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支柱产业(共12篇)
服务业支柱产业 篇1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 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攀长, 由1978年仅有的17.6%增加到2012年的30.9%, 其中2003年达到最高点为34.3%。河南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为促进市场经济发育, 增加就业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河南省服务业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总量小、比重较低、结构不合理, 使得整体发展水平仍低于同期其他发达省份, 长期处于落后地位。而服务业支柱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决定了其必将是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 增强服务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 以河南省服务业为分析对象, 对河南省服务业支柱产业选择问题进行研究, 探寻适合河南省的服务业支柱产业, 对于提升河南省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改变河南省服务业落后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省服务业支柱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支柱产业选择标准建立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一些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从不同角度对支柱产业的选择给出了评价准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罗斯托的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及其产业关联强度基准等, 这些理论和基准为支柱产业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在已有研究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支柱产业的内涵和当今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从四个层面出发建立了11个定量指标, 以此作为河南省服务业支柱产业选择的评价标准。
(一) 反映产业规模的指标
1.产业产值规模 (X1)
X1=第i产业产值/区域总产值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X2)
X2=第i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区域总固定资产投资
3.就业规模 (X3)
X3=第i产业就业人数/区域总就业人数
(二) 反映产业增长潜力的指标
1.需求收入弹性 (X4)
公式中, Ei表示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 Qi表示i产业的需求量, 以行业产值代替, NI指国民收入, 以区域人均GDP代替。
2.比较劳动生产率 (X5)
公式中, Ci表示i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Yi/Y表示i行业增加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Li/L表示i行业劳动力占区域总劳动力的比重, 这里以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代替。
3.产值增长率 (X6)
X6= (当年第i产业产值—上一年第i产业产值) /上一年第i产业产值
(三) 反映产业竞争优势的指标
1.产业专门化率 (X7)
X7= (当地某行业增加值/当地三产增加值) / (全国某行业增加值/全国三产增加值)
2.就业人数区位商 (X8)
X8= (当地某行业从业人数/当地三产从业总人数) / (全国某行业从业人数/全国三产从业总人数)
(四) 反映产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1.第i产业产值增加值贡献率 (X9)
X9=第i产业产值增加值/区域总产值增加值
2.第i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X10)
X10=第i行业产值/第i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3.第i产业就业产出弹性 (X11)
X11=第i产业就业量的增长率/第i产业产值的增长率
二、基于因子分析的河南省服务业支柱产业综合评价
对支柱产业选择分析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信息熵法和主成份分析法。本文在综合考虑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研究的方便性, 决定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河南省服务业支柱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一)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因子分析法是指从研究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 把一些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结为一个因子, 形成几个不相关的综合因子, 以少数因子反映原始资料大部分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主要步骤为:1.确认待分析的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2.构造因子变量;3.利用旋转方法使因子变量具有可解释性;4.计算每个样本的因子变量得分。
(二) 河南省服务业支柱产业评价过程
为了避免仅用一个面板数据评价的片面性, 本文在进行SPSS因子分析过程中, 借助郭亚珍、许学军 (2013) 的做法, 选取2006—2012年十四类服务行业数据, 采用多维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各服务行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具体而言, 先分别对每年做因子分析并计算出每个行业得分, 最后再对七年14个服务行业得分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每个行业最终得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主要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07—2013》及《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3》, 其中缺失的全国服务业相关行业就业数据用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代替。
1.2006年数据的因子分析过程
(1) 计算原始数据
首先, 对河南省14个服务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参照统计年鉴进行整理, 并用excel计算, 分别得到每个行业对应的11个指标值。
(2) 进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为了确定变量间的相关大小, 本文运用SPSS19.0软件, 对原有变量进行了相关性检验, 得到相关系数矩阵。从结果来看, 指标X2、X5、X10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小, 故将这3个指标剔除, 在此只做X1、X3、X4、X6、X7、X8、X9、X11等8个指标的因子分析。
(3) 验证待分析的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对河南省服务业的变量数为8, 样本容量为14的这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得到KMO检验值为0.552, 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 Bartle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 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两个检验结果来看, 可以对以上8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4) 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
根据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可以得到各相互独立综合因子的得分。再运用综合评价公式计算即可得到2006年各服务行业的综合得分, 其最终结果如1。
2.服务业各行业最终得分计算
(1) 每年服务业各行业综合得分
采取与2006年相同的因子分析方法, 得出2007—2012年各年度14个服务行业的综合得分, 其结果如表2。
(2) 验证待分析的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对7个年度的得分, 样本容量为14的这组数据,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从结果来看, KMO检验值为0.542大于0.5, 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 Bartle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表明也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 可以对以上7个年度的得分进行因子分析。
数据来源:SPSS输出结果及计算而得
(3) 七年14个服务行业的最终得分
采取与2006年相同的计算方法, 可以得到2006—2012年连续七年14个服务行业的最终得分, 其结果见表3。
三、河南省服务业支柱产业的选择
本文运用连续七年数据, 借助因子分析方法, 对河南省14服务行业进行了因子分析, 得出了各行业的最终得分。从计算结果来看, 得分大于零的服务行业排名分别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教育、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以上6个服务行业可以列为服务业的备选支柱产业, 其余的行业最终得分为负值, 不具备成为支柱产业的条件。对于服务业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需要定量分析, 同时还需要定性分析。从支柱产业选择的标准和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 我省应选择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教育、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等行业作为服务业支柱产业, 进行重点培育, 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其他服务业发展。
数据来源:SPSS输出结果及计算而得
摘要:河南省服务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地位, 为此, 选择和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对于引导和推动河南省服务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选取2006—2012年十四类服务行业数据, 采用多维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 从产业规模、产业增长潜力、产业竞争优势、产业经济效益四个层面对河南省各服务行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并结合河南省经济和资源实际状况, 最终选择了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教育、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等行业作为河南省服务业支柱产业。
关键词:服务业支柱产业,多维面板数据,因子分析,选择
参考文献
[1]晏晓丽.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及成因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1) :34-37.
[2]王梦麟, 吴涛.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选择与产业布局:重庆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 2009 (3) :47-53.
[3]刘伟辉, 王连球, 陈国生.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现代服务行业支柱产业选择问题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0 (12) :84-86.
[4]周巍, 王连球, 陈国生, 陆利军.衡阳市服务业支柱产业选择及发展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5) :17-20.
[5]郭亚珍, 许学军.我国金控银行与非金控银行的经营绩效比较——基于多维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J].金融经济, 2013 (6) :112-114.
服务业支柱产业 篇2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改变结构失衡问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质量和标准化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人才不足等问题。对此,王军认为,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失衡严重。第一产业基础薄弱、效率不高、竞争力弱;第二产业大而不强、比重过高,尤其是重化工倾向严重,重工业比重过高,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耗费大量的资源、能源,对环境造成较大损害;对提高经济效率非常关键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过低、发展缓慢。
他说,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商务类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大幅度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从降低整个经济交易成本的角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服务业本身对资源消耗的水平相对较低,其在GDP中比重的提高无疑也会导致经济增长更加集约。”王军说。
服务业事关就业等民生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
王军认为,服务业发展缓慢,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质量,也不利于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长期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包括医疗、教育、金融、保险、交通、通信等行业,有的是政府垄断,有的存在过度行政管制,导致有效供给不足,造成服务业比重过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徘徊在30%-40%。
据世界银行统计,近年来,世界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超过70%,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重为60%左右,低收入国家一般为45%左右。我国同期这一比重还不到45%。
王军表示,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2011年只有35.7%,远低于发达国家就业人员比重60%-75%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0%-45%的平均水平。“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
在谈到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重点任务时,王军说,我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大力发展物流、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并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
他说,一方面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市场,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推进服务领域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他认为应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广第三方物流,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快捷交流运输,健全综合运输体系,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提升现代物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王军表示,我国还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服务业战略规划,深化信息服务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行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他认为,我国要提高银行、保险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着力建设草根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优化发展商务服务业,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工程监理、广告、会展等行业,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一些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完善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方面政策,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并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
对此,王军建议,我国应制订和完善七大方面的政策措施,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
首先,我国要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打破服务业垄断格局,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放开服务业价格,逐步实现与工业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资源基本同价;
其次,我国应努力拓宽服务业领域,积极增加服务业门类,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不断丰富服务产品,逐步改善服务质量,使服务业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扩大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第三,鼓励服务业的自主创新,培养服务业专业人才,尽快完成服务业的薪酬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 第四,完善服务业税收政策,加大对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扶持力度,例如对从事服务业个体户、小企业提供“三减两免”的税收政策;
第五,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建立公正、透明的行业监管制度,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按规定公示并接受公众监督;
第六,提供宽松良好的融资服务环境,加强相互配套的金融服务,发展针对服务业个体户、小企业的微型金融体系;
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状况 篇3
关键词:服务业 产业内贸易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研究产业内贸易以来,至今已有大半个世纪,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服务贸易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向前迈进,其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货物贸易,在一些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但目前有关服务贸易的理论尚缺乏系统性,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更是不多。
一、我国服务业状况
(一)我国服务业贸易进出口状况
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至2009年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服务贸易出口额从1982年的24.76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290亿美元(见表1),而进口额也从18.65亿美元增加到1580亿美元(见表1)。从进口额和出口额的比较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从1995年开始出现逆差一直到现在。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上还比较薄弱; 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逆差正在逐渐缩小。由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相互制约的,如果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发展不平衡,那么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将受到极大制约。所以总体来讲,我国服务贸易虽正在稳步发展,但发展形势还依然严峻。
(二)我国服务业贸易产业内贸易状况
1、测算产业内贸易的指标
本文选取我国1982—2009 年的服务业贸易数据作为分析对象,主要运用Grubel-Lloyd公式和Brulhart(1994)提出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MIIT),揭示了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静态指标——G-L指数。G-L指数(Grubel和Lloyd,1975)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测算产业内贸易的方式,这种计算方法目的在于衡量产业内贸易在全部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本文将运用G-L指数来衡量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静态水平。其指数公式为
B=1.0-|X-M|/(X+M) (1)
式中: B——产业内贸易指数;X——服务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M——服务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额。
由式(1)可以看出,B在0~1之间取值,越接近于1,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因为这时服务业的进出口相等;越接近于0,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因为这时服务业只有进口或者只有出口。G-L指數是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静态指标,不同时期的G-L 指数并不能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化给出指示。因此,只是简单地运用G-L指数来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是不全面的,是有可能隐含严重错误的,因为如果一国产业进出口同比例增长,则G-L 指数就会失效。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还要同时引入另外一个测算指标,即作为动态指标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
(2)动态指标——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该指数跟G-L 指数不同,G-L 指数是对一定时期的存量进行测算,而这种方法是基于贸易流量来衡量产业内贸易变化的。其公式为
MIIT=(ΔX-ΔM)/(|ΔX|+|ΔM|)(2)
在式(2)中,假设Xt、Mt分别表示t时期的出口和进口,则相应的Xt-n和Mt-n分别表示t-n时期的出口和进口,于是ΔX=Xt-Xt-n,ΔM=Mt-Mt-n。该指数的取值为[-1,1],若ΔX>ΔM,则MIIT>0,反之亦然。Brulhart指出,若某行业的MIIT<0.5,表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表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即MIIT越接近于0,表示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服务贸易所提供的我国服务业各项数据,并通过以上指标对1982—2009年我国服务业整体及各个部门的进出口数据进行了趋势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2.测量结果
(1)静态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服务贸易指数在1991年处于最低点,为0.729,其他年份基本都在0.8以上,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在0.9以上。总体来讲,我国的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很高,也即,我国的整个服务行业的产业内贸易部门数量是在增加的,即我国服务行业正在向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转变。
(2)动态结果
上面的分析是基于G-L 指数对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静态分析,但其不能准确反映服务业整体及各部门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动态变化,所以需要再引入动态贸易指数(MIIT)来衡量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变化,除了1995年为0.62>0.5,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以外,其它的各个年份均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三、结论
通过运用GL指数和MIIT指数对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进行测算得出中国服务业均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尤其是GL指数,在样本年度最高达到0.99,最低也在0.71以上。说明中国服务业整体上来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M].世界经济,2002年第9期
[2]任靓,崔日明.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3]曾国平,胡新华,王晋.对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状况的测算与分析[M].统计与决策,2005年11月
服务业支柱产业 篇4
1 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了研究:Michael Piore(2001)认为创意产业会影响传统产业部门,这些产业主要靠占领设计前沿、应用新技术、形成密集但自由的创新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新网络而保持竞争优势。荣跃明(2005)认为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使文化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内涵日益丰富,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更趋广泛复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趋突出,逐渐成为了整合和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厉无畏,王慧敏(2006)认为由于产业界限的打破,创意产业得以利用其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优势,重新组织生产、销售流程,并重塑产业结构。冯之浚(2006)认为创意产业是变“头脑创新”为“现实财富”,指出创意产业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对外贸易以及扩大就业,并且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永动力。胡彬(2007)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贡献于经济增长的路径:(1)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或为产品注入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实现产品附加值增长;(2)产业的跨边界融合与创新需要加深了产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新的价值链结构与产业组织形式的诞生;(3)通过文化竞争树立国家的文化形象,进而带动一国文化与非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张京成,刘光宇(2007)指出创意产业具有横向跨越性。创意产业具有空前的产业关联度,表现为极强的渗透性和整合性,在横向上广泛延伸,跨越了众多传统产业部门,在其未独立之前,创意产业以创新为依托,暂时蕴含在众多传统产业领域之内,但居于传统产业的价值链高端。冯子标(2008)认为在精神文化消费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带动了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并且对城市化有促进作用。龚雪(2009)指出创意产业可以与传统产业在互动中融合,也可以在创意产业不同门类之间进行融合。韩顺法(2010)从经济结构、产业关联和经济增长3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三次产业之间都存在着交叉融合,可以从横向上整合纵向的产业价值链结构。王信东(2011)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本身便是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总结文献可以得到两点启示:(1)文化创意产业高速、高品质地发展,本身便可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2)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协同发展所形成的对经济的促进和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协同发展主体产业。
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本身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它产业生产商品和服务而非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最终消费的服务产品的产业,是在企业(主要是生产企业或制造业企业)运行功能层面进行的分工协作基础上,从企业分离出来并形成产业聚集的新兴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来源于现代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为“非工业化”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生产性服务业的母体产业主要是现代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主要成分是在现代工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如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产品的设计、生产的信息化服务、金融和保险、产品的现代物流、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企业的管理和法律咨询、企业账户的会计和审计、产品的广告与推广、产品的国际贸易业务等等。企业虚拟化经营实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从工业中分离的过程。实施虚拟化经营的企业,由于企业在自身特定的业务经营活动中所掌握的运行功能不齐全,或者功能不充足,企业自身无法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必须与其他企业合作,通过合作,与别的企业共享这些企业所拥有的运行功能。企业虚拟化经营在本质上是各企业之间对功能进行分工和交换(协作)的过程,而交换的对象便是企业某种运行功能,这种运行功能作为商品其本质与服务产品的本质是一致的,也就是在企业虚拟化经营过程中,企业之间交换的运行功能的本质属于服务产品。这样当企业的某些功能通过分工,形成了集中并逐渐成为一些专业化企业的固定产品向社会提供时,生产性服务业便从工业中分离出来[1]。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工业为代表的非服务性产业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关系,现代工业高速、高效、更为专业化的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大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整个产业体系的结构优化,实现升级,使各产业不断向高端演进。
3 生产性服务业是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在后工业化社会,高技术产业成为主要的支撑产业,企业运行方式向虚拟化、网络化、外包化的方向发展。早在1997年美国采购协会(APS)的一份调查表明,年收入在8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外部采购服务增加了26%,信息技术服务的外部采购占全部外采费用的30%,人力资源服务占16%,市场和销售服务占14%,金融服务占11%。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呈现出与美国相同的情况[2]。巨大的需求使生产性服务业得到迅猛的发展,经济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服务经济全面发展并日趋成熟,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和主体产业,逐步向服务化社会迈进。所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成为判断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指标,表1的数据显示,2010年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比重都在70%以上。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所以生产性服务业是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其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数据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官方网站WWW.oeed.org
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了50%,美国达到61%,欧盟达到52.3%,日本到达了54%[3]。这些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该国GDP比重在40%左右,美国达到48%。我国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6507.0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为46.9%,占GDP的比重仅为18.8%[4],差距是明显的。
从城市情况看,伦敦2002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84.9%,占服务业GDP的比重为93.5%。纽约2002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1.3%,占服务业GDP的比重为58%[5]。北京市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GDP为7795.3亿元,占北京GDP的比重为48.7%,占北京服务业GDP的比重为64.32%。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
4 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4.1 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大致为(以北京市为例):①文化艺术,主要包括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文化艺术代理服务;②新闻出版,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物发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图书及音像制品出租;③广播、电视、电影的服务及传播;④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⑤广告会展服务;⑥艺术品交易;⑦设计服务,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工程勘察设计、城市规划及管理、其他专业技术服务;⑧旅游、休闲娱乐;⑨其他辅助服务,主要包括文化用品及设备,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文化商务服务。其中,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服务、设计服务、其他辅助服务等是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中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从北京市的情况看,近些年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GDP占文化创意产业GDP的60%以上,最高达71.93%,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产业。2010年相对于200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GDP年均增长23.22%,高于同期北京生产性服务业GDP年均增长19.86%的水平,高于同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GDP年均增长19.84%的水平,更高于同期北京市GDP年均增长15.22%的水平。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能够与其他产业形成直接广泛融合的设计服务和其他辅助服务也平均达2成以上,GDP的年均增长幅度也高达22.19%。
4.2 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效率较高
2010年北京市全部从业人数为1031.6万人,当年GDP为14113.6亿元,全部从业人员人均GDP为13.68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数767.5万人,当年GDP为10600.8亿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GDP为13.81万元。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GDP为14.17万元,均高于前两者的水平。从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看,生产性服务业人均所占固定资产数最低,而万元资产创造的GDP最高(表3所示),呈现出较高的人员和资产效率。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中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5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
5.1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层面
一个地区(国家、城市、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调整优化各个产业的数量比例关系及演变趋势。具体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及绿色产业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劳动力密集、旧产业、污染及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并逐步退出,这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都可能发生;第二个层面是同一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条上,一个地区的企业在各个链条上的分布状况及数量对比关系和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企业在所处产业链的价值链环节上,不断地向对整个价值链有较强控制力和影响力,并且有较强的盈利能力的环节调整,增加在这些环节开展企业经营活动的比重,减少并逐渐退出在那些盈利水平较低,处于被动经营状况的价值链环节的经营。由于产业链条往往会突破区域的界限,因此地区产业结构在这个层面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必然会对其他区域的产业结构带来直接影响[6]。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中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这两个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层面都会大有作为。
5.2 迅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优化北京的产业结构意义重大
自2005年北京市做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决策以来,持续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产业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首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同比增长14.2%,占比达到12.1%。广播影视、艺术品交易、数字媒体、设计服务等行业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文化创意产业已由培育引导期,转入全面繁荣发展期。从结构上看,不仅提升文化演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等传统优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新创意行业、动漫网游、数字出版及新媒体、互联网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文化产业活力有所显现。2011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795.3亿元,增长16.3%,占北京市生产总值(16000.4亿元)的比重为48.72%。如果再加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约为9152.3亿元①,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2%,占北京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2119.8亿元)的比重为75.52%,实现了在北京经济发展的定位中,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的目标,再加上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北京市的产业形成了虽然服务业占主体(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75.75%),但生产性服务业又是服务业的主体,使整个经济形态呈现为生产型,而非纯消费型。迅速、高效率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既为北京市经济发展服务,又为全国及全球经济发展服务,对优化北京产业结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北京市经济发展在科技、文化、环保、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外向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5.3 生产性服务业是“科技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关键产业
2011年北京市提出“科技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索洛经济长期增长模型我们知道,长期经济增长除了要有资本以外,更重要的是靠技术进步、教育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技术进步、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比增加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在设备装备上的技术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在劳动力素质提高上的作用,给予了较高的重视,有较清晰的认识。文化及创意因素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一样,同样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如果说科学技术是一种硬实力的推动,文化及创意则更多地体现为软实力的推动,两者相结合定能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因此重视和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模式中,更具重大现实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富含科技和文化含量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更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体,而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形成的推动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作用,主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在对其他产业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才能体现,故而生产性服务业是“科技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关键产业。
5.4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强化现代制造业的保障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制造业的有机组成,它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贯穿于制造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向制造业提供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生产性服务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说,它也是“二产”的“三产化”。当今世界,是否具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没有强大制造业的国家,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我国经过30余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制造大国,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竞争格局中,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除了制造业加速自身的发展之外,还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之配套和支持。显然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使制造业更加专业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加速技术进步、易于融合文化要素、易于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易于与消费市场相结合,最终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因此从我国全局的角度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价值之一是促进制造业更好地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5.5 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价值链高附加值的环节
价值链微笑曲线显示:中间是制造环节;左边是研发(设计、创新、创意),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渠道、品牌、服务),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制造环节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供给弹性较大,制造业已供过于求,产生的利润低,附加价值较低;研发与营销环节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高,供给弹性较小,大部分由发达国家的名牌企业所占据,竞争不充分,因而产生的利润较高,附加价值较高。
将价值链扩展到产业链,产业链也大致可分为三段:原料供应、产品设计等为前段,产品生产加工制造为中段,品牌建设、销售网络、市场开发、售后服务等为后段。从区域经济的产业供给弹性分析,制造环节所依赖的公共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装备、交通通讯、制造业的人才等都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因此供给弹性较大,其竞争也较容易实现赶超。原材料供给,虽然采掘类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禀赋状况,但工业制成品的材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同区域之间不会形成较大差别;研发、设计的优势所需要的是科技发展、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是教育等事业发展的综合效果,是劳动者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其综合设计能力要达到较高的水准,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还需要区域包括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品牌建设,尤其是名牌的塑造,是城市、企业、产品品牌的三合一系统(如果是在国家层面的竞争,则是国家、城市、企业、产品品牌的四合一系统),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诚信水准、品牌的文化积淀和品位、消费者美誉度和忠诚度及市场影响力的综合体,其培育的难度较大,而且所需时间较长,这种品牌塑造能力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市场开发,尤其是引领消费潮流,更是需要区域、企业的软硬实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是短期内所能形成的。这些能力的培育虽然很难,但一旦形成,又会长期发挥作用,形成较高的进入门槛,其他区域、企业很难赶超,等于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稳固的市场垄断地位,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1994年起,中国大陆3家企业开始进入世界500强规模排行榜,到2011年已经有61家企业进入500强榜单,仅次于美国的133家和日本的68家,并且有3家企业进入前10名。2004年世界品牌实验室首次推出《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我国有1家企业入榜,到2011年,我国入榜的企业也仅为21家,最好的名次为第50名。在美国《商业周刊》推出的全球最有价值100个品牌排行榜中,我国至今尚未有一个品牌入围。这些数据很好地印证了上述观点。
在“微笑曲线”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创意产业主要是在其前半段和后半段上体现,如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产品的功能创新、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挖掘、产品(企业、地区、城市)的品牌建设,引领消费潮流等方面发挥作用,而在有形产品的制造环节相对体现较少。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企业、地区占据价值链条(产业链)上价值增值较高的环节,实现企业在价值链(产业链)上的结构优化升级。
5.6 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其他产业,优化消费结构
人们的消费结构在较低的生活水平情况下,更多的是受物质产品的影响和制约,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受意识、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因素影响和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很容易与其他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相结合,增加其他产业产品的文化含量,在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两个层面对人们的消费模式、消费习惯、消费意识、消费时尚等众多环节形成影响,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等高端的需求,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促进人们的消费升级。在众多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中,消费结构应该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出发点及归宿点,至关重要,因此消费结构的优化又能推动或拉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是连接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主体,是科技与文化协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本身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在自身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对其他产业形成优化、促进升级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创意,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周秀玲,王信东.企业虚拟化经营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J].商业时代,2006,33:31~35
[2].百科名片.生产性服务业[EB/OL].百度网,2009-08-15
[3].民革上海市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EB/OL].上海政协网,2011-11-12
[4].孙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市场,2010,13:25~26
[5].刘绍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北京的路径选择[J].财贸经济,2007,(4):96~101
服务业支柱产业 篇5
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领域宽广,发展服务业是县域经济调整转型的主攻方向,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商贸、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增加税收、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作用发挥的日益突出。****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为:***:***:***,当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但是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我县服务业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服务业在全县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在经济比重、总量和增速上低于全国、自治区的平均水平和周边城市的发展水平。服务业开放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竞争力较弱。因此建议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服务业发展工作,立足县情,扬长避短,紧抓国家支持***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招商引资等措施,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力促服务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政府成立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承担全县服务业发展具体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将服务业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实行分类考核,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
二、建议统计局尽快建立服务业统计工作。统计局按 1
照****统计局的统一部署,尽快探索建立对物流、文化、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新型服务业领域的统计,做好服务业系统性的统计工作,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信息发布和形势分析制度,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建议尽快出台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结合我县实际,尽快形成一套完整的促进我县服务业发展的税收、用地、审批、办证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切实为服务业发展服好务。
四、建议建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积极引导我县服务业向重点领域发展
建议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导向资金,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各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认真研究政策,全方位对接,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上报服务业项目,争取服务业发展资金,力促我县服务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五、强化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实施一批大项目带动服务业发展。在继续引进工业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业大项目、新项目的引进落地;做好服务业重点储备项目的包装、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服务业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落实,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服务业领域,提升全县服务业整体水平。
**********
服务业支柱产业 篇6
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根本保障,评价产业安全可以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入手。在此,本文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对我国电信服务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波特认为,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要素有4项,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再加上机遇以及政府两个要素,构成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
参照波特“钻石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选择生产要素状况、国内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结构、政府监管机制四个方面对我国电信服务产业的安全现状进行分析。
一、生产要素状况
(一)自主技术水平低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电信产业采取高起点、新技术的引进措施,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与自主研制开发相结合,缩短了与世界的技术差距。特别是在2000年5月,大唐集团代表中国提出的TD-SCDMA技术方案被国际电联确认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之一,是中国百年电信史上零的突破。然而,由于我国的电信产业长期落后于国际社会。电信技术的进步基本仍处于追赶世界潮流的境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信产业的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自主技术创新的水平依然低下,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尤其是电信网络技术方面,由于大部分技术、软件都是引进国外。致使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能大大降低。缺乏自主技术的支撑。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二)人力资源隐患重重。随着电信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是否拥有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成为电信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电信服务产业依然存在着冗员包袱沉重,缺乏高素质经济管理、营销和技术人才。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忽视人力资源开发,用人制度僵化,严重流失人才等问题。而且,随着入世后的不断开放和国外电信运营商的进入,外国电信企业必然实行人才的本土化战略,与我国电信企业抢夺优秀人才。面对着如何提高现有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如何留住现有人才、吸引新的优秀人才的多重挑战,我国电信服务产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国内市场需求
(一)市场需求存在地区性差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电信需求最显著特征就是地区差异性。西部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不及东部地区的50%,中部地区的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与东部地区也有较大差距。发达地区的通话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数字需求快速增长,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欠发达地区,大量中低档需求得不到满足,降价的市场要求强烈。
(二)服务质量引起消费者不满。电信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几年对电信服务的投诉在全国各种投诉中仍居高不下,电信服务投诉总量依然呈上升趋势,其中服务质量和资费争议投诉增加迅速。
三、市场竞争结构
我国电信业经过拆分重组,形成了六大企业集团并存的竞争格局。从表面上看,多家运营商竞争的局面已初步形成,然而恶性竞争的市场行为表明,有效的竞争秩序远未形成。
我国电信服务产业的竞争格局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拆分而成,各电信运营商也都是政府扶植的企业,并非真正通过竞争所形成,企业奠定的竞争基础并不牢固,不具备擅于竞争的能力。加上企业间缺乏合作竞争的心态,缺乏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刺激因素和良好的竞争环境,导致我国电信市场离有效竞争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虎视眈眈的国外运营商。如果我国电信企业还深陷互相打击的恶性竞争不可自拔,将难以具备雄厚的实力与国外运营商抗衡。这可能成为威胁电信服务业产业安全最实质的问题。
四、政府监管机制
电信服务产业属自然垄断行业,政府干预行为明显。制定的政策法规对其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政府在法律制定、监管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利于保障电信服务产业的安全:
(一)《电信法》迟未出台。没有一套完整、成文的法律法规对市场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导致市场竞争行为无章可循,加剧恶性竞争。特别是对外开放后,外资进入中国电信市场,更会对我国电信监管法规体制提出新的挑战。
(二)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由于我国信息产业部具有市场监管者和企业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加之中国的电信监管人员和企业人员都是从过去的邮电部系统分离出来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失去电信市场监管部门的独立性。目前监管的主要问题是权威性不够。事后补救多,预防措施少,更多的是恶性事件发生后的监管,缺少前期控制。“政监合一”的管理体制对政策目标执行产生了不利影响。
保障电信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一、实现电信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微观对策
(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防止人力资源危机
为防止人力资源危机,保证电信服务产业的快速安全地发展。应尽快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如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从战略上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和使用。避免出现人才断流,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加强对现有员工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吸引人才;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知人善用,以人为本,为人才规划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从根本上避免人才流失。防止人力资源危机,杜绝人才流失,既有利于保证电信企业的商业机密,又有利于企业人才的经验积累,从而有助于电信服务企业稳定快速安全地发展。
(二)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自主技术创新
在现有的国际技术标准中寻求中国的位置将是未来我国电信服务产业技术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自主技术创新将是电信服务产业应对全球经济的战略对策。因此,在我国鼓励自主创新,加大科研投入,保护知识产权的引导下,企业作为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应以满足市场需求、增强网络功能、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网络效率为目标,在继续进行技术引进和交流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技术研究机构,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等方式,建立由创新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支撑机制和运行机制有机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出符合世界技术水平和我国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惟有拥有自主创新技术。才能够提升电信服务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真正摆脱受制于人的威胁,实现电信服务产业的安全。
(三)活跃的业务和服务创新能力,适应市场多样需求
对于业务和服务创新而言,市场需求是基础和前提,满足市场需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即把满足电信客户全面、独特的需求作为电信业务和服务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电信业务应面对传统话音与现代数字市场,同时展开低
端普及与高端推进,提供日益丰富、多元化的通信产品。注重实行客户关系管理(CRM),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电信客户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准确发现客户的需求,及时推出有针对性的创新业务,并不断提升与完善企业的服务内容、意识、方式和质量,凭借高满意度的服务来维持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保证客户的忠诚度。面对开放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我国电信服务产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积累多年的广泛客户资源。不断进行业务和服务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国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赢得客户忠诚,才能避免在国外电信运营商进入后出现消费者一面倒的现象而危害本国电信服务产业的正常发展,保护电信服务产业的安全。
二、实现电信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宏观对策
(一)法律法规先行,保障产业安全
良好的法律框架是电信服务产业有序发展的前提。政府管制的基础和依据是法律制度,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管理部门执法和电信企业经营依据,电信服务业产业安全就没有真正的保障。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电信条例》等一系列有关法规。但远远不能适应入世后开放的电信市场局面。因此。加快电信法制建设。尽快出台以《电信法》为核心的一系列电信管理和管制法规,为我国电信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确定法律基础和依据。电信法规的制定应以打破垄断、维护公平竞争为宗旨,以与国际接轨。满足当前电信改革与发展需要,兼顾国内各有关集团利益为目标,以达到既能为管理部门监管行为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据。又能有效规范电信企业经营行为的目的。只有具备一套完善、透明的电信法规,才能将电信服务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尽快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切实保障电信服务业产业安全。
(二)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实现市场有效竞争
云台服务业的产业对接研究 篇7
1云台服务业产业对接优势分析
首先, 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量为云南发展服务业奠定了需求基础优势, 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量需要与之匹配的服务业产业, 奠定了服务业的需求基础。其次, 丰富独特的自然文化禀赋提供了资源优势。如以大理国、丽江古城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茶文化, 红河哈尼梯田、泸沽湖等高原特色风光等, 为引入台湾服务业提供了资源基础。最后, 政策的制定打造了平台基础优势。《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云南省作为国际知名旅游地的战略定位, 同时提出加强国际物流合作, 《云南省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 以及昆明泛亚金融产业中心园区、宝洁云南配送中心项目等重大项目的推出, 为承接服务业打造了广阔的平台。台湾服务业发达, 资金充足, 但是由于本土市场狭小等问题, 台湾服务业发展受到了阻碍, 而云南具有上述的优势, 为云台服务业领域对接提供了现实基础。
2 云台服务业对接的主要领域与地区
云台服务业对接具体领域有:金融服务领域、物流配送与流通领域、旅游服务领域和住宿餐饮娱乐服务领域。
2.1 金融业
台湾金融市场发展较成熟, 经营管理及风险管理经验与能力较强、金融商品的创新能力、产品多元化及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都具有较高水平。云南拥有发展金融服务业广阔的市场, 还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强烈的发展欲望, 所以云南具备利用资本杠杆加快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指出, 支持把昆明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昆明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 积极推进金融对外交流合作, 国内外金融机构入滇步伐加快, 随着中国—昆明泛亚金融产业中心园区建设的正式启动, 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昆明作为带动云南经济发展的“龙头”, 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成为台商投资金融的首选。
2.2 物流配送与流通
物流配送服务领域是云南省着力发展的服务业领域, 规划建设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为中心, 其他5大城市群为次中心的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国际商贸枢纽, 贯通对内连接中西部各省、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 对外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商贸大通道, 形成中缅、中老、中越3个边贸组团。云南已经具备了承接物流产业的优势。第一, 云南省物流业处于较快增长阶段, 物流基础设施具备一定规模, 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业蓬勃发展, 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第二,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增加, 随着烟草、花卉、无公害蔬菜、亚热带水果、野生菌等形成了规模生产体系, 全省的贸易需求不断扩大。
发展物流服务业与地区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密不可分。经济中心的地位加上发达的交通网, 使昆明最具物流发展空间。台商企业在昆明可以形成专业化的物流园区, 提供具备规模效应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同时, 围绕云南省十二五期间构筑“八入省、四出境”铁路通道、“七入省、四出境”公路通道和“两入省、三出境”水运通道网络, 可以布局沿线的物流中心和次中心节点。例如:瑞丽作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全国各地如北京、上海、广州、石家庄等都形成了到瑞丽的物流专线, 将开拓东南亚国家进入壁垒降到最低。此外, 河口、景洪等国家一类口岸城市物流业也形成良好的发展潜力。
2.3 旅游业
云南是旅游业大省, 但不是旅游业强省。如何充分发挥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 促进云南旅游业与文化等其他产业融合, 实现旅游大省发展为旅游强省, 这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台湾也是旅游大省,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模式上经验丰富, 比如台湾在休闲旅游业、度假村方面, 尤其在通过观光农业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结合方面具有独到的发展模式。通过云台旅游服务业在资源综合开发模式、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与管理模式等环节的对接, 必将助力云南走向旅游业强省。
云南各个地州都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只要被纳入到台商企业的战略布局中, 就可以作为承接台湾旅游资源合作的基地。例如:昆明和楚雄是目前台商服务业投资的热门地区。主要领域有酒店管理公司、旅游开发公司等。以楚雄州为例, 其旅游资源丰富, 素有“西南第一山”之称的武定狮子山, 为云南省级风景名胜区。但缺乏知名度, 通过引入台资服务业, 加大广告与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可以有效提高地区知名度, 对就业、税收、消费的拉动作用增强。
2.4 住宿餐饮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 万绿之宗”的美誉, 旅游资源丰富且驰名。特别是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有出境公路20多条, 极大的区位优势使云南成为领悟民俗风情和边境旅游的最佳去处。快速增长的旅游业也带动了其附属的住宿餐饮行业发展。
依托于云南发达的旅游业, 云南住宿餐饮业应多集中在昆明、丽江、大理等地。近年来, 云南旅游总收入排在前五的分别是: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红河, 具有发展旅游业与住宿餐饮业的极大优势。
3 加快推进云台服务业对接的对策
云南在承接台湾服务业转移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 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 却不具备优势, 因此, 必须要有创新性思路和措施, 才能提高竞争力。
3.1 强化部门组织领导
健全组织机构,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台商协会的服务、协调、监督和帮扶作用。以省台办牵头, 发改委等部门配合, 形成有力、有效的工作合力, 加强对云台服务业对接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
3.2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以发改委牵头,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云台服务业对接产业政策引导手册, 放宽市场进入, 提升云南服务业开放水平, 为台湾服务业企业进入云南市场提供政策引导和激励。细化对接环节, 突出对接重点, 明确发展方向和对接目标, 并根据对接业务的进展进行动态跟踪, 完善相关产业政策。
3.3 加强公共政策支持
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 特别制定云台服务业对接财政支持专项资金, 完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 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新兴产业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加强政府、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联系, 由政府向商业银行推介优质服务项目, 引导商业银行向服务企业和服务业项目发放贷款。鼓励服务企业引入风险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3.4 狠抓承接载体工程
在滇中产业新区划定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 在适宜的开发区建设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产业集聚区以及其他条件适宜的开发区或者地区布点重大服务业发展项目, 依托重大项目, 着力培育云南省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品牌。通过综合试点区、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打造云台服务业产业对接的广阔载体平台。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云南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 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必将产生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本文探讨了在云台合作背景下服务业产业对接的领域、重点区域与对策, 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台合作,服务业,产业对接
参考文献
[1]熊俊莉.台湾服务业发展概况[J].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1 (12) .
以创新服务业支持传统产业升级 篇8
近来国际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表明, OECD传统的对产业部门的高技术和低技术 (传统产业) 的分类, 对于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已经越来越失去了意义。这种传统的高/低技术产业一刀切的划分, 使政府的注意力从整体产业部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偏离到过度集中于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延误了它们的现代化进程。各国发展经验表明, 即使在发达的经济体中, 传统产业事实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力量, 并且继续扮演重要角色。OECD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高技术和中等高技术产业 (如汽车制造等) 只占到整个附加值的8.4%, 在日本占到9.9%, 在欧盟占到8.3%, 在美国这一数字仅为7.9%。由此可见, 高技术产业对一国GDP的贡献还是很有限的。以产出而论, 在我国传统 (制造) 产业的规模非常巨大, 并在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扩大内需、保障国防安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 传统产业并不绝对等同于低利润、低附加值。传统产业也有高附加值和高利润, 关键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我们不应该把传统低技术产业孤立在主流的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之外。近来, 美国奥巴马政府也重提“振兴制造业”, 要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 可见传统制造业并不传统, 并不是悲观主义者眼中的“夕阳产业”。通过把高技术活动扩散到低技术产业部门中, 传统产业依然可以“太阳照常升起”。
二、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呼唤政府加快创新环境建设
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产业升级改造的步履维艰, 本质上还是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核心问题密切相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和市场的自发力量无法解决, 而需要依靠政府力量。这里本质上蕴含着两个问题:一是政府角色缺位的问题;二是政府通过谁来扮演这个角色的问题。政府的职能在于选择市场, 创造环境, 为企业创新不断提供动力和支持, 而不是直接介入到企业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所谓“创新服务业”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围绕着增强创新能力, 服务于创新全过程, 贯彻到创新活动整个产业链中去的相关支持性的新兴的服务产业。创新服务业的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几个要点:第一, 创新服务业服务于创新的全过程。从关于一个新产品 (或新服务) 的新概念的产生, 到产品 (或服务) 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 乃至最终在终端消费者手中完成消费过程所有价值环节上都有创新服务业发挥作用的空间;第二, 创新服务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仅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特别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改造有更大的支撑作用。本质上, 创新服务不是存在于某个“部门”或“集群”, 而是一种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的功能。特别对于传统产业而言, 由于制造和服务的日益交融, 通过向产品中融入服务, 企业也就开创了新的解决方案, 改变了价值链的层级, 实现了收入增长和产业升级;第三, 市场化的性质。以市场化的需求为导向, 以用户的需要为驱动, 贴近企业的创新活动, 以市场机制来协调并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加快创新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服务业支柱产业 篇9
2008年, 在纪念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大会上, 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先进服务机构”称号, 2009~2011年, 连续获得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评选的“生产力促进 (服务贡献) 奖”。
一、核心业务及服务特色
近年来, 中心按照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的战略部署, 深入贯彻实施“两服务行动”, 积极参加“科技援疆援藏”, 面向决策主体、创新主体, 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 逐渐形成核心业务及特色服务。
(一) 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围绕全省经济、科技发展, 提供决策性、全局性、战略性和时效性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为政府部门科技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 产业集群服务。
以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 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资源, 通过组织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产学研合作、开辟俄罗斯市场、开展对外交流、建设照明检测平台、新产品推广等, 服务于我省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
(三)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发挥中心的科技中介桥梁作用, 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主线, 以科技型企业培育与服务为重点, 深入科技园区、产业集群, 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四) TRIZ理论推广应用。
围绕全省创新方法试点工作, 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 采取“培训先行、试点推动、典型引路”等方法, 组织开展TRIZ理论宣传、培训、学术交流、企业示范应用和创新设计大赛一系列工作。
二、服务绩效
(一) 强化战略研究, 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 中心相继承担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和起草、承担了《黑龙江省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对策研究》、《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黑龙江省科技发展优先领域技术路线图研究报告》等多项重大、重点研究课题, 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 推广应用TRIZ理论, 助力企业自主创新。
中心80%人员参加过TRIZ理论专业培训、专题报告会, 初步培养出一支18人的TRIZ理论培训师队伍, 形成了5人的核心服务团队, 其中1人获得MATRIZ协会三级TRIZ师资, 5人待认证3级师资, 2人获得TRIZ协会二级认证, 2人获得创新工程师认证。中心编辑出版TRIZ基础教程, 奠定了国内领先地位。先后承担国家创新方法专项项目3个, 省级创新方法科技攻关项目3个, 创新方法成果转化两项;举办省级TRIZ杯大赛2届, 国家级TRIZ杯大赛2届;专业培训班7期, 学员2400人次, 培训报告会12场;主办TRIZ专题网站访问量65万人次, 列全国同类网站之首。
(三) 服务LED产业集群, 提高创新与产业升级
为推动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举办了多届“国际LED冰雪景观照明创新设计大赛”, 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十家LED企业参赛。为推动我省LED产业发展, 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金融紧密结合
通过开展对接会, 每年均有约20余项签约, 共达成合作意向50余项。2013年已有15个项目申请了省内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中心组织20家高新技术企业参加赴俄参加滨海边疆区交流合作对接会和开展科技招商活动, 已有4家取得了良好对接效果。中心还积极走入大庆、双鸭山、伊春、密山等地市, 联合当地科技园区、产业基地共同推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如推动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与大庆恒通公司对接, 双方达成合作开发“罐体探伤机器人”项目, 签约金额预算100万元。
中心结合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科技成果招商等工作, 征集到130家企业的融资需求, 涉及融资需求资金额度11亿元, 向26家金融、投资、担保机构进行了推介。今年已有151家企业贷款265笔, 贷款总额22.51亿元, 贷款利息总额为2.09亿元, 其中2012-2013年贷款利息为1.47亿元。
(五) 服务创新创业, 探索科技服务新模式和新途径
近两年, 中心累计培训科技管理和企业人员3000余人, 服务中小企业1500余家, 培训40余次;已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184项, 支持金额11417万元, 连续两年超亿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1763家。
为深入落实科技部生产力促进中心“两服务行动”和我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 中心与伊春市科技局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将围绕伊春市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 共建科技服务示范基地, 面向区域内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 合作开展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申报咨询、科技培训、企业诊断、科技成果对接、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等服务。
创新箴言
服务业支柱产业 篇10
江苏省一向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0年以来,江苏省在国家有关现代服务业政策的指导下,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等政策,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稳步快速发展,这对江苏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正在推动江苏从现代工业社会向现代服务型社会转变。在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基础上,面对进一步加快和提升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有必要深入分析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中的各个产业,分析比较其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才能进一步有的放矢地提出培育政策,这对加快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对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而目前学界对于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研究,一方面没有出现普遍认可的选择方法,另一方面陆续出现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针对某一个城市而言的,在省域这个层面上的研究还没有权威的成果。由此,本文将积极探索选择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育政策。
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科学合理地选择主导产业是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育政策的前提。选择主导产业是一种综合评价,不仅要考虑一个产业自身发展的状况,还要考虑其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和作用,所选出的主导产业不仅要求在省内比其他产业更有综合优势,而且也应该是江苏省相比其他省份的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同时也应该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发展动力的。所以,本文将采用指标体系评分与区位商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选择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1、指标体系综合评分。
目前学界对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方法。考察制造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和评价指标,可以发现一般都主要表达几个方面的因素:产业竞争力、产业的关联效应、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产业的社会效益等,其中又主要包含技术进步因素、产值相对规模、固定资产相对规模、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能耗因素、利税规模和吸引就业能力等次一级因素。
以制造业主导产业选择常用的指标为参考构建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要充分认识到服务业的产品和经营都有与制造业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能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服务产业首先要求已经具备相当的产业规模,虽然不要求在产业规模上有绝对优势,但是如果规模过小将无法发挥该产业的导向作用,对其他产业发展也不会产生显著的推动和带动。服务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及推动作用的实现与制造业不同,目前也无法进行定量的说明。其次,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服务产业对经济发展有引领性和导向性,代表着产业发展的趋势,所以应该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再次,主导产业一般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是经济体新的快速增长点,作为主导产业应该有较好的综合社会效益和发展潜力。所以,参考制造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和主导产业的涵义,本文从产业竞争力、产业技术进步、产业社会效益和产业发展潜力几方面来综合比较各个产业的情况,建立一个包括目标层、三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表1),这样可以尽可能全面地进行评价。
1、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产业竞争力下有产值比率、产业贡献率和产业关联效应三个二级指标,分别反映一个产业的总体规模、发展速度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和其对相关产业的推动和带动作用。技术进步指标下有劳动生产率一个二级指标,反映的是一个产业的技术水平,较高的技术水平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之一。社会效益指标下有人均净税额、人均劳动报酬、和劳动力比例三个二级指标,人均净税额可以体现一产业给公共财政带来的贡献,人均劳动报酬可以反映一产业改善居民物质生活、促进国内消费的能力,而劳动力比例则能说明一产业对当前重大的就业问题的解决能力。发展潜力指标下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两个二级指标,反映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
现代服务业目前还没有为政府和学界所认可的统一分类,根据其定义以及高成长性、高增值性、以及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高密集度的特征来考察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年鉴中服务业所包含的十四个产业,将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三个在我国现阶段具有比较明显政府行为特点的行业排出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范围之外。考虑到其他十一个产业到目前为止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信息化、网络化改造,都包含着具有现代服务业特点的部分,所以以这十一个产业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范围。
选取2007年这十一个产业的数据经计算处理得到相关指标,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1),得到综合评分的结果(表2):
从表2来看,综合得分排名前六位的产业的得分均大于零,第七名及以后的得分在零以下,说明
从六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来看总分排名靠后的产业不具有产业综合优势,以此判断第七名及以后的产业不选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进一步来看,在排名前六位的产业中,综合得分排名第三位的批发和零售业因为其产业的规模大、产值高、从业人员多的特性,使得其因子1得分排名第一,拉高了它的综合得分,但是它的因子2得分最低,说明从技术等因素来看该产业并不能显示现代服务业的高成长性、高增值性以及知识、技术资源高密集度的特征,所以将不列为进一步分析的对象。综合排名第五位的居民与其他服务业是直接满足居民物质生活中的多种需要的服务业,它与居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它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关联度很低,其发展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带动作用很小,不符合主导产业高关联度的特征。所以,居民与其他服务业不列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进一步分析的对象。对于综合得分排名前六位的其他四个产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软件业和物流业还要进行进一步分析。
2、区位商综合分析。
运用区位商指标作为对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四个产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软件业和物流业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区位商是一个地区某产业的产值与该地区总产值的比除以全国这个产业的产值与全国总产值的比,意在以全国某产业的产值比率为基准衡量一个地区在该产业上是否有优势,如果区位商大于1则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发展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产业优势,小于1则没有优势。本节将在考察区位商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现实因素综合分析来确定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运用2007的数据(1)计算出江苏省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软件业和物流业四个产业的区位商(表3)。
金融业的因子分析综合得分最高,而且区位商显示金融业已经是江苏省的优势产业。金融业本身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所在。江苏省是全国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三,服务业产值排名全国第二,东邻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本身具有优越的开放性地理位置,这些使金融业的发展、改革和创新都具有优势,活跃的经济和规模较大的总量则是金融业快速和规范发展的天然沃土。同时金融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配套程度高,对其推动作用大。所以可以确定金融业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现代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是指为房地产的开发经营、交易、租赁等活动提供相关信息、管理等服务的行业的集合,应该称为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主要包括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估价和房地产经纪三部分,不包括房地产的建筑开发。目前统计数据中对房地产业与房地产中介业没有做区分,因此缺乏说明力。与其他产业相比,房地产中介业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还不成熟,行业依附性强,受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剧烈,企业规模小,抵抗风险的能力低,监管滞后,其本身也不具备主导产业的特征,故不能将其选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信息软件业的区位商显示其不是江苏省的优势产业,而且发展相对滞后。但是信息软件业对国民经济的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巨大,是突显现代服务业高成长性、高增值性、以及知识、技术资源高密集度的基本特征的重要产业,是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根本产业,并且它与制造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对加快江苏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都有重大意义。因此,信息软件业应该被确定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借助后发优势,加快其发展,使其成为江苏省的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
江苏省物流业的发展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新兴的第三方物流方面的发展江苏省要领先于全国水平。除了具有区位和经济基础优势外,已经形成了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全省目前已有各级物流中心基地16家,这些物流基地充分依托港口、开发区和大型专业市场,提供配套的仓储和运输服务,相互连接重合,其服务辐射影响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和邻近省市。物流业的发展对提升江苏省整体的流通效率和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效率有显著作用。所以,物流业应该确定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综上所述,通过指标体系综合评分与区位商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金融业、信息软件业和物流业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摘要: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具有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高密集度特征的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范围内考察主导产业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指标体系综合评分与区位商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确定金融业、信息软件业和物流业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针对这几个产业提出政策将有利于主导产业本身及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江苏省
参考文献
[1]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5,(6).
[2]李朝鲜,李宝仁.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任英华,邱碧槐,朱凤梅.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13).
[4]焦军普.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业主导产业的优选[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
植根地方 服务产业 篇11
2012年年底,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任总主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入编该书的两所高职院校之一,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和做法被推向全国;同年6月,学院“一镇一品一专业”等12项建设成果,参展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办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青年成长发展暨第五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成为“创意高职”的典型案例;11月,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连续来函拟将学院“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相生相伴”“我爱高职毕业生”等案例写入《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12月,学院获评“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
是什么使这所办学仅6年的高职院校受到社会如此高度关注与好评?专家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想体现出经济性和社会性,学校就要建在有“气场”的地方——要有人气、企业气、产业气。实践中,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切身努力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气,把高职教育办到产业园区中
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是全国少有的不带县的地级市。全市共有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被产业园区天然包围。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学院积极探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布局,实施“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集聚了办学的人气。2010年11月,学院举行了建校五周年庆典,与中山南区办事处、中山古镇镇政府合作成立了“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2012年,学院又与中国休闲服装名镇——沙溪镇合办“沙溪服装学院”,与中国乡镇之星——小榄镇合办“小榄工商学院”……把发展之根深植于镇区、企业的沃土,使学院办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把职业教育办到产业园区依靠什么?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依靠校企合作,依靠精心培养的受企业欢迎的人才。中山南区是国家火炬计划中山(南区)电梯特色产业基地,包括日本三菱电梯、德国蒂森克虏伯扶梯等在内的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落户;中山古镇素有“中国灯饰之都”之称,全国60%以上灯饰产品来自古镇,并大量出口国外;中国的休闲服名镇——中山沙溪镇休闲服装行销全国等。在广东省、中山市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产业园区及其特色的产业基础成为中山职院办学、兴学的基础,学院则成为政府促转型和企业谋升级的智慧库与人才摇篮。于是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顺理成章,并且在短短的5年间取得了服务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整体办学水平的丰硕成果。2011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将学院确定为省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扎根产业基地、紧贴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升级的职业教育,让政校企合作变“两头冷中间热”为“三热”和“多赢”,增强了中山职院办学的底气与人气。
学院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还在于创新,在于创造“人气”。政校企合作专干就是聚集“人气”的一大创举。自2011年2月启动政校企合作专干、科技特派员“驻镇”计划至今,学院从专业教师中选拔了12名政校企合作专干和80余名科技特派员(特派员总数位列全省高职院校之首)分别派驻中山各个镇区。通过让教师深入市场一线,作为信息员及时了解政企需求、传递合作意向,适时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为政府建设共性生产服务平台及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出谋划策,使产学研平台更加灵活与实用,也使政校企合作更加丰富和牢固,“人气”更加凝聚。
有企业气,为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地方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地方产业升级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呢?先看最近的一组事例。
2012年6月,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赛区总分第三名,学院3支队伍代表广东省高职院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获得3个三等奖;同年7月,学院选手分获2012年第四届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并获全国决赛资格;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在学院举行,学院3支代表队从全国102所高职院校的155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在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广东省第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学院教师郑琦获人文社科组二等奖,被授予“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同年11月,学院教师潘斌、黄国柱获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智能电梯装调与安全维护项目”(高职组)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机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优秀教师”称号……
这些荣誉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成果的一个缩影,也是学院把企业竞争理念引入办学机制的结果。中山职院坚持“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突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现“以赛促建(学科专业建设)、以赛提质(学生素质培养)、以赛创新(办学理念更新)、以赛助聘(帮助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逐渐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得到夯实。在2011年12月由广东软件行业协会、东软集团主办的广东高校第六届“东软杯”网络攻防大赛上,本、专科学校63支代表队共189名选手参赛,由李招文等3名学生组成的中山职院代表队力挫群雄,摘得大赛冠军,选手在比赛现场就被知名企业相中,成为比赛现场的“明星”。
企业气,还意味着为企业培养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学院积极探索名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四位一体的“校中厂”教学模式,大力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全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开设《创业实务》国家精品课程和《知识产权》课程,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不断夯实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建设可容纳20余家企业进驻的创新创业教学工场和1000平方米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牵头建设13000平方米的中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发挥教师、企业家的传帮带作用,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创业讲师组成的“三师结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山职院2011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3.4%,明显高于全国平均1.2%的比例,也高于广东省高职院校平均1.8%的比例。学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近4年连续位居广东高职院校前列。很多学生带着专利成果到企业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甚至没有毕业就被企业争抢一空。
有产业气,实施“一镇一品一专业”发展战略
“一镇一品”是中山产业重要特色,即每一个镇区都有一个品牌产业,形成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镇一品一专业”就是学院对应镇区产业结构开设相应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最直接的方式是培养人才符合地方产业的需要,而学生凭借学习技能也能顺利就业,做到“产业—职业—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的无缝对接。
基于这种思考,2010年春天,学院明确提出了“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发展布局,在人才培养上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目前学院开设的33个专业、55个专业方向几乎涵盖了中山所有的产业形态,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创业管理等专业是全国高职院校首开专业,动漫、社工、物流等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也颇具影响力。
在紧扣区域产业布局专业的同时,学院也时刻注意与时俱进,前瞻性地预测产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如根据中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学院及时开设了LED设计的专业方向。正是学院面向市场办专业,使专业有效对接产业,为镇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培养了高技能人才,使得镇区、企业纷纷向学院伸出橄榄枝,表达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的强烈意愿,吸引了30家市内行业协会进驻学院,数十家企业与学院联合开办人才培养订单班。
2012年5月、6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连续转载了《中山职院数控专业学生驻扎企业学习》《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观察》等文章,引起了高职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厂中校”建设的成功案例一时间反响热烈。在珠海市旺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学生融入真实生产现场,亲身体验现代企业的最新技术及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全过程,迅速掌握了专业核心技能,并深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厂中校”跳起了校企无界合作培养学生的双人舞,这就是产业气,就是“产业—职业—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的无缝对接。
瞄准中山特色产业的人才需要办学,走政校企合作之路,助力中山经济转型升级和幸福家园建设,是学院打造特色、提升效益的基础,也使学院的办学凸显人气、企业气和产业气,既为自身找到了发展的土壤和营养,也为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成长与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服务业支柱产业 篇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分工专业化的深入, 全球产业结构加快了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步伐。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 我国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不到50%, 低于60%的世界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服务业70%-80%的比重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通常认为, 现代服务业产生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 是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 以新的服务业态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部门。随着科技进步与知识经济的到来, 现代服务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作为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城市, 西安2011年又被国家科技部列入首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试点单位。近年来, 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 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投资转移的重要机遇。西安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 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城市, 在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投资转移方面优势突出。在承接产业和投资转移过程中, 西安必须要找出自身的优势产业, 真正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一、西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也是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西安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除了拥有便利的交通, 作为内陆科技大省, 还是重要的军工、科研和人才聚集地, 西安独特的区位优势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 以软件及服务外包、物流、金融与会展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呈现出发展提速的态势。
首先, 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
作为陕西现代服务业的窗口, 西安的会展、物流、金融、旅游、信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研发、文化创意、国际商贸等产业初具规模。进入“十二五”时期, 西安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 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 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支撑。
其次, 现代服务业体系尚待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 西安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西安的旅游、商贸、餐饮和住宿业、零售业特色突出;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和营销方式发展迅速;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成长迅速。“十一五”期间, 围绕着高新技术、旅游文化、先进制造以及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 西安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 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果显著。但是, 西安现代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较低, 现代服务业体系尚待完善。
二、西安现代服务业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1、服务业产业转移。
作为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经济现象, 产业转移是优化地区生产力空间分布,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有效途径。服务业产业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 其方式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产业转移是指向欠发达、低成本地区转移部分服务;广义的产业转移除了上述内容之外, 还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及市场需求增加造成的投资的注入。近年来,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技术创新周期的缩短, 发达国家由最初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开始向转移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转变, 同时, 由于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的加剧, 我国东部的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 使得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服务业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十一五规划”中, 曾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从具体转移行业来看, 目前我国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业吸收了较多的外资, 类似于金融业、商业、电信等服务业也逐渐成为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2、西安现代服务业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传统产业采取梯度方式, 主要着眼于劳动力优势与区位优势;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型产业转移以跨越方式, 更注重承接地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 这使得承接地机遇和挑战并存[2]。在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产业转移既给西安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 也提出了挑战。近年来, 一大批全球知名公司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零售企业以及富士通、飞利浦、赛贝斯、华为公司等综合服务企业相继落户西安, 涉及金融、保险、电子信息、科研与技术服务、商业、教育、旅游、文化等多个行业。以服务外包为例发达国家除了将软件开发、技术支持、物流等非核心业务发包给西安专业服务提供者, 同时在西安设立研发及管理服务机构, 以抢占市场。随着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的扩大, 西安的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迅速。2011年上半年, 西安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合同金额近2亿美元。如今, 在通信软件研发、金融软件研发等多个领域, 西安已经成为全国领先的技术服务基地。除此之外, 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西安先后引进了一批投资强度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 如西安华南城项目, 一期总投资都超过60亿元, 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部经营规模最大、品类最多、功能最全的现代化综合商贸物流园, 成为西安现代服务业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排头兵。
虽然在承接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方面, 西安的优势突出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 西安整体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生产性服务较为落后, 制约了西安承接现代服务业跨国转移。西安服务业仍以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为主, 专业化的中高端服务供应商较为缺乏, 整合利用资源能力差, 承接服务转移能力不足。其次, 服务业体制政策环境不完善, 行业管理水平不高, 法律法规不配套, 行业标准模糊, 部分行业准入条件较多或门槛较高。最后, 高层次人才缺乏有效配置, 企业运营成本过高。
三、西安现代服务业承接产业转移策略
西安已进入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积极产业承接转移将全面促进西安现代化进程, 面对中、西部其他地区争相承接的激烈竞争, 需要从多个方面构筑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 有针对性地进行策略选择。
1、调整优化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
根据西安市十二五规划对现代服务业的布局要求, 通过合理划定功能分区, 围绕各区域特色优势资源的产业配套能力, 全面优化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 以各区域发展特色和优势为基点, 建立起优势互补, 错位发展的开放式产业格局。发挥资源整合、产业集聚和提升的功能, 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培育壮大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着力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 优化产业链。
2、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作为第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西安的技术、研发及人才优势非常明显, 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 加大研发投入, 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将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有机结合, 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政策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等各种创新举措在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最大化利益。现代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特别是其中的科技、研发、设计及营销, 是整个产业链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源泉, 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至关重要的因素。
3、优化投资环境。
引进技术和承接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 需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吸引国内外资本向西安聚集。而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环境。因此, 必须完善和提升西安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硬环境是项目承载的基石。软环境包括的内容很多, 涉及文化、政策、法规、观念、管理、服务等多方面, 一个稳定、公平、文明、宽松的软环境是优化投资环境的核心内容。提升西安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
4、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进程。
全球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开放和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服务业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 开始进入全球化发展阶段, 国际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 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西安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进一步开放服务业, 消除体制障碍, 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扩大要素优化配置的空间范围,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经济效率, 拓宽合作领域和提升合作层次, 扩大产业转移的广度和深度, 积极承接国际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5、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加快承接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 对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拓宽教育培训领域。依托西安高校资源优势, 加快实施现代物流、商贸、会展、金融、软件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工作重点计划。鼓励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和个人以多种方式支持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其次, 加快多层次、多功能的人才市场建设, 加大引进紧缺人才的力度,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引进模式。
四、结语
凭借其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较强的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及质优价廉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 西安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承接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西安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策略选择, 加快载体建设, 优化服务环境, 强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各项工作。
摘要: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承接全球及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可以有效降低西安现代服务企业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 从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策略
参考文献
[1]邹积亮.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发展趋向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7 (6)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