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

2024-12-26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通用9篇)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1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制定的基本思路,确定了该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

【关键词】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研究;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

《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高职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提高受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院校普遍坚持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是根本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是过程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基本手段,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关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中,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知识、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和对知识的运用。由此可见,研究高职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必须解决的课题。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坚持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2

改革开放在不断进行和深入, 经济建设也在不断发展, 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状况下企业对于高端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的越来越大, 市场针对于这样一种实际的需求也给出了响应, 主要就是教育界内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金和教育师资来加强管理类人才的培养, 通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来满足市场对于特定人才的需求。但是到目前为止, 我们国家所培养出的管理类人才都还只是基于知识层面之上的, 虽然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娴熟, 但是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针对于此, 未来管理类人才在进行培养的时候就要重点关注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对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来说就是非常关键的。

二企业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2.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到目前为止, 我们国家企业内的管理类人才普遍被定位为企业内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这样一种定位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对管理类人才的定位过于笼统, 并没有更加良好的将理论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有效的区分开来, 这样一种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得企业环境下的实际工作难以展开, 还容易导致管理类人才的进行发展受到不小的阻碍。随着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逐步转型, 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 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之下, 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更是和市场的实际需求难以相匹配, 这同样深刻表明目前环境下管理人才的定位已经不适合于现代经济市场的需求。

2.2培养体系不足

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上的不足在实际的环境下是表现在多个方面的, 下文当中将结合具体的方面来分别阐述之。首先一点, 就是企业管理类人才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目标不具备差异性, 这样一种培养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就是使得管理类人才的知识结果以及思维逻辑都过于统一或者是单一, 如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来就是缺乏必要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一点, 就是企业管理类人才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过低, 基本上不能够满足企业实际的需求, 在现行的课程培养当中, 虽然尽可能的在体现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 一般也会有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 但是这样一些零碎的培养仍然是十分不够的, 缺乏针对性的设计和实际操作, 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管理类人才无论是在动手能力上还是在职业岗位的适应感上都有比较大的缺陷。最后一点, 就是现行教育体制更加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 可以看到的是, 现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基本上都是严重侧重于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的传导的, 既没有深刻的体现和认识我们国家的经济特点, 也没有实现这样两者之间的结合, 这样一些状况都将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壮大。

2.3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当中, 更加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 要求管理类人才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 但是基本上不考虑和涉及管理类人才基本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利用, 这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长期发展的需求而言都是不足的。企业竞争力的培养和自身发展都是需要管理类人才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创新能力来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空间, 这就需要通过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来将企业自身的特点、外部基本经济因素以及企业自主创新的研发综合性的结合到一起, 最终共同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

三企业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3.1企业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我们国家的本科院校自从进行了分类管理以后, 对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就有了相当明确的界定, 与此同时在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侧重点上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差异和区别, 这样一种差异和区别直接影响的就是管理类人才在培养目标上的定位, 而这样一些区别最终的受体还是管理类人才最终效力的企业。一些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自然是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这是因为应用能力是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目的和首要评价标准。在这里所谓的应用能力, 主要强调的就是管理类人才在面向实际业务和实际工作领域时所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事实上, 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所体现的同时也是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导向, 培养基于应用能力的管理类人才, 一方面是能够较好的提高管理类人才进行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能力, 另一方面还能够大大提高应用型人才就业的实际市场竞争力。总而言之, 企业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 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实践能力。

3.2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们国家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势头都非常良好, 企业对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的越来越多, 在此过程当中这样一种需求还较大程度的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来。对于管理类人才, 其要求主要表现在分析能力、决策能力、业务能力、谋划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 企业管理类人才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也应当根据这样一些方面的要求来相应进行。管理类人才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 最为核心的就是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就应当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第一线工作的基础之上, 来尽可能的培养出懂管理、懂相关法律、具备实际操作经验的管理类人才来。这样一种培养才能够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要也能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来。

四提升企业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主要措施

上文当中首先对企业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前提和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其培养现状以及培养现状当中所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 然后分析提升企业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极端重要性, 最后在针对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措施。

4.1明确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明确是提升企业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具体来说, 就需要根据企业内部竞争的实际状况和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对管理类人才的工作职能以及岗位要求进行细化, 在这里主要是将其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 企业所需要做的就是根据这样两种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来针对性的制定培养计划。首先, 对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 就要高度重视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和传输, 管理类人才就能够在这样一种认知的高度之上来将所学的知识内容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 最终得到能够实现企业良好经营的创新理论来, 通过独特而良好的创新理念来知道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其次,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就应当将重点放在其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上, 其目的是希望应用型管理人才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来获得最佳的问题处理方案。总而言之, 对于企业来说, 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并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是企业应对外界经济条件变化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4.2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

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同样需要关注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一点就是要有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思路, 这样一种基本目标和思路需要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大的前提和基础, 并参考不同类型管理类课程的设置来做出最后的决定, 要求最终能够实现管理部门内的各个部分各司其职, 形成最佳的管理状态。与此同时, 在企业内部还需要注意将一些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人才和专门进行综合管理的人才汇集到一起进行交流和沟通, 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培养出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集于一身的管理热那次来。对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而言, 可以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 删除一些不必须要的学科并注重于培养转型能力的课程。其次还需要注意的就是交叉学科培养计划的制定, 管理类人才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更多关注的是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 也就是是否能够较好的实现社会、经济与管理的同步发展和相互适应, 只有这样一种培养才能够真正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 并真正适应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总趋势。也正是因为这样, 在进行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时, 也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进行。

4.3培养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管理类人才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工作来共同实现, 具体来说,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求人才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创新思想和意识, 在主观上要有渴望创新思想的开发和意识, 正是因为这样, 在对企业内管理类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 就一定要切实的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 尤其是对于企业的领导者而言, 更是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来发掘具备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在这其中, 一方面是要能够适当的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念, 在此基础之上来进行管理教学活动, 其次就还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上来最大程度的发掘与培养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实际上也就是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 同时又在实践当中来创新理论, 最终实现这样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除此之外, 还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 这样一种工作的进行首先就需要高度重视时间上的探索、积累和不断验证, 在以学科为基础的状况之上来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培养, 最终培养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的管理类人才来。最后说明的一点, 就是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管理类人才培养时, 一方面是需要大量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 另一方面还需要切实的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经验来进行分析, 最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出管理类人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通过上述多种不同管理类人才培养途径的分析和说明, 我们可以看到, 加强企业内管理类人才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是最为核心的要求, 除此之外, 通过上述途径, 往往就能够更好的培养出特色鲜明、就业能力强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管理类人才来。

4.4理论与实际良好的结合

对企业内的管理类人才进行复合型培养, 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其专业的学科知识和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密切联系起来, 并在此基础之上适当的补充一些其他的相关知识, 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管理类人才在企业内部的作用。对于管理类人才来说, 其应当是能够较好的指导企业发展的, 这实际上也就是对企业内管理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于此,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就是应当在系统的培养方式下更进一步的发展出模块式的培养模式来, 这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的, 其能力一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工作来体现。管理类人才在企业内的实际部门以及实际工作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足, 这实际上也就是模块式教学存在的主要意义, 通过模块式教学来将科学系统的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划分, 然后再通过模块式的教学方式来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胜任企业内部发展的实际需求。实践证明, 这样一种措施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卓越的, 希望能够对其他企业有所启示和指导。

结语:

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 在企业内部, 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就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大方向, 一方面是能够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尽可能的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的壮大企业自身的力量, 加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最终的好处就是不断提高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对于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管理类人才而言, 不仅仅是需要对管理类的知识有熟练的掌握, 更是需要较高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企业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 未来一段时间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立足现阶段的人才不足来针对性的进行处理, 最为核心的就是要提高其实际的应用能力, 也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管理类人才在企业当中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雅琴.浅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甘肃科技纵横, 2010 (3)

[2]黄东坡.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7)

[3]唐时俊.探索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1)

[4]金春花, 黄方.高等学校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3

【关键词】旅游课程;学生现状;创新能力;建议

在21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各个行业的进步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因为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只有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和实用型于一体的专业人才,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才可以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专业素养。本文主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专业学生现有能力状况、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创新型人才等。

1 旅游专业学生的现有能力

传统方式培养出的旅游专业学生,只会注重这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能力。要求学生遵守工作规范,乐于奉献自己,并且有较高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帮助学生在从事相关职业中,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第二,必备的传统职业能力,重点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性、应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忽略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虽然前两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得到较好的工作,但是最后一种能力的高低才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第三,具有一定的职业发展水平。这方面的能力就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学习和创新意识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从事相关旅游工作之余,仍不忘记主动学习,收集本行业的相关知识,吸取他人和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促进自身职业水平的提高。因此以上三个方面是传统旅游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强调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会有学生不遵守相关职业道德,唯利是图、创新能力不够,发展过程中吃老本、忙于工作忽视学习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只注重应用型人才的输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行为。目前旅游发展行业急需创新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大环境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发展需要。前者社会大环境需要是指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所需。目前我国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形式最好的产业之一,相关政府部门提出将我国从亚洲旅游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原有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须紧抓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大众所需,能够开发出新型旅游模式和途径,促进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实现政府提出的旅游目标。后者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与创新型于一体的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越好,同类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就越大,相关单位只能各自寻找发展道路,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可以培养出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都比较强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带动企业的发展。

3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

3.1 学校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研究表明,意识的产生需要相关环境的熏陶。创新思维的产生也需要创新环境的激发,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步,做出创新性的发展行为。老师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改变原有的课本教学方式,采用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听讲兴趣,鼓励学生动脑去思考问题,主动动手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例如老师可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学生提高良好的创新平台;或者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发生在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提醒学生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去思考,推动学生的思想进步。

3.2 学校利用现有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中可以运用到一些电子媒体技术,例如电子化教学模式。学校在教育中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子媒体技术,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锻炼机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电子动画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或者教师利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旅游信息,让同学们感受到最新的职业发展需要,学习到课本之外的发展知识。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开始思考现有旅游发展模式的优缺点,考虑自己用何种方式解决问题,最终锻炼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3 学校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摇篮

创新的摇篮主要包括两种途径:学校提供模拟创新基地以及鼓励学生外出实习,锻炼创新能力。前者学校提供模拟创新基地是指学校通过组织大型比赛活动或者社团活动的方式,利用奖金或者学分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刺激学生开拓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想法可以在比赛中得到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最终学生可以在比赛中锻炼自己创作能力、吸收他人的创新思想、形成系统的创新思维等,并且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产生鼓励思考、提倡创新的学习氛围。后者鼓励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使创新思想得到锻炼,并且企业可以从中得到收益,双方实现双赢。例如,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跟随导游实习,在旅游路线中,感受旅游专业的魅力,提升自己对旅游知识的热爱程度,并且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实际旅游项目相结合,弥补旅游项目的不足,完善路线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为单位增加收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鼓励自己去进行创新型思考。除此之外,学生在实习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创新项目不能获得收益,学生可以从失败的经历中获得足够的经验教训,从而改进自己的创新项目,完善创新思维方式,最终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需要。

4 结语

应用性与创新型于一体的专业旅游人才可以更好地开发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市场的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现代化进步与发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旅游专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基础,从而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共同促进旅游业发展走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孙伟华.论旅游地理课程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09).

[2]高晓华.论高职院校旅游地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2(05).

作者简介

马荣霞(1979-),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泊头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地理教育。

作者单位

泊头职业学院 河北省泊头市 062150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4

一、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晓锋,周建亨,戴韬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5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起创新创业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与实践能力。

1.1理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有关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丰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包括: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课程,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了解物理专业学生在创业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开设创业指导、创业案例研究等课程,并邀请创业型企业家、相关专家来校讲解创业知识,传授创业经验;开设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创业项目的管理能力。

1.2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将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物流服务技能和运营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的实践课程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校内单项技能实训、专业生产型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物流服务专业能力;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创新创业认知、创新项目实训、创业项目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开设专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物流服务实践能力。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共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2.1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与物流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打造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学习和体会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学校可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合作建设仓储场景、快递场景等实训基地,开展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学校可利用仓储场景实训室设计“如何最大化使用托盘”的实训项目,让学生独立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物流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学习机会,掌握物流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操作方法,不断积累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到企业实践,掌握最新的物流产业技术,弥补自身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如,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可采用现代学徒制,让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真实工作流程中,边学边做,实现产教融合,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能力基础。

3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创新创业能力,给予学生更多发挥潜能的.实践机会。具体如下:

3.1参加校外创新创业大赛

物流专业学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能技能大赛和创新创效创业竞赛,从校内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如,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申报“S公司配送中心接货流程与操作优化”参赛作品,在师生共同调研的基础上,对流程与操作优化思路进行创新,并反复论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2参加校内创新创业大赛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定期举办校内创新创业大赛,历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学校可举办“校园快递经营策划书”创业大赛,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主组建参赛团队,共同完成创业项目。参赛团队要强化成员分工协作,在集体的智慧和努力下,完成市场调研、数据采集、投资收益分析、风险防控等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创业经验。

3.3鼓励专利发明

高职院校应出台在校生申请专利发明的文件,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申请专利发明,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物流管理专业可组织“物流辅助性装置研发”创新项目,让学生对物流设备中的托盘、叉车、物流笼车和货车车厢等进行改良,设计辅助性装置,以提升设备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在学生完成创新项目后,教师可帮助学生申请发明专利,将创新项目转化为研究成果。

4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到教学改革范围内,构建起完善的双创课程体系、双创实训体系,不断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路径。

参考文献

[1]曹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12):93-94.

[2]蒋娟.“互联网+”时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8(11):136-137.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6

高职教育以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不少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然而,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理论知识偏向抽象化,专业本身应用性、市场化强,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岗位类型多,职业能力的描述不似很多工科类专业那么清晰具体,这给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与培养方面带来了困难,也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脱节。笔者通过梳理企业招聘信息、问卷调查、企业访谈等形式,基于企业用人需求角度,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7

一、关注学生语音语调的培养

要学习语言, 首先要掌握一门语言的发音。发音正确与否, 对于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以及口语能力提升都有重要影响。旅游专业的学生, 将成为涉外旅游事业的贡献者, 长期出入旅行社与涉外饭店, 为外国来宾提供正面的语言服务。在导游过程中, 可能会需要英文讲解, 在服务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与客户进行交流。在日常教学中, 高职英语教师需要坚持全英文授课的原则, 让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掌握正确的英语发音与语音语调。教师要明确英语发音的标准, 通过科学有效的示范, 让学生关注英语发音的动作与概念, 正确区别易混淆的英语发音, 促进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发音准确性的提高。

比如, 对于英语中的咬舌音, 教师需要为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经常会忽略咬舌音, 造成其英语语音语调的不正宗。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 就要从细节做起, 引导学生发现英语语音中的区别之处。

二、加强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基础, 没有词汇, 语言就是空洞的, 人们就不能完成最基本的对话与交流。对于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 其词汇量不能仅仅满足日常交流, 他们需要掌握一些专业性的英语词汇。在投身于旅游事业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利用英语对景点进行基本的介绍, 如果学生不具有基本的英语词汇水平, 是无法完成日常的介绍的, 也不能将中国文化融入到景点介绍工作中。旅游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 做旅游的人必须要具有丰富的知识面, 在进行景点的介绍时, 让游客们享受这次旅游, 引人入境。英语词汇的积极, 是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得到提高的重中之重。

从学生自身来讲, 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词汇量, 并且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旅游专业的英语词汇。英语教师在进行授课时, 要尽可能使用全英文教材, 让学生输入英文知识, 输出英文知识,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扩展, 旅游专业水平得到提升。教师还要引导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 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 掌握更多的词汇与词汇记忆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分类以及记忆等方面, 让学生词汇积累的效率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 为了解决学生语言理解方面的障碍,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旅游纪录片的播放,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听力材料与文本, 促进学生旅游专业水准的提高。

三、关注语法知识的正确应用

没有词汇, 人们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有语法, 人们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法, 是构成英语语言的重点, 正确的英语应用有利于旅游专业学生个人形象的有效树立。语法, 一直是我国英语教育中的重点。语法影响着意思的表达, 同样的词语, 通过不同的语法表达, 含义爷截然不同, 如果语法不熟悉, 则很容易词不达意, 对于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 教师需要关注的是让学生正确掌握虚拟语态的利用方法, 不要在实际交流中造成尴尬。

在旅游工作中, 导游经常要表达一些自己的祝愿, 这时需要用到虚拟语气。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较多有关于wish, hope等词的用法, 在旅游中为外国友人送上一句祝福, 会使旅游的氛围更加融洽。氛围融洽了, 才能使得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

四、创设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环境

英语语言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在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 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口语, 通过为其创设良好的口语环境而使学生的口语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因为口语提升的最快方式, 就是在实际情境中不断的练习, 这种提升也是学习者最难以忘怀的。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机会, 创设各种不同的口语交际环境, 通过这些实际交际情境来训练旅游专业学生的口语。

比如, 在英语课的导入阶段, 教师可以利用五分钟, 让学生以值日的方法进行一段简单的演说。为了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 教师要允许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对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包装。一些学生的演讲关系“social items”, 需要其它人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要给学生这样的权利, 让学生找到口语交际的热情。

综上所述,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对于其职业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希望口语环境的成功创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可以实现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快速提升。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 英语能力的提升已经越来越重要, 不仅是个人素质的提高, 还会会对其职业生涯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昭, 朱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说写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教育探索, 2007, 05:53-54.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79-02

目前,学界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众说纷纭。温菊萍在《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中认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注重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内涵,分解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设计高职院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探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曾祁、袁航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中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则明确提出要“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既然是“高素质”就需要较好的个人素养;而“技能型专门人才”就需要较高的专业能力;所谓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好的从业能力,即职业能力。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若形成真正核心能力,这三方面是必须具备的。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不管是从国家层面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还是地方的《广西物流调整与振兴规划》,都强调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扩大物流产业规模。为了实现规划的目标,必须加快物流人才培养。而培养适合的物流人才,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研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研究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力军,更是需要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毕业生。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只有明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要素,才能制订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宜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而规范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比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本研究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极大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规格脱节的问题,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另外,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为其他高职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指明方向,从而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

核心能力最早是用于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分析,后来才发展用到各行各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是指学生毕业后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最需要几种能力。它一般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经常用职业性向测试可以预测是否合适相应的工作。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从事物流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在学校学到专业技能的外在体现。个人素质,或者称为个人素养包括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

作为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及规格要求,提出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为三要素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由此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奠定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和提出个人素质的对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如下:一是广泛调研物流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取得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归纳出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普适性的核心能力。然后细化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二是研究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总结出文献中对于核心能力的特点及建立方法,结合物流企业的调研。对比、分析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三是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调研比较分析,清晰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相关指标,检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针对性的开设课程,通过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培养,最终形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创业。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般讲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人的一般的学习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对于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而言,职业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从业资格;从事物流管理相关工作的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具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综合起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构成应该是应该与人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其他高职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通用能力。

(二)加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体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对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规划设计能力等能力的掌握。做到这些,就应该加强在教学和实训中的课程比重,尤其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和物流规划能力,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麦可思的报告显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最重要前五门课是仓储管理实务、ERP原理及应用、物流成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实务,其重要程度与满足度如下表1所示。

表1 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最重要的课程及其满足度

序号课程名称重要程度课程满足度

1仓储管理实务79%44%

2ERP原理及应用76%48%

3物流成本76%44%

4采购与供应链管理75%37%

5配送管理实务71%42%

由上表可以看出,若是想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把以五门课程的满足度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实现的办法:“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里就涉及个人素质的培养。个人的素质的实质就是人在环境和后天教育影响下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当然个人素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个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比较相的对稳定性。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个人素质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温菊萍.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北方经贸,2010(7)

[2]曾祁,袁航.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乔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析[J].商业时代,2008(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课题(2011C0179);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132101)

(责编何田田)

【摘要】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应从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79-02

目前,学界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众说纷纭。温菊萍在《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中认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注重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内涵,分解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设计高职院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探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曾祁、袁航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中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则明确提出要“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既然是“高素质”就需要较好的个人素养;而“技能型专门人才”就需要较高的专业能力;所谓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好的从业能力,即职业能力。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若形成真正核心能力,这三方面是必须具备的。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不管是从国家层面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还是地方的《广西物流调整与振兴规划》,都强调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扩大物流产业规模。为了实现规划的目标,必须加快物流人才培养。而培养适合的物流人才,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研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研究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力军,更是需要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毕业生。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只有明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要素,才能制订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宜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而规范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比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本研究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极大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规格脱节的问题,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另外,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为其他高职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指明方向,从而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

核心能力最早是用于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分析,后来才发展用到各行各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是指学生毕业后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最需要几种能力。它一般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经常用职业性向测试可以预测是否合适相应的工作。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从事物流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在学校学到专业技能的外在体现。个人素质,或者称为个人素养包括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

作为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及规格要求,提出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为三要素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由此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奠定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和提出个人素质的对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如下:一是广泛调研物流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取得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归纳出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普适性的核心能力。然后细化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二是研究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总结出文献中对于核心能力的特点及建立方法,结合物流企业的调研。对比、分析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三是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调研比较分析,清晰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相关指标,检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针对性的开设课程,通过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培养,最终形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创业。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般讲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人的一般的学习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对于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而言,职业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从业资格;从事物流管理相关工作的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具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综合起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构成应该是应该与人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其他高职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通用能力。

(二)加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体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对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规划设计能力等能力的掌握。做到这些,就应该加强在教学和实训中的课程比重,尤其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和物流规划能力,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麦可思的报告显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最重要前五门课是仓储管理实务、ERP原理及应用、物流成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实务,其重要程度与满足度如下表1所示。

表1 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最重要的课程及其满足度

序号课程名称重要程度课程满足度

1仓储管理实务79%44%

2ERP原理及应用76%48%

3物流成本76%44%

4采购与供应链管理75%37%

5配送管理实务71%42%

由上表可以看出,若是想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把以五门课程的满足度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实现的办法:“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里就涉及个人素质的培养。个人的素质的实质就是人在环境和后天教育影响下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当然个人素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个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比较相的对稳定性。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个人素质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温菊萍.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北方经贸,2010(7)

[2]曾祁,袁航.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乔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析[J].商业时代,2008(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课题(2011C0179);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132101)

(责编何田田)

【摘要】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应从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79-02

目前,学界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众说纷纭。温菊萍在《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中认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注重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内涵,分解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设计高职院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探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曾祁、袁航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中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则明确提出要“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既然是“高素质”就需要较好的个人素养;而“技能型专门人才”就需要较高的专业能力;所谓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好的从业能力,即职业能力。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若形成真正核心能力,这三方面是必须具备的。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不管是从国家层面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还是地方的《广西物流调整与振兴规划》,都强调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扩大物流产业规模。为了实现规划的目标,必须加快物流人才培养。而培养适合的物流人才,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研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研究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力军,更是需要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毕业生。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只有明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要素,才能制订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宜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而规范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比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本研究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极大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规格脱节的问题,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另外,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为其他高职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指明方向,从而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

核心能力最早是用于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分析,后来才发展用到各行各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是指学生毕业后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最需要几种能力。它一般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经常用职业性向测试可以预测是否合适相应的工作。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从事物流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在学校学到专业技能的外在体现。个人素质,或者称为个人素养包括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

作为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及规格要求,提出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为三要素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由此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奠定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和提出个人素质的对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如下:一是广泛调研物流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取得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归纳出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普适性的核心能力。然后细化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二是研究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总结出文献中对于核心能力的特点及建立方法,结合物流企业的调研。对比、分析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三是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调研比较分析,清晰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相关指标,检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针对性的开设课程,通过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培养,最终形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创业。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般讲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人的一般的学习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对于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而言,职业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从业资格;从事物流管理相关工作的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具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综合起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构成应该是应该与人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其他高职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通用能力。

(二)加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体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对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规划设计能力等能力的掌握。做到这些,就应该加强在教学和实训中的课程比重,尤其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和物流规划能力,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麦可思的报告显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最重要前五门课是仓储管理实务、ERP原理及应用、物流成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实务,其重要程度与满足度如下表1所示。

表1 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最重要的课程及其满足度

序号课程名称重要程度课程满足度

1仓储管理实务79%44%

2ERP原理及应用76%48%

3物流成本76%44%

4采购与供应链管理75%37%

5配送管理实务71%42%

由上表可以看出,若是想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把以五门课程的满足度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实现的办法:“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里就涉及个人素质的培养。个人的素质的实质就是人在环境和后天教育影响下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当然个人素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个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比较相的对稳定性。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个人素质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温菊萍.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北方经贸,2010(7)

[2]曾祁,袁航.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乔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析[J].商业时代,2008(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课题(2011C0179);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132101)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9

从酒店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上更加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基层岗位、职业岗位的锻炼,迫切需要从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岗位群概念,从相同或相似的岗位集合认知中,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和岗位胜任力。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建设,要从就业岗位模块分析上,立足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从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上,以酒店基础岗位能力来构建职业岗位群任职任务,着力开发“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教学的特色性、开放性、职业性,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岗位群概念及酒店管理岗位群分析

所谓岗位群即相关岗位所形成的相同或类似性质的岗位集合。从岗位的针对性、适应性来看,岗位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也是基于岗位实际需求和岗位规范要求所构成的劳动岗位的具体工作位置。岗位群概念的提出,与酒店岗位专业的融合,催生了更多的高职院校调整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生产、服务为导向来优化岗位群结构,来增强毕业生的岗位就业能力。高职教育本身更加注重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导向,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是基于星级酒店或餐饮企业,来培养具有一定服务技能操作经验的初中级管理人才。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不仅要具备自身岗位的适应性,还要具有以专业为依托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潜力。岗位群理论和岗位群的职业性特征,有助于从岗位所需知识、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上来优化教学课程设计,体现岗位群的综合能力。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酒店管理和服务为主体的基本岗位人才,主要有酒店餐饮管理、前厅管理、人力管理、客房管理、营销管理等一线管理岗位人才。岗位群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渗透,主要从酒店管理相关相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或特点出发,从满足相关职业或岗位的主要职业技能上来开发相应课程,突出岗位群的职业性特征。如要求学生具备相应岗位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形象、品质、心理等素养。可见,对于岗位群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基层到高级岗位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从基础岗位做起来逐渐形成与酒店管理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能力,才能改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岗位群导向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目标和岗位能力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从人才培养方向上要立足酒店管理岗位基础所需知识和能力,将突出一线管理和服务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着力提升学生胜任酒店管理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素质。我们以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阶梯及岗位人才规格定位为例,首先是最基层一线管理技术人员,以爱岗敬业为基本职业素质,具备一线岗位的实践锻炼能力;其次是中层管理人员,在具备所从事岗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基层上,具备创新型能力,能够胜任各基层管理岗位的领班、主管等人才;最后是高级管理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面,还具有酒店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多种岗位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高级管理人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要求。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岗位实际,从岗位群导向下来划分各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餐饮管理或服务岗位,其工作内容主要针对餐厅提供餐饮、酒水、茶艺等服务,在岗位技能上,需要具备餐厅菜品的分类、设计,餐厅预定与接待服务、餐厅组织与协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二是客房服务或管理岗位,主要满足客房清扫服务、客房对客服务、协调能力、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处理应急事件能力等;三是前厅管理或接待岗位,主要满足前厅接待、预定服务、前厅管理与公关能力,如对客沟通技巧、服务接待礼仪、信息操作能力、外语交际能力等;四是延伸岗位,针对酒店规模及实际,需要满足酒店其他管理及服务岗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如酒店康乐管理、酒吧管理、会展管理、茶楼管理等一线岗位,需要从服务接待、组织协同、交际沟通、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具备相应能力;另外,酒店销售岗位主要从酒店产品的设计、策划、市场营销,以及酒店公关、酒店宴会预定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需要具备沟通、交际、组织协同及营销策划等能力。

三、制约当前酒店管理人才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

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准确定位,多数院校参照本科教学规划,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技能,特别是在“工学交替”实施中,对于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脱节问题严重,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评估,未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技能性、职业性,以致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简单化、非系统化,知识体系不完善,缺乏应用的逻辑与思维能力。二是缺失对实训环境的搭建,尤其是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因学科自身的实践性强而与之配套的实训条件不足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合理性,难以突出学科特色,多从国家专业目录上制定教学计划,未能从岗位实际知识、能力和技能上来优化课程组织结构,以致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训课时,未能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四是专业教材缺乏实用性,在酒店管理理论体系规划上相对完整,而对于教材编写缺乏实践性,尤其是在突出岗位职业能力上,实践环节过于单一,未能从行业发展、企业岗位及国外酒店管理实际引入与之相关联的实训课程;五是师资结构单一,双师型人才缺乏,多数酒店管理课程以照本宣科教学为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难以从酒店管理实际中获得应有的岗位经验;六是学生职业意识不高,岗位忠诚度不够,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毕业生从深入基层到上升至高级管理岗位,其经历相对较长,特别是酒店管理专业,应该从足够的岗位时间、岗位经历中来增强岗位认知,同时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储备,关注毕业生职业晋升体系建设,减少人才流失。

四、岗位群导向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1)注重人才培养规格及能力定位

人才培养规格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贯彻岗位群理念,强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基本任务。随着高职教育对岗位群理念的渗透,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该从基本的专业知识、基本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核心素质上来构建完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特别是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复合型能力,要真正将知识、能力融入到学生培养体系中。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强调酒店管理实际,着力从餐厅、前厅、客房、人力资源和企业营销等岗位关联上,注重一线岗位管理能力的养成,提升学生对酒店管理职业的热情,讲究人才规格的高素质要求,着力从服务岗位一线的实践操作和实训中,增强毕业生的岗位职业竞争力。如能够胜任各酒店主要业务部门最基层的领班、主管等管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2)明确全程化职业化岗位群人才培养内涵要求

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来看,在强调就业岗位群理念实践中,要积极从高职教育实际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教育全程化、职业化,人才成长交互性特点。在前三个学期,注重对专业基本知识、技能、初级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学期要渗透岗位技能实训部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深入到酒店企业等真实环境,特别是对酒店类企业基础岗位的实践教学;第五学期要返回学校,加强酒店管理理论与职业拓展课程学校;第六学期重回企业,将自身的管理知识与拓展能力应用到实践中,由此实现基础理论到具体实践再到管理理论再上升管理实践的全程化交互培养体系中。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始终将知识与能力建立直接关联,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管理能力,为优化校企合作,增强毕业生多层次、多元化就业岗位能力养成奠定了基础。

(3)强调课程整合,突出教育特色

酒店管理岗位群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来支撑特色人才的培养需求。酒店管理本身在课程组合上,有饭店管理实务、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英语、饭店营销、饭店实训等课程,总体显得单一,缺乏特色,也难以适应餐饮、酒店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变化。因此,在课程优化上,一要注重对传统课程的重构,对酒店管理基本专业素质课程进行优化,适当融入酒店财务管理、食品营养与安全、酒店法律、酒店应用文写作、烹饪知识、厨政管理等知识,以及结合当前酒店餐饮企业职业经理人认证考试,融入管理岗位资格证书考试;二要针对酒店行业特色化需求,融入茶艺、酒吧管理、插花、宴会设计等拓展课程,并让学生从具体岗位实践中来提升职业就业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模式的优化,让学生能够从三年时间里,从职业化理论与技能交互提升中形成岗位能力,具备从事酒店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能力。另外,在课程融入中,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多样性,要突出职业特色化教学,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

(4)注重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作为深化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校企对接实践中,要着力从行业、企业育人环境上,拉近校企合作距离,深入了解企业行业用人需求,尤其是一线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并从课程教学和职业生涯规划上,深化工学结合。一方面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性,将校企合作方案进行细化,突出校企双方的共建,并从教学资源、师资结构上,注重现代酒店管理及优秀管理人才的融合,突出酒店管理人才职业意识、强调酒店管理职业道德,完善基于过程、基于任务等课程教学模式,积极建设酒店管理专业特色课程,打造精品课程。另一方面在岗位群目标下,结合不同岗位及职业特点,优化配套课程设计,强调对学生岗位就业力的培养。如在餐饮、客房、前厅等不同岗位,将基础职业能力进行细化整合,明确相应的职业操作要求,迎宾员所具有的餐饮接待、客房清扫员所具备的客房整理能力、前厅礼宾员所具备的行李管理能力等,从不同服务标准和操作内容上来形成基础岗位能力;协同好校内外实践课程教学,从职业基本岗位到延伸岗位,增强岗位群教学导向,利用基础岗位和管理岗位、拓展岗位来增强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在打造岗位群人才培养体系中,要从师资教学团队组建上,拓宽师资结构,选聘优秀管理经验师资参与到实训教学,选派优秀青年师资深入到酒店、餐饮名企中挂职锻炼,增强师资队伍双师型比例,突出师资职业化特质,逐渐形成专兼职师资结构合理,职业教学能力特色突出的专业化教学队伍。

五、结语

开展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不能忽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尤其是在校内实践教学上,要从岗位仿真、教学课堂真实化建设上,突出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同时,在配套设施建设上,要协同好校企合作管理,着力从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实景、实境、实践教学上,营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氛围,提升学生从中获得应用的职业竞争力和胜任力。

参考文献:

[1]李文秀.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5(27).[2]陈静枝.基于岗位能力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5(33).[3]许爱云.从就业岗位群的视角探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3).[4]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提升路径研究[J].游富相.职业教育研究.2015(10)

[5]高职学生实习权利及其法律保护[J].姜国平.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6]中、澳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朱云洁.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

[7]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丁金昌.教育研究.2014(03)

上一篇:Landsat 7 ETM+全色与多光谱数据融合算法的比较下一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严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