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城市发展环境(共8篇)
建设文明城市发展环境 篇1
发展环境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建设文明城市需要优良的发展环境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有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就能够吸引广大投资者真正在XX安家落户,进而形成“洼地效应”,集聚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重要生产要素。
发展环境既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要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把改善发展环境作为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由此可见,要想早日实现建设文明城市的宏伟奋斗目标,下硬功夫改善发展环境是重中之重。
城市发展进步离不开政务环境的优化。应努力改进机关作风,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消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视办事者为亲人,让办事者感到温暖。尤其是在行政审批环节更应如此。外来投资者就是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建设者与参与者,理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他们加快审批速度,提供周到优质服务,形成建设文明城市的绿色通道。
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城市健康发展离不开优良的法治环境。法治环境优良,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此,法治环境建设不能只提提口号,出出文件,而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采取“零容忍”措施,对涉黑、聚众滋扰等犯罪打出重拳,做到发现一起打掉一起,并建立和完善打防结合、源头治理的新机制。
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创造。要想提升城市的魅力,必须提高市民素质,营造温馨和谐的软环境。在建设文明城市的进程中,要大力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培育和塑造文明城市精神,对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目标赋予新使命,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只要我们的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实现建设文明城市目标就更有保障。
建设文明城市发展环境 篇2
1、关于环境文明
1.1 环境文明的科学定义
伴随着“人——地”矛盾的尖锐化, “环境文明”已成为人们探索未来新型文明时经常使用的一个学术用语。可以说环境文明是继“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在探讨人与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系统、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向上提出的又一创新性概念。然而, 在对环境文明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理解上学界尚存在一些争议和分歧。综合目前对环境文明的众多界定, 笔者认为:环境文明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 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和谐统一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它以绿色科技和环境生产为重要手段, 以“人与地理环境互为存在”的深刻体会作为人类认知决策、行为实践的理论指南, 以人对地理环境的自觉关怀和强烈的道德感、自觉的使命感为其内在约束机制, 以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其坚强有力的物质、制度保障, 以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协调共生与同步进化为其理想目标。
1.2 环境文明科学定义简析
与目前学术界的定义相比, 笔者认为:上述定义更加丰富了环境文明的内涵。首先, 该定义从文明的历史演进出发, 认为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个阶段, 并即将走向第三个阶段——环境文明。并明确指出环境文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新型文明, 是文明演进、层层积累进化的结果;其次, 该定义从生产方式、认识转向、价值信念、社会制度、理想目标等角度全面、系统地阐释了环境文明的内涵, 为传统文明的转向和未来环境文明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再次, 该定义提到两个重要的概念, 即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并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视为环境文明的核心与特质, 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协调共生与同步进化视为环境文明的价值理想。这种对环境文明自然、人文层面的区分, 有助于我们准确深刻地把握环境文明的内涵, 澄清认识上的一些盲点和误区。
1.3 环境文明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环境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18世纪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失调等不文明行为, 使人类充满了各种危机与痛苦。在工业文明的环境危机中, 采用“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方法,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以高投人、高能耗、高消费为特征的不文明行为本身就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因此, 要解决环境危机, 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实现由不文明行为向文明行为——环境文明的转变。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是人类建设环境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是人类建设环境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2、环境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环境文明的内容十分广泛, 归纳起来, 主要包括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文艺、环境美学等内容。这些内容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环境文明的核心体系。
2.1 环境哲学文明与环境伦理文明
环境文明产生于人类对当代环境危机的哲学反思, 它是用环境哲学的基本观点观察现实事物和解释现实世界的一种理论框架, 环境哲学文明促进了人类世界观的转变。传统的“人是万物之灵”、“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观念不但使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 而且使人类备受自然环境的惩罚。环境哲学明确强调, 自然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是地理环境的一员,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 (1) 保护地理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破坏地理环境无异于毁灭人类自己。环境哲学文明促进了方法论的转变。环境哲学同时强调, 对地理环境的研究与对人的研究并重, 应该以整体性的方法把握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在统一。
传统伦理学只关注人类的福利, 只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研究, 并不涉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环境文明关注构成地球进化着的生命的几百万物种的“福利”, 把道德研究从人与人的关系的领域扩大到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领域, 研究人对地理环境行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 强调“只有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同胞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 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2) 。这就是说, 环境伦理文明是关于人们对待地理环境中一切事物所应采取的行为的道德文明。
2.2 环境教育文明与环境科技文明
环境教育文明的主要任务是对全民进行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法制教育。环境教育文明建设应当努力使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都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同时, 使受教育者获得关于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人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如何保护和改善地理环境以及如何防治地理环境污染和地理环境破坏等知识。重视地理环境保护的社会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 培养人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提高人们的地理环境意识和地理环境道德修养, 从而提高人们保护和优化地理环境的素质。
海德格尔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 那么, 技术本质的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就会向我们打开。这是展现的领域, 即真理的领域。” (3) 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但是如果人类不辩证地看待现代科技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那么势必会走向“科学主义”的极端。于是, 关于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新文明——环境科技文明应运而生。环境科技文明亦即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化”, 确立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意识, 使科学技术发展带有鲜明的环境保护方向。环境科技文明把环境价值概念引入科学研究和实践, 强调发明和制造既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 又有利于保护地理环境的科学技术。
2.3 环境文艺文明与环境美学文明
环境文艺在环境文明中也有独特之处和重要地位。它给人的环境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过程, 它能使环境文明表现得有血有肉, 具有生动丰满的形态、内容及情感。正如马克思所说:狄更斯 (C.J.H.Dickens) 等作家“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 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4) 。环境文艺因其生动地揭示了环境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使之更有生气与活力。环境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不仅充分体现现代人的地理环境意识、环境审美情趣、环境思想情感、环境愿望要求, 而且还突出地展示了环境文明精神, 使人们在对自身价值和本质力量的发现和确证中, 获得与传统文艺不同的精神愉悦。
环境美学是在当代环境观念的启迪下新兴的一门跨学科性的美学应用学科, 它以“环境美”范畴的确立为核心, 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环境审美创造为目标, 弘扬我国“人与地理环境互为存在”的自然本体意识, 把我国传统美学以人的生命体验为核心的审美观与近代西方以人的对象化和审美形象观照为核心的审美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环境美”的范畴, 由此克服美学体系中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肯定主体与环境客体不可分割的联系, 追求“主客同一”的理想境界, 从而使审美价值既成为人的生命过程和状态的表征, 又成为人的活动对象和精神境界的体现。环境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地理环境和促进环境文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功能。
3、环境文明建设的意义
3.1 环境文明建设, 有利于实现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
环境文明是在深化认识地理环境基础上的文明, 是人类在处理与地理环境关系时所期望达到的文明程度, 它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 是人与地理环境和谐发展的文明。它不仅是人类自身生产和人与人之间的文明, 而且是人类文明地对待地理环境的文明, 可以说环境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与地理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严峻的环境危机, 让我们更应懂得对地球的全部生态系统都要讲文明、道德, 珍惜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像热爱人类自身一样爱护地理环境中的一草一本, 像承认和尊重人的生存需要那样, 承认和尊重地理环境的生存需要。人类是依赖于地理环境而存在的, 改造地理环境是为了创造更适宜于人类生存的条件。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地理环境, 不仅失去了改造利用的对象, 而且人类也将同地理环境一起毁灭。因此, 我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一切活动, 既要实现人类的需要, 又要实现保护地理环境的需要。
3.2 环境文明建设, 有利于引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 增强环境文明意识
现代企业在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行为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仅仅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 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的永恒主题, 其行为只要不违法, 以何种手段和方式去追求利润都无可厚非。所以, 在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中没有考虑环境文明问题。在环境文明建设的社会, 企业不能再把赢利视为唯一的目标。现代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不能忽略自己的道德责任。“没有道德的交易是一种社会罪恶。” (5) 任何企业的活动和行为, 都要接受道德方面的约束和限制, 其中包括环境文明责任与义务。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时要确立环境文明的标准, 如果企业利益的获得是建立在给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大的环境损害的基础上的, 这种行为显然是不正当的。也就是说, 当一个企业在谋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 其谋利行为不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这才是文明的。当然, 在现实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 丝毫不破坏环境是难以做到的, 但是至少必须自己承担了环境成本或者做了必要的补偿, 最终增加了社会总福利, 这才是文明的。
3.3 环境文明建设, 有利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人口的迅速增长, 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 毫无节制的消费, 甚至无度挥霍, 加速了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污染。事实上, 不加节制的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方式, 助长和支持了现行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的生产体制。因此, 自觉抵制盲目的高消费, 克服铺张浪费行为, 这不仅是出于节约开支的经济成本考虑, 而且也是一种关心和爱护环境的公民文明行为的体现。环境的恶化, 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于人类在消费问题上缺少规范和约束所致, 所以合理消费就成为环境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下半叶以来, 弘扬绿色意识, 倡导绿色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绿色生活方式这一问题。目前, 在主要发达国家, 尤其是欧洲, 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自发和自觉的需求、一种社会文明、一种消费规范。
4、环境文明建设的策略
在造成环境问题的诸多因素中, 经济利益的诱惑是最重要的直接原因。道德需要通过协调现实的利益关系来发挥其约束或者导向作用,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 环境文明建设如果仅仅停留于空喊口号, 讲大道理, 那是很难取得实效的。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利益机制的调节作用, 采取多种具体措施, 使人们感到遵循环境文明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而不是损失, 他们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履行自己的环境文明义务。
4.1 积极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双赢
人们常常将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 由此产生两种极端的观点, 即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和地理环境至上的观点。事实上, 保护地理环境并不意味着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无污染、零排放。人们当然渴望良好的地理环境, 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 几乎没有人愿意为了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忍受经济落后、物质匮乏、营养不良、生活贫困。环境文明建设应当提倡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双赢, 即改变传统的“二者对立, 一输一赢”, 在一定条件下, 实现“二者妥协, 二者都赢”。 (6) 如保护森林和对其进行经济利用是对立的, 进行砍伐得到了经济利益, 但显然是输掉了环境利益。但如果采用在一定限度内的砍伐, 森林的经济和环境利益就可以得到兼顾, 既赢得环境利益, 也赢得经济利益。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产品、绿色家居广受关注, 一些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不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环保形象, 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 不少企业还愿意从得到的利益中拿出一部分进行绿色产品或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 从而形成了一种从“从环保中受益——向环保投入——更大受益——更多投入”的环境文明行为。
4.2 大胆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
由于我国目前公众总体环境文明水平不高, 因此环境文明建设必须积极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多种经济杠杆, 使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遵守环境文明可以使自己降低成本、获得利益, 而违背环境文明则会造成利益的直接损失。这是使环境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方面。例如, 排污收费制度是目前我国控制污染的主要制度。通过向造成污染的企业征收排污费, 迫使企业进行生产时不得不认真考虑污染造成的损害。但目前我国排污费的总体收费水平是大大低于实际造成的污染损失的, 这种过低的收费使不少单位宁可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购买控污设备, 或是缴纳了很低的排污费后无限制地进行排污, 造成污染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有关部门在制定排污费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时应进行科学的论证, 尽量使其能够准确反映污染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只有这样, 污染企业才能直接感受到违背环境文明给自身利益造成的损失, 才会从追求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接受环境文明的约束。此外, 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向那些使用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产品加收产品费。例如我国目前含磷洗衣粉和无磷洗衣粉、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之间的差价还是比较大的。如果通过加收产品费等手段, 使两者差距缩小, 就会引导更多的人使用环保产品。
4.3 环境文明的自律与外在强制的他律相结合
一个环境文明社会的形成, 固然离不开道德宣传和道德教化, 但是, 关键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制度安排能否有效地惩戒各种不文明的恶行, 增大其为恶的机会成本, 使其得不偿失, 甚至血本无归, 道德宣传才能收到成效;也只有使各种不道德的行为损失惨重, 并不断重复, 深入人心, 人们才会对不正当的行为形成自律和约束, 诚实、信任、善良、淳朴的社会道德和道德社会才能最后形成。 (7) 环境文明建设也是如此, 如果脱离了法律和制度, 道德约束可能会是苍白无力的。如果环境文明仅仅依靠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自律, 违背环境文明的行为给人带来的仅仅是内心自责和舆论谴责, 那么其效果远不足以达到人们的预期目标。环境保护方面立法、执法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同时也是培养人们环境文明意识的过程, 是环境文明从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如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约束, 使经济人违背环境文明的行为能被有效监督并受到严厉制裁, 使其违规行为的机会成本上升, 或者对其利益产生威胁, 这时经济人就会不得不遵循环境文明。环境文明法律化、制度化可以防止低道德水准者受利益诱惑而产生违背环境文明的冲动思想, 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有效控制。而在法律和制度的长期约束下, 人们会养成符合环境文明的良好行为习惯, 从而最终自觉遵守环境文明。只有将环境文明的自律与外在强制的他律相结合才能使环境文明建设获得最大的社会效能。
5、结束语
研究环境文明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自己, 怎样规避“找死”的愚蠢行为, 在环境文明建设中应该回报地理环境, 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做到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保证人与地理环境和皆的发展。环境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关心和努力。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18.
②余谋昌.生态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32-33.
③绍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24.
④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0)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686.
⑤[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115.
⑥叶平.关于环境伦理学的一些问题——访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教授[J].哲学动态, 1999.9.
建设文明城市发展环境 篇3
一方面,中央三令五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能以牺牲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另一方面,国内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依然强劲,2013年7—9月份,火力发电量、粗钢产量、焦炭产量增速分别为13.9%、9.9%、10.3%,比上半年增速提高11.3、2.5、2.9个百分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坚强保证。2014年是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在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兼顾环境保护目标的形势下,环保产业将发挥重要作用。环保产业既包括环保技术装备生产行业,也包括新兴的环境服务业,环保企业本身既要做好节能减排,其产品又直接面向环保市场,因此推动这一产业健康发展,能够直接有效改善GDP增长构成,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通过对广东、北京等地的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十一五”以来,我国环保产业迅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15%—20%,国务院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预计“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将保持12%—15%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发展速度。随着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的不断完善,环保产品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我国环保产业将迎来前所 未有的黄金机遇期。
然而,我国环保产业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环保法修正案已经三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但尚未通过;企业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的老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市场环境欠佳,一些规定不尽合理,环保企业对现有政策了解不够;环境服务业不够发达等等。
为此,我们建议:
1、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认真研究各方面专业意见,修订《环境保护法》,增加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关内容,明确环保产业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尽早达成共识,尽快通过环保法修订草案。二是尽快出台《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规范污染源环境监管。三是完善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体系,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适时增加标准中污染物项目数量,修订污染物排放限值,提高环境质量要求和排放控制要求,引导环保产业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一是推广发展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融资方式和手段,以项目营运收入承担债务偿还责任,如BOT(建设—经营—转让)融资、TOT(移交—经营—移交)融资等。BOT融资具有投资数额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适合环保产业投融资,特别是城市环保项目领域。TOT融资通过公开招标向社会投资者出让资产或特许经营权,可以用于污水、垃圾处理及电力烟气脱硫脱硝等领域。鼓励项目融资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应用试点。二是发展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可以回收、处理租赁物,因而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比较适合环保企业项目融资。融资租赁可以发展租赁公司独立承担资金模式、投资公司兼租赁公司模式、投资机构提供资金模式等。三是加大金融机构信贷力度。中央政府采用贴息等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环保产业,探索将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纳入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环保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四是积极发展债权融资。可以利用环保国债筹集资金,鼓励企业采取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有偿使用企业外部资金。五是积极利用国际资本。继续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申请环保产业项目专项贷款,引入第三方机构以保证公平,放大资金效应。此外,对于成长性较好的环保企业,私募股权融资、上市融资可成为企业发展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
3、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督、产品质量监督,强化标准标识监督管理,规范环保产业市场,让成本回归真实。二是促进先进环保设备(产品)消费。对使用量大、应用面广、产品质量好、污染减排效果明显、社会影响力大的环保设备和环境友好产品进行分类分级补贴,使购买先进环保设备(产品)的消费者和用户成为财政补贴的最终受益者,提高先进环保设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避免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加大对绿色环保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三是建立完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坚持谁污染谁付费原则,特别对一些特殊的污染物排放,一定要建立强制标准,市场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合法获得适量的排污权,出售排污权获得的收益用于污染治理。四是尽快下放住建系统环境工程专项设计资质审批,修订申请条件。现有的环境污染治理资质申请条件过高,甲级设计资质要求同时具有结构、电气、暖通、给排水等11位注册类工程师,乙级资质则要求具有6位注册类工程师,而环保企业要同时具有如此数量的非相关人员,没有必要,如南方就基本不需要暖通人才。住建系统应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下放环境工程专项设计资质审批、环境污染治理资质审批,调整申请条件,满足环保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五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要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使环保行业协会在行业推动、管理、协调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服务提升协会的行业凝聚力和号召力,协助规范环保产业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篇4
——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次明确下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中5次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温家宝同志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若干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中,也突出强调了环境保护工作,是继年初“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又一次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在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会上,也多次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央领导的讲话充分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标志,是环保部门在学习实践活动要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虽然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探索,正在收到积极成效,但从深层次来看,还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规律的把握、发展蓝图的规划和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我们要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从发展战略上深入思考,从规划体系上大胆探索,从综合推进上加大力度,从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2-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工业及物流业等行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城市化程度;提高人民的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总之,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南阳已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六创一迎”目标的实现和“四个带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几年,南阳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增长,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是在发展中生态破坏的现象的问题依然存在,由环境污染引发的信访也突显。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各类环境问题,以对人民身体健康、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当前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环保工作总体来看势头很好,但也必须看到,随着全市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以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些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根本性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还比较滞后,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有些河流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二是一些企业经营者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环境法律观念差。表现在新上项目不履行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三同时”管理规定,不落实环保措施;有环保设施的,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闲置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染物;有的拒绝环保部门执法检查,瞒报谎报排污量,逃避应尽的环保义务,以至造成环境信访,引起周围群众的不满。
三、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以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发展具有南阳特色的生态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南阳的生态与资源优势,推动南阳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以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认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经济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创建工程,对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良好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推动产业集聚区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及垃圾排放量。
(二)以实现污染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继续开展“碧水”工程,加速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逐步完善县城区污水处理体系。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对老化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整改,淘汰落后的处理工艺和设施;建立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堵截环保违法行为查处的漏洞,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力。
(三)以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素养为依托,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培育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保护母亲河日、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开展讲座和竞赛等活动,在全社会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大力宣传建设新农村为农民带来的各种好处,切实让农民感受到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各种环境治理和生态村建设的工作中,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的基础。
建设文明城市发展环境 篇5
建设生态文明,已首次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十七大首提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是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二,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相当严峻”。
由于实行粗放式发展,当前,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问题突出,森林生态功能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未来5-15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进程中,我国环境资源将面临更大压力。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这是来自多个渠道勾勒出的的环境现状。一方面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一方面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由此产生的矛盾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应对呢?发 1
展是硬道理,我们还是要发展,但还要考虑到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我们就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要建设我们的生态文明。为此,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十分及时,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
2、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十七大报告中列举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前进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放在了首位。报告称,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改变。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的15%、30%和54%。从近年来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到治理淮河,再到太湖蓝藻事件,中国经济发展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单一追求GDP的畸形发展观,扭曲的政绩观,实行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不计成本的快速发展,违背了正常的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就会遭到高污染后果的惩罚,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是没有前途的增长,可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如何保护好环境,是当前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
早在1999年,温家宝同志就提出“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的论断。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依然会十分突出。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当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定义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时,让人感到无比振奋。
3、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生产发展、生话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环境资源问题是我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表明,环境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党中央的关切重点。
把“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列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应当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发展问题上全面提出了“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发展问题的提法上,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以往所提“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所说的增长和发展的理念是不同的,这是中央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方面,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进行的重要指导思想的调整,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经济增长总量的因素,增长速度的因素,更要注重技术、结构、效益、分配和环境资源等关系经济发展质量的因素,这一发展观念的转变,对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三、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所做的努力。
1、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温室效应带来全球变暖,引发地球空前灾难如冰山融化,狂风暴雨,冰雹大雪、干旱等异常天气现象。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的统计数据,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经历了19个暖冬。2006年冬天,中国的平均气温达到9.92摄氏度,创1951年以来的新高。如果气候变化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国包括小麦、水稻和玉米在内的主要粮食作物在21世纪下半叶将减产37%。从2010年到2030年,中国西部将缺水200亿立方米。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受《京都议定书》减排的约束,《京都议定书》只规定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必须比1990年的水平下降5.2%。虽然中国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大,但是中国仍然采取了有效的手段减少排放以及排放带来的负面效果。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提出的各项指标测算,中国通过发展水电和核电,加快火力发电的技术改造,推进煤层气产业和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型能源的发展,到2010年全国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亿吨。
2、节能减排。
中国通过了《节能减排“十一五”规划》,到2010后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并列为约束性指标。中国政府在2007年6月3日颁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承诺继续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的节能目标,工作方案指出,一些政府部门对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中央政府将建立新的地方政府考绩标准,把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情况纳入评价体系。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不只是某个省份的个性问题,而是国家的统一要求,完成或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都将作为政府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国家安排经费100亿,调动社会资金500亿,实施科技节能减排工程。
中国政府还将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先向环保和减排项目提供贷款。工商银行现正全力推进“绿色信贷”,环保不达标,企业别贷款。政府也将为环保和减排项目项目提供税收优惠。
中国还将对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产品实行价格调控,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
为了实现到2007年节约5000万吨标准煤和到2010年节约
2.4亿吨标准煤的目标,中国提高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水泥等高能耗产业的能源利用率。
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3、发展生态经济。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不少措施,如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等。广西一直坚持在农村实施星火重大项目。十五期间,广西投入了近十亿资金,支持群众每年新建30万至40万座沼气池,广西在农村利用沼气十强省中排名第一。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启动“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战略,实行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等,引导推动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从2003年起,广西又正式启动全区生态富民小康建设“十百千万能”工程,推广“猪——沼——果——灯——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工程实施三年以来,我区创立了众多的生态富民农业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如桂北的恭城发展生态经济,1996年以来,先后荣获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月柿之乡等荣誉称号,成为广西第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关键落实在实践中,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为此,坚持立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学习贯彻好《节约能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以立法促规范,以监督促落实,提升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的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保障。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目标的3个重大战略措施:一个措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向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双赢转变;第二个战略措施是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特别是要落实好节能减排工作
责任制;第三个战略措施是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两个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机制:一个是建立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另一个是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以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了落实上述政策机制,国务院综合经济主管部门应当认真抓好下述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有关政策方案的研究设计和评估;二是在一些环境资源领域或者一些地区开展试点示范;三是考虑把一些成熟的做法逐步上升为法律制度。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政府、企业,社会、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共建美好家园。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现代化。政府要从我国生态状况仍十分严峻的现实出发,调整政策导向,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政府要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上利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各级干部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必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头,要倡导“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企业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要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千方百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那些抱着传统增长方式不放、不顾环境代价的地方,政府要有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篇6
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措施: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二)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
(三)媒体宣传。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
(四)政府体制改革。在政府机关中还要对过去建设的各方面消极因素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的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另外,各地环保部门的人事和财政,也都应该由环保总局统一管理,彻底消灭其中的利益得失及权力抗衡。
(五)健全法律法规。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
(六)加强大众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化解群体性事件
如何化解群体性事件,维护和谐安宁
一、直面现实——不回避问题。
一些地方频频出现集体上访,有的酿成群体事件、恶性案件,一般是由改制安置、房屋拆迁、农民负担、干部作风、社会集资、执法不公、环境污染问题引起的。平时不在意,一旦有点大的动静,又如临大敌,紧急部署,层层设防,严而堵之,有些群体性事件就是这样酿成的。人民利益是共产党人的至高利益。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和领导干部,就应该像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那样,主动地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大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群众工作。
二、沉着冷静——不激化矛盾。
有时候上访的人数众多,有时候群情激愤。主要负责同志决不能害怕群众,躲而不见,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主动接待,靠前工作。面对一时的混乱局面,一定要沉得住气,头脑清醒,保持镇定。以一种理智、宽容、忍耐的态度,尊重上访者的权利,让他们把话说完,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出负责任的解释和答复。接待上访群众,要态度诚恳,不打官腔,换位思考,以心换心。
三、恪守承诺——不失信于人。
群众上访是为了使反映的问题得以解决,想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为接待上访者,必须耐心倾听,作好记录,找出要点,根据问题的性质,解决的难易和自己的职权范围作出答复。接访工作最要讲诚信。凡经过缜密思考和集体研究决定的表态、承诺,一经作出,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必须坚决兑现。谁负责,谁办理,什么时候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余下的问题如何处理,都要项项落实,环环扣紧,不能有丝毫大意。
四、慎审果断——不留后遗症。
许多社会问题不是孤立的某件事,可能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涉及法律问题,又涉及政策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这类问题的处理,必须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据法律法规,依据国家政策,依据上级政府的有关规定,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又坚持原则立场,紧紧守住底线,不能动摇。
五、尽职尽责——不半途而废。
有些重大复杂问题的处理,某个问题的同志其责任感和精神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既然接受任务,就应以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锲而不舍,一抓到底。
1、你是一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一个上访者说有事要跟你们领导谈,见不到领导他就不走,而此时领导又在外地开会,临走时嘱咐过没有重大事件不要找他,这时你怎么处理这个事?
[李祖华解析]:出题思路考察考生自主解决上访问题能力。
第一,热情接待;
第二,稳定上访者情绪。(想尽一切办法);
第三,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
第四,仔细记录(上访者反映的问题);
第五,宣传解释(力所能及);
第六,如果上访者对你所作的努力还不满意,你可以告诉他,领导有事今天不在在外地开会,你的意见我可以转达,请你留下联系方式,我会通知你什么时候和领导见面;第七,整理好问题处理的详细文字材料,在领导回来后向领导汇报。
1、有的村民委员会的印章由五人保管,四人村干部,一人村民,如有事情需要经过三人同意方能盖章,你的看法?
[李祖华解析]:(1)对于有的村民委员会出现的这种做法,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一方面,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的民主智慧。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基层政治,从而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真正使群众实现主人翁地位。同时,这种方式也暗合了“分权制衡”的原理。即从结果公开到过程公开、从专制决策到民主决策、从纵向监督到横向监督、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的转变实现了民主。在某种程度上抵制了部分村干部专制、贪污、挥霍公款的不良风气的产生。
另一方面,从这枚印章由五个人保管的根源上来看,是缘于村民对村政府的不信任,是为加强对村干部的有效监督而采用的方法。上述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我国农村中仍然存在着不太科学的、尚需健全和完善的民主,表现出村民对某些村干部的不信任,同时反射出部分村干部在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上的不端正,我们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基层自治组织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一、加强村干部的民主思想建设,让他们切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完善村级公务的监管机制,加大对村级基层组织的监督力度,确保村级公务的公正严明。
三、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做到村委工作信息公开,保障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3、某地苹果质量好,有苹果展销会,你怎么组织?
[李祖华解析]:为了成功举办这次苹果展销会,我一定尽心尽力的工作。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做好调研。了解当地苹果种植的种类、各种苹果产品的销售情况、当地苹果产品的特色、价格等。(2)写好展销计划。包括展销会举办的时间、地点、展销会组织人员、展馆的布置、展销会前期的宣传工作、举办阶段的安全保障及后勤保障等相关工作,并将计划呈交领导批准。(3)具体实施。对本地果农宣传举办苹果展销会的意义,动员广大果民积极参加展销会;组织工作人员做好展会的宣传工作(包括产品宣传资料、宣传片的制作);通过新闻媒体对展会做专题报道,突出本地苹果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展会后勤组根据计划合理安排展位,保障参会期间的用餐和住宿,并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展会顺利地进行;展会外联组积极主动地与广大厂商取得联系,以优质的产品、一流的服务、诚信的态度取得前来参加展会的各个厂家的信任,使展销会成为沟通厂家与果农的桥梁。(4)做好工作汇报和总结。展会结束后,及时撰写工作汇报和总结,一是向领导汇报本次苹果展销会的完成情况,二是总结本次苹果展销会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开展类似的展销会提供参考。
5、政府机关现场办公,引来很多群众排队,这时发现拿错了印章,怎么处理?
[李祖华解析]: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拿错印章”类似的事情,我们应该冷静应对,妥善处理。
(1)稳定情绪,暂时不把拿错印章的消息向群众透露,从容地改变工作流程,如可暂时不进行群众要求的审批工作,而把咨询工作做好做细。(2)立即通知单位同事,争取在第一时间把印章送到办公现场。(3)有条不紊地做好现场群众排队秩序的维护工作,在秩序稳定后再开始现场办公,为同事将印章拿到现场争取有限的时间。(4)如果同事送取印章的时间太长,就应该把事情的真实情况告诉给现场的群众,注意安抚现场群众的情绪并真诚取得大家的谅解。(5)细节决定成败。认真吸取本次工作失误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避免工作中的马虎大意,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
1、有群众举报附近的工厂有违规排污行为,领导让你负责调查此事,你如何展开?
[李祖华解析]:领导将调查工厂污水排放情况的工作交给我,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全面详尽地获取工厂污水排放的真实情况。
具体的工作,我会分三个步骤展开调查:
计划阶段:我会根据调查活动的预期目标确定调查对象、时间、参加人员、所采用的方式等,准备所需物品、安排车辆。并根据这些制定详细的计划,报领导审批。同时,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我会把部分工作对外保密,尽量不让工厂领导知晓。
实施阶段:我会严格执行既定计划,密切关注调查活动的进展,并及时解决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方案。
总结阶段:首先,我对所取得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去除那些明显失真的材料。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认真的汇总分析,并得出初步的结果。认真检查汇总结果,如果没有问题,根据这份材料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上交领导。
2、有领导要来单位参观电子设备,半个小时后就到,可是突然停电,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电。参观活动今天晚上就必须完成,你如何面对?
[李祖华解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我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全面冷静的思考、坚决果断的执行是解决这种突发事件所必需的。具体的工作,我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向电力部门了解停电的原因、什么时间会恢复供电。如果半小时内肯定能够恢复供电,一切问题随之也就迎刃而解。如果半小时内不能恢复供电,我会尽快寻找合适的备用电源。以便在领导来到时能够正常参观、视察。
其次,如果半小时内不能恢复供电,同时也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备用电源。我会将情况汇报领导,同时建议领导推迟一下参观的时间。如果能够推迟检查时间,我会与电力部门沟通,让他们尽快恢复我们这里的供电。同时,抓紧时间找可用的备用电源。
再次,如果所要参观的电子设备方便运输,我还可以与附近供电正常的相关单位联系,把电子设备运到供电正常的地方,让领导参观。
我认为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会保证领导的视察顺利完成。
3、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如果由你来制定一项制度,你会怎么做?
[李祖华解析]:邓小平同志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好的政策不仅可以鼓励好人做好事,而且还会限制坏人做坏事;而坏的政策不仅限制不了坏人,同时还会打击好人做好事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各项改革的过程中一定重视制度建设,多制定好政策,不制订坏政策。
一项好的政策可以惠及一大批人,因为它是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正在进行政治制度等多项重大改革,在这些改革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制度的作用、法律的作用,做到依法治国,摈弃人治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有序、高效、健康的进展下去,才不会使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各项建设,因为人事变动等一些因素而受重大影响。
如果由我来制定一项制度,首先我会组织专家做好调查、论证等工作,制定出来草案;然后把草案公布出去征求各方的意见,并做相应的修改;然后,公布、试行,同时广泛收集在执行中反馈回来的意见;最后,对制度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修改,拿出最终方案。
4、对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和公信度,你如何理解并给出你的建议?
[李祖华解析]: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度,我认为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各项变革的深入进展,社会对政府办公的各项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的需要也日益紧迫。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的政府职能转变,就是在做这样一种努力。而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有利于保证政府办公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公信度,从而也就有利于提高政府办公的效率。试想,如果政府办公的透明度太低,人民不理解政府的行为,政府的公信度势必会降低,政府的办公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受不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将很难贯彻。所以,我认为十七大的这种提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在提高政府透明度、增加政府公信度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有监督,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的意义才能彰显。从政府方面来说,在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度的同时,要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自身素质。这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根本所在。
5.你单位派你到基层调研,某媒体将你的个人意见发放出去,造成不好影响,你怎么处理?
[李祖华解析]: 如果单位派我到基层调研,某媒体将我的个人意见发放出去,造成不好影响。首先我要进行自我反思,反思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有没有“说了不应该说的话”,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如果有,这说明我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失职”,我会主动向上级领导承认错误,吸取教训,同时想办法消除影响。如果没有,则很有可能是媒体误解了我的原意,这时我会与有关媒体联系,澄清事实,希望他们能将事实“纠正”过来,消除不良影响。只有在确实造成重大影响,而对方又坚决不愿意改正的情况下,我会收集好有关的证据,向领导汇报,由单位出面寻求法律上的解决。
2.结合岗位谈诚信的意义,要你开展一个青年诚信研讨,你怎么开展?
相信大多数的考生在作答此题的时候,都会不痛不痒的举例说明诚信的意义。这样的回答对于考官来说实在是听得耳朵都磨出了茧子。我们来看下这个回答:
作答:古人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诚信对于国家税收部门的意义尤其重要。诚信税收与国家和每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是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它可以更好地保护诚信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享受到政府基于诚信纳税而提供的各种优惠和便利,感受到社会各界的信任和尊重;也使信誉差的纳税人感到压力,受到鞭策,从而增强诚信纳税意识。它可以进一步完善征管运行机制,实现日常征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增强税收检查的针对性,杜绝随意性,提高征管质效,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使诚信纳税人真正感受到政府服务社会、发展经济的诚心和决心,提升了政府的形象。它可以鞭策和激励信誉差的企业查找不足,改善管理,提高商誉,促进经济环境的优化。
先抛出与诚信相关的名言警句,立即就会引起考官的高度注意,然后简单解释一下,再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这样的作答对考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不但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博学,更是将后面的观点拉高了一个高度,也能吸引百无聊赖、昏昏欲睡的考官认真倾听你的论述,等待更多的惊喜。如果能够做到灵活运用,那么效果更佳。
2008年2月20日福建国税事业编
1.“德不孤,必有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测评要素】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思路】(1)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二五》。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即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2)在现实生活中,常会出现一种“羞于为善”的情况,有时候明知道是举手之劳,可却谁都不愿意先出头。而当我们很多时候做了好事时,可能旁边的人也会以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甚至会被人讥笑,被人认为是迂腐,甚至虚伪,从而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做一个好人会显得另类,会有孤独感压迫感。
(3)这句话虽然是孔子在2000多年前说的,但在今天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虽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不道德的事件被频繁曝光,但有道德的人仍是社会的主流。他们依然推动着整个社会向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有道德的人,在社会上也不会被孤立。事实上一旦有人先站出来,带头去做了好事,那么跟着做的人其实也会很多。因为,世界上总有许多“德”的“邻居”,只是未必就在你身边而已,又或许一直在你身边,但你却没有发现而已。我们坚信,做有德之人,一定会受到人民大众的尊重和爱戴。我国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人大人物”的评选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获选的人获选的最充分的理由就是他们是德行一致的人,他们的德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4)作为一名公务员,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做一个勤劳、正直、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我有幸能成为一名公务员,我一定会加强自己的修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廉洁奉公、依法执政,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服务。2007年1月29日北京海关面试真题
2.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天道酬勤不酬怨”这句话的理解。
【测评要素】综合分析能力
高校图书馆的文明阅览环境建设 篇7
关键词:图书馆,阅览环境,建设
图书馆是人们学习知识、积累文化素养的地方, 担负着为祖国培育人才的重任。“没有一流的图书馆, 就没有一流的大学”[1]。一个好的图书馆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览环境, 建成一个既具有学术研究氛围, 又具有文明人文环境的知识汇集场所。这不是在一个有形的建筑物上书写“图书馆”几个字就可解决的, 要靠加强图书馆文明阅览环境建设。对此, 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措施[2~5]。
本人曾在某国家研究院承担过档案管理工作, 该档案室还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室。现在学校图书馆工作多年, 对文明阅览室建设和管理方法有些切身感受和体会, 写点认识, 交流探讨。
1 图书馆物质环境建设
物质环境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二个部分。
(1) 外部环境——图书馆的选址。图书馆应选在比较安静的地方, 至少应该远离主干道等嘈杂路段, 远离噪音污染源, 以保证安静舒适的环境及良好的空气质量。在城市, 图书馆还宜设在交通便利, 离主干道不远的小巷内。如云南省图书馆就设立在市中心的一个小巷内, 从公交车站步行仅需10分钟。图书馆建设还应靠近城市主要文化区, 方便大部分有需求的人。例如, 每个大学都会设有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的选址不能过于偏僻。偏僻的地方, 图书馆的面积可能较大, 但去的人很少, 无法达到惠民的作用, 反而形成资源浪费。此外, 图书馆周围宜有良好的绿化, 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 内部环境——图书馆的内部布置。图书馆内采光必须充足。书架、桌椅的摆放要保持较大距离, 让读者有轻松舒适的心态, 过于局促和拥挤只会让人产生烦躁情绪。图书馆内的卫生问题要特别注意, 干净的环境会让人自我约束, 可让读者自发学会文明阅览。越干净的地方, 人们越不会乱扔东西。在公共物品上乱画, 图书馆的走廊墙壁挂上名人名言及生活百科, 可以增加图书馆的学术氛围。布置的优美与新鲜感可以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多来图书馆。例如, 通过在桌上简单摆放一盆绿色植物就可以达到这一要求。
图书馆内藏书, 除了要满足学术要求以外也要满足生活需求, 广纳各种类别的图书、刊物。图书内容要积极向上, 宣传正能量, 避免暴力阴暗面图书对读者的负面引导。还应积极建设电子阅览室, 跟上时代潮流。电子阅览室可以用有限的空间收纳大量图书, 避免空间浪费。当纸质书本数量多到一定程度, 有部分旧书就会从图书馆中移出, 导致文化流失。电子阅览模式给这些纸质图书腾出了更多空间。电子阅览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可以规避读者在图书上勾画, 减少了书本的磨损, 有利于文明阅览。
2 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
图书管理员的行为和服务态度是图书馆内的一道风向标。在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书库, 已经开始向服务业转型。图书馆管理员如今不仅是收集、整理、上架等工作, 还应时刻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投入到工作中。面对有困难的读者要面带笑容, 耐心回答读者的询问, 积极给予帮助。图书馆内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便民服务点, 提供小件和方便服务, 如针线包等。现在喜欢泡图书馆的不仅仅是年轻人, 很多老年人也成了图书馆的常客。随着科技发展, 很多查询设备的电子化, 给很多不会电脑的老年人带来了不便。图书馆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 教授老年人如何使用电脑。图书管理员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会形成图书馆特有的人文环境。图书管理员上班时应以身作则, 不穿高跟鞋, 手机静音, 不大声讲话, 不随手乱扔垃圾等。
图书管理员面对顾客询问时, 切忌不理不睬或表现不耐烦。恶劣态度的管理员, 会起到两种效应: (1) 让读者对该图书馆望而却步。我们通常说顾客是上帝, 但是很多顾客对于能否受到很好的服务是怀有忐忑的心情的, 如果遇到不好的服务很可能让他们不再光顾。 (2) 会让读者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可能故意将书架弄乱或在图书上乱画等, 使图书馆的阅览氛围受到破坏。
3 图书馆制度建设
通过观察, 图书馆经常出现如下一些不文明阅览行为。
(1) 高声肆意讲话、打电话。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图书馆有同学旁若无人的讲话。如与其它同学讨论作业, 讨论某场球赛, 甚至有的同学把图书馆当作谈恋爱的场所, 全然不理会图书馆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即使被周围人以不善眼光注视后也依然我行我素, 严重影响图书馆的学习氛围。
(2) 吃零食。很多同学喜欢在图书馆用早餐或者零食, 让整个图书馆飘散着一股葱油饼味道。有时出现嗑瓜子的声音, 干扰了他人的思维。当管理人员干涉的时候, 他们将食物收起, 但一旦管理人员离开, 他们又拿出来继续吃。
(3) 占座行为。这种行为多见于高校图书馆, 但在一般的省市图书馆也有发生。有的同学期末为了抢到位置, 常年放一本书在桌上, 即使在他有课不能来的上下午也不放过, 使其他同学无法利用该资源, 形成浪费。很多人经常在出去吃午餐的时候用书占着座位, 一占就是2小时。
(4) 在借阅图书上乱涂画。很多同学喜欢边看书边勾画, 这样是有利于自己的学习, 但却忽视了给别人带来的不便。短期内这些笔记可能会影响后来借阅者的学习, 毕竟每个人的学习思路并不相同。从长期来看, 这种行为会加大图书的折旧率, 对公共资源造成损坏。
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可以让读者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而营造一个文明阅览的大环境。一旦这样的总体氛围形成, 读者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举止提升到同样的高度,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图书馆要制定严格的制度, 来创造一种文明阅览环境。我想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措施。
(1) 建立一种类似信用存折的政策, 采取扣分与加分制度。当接收归还的图书时可以进行简略检查翻阅, 查看是否有明显的勾画痕迹, 如没有可以在他们的借书卡上加分, 反之则扣分。这种制度也可以应用在借书是否超过允许期限上。所获的积分越高, 享有的阅览权限越大, 如:可以增加可借阅图书数量, 增加借阅图书时间, 赠送电子阅览室阅览时间等。
(2) 建立管理员巡回制度。管理员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在所管辖范围内巡回, 对不文明阅览行为如讲话, 吃零食等进行警告提醒。提醒时要有笑容并使用文明语言如“请”、“打扰一下”、“您好”等。
(3) 建立职员考评政策。组长不定期去现场考察管理员的服务并进行记录, 但一个月至少应考察5次。上级领导依次考察下级员工, 每月统计汇总进行公告。在图书馆大厅可以设置一个版面, 让读者可以给他们最喜欢的图书管理员投票。可以设立“最乐于助人管理员”、“最美图书管理员”等称号。
4 结语
文明的言行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体现, 文明行为与文化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在图书馆内, 不能仅仅用规章来约束读者的行为, 应该通过物质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及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文明阅读环境, 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 让读者自觉形成文明的行为举止。
参考文献
[1]徐宁英.大学图书馆阅览室管理之我见[J].科教导刊, 2012 (16) .
[2]王连云.师生共建文明阅览室[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1 (3) .
[3]费晶, 马佳立.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榆林学院学报, 2012 (4) :71-73.
[4]刘亚立.阅览环境与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J].图书馆学刊, 2010 (3) :40-42.
建设文明城市发展环境 篇8
摘要:从生态学的概念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首先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解决的问题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做出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1—0011—03
一直以来,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高速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矛盾更是日益突出,并导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生态的破坏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构成重大威胁。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一观点。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生态文明,如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观
(一)生态环境观的思想渊源
1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生态学”这一概念是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首次提出的。生态学要求阻止毒化污染生物圈,反对核技术;要求阻止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发展良性的再生性生产,发展促进与环境相互依赖的技术,以从根本上保护人类的生存。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研究。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用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力量,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它被扭曲为掠夺自然和剥削人的毁灭性力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既推进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又制约着人们对自然的全面认识和合理利用。例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要想消灭因为资本主义的工业而带来的恶性循环,只有消灭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有可能。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还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掠夺落后国家资源等情况。同时,军备竞赛、新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失望至极。人们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难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直路。这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便应运而生。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新兴流派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派别较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具体观点比较一致的,主要有:
1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虽然延缓了经济危机,但是却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日趋膨胀,超过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并导致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资本主义社会所倡导的消费主义,诱使人们大量消费,这势必加重自然界的负担,污染了环境,消耗了大量资源,造成生态失衡,引起环境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和市场、消费不断扩张的“唯生产力论”是同生态合理性要求水火不相容的。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所谓“稳态”,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的长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的状态。这种“稳态”的经济模式既不损害生态系统,又能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既可防止异化和分裂人的存在的社会状态,又可防止不合理的过度生产和消费;既可彼此平等交往,又可同自然和谐一致。它强调保护自然和理智地使用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着想。
3生态危机已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左右了人们的消费,使其产生一种被强加的需要,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机,生态危机已取代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因为生态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更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4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否定生态殖民主义,批判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发达国家残酷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甚至还把其当作垃圾场,这种作法不能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是造成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二、可持续发展观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相互影响的结合体,也就是说,人类在发展中不仅追求经济效率,还应追求生态和谐及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辩论具有空前规模,但是世界仍然在按着不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经济问题。经济增长破坏了生态环境稳定的自然机制发展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生态危机又是造成经济效益下降、增长速度放慢、贫困增加、人的健康受损的长期趋势的原因。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类仍然停留在掠夺型经济的范围内,实际上不仅是在无偿地获得大自然的恩赐,而且是在不顾后果地破坏生物圈——人类生存的基础。
第二个是社会领域问题。现在的社会经济制度导致了20世纪文明同自然界的冲突。在20世纪最后10年间,穷人数量增加了5亿。每个国家中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全世界中穷国与富国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一切意味着,全球的社会经济制度不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三个是人口危机和贫穷问题。众所周知,现在富人的财富增多,穷人的孩子增多。日益加重的人口危机导致人均可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减少,经济危机加深,而贫穷则是导致生态恶化的根源,生态恶化则又加剧了贫穷。现代文明处于危机状态,其出路是向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方向转变。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各种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在有许多人都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念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一)中国的科学发展观
对于中国来说,当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历史进程中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转型,就是要建构起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2003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共中
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真正积极地生存方式应是基于自然整体及其对生态平衡尊重的可持续性,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要走向全面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就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念和中国的生态实际相结合,认真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及增长方式和消费结构。
1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环境的观念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精神文明。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基本要求,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教育,使全民认识到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引导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倡导绿色消费等,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科技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然而科技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又造成了资源供给的日益短缺与环境承载力的减退,而此两者也正是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我们要完成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而发展高水平的绿色科学技术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1)绿色科技的概念
绿色科技,就是在从事科学技术应用和创新时,要着眼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人的健康。它是一种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存共荣,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对生态环境没有损害的科学技术。
(2)我国发展绿色科技的对策
第一,各级政府要把绿色科技研究纳入到同级政府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优先项目,给予特殊扶持,为绿色科技的开发研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绿色科技的发展。
第二,加强区域与流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要加快工业污染防治与清洁生产、废物再生与资源化利用、生态恢复重建和水土保持、生物多样化保护、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城镇建设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以及开发引用、推广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大力引进及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科技成果。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方面,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举办绿色科技成果博览会、科技招商会,建立绿色科技项目交流市场,有效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绿色科技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实用技术,予以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的有关优惠政策。
第四,制定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标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借鉴国内外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产业标准,配合绿色产业优惠政策,推动绿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绿色技术是人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剂,它既为人类发展经济、协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能手段和技术手段,又能为人类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能手段。
【建设文明城市发展环境】推荐阅读:
环境建设生态文明06-20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06-12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10-03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08-31
城市建设的文明标语10-13
加强文明建设、促进和谐发展11-24
以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5-09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7-06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