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模式(精选12篇)
产品模式 篇1
随着国内电信产品营销运营业的竞争加剧, 一些电信运营商驾御市场的能力缺陷随之凸显。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 运营商要想获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必须从根本上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
一、掌握需求细分市场
在电信营销模式创新中, 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市场细分尤为重要, 这是整个电信产品营销创新设计的基础, 可以说, 没有市场细分就没有电信产品营销模式的创新。随着运营商对用户细分的逐步深入和对用户消费行为特征的深入了解, 电信产品将逐步丰富化、系列化。
在市场细分中, 要在关注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电信产品的特殊性, 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 城乡差异。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但城乡用户消费习惯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城市人一般追求通信手段的方便、快捷和通信工具的个性化, 而乡村用户则更注重经济性和实用性。所以, 企业面对城市和乡村市场, 提供电信产品和服务的营销组合方案就必须有不同的侧重点。 (2) 年龄因素。人在不同年龄阶段, 对电信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差异甚大。年轻人追求时尚、新潮和个性化, 勇于尝试新产品, 引导新潮流。中老年人性格成熟稳定, 更看重通信产品或服务的可靠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3) 收入差异。收入水平的档次直接影响人们对电信产品及服务的需求程度。按照消费者的收入差距, 消费者可划分为富豪、富裕、小康、温饱和贫困等不同的类型。 (4)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活动、兴趣和看法的整体模式。追求现代、时尚生活方式的人与维护传统、保守的人, 对电信新产品、新服务的兴趣, 对时间、金钱的看法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 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来划分不同的消费群体, 也是细分电信消费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对用户的细分和了解把握, 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来完成, 把市场调研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就可以把握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 进而在电信产品营销设计中加以体现。
二、电信产品的创新
现代营销理论将产品分为核心利益、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五个层次, 五个层次共同形成某一产品的顾客价值体系。传统电信企业更多关注产品的基础性能, 提供单一的、无差别的产品形式, 而较少关注用户期望的满足。随着三大运营商全业务牌照的落地, 企业应采取新的产品营销的模式。在市场细分的前提下, 通过业务组合、服务差异化等方法, 适时地推出产品营销方案。业务策划的出发点应该是产品可以为客户带来怎样的核心利益, 如面对企业客户的产品, 可强调“全面提供固话、宽带、移动通信服务, 大幅节约企业通信支出、提高服务效率”的价值主张。在此价值导向下, 设计多项业务组合优惠的产品方案与服务方案。随着网络的智能化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 在产品的层次上还需要考虑差异化因素, 从而实现更优的用户体验与用户期望满足。如基于互联网、手机终端、智能终端等, 引入远程定位、信息检索、考勤打卡、视频监控等增值业务, 这些业务将是通信行业有效占领市场与增收的亮点。
在电信服务已经占用了用户大量自由时间的情况下, 创新的基本点在于, 通过提供多种功能的增值业务来帮助用户更轻松地进行电信消费, 即帮助用户减少信息的查找、辨别、判断、组织、存储等工作, 使用户处理信息的效率更高。如更高效的搜索引擎、检索系统、邮件过滤与自动分类系统等服务, 就属于此类增值业务。由于用户能够很快找到有效的信息, 减少了浪费在无用信息上的时间, 意味着用户在电信服务上获得的效用更高了。因此, 通过这些增值业务的引入, 可以促进电信运营商收入的增加。此类创新也可以针对组织用户的需要, 为组织用户提供符合其需要的定制型服务, 帮助其实现内部和外部的有效联系。
三、电信营销渠道创新
营销渠道是指促使产品 (服务) 能顺利地经由市场交换过程, 转移给消费者消费使用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渠道一般分为自有渠道、社会合作渠道与复合渠道三类, 但其功能都是通过分销终端实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 与消费者保持互动式的沟通并对市场做出快速响应, 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而渠道创新即是对营销渠道的结构、形式、功能等进行变革, 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对于电信运营企业而言, 高效率的渠道模式和系统的建立尤为重要。但在相当长时间内, 国内电信运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却忽略了这一点, 表现为我国电信企业对单一营销渠道过分依赖。
在渠道创新中, 一是强化自营渠道。自营渠道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 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窗口, 电信运营商应利用自营渠道人员技术业务素质高的优势, 强化自营渠道成员的服务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营渠道的作用。二是建立高效的联合营销渠道体系。构建联合营销渠道体系, 一方面可以使电信运营商减少对自身营销渠道建设的投入, 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使电信业务得到普遍的推广。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电信运营商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和建设支出,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三是用好网络渠道。互联网信息量大, 时效长, 且信息交换不受时空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全天24小时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网络的互动性使得企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等信息手段, 与顾客作双向互动沟通, 实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意愿。网络营销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 更要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网络实时互动的特性使消费者全程参与营销管理成为可能, 消费者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需求定制产品。电信业必须贯彻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 及时了解每位客户的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可通过呼叫中心渠道、网上客服中心渠道和短信邮件渠道来实现电信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
四、电信服务流程创新
当前电信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营业环节:存在多个业务受理台, 客户如要申请多项业务将不得不多次排队、多次填写客户资料、多次付款, 甚至必须去多个营业厅办理。 (2) 收费环节:同一个客户将会因每一项本公司的业务而收到一个收费账单。如果账务周期不一致, 那么客户将有可能被迫多次缴费。 (3) 由于各业务分离, 各业务不能共享客户资源;没有统一的客户资料, 无法实施交叉销售、捆绑销售、优惠套餐等营销策略, 很难提升客户价值。 (4) 无法全面地确定客户价值。当客户对某一业务是非常有价值的, 而对另外的业务是低端客户时, 可能会因为不能以一致的渠道同客户沟通而失去这个客户。 (5) 每项业务都开发自己的系统, 导致明显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维护成本成倍增加。
在营销创新中, 要通过业务流程再造, 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流程。此业务流程结构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 客户服务 (包括营业、缴费等) 与业务提供商分离, 业务提供与网络提供商分离, 客户服务与业务提供、业务提供与网络提供之间的接口依据TOM规范。其特点如下。 (1) 统一的客户资料。把各业务的客户资料整合成统一客户资料系统, 向营业厅和客户提供数据支撑, 实现综合账户和综合客服, 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精简内部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2) 统一的业务资源。把业务资源整合起来作为一个组件, 与营业、缴费分离, 提供对外的标准接口。这样不仅能实现综合业务管理, 而且易于拓展企业的营业网点, 发展其他营销渠道, 如邮政、ISP等, 以及拓展本公司的业务范围 (代理其他业务提供商的业务) 。 (3) 统一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作为一个组件提供标准接口, 业务提供不再与特定网络绑定。实现网络的可配置和综合网管。从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跨网络提供商的资源共享和业务提供, 加快新业务的开发和部署。要重点解决服务开通流程和服务保障流程的优化问题。对于固网运营商, 服务开通流程一直是最复杂的流程之一, 涉及的环节众多, 从企业前端到后台, 甚至企业高层也参与到部分环节之中。该流程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优劣, 最终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保障流程就是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网络管理过程, 处理客户投诉和网络故障等问题, 对客户服务、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行实施有效的保障。如果运营商主动发现网络故障的能力不足, 更需要通过端到端服务保障流程的梳理, 增强故障响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责任编辑/张守纪
产品模式 篇2
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市场,是以批发为主的,但现代专业市场,根据商品的类型,也出现了批发零售兼有的专业市场,比如一些小商品类、服装鞋包类等属于日用品或者个人消费品类型的商业,如果处于城市核心地段,往往都有一定的零售量。
而专业市场的开发模式发展至今,已从最初的单一功能,发展到目前以华南城为代表的产业新城模式,下面将对不同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
第一代:单一功能型
项目规模:较小,往往在300-500亩;
主要功能:单一专业市场功能,往往无物流仓储功能或物流仓储功能单一;
配套功能:基本无配套功能。
第二代:复合功能型
项目规模:中等,一般在500-1000亩左右;
主要功能:以专业市场功能为核心,有较完善的仓储物流功能;
配套功能:配套有一定体量的住宅、公寓、商业、酒店、写字楼等类型的物业。
第三代:产业新城型
项目规模:大,往往数千亩甚至上万亩,以华南城为代表;
主要功能:有非常完善的商贸交易、展示、仓储、物流功能; 配套功能:以新城的理念打造,有非常完善的居住、商务、商业、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功能配套,且配套功能占有较大的比重。
开发模式横向比较
小结
应根据城市与项目的自身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例如在发展潜力一般的三四线城市,可以采用单一功能型模式,而在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城市或特大型城市,应采用功能复合型或产业新城型模式(具体的复合功能与体量安排,要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而定)。
不同城市的开发模式选择
产品线模式发展分析
专业市场是是每个项目开发都必须清晰的事宜。下面将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专业市场产品类型进行划分,并对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分析。
产品划分标准:
·开发强度,容积率指标
·交通组织方式,采用平面交通或立体交通
·车行与人行动线的安排,人车分流或人车混行
·舒适度、购物环境标准
·停车如何安排
······
总体来看,专业市场的产品线模式有市场型和商场型两大发展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呈现出多样化的产品形态特征。(备注:以下划分主要从建筑、硬件层面进行比较,不考虑信息化、经营管理等软体层面的因素。)
市场型专业市场共同特征 ·开发强度:开发强度相对较低
·产品形态:多采用行列式街铺产品形态
·交通组织:注重货运的通达性,货车能够到达或临近商铺门口,人车混行或部分混行,均采用地面停车
·装修档次:装修标准普遍不高,不安装中央空调
·消费环境:人的消费舒适性不高
·经营成本:相对较低
第一代市场型专业市场
产品特征:土地集约度不高,行列式街铺,往往为两层或三层,一层为商铺,二层以上为居住或仓储用途,有的在内部道路顶部装有顶棚遮挡风雨
交通组织:纯平面式交通布局,人、车、货混行
物流仓储:往往没有专门的物流仓储区或仅有功能单一的物流仓储区
经营档次:往往以中低档为主,整体形象比较差
运营成本:成本低,运营方式简单
代表项目:目前在广佛地区有大量这类项目,如南海世贸纺织城、广州南岸路装饰材料城
第二代市场型专业市场 产品特征:开发强度比第一代高,产品形态同样为行列式街铺;
交通组织:立体式交通布局,采用双首层设计,人、车局部分流;
物流仓储:注重物流仓储功能,设有专门的物流仓储区;
经营档次:以中档为主,形象稍好于第一代产品
运营成本:运营成本高于第一代
代表项目:深圳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鹰潭盛华国际商品博览城等
第三代市场型专业市场
产品特征:开发强度比第二代高,产品形态以行列式街铺为主,比较注重购物环境,融合其他的建筑形态,如整体的建筑立面形象
交通组织:立体式交通布局,采用双首层设计,人、车局部分流
物流仓储:设有功能完善的物流仓储区,能够满足各类商家的需求
经营档次:以中档至中高档为主,形象优于第二代产品
运营成本:运营成本适中
市场型专业市场横向比较
商场型专业市场共同特征
·开发强度:开发强度较高
·产品形态:多采用类似于集中式商业体的产品设计,有整体的对外形象
·交通组织:商场内人车分流,车停在商场外或地下停车场
·装修档次:装修档次高于市场型,能够采用中央空调或分户式空调
·消费环境:突出购物环境,人的舒适性高 低端商场型专业市场
装修与配套:装修档次相对较低,内部比较拥挤、杂乱,缺少相应的配套或配套较少,多采用分户式空调
经营档次:以中端或中低端为主
运营成本:较低
运营模式:批零兼营,以批发为主
交通组织:基本人车分流,有的没有安排地下停车场,车辆露天停放,客货有所混杂
典型代表:广州国际轻纺城,白马服装城,天马服装城
中端商场型专业市场
装修与配套:装修档次中档偏高,具有良好的购物环境
经营档次:以中档至中高档商品为主,兼有品牌形象展示的作用
运营成本:中等
运营模式:批零兼营,零售比例较高
交通组织:人车分流,车停在地下停车场或商场以外
典型代表:红星美凯龙,番禺吉盛伟邦
高端商场型专业市场
装修与配套:类似于高档MALL的装修标准,内部装修豪华,内部空间开阔,有完善的交通体系及消费类配套业态,消费舒适性高
经营档次:以经营中高档以上的商品为主,兼有品牌形象展示的作用
运营成本:高
运营模式:批零兼营
交通组织:完全人车分流,客货分流,配有大型地下停车场
典型代表:顺德罗浮宫
商场型专业市场横向比较
结合型专业市场
产品形态:既有市场型产品形态,也有商场型产品形态,两者结合布局,一般而言,市场型以满足商家批发、零售交易功能需求,商场型以满足商家产品展示需求和高端客户需求。
交通组织:市场型人车混行,商场型人车分流、客货分流
经营档次:市场型以中低端商品为主,商场型以中档以上商品为主
仓储物流:有独立的仓储物流区
代表项目:华南城、番禺五洲装饰城
小结
在过去,大城市的专业市场普遍采用市场型的产品形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档次的提升,已逐步转变为以商场型或结合型为主,新近开发的项目中已经较少出现纯市场型的身影,尤其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目前国内知名的商贸物流市场开发企业,如华南城、五洲等,在产品线模式上都普遍采用结合型专业市场,既有市场型也有商场型,市场型能实现资金的回笼,商场型能够作为优质持有资产。
在三四线城市,由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目前仍以市场型为主,而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产品的升级换代不可避免,从目前的单一市场型产品,发展成为更高级形态的第二代、第三代产品,或引入商场型产品等,产品形态更多样化。
总体而言,不同形态的专业市场并没有好与不好之分,而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产品线模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城市、产业、经济、规划、政策、区位、交通、配套、资金、成本等各层面的因素再行确定。
不同城市的产品线模式选择
不同城市的开发模式、产品线模式思考
规模大、功能全、档次高并不意味着项目的成功,必须要符合项目实际。
规模越大、人口越多的城市,其辐射力越强,影响力越大、发展的空间越大、消费层次多元化,因此能够承受规模更大、功能更完备的项目,有利于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利好。同时,越大的城市也适合更多不同类型的产品线模式的共存,档次高、功能强的专业市场也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靠产品模式突围 篇3
有赖于海外游、出境游的定位,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下,穷游实质把握了最有利的细分市场。
从用户旅游计划的决策环节来看。穷游这样的旅游社区和旅游资讯网站,是处在明显的上游位置。用户通常都是受到亲朋好友,或者各类媒体、旅游资讯的影响,确定旅游目的地,再制定旅行计划,预订机票和酒店。用户典型的使用路径可能是: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旅游社区旅游资讯网站(穷游、蚂蜂窝)——旅游预订网站(携程、艺龙、Booking等OTA)。
尽管处在流量的上游,但因为在旅游决策过程中,离交易环节远,直接盈利并非那么容易。用户在网站上的活跃,并不一定能直接带来利润。OTA把握了最重要交易环节,旅游信息分享社区很难抢到更多的商业利润。
由于语言的障碍,用户在出境游前,制定详细旅行计划的信息需求更为强烈,但这部分的旅游信息又不如国内的旅游信息丰富。所以穷游网的用户对其依赖性更强,用户的转化率也更高。其出境游的花销成本高,穷游在客单价、利润方面相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
穷游的成功,在于处于旅游整个消费行为中,对特定环节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但当市场环境、用户行为慢慢发生变化,穷游能否随之改变自己的产品服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穷游依靠论坛社区积累的UGC起家,其中大部分是用户在旅游之后分享的游记。核心用户的活跃及贡献,靠社区细致的运营和用户之间感情维系。作为一个社区类产品,穷游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应该是最大的优势。把握了大量高端出境游的用户,这是其他新的竞争者,很难通过资金、资源快速积累超越的。
尽管有着早期优质用户积累带来的优势,在旅游主题变换、出行信息也需要不断更新的市场环境下,“论坛-游记”的产品模式很难产生竞争壁垒。穷游也不得不寻找服务模式上的突破。
用户信息消费的移动化,是穷游要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移动端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发挥的威力,恐怕并不仅仅局限于拍照分享,还在于,丰富即时的旅游信息推荐和结构化的内容查询——即符合用户碎片化、即时性消费模式的产品。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拥有大量的基于目的地的结构化数据。这点上,穷游论坛游记文章积累的内容,在结构化数据上,似乎并不占优势。拥有的大量游记文章和用户的积累,可能反而会成为穷游革新产品的包袱。
穷游网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小小的论坛社区,发展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盈利的公司,就是巧妙搭建了“人-网站(产品)-人”这样的产品服务生态,区别于传统在线旅游商业形态中“人-产品”的单一模式。穷游网在这样的互动社区生态之上,再结合旅游的产品服务,融入商业资源,必然具备创造更大商业价值的能力。这也是以穷游为代表的在线旅游社区不断涌现,并得到风险投资青睐的原因。
今后,在穷游所形成的互动社区生态之中,穷游网还能创造、融入什么新的产品模式,来应对新的市场变化,提升自己的服务,将决定穷游网未来能否走得更远。
[编辑 代永华]
E-mail:dyh@chinacbr.com
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篇4
1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简介
1.1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运作模式存在多种类型, 通过对黑龙江综合交易市场及超市、菜市场等零售组织和大学食堂、各类饭店等农产品消费组织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后, 归纳出3种主要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图1) 。
1.2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现状
1.2.1 从生产者角度讲
我国农产品的经营主体不集中, 以个体经营为主, 农民对生产资料的购买及农产品的销售以“自顾自”形式为主, 不仅生产工具落后, 缺乏一定的竞价能力, 且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带来的价值增值效应, 致使农民常处于不利地位。
1.2.2 从流通者角度讲
我国物流起步相对较晚, 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研究更显不足, 专门从事农产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无法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现阶段, 我国农产品物流在运输 (尤其是冷链运输) 、储存、装卸搬运 (人性化操作) 、包装、流通加工、配送 (即时配送) 、物流信息等各环节均无法满足鲜活农产品自然属性的时空要求, 农产品物流信息的闭塞更使我国频频出现农产品市场产销失衡的窘境。
1.2.3 从消费者角度讲
我国人口众多, 对应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人们日子越来越好了, 当然对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
1.2.4 从政府角度讲
(1) 农业生产经营缺乏行政部门的有效指导, 造成农业生产的规划与销售脱节, 阻碍了产销一体化[2]。 (2) 目前我国仍未出现一部完整的法规使农产品的产销环节得以规范, 以致频频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3) 我国政府缺乏对农民耕作技术的指导及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传播, 农业现代化生产工具的引入力度也不够。
2 国外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2.1 农产品物流硬件设施完备
2.1.1 物流公共设施与物流技术很发达
“要致富, 先修路”。发达国家经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具备了密集而先进的综合运输网络及先进的物流技术水平, 为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如美国的公路运输四通八达, 仅高速公路就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荷兰的冷冻业相当发达, 具备现代化的冷冻与制冷技术, 为农产品的保鲜储运提供了有利条件。
2.1.2 信息化程度很高
西方各国已建立起高速发达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 大大缩短了农产品的交易环节, 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以及各种农产品的信息咨询公司, 大大拓宽了农民了解市场信息的途径, 高达85%的农民实现网上业务, 农业电子商务占全国总电子商务业务的8%[3]。
2.2 农产品物流“软件”齐全
2.2.1 完备的法律法规与市场条例指导
日本与我国相似, 都具备了“人多地少、生产分散化、小规模化”的特征, 日本之所以能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主渠道的有序运作模式, 与其对相关法规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2.2.2 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物流服务水平
国外先进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各个农产品相关部门和机构几乎满足了农产品物流的所有服务要求。据统计, 全美近1/3的农场主通过合作社出售谷物。各种行业协会为农民提供有力支持, 代表农民与政府交涉, 在农产品产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4]。
3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发展新方向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以黑龙江农产品物流运作为实例, 提出如下运作方案。首先提出黑龙江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见图2) , 再给出相应的5步实施步骤。
3.1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实施方案
3.1.1 成立调研小分队
由黑龙江农管部门成立“信息调研小分队”, 采集黑龙江各地区土地分布情况、地质情况、主要农作物分布生长产量等信息、民意倾向、省内外 (国内外) 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等各方面信息, 并进行相关信息处理。
3.1.2 成立农业协会组织
根据调研相关数据, “因地施种”, 进行农产品产地产量布局规划, 并在相应的划分区域成立“农业协会组织”。由该组织负责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发布、相应农产品的加工处理、与农产品超市的对接工作及农产品生产的指导工作等。
3.1.3 成立农产品超市
农产品超市, 有别于传统的农贸市场, 是采用标准包装、明码标价、开柜选购、电子结算方式的农产品零售商店, 它处于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链条的终端环[5]。为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统一化、高效化、专业化管理, 要综合分析多方因素, 选出最合理的农产品超市布局方案, 保证人们天天能吃到新鲜蔬果。
3.1.4 竞标农产品物流企业
由黑龙江农管部门成立“农产品物流项目”, 并通过竞标选出最适合负责此项目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负责农产品的高效配送工作, 实现农产品由“农业协会组织”向“农产品超市”的高效过渡。
3.1.5 颁布相关法令法规
由调研小分队代表、各农业协会组织代表、农产品超市负责人、第三方物流企业代表、农民代表及相关部门相关专家探讨研究后, 从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背景出发, 颁布规范黑龙江农产品市场及扶持物流业发展等的相关法规。
3.2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a.为减少自然气候等客观因素影响, 调研小分队要经常性地组织人员去采集相关信息, 并及时与农业协会组织进行信息交流发布, 以促进农业协会组织的指导教育工作。另外考虑到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及产成品出口的要求, 调研小分队还要统计出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的最佳产量、质量、渠道等信息, 以便农业协会组织的统一调配。
b.为减少气候等因素带来的产量与农民收入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又能解决分散经营的问题, 农产品生产区域的划分要遵循“一对多”原则, 即同一地区可以主要负责2~8种农产品生产, 同一种农产品要由2~8个地区负责。另外农业协会组织成员最好有一定的农民比例, 以更好地促进农协指导工作的进展。农业协会组织是一个产地信息发布中心, 农产品超市是一个消地信息发布中心, 为避免产销脱节的困境, 双方一定要保证高效的信息共享。同时农业协会组织要致力于农产品的加工与保鲜技术的研究, 及时与其它地区农协沟通交流, 做好农产品的加工工作。
c.农产品超市作为农产品物流业链条的新型终端环节, 若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第一要严把质量关, 以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赢得人们的认可, 第二要做好销量信息的统计与发布工作, 第三要有先进的冷藏设备与超市管理水平。
d.农产品物流企业任重道远, 务必要致力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 尤其是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的研发。要将农产品的运输作为其特色运输, 为其开辟绿色通道, 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产品产后的价值增值效应。另外, 竞标选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任何有能力提供这项服务的专业企业都可以通过竞标脱颖而出。
e.同时, 黑龙江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成立专业高效的“信息调研小分队”, 辅助农业协会组织建立高度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 经常性地组织农民学习提高, 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产品设施设备并进行推广, 放宽对农产品市场的限制, 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农产品物流行业中。
3.3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拓展
以上介绍的黑龙江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的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 其实就是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的一个缩影, 以小见大, 如果我国能够一步步实现5步骤及其保障措施, 我国农产品物流将从本质上得到改观。
参考文献
[1]刘欢欢, 李彤, 赵慧峰, 等.基于AHP的蔬菜物流运作模式选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45-50.
[2]康贤刚.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重构与运作模式创新研究[A].湖北社会科学, 2012[J]:89-92.
[3]胡振虎, 夏厚俊, 万敏.国外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J].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6 (2) :244-247.
[4]魏国辰, 刘沈艳.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 2013 (5) :13-17.
照明产品的小区推广模式创新 篇5
作为建材行业中最后选购的照明产品,同样让消费者感到疑惑。一走进灯具市场,琳琅满目的灯具产品,让消费者一时间挑花了眼,再加上导购人员的伶牙利齿,消费者就真正拿不定注意了,水晶灯、羊皮灯、玻璃灯、艺术灯等等,还有一些追求个性和创意的灯。由于可以选择的产品品类多,由于照明行业还没有建立消费者选购的标准,所以随着竞争的加剧,照明品牌对于消费者的终端争夺战也日趋白热化。以前卖灯的老板是坐在店里等生意,如今的老板是站在门口抢生意,思路再超前一点的老板已经开始去小区里面做生意了。
由于照明产品选购往往处于房屋装修的收尾阶段,同时现阶段的楼盘装修相对比较集中,这就具备了老板去小区做生意的先决条件。老板去小区做生意简单的说,就是老板把自己的专卖店搬到小区去做宣传,让业主对自己的产品先有个好印象,在小区里进行一些公益性的宣传活动或者发放优惠券,等业主去灯具城选购的时候就可以一举拿下了。当然,还有厉害的老板直接就在小区里面设摊摆点现场经营了。经销商把产品直接摆到小区里面进行品牌宣传,实现了对业主的第一时间有效拦截,我们把这种做法叫做“终端前移”,
同样是卖灯,你比别人多做了道工序,你第一时间宣传了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成交的机会自然就比别人要多。
每个足球运动员的进球方式都会与众不同,罗纳尔多善于捕捉门前的瞬间机会,贝克汉姆则擅长门前大脚射门。终端前移也有很多种前移的方式,由于各个商家的资金实力和企业实力不同,针对不同的小区,就应该进行不同的户外推广模式创新,从而取得低成本投入、高效益产出的效果。下面笔者推荐几种小区推广模式,以飨读者。
一、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的户外推广方式,适合于小区装修比较集中的单位分房或者拆迁房,适合短期作战,速战速决。照明产品的展示要有一定的消费者体验空间,让他能够感受到你提供的光的环境确实与其他品牌不同。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的建材品牌在小区里面做产品推广,一个大帐篷几把太阳伞,还有两三个无精打采的导购人员,这样的推广现场是得不偿失的,不但不能起到品牌推广的作用还会造成消费者对品牌的不信任和怀疑。
照明产品的现场展示有三个核心要素不可缺少:现场要有实物展示,要有灯光的现场体验,要有灯光的不同对比。由于灯具产品的构件比较简单,消费者喜欢对比产品的材质,所以现场要有实物展示,让消费者亲手摸一摸,感受一下你的产品质量。现场的灯光体验是整个推广的核心,你提供这些产品的目的是想告诉人家,房间照明是通过不同照明产品的组合设计出来的,而你具备这样专业的照明设计能力。在这一点上,照明产品推广与其他建材品牌不同,所以晚上在人流量较多的广场进行亮灯展示也是一种很好的推广模式。最后,来说说对比的问题,照明效果的好坏、产品材质的差异这些消费者都可以用眼睛直观地看出来,有了对比就帮消费者建立了选购的标准,好产品好灯光的标准,当然这个标准是你的产品。
★ 产品推广方案
★ 产品推广策划书
★ 产品推广范文怎么写
★ 产品推广计划
★ 产品推广计划书
★ 产品推广会议总结
★ 产品推广会议总结
★ 产品推广人员年终工作总结
★ 家具产品推广方案
展会模式创新 制冷产品升级 篇6
第十七届中国冷博会于11月18日在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较去年参展企业数量增加19.6%,面积增长22.3%。为期3天的展出,范围涵盖制冷设备、配件、材料、工具及成套系统。
本届中国冷博会参展企业增加19.6%,约70%的参展商带来了新品展示,其中既有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也有产品升级、工艺改造。来自天津的法斯克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压力容器生产企业,在与制冷机组配套中,法斯克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而烟台凝新制冷科技有限公司也瞄准了机组的标准化,苏州新亚科技有限公司主动介入制冷设备其他配件的选型。深圳市富达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凭借扎实过硬的技术和针对性的改良,推出的超低温速冻箱有望填补市场空白。经常被用于制取热水的空气能热泵技术,在本届中国冷博会上也绽放出新的光彩,东莞市正旭新能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适用于花炮、烟草、农副产品领域的热泵烘干机。而在契合制冷剂的环保趋势方面,浙江北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则带来了专门针对二氧化碳冷媒研发的两器产品。
展示制冷新业态,创新引领新常态
纵观本届中国冷博会,反映出了制冷行业外资品牌本土化进程加速,空调配套市场需求下降、工程类市场需求上升,供应商分类精细化等新的业态变化。丹佛斯、比泽尔等最先本土化生产的外资品牌已占据领先地位。他们通过携手中国冷博会这样的行业平台,获得了信息咨询、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在本届中国冷博会展商中,铜管和制冷剂企业的身影明显增加,海亮、中化蓝天、龙煜等行业巨头纷纷高调登场。
通过对本届中国冷博会观众的大数据分析,供应商专业程度有所提高,摆在厂家面前的是全国各地成百上千经销商的多项选择,鲍斯、东露阳、中佳等大批企业,主动携手中国冷博会,借助媒体的号召力、公信力,集中接洽各地区优质经销商、工程商,效率之高、收获之丰,让参与企业早早将2017年冷博会合作签订下来。
本届中国冷博会产品多彩纷呈,呈现出制冷机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智能机组、箱式机组、螺杆机组争奇斗艳的态势。配件产品方面,管路配件领衔制冷配件,增长迅速,另外以国产品牌为主导的压力容器和库板生产企业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行业边界的逐步消融,热泵和制冷也开始融合,类似热泵烘干、冷暖热水三联供受到了工程商、经销商的大力追捧,这给东莞市正旭新能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同益空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热泵企业带来的极大的关注与收获。
面对制冷产业创新浪潮和出现的新业态,中国冷博会主办方长沙强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备受鼓舞,也责无旁贷的加入到创新大潮中。组委会围绕务实办展,确保企业参展、参会效果的目标,重点实施了以微信为核心的新媒体战略,在观众邀请、宣传报道、活动等方面做出了不少创新举措。
增加3000采购商,确保企业参展效果
本届中国冷博会观众邀请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上观众邀请以微信为核心,用视频、图片、文章多种形式进行观众邀请。组委会首先将“制冷商情”微信公众号4万人,“制冷快报”微信公众号7万人、“制冷百科”微信公众号6万人,共计17万人的微信粉丝,作为观众邀请的基础;其次在各区域组建40个制冷微信群,进一步做大、做透观众邀请工作;最后全国200多个主流制冷微信群,均安排冷博会工作人员加入,为观众邀请提供了更广泛的目标来源。统计显示,冷博会微信团队的总计好友数已超过4万人。
线下部分的观众邀请则主要依靠冷博会市场走访、冷博会全国路演暨地区制冷精英联谊会。其中冷博会市场走访,历时8个月走遍了中国274个主流区域制冷市场,观众邀请全面覆盖到地市级。冷博会全国路演暨地区制冷精英联谊会则先后在济南、成都等地召开,从而汇聚当地核心渠道资源,预热展会,重点邀请观众。最终通过线上、线下两方面的观众邀请,本届中国冷博会增加采购商3000余家,为企业参展、参会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微信直播,打破展会时空局限
本届中国冷博会宣传报道工作的创新重点仍是围绕新媒体战略进行,比如今年展前宣传,就为展商带来更快捷、广泛,具有互动性的服务,开创的“微信红包雨”活动,15分钟即可让指定区域500名制冷精英对展商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各地区微信群还帮助展商进行促销、代理商征集等活动。此外,买家的紧急采购需求、最新项目也第一时间在群内公布,为展商带来最直观的订单,如霸州钧盛等参展单位,通过展前服务早已收获了丰厚订单。
其次,通过微信直播,今年中国冷博会也打破了展会的时空局限,让没到现场的朋友也能一览冷博会的精彩。参展商主推的创新产品以微信图文、小视频的形式,实现了网上展示。而微信直播企业会议、负责人的采访,则让更多人了解到企业的领先思想和创新技术。通过手机屏幕“小舞台”与冷博会“大舞台”的连通,本届冷博会不仅确保企业宣传效果,更广泛传播了行业创新氛围,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多助力。
活动彰显创新引领发展,营造行业创新氛围
在同期活动上,冷博会的创新同样可圈可点。举办的2016制冷产业创新·升级高峰论坛在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热点的基础上,首次引入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以及新业态的解读、创新模式探讨,来自商务部权威专家与强华信息的产业分析,为听众把握产业方向,启迪创新智慧带来了新的契机。
展会期间的另一场重头戏,备受关注的“制冷北极熊奖”品牌评选是一年一度的行业“奥斯卡”,以评选表彰的形式,树立行业创新升级的榜样。今年的北极熊奖投票在确保市场话语权的前提下,全面采用了微信投票方式,凭借微信便利、快捷、易于传播扩散的特点,投票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共计收到有效投票2697218票。活动中,不少候选企业将品牌号召力、品牌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中石油、京东等众多知名企业纷纷投票。纵观本次北极熊奖评选,无论是候选企业还是获奖企业,都获得了巨大品牌传播效益,行业内也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引领发展的共识。
新常态下,在制冷产业创新升级的开局之年,中国冷博会与制冷企业一同创新升级,引领发展。中国冷博会主办方长沙强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相信,通过第十七届中国制冷、空调与热泵节能博览会,制冷产业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农产品流通模式孕变 篇7
近期内,城市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与农村蔬菜价格暴跌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年初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访谈时,直言说道:“农产品流通环节是整个流通环节最薄弱的。我原来只以为流通环节搞得不好会使物价上涨,现在我又知道了,流通环节过多还会造成农产品的浪费。比如蔬菜,因为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损失量高达1/3。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说就离北京不远,150公里,那地方农民卖出的黄瓜是一块多钱,而到北京的超市要六块多钱,中间经过许多流通环节。”此言一出,农产品流通渠道顿成众矢之的,各种解决之道的声音尽出。
是否应该将现在出现农产品问题都归罪于流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真正有效的解决?本刊也试图尽力一究。
农产品流通路径演变图
在分析研究农产品流通问题前,有必要先了解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发展过程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
从建国到距今大约30年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那段时期,无论何种商品都按计划生产销售,农产品也不例外。农产品流通的状况可用四个字概括,即“统购统销”,即国家责成一个或两个部门负责统一购买统一销售。当时负责全国商品统购统销的至少有三个部门,一是商业部,现在演变为商务部,二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现在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三是轻工业部,主要负责轻工业品的购销。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主要由商业部完成。具体执行者为商业部下属的各省、市里对应的商业局、商业厅、商务委员会之类的部门,由他们完成管辖区域内的收购销售。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农产品生产下达计划性的指令,比如计划山东省一年生产多少苹果,河北省一年生产多少蔬菜。收获季节,国家按照固定的价格统一收购农产品,不允许讨价还价,比如在山东收购苹果,国家规定价格为,那么就只能是一斤一毛五分钱。收购价既定,销售价同样如此。比如把这些苹果调运到北京,卖价规定为一毛八分钱,此价格是国家在年度计划时就确定下的,也没得讨论。至于中间的差价是否能填补流通中的成本,则不在考虑范围内。多数情况下,这个差价不能弥补流通的成本,为此国家会拿出大量的资金补贴商业部的亏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农产品流通也由国家主导流通相应变为自由流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年度,同时也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分水岭。1978年开始,关于市场流通的相关政策出台,但是农产品流通的格局变化滞后了一段时间。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产品流通才发生了显著的转变。1984年,国内建设了第一家批发市场即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这是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继第一个批发市场出现后,之后30年,农产品批发市场如雨后春笋而出。这其中只有极少量的是国家建设的,大多数都是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而成。
无需置疑,在农产品的流通中,批发市场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为什么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主要依靠批发市场而非农产品流通公司呢?北京农通实业开发总公司总经济师、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秘书长王兢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需要形成价格。当时政府力量退出得很彻底,不参与价格,谁来决定农产品的价格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田间地头形成不了价格,只能在集中的地方才能形成同类产品的大体价格,因此批发市场是最合适形成价格的场所。其次,货物需要集散。我国的农产品生产零碎,经营分散,没有集散平台无法聚集。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近5000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有2000多个。2003年的交易额达到4219.6亿元人民币,是农产品流通中最主要的渠道。在批发市场主导下,国内的农产品流通路径主要为农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家庭。
但批发市场不是农产品流通的全部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从西方学来了超级市场这种模式以后,一部分农产品进入到超市这个零售平台中。但超市并不是专门销售农产品的平台,农产品占其销售额的比例其实比较小。
现在农贸市场的功能在弱化,而超市的农产品流通功能在加强。由于超市的快速发展,数量庞大,一个大型城市里能有几百上千家,虽然每家销量小,但总量却很大。基于此,出现了超市直接和农产品产地协议流通的现象,即农超对接。农超对接的流通量不经过批发市场。农超对接这种形式现在刚出头,但发展会很迅速。
总体来看,目前通过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流通量大约在70%左右,剩下的20%~30%由超市直接采购和一些集团采购以及其他方式流通。
流通成本解析
在农产品的价格矛盾中,流通成本已经成为了箭靶子。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去年末曾对媒体表示,中国蔬菜流通成本约占最终菜价的2/3或1/2,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过高是蔬菜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有媒体甚至实地调查农产品流通中的各个环节的价格变化,已证实此观点。
不可否认,农产品流通成本的确上涨很快。但此上涨并非没有合理性。流通本就需要成本。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主要有运输仓储费用、进市场缴纳的费用(市场管理费、固定摊位费用)、损耗费用、各级经销商的经营费用和利润。经销商的经营费用则包括:摊位费、损耗费、包装费、运输费、车辆养路费、维修费、保险费、工商管理费、工人工资等。
据了解,在各种上涨的费用中,油费、人工费与入场费等上涨较为明显。据商务部统计,去年上半年,柴油价格上升导致流通成本急剧增加。国内柴油、汽油价格多次上涨。有玉米经销商表示,去年从广东运输玉米到京,单就运输成本每斤平均要4毛钱,比上年增加了25%左右。劳动力成本也在明显上涨。据批发市场经销商称,从去年开始工人人均每月工资都上涨了300~500元。进入市场的费用也在增加,尤其在进入大城市时,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进场费、场地费、管理费和清洁杂费等等综合费用都在上升。此外,流通过程中的其他费用,比如包装费等各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多次提出要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以降低流通成本。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则认为,要减少农产品进入超市或者农贸市场的流通成本,核心还在于减免各种摊位费和各种高速公路收费,因为“这些费用都实实在在的反映在农产品价格中,特别是各种垄断收费。”然而在现行情况下,只有市场向中间商收取的费用可以尽快压缩,其他环节如人工费、油费等压缩空间不大,或者一时之间很难撼动,如各种养路费。
流通模式孕变
农产品流通渠道需要改革基本形成共识,但如何改革还在多方探索中。
政府一直在尝试缩短农产品流通渠道。商务部和农业部从2008年开始启动“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计划到2012年,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并建立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
农超对接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公司+农户+技术+市场+保险”模式,即零售企业免费提供种子,确定种植面积、品种、标准,按协议价格收购。第二种是农产品采购基地模式,通过和一些农业合作社与地方的示范基地合作,建立直接采购基地。合作过程中,超市把自己的标准告知对方,比如种植技术、外观、农药残留、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并对对方进行生产、加工、包装、物流及市场运作等全方位的专业培训与咨询,以做到从生产源头开始保障食品安全。这是目前农超对接项目主要的操作模式,相对而言,政府在此模式上的支持力度也大一些,农户也比较容易接受。第三种是有机农产品推动模式,这个模式的对接比较松散,主要零售企业把标准提供给地方政府和协会,由他们牵头引导农民种植。
目前,一些试点地区通过农超对接让菜农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实惠。但是农超对接要全面推广还存在一些操作上的阻碍,因此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份额相比批发市场并不大。沃尔玛(中国)采购部鲜食高级总监黄志平曾对本刊表示,农超对接渠道的建立是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市场非常庞大,每个地区的消费习惯和饮食习惯都不一样,沃尔玛在几十个省市都有门店,每个地区的情况都要顾及到。在此情况下,农超对接的采购渠道只能是一步步建立,那种今日开店,明日农超对接采购的做法不现实。并且,由于配套的冷链不够完善与采购基地的位置和产量不一样,农超对接直接采购的比例在各地门店都不一样。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通常少有基地产量大到能够完全覆盖大型连锁超市的所有门店。因此,即使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农超对接基地,沃尔玛也没有取消经销商渠道,更多时候反而是联合经销商开展农超对接项目,让经销商用自己的经验和操作能力和超市一起去指导农户,提升农户的种植技术和相关的初级农产品加工能力。
提高产能
设计优雅
品质保障
一方面是政府缩短流通渠道,另一方面,农产品企业自身也在尝试建立直接面向终端的扁平化的流通渠道。据本刊采访了解,目前一些较具规模农产品企业都有尝试自己投资建立终端销售店,以缩短供应链。
将军红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种植、收购、销售赣南脐橙的大型农产品企业,在有能力控制上游种植和经销渠道后,其逐步将触角延伸至终端,目前已开业了数家终端水果店。作为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批发市场从2008年就开始尝试建立直供社区菜店的蔬菜供应系统,在全市推广连锁便民菜店模式。
但这些构想良好的农产品直销模式都不约而同地受到了阻力。据了解,将军红建立水果店的计划没有进一步扩大,现有门店也在收缩中。新发地的社区菜店开设速度也放缓。主要原因都在于终端店的经营成本不可控。新发地项目负责人韩晓司算了一笔账,市场为直供社区菜店每天提供50到70种蔬果,社区店的经营面积需在20平方米左右,而如此面积和条件的社区底商月租金一般在1000元到3000元不等;店主零售价最高加价率不超过20%,经营者在扣除房租、人工等销售成本后盈利比较困难。
在直营渠道的全面推广遭遇到一定阻力后,大家又将改革的焦点集中到了传统渠道——批发市场。
批发市场发展至今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在于价格形成不理想和产品质量安全缺少保障。然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却非批发市场自身能够解决的。王兢认为其根源在于批发市场作为盈利企业的法律定性没有被改变。比如涉及质量安全的检测,管理部门要求批发市场检测鉴定农产品的质量,这并不现实。批发市场绝大多数都是自负盈亏,以经营牟利为目的的,本身就不会主动承担监督食品安全的责任。因此,要规范批发市场,有效措施是改变其法律性质,明确它必须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如同大城市里的公共交通运营一样。
目前,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类似的改革了。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少数城市,批发市场逐渐开始由私营向公营市场转变。由于涉及多方利益,要进行全国范围的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
为实现构建南菜北运的稳定通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11月8日,商务部、财政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口市共同召开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推进工作会议。
在向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末端和中间环节的改革均受到一定阻力后,政府由将目光放到了前端农户身上。必须承认的现实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作为提供绝多大数产品的小农户一直都处于弱势的地位,没有议价权,极度缺乏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何将小散农户有效组织起来进行保护和质量监控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产品模式 篇8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渠道,农产品品牌,品牌关系
一、农产品牌与农产品品牌关系
1. 农产品品牌及分类。
农产品品牌是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与加工的各类组织用以和其他竞争对手的相区别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从农产品品牌形态看通常有四种形式:商品品牌, 企业品牌, 流通品牌, 区域品牌。国内研究通常由主体特征不同将农产品品牌分为两类:农产品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区域品牌。
(1) 农产品企业品牌:指以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各领域的个人、企业为主体所建立的商品品牌及企业品牌。
(2) 农产品区域品牌:指的是特定区域内相关机构、企业、农户等所共有的, 在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行销与传播等方面具有共同诉求与行动, 以联合提供区域内为消费者的评价, 使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
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农产品品牌关系。
品牌关系是品牌建立与发展的核心。对于品牌关系的研究有三种显著的视角, 即基于顾客视角的品牌关系、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品牌关系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品牌关系。国内研究多从顾客视角通过研究顾客感知、联想、满意度或忠诚度以及品牌沟通等来探讨顾客 (品牌社群) 与品牌之间的关系。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有众多的参与者, 有不同类型的农产品企业, 特别是在具有公共性质的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发展中需要各类区域品牌相关组织共同合作经营同一农产品品牌。此我们需要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看待农产品品牌关系建设, 促进农产品品牌发展。
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关系复杂, 营销渠道上表现出问题矛盾较多, 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 农产品分销渠道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尤为重要。建立合理高效农产品渠道模式是提高农产品营销能力, 解决农产品发展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不同农产品渠道模式中的品牌关系发现问题, 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二、传统农产品渠道模式的结构及品牌关系特征分析
农产品营销渠道是农产品及相关服务通过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或个人从农产品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根据我国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基本情况, 基于相关调研和研究, 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农产品渠道按照农产品渠道成员的构成分为以下二种模式:农产品直销模式, 多层中间商模式。
1. 农产品直销模式:
农产品直销是指农户将农产品自产自销, 直达消费者手中, 这种模式没有任何的中间环节, 因此所涉及到的渠道成员只有农户本身和最终的消费者。传统的农产品直销模式由于信息技术和营销意识的缺乏, 通常为农民将生产的农产品拿到集市上直接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府引导, 农产品直销过程逐渐形成了以下两种形式的农产品品牌即基于互联网上平台的农户自建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农产品生产品牌。
三种直销形式的农产品品牌关系特点: (1) 传统直销:传统直销是最典型的直销模式, 农户无品牌意识和观念, 农民的主要精力在生产上, 这种方式的直销生产与销售都具有季节性, 往往效率低。 (2) 基于互联网上平台的农户自建农产品直销:网上农户直销品牌关系主要表现为农户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由于农户资源有限, 个体产品数量有限, 生产销售具有季节性, 品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 这种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较弱, 规模小,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感知风险高。 (3) 具有区域农产品品牌直销:在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下建立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各地发展不平衡, 总体而言, 在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建设中个体农户是比较被动的参与, 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传播和营销主要由大多由地方政府主导。
2. 多层中间商模式:
多层中间商模式即农产品经过多个中间商到达消费者手中, 但不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即由农户 (生产者) ———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这种模式中的渠道成员包括:农户、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因此在这一模式中会涉及农产品生产产品品牌、农产品批发商品牌及农产品销售商品牌。
多层中间商模式品牌关系特点表现为, (1) 较之于农户自主直接营销的优点在于借助中间商特别是有品牌中间商的影响力和市场能力将大量的农产品推向市场, 扩大农产品营销范围; (2) 目前我国多层中间商的渠道成员层次较低、规模较小, 品牌意识不强, 同时渠道上下游合作较少、信息对称性弱, 导致农产品盲目生产的情况比较突出; (3) 农户在这一模式中一般只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对品牌营销与品牌关系维护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 (4) 中间商对农产品的加工、包装等环节重视不多, 主要以贩卖为主, 品牌附加价值不多。
三、以合作型农产品渠道模式促进农产品品牌关系的建设
通过我国现阶段传统农产品渠道模式中的品牌关系特点及结构特点分析, 可以看出两类类渠道模式中都存在不同问题。我们需要用创新合作型农产品渠道模式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发展。合作性营销渠道模式:主要表现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供应商+超市”等形式, 形成了多成员, 多品牌合作关系, 使得农产品品牌关系更稳定, 农产品品牌附加值更高, 更有利于农产品品牌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加快合作型农产品渠道建设。
1. 加强营销渠道中各成员的品牌意识, 提升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传统直销形式和多层中间商形式中农户、批发商的现代营销观念和品牌意识, 使其积极主动的转变落后的、低效率低附加值的产品销售和流转方式。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可以借鉴服务业等行业的品牌建设经验, 应从品牌策划、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控制等方面提高品牌的运作水平。
2. 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农产品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 改善农产品品牌关系。
良好的信息沟通可以密切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 使其形成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可系统化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也使将农产品的市场信息, 可以将消费者动态及时提供给农产品渠道各环节共享, 为渠道成员的农产品生产决策和品牌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建立和市场终端消费者的联系, 及时顾客双向沟通, 提供实时服务, 提高顾客满意度, 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忠诚度。
3.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鼓励多形式农产品品牌协同。
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同节点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商、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零售企业, 他们可以各自建立自己企业品牌以及商品品牌, 但是他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 因此, 在交易关系的基础上渠道成员结成一体化的品牌战略联盟, 并且相互促进, 协同发展。只有使渠道各节点成员的应得利益得到合理的分配, 共同发展才能保证他们的生产效率及合作热情。
4. 注重渠道成员选择, 培育龙头产品、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
渠道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品质会直接影响农产品服务、品质和农产品品牌形象, 因此我们需要选择诚信、可靠的优质合作伙伴, 特别是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对整个渠道建设和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龙头企业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 在本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使其他企业有认同感, 这样才能使供应链不断延伸和发展。其次, 龙头企业应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 始终不断延续其在市场上发展, 不致因一种产品被市场淘汰而导致全线崩溃。最后, 核心企业要有较高的商业信誉, 这是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所必需具备的条件。
5. 加强区域农产品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名称的保护。
规范农产品品牌的管理、保护和使用。区域特色产地品牌要围绕主导产品、主导产业、主导品牌和区域自然经济条件建设。在政府支持下形成产业聚集, 使该产地品牌有别于其他同类产品。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增加聚集系统内产业对产品的有效供给, 并创造需求, 提高产品竞争力, 提高农产品品牌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张燚, 刘进平等.国外品牌关系模型的演化发展及趋势[J].企业经济, 2008 (4)
[2]Tom Duncan, Sandra Moriarty.Driving Brand Value:Us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to Manage Profitable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M].McGraw-Hill.1997
[3]赵晓飞, 李崇光.我国农产品渠道联盟模式选择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 2008 (5) .
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分析 篇9
一、农产品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融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贷款抵押, 它改变了传统金融贷款模式中银行与申请贷款单位一对一的局面, 它的运作更倚重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业务可以分成2类:一类是基于存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另一类是基于贸易合同的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在农村地区, 农业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流动性较差的存货变为货币资金, 因而基于存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更适合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
1. 基于存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
基于存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为:需要融资的企业将其拥有的动产或者是存货作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质押担保品;但是, 该担保物品不直接交给贷款机构, 而是由资金提供方将物品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中介公司 (第三方物流企业) 进行保管, 银行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品的担保给企业放款, 从而实现农业企业的融资活动。这种业务活动既可以在企业的销售环节进行, 也可以在企业的采购环节进行。这种新型融资模式使融资业务从传统的只有2方参与的方式发展成为了有物流企业参与的3方契约关系。在这种融资模式下, 由于质押物是流动货物或是存货, 它不会被冻结, 因此, 商家可以通过不断“追加部分保证金——赎出部分质押物”的方式满足其正常经营的需要, 不但不会影响贷款企业的商品流通, 还能顺利解决其融资和资金占用的问题。
2.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业务模式。常见的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又可以分解为3种模式。
(1) 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在这种业务模式下, 融通仓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可信赖的质押物监管, 还帮助质押贷款主体双方良好地解决质押物价值评估、拍卖等难题。在实际操作中, 货主一次或多次向银行还贷, 银行根据货主还贷情况向货主提供货单, 融通仓根据银行的发货指令向货主交货 (图1) 。
(2)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在这种业务模式下, 在货物运输过程中, 发货人将货权转移给银行, 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 当提货人向银行偿还货款后, 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发出发货指示, 将货权还给提货人 (图2) 。
(3) 保兑仓模式。在这种业务模式下, 农业企业、农产品经销商、银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4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 经销商根据与农业企业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 款项不少于此次提货的价款, 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 专项用于向农业企业支付货款, 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 农产品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 银行给农业企业开出承兑汇票后, 农业企业向保兑仓交货, 此时转为仓单质押 (图3) 。
二、供应链物流企业是实现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条件保障
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 第三方物流企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对物流企业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从事该业务的物流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此项业务;必须有较高的信誉度;必须有完备的识别货物的能力, 以保证银行放贷的安全性;必须有良好的仓储设备、运输设备, 以保证质押企业货物的安全;在担保之前对质押货物的种类、数量、变现能力、市场的价位等要有很好地了解, 一旦出现不能还贷的情况能够及时把质押的货物变现。
作为供应链支持系统, 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指挥中心与信息平台内与各农户进行信息交流, 外与相关部门进行信息交换和有效沟通, 对提供农用物资的企业和购买农产品的企业需求能作出快速响应, 从而提高组织化程度并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关系由松散的买卖型向紧密的一体型转变。在实际操作中,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 使其能清楚地了解到商业银行不易掌握的有关信息, 这样, 物流企业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或由商业银行统一授信于物流企业给农户提供融资服务,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 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融资方面, 我国的金融机构应该为农产品供应链企业“量身定做”各种金融创新业务, 其中最关键的是与物流企业合作开发针对农产品的物流金融创新业务, 例如订单农业、农产品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全程融资等,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贸易关系和相应担保品给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农户与中小企业——注入急需的流动性资金, 同时能够有效缓解贷款人的风险。
三、供应链物流企业处理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优势
1. 信息优势。
由于农产品物流企业往往和农户生活在同一个地域, 并存在许多其他联系。因此, 他们往往拥有比任何金融机构更好、更多的信息。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规模的建议或直接控制贷款规模, 也可以在收获季节直接到农业收获的现场及时地收回贷款。
2. 对抵押物要求较灵活。
通常情况下, 农产品物流企业对抵押物的要求比较灵活, 他们往往比金融机构愿意接受农民的抵押物。比如, 由于与农民联系紧密, 物流企业或许会对将某一小块土地作为抵押感兴趣;当一个劳动力 (借贷人) 无法归还贷款时, 雇主也可能愿意接受劳动力作抵押。因此, 当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接近贫困的借款人时, 农产品物流企业可以做得更好。
3. 能有效降低信贷成本。
农产品物流企业在降低成本上有许多方法。比如, 对于农户分散居住带来的管理成本, 由于他们与农户的居住地域接近, 因而采用的交通与信息获取方式更为灵活, 几乎没有成本。对于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他们可以通过季节性利率浮动以及签订生产与贸易订单方式来降低, 这也是金融机构无法做到的。
公共产品供给PPP模式简析 篇10
一、PPP模式的理论综述
(一) PPP模式的涵义
PPP模式是公共部门根据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提出建设项目, 通过招投标确立私人部门合作伙伴, 私人部门负责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修。即以契约约束机制私人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生产, 公共部门 (或政府) 向私人部门付费作为对其生产成本的补偿和收益的回报。PPP模式本质上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以伙伴关系充分协作的结果, 它属于西方公共部门私有化改革的延续, 但同时又区别于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新公共管理”模式。
(二) PPP模式的基本特点
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前三种模式 (政府供给、私人供给或企业供给和第三部门供给) 相比较, PPP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政”“企”分开。
政府从宏观角度调控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以公众的利益为基准, 为社会提供充足和高效的服务, 因而公共部门充当项目的发起人和管理人, 同时又是标准的制定者, 政府扮演公共管理角色;私人部门拥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 是生产专家。在提高效率、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福利的增进。二者各尽所长, 互不干涉。
2. 效率与公平兼顾。
私人部门资本目标明确, 效率是其不懈的追求。效率是公共服务供给的物质基础, 也是社会福利得到改进的前提。通过私人部门的参与, 有限的公共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使用, 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3. 双主体供给。
表面看, P F I模式中, 主要表现为政府购买私人部门的服务, 是单一主体供给。但其并非市场一次性买卖 (与政府采购有很大区别) , 它是由政府发起, 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 (或称民营部门) 签订长期合约, 私人部门管理生产和供给服务的全过程, 公共部门根据私人部门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分期支付。本质上, 公共服务是在二者合作的前提下完成的。
4. 代理运行机制。
PPP模式实行全面代理制。PPP公司通常自身并不具备开发能力 (至少开发能力不强) ,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 广泛运用各种代理关系, 从而实现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且这种代理关系在投标书和合同中即加以明确, 避免职责不明, 有利于合作双方对合同的履行。
(三) 相关理论
P P P模式的建立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和代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从消费特征角度将产品分为三类:即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纯公共产品是个人消费这类产品或服务不会损害其他任何人消费该产品从中获得受益, 典型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 纯公共产品通常都由政府提供, 并非出于效率原因, 而是私人部门无法提供纯公共产品 (或者提供成本过高) , 或者无法克服“搭便车”问题, 政府介入是为了克服市场失效。政府也提供私人产品, 如教育、水、电等, 这是由于教育具有一定的外溢性, 完全由私人提供, 就会出现富人过度消费, 穷人消费不足, 社会教育消费不公。水、电属于规模效益递增类产品, 政府介入能使社会福利损失减少。公共产品的政府和私人独自供给尽管都存在最佳均衡, 但是在严格约束条件下得出的结论, 且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代理理论。它根植于制度经济理论, 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的改革是一贯的。“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摧生、发展及完善来自公共部门行为的规范理性和财政部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 (English and Guthrie, 2003) 。代理理论和公司理论为重塑政府结构提供了蓝图, 即最大限度压缩交易费用和减少成本。公共选择理论将传统经济行为假定应用到决策中, 现代竞争理论为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起到促进作用。PPP项目中, 私人部门承担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
二、PPP模式优劣
PPP的优点。一是有效吸收民间资本, 推动公共管理改革。以潜在的巨大市场及稳定的投资利润吸引各种来源的私人资本, 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这样既可以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同时又在政府的管理控制之下, 避免基础设施过度建设, 改善投资环境。二是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压力, 降低财政负担, 为政府“办大事、花小钱”创造条件。国外实践证明, PPP模式是公共部门筹集资金的重要方法, 自1992年PFI融资模式被提出以来, 以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伙伴关系形式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涉及交通、教育、医疗、环保等多个领域。投资总额达45亿英镑的伦敦地铁是典型的PPP模式。采用PPP方式建设的项目, 其融资风险及责任均由投资者承担, 政府无需提供信用担保, 它有利于政府降低隐性债务。三是有利于加强管理、控制成本。PPP项目能吸引先进的管理方法, 提高项目建设速度与质量, 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消费者受益。PPP项目实行的是项目管理方式, 能集中与项目有关的各方面专家, 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
PFI模式存在的问题。PFI模式在西方国家流行已经有10多年了, 其在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中改进都达到了一定水平, 它给公共部门改革带来了新的气象。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 自从它被提出那天起, 就不断遭到来之各方的批评和指责, 有人甚至认为它是工党政府 (英国) 在“作秀”。作为新公共管理改革方案, 必然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完善, 有些问题争论得还十分激烈。
现金价格验证和风险转移。现金价格 (VFM) 对“伙伴关系”是关键性的理性动机, 然而, 当现金价格成为创制的代名词以后, 它的本质内涵变得模糊了。VFM原本与三Es相联系, 即经济性、效益性和效力性。然而实践中, 由于概念和操作方法原因, 对VFM的审计重点关注经济性, 忽视效率和效力性, 也就是说, 与设计PFI的初衷不相吻合。VFM是以工程项目使用期内折旧的现金流的使用来突出经济性的。而且, 政府采购机制形成竞争格局, 促使私人部门以创新性解决思路设计并提供更经济的服务。
风险转移难成定论。风险转移与优越的V F M紧密联系, 它是PFI模式重要特点之一, 然而, 对风险转移路径和转移程度还存在很大争议。风险转移是“伙伴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PFI框架下, 私人部门采购、交易成本和对利润的索取, 必然产生比传统的公共采购更高的成本。风险转移得越多, 相对PFI的公共部门比较器 (PSC) 越昂贵。
三、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引入P P P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 具备良好的项目运作环境。
首先, 基础设施BOT建设方式在我国实行已有10多年时间, 在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引入民营资本, 这一意识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得到认同。其次, 虽然PPP模式不完全等同于BOT, 但二者的本质是互通的。参与各方对其运作方法并不陌生, 而且有许多成功的BOT经验可以借鉴。重要的是, 我国已出台《招标投标法》、《抵押法》、《担保法》及BOT项目政策框架等, 它为PPP模式稳定运行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基础。事实上, 北京四环、上海外环等建设项目, 本质上均具有PPP融资特征。
(二) 迅速成长的民营部门和充足的资金来源。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及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改革, 必须建立在资本和市场相对发达的基础上, 否则, 缺位不可避免。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日臻突出, 它们已具备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 市场“补位”主体已经产生。
(三) 有效转移公共部门风险, 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获取P P P项目特许权的投资方是通过投标方式确定的, 其建设和运行费用只有低于PSC (公共部门比较器) 才有资格承接这一项目, 加之项目建设完全由投资方负责, 这就有效地将项目超支风险转移给私人部门。另外, 该模式是根据项目运行和服务状况付费, 作为对私人部门的资本投资的补偿和回报。
四、结论与建议
当前面临公共财政体制建立的关键时刻, 公共支出改革是核心, PPP模式能给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 政府供给的目的是获取服务而非实物资产。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政府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是还利于民, 其所作所为不能与民争利, 更不能以少数人利益侵害大多数人利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以服务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因此, 供给可采取多种组织形式, 重服务数量和质量, 轻产权关系。实物资产只是构成服务的要素而非服务本身。
(二) 重新界定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应从产权关系和政府控制两个角度来界定。政府投资形成产权所有人, 从事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当然是公共部门, 其为产权型公共部门;政府拥有较小比例产权或不拥有产权, 但价格、经营管理等重要生产要素被政府所控制, 且从事公共服务的部门是管理型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以社会效益为重。这里, 消除了所有制的歧视, 以公共利益作为划分公共部门标准。
(三) 鼓励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对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需求层次趋向多样性。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私人部门、第三部门进入健康服务、教育、研究、城市建设、文化设施等领域进行投资。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 给予私人部门、第三部门以直接的资金支持和间接的税收优惠, 从而丰富公共产品的供给。
(四) 教育实行多元化改革战略。
对于非基础教育, 改革的模式有4种:一是公立学校所有权的转移。对于市场竞争强的专业和院校, 可作部分或全部所有权的转移;二是在保持现存教育机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调整公立和私立学校部分之间的平衡, 当前重点是大力发展私立学校;三是增加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支持, 与对公立学校的资金投入相比, 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是增加对公立学校的私人投入和/或控制。
摘要:PPP模式作为一种公共管理改革方案, 在推动公共部门支出改革、提高支出效率方面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这种模式既避开了政府卷入复杂的产权关系, 同时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激励机制, 在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内稳定运行 (被政府所控制) , 大大提高了公共支出效率,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腐败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公共产品,PPP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公共财政
法国巴黎农产品市场模式 篇11
巴黎的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大于法国平均水平, 巴黎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主要有二个特点。即经营规模> 50h平方米 的大中型农场占优势(约为巴黎农场总数的80 %) ;农业生产结构以谷物种植为主,鲜活副食品生产为次(鲜活副食品通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由产地运入) 。
巴黎的农产品流通市场
法国政府于1953 年9 月制订了《为了国家公益,建设有组织的批发市场网络》的批发市场法。包括巴黎在内的23 家批发市场被指定为国家公益市场,并设置了信息中心。全法的农产品流通网络由9 个大规模公益性批发市场和其它中小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组成。
法国的传统是在一个城市建一个批发市场,现在的巴黎汉吉斯国际批发市场是1969 年建设投入运营的,占地达232 h平方米 ,建筑面积达50 万平方米 ,所有食品都在这里批发交易,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批发市场。
巴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经验
1.鼓励发展产、加、销一体化,并将产前、产后相关企业建在农村。一方面可就地转移农业劳动力,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另一方面,这些产前、产后企业通过农业的中间消费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与培养农民,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商品化。目前,肥育牛、水果、蔬菜、谷物、奶类、花卉都实行这种纵向的一体化生产,从而降低了公司及农场的经营成本,也促进了流通领域的稳定发展。
2.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巴黎郊外的汉吉斯国际批发市场,是一个以法国为中心,并把周边西欧诸国纳入商圈运销活动范围的食品流通据点,规模极大,流通范围涵盖了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国。
该市场年交易农产品数量达200 万吨,年交易金额达400 亿法国法郎(French Franc ,FF) ,驻场企业1400多家,工作人员12000 人,每天进场的交易客户25000 个。该市场由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市场由事业法人代替国家进行管理,收取管理费4 亿FF/ 年,其中租金3. 4 亿FF ,车辆进场费0. 6 亿FF ,收支基本平衡。汉吉斯国际批发市场的交易量1982 年达最高峰,以后由于大型超市的迅速崛起,该市场的交易量呈下降趋势,这种倾向在其它欧洲城市都可见到。
3.重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对商品流通至关重要。大流通实现了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消费需求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现在巴黎执行三种农产品标准,即法国国内市场标准、欧共体市场标准和其它国际市场标准。法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文件立法,规定产品的规格要求,并设立专门处理违背标准化行为的“反诈骗处”。如烈性酒不能超过43度,水果不能喷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农药,动物饲养不能使用雄性激素等。
4.农业合作社是巴黎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的中坚力量。它按市场规律经营,其作用主要表现为:负责收购农副产品;在信息、科技、培训等方面积极为农户提供服务;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为农户取得贷款融资提供方便。
巴黎农业生产和流通给予的启示
1.法国巴黎郊区一个家庭农场,5 个劳动力共种植120 h平方米耕地,同时经营年产30 万L 牛奶的奶牛场,据介绍这样的农场规模在法国属一般规模。
产品模式 篇12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 我国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形势却十分严峻。自2006年以来, 我国爆发了几起影响范围较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如致癌大闸蟹、“苏丹红”鸭蛋、“嗑药”的多宝鱼、有毒的桂花鱼、瘦肉精猪肉等, 由此引发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热潮。这些研究涉及政府监管、组织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文献回顾发现, 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来证明建立农产品 (食品) 可追溯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作用和功能, 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1][2]也有一些学者已认识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 并从供应链的视角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企业+农户”的组织模式。[3][4][1]但是, 这种模式存在组织结构上的缺陷。2008年爆发的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掺杂三聚氰胺的恶性事件表明, 这种缺陷是致命的, 它不仅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同时几乎摧毁了我国的整个乳制品行业。三鹿奶粉事件也说明, 目前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并没有找到真正合理的对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逐渐升温的同时, 农民收入问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而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 目前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 似乎这是两个互不相关的问题。但是, 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 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通过有效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 使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供应链整体的收益水平。忽视链上任何参与者的利益都有可能导致供应链管理的低效率, 而一个低效率的供应链很难保证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
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入手, 探求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 进而提出新的供应链组织模式, 以破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难题。
二、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联
我国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在经历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农村集体模式的挫折后, 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 并放开了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的统购统销。这一制度变革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从集中变为分散, 农产品生产的基本决策单位从公社变为农户。这种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的优点在于, 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 由于经营主体过于分散、规模太小, 难以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 同时也给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因而使农产品生产阶段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在2004~2006年三年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 源头问题占61.5%, 加工阶段问题占38.5%;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发生的13件涉农产品安全事件中, 只有一例, 即“福寿螺致病”案属于病原污染所致, 其余均为人为掺假。[1]
可见, 农产品生产规模过于分散, 政府无力监管是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要彻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就必须对过于分散的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进行改进, 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近年来, 我国在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 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 即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户+批发市场”模式、以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为核心的“农户+企业”模式、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自办农场的“直属农场+企业”模式。在不同模式下,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是不一样的。
1.“农户+批发市场”模式
这是一种传统的、也是目前主要的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农产品的供求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生产者同需求者之间仅存在买与卖的关系。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 批发市场既是整个供应链的核心, 也是整个供应链最薄弱的环节。因为, 在批发市场上供求双方的交易既可以是一次性的, 也可以是重复性的, 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农户+批发市场”是一种典型的末端控制方式, 如果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要求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到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话, 会造成末端的农产品品质不稳定, 并会显著增加农产品质量的控制成本。我国目前约有2亿多个小规模生产农户, [6]因此, 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都面临着货源供给分散性大、稳定性差、以短期交易为主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反馈回路不畅通, 从而加大了质量控制的难度。
显然, 在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生产流通模式中,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主体是批发市场, 众多的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只是被动地跟随, 乃至应付。如果不让农产品供应链上所有的参与者主动地参与安全管理和自我约束, 就很难以低成本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模式只是一种简化模型, 实际运作系统要复杂得多。例如, 在农户和批发市场之间经常还会有众多运销商的存在, 如图1所示。其实, 这种末端控制方式使运销商承担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全部责任, 这往往会引起运销商与执法者之间的强烈对立, 增加执法难度, 可执行度也打了折扣。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虽然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户+批发市场”模式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 但是, 这种模式所依赖的农产品生产方式是极度分散的小农经济, 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难以实施, 信息链在批发市场处容易断裂, 因此, 注定是一条低效率的供应链。这不仅造成了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状况, 而且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基本的保障。同时, 在这种组织模式下, 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太小, 也造成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户在这条供应链上的地位低下, 收益微薄, 进而使其更加漠视自己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责任。
2.“直属农场+企业”模式
我国农业生产极度分散是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保障, 农民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面对这种困境, 许多专家都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建议, 以期破解目前面临的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内的“三农”问题困境。目前, 采用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自办直属农场的方式是比较成功的模式, 即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和供应的稳定, 投资建立自己的直属农场 (如图2所示) 。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租赁农民的耕地, 雇佣原耕地上的农民, 使原来农户在保留土地使用权的同时又成为领取工资的农业工人。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通过直接管理农场的整个生产过程、农药和兽药的使用以及质量控制,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有山东省莱西市的九联集团、莱阳市的龙大食品有限公司、龙口市的复发中纪有限公司、莱西的三丰集团公司、上海的新成食品有限公司和高榕食品有限公司等。
这实际上是一种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即以企业内部管理或企业内部交易替代市场交易, 其显著优点是:企业可以把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直接置于自己的计划和管理之下,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以实现全过程控制, 包括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及中间投入物进行控制, 制定详细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规范和操作标准, 以及对农场员工进行有计划的技术培训等。相比于末端控制, 过程控制方式的效率更高, 成本更低。但是, 对于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来讲, 在得到农产品质量控制效率的同时, 则要面对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 这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 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 这种直接产业化的模式使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付出的土地租赁成本以及原有耕地农民的安置成本等都非常高。考虑到企业的资金回报率问题, 这种方式只适合于一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 并不适宜大范围推广。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 农场最好是由农民自营, 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与农场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而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亲自经营农场并不是最好的农产品生产供应组织模式。
3.“农户+企业”模式
“农户+企业”模式是指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在适合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地区, 同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签订合同, 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派遣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指导, 并收购全部产品。企业通过与农户的契约关系, 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 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 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为产品在农户与市场乃至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架起一座桥梁, 如图3所示。
这是一种介于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之间的交易模式。农产品的供求双方在实施买卖行为之前已经结成了某种联盟或者协作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长期的, 也可以是一次性的, 既包括口头承诺的形式, 也包括书面协议的形式。在这个框架之下, 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被规定下来, 包括对对方的监督、管理和特殊要求 (提出标准) , 以及事先确定的价格。从理论上讲, 这种方式可以以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为核心, 构建完整流畅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通过契约关系, 协调好供应链上各个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与供应链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使链上各个贸易伙伴从以前单纯的竞争关系发展到“竞争——合作——协调”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协调、合作是主, 竞争为次, 或者说, 各方的利益分配以协调为主, 竞争为次, 以谋求长期利益为重。这种协调与合作关系不仅要求实现利益共享, 而且要求风险共担, 因此有一定的难度。换言之, 这一协调工作是需要成本的, 只有协调的成本小于协调所带来的收益, 供应链管理模式才是可行的。如果组织协调管理成本太高, 这一模式的效果必然要打折扣。例如, 国内某著名肉制品企业, 年产量8000吨, 他们有12个养殖基地, 3万多户养殖户为其提供生猪。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该企业实际上需要对3万多个养殖户进行监控, 控制成本极高, 要使3万个养殖户提供的原料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难度可想而知。[1]
应当看到, 这种表面上比较先进的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 其实与“农户+批发市场”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最根本的是, 农业生产极度分散的状态并没有改变, 改变的只是这种分散生产状态的质量监控方式以及市场需求的调节方式, 从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末端调节与控制, 改变为以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为核心的过程调节与控制, 供需之间由以短期市场需求为主的直接调节方式, 改变为以契约合作关系为主的长期调节方式, 而由农产品生产过于分散所带来的许多弊端并不能彻底消除。下面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进一步分析“农户+企业”合同化供应组织模式所存在的难题。
三、“农户+企业”模式存在的制度难题
委托代理理论中, 将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方称为代理方, 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方称为委托方, 委托方制定博弈规则, 代理方选择参与或者不参与博弈, 若代理方参与博弈, 则按照委托方制定的规则博弈, 双方各自获得应得的利益。委托方设计博弈机制的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 但是他必须满足来自代理方的两个约束条件:参与约束条件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参与约束条件是指代理方在该机制下得到的期望效用必须不小于他在不接受这个机制时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 即代理方的保留支付;激励相容约束条件是指代理方选择委托方所希望的行动时得到的期望效应不小于他选择其它行动时得到的期望效应。[8]
在“农户+企业”模式下, 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作为委托方, 提出一套合同范本, 希望农户加入合同化生产模式, 并按照企业的技术规范进行农产品的生产, 而农户作为代理方, 选择是否加入合同化生产模式, 以及是否按照企业的技术规范进行生产。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因此, 这一合作模式能否取得应有的成效与企业在设计合同时所选择的激励方式有密切关系。
1.参与约束对企业合约设计的影响
农户的参与约束对企业合约设计的影响与代理方市场地位的强弱有关。目前, 我国一家一户极度分散的农产品生产经营状态, 使各个农户总体上处于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由于农产品的地域性和时域性限制, 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段内, 往往还会出现过度竞争的局面, 因此, 农户所拥有的保留支付很低。换言之, 对于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来说, 设计合约时所面临的农户的参与约束是很低的, 这使企业在设计合约时会过于随意, 很容易侵占农户的利益。也就是说, 在农户与企业的市场关系中, 农户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只能被动地接受或不接受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提出的生产合同, 几乎没有市场谈判能力, 而实际情况是:接受比不接受的收益要略好一些。
2.激励相容约束对企业合约设计的影响
在“农户+企业”的合同化生产模式下, 作为代理方的农户是否按照合同规定的生产方式组织生产, 操作过程是否正确规范等信息属于农户的私人信息。由于这些信息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因此, 作为委托方的企业就必须在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 使企业效益最大化。这时, 委托人就要承担额外的代理成本。因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最优风险分担契约要求代理人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 而代理成本就是委托人付给风险规避的代理人的风险补偿费用。如果代理人为风险中性时, 则不会产生上述代理成本。但是, 假定代理人是风险中性, 则必须考虑到代理人的责任承担能力, 如果代理人只能承担有限的责任, 其结果与代理人是风险规避类似, 委托人仍要付给代理人“有限责任租”形式的代理成本。如果代理人的努力水平完全可观测, 则为对称信息情况, 这时也不会产生代理成本。当委托人通过对代理人实施监督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关代理人行为选择信息时, 可以大大降低代理成本, 但是, 监督成本必须考虑进去。从这个角度看, 代理成本就是委托人必须付出的信息成本。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可以采取对农户的生产过程实施监督或给农户一个合理的激励合同, 或综合采取这两种方法, 使农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生产, 并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这里存在一个最优合同设计问题。然而, 无论怎样优化设计, 面对极度分散、缺乏风险承担能力的农户, 要实现规模化的生产管理, 所付出的管理成本或代理成本都是很高的。也就是说, 这种供应组织模式使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面临代理人 (农户) 较高的激励相容约束。
当然, 在不对称信息情况下, 如果激励努力的成本增加得过多, 或者说让代理人承担风险所需要的风险补偿过高, 那么, 激励代理人努力就可能不是委托人的最优选择, 面对这一局面, 委托人可能放弃激励代理人的努力。这就意味着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会放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要求, 转为追求一种不完全的质量控制手段, 以降低农产品加工 (流通) 成本。
综上所述, 在我国目前较为流行的“农户+企业”的合同化供应组织模式中, 作为委托人的企业, 在设计生产合作合约时存在农户的参与约束条件很低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又很高的局面。参与约束条件低, 使企业往往会挤占农户的合理收益;激励相容约束条件高, 使企业往往在质量控制方面难以做到位,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必然存在漏洞。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的地域性垄断地位, 又加剧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 即企业虽然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但由于没有竞争对手, 也无法察觉所做出的错误选择。
四、制度创新的对策——发展“有产者”的农协, 促进农业产业化
三鹿事件发生后, 伊利、蒙牛都迅速做出了反应, 除了在生产销售领域加强监管以外, 在源头奶牛的饲养以及挤奶环节都进行了相似的变革——按照直营农牧场的思路, 组建大型养殖基地, 实现牧养产业化, (1) 这是一个成本高昂的应急型措施。为了恢复由于三鹿事件而几乎摧毁了的整个乳制品市场的信心, 这种措施又是必须的, 国家也应该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来投资农牧业生产, 组建大型农场、牧场, 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然而, 这一过程需要企业极大的资金投入, 而且, 作为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 其组织管理效率也并不是最好的, 它会拖累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发展, 因此, 这种模式值得鼓励, 却无法大规模推广。
实际上, 在此之前, 关于农业产业化问题, 已有许多学者提出通过农业合作化组织或农民协会来实现, 这种努力在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组织模式和以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为核心的组织模式中都有推广, 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农民协会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农协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 但它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地位依然十分低下, 缺乏谈判能力, 这种情况随着农产品供应链逐渐在加工和销售领域的不断完善表现得更为突出。农产品供应链的谈判控制权逐步从生产向加工销售领域转移, 生产组织在契约谈判中的地位进一步弱化, 这样的农民协会在提高农民收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大。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 目前的农民协会基本上是属于“无产者”的农民协会。
长期以来, 我国农民与所耕种的土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 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农户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利, 这种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中一直是一个不够稳定的权利, 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侵害事件频频发生。这种不稳定的产权关系, 一方面使农民不可能对所承包的土地进行长期投资, 另一方面也使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权只具有微弱的市场价值, 也可以说, 对于单独的农户而言, 几乎是不拥有所承包经营土地的任何产权。而土地又是农业生产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没有土地产权的农民基本上就是“无产者”了。一个“无产者”组成的农民协会, 可以在政治领域有强大的发言权, 但在经济领域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 这应该是现有农协对外没有谈判协调能力、对内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 土地的产权是整个问题的核心。2008年10月12日, 由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提出了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这一基本原则的明确, 实际上使农民拥有了所承包经营土地的某种产权。而《决定》进一步强调的土地流转的自愿有偿原则, 使这种产权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体现出合理的价值。因此, 《决定》的重要价值是让农民成为实质上的“有产者”。
让农民拥有土地的一定产权,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产者”, 可以解决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有了资金的支持, 农协就有了市场地位, 就可以与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进行平等的合作谈判。对内而言, 农民有了资产, 有了资金, 也就有了信誉, 农协对内的组织管理也就有了可能, 通过信誉机制, 可以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其供应链组织模式如图4所示。
从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 “农协+企业”的合同化合作模式可以改变两个基本约束条件。由于农协巨大的资本力量所产生的市场力量, 使其参与博弈的保留支付将明显高于农户, 因此, 对作为委托方的企业来讲, 其邀请农协参与合作的参与约束条件提高, 巨大的资本力量也使农协具有足够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可以主动承担部分市场风险, 激励相容成本可以适当降低。“农协+企业”模式将会更好地体现供应链管理所倡导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 可以同时实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农民收益的双重目标。只要农民承包经营土地的产权得到应有的保护, 运用市场机制, 通过土地流转, 就能够逐步实现土地集中, 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而随着农协实力的不断增强, 市场地位逐渐提高, 构建以农协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将成为现实。
总之, 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 积极扶持各种农民产业化生产协会的发展, 进而以具有一定资本实力的农协为组织载体与相关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形成现代化的农产品供应链,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提高农民收入, 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思路。
参考文献
[1][5][7]刘俐, 张宇峰.我国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优化与控制关键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 2007, (05) .
[2]施晟, 周德翼, 汪普庆.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及政府治理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05) .
[3]夏英, 宋伯生.食品安全保障:从质量标准体系到供应链综合管理[J].农业经济问题, 2001, (11) .
[4]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02) .
[6]胡定寰, Fred Gale, Thomas Reardon.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01) .
【产品模式】推荐阅读:
产品回收模式05-11
产品支付模式08-30
农产品物流模式07-20
农产品营销模式06-19
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10-04
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论文05-14
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区别09-22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畜产品加工》课程的探究与实践06-27
电子产品产品责任书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