, 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环境会计人员来代替环境会计核算部门。此外, 环境会计核算部门也应该与传统会计核算部门进行信息共享, 如“银行存款”“货币资金”等共同账户, 还有传统财务会计的“废品损失”等账户。
独立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建立后, 应对企业环境经济业务进行核算。该业务核算的前提是应对环境会计要素进行正确地划分, 将环境会计要素划分为六要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以及环境效益, 并参照传统会计, 设置明细账户。由于其他要素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差不大, 本文主要从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环境费用三个要素进行分析。
1.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分为人工投入和自然资源两种:人工投入的环境资产指企业在环境方面投入的, 以改善、治理环境, 防治污染为目的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投资。自然资源属性的环境资产是指企业在环境方面所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支配权。由于自然资源的形式多变, 具有不稳定性, 因此, 对具有自然资源属性的环境会计的确认以及计量是环境资产的重点。
由于自然属性的环境资产具有不稳定性, 因此企业应该谨慎地对其进行确认:企业应该把具有在未来对企业有可预见作用的、可以可靠计量的具有自然属性的环境资源确认为企业的环境资产 (王立彦、蒋红强提出对环境资产的计量方法有市场法、现值法、成本法) 。企业可以根据自然资源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对环境资产进行确认。在一个会计期期末, 企业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自然资源属性的环境资产进行价值测试以确定其价值。由于自然资源本身具有易升值的特性, 而且升值的空间很大, 所以企业应将这部分提升的价值, 计入专门的科目——“环境资产价值变动”, 予以反映环境资产的价值变动情况。
2.环境负债
环境负债可划分为环境或有负债和环境确定性负债。对于环境或有负债, 企业应当对其进行确认。对于尚未满足或有负债确认条件的环境或有负债, 如果金额较大, 或者对报表使用者做出的经济决策有重大影响的, 企业应将该尚未满足或有负债确认条件的环境或有负债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说明。
确定性的环境负债, 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应缴纳的环境罚款、环境税金、环境污染治理费等。在核算确定性的环境负债时, 企业应当结合实际, 对环境负债进行预提, 如在企业所经营的环境发生持续恶化, 且治理的时间较长, 成本较高时, 企业应当及时预提出一部分费用以反映以后可能出现的治理费用以及罚款费用。
四、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经过对环境会计业务的处理后, 应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披露体系, 将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披露。参照传统财务会计的财务报表体系, 根据资产负债观, 企业应当建立起以环境资产负债表为中心, 以环境损益表为附表, 附加以环境责任报告书、环境业绩指标评价表的财务报表体系。
五、结论
环境会计在我国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尚未出台, 为此, 作为一名会计人, 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健全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 让环境会计及早应用到企业当中;国家也应该积极推进环境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企业在创造社会经济财富的同时, 也应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充分运用环境会计, 真实地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 坚持绿色发展, 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环境会计作为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环境会计信息的一个新兴会计分支, 逐渐成为企业环境业绩评价的工具。企业应建立起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公众形象。本文从我国企业实际出发, 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的规范化,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详细论述, 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环境会计要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黄慧.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制度探讨[J].商业会计, 2012, (6) :76-77.
[2]侯初君.浅谈环境会计制度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 2014, (14) :170.
[3]姚一杰, 张本越.美国环境会计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14) :124-125.
[4]王立彦.环境会计[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5]殷爱贞, 胡婧.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及应用思考[J].财会通讯, 2012, (22) :52-54.
[6]肖序.环境会计制度构建问题探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