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本管理(精选12篇)
环境成本管理 篇1
摘要:在我国, 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成本管理也愈加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分析, 借鉴日本环境成本管理发展的经验, 引出对我国环境成本管理的启示, 推动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管理,环境会计
在我国, 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作为环境会计的核心, 环境成本早已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重视, 日本由于其环境资源有限, 非常重视环境会计研究, 其环境成本管理在世界环境成本管理中也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将借鉴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 对我国环境成本管理进行探讨。
1 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分析
1.1 相关概念和分类
环境成本是社会成本的一部分。郭道扬教授认为, 环境成本是以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 充分考虑在产品生产前后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以及在生产前后所发生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治理费用。基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定义, 在考虑到环境因素后, 可以将环境成本管理理解为对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 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 目的在于以最少的环境成本取得最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环境成本产生原因和企业生产经营流程, 将企业环境成本及其管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事前环境保全预防成本, 诸如企业在生产前建造空气、水循环处理系统的成本, 或者产品设计阶段选择环保替代材料而追加的成本等;二是事后环境保全成本, 诸如生产完工后为达到环保达标排放, 以及废弃残余物处理而花费的建造、营运和管理成本;三是事中环境管理监测成本, 如申请绿色标志、监测管理环境达标情况、改善环境研究所发生的支出等等。
1.2 环境成本的核算和对外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目前广泛采用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包括: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和生命周期全成本法 (Life–cycled Full Costing) 。在作业成本法中, 确定成本动因时, 将环境成本动因单独列示出来, 将企业有关环境的支出划分为几个作业成本库, 并通过成本动因将环境作业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去。在生命周期全成本法中,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 将事前、事中、事后发生的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均累积起来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关于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 国际上一般都采取由企业定期编制环境报告, 然后由审计机构对企业环境报告和环境会计进行审计鉴证, 出具环境审计报告的方式。由于环境成本信息有货币计量信息, 也有非货币计量信息, 因而环境报告可通过报表加附注的形式予以编制。
2 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
2.1 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内容
日本是最早制定环境会计准则的国家, 环境省2002年颁布了最新的《环境会计指南 (2002) 》 (EAG2002) , 其中第三部分《成本与收益的计量》关于环境成本及收益的计量提供了具体意见。从具体实施而言, 日本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主要强调环境责任成本管理和环境成本效益配比管理。即根据环境成本发生的部门和原因, 归集环境成本, 并通过成本效益配比, 明确各责任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及其环保工作绩效, 促进各责任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 提高环境成本管理水平。
2.2 环境成本责任划分
责任会计是明确环境成本责任, 推动环境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日本企业通常通过责任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划分, 把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划分到各责任中心, 激励各部门提高环境成本绩效。具体做法是, 把企业各部门作为“环境收支”和“环境负担收支”的能源和资源使用量, 以及二氧化碳和化学物质等排放量合计起来, 并加以详细显示。哪个部门因为什么环境负担而花费了环境成本就会一目了然, 并作为以后各部门调薪、奖金发放的依据。这种环境成本责任的层层分解, 可以明确企业内部环境责任管理, 充分发挥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废弃物处理等各环节的潜力, 降低环境成本, 增加企业和社会的环境效益。
2.3 环境成本归集管理
环境责任的明确和激励约束主要是靠环境成本归集管理来实现的。以日本Ricoh公司为例, 该公司根据EAG2000将环保成本范围归为7类, 并进行相应的编码设计: (1) 业务领域成本, 指因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经营领域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与从事的环保作业所发生的成本; (2) 上游——下游成本, 指因在传统生产经营领域之前和之后的供应、消费等领域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发生的成本; (3) 性质管理成本, 指因有关环境管理领域中所进行的管理作业而发生的成本; (4) 研发成本, 指因进行有关的环保研发作业发生的成本; (5) 社会活动成本, 指因在有关环境影响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发生的成本; (6) 环境补救成本, 指因对已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消除后果, 和采取补救措施而发生的成本; (7) 其他成本。
与环境有关的成本费用一旦发生, 就按其性质进行归类, 如果某项成本费用仅仅是与环境有关的成本, 就直接计入环境成本;如要某项环境成本包含在经营活动中, 则根据情况将涉及环境的部分成本与不涉及环境部分的成本进行分离后归集, 各自分配到生产经营成本和环境成本中。对于难以分清是否属于环境成本的, 可依据其发生的主观动因判断其是否计环境成本。Ricoh公司将环境会计编码分成三级权重。首先, 完全出于环境保护目的的成本作为100%的环境成本;其次, 将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目的, 且预计可减轻环境的冲击起作用, 但是包括其他目的的成本, 作为50%的环境成本;最后, 主要目的不是环境保护, 但是将其作为目的之一的成本, 作为10%的环境成本。
2.4 环境成本效益配比管理
日本企业不仅重视环境成本归集和责任分配管理, 更重视对环境成本管理效率的评价。日本的很多企业, 如SONY、松下电器、富士通、东芝、三菱电机等, 都结合所在产业的特点, 通过对企业的经济效果和环境负荷进行综合评价, 进行有效的环境成本管理, 并强调配比原则, 将环境成本的发生与其产生的收益相配比, 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的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均在该会计期间确认。同时形成相应的环境效率指标 (一般将环境效率定义为:环境效率=价值 (收益) /环境负荷) , 来具体衡量环境成本管理绩效, 通过事前环境预防成本、事中环境监测管理成本和事后环境治理成本的流转性特点进行分类配比归集, 以确保环境责任成本管理起到全过程全员控制作用。
3 日本成功经验对我国环境成本管理启示
通过借鉴日本的EAG2002和日本企业成功经验, 我国企业实施有效环境成本管理能够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
3.1 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外部环境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环境法规也越来越严格,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正威胁着我国产品的出口等, 同时消费者也对环保产品越来越关注。但是, 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其本能, 因此, 在推进我国环境成本管理过程中, 只靠企业的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施加外部的具有强制力的辅助手段。从日本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经验来看, 政府的推动、社会 (尤其是消费者) 的促进, 共同从外部推动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
(1) 加强民众环保意识的促进作用。
在日本, 由于环境资源相对匮乏, 经济发展过于迅猛, 环境负荷重, 20世纪70年代开始, 日本民众对自身生存环境日益关注, 绿色消费运动兴起, 日本民众环保意识增强, 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推行。在我国, 社会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标示等环保识别能力较低。随着ISO14000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推行, 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 从消费者市场形成的外部动力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此外, 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环境审计, 加强社会对环境成本管理的监督和实施。
(2) 加大政府法律法规的强制推动力。
我国目前并没有环境成本方面的具体制度或指南出台, 企业既没有政府外部强制性推动, 又无法找到实施环境成本管理的依据, 这阻碍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政府对企业执行环境会计制度的程度的影响力更强, 政府作为颁布环境会计规范的主体更为恰当, 可以使环境会计实施的效果更明显。具体可以国家环保管理机构为主, 联合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织, 共同制定适合不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环境准则和指南。环境会计规范的颁布实施应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逐步加强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透明度。
3.2 建立企业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 主要有事前规划和事后治理两种管理方式。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环境采用的是事后治理的管理方式, 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通过日本企业成功经验, 可以发现, 环境成本责任的推行, 需要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系, 按照分工明确, 责任易辨的原则, 层层分解环境成本责任, 区分各责任中心的可控和不可控的环境成本, 为企业各部门编制环境成本责任预算, 并作为日常经营活动的环境责任准绳, 并纳入到其工作成本的基本评价标准中。使得企业环境成本责任得以落实和具体化。当然这有必要借鉴日本企业对环境成本的归集和编码方法,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准确的归集和分类, 并通过成本动因和环境成本库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中去, 通过横向纵向比较, 并于约束激励的利益机制相连, 与产品市场的绿色消费趋势、资本市场的绿色金融需求相连, 才能把企业内部主动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提升相结合, 实现企业和社会环境成本绩效的提升。
因此, 我国应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日本的成功经验, 加强民众环保意识, 通过建立企业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系, 加大政府法律法规的强制推动力等方式, 推动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 保证我国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紧迫任务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杰.日本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研究, 2003, (6) .
[2]张惠忠, 穆敏丽.日本企业环境会计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改革与开放, 2008, (2) .
[3]肖序, 舒小宁, 周志方.日本企业环境管理会计评价指标研究[J].财会学习, 2010, (8) .
环境成本管理 篇2
摘 要:虽然从目前来看,ERP系统及其成本管理模块正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但由于大部分企业对ERP的运用时间较短,能够有效发挥其作用的企业并不多。本文分析总结了企业在实施ERP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影响其实施成功的一些原因,并提出了ERP环境对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人员的新要求。
关键词:ERP 企业资源计划 成本管理
近年来,ERP在我国企业中迅速普及,通过ERP系统软件,许多企业实现了财务供应链业务一体化。ERP的全称为企业资源计划,涉及到公司的财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和其它业务环节,这些环节都被其归总至同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ERP具有信息数据标准化、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等优势,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ERP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1、ERP 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虽然国内有许多公司在进行ERP程序的开发,但开发出来的产品质量却参差不起,其中有不少ERP软件存在缺乏管理逻辑性的情况,且其开发的功能也不一定符合企业运营的实际需求。而且,很多公司对ERP软件的运用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仅停留在财务管理、仓储库存管理等。
实际上,ERP软件在上线前需做好大量的调查和设计工作,同时在ERP软件上线后还需根据公司的运营特点和发展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而由于部分软件开发商缺少专门的管理运营知识和相关专家团队,而导致软件在上线前没有做到很好的定制,后期也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维护和修正,以至于不适应企业真实的需求,ERP软件的运用完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1、普通用户缺乏全局意识
ERP系统中所涉及的各个模块是紧密连接的,一个模块的数据来源于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或几个模块。因此,其中一个环节的数据存在问题,便会影响整个ERP系统的计算准确性。而在企业实际运用过程中,操作人员往往会有所忽视,导致小问题频发,最终使成本管理计算严重错误。如单价、数量、日期等等的差错,导致诸如审核日期与会计日期与实际不符,成本不符等情况发生。同时,这些错误的产生,相应要求操作人员进行修改和返工,频繁的操作会使得相关人员产生对ERP 系统的反感心理,更加不利于ERP的施行。
1.2、对ERP的认识不够
ERP可以使得企业财务成为公司的一个信息共享中心,使企业的每一个运营环节都收到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但国内许多企业并未完全认识到ERP系统的成本管理高度,因而未能把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与软件很好的结合,ERP的实施最终落到一个“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局面,仅仅只是减轻了原本的一些手工操作,其系统功能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2、ERP环境下企业对成本管理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1、要求成本管理会计人员不断完善并建立适用于本企业的ERP系统
如前文所述,ERP系统的上线的前期要对企业的部门设置、业务流程、管理权限等各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优化,简化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ERP系统的上线后也需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业务流程的变化进行不断完善,而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反馈体系,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把自己对ERP系统的建议快速提交,ERP系统的工程师和业务人员才能根据这些建议有针对性的改良ERP系统,处理应用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从而使ERP系统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
2.2、要求成本管理会计积极发挥成本管理过程监控与改善职能
企业成本管理更多体现了一种管理思想,它没有也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定。企业经营情况虽然可以通过财务成本数据反映,但隐藏在这些信息后面的,企业在流程设计、计划管理、资源配置、执行协同、绩效导向等方面存在的对企业效率、效益、质量产生关键作用的深层次原因,还需要成本管理会计依托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结合成本目标、成本责任、质量成本等关键方面,通过开展对企业各项成本信息消耗的.过程动态监控,对执行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与纠偏。同时成本管理会计要“跳出财务、融入业务”,放大工作视角与胸怀,主动了解业务、业务,实现成本管理会计由以往侧重“监督管理”的身份向“价值提升与参与者与推动者”的身份转变。
2.3、成立成本管理全局观念,促进企业资源合理配置
在当前激烈地市场竞争情况下,如何高效率和高品质的达成顾客需求,是企业保有市场和开拓市场所需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要从公司发展战略全局的角度,进行ERP系统的成本管理工作,使得成本管理工作与公司整体发展协调一致,发挥出成本管理战略与企业营销、研发、采购、制造、协作、人力资源等战略的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成本管理人员需具有盈利分析、全面预算、成本管理、资源配置等相关能力,为优化企业人财物力资源配置,促进企业价值链各环节一体化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3、ERP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初探的启示
不可否认,ERP系统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企业的运营与管理产生影响,但如何正确使用ERP系统却决定了ERP系统是否真的能够帮助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只有切实针对企业自身特点战略发展需要,真正引入现代成本管理理念,设计适用的成本管理体系并推动执行落实,才能有助于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对我国成本管理模式的一点思考[J].九江师专学报,(05):19.
[2]李欣欣,何家凤.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103.
造纸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 篇3
王昕(1989—),男,汉族,山东枣庄人,会计学硕士,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 要:在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企业的环境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日渐上升,而由此带来的环境收益也在逐渐显现。此时,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结合造纸企业本身经营特点以A公司为例对环境成本管理进行了实例研究。以期加强企业对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完善造纸企业的管理理念,并改进管理方式。
关键词:造纸企业;环境成本;成本管理;可持续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进行的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在内的活动,叫做成本管理。
一、环境成本的概念
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环境成本主要有以下三项:
(1)环保产品成本,指为研制和生产环保产品及发展环保产业所投入的费用。如研制和生产空气净化系统、噪声控制系统等所发生各项支出。
(2)环境污染补偿成本,指企业由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而应给以补偿的费用,如企业的排污费、废弃物污染费等,这部分费用可分清成本负担的对象。
(3)环境损失成本,当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时,一方面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可能遭到环保部门的勒令停产整改而遭到损失。
二、环境成本管理的内涵
根据企业所制定的环境目标,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所进行的包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等在内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活动叫做环境成本管理。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传统的产品成本管理相比,存在不同之处:
(1)与传统成本管理的研究重点——产品成本优化问题不同的是,环境成本管理更倾向于研究有效把握环境成本投入的时间、地点与方式以及应采取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手段问题;
(2)传统成本管理的中心是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包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而环境成本管理的中心则是谋求企业与环境的和谐与协调,在既保证产品质量又使企业行为符合国家环境标准的前提下,以实现以最小的环境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环保效果、环保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A纸业公司环境成本管理的实例分析
A公司在总经理下面设立了专门的“环境管理委员会”与“节能与清洁生产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公司的环保事宜。其环境成本管理过程如下:
1.建立环境成本预算管理体系
(1)设置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包括公司预算委员会和预算责任网络。
(2)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由于企业制定的经营战略反映了其所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以及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应将此作为A公司编制预算的依据,经预算委员会批准执行。
(3)预算的监督与控制。企业便需要通过建立监督机制认真寻找产生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建立预算控制体系。
(4)预算考评。根据金东公司的经营目标和战略设定各考评指标,给出相关权重分值,作为整体绩效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环境成本核算的具体应用
(1)科目一: 废弃物和排放物的处理成本
该科目包括七个成本子科目,即: 相关设备的折旧、维护及营运材料与服务、相关的人工成本、税费缴纳、违规的罚款、环境责任保险和清理成本及补救供给。
(2)科目二: 预防和环境管理成本
在日常经营中,A公司注重对操作员的监督和培训,定期对警报系统进行维护、持续优化环境审计事项的后续行为,对于不可避免的成本要尽量降低和而对于那些不必要的支出则力争杜绝。这些都是环境成本计量框架下的“预防和管理行为”。
(3)科目三: 环境收益
企业加大环境成本的投入,也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即环境收益。
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企业直接收益主要有:①企业利用三废生产并销售非主营业务产品等所取得的收入,被视为环境方面的其他业务收入。②企业因在环境保护方面成果显著等原因而得到的政府补贴收入。③企业如果获得了外单位环境损坏方面的赔款,或对违反环境工作规则的内部职工收取的罚款收入,为环境方面的营业外收入。对于环境问题引起的间接收益,主要表现为诸如利息节约、环境税费与排污费减少等带来的环境支出减少,这是企业的一笔隐形收益。
(4)A公司的環境报告书
A公司按照环境成本与环保效益配比的关系式来进行披露,制作了环境报告书,比较由环境成本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建立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1)制定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2)设立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责任中心
(3)实现环境成本全过程跟踪管理控制
(4)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评价与考核体系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的控制现状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修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进行全过程控制做了铺垫。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肖序等著.环境成本管理论[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 徐瑜青,王燕祥,李超.环境成本计算方法研究——以火力发电厂为例[J].会计研究,2002,3:24-26.
环境成本管理 篇4
(一)环境质量成本的内容。环境质量成本管理思想是根据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零缺陷的目标,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坏视为环境质量的缺陷,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进,以此来减少甚至消除环境质量缺陷,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过程。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本分类思想,可以将环境成本按性质分为以下几类:环境保护成本,指为预防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有破坏性的废弃物的产生而执行的作业所带来的成本;环境检测成本,是由于检测企业的产品或其他作业是否符合相应的环境标准而执行的作业带来的成本;环境内部失败成本,是指污染和废弃物已产生但尚未排放到环境中而执行的作业带来的成本;环境外部失败成本,指由于污染或废弃物已经排放到环境中后所实施的作业成本。上述四项成本的总和即为环境质量总成本,当其为最小值时即意味着企业达到了环境质量的最优水平。
(二)环境质量成本模型。借助质量成本原理,可以建立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以帮助企业实现全面环境质量成本管理。为此,可将环境质量成本分为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两大类。符合性成本是指符合严格环境业绩标准的成本,如环境保护、检测成本;非符合性成本则指企业违反环境标准所支付的成本,如内部和外部失败成本。在一定条件下,符合性成本随着质量水平的上升而增加,非符合性成本随着质量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环境质量成本管理要求将环境质量成本控制在最低,则需通过增加符合性成本支出,提高环境质量,从而减少非符合性成本支出来实现。当达到最优环境质量水平后,通过改进技术和方法减少污染,还可以促使符合性成本下降,从而使非符合性成本也随之下降,最终实现环境成本的总体下降和环境业绩的不断改善。
要达到恰当的环境成本管理程度,从理论上讲,只要企业通过对积累、记录的历年实际发生的四类环境成本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即可找出各类环境成本之间以及环境成本与环境成本管理程度之间所存在的客观规律,找出影响环境成本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从而使环境成本管理人员对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所把握,并确定适宜的管理水平。然而事实上,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符合性成本支出不足,而非支出过度,从而导致环境内、外部失败成本增加,尤其是环境外部失败成本的增加,将大大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并破坏企业的形象、声誉。因此,可以通过对环境质量成本尤其是非符合性环境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核算、分析与评价,促进环境质量管理的改进,从而使环境质量得到提高甚至达到对环境的零破坏(与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零缺陷相类似)的目标。
二、基于环境质量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
基于以上思路,笔者尝试立足于内部管理会计,构建企业提高自身环境竞争能力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七大要素,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能够通过不断的循环改进过程,达到优化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
(一)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要素的内容。
1.环境成本管理组织职责和目标确定。应按照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要求,通过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领导者职责、权限的有效分配和控制以及部门间的协调分工,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环境成本管理。同时,制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及分目标。总体目标应制定为以最优的环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而通过对企业目前实际环境成本支出的分析,可以制定出本期的具体目标或改进目标。要注意的是,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不应该反映简单的增加与减少问题,而应该反映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2.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通过对环境成本的范围和具体内容进行界定、确认,并使之量化,可以为进一步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环境成本源的归集和分配。为了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措施的高效性,企业应在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的同时,尽快找到影响企业环境的具体因素,即环境成本源。可结合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环境影响评估法等划分影响企业内、外环境的作业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为了使环境成本的归集真实地反映各作业中心应承担的环境成本,必须先对各作业中心对环境成本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形成相应的环境成本分配指标。然后将确认和计量后的环境成本归集、分配到各作业中心,形成各作业中心基于环境成本性质分类的环境成本明细。同时,在企业的财务和成本会计核算中也要确认相应的环境资产、负债、成本等。
4.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为清晰地反映企业的总体环境成本分布状况,需要在环境成本作业明细的基础上进一步汇总成本信息,形成面向整个企业层面的环境成本报告。同时,也要将环境成本要素融入现行会计报告,并对外进行披露,以满足各方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5.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企业决策层可以通过基于环境成本性质的环境成本报告,分析环境成本效益。通过细化到作业层面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能够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最终制定出环境质量改进方案,并迅速明确到重点落实改进方案的作业中心。同时,通过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揭示的环境失败成本产生的原因,并作为进行环境成本作业中心数据归集以及目标改进的依据。
6.环境质量改进。各作业中心应根据组织所制定的改进方案实施具体的改进措施,这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组织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整个实施计划进行严格控制。
7.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考核与评价。应对照计划要求,通过检测企业环境排放以及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来检查验证改进计划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改进成果并形成标准,以供日后实施。对于继续存在的问题,应进入下一次改进循环,同时作为决策部门进一步制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进行企业战略决策的依据。同时,为了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应对各相关环境成本作业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并实施奖惩,从而提高企业各部门和员工主动参与环境质量改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有效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离不开科学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环境成本管理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方法。
1.环境影响评估法。该方法是对一种产品、一种作业加工或一种作业活动给环境施加的影响作全面的评价和估算。大多数情况下,环境负面影响的减少往往与环境成本的降低和产品质量的改进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可帮助环境成本管理人员完善管理方案、明确环境成本管理的重点。它的运用可以揭示产品的环境性能,辅助改进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流程。环境影响评估人员要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现状、生产运行情况、废物产生量与治理程度等进行调查、分析、评估,指出环境成本管理措施的优点与不足,并进行利弊分类,形成结论与建议。对于有利的方面,评估其可持续性;对不利的方面,评估其可改进性、可完善性,明确环境成本管理周期中影响环境的重大因素,提供管理依据。
2.作业成本法。该方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算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和分配环境成本时,可以根据能够获得的数据以及可利用的资源情况,将企业有关环境的支出划分为几个作业成本库,并确定相应的成本动因,然后通过成本动因将环境作业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去。根据上述将环境成本按性质分类,可列出引发每一种类型成本的作业成本。各作业中心编制了基于环境成本性质的环境成本明细单后,可以进一步汇总成本信息,形成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报告,以明确企业将来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重点和方向。
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 篇5
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将环境经营成本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分析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已经成为了社会责任的主体,因此,企业的环境经营工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目前,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环境经营工作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只有企业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成本控制,企业才能够进行正常的经营发展。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环境成本管理的认识缺乏科学性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领导团队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短期经济效益,对企业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环境成本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因此,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由于得不到必要的关注而缺乏有力的支持。
很多企业在生产原料配置方面缺乏环境成本管理的认识,使得企业很多生产原材料的运用缺乏科学性,不能够实现物尽其用,这不仅造成了企业生产原材料的浪费,也造成了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的增加。
很多企业缺乏对升级生产工艺的重视,造成企业缺乏具备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企业的生产原材料难以得到充分的运用,造成大量优质原料浪费,因此,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偏高,而企业又需要为处理原材料消耗一定的环境经营成本,使得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参与市场竞争,很容易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
(二)企业缺乏完善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保证企业能够在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下避免较高经济损失的重要制度,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并不健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核心是环境破坏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很多企业的保险制度在责任方面缺乏细化的规则,造成环境出现污染问题的时候无法根据责任保险制度尽快明确责任人,使得污染治理效率低下。
很多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无法明确具体责任人,相关纠纷也无法通过法律形式得以妥善的解决,制度的漏洞使得企业在环境经营和环境问题处理方面缺乏足够的制度性保障,因此,企业无法在环境经营方面同其它社会机构加强联系,既不利于环境经营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环境的改善。
(三)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执行性和科学性
审计工作是保证企业经营投资具备科学性的重要工作,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管理工作也需要依靠完善的审计工作作为支持。
但是,很多企业的审计工作依然局限于企业常规经营成本的审计,对环境经营成本管理审计缺乏足够的关注,造成企业对外部环境的现状和产生的成本缺乏准确的认识,企业的环境经营资源配置由于缺乏完善的审计流程,难以得到合理的分配,造成企业环境经营成本较高。
三、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改良原材料使用方法
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的管理需要依赖科学的原材料使用制度,企业要首先对原材料使用方式进行改良,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的使用可能对环境构成影响的原材料,要选用新型环保型材料作为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并尽可能对原材料进行循环利用,提高每一个原材料的利用效率,使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得到切实降低。
提升企业原材料使用效率要从分析原材料具体属性入手,要对每一类原材料的具体组成材质和使用方式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在企业内部寻找能与其搭配实现循环利用的其它原材料,以便企业的原材料利用率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要对其它企业的原材料使用经验进行借鉴,以便企业可以更好的提升原材料利用率。
要根据当前我国绿色原料的市场价格对企业原料采买工作进行调整,在保证提升企业原材料利用率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经济成本较低的绿色材料,以此降低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
绿色材料要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以便为企业节约更多的资金成本。
要引进新型生产工艺替代传统的生产工艺,以便企业能够拥有更具科学性的生产流程,企业的原材料要在新型生产工艺的控制之下实行循环利用,企业在引进新型生产工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工艺进行创新升级,要使企业全体员工具备高水平的绿色工艺生产理念和绿色材料使用理念,以便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更多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
例如,我国河北省某企业由于生产产品的原材料容易对水资源构成污染,使得环境经营成本较高,企业在从海外引进了新型施工工艺,将可能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材料进行收集,并运用其它废料进行集中处理,废料处理工艺也得到了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完善,目前,该企业环境经营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健全企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要将企业环境经营责任分配作为健全企业环境经营责任保险制度的主要工作,首先,要让企业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环境危机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的严重不良影响,使企业全体员工积极配合企业环境经营责任保险制度的改良工作。
要对企业本身的责任进行明确,使企业决策机构充分了解企业在出现环境问题时必须承担的责任,为制度的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邀请法律人士对企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进行规范化改造,详细规定企业各部门和有关各方具体承担的责任,以便企业各个机构可以按照规范的环境经营流程执行工作,提高环境经营质量,在企业出现环境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保险条例对问题进行处理,使企业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充分保障经济权益,避免因环境问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要抬高环境问题赔偿上限,使企业的合法效益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三)提升企业外部环境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审计工作是企业重要的工作内容,很多企业的审计程序都比较健全,因此,企业要将审计工作的重点向环境经营成本管理方面倾斜,企业的外部审计工作制度要根据环境经营成本管理的需要进行调节,要对企业环境情况审计进行时间上的分段,并且对不同时间段的环境状况进行审计,将审计数据制定成规范的表格,并根据表格计算企业原材料运用的科学方案,以便企业的原材料利用率可以得到真正的提高,避免对环境构成不利影响。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企业竞争压力的日益提高,很多企业都将降低环境经营成本作为降低企业经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深入的分析企业环境经营成本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蛟.不同工业生产模式下的企业环境成本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
[2]周曙东,企业环境友好行为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4
[3]桂萍,王怡,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4
新环境下的精益成本管理 篇6
【关键词】新的企业环境;制造业;盈利压力;盼盼安居门业
一、我们当下的新的经济环境
1.我们所面临的大的经济环境
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已经由高速转为中低速,2015年1月至7月GDP综合增速仅为7%左右,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另外消费信心指数下滑,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综合比率是1.3左右,这充分体现了我们消费不足。同时现在很多企业例如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大量的工厂在倒闭,很多企业都是在撤离大陆市场,把工厂迁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比如越南、非洲等地。这一系列的现象都预示着企业赚取利润越来越难,企业所面临的业绩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总体上来讲,我们的整体经济已经计入到微利时代,国家现在把那些能够市场化的实体都放开了,之前那些靠垄断能够稳定生存的公司越来越少,市场化的那种资源配置的那种实体的企业是主导着整个中国的经济,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入的思考——盈利越来越难,成本压力越来越大,那么我们的利润从何而来呢?其实他不外乎就是4个字:“收入”和“成本”。要尽量增强增加企业的盈利渠道,以及盈利的竞争的因素,同时在保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去控制、降低成本的支出,因为收入和成本永远是企业经营的核心。
举个例子:
由上表可知,原产品成本为9元,售价10元时,净利率为百分之十,当成本降低10%时,利润便由10%增长到近20%,可见,成本降低10%,利润就翻了一番,增加利润提升利润质量的最有效方法一定是降低成本。
2.企业在成本管理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1)采购成本较高:具体表现为采购时间很难确定:供料时间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质量和价格的对比来控制成本和质量;采购方法很难控制:由于领导的干涉等,难以按正常的采购程序控制成本;采购手段很难掌握:市场变化较大,难以捉住最合理价格进行采购成本的压缩;验收的及时和准确很难做到:物料需求预测不准确,或没有专业人员,也不能按正常程序对物料进行行之有效的验收;付款方式难以保障:采购资金不到位,无法与供应商进行价格协商等。如果做好这些工作,对采购成本的降低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2)目标不明:成本管理与战略脱节,各责任中心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为了控制而控制,从一定角度上来讲,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企业的价值创造不是靠克扣,不是靠偷工减料去提升的,成本是相对的,在确保我们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控制和降低成本水平。也就是说成本的目标控制一定要跟战略、市场以及客户紧密关联在一起。
(3)成本扭曲:主要体现在核算方面,成本核算粗放,成本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不能准确的反映资源耗费的情况。在面临着成千上百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想把产品成本准确的算出来是很难的,由于成本体系复杂、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以及缺少一些相应的工具和软件,都会导致在核算产品成本的时候无法得出非常准确的成本数字。在成本数字扭曲的情况下,所措做出的一系列的分析和决策也都是扭曲的,有时甚至会误导公司的决策。
(4)采集困难:成本相关的作业、工时、转移和消耗等业务数据难以全面掌握。企业内部成本信息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材料有主要材料、有辅助材料和易耗品、人工有直接人工、间接人工等等,这一系列的资源都需要我们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时间准确的及时的 采集进来,这是成本准确核算的基本条件,如果说跟成本相关的基本信息都无法准确获取,那么成本的管理,成本的分析,成本的控制,只能是空中楼阁。
(5)控制乏力:成本控制没有具体目标缺乏标杆,由此一来成本控制只是空谈。如果成本标杆不明,成本控制乏力,那么产品报价便会出现问题。
(6)报价无据:销售报价比较盲目,仅凭经验;仅仅单方面的考虑收入,轻视成本和费用对利润的影响;造成的情况就是:收入在上升,利润却停滞甚至下降。
(7)考核无方:由于成本控制目标及目的都不明确,核算的结果不准确,因此有效的绩效考核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3.新环境下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诉求
企业在新环境下对成本管理的诉求,从总体上来讲一定是受制于公司的战略的,一定要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要面向公司的客户,面向市场,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一个企业的竞争要素跟原来也是不一样的,再高速变化的,新基础充实的公司的格局下,应变的速度, 柔性制造的能力,产品质量的保证以及对客户对价格的苛求都体现了一个企业间的核心竞争格局,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因此,一个企业成本体系的搭建,也一定要围绕着一系列的竞争优势去匹配,能够立足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向上去构建成本体系,最终构建的这个成本体系,一定要适应规模化快速定制的市场环境。另外,从基础的会计工作的角度去考虑,必须要搭建出一个相对准确、及时的成本核算体系,虽然成本核算不是成本管理的目标,但是脱离了准确精准的核算,那么成本的分析、考核、预测、决策都是空谈。
二、精益成本管理驱动企业战略成功
为什么说精益成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下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呢?精益成本管理是以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物料采购、精益流程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等思想,把成本管理思想和精益管理思想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他从采购、设计、生产和售后服务上全方位监视企业供应链成本,以使达到供应链成本最低化、价值创造效率最大化,从而使企业不被淹没在经济大潮之中。
1.精益成本管理的概念
精益成本管理(Lean costing management,LCM)是一个兼备责任体系和价值创造体系的控制系统,该系统融合了组织、环境和文化等因素,运用VE(价值工程)、运筹学、业务流程优化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及管理思想方面的成就,引导成本管理朝着预测、决策和控制的方面去发展。对业务流程实施有效的分层式控制,以超越传统的视野,有针对地采取以维持、改善与革新为根本特征的控制模式,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生产过程管理相同,同样是在逆向思维指导下,形成特立独行的精益的成本管理思想。精益成本管理把“成本+利润=售价”的公式变成为“售价一利润=成本”。完成由传统的“利润主义”向“成本主义”的转变,其目的是以用户市场上能接受的售价减去确保企业必要的利润等于只能用这些成本去制造。这样就把售价这个与用户的外在矛盾转化成降低成本的企业内部矛盾。敦促管理者降低成本以提高利润。这就是通过内部挖潜的经营主导方式,从成本决定售价到售价决定成本的转变,由此可以引发一系列思维方法与管理体系的革命。
2.精益成本管理的框架
精益成本管理的核心框架总的来说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企业的价值链维度,这个价值链包括了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到物料的供应、生产的流程以及营销和服务。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精益成本这样的一个思维;另一个维度是管理的维度,包括成本目标的设定、过程的控制、事后改进。在设定成本目标的时候需要考虑公司的战略走向。同时,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的期望和足股东对公司盈利的期望。过程控制就是一系列的价值链的节点上都要体现非常精细化的过程管控;事后改进离不开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检查分析的基础,检查分析是改进的前提,因此要把资源投放的多少、水平精确地算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展开相应的成本分析才算是有意义的。才能正确的找出不足进行改进。
3.精益成本管理与现行成本管理的主要区别
与现行成本管理相比,精益成本管理的特征体现在“全面”二字上,因此也被称为“全面成本管理”。总的来说,精益成本管理具思想有以下特征:
(1)是成本概念的全面性:总成本系统中包含有产品成本与作业成本、数量成本与质量成本、战略成本与运营成本等。
(2)是成本目标的全局性:现行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局部的,仅以降低成本为目标,而精益成本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是统揽全局的上帝视角式成本管理视角。
(3)是成本构成的全动因性:现行的成本管理只是把物料、人工和费用看成是成本的构成要素,而精益成本管理不仅包括物料、人工和费用,它甚至还把时间投入、资源投放等机会成本都考虑进去。
(4)是成本计算的全方法:现行成本计算采用的是单一的以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为原则的成本核算程序,而精益成本管理则基于多目标,利用决策支持系统,采用多种计算程序和口径进行计算。
(5)是成本管理的全过程性:现行的成本管理系统本质是一种注重结果的信息式管理,而精益成本管理强调的是业务流程管理。
三、盼盼安居门业精益成本管理应用案例分析
1.背景
盼盼安居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生产安居产品,以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制造为主导的股份制企业,其总部就设在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营口市。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就是盼盼安全门,在几年之前,当时中国GDP的增速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增速发展,钢材的价格节节攀升,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也非常火爆,国内防盗门的市场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在钢材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要保证利润,首当其冲就是要保持钢材采购的费用,然而,在年底的时候,为了迅速占领市场,董事会给经营团队下达的预算目标是保证核心原材料也就是钢材采购的单位成本在上年水平的基础之上降低10%。在钢材的基础价格上升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如果不完成这项指标,市场就会被竞争者抢走,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为此,盼盼专门成立了成本管理小组,为了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淋漓尽致,他们不仅进行精益采购,而且做到了精益设计、精益生产。
2.具体措施
首先是在物料采购环节,重新整合与供应商的关系,以前,刚才的供应商共有13家,他们大刀阔斧,把13家供应商砍到只剩下3家,保留了鞍山钢铁、宝钢和首钢,这意味着内部需求合并了,把原来13家的采购求统一转移到现有的三家供应商上,由于加大了订单数额,他的议价能显然是增加的。同时,他们又做了大胆的尝试,在外部成立了一个企业采购联盟,把那些生产门把手、门合页的同样需要钢材的供应商联合在一起,进行联合采购,进一步加大采购订单,提升议价能力。这样一来,钢铁的采购可以得到现金折扣,同时其他配件的供应商的成本降低也可以使盼盼在采购这些配件时的价格进一步下降,一举两得。
接着是从研发环节,由于防盗门上有很多配件,比如门把手、门锁、猫眼等,他们同这些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在企业内部成立联合采购部,密切关注企业内部的用料情况、以及订单情况,尽可能减少库存,达到及时生产(JIT)的目的。同时在流程设计上,研究怎么拼装和生产是成本最低、用料最省、质量最优的,把不增值的流程尽可能的砍掉,以保证成本最低。
由于盼盼在采购来钢板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割,当时他们需要的钢板的规格是高1.98-2.34米,宽1.04-1.84米。而且钢厂在生产钢板时也要进行切割,盼盼就在与钢厂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要求的钢板就在长1.98-2.34、宽1.04-1.84,省掉采购过来钢材在进行切割的这一不增值的工序。
另外,盼盼还引入了VMI供应商管理模式,让供应商把仓库设在防盗门的车间旁边,从物理距离来讲,缩短了距离,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该仓库几乎可以视同为盼盼的仓库,但材料的所有权属于供应商,防盗门车间对原材料随用随拿,每个月根据从供应商仓库中的销售结算表进行结算,支付货款,由此一来,对盼盼来讲,原材料存货成本几乎降到了零。
3.成果
这样一来,采购成本降低了,同时生产工艺上也简单了,总体来讲,成本明显降低,利润率明显上升,当年,主要材料单位采购成本平均下降15%,销售额增加了3.8亿元,主营业务的利润率提高了34%,超额完成董事会下达的任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益成本管理是在新市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需求和公司战略走向改变等综合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促进了企业成本管理思想的深度挖掘,还引领着成本管理方法的发展方向。目前盼盼股份的精益成本管理依旧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推广领域正逐渐由产品生产流程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范畴由企业内部管理走向企业外部管理,管理效果从短期管理走向长期管理,管理轨道从纯粹的经济转型到经济与技术结合型,管理手段从手工型转向自动化、信息化,逐步形成面向企业价值增值、提高价值效率的精益成本管理体系,最终形成以获取竞争优势、创造用户价值为目的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法,是一种多维度和多视角的精益成本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熙庭.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 [M].广东:广东经济出本社,2010.(7).
[2] 范松林.精益成本管理攻略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7).
[3] 张立强.关于财务管理精益化的表现因素分析 [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4] 钟菊花.精益成本管理在饲料加工企业的应用研究[J].农业经济管理,2014.(3).
[5] 范松林 李国平 吕坚. 宝钢精益成本管理应用案例研究 [J]. 科研管理,2014.(3).
[6] 王桐.精益成本管理的案例研究[D].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学术研讨会,2015.(2).
[7] 林霞. 关于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策略的再反思[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
作者简介:
环境成本管理理论述评 篇7
(一) 国外文献
在环境成本方面, 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环境审计、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等。美国EM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的研究与应用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Marc J.Epstein (1996) 提出将生命周期评价运用到环境成本管理中, 并指出可持续发展对公司提升核心价值和在环境方面的意义。Dana R.Hayworth (1997) 提出环境成本会计和管理是一个实用的工具, 适时地利用能够减少负债、增加利润、改善企业形象, 既符合政府监管又提高公众形象, 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日本环境会计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环境报告方面, 近年来其企业的环境报告数量不断增加, 质量越来越高, 而准确的环境信息披露更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环境成本管理。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企业已经实行环境会计管理, 1999年日本环境厅 (现改为环境省) 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的规定。从此, 日本企业对环境会计日益重视并陆续公布“环境报告书”。从日本企业公布的环境报告书中可以看出, 报告的企业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和计量有所不同, 但某些企业进行环境会计管理之后, 对环境成本进行了货币计量的量化规定, 对环保效果同样采用金额评价,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还是顾客的经济效益都明显提高。
(二) 国内文献
我国在环境成本方面的研究刚起步, 学者研究方向各不相同, 研究主要涉及环境成本的定义、计量核算方法、环境成本的管理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等方面。对于环境成本的定义有着不同标准, 在环境成本计量、核算方面也采用不同的方法。首先, 在环境成本的计量方面, 徐瑜青和王燕祥 (2003) 认为可以用作业成本法来计算企业的环境成本;郭晓梅 (2003) 认为可以用作业成本法、完全成本会计法、寿命周期法来计量计算企业环境成本, 同时重点分析了作业成本法、完全成本会计法的应用。其次, 虽然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同, 但仍然有统一之处。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 孟凡利 (1999) 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会计的一个重要基本假设前提, 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进行绿色成本管理;李玉萍和刘西林 (2006) 也主张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进行环境成本管理, 在环境成本目标制定、生态设计、寿命周期评估、环境材料替代、清洁生产及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进行全过程管理。再次, 在环境管理的方法方面, 王跃堂和赵子夜 (2002) 在研究环境成本管理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企业对环境成本进行事后处理的现状, 借鉴国外相关研究, 结合密尔福得公司案例引入一种更加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事前规划法;刘娜、金德凌和邵光成 (2003) 也指出可以通过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三个过程实施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肖序 (2000) 将环境成本分为事后的环境保全成本、事前的环境保全预防成本、残余物发生成本及不含环境成本费用的产品成本, 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建立环境成本制度是必然趋势。
二、环境成本的含义、核算误区及正确计量
(一) 环境成本含义
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 首先明确其含义。联合国统计署在1993年发布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提出了环境成本的概念, 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因为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减退而造成的自然资源价值的减少;二是环保方面的实际支出, 即为了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为了改善环境、恢复自然资源的数量或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目前比较权威并经常使用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会议在1998年第15次会议上讨论并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对环境成本的定义, 认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如避免和处置废弃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去除建筑物中的石棉、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
(二) 环境成本核算误区
环境成本的核算在以往存在一定的误区, 按以前的核算方法不能清楚地反映企业对环境支出的成本。按传统的会计核算, 环境成本通常属于间接费用, 采用某种分配标准, 如直接人工、机器工时等将其分配到不同的产品或过程中去, 但由于环境成本与生产环节只有间接关系, 若支出较大的话, 归集进去就更不能得到合理, 采用上述标准进行分配是不合理的。同时受国家环保法规的约束, 企业按实际支付的环保费用一般计入管理费用, 这样简单的会计处理方法不能使环境成本按照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和分析。由于环境成本核算的误区, 往往会导致成本信息的扭曲, 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会以这些扭曲的信息做出错误决策, 这将使企业未来面临的环境风险加大, 尤其是环境成本支出较多的企业, 更不用说利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环境管理。如一个化工企业在造成污染之前就对其生产过程进行污染控制改进, 还是按原来的生产过程造成污染后再进行治理, 二者费用比较哪个成本更低, 如何进行投资的环境决策问题就很难进行。
(三) 环境成本正确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未规定企业在其会计报告中披露环境成本的内容, 即使在日本也没有一定要求企业出示环境报告, 但对于造成污染的企业来说, 无论污染严重与否, 环境支出都不可避免。环境成本一般含在企业的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中, 所以不清楚企业的环境成本占总成本支出的比例, 也不能看出企业环境管理的效果。如果要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质量进行分析只有通过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 如环境保护设备的投资, 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污费用, 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环保政策、方针等。而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在年报中没有统一的模板, 上市公司多数只是进行简单的文字定性披露, 定量描述甚少。因此, 对环境成本就更难把握。由于环境成本在产品结构中占比越来越大, 与产品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直接关系污染治理, 所以既然以传统方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无法揭示环境成本与产品的联系, 也不能如实反映环境成本的支出状况, 进而更不能提供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和考核的有效方法。因此企业需要对成本核算系统重新设计, 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分析方法, 如果应用于环境成本管理与其结合, 并进行环境成本核算, 就能为企业提供一种更有实际意义优于传统核算方法的途径来更准确的计量成本。
三、环境成本分类及管理方法比较
(一) 环境成本分类
环境成本的分类方法很多, 可以从不同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和功能界定, 如果按照空间范围可以分为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和未来环境成本。按照这种分类的思想, 将其内容进行细化和延伸, 即将环境成本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种类型。 (1) 事前主要是采取预防的方法, 尽可能考虑将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同时在生产准备设计阶段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即产生事前的环境保全预防成本, 该成本就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回避、减少、管理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如在生产过程中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替代材料成本, 化工企业、钢铁企业的水循环处理系统和降低大气污染设备建造、营运的成本及使用可再生的能源和燃料的成本。从事前预防的角度出发, 环境成本由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构成。 (2) 而事中则是影响环境的产生阶段, 在生产环节中必然会消耗能源, 并向自然环境排放中间性废水废气, 发生大量与环境相关的管理费用和预防成本, 如环保人员工资、训练培训费、检测监督费、记录费用、储存成本等。对影响企业的各生产环节进行跟踪监测, 尤其是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 尽量作到达标排放,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成本, 适当处理企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对各种污染处理系统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控制污染处理系统的建造营运成本, 从而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增加效率。环境成本的事中控制主要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法来实现。 (3) 事后自然是进行处理, “谁排污, 谁治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企业彻底清除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经济性问题, 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后, 往往还有一些“三废”的排放。所以在生产终了废弃物的处理阶段, 会发生废弃物处理和回收等设施的建造、运营、管理的成本, 产品使用后废品、包装物回收的成本, 以及可能会发生的罚款、意外的赔偿费用乃至诉讼费用等。
(二) 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比较
环境成本管理是指根据企业的目标, 对企业所涉及的环境成本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 以使其降低企业成本,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由以上环境成本的分类可以对环境成本管理进行相应的分类, 通常环境成本管理分为事前规划和事后处理两种。 (1) 事后处理。即在企业发生环境问题造成环境影响后采取措施对已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 将这一费用确认为环境成本。我国的企业多数采用事后处理的管理方式, 有些是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不得不采用事后处理, 或是考虑到企业的规模而没有能力采用事前的预防甚至多数小企业在事后不进行治理。采用事后处理方法的企业首先缺乏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 其次有的企业并不愿花成本改变其产品设计及生产工艺流程或者企业不愿承担改变产品设计风险, 因为一旦企业改变产品设计, 产品就要重新包装进入市场, 不仅增加企业的开支而且顾客是否接受改进后的产品也存在一定风险。而事后处理的方式对于产品的生产流程影响很小, 这也正是企业采用事后处理的主要原因。但在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 控制效果也不明显, 当前企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政策的要求了。 (2) 事前规划。指综合全面地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 同时结合产品成本预算系统, 提出各项可行性生产方案, 然后对方案进行价值评估, 比较未来现金流量, 选择未来现金流出量最少的方案, 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但在选择可行生产方案时, 不应只考虑眼前现金流出量是否最少, 同时还要综合考虑企业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如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力以及环保社会责任, 公众利益。对于生产企业来讲, 可能要全盘考虑生产工艺流程, 改变产品设计和研发, 重新投放市场, 还会增加广告支出, 但只要有一个详细全面的计划, 从长远来看, 能够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更明确了环保支出, 节省了大量事后治理费用, 提高了安全性, 也可直接降低培训和监管费用,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新产品的成本更低, 更具竞争力。既然事后治理的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形势, 不能大大降低环境成本, 那么事前规划法的优势就在于协调处理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 以达到降低环境成本最低的目的。从环境成本、故障成本与控制成本之间的关系来看如 (图1) 。要使环境成本降至一定水平保持基本不变, 就要控制好故障成本和控制成本的关系。在前期控制成本很低接近零时, 故障成本自然很高;随着控制成本的不断增加, 控制力度加大, 故障成本逐渐下降。但如果选择的生产方案合理, 使企业污染降低, 获得长期长远的利益, 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 可以使控制成本不会一直上升反而可以把它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 而故障成本一直下降至零为最佳。
由此可以看出, 企业采用事后处理的方式, 先污染后治理, 是一种被动弥补损失的行为, 这样已经对环境造成损害, 在治理上加大难度, 如废品的回收和处理就难顺利实施。虽然看似在生产上节省了一些费用, 但长远考虑是给企业发展带来阻碍的, 势必也会增加环保费用的支出, 从这个角度看并没有节省开支。而采用事前规划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 是在污染发生之前就阻断源头, 不需要进行被动弥补, 而是主动降低污染和损失, 从企业长期利益和持续竞争优势等方面来看, 是一种绿色会计、绿色成本, 能够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目的, 不仅可有效预防环境危害的发生, 而且每年的环保费用也相对较低, 最终达到的良性循环。
四、环境成本管理中应注意事项
(一) 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事前规划
实行事前规划, 可以使企业获得声誉、品牌等方面的价值增长, 能赢得社会公众和政府的鼓励性投入或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也就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环境成本。实行事前规划需要建立统一的环境成本责任中心, 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 对环境成本管理实行责任制。当前, 我国大部分企业对已发生的环境成本负责进行分散, 即当企业需要降低环境成本时就将信息传递到各个部门, 然后由各个部门分别采取管理措施。这种管理的效果不明显, 可能会导致其它部门未来或有支出, 这些支出既不由本部门负责, 也不能由发生部门预防, 因而不利于环境成本的整体控制。因此, 事前规划法需要以全局观念建立统一的环境责任中心, 建立一个专门的环境成本部门处理各种技术类别的信息并予以披露, 企业只有加强对环境信息的披露, 才能更加明确企业自身的环境成本。
(二) 改善生产过程, 清洁生产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 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1) 生产之前整体考虑生产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重新设计产品, 从而达到清洁生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于1989年首次提出“清洁生产”这一术语, 并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 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 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而在我国较权威的定义可表述为:为保持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持续化, 持续地对工艺、产品及服务应用整合性及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提高效率, 并减少人类及环境受到危害的机会, 清洁生产还可以使资源利用最有效, 经济效益最优化。其主要方法是:一是在废弃物产生之前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毒性。二是在生产现场对原材料、能源和水资源等进行回收和重复利用。那么在产品设计上就应多方面的考虑环保因素, 设计出对环境影响小、可规模生产、具有生态兼容性的产品。即进行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指在产品的设计中将生态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问题有意识地融入其中, 即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内, 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 (无害性、可收回性、可减量消耗性) , 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 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 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因为产品从一开始设计就符合环境要求, 所以采用生态设计的企业负担的整体环境成本比没有采用之前要少。 (2) 在生产过程中, 尽可能地寻找更加环保的材料、原料替代以前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材料。同时也要结合生产设计考虑替代后的产品生产成本, 尽可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使用更加环保的材料。而对于能源方面, 也可以改用既环保又能够降低成本节省能源的新型燃料。 (3) 在生产过程完成之后, 如果仍存在废气物, 要进行废弃物循环利用。对生产和使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 可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循环利用。对废弃物的重复循环使用, 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充分利用资源, 降低环境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体现企业的环保意识。
(三) 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环境成本管理 篇8
关键词:ISO14000,钢铁行业,环境管理
1 ISO14000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基础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 伴随着全球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导致许多地方环境恶化, 生态系统无法恢复。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 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直接支持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 针对污染源进行治理。相继出台了《人类环境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21世纪议程》等, 无一不体现着人类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1993年6月, 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 着手制订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此项标准既能统一国际标准又能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 不对贸易产生壁垒, 是所有有志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企业都可遵循、应遵循的国际标准。[1]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是否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则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周边居民对企业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关注, 在民众的密切关注之下政府对钢铁行业的管束越来越细。在企业内实行体系的系统管理也是势在必行。
2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主要内容
ISO14000系类环境管理标准集是近年来世界环境管理领域的最新经验与实践的总结, 包括环境管理体系 (EMS) 、环境审计 (EA) 、环境标志 (EL) 、生命周期评估 (LGA) 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其目的是指导各类组织 (企业、公司) 取得正确的环境行为。但不包括制定污染物试验方法标准、污染物及污水极限值标准及产品标准等。该标准不仅适用于制造业和加工业, 而且适用于建筑、运输、废弃物管理、维修及咨询等服务业。
ISO14000系列标准是为促进全球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制定的。它是通过一套环境管理的框架文件来加强组织 (公司、企业) 的环境意识、管理能力和保障措施, 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它目前是组织 (公司、企业) 自愿采用的标准, 是组织 (公司、企业) 的自觉行为。在我国是采取第三方独立认证来验证组织 (公司、企业) 对环境因素的管理是否达到改善环境绩效的目的, 满足相关方要求的同时, 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2]
3 钢铁行业内ISO14001推进现状
从全国平均单位面积人口来讲, 钢铁工业的环境负荷不能算大, 但已占中国产业污染排放中的较大份额。由于钢铁企业的厂址大都位于城市和其近郊, 所以区域环境负荷又相对较大。[3]
中国钢铁工业的在技术进步促进工艺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的同时,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管理层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依靠管理促进技术进步, 大幅度降低能耗, 改善环境, 生产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到目前为止, 全球已有不计其数的企业通过了认证, 面对这股汹涌的浪潮, 钢铁企业也作出了快速而积极的反应, 如宝钢、武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在第一时间开始筹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钢铁企业业已全部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宝钢股份在中国钢铁行业第一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012年, 宝钢股份提出了一套优先管理、分级管控、源头治理、系统应对的环境风险管控理念, 结合环境信息化及环境安全应急体系等的建设及完善, 力求从风险识别量化评价、分级管控落实措施、系统应对、有效监督、持续改进、报告制度等环节形成环保管理的PDCA循环。[4]
3010年, 宝钢股份宝钢旗下子公司南通宝钢于2006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强化环保管理区域责任制, 建立总部厂区域责任制;开展现场综合环境专项整治;构筑公司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经过多年的运行改善, 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各单位的管理职责更加清晰明确, 管理构架更加健全, 管理效果逐渐显现。在历年环保行为评级由黑色逐步转变为2012年的绿色, 厂内外环境明显好转, 社会效益显著。
4 ISO14001对钢铁企业的影响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是目前国际认可的唯一可供企业进行认证的环境管理体系, 防治环境污染和节约资源是该体系的重要思想精髓。企业可以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一方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增强环保意识, 防治环境污染, 积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十几年来ISO14000标准的推行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管理实践证明, 环境管理体系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有较大作用。
(1) 取得绿色通行证, 走向国际贸易
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资质是现代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ISO14000环境体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地的工业国家受到社会的环保压力, 不得不探求创新的改善方法, 希望能在环保表现方面不断改进, 以保持本身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5]
从另一角度来看,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在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的时候也普遍关注该产品生产全过程是不是环保的。显而易见, 这种由市场推动的环保压力肯定不断增加。所以企业要增大市场份额, 争取消费者, 也要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 领导重视, 全员环保意识提升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公司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方案, 为体系的推进提供所需的资源。要想体系运行顺畅有效必然要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 除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也是体系推进的一项基本原则。领导重视, 宣传到位, 员工必然也会引起重视, 通过体系的推进, 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从“要我环保”转变为“我要环保”, 现场员工从被动推进体系到积极主动推进体系的管理, 进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 法律法规解读, 利用政策得奖励
ISO14000系列标准要求企业将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承诺纳入公司的环境方针, 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 这就将环境守法行为变被动执行为主动遵守。通过每年对环境法律法规清单的更新和合规性评价, 对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的解读。环境法律、法规日趋严格, 企业实施ISO14001标准则能够及时获取这方面的信息, 并及时修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有效防止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 以避免可能受到的行政处罚。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保的重视, 法律法规中对环境保护的奖励力度也不断加大, 在现场环境改善的同时依据规章制度争取政府奖励, 减少企业的环境成本。同时通过深化环境管理, 增加了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沟通, 争取他们的支持, 协调政府职能与企业自主管理的关系。南通宝钢通过围绕节能减排政策做文章, 学习政府节能减排奖励政策, 吃透政策, 与政府多沟通, 争取政府奖励200多万元。
(4) 环境因素识别, 管控有针对性
企业在实施ISO14001标准时, 充分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因素, 通过制定各种管理文件和操作规程对污染源进行管理, 特别是把清洁生产的思想融合到管理体系中, 进行源头控制, 把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 较好地预防污染和控制污染。
ISO14000系列标准强调从加强环境管理入手, 充分考虑其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各个环节所包含的环境因素, 找出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 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 倾向性管理, 控制并降低其环境负面影响。
(5) 目标指标控制, 持续节能降耗
公司主要分水、气、声、渣几个专业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 在持续改进的宗旨下不断降低企业成本。通过目标方案的制定, 利用工艺改进、废物综合利用、加强节能管理、优化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等途径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节能降耗, 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超过实施ISO14000的成本。
目标管理为促使企业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与能源, 保证在最低消耗下完成其生产和活动过程, 为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废弃物产生与污染物排放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工具。
(6) 推进体系管理, 管理水平上台阶
实施体系认证有助于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ISO14001标准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标准, 企业通过实施该标准, 将对自身现有的环境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针对筛选出的重要环境因素, 建立各类各级文件加以控制, 从而在策划、实施、监控和评审这一动态的循环上升的过程 (PDCA) 中, 不断提高公司的环境管理水平。同时ISO14001标准的运行模式还可以借鉴到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ISO140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简介.http://www.6sq.net/arti-cle-47651-1.html
[2]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综述.http://www.51ldzx.co
[3]中国钢铁工业环境保护与节能现状及发展.http://info.glinfo.com/03/0124/00/38874421CFEE0109.html
[4]孙健梅何利萍.应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关注钢铁行业的环境问题.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2009年05期.
[5]钢铁企业环境保护制度探讨分析.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www.chinairn.com
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探讨 篇9
目前, 大家对于环境的重视度日益提高, 企业是社会环境中相当活跃的一个主体, 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数量频繁, 也最容易造成对环境的各种影响。所以, 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就一定要重视环境经营管理, 贯彻和执行各种环境经营方针, 树立环境经营管理理念, 采取环境经营管理策略, 而环境经营成本控制管理就是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加强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们大、中、小型企业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生产经营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这就势必会给社会环境带来更多的压力, 我们近年来对于企业环境经营管理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在环境成本管理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 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管理控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 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环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没有重视产品设计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给企业带来了很多资源浪费;生产工艺落后, 对原材料的利用率较低, 给企业增加很多外部成本, 造成企业环境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2) 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在污染产生的时候, 未能将赔偿责任进行科学贯彻落实, 导致单个企业的赔偿额度过大, 而其他相关单位人员却没有进行共同承担, 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切实开展, 不利于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的降低。 (3) 对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的外部审计力度不足, 未能建立健全外部环境成本审计机构, 对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 不利于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 无法提高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的有效性。
三、加强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有效性的措施建议
(一) 重视企业的产品生态设计
1. 进行产品需求分析, 在了解产品的性能特点和质量水平的同时, 重视产品的环保性能, 既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良好, 功能齐全, 又要尽可能使其具备一定环保性能, 例如使用可回收或者生产过程环保的包装物。我们首先必须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 据此制定产品在各项具体需求上的目标值, 尤其要重点量化环保性能的相关指标。
2. 引入和推广绿色采购工艺, 在生态设计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对绿色原材料的选购, 并对其进行科学设计。绿色材料指的就是那些既能符合产品性能要求, 又能与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协调, 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能耗低, 无毒无害的生产材料。在产品设计环节对原材料进行科学的选择能够有效进行污染预防, 尽量降低污染排放, 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 从源头上将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3. 坚持绿色制造, 根据产品制造的顺序的先后, 我们可以将绿色制造划分绿色原材料的选用、绿色生产工艺的应用以及获取绿色产品这三个主要阶段 (1) 。要想顺利实现对企业产品的绿色制造, 我们就必须要注意采取各种技术手段, 选择节约能源、污染程度轻的产品制造工艺技术, 促进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不断改进, 进而促进企业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结合。同时, 对企业来说, 改变过去的产品制造思想, 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工艺, 强化企业内部生产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协调, 把绿色观念植入到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 有利于企业资源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 对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以及环境成本进行高强度的控制。
4. 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绿色包装。因为企业在进行产品包装的过程中, 如果包装过度的话就会引起很大的资源消耗和浪费, 给环境和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造成资源外部成本的产生, 而使用绿色包装就能很好地克服以上这些问题, 尽可能地节省产品在包装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能源。此外, 绿色包装具备易回收、可进行再加工、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等优点, 部分绿色包装物还能够自动降解, 品质好的一点的甚至可以当作一种原材料或者新能源来利用, 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 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品包装物引发的外部成本问题。
(二) 建立健全环境责任保险
环境责任保险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两者之间就环境责任缔结的合同关系, 充分地体现了责任社会化理论在环境侵权赔偿过程中的运用, 同时这也是现代法律学对当前社会的有效回应。环境责任保险不但可以提高企业抵御环境风险的综合能力, 还能有效促进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 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情况减少, 降低企业在环境污染方面进行赔偿的几率, 减少环境经营成本, 还能为环境污染事故中遭受损失的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构建完善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可以为企业环境纠纷事项的有效解决提供途径, 我国现阶段的法律针对环境污染赔偿额度的上限规定过于低下, 单一的污染企业无法对受害者进行完全赔偿, 我们要建立和完善财务保证制度或者担保制度, 促进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和行政补偿制度之间的有效结合, 促进环境损害赔偿走向社会化, 在减轻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的同时, 将赔偿主体进行科学扩大, 由多个企业、单位共同承担赔偿、消化赔偿, 降低单个企业的赔偿成本和赔偿压力。
(三) 重视环境成本审计
所谓企业的环境审计, 实际上就是外部独立审计单位针对企业对相关环境政策的遵守情况, 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以及对环境控制政策的开展情况, 所进行的一种独立评估工作。环境成本审计就是企业环境审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环境成本审计就是指企业之外的独立审计单位针对企业某一个时期的环境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工作, 开展财务处理, 进行财务控制并开展环境成本披露, 这种评估工作具备充分的合法性以及公允性。环境审计机构针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投入进行评估, 并提出自己的审计意见, 评价其投入是否有效, 也就是在企业审计报告年度内, 对其生产经营各项活动中发生的环境行为进行合规性评估, 审核其环境成本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企业进行环境成本审计通常是为了强化企业在环境行为上的合法程度以及公允程度, 促进企业环境活动更加科学有效, 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相关政策进行合理程度方面的评估。同时, 强化审计机构针对企业环境成本认定进行的审计工作, 审核计算其完整程度, 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发生认定审计以及计量分摊认定审计, 并开展环境成本披露工作, 对其进行认定审计等等。外部独立审计单位要想保证审计事项符合已经制定好的目标, 同时保证其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就必须要将具体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进行有效结合, 学会从复杂的企业信息当中筛选出有用信息资料, 比如企业会计记录数据信息以及其他支持性资料等, 以上这些可利用的信息资料就构成了审计证据。通常情况下, 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和适当直接影响着审计机构最终作出的审计结论的合理性。其中, 审计证据的充分程度是指证据数量足够, 超过审计工作进行所需要的证据量的最小值, 通常跟样本数量之间具有关联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质一般用来衡量审计证据能够充分地支撑审计结论, 证据与结论之间是否具备较密切的相关程度, 论据可靠程度是否足够。
四、结语
为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之间的协调,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结合, 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 重视企业的产品生态设计, 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 从根本上改变产品包装物引发的外部成本问题。建立健全环境责任保险, 促进环境污染赔偿的合理化, 减少单个企业的赔偿成本。重视环境成本审计, 对企业相关环境管理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效监督和严格审核。
摘要:文章在阐述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有效性的措施建议, 供大家参考和探讨。
关键词:企业,环境经营成本,必要性,措施
注释
环境成本管理 篇10
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驱动因素,环境管理绩效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人口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环境问题, 是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1]。随着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问题, 围绕环境问题的全球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管理正在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研究在西方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运作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的环境管理, 除了继续实施强制措施, 应当更多地利用倡导和鼓励的方式以更灵活的方式, 鼓励企业自我推行、实施比环保法规要求更高的环境管理体系[2]。
2 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驱动因素研究
2.1 规则因素
更严格的规则约束力是企业主动推进环境管理的原因, 企业主动改善环境管理以提高环保绩效。目前国家现有环保法律法规对企业排污行为的政策约束越来越严格, 企业违法成本越来越大, 而西方国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约束更加全面, 处罚力度更大。随着“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国家战略层面, 以及人民群众对更好环境质量的诉求, 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将更加完善与细化, 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约束将进一步严苛, 倒逼企业完成产业升级与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2.2 市场因素
除了来自客户, 投资者和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压力, 市场的作用也使企业积极主动把环境管理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些文章研究消费者的喜好, 研究企业通过改善生产经营行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赢得消费者的支持, 研究表明, 高收入消费者愿意支付溢价高的绿色商品, 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赢得市场份额。AROA和Gnagopdahyay的垄断经营理论认为, 高收入消费者愿意购买环保产品, 这使得这些公司愿意积极减少污染产生, 将企业收益积极投入到减少污染的活动中去。文献研究表明, 绿色消费市场的自愿性, 使企业主动减少污染产品生产, 并产生激励, 但不能保证消除整个社会的污染[3]。
2.3 效率驱动因素
除了规则和市场因素, 这些影响企业主动改善环境的外部因素, 成本节约与环境管理相关政策的实施, 鼓励企业提高环境管理的质量, 更是一种真正的内部驱动力。上述所有的研究都通过推进环境管理,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自主推动绿色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生产效率要高于在规则和市场的框架内强制推行控制污染的成本。
3 企业环境管理的模型与假设提出
3.1 企业环境管理的经济性分析
企业通过环境管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而环境管理是一个企业行为, 它会产生效益也会产生新的成本, 包括参与确立更多的支出、投资、人才培训及信息收集费用投入等成本, 因此, 环境管理在企业的推进过程确实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 环境管理具有两面性, 企业管理者在作出环境管理的决策时, 要对其成本及效益进行分析和计算, 主要包括污染防治投入成本与环境风险发生后的处置成本、原生产品与绿色产品收益比较、其他管理成本增幅率等几个方面。从企业管理实践角度对环境管理及其产生的效益进行经济分析, 设计管理的模型。
3.2 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模型
本文在总结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 将企业共同管理环境与经济分析相结合, 建立理论模型描述了各种驱动因素, 如社会因素, 市场因素, 结合企业的特点, 结构影响所产生的企业环境管理, 反映他们的内在动力如何互动, 共同推动企业环境管理的外部驱动力的组织和其他因素。该模型是以下假设及参数的基础。
4 环境管理的驱动因素对环境绩效的影响
在经济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很容易产生联立性问题, 通过产生联立性原因分析, 去除这些相关项的误差, 建立联立性检验模型。比较基于POSSION模型的预测值测定的驱动因素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结果, 通过分析来说明环境管理的驱动因素对环境绩效的影响。
5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环境管理实践, 要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分析外部风险, 在企业管理运行中分析内部成本。通过综合的环境管理战略和目标让企业主动地参与, 让环境管理为企业创造效益, 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群艳, 周德群.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探析.上海:上海环境科学.1999, 18 (11) :515-516.
[2]杨东宁, 贾峰.企业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的驱动力: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管理世界, 2005, (2) :85-95, 107.
环境成本管理 篇11
一、ERP与作业成本管理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ERP与作业成本管理思想进行整合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ERP与作业成本管理有着一致的目标 “市场导向”( 或称“顾客导向”)的生产经营方式是ERP和作业成本管理所共同追求的目标。ERP管理系统集成是以企业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以创造为市场或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重点的系列活动。而在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为最终满足市场或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是由一条“作业链”组成,作业消耗资源的同时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直到将最终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市场或顾客,以满足其需要。可见,以市场或顾客为中心而开展生产经营是ERP和作业成本管理所共同追求的理念。
(二)ERP与作业成本管理在管理思想上是一致的 ERP的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思想,而这种供应链从作业的角度来审视时其每个环节的功能实现都要耗费一定的作业量,企业的供应链就可看成是一条由此及彼、由内到外连接起来的作业链,作业成本管理则正是是以作业链作为管理对象。可见,供应链与作业链实质上是价值链的两种不同的形式,两者在管理思想上是一致的,即供应链是价值链的实物形式,而作业链是价值链的行为形式,两者都是针对价值增值管理过程的管理。
(三)ERP与作业成本管理在应用上可以相互补充 首先,作业成本管理有助于企业ERP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业务流程的分析与重建是ERP系统不断优化的前提条件,而作业成本管理正是基于不断改进企业业务流程而发挥巨大作用的,即通过作业成本分析产生对作业价值的分析结果可以动态的优化ERP系统中有关资源的配置。反过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ERP的管理理念不仅扩大了作业成本管理的成本管理范围,还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电算化的基础条件,这将有利于更好的对产品成本的全面管控。
二、ERP环境下开展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可以持续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 当前,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所基于的假设已经不能成立,作业成本管理成为准确核算产品成本的有效方法。但是,作业成本管理实施的前提条件是信息,同时信息也是作业成本管理核算的基础,只有通过获取企业内外供应链相关信息,才能够及时了解作业间价值流动情况,以便于随时进行调节。而ERP作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恰能够提供通过手工操作所不能获取的原始信息,显著提高了企业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二)可以显著提高ERP系统计划的全面性ERP系统是借助计算机高效率的通讯与计算能力,实现其管理思想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其中,成本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现有ERP系统已无法做到将企业内外全部成本因素加以考虑,对于成本管理的局限性也开始显现出来,有必要对其内容加以补充。作业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全过程的完全成本管理,其融入ERP系统后可以对企业整个供应链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扩大了ERP管理系统中成本核算的范围,显著提高ERP系统计划的全面性。
三、ERP环境下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
ERP环境下实施作业成本管理在实际应用时,应当至少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将作业成本管理融入ERP系统功能模块 一般而言,ERP是由若干功能模块组成的,各功能模块产生的数据和信息通过该系统实现了共享。在构成ERP系统的诸模块中管理会计模块与作业成本管理的联系最大,它提供了与作业成本管理有关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考虑将作业成本管理作为一个模块整合到ERP系统的管理会计模块下,将作业成本的管理思想完全地整合到ERP系统中。
(二)综合分析企业ERP环境下的业务流程 企业是由一系列完整的价值增值过程构成的价值链条组成。同时,每一个价值增值过程也是作业执行的过程,企业应当对其ERP环境下的业务流程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于界定各项“作业”,开展作业成本管理。
(三)定义作业,并归集作业相关的费用 以企业ERP系统为基础,对企业作业进行界定。定义好作业后,应当借助ERP系统归集与每项作业相关的费用。ERP系统主要面向业务流程收集、分析并控制成本信息,并具有预算、计划功能,能够完成对产品标准成本和间接费用的计算和调整。这些信息可以经过合并或分解过程后计入相关作业,完成作业相关费用的归集与整理。
(四)合并相关作业,建立作业中心 通过前述步骤后,企业生产过程将由大量“作业”构成。可以按照ERP系统中的业务流程或其他合理的原则,将这些作业进行合并,形成作业中心,并使得作业中心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尽量保持一致,降低企业成本信息收集成本。
(五)确定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分配率 在完成对作业成本进行归集后,要从作业中心中多个成本动因中选择合适作业动因,作业动因的选择可以运用回归分析法和分析判断法等,由于ERP环境下的企业数据比较全面、具体,建议采用定量的方法选取作业成本动因,这种方法下的成本动因较为准确。确定好成本动因后,计算成本分配率。
(六)对作业成本进行合理分配,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 根据前面确定的成本分配率,结合产品或服务所耗用的作业成本动因数量,计算产品或服务所耗用的作业成本。这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最后一个步骤。在计算完产品或服务成本后,可以与ERP系统中所计算的产品标准成本等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以便及时对相关作业进行调整,减少不相关作业成本支出。
四、ERP环境下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分析
ERP环境下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具体应用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作业或作业中心确定后,企业的组织结构要与之相对应,这样不仅便于归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消耗,统计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动因,还有利于ERP信息系统的有效运用,提供更为精确的成本信息。此外,在组织结构调整时,还应当注意尽量减少部门间的沟通环节,降低该作业中心的成本,将控制的重心转移到过程上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其次,由于作业成本管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应当组织专家团,采用德尔菲法,充分运用其经验进行相应地判断。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ERP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对能够采用定量方法获取的指标应当尽量采用定量的方法,避免主观臆断,与客观现实不相符。
最后,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动态信息,优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前已述及,ERP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最终目标就是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因此,从作业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可以了解到公司整个生产成本信息,哪一种作业的消耗最多,哪一种作业的成本最高,从而决定从哪一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降低生产运作过程中的成本。
综上所述,ERP系统为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而企业作业成本管理也丰富了ERP系统的构成模块。无论从理论基础上还是在现实实践中两者整合都存在现实可行性。鉴于ERP系统与作业成本管理的结合将企业管理逐步深入至作业层次,其意义重大,因此对于ERP环境下开展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只要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充分将ERP信息系统与作业成本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就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大幅度提升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胡霞、李智芳:《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的整合研究》,《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2期。
环境成本核算与管理探究 篇12
一、环境成本的概念
(一) 环境成本的含义
尽管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环境成本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但往往是从其各自特定的立足点或目标出发, 得到的环境成本定义也各不相同。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认为, 环境成本是“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笔者认为, 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为耗费自然资源或生态资源所发生的实际成本。
(二) 环境成本的特点
根据对国内外研究资料的搜集概括, 环境成本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多样性。企业环境成本可能出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 其产生动因具有多样性。2.不均衡性。环境成本项目支出不像其他成本项目如直接材料或直接人工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其往往具有突发性或不可预见性, 比如, 企业在环保部门的检查中因环境问题被罚款等。3.滞后性。由于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承受、容纳能力, 同时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并不明显, 有时其形成的损失和危害是潜在的, 其所带来的影响, 可能一时难以完全掌握清楚。4.增长性。随着政府环境保护法规的纷纷出台, 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环境质量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所受的约束力逐渐增强, 企业所承担的环境保护的责任日益加大, 也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二、环境成本的核算
(一) 理论基础
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环境成本的核算主要建立在如下理论基础之上。
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 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协调,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 资源和环境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必须反映在经济运行的价值核算体系中。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注重发展的状态和目标, 更强调发展潜力的培养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2. 总成本理论。
总成本理论认为, 产品成本的构成应当是物质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总和。物质成本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劳动力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环境成本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耗费自然资源的价值和相关生态资源价值减少的货币表现。公式表示为:Y=C+V+E, 其中, Y为产品总成本, C为物质成本, V为劳动力成本, E为环境成本。
3.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边际机会成本 (MOC) 理论认为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成本代价, 不仅包括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 也应包括由于其外部不经济而对自然所造成的代价。边际机会成本由边际生产成本 (MPC) 、边际使用成本 (MUC) 、边际外部成本 (MEC) 三部分组成, MPC是生产过程中所直接支付的生产费用;MUC是资源耗竭成本;MEC是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损失。
此外, 物质流平衡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理论也构成了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要组成。环境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也都构成了环境成本核算的支撑学科。
(二) 环境成本的确认
企业环境成本确认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关键, 只有准确地确认企业的环境成本才能正确的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 从而为环境成本管理提供基础。按照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的观点, 如果企业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 则应当将其资本化:一是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 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效率;二是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环境保护。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环境成本的确认应符合以下条件:1.导致环境成本的事项确已发生。在确定环境成本事项的发生时, 关键是看此项支出是否与环境相关, 并且, 此项支出能否导致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当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 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 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 应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2.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合理计量或合理估计。环境成本的内容涉及较广, 如采矿企业所产生的矿渣及矿坑污染每年需支付相应的回填、覆土、绿化的费用就很容易确认和计量;而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治理费用一时不能确切地予以计量, 对此可以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 予以合理地估计。
(三) 环境成本的计量
企业环境成本计量是会计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遵循一般的会计原则, 但是由于环境成本的特殊性, 环境成本的计量同时还应特别遵循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计量环境成本时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即企业坚持共赢原则, 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 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同时企业环境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具有多元性。由于环境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活动包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这就要求环境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要超脱传统会计, 不仅要用货币作为计量尺度, 同时在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过程中, 应辅以其它的计量单位, 适当考虑使用实物或与自然环境相关指标的计量尺度形式。
在计量方法上, 根据环境成本的含义和特点, 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1.机会成本法。环境资源的使用存在互斥备选的方案, 每一种可供选择的用途对人们都是一种获利的机会, 而这种机会所产生的获利量, 就是另一种机会的成本。2.重置成本法。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核算的前提是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无法得到有效治理时, 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标准状况所需的费用作为该企业的社会成本。3.预防支出法。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环境危害而将预防性的支出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4.人力资本法。是专门用于评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损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
(四) 环境成本的披露
为了使利益相关者或信息需求者详细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情况, 企业还需以一定的形式对其进行披露, 才能使其做出有关环境信息的正确决策, 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与传统会计信息不同, 由于环境成本信息中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并存, 定量信息中货币信息与非货币信息并存, 所以可以将环境成本信息划分为货币性信息、非货币性信息以及记述性信息三类。货币性信息的核算是重点。只有货币信息核算才能把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相联系并统一起来。企业只有在环境保护和获得盈利相协调的条件下, 才能够持久地坚持进行环境保护活动。而非货币性信息和记述性信息, 可以采用附注说明的方式予以披露。
三、环境成本的管理
(一) 环境成本管理面临的难题
很多企业认识到了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但要承认, 环境成本管理对很多企业来说却并不容易。究其原因, 在于目前进行环境成本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难题。1.环境因素和自然资源特别是诸如大气等自然资源很难进行产权认定, 这就无法使其商品化, 自然资源不能商品化, 会计就很难将其完全纳入计量范围。另外, 即使自然资源能够被量化, 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外部不经济”问题几乎无能为力。2.发展中国家由于科学技术落后, 所以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来就处于劣势。如果实行环境保护政策并进行环境成本管理, 把环境因素考虑进生产成本, 这无疑会提高产品的成本。但随着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 这一观点也逐渐在转变。3.环境成本核算在会计计量上不同于传统财务会计。环境会计不能或不容易用单一的货币统一的计量, 还必须广泛使用劳动量、实物量等其他计量形式。相应的必然导致经济考核指标不具有相关可比性, 最后导致环境成本管理的失效。
(二) 环境成本管理的措施
环境成本核算不是终点, 它的最终目的是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从而使得企业的相关环境决策达到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讲, 环境成本管理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延伸。即环境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所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 采用一定的方法, 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有关因素加以控制, 达到相关环境法规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目的的过程。
1. 尽快制定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会计准则。
虽然国际上有些会计组织已针对环境成本出台了一些会计准则, 但都只是建议性的, 并不是硬性规定, 从某种意义上讲仅仅是一个指南, 企业管理当局仍可能自由选择环境成本的确认方法。相同的环境成本, 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 有的作为费用处理, 有的则可能被资本化。
2. 加深对环境成本资本化形成的环境资产的认识。
环境资产应该包括自然环境资产和人工环境资产。自然环境资产是指全人类及其后代共有的自然资源。由于自然环境资产的价值计量理论还不成熟, 因此在会计体系中核算自然环境资产还有困难。人工环境资产是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的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与环境相关的资产。很明显, 环境成本资本化形成的环境资产属于人工环境资产。
3. 政府要在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政府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职责, 应该鼓励什么、惩罚什么、引导什么。环境成本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政府不去考虑环境成本, 是不会有厂家主动考虑的, 即使有这种想法的企业也会因为得不到鼓励 (政府的扶持和消费者的购买) 而不采取任何行动。政府要通过各种可行的途径和手段控制环境成本, 制订更为严格和有效的环境会计准则来保证其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的核算与管理, 是实现环境、社会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只有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不断完善环境成本的理论和相关法规, 提高社会与企业的环境意识, 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宁.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管理[J].会计之友, 2009 (9) .
[2]崔震宇, 宋毅.企业绿色成本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 2008 (10) .
【环境成本管理】推荐阅读:
环境财务成本06-11
环境成本界定06-12
煤炭环境成本核算06-29
环境污染成本07-26
环境成本管理系统架构07-31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07-17
农业生产环境成本问题05-27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08-14
企业环境成本计量研究09-03
环境成本的核算论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