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用医疗器械

2024-06-19

试验用医疗器械(共7篇)

试验用医疗器械 篇1

0 引言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起源于药物临床试验[1],《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中规定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承担,同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明确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原则上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定》(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执行[2],其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临床试验结果及受试者安全,同时管理上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临床试验以失败告终[3]。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自2008年10月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正式批准,至2015年7月共完成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19项,未发生一起因试验用医疗器械管理不善而影响试验进度、试验结果及受试者的安全。现将其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1 试验用医疗器械的规范化管理

1.1 试验用医疗器械管理员的职责

临床试验机构设1名试验用医疗器械管理员,其必须由责任心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有一定临床经验、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并取得CFDA颁发的GCP培训证书的相关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临床试验专业设2名护理技术操作过硬、急救技术娴熟的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并取得CFDA颁发的GCP培训证书的护士担任的试验用医疗器械管理员,1名为主要医疗器械管理员,另1名为候补医疗器械管理员,若主要医疗器械管理员出现休假、出差等情况,候补医疗器械管理员能及时承担起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保证试验用医疗器械分发、领用、试验顺利进行。机构与专业医疗器械管理员须加强GCP、《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等知识的学习,须参加所有临床试验项目的启动会,熟悉各试验项目中试验用医疗器械的贮存要求,了解试验用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

1.2 试验用医疗器械贮藏室配置

机构与各临床试验专业均设立存放试验用医疗器械的专用贮藏室,贮藏室内配有空调、加锁的冷藏冰箱、器械柜、温湿度监测仪等。

1.3 试验用医疗器械管理流程

(1)试验用医疗器械接收。申办者或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将试验用医疗器械送达临床试验机构后,由机构医疗器械管理员负责接收,接收时注意核查:有无试验用医疗器械质量检验报告单;试验用医疗器械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清楚且是否标有×××临床试验专用及医疗器械名称、生产厂家、批号、型号、规格、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贮藏条件、有效期、生产日期以及医疗器械编号等;运输条件是否与试验用医疗器械所要求贮存条件一致;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有无破损、潮湿,体外诊断试剂有无变色、变质等。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机构办主任、申办者或CRO汇报,及时处理,并与申办者或CRO做好试验用医疗器械交接记录。

(2)试验用医疗器械贮存。试验用医疗器械接收后应严格按其保存条件贮存,对试验方案要求需低温保存的如生物试剂必须放入冷藏冰箱。各项目的试验用医疗器械专柜存放、标识清晰、加锁保管;每日观察并记录贮藏室温湿度及冰箱内温度;每月清点试验用医疗器械1次,核对器械的品种、数量、型号、规格和医疗器械编号等是否一致,检查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有无破损、受潮及过期等,并做好清点记录,如发现异常立即向研究者、机构办公室主任、申办者或CRO、监查员报告。避免因医疗器械贮存不当或医疗器械供应不及时而影响试验进度[4]。

(3)试验用医疗器械领取。临床试验项目启动后,专业医疗器械管理员凭主要研究者开具的盖有“GCP”印章的试验用医疗器械处置单到机构领取该试验项目的医疗器械,机构与专业医疗器械管理员共同核对处置单及该试验用医疗器械的名称、型号、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医疗器械编号、数量等,核对无误后领取,处置单由机构医疗器械管理员保管,并做好领取记录且机构与专业医疗器械管理员须在此记录单上双签名,此单一式2份,1份留存机构,1份留存专业。如需冷链运送的某些体外诊断试剂,应用箱内置有温度计的冷藏箱运送,并在记录单上注明箱内机构出发与专业到达的温度。临床试验专业领取的试验用医疗器械,其管理要求与机构一致。

(4)试验用医疗器械分发与使用。当受试者符合临床试验方案入组标准后,门诊受试者凭研究者开具的盖有“GCP”印章的试验用医疗器械处置单、住院受试者按医嘱单上试验用医疗器械医嘱由专业医疗器械管理员发放。发放前,专业医疗器械管理员须核对受试者是否符合试验方案的入组标准;发放时,首先核对受试者的姓名、入组编号与试验用医疗器械编号是否一致,且须严格按受试者入组顺序和试验统计学专业人员产生的随机分配编码发放,否则则破坏了临床试验的随机性,影响临床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5],对于有多个访视期的临床试验项目,须严格按各访视期的时间窗发放[6],严禁将受试者整个试验周期的、多个访视期的试验用医疗器械一次性发放,否则则增加了受试者脱落率,影响了临床试验进度[7];其次向受试者交待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下个访视期时间,若试验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与研究者联系、利于及时处理,从而保障受试者安全;最后专业医疗器械管理员做好医疗器械发放记录,此记录单上须有专业医疗器械管理员与受试者的双签名。试验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所有研究者均应有责任严格遵循GCP原则、遵照临床试验方案、遵守试验用医疗器械的SOP[8],从而保证临床试验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靠性[9];牢记试验用医疗器械仅限于该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不得销售或转交给任何非临床试验参加者。

(5)试验用医疗器械退还。临床试验结束后,机构与专业医疗器械管理员、申办者或CRO共同清点剩余试验用医疗器械,已用医疗器械量与剩余医疗器械量之和应与该试验用医疗器械总量相符。核对无误后,剩余试验用医疗器械退还申办者或CRO,并做好退还记录。

1.4 质量控制

机构办公室主任、医疗器械管理员、资料管理员每2周对开展的各临床试验项目进行检查,在试验用医疗器械监管方面,重点检查医疗器械管理员是否了解试验用医疗器械的贮存方法、医疗器械贮藏室是否符合医疗器械贮存要求、每天是否观察并记录贮藏室温湿度、是否定期清点并检查器械的数量与质量等、试验用医疗器械接收、贮存、领取、分发与使用、退还等流程是否严格按GCP要求及SOP执行、是否严格遵循临床试验方案;同时各临床试验专业负责人、机构主任、机构与专业医疗器械管理员等组成的质量控制小组每季度对正在研究的各试验项目如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受试者入组情况、试验用医疗器械管理等各环节进行督查,促使临床试验中对试验用医疗器械的管理措施实施到位,不流于形式。

2 结语

试验用医疗器械的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临床试验结果及受试者安全,而其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又关系到该产品安生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我院在临床试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上述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保障了受试者的安全和临床试验结果科学、真实、可靠,为科学、准确、合理地评估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医疗器械注册上市提供了科学依据[10]。

参考文献

[1]潘尔顿,宓现强,陈洁,等.中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管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5):54-56.

[2]杨春梅,袁丹江.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知情同意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6):148-150.

[3]李陈洁,刘敏怡.临床试验药品的规范化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1,4(2A):139.

[4]徐康清,张翆梅,张涛,等.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在临床麻醉中的作用[J].现代医院.2008.11(8):975-976.

[5]陈俊,冯春华,周瑾,等.专科医院临床试验药品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4):311-323.

[6]姜晶,林平.降脂药物临床试验中的护理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B):62-63.

[7]杨春梅.研究护士在使用试验药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2):137-138,140.

[8]吴建元,邹晓讽,黄建英.机构办公室加强药物临床试验规范化管理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2):86-89.

[9]杨春梅,黎艳艳,李华荣.药物临床试验中研究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药导报,2011,30(1):39-41.

[10]许伟.我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9):5-9.

试验用医疗器械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检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骨病科进行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从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归档资料中检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骨病科已完成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10项为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骨病科已完成的9项为PDCA整治组,对其试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质控记录,调查其项目整体完成质量。

1.2.2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评分标准

根据GCP[4]、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法规,制订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评分标准,实行百分制,分为8个要素:试验方案(4分)、知情同意 (14分)、试验实施(17分)、试验医疗器械的管理 (16分)、不良事件(15分)、质量控制体系(13分)、试验记录(15分)、试验资料管理(6分)。 详细评分标准见表1。

1.2.3观察指标

(1) 项目得分对照表1的评分标准,对各试验项目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统计对照组和PDCA整治组的平均得分,对其质量进行比较。

(2) 质量要素的得分及得分率8个质量要素根据其得分点被赋予不同分值。对照评分标准,统计项目中各要素的得分及得分率(某要素的得分率=某要素的得分/该要素的标准评分×100%),得分率较低的要素即反映出临床试验实施的薄弱环节。并将对照组和PDCA整治组各要素的平均得分进行比较,以反映PDCA干预效果较好的要素。

2PDCA循环理论的应用

本科室于2012年底成立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整治小组,科室主任为负责人,下设科室秘书一人,全面展开整治工作,并邀请机构质控员协助本次整治。本次整治按照PDCA理论,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循环,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实施各环节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循环往复以实现临床试验质量的持续改进[5,6]。

2.1计划阶段

通过对以往完成试验项目实施情况展开初步调查,发现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以指导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治计划。

2.1.1对临床试验中存在问题进行调研

在机构质控员的协助下,对2007~2012年结题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料进行回顾性调研,分别从以下影响试验质量的8个要素中探讨存在的问题:1试验方案:方案未设计版本号和版本日期;方案中研究者未签字。2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书(ICF)未设计版本号和版本日期;ICF未给受试者;ICF签署于手术当日,未给受试者充分时间考虑;ICF签字涂改不规范。3试验的实施:受试者误纳;安全性评价缺失, 如尿常规未检;检验报告不能溯源;随机方法不明。 4医疗器械的管理:器械标签缺失;未注明“试验专用”字样;标签中的序列号及批号等信息缺失;器械使用记录、接收记录等缺失。5不良事件:调查项目无不良事件的报告。6质量控制:科室质量控制工作基本空白。7数据管理:本科受试者基本为住院患者,住院大病历中未记录受试者参加临床试验的关键环节,如知情同意等;CRF填写不及时、修改不规范。8试验资料管理:资料散落在医生手中,对试验资料的管理基本空白。

2.1.2分析问题,找出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室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质量距国家CFDA要求甚远,亟待整治。对原因进行剖析, 主要有:1研究者对GCP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认识不够;2缺乏指导性文件,科室内部无标准操作规程 (SOP),缺乏标准和规范;3参研人员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4研究者临床工作较繁忙,抽身实施临床试验的时间有限,而临床试验中的数据管理基本为纸质,较为繁琐,研究者分身乏术,导致数据质量不高;5试验方案设计不够严谨。

2.1.3制定计划及措施,确定工作目标

明确本次整治的工作目标为:保证试验数据完整准确,试验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基于以上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及计划,详见实施阶段的举措。

2.2实施阶段

2.2.1健全组织结构

我科室分为脊柱组、关节组、肿瘤组、足踝组等,根据试验器械的目标适应症,试验启动前,由主要研究者确定研究人员名单,明确临床试验流程和岗位分工,并进行书面授权。科室主任为专业团队负责人;设置专业秘书一名,全程跟踪临床试验的进展及把控临床试验质量;设置资料保管员、医疗器械的管理员各一名;研究者和研究护士若干名。另外,培养科室研究生作为研究协调员(CRC)参与临床试验, 主要选择一年级或二年级初期的研究生,经过机构办的培训,考核通过方可参加临床试验。

2.2.2完善修订规章制度

我科室按照GCP等相关的法规,参考机构办药物临床试验SOP及制度,结合本科室实际,建立了临床试验运行管理制度、各类人员职责以及覆盖临床试验全过程的SOP、应急预案等。初稿成型后,全科室进行讨论及反复论证,邀请专家审阅,保证SOP的可操作性,以指导临床试验的规范化操作。

2.2.3展开密集化培训

科室组织所有参研人员参加GCP培训,使其对临床试验有客观的认识,实行GCP资格准入制。科室内部采用全科讲座、答疑、科室内部微信宣传、下发书面文件等形式,对参研人员进行临床试验相关的系列培训。针对每一个项目,所有参研人员必须参加启动培训。另外,科室重视项目真实性核查,以各地省药监局来我院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真实性核查为契机,认真听取核查专家的意见及建议,并借此机会积极就某些疑问向省局专家咨询。

2.2.4强化过程质控

整治中,专业秘书对所有在研项目进行100%质控,发现偏离/违背方案情况及时干预,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强化培训。同时,质控中强化多部门间的协作关系,科室质控与机构质控、监查积极沟通并配合。

2.2.5严控试验出入口

1试验承接前,从专业角度重点把控试验方案设计质量。另外,产品必须有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型式试验报告,且结论为合格,有效期为半年。首次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应当具有动物试验报告[7]。2试验结题前,要求对完成试验的质量进行严格审查,尤其是小结或总结报告,内容包括试验数据是否真实可信,数据分析是否合理详实,结论推断是否合适恰当,不良事件解释是否合理等。

2.2.6重视试验器械管理

建立完整的医疗器械使用记录,本科室试验器械多为植入人体的器械,必须详细记录器械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批号、生产厂家、使用情况等。试验中医疗器械的路径,从接收、保存、维护、使用、 退还所有环节均应有相应的记录,并做好双签。

2.2.7重视安全性管理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应报告所有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后果及与试验用器械的关系[8]。通过培训纠正研究者对不良事件的错误认识,如患者在随访期感冒、腹泻等均属于不良事件,虽判定与医疗器械无关,但应记录。

2.3检查

从管理和落实上对临床试验各环节规范化实施进行监督和指导,严抓整治实施、督促整治进程、评估整治成效。

2.3.1内部检查

整治前期,专业秘书每2周对在研项目进行质量控制,重点从试验记录与医疗器械的管理入手,跟进项目进展和运行情况,科室主任不定期抽查。整治后期,专业秘书科根据入组情况自行安排检查时间及频率,科室主任不定期抽查。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对在研或结题项目的实施质量进行评价。

2.3.2外部评价

积极开展外部评价,以调查表的形式调查受试者、监查员及机构办人员对本科室临床试验工作的满意度和反馈,主动征求相关单位对本科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结果及时总结、分析和反馈。

2.4改进

2.4.1巩固措施

根据检查结果,对仍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检讨工作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不断改进。通过适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促使临床试验质量的不断提升。

2.4.2持续改进

为了实现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和循环上升,我们对试验关键的两个主体强化管理,从源头上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1对研究者的管理:实行GCP准入制, 从源头上控制研究人员的质量;制定各个项目专用的SOP、制作入排标准口袋卡以及配备CRC等,提高研究者的依从性;建立研究者档案,记录其参加的试验项目以及对其依从性的评估,为以后挑选研究人员提供科学的依据。2对受试者的管理:保证研究者与受试者之间信息反馈途径的顺畅[9],建立受试者随访卡,以其入组时间为基线制定访视时间表,由研究护士或CRC提醒受试者按时回访。对未按时随访者,及时电话追踪。对老年受试者及易忘事者注意增加提醒频次。

3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DCA整治组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质量得分显著增加58.8%(51分vs.81分, P<0.001)。除不良事件外的各质量要素,经过整治其得分均显著提高(P<0.001)。不良事件虽然在数据显示整治前后均较高,这是由于整治前后不良事件上报率极低造成,真实质量还有待深入研究。这也是整治后我科室仍薄弱的环节。

4讨论

通过上述整治目标的制定、实施、检查及改进, 初步建立了本科室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机制。 但不良事件,仍为我科室实施中的薄弱环节,目前上报率很低,对其认识不清以及上报顾虑较多是主因, 有待进一步的PDCA循环进行改进。

此次整治不仅加强了对临床试验的科学管理,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与效率,同时对科室的管理与发展也产生积极的影响:1有利于提高提高临床研究水平,培养研究者的伦理意识和科学精神;2通过临床试验,可了解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激发临床医生创新,研发新型医疗器械,从而促进学科发展;3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吸引更多企业合作,提高科室及主要研究者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10]。

综上所述,通过PDCA循环的初步干预,本科室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试验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是一场持久战[11],不仅要继续查缺补漏,也要巩固成果, 避免回潮和反弹。PDCA的落实和执行力度需继续加大,建立长效机制,持续促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保证试验过程的可控性和真实性。

摘要:该文制定项目实施质量评分标准,应用PDCA理论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展开专项整治活动。科室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完成的试验10项为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完成的9项为PDCA整治组,统计临床试验质量得分以及各要素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PDCA整治组试验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81分vs.51分,P<0.001)。除不良事件外的各质量要素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本科室利用PDCA循环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整治活动中采取的各项措施切实有效,临床试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试验用医疗器械 篇3

1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分类及其适用范围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分医疗器械临床试用和医疗器械临床验证。

医疗器械临床试用是指通过临床使用来验证该医疗器械理论原理、基本结构、性能等要素能否保证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试用的范围是:市场上尚未出现过,安全性、有效性有待确认的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临床验证是指通过临床使用来验证该医疗器械与已上市产品的主要结构、性能等要素是否实质性等同,是否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有效性。临床验证的范围是:同类产品已上市,但对它的安全性、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确认的医疗器械。

2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前提条件

1)该产品具有复核通过的注册产品标准或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

2)该产品具有自测报告;

3)该产品具有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型式试验报告,且结论为合格;

4)受试产品为首次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应当具有该产品的动物试验报告;其它需要由动物试验确认产品对人体临床试验安全性的产品,也应当提交动物试验报告。

3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内容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开展之前,须向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提交临床试验的审查申请,提供开展临床试验的资质证明和试验方案等,经伦理委员会专家评审并批准后方可进行试验研究。医疗机构的伦理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试验设计的科学性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设计应该科学、规范和细致。试验设计是科学研究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设计的错误所导致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研究的全盘否定。

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时,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临床试验的研究问题是否具有科学意义,是否具备开展临床试验的条件;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工作流程是否规范;临床试验的受试人群选择是否合理,样本量是否合适;试验的统计学方法是否合理;试验设计能否支持试验假说等。

2)临床试验的安全性

安全性审查是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一项重大内容。试验中安全风险一般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医疗器械使用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试验用医疗器械干预临床正常医疗带来的安全风险;受试人群自身条件带来的安全风险(如过敏体质)。伦理审查首先需要评估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风险等级,对于重大风险的应重点关注。一般而言,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即为重大风险。

伦理委员会审查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安全风险应把握受试者风险最小化原则[2]。风险最小化的措施包括:研究机构或研究者具备开展该项试验的条件和资质,能够胜任该项研究,并与该项试验不存在利益冲突;试验过程有充分的措施发现和预防潜在风险的发生;试验中有充分的安全监察体系和措施;等。

3)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指受试者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有充分的知情权,其参加试验研究是在充分理解、自主选择情形下进行的,不应受到任何欺骗、强迫或劝诱。伦理审查知情同意的主要内容包括:医疗器械的工作原理,临床试验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流程是否充分告知;试验过程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和隐患是否充分告知;对试验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或备选治疗方案是否充分告知;试验过程中若发生伤害,是否提供赔偿、如何赔偿等是否充分告知;要说明参加试验是自愿的,拒绝参加或试验过程中随时退出试验是不会有任何处罚的;要说明试验资料的保密措施;等。

4)临床试验的统计学问题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统计学设计一般要遵循“分组随机化、可比性对照、双盲法、可重复性测量”的原则[3]。随机化分组,组间均衡性好,可比性强,可排除混杂偏倚;采用双盲法可减少测量偏倚,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要设计足够样本量以保证临床试验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样本量大小应根据试验目的运用相应样本量公式进行计算。另外,试验设计应制定详细收集、记录和管理数据的方法。

伦理委员会还应对受试人群的选择进行审查,审查内容主要包括:受试人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是否合理;受试者的招募方式是否合适;目标人群的选择方式是否正当;试验收益和负担是否在目标疾病人群中公平分配;是否包含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等。

5)不良事件的处理

伦理委员会要监督研究机构或研究者,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的不良事件进行搜集、整理和及时处理。试验过程中不良事件处理的方法和流程是伦理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可能很多,如医疗器械自身缺陷,受试者的自身条件,研究方法存在的漏洞,研究人员的疏忽等。针对不同情况,研究机构或研究者应制定详细处理不良事件的措施和实施办法。而且,要及时对严重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必要时召开研讨会,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提出充分有效地防范措施,否则不能继续开展临床试验。

6)质量控制

良好质量控制是保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顺利开展的必要手段。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医疗器械自身的质量控制,是医疗器械正常运行的保证;二是试验操作的质量控制,是临床试验有效开展的保证;三是试验数据的质量控制,是试验结果准确可靠的保证。

伦理委员会应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监察措施进行仔细审查。应明确:是否有完善的质量监察机制,试验仪器设备运行是否有安全保证措施;试验流程和操作是否符合规范,是否有质量监管;试验数据的测量、记录、签名和存档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质量保证;是否根据需要制定了质量监察或视察制度,以及是否设置相应负责人。

4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流程

一般而言,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形式审查;方案评审;质量监察;结果审核,详细流程如图1所示。

1)形式审查

主要审查的内容包括:试验产品是否满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的开展临床试验的前提条件;厂家是否具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在有效期内的注册证、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研究机构和研究者是否具有承担该项试验的资格和条件,是否具有合适的试验负责人和研究团队。形式审查是对开展临床试验研究的各方资质进行审查,不合要求的不允许开展临床试验。

2)方案评审

方案评审是伦理委员会成员,特别是技术专家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方案进行评审。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方案应当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受试者权益、安全和健康为首要原则,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开展前必须制定临床试验方案,并一旦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必须按照该试验方案进行。若试验进行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修改,必须经伦理委员会再次审查并批准。未通过伦理审查的试验方案不能在临床开展。

3)质量监察

质量监察是对临床试验开展过程中试验质量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对试验操作、数据测量和记录等进行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临床试验中的问题,以确保临床试验质量。对于存在重大违规和严重隐患的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有权利责令研究者停止或终止临床试验。

4)结果审核

临床试验报告应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完成后按试验方案的要求和规定的格式撰写。伦理委员会需要对试验结果和试验报告进行认真审核,主要包括:试验数据是否真实、可信;试验数据分析是否合理、详实;结论推断是否合适、恰当;试验过程中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如何解释;利益分配是否符合规定,特别是受试者利益。若结果审核过程中发现试验报告需要修改,修改后的试验报告必须经伦理委员会再次审核。

5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伦理批准标准

1)试验产品满足开展临床试验的前提条件;

2)试验实施者或研究者具备开展该研究的资质;

3)临床试验设计科学、合理,试验方案规范、细致,试验具有可行性;

4)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最小化;

5)受试者的安全风险相对于对受试者的预期受益或预期知识发现的重要性来说是合理的;

6)受试者的选择是在公平、自愿、充分知情条件下进行的;

7)每位受试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对参加的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且知情同意具有相应的文件证明;

8)有充分的安全监察计划保证受试者的安全;

9)有充分的规定保护受试者的隐私;

10)必要时,有保护弱势群体受试者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5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2004年

[2]Ross S,Weijer C,Gafni A,Ducey A,Thompson C and Lafreniere R.Ethics,economics and the regulation and adoption of new medical devices:case studies in pelvic floor surgery.BMC Med Ethics,2010,11:14.

试验用医疗器械 篇4

细胞毒性是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重要项目之一。GB/T16886.5-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ISO 10993.5:1999, IDT) 》中给出了浸提液法、直接接触法、滤膜扩散法等方法的原则, 并简要介绍了细胞毒性可定性或定量评价, 但该标准并未给出各方法的标准操作程序 (SOP) 。MTT法是一种经典的定量细胞毒性试验方法, GB/T14233.2-2005给出了该方法的SOP, 目前国内广泛采用这一方法对医疗器械进行细胞毒性评价。我国尚未转化的ISO10993-5:2009 (以下称2009版国际标准) 较1999年版本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版标准具体化了细胞毒性试验方法, 在附录c中详细给出了MTT法细胞毒性试验的SOP, 该SOP与GB/T14233.2-2005给出方法有较大不同。不同的MTT试验方法对同一待检物会是否能得出一致的结果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这关系到能否对待检物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 L929细胞系 (ATCC) , MEM细胞培养基, 3- (4, 5-二甲基噻唑-2) -2, 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 (简称MTT) 。

(2) 取100μL浓度为1×104/m L, 1.5×104/m L, 2×104/m L, 5×104/m L, 8×104/m L, 1×105/m L, 2×105/m L的L929细胞分别接种于96微孔板中, 相当于每孔分别接种细胞数约1×103, 1.5×103, 2×103, 5×103, 8×103, 1×104, 2×104, 培养4 h~120 h, 每24 h以MTT掺入的方式监测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

(3) 同一被检物分别应用GB/T14233.2-2005及ISO10993-5:2009给出的MTT试验方法检测其细胞毒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起始细胞密度L929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当接种浓度较低为1×104/m L, 1.5×104/m L, 2×104/m L时, L929细胞在72 h之前都处于增殖缓慢状态;在8×104/m L, 1×105/m L两个个浓度下, 细胞在生长24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 并在72~96 h进入平台期;2×105/m L浓度组细胞贴壁后即进入对数生长期, 48 h起即进入平台期。如表1, 不同起始接种浓度L929细胞随培养时间生长增殖情况, 以酶标仪570nm与630nm测定吸光度差值表示;图1直观显示了细胞生长曲线。

细胞生长进入对数生长期之前, 对生长环境的变化反应较敏感, 因此为排除细胞本身生长带来的干扰, 细胞毒性试验应选择处于对数生长期阶段给予刺激物, 以真实反应待检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程度, 这一点在2009版国际标准中特别进行了强调。

2.2 同一被检物细胞毒性试验

选取一高分子材料分别应用GB/T14233.2-2005及ISO10993-5:2009给出的MTT试验方法检测其细胞毒性, 结果如下:

(1) GB/T 14233.2-2005中8.5.6 a) 方法:L929初始接种浓度为1×104/m L, 生长24 h后加入待检物浸提液, 培养72 h, 细胞相对增殖率为15.9%, 可判为有毒性。

(2) ISO 10993-5:2009附录c方法:L929初始接种浓度为1×105/m L, 生长24 h后加入待检物浸提液, 培养24 h, 细胞相对增殖率为94.3%, 可判为无毒性。

同一待检物以不同MTT试验方法得到完全不同的细胞毒性结果, 对需做出依据试验结果做出合格判断的机构来说会带来很大困惑。

从图1生长曲线可以看出GB/T 14233.2-2005方法要求接种细胞的初始浓度较小, 细胞在生长24 h后还未进入对数生长期, 对任何因素的变化都会有较敏感的反应, 可能会放大待检物微小的细胞抑制作用;而在ISO 10993-5:2009方法中, 细胞初始接种量是GB/T 14233.2-2005的10倍, 24 h后细胞已进入对数生长期, 可较客观地反应待检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根据细胞生长曲线, 还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加入待检物后, 细胞还应培养多久?是不是越久越能反应出待检物的毒性?”

2009版国际标准规定:在待检物作用24 h后细胞读取结果, 这时候对照组细胞仍应处于对数生长期, 实验组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对照组相比较得到其真实增殖率;如果待检物加入后培养48 h或更长时间, 从图1可以看到, 这时候对照组已开始进入平台期, 进入平台期后细胞的增殖会受到抑制并开始凋亡, 而当待检物对细胞只有抑制作用而非杀伤作用时, 实验组细胞生长达到平台期的时间会延后, 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后, 实验组细胞的增殖程度可能反而会赶上或超过对照组, 当计算相对增殖率时会得到假阴性结果, 也就是说有时延长培养时间反而不能反映出待检物的细胞毒性。

综上, MTT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 (SOP) 需明确规定合理的细胞初始接种量及待检物加入后的培养时间, 不能在SOP中出现弹性的要求, 如“加入待检物后培养时间不小于24 h”, 或“培养24~72 h”;当细胞相对增殖率超过100%时, 要特别密切关注试验的原始吸光值, 分析结果是否合理;如应用编好的程序直接读取细胞相对增殖率, 不记录原始吸光值度, 则会产生较大风险。

3 结论

应依据所应用细胞系生长特性, 选择MTT法细胞毒性试验条件, 并应标准化, 随意改变试验条件会得到不同的试验结果, 不利于对医疗器械细胞毒性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摘要:细胞毒性是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重要项目之一。四唑盐MTT法是经典定量细胞毒性试验方法, 该实验研究了细胞浓度、培养时间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不同试验条件的MTT法对同一待检物会得到不同的细胞毒性结果, 因此标准化MTT试验方法对医疗器械细胞毒性试验评价非常重要。

关键词:MTT法细胞毒性试验,细胞生长曲线,L929细胞系

参考文献

[1]GB/T 14233.2-2005医用输血、输液、注射器具检验方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S].

试验用医疗器械 篇5

目前各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都是委托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来完成,并未设立独立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送审稿)》中要求临床试验机构应当是国家认定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须有与临床试验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同时设置有独立的伦理委员会,由此可以看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独立认证。规范中还要求已经认证通过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设立相对独立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部门,配备相应人员和设备设施,并针对人员培训、质量监督、不良事件处置和报告等工作建立相关程序和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构建一个完善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体系可以保障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顺利进行,并可为以后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独立认证做好准备。

1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概述

1.1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定义及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是指在国家认可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中,对拟申请注册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或验证的过程,其全过程包括 :方案设计、实施、监查、核查、检查、数据采集、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等[1]。目的是确认或验证试验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新医疗器械上市提供科学依据。

1.2 医疗器械风险分类

我国将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分为3类,第1类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第2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第3类是指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2]。申请第2类、第3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时,应当进行临床试验,但属于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调整的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内的医疗器械可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

1.3 法律与标准的遵循

为规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过程,保证试验结果真实可信,使受试者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工作进行规范[3]。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成为第一部专门针对我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管理性文件和指导文件 ; 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送审稿)》对临床试验全过程的规定,保障了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权益 ;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医疗器械注册(备案)管理办法》规范了医疗器械的注册、备案管理,以此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2014年6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都有了明确要求。

1.4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体系构建的背景

我院依据《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送审稿)》要求,组建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成立中心办公室、专业技术组和伦理委员会等机构,构建了我院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体系。

2 我院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部门组成及职能

我院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工作由医学工程部门负责。临床试验中心由中心办公室、研究者组成的专业技术组、质量控制组、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和中心器械库房组成。组织结构,见图1。

2.1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办公室组成及职能

(1)组成:临床实验中心主任由医学工程处副处长担任,另设副主任1名,负责运行和管理该中心所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相关内容,对中心进行全面管理 ;具体日常管理工作由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办公室负责,办公室人员由医院管理、临床医学、循证医学、医疗器械专业人员等组成,分别对人员、项目承接审核、质量控制、医疗器械(包括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管理、档案、资料、财务等工作进行协调管理[4]。

(2)职能 :1制定并不断完善机构的各种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技术性文件等 ;2对外洽谈医疗器械试验工作,对临床试验相关资源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接受该临床试验 ;3负责各专业科室试验设施、抢救设备的统筹调配,并与各专业技术组协调沟通,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4对临床试验的各项任务,在试验前、中、后各阶段均按照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查及监督 ;5妥善保存临床试验记录和基本文件 ;6组织院内专业人员培训,开展临床研究咨询及交流 ;7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时,中心办公室和研究者立即对受试者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及时报告伦理委员会、通报申办者 ;8监督各专业科室完成日常任务,迎接资质认定、复核评审及相关的检查。

2.2 专业技术组组成及职能

(1)组成 :为了保证临床试验申报的专业科室达到资质认定水平,中心办公室对申报的专业科室的发展状况和人员配备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最终决定将肝胆外科、骨科等11个在自治区处于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作为专业技术小组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工作。

(2)职能 :1试验开始前,配合申办者向伦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按规定递交相关材料 ;2确保足够数量的受试者进入临床试验,并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内,合规和安全地完成试验 ;3负责招募受试者,与受试者或其家属、监护人、法定代理人谈话,告知可能的受益和已知的、可预见的风险及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签订《知情同意书》;4确保将临床实验中任何观察与发现均正确完整地予以记录,并认真填写病历报告等。

2.3 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组成及职能

(1)组成 :包括医学工程处应急调配中心人员、各相关科室责任工程师、项目研究者等。能够积极有效地预防或及时控制和处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损害和突发事件。

(2)职能 :1保障突发事件中医用设备于完好待用状态 ;2应急医用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验收 ;3应急医用设备的维修与技术指导 ;4统计汇总医用设备状态、使用情况等信息。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和不良事件的管理工作和参加人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3 伦理委员会组成及职能

伦理委员会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从不同角度保护受试者,二者既是协作关系又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

(1)组成 :独立的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由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8名委员参加,委员中有医学专业人员,法律工作者,医疗器械专家及1名临床试验机构以外的代表。

(2)职责:1审议试验方案及相关文件,提供公众保证,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 ;2建立工作秩序并履行职责,遵守政府管理部门要求 ;3监督临床试验项目是否按照已批准的临床试验方案进行实施和操作 ;4试验完成后的全部有关记录至少保留5年。

4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

(1)中心办公室 :现有中心办公室、档案室、质控室、器械库房各1间。配备了办公桌、电脑、电话、传真机、会议桌、文件柜、储藏架等,并指派专人管理[5]。

(2)专业技术组 :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待室是研究者和受试者讨论临床试验相关问题的重要场所,考虑空间私密性,各临床专业组从实际情况出发,将科室内的小会议室改造成受试者接待室,配备了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所需的设施,还配置了心电图机、呼吸机等抢救设施及与各专业相符合的急救药物,并指派各科室器械护士为试验器械管理员。

5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制度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建设

我院中心办公室成立了管理制度、设计规范、标准操作规程编写小组,实际工作由中心办公室负责统一管理。涵盖了准备实施到总结报告过程的各个环节。根据每项试验活动的不同特点与性质,制订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工作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运行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用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人员培训制度》等。

根据现行规定制定相关的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Operation Procedure,SOP),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急救预案和急救、质量控制管理、资料保存和档案管理、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处理等不同方面建立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操作规程。

6 人员培训

医院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为相关人员创造培训条件,同时,制定完备的培训制度及长、短期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机构人员、专业科室、伦理委员会及相关辅助科室人员参加培训[6]。在培训内容上,既注重人员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循环教育,又注重实施操作过程的专业技术培训,采取考试考核的方式检查培训效果,从而保证每个临床实验参与者都能正确执行有关规程。

7 临床试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我院建立了专业科室、项目质控员和中心办公室的三级质量保障体系,明确了各级质量控制人员的资质要求和工作内容,同时,配合申办者选派监查员的监查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与核查,将质量控制工作贯穿于临床试验全过程。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部门制定完整并符合相关要求的质控计划,对试验前、试验中、试验后的医疗器械均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同时对部门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专业知识与经验、工作态度、持续改进等进行质量管理[7]。

8 我院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现承接项目

我院现承接了RHQ系列椎间融合器、可吸收性外科缝线、负压伤口敷料3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分别在骨脊柱科、肝胆外科、甲乳疝血管外科进行,对试验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价。从计划安排、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中国临床试验病例报告表(CRF)的填写到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都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目前进展顺利。

9 结束语

试验用医疗器械 篇6

1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分为医疗器械临床试用和医疗器械临床验证。医疗器械临床试用是指通过临床使用来验证该医疗器械理论原理、基本结构、性能等要素能否保证安全性、有效性。医疗器械临床验证是指通过临床使用来验证该医疗器械与已上市产品的主要结构、性能等要素是否实质性等同,是否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有效性。医疗器械临床试用的范围:市场上尚未出现过,安全性、有效性有待确认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临床验证的范围:同类产品已上市,其安全性、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确认的医疗器械。所以,本次试验为临床验证。

2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制定原则

遵照人类的伦理道德原则,选择和实施人体试验应该遵循“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之人体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其第13条规定:每项人体试验的设计和实施均应在试验方案中明确说明,并应将试验方案提交给伦理审批委员会进行审核、评论、指导,适当情况下进行审核批准。该伦理委员会必须独立于研究者和申办者,并且不受任何其他方面的影响。第16条规定:每项人体医学研究开始之前,应首先认真评价受试者或其他人员的预期风险、负担与受益比。这并不排除健康受试者参加医学研究,所有研究设计都应公开可以获得[4]。

3 DC-CR 2005计算机X线影像板扫描仪临床试验方案

3.1 临床试验的背景

CR系统是数字化影像设备,它提高了放射影像技术的水平,在我国三甲医院已使用多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DC-CR 2005系统是由我国自主研发,拥有全部的自主知识产权,各项性能指标已达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性能价格比高,适于我国广大城乡医院使用。其企业标准、各项性能指标都已经得到北京市卫生医疗部门审核确认。

3.2 产品的机理、特点与试验范围

3.2.1 机理

CR系统是将传统的X射线摄影数字化的医疗设备。它采用可重复使用的IP板代替X线胶片进行拍摄,用激光飞点扫描激发IP板存储的影像信息,经光电放大后计算机采集,数字化的影像由显示屏显示。

3.2.2 特点

本产品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方便医生反复观察影像,利于诊断;由于影像数字化既节约胶片又方便存储,还可利用网络进行远程会诊,对广大城乡医院十分有用。

3.2.3 试验范围

本临床试验受试者为门诊需要进行X射线诊断的患者,诊断部位分别采取胸部正位、腹部正位、头颅侧位、腰椎正侧位、膝关节正侧位进行摄片。

3.3 产品的适应证和功能

3.3.1 适应证

产品适用于常规X线摄影。

3.3.2 功能

将X线影像数字化,由计算机显示器显示X光影像,利用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方便医生观察和诊断病情,并可进行远程医疗会诊。

3.4 临床试验的项目内容和目的

本临床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与进口日本柯尼卡170型CR系统的图像显示结果对比,评价DC-CR 2005计算机X线影像板扫描仪对于临床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5 总体设计

3.5.1 试验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即用同一例受试者使用同一X线机,采用相同的投照条件,使用本试验仪器IP板和柯尼卡IP板投照后,分别在本试验仪器和对照仪器(日本柯尼卡REGIUS Model 170型CR)上扫描出影像,然后在各自的诊断显示器上,评价二者的影像质量及诊断的一致性和临床适用性。在仪器应用的同时,进行仪器的运行性能和不良事件的评价。

3.5.2 试验产品

产品名称:计算机X线影像板扫描仪;型号:DC-CR2005;生产厂家:北京迪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3.5.3 对照产品

产品名称:日本柯尼卡CR系统;型号:REGIUS MODEL170;生产厂家:日本柯尼卡美能达。

3.6 制定试验相关文件

其主要包括:(1)临床试验协议书;(2)试验和对照产品技术操作规程;(3)临床试验方案;(4)知情同意书;(5)病例观察表;(6)伦理委员会审批件。

3.7 设立专职临床试验监察员

由实施者派出1名人员作为本试验临床监察员。

3.8 试验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分析

3.8.1 试验成功可能性分析

本试验仪器已经通过国家规定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属于无创检查,因此患者接受的可能性极大。试验组织者和实施者均为熟悉临床验证的专业人员,试验严格按照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临床验证规定》执行,从产品的质量和临床技术上为试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我院门诊各类病种病员充足,能满足本试验的需要。

3.8.2 试验失败可能性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试验的失败原因可能有:患者不愿接受连续2台仪器的检测;所测量的数据、所形成的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进行正确的诊断;仪器软硬件故障导致无法完成本临床试验;病例选择不当等。

采取的相应措施有:加强与受试者的沟通,获得其充分理解和配合,并在试验前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临床经验丰富并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临床医师进行操作;加强试验期间的监护和仪器的保养;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入选标准筛选;同时,给予受试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3.9 临床评价标准

3.9.1 影像成像质量评价标准

根据放射科质量管理与控制诊断学,要求影像显示标准系指在照片影像上能显示特别重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用可见程度来表征其性质。可见程度的表征分3级。甲级:清晰显示,解剖学结构的细节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清晰;乙级:显示,解剖学结构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丙级: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只特征可见。

3.9.2 临床诊断评价标准

A:完全清晰;B:部分清晰,但不影响诊断;C:部分清晰,影响诊断;D:严重影响诊断。

3.9.3 试验仪器稳定性评价标准

稳定:试验期间系统设备工作正常,没有发生故障;较稳定:试验期间系统设备工作正常,发生故障但不影响使用;不稳定:试验期间系统设备不能工作正常,影响使用。

3.9.4 安全性评价标准

记录临床试验期间所发生的不良事件,并判断与试验仪器的相关性,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

3.1 0 临床试验持续时间及其确定理由

持续时间:4个月左右,其中包含试验方案的制定约1个月,初步确定临床试验持续时间为1个月,另需预留时间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报告的撰写。

3.1 1 每病种临床试验例数及其确定理由

临床试验中我们选择X线拍片评价的部位为胸部正位、腹部正位、头颅侧位、腰椎正侧位和膝关节正侧位5个部位,选择原因如下:

胸部正位:选择胸部正位片是因为它是门诊患者申请量最大的片种,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腹部正位:选择腹部正位片是代表仪器对软组织诸如肠梗阻等疾病的成像能力。

头颅侧位:选择头颅侧位片是代表仪器对精细骨组织的成像能力。

腰椎正侧位和膝关节正侧位:代表仪器对运动骨组织的成像能力。

上述部位是人体的主要部位且经常发生疾病,体厚且解剖结构复杂,其影像质量是否达到诊断要求是CR系统有效性最有利的依据。每个部位拟入选30例,能满足统计学最少样品量的要求。

3.1 2 选择对象范围、数量及理由

3.1 2. 1 入选标准

(1)住院或门诊患者,需要进行X线诊断者;(2)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3)若受试者符合多个部位拍片条件,只能选择一个部位参加本试验;(4)受试者自愿参加试验,受试者或其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3.1 2. 2 受试者排除标准

(1)有严重骨伤或移动极其不便者;(2)不易合作或精神不正常者;(3)可能存在骨髓抑制者,如近期内接受放化疗者;(4)研究者认为不适合进行X线检测者。

3.1 2. 3 剔除标准

(1)无法顺利完成试验而被迫中途终止试验者;(2)受试者要求退出本临床试验。

3.1 3 临床性能的评价方法和统计处理方法

临床评价方法分为胶片成像级别和临床诊断级别评价。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试验仪器和对照仪器的胶片成像级别和临床诊断级别做配对t检验,在α=0.05水平,检验差别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3.1 4 试验数据管理

3.1 4. 1 试验过程中源资料和源数据的记录

试验过程中源资料和源数据的记录是指受试者的门诊病历及相关检查数据和试验记录数据。所有资料和试验数据均应详细、完整、准确记录,任何人不得伪造、销毁和任意涂改。试验记录表或记录纸应保持完整,妥善保存,不得缺页或挖补,如有缺、漏页,应详细说明原因并记录在案。试验记录数据保存在硬盘的统一目录中并有备份,试验结束后将试验数据制作成光盘保存。

3.1 4. 2 不良试验数据的处理

不良试验数据是指由于操作不当、产品故障等非正常中断试验等原因记录的数据。不良试验数据不作为试验有效性评价统计分析的试验数据。对不良试验数据应仔细分析原因,如实填写不良试验数据记录表,记录试验时间、原因和采取的措施。不良试验数据应保存在硬盘指定的不良试验数据目录中并备份。由于产品故障原因产生的不良试验数据应登记产品故障统计记录表,记录导致产品故障的原因,对产品故障作统计处理。

3.1 4. 3 诊断结论

本临床试验中任何书面和口头的诊断结论所参考的依据应为对照仪器产生的数据,并且不应受到试验仪器所产生数据的影响。

3.1 5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在受试者参加本试验前,应先与受试者或其家属说明本试验目的、内容、过程、受益和可能的风险,征得书面同意后方能实施。

知情同意过程应由试验者和受试者或法定代理人在指定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其他人为因素干扰,互相尊重,共同协商,取得受试者充分了解和完全同意。

受试者或法定代理人在知情同意书上签署姓名和日期,执行知情同意过程的试验方代表也需要在知情同意书上签署姓名和日期。

3.16各方承担的职责(略)

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5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

3.17临床试验人员姓名、职务、职称和任职部门表格(略)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备承担该项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2)熟悉实施者所提供的与临床试验有关的资料与文献。负责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主持临床试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临床试验负责人。临床试验负责人应当具备主治医师以上的职称。

4 临床试验方案递交医院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核批准

伦理委员会人员组成中应有临床医学专家、药学专家、医学工程专家、行政专家、法律专家、心理专家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主要考虑如下几点:试验的科学设计、试验的风险和收益、知情同意、受试人群的选择、受试者的医疗和保护[5]。方案若有修改,必须经伦理委员会同意。

5 医疗机构与实施者签署双方同意的临床试验方案,并签订临床试验合同

临床试验方案与合同双方签字盖章。合同内容包括临床试验费用的数额和支付方式等。

摘要:阐述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原则和具体的设计方法。通过介绍DC-CR2005计算机X线影像板扫描仪临床试验方案,详细论述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目的、背景、内容、方法、临床评价标准、临床性能的评价方法和统计处理方法、总体设计等,旨在提供临床试验参考方案,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行为,提高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水平,保证临床试验结果真实、可靠。

关键词: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方案

参考文献

[1]惠培业,禹志霞,韩永娟,等.医疗机构器械不良事件风险成因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6):89-90.

[2]徐研偌.论临床试验的充分和必要性——学习GHTF文件心得[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07(5):36-39.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5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S].

[4]第18届世界医学大会.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人体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S].

试验用医疗器械 篇7

1.仪器及实验材料和试剂

1.1仪器

PP-20型酸度计 (德国Sartorius) ;PY-P11型pH复合电极 (德国Sartorius) 。

1.2实验材料和试剂

GBW (E) 130076邻苯二甲酸氢钾pH标准缓冲液, pH4.00 (25˚C) ;GBW (E) 130074混合磷酸盐pH标准缓冲液, pH6.86 (25˚C) ;GBW (E) 130077硼砂pH标准缓冲液, pH9.18 (25˚C) 。以上三种标准缓冲液均购自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比对试验样品 (分为A样、B样各1瓶, 规格为100ml/瓶)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供;精密pH试纸 (上海经济区试剂公司) 。

2.试验条件

实验室环境温度:23±3˚C;检验液温度:25±1˚C。

3.试验过程

3.1将样品在室温条件下充分放置, 使其温度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

3.2样品A预测试

用滴管吸取样品少许, 精密试纸测定, 初步确定样品液的pH值, 测试结果pH值为6.9。

3.3酸度计的校准

将pH标准缓冲液在室温条件下充分放置, 待温度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 (测得温度分别为24.9˚C和24.7˚C) , 此结果表明pH标准缓冲液温度符合要求;取pH6.86混合磷酸盐pH标准缓冲液对酸度计进行校正 (定位) , 示值应为6.86, 结果酸度计示值为6.86, 表明标准缓冲液第一点校正 (定位) 符合要求;电极用pH9.18硼砂pH标准缓冲液洗涤后, 使用pH9.18硼砂pH标准缓冲液对酸度计示值进行核对, 示值应为9.18±0.02, 结果酸度计示值为9.18, 表明标准缓冲液第二点核对符合要求;电极用pH4.00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缓冲液洗涤后, 使用pH4.00邻苯二甲酸氢钾pH标准缓冲液对酸度计示值进行核对, 示值应为4.00±0.02, 结果酸度计示值为4.00, 表明标准缓冲液第三点核对符合要求;按照酸度计说明书规定斜率应为90%~105%之间, 结果显示酸度计斜率为98.02%, 表明电极符合要求。

3.4样品A的测试

取样品A分成2份, 每份为30ml, 测定溶液温度均为24.9˚C, 用待测溶液洗涤电极, 然后将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 轻摇使其混合均匀, 待酸度计读数稳定后记录pH值。结果样品A的pH值均为6.87。

3.5样品B预测试

用滴管吸取样品少许, 精密试纸测定, 初步确定样品液的pH值, 测试结果pH值为7.5。3.6按照上述3.3和3.4的方法进行测定, 结果样品B的pH值均为7.42。用滴管吸取样品少许, 精密试纸测定, 初步确定样品液的pH值, 测试结果pH值为7.5。

3.6按照上述3.3和3.4的方法进行测定, 结果样品B的pH值均为7.42。

4.讨论

4.1酸度计精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在本次比对试验中, 要求pH值报告结果精度至小数点后2位, 所以应采用精度要求不低于0.01级的pH计。查阅文献资料, 相关行业对于pH值测定所用仪器精度不尽相同。如《中国药典》[2]规定pH计精度不低于0.01级;《化学试剂pH值测定通则》[3]规定pH计精度不低于0.02级。而pH计属于精密仪器, 已列入国家实行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之一, 《实验室pH (酸度) 计检定规程》[4]规定应每年进行计量检定。

4.2 pH电极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pH电极包括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二个部分, 还有老一代的pH计使用玻璃电极 (指示电极) 与甘汞电极 (参比电极) 。目前pH计上配套使用的大多数是复合电极, 分为封闭式与非封闭式。pH测量中, 许多测量值不准确的问题都和电极有关:如测量不精确或响应缓慢、读数不稳定、读数超范围、信号不改变、无法进行多点校准等。例如常温 (25˚C) 下, 电极测量标准缓冲液4.01和7.00的电位, 应该分别得到180mv±30mv和0mv±30mv, 如果超过这个范围, 则表示电极不能正常工作。

电极对于pH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可能主要有以下方面:电极在使用前未充分浸泡, 对样品中的H+响应不灵敏, 同时引起不对称电位增大;电极玻璃薄膜球泡内部有空气气泡, 使读数不稳定;在长期使用过程中, 各类样品溶液对电极玻璃球膜造成一定腐蚀及污染;电极的外参比部分出现问题, 包括外参比液污染, 长期使用过程中KCL流失、液接界堵塞等。电极已超出有效期还继续使用等。

4.3 pH标准缓冲溶液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pH标准缓冲溶液产生的影响可能主要有以下方面:不同校准物质间赋值准确性的差异;pH标准缓冲液污染, 包括空气中CO2影响, 微生物滋生等情况。标准缓冲液配制的影响, 固体缓冲盐需采用除去CO2的水配制。

4.4温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本次比对试验作业指导书中要求被测样品液温度为25˚C, 测试时将被测样品溶液温度控制在25˚C±0.5˚C范围内, 温度因素在试验中引起的测量误差在0.01pH以内。受温度影响的还有指示电极标准电位、参比电极电位、液接界电位等。它们与温度并非成严格的线性关系, 所以应该注意测试中尽量控制被测样品与校准用的标准缓冲溶液的温度保持一致。

4.5实验人员操作技能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由于pH计间的精度和操作方法有所不同, 实验人员应严格按仪器说明书与注意事项进行操作。实验人员在测定时, pH计首先应开机预热数分钟, 待仪器状态稳定后对pH计进行校准, 如果不校准仪器而直接测量样品溶液是不能得到准确测量数据的。校准时, 根据被测样品溶液的pH值, 选择至少2种标准缓冲液 (pH值至少相差约3个单位) 校准仪器, 并使得被测样品的pH值处于校准标准缓冲液pH值范围以内。校准仪器得到的斜率值如果低于90%, 则不适合进行测量, 需对仪器、电极及标准缓冲液进行检查。在测量样品时, 需按规定取样至小烧杯中, 用待测溶液洗涤电极数次, 将电极的玻璃球泡及液接界完全浸入到被测样品溶液中, 轻轻摇动被测溶液待平衡稳定后进行读数。样品平衡的判断:一般是在1分钟内pH值读数不超过±0.05单位为止, 在测量中每次将电极浸入样品溶液的高度也应一致。样品测试时间不宜过长, 样品溶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也不能过大, 否则会因吸入空气中的CO2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实验人员在使用非封闭性型pH复合电极时必须将电极上加液孔打开, 以平衡电极内外液体压力, 否则会在电极内腔产生负压, 导致氯化钾溶液不能顺利通过玻璃球泡与被测溶液进行离子交换, 造成测量数据不准确。另外发现日常对复合电极不正确的保养方式, 复合电极在不使用时, 有些试验人员把复合电极当作玻璃电极放在蒸馏水中长时间浸泡, 这样会使复合电极内的饱和KCL溶液的浓度降低, 从而导致电极响应迟钝。

以上是我们参加全国医疗器械检测机构pH值测定比对试验检测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 欢迎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摘要:对参加全国医疗器械检测机构pH值测定比对试验进行总结。并对此试验过程、影响因素进行论述。

关键词:pH值测定,比对试验,体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RL02:2010, 《能力验证规则》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附录ⅥH.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9724-2007《化学试剂pH值测定通则》

上一篇: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关于诚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