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

2024-11-14

气象服务(精选12篇)

气象服务 篇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 气象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气象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更加快速广泛地服务于社会, 使气象服务的涉及面更广, 更人性化, 更有针对性。丰富多彩的专业气象服务孕育了一个前景巨大的气象市场。由于机制性和观念上的问题, 目前的气象服务还有一定的发展瓶颈, 气象服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搞好气象服务的市场开发工作, 使气象服务市场往更好、更快、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是当前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气象服务的概念

气象服务一般是指从事气象业务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向社会或某个组织、个人提供天气预报、气象灾害警报、气候应用分析、气象灾害评估、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资料等多种服务活动的总体。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的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服务性劳动。这种服务性劳动的产出物, 主要是气象科技信息。

在国外, 根据气象服务费用的支付属性将气象服务可分为:基本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三类。

基本气象服务是指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密切的天气预报、警报等气象服务。服务所需的费用由政府支付, 产品“免费”向公众提供。

有偿气象服务是指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气象信息产品, 按用户的特定需求加工处理成其所需的气象信息产品;由基本服务产品加工、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由用户支付。

商业气象服务是指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气象信息产品, 按用户的特定需求加工处理成可使其获增值效益的气象信息产品;用户需支付由基本服务产品加工、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

在中国, 过去气象部门先按气象服务费用的属性, 将气象服务分为公益服务和科技服务。然后再按气象服务的对象, 将公益服务分为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 将科技服务分为专业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截至2000年, 在全国气象会议上, 把气象服务分为公众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商业性气象服务, 至此商业性气象服务成为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气象服务进入了市场范围。公众气象服务是指利用新闻传媒向社会大众提供天气预报等各种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是指为政府领导抗灾救灾、制定发展规划、组织经济开发和安排生产提供的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 收取一定标准的服务费用;商业性气象服务则以盈利为目的。一定意义上, 可以说商业性气象服务是公益性气象服务的一种延伸。

二、中国目前气象服务发展的现状

第一, 中国气象服务起步较晚。与国外气象服务发展相比, 中国气象服务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 而此时, 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已呈现出迅速发展趋势。那时, 中国的气象投入产出比为1∶15~1∶20;而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这一数字上升为1∶38~1∶40。这虽然说明中国的气象经济已经有所发展, 但与西方相比还差很多。由于气象服务是高科技产业, 需要巨额投入, 中国至今还没有能与国家气象局竞争的私人公司从事商业化的气象服务。长期以来, 气象部门也一直沿用事业单位运作模式, 主要工作还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质的气象服务, 自身参与市场的意识不强。

第二, 中国气象服务发展缓慢。近年来, 虽然气象专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 尤其在防雷、手机短信方面发展较快, 为商业企业等专业客户赢得了利润, 但与国外相比, 中国气象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依然处于“低温”状态。因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需要利用很多资料和专门人员制作, 但目前国内专业气象服务一是收费较低, 二是客户少, 甚至连人力成本都不够。现在中国的气象部门还是一种以国家投入、服务为主的公益性事业, 气象有偿服务只是补偿了气象部门在加工和制作特殊产品时付出的成本, 还没有形成商业化气象服务市场, 体制也不健全, 因而使气象经济发展缓慢, 中国的气象服务年产值与其他发达国家比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三、中国气象服务市场发展存在的障碍

现阶段中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障碍, 这些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从产品本身看, 中国现在的专业气象服务手段还不够健全。一是气象服务的层次较低, 提供的产品多是单纯的气象信息;二是提供气象信息产品的质量、气象预报的准确率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经营“气象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 缺乏开拓创新思想。这就直接阻碍了竞争市场环境的生成, 导致市场的相对低效和服务体制的不健全。

第二, 从机制上看, 中国气象产业长期事业化经营造成的后遗症, 使得气象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原来发展的烙印, 重视了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 淡化了专业气象服务和深层次的商业化的气象服务, 导致气象服务商业化程度不够。

第三, 从产品营销看, 中国气象产业缺乏营销观念。这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对于已开发产品的推销与宣传, 二是缺乏与信息需求者之间更多的沟通和联系, 没有深入了解市场的需要和客户的需求。这就阻碍了产品在市场上的认知度的提高, 也没有唤起相关企业运用气象产品提高经营绩效的意识。

四、中国气象服务市场开发的策略和建议

根据上述气象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 要使中国气象服务得到快速发展, 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依靠科技进步, 千方百计地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能力, 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气象服务发展的快慢, 关键在于天气预报准确率。因此, 必须依靠先进探测系统及先进的预报方法, 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 让气象信息使用者愿用、会用、好用, 并且能为用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 拓展服务领域, 为企业量体裁衣。气象产品供需不对口是气象服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由于市场已经细分, 各行业与气象的联系所涉及的方面不同, 其所要求得到的信息服务自然有别。气象部门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及其对气象服务的不同需求, 拓展气象服务领域, 做到企业需要什么产品, 就提供什么产品, 量体裁衣地为企业服务。比如对机关单位可以安装气象预警无线电子屏;对村镇可以安装气象预警广播;对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可以提供风险评估;对汽车运输公司, 可以给他们提供道路结冰、大雾、雨雪、泥石流等服务, 可以给运输车辆上安装气象信息无线电子屏等。

第三, 加强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拓宽气象服务领域, 促进气象服务发展需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人才队伍是人才个体的组合。人才队伍的成员和运动规律是人才个体成长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群体反映, 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气象服务商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是我们在商战中急于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面对21世纪中国气象事业现化代和可持续发展给我们提供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目前的人才队伍现状以及今后气象服务商业化人才队伍在商战中的战略地位。人才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 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现代化建设说到人才的现代化。不搞人才队伍建设, 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希望就很渺茫。

第四, 加快气象服务商业化步伐。加快气象事业结构性战略调整, 积极培育国内商业化气象服务市场, 同时借鉴国外商业气象服务发展的经验, 学习其全新的气象服务理念、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提高中国气象服务业的竞争力。

第五, 将气象信息与商业需求结合进行深加工, 提高气象信息作为商品的科技含量。现阶段, 商业气象服务的层次较低, 提供的产品多是单纯的气象信息和一些气象指数。但是作为商业气象, 不应该局限于气象信息本身, 还需要针对用户的具体情况, 把气象信息加工成用户直接需要的商品, 以此来提高气象信息的附加值, 提升商业气象的服务水平。初级气象信息的价值是有限的, 但如果针对具体的用户, 把这些信息与用户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 把气象信息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划与决策之中, 那么无疑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比如, 冰雹会对烟叶质量和产量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可根据这样的气象信息, 来分析预测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结合市场需求, 为经营部门制定相应的种植和购销计划。这种结合气象信息加工出来的新的信息产品, 不但可以直接作用于用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也使得气象信息本身的价值大幅提高。而这种针对用户需求进行的气象信息再加工和市场营销过程, 应当是商业气象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利润来源, 这也是商业气象区别于公益气象的根本点。

第六, 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 增加气象服务项目。只有转变气象服务体制, 开放气象服务市场, 扩大服务对象, 提供适合用户特殊要求的新产品, 才能在对各行业、各领域的服务中争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只有依靠科技进步, 对气象信息进行深加工, 提高气象信息作为商品的科技含量, 从而增加气象服务的层次。

虽然目前中国气象服务的生产活力还未全面显现, 气象服务市场的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气象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气象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气象服务体系的健全, 气象服务必将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气象服务的市场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使气象服务的涉及面更广, 更人性化, 更有针对性。丰富多彩的专业气象服务孕育了一个前景巨大的气象市场。如何搞好气象服务的市场开发工作, 使气象服务市场往更好、更快、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是当前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气象服务商业化的模式, 对中国气象服务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具体情况, 对中国气象服务的市场开发作简单的设想。

关键词:气象信息,有偿气象服务,商业化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 篇2

1、华途盛世,气象万干。

2、气象预警精益求,华途盛世传天下。

3、为您输入每一天——华途盛世。

4、春夏秋冬阴晴冷暖,华途盛世无线转输。

5、华途郎朗,盛世前程。

6、华途晴雨用心预,盛世精彩无线转。

7、华途盛世,旅途快乐。

8、华途盛世,变化无常让你了如指掌。

9、天宫喜怒,华途先知。

10、华途盛世——你的气象先生。

11、古有夜观星象知天意,今有华途指点造盛世。

12、别担心多变的天气,华途早告诉你。

13、心在华途,准在盛世。

14、每天提早准备,工作生活无忧,华途盛世气象传播技术为您服务!

15、预警无忧,续写春秋。

16、华途科技枝独秀,预警系统数华途,广电系统不可无,客户满意更信赖。

17、风云变幻问华途,气象预警迎盛世。

18、华美前途,气象万千。盛极一世,美好无线。

19、华夏之地,途径之处;盛世科技,气象预警。

20、天气早知道,盛世晴雨表——华途盛世。

21、华途无线传输,盛世气象关注。

22、华途绘制生活,盛世晴雨专家!

23、华途盛世无线,万千气象更新。

24、华途盛世科技,笃行励志演绎。

25、科技预警华途气象,无线转输盛世吉祥。

26、气象预警专家,真诚服务天下。

27、华途心长乐,盛世好气象。

28、盛世科技,转输冷暖,关怀备至!

29、人有旦夕祸福,天有可测风云。

30、华途不畏艰,盛世不会远。

31、雨伞留给雨天,今朝阳光灿烂。

32、华涂无线,天气早知道。

33、中华气象预警,无线传输途经;准确及时播报,服务盛世百姓。

34、华途盛世——您的贴心小棉袄。

35、华夏晴雨早知道,未来盛世会更好!

36、揣度老天脾气,造福人间美丽。

37、华途尽知人间冷暖,盛世开启美好明天。

38、立足中华大地,旅途早知天气;盛世朗朗乾坤,气象未卜先知!

39、气象华途,无线盛世。

40、风云变幻,华途无线。

41、天机亦可泄露,华途无线传输。

42、专注、专业,先知,先觉,

43、华途盛世,专注老百姓的事。

44、华途之旅,盛世之巅!

45、华途用无“线”的爱,创造盛世,让您幸福在晴天。

46、华途无线,畅通无限。

47、携手华途新气象,共谱盛世风雨情。

48、人生如气象变化万千,唯我华途盛世精准不败。

49、看云卷云舒,展无线华途!

50、天意谁先知,华丽途中游。

51、华涂来了,好天气还会远吗?

52、人人都为天气愁,华途盛世解忧愁。

53、气象华途,盛世天下。

54、盛世“风”华,人在途中。

55、天气早知道,心情更舒畅。

56、华途行,天气晴,传真心,盛世情。

57、华途无线,盛世传承。

58、“起风了,别忘了添衣”。爱,就是远方的一句轻轻地问候——华途盛世。

59、华途盛世,旅途天气告(话)你知!

60、国人华途,好天气美心情——华途盛世。

61、知天气,爱旅途,华途科技,关爱你的旅途。

62、行走华途览美景,身在盛世兴科技。

63、华途晓天下,盛世气象新。

64、华途预万象,盛世传万家。

65、预冷暖,知你心,携华途,览盛世。

66、气象预警典范,无线转输楷模。

67、华途观万象,盛世谱篇章。

气象服务 篇3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21-0222-01

2009年,新会气象台继续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严格执行《广东省地(市)、县气象局局领导业务值班制度》、《决策服务周年方案》等制度,领悟上级领导及相关文件的指示精神,及时响应上级关于暴雨等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做到严密监测、科学预报、及时预警、主动服务,充分利用“决策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发布应急信息,为各级党政部门指挥防汛抗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为社会群众防御灾害提供有效指引。

今年我台共发布《重大气象信息快报》38期,气象手机决策服务短信共226多万条次。

1充分理解认识公共气象服务

充分理解认识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的理念和做好灾害防御工作的内涵意义,进一步强化气象防灾基础,加快各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真正用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切实加强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1)编制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深入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风险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和风险区划,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编制本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防御规划,并逐年安排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在建设规划编制及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率,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的减轻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2)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体系。要在现有的市、县气象监测站网基础上,结合我省公共气象、气象灾害防御的迫切需求,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时效性。特别是精细化、短时预警服务的能力,要认真做好气象灾害的影响分析,增强防御针对性。要加快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系统建设,积极筹建市级移动气象台,完善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切实提高现场预警服务、应急气象服务水平,增加对多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应急气象服务,提高保障能力。

3 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水平

1)科学制作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各级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理,规范预警信号制作发布流程,确定灾害预警标准和分级预警责任,提高制作时效,明确预警影响时间、区域、等级和防御提示等,做到用语规范、指导明确、操作性强,真正起到气象灾害预警的警示和防御作用。

2)加快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列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十一五”期间国家和我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要求,解决好电视天气预报、警报应急插播工作,增强兴农网的开发应用,提高手机短信的覆盖服务面,发挥乡镇气象助理、农村信息员、大学生村官、安全信息员、供销信息员队伍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培训、待遇等配套措施,人民群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渠道。

3)加强部门合作,努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时效和覆盖率。发挥好有关部门单位、媒体和气象部门要建立预警信息传递日常工作机制,按规定及时传播预警信号。各级气象、通信管理部门和相关电信运营企业要继续密切合作,努力在第一时间将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信息传送给社会公众;各级广播、电视等媒体要安排必要时间和形式传播固定气象信息,还要随时做好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字幕的临时插播工作;各地主要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政府网站要在显要版面和重要位置登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

4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1)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增强全区防灾减灾应急能力。气象台利用一切机会加强气象信息、预警信号的宣传工作。4月份在区教育局召开全区教育系统安全会议上,我台为区教育系统作“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及其防御”的专题报告,此次专题报告得到了在场的人员一致好评,认为通过报告加深了灾害性天气的认识,对学校及幼儿园如何预防和减少突发气象灾害事件给造成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月份,新会区政府在冈州广场举办全国首届“5·12防灾减灾日” 主题宣传活动,我局作为“防灾减灾委员会”的成员,积极参加了主题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宣传人员向群众详细讲解了气象防灾减灾的有关知识,有针对地解答群众一些关于气象、防雷等方面的疑惑和咨询,对外发放《气象万千》、《预警信号含义及防御指引》等多种宣传材料,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

9月9日中午,江门市新会区气象局局长郑伟杰做客第四十八期“民生热线”直播室,为听众解答各种关于气象方面的疑问。在大约一个小时的直播中,郑伟杰局长通过热线电话、短信平台进行了与听众进行了直接沟通,解答了听众提出的多个问题,涉及到市民关心的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气象信息的发布、气象咨询电话和手机天气短信的收费标准、防雷、节庆气球的升放等内容。

2)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专业队伍、专家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并密切合作协同作战。学校、医院、社区、车站、体育场(馆)、风景区、高速公路、码头等公共场所和易燃易爆等重点部位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定期开展气象信息员等队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应急救援队伍整体素质。

5落实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措施

1)千方百计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把提高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核心任务,加强重要天气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2)高度重视各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气象探测基本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问题,也关系到我国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所以切实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力度,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实施,也是我们有效的防御气象灾害的有力保证。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时,要严格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减少或者避免因城市或者乡镇规划建设项目导致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影响和破坏。

作者简介

气象服务 篇4

关键词:内蒙古,降雪气象服务,畜牧生产

1 2015年冬季内蒙古地区降雪实况

据内蒙古气候中心统计分析,2015年冬季降水与历史同期(1981~2010年)平均值比较,阿拉善盟大部、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西部、包头市西部、乌兰察布市、赤峰市西部和呼伦贝尔市北部偏少10%~1倍,其余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多10%~2倍,其中,兴安盟南部和通辽市偏多达2倍以上。冬季降水量全区平均为8.7mm,比历史同期多1.9mm,比上年同期多2.6mm,为1961年以来第11多。全区多地出现强降雪天气,共发生极端降雪事件17站次,其中有12站次日降雪量超过极端阈值,5站次超过历史极值。极端降雪事件发生次数多、范围广、强度较大。

2 内蒙古降雪气象服务情况

11月21日至24日,全区大部地区出现降雪、降温天气。此次降雪过程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全区共82个站点出现降雪天气,其中,12个站点出现10.0mm以上过程降雪,最大累积降雪量出现在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县,为12.7mm;19个站点出现5.0~9.9mm过程降雪;其余51个站点出现0.1~4.9mm过程降雪。

针对此次天气过程,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首先以公众最熟悉的3天短期预报的形式提前3天给出预测,在20日第64期的《气象预报信息》中分析预测:受短波槽和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21日至26日我区西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多雨雪天气过程。其中呼和浩特市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锡林郭勒盟大部、赤峰市、通辽市有中雪,累积降雪量2.4~4.9mm,乌兰察布市东北部、锡林郭勒盟中部和南部、赤峰市中部和南部、通辽市南部有大雪,累积降雪量5.0~9.9mm,锡林郭勒盟南部、赤峰市西南部有暴雪,累积降雪量可超过10.0mm,积雪深度最大可达10~20cm。并提醒公众及有关部门做好应对工作,特别是牧区及设施农业、交通运输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雨雪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好畜牧业冻害和雪灾防御工作,储备充足饲草、加固棚舍,确保牲畜安全越冬。在气象台做出准确预报后,气象服务中心分别通过电视、广播、短信、微信、微博和网站的形式将预报信息传播给公众,气象台服务科则通过EMAIL、传真、专送等方式将预报结论呈递给党、政、军及民政厅等决策部门。

3 降雪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2015年内蒙古冬季的降雪对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入冬以来,受活跃的冷空气影响,我区自西南向东北普降中雪,且大雪集中在中东部地区,降雪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年内受持续干旱影响,全区大部地区牧草长势较差。8月下旬牧区牧草高度为6~88cm,较去年和近5年同期偏低;由于牧草高度偏低,且冬季牧草黄枯后高度萎缩,加之入冬后降雪较多且积雪较深,牧草被积雪掩埋,牲畜无法采食,而牧草产量较低,牧民草料储量有限,因此部分牧区受雪灾的影响较大。另外,降雪后气温下降,不利于牲畜保膘,尤其对棚圈设施不好的一些牧户造成一定影响。

据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资料显示,2015年冬季全区牧区形成雪灾面积31.0万平方公里,占牧区总面积的42.3%,占全区总面积的26.3%,受灾人口300.1万人,受灾牲畜2270.1万只。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特大雪灾的面积分别为12.7、9.4、5.6、3.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牧区总面积的17.4%、12.8%、7.7%、4.4%。雪灾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其中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市丰镇市为特大雪灾。如11月1日至12月2日,正镶白旗多次出现降雪、降温和大风天气,累计降雪量35.8mm,平均雪深达到18cm,野外雪深可达40cm。尤其是12月1日至12月2日出现白毛风和暴风雪天气,持续已达36小时,仍未见好转,造成全旗90%以上公路被积雪覆盖,部分公路积雪平均厚度达20cm以上。农村牧区道路全部遭雪阻,草原全部被积雪覆盖,牲畜无法出群放牧,给群众出行和农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3]。

4 加强降雪气象服务为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

从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准确的预报预警和及时的信息发布是做好降雪气象服务成功的关键。准确预报预警,能够为各部门决策赢得时间,提前布置并采取措施,才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当前,针对降雪,特别是畜牧业生产关键期和转折期的暴雪预报水平还亟待提高。一方面,要提高短时临近预报水平,另一方面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还要不断推进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特别是边远的农村牧区,做好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传输。

降雪气象服务的前期演练也必不可少。自治区气象局、盟市局、旗县气象局应该不定期地开展气象服务应急演练工作。在演练中,各单位把复杂天气形势想在前面,把突发重大事件想在前面,把气象服务细节想在前面,把观测设备的保障考虑在前面,真正做到反应迅速,服务周到[5]。畜牧业生产者要及时收听气象预报广播。暴风雪预报在牲畜过冬和春秋季转场季节中特别重要,及早做好各种救灾准备工作,有准备和无准备,其结果大不一样。

此外,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机制。气象部门发布暴雪蓝色预警信号后,各级政府及农牧业厅、民政厅和其它相关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各大通讯运营公司和广电部门要实时、免费、滚动地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做到气象灾害信息发布、传输、接收每个环节都衔接顺畅,才能切实有效地为防灾减灾工作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标准备案公告2012年第12号(总第156号)[S].气候季节划分.北京: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2.

[2]郭敏.内蒙古牧区雪灾较重建议加大牲畜出栏[Z].http://www.weather.com.cn/neimenggu/sy/tqyw/12/2437827.shtml,2015-12-19.

[3]新华网内蒙古频道.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遭雪灾90%以上公路被积雪覆盖[Z].http://www.nmg.xinhuanet.com/xwzx/2015-12/03/c_1117342666.htm,2015-12-03.

[4]赖敏.降雪天气对畜牧业影响利与弊[Z].http://news.163.com/12/1110/10/8FULIJCF00014JB5.html,2012-11-10.

三夏气象服务总结 篇5

按照《陕西省夏收夏种气象服务方案》(陕气减函„2011‟18号)的要求,我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三夏气象服务工作赢得市政府、相关部门及广大农民朋友的好评。现将我局三夏气象服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三夏期间天气实况及灾情

截止7月4日,我市夏收工作已经顺利结束。据统计部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夏粮总产93.75万吨。其中小麦95.57万吨,单产321.6公斤。夏粮实现连续八年丰收,单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5月下旬,我市局地对雷电、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给川塬区即将成熟的小麦带来一定影响,小麦收获期推迟3—5天。6月上中旬,我市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天气条件对夏收夏种工作比较有利,川塬区小麦及时收割。下旬,我市出现连阴雨天气,过程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导致北部山区成熟较晚的小麦长牙发霉,给当地农民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二、三夏气象服务取得的成绩

5月21日,陈卫东局长参加全市三夏气象工作会议,指出:三夏期间将先后出现5次天气过程,降水总量为75—95mm,较常年略偏多。初夏汛雨约在6月中—下旬出现,6月下旬为多

雨时段。三夏前期天气条件对麦收有利,应积极抢收抢种,加快三夏工作进度。5月25日,市局下发《关于切实做好三夏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宝气发„2011‟66号),要求市气象台5月30日前发布三夏气候预测,5月31日—7月1日,每天制作发布“三夏专题天气预报”,向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应急办、市三夏办、市防汛办、市防滑办报送;农气中心每周二、五负责制作发布“宝鸡市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各县区局参考市级指导产品,制作发布本县区三夏气象服务产品;市人影办和各县区人影办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监视天气变化、适时开展三夏人工防雹、增雨作业;科技服务中心、各县区局加强三夏气象服务的信息发布工作,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员、气象信息服务站、新闻媒体、12121电话等各种手段广泛传播气象信息,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

5月下旬强对流天气频发,给小麦成熟带来不利影响。市台预报预警准确,市人影办抢抓有利时机开展防雹作业。市局迅速以《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的形式向政府报送“冰雹灾害偏多偏重,切实加强防雹工作”的消息,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5月27日带领农业、气象部门下县区进行调查,并对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及人影作业给以肯定。根据市台长期气候预测及短期天气预报订正,预计6月20—23日我市将出现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对山区的麦收造成一定影响。并再次以《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的形式向市政府报送信息,市政府

领导迅速做出批示,要求各县区政府做好三夏和防汛工作。市局立即召开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各单位转移工作重点,全力做好本次天气气象服务工作。6月24日,市政府领导再次带领农业、烟草、气象部门负责人下县区进行灾情调查。

奥运气象服务迈向“精细化” 篇6

气象与奥运关系密切

气象服务对奥运会有什么影响?王玉彬表示,影响重大。首先,“高影响天气”对奥运会的影响。例如,大家对2001年北京的那场小雪还记忆犹新,这场小雪几乎造成了北京市交通的大瘫痪,这虽不是极端天气,但它的影响非常大,“将这种天气称为高影响天气更准确”。

其次,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例如奥运场馆里面的现代化设备很多,如果有雷电天气等灾害性天气,会产生更大的破坏性。为了防御灾害性天气必须做好气象服务,目前已经在奥运场馆150公里的三角范围内安装了雷电预警系统,雷电监测是为了尽量在雷达监测到之前就把雷电产生的危害作出预警。

另外,关于人工消雨。在组织大型活动如奥运会开、闭幕式时,组织者会有很多措施保证活动的正常举行。从气象服务的准备方面,如果活动期间有雨,首先要做好天气预报,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能做人工消雨的作业。虽然有报道说,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到目前为止已经堪称“世界之最”,也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但是,到目前,人工消雨实验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其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容乐观:如果小范围、量小的降水会产生一定的减雨效果,但对于非常强的降水或者是深厚云雨层,目前人工消雨科学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当然,这个试验研究正在进行,争取能更好地为奥运服务”。

谈到气象对体育活动的影响,王玉彬介绍说,很多体育活动跟气象关系密切。比如,田径比赛最适应的温度是15℃~20℃,长跑包括马拉松的要求就更苛刻一点儿,温度要求低一些、湿度也低一些;赛艇一般要求没风,帆船则正好相反,如果风速低于3米/秒,或者大于20米/秒的时候,帆船就不能比赛;对于自行车比赛来说,水气大的时候,可能对运动员造成威胁,因为湿度决定着自行车赛道的安全。这几个例子说明,凡是组织体育比赛,组织者必须对气象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因此,历届奥运会的主办国家和城市都在气象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准确的气象预报是保障奥运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奥运气象服务的特殊性

奥运气象服务跟一般的气象服务区别在哪里?王玉彬介绍,奥运气象服务从分类上讲,与一般的气象服务基本一致,作为奥运气象服务,将凸显“精细”、“个性”、“先进”三大特色。“精细”体现在数值模式分辨率高,预报产品“无缝隙”和全程滚动,预报要素有很大拓展;“个性”表现在对奥运赛事和赛地特殊性有充分的考虑,对奥运竞赛活动和项目有极强的针对性;“先进”体现在我国首次拥有可实时制作奥运高精细度气象预报的实用技术手段和业务能力。

一般的气象服务,只需要预报未来36小时每隔6小时或者12小时到底有没有降水、风力多大。奥运会的气象服务则不然,例如,开闭幕式的气象服务,气象服务要提前告知组织者:8月8号晚上8时8分,开幕式主场馆上空是晴天还是下雨,是否有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必须提前准确预报。而且奥运会体育竞赛组织者要求要提前3天,每隔3小时知道有没有降水、风力多大,直至0到1小时的预报,而且后面的预报要对前面的预报进行更正。一般的天气预报,只要预报未来几天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里有雨即可,这个预报的准确率相对比较高,但即将下的雨是下到北京的南边还是到天津去了?具体的落点在哪里,什么时间下雨,这个预报的准确率就会低很多。这属于气象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也叫做未决难题。

王玉彬介绍,要提供有特色、高水平的气象服务,大体上从6个方面体现,包括大型活动气象服务要准确及时、高影响天气的应急保障能力要强、各国运动员都能感受到气象服务及时有效,以及公众的满意率在目前90%的基础上,希望再高一些。要满足上面4条,还要有2个基础,首先要有一个奥运气象服务的团队,这个团队应该是高素质的,而且要高效管理;其次要建一套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服务系统。在这2项支撑下完成上面的4项。

先进的气象服务系统,按照顺序和流程就是综合探测、预报、服务,这3个系统通过信息网络系统连成一体,同时也需要服务用户的跟进,大家要互动起来,“把用户也纳入到整个奥运气象服务体系里来”。历届奥运会都强调了宣传,就是针对用户进行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天气预报有它的可预报性和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要向公众说清楚,特别是灾害性天气,有可能预报不准,但要采取好预防措施,免得束手无策。专业地讲,哪怕是提前几分钟把气象的变化情况告诉用户,使得用户采取正确措施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用户也在气象服务的系统里。

高科技服务奥运气象

谈到奥运气象服务采用的科学技术,王玉彬自豪地说,先进设备,包括高性能计算机、雷达、卫星等都将披挂上阵。与这些设备相匹配的研究项目也已陆续完工,到目前为止,奥运会气象保证的科技试验与研究项目已有10多个。

据了解,北京市气象部门正在实施“气象奥运计划”,自动气象站加密,再加上安装先进的雷达,气象专家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后,再有运算速度达每秒百亿次的大型计算机相助,就能够将天气预报圈定在1公里范围内。奥运会期间,气象部门不但能说清楚1公里内几点几分下雨,还能在以后的预报中给市民生活、出行带来许多方便。

高性能计算机

高性能机算机是奥运气象服务的核心设备,奥运气象服务中心正在安装的高性能计算机运算峰值是10万亿次。由于有了高性能计算机,探测数据可以用非常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这样密集和快速收集的数据可以提高大气状态逼真的描述。

“风云二号”双星

2007年6月1日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风云二号”卫星观测业务产品,已开始用于奥运气象服务。

根据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奥运气象服务的需求,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发了华北地区“风云二号”双星图像产品和云分类产品,同时将“风云二号”双星(C星、D星)图像数据通过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传输至北京气象局。“风云二号”D星观测范围涵盖了整个亚洲大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可对覆盖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目前,C星每逢正点取图,D星每逢半点取图,在启动加密运行模式时,可以做到每15分钟获取一幅云图。

王玉彬表示,到目前为止,奥运气象服务的技术装备已经基本就绪。今年7月,还要进行第二次奥运气象服务的演练,进一步提高在奥运气象服务过程中的水平。在2008年奥运会前,包括协办城市的所有奥运气象服务的信息都要集中到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用各种手段向奥运会的组织机构和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气象服务 篇7

1 气象科技服务对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作用

1.1 促进了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搭建

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构建完善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4,5,6]。近年来, 娄底市一直致力于扩大气象服务工作范围, 大力建设各种可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基础设施, 不断壮大气象科技服务队伍。不仅构建了以报纸、电视、手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 而且大力优化各种气象科技服务的方式和措施, 重点开展3G手机掌上平台、多媒体气象信息直通等工程, 全面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服务体系。

手机短信和96121信箱在推动娄底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 加强与通信公司的战略合作有效推动了气象工作的开展。娄底市气象部门基于短信的特点制作了具体的天气预警, 制定了有效的气象科技服务措施。再如96121信箱工程, 气象部门通过广播、电台、电视、报纸、公交车身广告, 深入乡村钉墙体广告牌、电线杆广告牌, 还走街串巷、走村入户发送 宣传袋 , 深入城乡 宣传96121。有投入就有回报, 96121拨打率直线飙升, 与历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2%。气象业务是基础, 准确、可靠的预报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是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96121为主打产品, 手机短息为依托, 在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同时, 娄底市气象部门与通信商构建了良好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 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 提高了各种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推动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1.2 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长效增长, 需不断扩大气象科技服务的工作范围。娄底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农村气象科技服务, 因此, 重点构建了以农民需求为核心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LED显示屏、手机短信预警、收音机、网络, 遍布乡村的自动站等服务设施。娄底市的气象科技为农服务得到了很好发展, 农村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农村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气象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 可促使气象部门加快气象服务产品的完善和更新, 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 使公共气象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7]。目前很多乡镇已与气象预测部门达成共识, 气象预测部门将具体的气象服务信息直接提供给各乡镇, 使公共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更强, 完善了气象信息多元化、精细化、全方位的服务, 体现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及时性、高效性、先进性和安全性。

1.3 提高了气象科技服务的预测水平

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不断发展, 需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预测能力。公共气象服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 应针对本地区气象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扩宽气象预测和预报范围, 拟订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方案和措施,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业务, 科学发布气 象灾害预 警预报[8], 保证人们可 在第一时 间获得及 时有效的气象信息。

“三农”服务是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重点, 气象科技服务加强了与农业部门的合作, 二者联合开展服务效益反馈和灾情调查。推进了基层气象台站与当地农技站之间的合作, 加强乡村气象服务精细化产品开发, 建立了面向基层、面向农民、面向专业大户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模式, 提高了农业产量预报准确率, 延长了预报时效, 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得到进一步减轻[9,10,11]。

2 气象科技服务未来发展展望

2.1 探索手机短信气象服务新途径

便捷、经济、人性化的气象手机短信服务, 为用户获取气象信息提供了更简捷、更便利的方式, 也是气象科技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加强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 推动气象科技服务, 必须加快气象信息特别是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传播速度, 扩大信息服务覆盖范围, 提高气象预测和预报的能力与质量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认知度, 气象部门要积极探索手机短信气象服务新途径, 不断丰富短信内容, 努力打造气象信息发布资源品牌, 对气象短信用户的实际天气需求进行调查统计, 做到精细化服务, 让气象短信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凸显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使民众能够更好的应用气象信息指导生产生活。

2.2 加强气象防雷服务

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依托政府的资金支持, 加强气象防雷服务宣传。根据国家和省际规定的相关政策, 定期定时开展气象知识宣传会, 普及各种防雷知识, 保证将各种防雷措施落实到位[12,13,14,15]。同时, 各县市还要加强与当地的工程建设部门、消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安全沟通工作。进而明确防雷服务工作的责任, 杜绝出现职责混淆不清, 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进一步增强气象科技服务的水平和权威[7]。

夏季是娄底市雷雨高发的季节, 依据娄底市雷雨发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种雷电防范的设备装置, 积极布置好防雷服务工作。同时, 还要加强各种雷电专业服务人才的培训工作, 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素质和雷电预警评估能力、积极推动夏季雷电防范预警工作的开展, 按照相关的规定、流程和处理办法, 构建全省雷电预测预报体系。

2.3 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以专业技术型为主的气象服务人才队伍是促进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专业性服务人才是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战略, 不断完善科技人才成长机制。在重点学科和优先发展方向建立精干高效的创新团队;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 通过实践锻炼, 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通过资源共享、人员交流、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 形成更大规模的合作团队。

建立健全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的考核制度。将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 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制度, 对科学研究、业务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类人员、团队实行分类管理, 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稳定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质量[16,17]。

3 结语

气象服务 篇8

什么是公共气象服务呢?它是指气象相关部门利用相应的资源和手段, 对一些政府部门、广大人民群众和一些生产实践者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支持, 并指导其进行安全生产和工作的一个过程。从我国开展公共气象服务以来, 公共气象服务逐渐在我国的灾害预测预防、社会安全稳定、人民日常生活等领域发挥着巨大功能。基层气象部门是我国底层的气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 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它给基层的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以及广大的农民朋友提供气象灾害预测、农忙时节气象监控、气象风险评估和预警等服务。由于基层气象部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它在开展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关键作用, 努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1 基层气象部门开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

1.1 基层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中取得的成绩

基层气象部门始终以服务基层政府, 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己任, 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取得了一些备受瞩目的成就。

1.1.1 拓宽了公共气象服务的领域

目前公共气象服务已经深入到了多个行业, 例如农牧业、林业、种植业、交通运输等, 并且在防灾减灾等多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随着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 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对于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不断深入, 满意度不断提升。

1.1.2 扩大了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

由于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 公共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得到了广泛的扩大。并且基层公共气象预防灾害团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1.3 公共气象服务的决策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由于公共气象服务始终以决策气象工作为首要目的, 它在政府部门开展一些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救助处理等工作中发挥的决策能力越来越突出。

1.2 基层气象部门在开展公共气象服务中遇到的问题

1.2.1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传递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

在接收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时, 农村和城市的信息传递方式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相当落后, 传统思想过于浓厚, 广大农民朋友主要依靠电视、广播等方式获取公共气象信息;然而在城市中, 居民获取公共气象信息的手段相对较多, 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外, 还有手机短信、微博、互联网络等获取信息的手段。由于公共气象信息传递途径受限制, 这导致了一些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常发生在农村, 尤其是一些信息闭塞的边远山区更是严重。由于无法提前知道灾害出现情况以及响应政府对应急情况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故对受灾群众产生了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1.2.2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无法跟上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需求

公共气象服务中涉及农业气象服务内容的相对过少, 并且其服务水平也差强人意。中国依旧是农业大国, 农民始终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服务主体, 当前的公共气象服务必须立足于农民, 服务于农民, 因此基层气象部门在开展公共气象服务时要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相关建设, 使人民从公共气象服务中受益。

1.2.3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有待更加平民化

目前, 基层气象部门在进行气象信息服务时, 只是简单的将观测到的数据向民众展示, 并没有向广大人民群众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而且它们对气象信息的传播只是使用气象部门官方式的语言, 但是这些官方语言对于民众是陌生的, 无法对其产生意识上的了解。例如在播报雨雪冰冻天气时, 往往采用传统上的将雪量转化为雨水量作为播报指标, 而不是采用民众更为直观更易接受的积雪厚度作为指标, 以至于人们对于预报准确性提出了质疑, 影响了公共气象服务的效果。

2 基层气象部门开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建议

2.1 基层气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公共气象事业的资金投入

由于基层气象部门属于底层政府部门, 先前不受广大政府和群众的重视, 以至于对于基层公共气象部门的资金投入过少, 这间接地影响了气象工作的进展以及气象设备的改进等相关进程。由于基层气象部门的基层设施、工作环境等仍需要改善, 公共气象服务的现代化建设和气象信息的传播等仍需要投入资金, 因此只有通过国家、政府以及基层部门不断地对于基层气象部门资金的投入, 才能保证基层气象部门更好地开展公共气象服务, 才能促进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帮助公共气象服务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和群众服务。

2.2 基层气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

科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人才, 21世纪最为宝贵的也是人才,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关键是人才,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预测质量的是高科技人才, 拓宽公共气象服务领域的前提是人才, 只有不断加强对气象相关人才的培养, 才能更好地帮助基层气象部门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基层气象部门要加强投资力度, 吸引高技术人才, 同时要对现有人才时不时进行相关培训, 鼓励与外界技术人员交流, 不断扩大部门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2.3 基层气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针对“三农”的公共气象服务

农村始终是防御灾害薄弱, 受灾问题严重的区域, 农业始终是气候灾害影响最大的行业, 而农民始终是公共气象服务最广大的人群, 因此加强“三农”方面的公共气象服务就凸显出重要性。基层气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干旱、高温、暴雨、大风、台风、大雾、冰雹、低温冷害、雪灾、沙尘暴、雷电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加强洪涝、山洪、风暴潮、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 (草原) 火灾等天气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 要加强对农田、水质等的监测以及对农业灾害和病虫灾害的预警机制, 及时提供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评估、影响分析、防御措施和应对建议等信息, 为农村农民群众及时提供服务, 此外要不断深入宣传防灾减灾的相关措施的科普宣传工作, 以及提升公共气象信息服务质量,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4 基层气象部门应进一步拓宽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途径

农村公共气象信息传播的相对滞后性和传播途径的单一性始终是底层人民未能及时准确获得防灾减灾信息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年来, 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 手机已经在农村中广泛使用, 并且宽带技术也逐步进入百姓家庭之中, 基层气象部门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 将自己的公共气象服务渗透到手机通讯和互联网技术中去。要善于利用手机气象短信这一有效途径, 给广大群众提供更加实时的, 更加贴近生活的气象信息服务, 包括天气预测、灾害预防以及其他科普知识的传播;善于建设网上微博平台, 微博这一目前越来越红火的名词, 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微博平台不但能够更加实时地报道气象信息, 更能保持与广大群众的互动性, 有利于公共气象服务质量的提升, 创建更加适合百姓的公共气象服务。

3 结语

我国农村广阔, 农村始终是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最薄弱的地区, 农业又是最容易受天气影响的一大行业, 所以农民是最需要提供及时的专业的气象服务的群体。所以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民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农村气候灾害的防御、加强针对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气象服务、强化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等都落在了基层气象部门, 所以基层气象部门开展公共气象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因此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基层气象部门在开展公共气象服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仍然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提升。在未来的工作中, 基层气象部门通过不断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以及对一些新兴事物的利用和学习, 必定能开创出更加崭新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受群众喜欢的气象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菁, 黄海洪, 祁丽燕, 等.对决策气象服务的调查与分析报告[J].气象软科学, 2011 (3) :87-92.

[2]张成祥, 杨赟青.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青海气象, 2011 (4) :90-92.

[3]李立兵, 赵建妹.基层气象部门开展气象服务的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 2013 (1) :67-68.

[4]林杰星, 刘丽华.浅谈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J].农业与技术, 2012, 32 (9) :145.

[5]宿秋兰, 梁海霞, 李强.浅议农村气象信息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J].投资与创业, 2012 (9) :66.

[6]李银生.县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浅谈[J].科技与生活, 2011 (23) :134.

[7]科学时报.依靠科技进步提供更精确气象服务[J].科技与生活, 2011 (6) :18.

气象服务 篇9

结合之前“汛期气象服务会商”的成功经验, 在引入媒体策划服务新理念的基础上, 中心今年正式形成了《公共气象服务会商制度》, 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机制开展。

制度规定每周周一举行服务会商例会, 遇到重大天气情况或者应急气象服务启动, 采取日报制。会商参与人员为各业务科室 (包括专业台、宣传中心、气信息中心、影视中心) 当日值班人员。此外, 中心另内设总编导、首席预报员、技术总监列席会议总把关。

2 公共气象服务会商的5个功能模块

2.1 热点分析

热点包括重大天气过程、社会热点、农事热点以及重要事件4大类。每次会商会都会对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形成一个服务重点, 中心对外服务都围绕这个重点统一口径, 打组合拳, 形成合力。此外, 中心今年还组织了气象防灾减灾、世界气象日、春运专题、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汛期暴雨服务、高考气象服务、中秋国庆气象服务等10多个服务专题, 并配套拟定了服务方案。自主策划外, 中心的记者与各大网络、报刊媒体记者保持密切联系, 在遵守气象部门信息发布制度的前提下, 最大可能与之合作, 借助公共媒体平台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 同时快速掌握舆论方向, 及时把握话语权, 引导公众及时获取正确信息, 趋利避害。

2.2 联动联防

服务不是闭门造车, 而是面对社会, 服务公众, 这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百姓所需, 更要与社会互动, 与部门联动。为了更准确地使用预报信息, 提升气象服务的效益, 中心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服务会商会, 务求服务准确性。2012年中心与国土、水利、电力和农业部门的联合会商, 为水电部门联合调度, 大型水库蓄泄兼筹提供科学建议, 为后期用水高峰储备了宝贵的水资源。2012年全年统调水电电量达到260亿KW·h, 创历史新高。

2.3 舆情监督

会商会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对舆情的监督, 对网络、报刊、影视各类媒体受众意见反馈、舆论氛围, 都可以通过会商进行交流, 确保汛期气象服务宣传导向正确, 统一口径, 快速反应、控制处理。

3 总结与评估

通过召开服务会商, 业务科室都会对上一周的服务情况进行小结, 突出亮点, 总结不足。积极开展气象开展服务效益调查工作, 将之作为公共气象服务反馈和服务总结的重要部分。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保险气象服务调研问卷调查”、“新媒体气象业务统计”、“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等。评估的问卷调查结束后, 通过会商, 各部门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查找优势与不足, 并形成会议纪要为来年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决策和开展提供参考。

4 科普宣传

建立气象志愿者队伍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议题之一, 也是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手段, 通过会商制度, 把之前零散状态的气象科普串联起来, 而这个引线就是“气象志愿者”。热爱摄影的, 可以做一名天气拍客, 为气象部门提供精细化的原始数据;热爱数学物理的, 可以钻研数值预报和专家“叫板”;热心公益事业的, 可以成为一位传递者, 超前预警, 挽救宝贵的生命。中心将精心搜集来的气象服务案例做成课件到各个行业部门宣讲, 树立气象部门形象同时号召更多热爱气象的人加入到气象志愿者队伍中来。

5 创新服务方式为公共气象服务带来的显著成效

公共气象服务会商制度的建立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重点、服务要求, 进一步清晰岗位职责及公共气象服务各项业务流程, 强化了各项值班值守制度, 统一了对外服务口径, 提高了时效性、准确率, 进一步优化预警服务工作模式, 将气象服务与公众需求紧密挂钩, 全面提升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2012年, 7月12~20日, 湖南省遭受连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 导致洪涝、江河库湖水位上涨, 城市内涝以及山洪地质灾害, 湖南省气象局全力做好应急气象服务, 为政府决策和灾区群众自救赢得了时间。省局启动应急后, 中心第一时间策划“2012年盛夏强降水气象服务专题”, 内容涵盖预警预报、气象服务、防汛动态、科普知识、灾情收集、服务反馈等各个方面, 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短信、微博等媒体和信息平台万箭齐发直击防汛抗灾前沿。12日晚到13日, 湖南卫视频道、湖南都市频道、湖南公共频道、中国气象频道节目全部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对湘西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重点提示, 提醒相关单位科学安排调度, 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6 结束语

正是有一套日臻成熟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流程和应急服务模式, 湖南省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在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观摩交流会上荣获公众气象服务组第1名, 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共享数据库年初起投入业务运行, 得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信息中心领导专家的高度好评, 通过省局组织的验收鉴定, 获得省局科技开发奖并推荐参评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在浙江检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工作[N].中国气象报, 2012-11-12.[1]矫梅燕在浙江检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工作[N].中国气象报, 2012-11-12.

气象服务 篇10

1 农业气象服务的内容

1.1 提供天气预报以及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措施

为农业部门以及农民提供每天的天气状况, 并对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进行短、中、长期的报道, 从而使农民做好提前的防范。同时, 根据所研究的成果, 给农民提供一些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和技术, 帮助农民度过灾害。

1.2 对农业进行气象监测, 提供农业生产管理意见

农业气象监测主要是通过使用卫星遥感, 依据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 从而对农作物、灾情、土壤水分、气候条件等进行检测, 总结预测信息并对气象条件的利弊进行分析, 从而为农民提出农业生产管理意见。

1.3 实行人工降雨及防雹措施

农业生产中, 会时常遇见干旱或降雹天气, 为了减少干旱和雹子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农业气象部门会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以及人工防雹作业, 从而将灾害降低。

1.4 开展森林火险检测

通过利用气象卫星对森林、草原火情进行检测, 从而提前制定防范措施, 对森林、草原等火灾进行预防。

1.5 改善生态环境

天气气候条件对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农业气象部门一边提供气候环境变化资料, 一边对生态环境进行检测, 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前提, 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 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现有的服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需要更高质量、更便捷的农业气象服务来满足它们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气象部门所提供的还是常规的农业气象服务, 而且农业气象情报服务的形式是单一的。这不但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多样化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因此, 要对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的观测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 并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要, 开展气象服务内容, 扩大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时效。

2.2 基础设施差, 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农业气象服务部门之所以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基础设施差主要表现在检测仪器陈旧, 现代化程度低, 而且观测手段和方法有待提高, 在资料处理上效率低, 还主要靠手工操作, 技术更新慢。对于气象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却呈现出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 且人员知识老化。由此可见, 气象服务部门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作人员方面急需调整。

2.3 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现阶段看,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部门中的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扩展的空间较广阔, 但是在扩展服务领域时却遇到了很多问题:设计的总体方案与将要实施的方案出现差异, 低水平重复较多;综合性项目没有得到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气象服务信息化工作滞后。

3 促进农业气象服务发展的措施与趋势

3.1 扩宽农业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保证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覆盖面, 并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就要加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而且还要加大对县、乡、镇等基层对象的服务, 为其提供精细的气象信息产品。同时,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 充分发挥通信技术的快速便捷的特点, 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

3.2 开发应用“3S”技术

所谓的“3S”技术系统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EOS/M0DDIS资料处理系统 (RS) 3种技术系统组成。逐渐开发应用此项技术, 将会使我国农业气象部门获得更好地服务效益。

3.3 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示范基地, 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逐渐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示范基地, 并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农业的气象进行科学研究,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及时的、可靠的决策依据, 从而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

4 结语

农业气象部门是一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 气象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农业服务。目前, 我国的现代农业气象部门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渐得到发展。农业气象部门服务的机构分为国家、省、地、县四级;服务对象以农业为主, 但也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服务;服务的目的是预防灾害、农业稳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 因此加强农业气象服务,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 不但可以增强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还可以为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气象服务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篇11

关键词:气象服务;效益评价;方法;展望

引言: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气象事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现如今,气象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从最初的气象信息服务发展为具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力,因此气象服务逐渐开始重视效益问题。

WMO,即世界气象组织,其在很早便意识到气象服务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且从气象服务中获得的收益往往与气象服务的投入成正比,也就是说想要从气象服务中获取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那么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投入。那么如何对气象服务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价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1.气象服务效益评价方法

1.1公众气象服务社会效益评估方法

公众气象服务社会效益评估中一项很重要的评价指标便是气象服务满意度。所谓的气象服务满意度是指气象服务用户通过感受现实中气象服务所带来的效益,然后与其理想的气象服务质量相比较之后,得出的对现实气象服务的满意程度。关于气象服务满意度的评估,现阶段最常用的方法为抽样调查法,根据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情况,来对气象服务进行适当地改进。现目前,对于公众气象服务社会效益的评估已经逐步进入客观的定量评估阶段,这里主要分析一下最近常用的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便产生了,主要用于解决多目标评价决策问题。其基本思路为: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与其目标将问题分解成多个组成因素,然后根据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不同层次对其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将问题转化为决策方案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1.2公众气象服务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对公众气象服务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目前国内外运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主要有:节省费用法、支付愿意法以及影子价格法。

节省费用法最大的特点是从为消费者节省费用的角度来考虑最终效益;支付愿意法,也叫自愿付费法,国内外常用该方法对公益性服务以及公益性设施进行评估;影子价格法是是目前最常用的公众评估方法,用天气预报自动答询台电话拨通一次的价格,然后减去通讯部的成本和效益,便可得到人们每次获取天气预报的影子价格。虽然这三种评估方式的使用较为普遍,但是其各自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少许不足之处,所以许多气象部门在对气象服务进行经济效益评估时,常常会采用三种方法分别进行评估计算,然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结果或者取平均值,来作为最终的公众气象服务经济效益评估值。

1.3行业气象服务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目前气象行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法对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1)投入产出法。该数量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经济系统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方法的核心思想为编制投入产出表,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线性代数方程,然后据此从宏观上分析产业基本结构以及经济比例关系。比如气象服务关于水库涨水会增加发电效益的计算,以及如何减小水灾的计算。

(2)德尔菲法。又称之为专家调查法、专家咨询法或者专家评分法,是最常用的经济效益评估方法之一,是一种将多名专家的经验以及主观判断综合之后进行分析的方法,首先采用函询调查的方式对相应领域的专家提出问题,然后分别归纳整理各个专家的意见,并匿名反馈,直至专家意见基本一致时便可以对结果进行评估。由于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专家的知识以及经验力量来对事件进行评估,因此该方法广泛应用于某些资料较为贫乏的领域。

(3)“影子”价格法。该方法结合了气象行业中专业的有偿气象服务的效益以、气象行业的投入产出比以及气象服务所占气象行业的占有率等指标来进行一系列的评估计算。但是由于根据以往年限中得出的统计数据和现实中的真实数据有一定的出入,因此該方法中的气象行业投入产出比难以准确确定。

(4)损失矩阵法。首先根据天气状况的强度将某一时段的天气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而得到天气预报值与实际值的综合概率分布,然后据此计算出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会导致的损失值,以及忽略天气预报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会遭受的损失值,并计算出两者之差,该差值便可视为天气预报的经济效益。但是该种计算评估方法只适合于计算因为天气原因而直接导致的损失,其他原因如灾后停工损失等都难以计算估计。

除了以上四种较为常用的行业气象服务经济评估方法之外,权变分析法、成果参照法以及生产效应法等也已经发展地较为成熟。

2.发展展望

对气象服务的效益进行评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科学准确地了解气象服务的工作内容,以及气象服务给我们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带来的效益。近几年,在气象科学研究领域中新崛起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板块,那便是对气象服务进行效益评估,同时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已经逐渐由阶段性、临时性业务过渡至全新的常态化项目。

总体来说,气象服务的效益评估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多个学科应用的系统问题,因为天气预测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针对此问题,首先要从理论研究方法上入手,尽量充实并完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方法,然后在气象科学的基础上,大量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数理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求逐步加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研究深度,从而加快气象学科建设以及氣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发展壮大。除了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外,近几年出现的气象服务生态效益也将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并逐步成为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中的一个分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年3号). 2006.

[2]张钛仁.气象现代化效益评价方法探讨及评估.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7,12(1):7-12.

怎样做好航空气象服务 篇12

1.1 时效性强

由于民航飞行是将旅客或货物从甲地输送到乙地, 或是执行航测、抢险、防火、救灾、护林巡检等特殊任务, 飞行时间往往只有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这样一个特点决定了航空气象服务的时效性较强, 往往只需要从准备起飞前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到飞行结束, 所以要求我们在制作天气预报时要及时、准确, 交换信息迅速。

1.2 气象要素影响大

航空飞行与气温、气压、风等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关系密切。例如气温影响飞机的载重、气压影响飞机仪表高度调配、风影响飞机起飞及航行速度等等。

1.3 影响飞行安全的恶劣天气现象多

例如, 雷暴:有强烈颠簸, 云中有强积冰, 云下有垂直风切变, 下击暴流等对飞机危害极大, 降水易影响能见度, 过冷水滴或冻雨易造成飞机积冰等危及飞行安全。

1.4 关注度高、安全性强、影响面大

由于航空运输的快捷便利及直接与人打交道的特点, 随时随地都有人关心飞行是否能按时, 能否安全抵达目的地, 旅客选择飞机作为交通工具就是选择飞机的便利、正点、安全, 所以气象服务更要及时周到。

2 航空气象服务用语

2.1 预计与可能大概的区分

当预测某种天气发生发展和结束时, 应尽量使用预计, 而不要使用可能、大概等模糊用语。预计带有肯定语气, 又包含了预测偏差的可能, 包含了可能的预测不准确的情况, 而可能给人的印象是你自己都没有把握, 可能这样, 也可能那样。大概更是模糊答案, 没有给服务对象所需要的肯定结果, 而预计可以解决既肯定又模糊可能大概等机动答案的问题。

2.2 统一意见与统一口径区别

对外答询天气时, 主、副班及新机场以后增设的服务岗位要统一意见, 不要出现主、副班或服务岗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并且在答询天气时, 不要使用统一口径的词语, 这样会给服务对象造成我们的预报员好象在做什么不好的事情而需要统一口径, 实际上是我们在加强天气研究, 统一意见, 一致对外服务。

3 航空气象服务的原则

3.1 宁空勿漏

当预测某种天气现象发生、发展不是太有把握时, 要敢于预测其出现, 也不要漏掉, 不要怕错。因为我们预报本身就是一个概率预报。预报对了大家欢歌燕语;空报了, 也不会严重影响飞行安全;因为服务对象已经有心里准备, 采取了安全措施, 能确保飞行安全。

3.2 宁重勿轻

当预测某种天气现象时, 宁可报危害严重一些, 也不要报危害轻。因为当真的有严重天气时, 相关人员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当危害较轻时, 服务对象已按较严重的天气做好了准备, 也不会影响飞行及地面设施安全。

3.3 留有余地

当预测某种天气现象发生或结束时要留有余地。例如, 预测12时恶劣天气结束, 要适当留有预计不准确的时间数分钟或数十分钟, 不要把话说的太死。因为预报本身是一个概率预报, 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更要给服务对象留有处理问题的空间, 这样才可以避免预报出现差错时, 手忙脚乱甚至影响飞行安全。

4 航空气象服务准备与协调

4.1 了解任务、天气, 知晓保障重点, 制定保障预案

值班前要详细了解当日飞行计划, 特别是遇有特殊任务如专机及小飞机等专项服务任务时, 要弄清服务对象对天气的要求, 仔细分析前天及今天天气情况及未来天气演变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在心中要制定遇有特殊情况如天气变化、设备故障时的保障预案。当情况真的发生时, 处理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

4.2 加强协调, 统一意见

4.2.1 预报员之间协调

值班前或值班当中, 值班人员要随时沟通, 确定重点服务对象和重点关注天气, 特别是在天气变化时, 要统一意见, 统一服务, 不要出现对外服务意见相左的情况。

4.2.2 预报员和观测员之间要加强协调

遇到重要天气和重要保障任务时, 预报员要告知观测员重点监视的天气、方向、发生、结束时间, 必要时告知观测员在发报前和发报时要通报预报员情况, 有利于预报员考虑是否还要跟随趋势预报和风切变警报。风切变半点前、半点后出现及发不发半点报、解除报, 都对预报员的发报产生影响, 所以加强协调显得尤其重要。

4.2.3 加强与机务雷达人员协调

当有不稳定天气发生、发展时需通知雷达人员做好开机准备, 告知其重点探测的范围、方向、距离、高度, 特别是晚上预有恶劣天气时, 要提前告知机务雷达人员做好准备, 有重要飞行时, 对气象设备有何要求, 更要事先与机务人员做好协调工作。

4.2.4 加强与管制人员协调

当有恶劣天气时, 如风切变, 管制人员会主动告知气象人员, 而我们在有天气环流背景时也应该主动询问管制人员是否有飞机报告风切变、颠簸、积冰、雷达探测不到的雷雨状况, 以便提前做好预警。

摘要:本文对航空气象服务的特点、用语、原则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 并提出了航空气象服务准备与协调措施, 是本人多年对怎样搞好航空气象服务的系统性总结, 对新预报员搞好航空气象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航空气象服务,特点,原则,用语

参考文献

[1]中国民航总局空管局气象处, 主编.民用航空气象服务与技术交流文集[M].气象出版社, 2004, 12.

[2]周建华.航空气象业务[M].气象出版社, 2011.

上一篇:煤气系统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