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

2024-05-08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共8篇)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也随之改变,逐步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一、新的学生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要把选择权归还给学生,教学要减少统一性和刚性,多增加选择性和弹性。

比如,在新知探究阶段要充分相信学生,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这道例题时,采用了分层教学法。首先是独立探索。其次是提供求助热线。师:“如果你经过独立探究后,还有困难时,老师提供给你两条求助热线。第一条热线是寻找他人帮助,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第二条热线是请教课本,看书自学。”这样就把学生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充分的选择权和操作权。同时在习题的解答上也重视让学生理解习题的不同解法,但不强调所谓“最佳”策略,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解法。不对学生整齐划一、千篇 一律。在习题的提供上,教师精心为学生设计练习“套餐”、作业“套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二、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提供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首先提供了三条生活信息:一张长方形纸、一间长方形教室、一个比较大的长方形水库。然后质疑:如何知道一张长方形纸的大小、一个长方形教室地面的面积、一个比较大的长方形水库的占地面积。这种问题情景的创设,就把学生带入到一种探究的`氛围,感到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较麻烦,会想到有没有一种比较简便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激活了思维,引起了注意期待,诱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是寻找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谁有关,可利用学生手中的材料: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框架,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纸片,通过缩、拉、折、剪,学生会发现长方形面积大小与它边的长短有关。

三、新的教师作用的观念

教师是课堂实施过程的决策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要提供情境,营造激励探索与理解的气氛。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性”,落实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

例如,一位教师把“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融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1、提供现实情景。质疑: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比一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知识中有没有?能举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教师引导学生用“变与不变”的眼光观察身边的教学环境,进而采撷现实生活中的有趣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2、探究发现。板书每一位同学独立地举出数学知识中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例子。

师质疑:①这些算式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类?②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地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能用一句话把你发现的规律概括出来吗?

总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自组算式、整理、观察、分类、交流,逐步抽象概括,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2

关键词:探究,新课程理念,逻辑思维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 它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 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 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能启人心智, 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其探究的兴趣, 提高的小学生语文素养, 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对于老师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而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 一般的模式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 从模仿性的运用到创造性的运用。要以此为依据, 设计多种类型的课。如以感知为目的的预习课、观察课、实验课、游戏课;以理解为目的的讲读课;以理解、欣赏和积累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欣赏课、背诵课;以训练读速为目的的默读课等。除了这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校的软硬件适当实施探究课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求知欲。

什么是探究课?探究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怎样上好探究课?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探究课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语文探究课?语文探究课就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 围绕一定的题目搜集资料、学习资料、分析资料、综合资料, 进行判断, 最后得出研究结果, 写出探究报告的实践活动。这种探究课和讲读课的不同之处在于, 后者有固定教材, 学生可以依据已有的教材去学习, 学生的思维按教材的逻辑去思考;前者恰恰相反, 没有固定教材, 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及一些逻辑系统的材料, 进行周密的思考, 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 形成自己的结论, 并能说明结论所依据的理由。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也是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的过程, 更是其发挥思维能力的过程, 全过程主要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当然,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语文探究课的教学目的及训练过程, 主要在于形成学生训练有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投身于有价值的活动, 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结果, 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能力。因为在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分析、综合资料的实践中、练习中有所收获, 即包含了能力的获得。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 学生由资料的研究而一步一步获得结果, 是学生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体现。

探究课可以促进学生细心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探究课的作用在于它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 不是给他们一些知识去学。而做事要求进行思维或注意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结果是自然地学到一定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才能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形成读写能力。

二、探究课的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 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一般有几类课题: (1) 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 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对写景作品的研究;对写物作品的研究;对写人作品的研究;对短篇散文的研究;对长篇小说的研究等。 (2) 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老舍写的《猫》、鲁迅写的《兔和猫》 (主要是最后写猫的部分) 等作品的比较研究等。

2.结合其他课的探究题。语文探究课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 如和历史课联系, 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 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 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 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 如自然环境的研究 (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 ;经济地理研究 (物产、交通等) ;乡土地理、本国地理、世界地理都可以研究。和音乐联系, 可以研究音乐家的传记及作品等;和自然课联系, 可以研究科学家的传记, 研究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等。总之, 和各科联系的研究, 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丰富他们的知识, 最主要的是可以提高语文读写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 获取资料

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 就要观察实物, 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 还要阅读一些书面资料, 加以对证。经过研究, 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资料, 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资料来确定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 会成为丰富的资料宝库, 生活和实践就是学生最大的资料源泉。

(三) 学习资料, 分析、综合材料, 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 必须先进行学习, 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 必须认真阅读作品, 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

学习之后, 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 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 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这种比较, 会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分类和系统化, 其实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使其遇到一定的困难。困难是对学生思维的刺激物, 但又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困难程度超过学生已有的经验, 就会使其不知所措, 影响其信心。困难的程度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 使其处理这个困难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过解决困难使学生有系统地进行思维,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新教学理念;兴趣;情境;主体地位

面对当前课堂改革的新形势,高效课堂已成为教学当中极为重要的主流。为了进一步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质,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教学理念,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地理课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要么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是教师应经常思考的问题。

现代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实现这个教学目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2008年5.12地震,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但人类可以通过努力把损失降到最小,把真实的事件和我们的地理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利用逼真的时事图片,让学生感受强烈的时代性、真实性和实用性。5.12地震是震惊世界的自然灾害,灾难发生以后,现场真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那些惊慌失措、撕心裂肺的哭声通过视频方式展示,是非常有震撼力的。紧接着分析地震灾害发生的原因、特点以及给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危害,使得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顺理成章,再引导学生学习对地震灾害的预警预报,地震发生时逃生的方法等,使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二、选择教学方式,灵活激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有效的学法指导策略是可以构建的。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是“导演”。

1.创设情境讲实效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也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直观形象地演示,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等等。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此外,还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例如:在讲述“洋流”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二战”期间,德军潜艇神出鬼没的故事,为什么德军潜艇能躲过盟军声纳的监听,从地中海悄无声息地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营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

正如作家萧伯纳所说:“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各自便有了两种思想,甚至还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确实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既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又可以让学生积极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具体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搜集资料的形式开展,比如:在介绍“某区域工业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辩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比如:在介绍“某区域某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利弊”时;当然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形式开展,比如:在介绍“当地的某一农业产品与该区域相同产品的比较时,生产过程有何不同?”等等,通过这类教学形式,达到地理合作学习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3.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例如: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如: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就能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找到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出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人才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使地理学科的教学适应于素质教育模式的转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使地理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何勇.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尝试[J].现代经济信息,2008(1).

用新大纲指导试用版教材的教学 篇4

用新大纲指导试用版教材的教学

新大纲颁布已近一年,但新教材替换试用版教材的工作要到20春季才能完成。因此,今后几年,既有适应新教材的问题,又有用新大纲指导试用版教材教学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比前一个问题更难。本文就这一话题谈谈看法。 一、树立几个基本的理念 用新大纲指导试用版教材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观念的干扰问题。新教材的使用也有这个问题,但试用版教材的使用问题更严重。因为教材是根据十年前的理念编写的。在使用试用教材时,教材对传统观念会起一种强化作用。因此,用新大纲指导试用教材的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几个基本理念就晃得尤为重要。 1.立足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长期以来,人们片面理解叶圣陶先生的工具论,过分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导致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新大纲扩大了工具论的内涵,同时强调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并重。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当作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文时,要激发学生内部灵性的生成。 2.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的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自提出以来,教师奉之为名言。但“主导”与“主体”的并列,却有导向不明的问题,老师在实践中有诸多困惑。新大纲在师生观上态度就鲜明得多,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明确规定教师的教是起“引导”、“指点”、“鼓励”等作用,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指点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等。用新大纲指导教学,就要摆正师与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少点主导,多点引导,切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淡化分析,弱化训练,强化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理念。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繁琐的分析,长期困扰着阅读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提出的.初衷,是要对上述弊端起纠偏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却或轻或重存在“琐碎机械的练习”的问题。对思想内容的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师已轻车熟路。教师要用新的教法如引导整体感知,读中感悟,培养语感来武装自己,就要在思想上坚决摒弃旧教法,学习新教法,在教学中才能自觉地减少分析,弱化训练,而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引导感知感悟、积累和运用。 二、探索几个具体的操作办法 1.探索多读的办法。在试用版教材第一册中,把朗读背诵列在“思考・练习”的最后一题,在新教材的第一册中,则把它列在第一题。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读书是第一位的,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第一重要的。强调多读是新大纲的基本精神,势必贯彻各个年级的修订本中。我们用新大纲指导试用版教材的教学,就要把朗读、背诵列为第一要求,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才引导学生感悟。 多读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而是要变着法儿让学生读。如“以读导读”,以教师的范读,读得好的同学的读引导学生读;“以境诱读”,以语言描述、画面展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音乐渲染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读:“以问促读”,以画龙点睛式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以评促读”,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读、学生对老师的评读,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读促进读的深入。 2.改造课后思考题,在繁琐的分析上狠砍一刀。试用版教材“思考・练习”第一题是思考题,一般由3、4个问题组成,编者意图是为教师理解课文的思路提供依据。但教学实践却说明,思考题导致过多的理性的分析。教师依据思考题提问,问完了,课文也就教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但不甚了了,连课文也读得半生不熟。试用版教材教参的重点放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使老师的繁琐的分析有了“资本”。这些都是编者所意想不到的。在新教材第一册中,思考题已狠砍一刀,多数课文不设、少数课文只设一道。按照这一修订思路,以后各册的思考题都会狠砍一刀。思考题的作用是什么?是“引导学生把握课

[1] [2]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5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安排,我们认为,广东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以“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玫运动”的内容安排为例:(1)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2)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3)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一实验验证一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版本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在进行测验时,把几本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市中学物理教研会编写的《学习指导》,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题量适中,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是以“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为指引,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象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1.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沿着老路去走,要彻底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

3.学生可以选学,教师也应该可以选教。新课标最有新意的是开设门类种多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取向去选择选修的科目,如果选修物理的学生少了我们物理教师怎么办?我参加了学校出版的《选课指南》“通用技术”部分的编写工作,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通用技术》是新课标最灿烂的闪光点”旨在普及对通用技术这个新鲜事物的认识。通用技术课程设9~11个模块,其中“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为必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此为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均为选修模块。我们物理教师特别是年青的教师,完全可以去学校申请主讲1-2门通用技术课程,如果能够一个学期教物理,另一个学期教一门技术课程,循环往复,对教师的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体会新课标理念 活用新教材 篇6

体会新课标理念 活用新教材

实验中学

卢胜利

电话:***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历史大潮中,初中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新教材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等特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专家的好评。但在中考选拔制度未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仍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课标,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浅谈自己学习新课标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标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学习其它科目也很有用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重要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三、新教材、新课标具体特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利用新教材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1、现在的初中数学新教材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四、利用新课标、新教材的具体措施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初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

(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

(3)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初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

例如:我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是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例如:在讲初中新教材《二次函数图像的平衡》时,我做过这样一个对比试验:在我所教的两个平行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级直接告诉这种题目的求解方法,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即便是学习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规律,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另一班级,在其他条件均未改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平移不改变图像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找平移后的顶点来求出平移后的函数。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困难。在作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才得出结果,而且只做了二道题就到了下课时间,远未完成本节课的要求。但一周以后我重新拿出这节课的一道题目,第一个班级中只有几个善于复习的同学记住了规律,做出了题目,而第二个班级有一半多的同学做出了此题。一个月后,把这道题稍加深化重新考察,第一个班级中已经没有同学会作这道题了,而第二个班级中仍有很多同学能够做出。可见,通过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过程。

4、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综上所述,我们关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我们也更要关注这些新理念的落实,关心课改的实践,既要立足教材,又不能囿于教材,既要凸显教材的导向作用,又要超越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否则又将使此次新课程改革如历次的改革一样,最终被精简为一场教材的改革,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初中数学新课标》

用新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 篇7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

2 让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法是一种良好的措施。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话极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情景1]:2005年9月20日,我在上《月相》这一节课的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可是你们是否注意到,月面的圆的一面朝向的方向,出现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呢?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样的情形,感到很迷惑,都瞪大眼睛,好象正在等待老师给出答案。

这时候,我及时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每天记录早、晚自修时的月亮,月面圆的一面的朝向、所看到它在天空中的方位,然后通过这些数据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可以几个人合作。然后试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通过实践的观察,发现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即“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也就是农历上半个月的月球上半夜可见,在西边天空,月面朝西,农历下半个月的月球下半夜可见,在东边的天空,月面朝东。然后再搜集一些古人描写月亮的诗词,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请学生根据诗词所描述的情景,判断诗人当时是在农历什么时候描写的,推断大概的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把问题回答出来。

[反思]:如果老师没有创设情景,没有让学生进行记录月相变化的实践,直接由老师来讲述的话,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真正掌握月相变化的知识。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再经过自己的探究,找出了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个收获比单纯的老师讲解要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也更有助于记忆。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在这儿提到的是教师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实际上,在探究教学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

[启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注重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知识并独立地掌握知识,正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3 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呢?

[情景2]:2004年9月20日,有几位学生选择了《玉苍山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这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他们对如何开展研究感到很棘手,不知道该怎样制定方案。他们找到我,想让我提些建议。我经过思考后,向他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对玉苍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准备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前景又是想根据什么数据分析的?最后课题报告的呈现形式是什么呢?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后,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见附录)

[反思]: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从开始选题——方案制定——开展研究——实践数据及分析——撰写课题报告等。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应该对学生开展研究整个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启示]: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两个板块。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各有自己的价值,它们完全可以建立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对学生发生作用。学科教学中的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材料,学科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拓展和延伸,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所形成的能力、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和新知识又由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学科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会更有效,学生的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将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高。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8

李诗坤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学理论、转观念、促发展”思想教育活动的领导。一要抓学习,以理论武装促进思想解放。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教育活动。二要抓典型,以推广典型促进思想解放。局党委和路局今年总结的五个分局的六个典型经验,是我局多年工作实践和解放思想的成果。推广这些经验,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哈局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提高认识,结合教育活动的实践,进一步培养好典型、总结好典型、宣传好典型,以典型示范和引路,推动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化。三要抓实效,以工作成果促进思想解放。要进一步搞好教育活动的安排和部署,切实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上一篇:代理保险业务操作规程下一篇:劳务派遣相关知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