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基础主义论文

2024-05-28

经典基础主义论文(通用5篇)

经典基础主义论文 篇1

民族主义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内容在社会政治进程演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民族主义全球范围内的兴起, 充满流变与争鸣的各种民族主义研究活动此起彼伏, 各具立场、背景的思想流派纷纷介入到民族主义研究中来。但是当前直接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对民族主义批判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出发, 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视角重新定义民族主义。

一、民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解读

民族主义起源于现代民族独立运动, 其理论形态源于19 世纪德国日耳曼民族的独立运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民族主义者的大力宣传、推广, 最终传递给广大民众, 在广大民众中造成一定的影响, 最终反作用于社会, 形成一定规模的民族运动。从民族主义的发展逻辑来看, 其经历民族运动, 其目的是建立民族国家。对于民族运动、民族国家肯定首先认同民族主义的原则以及积极意义, 但是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并没有直接肯定,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意识形态解读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多是从意识形态视角对于民族主义进行解读, 他们认为民族主义是颠倒的、空洞的、不切实际的、缺乏实践的, 应当被归入虚假的思维观念范畴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马克思主义经典对于意识形态的态度也间接表明了对于民族主义的认识。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之所以否定民族主义理论、肯定民族运动与民族国家的重要原因是民族主义起源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往往被资本主义利用, 成为资本主义剥削、压迫人民的重要工具。

2、民族主义的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存在意识冲突。民族主义狭隘地维护本民族利益, 而马克思主义则主张维护全体民族的共同利益, 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意识冲突。从民族主义的发展逻辑来看, 民族主义的最终发展目的是建立民族国家, 民族的一切利益与胜利果实都需要依靠民族国家进行保护, 而只有建立民族国家才能够保证本民族的合法利益。而马克思主义从全人类发展视角出发, 主张消除不平等与民族性, 将维护全人类的利益作为己任。在全球资本市场不断融合的大环境下, 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以及对立冲突逐渐消失, 而马克思主义提倡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将会促使该进程加快。

3、论战的需要。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在研究中将民族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民族注意运动与建立民族主义国家时, 是将其区分开来进行研究的。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 处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民族主义思想, 只有对民族主义思想进行彻底地批判, 才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空间。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对于爱尔兰、印度、波兰等国家的民族运动表示高度的认可与赞同。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 马克思主义者积极调整自己的认知与看法, 对于民族主义的认识也逐渐发生变化。

二、民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积极诠释

民族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产生的, 并且一直作用于当前的社会。民族主义具有较强的排他性, 在适当的导火索作用下, 就会演变成地区与国家冲突。对于民族主义的理念来说, 其始终坚持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但是由于当前关于民族的具体概念很难进行界定, 可能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人, 也可能是具有相同血脉的人类群体, 正是因为如此, 导致民族主义缺乏稳定的价值核心, 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正是因为民族主义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 导致很多国家在处理国际、民族冲突时候, 总是将民族主义作为维护本民族、国家利益的武器。从该角度来说, 民族主义本身并不具备确定的阶级与族群属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民族主义演进为民族国家持肯定态度, 从民族角度对基于无产阶级制度下的社会体制进行设想, 认为无产阶级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这一认识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是切实可行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在不考虑斗争内容仅考虑斗争形式的条件下, 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阶级的斗争是从单个国家开展的”,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要条件就是打到国内的无产阶级”, “一个民族只有真正建立起国家时才能够跻身于世界民族之列”。同时马克思又指出“对于国际范围内的无产阶级运动, 只有在实现本民族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展国际运动”, “在资本主义居于统治领导地位的世界里, 无产阶级只有先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才能够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联合”。而无产阶级想要建立政权, 将本民族成为国家的民族、世界的民族, 在斗争过程中势必会利用民族主义, 苏联、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胜利成果也从实践上论证了这一过程。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都是社会发展的过渡形式, 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建立起统一的无产阶级政权, 而是实现世界各民族的大融合。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的实现过程中,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不同民族根据本民族实际情况选择的过渡社会形式。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充分利用民族主义的相关观点以及研究成果。

三、民族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思考

民族问题的产生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意识形态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导致民族问题产生的结构性根源不消除, 那么民族问题将会始终存在。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冲击下, 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国家同样面临严峻的民族问题考验。尽管马克思主义将维护全民族共同利益作为最高目标, 但是事实上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却不能做到这一点, 这主要是因为无产阶级国家建立者属于某个民族, 在思考相关问题以及做出相关决定的时候, 总是首先从本民族利益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以及实践者继承了资本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处理方式, 如民族自治、政治协商等, 批判了民族主义中的虚假、虚伪成分, 将民族主义内容进行剥离, 对于积极的内容进行吸收并将其赋予不同的内涵, 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复杂性、长期性的民族问题并不是采取一味的避而不谈, 而是积极吸收与继承民族主义中优秀元素, 在内容上对其进行拓宽与丰富, 从而保证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能够有更加具体、更有充分的制度保证与理论体系支持当前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地区问题时, 往往都是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方法。

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融合, 国家、民族概念逐渐模糊, 同时世界各国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这是一个冲突、融合相互交织的世界环境。针对这一情况, 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政治领域来说, 应该将民族主义价值中立化, 不断消除其阶级属性。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角度来说, 民族主义是多元的、矛盾交织的,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待民族主义理论要客观、准确, 实现激情与理性的对立统一。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研究切入点, 深入分析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剖析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进程演变中起到的作用, 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民族主义, 尝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社会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 2007, 5.

[2]张三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1.

[3]马玉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展望[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 6.

[4]高媛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主义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 2013.

经典基础主义论文 篇2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屠格涅夫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更上一层楼,达到人类的高度。——罗曼·罗兰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华罗庚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 吴玉章

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吴玉章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谢觉哉

中国是古老的民族,也是勇敢的民族。中华民族有两大优点:勇敢,勤劳。这样的民族多么可爱,我们爱我们民族(当然其他民族也有他们可爱之处,我们决不忽视这一点),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闻一多

我们要把心灵里的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普希金

人民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雨果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 裴多菲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之林。

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柏拉图

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莎士比亚

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莎士比亚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 歌德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鸠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 肖邦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爱自己的祖国。这就是说,要渴望祖国能成为人类理想的体现,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加里宁

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洛夫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 巴甫洛夫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巴金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 彭德怀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 傅雷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苏步青

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李苦禅

真正的爱国者是爱人类的,爱国决不是排外。——马铁丁

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拜伦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 海涅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篇3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都会涉及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一基础性问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有制结构即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 包括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和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 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分。

我国的国有经济是由国家代表全社会掌握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公有制形式, 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它代表国家和全民的利益, 掌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 致力于发展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 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我国宪法规定: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主导力量,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不搞单一的公有制, 同时发展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私有制经济不是搞私有化, 搞不搞私有化的标志, 要看是不是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主导”是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引导、导向、带领的作用, 它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数量比重并不一定要占多数。“主体”则不同, 既要有量的优势, 又要有质的优势。量的优势是指从资产占有量、GDP贡献、产值、新增加值等方面看, 公有制经济在比重上应占优势。质的优势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要把公有制经济搞好搞活, 使国有经济有效发挥主导作用, 提高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另一方面, 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应在发展生产力、应对国际竞争与危机、保障国家安全、保证社会进步与稳定、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任务与目的中, 表现出其优越性。

在我国现阶段, 根据我国国情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既要重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又要重视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划清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的公有制的界限。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正是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下, 我国经济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 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前, 对唱衰和否定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私有化思潮的消极影响应高度重视。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澄清一些理论认识上的是非。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人们一般讲: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样讲也不错, 但没有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回答,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实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个问题并非人人都很清楚。如果对这个问题不很清楚, 就会产生邓小平提出的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为主体, 是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与搞社会主义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从本质上说, 搞社会主义, 搞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 其目的和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公有制正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安排和必要条件。由此出发, 搞社会主义, 搞公有制, 必须抓两头, 一头是快速发展生产力, 一头是共同富裕。这一思想, 从马、恩、列到邓小平是一以贯之的。

从历史事实来看, 沙皇俄国原是一个在经济上落后于美国的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 迅速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美国在1901年-1929年, 工业产值年均增长不过4%, 1955年的国民收入只为1917年的2.66倍。而苏联1957年的工业增加值与1913年相比, 增加了32倍, 国民收入增加了18倍左右。二战后, 尽管苏联在战争中受到重创, 但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而苏联解体, 转向私有化后, 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停滞和衰退, 昔日雄风不再, 由远胜于中国的世界强国倒退为经济落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

解放前的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贫穷的衰弱国家。成人文盲率高达80%, 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新中国建立前的一百多年中, 多种私有制经济的存在没有导致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反而是内忧外患, 民不聊生, 经济社会趋于停滞与衰退。解放后, 建立了实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力获得解放与发展。改革开放前, 尽管受到“左”的损害, 公有制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 但由于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压迫与剥削, 经济增长还是比较显著的, 处于世界前列, 在较短时期内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其成就超过了过去几百年, 这种成就主要依靠国有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又远远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期。

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真实地位与作用

有人将资本主义国家搞国有经济的状况作为我国国有经济的参照系, 这混淆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 即使不搞国有企业也不会损害资本主义一根毫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企业并不是属于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要素, 而是出于调控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需要, 是为了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 便于实行政府调控。这类国有企业一般是私人资本不愿或无力经营的部门。而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 第一, 国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经济,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构成要素。它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方面支撑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只有坚持和完善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才能消除两极分化, 走向共同富裕。第二, 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更为有效地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兹举一例:日本这次强震引发福岛核电站危机, 使关东地区产生电荒。日本不能从全国调剂电力, 因为国家不掌握电力, 关西的大阪电力和关东的东京电力两大电网无法并网。而我国的大电网可全国调配。第三, 国有经济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始终要依靠和发展国有经济的重要作用。第四, 国有经济是保证我国经济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应对国际竞争和突发事件、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我国能够首先摆脱危机的冲击, 经济继续快速增长, 国有经济功不可没。第五, 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手段。有些人认为私有制经济是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 有人咒骂国有企业, 断言国有企业“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法治的破坏、民生的困难、腐败的蔓延、道德的沉沦”, 因而国有企业“不是政权的基础”, 这实在是无理强加于国有企业的罪责。国有企业固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解决, 但这不是国有企业的制度性问题, 而是需要实行科学管理的问题。

之所以强调包括国有经济的公有制经济是党和政府执政的经济基础, 是因为,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如果是搞私有化, 搞资本主义, 就不需要共产党。非公有制经济是非社会主义经济, 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即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外资经济和私营企业, 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其发展。但如果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丧失了, 上层建筑迟早会随之变化。

国有经济的效率及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

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 经常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指责。如果国有资产增长快了, 利润率大幅提高了, 会被指责“国进民退”, 挤压了非公经济, 甚至说是明盈实亏。如果利润率低了, 又被说成是低效率, 国有不如私有, 主张“国退民进”。最近看到有人用统计数字批评国企“近几年国进民退, 国有资产从1999年9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3万亿元, 是十年前的五倍”, 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整体上处于亏损状态”, 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论断。

对于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它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 只有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理念和要求去考虑与研究, 才会得出科学的认识。只根据国有资产十年增加五倍, 就认为是“国进民退”, 这是一种片面的武断之词。国有资产的绝对量增加并不是靠挤压私有制经济取得的, 与私人资本更快的增长相比, 国有资产的相对量是降低的。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看, 2004年-2008年, 国有资产在全国资产所占比重中下降了8.1个百分点, 而私营企业增加了3.3个百分点。多年来, 国有工业资产在全国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 从2002年的近70%下降到2008年的43.7%。

断言国有企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也是违反事实的。国有企业承担着社会责任, 不是只以盈利为目的。即使如此, 通过改革,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的利税率还是很高的。2002年-2008年, 国有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从2633亿元增加到9063亿元。2009年, 中央企业利润总额达8151.2亿元, 同比增长17.1%。从上缴税金来看, 全国国企上缴的税金由2005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3万亿元, 年均增长12.7%。根据有关单位从综合统计数字的分析看出, 2003年-2008年间, 国企税费大大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是私营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的5倍以上。截至2009年底, 已有1561多亿元的国有股权转让收入, 划归社保基金, 使国企收益供全民共享。

试析自由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篇4

试析自由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自由主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就必须不断地寻找和巩固自己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对自由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中个人主义、不可知论和非决定论的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来加深对自由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作 者:杨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3 23(1) 分类号:B1 关键词:自由主义   个人主义   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  

经典基础主义论文 篇5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掌握进行电路实验、仿真的初步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电路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但是长期以来,在电路分析课程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少考虑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因此对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革新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

1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布鲁纳认为,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1966年出版的《教学理论之建构》一书中,有如下陈述: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柜,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教他们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而非被动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结果。布鲁纳反对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和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可见,布鲁纳视学习为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推动智力的发展。

布鲁纳指出: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2]。所谓"基本",就是一个观念具有广泛而强有力的适应性,能广泛适用于新情况,是进一步获得和增长新知识的基础;所谓"结构",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务必联系,即规律性。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一是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二是有利于对整个学科的记忆,三是有利于学习迁移,四是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的差距。

2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的结构主义教学过程设计

布鲁纳认为教学程序的教学和步骤,主要涉及教材的呈现方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它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因而,教学理论必须探明如何设计最佳教学程序。布鲁纳列举了许多教学实例,说明教学顺序由多种因素影响,是具体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教学顺序。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三篇,其中各篇中的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比较多,相对比较零散,通过作业及辅导课的反馈信息,明显感到学生听课惰性和疲劳,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降低,课后复习积极性减弱等现象。通过不断的研究、总结及教学实践,为了克服或降低该课程本身特点出现的教授难点,笔者提出了搭建课程内容结构框架,由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具体有四步:

(1)教师课堂上搭建教材内容的框架结构,保持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的集中与连续。李瀚荪在他的《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序言"振叶寻根观澜索源"[3]一文中,提出了《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基本结构为:一个假设、两类约束、三大基本方法,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生二,二生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这种基本结构的思想变通,应用到课程的每一个篇章。以第一篇总论和电阻电路分析部分为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以此篇的基本结构可总结为:一个假设、两类约束、三种方程、四个定理,即框架"一二三四",其中一个假设是指集总假设;两类约束指元件约束和拓扑约束;三种方程指支路方程、网孔方程、节点方程;四个定理指叠加定理、置换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以及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电阻电路分析部分的框架用"一二三四"描述既简洁又有特点,像一条线,可以将该部分教材所有的知识贯通起来,各分散知识点归属于哪部分一目了然。教师在授课过程要重点突出框架,引导学生对这种框架结构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将课堂新的内容迁移至架构中。授课过程中重点突出的框架结构起到了化零为整的效果,克服了因知识点较多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学生听课惰性和疲劳、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保持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的集中与连续,更大的意义在于当知识基本结构给出以后,有利于学生依据学科的基本结构自主地进行更深入探讨,而不是像当前教学那样让学生事无巨细地学习该学科的知识。

(2)学生以作业的形式独立总结,保证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贯通与细化。课堂上教师已经引导学生给出知识的基本结构框架,以及各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受课堂时间限制,不可能扩展与深入。因此,课堂授课后,教师布置特殊的作业,要求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独立总结学习内容,包括课堂上提出的内容架构,并且要求每个学生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去丰盛知识点,在教师给出的教材内容每一层大的架构处填充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接受知识、消化知识。一方面,在学生总结过程中,可以反复推敲课堂内容,将所学知识贯通细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种反复总结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善于动脑、乐于探究的好习惯。正如布鲁纳所倡导的,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理论,还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对推测和预测的态度以及对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

(3)辅导课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生生和师生交流互动,完善学生的作业总结,并留作复习之用。由于学生本身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主观经验等诸因素的不同,每个学生的总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几个人一组组成讨论小组,可邀请教师参与,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每个同学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知识点增加或减少,各种知识点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这种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乐于接受,积极性高,同时在教师的参与与指导下,使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阶段存在的问题与疑惑得以解决。通过小组协作,可使学生培养主动参与团队协作,获取知识的途径。经过辅导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讨论结果完善自己的书面总结,教师可令其保存,并留作复习之用。

(4)习题课上通过练习题,验证以上教学过程是否达到学生吸收掌握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教学目的。以电阻电路分析部分习题课为例,例如求解图1电路中电流变量I的题目,这是一道常见题目而并非难题,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师课堂给出的基本结构"一二三四"可知求解此题有多种方法,包括"三"种方程和"四"个定理来求解。但是对于这个题目求解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选择何种方法来求解,到底是使用"三"还是"四"来求解,哪种方法更简单,需要考察学生对框架结构及各求解方法的优缺点的理解情况。很显然,"三"种方程中支路分析法需列b(对于此例支路个数b=7)个方程,网孔分析法需b-(n-1)(节点个数n=5)个方程,节点分析法需n-1个方程,因此对比列出方程的个数上,利用网孔分析法相对简单,节省时间。当然还可以考虑采用"四"个定理来求解,同样学生必须考虑使用哪个定理求解合适、简单。

作为验证以上教学过程的效果,教师让学生拿到题目之后,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求解,并将正式求解答案之前的想法以及解题过程所用到的分析方法及最终的解题步骤详细给出。通过实践,多数同学拿到题目后都没有盲目求解,而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系统知识,从一个假设、两类约束、三种方程、四个定理这条线索出发,对比各种求解方法,并且依次淘汰自己认为复杂而不必要的解题思路,寻求既简单又准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师生交流学生反映:只要是掌握了教材知识的结构框架,即使对于特别复杂,比如支路多、节点多、多个独立源甚至带有受控源的电路,求解过程中各定理及分析方法都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通过求解习题可以验证以上的教学过程达到了教学目的。

3 结束语

结构主义教学方法,与以往课程教授过程中过于强调让学生接受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同,倡导以教师教为辅,学生学为主[4],教师引导,搭建知识框架,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乐于动脑获取知识,总结知识的方法。该教学过程效果明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和借鉴的效果。根据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的反馈是:对于毕业工作几年的学生来说,电路分析课程具体的内容都记不太清楚了,但是对于教材的基本框架以及教学过程还记忆犹新,正如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堂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经典的迁移问题大的中心,与其说是单纯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

参考文献

[1]郑君里,龚绍文.电路原理课程改革之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3):3-9.

[2]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优质护理临床路径论文下一篇:面向Agent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