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论文

2024-06-19

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论文(共12篇)

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论文 篇1

当前, 在一些企业中由于忙于重组, 忽视了企业内部的基础管理工作, 基础管理薄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比如, 管理者的心态浮躁, 临时思想严重;管理混乱, 纪律松弛, 有章不循, 自律不够;消耗破定额, 成本超核算, 跑冒滴漏严重等, 形成了明显的“阴沟”现象。暴露出内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致使存量不活, 效益不高, 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所以, 做好企业基础管理工作,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一、加大基础管理制度执行方案, 遵章循规, 依法管理

强化基础管理工作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必须从认真建设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起。有规矩, 才能有方圆。只有规矩现代化、科学化、企业才能现代化、科学化。为此, 企业要建立基础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使企业科学、合理、高效地运转。过去企业曾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财务管理、劳动管理、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随着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 有些制度已经老化, 大部分规章制度急需健全。比如, 定额制度、标准制度、财务制度、作业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材料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信息收集制度、交接班和考核制度、应知应会制度、安全卫生制度等等。健全这些制度是办好企业不可缺少的。基本制度不在多, 而在于科学适用符合实际。要明确, 必须做什么, 怎么做, 什么时候做, 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在什么情况下达到什么目标, 以及什么不能做, 做错了怎么办等, 使企业人人心中有数, 大家有个共同的标准, 不仅使企业有章可循, 而且使基础管理制度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形成企业有自身特点的管理特色, 既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又遵章守法。

二、从班组建设入手, 抓紧抓牢现场管理

班组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单位, 没有过硬的班组就不可能有过硬的现场, 也就不可能有过硬的施工质量。

要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体现人本领先凝聚管理的特色, 人在企业的人力、资金、信息、时间、物资、资源诸要素中是最宝贵的, 也是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所以, 尤以提倡野外单独作业为主的企业要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 也就是把对物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并以人的管理为中心, 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 使员工不仅敬业, 而且要乐业。培养良好的企业精神, 建立企业文化, 凝聚人力, 聚集合力, 激发员工的智慧和积极性, 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要健全严格控制的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不仅包括交接班巡回检查制、设备维修制、安全生产制, 还要增设文明生产制、质量负责制、班组核算制、岗位练兵制、班组政治思想工作制等。如:岗位责任制。这是班组建设的核心, 要通过“定岗位、定工作、定人员、定责任”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 物物有人管, 人人有专责。要建立岗位工作标准, 员工标准要从“职责、权限、工作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四个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又如:班组核算制。这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一般包括产量、质量、消耗、工时利用率、修旧利废、事故损失等七项指标, 结合企业实际订出指标, 订出标准, 严格控制考核, 使各制度一项一项的落实。要通过这些制度, 使班组建设逐步达到“五化”即:行为规范化、行为文化、管理制度化、工作目标化、岗位责任化。

要科学管理, 提高水平。首先是设施水平, 加强硬件配套建设, 如现代先进工具设备等;其次是人才, 即培养高、中级技师、通用专业人才等。有了基础设施, 又有人才, 就为科学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实现管理的公平性、科学性, 抓好量化管理

实施量化管理具有实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通过具体实在的数据反馈主体行为, 判断是否临界、越界, 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全面推行量化管理, 有利于追求实际效果, 规范管理行为, 促进职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提高经济效益。

要提高对量化管理工作的认识。量化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涉及面广, 初始阶段人们往往不习惯, 怕麻烦。因此, 必须通过学习,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高起点的要求, 针对本企业的实际, 对量化管理精心设计, 谋篇布局, 勇于开拓, 大胆创新, 严控运行, 建立严谨的量化管理系统, 驾驭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使职工产生共识, 上下共同推行量化管理工作。

要制定量化考核细则, 提高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企业需要量化的内容很多, 比如:生产任务量化、质量量化, 物耗量化、能耗量化、安全量化、设备量化、生产现场量化、劳动量化、成本量化、基础工作量化、经营计划量化、精神文明量化等。进行量化管理, 企业要建立标准、定额、台账, 准确积累原始数据, 适时整理资料等, 量化管理要“全、细、实”, 即岗位要全、工作内容要全;标准内容要细、细才能具体, 才易于执行和考核;“实”是指不管什么情况下, 都要把它变成易于掌握的数据标准, 不搞无法定量考核的标准。

要严格考核, 奖罚兑现。这是量化管理的关键。为此, 要严格按标准进行考核, 不搞形式主义;考核要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还要做到坚持原则奖罚月兑现, 形成激励机制。

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论文 篇2

要坚持发挥油田企业党组织的作用,用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既是组织者、考核者,又是具体的参与者、实践者。在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中,也实现了自身的多项创新:工作思路上,由简单被动服从型向主动适应进取型转变;工作内容上,由单纯的思想教育型向知识含量高、有岗位特点与经营管理融合的综合教育型转变;工作载体上由单一向综合转变。

二、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维护好企业职工利益

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永恒的目标。作为油气资源型企业,坚持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必须以改革统揽全局,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油藏经营理念,按照储量、产量、投资、效益“四统一”的原则,突出效益勘探、效益开发、效益科技,最大限度地降本增效,提高老油田开发水平;必须正确处理市场总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开拓市场,优化市场,优选项目,加强管理,实现增量增效;必须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和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向安全要效益,以安全保效益,确保油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油田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有效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基本原则。把效益观念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建立起讲效益、创效益的生产经营运行机制,保证以效益为中心落到实处。确保经济效益和职工生活质量同步提高,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力措施。既要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多作贡献,还要千方百计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让职工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坚持发展“三个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油田企业应该大力实施油气主业有效发展、市场开拓和科技兴业“三个战略”,全面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施油气主要有效发展战略,重点是加大勘探开发工作力度,逐步实现资源的有效接替和开发的良性循环。坚持“立足老区,加快新区,拓展外部”的勘探方针,强化老区滚动勘探,寻找优质储量;重点搞好新区产能基地建设;在油田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参与外部资源开发,争取尽快见到成效。大力实施市场开拓战略,形成油田内部、国内、国际三大市场的良性发展。油田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队伍、品牌优势,积极扩充内部市场,选配优良装备和精干队伍,丰富技术服务手段,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优势高效服务;全力扩展国内市场,巩固老市场,拓展新市场,积极进入社会市场,做到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持续扩大国际市场,形成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石油机械产品销售三大主营产业。

四、加强政策学习,努力营造企业改革发展氛围

对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企业 会计基础工作 管理

1. 企业会计基础管理问题分析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1会计机构组织及人员配置水平依然不高

会计组织与人员是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硬件基础。从企业会计组织机构设置来看,虽然专门的会计部门及必要的会计管理结构都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善,但会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协调水平依然较低。首先,会计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一般企业会将其分开以突出其各自的工作中心,但却往往会忽视其相互之间职责权限的清晰划分,从而导致会计部门工作受到财务部门的干预,或者出现财务问题无人负责,严重影响企业内部财务运营秩序。

其次,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基层生产车间与其他业务管理部门是企业成本等会计事项发生的第一现场,会计部门只是根据相关回报进行记录核算,这样会计部门的信息来源受这些部门影响极大,有些企业部门人员不配合会计部门的工作,提供的信息不真实,票据不合理,给会计基础管理造成很大的困扰。从会计人员配备上来看,企业会计队伍素质建设一直比较滞后,因此会计人员有时难以胜任相关业务工作,在执行会计管理中出现不符合会计规范的行为。

1.2会计核算执行缺乏严格的规范性

会计工作中,不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规范操作是很常见的,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现状一直难以显著改善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首先,会计基础资料的填制与编写不规范,表现为凭证填写要素不齐全,数字书写不正确或缺少必要人员签名盖章,更正不符合程序要求;发票收据不连续编号,报销无审批文件等需要的附件;会计电子账簿业务内容摘要不详细,会计科目与业务内容不相符,相互串户,漏记凭证,收入费用入账不及时等等。其次,会计核算程序不严格执行,比如出纳未进行每月的银行存款对账、会计人员不定期核对明细账与总账、仓库保管人员盘查库存不执行必要监督等都是会计基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三,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的调整处理不得当,调整比较随意,很少考虑对企业以往会计信息的溯及及对其他会计项目可能的影响,这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出现前后较大的波动变化,而又难以找出原因,影响会计利润结果。第四,会计岗位轮换执行不及时,岗位工作交接只是人员之间自行的交代工作,较少对其会计工作完成性、准确性进行考评,难以明确责任。第五,会计资料保管不严谨,记录不详实,电子会计信息缺乏必要的备份与维护措施。

1.3会计监督管理的职责履行不充分

会计的职能除了核算更重要的是监督,会计机构与人员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第一道基础防线。而实际中,一方面,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限制,可能对企业会计基础资料核算要素把握不到位,而没能及时指出会计凭证等存在的填制漏洞和相关手续的履行不全之处,会计负责人也未对会计资料进行详细的审查,从而形成监督责任的失职。另一方面,会计机构与人员有时迫于职位压力,對其他部门尤其是一些领导的个人要求,采取听之任之、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不合理的财务收支不报告不反应,从而使会计监督无从发挥作用。

2. 完善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对策

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关系企业财务会计环境的稳定与财会运行效率的高低,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到进一步规范与完善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是相当必要的。

2.1优化企业会计基础管理组织与人员配置结构

会计基础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完善的组织保障和人员支持。一方面,会计组织结构的优化是企业比较紧要的课题。首先,要保证会计机构的一定独立性地位。一是会计机构要与财务部门有所区别,会计侧重于核算,而财务更倾向于管理,企业需要将两者的侧重点明确出来,要从责任、权利、利益三方面对两者进行书面的说明,保持其之间既无权利的重叠,业务责任的真空,避免财会人员兼任,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内部财会管理系统。二是赋予会计机构必要的管理权限,这主要是针对会计机构受内部行政管理干涉问题提出的,在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程序执行方面,会计机构直接受管理层领导是应该的,但在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建立会计机构与内部监控部门直接的联系,而不再是向管理层报告,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发现管理层更多的违规行为。其次,要建立会计机构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渠道,保证会计人员可以随时获取各部门会计信息,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

2.2提高会计核算管理执行程序的规范化水平

规范化是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的关键。企业首先要强化会计基础凭证的编制工作,要求会计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每一份原始凭证进行合规性、合理性审查,对要素不齐全、内容不清楚的凭证必须退回重办,对要求有相应附件的凭证必须提交,否则不予入账;凭证登记要及时,并清晰记录业务摘要,业务内容与会计科目保持一致,避免出现串户等操作错误;入账错误要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正确的更正,并落实责任,签章明示。其次,要严格会计对账管理,要求会计人员每月进行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并将打印资料交由会计机构负责人进行审核签章;出纳必须每日盘点现金,并每月与银行核对银行存款账户余额,对未达账项编制调节表以核对是否有误,及时报告;库管人员详细记录资料的收发存情况,定期清查盘点,将盘点结果交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第三,严格会计岗位轮换管理,定期进行内部会计人员岗位调配,并强化会计人员离岗审计,明确交接双方的责任,交接要执行监督程序,以保证顺利的工作接管。第四,规范会计资料保管,要指派专人负责资料整理,设置严格的禁止接触制度,查阅会计资料必须经管理层审批并有会计负责人证明;做好会计资料备份,特别是电子信息资料,要注意维护与保管措施的得当性;严格执行会计资料保管期限规定,达到核销条件的要由管理层决策后会计负责人执行监销,并登记核销资料信息,由相关人员签章。

2.3强化会计机构及人员的监督职责履行

前面已经提到,企业要保障会计机构及人员的必要管理权利,减少工作受干涉程度,这是强化会计监督职责最重要的方面,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建设和道德教育是会计监督有效履行的第二个条件。第三,通过强化内部审计等部门的外部监督与考核,形成对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监控机制,可以有效的约束其主观的监督失职。第四,建立严格的激励奖惩制度,对会计人员监督职责履行不充分、不合规等行为进行经济惩罚,加强警示,而对工作执行良好的人员也要在绩效考评中加以体现,以便促进会计人员积极实践监督责任。

石油石化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分析 篇4

1 基础管理工作涵义

在新形势下, 我们强调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提高企业基础管理的水平, 还应不断地完善, 使之不断发展, 改进和提高。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所谓基础管理有两层涵义, 才能使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石油石化企业基础管理, 主要是基层队伍建设, 基本功训练, 标准化、计量、安全等基础性工作。总体上体现一种严谨、严格、严肃的操作管理, 企业生产基层组织的管理, 加以创新, 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总体上反映着企业的结构、内功及基本素质。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 必发扬石油石化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 在企业管理上仍是老观点和老方法, 做到“古为今用”, 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模式, “物为我用”, 石油企业曾有过优秀的管理思想。但多年来, 很少有突破和提高。形成了一贯制的保守思维方式, 重建和强化己被削弱, 基础管理工作是当务之急, 完善和改进现有的基础管理的水平。使之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是一条必由之路, 管理思想的停滞不前, 要求我们更进一步更新观念, 是阻碍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如今, 计划经济己转向了市场经济, 重新认识和理解基础管理工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打破旧有的思想框框, 才是最终的目的, 全面开展基础管理工作, 不仅仅只是对旧有管理模式和手段的强化, 才能使基础管理工作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2 必要性

2.1 贯彻党路线

要使职工深刻领会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 2008年以来, 把荣誉感和紧迫感变成为国争光、为党分忧、继续艰苦创业的实际行动, 艰苦奋斗, 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石油企业的历史使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石油工业进行批示, 殷切期望石油工业系统的干部职工坚持发扬大庆精神, 确保石油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能够持续稳产高产, 为国家做出新贡献。希望石油职工要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光靠物质刺激是不成的, 实现“二次创业, 再创辉煌”的各项目标, 主要的还必须靠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

2.2 石油行业需要

同时, 由于石油企业职工的工作环境不但艰苦, 石油企业特殊的工作环境, 因此必须有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造成员工往往是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 所以, 献身精神就成了石油企业职工生产中, 随时都可能面临井喷, 必须首先具备的首要素质。对于石油战线而言, 而且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火灾和触电等事故。

3 措施

3.1 建立大政工网络

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向社区延伸。石油企业的职工住房, 根据这个特点, 分散在不同市县的多个网点, 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齐抓共管, 但在每个网点居住得还是相对集中, 可以以社区文化建设为载体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除了要求党政工团各自明确目标、协调关系、畅通渠道外, 共同做好周围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应把各分散在生产一线的先进骨干, 并做到主动关心职工生活疾苦, 党员同志组织起来, 倾听职工呼声, 为职工解除后顾之忧。

3.2 严格规章制度

同时在这个章程的基本范畴内, 要结合现实情况和目标任务的要求, 又促使人们可以追求个人和集体的利益, 尽可能增加制度的严肃性, 并科学地协调个人和他人, 合理地规范员工的思想道德行为。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因此在制定思想道德建设的规章制度时, 准确性和制约性, 只有同现行法律, 它可以归结成一种相应的章程和制度, 法规以及各种行为规范相结合才有力量。思想政治与道德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规范, 以此约束和要求大家自觉遵守。

3.3 增强思想工作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艺术, 高尚的情操, 讲求方法, 才能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 只有教育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模范的行为, 感染受教育者, 才能以自身的行为和人格力量, 做到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才能带动广大员工自觉为企业作贡献。只有理论联系企业发展的实际, 联系社会变化实际, 既有原则是非的差异, 才能把科学的理论变为人们的实际行动, 形成自觉的认识和行为。在人的多样化思想中, 也有非原则、无是非, 也有谈不上觉悟、分不出层次, 可自由选择的差异;既有觉悟高低、认识层次不同的差异, 纯属个人性格特点或兴趣爱好不同的差异。树立榜样, 典型示范。要树立先进典型, 就要善于发现典型, 实事求是地宣传典型。以情感人, 解疑释惑, 以行为带动人。分考虑员工利益, 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要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关心职工, 做到以理服人, 化解矛盾。尊重人的差异性。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 而不能强求一致。

3.4 有效利用各种载体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石油行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 我们要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把握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改进中加强, 在创新中提高。当然, 这些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今天仍有其积极的作用, 有的仍需要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但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信息时代, 仅仅依靠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员工的心理需求, 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 受困于传统套路, 工作开展起来毫无说服力、感召力, 一说起学习就是开报告会、学文件;一说起宣传就是树典型;一说起关心员工, 就是谈心、看病人等等。因此, 必须要考虑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势, 通过建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等形式,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不断为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有效支点,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结论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石油行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 我们要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把握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改进中加强, 在创新中提高。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 是我国石油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重要环节, 本文从管理工作的含义出发, 对石油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具体的保证措施,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工作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桂莲, 王咏梅.加强石油石化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之我见[J].中国西部科技.2005 (6) :62~63.

[2]谢凡.思想政治工作要尊重人的差异性[J].中国石化.2005 (9) :61.

企业计量基础管理规划 篇5

计量基础管理工作规划

一、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集团公司管理要求,坚持依托延长,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战略定位,使“依法治企、从严治企、规范治企”的理念成为工作习惯,落实“做大延长化建、做强企业”措施,强化基础管理,细化人员岗位职责,紧紧依靠员工,真抓实干,努力提升技能,做好计量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公司“抓计量、促管理、保质量、增效益”的计量管理方针,对提高施工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1.完善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标准;

2.建立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标准,配备专兼职计量员;

3.加大培训,提高计量人员素质;

4.完善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

5.测量管理体系在内审和外部审核无重要不符合项。

三、工作具体措施

1、完成《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补充修订,制定公司《计量管理办法》

今年对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换版修订,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更新。编制了公司《计量管理办法》,完善了计量组织管理,1在主管领导指挥下,对各部门的计量管理工作统一组织,协调一致,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序性、统一性、准确性。加强设备管理,对计量检测设备的配备、使用、围护和保养、流转等各项制度。

2、根据公司“四定”要求,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责任

按照企业发[2011]90号《关于规范基层单位 项目经理部机构设置及定岗定编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基层单位、项目经理部要配备一名专兼职计量员,负责本单位的计量管理工作,并在企业发[2011]146号文件中明确计量管理员岗位职责。

3、以人为本,提升素质,加强计量队伍建设

计量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计量工作效果。培养和造就一支懂计量、会管理、通法律、晓技术、高素质的计量队伍,才能搞好企业计量工作,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管理计量水平提高的需要。加强培训,要求计量管理人员积极学习计量管理知识,提升管理手段。科学管理,增强计量检定人员的技能,提升试验室检测和分析能力

4、严格计量管理,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和有效。

2)积极与使用单位的计量管理员沟通,做好现场服务工作,保证量具量值传递的稳定性、一致性。

3)加强计量管理,提高体系运行有效,确保体系审核中无重要不合格项。

4)利用公司计量管理网络,加强量检具正确使用和日常维护保养培训。

5、完善设备管理,提高员工的设备管理意识。

1)加强设备管理,提高员工的设备管理意识。

2)一如既往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和关键设备的点检工作;确保关键测试设备完好率100%。

3)要积极与各基层单位、项目经理部的计量管理员沟通,合理安排好计量器具自检与外送检定工作,确保计量器具及时满足现场使用的要求。

6、遵章守规,运行规范,夯实质量安全环境管理基础

1)根据公司管理体系要求,配合部门重新识别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明确相应的管理措施。

2)按照部门识别的环境因素、危险源情况,细化成相应岗位的内容,形成书面规范化;同时组员要熟知对应岗位的环境因素、危险源,掌握相关的管理措施,并按要求进行控制。

3)积极配合公司及部门的安排及部署的要求,做好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工作。

论知识管理的基础——企业知识 篇6

一、数据

数据可以被定义为人类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事件与活动的信号。其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但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要素来源。没有数据的存在,就谈不上信息与知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由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存储、处理和传输数据的能力较以往大大提高了。正因如此,当今社会才处在一个信息与知识极度膨胀的状态,充分表明了数据是信息与知识的基础。

二、信息

信息一定是从数据中提炼汇总出来的。不论是从一群数据中进行提炼(比如,在一片麦地中随机抽取一些麦穗以预测产量),还是把单个数据置于某种环境下予以解释(比如观察马的牙齿以预测其年龄),但这样描述信息还不足以揭示其本质。

1、信息的概念。 《辞海》对信息的定义是: “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这个定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信息的本质特征的客观性,即“预先不知道”,但我们认为信息还含有主观性的一面。当我们把其主观性与客观性融合在一起时,便可以对信息下这样一个定义:信息是指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除消息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报道。在这个内涵解释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信息的外延范围。信息的外延范围是很广泛的,这从其载体的广泛性上就可见一斑。我们可以用文字记载信息,可以用声音记录信息,可以用数字、图形、图像作信息的载体,也可以用触觉、气味、电磁、光学等手段来做载体,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面部语言(一个眼神、一颦一笑)、肢体语言等载体来传递信息。只要传载信息的载体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信息接受者在未来的不确定性,那么这种载体都可归为信息载体。

从我们对信息这个概念的定义中,会发现信息主观性的一面在于:同样的一条“信息”,如果对于此接受者能消除其未来的不确定性,那对于他就称得上是“信息”;如果对于彼接受者而言,不能消除其未来的不确定性,那对于他就不能称其为“信息”。这种特性可以被定义为“主体指向性”。正是信息的这种“主体指向性”才使信息能够成为一种资源,具有价值,使信息具有稀缺性。

2、信息量的测算。在一条信息能够消除其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前提下,这条信息对不同接受者的价值大小是不同的。所谓一条信息的价值大,即这条信息能够消除其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程度大;所谓一条信息的价值小,即这条信息能够消除其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程度小。那么,如何衡量一条信息所消除的未来不确定性的大小呢?“信息量”这个概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条信息的信息量大,即说明这条信息所能消除接收者的未来不确定性程度大,即价值大;一条信息的信息量小,即说明这条信息所能消除接收者的未来不确定性程度小,即价值小。一条信息的信息量与其载体的形式、数量无关。信息量的计算公式是由仙农首先提出的

信息量计算公式:

H(x)=∑P(x1)10gP(x1)

在上式中H表示信息量,P表示概率,Ⅺ表示事件。例如,有0和1两个状态,则n=2,又设0与1出现的概率相等。即P(x=0):P(x=1)=1/2,则0与1每个状态的信息量为:

H(x):—1/2logl/2—1/210g1/2=1(比特)

也就是说,0或1所代表的信息量是一个比特。比特就是信息量的单位。

三、知识

1、知识的概念。知识是能够解决信息接受者问题的信息集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我们在信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的定义。由于知识的概念仍然坐落于信息概念之上,因此,知识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与主观性的一面。知识的客观性在于其客观存在,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予以保存。这一点是比较好理解的,与信息的客观性是相类似的,在这里关键是对其主观性的理解。知识的主观性首先在于信息的主观性,即对于此接受者可称为信息的,不一定对彼接受者也能称为信息。因此,知识也是具有主体指向性的,但仅仅于此,还不能揭示出知识与信息的本质差异。由这里知识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与信息相比,还具有“问题指向性”,即知识一定能够解决某种问题,知识往往表现为信息的集合体(如为了诊断出病人的病情,医生需要采集病人各方面的信息)。如果单个信息也能解决问题,它也可被视为知识(如为了历史考试所记忆的某朝代国都的地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不仅同样的“知识”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而且,即使是同样的“知识”对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因为,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往往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在解决此问题时所应用的信息集合未必能全部用来解决彼问题。在解决彼问题时能称为知识的信息集合,至少将部分地复归为对这个人的“信息”,而不能再称为“知识”了。基于此,我们往往将知识划分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几乎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要应用到的信息集合(如语文知识),而专业知识是只在解决该专业领域问题时能称为知识的信息集合(如计算机知识)。

不论对个人还是组织,都会有一些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们通常称为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求助于他人解决,同时又有能解决相应问题的个人或组织,也就是说有了供求双方。这样,知识作为能解决问题的信息集合就具有了稀缺性,成为了可交易的商品。这种商品性知识交流往往发生在组织外部,称作知识产权交易;在组织内部,我们强调知识共享,是另外一种知识交流,而这正是知识管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2、知识量的测算。信息有信息量的衡量问题,知识也有知识量的衡量问题。我们经常说某人知识量大,往往是指这个人大脑中所存储的信息多、信息量大,并非指他的知识量大。由于在这里我们把知识定义为能够解决信息接受者问题的信息集合,所以,知识量在这里被定义为:信息接受者能够解决的所有问题所需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之和,即某个主体的知识量可表示为:

知识量二∑解决问题1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解决问题2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解决问题3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能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

这个公式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某个主体知识量取决于该主体所能解决问题的多少,以及所能解决的每个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的大小。

四、企业知识

1、企业知识的概念。企业知识是指能够解决企业问题的信息集合。因此,企业知识的接受者即指企业组织本身;企业知识所能解决的问题即指企业组织需要并能够解决的问题,包括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同样,企业知识也具有主体指向性和问题指向性。企业知识的主体指向性在于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知识。同样的知识对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实施知识管理的任何企业都有一个搜集、整理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于企业知识的主体指向性,必须排除掉那些企业不需要的知识。企业知识价值的真正体现在于其问题指向性。如同前文所述的信息与知识的关系一样,主体指向性并不能区分信息与知识。也就是说,主体指向性并不能区分开企业信息与企业知识,因为二者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性,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问题指向性。

2、企业知识量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竞争中,尤其是在同一行业中,拥有知识量大的企业必然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如前所述,知识量被定义为:信息接受者能够解决的所有问题所需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之和。某个主体知识量取决于该个体所能解决问题的多少,以及所能解决的每个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的大小。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拥有的知识量大即指两个方面:或其能解决的问题多,或其能解决的某些问题所需的信息量极大,或二者兼而有之。

一个能解决许多问题的企业,意味着它能为其客户提供广泛的服务。在经营领域上可以找到多个支撑点,当然比同行业的其它企业竞争能力强,这些企业我们通常称之为多元化经营企业;一个解决不了很多问题,但其所能解决的那么几个问题都需要很大的信息量才能解决的企业,也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因为假如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很大的信息量,那就意味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很专业的人士,甚至很多很专业的人士进行协作,那么这个问题的解决成本就会很高。一般表现为面窄,但极为专业化和精深化的行业,如核工业公司、铁路工程公司、电力公司等,我们通常称之为进入成本很高,并且在经营上贯彻集中一点经营策略的行业;如果一个企业不但能解决很多问题,而且解决的大多数问题所需的信息量又很大,那么这个企业是很难被打败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很少有企业能两方面都具有优势。这就象担扁担,很多企业在实现了扁担一头的优势(具有解决所需信息量大的单个问题的能力)后,就想加强另一头的优势(解决多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加强优势是要付出成本的,最后或不堪重负,或扁担折了。在中国,这样倒下的企业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企业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概念。数据、信息、知识、企业知识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概念,不应当被混用。只有如此,企业知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才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企业物资计划基础管理工作的分析 篇7

一、企业物资计划基础管理环节

企业物资管理的第一个工作环节, 就是物资计划的基础管理。企业物资计划基础管理, 是企业在对所需物资进行采购以及内部物资供应工作进行组织的前提和依据。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在企业综合物资、生产、财务等各部门的信息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对物资计划进行科学编制的管理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物资计划编制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在国家下达产量的基础上制定的, 物资无论是采购使用或者储备都必须以计划产出量为准。但在今天, 这样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企业为了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不得不对物资计划基础管理环节做出创新。

在企业各部门对信息收集之后进行物资计划编制不仅能够计划更科学和精准, 而且能让计划更加具有操作性。通过物资部门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和市场价格咨询的掌握, 采购部门能够更加顺利有效地做好物资采购工作, 产品的使用也就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性价比, 进而可以更合理地进行物资储备环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物资计划基础管理工作能够给物资管理其他环节提供重要的依据, 还能对企业物资浪费行为尽可能地加以避免, 有效控制企业物资成本。但在目前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飘忽不定的国际环境背景下, 怎样在企业生产发展目标的主线上对材料成本的消耗进行有效降低, 是现代企业对物资管理工作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所以, 企业必须要做好物资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从源头入手, 对企业物资计划基础管理工作进行加强, 开源节流, 才能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做好企业物资计划基础管理工作的策略

1. 提早介入, 对企业计划前期的工作深度进行加强

企业物资计划管理部门可以在计划刚刚制定时期就介入计划之中, 对计划前期的工作深度进行加强。可以通过分类的方法对企业物资需求进行具体分类和对待, 这样不仅能让物资需求计划更加准确和科学, 同时也能其操作性更强。对关键的重要项目及资源紧张的物资, 物资计划管理部门的人员一定要对物资市场提早做好调研和深入了解, 对该类物资的市场行情与资源状况加以掌握, 只有这样才能对重点工程项目物资供应进行确保, 对企业的材料积压和浪费有效避免, 使企业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对企业生产建设和维修所需要的日常物资, 在物资计划制定的初期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人员就应该对其企业日常物资消耗规律进行主动分析, 对消耗量比较大的主要物资可以适当进行仓库储备, 这样不仅能够对库存进行及时的清盘还能对现有资源更方便地利用。对用量比较小的、急需物资, 物资计划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企业需求临时对采购计划进行安排, 以减少库存积压现象。

2. 刚性控制需求计划, 对材料成本做好预控工作

物资计划管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是企业物资管理其他环节的前提和依据, 同时体现在其对物资浪费避免的重要作用上。所以, 物资计划基础管理工作应该重点做好这些工作, 充分发挥物资计划基础管理最为重要的作用。根据企业的季度需求计划和月度需求计划, 对物资计划进行重点强化和刚性管理, 同时要对物资需求和物资的使用时间做好准确地把握, 对需求计划的编制效率和技术量进行提高, 并要对材料成本的预控工作做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对各部门所需的物资进行及时的调整, 更有效地对物资供应进行组织, 为制定物资的经济计划量和最佳上报时间的最终确定提供最佳的参考。

3. 对计划进行跟踪管理, 有效控制成本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使得企业原有的计划职能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 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工作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倾向于物资部门监督计划落实的计划管理模式, 对物资计划进行制定之后, 由物资部门对其计划落实和执行加以监督,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快地落实物资计划基础管理工作, 而且能够根据各部门的情况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 避免供应问题的出现, 对企业成本也能够做到有效地控制。

物资管理的出现, 主要是为了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降低, 在有效管理物资的过程中, 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得以加速, 对企业盈利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 物资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所以, 企业必须重视物资管理工作, 尤其是首要环节物资计划基础管理工作, 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文忠, 张佳杰.企业物资管理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7 (21) :155-156.

[2]元永安.加强企业物资管理, 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J].科技信息, 2010, 4 (08) :70-71.

[3]姚秀凤.浅谈中小企业物资管理[J].山西冶金, 2009, 5 (10) :106-108.

再谈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篇8

一、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表现

1.记账凭证填制不规范。凭证上无相关人员审核并签章, 附件张数与实际不符, 摘要不能准确概括该笔业务的实质。

2.原始凭证审核不严谨。不能对原始凭证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准确的判断, 造成账务处理上出现偏差和错误。

3.会计凭证装订不规范。整本凭证薄厚不一, 纸张参差不齐, 对于这种非专业工作, 看似简单却体现出工作态度认真与否。

4.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个别岗位的设置在衔接上不连贯, 甚至岗位设置未遵循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也是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基础工作不规范的诱因。

二、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1.会计岗位新旧交替更换比较频繁, 更重要的是交接过程中存有遗留问题不能够及时沟通解决, 对业务的实质不能够理解、把控, 造成照葫芦画瓢的盲目照搬, 久而久之偏离了会计基础规范的操作。

2.新鲜血液的注入, 给企业带来了活力, 但刚刚就业的大学生毕竟经验不足, 甚至眼高手低, 对一些像装订凭证之类的工作不屑一顾, 不能端正工作态度, 致使这些最基础的工作出现了不规范操作的现象。还有就是对一些业务认知只停留在原有课本理论的基础上, 与实际操作相差很大, 造成业务处理上的不规范。

3.学习与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减弱, 包括职业道德的培训以及业务理论的学习, 企业组织的相关学习相对较少, 自己也忽视了自身的学习, 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会计工作者若不能及时充电提高自己整体素质与修养, 就会跟不上形势, 不利于开展工作。

4.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 其中有岗位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也有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 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与执行应该是当务之急。

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1.从自身做起, 加强学习,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领导带头并组织大家共同学习, 每个人参与其中, 通过学习让每个人真正认识到会计基础规范的重要性。加速人才培养,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紧会计人员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多种形式, 训练多项内容, 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内容包括:会计专业理论及发展趋势, 新会计制度和新会计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学界的最新成果, 会计电算化技术等等。多方面能力是: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预测决策能力。

2.重新梳理会计岗位职责, 明确职责分工, 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责任制。重新梳理岗位职责, 做到岗位与岗位之间能够从保证工作顺畅为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岗位的规范设置, 这样也有利于职责的分工, 便于会计责任制的落实与执行。对各单位每个岗位的会计人员, 制订岗位责任制, 认真执行, 并有专门人员负责定期检查。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开展自查、互查活动。健全内控制度从根本上抵御各种风险发生, 一套健全的、可靠的内控制度不仅能够抵御风险, 而且能够起到优化管理模式的作用。而自查、互查活动的开展, 不仅能够防微杜渐, 而且能够敦促大家更好的规范会计的基础工作。

强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思考 篇9

(1)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会计凭证不合法,账簿记载不当,会计资料不完整,会计数据不准确甚至假造会计信息。(2)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一些企业为了减少费用开支或其他原因,违反《会计法》,不按规定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有无会计证上岗的现象,会计工作交接手续不符合制度规定。(3)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人员往往只按企业领导的要求办事,不能有效地按国家财会法规、财经制度独立进行会计监督。(4)会计监督力度不强。由于会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能有效地按国家财会法规、财经制度独立进行会计监督。乱挤成本、乱摊费用、损公肥私和私设“小金库”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二、强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企业应做好的工作

1. 加强会计管理,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必要条件

(1)按照《会计法》规定的标准配备业务素质相适应的会计人员。企业在选用财会人员时要符合以下条件:持有会计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具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按照健全的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要求,对广大财会人员及参与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经常的业务培训,使其更新知识,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达到应知应会的水平,提高会计培训工作的质量,确保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3)重视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教育。要进行经常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奉公守法,廉洁自律。要经常进行内部审计,抓苗头,及时预防,保持会计队伍的纯洁。

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夯实会计的基础工作

(1)内部控制的系统性能够更加全面地保证会计基础工作。内部控制目标不仅涵盖企业的会计系统控制,而且还需要合理保证经营的效益性和管理的合法合规性。要达到该目标,需要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活动,涉及到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监管和核算,这充分保证了会计基础工作的系统和全面性。(2)内部控制手段的多样性能够更加有利于会计的监督工作。传统的会计监督手段主要以查错防弊为主,即在一定的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下,防止、发现、纠正会计系统的差错与舞弊;而内部控制已将风险评估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是针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设置的,其主要体现在事前控制,以保证会计的监督针对性更强。(3)内部控制监控对象的广泛性能更加可靠地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保护。企业的绝大多数人员从事的工作和业务均会在会计系统中加以反映和核算。(4)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促进会计信息反映的准确性。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界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企业的信息系统绝大多数均通过会计系统进行处理、加工,高效的信息沟通可以让会计系统反映更加准确,监督更加到位。

3. 落实会计基础工作的责任

(1)各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一个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或者出现混乱,首先应当追究单位领导人的责任。(2)财务部门定期举行会计基础工作考评,作为对财务部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不仅可以总结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通过考评,配合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将整个财务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财务部门的工作目标将通过个人工作目标的实现而达到,即整个团队的成功才是整个部门或公司的成功。

摘要: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是对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 是指单位或部门根据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要求设置会计机构, 配备会计人员, 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 预测经济前景, 参与经营决策、考核经济责任的一系列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

关键词: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论企业如何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篇10

一、企业会计基础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不规范现象

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 所以导致会计基础工作内容不统一, 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科目归属不同, 导致相同的成本内容的入账科目不同, 造成核算不准确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原始凭证处理不规范, 填写不完整、公章加盖不合理、实际张数同附件不等的问题仍然较为普遍, 这种现象导致审计机构翻阅原始凭证时困难重重, 也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三是企业财务部门不重视对经济合同的规范。由于对经济合同缺乏针对签订、结算、执行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导致企业财务人员大多数都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结算单据, 难以真正做到及时处理、准确核算, 可能材质财务信息的滞后性和准确性, 不利于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及时作出经营决策。

(二) 财务报告内容存在不真实现象

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对编制财务报告做出了明确指示:财务报告中的信息都应当根据准确、完整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相关资料, 必须做到内容完整、计算准确、数字真实、说明清晰。然而, 仍然有一些单位铤而走险, 为了掩饰自身真实的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和财务成果, 不惜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向社会公众发布虚假的会计报表信息, 误导大家做出不合理的经济决策, 给利益相关者带来极大的损失。一些会计工作者不坚持履行会计监督职能, 违反职业道德要求, 为了一己私利, 参与违法违纪活动, 不仅给会计基础工作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还严重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职能, 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平稳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甚至干扰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 会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有待提升, 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思想认识不统一

通常来说, 根据财政部的要求, 会计人员每年都需要完成会计继续教育的学习, 以便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年审。然而, 有一部分会计人员在思想上并不重视继续教育学习, 认为这类培训都是“走过场”、“讲形式”, 因此也不注意更新自身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知识, 导致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性的理解各有偏差, 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杂乱的会计基础工作。客观来看,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有着较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 会计人员必须保有一种持续学习的态度, 才能及时掌握国家出台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更新专业知识体系,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做好相应的会计基础工作。与此同时, 企业还需要针对其他专业知识对会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帮助会计人员提高综合素养, 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发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企业需要尽快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高、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会计人员队伍, 才能够实现规范、高质量的会计基础工作。

二、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对策

(一) 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

企业需要全面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 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建设。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 如果这一环节不够规范, 那么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继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无从谈起。会计基础工作是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与呈现过程, 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监督, 为改善经营活动提供依据和建议。可以预见, 如果企业缺乏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 那么就无法可靠地收集、处理、利用会计信息, 那么会计信息质量也不可能有质的提升。从现有情况来看, 一些企业仍旧存在账务混乱、账目不清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会计基础工作难以发挥出既定职能。一个正常有序的会计基础工作需要以规范化为前提条件。近年来, 我国逐步重视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步深化, 尤其是国有企业大量事实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革之后, 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不论是直接控股的政府, 还是利益相关的股民, 都强烈要求企业出具真实可信的财务数据, 这也在客观上督促企业必须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二) 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养, 强化职业道德培训

企业应当打造一支专业素养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财会人员队伍, 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创造条件。首先, 企业应当鼓励财会人员提高自学能力, 多参加专业知识学习, 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与实务操作相结合。单位对于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会计工作者, 应当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以便充分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企业还应当为财会人员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通过组织会计知识竞赛、召开会计领域讲座等方式, 帮助会计人员及时更新业务知识体系、及时关注、理解国家会计制度的最新变化, 系统化进行梳理。同时也可以与其他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工作交流, 学习先进工作经验, 提高财会人员整体专业水平。最后, 企业还应当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职业道德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将产生直接影响,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基础工作开展的质量。因此, 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较强的政策观念, 凭借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完成本职工作。

(三) 重视将各项会计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目前, 不少企业都已经制定了各项针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章制度, 但是仍然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一方面, 随着企业经济内容的扩展, 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及时更新, 例如财务收支审查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等。这些内容也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企业还需要将上述各项制度严格执行与落实, 建立完善的检查与奖惩制度, 对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三、结语

要想提高会计质量, 就必须重视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财务信息复杂、多变是基础会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想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不能简单依靠几个会计工作者或者会计部门来单独完成, 必须依照完善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夯实会计基础工作, 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更是企业管理层面的整体化提升, 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摘要:会计作为一项专业管理行为, 其基本职能为提供会计信息, 目的为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外部决策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层面的需求。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的最基本要求,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还需要体现及时性、全面性和相关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依赖于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 唯有如此, 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就此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此外, 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与否, 也对会计职业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刘正.浅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性及相对问题的解决措施[J].商场现代化, 2015 (Z1) :213-214.

[2]冉星荣.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04) :187-188.

卓越绩效管理是企业转型坚实基础 篇11

2014年,北京市设立首届政府质量管理奖,这是北京市的最高质量奖项。

北汽集团紧紧抓住申报“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这一历史机遇,加速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塑造卓越文化,持续管理改进,开创质量北汽新时代,以实现从传统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转型发展的发展战略。

北汽卓越绩效管理“三步走”

北汽集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北京汽车制造厂"。先后自主研制、生产了北京牌BJ210、BJ212等系列越野车,北京牌勇士系列军用越野车,北京牌BJ130、BJ122系列轻型载货汽车,以及欧曼重卡、欧V大客车等著名品牌产品,合资生产了"北京Jeep"切诺基、现代品牌、奔驰品牌产品。

按照"走集团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北汽集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增强战略、运营、资本控制力,实现集团化;增强研发、配套、制造、服务整合,实现产业化;增强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运营手段创新,实现平台化;增强对外开放合作中的自主发展,实现国际化。成功打造了整车制造、零部件发展、自主研发、服务贸易和改革调整等五大发展平台,是中国汽车产品门类最为齐全的汽车集团。

从2010年开始北汽集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公司实施“一把手工程”,设立“不做则已,要做必争第一”的目标,董事长徐和谊亲自担纲主帅,对集团公司各个业务板块形成自上而下的强劲推动气势,同步制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的“三步走”实施方案:一是2011年为导入期,以卓越绩效管理理念革新全公司意识,通过流程再造和优化,重点实现自主品牌品质提升;二是2012年为夯实期,全面实施和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经营理念指导全集团公司管理活动;三是2013-2020年为成熟期,建立成熟的具有北汽特色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韩永贵说,“我们面临着转型升级打造核心能力全面推进绿色产品建设的关键时期,这次评奖可以说肯定了我们过去以来围绕着全面质量管理的提升上所做的工作和成绩,特别对未来我们在适应市场竞争中提出了从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向创造性企业转变的目标,吹响了冲锋号。”

合资合作为北汽质量

控制提供依据

韩永贵说:北京汽车在于奔驰、现代的合作中,确实学到了很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办法和经验。奔驰是追求卓越管理的典范,特别是在质量的控制上有独到的全球的优势。而现代公司的质量管理是从全价值链上对整个的质量过程从开发、制造、零部件到最后营销进行全面的过程管理。这些都为北京汽车抓好质量管控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所以,北汽在于两个国际合作伙伴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会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质量管控的经验,通过推行卓越管理推行贯彻到我们全过程的生产、控制质量过程中,有利于对我们整个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确确实实有利于我们开展更高的质量管控工作。

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来,在领导、战略、资源、过程管理、策略分析与改进、结果等7个方面,形成了北汽集团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并从中发掘了研发创新、品牌管理、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社会责任、新能源、客户关系、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十大管理成果。

“超越顾客需要”的服务理念

北汽集团基于“超越顾客需要”的服务理念,建立了紧密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助力销售业绩的快速提升和战略目标的达成。公司建有CRM发展全景图,与腾讯公司合作建立“北汽大数据实验室”,进行科学的分群特征分析,精准地找到客户,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增加顾客接触点,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关系。

韩永贵说:北汽服务是一个追求全过程和全面的服务,从研发开始本着对客户和市场负责的态度打造最适合市场、最能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在整个产品供应和制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整个质量体系,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全放心的质量和价格的产品,在推向市场中,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更可信、最便捷使用的产品和售后服务,这将给北汽在用户中的品牌美誉度得到很大提升,这也将是北汽整个市场营销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这也是北汽今后要全面坚持的。

“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奖”评审专家根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标准对北汽集团进行评审,并对北汽的质量文化建设、自主研发创新、产品质量控制、新能源汽车研发、客户管理、品牌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做了重点评价。

北汽集团创建了以战略为导向,以关键绩效指标和标杆管理为核心的绩效目标改进体系,以卓越绩效模式为框架的系统改进模式,以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等持续改进方法为主的自我完善模式。

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的三大基础 篇12

企业技术知识既具有一般知识的共性, 也具有其特殊的性质: (1) 专用性。企业拥有的技术知识往往是适合于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产业的知识, 脱离特定的背景, 技术知识就会遭到程度不等的废弃。 (2) 动态性。企业的技术知识并非一种静态的存在物, 而是具有生成性的动态知识交流网络, 包含着企业创新中问题的生成机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启发方法, 它具有自发的扩展机制, 有其内在的成长逻辑。 (3) 累积性。一个良好发展的企业从其成立开始, 就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生存知识和技能, 包括技术知识、组织规程、组织文化等。 (4) 组织依赖性。技术知识依赖于组织资本而存在, 比如企业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形成特有的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知识表达方式, 各类员工独创的技术诀窍等。而组织内知识转移取决于知识的特性、知识量的大小以及知识觅取者与提供者的特性等几个方面。 (5) 隐含性。有相当多的经验形态的技术知识如技能、诀窍等, 由于它们的存在依附于人的大脑或身体操作的技能, 通常只能在操作行动中表现出来, 而行动如何往往又依赖于特定的情境, 因此无法对它们进行编码, 由此构成了隐性知识。基于这些特性, 企业进行技术知识管理,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企业的知识库

企业知识库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 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企业知识库应尽可能包含所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著名的英特尔公司在加速新产品开发速度的过程中, 发现60%以上的技术问题其实在别的小组的开发经验中早就碰到过而且得到了解决。这启发英特尔建立了一个“最好方法资料库”, 让每个人都能在此分享其他人的经验。这大幅度减低了问题重复出现的概率, 新产品产出的速度大约提高了两倍。信息和知识的有序化, 是知识库对组织的首要贡献。知识库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 有利于知识共享与交流, 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技术知识的有效管理。

企业知识库要通过收集、分类、储存技术知识, 全面反映企业知识状态, 包括企业知识存量、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知识分布等。 (1) 知识状态。知识存量是指特定时点企业的各种类型知识总量, 是依附于企业内部人员、设备和组织结构中的所有知识的总和, 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以人为载体的知识, 这类知识依附于人的大脑中, 具有经验特性;以物为载体的知识, 这类知识可以编码、传递, 主要体现为技术知识;以企业组织结构为载体的知识, 这类知识有助于企业有效管理;市场知识, 是企业所拥有的与市场有关的知识, 这类知识可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2) 知识水平。代表企业某种类型知识相对的先进性或高低, 主要依附于企业的人力资本, 体现企业员工拥有知识水平的高低, 并反映在企业的产品上。技术知识水平高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比低的企业提供的产品的质量要高。企业的整体知识水平是一种累积的结果, 不同企业的知识水平具有差异性。 (3) 知识结构。是各种类型的知识在企业内部的知识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产出的价值不同, 那么对知识的类型要求是有区别的。一个从事商业的组织提供的价值往往是服务, 因此它最需要的知识是市场知识而不是技术知识;而对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来说, 提供的价值是有形产品, 技术知识则是非常重要的。 (4) 知识分布。是企业的不同载体 (部门) 所拥有的知识的状况。企业各部门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 所要求的知识类型是不同的, 如技术开发部要求技术的知识要强一些, 但是不能缺乏其它的知识, 比如市场的知识。明确反映知识分布, 使得企业各个部门间易于协作、交流, 使学习能力得以加强。

企业技术知识管理要做的是梳理企业的业务流程, 找出流程中的活动, 挖掘出活动背后的知识, 形成知识地图, 使隐形的知识显形。其次是对知识进行有效分类。

二、通过学习、创新扩充增量知识

组织学习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策略或行为意义上的学习, 即“博弈学习”, 是指企业在与自然博弈过程中, 从所获得的经验中学习;二是指某种专门技术知识的学习, 这两种学习的基础都是企业成员个人的认知学习。学习能力依赖于企业的知识状态, 从客观来说, 每个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由于企业知识状态的异质性, 决定了它们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是不同的, 那么体现出的学习能力就是不同的。企业学习能力是企业知识状态作用的结果。学习能力是将外部知识内化的能力, 即使知识内部化、隐性化, 为企业创新力提供知识源泉。

通过创新实践扩充增知识。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应随时监测项目开发过程, 并在每一阶段展开评估, 从实践中学习总结知识和经验。在新产品进入用户市场实验后, 企业根据用户意见反馈不断改进技术, 直到产品逐渐成熟。此外, 企业还可以向技术领先者学习, 学习领先者采用何种新技术, 如何研发、制造、吸引客户、产品测试、评估取样、信息反馈等。企业一边学习, 一边将总结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备以后创新使用。一方面将企业的知识分类标准化, 进行静态的知识储备和维持;另一方面收集市场信号, 引进吸收外部知识, 与现有的知识重构和运用, 实现知识创新, 进行动态的知识积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使企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新产品, 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在技术学习积累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将会不断迈上新台阶。技术整合与创新活动, 使得企业可以集中技术、生产、市场等多方面知识和建议, 完善产品性能, 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 提高创新成功率。

三、通过知识共享促进技术知识转化

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 可通过正式扩散机制和非正式扩散机制来完成。正式扩散机制指借助信息技术对知识编码化、结构化, 以及通过正式的培训学习机制实现显性知识的扩散;非正式扩散机制指通过“干中学”和人际沟通网络实现隐性知识的扩散。网络和交流利于人们信任合作和分享知识, 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企业常通过愿景目标驱动、工作环境营造、信息技术的采用、业务流程的简化等方法营造起共享的文化氛围。

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扩散与共享, 促进企业技术知识的转化。包括内外部知识的转化和显性技术知识与隐性技术知识转化两项内容。企业可以通过标杆管理、知识联盟等路径, 向合作方和标杆企业学习, 不仅学习优秀企业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 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 还要学习管理经验, 缩小文化差异, 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知识。

同时, 通过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 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 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提高员工技术水平, 增强员工整体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 组织不仅要鼓励员工寻找隐性技术知识来源, 还要鼓励员工对自己的经验、诀窍加以总结、升华, 并设立专门机构对这些隐性技术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应加快创建各种技术知识交流渠道, 为隐性技术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如组织公司内部的技术交流会议、活动, 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 使得员工之间能够稳定、持续地进行技术知识互换。由于技能培训可以训练员工对个人隐性技术知识的敏感度和发掘技巧, 因此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各种知识技能培训。此外, 在开展企业内部教育, 向员工和各类实际操作人员灌输最新技术知识的基础上, 企业还需进一步帮助员工消化吸收所学技术知识, 把它融会贯通到实际工作中去, 把理论性的显性技术知识消化为与岗位工作紧密结合的隐性技术知识, 并运用到技术创新中去。

上一篇:数学联想与数学教学下一篇:试验用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