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对策研究论文(共8篇)
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对策研究论文 篇1
摘要:笔者对当前酒馆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主要存在培养定位不清晰、缺乏创新思维训练以及实训配套不完善的问题。针对此,提出了建立以酒店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定位、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完善实训配套的对策。
关键词:酒店管理;创新;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酒店市场也逐步繁荣起来,同时也给酒店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这就必然要求酒店管理具有一定素质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培养创新素质,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下酒店管理的服务发展需求,成为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关注重点。
1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存在的问题
1.1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酒店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定位不准确或者模糊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教学实施。当前,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市场定位,许多专业设置仅仅是借鉴其他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相接轨,学校更多关注了学生的理论授课,但缺乏新技术、新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具有的素质与市场酒店管理需求难以对接。一些高职院校操着一些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只注重课堂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实践结合,学生缺乏技能,技术。此外,学校没有把创新素质纳入培养方案中,当前,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心素质,这些都是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定位的薄弱环节。
1.2酒店管理人才专业教学缺乏创新思维训练
随着大学生接触知识面的不断拓宽,其思维、认知、能力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创新思维正在成为大学生人才毕业后敲开工作岗位的一项重要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笔者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人才专业教学中缺乏创新思维的训练。高校进行专业教学目前有两个极端现象,一是过多关注理论性,但是缺乏对理论发散、想象等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更多的是背诵课本中的知识;二是过多关注技能性,从职能教育角度出发,过多注重技术性训练,但是对于创新技能的训练还没有成熟,许多学校在这方面仍然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有些高校办学层次逐渐下滑,办学理念逐渐下降,倒是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逻辑得不到训练,五项中影响了酒店管理类人才的思维创造力,致使很多学生思维方式直线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缺乏深度与广度,没有足够的新意,创新思维不够活跃。
1.3酒店管理人才专业教学创新实训配套不完善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学校学到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后需要在一定的场所、环境中进行创新实践,以完善学生的创新素质。办学条件的好坏影响着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训条件的好坏影响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在学生实训配套这一块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校内配套实训建设落后,学校相关资金缺乏,学生学到的知识局限于校内实训条件无法完全施展;二是校外实训合作没有形成系统,许多学校与对外酒店等企业建立实训后,把学生放在实训酒店进行实习,但缺乏对学生有效创新指导,学校也没有与酒店对如何提高学生创新素质达成培养共识。这就使得学生虽然具有创新实践的热情,却无法在实训中得到实现。我国的学生长期收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创新与动手能力,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做的不到位。
2提升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对策
2.1确定以社会酒店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创新培养定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酒店对管理人才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就需要要确立以社会酒店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创新定位——服务型专业。我国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要求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时,应该转变我们的培养思路,着重围绕市场来培养创新人才,酒店等企业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与酒店企业的利益,所以酒店企业对工作人员要求直接体现在服务质量上。笔者认为,当前体现酒店行业素质的最直接标准就是服务水平,因此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如何能够促进行业的服务水平,就是专业培养的指导思想。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单单要注重人才在创新服务技能、服务语言,更要注重人才在创新酒店管理、资源开发、酒店人才培养等,这些都是学校人才定位时要考虑的重点内容。培养高质量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就要多方位考虑,酒店管理的经营管理能力,酒店资源规划与开发能力,酒店服务技能,酒店行业政策法规的领悟和理解能力,酒店的职业利益,职业道德规范,语言的使用标准,计算机等办公软件的操作等。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我们要以满足酒店管理人才市场需要为标准,提升素质培养为导向,不断加强与提高专业人才的各种素质。
2.2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人才创新培养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不能被动适应社会需求,应该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主动去促进人才发展,以引领酒店行业的导向。笔者认为,酒店管理专业要想主动适应需求,引领酒店业发展,就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素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当前,在专业培养实施中,对于如何界定理论与技能的比例以及实施的程度仍然存在不同的意见,笔者经过访谈酒店业以及相关专家,认为专业培养应该以“创新”的素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要注重学生的“知行合一,手脑并用”,把理论学习作为内化素质,把实践作为外化素质,教学不仅要教授人才理念、酒店管理的本质、原理等,也要以酒店服务为标杆注重岗位实践练习,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选择酒店行业共性业务技能与个体特色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人才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学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更加丰富课堂知识讲解的专业性,要坚持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实施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最大程度的提高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
2.3完善实训配套,促进人才素质全面发展
实训是专业实践发展的重要途径,拥有好的实训配套条件是实践效果的重要基础保障。笔者认为,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实训配套构建时,可以考虑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以培养定向需求目标促进实训过程的实施。学校应该积极主动的与酒店企业沟通,与之签订实习协议,借助本校的教师为酒店与员工与学生提供培训,共同研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加以解决。而以上需要的是,一需要有专业的实训配套教师,教师的组建既可以是学校的专业实训教师,也可以是酒店企业的管理家,重点是要把具有创新思想、素质的教师配套好,这样在实训时,学生能够很快的得到有效的指导,以便于促进学生薄弱环节的发展。二是要注重实训内容的宏观实施,例如在酒店实训时,有时规定的课程内容与实际情况并不匹配,这时就需要临时调整,把学习内容进行有序调整,或者进行压缩,真正从实训中学到知识,同时要注重建立学生实训基地模拟中心,可以从逐步模拟到实际工作过度,重点完善学生的创新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完善,这样学生创新素质在实训基地才能短时间内快速提升。
3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重点是从社会需求中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酒店特征进行创新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协调至关重要。同时,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的实训基地也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创新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闫静.新加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06).[2]段喜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四会"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旅游,2011(06).[3]刘亢,侯萍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与酒店实际需求差异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05).
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对策研究论文 篇2
然而目前,职业教育除自身存在问题,诸如结构不尽合理、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等,还存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体现在观念理念、招生制度、利益均衡、办学条件问题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1]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不够完善,原因与各自的办学特点相关。就中职教育而言,由于社会重视不够,受政府政策导向、社会意识观念影响,其一直被列为普通教育的附属教育、次等教育[2],导致其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普遍配备不足,从而引起生源问题,学生基础较差。学校办学条件不足导致教学质量较差、生源质量更差,恶性循环。为求生存,中职学校把办学目标简单地定位为就业,其培养目标、课程安排等一切教育活动也都会围绕“就业”这个目标进行安排。尽管不少中职学校在国家要求的中高职衔接大方针政策下,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衔接活动,但多数是被动衔接,没有实现长远的目标初衷。[1]
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招生限制、生源中的中职学生比例较低,大多数以普通高中生源为主。高职院校在校生中,普职杂糅混合,知识技能差距明显,对开展高职教育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层次不一,造成教学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等不统一,而如果单独编班教学中职生源,成本耗费又会很高,因此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采取的是混合教育的方式,这样不可避免造成重难点不分、重复教学,使得中职教育中本来技能已较高的学生很难再提高。[1]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着“断裂”“脱轨”的失调现象,表现出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学生基础差、衔接意识差、办学理念难提升、招生制度改革难突破、利益均衡问题难协调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如何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统筹确立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与要求进行课程重组设置,从招生制度、专业建设、课程安排、实习实训、入学条件等方面具体着手,为实现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寻求新的出路。
2 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
普遍来讲,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大致为学制衔接模式与非学制衔接模式两种,前者的具体操作模式为“一贯制”,即“五年一贯制”和“分段式”,也被称为“对口招生”模式,对口招生模式包括独立模式和“3+2”模式等,目前大多中职学校采用的是“3+2”或“3+3”模式,或“4+2”模式。[3]
“对口招生”模式的出现,使得中职教育不再作为“终止教育”,为中职学生继续发展深造提供了出路。独立模式是各省根据自己情况面向全省中职学生进行招生,由于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上完全独立,没有沟通交流,不可避免造成在专业知识或技能方面出现重复或断档,这就阻碍了高职教育的预期目标。“3+2”或者“2+3”模式虽然在各自的学习阶段与过程中,独立地保证和完成了自身教学计划与目标,并且实现了基本的对接,但总的来说,其容易在课程建设、专业设置方面存在断裂和重复,因此它们还都只是停留在部分程度上的对接,并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而“五年一贯制”总体上更具有办学优势,因为其能够分别统筹安排中职、高职两个阶段教学方案,更加系统化,更好地发挥教学效益,也能让学生更系统地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由于学生需要在统一院校完成一贯制学习,长学制难免引起学生的倦怠情绪。
3 构建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我国,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早已出现并处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对应地,其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说,研究者认为:“招生考试制度是中高职衔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培养目标衔接是前提条件,专业建设衔接是基础,课程衔接是核心和落脚点”。因此,可从招生考试制度、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如何构建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3.1 借鉴国外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如德国和法国采用的“补习式衔接模式”,其特点是依托职教机构对中职毕业生进行一定时间的集中和专门补习,使其达到高中段学历标准。通过这种“补习”,不仅可以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可以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建立起顺畅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渠道。当然,这一模式的实施,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与鼓励。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衔接模式,即通过在中高职教育之间采取一系列的弹性体制来打通它们的衔接渠道,主要表现在职业资格制度方面,通过使不同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的普通教育文凭等值,实现职业资格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功效。美国和俄罗斯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这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职教大纲或课程呈现一体化,这两者的有效衔接进而利于这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由此可见,一体化的职教大纲和课程体系对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各级大纲分段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3.2 在考试制度改革方面注重创新与突破
招生考试制度是制约中高职衔接活动顺利开展的瓶颈,因此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招考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类别、层次的质量检测标准,根据相应的质量标准设定学生升学资格,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规避无门槛升学、免试入学等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尝试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升学考试中的地位,不仅收录学生平时学业成绩和素质评价,同时还推行专业素质加综合素质的评价模式[1],并设置两者的合理比例,使招录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3.3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来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技巧,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对某一具体岗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的、生产型、服务型和管理型人才,定位面较广。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包括对酒店从业人员现状、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以及对应的岗位升迁规律,建设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应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和内容,以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中级技能型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酒店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及电脑操作,能胜任酒店前厅、客房等一线接待服务与相应的管理工作的初、中级技能型专门人才。[4]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面向中高星级酒店、餐饮业等领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良好综合素质与娴熟职业技能,可以胜任酒店一线服务接待和基层管理岗位。[5]
3.4 在课程设计上创新,增加趣味性
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其关键与核心在于课程设计的一体化。[6]课程内容应包括理论教学,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应与职业资格相对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如在使学生掌握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服务标准流程操作的基础之上,可以设计一些项目任务,考察其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此外,还可以营造出第二课堂的氛围,在班级管理中引入酒店管理机制,使学生的酒店服务意识增强,更好引导其以一种“准员工”身份的使命感更自觉地学习与实践。[5]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学习领域、职业综合实践与职业拓展五大模块。其中,职业通用能力是所有从事旅游大类执业活动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职业学习领域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从事酒店、餐饮等特点职业岗位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实践能力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内实训室或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来获得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的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则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5)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让学生不仅在企业中接受技能培训,还以学生身份在学校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教育,通过这种结合的模式,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坚持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7]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导向主要是高星级酒店,高星级的纵向岗位职别一般为八级,从低到高为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助理)、部门经理、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横向岗位群有前厅、客房、餐饮、营销、公关、行政管理等[5]学校和酒店紧密合作,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酒店可以培养出更多适合酒店发展需要的人才,为酒店发展,产能提升提供人才储备和人才保障。
4 结论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顺应时代发展、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不仅对职业教育的自然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是有力的支持与补充。需要明确的是,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模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统筹设计与改革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制度。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在招考制度、培养目标、课程设计等方面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国家的酒店等服务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摘要:中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中高职学校开设的常见专业,为酒店行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和输送人才,而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酒店管理人才的质量。文章分析了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现有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设计等方面对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进.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分析与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6).
[2]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3]杨惠超,黄文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职业时空,2014,10(9):105-107.
[4]曹艳芬.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3):147-148
[5]彭宜佳,闫秦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8):5-8.
[6]饶雪梅.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3+2”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43-46.
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对策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24-03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2009年秋季正式开始招生。目前,五届在校学生规模近350人。该专业从招收第一届学生开始,就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需求。酒店管理专业在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探索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旅游酒店业用人需求的职业岗位特点,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在保证理论课教学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着力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突出岗位针对性、技能应用性和操作实践性,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实训、教学实训、毕业顶岗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走出了一条“校企融合多维一站式”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一、科学编制“校企融合多维一站式”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编制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广泛调研、充分论证、集思广益,相继组织专业教师到南京、苏州、无锡、上海、盐城等地星级酒店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旅游酒店行业用人的岗位需求,广泛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对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制出适应企业需要、科学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运行计划。
在教学模式方面,采取A、B班接力,A班实行“1+0.5+1+0.5”;B班实行“1.5+0.5+0.5+0.5”运行机制。即第一、二学期A、B班均在校学习基本素质课、旅游酒店职业素质课和部分酒店职业技能课,使学生具备初步酒店服务技能;A班第三学期和暑假的小学期进行半年的酒店业务综合实训,使学生达到酒店准服务员的标准(B班在校内授课);B班第四学期和寒假的小学期进行半年的酒店业务综合实训,使学生达到酒店准服务员的标准(A班在校内授课);第五学期A、B班学习余下的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酒店各项管理知识;第六学期和寒假的小学期A、B班进行半年的就业顶岗实习和综合考核。
二、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切实加强集中教学实训
从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作为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中教学实习,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向实践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认真抓好专业教学实习工作,提高专业教学实习质量,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非常关键的步骤,对保障学生充分就业与稳定就业岗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企业的用人需求来说,集中多人的教学实习,可以减缓在社会招聘人员的压力,降低培训成本与资金运营成本,提高接待服务档次,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储备管理人员打下基础。从学生自身来说,半年的教学实习,可以使自己提前融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增加经济收入,增强职业竞争力,缩短就业时间。
为此,在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具体指导下,经校企双方平等协商,酒店管理专业分别与盐城毕华丽庄园、苏州桃园度假村等签订了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实习协议。2012年6月,旅游1101(A)班28位同学在实习指导教师的组织下分赴盐城毕华丽庄园、苏州桃园度假村进行为期6个月的酒店业务综合实训;2012年12月,旅游1101(B)班28位同学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组织下分赴盐城毕华丽庄园、苏州桃园度假村进行即将为期6个月的酒店业务综合实训。目前,盐城毕华丽庄园、苏州桃园度假村,学校已经派出了第三批实习生。根据协议,酒店安排专人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服装,免费食宿,定期轮岗,购买保险,工资待遇定时发放。经贸管理学院实习指导教师与酒店和学生始终保持热线联系,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处理有关问题,积极协助酒店切实保证实习有序进行。实习期间,由酒店负责人根据学生不同岗位的工作表现,逐项填写《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习鉴定书》,以作为学校对每位学生教学实习考核的依据。院系领导定期走访、看望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通过与酒店领导交流,召开学生座谈会,企业对学生教学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他们适应岗位角色快,专业应用技能强,综合素质表现好,希望继续合作,保持连续性,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学生也对酒店的规范管理,安全有序,专业技能得到应用与提高十分满意,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这种运行模式的成功实践,实现了教学实习方案的既定目标。
三、工学结合,分类指导,切实加强毕业顶岗实训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桥梁,是学生展示知识、能力、素质与顺利实现就业的平台。为此,在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以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为契机,酒店管理专业与盐城毕华丽庄园、苏州桃园度假村等企业就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进一步沟通与洽谈,有教学实习期间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普遍看好,有留下实习学生初步意向,学生对企业的工作环境、人文关怀、事业发展普遍认可,绝大多数学生有留下来的强烈愿望等方面做基础,所以,校企双方愉快地达成协议:(1)同意留下来的学生继续进行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并签订就业协议,在保证工资待遇比教学实习期间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盐城毕华丽庄园还为能在企业实习一年的学生,赞助了一年学费5000元。目前,2013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5人在毕华丽庄园留用,并被提拔为领班。(2)协助学校继续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考核与毕业鉴定。(3)帮助学校积极推荐没有留下来的同学到其他宾馆酒店进行毕业实习与就业。(4)学校通过后续学生教学实习等方式,满足酒店因少量学生离开和新增业务而对岗位人员的需求。这样的合作,形成了一个工学交替的供应链,既保证了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又实现了学生的稳定就业,既保证了学生的教学实习,又稳定了学校的实习基地,实现了学校与市场的对接,培养与就业的对接。对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更高目标而离开合作企业的同学,除企业推荐外,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以保证学生的充分就业。
四、示范点(一个特色、两个亮点、一个创新)
1.一个特色
·校企合作·基于“校企融合多维一站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酒店管理专业大胆创新,创建了“校企融合多维一站式”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融合多维一站式”贯穿在三年培养全过程中。“校企融合”就是校企两个主体,在两个空间共同培养学生。“多维一站式”就是从教学、实习、就业、奖助等为学生提供多方位服务,真正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位:
方位一: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力求实现“教学做”一体。
方位二:A、B滚动,开展课程项目化顶岗实训。将二年级酒店专业学生分成A、B班,各在企业半年,前后衔接。校企两方教师共同完成课程项目训练任务。一年结束后,下一级学生再顶替,形成良性循环。
方位三:专兼结合,共建双师双教教学团队。旅游酒店专业教学团队共有12人,其中兼职6人,专职教师中50%有酒店工作经历,50%有中级以上酒店职业资格证书;兼职教师全部来自各大星级酒店的高管,形成了兼职教师资源库。
2. 两个亮点
亮点之一:学、训、考一体,校企文化互动。按照星级酒店对一线工作人员服务技能及其素质要求,采用真实酒店场景和营造职场文化氛围开展训练,并由政、行、校企组成的考核组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苏州桃园度假村积极参与实训室建设,投资近10万元,把企业情境和文化搬进校园。
亮点之二:顶岗、就业一体,奖、助学金同步。企业全程助推酒店管理专业品牌建设,也竭诚为学生服务。盐城毕华丽庄园采用订单培养,将学生A、B课程项目化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就业融为一体。还为我院18位学子慷慨捐助人民币9万元用于助学,又出资10万元人民币设立奖学金。
3. 一个创新
就是“一站服务、三方共管”。学生从进校到出校,校企双方都担当社会责任,对学生的成人、成才负责,对学生生活、工作负责,学校、企业、家庭各司其职,“三方共管”。尤其学生在企业期间,校企共管,家长监督,将学生实习评价与学期操行评定有机结合,将岗位表现与课程学分有机结合,将个人实习愿望与就业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制度的严肃性,有具有灵活性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融合多维一站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虽是初步的,但开局是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平台已经建立,合作的内容、运行的机制正进一步优化,也为其它专业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旅游论坛,2011,(1).
[2]张启富.关于构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李海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应用[J].希望月报,2007(4).
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对策研究论文 篇4
中国酒店业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都已有了巨大的提升,随着酒店业的国际化推进,全行业对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技术性员工已不能适应企业的竞争需要,员工仅有理论知识或技能已不能满足国际化的市场和顾客对服务的要求,顾客不满意,酒店企业得不到更好的竞争优势,竞争力下降,员工得不到更好的福利和提升,工作积极性打折,服务打折,或转行或离职,酒店用工不足,导致酒店服务质量差,顾客不满,最终进入恶性循环。
行业用工已从劳动力型转为服务意识型。目前酒店行业用工缺口较大,这种缺口既有数量的缺乏,更有质量的缺乏。虽然国内各大高校、高职高专均有开设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类专业,每年有大量的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但多数学生达不到企业的用工要求,且有大量学生不愿从事专业对口工作而转行,调查显示有近50%学生择业时回避酒店工作,而入职的学生工作后多在半年、一年后选择离职、离开酒店这个行业。最后导致酒店用工不足,酒店管理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局面。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从行为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教学入手,结合岗位实践的操作训练,一是探求酒店专业学生从业选择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二是确认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最终选择;三是如何有效改变这些影响因素,最终能让多数学生学以致用,以对行业需求与学生从业之间的矛盾能有所改善。
2文献探讨
研究发现,具有难度的问题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状况。但其成效还要取决于学习者的态度。国内外有关实践行为与心理的实证研究中,多强调感知有用、沉浸体验、感知易用对行为意向的重要影响,很少关注这些影响因素的前因。本课题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参与者的心理需要和活动情境两个方面的研究。
2.1沉浸体验
MikeCsikszentmihalyi指出:沉浸体验,是当人们在从事有挑战性、可掌控的任务时,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完全投入在一种行为中而体验到的一种整体感受。如Chio&Kim调研发现,沉浸体验是人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重要原因。
2.2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是反映个人对从事某项行为的意愿,即从事某项行为的主观概率,Fishbein&Ajen认为是预测行为最好的指标。
对行为意向的研究和应用涉及众多领域,如社区互动、社交共享等。
2.3感知有用与感知易用
在技术接受模型中,感知有用与感知易用是影响行为者接受信息的主要决定因素,其直接决定了行为者的态度和意向。此方面研究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及网络游戏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
2.4活动情境
西方关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的事,并不断地发展与丰富。据研究文献表明,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始于实验室与课堂、逐渐拓展到学校、日常生活与实践共同体中。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抛锚式教学模式更适合酒店管理类这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的教学。
在模拟和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在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身产生学习需要,并通过学校教学和同伴间的互动与交流,自己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实践体验与学习。
2.5心理需要
运用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人们从行为中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研究非常多。各类研究表明:人们在活动中满足了爱与归属的需要;获得赞美、奖励或得到较高的地位,满足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大学生们在学习与实践中表现出的心理需要结构中,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人际交往的需要最为强烈,其次是与团队归属的心理需要。
3调研结果
本文作为课题的第一部分探求影响酒店专业学生从业选择的因素。我们以本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四个年级學生,共计578名为调研对象,通过面谈、QQ对话、课堂讨论、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重点对大四年级的学生做了逐一调查。经过调查,我们整理得出对学生们从业选择有影响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进一步分析整理,最终得到六个方面的变量因子,分别是心理需要、感知有用、活动情境、感知易用、沉浸体验和行为意向。这六个变量是影响学生们从业选择的关键变量,而从对已有文献资料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些变量对人们行为意向的重要影响。
综上,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建立关于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业选择的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如下图所示)。该模型探讨心理需要、感知有用、活动情境、感知易用、沉浸体验和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挖掘影响感知有用、沉浸体验、感知易用的前因变量,探讨这些前因变量对行为者的行为意向的影响效应关系。
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业选择的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
4讨论与结论
Davis等人提出技术接受模型之初,认为影响个体采用系统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最初的技术接受模型中没有包含内在动机,视感知有用为一种外在动机。但Davis等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内在动机显著地影响个体的选择。
沉浸是人类一种最高层次的内在动机。因此,本文认为沉浸体验是影响行为者行为意向的内在动机前因变量,假设沉浸体验对行为者的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作用。
动机是由需要与刺激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需要是个体生理或心理的一种不平衡或紧张的状态,由此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去寻求满足,以消除紧张感。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在因素,同时动机也受外部刺激的影响。据此,本文假设影响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前因变量为行为者内在的心理需要与外部活动情境。
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初步提出以下假设:行为者的沉浸体验(H1)、感知易用(H2)、感知有用(H3)对行为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行为者的感知易用对感知有用有正向显著影响(H4);活动情境对行为者的沉浸体验(H5)、感知易用(H6)、感知有用(H7)有正向显著影响;心理需要对行为者的沉浸体验(H8)、感知有用(H9)有正向显著影响。
本文作为此次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旨在探求影响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业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得出心理需要、感知有用、活动情境、感知易用、沉浸体验和行为意向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各因素分析提出影响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业选择的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并确认了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初步假设了各变量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为本课题第二阶段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与分析奠定基础。
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对策研究论文 篇5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计里,在学实习实践环节过程中,一般都是安排学生到酒店的前厅、餐饮和客房实习,从一线基层服务人员做起,这种实习方式,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内容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时,除了基础酒店技能学习,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酒店实习工作中,完成一线工作之后,可以申请领班岗位实习,或者转向二线管理部门,例如人事部、文秘等岗位进行实习。而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要根据实习工作总结经验,加强继续再教育研究性学习,既注重基础应用性学习,又要提高研究学习的培养。
3.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三段式”课程模式,也就是“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模式,然后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点,还加入学生实习环节,实习时间为6个月。这种实习,目的性较强,学生为获得实习学分顺利毕业,学校为完成职责工作,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仍有一定差距。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没有将应用型教学理念融入进去,导致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远小于理论课程学时,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行业的真正需要。
3.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时注重学历学位的要求,大部分的专业都已经开始招聘取得博士学位的老师,对于教师的其他职业技能并没有特殊要求,没有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其特性,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较高的职业技能要求。而从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师资来看,有些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分出来或者半路从其他专业转向酒店管理研究,整体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应聘到高校担任教师岗位,缺少工作经验,对行业实际发展不能紧密了解,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讲授课程时容易照本宣科,无法将实践有效融入到课程之中,不能培养紧贴行业需求的学生。
3.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对策研究论文 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旅游业飞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已经成为我第三大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业的飞速发展,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人才的短缺也是阻碍酒店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物。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我国酒店业人才现状分析
(一)酒店人才存在着短缺
我国酒店人才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酒店业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短缺,例如经理、营销公关经理、大堂经理等等。高校酒店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从事酒店管理的人越来越少。酒店业工作者需要较强的适应能力,工作强度大,由于酒店业的特殊性,需要员工进行三班倒,就是吃饭时间也不超过半小时,还有可能是轮流吃饭。酒店业需要员工要有饱满的情绪去工作,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承受较大的压力。酒店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很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不愿意到酒店工作。酒店和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还特别少,不能满足酒店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酒店需要的合格的一线工作人员十分紧张。一线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任务简单,但是要求也十分严格,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能力,还需要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还需要良好的适应能力,在遇到不同的客户时,要很快的适应,即使面对客户的为难,也要忍住自己的脾气,要很好的为客户服务。一线员工就好比是一个酒店的“门脸”,对一线工作人员的要求因此十分严格。
(二)酒店人才结构上存在不合理性
酒店人才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在:1、酒店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工作人员,是专科毕业生,本科和硕士人员所占的比重特别少,比重严重失调;2、我国酒店业的人才很少是科班出身。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外国人进入中国旅游、做生意的特别多,酒店业经常会接待外国人员,对员工的外语水平也有很大的要求,酒店管理人员很多都是英语等专业的人才,不是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侧重于酒店工作的教育,对英语的教育就相对落后一下。而且,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原有的英语基础不好。3、酒店业的专业结构十分单一,专科生事酒店业一线工作的人员比较多,但是酒店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很难满足。一些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或者是硕士生,对酒店管理工作不是十分满意,就业率不是很高。
(三)酒店业的人才流动性比较大
人才的流动性是制约酒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酒店业从一定程度上说,是靠年轻吃饭的,酒店业的.一流员工,一大部分是专科生,他们进入酒店业的最佳年龄阶段是20岁左右,而且酒店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也有一部分是从一线员工中提拔起来的。一些合理的流动性也是有一些好的地方,如果管理人员把这边好的工作经验传递到另一个酒店,容易使好的资源得到推广。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员工的流动,容易影响原来酒店团队的积极性,导致团队的不稳定性,加大管理工作的难度。严重的情况下,如果是一些财务管理人员或者是酒店策划人员的流失,容易造成酒店信息的外漏,给酒店产生不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人员流动的大部分是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一线员工,人员流失业加剧了酒店的资金支出,原有的员工离开,对于新进来的员工需要进行培训,加大了就带你的培训成本。同时,影响酒店人员流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酒店的工资、福利,是否有升职空间。如果一个酒店不能给员工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如果长期处于一个特别压抑的工作环境下,员工的身心健康都会收到很大的打击,员工就会选择离开这个环境。酒店还必须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酒店员工出来也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同时还应该获得一个好的工作环境。酒店应该给员工提供一个稳定的舒适的工作环境,保障好员工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减少员工的流动性。
二、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开设了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专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人才,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在开设这些课程中,存在了一些弊端。本文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来分析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是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时,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准确的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院校在人才培养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太过于广泛,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才的培养要求。例如一些高等院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时,在招生时对酒店管理人才是这样表述的“本专业为现代化酒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可我们很难看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可以适应酒店的发展要求。
2、我国高等学校设定的培养目标不符合实际,制定的目标都存在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到酒店管理专业,他们把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高级管理人才或者是职业经理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在毕业求职时候,会把眼光定位太高,而酒店对这些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会十分严格,毕业生会很难适应酒店的要求。毕业生又因为在学校设定的目标过高,很少会愿意从底层做起,慢慢积累工作经验。
3、大部分学校设定的培养目标都大同小异,没有很好的区分好层次。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都没有太大的区别,缺乏多样性。
4、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高校酒店管理老师,大部分是从别的专业转调过来的,没有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经验,他们过分地依赖课本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市场需要。
(二)专业技能教育方式落后
学校对酒店管理人员的培养能力十分有限,一方面,从事酒店管理教育的老师,没有酒店管理的经验,大部分知识是从书本等理论中获得的,从而传送到学生那里的也只是课本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注重了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性,是学生感觉到自己学无所用,造成酒店对毕业生的不认可,毕业生对自己的不自信。另一方面来说,我国高校的实践经费有限,没有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实践活动。高校没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实习基地。
(三)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淡薄
酒店在进行招聘时,不仅仅招聘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招聘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进入到酒店的正常工作以前,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酒店招聘时,更多来考虑的是毕业生的潜力,能否可以更好的从事酒店工作,但是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它们是一种潜在存在的东西,不是我们通过短时间的招聘就可以清楚了解的。
(四)运用外语能力较差
由于改革开放的原因,酒店工作人员会经常的接触外国人员。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大受欢迎,这些也要求酒店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要有流利的英语能力。酒店业的对外英语要求,是我国高校酒店业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高等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该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把目标重新定位在培养实用型的、技术型的高级人才。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现在酒店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能把知识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还应该熟悉现代酒店的经营管理方法。现代酒店业缺乏的不是某一专业的人才,应该培养些多方面的具有超强适应力的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时,应该加强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扩宽知识的范围,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加强德育教育,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认知能力也越来越高,人们的就业观念、人员的供需关系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酒店也在招聘人员时,不仅仅考虑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还考虑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因为现代企业讲究人文理念,即使一个员工拥有再好的工作本领,但是人员道德素食低下,酒店也不会任用这样的人才。一个没有良好的道德的员工,会影响整个酒店团队的核心力。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把道德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一个爱岗敬业、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人才。同时,由于酒店工作的特殊性,它要求员工拥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要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说话要文明懂礼貌,要有很强的组织性和超强的应变能力。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企业中发挥他的最大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
单一的课本教学不能适应现代酒店业的需求,我们应该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学校可以引进外部资金,选择与酒店进行校企合作,根据现代酒店的需求进行人才培训。我们可以和酒店进行沟通,学校为酒店培养人才,酒店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一些有实力的高校,可以根据酒店的工作建设一个自己的模拟实习基地。高校也可以聘用一些资深的酒店管理人员来学校给学生进行理论实践。这样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机构进行合作,提高外语水平
高校可以聘请从事酒店管理教育的外语老师,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外语培训,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酒店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外语。可以多阅读一些外国的酒店管理的书籍,让学生一边好好学习知识,一边学习外语知识。
四、结论
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对策研究论文 篇7
一、课程体系改革
科学的专业定位靠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课程体系设计是按照先确定核心岗位———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四种能力的思路进行构建。与其他行业的有形产品不同, 服务的生产过程就是接待顾客, 并为其提供满意服务的过程。完善的服务程序和标准及良好的管理是完成接待工作, 实现顾客满意的关键。
酒店三大部门核心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归纳起来就是服务、管理。我们在服务中渗透管理意识, 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以及企业实践贯穿始终的原则将这些课程安排在每个学期之中。为完成“服务”而设立的核心课程就是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接待程序课程。在“管理”线中, 核心课程就是三部门相关的管理以及综合管理课程, 同时酒店应用文书、酒店培训能力、酒店公关营销等课程是各部门的领班、主管完成管理工作的基础。计算机应用、普通话训练、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课程, 为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奠定基础。最后, 为拓宽学生的就业岗位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配餐、会展服务与管理、酒店情景韩语、酒店理财等课程。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 我们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 使单个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衔接,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之间表现出先后顺序的关系, 体现出知识的连续性和渐进性。除了以上课程, 实践课程贯穿学习始终, 为学生掌握服务接待和管理能力提供实践机会, 尤其是校外顶岗实践, 要求学生每天写日志, 两个学年下来, 每位学生都有2次当领班的机会, 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变性决定的, 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 即人才培养模式要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
二、实践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践是管理之本, 酒店管理专业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利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认真做好校内“工学结合”实境教学, 在酒店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 可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使教学更直接化、现实化, 真正实现“教、学、做、用”一体化, 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突出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几个环节。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酒店管理专业要在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抓好实践实习教学环节, 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践课程体系分层次, 层层递进。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构建了分层递进的体验式实践课程体系。通过课内实训———校内实践———校内外顶岗实践———毕业实习———就业, 使学生逐层递进地体验酒店管理工作的过程, 增强适应性, 零距离上岗。
(二) 校内实训基地规范运行。
校内实训基地就是课堂, 教师到基地顶岗, 可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使教学更直接化;作为实训基地, 学生首先进行岗位认知性实践, 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从而缩短认知的过程, 很快进入专业角色, 提高效率和质量。
(三) 积极利用“校企合作”, 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与运行, 实施规范的管理机制。
教学模式与酒店企业需求接轨, 校内外实训基地作为实践平台。学生在完成正常课内教学的同时, 每次实践都有计划, 有任务, 有目标, 走出去, 带回来, 学生实训期间, 定期安排各专任教师轮流到校外实训基地了解考察情况, 发现情况及时与企业沟通解决, 学生实训期间, 定期安排各专任教师轮流到校外实训基地了解考察情况, 保证学生的实训保质保量地进行, 最后圆满完成实践任务的学生获得《学生实践证书》。
三、加强学风建设, 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学风建设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学习精神的综合反映, 也是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教学模式与酒店企业需求接轨,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 利用实训基地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同时, 还要真正以一名员工的身份进行轮训, 各部门管理人员要根据学生的纪律、态度、技能、服务水平、应变能力、管理素质等方面给出每日实训成绩, 定期总结, 使学生在每一个顶岗阶段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导向”的模式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职业院校要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 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提高了, 而不是降低了。对教师而言, 必须研究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等, 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 开发新的教学案例, 分析学生普遍的和特殊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而言, 要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 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 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工作等活动来体验学习。优良的学风可以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以适应大学学习环境。
四、增强思想建设, 提高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发展生产力的主体, 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确定职业教育的价值目标, 既要满足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造就一支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大军;又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获得在适合的职业岗位上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达成广泛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 (2001) 》中提出:职业教育应当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建立传授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四位一体的教育框架。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了解社会, 了解国情, 了解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以便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才干, 服务社会。
学生入学前, 校企互相调研和考察, 企业参与入学教育, 培养学生从业热情, 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学生学习期间, 企业参与部分课程讲座、职业生涯讲座, 使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岗位标准, 缩短与企业的距离;学生毕业实习前, 对学生进行就业动员, 学生在哪里就业, 就在哪里实习, 学生毕业后即就业。实习结束前, 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规划, 公布留用政策, 提高学生的留用率。
建立巡访制度, 辅导员与系部领导, 都要在学生实习期间和就业之后, 定期进行巡访, 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解决学生在就业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确保学生就业的畅通。
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不断进取、热爱劳动、团结合作的品质, 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 了解行情,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素质和能力的自觉性, 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率。
摘要:酒店是人们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酒店的需求量和需求层次大力提升, 酒店要想谋求更好的发展, 尤其是高星级酒店靠“质量”求发展, 质量竞争主要是服务竞争, 服务竞争的核心是人员素质的竞争。酒店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在竞争中取胜的人才。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曾维伦.全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德育, 2007
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对策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而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而酒店业做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加强酒店业人才培养工作至关重要。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理念得不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较落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但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是从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及其他形式的学历教育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教职员工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过程呈现出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仍然停留在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模式上“换汤不换药”,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另一种现象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本科”教学模式,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实习实训,总是搞一些理论性和研究性很强的东西,其结果学生学不到自己想学的东西,最终造成学生毕业后什么都没学到的尴尬局面。
(二)在酒店顶岗实习过程中,“放羊”现象较为普遍,实践教学效果较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搞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它是利用学校、社会等多种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求学期间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较好途径,使学生的素质、技能、能力都得到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是在实际的顶岗实习中,却出现了放羊式的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把学生交给了酒店就万事大吉,认为应该由酒店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的根本不把顶岗实习看作教学的一部分,甚至一些顶岗实习地点没有带队教师,或者是带队教师不能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只是一般看管,只要不出什么差错就行;另外,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以追求利益为原则,不把学生看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就干,不能胜任就走人。以上两种情况使学生根本无法进行顶岗实习,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就不辞而别,即使是坚持下来也是出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勉强坚持到最后,待到顶岗实习结束,学生所剩缪缪无几,也有部分同学嫌顶岗实习工资待遇太低,干脆跳槽,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出现了非常尴尬局面。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需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择高职院校时师资力量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熟悉当前本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中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由于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年轻的新教师较多,老教师较少,大部分都是一些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具有高职称的教师很少,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行业专家馈乏。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在一些高职院校中,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很多只是纸上谈兵,企业一线从业经验较少,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实现名师出高徒的效果。
,
3.师资培训过程的形式化,内容不切合实际。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利用假期等一些空闲时间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但也只是走一些表面的过场,坐而论道不足为奇。另外,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取得某些资格证书而已,不能真正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在实际技能培训中一些教师碍于面子,俯不下身子,不愿与本行业的专家交流,更不愿参与本专业的实战操作。
(四)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工作中缺乏实战经验。无论是在校的学习还是校外的顶岗实习,不少学生就暴露出综合素质不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珍惜学习机会;有意无意地拒绝学习;不愿意劳累、怕吃苦;没有竞争意识,得过且过;有了钱就胡乱花费,不知道节俭和留有余地;工作中不愿意抓住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能主动完成工作,而是乐于完成一般性的表面工作,被动地接受工作等等。由于上述表现,使得酒店方想从学生中挑选部门领导都找不到合适人选,想从顶岗实习学生中找到能运用流利的外语为客人服务的合适人选都很困难。另外,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能符合行业实战要求,有些学生的专业技操作极差,甚至不会,其结果造成酒店还要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一个专业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的过程。以上种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在校实习实训期间没有下功夫;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按照行业实战标准来训练学生。
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高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事关高职教育发展的全局,尽管大学多数高职教育的同行们都能认识到传统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真正面对教学改革时却不敢越雷池一步,仍然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来评价和衡量教学改革的过程和成果。如此下去,教师墨守成规,学生毫无兴趣,其结果就是误人子弟。所以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真正按照高职高专的办学规律来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一改以往的单纯的讲述式教学,彻底改变一本教案、一部教材、一支粉笔、一张演示台的状况,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实战演练式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公关能力等。
(二)以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改革为载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设计好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课程结构,把酒店管理专业所学的课程按照专业能力进行细分,然后每门课程按照能力本位搞好项目化教学,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把课程内容进行模块组合,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培养技能、面向就业”的基本要求,使理论、实习、实训成为一体,严格按照“知识+技能+素质”的训练要求,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搞好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了提
高教学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老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德高为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老师为人师表的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实施素质教育。(2)实行“教学双评”制度:即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以此实现师生的教学最有效的沟通,从而使教学具备较强的针对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填写教学意见反馈表,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加强师生间的学习交流,改进教学方法。(3)建立听课制度,组织观摩教学,特别是实习实训课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更有必要。(4)组织优质课评比活动,鼓励本专业老师积极参加学院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并建立奖励机制,奖励优秀老师。(5)聘请校外专家来学院做专业专题报告,给老师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聘请酒店业的老总担任兼职老师。(6)给老师创造出进修、继续深造的机会。教师是一种学习型的职业,而且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必须寻找继续学习的机会,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四)加强校企合作,努力作好产学研的结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的结合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援”的基本要求,使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面向当前旅游酒店业的需求。学校与酒店行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学校、酒店的自身优势共同培养出酒店行业和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酒店四方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搞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具体做法如下:(1)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必须建立起有高等院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行业带头人共同组成专门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同时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内容进行认证和研讨。(2)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建设:为提高酒店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必须加强校内实训时的管理,保证教学实践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学校专业办学条件、实训条件等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千方百计的提高实训室的利用效率。例如:在校内实训室中,模拟餐厅、模拟前厅、模拟客房、调酒实验室等,如果条件有限,可让本专业学生分批分时的进行专业实训,聘请校外兼职人员、行业人事做现场指导,以提高实训室的利用效率。此外,要大力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努力做好工学结合,加强与校外企业单位的全面合作,努力做到双赢。(3)校企合作办学:按照当前酒店行业的需求,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的,实行定单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援。例如让本专业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真正深入到酒店一线,同时在学校建立酒店员工培训基地,专门培训企业的员工,以提高酒店员工的综合素质,经常让专业教师和行业带头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4)努力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不仅在搞好教学工作还要搞好科研工作,同时要求把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实际,例如专业教师可以为酒店餐饮企业研发出各种营养食谱、酒店多功能点菜系统等,学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对酒店的装饰风格、文化包装、环境美化、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进行专业指导,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努力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在顶岗实习期间要加强学生的指导和跟踪,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实习计划,适时指导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顶岗实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要认真总结,找出需要弥补和提高的方面,并按标准严格考核,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带队教师的选派工作,完善相应的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如学生的动员、组织、考勤、奖惩措施、报酬以及学生和劳动事故的处理办法、教学效果的评定等等。另外与学校合作的酒店方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应考虑到社会效益,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在同行业的影响。
三、结语
【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对策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酒店管理方法的创新10-04
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09-01
连锁酒店管理论文06-27
酒店物资采购管理研究08-24
酒店管理数学论文09-19
酒店管理系统设计论文06-11
旅游与酒店管理论文07-29
整体服务意识酒店管理论文07-29
酒店人才培养10-15
职院酒店管理人才培训论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