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字论文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2024-12-09

2500字论文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通用5篇)

2500字论文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篇1

邮寄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重庆科技学院 电话***管理 收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管理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1331)

【摘要】:本文从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来探讨,从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入手,思考了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方向,并对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前言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赢得了全球刮目的成绩, 首次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汽车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也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型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对应用型的车辆方面人才真可谓是求贤若渴。

2.应用型车辆人才的概述

2.1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和特点

应用型人才即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于所从事专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所培养的,面向生产一线的,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人才。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应用性人才更应该突出的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是需要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在素质方面应该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责任心、意志品德、心理素质。

2.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车辆工程中的应用型人才按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技能应用型,主要是通过高职和高专院校培养;知识应用型,主要是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所培养;理论应用型,主要是通过国家及部分地方重点大学重点培养。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其教育的目标往往都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强化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引导学生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立足市场、职业,关注产业和企业发展。

2.3车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一)拓宽知识面

车辆工程本科专业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并拓宽专业的服务面。这就要求学生在本科期间四年学习生涯中,不仅要学习与车辆密切相关的课程知识,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譬如说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但往往被学生们忽视的学科。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又尤其是应用型的人才的培养计划则更应该围绕这一核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但要能从课堂中学得知识,更需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式、方法。培养能够从各方面获取所需的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通过实验课、基础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课外设计、大赛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学生和社会等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二是要充分重视本专业本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三是在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

3.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1现有的培养体系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往往受传统教育的质量观影响,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作为能力的评价指标,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欠缺评价手段。

(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单一,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前沿技术,从而导致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缺乏学习兴趣。

(三)受实践课程的学时限制和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设置较少。

3.2可取的革新考核方式

(一)教材方面:课堂教学可以不使用指定教材,但列出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目。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解大纲要求的课程内容外,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目自学相关的内容。期末的考核中的部分试题也可涉及参考书目。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二)考核方式:考核的方式不应该过于的单一。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习和实习报告或研讨会报告等。比如学生分组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并出具分析报告等。这样不光可以提升学生在对知识方面的认知程度,还可以提升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3.1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车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该方面人才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价值观。认识到企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从而更加了解如何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为企业带来价值。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系,可以培养出最适合自身的未来的潜力员工,同时也节省了未来培养过程中的培训经费,也可谓是一举多得。

4.结束语

我国的汽车产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这对现阶段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可这也同时是机遇,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为向导,同时通过教育模式的改革为方法加以改变。在这改革的过程中还可以虚心向西方的汽车产业强国学习。与此同时更应该意识到高等学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受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在这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应该要有充分的决心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车辆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庆华.面向能力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科学咨询.2010(1)

[2]胡如夫.中德应用型本科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A).1008-7109(2013)02-0083-04

作者简介:管理(1993.8—),男,江苏省扬州人,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科技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生

2500字论文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篇2

1 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1.1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

所谓应用型人才, 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是熟练掌握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所培养的, 面向生产一线, 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并能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人才。

1.2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应用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知识型、复合型人才;其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围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理论修养, 强化学生知识应用,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展开, 引导学生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 立足市场、职业, 关注产业和企业发展。

2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必要专业知识与技能, 能在相关企业、科研院 (所) 等部门, 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2.1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坚持“以学生为根本, 以知识为基础, 以能力为核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 培养适应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1234”的培养模式, 即一条主线———工程应用;两个支柱———机械、电子;三个方向———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技术服务;四个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

2.2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贯彻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 要充分注重产学结合, 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 坚持一个“中心”, 即以学生为中心, 三个“结合”, 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3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3.1 培养目标与就业面向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比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学科和车辆工程专业的的技术基础理论和必要专业知识与技能, 围绕汽车生产制造这一主线, 具有“汽车及零部件设计、制造, 车辆改装技术以及车辆试验和技术服务”等核心能力, 面向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3.2 专业方向的确定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趋向, 结合分级教学, 将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按“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技术服务”三个专业方向设置:

a.“汽车设计”方向:基础较好, 有继续深造意向或从事设计岗位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机械设计的应用、汽车及零部件设计的能力。

b.“汽车制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 侧重培养汽车制造及装配工艺、汽车车身制造工艺、汽车生产线的组织管理及设备维护能力。

c.“汽车技术服务”方向:在教学过程中, 侧重培养汽车检测与维护、汽车试验与测试、汽车及零部件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4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方面的教学改革,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 推进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4.1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汽车文化为底蕴强化人才培养, 以学院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 提高实践环节在培养计划中的课时比重, 在专业课中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 以提高其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2 课程体系设计

应用型车辆工程人才的培养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和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按照“理论课程三个平台, 实践课程三个层次”的原则, 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

必须指出的是,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摒弃传统的研究型、设计性本科教育观念, 做到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 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

4.2.1 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分为四个知识平台:一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机械工程师所必须的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三是汽车构造、汽车理论等专业课程平台;四是专业拓展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学习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的专业选修课程。

4.2.2 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技能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按照三个层次进行设计。第一层次是课内试验, 通过课内验证性实验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原理和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物理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传动实验等;第二层次是专业实践技能训练, 如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实训、金工实习、汽车驾驶实习、汽车拆装实训、毕业实习 (顶岗实习) 等, 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第三层次是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着力点训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技能, 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汽车制造工艺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 为实现与就业的衔接奠定基础。

4.2.3 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通过工程师职业道德修养与爱国主义教育, 外语、体育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的学习, 包括军训、公益劳动等内容, 加强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使学生能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工程技术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劳动观念。

结束语

多年来的专业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在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不断改革与创新, 优化培养方案, 才能够培养出来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洪, 王文彬, 肖平.地方工科院校车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探讨[J].学理论, 2010 (5) .[1]高洪, 王文彬, 肖平.地方工科院校车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探讨[J].学理论, 2010 (5) .

[2]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6) .[2]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6) .

[3]王国权, 童亮.应用型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 2007 (2) .[3]王国权, 童亮.应用型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 2007 (2) .

2500字论文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篇3

【摘 要】分析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内涵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探索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电子信息工程 课程体系 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C-005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负责对学生进行步入社会之前各种技能的培养和各种素养的完善,然而长期以来一直受传统教育影响的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有一定的差距。高校教育者也认识到这一点,并一直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寻求改变以往重理论分析轻实践应用的局面。目前,“应用技术型”本科成为工科类高校的焦点,在此,针对电子信息专业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做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该行业对口专业之一,主要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及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囊括硬件电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学习领域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工程性强的特点。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学术型本科教育的影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行业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各高校一直在探索并实践各种各样的改革以改变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但收效不明显,目前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还有如下几方面不如意的地方:

第一,学校人才培养都有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但学生毕业后并未能立即成为某一专门技术岗位的专业人员。

第二,学校实践教学虽有加强,但专业知识验证实践教学占的比例比较多,范围局限于专业知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

第三,没有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虽然一直强调校企合作,但因种种原因,合作的企业数,合作的技术领域及岗位并不深入,融合度并不高。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内涵及改革思路

在教育领域,目前大学大致可分为学术型、技能型和应用技术型,应用技术型本科要求专业基础知识够用,更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则是指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将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突出两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必须符合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和修业年限要求;二是应用技术型,它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的着眼点。那么,对于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都很强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土壤,而真正能做到应用型,也就是活学活用,除了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形象、逻辑、逆向、多维、发散的创新性思维。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着重关注三方面能力的积累:一是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二是高精的专业技能,包括电子产品生产、装接、调试、检测、维护、编程、设计等;三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人才培养各体系的构建要面向应用,面向实践,面向未来。

三、目标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必须准确定位。电子信息专业应立足电子信息行业需求,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层管理及技术支持,产品开发,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是大批能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此,我们针对专业及行业实际情况细化成三大目标体系:一是以专业知识体系为导向的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分析能力;二是以行业岗位群及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娴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应用创新能力;三是以行业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市场调研、开发、生产管理及销售能力。要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四、课程体系构建

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它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前提,课程体系建构不但有利于将来学生就业,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具体如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以人为本,体现宽而不散的层次性

坚持以人为本,层层递进,把拓宽专业口径与柔性专业方向有机结合,把加强基础与强调方向性有机结合,构建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群,专业基础课群,专业特色课群三大类平台式的课程体系。

(二)以行业岗位群及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面向实践,面向应用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习过程强调实践、应用,联系实际,不脱离社会行业需求,因此首先要针对现实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技能如生产、测试、接装、维护、设计、控制编程、信号分析处理、产品开发等,进而确定学习领域,构建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课程。

(三)课程体系注重发展,面向未来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与电子相关的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包括电子设计软件工具也在不断的升级,学校很难做到把所有的新知识新手段都授予学生,因此,课程体系要强调发展性,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发展,因此我们强调:一是宽厚的专业基础平台是学生以后发展的前提,必须牢固,同时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沿科技;二是扩大能力面,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以往我们比较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专业相关知识技能的描述表达,以及与行业相关市场行情,行业标准,产品销售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强调课程教学模式要创新多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性。课程的设置直指应用,但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于现实问题中,还是决定于他是否拥有灵活的思想,合理的思维结构,这与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很大的关系。endprint

总结以上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得出以下如图1所示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图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基础课群中设置了与行业岗位如生产、测试、接装、维护相关的课程,重点培养职业基本知识技能;在专业特色课群里则设置产品设计、控制编程、信号分析处理、产品开发、销售及管理方面的课程,重点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

五、实践体系构建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提出,无疑是要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不做纸上谈兵,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不平衡的状况,使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真正需求得到契合。然而切实做到这一点目前还面临很多的改革,由于受到长期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改革从思想上并没有完全的放开,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仍然是个短板,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验证性实验比例重;仪器设备与学生人数比小,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而且实践的时间相对固定,使得部分学生有走过场的情况;实践场所开放度不够,限制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出现“门只进一次,仪器只摸一次”的现象;学校对非验证性的设计性实践投入的耗材经费不足;校企之间合作常流于表面;学生实践手段比较单一。

针对以上现状,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和构建相对独立的多层次、多方式、多手段、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内容更丰富、更层次化

实践内容除了专业的验证实践,专业设计及综合性实践之外,还增加行业的调查研究、产品销售策略及管理方案等方面的实践,在难度上逐步递进,从基础的认知实践、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到专业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

(二)实践方式、途径、模式多样化

实践教学从环节上看可以是随堂训练、集中实训;从实践场景来看可以是校内校外实践;从方式上看可以是学生自主设计的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的实践、或者是各种竞赛及各种考证的实践。

(三)加大校企合作深度

校企合作不仅仅停留在生产一线的顶岗实践,还可以在教学、实验室建设、产品开发等多方面得到更深入的合作。

总结以上构建指导思想,得出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体系:

图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体系

六、考核体系

考核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 以便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考核方式往往起到一个指挥棒的作用,牵引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是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校电子信息专业一般课程的考试主要采用期末一张试卷或理论试卷加实操的考核方式。这种形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侥幸心理,长此以往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表现出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一是缺乏反馈与交流,由于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没能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

二是考核方式长期以来相对单一,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三是注重考试结果,忽略学习过程,期末考核方式属于期末集中考核,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大,许多学生平时学习“随大流”,不求甚解,期末到来“临阵磨枪”搞突击,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相反还会助长学生的侥幸心理。

四是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考试内容过度依附教材,命题标准化,考核结果并不能反映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降低了教育质量的标准。

五是对学生自主设计及实践能力的考核比重太少,有的课程甚至没有实践方面的考核。

应用技术型大学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果学校考核体系没有跟上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那么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成为空谈。因此,以考核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以过程考核方式为主线,考核体系的构建强调以下几方面:强化过程考核,实行考核时间全程化;改革考核场地,不局限于教室里的统一考试,甚至可以是校外企业;丰富考核方式,实行考核形式多样化,不但可以开卷、闭卷、口试,还可以是操作、论文、研究报告、答辩等;考核应涉及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理论分析,设计应用,团队合作及配合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意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得到如图3的模式。

图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考核体系

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后作业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理论分析能力;调研报告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前景的看法,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设计项目考核了学生综合的应用能力;期末考试全方面考查学生对整门课程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度。以上各方面能力考核有的是持续整个学期学习的过程,有的是阶段性,对课程内容的考核也有部分和全面性区分,所占的比例可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研究课题,实践经验的借鉴相对少,真正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并走向正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教育者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明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

[2]许强,杨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3]张新安.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4)

[4]包理群,李祥林,李颖.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3)

[5]傅传亮,淡心广.培养石油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6]刘其兵.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7]周南权,王用伦,汤平等.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31)

[8]郑恭明,沈媛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现工教育装备,2008(9)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项目;2013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A447)

【作者简介】李素玲(1975-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学院机电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2500字论文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篇4

关键词:自动化 培养体系 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192-01

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工科专业,实践环节在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育部高教司编写的专业介绍中指出:“自动化专业学生要掌握工程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方法,具有较熟练地解决工程现场一般控制系统问题的能力,具有能够独立从事工程实际中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因此,如何针对本校实际,合理设置自动化专业的实践环节,对于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培养工程应用型自动化创新性人才的角度出发,对实践环节在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强化实践环节的工程化背景,摒弃简单的验证性环节,贴近工程化和市场化的需求,根据从简单到复杂,多种类、多层次原则,以运动控制和工业过程控制为主要方向构建了自动化专业实践环节。

1 实践环节在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1.1 实践环节的地位

实践出真知,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是该专业培养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年1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自动化专业的实践环节,必须从企业的角度、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分析知识和技能,引领工程教育,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尽可能多地进行动手训练,从实践中获得工程技能。如果没有充分的实践训练,很难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自动化工程师。

1.2 实践环节的作用

实践环节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具体形象的器件和系统,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环节中,学生一般几个人要组成一个临时小组,每个实践任务的完成,都需要组员之间的有效的交流和协作,通过交流和沟通,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提高其竞争意识。

2 自动化专业的基本情况与实践平台建设及构成

2.1 自动化专业的基本情况

1998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后,工业自动化专业核准为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目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吉林省高校“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自动化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突出了长春理工大学的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主要从事高精度跟踪与导航技术与工业过程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复杂运动规律控制技术、伺服系统同步性和工业过程控制上具备一定优势。

2.2 自动化专业的实践平台建设及实践环节构成

根据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自动化专业正在建设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平台建设完成后,将形成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递进式学生实践训练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学生实践难、实践能力差的瓶颈问题。

2.2.1 基础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依托电工电子国家示范中心建立面向低年级学生校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构建“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学科专业教学试验、实践教学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与新的管理体系,按照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建设电路分析、数字电路、电子线路、控制理论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等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实验的平台。

2.2.2 建立校内工程实训平台,开展工程能力的训练

为使自动化专业学生尽早地接触工程实践,建立校内工程实训平台,引进了涂钼生产线控制系统、高楼恒定给水设备模型等设备。通过在平台上的实践动手,让学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学生不但完成了与实际工程项目相同的开发流程,而且培养了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

2.2.3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产学合作教育

凭借学校所在地区良好的产业背景,与长春客车厂、希达电子等多家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系列实践项目,拓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训练空间。

2.2.4 建立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自动化专业创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经过长期的创业和努力耕耘,已成为运作机制合理、学生参与性强、创新成果显著的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实行专人负责制,现已成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挑战杯等赛事的重要培训基地。

2.2.5 自动化专业实践环节的具体构成

王澄院士指出:“自动化专业主要属于工科而不是理科专业”。也就是说自动化专业的培养必须突出其工科特征,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自动化工程师。自动化教指委在《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将自动化专业划分为“实体控制”“模型控制”和“信息控制”等三种类型,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应定位于实体控制类型,突出自动化专业的工程特征。在新版培养方案中依照从基础到专业,逐步提高的方案,设定了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训练、电工电子实习、计算机实习、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认识实习、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有充足的参与实践的机会。

3 结语

实践环节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设置要兼顾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是否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还需要在实际运行中不断修正、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出版社,2012.

[2]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500字论文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篇5

关键词:车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项目资助说明: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0628)“车辆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U461-4

汽车行业中,我国作为后起之秀,在汽车的制造以及市场销售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汽车工业体系,培养一大批从事汽车研发、生产及管理的人才,但仔细分析我国的汽车品牌构成,不难发现高端汽车仍旧是以进口和合资技术为主,我国的自主品牌发展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具有创新的研发团队,大部分核心技术仍旧追随着国外,基于此现状,高校是培养汽车行业高端人才的摇篮,承担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各高校探索的重点,我校在2012年新成立的了车辆工程专业,专业成立的比较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重点是培养东北地区的汽车专业人才,在专业培养上根据东北地区车辆发展的方向和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重点确定了车辆工程专业的创新模式,同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对目前其他高校车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发现,普遍高校追求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建立的专业课程大而全,课程门数多,忽略了以基础应用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注重理论系统的学习,在实践环节上,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开放性综合性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型实验较少,这与车辆专业的专业特点及其不吻合。

自沃尔沃汽车集团入驻大庆后,带动了本地的汽车企业的发展,我校的车辆专业是以沃尔沃汽车集团的发展及东北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在建设之初与沃尔沃汽车集团进行了前期的多次沟通并兼顾目前汽车企业的需求,设定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其他高效相比,在保证车辆专业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汽车的行业特点增设了工业工程基础课程,一方面考虑沃尔沃汽车集团对工业工程基础人才的需求,同时考虑了国内的汽车专业课程在此方面考虑较少,这样可补充车辆工程及汽车人才的培养专业的范围,同时将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期在符合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前提下尽可能向前设置,主要是考虑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学生的各小学期的实践环节能够与专业尽早的结合,同时需要将学生尽早的进入汽车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7、8学期的课程中,主要是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理念是进入企业,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培养。这样就将大而全的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使技能型的课程布置在实习及实践环节,例如汽车CAE、汽车CAD以及汽车检测等,课堂内主要是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在实践环节增设了汽车故障检测、发动机性能测试以及汽车性能测试等系列实践课程的开设,同时增设了汽车设计的设计任务,是学生系统的了解汽车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以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训练及培养。

2.车辆专业培养模式的摸索

车辆专业的培养模式虽然是各个高校一直探索与研究的热点,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各个高校发展的重点不同,各个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具有微小的差异,但各个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差异较大,主要由于定位不同引起的,主要包括:开发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技术实施型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本地对车辆专业的需求,充分发展本地汽车企业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题体系的建设方面,注重宽基础,灵活设置专业模块,推行企业与高校在实践环节的协作,按照车辆专业的需求,设置车辆专业学生的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以企业用人需求及岗位设置为依据,贯穿到学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通过建立与企业实习双向培养模式,实现一人一岗的实习培训,采用企业与高校老师共同培养的模式,实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并将企业对学生前期培养的内容及理念,同时将车辆发展的前沿技术引入到课堂,让学生能够实现平稳进入企业,同时具备一定分析能力,最终形成“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实践教学的改革

“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需要在实践环节进行大胆的改革,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改革,第一课程设计的改革,将机械设计的模式进行了改革,在传统的算—查—化的课程设计模式基础上,引入了,专业实习的改革,为了实现校企对接,在学生的专业实习方面,提前与企业联系,设置实习岗位,并分散进入企业,使学生在企业内实现一个学生一个师傅,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锻炼,目前,此中培养模式采用了学生选拔入岗的方式,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进行了试行,效果较好,下一步如何实现将大部分同学实现进入企业的岗位上进行专业培训,是一个难点,第二是毕业实习的改革,充分利用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时间,同时结合学生的签约单位,试行灵活的岗前实习,在企业具有导师培养的模式下,允许学生提前进入到企业,将毕业设计的内容与企业需求想结合,同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可较为充分在企业内得到了锻炼,通过上述两次的实践环节,可有力的支撑“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

4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年的实践证明,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填鸭式教学模式目前仍旧在高校的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起到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将行业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到课堂,这一方面需要老师的专业背景及实践经验,同时需要学生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体系,采用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与更新,作为新专业在此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讨与实践,通过老师的引导,在课堂上以讨论专题的形式进行的学习,使学生融入到课堂内容中,以解决知识点,从为研究型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文富,周斐芳. 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J] . 中国电力教育,2012,( 5) : 13 - 15.

(2)唐友名,易际明.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项目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 ( 28):177-178.

上一篇:公司财会辞职信下一篇:国外研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