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研究

2024-06-18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研究(精选12篇)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研究 篇1

城市是现代生活的表现, 城市的管理对于促进人的舒适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舒适的环境是靠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来保证的, 而城市的环境管理对于城市的发展又起这关键作用, 因此我们的城市建设要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

一、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城市建设是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发展的结合点, 在强调生态环境的社会环境下,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的发现环境方面的问题, 及时的加以解决。

(一) 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造成水质的污染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就会促进工业的发展, 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于水源的污染, 因为城市的建设会促进城市人口的增多,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生活污水的排放, 而且城市排污管道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来不及进行完善, 结果就会无形之中污染城市的地下水。同时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增加水源的使用, 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一半的水质都被城市污染了。

(二) 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造成大气的污染

城市的发展对于大气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 首先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人口的增加, 而人口的增加就会加重城市交通的压力, 就会无形之中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量的增加, 结果造成城市大气的污染。其次城市高楼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大气流通也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 因为城市高层的建设不利于城市空气的流通, 造成城市温室效益的发生。最后就是城市的发展的主要动力支持者, 工业的发展破坏城市的环境, 因为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的工业大部分集中在城市, 而工业又是排污大户, 它们每天排放各种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 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三) 城市垃圾污染严重, 城市现代污染兴起

城市由于在有限的地域上居住过多于人口导致城市的生活垃圾每天产生过多的垃圾, 而且这些生活垃圾大多集中在城市的周边地域, 这样就会形成生活垃圾围城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 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同时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而且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利用了许多的现代技术手段, 这样就会造成许多的现代技术污染的发生。

二、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

(一)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原则

综合利用就是要利用多方面的手段对现行的城市建设中的污染进行优化配置, 实现污染的最小化, 争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资源的变废为宝。

(二)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在城市的建设中首先我们要搞好规划, 利用现有的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城市建设布局。其次要做好城市的空间与地域之间的布局, 实现城市的综合利用发展。最后就是强化城市环境保护的布局。

(三)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既要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也要反对以保护环境为理由而不发展经济。正确的态度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从资金、技术和政策上切实有效地防止污染, 保护环境。

三、完善城市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 根治城市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包括汽车尾气污染, 水污染, 噪音污染, 视觉污染等, 对汽车尾气排放问题, 首先, 对在用机动车严格报废制度, 禁止到期机动车改头换面继续使用, 增强在用机动车年检, 季检中环境指标的监测和管理, 并加强日常抽检力度。其次, 对于新生产的机动车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并做好监督管理。最后推广使用高标号汽油, 无铅汽油, 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少污染燃料。

(二)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 科学安排绿化布局, 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 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 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 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 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 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

(三)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 运用市场规则, 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 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 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 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 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 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摘要: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建设速度也呈现出快速提升, 在过重强调城市建设的同时, 忽视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尤其是在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所以, 城市的建设者应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合理的处理环境与人的关系, 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应用与城市建设中。本文就是从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等角度入手, 结合城市管理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最终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城市环境建设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汤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 1999.

[2]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重庆大学出版社.

[3]解红晖.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研究 篇2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使得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了其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越来越重要的问题,环境问题对于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质量来说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对环境保护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境保护工作解决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大兴土木,在这同时必须要注意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一旦对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科学的规划以及事先的防范,很容易就会造成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加剧,十分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快采取措施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水平。[1]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研究 篇3

关键词:项目管理;环境保护;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保护环境“预防为主”方针的关键性工作,是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控制闸”,对我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现状和形势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都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作出了明确要求,奠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的核心。随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等各项环保行政法规、规章制度的陆续发布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体制不断健全,建设项目管理业务在内容、范围、程序、手段等方面不断趋于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在全国建设项目管理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得到了全面贯彻, 因项目建设和运营引发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是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形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环保部门的信息化基础网络,制定了一整套数据元及代码集、数据交换、业务流程等标准规范,并建设了覆盖国家、省两级的减排应用支撑平台、综合数据库平台、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及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了一整套支持应用系统快速开发、整合、数据传输与共享的基础信息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覆盖国家、省、地市、区县四级的建设项目管理系统。

各地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对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各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及国家领导指示精神,大力开展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强环保”的作用。各省厅(局)不同程度地建设了各类信息系统,并积极探索3S、移动互联、物联网、三网融合等先进技术,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能力,这为全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为理顺建设项目管理机制、推进建设项目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体系

(一)建立覆盖横向的管理体系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主要涵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申报审批、技术评估、“三同时”监督检查、试生产、竣工验收、备案管理等环节,覆盖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评估机构、环评机构、建设单位、环境监理单位等。每一级环境保护部门内部按照管理内容划分了不同的部门机构,分门别类配置职能负责进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各环节工作,实行对口专业化管理。但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各环节工作之间时间间隔较长,涉及部门较多,一个项目从立项时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到竣工验收审批可能要3-5 年,后续监管工作更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性工作,负责竣工验收审批的管理部门无法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时的工作情况,后续监管管理部门无法了解项目前期管理的情况,这造成了同级部门间管理上的“信息孤岛”。

为了能及时地掌握项目在各个阶段的状态,准确地追溯和跟踪项目进展情况,需要在项目各阶段建立信息联动机制,增加各种分析手段、多种展现手段,

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项目情况,建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及时监控各种违规行为。通过深化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管理,加强全过程信息化支撑服务

建设,实现“后项目审批阶段”对项目建设单位从设计、土建施工、试生产、环境监理到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为建设项目管理相关单位提供信息化服务,提升

相关单位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综合能力,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管理的参考依据,为相关技术支持单位提供业务参考依据,为建设单位提供项目申报参

考依据。

(二)建立覆盖纵向的管理体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中明确指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工作”,该规定明确规定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的建设项目范围和需承担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提高审批效率,明确审批权责,但同时也造成了化整为零、拆分报批、越权审批等现象的出现。一些地方政府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对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解不深,为发展经济,在建设中不管项目有无污染,能产生经济效益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领导出面干预,限期办理相关手续等违法现象;有的环保部门甚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厂址选择明显错误的项目也予以审批;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结论推给審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使环评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为依法行政,树立法律制度权威,加强上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对下级的监督管理,迫切需要建立覆盖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信息化体系,实现上下联动、互相监督。通过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完善上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对下级审批项目的日常检查、随时抽查的管理制度,降低下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执政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为上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下级管理情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供信息化支撑手段。

结语: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以提高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为根本目的。通过建立完整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资源体系、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持体系、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分析体系、覆盖全过程的服务体系,控制新增污染源,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党和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叶兵;;浅论如何实施工程项目绿色施工[J];中华建设;2010年02期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研究 篇4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作为我国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 城市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同时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城镇化造成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 不仅在供电、供水等生活方面加重了城市的负担, 而且人们生活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垃圾、污水等, 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不难看出, 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只有采取措施才能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

1 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与自然人文相比, 城市环境保护显得更加必要, 城市生态系统对人们生活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是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而在城市规划中, 环境保护规划是其重要的课题内容,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必须考虑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关系, 使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环境保护规划强调对城市未来的环境状况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规划, 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预期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环境保护规划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2 环境保护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社会, 城市环境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而且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比于又乱又脏的环境, 优美的环境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也更能让人们共享城市化进程的有益成果,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

1.3 环境保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环境好了, 就能为地区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对各知名企业就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保护环境就是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善城市环境就是为城市发展注入持续的发展活力,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如果对城市环境问题不加治理, 不仅会失去很多发展机遇, 也会威胁到市民的生存空间和城市的长期发展。

2 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2.1 大气污染

在我国, 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尤其是在城市, 很多污染源给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污染源包括郊外工厂排放的大量粉尘和二氧化碳等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家用能源的消耗以及各种喷雾剂的使用等。一旦大量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城市空气质量就会严重恶化。更有甚者,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随着雨水降到地面, 也会腐蚀城市的建筑物, 将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2.2 废水污染

城市污水主要来自工厂排水, 家庭生活用水, 农业化肥、农药经雨水冲刷排到河流污染地表水等方面。据官方统计, 50%的污水是从家庭排放的, 所以家庭污水的排放量正在不断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更是有源源不断的污水在没有经过有效处理的情况下排入水体, 也给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目前, 我国的七大水系中有一半以上的河段都受到了污染, 78%的河段不适合做饮用水源, 许多大城市, 例如京津唐地区更是出现了严重的供水危机。每年因为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高达400亿元。

2.3 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包括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来源。这些固体废弃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收集和处理, 将会对整个城市的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也会危害市民的身体健康。但是, 无可厚非的是, 固体废弃物本身就具有双重性, 在一定时间、地点和环境中, 某些物品可能是废物, 但是换一个环境和背景条件, 就有可能成为废物变宝物。所以, 固体废弃物防治就需要利用工业化的这点需求, 对那些可能对城市造成影响的物品要懂得回收利用, 这也就是所说的“废物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另一方面, 还存在一些不能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 比如电池、油漆等, 这些废弃物如果随意丢弃或乱放, 其含有的有害物质就会渗入突然对土地造成污染, 最终通过整个生物链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4 噪声污染

噪声有高低强度之分, 通常情况下, 只有高强度的噪声才会对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这些噪音主要包括来自工业机器、现代交通工具、建筑工地和一些娱乐场所。众所周知, 在这种环境下, 无论是办公还是学习都会对人在听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 噪声污染俨然成为了城市环境问题中的主要问题。

3 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3.1 加强环保教育, 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并非单靠政府方面的力量就能单独完成是, 必须动员全体市民共同参与进来。所以, 必须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强化市民环保意识。主要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大众媒体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通过网络途径加强宣传, 因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网络的宣传力度是十分强大的。同时, 还需要不断普及环保知识, 强化市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3.2 加大环保投入, 积极推广环保政策

环境保护需要很高的财力物力才能顺利进行, 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为环境保护设立专项资金, 促进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 政府要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政策, 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城市环保工作中去, 并自觉减少对城市环境的不必要破坏。

3.3 加强法制建设, 规范城市环保工作

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地带, 因此更需要国家以及地方法规的支持。目前, 我国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还有待健全, 如果不能从法律层面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环境保护就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 在城市环境保护过程中就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 明确城市环境保护的范围, 并规定相应负责人应承担的主要责任。

3.4 依靠科技力量, 做好城市环保规划

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 还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好城市环保规划, 加强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一方面, 需要成立专门的城市环境保护科研单位, 通过对城市环境的分析和统计, 针对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必须立足经济发展, 促进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 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功能定位, 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 指导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城市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 城市环境不仅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也是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所以,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必须对存在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进行有效的治理。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保护, 才能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优美和谐的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刚.城市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3 (05) :156.

[2]杨文龙.城市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云南环境科学, 2003, 22 (02) :08-10.

[3]王璇.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的思考与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14) :190.

[4]毛旭东.简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1) :111.

[5]高韦佳.浅析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6) :05-06.

[6]王惠敏.浅析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09 (26) :56-58.

[7]马涛.环境保护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 (13) :64-65.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篇5

该工程项目位于我国南方某地区,周围山地众多,地表岩质松散,整体施工条件十分恶劣。该项目规划里程为188.3km,岩土穿越国道3次,河流6次,工设有隧道31处、桥梁121座,还包括服务区、停车区等诸多附属设施。

2.2主体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设计期的环境保护对策:①拟建的公路在线路选择上,坚持“少占地、少拆迁”的原则,尽量绕开居民集中区、耕地集中区等,并且避开了当地一处重要的天然保护林,最终确定了整个公路施工线路。②在道路平、纵剖面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顺应道路地形,避免因为施工而过度开挖地层。③在道路绿化选择中,重要隔离带均设置了高度为1.2~1.5m的常绿灌木树种,这些树种不仅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也有效控制了夜间行车眩晕现象的发生。④在公路边坡衬砌施工中,施工单位考虑项目后期的绿化要求,在边坡上预留了大量的绿化种植带面积,不仅减少了总项目支出,还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保证了绿化处理效果。

(2)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①由于该项目所经过的区域多为山地地区,因此存在大量的野生动物。因此该项目在施工前期,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教育,明确国家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法规,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由于该项目某路段是国家重要野生动物的迁徙地区,该项目管理人员在听取专家的建议后,尊重野生动物的迁徙规律,在相应路段设置了严禁鸣笛的警示牌,全面保护地区的野生动物。②施工前,对全面工作人员开展生态教育,并根据当地植被信息,向施工人员发放有关动植物保护的图片,保证施工人员能正确辨认国家保护植物,并要求全体施工人员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在发现国家保护植物后,要立即向上反映,保证能及时的采取处理措施。③针对工程区域内有肥力的土壤,在施工前按照旱田滩涂剥离25cm,林地剥离20cm的要求进行剥离,并运送到附近的取土场、弃渣场集中堆放,以备工程后期取土场及其他临时工程用地土地整治覆土之用。④重视对施工废弃物的利用,对工程中出现的建筑垃圾进行统一处理:规格较小的统一利用,将其制作成临时表土堆,并在编织袋的约束下形成临时挡墙,避免水土流失;对于规模较大的垃圾统一处理,及时拉出施工场地并交予相应部门处理。⑤在施工期间,对于土石料场开采、路基坑开挖等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尽量做到挖填平衡;施工过程中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采取临时性排水、护坡措施,并对施工地区。

2.3施工效果总结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研究 篇6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 三峡库区; 城乡一体生态屏障;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3002106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环境问题凸显,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重要河流、湖泊频频出现的重大污染事件,已引起了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层思考。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1]三峡重庆库区座拥库容量高达393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是国家仅次于石油、天然气能源的战略储备,由于这种独特的生态区位和极端重要的战略作用,国家将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环境战略的谋划,并把三峡库区总体上划定为限制开发区” ,交给了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任[2]。现实的状况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环保管理体制中存在建管分割、城乡分离的体制性弊端。统筹推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生态屏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同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势在必行。

一、贯彻好实践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

生态环境保护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中要认识和处理的诸多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人类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在于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就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实现其本质力量的重要标志。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摒弃人与自然对立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既关心人类,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生,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呈现为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三峡库区涵盖重庆市20 区县和湖北宜昌市3区县及巴东县。宜昌市是长江上、中游分界处,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部位,所辖夷陵区、兴山县、秭归县被列为三峡经济开放区。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如果将长江比作扁担,重庆这个中央直辖市具有一江担两头的战略促动作用,能否成功解决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其战略促动作用的发挥,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统筹城乡发展探路[4],“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关键在于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统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调研中发现,生态环境已成为三峡库区建设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扭转,保护和建设压力巨大;三峡工程建后管护难度大,后续发展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三峡工程蓄水对库区水环境影响逐步显现,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缺乏流域统一协调监督管理机制,区域协作性差。加强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在制度建设上还应关注以下问题:(1)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中国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理论体系尚待建立;(2)尚未把生态理念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3)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仍然薄弱,不能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4)尚未形成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难以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政主体的行为,促其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5)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与评估体系;(6)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薄弱。自三峡工程兴建以来,国内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颇多,但大多局限在技术层面上,缺乏对统筹推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性研究,而要按区域发展客观规律来对统筹推进的制度建设进行审视及其相应的运作对策,其所涉及的生态理论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际十分复杂,目前在国内外尚无十分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有效的理论指导,这也是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之所在。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充分认识到,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根基,不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注重“环境是最大的品牌”的意识,不注重提高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水平,不管三峡库区的后续工作多么标新立异、花样翻新。 结果是“既保不住金山银山,又痛失绿水青山”。

由此看来,“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1]。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针对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抓住“预防、治理、维护、监管”四个关键环节,构建统筹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同步改善库区环境质量非常必要。endprint

二、创新统筹推进的体制模式

(一)搭建新的政府工作平台

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5]。全新政府工作平台搭建的联结是重庆、宜昌两市均构建包括非编制、常设的最高决策机构、综合管理体制与监管体制。

构建综合决策机构:促进“经济—社会—生态” 一体化。设立市环境委员会,作为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非编制、常设的最高决策机制。其主要职能是: 指导域内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制和筹资框架的方案,审定全域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决策域内城乡生态环境保护重大事宜; 审议环境政策和法规(按程序提交人大) 。环境委员会下设秘书处,专司组织协调、通讯联络、检查督办等日常事务。此外,设立环境专家委员会,为环境保护的非编制、常设的最高咨询机构。

构建综合管理体制:搭建“三、四平台”。(1)健全环保机构,延伸环保管理职能,形成市、区县(自治县) 和乡镇(街道) 三级管理体制。一是市级管理。管理部门与环保局作为市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负责统一发布环境信息;领导区县(自治县) 环保局业务工作。二是区县级管理。对主城区环保局实行直属管理,采取分局制;对库区区县和其余区县环保局仍暂行属地管理,区县环保部门负责人的任免由现在的“应事先征求市环保部门的意见” 改为“应当征得市环保部门的同意” 。三是乡镇(街道)级管理。在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所(站),作为区县环保局的派出机构。同时,市工业园区所在地环保局视其规模派驻环保机构。(2)逐步建立四大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以实行排污总量控制为抓手,实施首长环保目标考核制;以实行双重领导为契机,实施地方环保局长环保绩效责任制;以实行“谁污染谁治理”为手段,实施企业法定代表人环保责任追究制的环保目标责任体系。二是建立以严格的环境标准引导企业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标准引导体系。三是设立以“美丽库区”环保信用等级管理平台,将所有排污企业均纳入库区环保信用管理体系。四是建立严格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项目环境管理属地负责制、自下而上的监督检查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终身制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同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 和审批责任“终身制” 。

构建监管体制:督查。设置市政府环境保护督查办公室,配备相应的专职局级督查专员;在督查办公室设三个环境保护督查处,由市环保局归口管理。

﹙二﹚确立统筹推进的政府思维模式

统筹推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政府思维模式。在确立统筹管理体制的基点后,应改变“立足资源搞开发” 的传统思路和方式,确立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导向,按照“循环再生、协调共生和持续自生” 三大原则构建 “经济—社会—生态” 一体化综合决策机制,塑造库区生态经济模式。这一寓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于开发性移民和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促进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维模式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党委、政府在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库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重视生态可持续能力建设,即考虑到移民安置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重构。其次是各部门各行业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听取计划、卫生、环保、矿产管理、水文气象等部门的意见。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的方针,把生态建设的目标、指标、任务、措施等内容纳入总体规划之中。最后是各单位在制定资源开发、城乡发展、产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的重大行动计划和项目时,要进行科学的资源、环境可行性论证,坚持“谁开发利用资源,谁投资补偿生态重建” 的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一体化和互补性,从决策源头上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模式的构建创造条件。

(三)塑造统筹推进的政府行为模式

统筹推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关节点是塑造一种新的政府行为模式。确保政府以新的思维模式建构综合决策机制,关键是要建造起统一规划、分口实施、建管一体、城乡统筹、集中监管和市场运营这样一种新的政府行为模式来保障运行。(1)统一规划:全局的生态功能区和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项目布局等。(2)分口实施:在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总体规划下,各部门严格按规划的内容及要求,具体组织实施生态环境与保护项目。(3)建管一体:从生态系统本身的整体性、协调性出发,统一制定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出发,统一对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项目进行监管和后评估。(4)城乡统筹: 以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统揽,城乡环境统筹保护,城乡设施统筹建设,城乡污染统筹治理,城乡共同享受环境质量改善成果。(5)集中监管:由市环保局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库区环境监管和执法体系,并行使统一的环境监管和执法职能;整合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完善统筹城乡的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统筹城乡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城乡环境污染监控的应急反应能力。(6)市场运营:积极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运作。

﹙四﹚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统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点是发展循环经济。库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立脚点是以“三统筹防治”助推“三化” 。(1)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统筹三峡库区城乡工业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创建活动,推动企业内部循环。使企业经过努力,其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 排放。(2)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统筹构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共享的机制,加大三峡库区小集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倡导环境友好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体系。(3)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统筹三峡库区农业源污染防治。充分发挥财政、科委、农业、林业、能源等职能部门的作用,齐抓共管,开展 “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行动,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 循环模式。endprint

(五)优化统筹推进的评估体系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库区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完善库区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水资源稀缺制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总量控制指标考核[6],健全四大评估体系:(1)健全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体系。合理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根据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势,结合环境统计资料,采用环境质量、污染气象、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水土流失指数、灾害指数等指标体系,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分类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特点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并予分类评估。(2)健全生态环境政策评估体系。评估现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效果,以改进环境政策制定系统,克服环境政策制定与运行中的弊端,增强环境政策的活力和效益,提高制定环境政策的能力; 评估三峡农村生态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针对其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盲点,建立和完善统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体系。(3)健全生态环境工作质量评估体系。评估库区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包括对重大项目决策是否进行了环境影响论证,竣工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是否进行了环保后评估。(4)健全生态环境的经济竞争力评估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将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一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属地领导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推动粗放型经济增长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增强生态环境的经济竞争力。将生态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纳入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着力构建三大考核机制。一是考核业绩,注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二是考核转方式,注重实际效果;三是考核投入程度,注重驾驭能力。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刚性指标。

三、创新统筹推进的运行机制

(一)以统筹城乡规划为抓手

把城市建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纳入全局工作重点,对城乡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开展“点线面”攻坚,确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环境更宜居” 的实现目标。(1)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构建城市绿化网络系统,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与建设布局问题,把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块状经济、做优品牌产品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考核指标。到2020年,库区各县基本建成生态农业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分别达到80%、70%、60%以上。(2)顺应城乡经济日趋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重点在化工、造纸、冶金、建材等行业建设一批零排放示范工程,把沿江地区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的密集区;培育“绿色市场”,积极开展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整顿,提高食品安全性;创建“绿色饭店”,到2015年,70%的星级饭店建成“绿色饭店”。

(二)完善投入机制

增加统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1)中央财政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可以2006年转移支付额度为基数,每年对库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幅度不低于20%,以弥补其因生态保护而带来的税源损失。(2)渝、宜市财政统筹水利、农业、扶贫等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资金,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如三峡库区集镇绿化、人畜饮水、面源污染、沟渠治理等工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各级财政预算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并根据物价水平及生态建设与运营成本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逐步增加资金规模。(4)建立责、权、利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体制。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水电、矿山、旅游等生态效益的直接受益单位,从其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充实生态补偿专项资金。(5)中央财政增加国债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项目,筹划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的重大项目,以项目运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6)拓宽资金渠道,继续利用国债这一有利的筹资手段,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同时可以考虑发行三峡库区中长期特种生态环保债券或彩票筹集资金,争取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三)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按照国家“十二五” 规划“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6],国家增设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基金由中央财政每年统一提取、统一划拨、专款专用; 基金补偿主要用于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并根据补偿范围明确规定各专项资金的支持范畴及补偿标准;建立体现三峡库区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

(四)创新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

统筹推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侧重点是完善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6]。

突出重点,统筹城乡防治污染。(1)加大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对城镇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各区县城区和建制镇垃圾处理场服务半径范围内的镇乡(村),配备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设备,将垃圾进入区县城区或建制镇的垃圾处理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到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70%以上。(2)加强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推进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对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等实施治理。实施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三大技术,加大农村农户生产生活污染治理。2020年,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80%以上。(3)加大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力度。首先,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建设工程。在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村地区,集中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在人口居住分散的地区,实施供水到户工程;在难以找到良好水源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饮用水源替代工程。其次,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改造和污水处理中心建设和城镇生活垃圾収运系统建设。(4)以船舶和漂浮物为重点,加强流动污染源治理。在重庆主城、涪陵、万州、巫山等重点港区以及郭家沱、黄旗、红溪沟三个滚装船码头设置船舶垃圾接收点,并在涪陵、万州、巫山配备垃圾接收船舶,严格禁止船舶垃圾入江。endprint

着力生态环境整治。(1) 消落区,编制生态环境整治规划。实施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针对消落区所面临的生态系统破坏、水陆交叉污染、水土流失、疫病诱发、地质隐患等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大防治措施和重大项目,着力实施开县、忠县、奉节、巫山、云阳等重点区段的重大整治工程。(2)水土流失,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着力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确保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全社会综合治理库区水土流失面积8 000平方公里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下降到40%。(3)地质灾害,加强治理工程的后期维护。有关区县应切实承担起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后期维护工作,制定后期维护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单位,并安排专项经费保障维护工作需要。

(五)健全统筹推进的运转机制

重视建成项目的运营管理。一是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的运营管理。二是加强生态建设项目的后期维护管理。各区县政府应切实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人员,将维护管理经费支出纳入区县财政预算,对库周绿化带、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后期管理予以重点安排。三是尽快建立三峡库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建成较为完备的疫情监测、疫情封锁、疫情除治、应急防控体系,全面增强疫病疫情防控能力。

建立域内管理责任制。一是设立水库管理机构。二是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防治水污染的责任制度化、法律化。对违法排污、水产畜禽养殖、破坏生态建设、船舶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等法律责任予以细化明确。三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建立水质环境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并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审计制度、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等。四是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探索实行环境信息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等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和监督[7]。

(六)营造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确定未来政府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工作路线。将政府、个人消费者和社会各层面都动员起来,投入到一场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攻坚战中。一是开展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库区各级党委中心学习组、党校、行政干部学校的学习、调研计划,提高领导干部对实现“五位一体” 科学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二是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教育,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三是倡议政府发起全库区“减少垃圾”宣传活动,倡导开展“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的“美丽库区”活动,帮助和引导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四是建议中央批准发行公益性、全国性的生态环保彩票,筹资用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总而言之,面对三峡工程“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大目标初步实现的国家宏伟夙愿,“后三峡时代”推进库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迫在眉睫。三峡库区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事关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更肩负着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长期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努力实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8],乃是摆在国家、地方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坚持下去,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的三峡美好情景定能不断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41.

[2]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二届九次会议文献[R].2006: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8.

[4]杨顺湘.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255-257.

[5]柯坚. 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若干基本问题——系统论方法的分析与检视[J]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8-12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0,71,73.

[7]杨汉兵.生态资源利用的规范经济学分析[J].求索,2013(9):23-25.

城市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篇7

一、环境保护现状

《环境保护条例》最主要的内容便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的生活环境, 这与《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的制定环境法的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障人体健康完全一致。

(一) 环境保护立法的原则

社会快速的发展导致了很多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这样我们便要结合实际情况, 尊重自然规律, 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的同时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和原则。

1.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在城市发展的关键时刻, 我们更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要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即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三大方面有机统一的战略。城市发展应更加注意长远利益, 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 兼顾当代和后代的利益。

2. 坚持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也在不断的发展, 这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大气污染、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出现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合理建设,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无污染的项目我们要大力开发, 支持建设;有污染但是可以治理的, 我们要积极治理;污染严重但是又无法治理的项目, 我们要严禁建设。只有这样我们的资源才不会枯竭, 我们的后代儿孙才有饭吃、有衣穿, 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二) 当今现状

1. 城市污染严重, 环境恶化

在各地区城市发展的同时, 工业污染正一步步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产生了数以万吨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难以降解的复杂化学物质, 它们污染大气、污浊河流、腐蚀土壤, 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美丽的城市与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绿油油的草地离我们越来越远。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过度密集的人口也制造了大量的生活垃圾, 单靠简单的焚烧、填埋已不可能处理堆积如山的废物, 这些得不到处理的生活垃圾, 正一步步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也时刻污染着我们的环境。

2. 人类破坏无度, 自然资源匮乏

我们有丰富的社会资源, 就像自然环境中的水、空气、阳光一样重要, 是润泽社会肌体的重要力量, 积极温养, 能够相互促进提高, 消极毁损, 则会日趋恶化。社会生态的恶化会促使社会矛盾的发生,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腐蚀整个社会。为了满足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 工业生产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资源需求量大幅增加, 一批新兴产业如采掘业、挖掘业、捕捞业迅猛发展。 (1) 成片的原始森林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 成群的野生动物顷刻间变成了人们饭桌上的美食, 美丽的牧场、绿油油的庄稼地也变为了一幢幢高楼, 一家家别墅, 自然资源以惊人的速度淹没在嘈杂的城市之中。

3. 污染源多样化

生产力的进步,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城市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 环境污染源也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变得越来越多:电磁污染、废旧光盘污染、信息污染, 不胜枚举, 有些污染源不仅污染性、破坏性极强, 而且很难清除, 如放射性固体废物, 城市环境压力与日俱增。 (2)

二、城市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我国自然保护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 城市环境保护立法中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立法虽然在不断增多, 但环境管理体制的立法却相对滞后, 需加以健全和完善。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 环境立法存在立法的滞后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 环境立法应该与各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地方环境立法的最终目的。然而, 目前, 为解决工业生产造成污染问题的地方性法规出台的比较多, 而对生活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还没有具体的、针对性的地方性环境法规来规范。因此, 我们的地方环境立法存在着立法的滞后性。

(二) 重生产轻治理

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之一是“谁污染谁治理”, 是环保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可是有的企业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缴纳了排污费, 只管生产经营, 对治理污染可以不闻不问。他们认为这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事, 与本企业没有关系, 因此不采用有效方法治理污染。有的企业排污达标期限一拖再拖, 这增加了控制本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难度。还有的企业, 明明知道所排放的废水废气等严重污染环境, 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但是为了谋取利润, 在生产经营上舍得花钱, 却不舍得花钱治理污染, 使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大气中, 严重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三) 民众环保意识较薄弱

民众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必要力量, 没有民众的参与, 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我们的民众环保意识却相对薄弱。人们一方面认为保护环境是政府的事, 是社会的事, 是企业的事, 不关己事, 高高挂起。另一方面, 民众放纵自身行为, 如电池的随意丢弃, 生活垃圾不分袋放置等。

三、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 完善立法并科学规划

1.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 完善立法

为了人类很好地生存, 为了我们的后辈儿孙, 我们要将资源、环境放在与城市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完善环境保护法的同时, 制定各级法律规范。如国务院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 按照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目标, 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 以完善立法。

2. 科学规划, 全面保护, 重点建设, 合理利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根据科学规律, 要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特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对未来资源与环境进行评估, 对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程度进行研究并科学规划。对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他污染防治要进行专项重点规划, 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及生态结构的专项规划, 建立城市自然保护区, 以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城市资源。对于重点项目要重点建设, 减少污染, 合理利用。

(二) 严格执法, 强化监督

加强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 严格执法, 是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权责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形成群众、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渠道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 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执法部门严格执法, 对于可能造成区域性和长期性严重生态破坏和影响的项目, 要严格禁止开发建设;对造成局部和短期生态影响的项目, 要做到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与资源开发、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真正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谁治理谁收费”。 (3) 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 实行有奖举报, 积极鼓励群众监督;对重大环境事务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会制度, 邀请公众参与决策, 并将结果向社会通报;规范环保投诉热线, 畅通举报途径。

(三)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

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自觉提高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继续加大环保、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的重大决策和方针。建立和完善环保工作公众参与机制。广泛深入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 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自发的形式对环境保护知识了解, 并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这样环保为人人, 人人为环保, 我们的家园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四) 强化环境执法管理队伍,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要想很有效地保护城市自然资源, 我们也要不断提高各级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和环保技能, 调动环保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要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文明执法, 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有关的环境管理制度, 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环境管理制度。

城市环境问题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威胁着城市环境安全, 唯有充分尊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并通过更新观念、科学规划的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 坚持从长远出发, 谋长远利益, 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乃至消除城市环境问题, 创造一个让居民感到自豪的高质量的城市环境。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城市数量越来越多, 城市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 如何协调环境与城市发展、环境与资源的关系, 成为在开发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完善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云磊.内蒙古能源开发所涉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华北电力大学, 2011.

[2]孟庆瑜, 刘茜, 张超.城市化与城市环境保护[J].法律问题探析法制与社会, 2009 (7) .

[3]王明.山西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山西大学, 2010.

[4]施文正.草原环境的法律保护[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①②孟庆瑜, 刘茜, 张超.城市化与城市环境保护法律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09 (7) .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研究 篇8

1 城市环境保护生态工程的特征

生态工程就是要利用现代科技的全部潜力, 并充分发挥传统技术的潜力, 以促进城市走对环境无害的发展道路。它具有如下特征:

1.1 竭力模拟大自然本身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它应该是“可持续的”。

1.2 它将建立在“安全而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供应”的基础上。

正如大自然通过光合作用来满足其自身的能源需要一样, 我们要研究更有效的方式来捕获和利用太阳能。

1.3 能源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这不仅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4 高效率地循环利用副产品或代谢废物, 实现“全生产过程控制”和“污染防治”。

1.5 日益智能化。正如生物界向智能越来越高的生命形式进化一样, 我们的工具正在向具有更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发展。

要充分发挥生态工程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除需大力发展和推广生态工程技术外, 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认真考虑。首先, 生态工程不是单指某单项技术, 而是一个技术群, 或者说是一整套技术, 不仅包括清洁生产, 也包括生态破坏和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防治技术, 以及污染治理技术和环境监测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之间又互有联系。其次, 生态工程具有高度的战略性, 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采用生态工程。此外, 生态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 生态工程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2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

2.1 城市的污水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问题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 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 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 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 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

2.2 城市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无公害的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 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2.3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 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 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 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 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

3 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建设措施

近年来, 国际上, 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 工业污染控制战略发生了重大变革, 其核心是以污染防治战略取代末端治理为主的“清洁生产”战略。其内容包括:采用清洁的能源、少废或无废的清洁生产过程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等三方面, 以谋求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其具体途径包括:

3.1 资源综合利用, 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 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 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 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 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 不仅产品成本高, 而且浪费资源, 污染环境。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 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 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 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 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 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 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 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二次资源的利用列为国家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 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有300多万吨废钢铁、600多万吨废纸、200多万吨废玻璃, 70多万吨废塑料、30多万吨废化纤、30多万吨废橡胶未被回收利用, 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 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因此, 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 任务也相当艰巨。

3.2 改革工艺和设备, 开发全新流程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 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 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 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 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 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 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 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 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 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3.3 物料闭路循环, 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 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 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 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 一水多用, 分质使用, 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 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 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 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 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3.4 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 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 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 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 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 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 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 加强宣传, 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 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 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4 结束语

在进行城市工程建设当中, 不仅要注意城市的有形环境建设, 还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做到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结合起来。既然看到眼前的利益, 也要关注未来环境的建设, 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构建优美的城市环境, 促进人类的健康水平提高, 构建一个社会关怀体系, 加强人类健康的监护。

摘要: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 也是目前城市建设当中比较新的领域。环境工程的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特别是在新的环境建设理念的影响之下, 把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为此, 需要把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做好,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城市。

关键词:城市工程,建设,环保

参考文献

[1]盛义平.环境工程技术基础[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1]盛义平.环境工程技术基础[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2]郭春梅.环境工程基础[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2]郭春梅.环境工程基础[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研究 篇9

1.1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需要重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在公路项目建设阶段, 要尽可能的保护土地资源, 并结合施工地区的发展情况, 合理搭配资源采购与资源就地采集的关系, 避免因为公路施工建设而过度破坏当地土地资源, 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在公路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 要注意保护水资源, 所有工地废弃物要经处理后排放, 并与水源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避免因为工业废料而导致水资源污染。

1.2 常见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1.2.1 积极推广公众参与

对公路建设项目施工而言, 公众参与是实现环境保护管理的主要措施。在这个过程中, 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 要求公众参与, 通过监督本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质量, 确保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始终处于社会监管状态下。例如, 施工单位可以邀请周围居民监督本次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 若发现本次工程中存在严重破坏环境的情况, 要及时的与施工方管理人员取得联系, 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 保证整体环境质量。 (2) 发挥公众的主管能动性, 尽可能的优化施工地环境。例如, 针对已经出现破坏的现象, 施工单位可以当地政府取得联系, 在政府的帮助下获取一批植被, 并通过施工方与周围居民的共同努力, 恢复施工地区植被, 降低项目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2.2 重视新技术的应用

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中, 重视应用新技术也是强化环境管理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 施工单位可以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应用3S技术, 通过3S技术中的GIS技术, 建立了基于施工场地的环境模拟结构图。在该结构图中, 可以清晰显示工程项目开展之前的环境信息, 并与当前环境结构资料图进行比对, 技术人员就可以很快的发现哪些地区遭到破坏、哪些地区的破坏现象严重等, 为开展针对性的环境治理奠定基础。

1.2.3 建立全面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建立全面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工程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该体系主要包括了原材料管理、施工管理等诸多内容。例如, 在施工原材料管理过程中, 施工方要重视原材料管理, 严格规划原材料储存位置, 避免因为原材料随意摆放而破坏原有地表结构, 事先对环境的保护。同时,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要积极发挥项目经理的作用,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以各级管理人员为骨干的环境保护体系。在该体系, 项目经理负责整个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 通过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条例, 实现对本次工程环境管理的指导;而各级管理人员负责传递项目经理所制定的条例, 并与一线员工进行协调。在该管理体系中, 项目经理实现了对整个项目的环境保护控制, 有助于总揽环境管理工作, 保证各项环境管理条例快速实施。

本文认为, 公路工程项目在开展环境管理中, 可以借助日本的成功经验, 对环境保护思想进行优化。日本对工程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规定:若工程在施工中破坏了原有植被, 则需要施工地区周围补偿1.1~1.2倍的植被 (指施工结束后) 。这种处理方法能显著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值得我国相关单位借鉴与学习。

2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实例分析

2.1 工程案例简介

该工程项目位于我国南方某地区, 周围山地众多, 地表岩质松散, 整体施工条件十分恶劣。该项目规划里程为188.3km, 岩土穿越国道3次, 河流6次, 工设有隧道31处、桥梁121座, 还包括服务区、停车区等诸多附属设施。

2.2 主体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 设计期的环境保护对策: (1) 拟建的公路在线路选择上, 坚持“少占地、少拆迁”的原则, 尽量绕开居民集中区、耕地集中区等, 并且避开了当地一处重要的天然保护林, 最终确定了整个公路施工线路。 (2) 在道路平、纵剖面设计过程中, 尽可能的顺应道路地形, 避免因为施工而过度开挖地层。 (3) 在道路绿化选择中, 重要隔离带均设置了高度为1.2~1.5m的常绿灌木树种, 这些树种不仅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 也有效控制了夜间行车眩晕现象的发生。 (4) 在公路边坡衬砌施工中, 施工单位考虑项目后期的绿化要求, 在边坡上预留了大量的绿化种植带面积, 不仅减少了总项目支出, 还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 保证了绿化处理效果。

(2)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 由于该项目所经过的区域多为山地地区, 因此存在大量的野生动物。因此该项目在施工前期, 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教育, 明确国家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法规, 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 由于该项目某路段是国家重要野生动物的迁徙地区, 该项目管理人员在听取专家的建议后, 尊重野生动物的迁徙规律, 在相应路段设置了严禁鸣笛的警示牌, 全面保护地区的野生动物。 (2) 施工前, 对全面工作人员开展生态教育, 并根据当地植被信息, 向施工人员发放有关动植物保护的图片, 保证施工人员能正确辨认国家保护植物, 并要求全体施工人员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在发现国家保护植物后, 要立即向上反映, 保证能及时的采取处理措施。 (3) 针对工程区域内有肥力的土壤, 在施工前按照旱田滩涂剥离25cm, 林地剥离20cm的要求进行剥离, 并运送到附近的取土场、弃渣场集中堆放, 以备工程后期取土场及其他临时工程用地土地整治覆土之用。 (4) 重视对施工废弃物的利用, 对工程中出现的建筑垃圾进行统一处理:规格较小的统一利用, 将其制作成临时表土堆, 并在编织袋的约束下形成临时挡墙, 避免水土流失;对于规模较大的垃圾统一处理, 及时拉出施工场地并交予相应部门处理。 (5) 在施工期间, 对于土石料场开采、路基坑开挖等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并尽量做到挖填平衡;施工过程中采取平行作业, 边开挖、边平整、边采取临时性排水、护坡措施, 并对施工地区进行绿化处理。

2.3 施工效果总结

该项目在经过上述处理后, 整个项目未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并且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 保证工程顺利完成。

摘要:针对公路建设项目管理问题, 讨论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管径保护的要点, 分析环境保护管理的基本措施, 再结合实际工程案例, 研究该案例中环境保护管理的基本方法, 包括项目主体施工期的环境保护、项目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等, 得出重视公众参与、重视新技术方法应用等结论。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要点

参考文献

[1]罗羽, 徐亮, 柳海波, 等.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 (管理科学) , 2015 (05) :183~184.

[2]黄艳玲.桂西北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J].西部交通科技, 2015 (08) :100~108.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研究 篇10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环境监测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简称“验收监测”, 下同) 是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使用) 的重要环节,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在整个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 验收监测结果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技术依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 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其他领域的项目建设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作为环境监测机构需要切实担负起环境保护监测和调查的任务和责任, 不断提高监测水平, 全方位开展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服务。

1 验收监测范围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是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把之前的“规定”变更为“办法”意味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把环境保护验收从工业污染型向非工业污染型拓展, 从以往的单个建设项目不断向区域性建设项目拓展, 从有组织排放污染物向无组织排放污染物拓展, 从常规污染物监测因子向特定污染物监测因子发展。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也更加注重全过程覆盖, 从建设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以及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试生产等各个环节都被纳入到了环境保护的管理范畴之内, 更加注重建设项目保护的“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无论是生产工艺、产物环节还是环保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测试, 以及检查、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质量乃至企业的环境管理都被纳入评价范围。因此,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内容应包括环评报告书 (表) 的批复意见的落实情况、污染物的排放水平、环保措施和设施的落实情况、公众意见调查等, 而最后的成果是一份完整的和全面监测报告, 能体现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的各项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的技术材料。

2 验收监测常见的问题

验收监测中经常会遇到项目工程变更、与环评批复内容不符、出现异常值以及工况负荷达不到要求等问题。具体来说:

2.1 工程变更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 建设单位因资金、技术等原因对工程进行了部分变更, 这就需要从地理位置、生产规模、工艺流程以及环保设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其变更情况[1], 如果项目工程出现迁址、生产工艺改变、设施停建或缓建等重大内容变更, 则需要重新报批。

2.2 遗漏或疏忽环评内容

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验收监测和调查时, 往往会在现场踏勘中遗漏或疏忽重要的建设项目评价内容。

2.3 出现异常值

在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 一些新的设备仪器往往运行还处于磨合期或者员工操作不熟练, 常常会导致在验收监测过程中测得数据出现了异常值现象。

2.4 工况负荷达不到要求

在监测验收时, 一些项目的生产工况条件达不到设计能力的75%以上, 使得工况负荷难以满足验收监测要求, 直接导致环评的文本数据与验收时监测的数据出现较大差距, 不能准确反映建设项目竣工后的实际情况。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验收监测的工作量大、任务重, 这就需要做好验收监测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人员的安排、点位布设及验收监测方案编写等方面;做好验收工况的调查、样品的采集以及环境管理检查等现场工作;做好样品交接与分析、数据处理、验收报告的编制等内容[2]。针对验收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3.1 重新报批工程内容或说明变更情况

当建设项目出现重大变更情况时, 需要获得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的批准, 建设单位需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如果没有发生重大变更,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原则上均应给予批复, 但有时由于市场变化过快, 可能未及时完成项目的审批, 验收监测部门可向负责建设项目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说明情况。

3.2 做好补充监测和评价

对于建设项目中一些遗漏的重要监测内容, 则需要对其遗漏的部分做好重新监测工作, 并及时做出补充评价。

3.3 查明数据异常原因并解决

当监测时出现数据异常时, 应及时查明是否是实验室分析、监测点位以及周围其他情况导致等原因后, 对所取得的异常数据采取剔除, 并综合评价等方式进行客观评价, 及时解决监测数据异常问题。

3.4 根据实际工况条件监测

当生产能力和负荷无法在短时期内调整达到75%以上时, 应分析其原因, 可采取分阶段进行验收监测[3], 并要求环境监察部门现场监察, 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公正和权威。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2]骆虹, 林宏.浅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0, 22 (5) :67-69.

公路建设环境问题综合研究 篇11

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腾飞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因此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

公路建设规模大, 涉及的范围很广, 建设周期也比较长, 在建设施工期间不可避免地要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造成水土流失及河道污染, 破坏当地的植被。并且在公路投入运营后, 汽车排放的尾气及产生的噪音也会深刻地影响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及沿线居民的生活。因此, 研究公路建设的环境影响问题, 对于保护环境, 促进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公路施工期间的环境问题

公路建设施工时,由于填方和挖方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可使土表裸露、植被破坏、土质松软,增加了水土流失量,造成河流淤积。同时挖方必然产生大量的废土,废土的处理一直是一个令有关各方关注的问题,必须予以科学地解决。临时施工用地在机械碾压、人员踩踏下,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定时期内难以恢复土壤的肥力。另外,由于桥梁的修建减少了河床的过水断面,造成桥前局部壅水,水流速度减慢,泥砂下沉淤积,阻塞河道,从而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由此可见,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会产生很大影响, 公路建设既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又要向自然界排放相当乃至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产生噪声等。本文就对公路建设过程中影响的主要的几个方面作研究:

(1)水污染

公路建设对水体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公路建设的挖方地段,如隧道部分,容易造成对地下水系的破坏, 其次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它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a)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岩粉和其他细颗粒尘土进入水体;

b)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机械渗漏油而导致的水体污染;

c)施工现场搅拌站废水,现制水磨石的污水。

(2)空气污染

废气污染主要来自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的施工机械以及运输汽车开动时产生的废气和固体微粒。废气中含有水蒸汽、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甲烷、乙烯、醛类和铅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渗透到水、土壤中,并逐渐积累,会使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

(3)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主要由于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拌和机以及各种运输车辆的使用而产生的噪声污染。噪声污染长期作用于人体, 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引发听觉和神经系统疾病;由风动工具、电动工具、转动轮工具和运输工具产生的振动,可引发全身性或局部性振动病, 导致血管、肌肉、骨关节、神经系统损伤。

3、公路施工环保措施及对策

3.1公路施工中环保措施

(1)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工程技术交底,完善环保管理工作制度,设置环保工作专(兼)职人员。

(2)跟踪监控拌和站防空气、噪音污染,夜间施工防噪音、弃渣污染,深挖高填地段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

(3)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粉尘、噪声、废气的监测和监控工作,要与文明施工现场管理一起检查、考核、奖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粉尘、废气和污水的污染。

(4)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原地面的扰动,减少对地面草木的破坏,需要爆破作业的,应按规定进行控爆设计。雨季填筑路基应随挖、随运、随填、随压,临时用地在工程完成后及时恢复原状,完善施工中的临时排水系统,加强施工便道的管理。取(弃)土场必须先挡后弃,不要在指定的取(弃)土场以外的地方乱挖乱弃。

(5)应该加强对公路建设工地的监督,监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通过监督可以掌握制定的措施是否可行,可以将施工现场环境目标管理的监控与现场其它目标管理的监控结合起来实行。

3.2公路施工中环保对策

(1) 防止大气污染的对策

a)施工现场垃圾渣土要及时清理出现场。建筑物清理施工垃圾时,要搭设封闭式专用垃圾道,采用容器吊运或永久性垃圾道随结构安装好以供施工使用,严禁随意抛撒。

b)除设有符合规定的装置外,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皮革、树叶、枯草、各种包皮等以及其他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c)机动车都要安装PVC阀,对那些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要安装净化消声器,确保不冒黑烟。

d)工地搅拌站除尘是治理的重点,有条件可修建集中搅拌站,由计算机控制进料、搅拌、输送全过程,在进料仓上方安装除尘器,可使水泥、砂、石中的粉尘降至99%以上。采用现代化先进设备是解决工地粉尘污染的根本途径。

(2) 防止水源污染的对策

a)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土方回填。

b)施工现场搅拌站废水,现制水磨石的污水,电石(碳化钙)的污水须经沉淀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或河流,最好将沉淀水用于工地洒水降尘或采取措施回收利用,上述污水未经处理严禁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或河流中去。

c)现场存放油料,必须对库房地面进行防渗处理,如采用防渗混凝土地面、铺油毡等。使用时,要采取措施,防止油料跑、冒、滴、漏,污染水体。

(3) 防止噪声污染的对策

a)凡在人口稠密区进行强噪声作业时,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一般晚上10点到次日早晨6点之间应停止强噪声作业。确系特殊情況必须昼夜施工时,尽量采取降低噪声措施,并会同建设单位与当地居委会、村委会或当地居民协调,出安民告示,求得群众谅解。

b)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代替高噪声设备与加工工艺,如低噪声振捣器’风机、电动空压机、电锯等。

c)在声源处安装消声器,即在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燃气轮机、内燃机及各类排气放空装置等进出风管的适当位置设置消声器。

对环境保护问题,光靠施工单位的努力是不够的,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公路建设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宣传工作,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良好风气,把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路建设者的自觉行动。要加强督导检查,对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工作做得好的项目要予以表彰并推广经验,对破坏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的项目要通报批评,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4、结束语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研究 篇12

2011年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被列入了环保部规划财务司的重点工作, 并确定了该规划编制要点和方向, 特别强调了图件在该规划中的作用, 提出了“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要重点建立以图件为主的表现形式”的总体思路。

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涉及到几个编制重点。一是前瞻性界定开发“红线”空间, 确保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划定生态红线应在充分掌握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源保护区等矢量化图件基础上进行。二是深入研究污染物的影响机理, 通过环境容量数理模型, 建立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响应机制, 得到的结果也要借助图来进行展示。三是结合环境目标指标, 完善城市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 环境功能区划应尽可能详细,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并绘制图。可以看出, 图集在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目前,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被纳入《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 首先在10个试点城市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是,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针对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图件的规范, 这使得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没有依据, 可能造成编制工作的混乱, 因此有必要对图集编制进行规范化研究。

1 图集编制思路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图集是在对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绘制出重点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情况, 展现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生态功能等分析预测结果在空间上的分布, 最后进行环境控制区划分和污染处置设施摆布等。

在规划编制前要充分利用现状图, 对规划范围进行研究分析, 为科学规划提供依据。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各种趋势预测图、效果对比图等来进行合理的项目规划和布局规划。在规划的实施环节要充分发挥图件的空间量化优势, 确保规划项目按时完成, 空间管制分区严格执行, 生态基底不被破坏, 生态安全格局不被打破。由于环境保护规划具有强烈的时空动态性, 因此应该加强图集的即时修改或调整, 使图集更新与规划的修编同步进行。

2 绘制步骤

(1) 收集资料、预处理。收集各部门的资料, 购买遥感影像图等数据, 进行坐标统一以及影像图的预处理工作; (2) 遥感解译与数据分析。对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 得到土地利用类型版块。对环境本底数据进行分析, 填报表格, 导入到GIS等制图软件中, 并形成环境污染强度分析、环境质量分析等初步分析结果; (3) 空间分析。对数据资源和矢量图资源进行空间分析; (4) 表现方法的确定。根据环境要素特点和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方法选择, 以简单易懂, 突出重点为原则.命名可采用“年份+位置+关键词+图”的命名方法, 如“2020年××市区采暖期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等值线图”;比例尺设置要变化中求统一, 内部结构要协调一致, 大中城市比例尺一般采用1:10 000-1:25 000, 小城市比例尺一般采用1:5 000-1:10 000;标记的内容要丰富, 但不要过于繁杂;图例可以包括文字、符号、图表等内容;绘制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 灵活运用分级统计图法、等值线法、区域渐变色法、点状符号法、网格法和统计图法等[3];着色方面要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来表示污染的轻重、生态状况的好坏等; (5) 出图。按照制图标准生成图件。

3 制图标准

(1) 图纸分类和应包括的内容。图纸可以分为环境基底图、环境分析图、空间规划图。环境基底图是城市环境状态情况的反应, 包括自然状况图、资源能源分布图、环境污染源排放强度图、环境质量等值线分布图等。环境分析图包括环境容量分布图、剩余环境容量分布图、土壤侵蚀性分析图、植被指数分布图、生物丰度分布图等。空间规划图包括生态红线规划图、生态功能区区划图、污染设施规划图、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规划图等。图纸应该包括图名、图例、指北针、比例尺、绘制单位、绘制日期等; (2) 图名。图名命名方法为“城市名称+图内容提炼+图+ (规划起止年) ”图名应该放在图纸上方 (正中或偏左侧) ; (3) 图例。图例应该简明直观的反应图中主要内容。上方有图例两字。对于方块、直线、点状的图例在大小、位置、颜色、间距方面都有统一的要求。图例放置于右下方; (4) 指北针。指北针选用基本型指北针。放置于比例尺上方; (5) 比例尺。指北针选用基本型比例尺。根据城市大小选取具体尺度, 放置于图例上方; (6) 绘制单位。图纸上必须署规划图集编制与绘制单位名称, 放置于右下角; (7) 绘制日期。绘制日期按照“年月日”来标志, 数字采用阿拉伯数字。放置于右下角, 绘制单位的右侧; (8) 表格与图片说明。需要在图件上进行说明的内容, 尽量采用表格形式加载到图的右下方。表格格式为简明表格。横纵坐标以及表格内容要简明扼要, 数字尽量采用整数位表达。需要在图件上加载图片内容的, 需要对图片进行编辑, 图片的大小和位置不能影响底图的所表现的内容, 图片的色彩要与整幅图色彩保持协调一致; (9) 图件编号。图件要按顺序进行编号, 号码写在右下角处。各个图件编号汇总一起形成图集目录, 目录放于图集最前页; (10) 规格。规格为A3; (11) 封皮。要选取体现该城市生态环境特色的图片作为图集背景, 图集名称为“城市名称+环境总体规划图集”, 位于封皮正中。字体为黑体。

4 结语

环境保护规划图集在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起到“一张图”的核心作用。图集的绘制步骤包括:收集资料、预处理;遥感解译与数据分析;空间分析;出图。应严格按照制图标准来绘制图集。

参考文献

[1]董伟, 张勇, 张令等.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分析与展望[J].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06) :783-784.

[2]钱晓曙, 王利军.环境保护地图集的设计创新:论绍兴市环境保护地图集的编制[J].地球信息科学, 2002, 4 (02) :81-84.

上一篇:玩具使用下一篇:电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