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教学理念

2024-09-14

大学的教学理念(通用8篇)

大学的教学理念 篇1

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高等院校非中文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受众多,受益面大。要上好这门课,使之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全方位的教学理念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全方位的教学理念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的经典名著,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知识。其文体亦多种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及各类应用文体。课程的功能也呈现出多面性。因此,教师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教学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可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课,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却是毫无疑义的。尤其是在教材中所编选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的经典之作。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备文化的理念,把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他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文学的理念

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感染读者,起到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做人的品位、启迪人生的真理的作用,同时也能愉悦读者的心灵。由此,任课教师在讲文学课时,要有“文学”的理念,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一般知识(如字、词、句及篇章结构等)的讲解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鉴和欣赏,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美的境界,让学生去体验美、欣赏美、享受美。同时通过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的体悟,形成一种健全的理性的人生情怀,使文学更能发挥育人的功能。

3语文的理念

大学语文虽然不同于中学语文,但它毕竟是中学语文的进一步延伸,它同样担负着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只不过要强调的是,“大学语文绝非中小学语文的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1]如在说方面,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要做到表达得有感情、有技巧、有说服力,富有文学色彩和逻辑性。在写方面,不仅仅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而且还要会写常见的应用文、学科论文、毕业论文等。总之,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即能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上发挥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切忌一味地把大学语文上成“文化”课和文学欣赏课,同样要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下功夫,发挥出“语文”课应有的功能。

4适用的理念

这里的“适用”理念,主要是针对大学语文课中的应用文的教学而言的。在大学语文教材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各种应用文的写作。这些应用文对非中文专业类学生而言,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相当多的学生把应用文的写作视为“小儿科”,似乎不值一提。但实际上,不会写或不能规范写作应用文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恰好这方面正是学生毕业后从业的缺陷之处。为了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任课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有“适用”的理念,突出其应用性,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指导和训练。

5学术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与中小学语文课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大学语文课更要注重学术性。不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都需要具备学术的眼光,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思考、新信息、新领域,要适时地向学生传授,与学生交流。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该学科中的“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具有实践和创新的理念。要注重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多动脑、多动眼、多动手,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结合,达到开掘智慧、升华思想、健全人格、增长才干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创新性。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的特点,“培养学生有更强的现代信息吸收欲望和处事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实现多元发展,成为理论型、思辨型、学术型、创造型的综合性人才”。[2]

以上所列教学理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并非集中体现在每一堂课或某几堂课的教学中,也并非集中体现在课程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适时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绝不能生搬硬套,固守某一模式,而是要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以至恰到好处。如此,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教学功能多样,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根据本门课程的实际,笔者以为大致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编选有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史记》、《诗经》、《楚辞》等,[3]甚至还包括现代文中的鲁迅杂文。这些作品较为深奥,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适宜采用讲授法,把经典作品讲深、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不仅能理解其含义,更要从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2赏析法

赏析法主要用于大学语文课程中一些优秀的中外诗歌、散文、电影、戏剧的教学。这些作品文学性、艺术性都很强,其感情强烈,语言优美,抒情味浓。教师在教学中主要精力不必放在字、词、句和篇章结构的讲解上,而应以情助讲,从评鉴、欣赏的角度,体味作品的情感和美感,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在心灵中得到文学美、艺术美的享受。

3阅读法

阅读法是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阅读理解作品,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关长篇小说(节选)、一般的记叙文、论说文及说明文的教学。这些作品容易理解,教师不必一一列讲,只需提出阅读要求,以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理解作品,完成作业即可。这种方法的运用,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有裨益。

4练习法

这种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用于各类应用文的教学。在已有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应用文的写作都被列为重要的内容。从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到各种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甚至包括演讲与口才等,可谓包罗万象、种类繁多。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作一一讲解,难度较大,况且这些应用文的内容并不深奥难懂,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就能理解、掌握其内容和方法,以至运用。因此,教师可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行练习。教师通过评阅学生习作,掌握学生学生情况,对带普遍性的一些问题进行集中评讲,让学生自行修改、纠正。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学中用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大学语文虽然不是专业基础课,但它所及文体多样,内容宽泛,涉及中外古今名家名作,其中仍然有很多带有争论性的学术问题值得探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讨论课,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学术上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由此开掘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6电教法

电教法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具备了很好的硬件条件。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电教法就十分重要和必要。通过采用电教法,能使大学语文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更清晰、更生动、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大学语文课在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的开设也有较长的历史,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应该臻于成熟。但仍有不少任课教师对上好这门课存有畏难情绪,甚至不愿意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究其原因,固然与这门课程内容的博杂、教学难度大以及学校、师生对课程的重视不够有关。但同时,也与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使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关。因此,笔者认为,只要任课教师树立起新的、全面的符合课程实际的教学理念,并采用先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必将呈现出勃勃生机,绽放出多姿多彩的美丽花朵。

参考文献

[1]蒋述卓.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7.[2]李扬.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62-65.[3]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的教学理念 篇2

一全方位的教学理念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其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的经典名著, 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知识。其文体亦多种多样, 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及各类应用文体。课程的功能也呈现出多面性。因此, 教师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 必须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教学理念, 才能适应教学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 可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课, 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却是毫无疑义的。尤其是在教材中所编选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品, 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的经典之作。因此,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备文化的理念, 把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贯穿于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使他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文学的理念

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感染读者, 起到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做人的品位、启迪人生的真理的作用, 同时也能愉悦读者的心灵。由此, 任课教师在讲文学课时, 要有“文学”的理念, 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一般知识 (如字、词、句及篇章结构等) 的讲解上,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鉴和欣赏, 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美的境界, 让学生去体验美、欣赏美、享受美。同时通过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的体悟, 形成一种健全的理性的人生情怀, 使文学更能发挥育人的功能。

3语文的理念

大学语文虽然不同于中学语文, 但它毕竟是中学语文的进一步延伸, 它同样担负着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即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只不过要强调的是, “大学语文绝非中小学语文的简单的重复, 而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1]如在说方面, 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且还要做到表达得有感情、有技巧、有说服力, 富有文学色彩和逻辑性。在写方面, 不仅仅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 而且还要会写常见的应用文、学科论文、毕业论文等。总之, 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升, 即能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上发挥作用。因此, 大学语文教师要切忌一味地把大学语文上成“文化”课和文学欣赏课, 同样要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下功夫, 发挥出“语文”课应有的功能。

4适用的理念

这里的“适用”理念, 主要是针对大学语文课中的应用文的教学而言的。在大学语文教材里面, 有相当一部分内容, 属于各种应用文的写作。这些应用文对非中文专业类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并不简单。相当多的学生把应用文的写作视为“小儿科”, 似乎不值一提。但实际上, 不会写或不能规范写作应用文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恰好这方面正是学生毕业后从业的缺陷之处。为了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 任课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要有“适用”的理念, 突出其应用性, 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指导和训练。

5学术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与中小学语文课的不同之处还在于, 大学语文课更要注重学术性。不论是教材编写, 还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 都需要具备学术的眼光, 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思考、新信息、新领域, 要适时地向学生传授, 与学生交流。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该学科中的“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 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具有实践和创新的理念。要注重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多动脑、多动眼、多动手, 做到学思结合, 知行结合, 达到开掘智慧、升华思想、健全人格、增长才干的目的。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创新性。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的特点, “培养学生有更强的现代信息吸收欲望和处事能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实现多元发展, 成为理论型、思辨型、学术型、创造型的综合性人才”。[2]

以上所列教学理念,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并非集中体现在每一堂课或某几堂课的教学中, 也并非集中体现在课程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适时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绝不能生搬硬套, 固守某一模式, 而是要全面理解, 融会贯通, 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 以至恰到好处。如此, 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 其教学功能多样, 因此,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 必须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才能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根据本门课程的实际, 笔者以为大致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教材中, 编选有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史记》、《诗经》、《楚辞》等, [3]甚至还包括现代文中的鲁迅杂文。这些作品较为深奥, 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适宜采用讲授法, 把经典作品讲深、讲透, 让学生弄懂、弄通, 不仅能理解其含义, 更要从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2赏析法

赏析法主要用于大学语文课程中一些优秀的中外诗歌、散文、电影、戏剧的教学。这些作品文学性、艺术性都很强, 其感情强烈, 语言优美, 抒情味浓。教师在教学中主要精力不必放在字、词、句和篇章结构的讲解上, 而应以情助讲, 从评鉴、欣赏的角度, 体味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在心灵中得到文学美、艺术美的享受。

3阅读法

阅读法是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阅读理解作品, 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关长篇小说 (节选) 、一般的记叙文、论说文及说明文的教学。这些作品容易理解, 教师不必一一列讲, 只需提出阅读要求, 以课外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 理解作品, 完成作业即可。这种方法的运用, 对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大有裨益。

4练习法

这种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主要用于各类应用文的教学。在已有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中, 应用文的写作都被列为重要的内容。从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到各种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 甚至包括演讲与口才等, 可谓包罗万象、种类繁多。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作一一讲解, 难度较大, 况且这些应用文的内容并不深奥难懂, 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就能理解、掌握其内容和方法, 以至运用。因此, 教师可采用练习法, 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行练习。教师通过评阅学生习作, 掌握学生学生情况, 对带普遍性的一些问题进行集中评讲, 让学生自行修改、纠正。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 使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学中用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大学语文虽然不是专业基础课, 但它所及文体多样, 内容宽泛, 涉及中外古今名家名作, 其中仍然有很多带有争论性的学术问题值得探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讨论课, 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学术上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由此开掘学生的智慧, 拓宽学生的视野, 锻炼学生的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6电教法

电教法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 已具备了很好的硬件条件。因此,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 运用电教法就十分重要和必要。通过采用电教法, 能使大学语文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更清晰、更生动、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 大学语文课在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的开设也有较长的历史,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 应该臻于成熟。但仍有不少任课教师对上好这门课存有畏难情绪, 甚至不愿意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究其原因, 固然与这门课程内容的博杂、教学难度大以及学校、师生对课程的重视不够有关。但同时, 也与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使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关。因此, 笔者认为, 只要任课教师树立起新的、全面的符合课程实际的教学理念, 并采用先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必将呈现出勃勃生机, 绽放出多姿多彩的美丽花朵。

参考文献

[1]蒋述卓.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4-7.

[2]李扬.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8) :62-65.

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篇3

一全方位的教学理念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的经典名著,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知识。其文体亦多种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及各类应用文体。课程的功能也呈现出多面性。因此,教师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教学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可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课,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却是毫无疑义的。尤其是在教材中所编选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的经典之作。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备文化的理念,把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他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文学的理念

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感染读者,起到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做人的品位、启迪人生的真理的作用,同时也能愉悦读者的心灵。由此,任课教师在讲文学课时,要有“文学”的理念,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一般知识(如字、词、句及篇章结构等)的讲解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鉴和欣赏,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美的境界,让学生去体验美、欣赏美、享受美。同时通过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的体悟,形成一种健全的理性的人生情怀,使文学更能发挥育人的功能。

3语文的理念

大学语文虽然不同于中学语文,但它毕竟是中学语文的进一步延伸,它同样担负着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只不过要强调的是,“大学语文绝非中小学语文的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1]如在说方面,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要做到表达得有感情、有技巧、有说服力,富有文学色彩和逻辑性。在写方面,不仅仅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而且还要会写常见的应用文、学科论文、毕业论文等。总之,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即能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上发挥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切忌一味地把大学语文上成“文化”课和文学欣赏课,同样要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下功夫,发挥出“语文”课应有的功能。

4适用的理念

这里的“适用”理念,主要是针对大学语文课中的应用文的教学而言的。在大学语文教材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各种应用文的写作。这些应用文对非中文专业类学生而言,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相当多的学生把应用文的写作视为“小儿科”,似乎不值一提。但实际上,不会写或不能规范写作应用文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恰好这方面正是学生毕业后从业的缺陷之处。为了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任课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有“适用”的理念,突出其应用性,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指导和训练。

5学术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与中小学语文课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大学语文课更要注重学术性。不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都需要具备学术的眼光,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思考、新信息、新领域,要适时地向学生传授,与学生交流。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该学科中的“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具有实践和创新的理念。要注重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多动脑、多动眼、多动手,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结合,达到开掘智慧、升华思想、健全人格、增长才干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创新性。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的特点,“培养学生有更强的现代信息吸收欲望和处事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实现多元发展,成为理论型、思辨型、学术型、创造型的综合性人才”。[2]

以上所列教学理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并非集中体现在每一堂课或某几堂课的教学中,也并非集中体现在课程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适时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绝不能生搬硬套,固守某一模式,而是要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以至恰到好处。如此,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教学功能多样,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根据本门课程的实际,笔者以为大致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编选有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史记》、《诗经》、《楚辞》等,[3]甚至还包括现代文中的鲁迅杂文。这些作品较为深奥,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适宜采用讲授法,把经典作品讲深、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不仅能理解其含义,更要从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endprint

2赏析法

赏析法主要用于大学语文课程中一些优秀的中外诗歌、散文、电影、戏剧的教学。这些作品文学性、艺术性都很强,其感情强烈,语言优美,抒情味浓。教师在教学中主要精力不必放在字、词、句和篇章结构的讲解上,而应以情助讲,从评鉴、欣赏的角度,体味作品的情感和美感,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在心灵中得到文学美、艺术美的享受。

3阅读法

阅读法是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阅读理解作品,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关长篇小说(节选)、一般的记叙文、论说文及说明文的教学。这些作品容易理解,教师不必一一列讲,只需提出阅读要求,以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理解作品,完成作业即可。这种方法的运用,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有裨益。

4练习法

这种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用于各类应用文的教学。在已有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应用文的写作都被列为重要的内容。从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到各种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甚至包括演讲与口才等,可谓包罗万象、种类繁多。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作一一讲解,难度较大,况且这些应用文的内容并不深奥难懂,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就能理解、掌握其内容和方法,以至运用。因此,教师可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行练习。教师通过评阅学生习作,掌握学生学生情况,对带普遍性的一些问题进行集中评讲,让学生自行修改、纠正。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学中用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大学语文虽然不是专业基础课,但它所及文体多样,内容宽泛,涉及中外古今名家名作,其中仍然有很多带有争论性的学术问题值得探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讨论课,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学术上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由此开掘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6电教法

电教法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具备了很好的硬件条件。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电教法就十分重要和必要。通过采用电教法,能使大学语文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更清晰、更生动、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大学语文课在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的开设也有较长的历史,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应该臻于成熟。但仍有不少任课教师对上好这门课存有畏难情绪,甚至不愿意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究其原因,固然与这门课程内容的博杂、教学难度大以及学校、师生对课程的重视不够有关。但同时,也与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使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关。因此,笔者认为,只要任课教师树立起新的、全面的符合课程实际的教学理念,并采用先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必将呈现出勃勃生机,绽放出多姿多彩的美丽花朵。

参考文献

[1]蒋述卓.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7.

[2]李扬.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62-65.

大学的教学理念 篇4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以语法教学为主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教学方法从语法翻译法,到以交际教学法为指导,再到以任务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法并重,这些变化都体现出外语教学越来越适应世界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语用教学正是适应了这样的要求,外语课堂上不应是“满堂灌”的教授单词和语法,而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与交际紧密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也应是外语课堂的必要教学内容。

一、我国英语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其制定和修改是基于当时流行的语言教学理念,因此,能够折射出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及教学方法的变化。在1962年我国公布的第一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侧重英语阅读,以单词、语法为主。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阅读能力仍被放在教学首位,但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重视。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学习的内容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阅读或是翻译,而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语言知识的学习为使用交际服务,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语法翻译法在我国的英语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占有主导的地位。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要背诵语法规则,背诵词汇,根据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等。由于语法翻译法便利易行,对教学环境和设备以及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要求不高,教师只要掌握了外语基础知识,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就可以拿着教科书教学,因此,在当时的国情下语法翻译法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英语教学中。然而语法翻译法过分强调语法和翻译的作用,材料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低,难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并被逐渐介绍到我国,很快被应用到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口语教学。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而任务教学法是在交际法被广泛采用的历史背景下,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基础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如今,任务型教学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大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并结合基于网络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使得英语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大学英语教学方向的大改变,真正保证了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这也是我们要施行语用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英语语用教学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关之处。Leech(1983)将语用学分为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和社会语用学(sociopragmatics),语用能力则相应分为语用语言能力(pragmalinguisticcompetence)和社交语用能力(sociopragmaticcompetence)。语用语言能力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会语用能力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表达应正确、得体,能够有效地使用和理解语言。

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不同,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同时也具备了较高的语用能力。语用知识隐含在说话人的话语之中,通过词汇、语法或是句法在动态的语境中折射出来。“语用功能知识及其相关语境因素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隐性的。即便长期处于目的语语境中,学习者也很难注意到它们”。英语语用能力的高低受语用意识的影响,并且二者显著相关。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的语用意识程度不高,他们的语用能力并没有因为其所具备的词汇、结构和语法知识的增加而提高,语用失误在中国学生的目的语交际中普遍存在,而且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都可能在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这样的结论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我国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外语学习者缺乏与本族语者的语言交流,也不像一些二语国家那样具有目标语练习和使用的机会。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使用外语的主要场合是在课堂上,因而课堂语用教学是学生获取语用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外语课堂多是大班教学,一个教师要负责教授几十个学生,教师和学生又都面临考核、考试、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通常会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非实际英语语用能力,课堂上的多数时间和精力被花费在单词、课文的解释和句子结构的分析上。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词汇丰富,语法功底厚实,阅读和写作能力强,会做题、会考试,但是交际能力相对较差,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表现出语用知识和能力低,频频出现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障碍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入相关语用知识的学习,以达到语言的交流准确、流畅的目的。

那么语用教学是否可行呢?国外的相关研究得出结论:语用知识不仅可教而且有效。Kasper&Rose(2002)在研究中介绍了三种课堂语用习得模式:第一种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目的语输入和使用目的语附带习得语用知识;第二种是以语用教学为目的有计划的提供元语用信息的显性教学;第三种是间接提供元语用信息的隐性教学。Rose在总结语际语用教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虽然有些语用知识很难教,但总体来看很多语际语用特征是可教的。二是与没有教学干预相比,专门的语用教学是有效的,对学生的语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在没有教学的条件下,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在很多方面得不到充分发展。三是就语用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来看,以提供元语用信息为主的显性教学比不直接提供元语用信息的隐性教学效果要好。

国内学者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认识到语用教学的必要性。他们在结合中国外语学习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为,通过课堂教学,增加语用输入,可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培养语用能力。国内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越来越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加入背景知识和文化常识的介绍,设计口语练习的环节,注意练习多种表达方式等等。大型的考试中(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越来越注意语用能力的考察。

三、语用教学的课堂应用

在英语课堂中加入语用教学已成为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显性与隐性教学都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方面发挥着明显且重要的作用。

显性的课堂语用能力教学模式包括:提供元语用信息、提供真实语境、提供交际机会、提供纠正性反馈。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后,向学生提供元语用信息,以增强学习者的语用意识。教师所提供的元语用信息应包括两个方面:语用语言知识和社交语用知识。之后教师提供或设置语言使用的真实场景,让学习者在语境中熟悉语言使用和用法的匹配。输入过后是学习者进行输出的阶段,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或任务(如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复述故事等),让学习者把所学的语用知识输出,同时教师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隐性的语用教学包括观看英语电影,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辅助教学,举办中外文化知识讲座,开列文化知识书籍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语言的真实使用情景,学习本族语者地道的英语表达,深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一定程度上抵制母语对于外语学习的负面迁移作用,理解误会的产生与化解,达到不同文化间的自由沟通与交流。

在教学中应注意,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进而达到提高语用能力的目的,在增加有效输入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增加有效输入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注意利用教材,从中提取相关的语用知识。在学校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手都会有至少一本的教材,这是教师们使用起来最方便的教学材料之一,或讲解或引申,都可以使语用知识的教学融入英语课堂中来。而在不拘泥于教材的同时,在教材内容之外,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展开隐性语用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学习策略方面来讲,提高学习动机,缩短与目的语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更好地学习语言。

四、结语

大学的教学理念 篇5

抓教材建设注人文精神构建大学语文教学新理念-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已陷入困境.解决这一尴尬现状的有效手段是在加强外部建设,呼吁政策导引,在争取良好的`教学境遇的同时,注重自身“内功”修炼.本文从教材建设和更新教学理念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对策,即教材应突出专业和地域特色,教学定位于突出人文精神.

作 者:李美歌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人文科学系,西安,710021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2008 “”(9) 分类号:H193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材建设   人文精神  

哈佛大学的校长理念 篇6

周 虎 2009111435 世界史 硕士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它培育了一大批的社会精英,其成功之处包含着多种因素。在这篇文章里,笔者将着重讨论哈佛大学历任校长的办学理念对哈佛大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并结合现实中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中国一些著名的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来探讨如何促进中国的大学校长理念的形成。

【关键词】:哈佛大学;校长理念;影响

2010年,两位中国的大学校长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一位是被网友蔑称为“武大狼”的原武汉大学副校长陈昭方,他因贪污受贿被检察机关逮捕,1使人们对像武汉大学这样的百年名校的纯洁性产生了怀疑。大学,那座曾经在人们心中神圣的象牙塔;教授,那个曾经受社会尊敬的头衔,如今,也因为权力缺少监督而变得不那么纯粹。在老百姓眼里,上梁不正下梁歪,堂堂的副校长,昔日的经济学博士都挡不住权力和金钱的诱惑,那整个大学呢?另一位就是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他因为抨击中国现行的大学招生和教育制度,同时力倡南方科技大学进行自主招生而出名。2这两个人,都是大学校长,一个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出现了问题,一个是试图改变这种教育体制而和现行的体制产生了冲突,由此可见,中国的高校改革将很大程度上由校长的问题开始慢慢展开。

那么,校长对一所高校所起的作用究竟又多大呢?校长的治校理念对一所高校的发展又能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呢?在此,我想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解读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哈佛大学校长的选拔

由于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的差别,在大学校长的选拔问题上,所走的程序也 1 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的双面人生[EB/OL].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1-02/22/content_6467610.htm 2 改革不能一味等批复[EB/O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684.shtm 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各个高校的校长都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手段任命的,因此,校长除了管理学校日常的运转之外,还要负责学校的行政、人事任命等一系列事情,总之是大权在握,只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而像武汉大学这样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校长更是权力巨大,校长在级别上已经是副部级,因此,才会出现陈昭方这类贪污受贿而权力得不到节制的事情。而在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选拔却要经过复杂的程序。首先,美国法律有着明文规定,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被认为是独立的公司法人,既然是公司,则大学就会按照公司的组织程序来进行运作。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董事会,校长的推选则由校董事会来进行,同时,美国各州的州政府除了对各所大学必要的经费资助外,对学校的管理都是非直接的,也就是说,大学不需要对州政府负责,州政府无权对大学的教学进行干涉。如果州政府想对大学施加影响,则必须只能通过任命州立大学董事会成员的方式来对学校的决策施加影响。3从这里不难看出,校长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他只需要对他公司的董事负责,而无须向州政府负责。同时,作为一所大学的法人,他的治校理念则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上述南方科技大学朱清时是美国大学的一个校长,则他所施行的这项政策根本不会遇到种种体制上的麻烦,它只是在美国大学中再平常不过了,因此也不会引发人们的关注,但是在中国,在大学教育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的时候,朱清时的这一理念注定会是一条相对坎坷的道路。

在美国,在制度上为施行校长治校理念提供保障之后,下面就是对校长能力方面所应该具备的一些要求。在上面的论述中,笔者将大学校长比喻成一所大公司的董事长,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如果校长只是执行像公司董事长类似的权力,那么只要谁的资本多,谁的钱多,谁就可以成为一所大学的校长了。显然一所大学校长所具备的远不止这点。对于大学校长来说,他的“资本”应该是多方面的。每一位校长都有校董事会进行评选,而评选的标准则包括个人品质、学术背景、政治生涯等等。再反观中国,如果所有大学的校长都能按这些个标准来评选,则陈昭方之流首先在个人品质上就会被卡掉,而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论文抄袭事件也会在学术背景这方面不过关,所以,在美国,大学 3 哈佛大学校长是怎样产生的[EB/OL].http://chuguo.china.com/abroad/america/undergraduate/plan/2010/1202/57076.html 校长的水平是很高的,这样,既能保证他们对学校施行的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同时,也使他们在全校师生心目中具备很高的威望,因此在美国,一任校长的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这一时期学校的方方面面。

二、哈佛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

我们再将视线转回哈佛大学。通过第一节的论述,我们了解了大学的校长理念是美国大学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特点,那么,在本文中笔者为什么会选择哈佛大学作为实例呢?这是因为校长理念在哈佛大学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在每一任校长的任期内,他都会按照当时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提出适当的治校理念,而每任校长都会在前任基础上,提出不同的理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连续性的传统,也就形成了哈佛的一大特色。其实,在中国,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南开大学这样的知名大学在民国时期也有其鲜明的校长治校理念,但是,他们没有延续到现在,所以不能称之为特色,而只能称之为历史。而将校长治校理念一直保存完好的,哈佛大学确实具备很强的代表性。

哈佛大学从建校到现在一共经历了27任校长,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哈佛大学校长的任期都很长,因为我们知道,在哈佛流传着“先有哈佛,再有美国”的说法,美国建国虽然晚,但是到如今的奥巴马总统也是第44届了。长时间的任职,就可以保证一任校长在任期之内政策的连续性了,从而避免了大学因为领导者的走马观花似的离任而影响到学校对政策的执行。而在这27任校长中间,最有代表性的有八位,他们的理念串联起来,才形成了哈佛大学今天所具有的特色。

第一位:第14任校长柯兰,任职于1810——1828年。他是哈佛历史上最受爱戴的校长,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哈佛学院向哈佛大学的转型。他促成了哈佛大学第一所研究生院———医学院的建立,并于1816年、1817年分别建立了神学院和法学院。4在他看来,没有研究生院的大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此举确定了哈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为后来埃利奥特校长的科研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位:昆西校长,任职于1829——1845年。他尽其全力,减轻宗教的羁绊,倡导理科教学,重视自然科学进入大学课堂。昆西最早推行选课制度,给予学生自 4 朱国宏.哈佛帝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1.主选择课程的权力。

第三位:化学家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任职于1869——1909年,任期长达40年。他是哈佛大学转型的关键人物。他的目标是将哈佛大学建设成为一所最伟大的大学。他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大学都是敏锐反映本国历史和特征的可靠的镜子。”5他重视学术自由,认为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6对于哈佛大学的改革重点集中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上,他认为一所大学只有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四位:洛厄尔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任职于1909——1933年。与埃利奥特不同的是,他更加重视本科教育,针对选课制的弊端重新制定了大学本科生课程计划,实行课程的集中与分配相结合的制度。所谓“集中”是指从16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中,必须选修6门本系的专业课;所谓“分配”是指另外的6门课程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各选二门,保证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他提倡自由教育,认为“自由教育的精髓在于学生具有正确的态度,熟知思考的方法,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记住一些事实,不管这些事实是多么有价值„„自由的最佳目标是培养知之甚广而在某一方面又知之甚深的人”。他还进一步指出:“学院应该培养智力上全面发展的人,有广泛的同情心和判断能力,而非瘸腿的专家。”7洛厄尔重新界定了自由教育的含义,从根本上确定了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

第五位:科南特继任哈佛大学校长,任职于1933——1953年。科南特非常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曾指出:“必须促进知识并使其代代相传„„知识一旦停滞,就会退化并丧失其生命力,对今天和未来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热衷学术冒险应该是新大学的特点。我们的教师必须一如既往地在各个方面扩展知识的疆界。我希望永远不要把我们的教师分为专门从事教学和专门从事创造性研究的两组人,不要将教学和科研割裂。”8他继承和发展了埃利奥特的理念,认识到教学和科研的内在联系和必要性。他还创建了一项普通教育方案,除主修课程外,向所有本 56 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01-102.Hofstadter, R., W.Smith.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documentary History[ C].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7

Bentinck-Smith, M.The Harvard Book-350th Anniversary E-dition[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8 王英杰.大学校长与大学改革和发展:哈佛大学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1993,(5).科生提供广泛的学习领域,并且建立了通识课程的选课制度。

第六位:普西校长,任职于1953——1971年。他发展了洛厄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他说:“哈佛的希望是一如既往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思想的人;培养有知识和信念的人„„他们不抱怨,不理智地批评或者傲慢、冷漠地改变方向,而是坚定不移地从自己做起,投入到工作中去,去改良文化,将文化的精华而不是糟粕展现给别人。”他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指出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造力,是认识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他充分意识到从影响学生思维到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素质培养和创造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理念。

第七位:博克校长,任职于1971——1991年。他提出了培养有教养的人的新理念,提出了哈佛“核心课程”计划。在1978年的哈佛报告书中明确指出, 20世纪有教养的人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清晰的思考及写作能力;(2)在某些领域中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3)对于知识的获得与应用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4)勤于思考道德与伦理问题,并做出恰当的道德选择;(5)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以此为目标,哈佛大学的学生必须修习以下五个领域的课程:(1)文学与艺术;(2)历史研究;(3)社会分析及推理;(4)科学;(5)外国文化。10在他的倡导下,通识课程于1984年扩展成为了“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括历史研究、文化艺术课、道德、科学、外国文化和社会分析等6个大的领域。

第八位:尼尔·陆登庭校长,任职于1991——2001年。他将大学看作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社会区”,大学把“众多卓越非凡的天才聚集在一起去追求他们的最高理想,使他们从已知世界出发去探究和发展世界及自身未知的东西。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没有比这更有价值的追求”。11他的办学理念直接反映了哈佛大学办学宗旨,为哈佛大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重新定位。

因此,从这八位哈佛校长和他们的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的治校风格不尽相同,但在一系列的改革中,他们的办学理念却有着一个明白的继承和拓展的轨迹,这也贯穿了哈佛追求学术自由和崇尚卓越的理念。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一支部队也是有气质和性格的,而这种气质和性格是和军事主官有关的,他的性格强悍,9刘国威.哈佛大学简介[J].Reading and Writing,2005,(1).刘国威.哈佛大学简介[J].Reading and Writing,2005,(1).69.11 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60.10这支部队就强悍,就嗷嗷叫,部队就有了灵魂,从此,无论这支部队换了多少茬人,它的灵魂仍在。其实,对于哈佛大学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个持有优秀理念的校长的推动,有了一个个大师的推动,哈佛大学才有了其真正的灵魂,这种灵魂不管在什么年代,不管在那一届学生中间,都是存在的。这八位校长在时间上横跨三个世纪,但是,哈佛大学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它的品味,而这也正是哈佛的精髓所在。

三、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的校长理念

谈完了美国的哈佛大学,我们回到中国。在此,由于材料有限,笔者仅仅谈一谈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学。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精神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们的教育理念对于大学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他们的教育理念,值得当代高等学校借鉴。中国近代的许多大学,与当时世界一流大学差距要比现在小的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有一批教育理念绝佳的大学校长。

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之所以在民国时期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人才,这与其前几任校长的治校方略是紧密相连的。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蔡元培。冯友兰曾赞誉蔡元培的人格:“蔡先生的教育有两大端,一个是春风化雨,一个是兼容并包。依我的经验,兼容并包并不算难,春风化雨可真是太难了。春风化雨是教育者本人的精神境界发出来的作用。没有那种精神境界,就不能发生那种作用,有了那种精神境界,就不能不发生那种作用。”12这种“春风化雨”的功效正是人格感召力的体现。近代中国大学的校长们大多都有着“那种精神境界”,才赢得大师与才子的云集。蔡元培、蒋梦麟正因为有着那种精神境界,所以才使得当时的北大,既有提倡文学革命的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也有维护旧学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黄侃、梁漱溟;既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等,又有鼓吹复古的前清遗老辜鸿鸣。

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也是位具有独特大学理念的大师,他指出大学理念在于教师之树立楷模与学子之自谋修养。那句著名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在大师之谓也”正是出自于梅贻琦的口。他认为,“大师”之所以至关重要,不只是因其常识渊博,智慧超群,更因其可以为学生提供追摹的目标。南开 121313 袁进.学界泰斗[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9.330.靳宇倡 刘 钰.近代中国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的核心价值观[M].,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校长张伯苓提出了著名的“公能教育思想”,即“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并把“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定为南开的校训。14竺可桢在解释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精神”时,引用《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种独特的教育理念恐怕对于今天浙江大学的发展仍然具有“传家之宝”的作用吧。即使在抗战时期,浙大成为“流亡大学”,竺可桢也未改变“求是”理念,“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抗战时期)降低道德之标准”。15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看看当时的大学校训,可见其校长伟大的教育思想。

通过以上对中国近代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简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对大学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中国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发展和加强了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是由校长提倡和实施的可共享的、强烈内部化的价值观。在这种核心价值观中,任何成员都是组织的主人,他们都应该具有自我领导的意识。关于这一点,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所倡导的“教授治校”即是最好的例证。此外,大学校长通过清楚地塑造大学的愿景,即哪些核心价值观是成员们可以相信的,哪些核心价值观是可以实现的,并通过沟通渠道在大学内部对愿景进行沟通,通过日常行为、仪式、礼仪等并辅之以组织系统和政策把愿景制度化。纵观近代大学的辉煌历程,无不与校长们所倡导与实施的价值观有关。

四、哈佛大学校长理念对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启示

在前两节笔者分别简要概述了哈佛大学和民国时期中国一些大学的校长理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所大学如果想办得具有特色,就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理念,而这个理念的执行者,就是校长。从中外这些学校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首先,一流大学校长必须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大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共同的信念和有条不紊的基础之上的,从埃利奥特时期立志将哈佛建设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开始,哈佛的发展就有着明确的理念和目标,在追求学术、追求真理、捍卫学术 1415 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郭汾阳.何谓“大学”[J].中国青年,1997,(4).自由的问题上其基本价值观是一直继承和不断发扬的,较少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影响。正是哈佛大学校长明确的办学理念,才引导哈佛大学成功转型为一所世界著名的大学。同样,正是蔡元培那“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才使北京大学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刻;但是目前我国大学建设和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大学校长对于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大学校长的任期制度使得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很难继承和发展,大学发展战略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千校一面,这是不利于大学发展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校长必须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并要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大学办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大学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进行变革。哈佛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大学要适应时代的变革。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大学就没有生命力和活力。大学要具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更要具有开放和国际化的视野,固步自封的办学理念必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哈佛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在继承中发展的,是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样在民国时期,如浙江大学、西南联大都能适应当时国家实际的需要,在办学理念上提出变革,这也是它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好时期,大学校长必须把握时代的要求,抓住有利机会,克服保守的思想,突破传统的禁锢,在激烈的竞争中使学校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

最后,一流大学应该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哈佛大学历任校长始终把追求卓越作为其办学理念的基础,并把这种理念落实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的各个层面上。在科学研究上,立足于知识的创造和发现,立足于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在人才培养上,坚持精英教育,以培养领袖人才为目标。哈佛大学本科生院每年招生人数很少,不到2 000人,入学竞争非常激烈,录取率都在10%~12%左右。16由于有优秀生源,哈佛大学本科生院的教学一直保持很高的质量。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同样要以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为目标,并以此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办学理念,只有这样,中国大学才能够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

结语

大学的教学理念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公共课,DBI (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 ,CBI (基于内容的教学)

1 大学英语公共课面临的窘境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然而, 20余年来中小学外语教学的迅速发展使大学英语教学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和能力标准, 并且采用了和大学英语教学相同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新英语教材的词汇量也有了大幅增加, 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掌握的单词必须达到3500个, 直逼大学四级英语水平。”这预示着基础英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向中学, 很多学者都在讨论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程雨民和章振邦指出, 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 重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 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后, 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与兴趣逐渐减弱, 甚至到了英语公共课的最后一个学期, 学生逃课现象非常严重, 因为学生认为英语基础课已经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有的高校纯粹缩减英语基础课的课时, 只设置两个或三个学期的课程。另外, 在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 专业带头人与管理层领导也开始意识到了, 英语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因素, 开始有了要减少公共英语课的比重, 加强专业课的设置的呼声, 甚至提出了大学英语公共课是否要向专业课靠拢的建议。

随着中国加入WTO, 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工具, 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际交流中, 既懂英语又熟悉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人才备受推崇。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 提高大学生实用性英语的能力, 我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调查, 双语课的教学通常由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专业课教师讲授。教育部前高教司司长张学尧也曾提到“如果中小学英语‘一条龙’计划推进顺利, 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 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的方式。既节省许多学习课时, 又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学英语的枯燥和繁琐, 同时也能够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加强了实用性英语教学。”

大学公共英语课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 不能与高校的专业发展相适应, 在内容上不仅与中学有重复, 更重要的是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 大学英语公共课要生存与发展,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国内外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的启示

近年来站在中国外语教学改革最前沿的几位专家, 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几乎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新理念。

首先是对大学英语的性质重新做了界定, 赋予了大学英语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的意义与使命。多年来, 我国大学英语始终停留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蔡基刚教授在阐释外语教学应注重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素质教育时, 鲜明地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具有较强的工具性特征, 指出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选取富于精神内涵的材料作为课文。这种课文取材原则对于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积极性的, 但在当今学生的工具动机非常强烈多样的情况下, 仍然一味地强调教材的人文性、趣味性和可思性, 一味地强调“文化素养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内容, 忽视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需要, 忽视社会需要, 只会使我们的外语教学脱离实际, 变得毫无生气, 使我们的学生无法应对现实世界的需要。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材不应只是人文性和一般文化介绍, 还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科性。承认了外语的工具性和大学英语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目的, 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方向的挑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向EAP和ESP转移, 向学生所学专业靠拢, 以满足当代大学生通过英语获取专业信息、表达专业思想、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

其次基于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是继“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后又一个新兴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袁平华教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这篇文章中, 详细论述了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的定义、性质、理论依据以及几种教学范式。他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教学, 立足于学科内容知识, 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学习, 符合当今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从规范统一教学向多元化教学发展、从基础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转移的要求, 是语言教学的一个新范例。蔡基刚教授的“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这篇文章中的分科英语 (Discipline-based English) , 实际上就是基于学科的英语。他指出外语学习与学科知识结合就是分科英语。分科英语是一种目的非常明确的语言教学, 因而也最能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从而保障语言教学的效率。

在国外, 根据英国一项关于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调查, 近90%的英语教学专家认为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是不再独立进行英语语言教学, 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后的英语学习将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或者说与另外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开展的渥太华沉浸式双语教育所体现的、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教学理念, 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科知识、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国内外“CBI”研究就是“DBI (Discipline-Based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研究的先驱, “DBI”是“CBI”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说“CBI”科学的理论体系仍然可作为DBI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 是将外语作为学习各种学科内容的媒介, 使学科内容成为学习语言的源泉, 语言能力的获得则是通过理解这些学科信息 (Genesee, 1987) 。CBI的核心理论认为, 当语言教学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时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或二语学习条件。因为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科内容上时, 就会把目标语作为工具探索知识, 这时的学习状态最接近于母语学习, 因此效率也就最高。第一, 关注内容可以把形式学习的焦虑降低到最低程度;第二, 内容学习大大增加了可理解的输入量;第三, 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学科内容或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真实且广泛的交流最能促进二语习得;第四, 高层次的学术认知活动有利于语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俞理明教授也曾经指出,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语言驱动 (language driven) 是低效、费时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症结所在, 而内容驱动能带领我们走出高校英语教学的困境。而DBI正是以学科内容为驱动 (content driven) 来提高语言水平的一种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 基于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标, 是大学英语公共课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语言学习和学科内容知识学习融合到一起已成为后大学英语教学的时代趋势 (蔡基刚, 2007) 。

3 走出大学英语公共课困境的两点考虑

3.1 教改艰难, 阻力重重

基于学科内容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 必然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蔡基刚教授在《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中指出, 中国的基础英语教学中能够获利的三大集团将会是制约方向转移的主要因素: (1) 各考试机构; (2) 各考试培训机构; (3) 教材。笔者认为, 实际上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直接的受益方是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大学英语教改的最根本的阻力恐怕不是来源于外部, 而是公外教学部门本身。目前大学英语公共教学部门一般都承担着全校非英语专业所有学生的大学英语基础课。公外的教师队伍可谓是庞大, 教职工人数在全校所有部门中名列前茅, 教学方向的转移意味着:基础英语在大学英语中主导地位的丧失, 公外教师队伍的过剩, 部分教师由于知识结构的问题不能胜任新教材, 导致他们没课上, 或是充实到中小学去。如此这般影响到公外教师队伍的切身利益问题, 势必招来对教改的反对和不满。目前在很多高校, 为了拉住学生, 稳固大学英语4个学期的课时, 无视学生的个人需要, 不惜牺牲学生的切身利益, 或是为了提高四六级一次通过率, 规定所有大一学生不准参加四六级考试, 从第三学期才允许报名。公外主管领导部门保护主义思想严重, 为了给本部门教师争取到稳定不变的饭碗, 必定在这场教改中或多或少会扮演不积极的角色, 尽量去延长基础英语教学, 推迟基于学科的英语教学。

因此说, 与大学英语相关的领导和教师, 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认真学习, 调查研究, 把学生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而不能只顾个人和小集团利益。

3.2 更新观念, 应对挑战

大学英语公共课要走出困境, 必然要走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新模式。这将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更新观念, 应对挑战, 接受教学新理念。任何一种改革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付出一定的努力, 甚至是牺牲。如果我们的公外教师不愿意尝试这种教学新模式, 不愿意尝试和自己学历背景不同的课程, 只会教普通英语, 不会教基于学科的英语课程, 下岗是迟早的事。刘润清教授 (2010) 是这样表述的:“我预料, 几年之内, 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专门用途英语的道路。中学生英语水平提高了, 大学还教普通英语就难以混下去了。老师们不必担心, 只要你的英语好, 开出一门专业课来并不难, 从此你就有了专业方向了;从此学生也就更喜欢你了。”

改革是一种责任, 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历史的机遇和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 只有义无反顾地去承担 (张尧学, 2008) 。因此, 每一位公外教师都必须主动承担教改任务, 加强自身的学习, 积极投身到大学英语的新一轮教改中,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我们谋求自身发展的唯一途径。

4 基于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四点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基于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的宣传力度, 首先要在外语教学领域统一思想, 秣马砺兵, 为这场教改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笔者曾就“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新模式的未来与发展”为主题在国内三所大学做过调查, 结果发现, 90%的同行都未曾接触过这一新理念, 对其未来的发展持否定态度的占80%。他们认为搞专业英语难度太大, 几乎是不可能, 再有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早已在其他系里搞了多年, 对我们的公外能否搞起来持怀疑态度。因此, 在教改之初, 加大宣传力度, 非常有必要。

2012年4月由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教育语言学第三届年会暨“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新模式”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会上重点研讨了“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模式 (DBI—Discipline-Based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 许多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纷纷发言, 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笔者也亲临现场, 深受启发, 并同与会代表展开热烈讨论达成共识, 即大家一致认为, 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改的方向。此次研讨会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改扩大了影响, 为DBI教学新理念的传播做了很好的宣传。

4.2 教改分层进行

这项教学改革一定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逐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转移, 不能搞“一刀切”, 而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稳扎稳打, 循序渐进。基于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是把语言教学与学科知识的传授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 根据语言教学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程度、时间以及教学对象因素的影响, 笔者对其发展模式做了预期分类, 以期为深化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辅助式:语言教学与学科知识结合的初级状态, 适用于学生基础英语水平一般的院校。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 为专业英语在语言方面的基本词汇、句法模式、写作范式等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学生顺利接受专业英语的学习铺路搭桥。

部分式:语言教学与学科知识结合的中级状态, 适用于学生基础较好的本一类院校。可把基础英语教学的压缩到1-2个学期, 剩余时间讲授专业英语。

完全式:语言教学与学科知识结合的高级状态, 适用于学生英语基础水平较高的国家重点高校, 学生进入大学直接进入专业英语学习。

4.3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

基于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 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前提条件。没有能胜任这场教改任务的教师队伍, 一切努力都是白费。首先选拔优秀的公外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鼓励公外教师与校内专业课教师联手培训, 同时为公外教师的存留问题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 或自由选择去向的手段, 把一些不愿意从事具有挑战性教学的教师分流到中学任教。为更多的公外教师提供出国培训的机会, 这样不仅能加强对世界先进学科知识的学习, 也能从语言上有更大的收获, 也就说只有具备了国际视野的公外教师, 才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

4.4 大力推进中小学英语“一条龙”计划

基于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开展, 是以大一新生的基础英语水平为先导的, 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新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这与各省市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施是否到位, 以及对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得是否顺利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说, 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然也要求大力推进中小学英语“一条龙”计划的顺利开展, 才能逐步走向英语基础教学下移到中小学, 大学英语走专业英语教学的趋势, 彻底改变在大学英语阶段弥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英语听说能力欠缺这一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局面。

5 结语

大学的教学理念 篇8

关键词:计算思维;管理模式创新;课程交叉;教学切入点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流趋势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战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重大要求。以此为契机,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推出《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1,2],其核心议题是呼唤教育的转型。2011年,陈国良院士撰文《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狭义工具论”的危害,阐述了计算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3]

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4],专为一门课程的改革而设置了研究课题,足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2013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深圳发布了《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宣言》,主旨有“必要性:为什么要推进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紧迫性:为什么要强调计算思维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系统性:如何进行计算思维教学改革;操作性:在什么范围和程度上进行教学改革。”

石家庄铁道大学于2013年5月在广泛调研、研讨后,统一思想,果断对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全方位变革。并以所承担的“河北省二级学院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确定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强化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理念为改革目标,从系统层面和操作层面,就课程实施办法、教师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具体细节,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调查分析

1.授课对象的知识技能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对象是1995年前后出生的一代,他们生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智能电子产品(如手机、IPad等),上网成为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013年秋季,在承担“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课程的授课期间,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了“90后”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一些看法。从问卷中选择两个代表性问题:“你会使用哪些软件,喜欢哪类游戏”,“谈谈QQ、微博、微信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关于“你会使用哪些软件,喜欢哪类游戏”问题,学生的回答引起了承担“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们的反思与自省;针对第二个问题“谈谈QQ、微博、微信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学生们的回复令我们很多老师不得不思考“自己与信息时代同步的能力是否有待加强”。

上述调查结果,反映了我校40%~60%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情况。任课教师应当认识到:首先,授课对象(“90后”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已经发生本质的飞跃。他们基本掌握了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对计算机新技术的了解高于现有传统课程中的知识训练点。其次,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们在信息获取、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迅速提升。通过自学,他们能够驾驭服务于个人学习和生活的各种社交、游戏、娱乐类工具软件。最后,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代码编写、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影音编辑等技巧。学生们的这些能力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内容。

2.课程内容及教师能力与学生需要的差距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按照教指委提出的“1+X”课程方案,在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的通识课。近几年,省内很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都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对计算机知识阐述的系统性和连通性,忽视了对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领域问题的思维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2)实验上机内容过分地强调常用文档软件的操作技能训练,与学生在中学所学知识大面积重合,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考核内容与河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绑定,学校把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任课教师的业绩考核方式。这种以证代考模式,使得课程教学内容长期被认证考试束缚,无法及时吸取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

(4)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任课教师,由于长期从事基础课、通识课的教学工作,绝大多数教师既不承担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也不承担科研课题,导致他们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发展缺乏跟踪。在知识、技能、教学模式、思维理念方面与“90后”学生的知识诉求逐步脱节,从而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课程“变革”endprint

1.课程内容的调整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弱化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突出对计算科学的全方位展示,让学生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和用途有相对完整的认识和了解,以便他们在今后自己专业中进行应用。本文以2013年开始设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导论”为例,介绍课程内容调整情况。

(1)压缩学时。原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计48学时,其中理论占24学时、上机占24学时。课程内容调整后,总学时为32,其中理论仍保持24学时,上机压缩为8学时。

(2)课程内容。调整后的课程内容由“计算思维基础知识、计算理论与计算模型、算法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文化与计算机职业道德”七部分组成。课程考核用学生平时成绩加上大作业成绩方法。

(3)教材选择。在24学时之内,如何讲清楚上述课程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对教材二次分解和开发。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善于总结,能够驾驭教材的核心内容,能够根据授课对象的基础,对教材再次解释与展开,同时应该具有自己的执教特色。2013年市场上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主要有:陈国良主编的《计算思维导论》[5],战德臣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导论》[6]。通过认真比较,最后选择陈国良院士的《计算思维导论》为课本。

2.师资能力的提升

从教学工作的源头——师资水平着手,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学团队,提升教师自身能力与教学理念。以课程管理和教学运行方式的不断改革、优化,保障和推动思维创新。只有教师的知识学精学透,对“计算思维”的理解到位,才能处理好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采用了下述做法:

(1)管理模式创新。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融合、交流,对现有师资与课程条块化分割管理模式实施改革创新。调整教学系室结构,倡导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进入专业系室,逐步融入专业教学,拓展自身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业务水平。通过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为教师创造换角色、换视角、换位思考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课程调整之后,驾驭教材、分解知识点的能力得到提升。逐步运用“计算思维”方式考虑课程内容的传授与讲解,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真正让学生受益。

(2)各类课程交叉。鼓励长期担任专业课的教师,特别是专业系室主任主讲“大学计算机基础”通识课。这些具有广阔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根据自身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计算思维”的解读更接地气。他们的授课得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高度好评,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也提升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增加了师资的“实用效益”。编入专业系室的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承担一到两门专业课程的同时,参与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等工作,拓展他们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以专业反哺基础教学。

(3)定期教学研讨。做好每个教学阶段的经验总结,注重资深教师、标兵、名师们治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的传承与弘扬,教学研讨活动全年不断线。

上述做法,不但提升了所有教师授课能力,而且增进了教师们彼此的理解,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多面手。同时,消除了各专业之间,以及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的门户之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运转,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加丰富,承担基础课程时游刃有余,而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3.教学手段的革新

相对于黑板、粉笔、讲义这些传统的教学工具,像IPad、智能手机等我们身边常用的信息化工具,是否也能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呢?答案是肯定的。生活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了,教学手段是否也跟着丰富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变革的意识。

“大学计算机基础”曾是最早使用多媒体授课技术的课程之一。在突出“计算思维”与模式创新的教学改革中,我们鼓励采用“云资源+移动教学终端”技术架构教学。通过实验云平台与移动教学终端配合,任课教师随时随地可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可以将各种形式的材料上传到云平台实现共享。授课不再受制于教室、办公室、计算机的位置,拓展了“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空间与时间。

4.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结合教学内容将计算思维融入学生的生活,选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描述和求解对象,作为“计算思维”教学为切入点,作为学生的思维方式条理化、解决问题方法科学化的训练实例。这有助于让学生充分理解计算科学的应用价值。

授课对象所学专业不同,其前期基础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注意教学技巧。以2013年秋季我承担的土木专业、外语专业学生混合班为例,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不能拘泥于教学内容,特别是数学运算。用我们身边熟悉的案例,要求学生写出其处理算法的流程。其优势在于: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便于他们把司空见惯的事情,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梳理出脉络,明晰自己的解题思路,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理论的距离感、陌生感和畏惧感。

我给出2013年秋季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的两则案例,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学生以此为内容撰写的作业,体现了他们对计算思维的理解,供读者分享。

作业一,铁大品尝美食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铁大品尝美食流程图

作业二,应用穷举法求解旅游过程中所需时间最少问题。旅游出发地:河北石家庄;目的地:湖南岳阳;路经城市:哈尔滨、北京、成都、西安(4个目标城市,每个城市停留1天);乘车方式:火车(乘车时间按照所能选择的最快抵达目的城市的乘车时间计算)。

根据实际情况可知共有四种不同的旅游路程:① 石家庄-哈尔滨-西安-成都-北京-岳阳;② 石家庄-成都-西安-哈尔滨-北京-岳阳;③ 石家庄-哈尔滨-北京-成都-西安-岳阳;④ 石家庄-成都-北京-哈尔滨-西安-岳阳。

应用穷举法求解,即将四种情况分别列出后,计算各种情况所需时间,从而根据调查得到四种情况所需时间:路线①用时8.19天,路线②用时7.66天,路线③用时7.08天,路线④用时8.17天。于是得出结论,旅游路线③用时最短。

参考文献:

[1]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

[2] 朱亚宗. 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科学定位、基本原理及创新路径[J]. 计算机科学,2009(4).

[3]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

[4] 李廉. 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

[5] 陈国良. 计算思维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 战德臣. 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上一篇:导师带徒季度小结下一篇:幸福百花园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