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业

2024-07-30

生物产业(精选12篇)

生物产业 篇1

摘要:为推动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科院启动了“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并成立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初步探索和建立了政、产、学、研、金密切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推动了一批生物医药、绿色农业和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的创新和转移转化,为提升中科院在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创新联盟,产业化,技术创新

一、引言

1、生物产业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生命科学发展十分迅速。在《Science》杂志评选出十大科学年度进展中,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连续3年超过50%。过去10年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的论文占全球自然科学论文的49%。生命科学的发展也快速催生生物产业的发展。在当前全球资源环境形势持续紧张、人口健康与食品安全不断受到挑战,工业经济增长遭遇空前压力的形势下,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抢占生物经济时代制高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保障国家生物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

生物产业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据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几乎每5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一些国家生物与医药相关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高达15%左右,许多发达国家已接近10%。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制定战略和政策,加强关键领域的布局和投资,努力抢占21世纪国际生物经济和生物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矛盾与问题仍在困扰着各国政府。历史经验证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发展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

2、生物产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领域

我国现有生物技术企业5000余家,具有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市场空间。根据国家发改委2008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数据显示,2006-2008年,生物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3%,出口年均增长22%,利润年均增长23%。2008年,全国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达到11340亿元。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生物技术列为我国优先发展的前沿技术之一。2007年国务院转发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第一次将生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产业进行整体规划部署,首次提出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目标,即:培育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生物企业;重点推进8个产值过500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到201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GDP的2%。2009年6月发布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必须抓住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在今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生物产业列为我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通过未来十年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生物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战略转型,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生物产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已逐步形成规模化效应,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中科院重要机制创新: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1、中科院要做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火车头”

中科院作为国立科研机构,建院以来,在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创新和重要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带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顺利完成,以及创新2020方案的实施,中科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突破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确定一批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建设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基地、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进一步发挥“火车头”作用,引领和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科院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在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脑与认知、神经科学、植物科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与此同时,中科院在农业、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目前,中科院有40多个研究所涉及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人员队伍达1万多人,建立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与地方和企业共建了一批研发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科技园,与企业共建了一批联合实验室或工程中心。

2、启动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由于机制体制及评价体系等原因,研究人员更喜欢承担国家课题、发表论文,对承担企业课题和技术研发、创新积极性不够。通常,科研人员对技术中试放大、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没有经验,加之缺乏风险资金支持,对技术孵化和产业化望而却步。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对高新技术不熟悉,普遍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喜欢购买能直接投产的“成品”技术,对大量的有待孵化的“半成品”技术不感兴趣。这些问题是导致我国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关键因素。为此,中科院组织实施了“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专项计划建立了由科研单位、大学、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组成的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并引入市场机制,为科研人员寻找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前瞻投资科研项目,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孵化和产业化投资。通过计划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科研人员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创新为民的价值所在,企业家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成败在于实验室。

专项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政府、科研、企业、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创新联盟;建立多元化的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基金和科研资金投入新模式;推动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以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牵引,引导中科院提升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推动我国生物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一批大型企业的成长,促进国家生物产业群的积聚,显著提升中科院在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和显示度。

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于2008年分别倡议成立了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联盟、中国药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创新联盟的宗旨是引导企业前瞻性投资科技,促进科研单位引入企业机制,延伸技术创新价值链,支持地方发展高科技产业。创新联盟面向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骨干企业,自由加入,平等互信。创新联盟向企业成员提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支持,帮助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伙伴成员提供科技信息和科技咨询。创新联盟协助有关部门制订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创新联盟组织联盟成员共同申请国家项目。创新联盟企业成员承诺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为科研成员提供资金、试验材料、试验场地等支持,承诺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用于资助科技合作。

三、专项计划的实施大力促进了中科院生物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

创新联盟成立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的拥护与支持。目前,联盟企业(包括外资企业)约170家,创新联盟的规模与影响不断扩大。创新联盟的发展为专项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中科院通过技术授权、企业参股、示范推广等方式,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实现销售收入173亿元,农业技术领域实现销售收入171亿元。

1、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

(1)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推动了河南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与过程所合作进行新型乙肝疫苗的大规模分离纯化技术的产业化,与上海巴斯德所在疫苗研发等方面合作。推动了相关研究所与医药企业联盟(如石药集团、浙江医药股份、江苏恒瑞、上药集团等)建设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联合承担国家新药重大专项任务,推动与地方联合建设的常州等药物研发中心,明确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的发展和运行方向,产生了实质性成效。例如,上海药物研究所研制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沙星类类抗菌药物—盐酸安妥沙星,于2009年4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并由安徽环球药业股份生产上市。沙星类药物是目前我国抗菌药物三大主力品种之一,对保障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生科院与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签订专利与技术许可合同,由上海生科院科学家发明的蛋白抗肿瘤药物的专利与技术授权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实施,该合同金额约为6000万美元(外加销售额提成),将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开发该项抗肿瘤新药物;上海生科院向上海科端公司转让“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扩增制备技术”,合同金额2363万元;上海药物所抗丙肝一类新药转让天津红日药业股份公司,合同金额2500万元。创新联盟促进了新药开发创新价值链的打通。

(2)在绿色农业技术领域,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领域,获得了像昆虫病毒农药、动植物免疫增强剂、S-诱抗素、缓控释肥、氨基酸饲料添加剂等一批产品和成果,在东北、河南、山东、四川和海南,建立了绿色高效现代农业模式示范,实现“节药、节肥、节能、节水”,发展绿色可持续现代化农业,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7个代表性农区建立的持续高效万亩示范基地已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河南县域粮食高产示范工程、山东禹城信息农业示范工程、东北院军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海南绿色蔬菜示范工程、四川万亩猕猴桃产业化工程等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我院与河南省签署了“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合作框架协议。河南省将试区所在的封丘县作为核心示范县,选择西平、方城、禹州、潢川4个扩展县,集聚11.4亿人民币,院省合作实施县域规模的大面积科技增粮县建设,形成年粮食生产能力提升3%以上的县域粮食增产技术,实现大面积均衡增粮。动物所研发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在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合作转化,开发出4种病毒原药,9种病毒生物农药产品,年生产病毒原药5吨,制剂200吨,实现批量生产,已应用于蔬菜、棉花、烟草、蚕桑等作物的大面积生物防治。目前产品已销往欧洲市场。武汉植物所优质耐贮晚熟黄肉猕猴桃新品种“金艳”转让给“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四川蒲江县发展1万亩,并规划五年内建立5万亩核心猕猴桃产业带,整合带动农户发展12.5万亩,完成土地集中流转、农民集中居住、产业规模经营、园区标准种植、包装储运物流、全球销售网络、产业工人体制、利益共享分配、农民会所福利等一系列探索,期望形成以工促农的发展途径。

(3)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通过布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湖州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形成了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区域创新集群,完成了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战略布局。在生物质资源的可持续供给、生物基产品的高效生物合成、生物绿色工艺、生物制造的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合作,实现了长链二元酸、多拉菌素、脱落酸、宁南霉素等多项产品与技术的产业化,促进生物制造新兴产业形成,带动传统发酵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组织开展了多拉菌素、尼莫克丁、脱落酸、宁南霉素、捷安肽素、新奥霉素等一系列抗生素的生物制造研究。植物生理所建立了除虫链霉菌的高效基因组遗传操作系统,开发了基因组工程技术,将多拉菌素的发酵水平提高了20多倍,与海正药业合作实现工业化生产,这是我国利用基因组工程构建和改良抗生素工业生产工程菌株的第一例,对于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提升我国抗生素大型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开展了长链二元酸、乳酸、PHBV、异戊二烯等产品的研发项目。微生物所开发出高效生产长链二元酸的微生物菌种,其生产成本比化工法低30%,综合能耗低20%,综合收率高10%,在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

2、推动国家专项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

为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中科院生物局积极协助研究所和企业争取国家相关计划的支持。2009年1月,《中科院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建议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以生物医药、绿色农业和工业生物技术为工作重点,中国科学院借助创新联盟合作形式,启动了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实质性发展。2010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中科院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项目第一批项目,项目总投资超过5亿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5000余万元。这批项目的批复是国家发改委首次通过专项的形式支持中科院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3、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合作

为推动与金融部门的合作,与国家开发银行建立全面合作关系,配合专项计划的实施,为联盟伙伴企业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提供必要支持。与软银中国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基金,推动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为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实施,河南省、东北有关部门等集成现有农业开发资金,多渠道给予支持和协助。近两年来,该专项计划吸纳政府、金融、企业等资金投入达数十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生物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

(1)与国开行的合作

我国生物产业总体规模和技术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特别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融资机制不健全,缺乏针对生物高新技术研发阶段和企业成长阶段的风险投资基金,这些都成为制约生物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配合专项计划的实施,为联盟内企业融资开展研发、产业化等工作提供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逐步完善专项计划的整体构架。2009年,生物局两次与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研讨合作事宜,就共同促进专项计划的实施,以及在生物产业领域的合作达成若干共识,并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同中国科学院的日常联系与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中科院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创新联盟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使科研机构和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为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生物产业融资模式,也为联盟企业成员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支持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生物局等受国家开发银行委托,组织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金融、技术、产业、信息等方面的专家成立课题组,就生物产业初期的融资模式进行研究。课题组依托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知识环境建设项目组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能力,希望通过对全球生物产业融资特点的分析和融资渠道的比较,探讨不同阶段生物技术企业的融资特点,掌握行业特点,借鉴国际经验,为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运用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建设促进生物产业健康发展的融资体系提供建议。目前已经完成《生物产业初期融资模式》的报告。报告特别对生物产业融资中的信用评价及信用增级、生物产业融资的贷后管理、生物产业融资的信贷退出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国家开发银行生物产业融资的相关流程,包括信用贷款流程、政府担保贷款流程、项目贷款流程和信贷资产证券化流程。

(2)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

积极探讨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2010年6月,中科院生物局与软银中国签订了共同支持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合作意向书,并开展了第一批项目的评审工作。项目将支持以技术创新及市场与产品为导向的应用研究、技术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包括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等领域,要求项目技术创新性明显、产品应用目标明确、市场潜力较大,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和优秀的研发团队。通过第一批项目的遴选、立项,拟总结和探索出一套适合推动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投资运作新模式。

4、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服务地方生物产业发展

为配合国家和地方的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生物局与多个地方高新区签订了共同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力图打造若干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集群,推动区域性生物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选择了若干在生物产业方面有优势、有特色、合作有基础的地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促进地方生物产业群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合作渠道,整合国际创新资源,推动创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

上海生科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是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完成了分析检测实验室、工业生物菌株构建和筛选实验室、发酵优化实验室、生物产品分离纯化实验室和中试车间的建设。中心分别与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保定九孚生化有限公司和英国SUNNYTECH.Ltd等国内外多家企业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中心成立四年以来与行业内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部分技术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2009年度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项目5项,技术入股合资合同1项,合作产业化项目1项。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利用其拥有的技术,吸引投资在湖州成立三家公司:浙江中科鸿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浙江中科瑞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湖州颐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2010年不完全统计新增企业合作经费452万元,技术转移新投产项目11项,涉及产值达22亿元。上海生科院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也正在加紧推进。在此基础上,双方将合作推动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

此外,专项计划积极配合微生物所推动莱阳生物产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探讨与苏州市生物产业的合作。苏州吴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有很好的基础,通过创新联盟的框架,积极推动中科院有关研究单位在生物制药、生物资源开发、食品生物技术等有关领域与苏州吴中区开展合作,吴中区将为研发和技术转化提供优惠的政策、资金、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并提供优惠条件吸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探讨与无锡市生物产业的合作。生物局与无锡新区就共建“中科院(无锡)生物产业基地”事宜开展多次调研、座谈,就中国太湖科技园和中国太湖生命科技园的规划建设与重点项目进行了探讨。围绕华南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打造广州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的新高地,积极推动广州生物岛建设。积极推动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植物园、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昆虫所、微生物所、生物高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等相关单位参与广州市生物产业的合作。

5、积极探索与国外企业的合作

积极探索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实现了国外生物高新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加快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近期,积极推动与新西兰开展生物能源方面的合作、与美国农业部开展食物安全与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日本开展微生物资源和环境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由美国清洁能源领域的风险投资公司Khosla Ventures公司在新西兰投资建立的LanzaTech公司,开发出了以钢厂尾气制乙醇的创新技术。中国目前的钢铁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并且仍在快速发展,也有发展非粮乙醇燃料的迫切需求,在发展低碳产业的背景下,该技术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在中科院生物局的积极组织和协调下,包括La nzaTech公司、宝钢集团、首钢集团、济源钢铁、安阳钢铁,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启明创投、创铸投资、红杉资本的各方代表进行了多次会谈,共同对技术成果的运行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中科院生物局与宝钢集团、LanzaTech公司拟共同组建生物能源研发中心,解决该技术成果在放大和实施产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在此基础上,中科院还推动了LanzaTech公司与河南煤化集团在煤基合成气生产生物燃料方面的合作。

6、搭建信息平台,推动生物产业信息服务

创新联盟已建立并开通专题网页(http://www.biotech.org.cn/union/),系统的介绍创新联盟的背景、主要任务、预期目标、推进举措等内容。建立了联盟企业成员和研究机构成员的单位网站的链接,便于及时了解联盟伙伴成员的相关情况。初步搭建中科院技术成果、专利的数据库。通过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等已有信息平台,宣传创新联盟,为联盟成员提供最新的生物技术研究动态、技术成果信息、生物产业政策、市场信息,并围绕特定专题,探索为企业提供信息产品和知识服务。

组建了非法人研究单元“中科院中国新农村信息化研究中心”,旨在解决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开展农村信息化理论方法、关键技术、数据资源、重大应用系统的集成、孵化、示范和推广。

未来创新联盟还将通过与信息服务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和优势,与生物技术企业进行紧密结合,在需求分析、信息发布、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的二次开发等各个环节,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从而打通和建立一系列先进、稳定的技术交流和转移渠道,以实现技术成果的高效对接和转化。

四、专项计划未来发展展望

1、推动区域性生物产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将选择在生物产业方面有优势、有特色、合作有基础的地区,与地方有关部门配合,促进地方生物产业群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特色与地方的区域特色,协调互补。逐步形成创新的技术成果集中在优势的区域实现产业化的局面。

重点推动环太湖地区生物产业的发展。与湖州市政府合作推动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建设,并继续加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的建设。与苏州市吴中区、无锡市高新区将合作推动相关的生物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基地,承接中国科学院及国内外生物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继续推动中科院华南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中心的建设,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药创制、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工作。积极推动北京科教园区生物产业基地、上海浦东科技园、天津工业生物技术基地、东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黄淮海绿色农业技术基地、郑州生物产业基地、莱阳生物产业基地、常州药物研发基地、华中生命科学中心、西部生物产业园、西南生命科学中心、广州生物产业促进中心等建设。

2、拓展生物技术创新基金

进一步探讨与地方、企业建立实质性的专项创新基金,推动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地方专项基金用于推动联盟内伙伴成员在基金设立所在地进行的技术研发与转化工作。企业专项基金用于推动联盟内伙伴成员在针对企业需求或设定方向进行的技术研发与转化工作。院专项基金用于前瞻布局和引导合作。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制,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等事项事前合作方要通过协议约定。做好与软银中国、华兰生物等联合基金的实施和管理。

3、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与方式,吸纳国外各类创新资源

建立国际生物技术成果储备库,收集和整理适合我国发展的、亟待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核心技术信息,了解这些技术领域的国家分布、公司和机构分布,发展趋势以及知识产权情况等信息。建立国际生物技术创新联盟,与国外转移转化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创新技术,推动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和相关研究领域、基地的国际合作。同时,推动我国、中科院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进入国际技术市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4、加强生物技术平台和研发能力建设

围绕区域和学科布局,结合“十二五”国家和院专业生物技术平台规划,建立和完善一批研发中心和平台,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促进系统技术集成。积极开展生物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关键工艺的试验研究、产业化技术开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发,培养和造就生物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一批联合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知识、技术、人才和资金的转移流动。与地方、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与地方、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中试或示范基地,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3].《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生物产业 篇2

发展生物柴油促进湖北生物质能产业化

生物质能源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是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能源自给度不高的湖北省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质能利用方式较多,选择一种既能发挥湖北地域特色又充分利用湖北资源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对发展湖北生物质能产业至关重要.根据湖北农业资源特色,通过分析,认为以油菜来制取生物柴油既能充分利用湖北油菜资源,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又可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一条可行途径.

作 者:丁文斌 董利民 DING Wen-bin DONG Li-min  作者单位:丁文斌,DING Wen-bin(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0)

董利民,DONG Li-min(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9)

刊 名:湖北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45(6) 分类号:S216 关键词:生物柴油   生物质能源   产业化  

生物产业三条就业路 篇3

生物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张发宝这样总结当下的生物产业,确切地说,“全面开花”阶段应该从2010年下半年算起。之前的20年,虽然也有不少人称生物专业是21世纪的黄金专业,但是,在张发宝看来,前20年是生物产业的铺垫期。可喜的是,从“全面开花”到“修成正果”,即结果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五年就可以看见希望。

在北京大学师生咖啡厅,记者见到了来北京来会、招聘的张发宝。这次招聘,张发宝计划招一批本科、硕士生,从事与生物相关的销售工作。2001年,张发宝创办了生物谷网站,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生物谷集网站、展会和教育培训为一身,员工人数已有200多人。“狭义上说,生物产业指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生物产业本身属于朝阳产业,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而新兴行业生物医药中的生物制药,更是保持了每年30%的发展速度。”

生物产业的势头不容小觑,更是带动了就业人员的增加和薪酬的上涨。采访中,张发宝谈到生物产业的三条就业路。

道路一:10%的人走出“陷阱”

时下,生物制药很火,前景很美,张发宝也认为是朝阳产业。不过,他提醒——这个前沿高端领域充满着不确定性,大学生若贸然闯入就业,也许很难hold住。

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生物制药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人才。“一般,一个市场成熟的行业,其人才结构比例应为2:6:2,即大部分为中端人才,比如本科水平。少部分是低端和高端人才。但是,生物制药业不一样,该领域中80%以上是博士或者海外归国人才。”就业机会也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以研发为强项的大城市。此外,即便是博士生,到这个新兴领域就业也只能处于行业的底层,“准确地说是打杂,很少有机会能做研究的。”

也正是因为市场尚不成熟,生物制药业目前还算不上高薪行业。从就业大环境而言,生物制药业的薪资尚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低于金融、IT等领域。不过,张发宝指出,“未来五年,随着行业的发展,薪资有望快速上涨,会超过金融行业。”从生物制药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至少需要10年才能步入成熟阶段,达到人才结构比例的2:6:2。

是不是越早进入这个行业越好?张发宝指出,“对有些人来说,新兴行业是机会;但对有些人来说,这就是陷阱。”在生物制药业,张发宝认为暗礁险滩大于机会,因为据他估计,最终掉入陷阱的人也许会占到九成的比例,“现在投身该领域,10年后,10%的人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占据先发优势;但是,剩下90%的人可能成为抱怨者。”那些10%的人,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拼搏才能闯出来。

对于选择进入生物制药行业的大学生,张发宝建议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把握形势不断学习。此外,在生物制药相关专业中考研深造,或出国留学,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日后储备能量。

道路二:不唯学历只看能力

相比于生物制药的高门槛,医疗器械则相对好得多。据张发宝估计,在这个行业中就业的博士生只占总人数的1%,硕士生的比例大约是5%。医疗机械属于成熟型行业,在就业中,学历优势并不大,关键看在岗位上的表现。

从城市就业分布上看,医疗器械形成了以研发为主的北上广,和以打造产业链为目的的二三线城市。

“北上广的医疗器械以研发为主,相对高端和前沿,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学历足够高的话,可以考虑到这类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园区工作。”张发宝口中的“高”学历者,指的是博士或者“海归”。

二三线城市,比如深圳、山东和江苏常州,在发挥本地区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向医疗器械行业进军,并由于各自不同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形成了不同的行业特色。深圳是改革开放窗口,高科技产品产业发展的前沿。一直以来,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计算机、通讯等领域高新技术成果的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人才投入到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生产,因此,这些医疗器械以高新技术产品居多。目前,以迈瑞生物医疗为龙头,深圳已经有数百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它们的医疗器械特色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电子芯片和集成电路。

江苏常州以生产农用拖拉机闻名,在向医疗器械行业发力时,其侧重点在于以模铸模型为核心的设备,已形成以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骨科植入物、一次性手术器械和康复器材为主的产业链。此外,常州还形成以自己为中心,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医疗器械的城市产业群。

至于制造大省山东,在原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威高医疗集团为代表,也是我国重要的医疗器械行业分布区域。

“这些医疗器械企业可能并无生物医药背景,所以急需专业人才。有意思的是,高端人才却并不愿意去这些地方,这恰恰给大学生提供了机会。”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含量相对不算太高,具有生物医药背景的大学生可以扬一技之长;若奔着“北上广”而去,本科学历只够打杂,无法进入核心研发团队,而去二三线城市则不一样。

此外,在生物医药的其他领域,二三线城市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比如,武汉的特色是免疫、病毒和水生生物、植物;重庆成都一带的特色为材料、中药和微生物发酵,而南京则以生物农业见长??

道路三:交叉人才我推崇

生物医学信息、医学和生物统计、生物医学和互联网、生物医学和纳米、专利法律服务??这不是简单的名词搭配。比如生物信息学,就是一门数学、统计、计算机与生物医学交叉结合的新型学科,而且它也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医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在学科界限模糊、技术融合的当下,交叉领域正在发展,却也急需人才。

在三条生物产业求职路中,张发宝看好这一条路,并向大学生推荐。

“交叉行业挑战性很大,不过,目前没有什么学校开设了类似的专业,所有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都是初学者,只要好学就行。”张发宝说,稍大些的公司都会需要类似的人才,就连一些看起来和医学毫不相干的公司,比如IBM,为了建设“Earth Care”(照顾地球),也要招募具有生物专业背景人才。“所以说,掌握电子信息知识,又具有生物医药专业背景的话,这样的人会很吃香。”

每个企业招聘这类人才的数量不多,但是,有相当多的企业都需要这类人才,这样算的话,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可观的。

Tips:生物职场三现象

现象一:两个二八定律

在生物产业,有太多东西需要重新学习,太多知识需要及时更新。“完全不用担心你接触的领域大学期间没有学过。”张发宝说。一个人需要的知识,20%是在大学中学到的,80%是从社会中学来的;而在社会知识中,20%是从工作中学到的,80%是从工作外学到的。比如,一个本科学习生物医药的大学生初入医疗器械行业,可能会稍感陌生;但是,只要善于学习,行业鸿沟很容易被跨越。“大学打了基础,其他知识再学就行。大学生可塑性很强。”张发宝认为,不用过早地把自己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规划发展路径,同时,不断学习。

进入生物医药行业,一般来说,会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是“技术型路径”,即从专业技术人员做起,向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迈进;另一种则是“销售管理路径”,即先做销售,再从销售岗转为管理岗。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人员也能做管理岗位,但是,比销售管理路径要难些,因为后者在销售阶段炼就了一身本事,这是技术人员很难逾越的。所以,好的销售人才是生物医药行业的稀缺资源。

现象二:阴盛阳衰

多年的招聘,张发宝感觉到阴盛阳衰现象已进入了职场。在人们的印象中,生物医药行业本该是理工男的天下,现实情况却正好相反,“有些公司招完聘,100人中得有80个是女生。”职场中的阴盛阳衰现象,尤其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中比较明显。

为此,张发宝进行了思考,他发现毕业女生的精神面貌普遍好于男生,她们更务实些,表现得比男生更为得体,也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其实,有很多企业都希望招男生,但是,就是招不到优秀的。”

现象三:先就业再创业

生物产业的创业点很多,对于大学生而言,张发宝建议从有实用技术含量的点入手,比如洗手液。但是,张发宝却不鼓励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认为这不是最佳发展路径,“走出校门便创业,将面临资金、人脉、经验等困难,要是有创业想法,工作5~10年之后再创业会轻松些。”

生物产业 篇4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标准,科研,同步发展模式

生物医药产品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生物技术产品,更加强调其安全有效性。这就决定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从基础和应用成果的研究、实验室研制到中试和规模化生产再到产品投放上市,要经历漫长的产业化周期,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主体的复杂过程。因此,如何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化过程各个环节、各个主体间的有效衔接、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据权威人士估计,我国在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研究开发领域中“上游开发”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现阶段,我国生物医药科研成果产业化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前期研发阶段较少考虑产业化需求,产业化各阶段衔接不紧密,研发与生产脱节。主要表现在:研发工作只局限于实验室,较少考虑产业化生产需求,导致前期研究数据验证不足,使大生产无法实现;中试条件与大规模生产条件差距较大,导致延长中试生产周期和产业化生产周期。因此,实现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化全过程各个环节、各个主体的广泛协调,是解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研脱节,加快产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本文尝试运用标准化方法,在生物医药产业化各阶段实现技术研究与标准研究同步并行,通过标准穿线,以标准引领、规范科研与生产,实现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最大限度实现产业化各阶段有效衔接,减少工作重复与重叠,解决产研脱节问题。

1 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1 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的必要性

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进行研发可以促进研发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并有效地衔接产业化。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是加快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保障措施。科研与产业化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这个问题的存在是由于企业的研发阶段没有有效地运用标准化的手段进行引领和衔接产业化。

实现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需要解决标准在新产品形成全过程中的制定时机问题。这个问题对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生物医药企业的常规做法是在“中试”后形成标准。这种做法容易产生研发水平不高和科研与产业化脱节现象。

建立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模式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即通过制定科研期标准,一方面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将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使上下游工程顺利过渡,减少工作重复。研究科研、标准、产业化同步发展模式对于提高研发水平和加快产业化进程是非常必要的。

1.2 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的可行性

生物医药产业化过程主要由3个阶段组成:实验室研制阶段,中试、临床试验、审批注册阶段,生产和销售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构成科研过程。各部分关系及工作内容如图1所示。

标准化是一种技术管理手段,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进行协调和统一,具有统一、简化、通用、组合等功能。其结果是通过形成规范性文件,解决共性或重复出现的问题。标准化的主要作用是标准的持续改进和标准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物医药产业化与标准化以共同的技术活动为基础。生物医药产业化过程周期长、环节多,技术活动贯穿始终。科研阶段从调研立项、基础研究开始,就将科学转化为技术,而后又通过实验/试验、临床阶段和生产加工阶段等各种技术实现某个产品的产业化。实验室阶段、中试阶段的试用标准,产品标准及以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的标准体系,都是技术活动与标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结果。生物医药标准化过程同样是一个技术过程。它以研发成果顺利产业化为前提,通过产业链各阶段的同步标准化,减少工作重复,缩短产业化周期,有效解决产研脱节。

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研发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整个过程协调高效运转,顺利产业化。生物医药产业化中的标准化,目的是指导和规范研发过程和生产过程,保持研发与生产的连续性,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和风险,保证相关各环节的有效衔接,顺利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二者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到产业化过程与各阶段相关标准及标准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和目标指向,以及相同的更新提高过程。产品的研制同步介入标准研制能够降低研发的技术风险,增强研发动力,加速市场进程;同时标准研制过程同步进行产品研发,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能够不断提高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科研、标准、产业具备同步发展的可行性。

2 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模式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1 概念界定

科研、标准、产业同步模式就是在生物医药产业从科研到产业化过程中,在充分考虑产业化需求前提下,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发并行,每一阶段都有标准的产生和带动,标准贯穿于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以标准为指南对生物医药产业产品开发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方式。

2.2 工作原理

同步模式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标准化过程在产业化过程之初和科研阶段之初就开始介入,同步并行,共同发展,贯穿始终。根据产业发展过程,每一阶段对应一套包含阶段产品标准和以保证核心标准实现的配套标准。这些标准都以高效产业化为总体目标,围绕各阶段分目标制定,既指导、规范本阶段的工作,又同时得到验证进入下一阶段。如此产生、验证不断循环,直到形成正式产业化阶段标准(标准体系),规范指导产业化生产。不仅如此,该模式还在生产和销售阶段,通过信息反馈环节,同时实现了可能的产品更新和标准更新。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模式,使原本分离的科研阶段和规模化生产阶段通过标准连接起来,并在标准形成-实施-修订过程的推动引领下,实现了科研过程、标准化过程与产业化过程同步发展。

3 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模式的实践

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生物医药)课题的承担单位,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省标准研究院将标准化过程与产品的研发到产业化过程有机结合,共同开发应用了具有生物医药产业共性特征的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模式。

新药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成功实现产业化,生产出质量合格的药品。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的关键就是充分考虑产业化需求,按各阶段工作重点,以标准前后衔接,相互促进,贯穿始终。标准调研在产品立项调研阶段就已经开始,形成的实验室阶段试行标准,既指导、规范本阶段的技术攻关,同时又得到本阶段的技术验证而形成中试阶段试行标准,然后再去指导、规范中试阶段的技术研究,并得到技术验证。如此产生、验证不断循环,直至形成正式的产业化标准(产品标准体系)。各阶段主要工作及标准如下:

实验室研制阶段——通过调研立项、基础研究、实验室研制确定适合工业生产的工艺路线、处方组成、剂型等,用以指导中试工作。主要标准包括小试产品标准、工艺标准、原材料标准、安全生产标准、处方标准、制剂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等。

中试、临床和审批阶段——主要工作是中试生产、临床前研究、质量验证、临床试验和审批。该阶段的药物安全评价活动应符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应符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生产活动要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产品的质量和纯度要达到药用标准。中试标准是以中试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操作标准的有效组合,主要包括:中试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中间体及成品质量控制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相关的管理及工作标准。

生产和销售阶段——主要工作有工艺优化、大规模生产和产品销售。此阶段以规范、指导规模化生产,保证产品安全有效为目的,是以某一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的综合标准体系。该阶段标准包括:生产工艺标准、原材料标准、生产过程控制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以及系列管理标准和操作标准等。

这些标准为产业化的实施奠定基础。形成了以单个产品标准为核心的产品标准体系,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通过体系的运行,确保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标准控制得以实现。

4 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模式的运行效果

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模式通过标准化管理与技术研发相结合,以标准穿线,连接并规范了科研与产业化过程,尽可能地避免了研发与产业化脱节,对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 加快产业化进程

建立科研、标准、产业化同步发展模式,用于规范产业化生产,可以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化的顺利过渡,从而提高我国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4.2 提高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通过标准穿线,使科研与产业化同步发展,保证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使产品提前上市,提前获得经济效益。

4.3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科研、标准、产业化同步发展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有效避免工艺验证不充分、工作交接不顺畅、工作重复、走回头路以及部门间扯皮失调现象,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企业的管理风险和运营成本。

4.4 提高企业研发的技术水平和标准化水平

制定项目科研期企业标准是主动地用标准引领科研,指导技术攻关,从而提高了研制项目的技术水平;通过建立原材料标准、工艺标准、试验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加快了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与实施GMP质量管理紧密结合,使标准增强了适用性和有效性。为此,实施科研、标准、产业化同步发展模式有利于提高研发的技术水平和标准化整体水平。

5 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模式的思考

首先,生物医药产业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模式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两个内在推动机制,即工作流程推动(工作内容)和标准推动(标准化过程)。工作流程推动过程为:市场调研立项——科研攻关——小试研究——中试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生产与销售,每一阶段对应一套试用标准和经过验证的标准;标准推动过程为:每一阶段都有标准的产生——验证——修改过程(标准化过程),其内容随工作阶段变化,直至形成完善的产业化标准及体系。

其次,生物医药产业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模式的有效运行不能自动完成,还需要如下保障措施: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良好的标准化人才培训制度、全面及时的标准信息系统建设、有效的奖励机制等。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篇5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一 基本概念:

1、生物技术

广义的生物技术是指人类对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利用、改造的相关技术。其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以酿造为代表的传统生物技术;以微生物发酵为代表的近代生物技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可以理解为是直接操纵有机体细胞和基因的一种全新技术,是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异军突起的高技术领域,在医疗、制药、农业、轻工食品及环保业发展迅速。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工业。

2、现代生物技术两大核心工程 1)、基因工程

概念:基因工程是分子遗传学和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它能按人类需要,把遗传物质DNA分子从生物体中分离出来,进行剪切、组合、拼装,合成新的DNA分子。再将新的DNA分子植入某种生物细胞中,使遗传信息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得到表达。以达到定向改造或重建新物种的目的。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目的:定向改变遗传物质或获得基因产物。理论基础:物质基础:脱氧核苷酸; 结构基础: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中心法则,共用一套遗传密码。2)、细胞工程

概念: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把含有不同遗传物质的细胞合成杂种细胞。并使之分裂生长成为杂种生物。它包括体细胞融合、核移植、细胞器摄取和染色体片段的重组等。操作水平: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目的:定向改变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

理论基础:细胞全能性:生物体的每一个干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主要技术: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

植物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

单克隆抗体技术

核移植

胚胎移植

植物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

单克隆抗体技术

核移植

胚胎移植

3、现代生物制药

主要指基因重组的蛋白质分子类药物的制造过程,即利用基因工程、抗体工程或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的源自生物体内的天然物质,用于体内诊断、治疗或预防药物的生产过程(也可称基因工程制药)。

现代生物制药主要的生产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抗体工程技术或细胞工程技术。

4、现代生物制药的分类 类别 生物学活性成分 激素 生殖激素 人生长激素 甲状腺刺激激素 人胰岛素及其突变体

酶 代谢酶失常遗传性疾病的替代酶 纤溶酶原激活剂 脱氧核糖核酸酶 凝血因子

细胞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 其他细胞因子 疫苗 病毒疫苗 细菌疫苗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或抗体样蛋白 鼠源抗体 嵌合抗体 人源化抗体 人源抗体 受体-Fc融合蛋白 其他基因重组蛋白

核酸 反义寡核苷酸 细胞治疗/组织工程产品 组织工程产品

5、现代生物工程的基本工艺

二、物技术制药历史及现状

1、世界生物技术制药历史及现状 1)、生物制药发展史 年份 事件

1953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1966 破译遗传密码。

1970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71年,第一次完全合成基因,并于2年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第一次完成DNA 的切割和连接,揭开了基因重组的序幕。1975 杂交瘤技术创立,揭开了抗体工程的序幕。

1977 第一次在细菌中表达人类基因,并于第2年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基因重组人胰岛素。1982 FDA 批准了第一个基因重组生物制品:胰岛素(Humulin)上市,揭开了生物制药的序幕。1983 PCR 技术出现。1984 嵌合抗体技术创立。

1986 人源化抗体技术创立;第一个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Orthoclone OKT3)获准上市,用于防止肾移植排斥;第一个基因重组疫苗上市(乙肝疫苗,Recombivax2HB);第一个抗肿瘤生物技术药物α2A干扰素(Intron A)上市。

1987 第一个用动物细胞(CHO)表达的基因工程产品t2PA 上市。1989 目前销售额最大的生物技术药物EPO获准上市。1990 人源抗体制备技术创立。

1994 第一个基因重组嵌合抗体ReoPro 上市。

1997 第一个肿瘤治疗的治疗性抗体Rituxan 上市;第一个组织工程产品组织工程软骨Carticel 上市。

1998 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一个)反义寡核苷酸药物(Vitravene)上市,用于AIDS 病人由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视网膜炎的治疗;Neupogen 成为生物技术药物中的第一个重磅炸弹(年销售额超过10 亿美元);首次分离培养了人胚胎干细胞。2000 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就。2001 靶向药物获准上市。

2004 中国批准了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p53 腺病毒注射液。

自从1973年,S.N.cohen第一次将两种不同的DNA分子进行体外重组,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就揭开了基因工程技术的序幕。近年来,随着该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大大增进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包括对疾病遗传基础的认识。1982年欧洲首次批准应用基因工程生产的动物疫苗(抗球虫病疫苗),同年,美国、英国等国家首次批准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胰岛素,从而世界各国等争相研究开发各种基因工程药物。许多国家,都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提高本国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纷纷制定发展计划,加强领导,网罗人才,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实施“生物技术产业积极政策”,持续增加对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投入;日本制定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欧盟科技发展第六个框架将45%的研发费用用该领域;英国政府早在1981年就设立了“生物技术协调委员会”,采取措施促进工业界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大对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的投资;新加坡制定“五年跻身生物顶尖行列”规划,五年内拨30亿新元支柱生物技术产业;印度成立了“生物技术部”,每年投7000万美元用于生物技术发展;古巴也上世纪90年代实施“生物技术投资计划”,投入10亿美元发展生物技术,并在该领域已取得400多项专利,还出口到20几个国家。2)、现状

到2004年底,全球有4000余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基因工程药物研发,上市200种基因工程药物,研制2200种,其中,有1700种进入临床研究。至2005年底,全球生物技术药品销售达540亿美元,在同年年销售收入10亿美元的82个产品中有11种是生物制药产品。1993-2005年全球生物制药年销售额(单位:亿美元)

2004年十大生物制药公司排名(单位:亿美元)

世界十大生物制药公司(按2004年销售额排名,亿美元)1 Amgen 99.77 Genentech 37.49 Serono 21.78 Biogen Idec 21.12 Genzyme 14.79 Gilead 12.42 MedImmune 11.24 Chiron 9.90 Millennium 3.49 Intermune 1.47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历史

生物技术药物是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对此,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把该领域确立为重点。1982年就发布了《生物技术蓝皮书》,在863计划中还设立了“生物技术新型药物及疫苗”专项,在北京上海等相关部门设立了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科技部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把生物制药产业列为支持重点。今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又把生物技术列为八大前沿技术中的首位。各省也争相参与该领域的研发。1996年,上海市在张江挂牌成立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十一五”规划把生物制药近期产业确立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天津市去年设立生物技术发展基金和产业化基金,并建设一个面积为本10万平方米的生物工业化园区。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1989年北京大学所属深圳科兴生物工程制药有限公司开始申报新药,1993年获得批准生产α-1B干扰素,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品。随即该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同期,辽宁省、北京、天津等地都完成了申报基因工程新药的研究工作,都加速申报工作,进入90年代,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进程加快,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跟踪仿制、仿中有创”的发展原则下,我国已经在上游中试方面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近期我国在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研究新药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特别是SARS疫苗和禽流感疫苗及重组人P53腺病基因治疗肿瘤等方面进展尤为突出,其中重组人P53腺基因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目前还有7个基因治疗药物相继进入临床试验。2)、现状

至2004年,我国有现代生物制药企业114家,其中疫苗生产企业28家,可以生产27种基因工程药物和26种病毒的41种疫苗。按现价统计规定,生物生化制品生产企业全国409家,总产值220亿元,销售收入196亿元。“十五”前四年,平均每年大于20%的速度增长,用于该领域的投资不断加大,固定资产平均增长32.5%。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疫苗最大生产国,年产量超过了10亿个计量单位。儿科常见病疫苗年产量达5亿人份,除满足自用外,还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疫苗产品,用于其他国家。国内主要生物制药企业及其产品:

企业名称 主要产品

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干扰素α-1b、白细胞介素-

2、人生长激素、胰岛素 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 干扰素α-1b 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干扰素α-2b 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干扰素α-2a,白细胞介素-2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干扰素α-2b、人生长激素 北京双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白细胞介素-

2、白细胞介素-11 长生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干扰素系列、白细胞介素-2 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1 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人生长激素

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干扰素α-2b 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乙肝疫苗。

深圳赛百诺基金技术公司 人重组P53现病毒注射液 2004年全国生物技术药品产值排名前十一位: 单位:亿元 序号 省份 工业总产值 序号 省份 工业总产值 1 山东省 31.56 6 吉林省 15.84 2 上海市 20.75 7 四川省 10.86 3 北京市 19.76 8 浙江省 8.89 4 广东省 19.40 9 天津市 8.88 5 江苏省 17.27 10 湖北省 8.64 11 辽宁省 7.78

3、辽宁省生物制药产业历史及现状 1)、历史

辽宁省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同全国一样起步于90年代初期,以1993年沈阳三生制药有限公司创建为标志。但从事现代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和全国一样,起步于”七五”末。当时领军单位是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领军人物是娄丹教授。从政府角度讲,省政府高度重视。1991年省政府发布了《生物技术要点》,又把现代生物制药列为“两高一深”工业发展重点支持领域。1994年在全省各相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的努力下,省医药管理局协调组建了省生物技术协会,1996年制定了《辽宁省生物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辽宁省现代生物制药产业进入较快发展期。1997年,沈阳三生公司开发成功辽宁省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α-2a干扰素,并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同年,白细胞介素Ⅱ获准批产。98年,该公司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获国家二类证书,2005年,EPO市场占有率高达全国33.4%。居全国第一,且单品种销售收入过亿元,同年,国家一类新药TPO获准生产,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从而使该公司在基因工程药物数量上居全国前列。大连高新生物公司开发生产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辽宁卫星制药有限公司、沈阳康利制药厂也先后投产了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同时,辽宁省在非基因工程生物药品的产业化也有较快发展。沈阳协合的高聚金葡素、辽宁省生物技术公司的人用精制狂犬病疫苗、沈阳百奥生物公司的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大连金港安迪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Vero细胞狂犬疫苗、腮腺炎疫苗等都实现了产业化,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5年辽宁成大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引进美国BARI咨询公司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vero细胞技术,并在引进中大胆创新,开发生产国内无佐剂人用狂犬疫苗,标志着辽宁省利用反应器技术生产疫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鉴于大连现有生物制药企业及生物制药研发能力,国家科技部把大连确定为重点支持的生物产业园区。

2)、现状

到2005年底,辽宁省现有从事生物制药企业9户,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6种10多规格,疫苗4种。另有,冻干水痘减毒疫苗、感冒疫苗及治疗型抗呼吸道单克隆抗体等生物药品的研制在快速推进。2005统计口径现价产值8.09亿元,销售收入7.02 亿元,利税2.56 亿元。利润1.4亿元。

独立核算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万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工业总产值

10279

55568

51296

77810

80894 销售产值

8757

49466

50558

72167

76475 销售收入

15549

49100

46430

68624

70198 利税

4521

19659

17411

23940

25612 利润

3054

14383

12601

16120

14027

三、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趋势 1、21世纪是生物医药时代,产业化进程加快

随着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其科学价值除了探索生命奥秘外,将在医药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人类现有疾病2035类,18000种,几乎所有的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变异有关,其中可分为单基因、多基因、获得性基因疾病,随着功能基因和疾病基因的不断鉴定,可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药物基因组学、遗传基因组学将更加注重个体用药,目前上市的和正在开发的基因工程药物仅几百种,而人类有基因3~4万个,在这些基因中将有许多可被开发和生产出新的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21世纪生物医药产业化逐步进入收获期。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超过2200种,其中:1700多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预计在5年内,将有200种以上新药上市。2005年全球生物制药销售额已达540亿美元,生物制药产业正快速实现由高新技术产业向高新技术支柱产业转变。IT巨头比尔.盖茨已预言“能取代我的位置的人将在BT产业中出现”。

2、发达国家优势明显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处于产业主导地位。美国、欧洲、日本三大药品市场份额占80%。同时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集中在欧美,占全球总数76%。全球在研制的生物医药63%品种集中北美,25%在欧洲、7%在日本、5%在其他国家。美国是生物制药产业的龙头,遥遥领先其它国家,已上市的150多种生物医药产品市值高达3000亿美元,其开发产品和市场销售额均占全球70%以上。美国已在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莱纳和圣迭戈等地形成5大生物技术产业区。英国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以及印度班加罗尔生物园也已具规模。这些产业集群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出贡献。

3、全球企业间合并与收购(M&A)加剧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长周期的特征,需要高额投入作为产业化和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各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争相加大科研投入。据统计,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9%~18%,而著名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20%以上,对于纯粹的生物技术公司,研发投入比例更大。因此,为建立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获取新药、直接掌握新技术,生物技术公司间、生物技术公司与大型制药企业以及大型制药企业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兼并重组非常活跃。例如:英国葛兰素威廉公司和史必成公司合并,成立 葛兰素史克公司等等。这些企业间的重组和并购,大大提高了跨国公司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

4、技术同盟出现新模式。

一个生物工程新药发现是一项整合分子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投入巨大,风险也相当大,客观上需要跨国公司结盟进行开发、投资。这种结盟开发主要趋势有以下两种:

4.1、战略同盟成为生物制药企业获得产品、技术的有效措施。

由于大部分生物技术产品及生产技术掌握在新生的生物技术企业年中,为保持新药研发的持续性,几乎所有制药企业都与生物技术公司结成战略同盟,由这些技术含量雄厚的竞争型小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通过合作开发,获得生物药品的生产技术或生产权。4.2、创新药品开发采用委托外包策略

为缩短创新药品开发时间,近年来许多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开始和一些小型公司结成技术联盟,将技术性强的研究开发内容分包给具有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完成。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委托研究机构”(CRO)公司已承担了美国市场将近1/3的新药开发的组织工作。CRO已成为制药企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发水平低,缺少创新产品

在已经形成产业化的10几种品种中,绝大多数都是仿制产品,仅有4种是独创的一类新药,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因此市场竞争能力弱。多数研究单位和企业因经费不足、开发难度大、人才匮乏而却步,制约了我国生物工程制药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2、生物制药产业下游技术薄弱

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实验室、临床前研究,即“上游”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缩小,但“下游”技术,尤其是纯化处理技术与先进国家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要求的逐步提高和企业的科研能力不够,使得下游提纯环节比较薄弱,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束缚了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步伐。

3、重复生产严重、资源浪费过大

生物制药企业在投资项目上,前期调查不足,项目一哄而上。一种在国外市场销售良好的药物,当国内有人开始研制时,就会有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闻风而动。由于新药审批制度存在缺点和专利概念薄弱,结果是多家单位都来开发一种产品,还没有投产竞争就已开始,形成这种局面势必造成有限的人力、财力的浪费。以干扰素市场为例,我国目前有20家生产企业生产α-2b,有40家企业生产α-2b,有10余家企业生产EPO,有几家企业生产G-CSF。

4、产业化规模小、市场竞争无序

目前我国基因工程医药产业化规模小,上市的品种少,成本高,市场占有率低,相关企业采用各种各样的不正当手段竞争,造成了生物药品市场的极大混乱。

(二)、建议采取的对策

中国加入WTO必将参与国际竞争,国外拥有巨大资金和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大量涌人国内,对国内制药企业造成极大的冲击。而且许多国际制药企业不仅将自己获得批准的制品迅速来中国注册,同时将研发中心、临床试验、生产线等都移到中国境内。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如果不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创新产品,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孵化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将面临极大的困难。对比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我们明显感到国内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大有潜力可挖,所以不能悲观消极地等待,而应把握机遇,根据生物制药业发展趋势,适时的制定相关对策,以适应生物制药业的发展。根据国内外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促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以仿制促进创新,最终以创新实现产业飞跃

仿制还是创新,是生物制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抉择。企业新项目的选择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应该从技术方面、生产方面、市场方面、法律方面等多种因素综台考虑,总的原则应该是以仿制促进创新,最终以创新实现企业的飞跃,企业的飞跃就是整个产业的飞跃。以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喜欢一哄而上,结果由于同一项目市场容量有限,厂商云集,使有限的资金、人力等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新项目的选择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发有市场、技术含量高而且发展成熟、专利问题可以回避、见效快的项目,占领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巨大市场潜力、保证企业自身技术开发能力所能完成的创新项目,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大力加强创新药物研制,下大力气加强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的研制和生产,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药审批制度,特别产是要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进一步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延长一类新药等新药保护期。此外,对新药的临床研究和生产实行总量控制。除一类新药外的其它类别新药如已有3 家进入临床研究,则不再受理临床研究的申请。对已有3 家以上生产的新药,不再受理该新药的技术转让。这些规定对鼓励创新药研制和克服重复研究和生产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2、多渠道建立融资网络

生物技术的开发投入大,单靠目前企业自身积累难以承担支付,必须与资本市场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生物科技带给人类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达成了共识,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公司能够通过风险投资筹措资金进行新药开发,以缓解企业独立开发新药的资金瓶颈问题。众所周知,生物医药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我国融资困难资金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就是要从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个人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进入生物医药产业。比如民间个人资本和其他行业的富裕资金可以通过投资开放式“生物产业基金”进入;风险资本就是一种民间的组合资金,个人和企业也可以通过投资股票市场间接进入生物医药产业;政府可以财政补贴等方式投入基础性研究,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解决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必须首先在引导和培育风险投资的观念和意识上下功夫,戒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观念,并尽快制定风险投资运行的法规和政策,为风险投资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投资银行业务重点培养和挖掘生物医药类公司。在美国,政府对风险投资失败将给予一定补偿。同时还应放宽生物技术企业股票发行条件,为生物技术企业股票主板上市提供更多机会。增加资金投入。生物医药的开发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开发一个新药从筛选到上市平均约需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研发期投入很大,在美国一个新药品种从开发到成功有时要花上亿美元。必须增加对生物工程技术的投资,才能保证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建立风险投资体系,使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开发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摆脱以往经济模式,早日与国际接轨。生物医药产业应利用我国的科研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多渠道筹集项目开发基金,增加科技风险投资,加强技术改革与创新能力,重视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生物制药新产品。只有这样,我国的生物医药业才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3、改革科研体制,建立新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

无庸质疑,企业应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在创新体制下,应如何发挥企业主体功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我国,由于传统的科研体制正在向适应市场的科技创新体制过渡,政府在这种过渡过程中正起着积极地引导和培育作用。然而,由于过分的行政指导和缺乏对市场的客观认识,这种作用有时反而适得其反。产学研协作机制的运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最终目标,而市场需求的评估应来源于企业以及与市场和企业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评估机构,企业的主体地位也因此而突现。而只有真正具有市场运作成功经验和强大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才能成为我国构建科技创新体制的发动机,政府的目标是培育这样的企业,一旦企业实现在研发、生产、销售、再投入这一现代科技型企业物流链的良性循环,产学研创新机制也应运而生。企业要注重人才资源的培养,生物医药业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把竞争的焦点转到科技创新上。科技创新需要一大批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人员,而我国在此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比较少。所以就必须善于吸引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加强企业、研究所(院)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中青年生物科技人才;大量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使他们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国际竞争

在生物医药领域更多地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如我国已承担1%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因测序和图谱绘制工作,也可以多种方式把我国的科研触角延伸到国外,把研究领域的合作扩展到技术前沿的国家,追踪世界生物医药技术的最新进展,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立一套迅速、完整、灵敏、广阔的信息网络对于国际交流和合作十分重要。通过这套网络,可以及时了解生物医药行业国内外发展概况和研究进展,筛选本企业所要开发的项目;及时了解本企业所涉及领域的发展态势、评估开发项目前景、调整项目开发进程,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调整.为项目的发展确定方向。如哈药集团现在已经与世界一些大企业、境外著名科研机构、研究所、前沿领域项目带头人、首席科学家进行接触,力求与之在生物医药方面加强合作。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已与美国康达自然医学研究中心合作,投资一亿元人民币组建了上海赛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5、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和规范财税优惠政策

生物产业 篇6

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手段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医药、农业、海洋、环境、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

《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中强调,“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实现生物产业的跨越发展。坚持高端制造与研发服务并进,促进生物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结合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开发、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化学药,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蛋白质药物、人源化抗体、生物芯片和诊断试剂等生物制药,重点发展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新型中药。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高端诊疗仪器及关键部件,发展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的新型医疗器械。大力推进农业优良新品种选育,突破生物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积极发展以生物技术研发外包为重点的生物技术服务业。

生物医药

在北京市科委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北京市将加快实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突破医药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创新医药产品,搭建医药创新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北京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大型优势企业与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相结合,实现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

“一企一策”的帮扶政策、十大疾病支撑平台的建立、生命科学前沿技术攻关的组织、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北京市科委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为北京市生物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

2010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59.5亿元(不含商业),2011年1~8月实现产业销售收入450亿元,同比增长18%,为实现全年700亿总收入目标奠定了基础。

作为北京市科委重点支持的生物医药领域企业,截至2011年8月底,3批共50家G20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占产业总收入的60%以上。正在支持的新一代无载体药物支架、EV71疫苗等43个新药品种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60亿元以上,产生10个5亿元以上重磅品种。2011年,北京市科委推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桑枝总生物碱”等34个重大成果在京落地转化。为进一步掌握北京市医药品种分布储备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扶强补弱。已跟踪掌握临床前、临床、准备投产上市等不同阶段品种100余个。2011年,北京市科委承接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了“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两个国家级基地,除此之外还匹配了19个项目。

“今后,市科委将更加重视发展中医药产业,将北京打造成中医药创新资源聚集地。同时,注重发挥政策、资金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完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我们还将加强北京市与国家有关部门的部市会商,做好国家计划和重大需求的对接工作。”北京市科委生物医药处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政策、资本双管齐下助力企业成长

2011年9月20日,“G20工程临床CRO平台项目签约及第三批G20企业发布”活动举办,至此,北京市科委支持下的G20企业达到50家。2011年,在信贷货币紧缩的环境下,北京市科委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银监局、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共同实施了“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金融激励试点方案”,引导北京银行等11家试点银行加大放贷力度,2011年上半年贷款额已超过18,5亿元,同比增长25%。在应用型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启动“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定制培养应用型人才200余人,有力支持了G20企业的发展。北京市还组织和引导G20企业积极对接“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专项,2010年获得中央财政经费5000万元,201 1年预计获得9000万元。

泰德制药

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靶向药物研发生产企业,也是我国首家高端制剂(注射液)向国际主流市场(欧美日)规模出口的企业,已成功收购日本上市公司LTT制药,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该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掌握国际先进的脂微球靶向制剂技术,成功开发出单品种过10亿元的独家大品种前列地尔注射液(凯时),并在原有生产线基础上扩大产能,预计到2015年泰德制药脂微球靶向制剂药物产值将突破20亿元。

以岭药业

以岭药业集团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创办十几年来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龙头,科研、临床、生产、营销、教学一体化,坚持以中医学术创新带动中医药产业化,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研发中药、西药和生物药。集团先后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余项,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新药。

生物农业

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明确表示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支持生物农业技术开发,重点开展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畜禽新型生物疫苗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2011年4月21日,由北京市科委主办的第四届国际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市科委农村科技发展处处长张平指出,北京要大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重点围绕种子创新、展示示范、种业交易三个方面,建立生物育种的产业链,开展单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航天育种的生物开发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资源和材料,依托昌平、顺义等特色科技园区,以新品种展示为核心,开展配套技术的集成示范应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产权交易,期货交易、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助力以生物育种产业为代表的生物高端产业的发展。

国际种业科技园落户通州

2011年7月13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启动仪式举行。

启动仪式上,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介绍,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总体布局要求,通州区瞄准种业高端,通过引入资本、技术、信息等现代服务要素,建设高端种业企业聚集的国际种业科技园,打造“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带动全国种业跨越式发展。

目前,美国杜邦先锋良种有限公司、法国利马格兰特种谷物研发有限公司、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神舟天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14家中外企业已入驻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

首农集团

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北京三元集团、华都集团、大发公司重组而成的。目前,首农集团旗下有三元、华都、双大三个“中国名牌”以及八喜、丘比、荷美尔等合资品牌,还有“中育”配套系、SPF种猪、“京红1号”、“京粉1号”、“北京鸭”、“黑六”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品牌。新集团在畜禽良种繁育、养殖、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物产物流等方面具有行业明显优势,已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

大北农

生物产业融资问题研究综述 篇7

一、高科技产业融资理论综述

生物产业是21世纪高科技最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作为高科技产业中的一种具备了高科技产业的共性:高投入、高风险以及高收益率。故高科技产业融资理论及机制能为生物产业投资融资提供参考。

由于高科技产业存在技术要求高、投入大、风险性大、收益高等特点, 说明了其与传统融资方式 (即间接融资) 的不适应性, 从而决定了高科技产业融资必定是以直接融资方式为主, 高科技产业资本市场必定是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 以满足处于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

影响高科技产业融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政府政策、风险投资、R&D投资和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吴翌琳等通过构建三阶段递推CDM模型, 对中关村高科技企业数据进行了研究, 并分析了创新政策与高科技产业融资难之间的关联性, 得出创新支持政策主要对技术创新发挥作用, 而非技术创新薄弱才是高科技产业融资难的障碍。刘良对2009年以来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研究, 采用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检验并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顾群等以2006—2009年深沪股市A股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融资约束与R&D投资和成长性的相关性。戴淑庚和张玉明 (2005) 一致认为建立和完善高科技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高科技企业融资缺口的关键所在。

关于高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的研究, 其侧重点在于建立多层次、多结构的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高科技产业各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祁斌在借鉴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是我国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因素, 并强调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就必须建立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吴悫华通过对高科技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提出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框架, 并对三板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于高科技产业融资的研究, 其侧重点在于融资策略与生命周期各成长阶段之间的关系。戴淑庚认为应根据高科技产业各阶段风险程度及资金需求不同,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高科技产业融资体系, 张玉明指出高新技术企业在研究开发阶段主要以创业者个人积蓄和亲人积蓄为主, 创业期、早期成长期和稳定成长期依靠股权融资 (主要为风险资本) 发展, 加速成长阶段需要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相结合, 而成熟阶段主要通过债务融资发展。

二、生物产业融资理论综述

借鉴高科技产业资本市场及融资的相关理论, 结合生物产业独有特征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生物产业融资提供方向。

生物产业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形成的, 为社会提供生物技术产品以及生物服务的高技术产业。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等其他高科技产业相比, 有着自身的技术经济特点: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风险利润双高型产业、龙头企业—科技型小企业主导型产业、政府管制—知识产权保护敏感型产业、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型产业。而生物产业的这些技术经济特点又决定了其资金需求量大、创业期融资难、风险投资回报高的融资特性。但李志军 (2004) 认为生物技术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环节融资特点是不同的, 因为生物企业生命周期中各发展阶段风险程度和资金需求的差异也会导致各阶段融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生物产业技术经济特点和融资特性, 应在其融资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主导示范作用不强;二是缺乏相应的非国有金融部门和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三是间接资本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难;四是直接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五是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六是企业创新能力不高, 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

因此, 我们应借鉴高科技产业融资解决办法, 结合生物产业自身发展中存在问题, 从企业外部和内部寻求解决途径。

(一)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选择重点投资项目

国家应加大对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 设立生物产业发展基金, 以此来专门支持生物产业发展。同时, 还应完善政府的财政投入机制,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 引导与支持生物企业技术引进和创新, 选择重点投资项目,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 筹建政策性银行,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要扶持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科技创新, 就有必要成立一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的政策性银行, 如在商业银行中成立专门为科技创新服务的业务部门, 对信用较好的企业实行优惠贷款利率, 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等。

除此之外, 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对生物产业融资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而言, 是通过金融信贷政策、创新财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风险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等, 创造一个较为稳定的产业发展环境及政策体系。其中, 政府税收政策应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投资生物产业三方面制订税收优惠政策, 如对生物产业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对生物产业风险投资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

(三) 建立为生物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由于生物企业多半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信用水平较低, 致使按低风险和稳健性运作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望而却步, 因此建立和完善为生物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便势在必行。可考虑成立专门服务于生物技术创新的担保机构、互助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 担保机构之间还可以约定风险承担比例, 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实行强制性的再担保。

(四)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美国拥有成熟、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和金融市场, 其筹资方式主要有首次公开募股、后续发行股票募股、上市企业资本私募、风险投资合作投资、债券等, 形成了完整的融资体系。我国可借鉴美国多层次多功能资本市场体系, 加快建设和完善创业板, 采取独立运作模式, 尤其是中小企业板应实行与主板不同的上市标准, 以此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五) 鼓励各种资本参与风险投资

目前, 融资难、资金匮乏已成为众多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生物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介入。因此,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我国应鼓励国家财政资金、境内外资金、富有的个人和公司养老基金等各种资本参与风险投资,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民营资本和外资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同时应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为风险投资退出提供便利。范颂华在分析国内外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指标的基础上, 构建了一套适合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体系, 从而反映研发企业的投资价值, 便于生物医药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双向选择。

(六)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企业自身素质包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企业信用水平等。因此,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其生产经营运作便成为企业能够成功吸引外部资金的内因所在。黄淑芳基于科学创新视角在现有科学创新影响机制模型基础上, 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具体特性和突出问题, 提出了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型, 以便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提供政策建议。王茜从实物期权的角度分析了医药生物企业研发投资的特性, 并从规范和模型两方面论证了研发投资实物期权是医药生物企业价值增长的动力。

三、结论

纵观现今有关生物产业融资方面的文献, 可以得出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相关法规政策和财政支持、风险投资的壮大、金融工具的创新、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知识产权法规的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等。但这些文献大抵是定性的阐述了生物产业融资渠道和途径, 并没有定量的来说明各种融资渠道的难易程度和成本分析, 而定量的数据分析才能表明各种融资途径的优劣程度, 以此为政府的政策导向提供参考, 这是有待进行进一步讨论的。

摘要:生物产业作为21世纪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当前形势下已然成为最受关注、最前沿的研究领域。文章借鉴高科技产业的融资理论, 结合我国生物产业融资特性和发展中存在问题, 对我国生物产业融资相关解决途径做了较详尽的探讨, 希望为今后的生物产业融资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浅谈我国生物产业现状 篇8

一、生物产业的特点

生物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其技术不仅表现在对生产设备、生产环境要求高, 更主要表现在对参与者的素质高标准严要求;高投入一方面由于前期的研究开发周期长、费用高, 另一方面还必须投入相当的资金建立满足GMP要求和生物制品安全规范的厂房;其高收益和高风险表现在生物制品的高附加值带来高利润的同时, 也导致产品价格偏高给市场推广带来一定的难度, 以及研究开发本身带来的失败风险, 从而导致投资难以收回。

二、我国的生物技术企业

目前我国涉足生物医药的上市公司已达120余家, 其中70多家投资生物技术领域, 通过资本市场流入生物技术板块的资金超过30亿元。据统计, 到2000年6月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涉足生物工程的有45家, 这些公司可划分两类, 一类是开始上市时便从事业生物工程, 主营业务是生物医药或在该领域投资额较大, 这类公司有12家。另一类为主营业务不是生物制药, 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进入生物工程产业。从1151家上市公司公布的中期报告看, 这1151家上市公司的指数平均每股收益为0.1025元, 其中涉足生物制药业的12家公司, 平均每股收益为0.143元, 尽管其主营收入, 净利润增幅有所下降, 但盈利水平仍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体现生物制药产品附加值高, 盈利能力强的特点。尤其是那些拥有强大科研实力, 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市公司表现更加突出。例如海王生物, 因主营业务突出, 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和市场开拓, 2001年上半年取得了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6%, 净利润同比增长53%的业绩。

三、近年来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

2006年, 中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2, 247, 899千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1.78%;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9, 055, 512千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5.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4, 130, 633千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4.06%。

2007年1-11月, 中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7, 703, 454千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92%;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44, 588, 310千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14%;实现累计利润总额5, 578, 848千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5.83%。

2008年1-8月, 生物制药行业整体经济仍保持增长态势。2008年1-8月, 中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9, 240, 860, 000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34%;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44, 620, 730, 000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32%;实现累计利润总额5, 665, 679, 000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0.37%。

四、我国生物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 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建设严重, 企业规模小, 设备落后, 开拓市场能力低, 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 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数年的时间, 平均花费上亿美元, 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 再加上生物药品的附加值相当高, 如诊断试剂成本仅十几元, 但市场上却卖到一百多元, 因此许多企业包括非制药类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 造成了同一种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虽然已有多家, 但真正取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号的不多。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一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企业规模过小, 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摘要:生物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 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而中国生物产业目前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近年来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关键词:生物产业

参考文献

[1]胡显文, 马清钧.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 2007, (1) :16-31.

日本以生物技术产业立国 篇9

日本的发酵工程技术及产业一直占世界主导地位, 抗生素、氨基酸和酶的研究、开发及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日本Ajinomoto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氨基酸生产企业, 包括日本在内分别在16个国家和地区建有102个工厂, 在2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经营。20世纪40年代中期, 日本谷氨酸盐发酵成功, 大大推动了发酵工程的进展。日本早在1969年就开始应用固定化酶生产高果糖浆, 以后又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生产天门冬氨酸和色氨酸等。上世纪70年代末, 在全世界生产的26种酶中, 日本生产的就占81%。

日本在生物能源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了20多年, 主要集中在能源生物的生产和转化上, 例如:生物体产生甲醇的汽化系统的研究;通过细菌的共培养和专用型分解酶, 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生物材料转化为乙醇的研究;分离和浓缩生物乙醇的生物膜技术的研究;牲畜粪便半固体甲烷发酵系统的研究。

目前, 日本已在一定范围内培育和改善了能源作物, 建立了新的能源植物栽培体系, 并且在生物技术转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稻壳进行热转化, 产生氢气和一氧化碳;二是将生物体通过蒸汽汽化作用产生甲醇;三是以猪粪便、厨房废料和城市可燃烧废料为材料, 采用半固体甲烷发酵法生产甲烷;四是完成了原料淀粉酶的筛选;五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材料直接转化为乙醇;六是乙醇分离和浓缩的膜技术和用于乙醇生产的膜生物反应器的研制。

面对能源紧缺和全球变暖的世界性挑战, 日本开始重视节能减排相关的生物技术研发。日本政府承诺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日本政府调整了研究开发的投入重点, 大幅增加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生物技术研发投入, 重点增加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食品发酵技术的政府资助。自2008年开始, 日本经产省设立了“用生物技术固定二氧化碳”、“纤维素生物技术资源作为原料制造化学品及燃料”等专项。日本农林水产省、环境省也加大对生物燃料、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投入。

生物产业 篇10

2009年4月7日上午,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干细胞产业化项目在江苏泰州的中国医药城正式开工建设。

此次开工建设的干细胞产业化项目, 包括干细胞技术转化中心、检测中心、江苏干细胞库二期工程、干细胞临床技术服务中心, 是集干细胞技术转化、干细胞储存和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干细胞产业化基地。江苏干细胞库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 其二期工程建成后储存量将达到100万份, 成为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干细胞库。干细胞库, 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储存生命的银行”。如果婴儿出生时储存了脐带干细胞, 日后生病时即可取出, 作为种子细胞, 应用于修复受伤或病变的多种组织器官。除孩子可从中受益外, 整个家族都可以从储存的脐带干细胞中受益, 因为使用脐带干细胞出现排异反应的几率很小。

生物产业 篇11

2010年生物医药板块又喜上眉梢。10月份生物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让生物医药板块憧憬更美好的未来。

截至12月22日,生物医药板块以34.51%的涨幅摘得申万行业分类涨幅的“探花”。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仅为1.61%。

生物制品最受益

10月18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并指出在生物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爱建证券分析师林兴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生物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受益的是生物制品这个行业。

根据申银万围行业分类,生物医药板块分为化学制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药商业、中药、医疗服务这六个子行业。

在生物医药板块中,截至12月22日生物制品今年涨幅最低,仅为17.58%,远远落后于医疗器械(93.09%)、医疗服务(80.63%)。2010年生物制品行业涨幅最小,今年业绩增速最快,估值也较为合理。

疫苗是生物制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据了解,全球疫苗市场2008年是192亿美元,2009年是221亿美元,2012年预计会增长到340亿美元,疫苗市场的增速远高于整个医药行业,并且我国是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总体来说,我国疫苗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上市公司可以关注华兰生物和天坛生物。

诊断试剂、基因检测方面的上市公司前景也、止人“心驰神往”。“新医改提倡‘治未病’,注重前期的预防,而不是后期的治疗,给生物制品企业(诊断试剂、基因检测、疫苗)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说。

化学药提高附加值

在化学制药方面,林兴秋关注恒瑞医药和海正药业。海正药业已到海外寻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并在往毛利率更高的制剂出口方面发展。

化学制药相对于生物制品而言技术含量并不高。维生素就属于化学制药,我国是维生素产量最大的国家,VC和VE产量占到全球70%以上,但技术含量比较低,大部分都出口。东北制药、浙江医药华北制药都是生产化学药的大企业。

中科院院士张礼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国很多原料药的出口,实际上是按化工原料出口的,但印度在很早前就把原料药生产基地按美国FDA的要求来论证其工艺过程,所以可按药物出口,比我国附加值高很多。

现代中药方面,郭凡礼建议可关注云南白药、同仁堂、康美药业、东阿阿胶等。

中银国际报告称,看好鱼跃医疗在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扩张,并看好九安医疗、阳普医疗、乐普医疗在中档医疗设备材料方面的出口和进口替代进程。

林兴秋认为,2011年还可关注药品入选国家基本药物但有单独定价权的卜市公司,比如云南向药、马应龙。

研发能力是关键

研发能力是上市公司未来能否发力的利刃。“企业要具备新药方面的研发能力,总体要有一定的新药储备,若完全没有,未来发展空间受限。”林兴秋说。

生物医药企业新药研发流程一般是,先在实验室阶段研制出药物,然后进入临床前的毒性疗效试验(在小白鼠或者其他动物身上),再把相关数据上报到国家药监局,拿到临床批件之后再在健康人或者病人身上进行临床试验,疗效确定后在监管部门的许可下药物才能生产并上市流通。临床试验要做三期。

“产业链很长,从一开始研发到上市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久,仿制药时间会短一些。”郫凡礼称,国内的大企业投入资金还是比较少的,国外的生物医药公司,把年销售额的15%~20%拿出来做研发基金,国内能拿出1%资金的公司都很少。

郭凡礼进一步表示,很多大企业有资金实力,但不愿意做研发;小企业虽然真的想创新,但没资金实力和研发实力,因此就陷入了“大企业不愿做,小企业做不了”这样的怪圈,与国外差距越来越大了。

林兴秋指出,目前国内研发做得比较好的上市公司有恒瑞医药和天士力。

在生物经济中发展柞蚕产业 篇12

关键词:生物经济,柞蚕产业,突破发展

2009年2月12日,2009亚太国家生物经济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亚布力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以色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研讨亚太生物经济,旨在促进世界生物经济发展。《牡丹江市柞蚕产业》项目是我市唯一进入《亚太生物经济项目册》的项目,并且有黑龙江省新医圣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利用柞蚕蛹培育北冬虫夏草及产品开发》和《虫草多糖的提取和加工》,黑龙江省农科院《有益昆虫与高效利用》,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的《天蚕丝素基因家蚕新品种的培育》等蚕业相关项目列入其中,显示了我国蚕业在生物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基此,现从生物经济的角度浅谈柞蚕产业的发展问题。

1 生物经济的概念和作用

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技术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的核心,生物技术产业是高新技术的重要领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生物技术作为高新技术,从其诞生到现在只有30年的历史,对全球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经济增长的热点。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方兴未艾,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而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则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经济已经成为网络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经济正在推动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的加速形成。

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的生物经济,将为人类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安全、食物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乃至保障国家安全,带来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围绕生物技术、生物经济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生物技术的革命将像农业技术革命、工业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一样,必然引发新一轮国际科技与经济的竞争,引发世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引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大变化。[1]

2007年国家颁布实施《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后,黑龙江省对发展生物产业高度关注,栗战书省长多次批示“要将生物产业打造成我省继信息产业之后的又一主导产业”、“使生物产业成为高技术领域的领军产业”。省科技厅和省发改委对全省高新生物技术的发展都给予专项支持。我省地处北纬430~540之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温差在零上30 ℃到零下40 ℃之间,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使生物的多样性特点非常鲜明,且有利于生物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我省已经进入生物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

2 柞蚕生物工程现状

柞蚕产业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一直与国民经济建设的总目标相一致,现在这种一致性更为突出,柞蚕业体现了柞蚕场,柞蚕种,蚕区劳动力与柞蚕放养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柞蚕丝绸商品有巩固的国内外市场地位,一批新的柞蚕生物新产品正以较高的科技含量挺进市场,给柞蚕生产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潜力。[2]

柞蚕产业涉及生物资源(柞树资源和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各个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及日本、瑞典等国的研究者纷纷开展了柞蚕有用基因的分离克隆、碱基序列测定及功能分析、柞蚕宿主载体表达系统的建立及外源基因表达、柞蚕抗菌物质的抽取及应用、柞蚕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的种类主要有抗菌肽、溶菌酶、凝集素等。

柞蚕抗菌肽的基因工程,抗菌肽基因转化作物培育抗病品种的研究已取得进展,已转化过的作物和植物有烟草、马铃薯、辣椒、水稻、锦橙、桑树等;抗菌肽基因在微生物或杆状病毒宿主载体表达系统表达,产物作为禽畜用的药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辽宁省农科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将灭活的大肠杆菌接种柞蚕滞育蛹,诱导后的血淋巴中含有抗菌肽、抗菌蛋白、溶菌酶、凝集素等成份,经冷冻干燥成粉,开发出可治疗乙型肝炎的“柞蚕素”具有治疗乙型肝炎的效果;柞蚕育成蛹粉配以优质中药治疗肾炎和肝炎的“肾肝宁”已被广东省卫生厅批准投入生产;柞蚕抗菌肽对人直肠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利用柞蚕蛹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外来蛋白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柞蚕蛹可以作为一个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新型杆状病毒基因表达载体系统开发和利用。[3]

3 实现柞蚕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

虽然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但历史证明,任何危机都不能阻挡人类发展和文明步伐,任何危机的背后,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柞蚕产业在传统上以纺织为主体,在这次危机中也深受其害,柞蚕丝及其产品价格直线下降,生丝从2008年初的19.5万元/t降到目前最低价14.5万元/t,并且出口量大幅度减少,给产业发展造成了困难,也为今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应对办法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蚕业,要用现代信息产业改造传统蚕业,更要站在生物经济发展高度来创造蚕产业的辉煌。

3.1 把柞蚕产业发展作为生物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来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没有高速发展的科技创新及其有效转化,就不可能有持续的经济发展和强劲的国际竞争力。生物经济本身是科技创新的成果,生物经济要发展壮大同样需要科技创新的哺育,柞蚕产业必须加大创新力度。目前我市柞蚕室内养殖技术,改变传统养殖方式,是重大科技创新,对柞蚕工厂化饲养、工业化加工、产业化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品种、生物防治、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3.2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提高产业层次

高新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发展生物经济要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目前我市蚕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指导生产力不从心,更缺少高端技术人才,蚕业快速发展甚为艰难。当前要提高现有人才专业素质,同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研究人才,抓住生物经济机遇,推动产业发展。

3.3 加大资金投入,补充发展实力

生物科技领域已进入大规模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生物经济前景可观、潜力巨大。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必要投入,是获得丰厚回报的基础。目前资金问题也是制约我市蚕业生物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市蚕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投入较少,科技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

3.4 积极推进产业化,实现蚕业经济腾飞

生物技术只有产业化才能形成生物经济。科技研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服务。目前我国科技转化率只有1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60%~80%)。生物经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链条,包括生物技术、生物交易、生物消费、生物金融、生物市场、生物物流等等。当前,生物经济产业化的重点项目为医药生物技术、生物能源等10大项目,这些主要项目产业化后产值可超过1万亿元,是现有经济规模的30倍以上。要顺应产业革命所具有的扩散、辐射、示范和加速效应的规律,积极推进生物技术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王宏广.论生物经济的十大作用与趋势[N].科技日报,2006-03-24(2).

[2]王广运.柞蚕业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性[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2):13-15.

上一篇:机电控制技术课程下一篇:患者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