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

2024-05-22

环境管理体系(共12篇)

环境管理体系 篇1

摘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组织规划、实施、检查、评审企业环境管理运作系统的规范性标准。目前, 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于钢铁行业的环境管理, 是钢铁企业评价环境风险、环境管理现状及所取得绩效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降低企业环境风险管控成本。因此, 规模较大的钢铁企业普遍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关键词:ISO14000,钢铁行业,环境管理

1 ISO14000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基础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 伴随着全球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导致许多地方环境恶化, 生态系统无法恢复。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 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直接支持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 针对污染源进行治理。相继出台了《人类环境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21世纪议程》等, 无一不体现着人类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1993年6月, 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 着手制订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此项标准既能统一国际标准又能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 不对贸易产生壁垒, 是所有有志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企业都可遵循、应遵循的国际标准。[1]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是否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则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周边居民对企业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关注, 在民众的密切关注之下政府对钢铁行业的管束越来越细。在企业内实行体系的系统管理也是势在必行。

2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主要内容

ISO14000系类环境管理标准集是近年来世界环境管理领域的最新经验与实践的总结, 包括环境管理体系 (EMS) 、环境审计 (EA) 、环境标志 (EL) 、生命周期评估 (LGA) 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其目的是指导各类组织 (企业、公司) 取得正确的环境行为。但不包括制定污染物试验方法标准、污染物及污水极限值标准及产品标准等。该标准不仅适用于制造业和加工业, 而且适用于建筑、运输、废弃物管理、维修及咨询等服务业。

ISO14000系列标准是为促进全球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制定的。它是通过一套环境管理的框架文件来加强组织 (公司、企业) 的环境意识、管理能力和保障措施, 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它目前是组织 (公司、企业) 自愿采用的标准, 是组织 (公司、企业) 的自觉行为。在我国是采取第三方独立认证来验证组织 (公司、企业) 对环境因素的管理是否达到改善环境绩效的目的, 满足相关方要求的同时, 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2]

3 钢铁行业内ISO14001推进现状

从全国平均单位面积人口来讲, 钢铁工业的环境负荷不能算大, 但已占中国产业污染排放中的较大份额。由于钢铁企业的厂址大都位于城市和其近郊, 所以区域环境负荷又相对较大。[3]

中国钢铁工业的在技术进步促进工艺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的同时,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管理层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依靠管理促进技术进步, 大幅度降低能耗, 改善环境, 生产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到目前为止, 全球已有不计其数的企业通过了认证, 面对这股汹涌的浪潮, 钢铁企业也作出了快速而积极的反应, 如宝钢、武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在第一时间开始筹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钢铁企业业已全部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宝钢股份在中国钢铁行业第一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012年, 宝钢股份提出了一套优先管理、分级管控、源头治理、系统应对的环境风险管控理念, 结合环境信息化及环境安全应急体系等的建设及完善, 力求从风险识别量化评价、分级管控落实措施、系统应对、有效监督、持续改进、报告制度等环节形成环保管理的PDCA循环。[4]

3010年, 宝钢股份宝钢旗下子公司南通宝钢于2006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强化环保管理区域责任制, 建立总部厂区域责任制;开展现场综合环境专项整治;构筑公司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经过多年的运行改善, 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各单位的管理职责更加清晰明确, 管理构架更加健全, 管理效果逐渐显现。在历年环保行为评级由黑色逐步转变为2012年的绿色, 厂内外环境明显好转, 社会效益显著。

4 ISO14001对钢铁企业的影响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是目前国际认可的唯一可供企业进行认证的环境管理体系, 防治环境污染和节约资源是该体系的重要思想精髓。企业可以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一方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增强环保意识, 防治环境污染, 积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十几年来ISO14000标准的推行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管理实践证明, 环境管理体系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有较大作用。

(1) 取得绿色通行证, 走向国际贸易

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资质是现代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ISO14000环境体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地的工业国家受到社会的环保压力, 不得不探求创新的改善方法, 希望能在环保表现方面不断改进, 以保持本身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5]

从另一角度来看,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在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的时候也普遍关注该产品生产全过程是不是环保的。显而易见, 这种由市场推动的环保压力肯定不断增加。所以企业要增大市场份额, 争取消费者, 也要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 领导重视, 全员环保意识提升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公司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方案, 为体系的推进提供所需的资源。要想体系运行顺畅有效必然要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 除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也是体系推进的一项基本原则。领导重视, 宣传到位, 员工必然也会引起重视, 通过体系的推进, 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从“要我环保”转变为“我要环保”, 现场员工从被动推进体系到积极主动推进体系的管理, 进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 法律法规解读, 利用政策得奖励

ISO14000系列标准要求企业将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承诺纳入公司的环境方针, 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 这就将环境守法行为变被动执行为主动遵守。通过每年对环境法律法规清单的更新和合规性评价, 对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的解读。环境法律、法规日趋严格, 企业实施ISO14001标准则能够及时获取这方面的信息, 并及时修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有效防止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 以避免可能受到的行政处罚。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保的重视, 法律法规中对环境保护的奖励力度也不断加大, 在现场环境改善的同时依据规章制度争取政府奖励, 减少企业的环境成本。同时通过深化环境管理, 增加了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沟通, 争取他们的支持, 协调政府职能与企业自主管理的关系。南通宝钢通过围绕节能减排政策做文章, 学习政府节能减排奖励政策, 吃透政策, 与政府多沟通, 争取政府奖励200多万元。

(4) 环境因素识别, 管控有针对性

企业在实施ISO14001标准时, 充分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因素, 通过制定各种管理文件和操作规程对污染源进行管理, 特别是把清洁生产的思想融合到管理体系中, 进行源头控制, 把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 较好地预防污染和控制污染。

ISO14000系列标准强调从加强环境管理入手, 充分考虑其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各个环节所包含的环境因素, 找出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 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 倾向性管理, 控制并降低其环境负面影响。

(5) 目标指标控制, 持续节能降耗

公司主要分水、气、声、渣几个专业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 在持续改进的宗旨下不断降低企业成本。通过目标方案的制定, 利用工艺改进、废物综合利用、加强节能管理、优化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等途径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节能降耗, 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超过实施ISO14000的成本。

目标管理为促使企业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与能源, 保证在最低消耗下完成其生产和活动过程, 为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废弃物产生与污染物排放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工具。

(6) 推进体系管理, 管理水平上台阶

实施体系认证有助于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ISO14001标准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标准, 企业通过实施该标准, 将对自身现有的环境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针对筛选出的重要环境因素, 建立各类各级文件加以控制, 从而在策划、实施、监控和评审这一动态的循环上升的过程 (PDCA) 中, 不断提高公司的环境管理水平。同时ISO14001标准的运行模式还可以借鉴到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ISO140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简介.http://www.6sq.net/arti-cle-47651-1.html

[2]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综述.http://www.51ldzx.co

[3]中国钢铁工业环境保护与节能现状及发展.http://info.glinfo.com/03/0124/00/38874421CFEE0109.html

[4]孙健梅何利萍.应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关注钢铁行业的环境问题.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2009年05期.

[5]钢铁企业环境保护制度探讨分析.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www.chinairn.com

[6]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环境管理体系 篇2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针对GB/T24001-2004 4.4.7条款常见的审核证据有哪些?

『说明』关于GB/T24001-2004标准条款的审核证据,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审核员培训教材对各个条款的讲解,后面附有审核时需要收集的证据。

答:1)组织充分识别和确定其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的证据

2)组织针对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制订的相应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以及其程序内容充分适宜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证据

3)定期评价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以及必要时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修订的证据

4)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时启用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的证据,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后对程序进行评审以及必要时进行更新的证据

5)可行时,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定期试验的证据

2、对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时,要得到哪些证据?

『说明』要得到:负责受审核区域的管理者针对不符合项实施纠正的证据;进行原因分析的证据;针对原因的纠正措施计划的证据;实施纠正措施计划的证据;组织内审员跟踪验证并报告验证结果的证据。

3、某铅酸蓄电池厂审核,在勘察现场时发现,企业污水总排口水流湍急,流量较大,审核员再接下来的审核中,应重点关注那些问题?这些问题与标准中那些条款有关?(2010.6.3)『说明』此类题型,需要关注具体的产品,产品不同,涉及的环境因素、法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铅酸电池的生产流程如下:纯铅--铅粉--和膏--(前面并列有基板的铸造)涂板--生板熟成/放置--化成--水洗--干燥--裁板--研磨--极板隔离板排列--办群焊接--入槽--中间检查--穿壁焊--封盖--端子焊接--气密测试--充氮气——封口——打码——包装。污水中涉及一类污染物质铅。这是问题的关键。另外,针对某个场所的审核思路,写到相关条款时,只需审核相关条款中与此场景相关的部分要求即可,不需要审核条款中的所有要求。简答题,可以写简单一点。『参考答案』

4.3.1要素:查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是否包括了含铅一类污染物废水的排放?

4.3.2要素:查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清单,是否包括了含铅废水排放标准的要求?% G/ d: b _, } 4.4.6要素:查该项目的三同时资料,了解污水产生排放量,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是否满足要求?查是否建立了含铅污水的处理规定等。

4.5.1要素:查废水排放监测测量的管理规定及监测结果,含铅废水是否在车间排放口采样并达标,查废水中其他污染物的排放监测结果。还可查4.5.3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或4.3.3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符合要求的证据。

四、阐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某城市工业区内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工艺为:

清洗除油→水清洗→磷化→水清洗→涂漆→水清洗→干燥→中涂→烘干→喷面漆→烘干3 U-_9 ~1 v9 u 清洗除油采用NAOH和合成洗涤剂,磷化使用磷酸锌、镍硝酸,涂底漆使用不含铅的水溶性涂料,中漆和面漆含甲苯、二甲苯,烘干采用热空气加热方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吸附处理后由30米高的排气筒排放;产生的废水排入汽车制造厂污水综合处理站处理达标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1)该涂漆车间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

(2)请给出喷漆废水的主要污染因子,评价污水处理方式的合规性。(3)与该生产过程有关的固体废弃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为什么?

2、举例说明对标准“4.5.2合规性评价”的符合有效性进行审核时,应取得哪些证据?(2009.6.3)参考答案:

先到主控部门了解合规性评价程序的策动是否满足标准4.5.2,抽查最近合规性评价的记录(如评价记录表、评价报告),了解合规性评价依据的环保法规和其他要按是否适当,各部门提交的合规性评价输出信息时对组织 的环境运行情况描述是否充分,例如第古文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污水排放监测报告;

再到相关部门,结合其他条款审核,验证监测记录其守法情况。例如污水处理厂部否保持正常运行的证据,查运行记录、污水监测记录、药品使用记录;到危险化学品仓库看现场管理是否定序、危险废弃物分类处理情况(处理记录、处置相关方案资质等)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6分,共30分)请对以下场景进行分析,写出不符合标准条款的编号及内容,并写出不符合事实。

1、审核时发现某公司内审时开具了不合格,查其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其纠正措施包含对生产工艺控制要求的修改,但查相应的作业指导书,该生产工艺的控制要求并未修改。4.5.3 组织应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

2、近似题意:对某企业进行审核时发现,该公司下个月即将投产一条新的加工生产线,查阅环境因素和评价记录得知是在2008年1月份填写的,此后前没有修改和补充,询问车间有关负责人,他说2009年1月份进行的新的生产线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

4.3.1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3、某公司2007年第一次审核时,共发现20个问题,其中车间审核3个时,发现15个问题目,办公室审核2小时,没有问题。到2008年第二次审核时,审核安排车间审核2小时,办公室审核3小时。

4.5.5组织应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方案,此时,应考虑到相关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往审核的结果。

4、5月18日在某服装厂审核,审核员注意到锅炉房的烟囱正冒着浓浓的黑烟,便问陪同的推进室主任关于烟气排放的达标情况。主任说,我们每个季度请市环保监测站监测一次,大部分都达标,偶尔有超标的现象。主任说针对黑烟问题,我们年初计划6月之前改造旧的除尘设备,但因为除了编写文件,还有其他工作要做,所以还没来得及去搞方案调研,准备这次审核结束后就马上去调研。

『说明』大部分同学的答案倾向4.5.3,4.3.3。题中,锅炉房的烟囱,监测结果又出现超标的情况,应该改进。改进的方式,可以采取纠正措施,也可以针对不达标的情况,制定管理方案,确保达标排放。此题意图应该是方案的制订与实施问题,所以建议判4.3.3。

『参考答案』

不符合标准4.3.3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其目标和指标的方案。

不符合事实:在锅炉房审核发现,锅炉的烟囱正冒着浓浓的黑烟,监测结果显示超标的现象。企业针对黑烟问题,年初计划6月之前改造旧的除尘设备,但没有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

5、在某公司一车间审核时,审核员询问负责消防的安全员,如果办公楼着火怎么办,安全员回答说逃生。

『说明』有两种说法,4.4.2和4.4.7。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题意吧。审核员问的话,可以表明正在审核的是关于火灾如何应急,属于4.4.7的范畴。安全员作为负责消防的管理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应急方法(只是逃生),所以建议判断在4.4.7。不一定要题中清楚表明没有建立应急程序才判4.4.7啊。

『参考答案』

不符合标准4.4.7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

不符合事实:在某公司一车间审核时,针对办公楼着火的应急与响应,负责消防的安全员,除了逃生没有其他应急和响应措施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14001:2004

目 录

1、范围 Scope--------------4

2、引用标准 Normative references------------------------4

3、术语和定义 Terms and definitions-------------------4

3.1 审核员 auditor-----4 3.2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5 3.3 纠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5 3.4 文件 document---5 3.5 环境 environment-5 3.6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 aspect------------5 3.7 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5

3.8 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5 3.9 环境目标 environmental policy------------------6 3.10 环境绩效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6 3.11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6 3.12 环境指标 environmental target----------------6 3.13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6 3.14 内部审核 internal audit------------------6 3.15 不符合 nonconformity----------------------6 3.16 组织 organization-6 3.17 预防措施 prevention action-------------------7 3.18 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7 3.19 程序 procedure-----------------------------7 3.20 记录 record---7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7 4.1 总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7 4.2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7 4.3 规划(策划)Planning-----------------------------8 4.3.1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s---------8 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legal and other requirements------------------------------8 4.3.3 目标, 指标和方案 Objectives, targets and programmes---------------------8 4.4 实施与运行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9 4.4.1 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 Resources, roles, responsibilities-------------------9 4.4.2 能力,意识与培训 Competence, training and awareness---------------------9 ` 4.4.3 信息交流 Communication--------------------9 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ocumentation--------10 4.4.5 文件控制 Control of documents-----------10 4.4.6 运行控制 Operation control----------------10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11 4.5 检查 Checking----11 4.5.1监测和测量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11 4.5.2 评估法规的符合性-----------------------11

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Nonconformity, corrective action and preventive action----------------11

4.5.4 记录控制Control of records--------------12 4.5.5 内部审核 Internal audit----------------12 4.6管理评审 Management review-----------------12

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要求和其他要求和重大环境影响信息,制定环境方针与目标。它适用于那些可为组织所控制,以及那些能为组织所影响的环境因素。但它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c)用以下方式向外界展示对本标准的符合性;

1)进行自我鉴定及自我声明,或

2)为组织具有利害的一方,如消费者,寻求符合性的确认 3)由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符合性寻求确认;

d)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 本标准中所有的要求都适用于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组织的环境方针、活动性质、产品和服务、地理位置及其运行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规范提供了提示性的指南。

2.引用标准

目前尚无引用标准。本条款的使用是为了与原ISO14001:1996版本一致。3.术语和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审核员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ISO9000:2000,3.9.9] 3.2持续改进

连续的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进。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3.3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而采取的行动。3.4 文件

信息及其承载的媒体。

注:媒体可以以纸张、磁性材料、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本,或他们的组合.[ISO9000:2000, 3.7.2] 3.5 环境 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全球系统。3.6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具有重大的环境影响。3.7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3.8 环境管理体系

整个管理体系中用于建立、实施其环境方针和管理其环境因素的部分.注1: 一个管理体系是一组内在相关的要素,用于建立方针、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注2: 一个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3.9 环境目标

组织规定的,与环境方针一致的,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3.10 环境绩效

可测量的、组织管理其环境因素的结果.注: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结果应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其他环境表现要求的进行测量。3.11 环境方针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表明的组织对其环境绩效的意图和方向。注:环境方针为提供了组织的行为框架及环境目标和指标建立的框架。3.12 环境指标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3.13 相关方

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3.14内部审核

系统化的、独立的、文件化的过程,以获得审核证据,客观评估组织对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注: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小型组织,独立性应表现出被审核活动与职责间的独立性。3.15不符合

未满足要求。[ISO9000:2000 3.6.2] 3.16 组织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3.17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符合的原因而采取的措施.3.18 污染预防

为避免、减少或控制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释放或排放,而独立或综合采用的各种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和能源,以减少负面的环境影响。

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消除或消减,过程更改,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和能源物质的替代、再用、再回收、再循环、再生及处理等。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3.19 程序

为进行某一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ISO9000:2000 3.4.5] 注:程序可以也可以不形成文件。3.20 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性文件。[3.7.6]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国际标准的要求建立、形成文件、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决定如何满足这些要求。

组织应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并形成文件。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针对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包括对遵守适用其环境因素的有关法律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c)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d)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e)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及以组织名义进行活动的人员; f)可为公众所获取。4.3 规划(策划)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a)用来确定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和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考虑那些计划中的,新的开发,新的或更改的活动与产和服务.b)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如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文件化,并保持更新。

组织应确保这些重要因素在建立、实施、保持其环境管理体系时加以考虑。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a)用来确定和获取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适用的法律,以及其它应遵守的要求 b)明确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环境因素;

组织应确保这些法律与其他要求在建立、实施和保持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加以考虑.4.3.3 目标和指标和方案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相关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目标与指标在可行时应予以量化,并与环境方针保持一致。包括对污染预防,符合适用组织的法律与其他要求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用以实现环境目标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管理方案应包括: a)规定相关职能和层次的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4.4 实施与运行

4.4.1 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

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包括改进的建议 4.4.2 能力、意识与培训

组织应确保其工作中可能带来组织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影响的人员,包括为其工作或代表其工作的所有人员,应具备能力。能力应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验。组织应保存有关记录。

组织应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组织应提供培训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并保存相关的记录。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程序使为其工作或代表其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 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c)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中的作用与职责; 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4.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决定是否与外界沟通其重要的环境因素,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果决定是需要外部沟通,组织应建立、实施与外部沟通的方法。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环境管理体系范围的描述;

c)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描述,及参考的相关文件; d)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由组织决定的为确保重大环境因素有效地策划、运行和控制过程所必须的文件,包括记录。4.4.5 文件控制

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应得到控制。记录是文件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件,应按4.5.4中的要求进行控制。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使: 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确保文件的适用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确保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运行所必须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发放; g)防止失效文件的误用,出于任何保存的目的而留存的文件应适当标识。4.4.6 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并策划与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并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情况,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

b)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

c)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已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包括合同方。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确定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及组织将如何响应这些事故和紧急情况。

组织应对实际的紧急情况和事故进行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负面环境影响。组织应定期评估,必要时修订其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测试上述程序。4.5 检查

4.5.1 监测和测量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程序应包括文件化相关的监测信息,包括环境绩效、适宜的运行和对目标指标的符合情况。

组织应确保使用得到校准或验证的监测和测量设备,设备应得到维护,并保存有关记录。

4.5.2 评估法规的符合性

4.5.2.1 为符合其遵守法规的承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定期评价期对适用法律法规符合性程序;

组织应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

4.5.2.2 组织应定期评估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组织可以与法规的符合性评价一起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

组织应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处理实际和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以下要求:

a)识别,纠正不符合,并减少其环境影响;

b)调查不符合,确定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其再次发生; c)评价需采取的措施以预防不符合,实施相关措施防止偶然发生; d)记录所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与该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4.5.4 记录控制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来证明对环境管理体系和本标准的符合性,及其所取得的结果。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保护、恢复、保留与处置记录。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4.5.5 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目的是: a)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2)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b)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审核方案的制定、实施与保持应立足于所涉及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审核程序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并规定:

——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的职责与要求 ——确定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选择审核员及实施审核过程应确保审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6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对环境管理体系的修订的需要,包括方针、目标与指标。应保存评审的记录。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内部审核的结果,对法规及其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评价的结果; b)与外部相关方沟通的情况,包括投诉; c)组织的环境绩效; d)目标与指标的实现程度; e)纠正与预防措施的状态; f)前次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法律与其他要求的发展; h)改进的建议;

环境管理体系 篇3

关键词:经济手段 大气污染 环境管理

0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加速转型的历史时期,经济持续增长,市场化改革程度加深,由此也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加大,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长。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随着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大气环境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面前日显僵化、缺乏效率。对此,国务院明确指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强,企业经营机制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因此,各级政府应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1 应用经济手段的必要性

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他提出将由工厂自由排放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以政府征税的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庇古税)而使其企业内部化的设想。一般认为,当某种手段可以影响污染者行为的成本与收益估算时,这种手段可称之为“经济”手段。具体表现为在污染者和公众之间出现财政支付转移或产生一个新的实际市场,如各种税收和收费、财政补贴、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等。

2 环境经济手段分类

2.1 OECD的分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环境经济手段应用指南》中曾经将环境经济手段分为3类:环境收费或税收、许可证制度和押金—退款制度。

2.2 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 按照环境经济手段的实施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所谓庇古手段是指侧重于通过“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来保护环境,如排污收费、税收、金融财政、押金制度等。所谓科斯手段是指侧重于通过“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来保护环境,如建立市场、明晰产权、排污权交易制度等。

2.3 曲格平等国内专家的分类 曲格平将世界各国应用在环境管理上的经济手段划分为7种,见表1。

3 使用情况介绍

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大气环境管理中应用的经济手段种类繁多,以下就一些常用手段分类介绍。

3.1 收费制度 西欧国家比较广泛地使用排污收费和使用者收费制度。德国于1904年在鲁尔重工业区率先实行了排污收费制度。波兰对火电厂排放的SO2实行总量收费,收费标准分段执行以区分达标和不达标的排放行为,体现了对企业达标排放的刺激作用和在达标的前提下继续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鼓励作用。

我国部分地区的火电厂,从1993年开始,按排放总量交纳SO2排污费。在我国2000年9月1日施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4条规定:“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根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制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 据此,我国正在继续完善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目前提出的改革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排污收费标准体系、排污费资金使用与管理政策等方面。

3.2 税收手段 几乎所有的OECD成员国都对含铅汽油征收消费税,或者对化石燃料征收碳税,并有丹麦等4个国家征收硫税。当然,OECD成员国征收硫税并不完全是控制SO2排放,也是为了增加税收。征收硫税又分为按SO2排放量和按燃料含硫量2种方式。就管理而言,前者要求复杂的监管体系,后者则简便得多,在燃料批发和销售过程中进行检测和征收就可以了。目前我国在“两控区”征收的SO2排污费,已接近为一种污染附加税。

3.3 建立市场 建立市场主要包括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排污权)和环境股票等。美国最早在火电厂SO2污染控制中应用排污权交易,在西欧目前只有德国实行排污权交易。美国1990年的《清洁大气法》修正案提出了“酸雨计划”,同时确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SO2排污权交易。美国的实践表明污染权交易比超标罚款更易保证排污总量目标的实现。1993年,我国国家环保局选择了太原市等6个城市进行大气排污交易试点工作,要求新企业投资治理老企业,也就是“以新带老”。

结果表明,SO2排污交易试点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排污量的买卖都是在政府部门的参与下进行的,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易市场。如太原市的有关实施办法规定:一切新增、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新增或超过许可排污量的,均实行环境补偿,缴纳大气环境补偿费。企业之间的排污权交易变成了企业向政府购买排污权。

3.4 金融、财政手段 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包括各类贷款、拨款、环境基金、专项基金等,如全球环境基金。1999年末全球环境基金就为我国提供了961.7万美元的赠款。在英国,大气特别保护区内的燃料更换与设备改造,国家大多给予一定的补贴。如在伦敦,凡是把燃煤改为天然气(或煤气)或改用电的,国家补贴70%的改造费用。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1995年颁发24号文件,要求所有建设项目贷款申请必须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规定。银行在审批项目上有了否决权。然而,由于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这项很好的环境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却并不理想。

3.5 责任补偿 1973年6月,日本颁布《公害健康危害补偿法》,通过法律手段对受害者进行认定,并需补偿。我国最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62条规定:“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4 经济手段在我国大气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现阶段,我国在运用经济刺激手段保护大气环境的实践中,主要遇到以下3个问题:

4.1 政府环保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能力欠缺,公众对市场运行机制、环境经济手段不熟悉。

4.2 市场发育不健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刺激功能不强。

4.3 具体制度设计中的问题。以环境税为例,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征收体系过于繁琐,缺乏有效的监测与评价,征收未能与实际排污直接联系,刺激功能不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面对大气环境的严峻压力,在大气环境管理中积极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已是势在必行。这不仅能够有效引导企业和公众的生产、消费行为,促进企事业单位防治大气污染,而且能减少环保行政管理的复杂性,筹得公共环保基金,形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体制。

5 建议

5.1 面向市场经济,今后我国要继续运用和强化经济手段来保护、改善大气环境。

5.2 我国已初步改革了收费制度,今后要继续完善收费标准、属性、资金使用和管理政策。

5.3 从我国目前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和企业实际情况来看,实施税收、金融、财政等经济手段以扶持环境无害产业和环保产业非常必要。今后要逐步引入污染税或环境税,可以考虑把一部分排污费改为在原料和产品环节征收污染附加税。

5.4 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区域,可逐步开展排污权交易。目前可以提倡在邻近的、情况类似的企业或新老企业之间实行联合治污。

参考文献:

[1]OECD.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9.

[2]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43~96.

环境管理体系 篇4

(一)环境质量成本的内容。环境质量成本管理思想是根据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零缺陷的目标,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坏视为环境质量的缺陷,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进,以此来减少甚至消除环境质量缺陷,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过程。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本分类思想,可以将环境成本按性质分为以下几类:环境保护成本,指为预防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有破坏性的废弃物的产生而执行的作业所带来的成本;环境检测成本,是由于检测企业的产品或其他作业是否符合相应的环境标准而执行的作业带来的成本;环境内部失败成本,是指污染和废弃物已产生但尚未排放到环境中而执行的作业带来的成本;环境外部失败成本,指由于污染或废弃物已经排放到环境中后所实施的作业成本。上述四项成本的总和即为环境质量总成本,当其为最小值时即意味着企业达到了环境质量的最优水平。

(二)环境质量成本模型。借助质量成本原理,可以建立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以帮助企业实现全面环境质量成本管理。为此,可将环境质量成本分为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两大类。符合性成本是指符合严格环境业绩标准的成本,如环境保护、检测成本;非符合性成本则指企业违反环境标准所支付的成本,如内部和外部失败成本。在一定条件下,符合性成本随着质量水平的上升而增加,非符合性成本随着质量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环境质量成本管理要求将环境质量成本控制在最低,则需通过增加符合性成本支出,提高环境质量,从而减少非符合性成本支出来实现。当达到最优环境质量水平后,通过改进技术和方法减少污染,还可以促使符合性成本下降,从而使非符合性成本也随之下降,最终实现环境成本的总体下降和环境业绩的不断改善。

要达到恰当的环境成本管理程度,从理论上讲,只要企业通过对积累、记录的历年实际发生的四类环境成本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即可找出各类环境成本之间以及环境成本与环境成本管理程度之间所存在的客观规律,找出影响环境成本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从而使环境成本管理人员对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所把握,并确定适宜的管理水平。然而事实上,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符合性成本支出不足,而非支出过度,从而导致环境内、外部失败成本增加,尤其是环境外部失败成本的增加,将大大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并破坏企业的形象、声誉。因此,可以通过对环境质量成本尤其是非符合性环境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核算、分析与评价,促进环境质量管理的改进,从而使环境质量得到提高甚至达到对环境的零破坏(与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零缺陷相类似)的目标。

二、基于环境质量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

基于以上思路,笔者尝试立足于内部管理会计,构建企业提高自身环境竞争能力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七大要素,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能够通过不断的循环改进过程,达到优化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

(一)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要素的内容。

1.环境成本管理组织职责和目标确定。应按照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要求,通过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领导者职责、权限的有效分配和控制以及部门间的协调分工,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环境成本管理。同时,制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及分目标。总体目标应制定为以最优的环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而通过对企业目前实际环境成本支出的分析,可以制定出本期的具体目标或改进目标。要注意的是,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不应该反映简单的增加与减少问题,而应该反映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2.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通过对环境成本的范围和具体内容进行界定、确认,并使之量化,可以为进一步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环境成本源的归集和分配。为了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措施的高效性,企业应在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的同时,尽快找到影响企业环境的具体因素,即环境成本源。可结合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环境影响评估法等划分影响企业内、外环境的作业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为了使环境成本的归集真实地反映各作业中心应承担的环境成本,必须先对各作业中心对环境成本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形成相应的环境成本分配指标。然后将确认和计量后的环境成本归集、分配到各作业中心,形成各作业中心基于环境成本性质分类的环境成本明细。同时,在企业的财务和成本会计核算中也要确认相应的环境资产、负债、成本等。

4.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为清晰地反映企业的总体环境成本分布状况,需要在环境成本作业明细的基础上进一步汇总成本信息,形成面向整个企业层面的环境成本报告。同时,也要将环境成本要素融入现行会计报告,并对外进行披露,以满足各方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5.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企业决策层可以通过基于环境成本性质的环境成本报告,分析环境成本效益。通过细化到作业层面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能够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最终制定出环境质量改进方案,并迅速明确到重点落实改进方案的作业中心。同时,通过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揭示的环境失败成本产生的原因,并作为进行环境成本作业中心数据归集以及目标改进的依据。

6.环境质量改进。各作业中心应根据组织所制定的改进方案实施具体的改进措施,这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组织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整个实施计划进行严格控制。

7.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考核与评价。应对照计划要求,通过检测企业环境排放以及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来检查验证改进计划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改进成果并形成标准,以供日后实施。对于继续存在的问题,应进入下一次改进循环,同时作为决策部门进一步制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进行企业战略决策的依据。同时,为了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应对各相关环境成本作业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并实施奖惩,从而提高企业各部门和员工主动参与环境质量改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有效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离不开科学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环境成本管理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方法。

1.环境影响评估法。该方法是对一种产品、一种作业加工或一种作业活动给环境施加的影响作全面的评价和估算。大多数情况下,环境负面影响的减少往往与环境成本的降低和产品质量的改进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可帮助环境成本管理人员完善管理方案、明确环境成本管理的重点。它的运用可以揭示产品的环境性能,辅助改进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流程。环境影响评估人员要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现状、生产运行情况、废物产生量与治理程度等进行调查、分析、评估,指出环境成本管理措施的优点与不足,并进行利弊分类,形成结论与建议。对于有利的方面,评估其可持续性;对不利的方面,评估其可改进性、可完善性,明确环境成本管理周期中影响环境的重大因素,提供管理依据。

2.作业成本法。该方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算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和分配环境成本时,可以根据能够获得的数据以及可利用的资源情况,将企业有关环境的支出划分为几个作业成本库,并确定相应的成本动因,然后通过成本动因将环境作业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去。根据上述将环境成本按性质分类,可列出引发每一种类型成本的作业成本。各作业中心编制了基于环境成本性质的环境成本明细单后,可以进一步汇总成本信息,形成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报告,以明确企业将来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重点和方向。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篇5

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司、政府机关,无论是它们的结合体或部份(以下统称为组织),无论是何种文化背景和所有制性质,无论它们处于何种环境表现水平和环境管理水平,都可按ISO14001标准的规范要求实施适用于组织自身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为EMS),EMS是个动态的,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建立程序与其运作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遵循著名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循环理论(简称PDCA循环),通常可分解为如下六个阶段和过程。

一、领导决策与准备:EMS是组织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对于组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EMS的建立与实施需要投入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因此,必须首先得到最高管理者(层)的明确承诺和支持。最高管理者应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授权其负责建立和维护体系,并向其汇报体系情况。组织应组建一支精干的EMS工作组,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在通过国际标准、环境知识、环境法律等培训后,即可着手建立体系。

二、初始环境评审:初始环境评审是组织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EMS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管理者代表和工作组应精心策划和实施评审,充分调动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作用,广泛收集信息资源,编制评审报告。初始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明确组织应遵守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对组织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价,确定改进的需求和可能性;

(2)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明确组织产品、活动和服务中可以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作为改进和控制的对象;

(3)收集、分析和评审组织现有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制度、职责、程序、惯例等信息资源和文件,与ISO14001标准要求对照,确认有益合理成份,以作为EMS的基础。(4)对以前的环境条件和市场信息进行分析评审,以避免环境风险,争取竞争优势。

三、体系策划与设计:依据评审结论,结合组织战略和实力,组织应进行如下策划活动:

(1)由最高管理者制定和签署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明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承诺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应指明总体环境目标指标的架构;

(2)制定尽可能量化和分层次的环境目标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的承诺,考虑重要环境因素、法律法规要求、技术和财务自行性及相关方的要求;

(3)制定确保目标指标实现的环境管理方案,明确职责、时限和方法措施;

(4)建立和明确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责权限。

四、EMS文件编制:与质量管理体系相似,EMS遵循如下思路,“写出组织要做的,做组织所写的,记组织已做的”。管理者代表应领导和策划EMS文件的编写过程。应充分利用初始环境评审的结论,对现有体系及其文件进行彻底的清理,取其有用合理成份(包括ISO9000体系中相关文件的采用),将无用文件予以失效处置。组织可采用ISO10013标准推荐的模式编制EMS文件。EMS文件可分为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报告记录四个层次。除了满足 ISO14001标准要求,EMS应保障文件的适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以及文件间及不同活动和职责间的接口关系。通常手册和程序文件由EMS工作组草似,第三层次的作业文件由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编制。各类文件有必要经过文件使用者的充分评审,甚至让使用者代表参予编写过程。

五、EMS试运行:EMS试运行与正常运行无本质区别,均应按EMS文件去实施,并记录运行结果。所不同的是,EMS刚建立时需改进的问题相对较多,应通过体系自身运作完。EMS文件一旦编制完成,

(1)最高管理者应亲自启动EMS,各层次管理者应策划各部门的EMS运作;

(2)对各层次的EMS文件使用者实施分层次的EMS文件培训;

(3)对ISO14001EMS实施全面运作;

(4)对于急于实施第三方认证的组织,应加强动作力度,以便有充分证据证实实施EMS的成效。

六、EMS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EMS经过一段时期试运行,管理者代表应组织培训合格的内审员实施内部审核。内审应按标准要求有计划地、程序化文件化地进行。应审核EMS文件的完整性、一致性、与ISO14001标准的符合性,审核环境管理活动是否满足EMS文件有关计划安排和标准要求,审核EMS是否得到正确实施和保护,审核结果应形成文件并报送最高管理者。此后,最高管理者应组织中层管理者对内审结果、目标指标完成情况、EMS改进的可能性和需要等进行评审,以确保EMS持续适用,充分和有效。

至此,EMS已完成一轮PDCA循环。组织在实施改善的同时,EMS进入了新一轮循环。打算进行认证的组织此时便可委托认证机构实施第三方认证审核了。

初 始 环 境 评 审

初始环境评审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初始评审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体系的成效,因此必须抓住下述实施要点,一是使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执行我国的法律法规相结合;二是通过评审识别并评价出组织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三是使环境管理体系与组织现有的管理制度能有机地结合,这些都是在初始环境评审中应该解决的问题。经过二年的实践,初步解决了这些问题。

初始环境评审是一个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是组织对其本身的环境行为及所有与环境相关的管理活动的全面的、综合的调查与分析的过程。只有做好了初始环境评审,才能够使企业针对自身的环境状况建立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所以初始环境评审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内容。

初始环境评审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组织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评价本组织的环境行为;

2、识别本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并根据法规的要求和组织本身的价值观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

3、评价组织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其与ISO14001标准的差距。

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组织只有认真做好了初始环境评审,才能正确地策划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具体来说才能根据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和法律、法规的符合程度最终确定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才能确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使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够真正通过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取得环境绩效。有的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到初始环境评审和体系策划在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因而忽视了这一工作,只把编写体系文件作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结果写了很多文件却不明确自己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管理哪些内容,如何进行管理。这样做是不符合ISO14001标准的要求的。

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体系策划,而体系策划的基础就是初始环境评审。所以认真做好初始环境评审是一个组织成功地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

初始环境评审不同于组织在项目开发建设阶段所做的环境影响评价,它具有更广泛的内容。下面就针对初始环境评审的三项主要内容,分别论述其具体要求。

一、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评价

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评价是初始环境评审的三项基本内容之一,这项工作应包括下列几项内容:

(1)收集并识别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收集并整理本组织评价法规符合性所必需的原始资料及图纸;

(3)调查收集本组织与环境法规符合性相关的资料及数据;

(4)评价本组织对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符合程度。

下面分别列出每项内容所应做的基本工作。

1、法律法规的收集与识别

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收集与识别的范围,应包括本组织的全部活动、产品与服务。有的组织,特别是生产型的企业往往只收集了生产活动及其污染物排放方面的法规,而忽略了企业其他方面的法规和要求。这里应特别强调:

(1)要包括组织的全部活动,例如:生产活动、物资的管理,设备、动力的运行,行政管理、生活后勤方面的活动等;

(2)要包括产品方面的有关环境的法规,不同的行业对其生产企业的产品一般都制订了严格的法规或标准,其中很多是与环境相关的,例如冰箱及其他家电行业中对其能耗及噪声方面的标准,组织要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收集这些标准以评价本企业产品对法规的符合性。

(3)要注意收集有关环境的其他要求,这里包括一些地方政府颁发的各种管理制度,也包括本系统上级公司或集团公司提出的各项要求。通过法律、法规的收集与识别,应完成下列资料:

(1)与本组织活动及服务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2)与本组织产品环境影响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3)环境法规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部门对应表。

2、收集并整理必需的原始资料

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来说这里应包括下列基础资料: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项目竣工验收报告(三同时验收报告)

(3)污水管网分布图

(4)各废气排气筒位置分布图等

这些基础资料作为评价法规的符合性是必需的原始资料,对于非生产型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

3、调查、收集与环境法规符合性相关的资料

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应收集调查下列资料:

(1)化学品年消耗量统计表;

(2)危险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存储位置图及防护设施;

(3)各有害废气排放口排放浓度和总量表;

(4)有害废气无组织排放总量表;

(5)各废水排放口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表;

(6)有害固体废物的处置情况一览表;

(7)超标排污费、环境处罚费缴纳情况;

(8)环境事故情况调查表;

(9)环境表彰情况调查表;

(10)产品环境性能表。

以上资料应组织专门小组,在初始环境评审中整理齐备,作为评价法规及标准符合性的资料。

4、评价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符合程度

在完成上述三项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法规和标准的要求,逐项分析本企业的实际水平,做出下列评价结论,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策划的基本依据。

(1)各种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总量与标准的符合性;

(2)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的评价;

(3)产品环境性能与标准的符合性。

上述评价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组织应选派具备上述专业技能的人员参加评价,以保证评价的工作质量。

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1、概述

在ISO14001标准中的4.3.1中规定:“组织应建立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1)首先应该强调识别环境因素的范围,应包括活动、产品或服务。对于一般生产型的企业而言,活动和产品与服务一般均应作为识别的范围;而对于非生产型企业由于不生产产品,所以识别的范围可能仅限于活动和服务。

(2)另外还要注意标准中提出了组织要确定“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所谓能够控制,即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管理手段能够对这类因素加以控制的,一般限于组织所管理的范围之内的环境因素;而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则要超出组织本身的范围,即包括合同方或供贷方的重要环境因素。这里要注意不是指相关方所有的环境因素,而是指重要环境因素。这一点在ISO14001标准的4.4.6中也给出了明确界定,即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组织所使用的产品中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例如:汽车配套件中的蓄电池常存在酸液泄漏等问题,工厂常用的空气压缩机存在着运行噪声和效率问题。对于组织所使用的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常见的有:建筑施工服务、运输服务、有害废物处理方面的服务;以及为组织提供配套件制造或协作加工的服务,例如印制版制造、电镀、喷漆等,在上述这些服务活动中也常存在重要环境因素。

(3)标准中所指的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一般可理解包括:在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以及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我们识别环境因素时,往往比较重视在正常状态现存的环境因素,而对异常或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也就是潜在的环境因素重视不够。潜在的环境因素是导致环境事故或安全事故的原因,在初始环境评审时要特别予以重视。

(4)关于环境影响的几个方面除应考虑到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外,还要考虑到对废物的管理,对土地的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以及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对一些生产型企业而言,在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时,对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应该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必要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重要问题(也可称为重要环境因素)加以管理和改进。

2、对于组织在活动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介绍这方面的文章已经比较多了,本文不再重复,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识别的范围要覆盖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的环境因素。例如:

(1)组织各类产品的生产活动,包括:材料准备,加工制造,装配、调试,包装、厂内运输,仓储等。

(2)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生产、供应、销售、

工艺。

(3)组织的各项生产辅助活动:设备维修,动力供应,厂区绿化及运输等。

(4)组织的生活管理活动:总务、食堂、医务室等领域的活动。

对于不同的领域可采用不同的识别方法,但常用的环境因素识别方法有:过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而评价重要环境因素的方法常用的有专家判断法,等标污染负荷法等。

3、对于异常或紧急状态下重要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在部分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往往对这类环境因素识别的不够充分,有的只是列出了火灾。而在4.4.7的程序中也只是列出了对火灾的预防及处理程序。其实在一个生产型的企业中,存在的异常或紧急状态的类别是很多的。例如:

(1)易燃材料(化学品、油类、LPG)的火灾陷患;

(2)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泄漏;

(3)易爆化学品的爆炸隐患;

(4)高压容器的破裂(锅炉、液压系统、LPG);

(5)重要生产设施事故;

(6)重要环保设施事故。

为了能科学地分析、评价紧急状态的危险程度及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需要在初始环境评审时,调查下列的基础资料,如:

(1)各种化学品的品种及年用量;

(2)各种化学品的最高存储量及存储位置;

(3)各种化学品的物质安全性能表(MSDS)。

对于上述各类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要逐项列出其所处位置,关键特性及监测手段,出现问题后的危害程度,紧急状态的预防措施(包括硬件及软件)等,在今后建立体系文件时应分别制定管理程序。

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1、概述

在ISO14001标准中的4.3.1中规定:“组织应建立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1)首先应该强调识别环境因素的范围,应包括活动、产品或服务。对于一般生产型的企业而言,活动和产品与服务一般均应作为识别的范围;而对于非生产型企业由于不生产产品,所以识别的范围可能仅限于活动和服务。

(2)另外还要注意标准中提出了组织要确定“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所谓能够控制,即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管理手段能够对这类因素加以控制的,一般限于组织所管理的范围之内的环境因素;而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则要超出组织本身的范围,即包括合同方或供贷方的重要环境因素。这里要注意不是指相关方所有的环境因素,而是指重要环境因素。这一点在ISO14001标准的4.4.6中也给出了明确界定,即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组织所使用的产品中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例如:汽车配套件中的蓄电池常存在酸液泄漏等问题,工厂常用的空气压缩机存在着运行噪声和效率问题。对于组织所使用的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常见的有:建筑施工服务、运输服务、有害废物处理方面的服务;以及为组织提供配套件制造或协作加工的服务,例如印制版制造、电镀、喷漆等,在上述这些服务活动中也常存在重要环境因素。

(3)标准中所指的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一般可理解包括:在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以及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我们识别环境因素时,往往比较重视在正常状态现存的环境因素,而对异常或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也就是潜在的环境因素重视不够。潜在的环境因素是导致环境事故或安全事故的原因,在初始环境评审时要特别予以重视。

(4)关于环境影响的几个方面除应考虑到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外,还要考虑到对废物的管理,对土地的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以及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对一些生产型企业而言,在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时,对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应该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必要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重要问题(也可称为重要环境因素)加以管理和改进。

2、对于组织在活动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介绍这方面的文章已经比较多了,本文不再重复,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识别的范围要覆盖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的环境因素。例如:

(1)组织各类产品的生产活动,包括:材料准备,加工制造,装配、调试,包装、厂内运输,仓储等。

(2)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生产、供应、销售、工艺。

(3)组织的各项生产辅助活动:设备维修,动力供应,厂区绿化及运输等。

(4)组织的生活管理活动:总务、食堂、医务室等领域的活动。

对于不同的领域可采用不同的识别方法,但常用的环境因素识别方法有:过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而评价重要环境因素的方法常用的有专家判断法,等标污染负荷法等。

3、对于异常或紧急状态下重要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在部分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往往对这类环境因素识别的不够充分,有的只是列出了火灾。而在4.4.7的程序中也只是列出了对火灾的预防及处理程序。其实在一个生产型的企业中,存在的异常或紧急状态的类别是很多的。例如:

(1)易燃材料(化学品、油类、LPG)的火灾陷患;

(2)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泄漏;

(3)易爆化学品的爆炸隐患;

(4)高压容器的破裂(锅炉、液压系统、LPG);

(5)重要生产设施事故;

(6)重要环保设施事故。

为了能科学地分析、评价紧急状态的危险程度及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需要在初始环境评审时,调查下列的基础资料,如:

(1)各种化学品的品种及年用量;

(2)各种化学品的最高存储量及存储位置;

(3)各种化学品的物质安全性能表(MSDS)。

对于上述各类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要逐项列出其所处位置,关键特性及监测手段,出现问题后的危害程度,紧急状态的预防措施(包括硬件及软件)等,在今后建立体系文件时应分别制定管理程序。

4、对于能源和资源方面环境因素识别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很多企业都意识到需要把节能降耗列入到环境方针及目标指标中,但是有的企业却没有具体的管理程序或管理内容,因而往往只是一句口号,很难取得成效。

要想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取得节能、降耗的成果,必需在初始环境评审阶段对本组织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做认真的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者也称为重要环境因素)然后针对问题列出改进的目标指标和措施计划(环境管理方案)以及管理程序。

(1)能源消耗的调查和分析

能源消耗方面需要调查和分析的范围很广,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而言一般应包括:电力、水、燃油、煤、蒸汽、煤气、液化石油气等。

调查分析的内容应包括:

(a) 历年的消耗量;

(b)平均每个产品(或每万元产值)的消耗量;

(c) 与同行业消耗水平的对比;

(d) 主要耗能设备清单(及耗能值);

(e) 主要耗能设备的负荷率或利用率(例如:空调设备、空压机、大功率加热设备及其他大型设备)。

在此基础上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所列出的数据和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找出主要问题(重要环境因素)列入环境管理体系的目标指标或制定相应的管理程序,加以改进或管理。

(2)资源(材料)消耗的调查与分析

资源(材料)消耗的调查与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a) 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的历年用量及平均每台产品的消耗量;

(b) 主要原材料的利用率以及与同行业的比较;

(c) 各主要工序的废品损失;

(d) 非正常消耗的统计及分析,包括:

(1) 计划、采购不当造成的材料锈蚀及过期;

(2) 运输、存储不当造成的损失;

(3) 生产调度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

(4) 落后的工艺和设备造成的材料浪费。

(e) 废物

(1) 各种废物的年产出量及报废价值;

(2) 减量化及资源化的可能性;

(3) 处理、处置的方法及对环境的危害。

同样在调查清上述内容后,也要组织有关的管理人员和专家对以上各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把本组织在管理上、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列为重要环境因素及目标指标或制定相应的管理程序,并通过体系的实施加以解决。

5、对于产品环境影响的调查与评价

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一般都需要对其产品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与分析。有的产品中存在的环境影响是很明显。例如:汽车的尾气排放及油耗等。一般而言工业和民用产品在使用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序的环境影响,民用产品中例如空调、冰箱、洗衣机、复印机等都存在能源、噪声、效率等方面的与环境相关的因素。对于工业产品(例如:生产设备)在使用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则可能会更大。

因此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应该对组织的产品中的环境影响(或者称为环境性能)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查的内容应该包括下列三方面:

(1)产品制造中环境影响,包括:

(a) 原材料的消耗量及与同行业的比较;

(b) 能源的消耗量及与同行业的比较。

(2)产品使用中的环境影响,包括:

(a) 能源消耗量及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b) 对环境的影响(废物排放、噪声等)以及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c) 工作效率(对加工设备而言)。

(3)产品报废后的再生利用,包括:

(a) 产品报废后的可分解性;

(b) 报废零部件的再生利用率。

从保护环境、节省自然资源的观点出发,应该使产品设计人员在进行新产品设计时注意下列几方面的问题:

(1)提倡开发长寿命、高效率和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需要。一个产品如果使用寿命长,使用中工作效率高就意味着节少了资源;同样如果消耗基本同样的资源制造出的产品,功能多也意味着节省了资源。

(2)提倡开发设计小型化、轻量化的新产品,同样这也是节省自然资源的需要。

(3)在产品设计中提倡采用无害化的工艺技术,并简化制造工艺。这样会减少制造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节省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4)在产品设计中提倡使用无毒、无害的材料,同样这也会减少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很多环境污染问题。是实施污染预防的重要措施。

(5)要提倡开发设计在运行中省能源、低污染的产品。

(6)在产品开发设计中要考虑在产品寿命终了时,废弃后的零部件再资源化的问题。

以上这些原则应该作为评价产品环境因素的基准,找出与同行业、同类产品的差距。如果经营上需要技术上可行,应列为重要环境因素和目标指标,纳入体系的管理,使其尽快改进。

三、评价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其与ISO14001标准的差距。

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少数企业没有注意与原有管理制度相结合的问题。把所有原有的管理制度,包括那些多年行之有效的制度扔在一边。为了 ISO14001的认证建立了一套完全新的管理文件,而老的制度又在那里实施。造成了管理上的脱节,也就是常说的“二张皮”现象,因而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

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应充分考虑与企业现行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的问题,把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纳入体系中来。如果原有的制度不够完善,可以在建立体系过程中,加以修改或补充使其符合ISO14001的要求。把这些原有的文件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新文件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这一点在ISO14004标准中已经说明,在ISO14004中的 4.3.2.2中指出:“为了有效地管理环境事务,对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设计或修订,应与现行管理体系要素有效的协调,并一体化。”为了实现环境管理体系与原有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的要求,组织应充分理解ISO14001中各要素的每项要求,并按照这些要求衡量一下原有的管理文件,对不足的部分加以补充,通常可以与原有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主要有下列一些要素。

(1)环境方针:应充分考虑组织原来的经营方针的有关要求。

(2)组织机构与职责:应尽量与组织原有的机构一致。

(3)培训:应与组织原有的培训工作管理制度相结合,并补充新的要求。

(4)信息交流:应与组织原有的信息交流与情况通报制度结合考虑制定新的文件。

(5)文件控制:应与组织原有的文件管理制度结合。

(6)运行控制:这里面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产品设计、工艺管理,设备、能源管理,物资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大量的现场作业管理制度,凡是与ISO14001标准要求相关的均应纳入体系中来。

(7)应急准备与响应:组织原有的一些防范性的管理文件如火灾预防、事故预防等,应在建立体系中充分吸纳。

(8)监测测量:同样这里面所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应与组织原有的监测体系,工作检查制度相结合。

(9)不符合纠正与预防:应充分调查组织原有的一些检查、考核和奖励制度的内容。

以上仅仅是常见的一部分内容。总之组织在进行初始环境评审时,应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把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原有管理制度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在建立体系文件时充分考虑原有文件的内容,使新旧管理制度实现一体化。

四、关于初始环境评审的组织与实施

1、初始环境评审既然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组织就应该抽调专门的力量,并花足够的精力来完成,由于初始环境评审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所以绝不能只靠几位环保人员来做。应该从各职能部门中抽调有经验的人员,分别组织专门的工作小组,完成下列各方面的调查与分析评价工作。例如:

(一)法律、法规的收集与识别:可由环保、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部门抽专人完成;

(二)产品中的环境因素:由设计、工艺、销售服务、质量等部门完成;

(三)生产活动中的环境因素:由工艺、制造、运输、销售、环保等部门完成;

(四)管理活动中的环境因素:由各管理部门(计划、基建、供应、环保、行政)完成;

(五)能源方面的环境因素:由动力、设备、财务等部门完成;

(六)资源方面的环境因素:由供应、计划、工艺、财务等部门完成;

(七)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由动力、设备、仓库、安全、环保等部门完成。

2、关于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方法

由于初始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产品、活动和服务的各个方面,因此所适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一些资料上介绍了一些基本方法,组织都可以灵活地采用。下面列出一些方法及所适用的初始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内容。

识别环境因素的几种方法的应用

(1)物料衡量法:

a. 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

b. 原材料的利用率

(2)产品生命周期法:产品的环境因素分析

(3)问卷调查法:

a. 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的识别

b. 管理工作中环境因素的识别

(4)过程分析法:

a. 生产过程中环境因素的识别

b. 物流过程中的环境因素的识别

(5)水平对比法:

a. 产品环境性能的比较分析(同行业)

b. 能源消耗的比较分析(同行业)

c. 资源消耗的比较分析(同行业)

(6)纵向对比法:能源、资源消耗的比较与分析

(7)查阅文件记录法:

a. 分析过去异常事件

b. 分析与环境有关的监测数据

(8)专家咨询法:专门性技术问题

关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应该针对不同的环境因素类别,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属于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应该依据国家或地方颁布的排放标准,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或打分法;属于能源、资源消耗方面的可根据企业自己的经营要求和管理重点来评价;关于产品本身的环境因素,组织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确定哪些为重要因素,并纳入环境管理体系加以控制和改进。

结 束 语

以上我们论述了初始环境评审的内容与要求,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通过初始环境评审后,我们可以查清下列内容:

(1)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从而为确定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提供了原始依据,这其中包括:

(a)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评价结果;

(b) 组织的产品中有关环境影响方面的性能指标及在同行业中的水平;

(c) 组织的能源、资源利用方面的水平及主要问题。

(2)组织原有管理制度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之间的共同部分和差距,为体系策划提供了原始依据。

所以说,做好初始环境评审是一个组织成功地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

法律法规

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以及其它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理解:要求的目的是要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建立一个程序,使国家或地方的法律、规定、标准以及组织应遵守的各种要求都能及时地、有序地传达到组织中,使其能迅速了解自己应当遵守什么,并保持对法律要求的跟踪性活动。例如:使组织的行为始终能置于法律要求的约束之下。

应当说ISO14001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组织必须承诺符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并确保遵守与保持。

其它要求是指法律法规标准以外的国家或地方环境保护要求,如:总质量控制指标,八项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定,重要区域的特殊排放规定等。

法律法规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中的作用

一个组织必须通过建立和实施ISO14001标准,对其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动态的系统化的管理,才能更好地确保其环境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将来也能持续满足有关的法律和本组织制定的环境方针的要求。随着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我国的实施和逐步推广,人们对这一标准的作用和实施的意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

作为一个管理工具标准,一方面,其本身除了要求在环境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并未提出对环境行为的绝对要求;而另一方面,本标准的建立和实施的目的又绝不仅限于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尽管如此,应该说,满足并持续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仍然是建立和实施 ISO14001标准体系所要追求的一个自始至终的最基本的目标。

因此,法律法规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是不容怀疑的,也是为大家所共识的。然而,在对不同企业的咨询和审核工作中发现,不少的企业和人员对于法律法规在体系建立和实施中的具体作用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希望以下对此问题的探讨能够对大家建立和完善体系以及提高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法律法规在体系建立和实施中的具体作用

通过对ISO14001标准的学习以及在咨询和审核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我认为其作用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为组织环境方针的制定提供帮助

为了确保环境方针更好地适合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组织必须通过掌握和了解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并根据其具体内容在环境方针中对某些方面做出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承诺。如对一个冰箱制造厂,其方针的承诺必须考虑到关于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和国家关于ODS物质使用的替代方案,对处在水污染重点控制区域的企业则应重点考虑国家和地方对水污染防治有关法律法规和总量控制要求,并在方针中加以体现,对处在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的企业来说,则应重点考虑大气方面的污染防治的承诺,而对于矿业企业则应重点从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考虑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并作出适当的承诺。

2、为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环境因素是指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由于组织的环境因素的存在和作用造成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然而由于所有环境构成要素中除了人之外,其余的通常情况下均不能自己表达其意愿,而法律法规是根据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而制定的,所以法律法规就必然成了环境的利益代言人。因此一个组织在考虑其环境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时,可以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作为其主要依据。同样,法律法规和标准中已针对不同污染问题的危害程度规定了不同的管理要求或控制排放标准,因此,也必然成为一个组织考虑不同环境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从而评价其重要环境因素的重要依据。

3、为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个组织在对自己所要控制的重点环境问题寻找对策确定方案时,除了考虑技术条件,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虑法律法规的要求。设定的目标和指标以及达到目标指标的时间进度等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充分考虑到满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编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依据

在编制运行控制程序时应在程序中规定运行标准。运行标准除了保证运行与活动的正常进行所需的技术参数条件之外,还包括了有关的环境控制和排放指标。运行标准除了量化的指标要求,还包括定性的管理要求。因此一个组织在编制水、气、噪声等控制程序时要明确达到的环境控制指标,在编制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时应考虑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对分类收集处置废弃物的要求及对危险废物分类处置和管理上的特殊要求,油类化学品管理程序则要考虑到化学品管理条例中对化学品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和废液回收及处置等的定性的管理要求,而在新、扩、改建项目环境管理程序中则应全面考虑到相关法律中对有关手续办理的管理要求,如环评报批、环保“三同时”验收及审批、排污费用的交纳、排污申报登记及排污许可证的办理、环保设施异常或停止使用时的申报等。

在编制相关要素的管理程序中也应考虑到法律法规的要求,如在编制信息交流程序时对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交流内容可能包括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进度,污染物处置及排放情况,环保设施的暂停使用、停用及改造的情况,污染事故的发生原因、产生的影响及处理情况等,对这些重要的外部信息交流,均应保留有关记录,以便将来适当时机作为证明组织环境行为合法性的重要证据,

在编制紧急准备与反应程序中,应考虑在发生重大环境事故时必须及时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它政府部门报告情况以便政府各有关部门也能够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减少和消除污染事故造成的不利影响,既减少对社会的损失也减少企业本身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关于污染事故的处理与报告这本身也是法律法规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无论是在编制手册、要素管理程序、运控控制程序,还是编写具体的作业操作规程时,均应考虑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定量控制指标和定性的管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律法规的要求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环境行为的合法性。

5、评价组织环境行为对法律法规遵循情况的依据

ISO14001标准关于监测与测量要素中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对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定期定性和定量地全面评价本组织的污染物排放和有关的管理活动遵循法律法规的符合性程度,以便进一步采取对策措施。

6、是环境管理体系评审和审核的准则之一

虽然组织建立实施和申请认证注册的是ISO14001标准,但是一个组织建立体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保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在审核过程必须借助有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对组织的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同时,根据ISO14001标准要求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所编制的体系文件也是具体指导本组织环境管理活动的更直接的内部依据,因此审核的依据和准则必然包括 ISO14001标准、适用本组织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以及本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三个方面。无论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环境管理评审还是进行注册认证的第三方外部审核,都必须把法律法规作为审核和评审的重要内容和准则。

二、建立合适的程序和途径,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既然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在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占据如此重要地位,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那么建立并保持合适的程序,确定可行的方式和途径,规定有关的部门和人员去获取和识别适用于本组织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于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ISO14001标准4.3.2 法规与其他要求这一要素的要求。

中国的环保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经过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宪法和刑法中的有关环保方面的规范,环境保护法,水、气、噪声、固废等污染防治法以及海洋、草原、森林、土地、矿产、渔业等自然资源保护法,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发布的环保规章、条例、办法以及地方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条例、规章等。为配合法律法规的执行,国家和地方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此外国家和行业部门还出了一些环保政策和产业规范,体现了环保的要求和发展的趋势。另外,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环保交流与合作,签订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议定书等。

所有以上这些方面都是从中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律与要求的范围,组织可以通过各级环保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专业出版社、环境报刊等多种途径获取。需要补充强调的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环保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对组织所作出的一些行政性的规范文件如立项批复、环评批复、设计批复以及“ 三同时”验收批复等,其中的内容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是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定要求,因此企业在建立体系时应特别给予关注,作为识别的内容并在体系运行中加以实施。

在此还有必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还可能需要掌握产品销售国有关的环保法律和要求,如关于化学品原材料使用、产品包装材料的使用以及产品中的有关环保指标的规定等。因为从贸易角度来看,虽然通过ISO14001标准的认证,有助于打破非关税贸易避垒,但其本身只是保证环保成本的内在化从而保证市场的公平合理竞争,并不能排斥市场对产品本身制定一些环境指标的限制要求。因此通过适当的渠道,及时掌握和获取市场所在地关于对产品本身的一些环保指标的现行要求或发展趋势,并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来加以考虑、实施和满足,以保证产品的顺利出口和销售,这一点对于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三、搞好法律法规的传达和学习,保证法律法规作用的实现

明白了法律法规在体系建立和实施中的重要意义和具体作用,并且通过适当的渠道获取和识别了适合本组织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到此并不意味工作的结束,虽然标准 4.3.2条款本身并未提出更多的规定,但绝不能机械地孤立地看待标准的条款要求,应该全面系统有机地理解环境管理体系不同要素之间的分工与联系。为了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体系中的作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还需要根据组织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搞好相关法律法规的传达工作

这里所说的传达不仅仅指适用法律法规清单的编制及传达,更重要的是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传达。有些企业在体系建立和实施中缺乏后者的工作,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对法律法规具体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当然,这也并不要求把所有的适用法律法规内容分发到所有部门,在实施中可以考虑进行重要内容的摘编和分发,还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内容的不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分发到主要的相关部门。

2、组织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

组织在建立和实施培训教育程序时应包括对法律法规的培训内容。和其他的培训一样,这方面的培训也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程度的培训。可以对主要人员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和日常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各部门也可以各自组织内部学习培训。总之,要通过学习培训,保证对相应法规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满足运行实施的需要。

3、把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纳入到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中去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编制体系文件时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在对适用法规与要求的识别获取和传达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把有关的定量控制指标和定性管理要求纳入体系文件中,这样就可以通过日常体系文件的执行达到对法律法规要求的执行。

4、搞好环保法律意识的日常宣传

环保意识、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对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内容的宣传教育也必然是一项长期的日常工作。组织可以采用板报、广播、刊物和知识比赛等多种形式,结合ISO14001其他工作的开展进行环保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逐步树立和增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不断提高贯彻执行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自觉性,保证体系更加有效地运行。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内容:

1.环境方针的适用性及宣传贯彻情况。方针的适用性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适用于本企业的环境法律法规要求、相关方的愿望和要求、公司的产品/活动/服务的变化、科技发展、市场导向、吸取的环境教训等;

2.环境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及方案的实施情况,并考虑目标-指标的适用性以及与环境方针的协调性。在目标指标完成后,要对照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源头控制、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的思想制定新的一轮目标指标;

3.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评价;

4.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修订情况;… 内审实施情况与内审结果: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领域。

5.相关方的要求。通过管理评审,综合评价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与有效性,并以预防污染、持续改进的思想来综合考虑体系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以不断地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提高企业环境行为。

6.环境管理体系内审的结果.

环境方针

环境方针 (environrnental policy)

定义:组织对其全部环境表现(行为)的意图与原则的声明,它为组织的行为及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框架。

标准: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并传达到全体员工;

f. 可为公众所获取。

环境方针是一个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总的指导方向和行动原则,也反映最高管理者对环境行为的一个总承诺,可以说它是组织关于加强管理,改进环境表现的态度和行动的声明书。环境方针是环境管理体系原则和宗旨的描述。

环境方针体现了一个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总方向和基本承诺,在预防污染、持续改进以及符合法律法规方面均有具体明确的框架,所以确定环境方针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体系的所有步骤与环节均是为了使企业实现自己承诺的总方针而设。企业应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污染预防战略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来制定本企业的环境方针,制定了即应遵守,并需要通过建立一个环境管理体系来保证其真正实施。应当说,环境方针是一个组织在环境领域一切活动的驱动力,对组织的未来方向有着深远的经营含义。它与企业总体经营战略融为一体,也与其它方针(如: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等)相一致。环境方针一旦公布就要根据方针来判断组织的环境行为,而且决定着环境指标和环境方案。

环境方针应由最高管理者制定,组织的环境方针应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早期阶段就着手进行,近早形成,以指导环境目标、指标的建立,推动体系实施,在体系建立过程的其它活动中获得反馈,并要经过组织上下的认同。

环境方针的制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遵守环境法律、法规。 环境问题是生产、 经营活动中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为目标、 指标的建立和评审提供一个框架。必须体现对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承诺。必须充分考虑组织的产品、 活动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

企业环境方针例子

1.海尔电冰箱系统环境方针

海尔电冰箱系统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大负面影响,并不断改善自身环境行为。本冰箱系统承诺:

遵守各项有关环境保护的成文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

电冰箱系统最高管理者每年组织环境管理相关高层管理人员评审本系统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并使其不断提高。

对员工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提高其环境意识,建立环境职责,自觉改进、预防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产品的全过程中努力节能降耗,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

对产生环境影响的活动作出及时反应,并对可能产生环境负面影响的活动作出预防。

为全球臭氧层的改善继续作出贡献。

该环境方针系经冰箱电工本部部长批准的。

该环境方针可公开获得,并保证传达到全体员工。

2.康柏公司的环境方针

康柏公司承诺以与环境协调的方式,以保护我们企业运作所在社会的环境的方式进行经营。我们确信企业在经营中必须与分供方、政府、社会以及产业界组织密切合作,努力保护环境。

康柏公司努力培育与员工和公众进行开放的对话,不断地参与并对环境事务作出反应, 康柏公司努力将有效的环境实践结合进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康柏公司将会不断地制订和实施相应的计划和项目,以使公司达到或高于国家、省(州)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我们将持续地制订实施鉴别和管理环境问题的长期计划,尽管这些问题现阶段法规尚未涉及。

公司的核心小组已经清楚地划定了环境项目的目标和职责,此外每一个员工根据环境程序都有其具体职责,并积极参与到了我们的环境项目和委员会中。

我们的目标是以安全和对环境保护有利的方式从事经营。我们通过商业策划,通过创新工艺控制、实施主动的环保项目和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将对环境的考虑加入我们的产品,通过所有员工的努力以及团队方式的运作,康柏公司将会持续评价我们的产品设计、原材料使用、循环利用和处理技术,来减少我们的化学品使用、废物产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管理方案

标准要求: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 规定组织的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就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订,以确保环境管理与该项目相适应。

理解要点:环境管理方案就是制定每个有关职能和层次为实现环境目标、指标应具有的职责及达标时间表,以使环境方针得以付诸实践。 它包括: ①规定每一有关职能机构在实现目标和指标中的责任。 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环境管理方案是针对项目、产品、工艺等制定的管理专项活动内容,有助于约束、规范和改进组织的环境行为。特别是它将负责落实到人,并把时间表确定下来,因此它是环境管理体系中“规划”与“实施”的承上启下性环节。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审是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体系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建立并保持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方案与程序,以验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保持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符合环境工作的预定安排,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并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组织可参考认证机构监督审核的时间合理地安排年度内审计划。内审应能覆盖认证注册范围内的全部部门和ISO14001的全部要素,对于在体系中有重要环境职责的部门应安排重点审核。环境管理者代表应任命审核组长在计划的内审日期按照企业的内审程序组织内审员实施内审,内审员应能不仅仅发现体系文件执行方面的问题,更应从方针-环境因素-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一致性、目标-指标的进展与完成状况、新增环境因素的及时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更新、新增法律法规的获取与传达、监控程序的执行及发现不符合的纠正情况等方面努力发现体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较高角度审核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的适用性与有效性。环境管理者代表要充分重视内审开具的不符合报告,分析不符合项在ISO14001要素中及在部门的分布特点及严重程度,掌握体系的整体运行情况并发现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提交管理评审。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组织应以书面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

a. 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b. 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理解要点: 文件化是环境管理体系的特点之一,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可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所有程序和规定在文件中固定下来;

②有助于组织活动的长期一致性和连贯性;

③有助于员工对全部体系的了解并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责任;

④一份完整的管理文件可以做为体系审核评审和认证的基本证据;

⑤可以展示本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全貌。

在各类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的实际运用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写你想做的,做你所写的,记录下来你所做的”,不难看出这三方面都包含了写和记的内容,那么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如何发挥写和记的作用呢?在ISO14001标准中,涉及两个专门的条款,即4.4.4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和4.5.3记录,它们便体现了环境管理体系的文件化。

概况地讲就是将环境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方针、策划、实施、检查和纠正以及管理评审等17个要素形成文件,阐明其内在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文件的体系,并提供相关文件的路径。

标准4.5.3记录条款包括记录和记录的管理两方面内容,我们这里讨论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主要涉及前者的内容。记录为环境管理体系连续运行提供了证据。

环境管理体系的文件化使环境管理体系这一工具从无形到有形,它是建立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组织达到预期的环境行为、评价和改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必不可少的依据和见证,可以说体系的建立工作首先是以文件的形式被固定下来,体系文件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体系实施的效果,而且文件化又为体系的运行和维护提供了见证和依据。

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介绍一下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形式,结构和功能。

文件的形式包括书面和电子两种形式,书面的形式较为多见,所谓“白纸黑字”,不受设施的限制。随着管理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组织已逐步转向无纸化办公,在组织内部实行文件的网络化管理,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且利于对文件的控制。

文件的结构是许多组织关注的问题,ISO14001标准本身并未规定体系文件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它应依据组织的规模和环境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来定,在进行文件编写的时候,首先就应确定体系文件的结构,即体系文件是如何设置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层次和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许多企业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之前已建立了质量体系,那么将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纳入企业质量体系或全面管理体系文件中,是不是可以呢?标准中并没有反对我们这样做,这样也确实存在一定的优点,可保持企业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结构化,保证文件管理的统一,确保职责的明确并减少重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我国整体环境管理水平又比较低,为了便于管理、重点突出和方便内部和外部审核,我们建议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初期形成独立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体系文件的结构可以参照ISO9000族的有关标准,将其分为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四级。

组织可以依据其规模,管理职能设置以及环境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来确定适合其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

例如对于一个小型企业,职能设置相对简单,环境因素较少且环境管理工作复杂程度不高,即可根据需要将手册和程序文件合并或将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合并,这样可以更加方便管理,而对于大型的企业集团,例如虽是集中一贯制管理,但部门庞大机构设置繁杂,或集团下设多个分公司并谋求统一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可以设置多级结构,例如程序文件便可分为公司一级和部门一级,在这方面已通过认证的宝钢集团、科龙集团、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化设置的每一层次均应发挥其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环境管理手册是用来阐明组织的环境方针,提供重大环境因素、目标指标方案、适用法律法规,明确环境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简要描述17个体系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高度概况,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指南及纲领,使得体系保持相对稳定性。将其提供给中高层管理者可以明确体系概貌、各部门的职责及相互关系,以便统一分工及协调管理;将其用于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可以使审核人员抓住体系的要旨和脉络;手册还为体系文件提供总体的指南及索引;部分企业也将手册提供给相关方,向社会宣传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及业绩。

程序文件应包含环境管理体系中一个逻辑上相对独立的内容,可以是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个要素(如信息交流程序)或要素中的一个部分(如环境因素识别程序)或几个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相互关联的一组活动(如废弃物管理程序),为其规定控制要点,使体系中该方面的活动处于程序化、文件化的受控状态,这就避免了由于缺乏文件化管理而造成的经验主义,偶然得失,使得要做的工作具体而明确,程序文件可以看作是企业内部强制执行的法规性文件,程序文件是手册的支持性文件。

作业指导书侧重于对操作性岗位或某一局部活动的规定,可以分为管理操作式和岗位工艺流程分解式,它是对程序文件的展开、补充及细化,一个程序文件可以有若干个作业指导书来支持。

记录为环境管理体系提供见证性和可追溯性。

以上各级文件应给出相应下级文件的路径来,比如手册应给出程序文件的路径,程序文件应给出相应作业指导书的路径,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可以分别给出记录的路径。

环境管理体系的文件化在体系的建立、运行和保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组织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之初即对文件编写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体系运行和维护阶段不断完善文件以适应变化的条件并履行持续改进的承诺,同时记录下来体系实施和运行的重要信息,为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依据和见证。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定义: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对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加以考虑。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环境因素识别必须覆盖整个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及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环境因素的评价应从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它环境要求、商业价值、出现的频率、影响范围、社区的敏感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分析环境因素和评价其环境影响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步:选择活动或过程(如:生产工艺、产品使用与服务、原辅材料采购、设备更新)

第二步:识别其中的环境因素(污染排放状况、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对社区的影响)

第三步:确定环境影响

第四步:确定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

环境因素的分析一般应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未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状态)、对多种类型环境领域影响,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自然景观、社区还击、资源利用等。

当环境法律、 法规和本厂工艺发生变化或新建项目时,必须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

环境因素是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款,是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输入。环境因素识别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体系的充分性和适宜性,因此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中就应充分体现污染预防的思想。以下三点是组织在识别环境因素中需要重视的:

1、标准要求组织应当识别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目前,很多组织都把重点放在活动中的因素识别,强调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水、气、声、渣的产生,而往往忽视了对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识别,而这恰恰是污染预防的重要体现。例如:某厂生产热水器,除识别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以外,还要对自身产品的环境因素加以识别。热水器在使用过程中要耗水、耗气或耗电,如何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进行考虑节能降耗,如何调节一定的燃烧比,使燃烧热效率最高,而废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浓度降低,如何考虑包装材料的使用,包装体积的设计等等。在售后服务中,如何满足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安全安装、废气排放最少、报废零件及产品的回收利用、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等等。可见只有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全面识别,才能体现全过程污染控制,才能体现污染预防的思想。

2、资源能源问题。资源能源的消耗,及不合理使用也是组织在识别环境因素中应充分重视的问题。应将组织的用水、用电、用气、用纸、用油等等作为环境因素加以考虑,同时也要考虑到原材料的合理化采购,降低库存时间和周转时间,控制不良品率以及报废部件、产品的回收和利用。这都将对企业的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也是污染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时态/状态问题:在环境因素的识别过程中,组织还应当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即过去、现在、将来,正常、异常和紧急。这是因为不同时态、状态下环境因素是不同的,控制方式也是不同的。只有全面考虑,才能做到“防止”、“减少”、“控制”。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环境因素特别是重要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筑基础,体系的其它管理要素都是围绕它们而开展管理活动的。《ISO/IEC 62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导则》及“中国国家EMS认证机构认可制度”中都将环境因素列为四个需要重点审核的要素之一。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要素。

另一方面,在建立EMS时如何有效、充分地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在实施审核时如何审查组织在这方面的成效,是EMS工作中最困难的任务之一,也是疑问最多、最难把握的地方。现就EMS实际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几个疑难点的处理方法进行如下探讨:

1 环境因素识别的充分性

许多公司在识别、评价环境

因素时能够比较全面地考虑污染物排放,而在考虑源头避免或减少污染物产生方面相对薄弱。ISO14001标准核心特点之一是污染预防思想,即在产品、活动、服务各方面及全过程中要避免、减少及控制环境影响,要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去考虑环境因素。为此,在设计程序、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时,应考虑产品及其包装设计、工艺设计、原材料选用、能源资源消耗、运输仓储、有毒有害化学品使用、固体及液体废弃物管理、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排放、产品使用、服务及废弃等环节中可能产生有害或有益环境影响的因素。充分领会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的思想以及工艺过程分析法的思路,对全面识别环境因素是极有帮助的。

2 异常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

某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但由于环保设备齐全先进,控制手段得力,各种污染物最终均远低于适用排放标准得到排放。因此,EMS工作人员认为这方面不存在重要环境因素。

这里存在误区。ISO14001标准“环境因素”定义及“4.3.1环境因素”条款中均要求确定现实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即应充分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运行状态下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针对上述案例,在制定及实施相关程序时可考虑将正常状态下低于排放标准的污染物排放作为一般环境因素,但同时必须考虑环保设备发生故障时、定期维修时、人为失误时、生产过程中超量产生污染物时等异常或紧急状态下可能产生的严重环境影响。最简单的方式是对进入环保装置之前或生产装备排放口的污染物排放状态进行重要性评价。以上所述适用于对可用强度、浓度、总量、速率、数量等方式实施限制的环境因素的评价,如污水排放、废气排放、噪声等。

无论对于生产装置口还是环保装置口,应分别对具体污染因子进行评价。

3 废弃物・能源・有毒有害化学品等方面的重要环境因素

废弃物(或使用能源的装置或有毒有害化学品)在任何一个企业里一般都是种类繁多,在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时,是分别逐一进行,还是作为一个问题统一提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若从有效实施环境管理出发,可做如下考虑:

废弃物管理

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全面具体地明确各种废弃物;

有关废弃物处置、废弃物防治的法规不象污水噪声大气防治法规对污染物有量的限制,在某种意义上,随意处置100kg或100吨废弃物并无本质区别。鉴此,一般地可将废弃物处置定义为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具体实施控制时则必须将它们合理分类分别合法处置。

关于废弃物削减,宜对各类废弃物产生量实施重要性评价,可将大于等于某一数值的废弃物产生定义为重要环境因素, 并对它们实施改善和日常控制。

能源管理

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全面具体地确定各类消耗能源的设施、装备及活动。

将“能源消耗”整体地定义为重要环境因素,并实施日常管理和控制。

同时对各种装置的单台或单类的能源消耗进行重要性评价,将“大于等于某一数值的装置的能源消耗”定义为重要环境因素。

资源、材料消耗可与能源消耗同样对待。

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全面具体地明确使用的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

定义“有毒有害化学品的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可能的火灾、水灾、泄露事故等紧急状况”为重要环境因素,制定应急方案和日常管理程序。

对各种物品的使用量进行评价,定义“大于等于某数值的有毒有害化学品使用”为重要环境因素,考虑替代或削减使用量的改善方案。

“含臭氧层破坏物质(ODS物质)如哈龙1211灭火器、R12等为制冷剂的空调系统、含多氯联苯变压器等的使用”均应定义为重要环境因素,加强装置维护管理,并着手研究和寻找替代。

目标和指标

定义:

环境目标 environmental objective

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环境指标 enviromental target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表现(行为)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标准要求: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文件。

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并包括对预防污染的承诺。

理解要点: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重大环境因素考虑技术可行的能力,财政经营情况,相关方的要求等诸多因素来设立有关层次和环境目标和指标,使环境方针与目标、指标一起形成组织在实施环境管理行动中具有联系的目标体系。

环境目标是一个组织在确认了自身的环境方针后,在规划自己的行动时确定的环境绩效的总体目的。

确定目标时应考虑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以及初始评审的结果。

环境指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以便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这些目标。

目 标 指 标

降低资源消耗

培训、意识与能力

标准要求:

组织应确定培训的需求。应要求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都经过相应的培训。

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使处于每一有关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

a. 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 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c. 他们在执行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d. 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应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工作经验,从而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

理解要点:由于每个企业(包括各类组织)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同,企业管理水平,对环境管理体系的理解

也是千差万别。而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工作,每个成员都将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必须开展组织内的培训。通过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人员层次,建

立培训程序和提供必要物质条件完成这一环节。应当指出培训不是一次性的,必须根据持续改进,提高水平,减少失误的需求建立一套培训的制度。

培训的层次和对象应依据培训内容不同而分别进行,显然一个在生产线上做具体岗位操作的工厂与高级经理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任务和应培训的内容是大相径庭的。

ISO14004提供了下述类型的环境培训:

培训类型 培训对象 目 的

提高对环境管理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高级管理者 取得对组织环境方针的承诺和协调一致

提高总体环境意识 全体员工 取得对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承诺,培养个人责任感

提高技能 承担环境职责的员工 改进组织中具体部门(如运行、研究与开发、工程)的环境绩效

遵守法规 全体员工(其活动可能影响守法的员工) 确保培训的法规和内部要求得到满足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程序

一、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在ISO1401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程序的标准中,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定义。即“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一个系统化和文件化的验证过程,包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委托方。”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判定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进而决定是否给予该组织认证注册的一个重要步骤。

所以环境管理体系审核首先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审核证据必须真实可靠;其次审核工作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审核内容应应覆盖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十七个要素;最后审核中各个步骤的工作内容都需形成文件,以保持可追塑性。例如,文件审核要有审核报告、现场审核要有检查清单、现场审核要做详细的记录等。

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程序和要求

根据ISO14011标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可分成四个阶段:

启动审核阶段:在接受委托方的审核申请后,如认证机构确认受审核方符合实施审核的基本条件,即可安排人员去受审核方进行初访,以了解受审核方的规模、性质、特点及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并共同确定审核范围,进而双方签订审核合同。启动审核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文件预审。包括对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以及必要的环境背景资料文件的审核。

审核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在认证机构内部完成的。其中包括制定审核计划,组成审核组并对审核组成员的工作进行分工,编制现场审核用的工作文件等。这里面工作量最大的是编制现场检查清单,审核人员要在仔细阅读受审核方的环境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的基础上,列出现场审核中对各部门的检查内容。

实施现场审核阶段:根据ISO14011标准在这一阶段的工作程序又可分为四部分。

(1)首次会议:审核组长要向受审核方的管理层人员介绍审核组成员,要共同确认审核范围、审核准则和审核进度等。

(2)收集审核证据:审核组成员需到企业的各有关部门和生产现场去,通过交谈、现场观察和查阅文件、记录等方式收集审核证据以便判定受审核方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审核准则。现场审核原则上采用抽样方式进行,但为了保证审核工作的质量,审核组在现场审核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现场审核应覆盖ISO14001标准中的17个要素,包括与最高管理者座谈环境方针及管理评审的贯彻、实施情况,检查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具体执行情况,各级机构与干部职责的履行情况以及其他各项主要程序文件的实施情况。

要对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作业点进行审核,(包括显在的和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作业点),在这些作业点要与负责人和操作工人交谈,以了解他们是否具备了这些岗位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这些作业点是否执行了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中规定的要求。

要检查各种重要的环境管理记录。包括:各种主要污染物的监测记录,法律法规的收集记录,环境管理体系内审记录,管理评审记录,培训记录等。通过这些记录判定体系的运行状况和效果。

现场观察:审核员要对生产现场、动力设施现场、环保设施现场、危险品及化学品库房等进行现场检查,以判断是否有重要的环境因素被遗漏,体系文件的实施情况,以及员工的环境意识等,做到全面了解环境管理体系在本组织的运行状况。

(3)审核方与受审核方共同评议:分析审核发现是审核组内部对审核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审,以找出受审核方在体系上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加慎重起见,对于这些审核发现都要与受审核方的环境管理人员共同评议一次,以确认所有审核发现的事实依据。

(4)末次会议:审核组长向受审核方宣布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以及现场审核结论。

编制审核报告阶段:审核组在完成现场审核后,要编写审核报告。审核报告中应包括受审核方的基本情况,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评审情况,现场审核情况及审核结论等。如果审核组认为受审核方的环境管理体系符合审核准则,则推荐注册。经认证机构技术委员会审议后即可批准注册。

文件控制

标准: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控制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从而确保:

a. 文件便于查找;

b. 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受权人员确认其适宜性;

c. 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能得到有关文件的现行版本;

d. 迅速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

e. 对出于法律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留存的失效文件予以标识。

所有文件均须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内予以留存。应规定并保持有关建立和修改各种类型文件的程序与职责。

理解:

①所有文件应注明日期(修订日期),以便于识别和管理,并在规定期限内保存;

②按部门职能、活动、联系人标识文件;

③文件应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在发布前由主管部门人员批准;

④文件的现行版本应发送至多个有关场所;

⑤及时从发送和使用过的场所撤回作废文件。

参考: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信息交流

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 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考虑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联络的处理,并记录其决定。

环境管理体系 篇6

关键字: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通俗地说是指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以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构建信息系统的完整性。而加强质量管理的环境监测质量所要求的监测环境监测是很重要的,不仅要有这方面良好的认识,同时还需要经过环境监测过程建立一个环境监测和完善的质量管理的体系。目前,这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文章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怎样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一、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1.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技术的体系

环境监测方法的标准和技术的规范是实施监测的技术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其完善是提高质量监控的重要部分。第一,加强科学的研究,并及时跟踪监测技术的发展;第二,实施监测仪器准入的制度,并保证监测的依据可靠;第三,稳定监测技术的水平,并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第四,建立监测方法的验证机构,并保证工作的标准质量。

2.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的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真实性,代表性,准确性以及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监督。第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第二,完善其体系可以通过法律规定来将其体系明确化,强化其管理,负责环境监测数据的发布;第三,完善其体系还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对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改善,还可以保持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的国情,想要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需要在原有的环境监测模式上,改造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管理体系。

4.完善监测质量控制制度

健全并完善的制度始终是质量控制的根本。首先,明确管理的机制与职责、主要的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然后,完善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控制体系;最后,建立环境监测机构的标准化的质量评估,特别是要制定出程序和监督的全新概念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5.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的建设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素质的监控环境质量的人员。监测人员的素质不仅包含其业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其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人才的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环境质量监控人员的素质,不仅局限其业务的能力,还包含了其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培训和提高工作人员在监测队伍中的素质也是加強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如果各地的监测机构不重视监测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烈,这会导致监测队伍不能完成繁重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人员对技术的意识和质量管理的认识,以监测和改进的评价机制为目的,是提高环境质量监督的有效措施。

二、建立健全的监测质量监督机制

通过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的调查调查,发现我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形成的以技术培训,质量控制考核以及检查为主导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从一定的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进步。但是,这种模式也让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出现一些问题,使得质量体系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就美国而言,政府层面的环境保护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机构共同负责;而日本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则是由环境省内设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水/大气环境局负责,同时地方也都会设有相应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通过与美日两国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环境管理的要求,严重制约了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所以强化创新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了。所以,建立健全的监测质量监督机制,是开展质量监督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

总结: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工厂,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国家防治大量工厂为我国公民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工作,使得我国公民生活水平变得更加美好;还可以为政府、国家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1):1-4.

[2]黄卫东.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147.

[3]柏仇勇,胡冠九,袁力.创新我国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8(4):1-4.

[4]袁力.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22(5):5-7.

环境管理体系 篇7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管理,环境会计

在我国, 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作为环境会计的核心, 环境成本早已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重视, 日本由于其环境资源有限, 非常重视环境会计研究, 其环境成本管理在世界环境成本管理中也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将借鉴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 对我国环境成本管理进行探讨。

1 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分析

1.1 相关概念和分类

环境成本是社会成本的一部分。郭道扬教授认为, 环境成本是以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 充分考虑在产品生产前后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以及在生产前后所发生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治理费用。基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定义, 在考虑到环境因素后, 可以将环境成本管理理解为对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 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 目的在于以最少的环境成本取得最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环境成本产生原因和企业生产经营流程, 将企业环境成本及其管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事前环境保全预防成本, 诸如企业在生产前建造空气、水循环处理系统的成本, 或者产品设计阶段选择环保替代材料而追加的成本等;二是事后环境保全成本, 诸如生产完工后为达到环保达标排放, 以及废弃残余物处理而花费的建造、营运和管理成本;三是事中环境管理监测成本, 如申请绿色标志、监测管理环境达标情况、改善环境研究所发生的支出等等。

1.2 环境成本的核算和对外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目前广泛采用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包括: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和生命周期全成本法 (Life–cycled Full Costing) 。在作业成本法中, 确定成本动因时, 将环境成本动因单独列示出来, 将企业有关环境的支出划分为几个作业成本库, 并通过成本动因将环境作业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去。在生命周期全成本法中,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 将事前、事中、事后发生的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均累积起来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关于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 国际上一般都采取由企业定期编制环境报告, 然后由审计机构对企业环境报告和环境会计进行审计鉴证, 出具环境审计报告的方式。由于环境成本信息有货币计量信息, 也有非货币计量信息, 因而环境报告可通过报表加附注的形式予以编制。

2 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

2.1 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内容

日本是最早制定环境会计准则的国家, 环境省2002年颁布了最新的《环境会计指南 (2002) 》 (EAG2002) , 其中第三部分《成本与收益的计量》关于环境成本及收益的计量提供了具体意见。从具体实施而言, 日本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主要强调环境责任成本管理和环境成本效益配比管理。即根据环境成本发生的部门和原因, 归集环境成本, 并通过成本效益配比, 明确各责任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及其环保工作绩效, 促进各责任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 提高环境成本管理水平。

2.2 环境成本责任划分

责任会计是明确环境成本责任, 推动环境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日本企业通常通过责任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划分, 把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划分到各责任中心, 激励各部门提高环境成本绩效。具体做法是, 把企业各部门作为“环境收支”和“环境负担收支”的能源和资源使用量, 以及二氧化碳和化学物质等排放量合计起来, 并加以详细显示。哪个部门因为什么环境负担而花费了环境成本就会一目了然, 并作为以后各部门调薪、奖金发放的依据。这种环境成本责任的层层分解, 可以明确企业内部环境责任管理, 充分发挥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废弃物处理等各环节的潜力, 降低环境成本, 增加企业和社会的环境效益。

2.3 环境成本归集管理

环境责任的明确和激励约束主要是靠环境成本归集管理来实现的。以日本Ricoh公司为例, 该公司根据EAG2000将环保成本范围归为7类, 并进行相应的编码设计: (1) 业务领域成本, 指因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经营领域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与从事的环保作业所发生的成本; (2) 上游——下游成本, 指因在传统生产经营领域之前和之后的供应、消费等领域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发生的成本; (3) 性质管理成本, 指因有关环境管理领域中所进行的管理作业而发生的成本; (4) 研发成本, 指因进行有关的环保研发作业发生的成本; (5) 社会活动成本, 指因在有关环境影响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发生的成本; (6) 环境补救成本, 指因对已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消除后果, 和采取补救措施而发生的成本; (7) 其他成本。

与环境有关的成本费用一旦发生, 就按其性质进行归类, 如果某项成本费用仅仅是与环境有关的成本, 就直接计入环境成本;如要某项环境成本包含在经营活动中, 则根据情况将涉及环境的部分成本与不涉及环境部分的成本进行分离后归集, 各自分配到生产经营成本和环境成本中。对于难以分清是否属于环境成本的, 可依据其发生的主观动因判断其是否计环境成本。Ricoh公司将环境会计编码分成三级权重。首先, 完全出于环境保护目的的成本作为100%的环境成本;其次, 将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目的, 且预计可减轻环境的冲击起作用, 但是包括其他目的的成本, 作为50%的环境成本;最后, 主要目的不是环境保护, 但是将其作为目的之一的成本, 作为10%的环境成本。

2.4 环境成本效益配比管理

日本企业不仅重视环境成本归集和责任分配管理, 更重视对环境成本管理效率的评价。日本的很多企业, 如SONY、松下电器、富士通、东芝、三菱电机等, 都结合所在产业的特点, 通过对企业的经济效果和环境负荷进行综合评价, 进行有效的环境成本管理, 并强调配比原则, 将环境成本的发生与其产生的收益相配比, 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的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均在该会计期间确认。同时形成相应的环境效率指标 (一般将环境效率定义为:环境效率=价值 (收益) /环境负荷) , 来具体衡量环境成本管理绩效, 通过事前环境预防成本、事中环境监测管理成本和事后环境治理成本的流转性特点进行分类配比归集, 以确保环境责任成本管理起到全过程全员控制作用。

3 日本成功经验对我国环境成本管理启示

通过借鉴日本的EAG2002和日本企业成功经验, 我国企业实施有效环境成本管理能够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

3.1 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外部环境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环境法规也越来越严格,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正威胁着我国产品的出口等, 同时消费者也对环保产品越来越关注。但是, 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其本能, 因此, 在推进我国环境成本管理过程中, 只靠企业的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施加外部的具有强制力的辅助手段。从日本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经验来看, 政府的推动、社会 (尤其是消费者) 的促进, 共同从外部推动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

(1) 加强民众环保意识的促进作用。

在日本, 由于环境资源相对匮乏, 经济发展过于迅猛, 环境负荷重, 20世纪70年代开始, 日本民众对自身生存环境日益关注, 绿色消费运动兴起, 日本民众环保意识增强, 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推行。在我国, 社会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标示等环保识别能力较低。随着ISO14000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推行, 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 从消费者市场形成的外部动力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此外, 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环境审计, 加强社会对环境成本管理的监督和实施。

(2) 加大政府法律法规的强制推动力。

我国目前并没有环境成本方面的具体制度或指南出台, 企业既没有政府外部强制性推动, 又无法找到实施环境成本管理的依据, 这阻碍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政府对企业执行环境会计制度的程度的影响力更强, 政府作为颁布环境会计规范的主体更为恰当, 可以使环境会计实施的效果更明显。具体可以国家环保管理机构为主, 联合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织, 共同制定适合不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环境准则和指南。环境会计规范的颁布实施应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逐步加强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透明度。

3.2 建立企业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 主要有事前规划和事后治理两种管理方式。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环境采用的是事后治理的管理方式, 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通过日本企业成功经验, 可以发现, 环境成本责任的推行, 需要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系, 按照分工明确, 责任易辨的原则, 层层分解环境成本责任, 区分各责任中心的可控和不可控的环境成本, 为企业各部门编制环境成本责任预算, 并作为日常经营活动的环境责任准绳, 并纳入到其工作成本的基本评价标准中。使得企业环境成本责任得以落实和具体化。当然这有必要借鉴日本企业对环境成本的归集和编码方法,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准确的归集和分类, 并通过成本动因和环境成本库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中去, 通过横向纵向比较, 并于约束激励的利益机制相连, 与产品市场的绿色消费趋势、资本市场的绿色金融需求相连, 才能把企业内部主动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提升相结合, 实现企业和社会环境成本绩效的提升。

因此, 我国应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日本的成功经验, 加强民众环保意识, 通过建立企业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系, 加大政府法律法规的强制推动力等方式, 推动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 保证我国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紧迫任务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杰.日本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研究, 2003, (6) .

[2]张惠忠, 穆敏丽.日本企业环境会计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改革与开放, 2008, (2) .

环境管理体系 篇8

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驱动因素,环境管理绩效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人口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环境问题, 是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1]。随着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问题, 围绕环境问题的全球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管理正在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研究在西方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运作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的环境管理, 除了继续实施强制措施, 应当更多地利用倡导和鼓励的方式以更灵活的方式, 鼓励企业自我推行、实施比环保法规要求更高的环境管理体系[2]。

2 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驱动因素研究

2.1 规则因素

更严格的规则约束力是企业主动推进环境管理的原因, 企业主动改善环境管理以提高环保绩效。目前国家现有环保法律法规对企业排污行为的政策约束越来越严格, 企业违法成本越来越大, 而西方国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约束更加全面, 处罚力度更大。随着“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国家战略层面, 以及人民群众对更好环境质量的诉求, 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将更加完善与细化, 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约束将进一步严苛, 倒逼企业完成产业升级与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2.2 市场因素

除了来自客户, 投资者和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压力, 市场的作用也使企业积极主动把环境管理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些文章研究消费者的喜好, 研究企业通过改善生产经营行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赢得消费者的支持, 研究表明, 高收入消费者愿意支付溢价高的绿色商品, 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赢得市场份额。AROA和Gnagopdahyay的垄断经营理论认为, 高收入消费者愿意购买环保产品, 这使得这些公司愿意积极减少污染产生, 将企业收益积极投入到减少污染的活动中去。文献研究表明, 绿色消费市场的自愿性, 使企业主动减少污染产品生产, 并产生激励, 但不能保证消除整个社会的污染[3]。

2.3 效率驱动因素

除了规则和市场因素, 这些影响企业主动改善环境的外部因素, 成本节约与环境管理相关政策的实施, 鼓励企业提高环境管理的质量, 更是一种真正的内部驱动力。上述所有的研究都通过推进环境管理,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自主推动绿色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生产效率要高于在规则和市场的框架内强制推行控制污染的成本。

3 企业环境管理的模型与假设提出

3.1 企业环境管理的经济性分析

企业通过环境管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而环境管理是一个企业行为, 它会产生效益也会产生新的成本, 包括参与确立更多的支出、投资、人才培训及信息收集费用投入等成本, 因此, 环境管理在企业的推进过程确实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 环境管理具有两面性, 企业管理者在作出环境管理的决策时, 要对其成本及效益进行分析和计算, 主要包括污染防治投入成本与环境风险发生后的处置成本、原生产品与绿色产品收益比较、其他管理成本增幅率等几个方面。从企业管理实践角度对环境管理及其产生的效益进行经济分析, 设计管理的模型。

3.2 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模型

本文在总结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 将企业共同管理环境与经济分析相结合, 建立理论模型描述了各种驱动因素, 如社会因素, 市场因素, 结合企业的特点, 结构影响所产生的企业环境管理, 反映他们的内在动力如何互动, 共同推动企业环境管理的外部驱动力的组织和其他因素。该模型是以下假设及参数的基础。

4 环境管理的驱动因素对环境绩效的影响

在经济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很容易产生联立性问题, 通过产生联立性原因分析, 去除这些相关项的误差, 建立联立性检验模型。比较基于POSSION模型的预测值测定的驱动因素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结果, 通过分析来说明环境管理的驱动因素对环境绩效的影响。

5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环境管理实践, 要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分析外部风险, 在企业管理运行中分析内部成本。通过综合的环境管理战略和目标让企业主动地参与, 让环境管理为企业创造效益, 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群艳, 周德群.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探析.上海:上海环境科学.1999, 18 (11) :515-516.

[2]杨东宁, 贾峰.企业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的驱动力: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管理世界, 2005, (2) :85-95, 107.

环境管理体系 篇9

1认清形势, 把握政策, 不断推进全省应急预案管理有序发展

自2006年起,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基层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本单位预案”, “尽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 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要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 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之相应, 国家又先后在《突发事件应对法》、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 应急预案的编制及管理得到了具体和有针对性的表述, 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4]。

环境保护部出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修订等做出规定;《关于贯彻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就如何做好《暂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 提升预案管理水平, 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印发了《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试行) 》等预案的编制和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为突发环境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持。

2条分缕析, 抓住重点, 理清全省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层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预案管理能力不足

2010年11月, 甘肃省编办批准成立了甘肃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实有工作人员13人。随后全省14个市 (州) 和15个县 (区) 逐渐成立环境应急管理机构, 但仍存在工作人员没有完全到位、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2.2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松散

1) 企业管理人员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认识不到位。有的管理人员抱着侥幸、漠视、应付心态, 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不够重视;

2) 有些企业自己编制的应急预案不符合相关规定, 没有可操作性, 难以通过评估和备案, 管理更无从谈起;

3) 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投入力度不足。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见效慢, 并且编制、评估、演练、应急物资储备以及应急能力建设等都需要资金支持, 企业积极性不高;

4)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有些企业预案不随生产经营活动的变更或风险环节的转移而修订, 更不重视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和宣传, 使预案丧失了指导作用, 沦为一纸空文。

2.3环境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1) 法律制度缺失。目前我国仍没有法律、法规等法律效力高的文件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进行全面、明确的规定, 缺乏威慑力。

2) 规范性文件还不全面, 甘肃省预案管理经过了4年的摸索, 逐步完善预案管理工作, 但编制、评估指南还不十分全面, 仅适用于生产、加工行业, 对于新纳入备案的输油管线、高速公路行业不一定完全适用。

3拓宽思路, 探索创新, 逐步推进全省“一案三制”建设

自2010年起, 甘肃省及时把握政策, 逐步探索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的方式、方法。《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 明确了相关部门在预案全过程管理中的职责;《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对预案的编制格式进行了规范;《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规定了预案的报备流程、排版格式、文本要求, 还设计了《预案形式审核登记表》和《预案技术评估打分表》, 根据预案不同内容的重要程度, 对各要素赋予不同权重的分值, 对预案进行量化考核。此外, 还制订了《甘肃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指南》, 对预案编制的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做了详细要求。

在规范预案管理的同时, 定期举办全省预案编制专项培训班, 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扫盲”活动, 以达到环保部门、编制机构、企业和应急专家对预案管理的统一认识;将预案备案作为建设项目试生产的前置条件, 同时, 将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预案备案工作纳入了年度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 促进预案备案工作顺利开展;督促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开展环境应急演练, 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预案;强化企业环境风险意识, 要求企业加强环境安全隐患自查, 分析周边环境敏感点,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 结合企业的实际,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使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效能。

4建议

在新形势下, 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企事业单位预案管理, 规范预案编制, 提高预案质量, 着力消除环境风险隐患, 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遏制或减轻环境污染影响。笔者认为,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不断完善预案管理规范

随着生产安全、交通事故、油气输送、历史遗留问题等事故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 需要编制预案的企事业单位范围也随之扩大。目前, 不仅仅限于生产加工行业, 输油气公司、高速公路施工单位等也应根据其隶属关系纳入各级环保部门督促编制预案的行列。早期制定的编制规范已不能满足目前预案编制的需要。因此, 补充和完善现有预案编制指南、报备流程等规范性文件或依据不同类型企业出台相应的预案编制规范, 做好顶层设计, 使各类企业的预案管理都能“有章可循”。

4.2全面抓好预案管理各个环节

4.2.1提高预案编制质量

1) 组织基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咨询机构和企业开展预案管理的专项培训, 使其能够完全领会应急预案编制、评估、备案的相关要求;

2) 督促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自查, 明确环境风险节点, 真正掌握环境应急管理的重点;

3) 预警响应就“事件”论“措施”, 处置措施“事事对人”, 全盘考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的每个细节;

4) 督促环境风险种类多的企业, 对较大风险环节制定专项预案;

5) 督促企业对预案进行细化, 将预案内容落实到岗位, 实行“卡片式管理”。

4.2.2规范预案评估流程

严格预案评估管理, 避免预案评估流于形式。应当严格执行《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细则》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在预案草案编制完成后, 由企业组织提出申请对预案进行形式审核和技术评估。

4.2.3严格预案备案制度

企业管理层和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 把好预案备案关口, 落实好预案提出的风险防控措施。

4.2.4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预案重在实施, 应督促企业定期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并及时总结经验、查缺补漏, 提高预案的实施效力。

4.3着力增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意识

1) 要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宣教力度。促使企业意识到风险的危害, 从而主动开展隐患自查, 掌握自身的风险节点和影响范围, 可有效解决预案编制找“源”难, 评“源”更难的困境;

2) 帮助企业了解应急管理的相关工作, 使企业真正认识到环境应急预案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而降低预案编制的推进难度;

3) 通过选取质量高的企业预案进行交流推广, 或编发各行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范本, 为预案编制提供参考;

4) 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托企业成立应急处置救援队伍,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提高应急处置救援能力,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企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金芳, 刘兴荣.甘肃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现状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 36 (8) :23-25.

[3]Peter Morris&Riki T.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M].London:UCL Press, 1995.

多晶硅生产环境影响与环境管理 篇10

早期的多晶硅生产发展迅速且盲目低水平投资, 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多晶硅产业因此被冠以“高污染、高能耗”的称号。在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美国、欧盟双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 多晶硅生产企业经历了停产、破产、重组, 企业家们渐渐意识到“拥硅为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转为“成本为王”。于是, 各生产企业加大了研发创新力度, 在原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基础上开发了氢化技术, 实现多晶硅生产中副产物四氯化硅、氯化氢的回收再利用, 此种技术即为目前多晶硅生产主流技术—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实现副产物的回收再利用后, 多晶硅生产还是“高污染”行业吗?下面将重点分析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对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及其环境管理。

1 多晶硅生产环境影响

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是一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 其生产所用原辅材料大多数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性质, 生产过程存在多处高温、高压反应, 核心生产装置存在多处发生安全和环境事故的隐患, 具有对环境产生影响及损害的可能。

1.1 物质危险性

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原料有氢气、三氯氢硅, 中间产品四氯化硅、二氯二氢硅、氯气、氯化氢, 硅芯腐蚀剂氢氟酸、硝酸, “三废”处理氢氧化钠、硫酸等, 这些物质主要分布在多晶硅生产各工序及罐区。

氢气属易燃、易爆气体, 无毒;三氯氢硅蒸汽和液体都能对眼角膜、嘴、鼻表皮及呼吸道产生刺激, 引起喘息甚至肺水肿, 在高浓度时会产生痉挛至死亡, 具有强腐蚀性, 流到皮肤上会引起不可痊愈的溃疡, 遇明火发生燃烧、爆炸;四氯化硅不燃, 在有水的环境下具有强腐蚀性;氯气属剧毒化学品, 能引起人体中毒;无水HCl气体无腐蚀性, 但遇水时生成盐酸或在潮湿空气中生成盐酸雾有腐蚀性, 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氢氟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 能强烈地腐蚀金属、玻璃和含硅的物体, 吸入其蒸气或皮肤接触会造成灼伤;氢氧化钠、硝酸、硫酸不具有毒性, 是强腐蚀性化学品;

1.2 工艺系统及生产过程危险性

通过对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生产核心设备、装置的分析[1], 可能对环境产生以下影响:

电解水制氢工序。本工序危险物质是氢气, 通过电解纯水制氢。电解过程中可能意外产生火花, 发生燃爆;氢气输送管道、冷却和分离装置由于构件、操作或检修等问题, 引起氢气泄露,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周围环境空气有一定燃爆可能。

三氯氢硅合成工序。本工序涉及氯化氢气体、三氯氢硅合成气等危险物质。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氯化氢气体输送管道、三氯氢硅合成炉及其与之连接的管路、控制阀、三氯氢硅储罐等。氯化氢气体输送管道由于自身原因或检修失误、误操作等引起阀门、管道发生爆裂, 导致氯化氢气体外溢;三氯氢硅合成炉及其与之连接的三氯氢硅输出管路、控制阀等发生泄漏事故, 外溢一定量的三氯氢硅, 三氯氢硅遇水快速与水反应, 伴随反应生成的氢气也会发生泄漏、燃爆的可能;三氯氢硅储罐在管理、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罐体泄漏, 以上泄漏事故会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产生影响。

氯硅烷分离提纯工序。本工序涉及三氯氢硅、四氯化硅、二氯二氢硅等危险物质, 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精馏塔及其与之连接的管线、阀门等。精馏塔及其与之连接的管线、阀门发生渗漏、开裂、断裂、爆裂等事故, 引起三氯氢硅精馏液、四氯化硅溢出, 对环境空气产生一定影响, 同时也会产生救援所采用的吸附剂和灭火剂, 处理不当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三氯氢硅氢还原工序。本工序涉及氢气、三氯氢硅、还原气等危险物质。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还原炉及其与之连接的各种管线。氢气、还原炉的泄露均可能发生燃爆事故, 对装置和环境产生影响。

四氯化硅氢化工序。本工序涉及氢气、四氯化硅、氢化气等危险物质。四氯化硅气体泄露、氢化炉泄漏, 引起三氯氢硅、氯化氢及未反应的四氯化硅和氢气进入环境空气, 产生影响。

尾气干法分离工序。本工序涉及氢气、三氯氢硅、四氯化硅、还原气或合成气或氢化气等危险物质。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是洗涤塔或进气管线、控制阀门等设备发生泄漏, 引起三氯氢硅、氢气和氯化氢气体泄露, 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硅芯制备工序。本工序使用氢氟酸、硝酸等进行酸蚀处理, 生产中有少量氟化氢和氮氧化物气体产生, 对环境产生突发危害;

产品整理工序。本工序主要对产品多晶硅棒进行切割、破碎, 然后用氢氟酸、硝酸进行酸蚀, 酸蚀过程中会产生氟化氢气体和氮氧化合物等有毒有害气体, 利用集气罩将有害气体收集起来集中处理, 可能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1.3 罐区危险性

罐区主要包括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氯化氢缓冲罐、氢气储罐等, 罐区可能由于损坏、腐蚀等原因引起危险性物质泄漏, 影响环境空气, 对人员健康产生影响。

1.4 电气设备危险性[2]

电气设备危险主要指由于设备自身故障引起的触电、漏电、短路等事故。其危险性主要涉及供配电、电气设备和电气防护装置等, 具有突然性大、危险性大等特点。

2 多晶硅生产环境管理

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实现了闭环生产, H2、Si HCl3、Si Cl4和HC1得到循环利用, 生产核心设备及装置存在环境影响的可能, 实际生产中怎样做好环境管理, 将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变为零生产事故呢, 这是生产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2.1 多晶硅生产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地调研及所搜集的有关资料[3~4]来看, 多晶硅生产环境管理存在以下问题:我国早期的多晶硅生产技术主要靠引进与自主研发结合, 关键核心技术未能完全掌握, 工艺未能完全实现闭环生产, 大量的副产物四氯化硅、氯化氢未能完全实现回收再利用, 导致副产物四氯化硅、氯化氢出现倾到现象, 对环境造成影响。随着多晶硅行业日渐成熟, 工艺完全实现闭环生产, 技术不断更新完善, 副产物四氯化硅、氯化氢得到有效回收利用, 多晶硅生产环境影响集中体现在突发事件引起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及无组织排放, 环境管理存在轻视对设备的及时更换及对操作人员的再培训、监测报警系统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5]。

2.2 多晶硅生产环境管理

在现有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成熟的情况下, 针对目前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强化环境管理的重点环节。

2.2.1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与再培训, 增强责任感

通过对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生产事故的统计与梳理, 发现多晶硅生产企业出现的事故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为减少事故发生频率, 将环境影响降低至最低, 对新入职员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 特殊工种人员全面接受安全教育培训, 相关人员经专业部门培训合格, 取得操作证后持证上岗;对老员工因工作需要调离本岗位或工艺技术更新等进行再培训。此外, 管理者能否正确对待环境管理, 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 能否严格按照安全规章作业直接影响事故的发生频率。环境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决定于管理者的重视程度[6]。

为增强环境管理责任感[7], 各岗位实行安全环境管理责任制, 落实安全环境工作领导抓、抓领导、抓岗位操作人员。经常性开展安全活动, 总结、评估安全生产情况及危险性隐患, 同时实行员工互助制度, 定期有计划地开展安全训练、事故应急演习等。发生事故时, 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 以此对员工进行教育。

2.2.2 加大力度排查危险隐患, 提高综合预警能力

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流程复杂, 工序多, 应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生产运行时间排查工艺及设备内外环境危险隐患, 落实各工序及设备监控的责任主体, 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8]。建立公司动静密封点、生产装置密封点、漏点治理等统计台账。在公司内部营造安全生产环境氛围, 对各工序内涉及的危险源、操作规程及管理标准、措施进行编辑后置于员工易看到的地方, 真正将环境管理运用到生产中, 运用到员工的实际工作中。定期对危险源进行安全环境评价, 按照使用时间长短、腐蚀程度和危害性对储罐、工艺系统及设备分别进行评估, 制定出检修控制计划、应急预案, 预防突发事件, 确保生产安全、环保。

3 结语

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已完全实现闭环生产, 工艺技术成熟, 生产过程虽然涉及多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 工艺系统及设备存在环境影响危险性, 但其是可控的, 只要把环境管理纳入日常生产管理中, 是能从根本上杜绝影响安全和环境事故的发生, 从而使多晶硅产业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琼, 唐正林.《多晶硅生产技术》—项目化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5~7.

[2]邸海荣.浅谈多晶硅生产中的安全问题[J].企业文化.2013 (07) :15~16.

[3]赵秋月, 周学双等.多晶硅产业存在的环保问题及对策建议[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 (06) :101~107.

[4]朱玉玲.多晶硅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探析[J].理论界.2010 (11) :84~86.

[5]周德红.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2010.

[6]李民.浅析风险管理[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3 (02) :28~30.

[7]吕继佳.宁波港化工码头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工程学院, 2006.

浅析环境管理会计 篇11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因素已成为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环境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的环境管理工具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企业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的需求。本文将对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及其信息类型进行分析。以使环境管理会计更好地应用于企业的环境管理中。

关键词 环境管理会计 理论基础 信息类型

一、引言

环境管理会计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备受关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了促进该行动的进行,许多国家的会计界研究人员对绿色会计的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的思考和分析研究。环境管理会计是在环境会计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关注企业环境业绩的需要,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环境法规的要求,企业需要进行环境管理。

二、环境管理会计(EMA)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环境管理会计专家工作小组的定义,环境管理会计是“为满足组织内部进行传统决策和环境决策的需要,而对实物流信息(如材料、水和能源等)、环境成本信息和其他货币信息进行的确认、收集、估计,编制内部报告和利用它进行决策”。这个定义强调了环境管理会计范围内须考虑的实物流信息及货币流信息,以及环境管理会计通常使用的信息分析技术。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开发和应用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来对环境和经济业绩进行管理。虽然它可能包括环境报告和环境审计,但是典型的环境管理会计包括寿命周期成本(LCC)、完全成本会计(FCA)、收益评价以及环境管理战略规划。

Tellus学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核算物资耗用和环境成本的方法。物资会计是一种通过某种方法跟踪物资流动以体现投入与产出,目的是评价资源有效性以及环境改进机会。环境成本会计是关于怎样将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并分配到物资流中或公司经营的其他有形方面。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司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对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是,EMA仅仅是管理会计的一个更好和更全面的方法,并且聚焦于与废料和其他环境问题有关的成本。其要点包括:1.EMA重点研究公司的内部成本,不包括对社会的成本以及对公司来讲不可计量的成本。2.EMA强调与环境有关成本的会计问题,包括废物管理成本以及废料损失价值。3.EMA不仅包括成本信息,还包括材料和能源的数量、流动以及处置信息。4.EMA信息对很多类型的管理活动和决策是有价值的,但是对于环境管理尤其有用。5.EMA主要用于内部管理和决策需要,但是EMA信息日益被用于外部报告目的以及年度环境报告。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为了同时提高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将环境因素纳入成本管理、投资决策、业绩评价等内部管理活动,而对环境成本与业绩、材料与能源等方面的实物信息和货币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系统。

三、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它强调人类应当通过发展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而不是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来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为人类长远利益的角度赋予了环境管理会计迫切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

2.经济的外部性理论

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主要办法,就是对企业的排污进行收费甚至罚款,这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政府所采纳并得到实施。外部性理论要求国家制定相应法规规范企业行为,使其承担社会成本,督促其实行环境管理会计。

3.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作为国民财富的一部分,环境资源必然有其价值。此理论要求企业重视周围环境的改善, 将环境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资本对待,从而迫切要求环境管理会计对其价值进行核算。

四、环境管理会计的信息类型

1.环境管理会计中的实物信息

环境管理会计尤其强调原材料及其相关成本,这主要是因为:能源、水和材料的使用以及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直接关系到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原材料的购买成本是许多企业的主要成本。很多企业购买原材料、水和能源来支持企业运作,在制造企业中,一些材料直接转移到最终产品中,还有一些原本打算进入最终产品的材料却变成了废弃物。制造过程中同样使用到那些本没有打算进入最终产品,但是是产品生产所必须的能源,水和材料,非制造企业同样也会使用到这些材料来支持企业的运行。环境管理会计中的实物信息主要是指能源、水和材料的流转量,在实物环境管理会计下,企业应该试图追踪所有的材料投入与产出,并确保没有明显地漏记能源、水和材料的数量。能源、水、材料和废弃物的投入与产出分析被称为材料流转平衡,有时也被称为“投入产出平衡”、“物料平衡”、“生态平衡”。所有的材料投入必须变成最终的产出。材料投入包括能源、水或者其他材料。产出包括产品、废弃物或者离开企业的其他材料。通常把废弃物也称为非产品产出,它是指投入了能源和材料单并没有生产出最终产品的部分。此处所提到的投入产出项目不包括设备、房屋、陆地等。如表1所示:

2.环境管理会计中的货币信息

《环境管理会计的国际指南》认为,在环境管理会计中,最重要的货币信息就是环境相关成本信息。尽管不同国家、会计组织乃至企业对环境相关成本的分类各不相同,但好的环境成本分类应以环境业绩、环保经济效益为导向,尽可能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以此协调各国之间的差异。环境管理会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环境成本”缺乏一个标准的定义。基于不同的利益,它包括各种成本,比如处置成本、投资成本、外部成本等,对于环境活动带来的收益也同样如此,此外,很多成本没有被系统地分配到相应的程序和产品上面,而是合并到了间接成本中。本文参考《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六大类,如表2所示;

包括与不确定性环境问题相关的成本。比如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生产力降低成本,潜在环境负债成本等。

五、环境管理会计的计量方法

一般说来,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均可运用于环境管理会计之中,所不同的是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需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或将环境因素重点对待。另一方面,环境管理会计还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故而将其他学科的方法和工具加以转化,利用到环境管理会计之中, 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由于环境信息存在货币和实物两种形式,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环境成本管理的,包括作业成本法、总成本评价法、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全部成本计算等;一类是基于资源管理的,有资源效率会计和投入-产出分析等;另外还有近几年才流行的流量成本会计。

笔者认为,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且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当务之急应当在继续丰富理论研究的同时,把环境管理会计引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最终实现企业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钟朝宏,于胜道.环境管理会计概念解析.现代会计.2006(1).

[2] 郭曉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 IFAC. International Guidance Docu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August 2005.

浅谈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 篇12

1 城市环境监测的涵义和内容

城市的环境监测指的就是城市的环保机构所负责的环境技术监控活动, 即指间断或者是不间断地对当前城市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物的程度实施的一种检测, 观察和分析当中的变化以及其对城市环境污染的过程。城市环境监测的关键事务就是及时、精准和完整地呈现出城市环境污染质量的现状和发展势态, 从而为城市的环境污染管理、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供应科学的服务。城市环境监测的3项基本内容主要有:调查阶段、竣工验收以及日常的监督性。

1.1 城市环境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

环境调查阶段是环境监测的基础, 在建立环境监测计划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以下几个原则:

(1) 资金投入原则。在设立监测计划、制定技术途径以及配备技术设施的时候, 需要预先进行监测资金效益分析, 最大程度的达到不仅实现监测的要求, 还节省监测资金投入。

(2) 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的原则。优先性的污染物是指污染性大、毒性严重和危害广的一级污染物体;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呈显著增加势态, 对城市环境的危险十分明显的环境污染物体;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的污染物体等。

(3) 全面规划的原则。城市环境污染有着十分强的复杂性, 因此, 就需要相关人员在设立监测计划的时候必须全面规划和科学布局, 当实际进行检测的时候结合不同的情况便可运用各种环境监测技术途径, 从而获取更全面的城市环境信息数据。

1.2 城市环境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

这一时期的环境监测的关键内容是:城市环境保护管理检查、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等方面。在监测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的内容有:环境监测通常要求在产生环境负荷实现计划产生能力的百分之75之上, 同时工况平稳的状况下实施, 监测环境污染成分通常为工程项目环境污染评定报告书以及初步计划城市环境保护篇中明确的污染成分, 在监测的过程当中应该严格根据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环境质量监控的原则。

1.3 城市环境日常的监督性监测

这一阶段就是结合环境保护行政机构的工作需要, 对所管辖区中的环境污染根源实施常规的控制性监测, 做到及时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动态情况, 保证环境污染物体达标后排放, 以降低城市中的环境负荷。

2 城市的环境管理的涵义和内容

城市的环境管理所指的是城市的环保机构职能中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 就是在城市环境污染现场实施检测、监查、督促以及解决等的全称, 它是各级政府以及城市环境维护机构做出的惩治决定与实施的环境管理体系。我国城市的环境管理的关键内容有3个方面: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

2.1 城市环境计划的管理

城市环境中的计划包含了城市的污染预防的计划、污染监控的计划、城市环境保护的计划和环境技术发展的计划以及环境宣传熏陶的计划等前提下整体设置区域的环境计划。

2.2 城市环境质量的管理

这一管理关键在于建立城市中环境质量的所有标准以及不同环境污染物体的排放标准和与之有关联的环境监督活动;实施城市中环境相关质量现状的监察、监测与评价, 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变的势态实施有效的预测。

2.3 城市环境技术的管理

环境技术管理关键包含了明确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防治技术途径与技术政策;明确城市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

2.4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

环境监测给环境管理供应了准确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即可以给环境管理供应准确的体现环境现状的相关数据与信息, 又能够评定环境管理手段以及环境管理作用的关键方法。环境监测信息所呈现出来的环境质量情况还是城市环境污染预测的前提, 是进行排污收费、总量控制、污染设施运行等的管理手段不可或缺的方法。城市环境污染源头监测信息的精确性、及时性以及完整性等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了城市环境污染管理行动的有效性。

目前,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 城市环境管理在现实的工作活动中一定得用事实作为依据、把法律作为准则。需要我们的环境监测信息具备超强的精准性、事实性、全面性、典型性以及对比性。在城市环境管理中, 脱离了环境监测, 环境管理将会没有目标与执法手段, 即失去了真实性, 又无法准确地断定现实当中的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状况。失去了科学、准确、完整地城市环境监测信息给环境管理和评价供应有效的依据, 如此一来环境管理将会没有存在的意义。

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对于环境管理事务有着技术方面支持性的作用。城市的环境监测活动能够起到技术支持以及促进环境执法活动的功效。城市的环境管理的任务就是在现场进行监督执法, 是属于城市环境管理体系当中的督察执行体系;城市环境监测还属于城市环境管理系统当中的支撑保障体系, 它的任务是供应可行性强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服务, 给环境管理供应正确可信的监测信息等的技术类工作。

环境监测给城市中的排污收费供应了有效的依据。而城市的排污收费是城市环境管理事务中的一项关键内容, 这是提升城市环境管理最为直接、可行性强的经济方法。征收城市排污费用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及掌握城市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排放的数量以及排放的污染度的信息, 这一些信息的获得都是源于环境监测。

摘要:目前, 社会与生态环境所承担的压力正在日益加重, 为了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范污染预防工作, 创设健全的环境监控以及环境保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环境保护中,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是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组成因素, 科学处理好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间的关系, 构建起科学妥善的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工作机制, 对增强环保事业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关系,建议

参考文献

[1]杨红梅.滦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治理探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1 (06)

[2]黄秀山.三峡库区水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6)

上一篇:短期贸易融资下一篇:火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