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切开(共12篇)
胆总管切开 篇1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由于其微创性、能快速恢复、治疗效果理想等优点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一致认可。笔者在此对我院近年行LCBDE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通过与开腹手术比较研究, 探讨该术式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56例, 入选患者均经MRCP、CT、B超确诊, 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疾病, 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黄疸、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症状。其中男72例, 女84例, 年龄36~72 (48.3±5.6) 岁;单发结石51例, 多发结石105例;结石数1~12 (3.2±1.1) 枚;结石直径7~20 (10.6±3.2) mm。入选者严格排除有开腹手术史、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狭窄者。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 腹腔镜组78例行LCBDE术, 开腹组行常规开腹+T管引流术 (LCH ̄TD) 。2组在上述患者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腹腔镜组:穿刺位置采用四孔法, 腹腔镜下剥离胆囊, 显露出胆囊动脉和胆囊管, 之后用钛夹夹闭胆囊的动脉。提起胆囊管后解剖其前壁, 证实为胆总管结石后, 在胆总管前壁中的无血管区域分离并切开胆总管, 切口长度约1~2.5cm。于剑突下的穿刺孔内置纤维胆道镜, 用网篮将结石取出。之后, 再用胆囊镜探查左右肾管和胆总管是否有残留的结石。如果无则冲洗胆道, 确保胆道通畅后, 将T管置入胆总管, 其后缝合前壁并切除胆囊。通过温氏孔内置引流管。分别从右腋前线和右肋缘下锁骨中线的穿刺孔将引流管和T管导出体外并固定, 最后严密缝合切口。开腹组:本组进行常规外科开腹手术, 术中进行胆道镜探查, 之后行T管引流术, 方法与腹腔镜相同。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比较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85.2±10.6min, 开腹组手术时长101.5±9.8min, 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 ,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106.3±20.9ml, 开腹组为211.6±45.9ml、腹腔镜组恢复排气时间16.3±4.3h, 58.6±4.6h、开腹组住院时长5.4±2.2d, 13.5±4.1d, 两组比较腹腔镜均明显低于开腹组 (P<0.05) 。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术后T管造影显示两组患者均无残余结石, 无胆漏发生。腹腔镜组术后疼痛6例, 切口感染0例, 分别显著少于开腹组的41例、6例 (P<0.01) 。术后随访5~18个月, 平均随访1年, 两组均无胆总管损伤、黄疸、胆道残余结石等并发症。B超复查均未见胆管狭窄或结石。
3 讨论
近年来, 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则为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1]。该术自上世纪末便开始应用于临床, 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上已有多年历史, 临床应用中表现出很多优点, 如手术切口小, 对胆道损伤小, 没有传统开腹术时的刮勺、取石钳对胆道的机械性损伤[2], 切口不易留下疤痕, 取石率较高, 并发症较少。该术对医师的腹腔镜操作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较高的操作技巧和成熟的手术经验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术中配合胆道镜探查并取石, 能有效保证取石成功率, 无残留结石。本文中, 通过与传统开腹术式相比, 我们可以得知, LCBDE术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恢复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开腹组, 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术式。
从临床应用来看, 腹腔镜手术还存在手眼分离的缺陷, 镜下显露、分离、缝合、止血等还存在一定困难, 并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具体应用上, 有研究认为, 开腹手术较适用于胆道狭窄、严重肝硬化、肝门严重粘连、胆道急性感染等疾病, 而开腹腔镜术则更适用于合并肝内结石、肝管结石、胆囊结石、严重胆总管炎症等症[3], 具体应用上应结合患者病况而定。
高超的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为此, 术前应组织专家会诊, 确定患者病况。术者必须具备高超的腹腔镜、胆道镜、套网取石操作技术, 尽量不安排初学腹腔镜者独立操作, 以避免因手术失当导致的医疗纠纷。综上, 笔者认为,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微创小, 术后康复快, 并发症少,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赵耀, 唐晓军, 庞利群, 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在老年胆囊结石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 15 (9) :679-681.
[2]张庄文, 付星, 李元健, 等.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行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对比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17 (2) :117-119.
[3]崔英军, 刘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4 (10) :780-781.
胆总管切开 篇2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来自胆囊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及病情的轻,重,危完全取决于结石阻塞程度和有无胆道感染。发作时阵发性上腹部疼痛,寒颤,发热和黄疸三者并存(夏科三联征),是结石阻塞胆总管继发胆道感染的典型表现。由于胆汁滞留,胆总管扩张,加之胆囊的收缩,胆总管的蠕动,可使结石移位或排除,
一旦梗阻解除,胆汁流通,症状得以缓解。但如胆道感染严重,并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病情发展迅速,近半数病人很快出现烦燥,谵语或嗜睡,昏迷以及血压下降和酸中毒等感染性休克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常在1-2日内甚至数小时内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也称为肝胆管结石,是指肝管分杈部以上肝胆管结石。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胆总管切开 篇3
关键词: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结石
【中图分类号】R3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1-02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有效的新技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改善预后,其在胆结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为了分析和探讨胆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体会,本文特选择同期在本院分别进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和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的胆结石患者各40例,比较其临床治疗效果,下面为本次研究的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40例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进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15例为女性患者,25例为男性患者,年龄在30~65岁之间,平均年龄(43.5±4.5)岁。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16例为女性患者,24例为男性患者,年龄在32~64岁之间,平均年龄(44.0±5.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有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建立 12 ~13 mm HgCO2气腹,常规四孔法剥离胆囊,夹闭胆囊动脉,在胆总管处做一个小切口,取石后对胆道进行冲洗,并常规对患者进行T管引流,切除胆囊。而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行为全身麻醉,必要时可结合胆道镜探查,术后常规对患者进行T管引流。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康复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记录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如果P <0.05,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观察组术后疼痛发生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2.5%,对照组术后疼痛发生率为47.5%,并发症发生率为1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胆结石是临床肝胆外科中常见的一种急症,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胆结石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首选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比较大,预后较差,部分患者难以耐受[2]。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则以其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切口美观、住院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少而在临床上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有研究运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及术后残余结石,也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提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3]。另外,还有研究者[4]对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术后未出现结石残留或者胆总管狭窄等,提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再次证实了胆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总的来说,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应用于胆结石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优势,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杨农国.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12):1797-1800.
[2] 武晓勇,马海宁,黄博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与传统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比较[J].中国医药,2012,7(12):1544-1546.
[3] 崔明哲,冯晓东,张永博等.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0,22(1):57-59.
胆总管切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3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肝胆彩超或ERCP证实。随机分为EST取石组56例与胆总管切开取石组74例。其中EST取石组男25例, 女31例, 年龄24~86岁, 平均55岁。56例中有15例存在合并其他疾病, 包括10例合并胆囊结石, 3例合并胆源性胰腺炎, 2例合并化脓性胆管炎。开腹组共74例, 男32例, 女42例, 年龄25~89岁, 平均56岁。74例中有13例存在合并其他疾病, 包括11例合并胆囊结石, 2例合并胆源性胰腺炎。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先应用十二指肠镜完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 确诊后根据胆总管狭窄的长度及位置和结石大小决定手术切口大小。用24V混合电流切开胆总管, 体积小的结石直接取出, 用碎石网蓝把体积大的结石击碎碎再取出。把结石取净后, NS+庆大霉素8U反复冲洗胆道。但是一旦遇到如下问题, 如结石无法取出、EST切开不充分、怀疑结石残留、切开后胆汁流出不畅或EST无法解除狭窄, 可以转行开腹手术, 术后引流管引流。开腹组中7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其中12例术中行胆道镜探查或胆道造影。术后2周经T型管行胆道造影, 造影后开放T管24h, 如无不适可拔除T管, 发现结石残留者保留T管6周以上, 拔除T管后经窦道纤维胆道镜取石。
2 结果
EST取石组中痊愈47例, 治愈率83.9%。治疗失败9例, 其中2例由于胆总管狭窄超出可切开的最大范围, EST切开不充分致结石无法取出;5例因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结石嵌顿牢固、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变形等原因导致常规乳头插管失败;1例由于胆总管中段以上显影不充分而未给予EST治疗;1例由于反复取石患者不能耐受导致取石失败。该组未见结石残留, 并发症共5例, 其中1例EST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 3例反流性急性胰腺炎, 1例内支架拔除后出现胆道感染, 均经保守治疗全愈。
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组痊愈67例, 治愈率90.5%, 好转7例, 术后T管造影发现残留结石。结石残留均发生于术中未行胆道镜探查或胆道造影的患者中。该组并发症9例, 其中8例切口感染或积血、积液;1例术后拔T管, 窦道形成不全, 胆汁性腹膜炎, 2次手术治愈。胆肠吻合组治愈10例, 治愈率100%。该组并发症3例, 其中2例切口感染或积血、积液;1例出现胆道逆行感染症状。
2 组术后结石残留发生率比较, EST取石组明显低于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组 (P<0.05) , 而2组治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EST取石与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组的治愈率、结石残留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见表1。
3 讨论
内镜作为一种微创的诊疗手段,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具有治愈率高, 黄疸消退快, 住院时间短, 残石率低等优点, 术前伴急性重症胆管炎者死亡率可降至5%, 远低于开腹手术20%~30%[2]。近几年来, 随着EST技术的不断提高, 已在很大程度上已替代了外科手术, 成为治疗原发性胆总管、残留或多发性结石的首选方法。经EST治疗后, 多数患者能自然排出或用网蓝和气囊取出直径<15mm胆总管结石。自1982年Demling首先报告网蓝机械碎石的方法后, 内镜下取石不在受取石大小的限制, 对EST及内镜乳头气囊扩张不能取出的较大的结石, 使用机械碎石的成功率可在90%以上[4], 而且设备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死亡率低。
综上所述, 本人认为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与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结石残留率低等优点,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应先行EST取石。
参考文献
[1]Sugiyama MAto, Mi Y.Follow-up of more than10year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for choledocholithiasis in young patients[J].Br J Surg, 2006, 85 (7) :917~921.
先天性胆总管畸形的病因是什么? 篇5
1.胆道胚胎发育畸形
肝外胆管系统的形成多在胎儿第5至7周。此时胆道系统管内的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实性细胞索,后空泡形成并融合成胆道的管腔。如果某部分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在空泡化再贯通时远端狭窄而近端过度空泡化就可能形成胆管的扩张。也有学者提出胰胆管合流向十二指肠远端开口异位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病理改变之一,提示此病变可能是胰胆管合流共同通道延长的病因。
2.胆总管末端梗阻
由于胆总管末端梗阻,胆汁排出不畅而导致胆总管的近端继发性扩张。
3.胆总管远端神经、肌肉发育不良
有学者发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总管远端管壁缺少神经节细胞,提示神经节细胞的缺少可能导致胆总管节律性运动降低、而远端肌肉功能性或结构性发育不良可能引起胆总管的梗阻、胆汁排出障碍、近端胆道内压力上升,最终引致不同程度的胆管扩张。我国学者进行的相关研究中也发现胆总管囊肿末端狭窄部位的肌层有明显增厚、且神经节细胞异常。
胆总管蛔虫数例 篇6
【关键词】胆总管;蛔虫;CT;磁共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71-02
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部疼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腹部绞痛时可向右肩背部放散,但也可突然缓解。腹痛多为阵法性、间歇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对上腹部疼痛并胆总管轻度扩张患者进行胆总管下段反复扫查,并结合改变病人体位进行不同切面扫查,发现彩色超声对胆总管下段蛔虫检出率较高且并不比CT、磁共振差。
1.2方法应用appoli XG790 PHILIPS200等彩超仪。
2结果
彩色超声对胆总管蛔虫检出率较高,且诊断准确率并不比CT、磁共振差,其中有一例成年住院病人,磁共振提示胆总管结石,术前又作了一次彩色超声,患者平卧时见胆总管轻度扩张,于下段见一团强回声,无声影,当改变病人体位时,发现团状回声变成平行的长条状,未见蠕动,考虑胆总管蛔虫已经死亡。结果手术证实蛔虫已经死亡。
3讨论
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饮食不节、驱虫不当、手术刺激等,均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胆道;加之蛔虫有喜碱厌酸、有钻孔习性,在胆管炎、结石及括约肌松弛等更易引起成虫钻胆。窜入胆道者80%在胆管内。蛔虫进入胆道后,其机械刺激,引起括约肌强烈痉挛收缩,出现胆绞痛,尤其部分钻入者,刺激症状更频发,在其完全进入胆道或自行退出,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进入胆道的蛔虫大多数死在胆道内,其尸体碎片、角皮、虫卵将成为以后结石的核心,蛔虫死亡并长期存留在胆道,则虫体萎缩、断裂、破碎以致溶解,虫体钙化后,其声像图与胆总管结石相似。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胆管阻塞是不完全的,故甚少发生黄疸,主要是蛔虫带入的细菌导致胆管炎症,且可引起急性重症胆管炎、肝脓肿、膈下脓肿、胆汁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中毒性休克,以至死亡。本病初发时剧烈腹痛与体征不成比例,出现并发症时则症状体征复杂,应仔细分析。预后预防: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胆道蛔虫症来源于肠道有蛔虫的病人,而肠蛔虫病是一种传染病,传染源是蛔虫病人或带虫者,感染性虫卵通过口腔吞入肠道而成为带虫者。所以只有把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彻底根除肠道蛔虫的发生。②肠道有蛔虫的病人,在進行驱虫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以彻底杀死,否则因蛔虫轻度中毒而运动活跃,到处乱窜,极有可能钻入胆道而发生胆道蛔虫症。
参考文献
[1]李舒丹,金杭斌,张筱凤,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对520例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疾病患者的诊治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2).
[2]买尔哈巴·吐尔洪,张盛.18例小儿胆道蛔虫症的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31).
胆总管切开 篇7
关键词: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病症,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相较于传统术式而言, 微创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1]。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 (LCBDE) 及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是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两种常用微创手术方式[2], 为了进一步探讨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 我院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进行LCBDE和EST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8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经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后确诊[3]。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24例, 女18例;年龄27~65 (47.1±2.9) 岁。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0例;年龄26~63 (46.7±2.3)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EST治疗: (1) 患者取侧卧位, 咽部麻醉后插镜至十二指肠处, 在内镜视野中定位乳头; (2) 常规行胰胆管造影后, 使用高频电刀进行乳头切开, 切口长度以10~12mm为宜[4]; (3) 结石直径小于切口长度者直接取出, 直径过大者则进行碎石处理后取出; (4) 取石完毕后清洗胆总管, 并确认结石完全清除, 操作时间较长患者置鼻胆管引流。观察组则进行LCBDE手术治疗: (1) 全麻后置入穿刺套管建立气腹, 并于解剖游离胆囊三角后定位胆总管; (2) 利用超声刀切开管壁, 在腹腔镜视野下探查取石; (3) 取石完毕后使用可吸收手术线对胆总管前壁进行常规缝合后, 切除胆囊, 并常规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成功率;并进行半年的随访, 统计其结石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5]。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 行χ2检验。P<0.0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术中出血量水平依次为75.23±8.47min、7.52±1.88d和110.39±15.61ml, 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率比较
观察组中手术成功患者40例 (95.2%) , 与对照组的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的复发患者3例 (7.1%) ;有2例患者发生反流性胆管炎, 2例出现急性轻型胰腺炎症状, 并发症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中有8例出现结石复发;共有4例发生反流性胆管炎, 3例发生急性轻型胰腺炎, 另有3例出现乳头狭窄, 并发症率为23.8%。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LCBDE及EST是微创外科手术的重要革新, 已在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过程中得到良好应用。相较于传统开腹术疗法, EST的治疗优势主要表现在:不需进行全身麻醉, 手术过程不涉及腹腔或胆道切开, 患者的术后恢复快。已有多篇文献就LCBDE及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EST的治疗成功率为84%~96%, 与LCBDE相差不大;EST的术后复发率11%~17%, 术后并发症率10%~19%, 这两项指标则与LCBDE存在较大差异[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的比较结果均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率均低于对照组, 两项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研究结果符合已有的文献结论。
分析EST并发症率较高的原因可知:EST术的治疗过程会对患者的Oddi括约肌结构造成破坏, 使患者控制胆汁及胰液排出的机制发生紊乱, 进而导致肠内容物或胰液反流, 引发胆管炎或胰腺炎等并发症。而LCBDE对Oddi括约肌功能无影响, 手术后患者的胆总管仍保持完整, 故LCBDE的远期疗效优于EST。此外, 有研究表明, 胆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将提高形成胆结石的可能性, 甚至会导致胆管癌[7]。本研究的随访结果中无患者发生胆管癌, 可能是由于随访时间较短所致。因此, 在后期研究中应适当延长随访时间, 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综上所述, LCBDE与EST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方面均有良好疗效, 但LCBDE的结石复发率及并发症率均较低, 可作为病例的首选疗法。
参考文献
[1]桑建忠, 宋奇峰, 黄戬, 等.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11) :49-51.
[2]宋新.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与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2 (6) :1082-1083.
[3]陈烈欢.内镜联合腹腔镜与手术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D].汕头大学, 2009.
[4]郑军, 朱耀明, 胡军, 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与经十二指肠镜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6) :1867-1868.
[5]陈新桂, 黄河, 杨培生, 等.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3, 2 (1) :25-29.
[6]吴跃武.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与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对比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2, 17 (4) :502-503.
胆总管切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排除标准:急腹症者、近期有上腹部手术史者、急性重症胆管炎、重症胰腺炎、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观察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2~71 (47.1±10.5) 岁。对照组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3~72 (48.3±11.5) 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B超、CT、胰胆管造影明确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且胆总管直径不超过2cm。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全身麻醉, 常规四孔法入腹后, 气腹成功, 确认胆囊三角位置, 暴露胆总管[3]。穿刺确认引流液为胆汁后, 在胆总管前壁切开长约1cm, 用石钳取出胆总管内的结石后, 再经剑突下置入纤维胆道镜探查是否有残留结石, 确认通畅后, 结扎切断胆囊动脉, 切除胆囊。术后留置T管, 并在腹壁口留置腹腔引流管, 常规抗感染治疗3~5 d。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患者取平卧位, 全身麻醉。在右上腹腹直肌处切开长约10cm。逐层分离, 进腹, 暴露肝、胆囊、十二指肠韧带[4]。结扎、离断胆囊动脉及胆囊管, 暴露胆总管, 抽干胆汁, 取石钳取出结石。潜行剥离胆囊, 无菌纱布压迫止血。术后放置引流管, 常规抗感染治疗3~5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医疗费用、胆石清除率、腹腔流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5]。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与观察组比较, 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胆石清除率为96.4%, 对照组为75.2%, 观察组胆石清除率较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腹腔引流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 (91.32±22.24) ml、 (28.36±3.4) h, 对照组分别为 (201.46±16.49) ml、 (93.4±5.2) 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仅有1例胆道黏膜出血, 无其他并发症;对照组有消化道出血2例, 并发胆系感染3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且部分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确诊可通过B超、CT、磁共振等检查, 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传统治疗多采取开腹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但往往创口大, 胆石清除率低, 术后身体恢复慢, 术后并发症较多, 治疗费用高[6]。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优点得到更多患者的肯定。本研究中,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且胆石清除率较对照组高, 腹腔引流量少、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快, 术后仅有1例胆道黏膜出血, 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胆总管结石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选取收治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且胆石清除率较对照组高, 腹腔引流量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 术后仅有1例胆道黏膜出血, 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胆总管结石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结石
参考文献
[1]林雍熙.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4 (15) :33.
[2]林涛.腹腔镜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 2013, 19 (5) :36.
[3]李红卫.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1) :108.
[4]陈德兴, 朱安东, 刘奇.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1 (3) :193-194.
[5]周海军, 何信众, 沈彬,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82例临床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3, 12 (5) :133-134.
胆总管切开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 年9 月—2015 年9 月该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58 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29 例。 对照组男13 例, 女16 例;年龄为25~75 岁, 平均年龄为 (41.61 ±8.14) 岁; 平均结石数量为 (3.62±1.75) 颗;其中伴随腹痛15 例、发热8 例、黄疸6例。 观察组男14 例, 女15 例;年龄为27~78 岁, 平均年龄为 (41.92±8.08) 岁;平均结石数量为 (3.52±1.73) 颗;其中伴随腹痛18 例、发热6 例、黄疸5 例。 排除标准:胆管狭窄畸形者;伴随肝内胆管结石者;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者;临床资料不全或不能配合治疗者。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在全麻后取头高足低位, 采用常规四孔腹腔镜法置入Trocar, 找到胆囊三角后分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 然后夹闭胆囊动脉, 确认胆总管后切开并置入胆道镜探查并取尽结石, 然后切除胆囊。 在胆总管开口处置入T型引流管, 使用可吸收线缝合胆总管, 在胆囊床上放置1 根橡胶引流管, 将T管和引流管引至体外, 然后患者恢复平卧位, 逐渐放出气腹。 观察组采用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 麻醉、体位、腹腔镜置入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分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 然后夹闭胆囊动脉, 在近胆囊管壶腹部夹闭胆囊管, 以避免胆囊结石流入胆总管。 在靠近胆总管汇入部和胆囊管走向垂直切开1/2 胆囊管壁, 扩张胆囊管后置入胆道镜, 找出所有结石并使用取石网篮取尽, 体积较大的结石可先用激光碎石。 然后再次使用胆道镜探查, 从十二指肠乳头处开始退镜, 检查无残石后切除胆囊。使用输尿管导管经胆囊管置入胆总管引流, 结扎胆囊管以固定引流管。 随后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补液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情况, 同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观察组术后补液量和引流管放置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可有效避免乳头括约肌功能损害, 因此能够显著降低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率, 并且在术后留置T管可显著减小胆道内压力, 降低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然而其缺点在于T管引流后, 胆管壁会因为受到压迫而出现缺血性坏死现象[4]。 如果出现T管滑落, 可能会导致胆汁性腹膜炎、出血等症状。 并且如果胆汁流失量较大会导致机体电解质失衡[5,6]。 而随着医疗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逐渐被推广使用, 此手术方法可有效保护乳头括约肌, 并且还能够避免因为T管而引发的并发症[7]。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具有以下优势: (1) 此方法能够向胆总管切开取石, 从而有效降低对胆总管的损害。 胆总管的损伤减少后会使得术后感染、 胆漏以及胆道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的加快。 (2) 术中微剪开的胆总管处于胆囊管和胆总管的膨大汇合处, 在此处进行双层缝合对胆总管的直径影响不大, 能够尽可能避免胆道狭窄和缝合处发生胆漏的概率。
在该研究中, 观察组术后补液量和引流管放置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在黄少泽[8]的研究中, 采用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治疗者引流管放置时间为 (14.65±2.65) d, 术后补液量为 (8.64±2.37) L, 均低于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者引流管放置时间和术后补液量, 与该研究结果相类似。 可见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补液量、 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 其原因主要与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能够有效保证胆总管的完整性、胆总管受损伤较小相关。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 说明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的安全性高, 能够有效降低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在进行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沿胆囊管向胆总管向胆总管方向纵行切开胆囊管, 从而让胆道镜能够顺利由胆囊管残端进入胆道;②在右下腹Trocar可放置吸引器, 从而吸净冲洗液;③胆道镜需仔细探查是否残留结石。
综上所述, 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明显优于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可明显减少术后补液量, 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吕志强, 沈根海, 邱建平, 等.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509例回顾性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5, 30 (7) :564-565.
[2]潘步建, 徐迈宇, 陈峰, 等.腹腔镜下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5, 30 (6) :485-486.
[3]魏杨辉, 黄耀, 张卫星,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观察[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5, 15 (1) :38-41.
[4]屠政斌, 袁建毛.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与胆总管一期缝合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比较[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27 (5) :402-405.
[5]李华林, 陈安平, 胡铤, 等.经胆囊管入路同期三镜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27 (5) :358-360, 364.
[6]周亚龙, 唐浩.腹腔镜下应用超细胆道镜经胆囊管治疗胆总管结石[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27 (4) :327-328.
[7]吴胜, 陈金锁, 唐晓明, 等.腹腔镜及选择性辅助小切口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 2015, 44 (13) :1807-1808, 1811.
胆总管切开 篇10
胆石病是目前临床常见病, 1994年我国第2次胆石病调查报告显示:胆石病患者中有10%为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1]。随着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的临床应用, 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我院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两种术式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均应用微创外科技术治疗, 其中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32例, 男11例, 女21例;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 (47.5±8.4) 岁;病程1个月~24年, 平均病程 (11.4±2.5) 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41例, 男13例, 女28例;年龄26~71岁, 平均年龄 (48.3±9.2) 岁;病程1个月~22年, 平均病程 (11.7±3.0) 年。
1.2 手术方法
1.2.1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术前行B超、MRCP检查, 应用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 垫高患者头部, 常规创建气腹, 在脐部插入腹腔镜进行探查, 分别放置10mm、5mm、5mm Trocar于剑突下、胸前线、锁骨中线右肋缘下, 进入器械将胆囊切除, 应用腹腔镜剪剪开十二指肠韧带处的浆膜, 电凝钩牵拉暴露胆总管长度约10~20mm, 并用胆总管切开刀切开胆总管, 清除外溢的胆汁, 镜下探查胆总管并取净结石。完成后置T形管于胆总管内, 通过右上腹穿刺管导出, 缝合胆总管切口, 放置引流管。
1.2.2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术前行ERCP检查, 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 静脉全身麻醉, 插入十二指肠镜探查十二指肠乳头, 进入乳头切开刀镜下直视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切口长度一般为1~1.5cm。用取石网取石, 完成后进行胆道逆行造影检查, 明确无残留结石后冲洗胆管。术后观察2~3天, 如患者生命体征正常, 无并发症发生, 则行胆囊切除术。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及数量、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通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三方面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 组间比较进行t或χ2检验, 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及数量比较
LC-CBDE组患者胆总管内径大多≥1cm, 结石最大径.>2.5cm, EST-LC组患者胆总管内径大多<0.8cm, 结石最大径<2.5cm, 差异较明显 (P<0.05) , 在胆总管结石数量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 。
2.2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不具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LC-CBD组患者的残留结石率及胆漏发生率明显高于EST-LC组 (P<0.05) , 而胆管反流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EST-LC组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是胆石病的一种, 目前临床发病率逐年增高, 极易引起急性胆囊炎、结石梗阻和感染[2]。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可以通过B超、CT、ERCP、PTC等手段做出明确诊断, 而其治疗有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药物治疗需每天服药, 疗程较长, 半年到2年才能显效, 一旦停药出现复发的情况较多, 不能完全消除结石, 且长期服药对肝功能和消化道有一定的副作用[3,4]。目前临床对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一般均建议进行手术切除胆囊取石, 之前的常规手术治疗为开腹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但该术式创伤较大, 术后感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给患者带来痛苦较大。
随着医疗技术及医疗器械的广泛发展, 内镜及腹腔镜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 内镜及腹腔镜的手术治疗是微创治疗, 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手术来说具有创伤小, 术中出血少,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目前已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5,6]。我院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两种术式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以我院2009年5月~2010年9月收治的73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32例患者给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取石, 41例患者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进行治疗,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方面有明显差异 (P<0.05) , 在结石数量方面差异不明显 (P>0.05) 。有研究表明, 当胆总管直径<1.0cm时不建议进行但总管切开取石, 否则容易引起胆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7,8]。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适用于胆总管内径和结石较大的患者, 但当结石最大径<2.5cm是一般选择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 这与国外的一些报道结果相符[9]。两种术式均属于微创手术, 手术时间较短, 术后恢复快, 因此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结石残留、胆漏、胆管反流、术后复发等, 国外曾有报道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术后残留率为3.0%, 6.2%的患者发生术后胆漏, 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同[10]。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结石残留率较低, 但术中破坏了Oddi括约肌的完整性, 多数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胆管反流, 且长期跟踪、随访可见经此术式治疗后复发率较高[11]。
综上所述, 两种术式有各自的特点, 术后临床疗效均较满意, 应从各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史和平, 刘韬.腹腔镜联合胆管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 2012;18 (8) :1260~1261
[2]毛伯能, 蔡海, 张云, 等.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48例[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1;21 (1) :114~115
[3]戈佳云, 魏东, 王琳, 等.联合微创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82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30 (10) :112~115
[4]陈加新, 刘黎明, 肖家新.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240例临床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8;20 (6) :440~441
[5]吴跃武.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与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对比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2;17 (4) :102~103
[6]李健, 李志新, 郭绍举, 等.腹腔镜内镜同步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2 (11) :107~109
[7]韩兵, 王宝仁, 陈伟,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ERCP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J].天津医药, 2006;34 (8) :530
[8]肖文海.胆道镜配合等离子体冲击波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120例回顾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11) :1865~1866
[9] Adamek HE, Kudis V, Jakobs R.Impact of gallbladder status on the outcome inpatients with retained bile duct stones treated with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lithotripsy[J].Endoscopy, 2002;8 (21) :3219~3221
[10] Park SK, Andreotti G, Sakoda LG.Variants in hormone-related genes and the risk ofbiliary tract cancers and stone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China[J].Carcinogenesis, 2009;4 (15) :2973~2974
胆总管切开 篇11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内镜手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3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108-01
前言:近年来,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正在呈上升趋势。从来源上来看,胆总管结石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在胆总管中形成,也可能是肝内胆管的结石移动到胆总管中;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的结石经管道移动到胆总管中。胆总管是胆汁流动的总干道,而胆总管结石常位于胆总管的中下段,随着结石数量的增多、体积的增长和胆总管的逐渐扩张,很容易造成结石堆积或是上下滚动,使得其内在压力不断增加,进而使得运送胆汁的要道堵塞,导致腹痛、感染、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败血症、胰腺炎,甚至会累及肝总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2例,其中,男患者7例,女患者5例。年龄分布在30-80岁,平均年龄为47.8岁。在这12组病例中,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有11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1例。且术前经过腹部彩超,CT和MPCP的检查证实。结石的直径<1.0cm的4例,结石的直径在1.0-1.5cm之间的有5例,结石直径>1.5cm-2.5cm的3例。泥沙样结石有1例,单粒结石有4例,2粒结石有5例,3-5粒结石有2例。除此之外,所有的入选患者应该为稳定期的胆总管结石,要排除肝内胆总管结石和胆管畸形、狭窄等情况。
1.2 实验方法:所有的患者在术前禁食、禁水,并进行术前静脉注射安定等镇定剂。采用由Olympus公司生产制造的GIF一CF一160电子十二肠镜及其相关的附件,PSD一10高频电发生器及ERBE高频电刀进行手术。首先在十二指肠镜下仔细观察乳头及其周围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地方切开,或是进行造影导管。造影导管时,尽量选择性胆管进行插管。而后,向其注射30%泛影葡胺,以显示结石的大小、数量、具体位置,并根据结石的大小、性质、乳头的形态决定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的程度。其中,结石直径<1.0cm时,多用取石网篮进行直接取石,而泥沙样结石多采用石气囊进行取石;结石的直径>1.5cm时,可经过机械进行碎石取石,然后再对碎石进行气囊清理。术后放置鼻胆管引流的有9例,术后还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痛、呕血、黑便、发热等症状,次日清晨查患者的血、淀粉酶等指标,以便分析有无并发症。术后24h,进行鼻胆管造影,如果没有残余的结石则进行拔管;如果有残余的结石,则进行二次取石[1]。
1.3 术后复查:手术1个月之后,对治疗出院的患者进行肝功能、血常规和B超复查,再测定其余的指标,以确定患者的一般状况,进而分析手术的效果。
1.4 数据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格式表示,计量资料同组间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本组病例在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的有9例,占病例总数的78.95%;就诊后2到4天内明确诊断者的有3例,占病例总数的21.05%。EST一次取石成功有9例,两次取石成功1例,取石失败有2例。其中,一例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胆总管囊性扩张置胆道内支架,另一例是因为结石的长度约4cm而转至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放置鼻胆管引流有9例,出现并发症的有3例。其中,十二指肠大出血1例,并转入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急性胰腺炎2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已经病愈。有2例出现淀粉酶升高,并未做特殊处理。
3 分析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医院便采用外科开腹探查取石进行胆总管结石治疗。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各医院逐渐采用内镜乳头扩约肌切开进行取石,这种方式为胆总管取石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手术后残余的结石率正在升高的原因有4点,第一点是因为个别结石位于较为细小的胆管中,这会使得取石钳不能深入,进而使得取石不干净;第二点是因为胆管狭窄,医者不能够完全的解除梗阻,这样会造成反复的感染;第三点是因为医生缺少临床经验,所选择的手术方法不合适,使得取石不彻底;最后一点是因为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差,耐不住较长的手术,不能进行长时间的取石。在本组病例中,一次取石成功的有9例,二次取石成功的有1例,成功率达到83.3%。而内镜取石因为其能够清楚的探查到结石的大小、具体位置和数量,使得患者术后的创伤小、痛苦少、恢复较快。现在我们将结合所选病例进行如下分析:
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手术前要对患者的身体机能进行严格的检查,尤其是对老年患者的心、肺、肝等功能要进行严格细致地检查。而对于胆囊局部病变的患者,可通过B超、CT等了解胆囊、胆总管、胆囊管的详细情况。如果医者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遵循开腹治疗的原则。其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高危胆囊结石患者、疑存胆囊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严重肝硬化或门脉高压症者、麻醉禁忌者、处在妊娠期等人群不适合该种治疗方式,以免发生医疗事故。对于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说来,最佳的手术时机应该在胆囊炎发作后的48h之内,也有人认为在发病后的72h内均可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化脓坏疽等现象,应该进行开腹手术。症状较轻、病程较短、发病不频繁的患者手术较易成功,而病程长、病症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萎缩性胆囊炎,也可能会出现胆囊三角和胆囊壁间的纤维组织增生,并粘连在一起,加大了手术的难度。在手术时,要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这样容易达到最佳的气腹状态,也避免了胆囊牵拉造成的患者不适。另一方面,如果胆汁流出的不多可用纱布擦干净,如果胆汁流出较多则用一定浓度的氯化钠进行冲洗洗净。与此同时,当手术中遇到较大的结石,可以适当的增大切口,在术后和腹膜一起缝合。如果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出现腹内渗血过多,且无法控制、胆道损伤等情况时,应立刻进行开腹处理。为了避免各种不良并发症的出现,医者应该缩短手术时间,将流出的胆汁冲洗干净,并将结石取净,以保证患者的健康[2]。
参考文献:
[1] 李飞等.123 例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效果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1366-1367.
胆总管切开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腹腔镜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胆管结石患者48例按年龄划分为年轻组 (60岁~70岁) 27例和老年组 (70岁以上, 不含70岁患者) 21例。全部患者均经腹部CT、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确诊[3]。
1.2 手术方法
2组患者手术前均置导尿管, 均实施气管插管全麻, CO2气腹压力保持在9~12 mm Hg, 应用四孔法摘除胆囊, 再行解剖和暴露胆总管。采用PTC针穿刺进入胆总管, 试抽胆汁确认为胆总管, 然后用电钩纵切开放胆总管前壁15 mm, 把胆总管上下端中的结石轻轻挤进切口中, 用取石钳把结石逐一取出[4]。如果结石处于胆总管下段或者肝总管上段不便挤出时, 使用剑突下鞘管经纤维胆管镜插进胆总管, 用取石网篮取净结石, 把胆总管里的结石逐个取出, 再取净肝内胆管的结石。用纤维胆管镜检查胆管内部, 确认取净结石, 检查无遗漏, 且胆总管壁无炎症反应或者变窄、十二指肠乳头正常蠕动、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后, 可直接缝合胆总管前壁。如果年老患者体弱且合并其他疾病、胆总管壁出现炎症反应或者充血明显、手术时间长、结石估计不能取净, 可在胆总管中放置T形管实施引流[5]。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康复时间、中转开腹率、结石残存率和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年轻组患者中, 26例手术成功实施, 1例中转开腹手术, 手术时间75 min~220 min, 平均手术时间 (164±25) min, 手术后平均住院康复时间 (6.82±1.54) d, 手术后3例患者有5粒结石残留, 胆管出血4例;老年组患者中, 20例手术成功实施, 1例中转开腹手术, 手术时间80 min~240 min, 平均手术时间 (168±26) min, 手术后平均住院康复时间 (6.73±2.68) d, 手术后2例患者有4粒结石残留, 胆管出血3例。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手术率、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 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在平均手术时间和手术后住院康复时间方面, 2组患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目前, 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法主要有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下胆囊摘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和腹腔镜下行胆囊管胆管切开取石术等, 几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开腹手术虽然取石方便, 但患者创伤大、康复周期长;腹腔镜经胆囊管取石要受到胆囊管内径大小的制约, 效果受到限制;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可以获得和开腹手术同等的效果, 但目前仍受到手术器械的限制。所以, 针对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治疗, 需要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6]。
腹腔镜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以开腹手术为基础, 手术的目的和开腹手术大同小异, 手术实施操作相对简单易行, 手术的安全性高, 手术产生的创伤面小, 切口愈合时间短, 并且手术的并发症少。腹腔镜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既能保持Oddi括约肌的生理功能[7], 又能减轻患者手术的痛苦和手术取石的次数, 减少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而且手术还可以取净肝内胆管中的结石。本组结果显示腹腔镜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老年胆管结石, 手术安全性高, 手术创伤小, 手术后住院康复时间短, 手术并发症少。在70岁以下老年人和70岁以上老年人中,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适合老年胆管结石的治疗。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要求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既要具备丰富开腹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 还要具备熟练的腹腔镜和纤维胆管镜操作技巧以及腹腔内部缝合技术。同时, 还应严格掌握腹腔镜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适应证[8]。另外, 还须注意如果患者的结石较多, 尽量避免一次性取净结石, 防止手术和麻醉时间过长;胆总管切口缝合要确保严密, 可以在缝合后往T管长臂中注水检验缝合是否严密, 减少胆瘘的出现;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均需要在温氏孔处留置引流管, 以便出现胆瘘时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
综上所述,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60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来说, 安全性佳、有效率高, 适合有多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经验的医师在临床上对症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48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按年龄划分为年轻组27例和老年组21例, 对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手术时间、住院康复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年轻组患者中, 26例手术成功实施;老年组患者中, 20例手术成功实施, 2组患者中各有1例中转开腹手术。在手术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康复时间、中转开腹率、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 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60岁以上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胆管结石,老年,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李俊, 谭忆, 钟国英, 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胆道镜液电碎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78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2 (14) :1661-1663.
[2]黄栋, 罗建强, 梁中骁, 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老年胆道结石36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1 (11) :1125-1127.
[3]李良, 鲁俊, 张军, 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在老年胆道结石患者中的应用[J].肝胆外科杂志, 2012, 20 (4) :262-264.
[4]张平狮.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22例体会[J].实用医技, 2004, 11 (22) :2403-2404.
[5]张基云.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胆道结石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35) :114-115.
[6]涂晓辉, 姚智, 张峰.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开腹取石钳取石25例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25 (7) :1385.
[7]高鹏, 黄海云, 苏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 7 (2)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