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切开挂线术

2024-07-28

改良切开挂线术(共7篇)

改良切开挂线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 收治83例诊断为马蹄形肛瘘的住院患者。年龄24~76岁, 男56例, 女27例。肛瘘类型:低位马蹄行肛瘘38例, 其中前位马蹄形肛瘘6例, 后位马蹄形肛瘘32例;高位马蹄形肛瘘45例, 其中前位马蹄形肛瘘9例, 后位马蹄形肛瘘36例。合并痔疮16例, 肛乳头肥大6例, 肛列2例。有1次手术史者35例, 2次手术史者27例, 3次以上手术者7例。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采用改良切开挂线术治疗马蹄形肛瘘患者40例, 男28例, 女12例。平均年龄36~64岁。对照组为同期切开挂线术治疗病人45例, 男29例, 女16例。平均年龄37~61岁。2组各项临床指标相似, 2组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术前肠道准备、麻醉方法2组相同

1.2.1 对照组

应用探针自不同外口分别插入, 逐步切开各条瘘管, 直到前正中或后正中主管道会合, 于会合处主管道口插入探针进入主管道仔细探查内口并从内口引出, 将像皮筋系在探针上,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 交叉拉紧橡皮筋两端, 以止血钳紧贴肛管皮肤钳夹橡皮筋, 剪除多余橡皮筋及丝线。最后剪除切口边缘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使疮面敞开刮除瘘管壁的肉芽组织。创面用碘伏纱布填塞引流。

1.2.2 治疗组

采用探针探查瘘管及内口, 仅于前正中或后正中主管道切开瘘管, 人为做一外口,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隙切开分离达主管道, 对主管道及内口炎性组织予以清除后, 在内外括约肌间隙处的切口与内口之间作挂线处理。在内外括约肌间隙处的切口与人为外口之间的主瘘管只挂浮线, 术后冲洗引流。人为外口以外的其余瘘道不予其他特殊处理。手术后坚持每天严格换药, 防止假性愈合等并发症。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

肛门功能评价标准按芬兰学者Hiltunen的标准:正常:肛门对大便、肠液、肠气的控制均正常;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对肠液、肠气、溪便不能控制或污染内裤;肛门完全失禁:对成行大便不能控制。

2.2 结果

对照组复发4例, 其中2例为创面过深假性愈合引起, 1例为内口未找到。治疗组复发2例, 1例为假性愈合, 1例为未找到内口。

3 讨论

马蹄行肛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贯通肛门括约肌的肛瘘, 可有许多支管向周围蔓延。马蹄形肛瘘传统手术采用切开挂线术。由于马蹄行肛瘘切口大而长、靠近肛缘组织, 切除组织过多、过广, 创缘塌陷, 愈合后瘢痕收缩发生不同程度的肛门变形。另外, 手术时切断肛尾韧带或切除尾骨后, 改变了直肠与肛管的角度。由于创口大而深, 创口生长较缓慢。虽然临床上肛瘘手术已很少出现因括约肌直接切开引起的肛门失禁, 但因过分追求广泛彻底切开切除瘘管道至肛门括约肌等功能结构受损伤, 术后遗留特大创面出现大量的瘢痕增生, 使括约肌受牵拉, 肛门畸形等发生率很高。改良切开挂线术在内口的处理上继承了上述处理原则。

3.1 优点

(1) 在挂线部分以外的瘘管不予以切开, 避免了切断肛门的一些重要组织结构, 减少了创面, 手术简单化。 (2) 肛瘘治疗中消除瘘管和保存肛门节制功能同样重要。应用探针探查肛瘘及内口, 仅于前正中或后正中主管道切开瘘管, 作一人为外口, 采用经内外括约肌间隙入路处理主瘘管及内口, 在内外括约肌间隙处的切口与人为外口之间的主瘘管只挂浮线, 对括约肌损伤轻, 最大限度地维持肛门节制功能, 同时经括约肌入路便于处理主瘘管及内口, 保证肛瘘根治的彻底性。

3.2 体会

(1) 处理内口是关键应用探针探查瘘道及内口时要轻柔、细致、耐心, 忌粗暴, 以防假内口形成。切除不同方向感染的肛门腺导管和微窦道, 否则会有复发的可能。 (2) 于靠近内口的前正中或后正中处切开作人为外口时, 该人为外口不要太小, 确保术后引流通畅, 只有引流通畅, 其纤维组织管道才会逐渐吸收软化而愈合。 (3) 旷置的其余瘘管单行搔刮、冲洗, 目的是清除其中的坏死组织及分泌物, 对于瘘管基底的结缔组织不予剔除, 可防止感染向周围组织扩散。 (4) 挂线橡皮筋拉紧的程度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瘘管位置较高, 橡皮圈所包绕的肛管直肠环组织较多, 则橡皮筋不宜环勒过紧, 可待术后换药时分次紧线, 以免切开肌肉太快, 肌肉组织回缩引起肛门失禁。同时应掌握好去除浮线的最佳时间, 且应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处理。 (5) 每日换药应检查创口有无黏连, 保持引流通畅, 保证伤口愈合由深到浅、由里及外, 防止伤缘皮肤过早桥形愈合而形成假性愈合导致长期不愈或复发。

总之, 采用改良切开挂线术优点是对组织的损伤较小, 简化了手术操作。手术后由于患者创面较小, 痛苦就较轻, 恢复也较快, 痊愈时间短, 愈后瘢痕少, 肛门局部外形保持较好, 而且尽可能地保持了括约肌的解剖学的完整, 最大程度地维持了肛门节制功能。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切开挂线术, 是治疗马蹄形肛瘘的好方法, 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春雨.临床外科杂志, 1995.

[2]周宏涛.临床外科杂志, 1995.

改良切开挂线术 篇2

关键词:高位肛瘘,切开缝合挂线术,效果

高位肛瘘由于病变位置高、管道多弯曲复杂以及多伴随有支管及其深部死腔等特点[1], 因此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2], 所以为彻底清除瘘管组织且又能保留肛管直肠环正常括约肌功能等, 我们本次运用切开缝合挂线术对45例高位肛瘘者进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随机选取45例高位肛瘘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肛瘘学》[3]诊断标准, 同时对存在以下状况者予以排除:①肛门形态和功能异常者;②因结核、克罗恩病等所引起的特异性肛肠疾病者;③合并有直肠癌或直肠息肉等直肠肛门疾病者;④心、脑、肝、肾及肺等重要器官存在疾患者;⑤难以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45例高位肛瘘者男40例, 女5例, 年龄22~75岁, 平均 (38.00±1.50) 岁, 发病时间4个月~3年、平均 (1.00±0.50) 年, 其中单纯高位肛瘘者37例 (82.22%) , 高位复杂型肛瘘者8例 (17.78%) 。

1.2 观察方法

回顾性观察与分析45例高位肛瘘者临床资料, 同时由专人对本次研究对象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等相关内容进行记录、然后对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1.3 切开缝合挂线术

本次所有患者均采取切开缝合挂线术, 即①自外口顺着探针对瘘管进行切开直至肛门缘;②对切开的管道和腔穴进行搔刮且对管壁的坏死组织进行处理;③将探针由瘘外口沿着瘘管自内口弯出;④对瘘道所在的肛管皮肤、内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实施切开处理, 然后对感染的肛窦和肛门腺利用刮匙进行处理且对创面实施修整;⑤利用丝线对探针头部进行结扎且在丝线末端利用橡皮筋进行结扎, 然后将探针自管道拉出, 而橡皮筋滞留于管道内且利用止血钳对橡皮筋末端进行钳夹、拉紧, 同时利用止血钳在橡皮筋靠近括约肌部位进行钳夹, 然后利用丝线在钳下将橡皮筋实施结扎处理; (6) 对创面进行冲洗、消毒且利用丝线将远端部分创口进行全层间断缝合消除死腔。

1.4 效果评估标准

本次手术效果评估标准参考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且经修订统一的肛瘘效果标准进行评定, 即 (1) 临床痊愈:患者术后5~7d间断拆线且肛瘘完全愈合、无分泌物和肛门失禁或狭窄等; (2) 基本痊愈:术后5~7d间断拆线且肛瘘基本愈合、但部分创面裂开需术后处理后伤口逐渐愈合且无肛门失禁或狭窄等; (3) 无效:拆线后肛瘘未愈。肛门功能评估标准参考Wexner Score[4]评分法;而疼痛程度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5], 其中不痛:0分, 轻度疼痛:1~3分, 中度疼痛:4~6分, 重度疼痛:7~10分。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 其中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取t检验, 对于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 P<0.05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5例高位肛瘘者切开缝合挂线术效果

见表1。45例高位肛瘘者总有效44例, 占97.78%;其中单纯高位肛瘘平均治疗时间 (20.00±2.00) d, 高位复杂型肛瘘平均治疗时间 (35.00±3.00) d;45例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例 (%)

2.2 45例高位肛瘘者术后疼痛和肛门功能评分见

更换敷料或肛门检查时 (6.00±1.00) 分、首次排便时 (5.10±0.85) 分、平常疼痛最剧烈时 (3.30±1.05) 分, 肛门功能 (0.92±0.60) 分。

3 结论

高位肛瘘由于瘘管是位于外括约肌深层和耻骨直肠肌以上, 鉴于此种解剖特点, 高位肛瘘往往难以自愈[6], 因此手术治疗成为解决此类肛瘘的有效手段, 目前该手术方案主要包括肛瘘切除术、肛瘘切除缝合术、高位肛瘘外切内挂术和挂线术等, 但术中存在:一旦保留括约肌功能则势必要增加肛瘘复发率, 然而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或是增加括约肌损伤程度等, 又会升高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率, 因此治疗颇为棘手[7]。

为了进一步达到较为理想的手术效果, 我们本次运用切开缝合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 从以上结果可看出本次手术方法总有效率达97.78%且无严重并发症, 同时采取切开缝合挂线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较低且肛门功能保持良好, 因此上述数据共同提示本次手术效果显著且可行, 因为切开缝合挂线术是综合保留括约肌手术和传统挂线法, 此种方法能够较为彻底的清除管道使新肉芽组织填充而保留了括约肌手术优点, 另外挂线法通过保留括约肌的完整性而降低了完全性肛门失禁和肛门直肠移位变形概率;同时二者的结合可较为充分的暴露瘘管、进行创面的全层缝合、利于降低直肠内容物对创面的污染概率和程度且可恢复肛门外观的正常形态等。但对于切开缝合挂线术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1) 内口的探寻:由于内口多为肛窦炎症所引起肛腺感染致使肛瘘发生, 因此探明内口且对其进行有效清除方能阻断感染源、避免肛瘘复发等; (2) 充分掌握与明确瘘管管腔及其走向; (3) 由于高位肛瘘的管腔延展范围较广且涉及肌肉数量较多, 因此在手术时应综合考虑患者括约肌损伤程度和术后的恢复情况等, 遵循治疗的原则、而不应单纯的注重彻底性。

总而言之, 切开缝合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效果显著且可行, 因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雷超, 王业皇.挂线疗法对高位肛瘘的治疗进展[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1, 17 (2) :125.

[2]张守东.112例高位肛瘘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4) :38.

[3]赵自星.实用肛瘘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3:16.

[4]Jorge J M, Wexner S D.Et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fecal incontinence[J].DisColon Rectum, 1993, 36:77.

[5]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

[6]闫有林, 冯伯利, 程诗洲.手术治疗168例肛瘘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24 (3) :1144.

改良切开挂线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前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诊断,入组前签署手术同意书及入组知情同意书,且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例,年龄18~50岁,平均(33.2±2.3)岁,病程1~11 d,平均(3.0±0.3)d;对照组:男37例,女3例,年龄18~50岁,平均(33.1±2.4)岁,病程1~11 d,平均(3.1±0.3)d,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完成手术,术中取截石位,观察组行切开挂线术,待患者麻醉完善后先行肛门指检,明确脓肿部位、范围以及是否存在内口等一般情况,选择脓肿波动最强部位沿肛缘行放射状切口,钝性分离充分暴露脓腔后排出脓液,使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随后再次将食指探入确定脓腔走形,尤其针对存在内口者,提高食指为引导深入肛内,选择脓腔底部最薄处将挂橡皮筋探针置入,于切口外留置与皮肤外,并行松紧适宜力度结扎橡皮筋后包扎。对照组行切开引流术,选择脓肿波动最强部位沿肛缘行放射状切口,钝性分离充分暴露脓腔后排出脓液,使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使用凡士林纱条填充脓腔,并覆盖无菌纱布。所有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且加强切口观察与换药,直至创面愈合为止。

1.3观察指标:针对所有入组者住院期间相关情况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并统计两组发生的相关并发症。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发生相关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发生肛门失禁、脓肿复发、肛瘘形成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肛周脓肿治疗上主要是待脓肿成熟后以手术为主。以往先以切开排脓为主[3],但其容易出现治疗不彻底导致肛瘘形成,一般观察3个月,如果合并形成肛瘘则需再次行肛瘘切除或挂线治疗,患者不仅需承受多次手术痛苦与风险,而且治疗期间其精神压力增加生活质量降低[4]。本研究为更好的提高肛周脓肿治疗效果,主要采用一期挂线治疗。

本研究针对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证实切开挂线术手术时间短,还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其临床愈合。考虑与挂线治疗起到局部切割及引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对病症部位进行标记,通过异物反复刺激而促进创面瘢痕形成,减少脓腔存在概率[5],相对于对照组的切开引流术,挂线治疗能更有效的扩大内口,而达到通畅引流的目的,有效的减轻的局部炎性反应,促进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6,7]。另外针对两组发生相关并发症比较发现,观察组发生肛门失禁、脓肿复发、肛瘘形成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则可能与实施挂线治疗,挂线使肛门括约肌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起到挂线边勒同时促进肉芽组织修复的目的,故最后勒开内口脱线,促进伤口愈合,减少肛瘘发生,同时挂线治疗是在切开排脓后,有效的处理原发内口以及可能存在感染的肛腺,促使内口与脓腔均达到有效敞开通畅引流,达到一期手术根治效果,避免了肛瘘形成和再次手术,故观察组发生肛门失禁、脓肿复发、肛瘘形成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肛周脓肿,实施切开挂线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创面愈合,且治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启建,钟俊娣.挂线留皮桥术治疗肛周脓肿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2):3115.

[2]郭涛.对比评价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13):2457-2458.

[3]谢永俊,常家聪.手术切开引流对肛周脓肿患者肛瘘形成的防治效果[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9):1299-1302.

[4]粟艳琴.切开引流加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在肛周脓肿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4,21(5):73-74.

[5]周海祥.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1):2285-2286.

[6]马真荣,李晓丽,李文乾.一期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256例肛周脓肿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121-123.

改良切开挂线术 篇4

关键词: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挂线疗法

肛周脓肿是肛肠外科常见疾病, 根据肛腺感染理论, 肛周脓肿是细菌感染肛隐窝并经肛腺导管进入肛周各个间隙, 如进入肛管直肠环以上间隙形成脓肿则为高位脓肿[1], 如不能及时治疗常可破溃形成肛瘘。现选取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采取挂线疗法治疗肛周脓肿患者48例进行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0月间本院采取切开引流挂线方法治疗的48例肛周脓肿患者, 男36例, 女12例, 年龄19~71岁, 平均46.3岁。坐骨直肠间隙脓肿45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例, 肛门直肠后间隙脓肿2例。入选标准: (1) 肛周红肿疼痛、局部皮温升高, 伴有或不伴有发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2) B超或CT检查提示肛周脓肿可能; (3) 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采取切开引流挂线法治疗; (4) 志愿接受长期随访者。 (5) 术中探查瘘管明确并跨肛门括约肌者。

1.2 治疗方法

手术方法 (切开引流挂线术) :联合阻滞麻醉, 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局部脓肿波动明显处作放射状或纵形切口, 充分排出脓汁后以球头探针探查瘘管位置, 判定瘘管是否跨括约肌, 跨括约肌者行挂线术尽力剔除瘘管, 穿过双股橡皮筋, 切开瘘管表面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至肌肉表面, 拉紧橡皮筋并作双重结扎。结扎内瘘口及相邻直肠隐窝, 并彻底清理脓腔坏死组织, 双氧水冲洗脓腔。

术后每天换药直至伤口愈合。术后7 d如挂线未脱落予以紧线一次。

1.3 疗效判定[2]

分为痊愈、好转、无效。痊愈:红肿、热、痛以及发热等全身症状消失, 创面愈合皮肤生长愈合良好,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降至正常;有效:红肿热痛消失, 局部切口基本无浓汁肉芽组织生长良好,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无改善。

2 结果

48例患者挂线脱落时间为7~16 d, 平均10.2 d, 痊愈42例, 好转6例, 总有效率100%, 6例好转患者回家后来院定期换药均痊愈。经1年以上电话及来院随访观察均无复发、无肛瘘形成、无括约肌失禁等并发症发生, 2例患者出现轻度肛门狭窄经扩肛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肛周脓肿是肛腺受细菌感染后在肛门周围软组织引起的化脓性疾患。, 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骨盆直肠窝脓肿、直肠后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肛周脓肿确诊后应及时切开, 缺乏波动感不应延迟及时引流。肛周脓肿治疗目的应包括脓肿的切开引流和防止切口假愈合而导致急性复发。为达到这个目的, 切口大小要充分[3]。肛周脓肿如果治疗不及时不正确极容易形成肛瘘, 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方面的痛苦, 也会使患者面临再次手术的尴尬。尤其是高位肛周脓肿的治疗更是复杂, 本次研究采用的切开引流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脓肿效果确切, 手术操作简单, 并发症发生率, 低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切实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东铭.盆底与肛门病学.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0:440.

[2]黄乃键.中国肛肠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714.

改良切开挂线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的65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 均符合肛周脓肿的诊断标准, 排除神经系统障碍、严重肝肾疾病、严重心脑血管障碍、全身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32例) 和观察组 (33例) 。对照组患者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0~51岁, 平均年龄 (39.2±6.5)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14 d, 平均 (7.3±2.4) d;疾病类型:皮下脓肿10例, 直肠后间隙脓肿8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7例, 直肠黏膜下脓肿7例。观察组患者男21例, 女12例, 年龄20~52岁, 平均年龄 (39.6±5.5)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14 d, 平均 (7.8±2.1) d;疾病类型:皮下脓肿11例, 直肠后间隙脓肿9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7例, 直肠黏膜下脓肿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予以切开挂线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予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常规铺设消毒方巾。首先对患者会阴部进行消毒, 行肛门内镜检查确定患者肛门脓肿的位置以及范围大小, 选择脓肿波动明显之处依次逐层切开皮肤、皮肤组织, 采用钳夹行钝性分离扩大切口, 排干净患处内部脓液, 用手对脓肿走形进行探查, 清理脓腔内腐烂组织, 采用双氧水等溶液对脓腔进行冲洗。对于探针下内口不明显患者, 可用手指引导于患者患处底部最薄处穿探针、挂橡皮筋等, 切开括约肌下缘、皮肤全层等组织保证切口内松紧适宜, 一切处理妥当修正切口包扎。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换药2次/d, 可适当辅助中药坐浴熏洗治疗。

1.2.2 对照组患者实施切开引流术治疗, 具体方法: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术前准备工作同观察组。在肛门内镜协助下确定肛门脓肿的位置以及范围大小, 切口位置同观察组, 采用止血钳将切口周围组织分离促使脓液排出, 分离脓腔间隔行脓腔内腐烂组织清理、冲洗。针对探针下内口不明显患者, 在手指引导下沿探针切开内口、脓腔间组织作梭形切口, 保证引流正常实施, 一切无异常止血包扎。术后常规予以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换药2次/d, 可适当辅助中药坐浴熏洗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 (2) 采用Hiltunen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 判定标准:正常:患者可正常控制大便、气体、肠气;不完全失禁:肛门不能实现对肠液、大便的正常控制造成内裤污染;完全失禁:肛门对成形大便无法控制。 (3)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指标包括疼痛、肛瘘、脓肿复发。 (4)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 采用3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 主要指标包括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每项指标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5.45±3.82)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26.41±1.01) d、住院时间为 (25.28±1.03)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1.89±3.65)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18.11±0.53) d、住院时间为 (14.56±1.91)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842、41.667、28.037, P<0.05) 。

2.2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32例, 肛门功能正常15例 (46.9%) , 不完全失禁8例 (25.0%) , 完全失禁9例 (28.1%) ;观察组患者33例, 肛门功能正常19例 (57.6%) , 不完全失禁13例 (39.4%) , 完全失禁1例 (3.0%) 。观察组完全失禁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859, P<0.05)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32例, 疼痛21例 (65.6%) 、肛瘘12例 (37.5%) 、脓肿复发10例 (31.3%) ;观察组患者33例, 疼痛11例 (33.3%) 、肛瘘2例 (6.1%) 、脓肿复发1例 (3.0%) 。观察组患者疼痛、肛瘘、脓肿复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778、9.502、9.202, P<0.05) 。

2.4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 (76.5±10.3) 、 (73.2±7.9) 、 (66.4±10.7) 、 (67.6±8.9) 、 (78.7±9.4) 、 (76.4±8.9) 分;观察组治疗后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 (88.6±10.5) 、 (92.4±7.3) 、 (83.2±10.6) 、 (82.7±9.4) 、 (95.4±4.5) 、 (89.1±12.6) 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4.689、10.181、6.635、6.646、9.180、4.680, P<0.05) 。

3 讨论

肛周脓肿又被称之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源于致病菌入侵引发急性化脓感染, 其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 容易漏诊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随着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 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则容易形成肛瘘[2]。在肛周脓肿治疗中, 常规方法需采用两次手术, 首先进行切开引流术排除脓液, 待患者脓腔缩小后行二次手术达到治愈目的, 但是操作过于繁琐, 对患者身体损伤大。

近年来切开挂线术在肛周脓肿治疗中得到应用, 通过引流脓液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另外通过挂线慢性切开和引流可有效避免炎症扩散。该方法属于一次切开内口法, 操作简单, 术后恢复快,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 此外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较低, 发生肛瘘、肛门失禁的几率小, 手术治疗优势明显[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 治疗后完全失禁患者例数明显较少;且疼痛、肛瘘、脓肿复发发生率较低, 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明显提高, 说明该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切开挂线术治疗临床优势明显, 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加快患者恢复速度。

综上所述, 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优于切开引流术,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方法 65例肛周脓肿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32例) 和观察组 (33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切开引流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实施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5.45±3.82)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26.41±1.01) d、住院时间为 (25.28±1.03)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1.89±3.65)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18.11±0.53) d、住院时间为 (14.56±1.91) 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完全失禁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疼痛、肛瘘、脓肿复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优于切开引流术,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切开引流术,切开挂线术,肛周脓肿

参考文献

[1]王湘涛.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6) :1383-1384.

[2]王军.切开引流挂线术与单纯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2) :3-4.

改良切开挂线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符合我国“十二五”规划教材《肛肠病学》中复杂肛瘘诊断标准;非特异性感染的复杂肛瘘。排除标准[3]:患严重肝、肾、心、脑疾病;有精神病史;患有血液病;结核、异物、外伤感染所致低位肛瘘。根据上述标准, 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来院治疗的肛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2例。观察组中, 男性18例, 女性14例;年龄24~72岁, 平均 (45.22±2.34) 岁;均有2个肛瘘外口。对照组中, 男性20例, 女性12例;年龄26~69岁, 平均 (47.14±2.71) 岁, 均有2个肛瘘外口。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均无明显差异 (P>0.05) 。对比研究具有可行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用LIFT, 操作方法:麻醉后取折刀位, 球头探针探查内口, 在瘘管上部分括约肌肌间沟处作弧形切口, 长1.5~2.0 cm, 行括约肌肌间沟分离, 将瘘管充分暴露并游离, 为避免肛管黏膜和括约肌损伤, 分离括约肌肌间沟时应尽量靠近括约肌。在邻近括约肌位置处用3-0可吸收线缝合瘘管, 结扎点行瘘管远端切除。刮除外侧瘘道内坏死组织, 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括约肌肌间沟外括约肌缺损及括约肌肌间沟伤口。将凡士林纱条填入创口引流, 加压包扎。

1.2.2 对照组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切开挂线术, 操作方法:麻醉和体位同观察组, 球头探针由外口顺着主管道探入肛内, 从内口拉出至肛外, 将肛门括约肌浅部及下部的低位瘘管放射状切开, 将外口周围组织切除, 刮除瘢痕及坏死组织。对波及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的高位管道使用探针挂入橡皮筋并结扎, 将支管切除并将切口修剪为“V”形, 将凡士林纱布条填入创口, 引流并加压包扎。

1.2.3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3 d均摄入流质饮食, 控制排便, 连续6 d给予单联广谱抗生素, 碘伏换药。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创伤面积、创伤愈合时间;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Wexner肛门失禁评分[4];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疗效评估: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创口完全愈合为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创口未完全愈合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未改善, 创口未愈合且有分泌物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00%。治疗满意率调查使用院内自制调查表, 包括疼痛缓解效果、术后康复速度、并发症预防措施、治疗经费、手术创口对美观影响程度等项目, 分为不满意、尚可、满意3级, 4项或5项满意表示对本次治疗满意, 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n/%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用时较对照组长, 组间存在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 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创伤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创伤面积较对照组小 (均P<0.05) , 提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短期恢复效果较对照组好,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比较

从术后3 d开始随访直至术后1年。观察组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均较对照组低 (P<0.05) ;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Wexner评分较术后3 d低, 术后1个月起无失禁现象, 提示观察组恢复较快,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无血栓痔、局部血肿发生, 对照组并发症有血栓痔、局部血肿、肛门失禁、伤口少量出血、肛门失禁、感染;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P<0.05, 表3) 。

2.4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P<0.05, 表4) 。

2.5 两组患者对治疗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共30例 (93.75%) 患者表示满意, 对照组共25例 (78.13%) 患者表示满意, 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2, P=0.0012) 。

3 讨论

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 复杂肛瘘即有≥2个的外口或内口, 有≥2条瘘管或盲管、支管。复杂肛瘘的治疗关键在于准确探查瘘管内口, 将瘘管清除, 恰当处理肛门括约肌, 避免损伤, 术后保持引流通畅。肛瘘病灶位置较高, 且管道弯曲复杂, 易存在深部死腔和支管, 增加治疗难度, 术中操作不慎可导致肛门狭窄、肛门缺损畸形、肛门失禁等并发症或后遗症, 给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沉重的心理负担[5]。

目前临床治疗肛瘘最常用术式为肛瘘切开挂线术, 该术式为建立在肛瘘挂线术基础上并融合现代解剖学发展起来的中西医结合术式。该术式可慢性切割、引流、标记, 通过异物刺激引起炎性反应, 使括约肌断端纤维化而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断端不会回缩, 边勒开边修复, 在高危肛瘘中应用可完全解决切开后失禁问题,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38%。术式存在以下缺点: (1) 挂线剧痛, 增加患者痛苦; (2) 手术操作创面大, 不利于愈合。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创伤愈合时间较观察组长, 创伤面积较观察组大 (均P<0.05) , 提示LIFT术式更具优势。LIFT术式最早由泰国医学者提出, 术中对括约肌肌间结扎并切除瘘管, 刮除腐败组织, 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比较, LIFT不损伤肛门括约肌, 减少了术中出血量, LIFT治疗肛瘘具有94.4%的治愈率。其他研究者报道, 采用LIEF治疗复杂肛瘘有效率为97.26%, 治愈率为81.04%, 20例患者治愈时间平均为4周。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P<0.05) , 提示LIFT术式疗效更好。观察组患者从术后1个月起无失禁现象, 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较对照组低 (P<0.05) , 提示LIFT术式更有利于解决术后失禁问题。本次观察组中, 术后3 d至术后1个月出现2例轻度肛门失禁, 考虑是由于部分治疗失败后接受括约肌间瘘管切开引起, 1例患者括约肌肌间沟切开感染, 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和碘伏后痊愈。感染原因主要是术中括约肌肌间沟切口积液、积血, 或括约肌肌间沟内瘘管结扎引起残端坏死, 或肌间沟炎性组织残留引起。因此我们认为及时引流解决肌间沟积血、积液, 排除坏死组织, 可有效避免感染。术后思考:切口较深可放置皮片引流;用瘘管隧道式挖出可直达肌间沟切口, 术后换药确保肌间沟分泌物引流通畅;括约肌间沟切口保持开放, 不行一期缝合。但以上均为本研究后思考所得, 是否能有效避免感染, 还需后期研究进行证明。本研究结果提示,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12.50%) 明显低于对照组 (31.25%) , 由此可知LIFT术式用于复杂肛瘘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安全性更高。由于LIFT术式与切开挂线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能减少术后疼痛和并发症, 患者康复较快, 小创口对美观影响不大, 因此患者对其评价较高。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率 (93.75%) 较对照组 (78.13%) 高 (P<0.05) 。

综上所述, LIFT避免了切开挂线术中挂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缩短了疼痛时间;不损伤括约肌, 可彻底清理感染组织, 减小创面;避免了术后肛门失禁, 提高了总体疗效, 值得推广。此外, 该术式并发症的预防还需加强, 本研究样本较小, 今后需扩大样本以研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方案, 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LIFT) 治疗复杂肛瘘的疗效, 并与切开挂线术疗效进行对比。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肛瘘患者64例, 按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2例。分别给予LIFT、切开挂线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创伤面积、创伤愈合时间;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年,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 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创伤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创伤面积较对照组小;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12.50%) 较对照组 (31.25%) 低;观察组术后1个月起无肛门失禁, 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肛门失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4.88%) 较对照组高 (84.38%)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 (93.75%) 较对照组高 (78.13%) (均P<0.05) 。结论 LIFT治疗复杂肛瘘具有创伤小、疼痛时间短、创面愈合快等优点, 术后并发症少, 肛门失禁可较快解决, 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切开挂线术,复杂肛瘘

参考文献

[1]张辉, 闵丽, 张少军.括约肌间瘘结扎术 (LIFT) 治疗肛瘘临床现状及展望[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 19 (1) :62-65.

[2]陈红锦, 谷云飞, 孙桂东, 等.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4, 18 (12) :1190-1193.

[3]FISHER OM, RAPTIS DA, VETTER D, et al.An outcome and cost analysis of anal fistula plug insertion vs endorectal advancement flap for complex anal fistulae[J].Colorectal Dis, 2015, 17 (7) :619-626.

[4]叶敏馥.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 2014, 23 (3) :189-191.

改良切开挂线术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复杂性肛瘘患者80例, 诊断均符合《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2006版) 》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男46例, 女34例, 年龄24~70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术方法: (1) 对照组:用球头探针从肛瘘外口沿着主管道向里探查, 自内扣拉出肛外, 将肛门括约肌浅部和下部的低位瘘管行放射状切开, 把外口的组织瘢痕组织及坏死组织一并切除, 对高位瘘管可通过探针挂入橡皮筋及结扎, 同时将支管一并切除, 创口引流并加压包扎。 (2) 观察组:以球头探针探查来确定内口部位, 于瘘管上部括约肌间沟行长约2.0 cm弧形切口, 将括约肌间沟分离, 充分暴露瘘管, 用3-0可吸收线将瘘管缝扎, 切除远端瘘管, 清除外侧瘘管内的坏死组织, 用3-0可吸收线缝合括约肌处缺损和括约肌间沟创口, 而后引流并加压包扎。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相关标准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2]: (1) 痊愈:患者体征及症状消失, 创口得到完全愈合; (2) 有效:临床体征及症状得到改善, 创口未完全愈合; (3) 未愈:患者体征及症状未发生改善, 创口有分泌物溢出, 创口未愈合。总有效=痊愈+有效。肛周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3]:0分:0~2级;2分:3~5级;4分:6~8级;6分:9~10级。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本文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符合正态分布时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 痊愈率分别72.50%和92.50%,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肛周疼痛评分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肛瘘是临床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 占肛肠疾病的1.67%~3.6%。患者临床表现为瘘口破溃、流脓, 肛周灼热不适, 于排便时可出现瘙痒、疼痛等。其治疗目的为切除感染的病灶和上皮化的瘘管, 同时尽量减少手术对肛门功能的损伤[4]。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准确寻找和处理肛瘘的内口, 清除瘘管、保持术后引流通畅和保护肛门的生理功能。由于复杂性肛瘘病变部位较高, 瘘管复杂弯曲及支管深部易出现死腔, 手术过程中如处理措施不当, 可引起肛门狭窄、肛门缺损畸形、肛门失禁等诸多后遗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切开挂线术是以往临床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常用术式, 但因手术创伤大, 挂线疼痛剧烈, 术后愈合时间长, 对直肠功能的保护不甚理想。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近年来治疗肛瘘的一种新术式, 其不损伤肛门括约肌, 可通过结扎并切断括约肌间的瘘管, 闭合瘘管内口下部的肛腺组织, 清除瘘管内感染组织, 使肛门局部解剖生理结构得以恢复, 与切开挂线术相比,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具有以下优势[5]: (1) 将肛门括约肌得以完全保留; (2) 手术创伤小, 对肛周组织损伤较小, 疗程短; (3) 手术操作简单, 治疗费用较低; (4) 对患者术后肛瘘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无影响。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92.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且观察组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肛周疼痛评分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与朱飞等研究结果相符。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本院开展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式治疗患者时间较短, 手术操作方面没有切开挂线术娴熟有关。

综上所述, LIFT术式治疗复杂性肛瘘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和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复杂性肛瘘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肛周疼痛评分较低 (P<0.05) 。结论:LIFT术式治疗复杂性肛瘘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及疼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关键词:肛瘘,切开挂线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参考文献

[1]刘光普, 唐学贵.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治现状[J].临床医学, 2012, 32 (4) :115-117.

[2]杜培欣, 汪庆明.改良LIFT术治疗肛瘘的临床观察 (附30例临床报告) [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1, 7 (5) :45-47.

[3]张园伟, 楼继军.不同手术方式对高位单纯性肛瘘的应用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 2014, 19 (4) :655-656.

[4]周青, 王艳花, 陈玉根.切割挂线在高位肛瘘使用中的不足与定向挂线的提出[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1, 17 (6) :397-398.

上一篇:美术板书教学下一篇:三网融合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