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理念

2024-08-14

大学课堂教学理念(精选11篇)

大学课堂教学理念 篇1

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中最为基础的教学环节,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环节, 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又取决于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转变。目前, 我国普通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不乐观, 教师厌教, 学校厌学并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为了确保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高校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重视教学理念的研究, 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念。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及其弊端

课堂教学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它制导着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以知识为中心, 以教师讲授为主, 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知识, 教师通过系统的、全面的讲解, 让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

在这种传统课堂教学理念主导下的课堂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讲授注重课程本身的系统性, 忽视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内容陈旧, 缺乏学科的前沿性知识介绍,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在教学方法上比较注重“讲懂”, 让学生“学会”, 而不是“会学”;教学模式单一、僵化, 重灌输轻启发;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师生之间的学问探讨和思维交流的活动, 课堂氛围比较沉闷。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只重视知识传递, 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使课堂教学失去生命和活力, 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

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课堂教学应该树立的课堂教学理念

每个历史阶段, 随着人们对教育功能、教学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入, 教学理念也随之改变。近几年,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跨入了国际所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和“80后90后现象”在大学校园的突显, 都对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就必须更新课堂教学理念, 以新世纪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为依据, 树立正确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建立崭新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 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学习能力。

1、树立以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理念。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激情, 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以学定教”,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 使学生充分地自读、思考、理解、练习、纠错。要相信学生、赏识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树立面向全体的课堂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观念、认识、情感、个性和生活背景, 比起他们身上那些普遍具有的东西, 张扬他们之间的差异和个性也许更为宝贵。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以多元的视觉看待每个学生, 而不是以认知能力、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全面的发展。

3、树立平等、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它更需要师生问情感的交流。在现代的大学课堂上, 师生应该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对话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积极参与问题探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 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 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对话性的课堂教学,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唤醒了学生的潜能, 使课堂教学真正的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统一。

4、树立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教学理念

现在的时代, 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的累积和更新速度决定了现代课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而知识是无限的, 课堂“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教”的目的是培养的自学能力和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与课堂教学留出充裕的时间, 创设教学情境, 设计出切实可行的, 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原因探析

我国教育界早已意识到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新一轮课改到大学的教学质量工程, 无不针对是课堂教学改革, 而实际普通高校本科课堂教学大多数课程还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 各种先进教学理念并未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导致这种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脱节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 高校的相关制度导致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轻视教学理念。

在不少高校, 教师的职称评定、聘任并没有与教学质量实质性的挂钩。一般普通高校普遍关注上层次而忙于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 教师也不得不去拼命完成“量化”的科研指标, 对于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自然难以顾及。重科研轻教学, 导致不少高校教师虽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却保留着陈旧的教学理念, 甚至阻碍了高校课堂教学的发展。

2. 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

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 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教学联系起来, 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新的理念, 进而指导教学实践。理念通过课堂教学行为来体现, 新的教学理念只有在教师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

要让现代课堂教学理念走进大学课堂, 高校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步内化为自己个人化的知识,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 才能有力地指导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总之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大学课堂教学, 实现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是高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一个课题。

摘要:课堂教学的开展总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理念支撑下进行的, 在高等教学大众化阶段, 要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提升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 重视教学理念的研究,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念。

关键词:课堂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彭逢春:走向对话与复调的课堂: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转变[J],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S2)

[2]付红:基于系统观教学理念的大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大学课堂教学理念 篇2

“哈佛大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谈到哈佛的教学理念时,在美国哈佛大学担任校长十年、现任哈佛名誉校长的陆登庭先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他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局限在学习上,也同样适用于生活中。哈佛大学有来自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政治观点,因此我们必须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出现分歧时加强沟通,相互了解,达到和睦共处。

“从某种意义上说,哈佛是在做一项教育实验,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使他们更人文的去了解对方。”陆登庭说。讲到此处,陆登庭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哈佛大学中有来自说阿拉伯语国家的学生,有信仰印度教的学生,也有尤太学生,去年中东局势关系紧张的时候,出于不同的政治观念和宗教信仰,哈佛中就出现了两支游行队伍,但是这些游行都是和平的,因为我们使游行的双方充分地交流思想,加强他们的沟通,知道别人是怎样想的,这是哈佛教给学生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谈到学习知识方面,陆登庭指出,大学应该教学生一些知识、理论,作为他们研究的基础,教会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他说:“在哈佛大学,昨天老师给了学生一本书,今天就会问他有什么想法,而不是采取那种简单的考试。”

他强调学生在哈佛会有很大的自由度,自由选课,从事不同的研究,使他们采用热情的方式来学习,学校提供给他的应该是研究的课题和方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包括网上的和教职工共同采集的),指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决定并保持足够的目标持续学习。当记者追问哈佛给学生学习如此大的自由度,如何解决学生专业划分问题时,陆登庭先生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了解美国的大学。”“在美国,每个大学生在毕业前不在某一个固定的专业学习,实际上他们进行的是一种全面的学习。”陆登庭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探究 篇3

【关键词】MOOC 多元化 计算思维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35-02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培养信息社会中各专业学生所必备的计算机素养的基础课。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他们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为将来利用计算机来解决专业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研究的背景

不少家庭的孩子还未入学前就已经对电脑、智能手机、IPad并不陌生,小学和中学阶段都学习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入门知识。大学新生已经具备一定计算机素养,我们的课程应着眼于更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所说的信息素养是以计算机素养为基础,不仅包括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库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还注重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与评价,信息的存储、表达与交流,是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各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目前教学方式一般局限于在多媒体教室与机房进行教学,各自24学时。本课程目前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及WINDOWS 7,常用办公软件使用,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基础操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等。 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和应用能力。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6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中指出:教学内容将围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重组;实施方案将结合不同高校的定位呈现多样化形态;教学手段适应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挑战和机遇;教学成效评测将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更为准确与科学。课程变化:“软件工具操作为主”改变为“综合考虑思维能力培养、学科知识传授和应用技能训练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围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这里的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

三、课程改革探究

1.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现有章节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两部分内容:

1)IT新技术与计算机素质教育

知识点: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计算文化,计算科学,计算思维,计算机职业道德。

2)算法的概念与基础

知识点:算法的一般概念,流程图,穷举法、回溯法和递归法,算法的复杂性;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演示。

2.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

多元化教学资源,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综合化、多维度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应为“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平台”四位一体的呈现方式。建立一个基于多元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给学生一个校内、校外自主学习的优秀环境,协调课内教学与优秀资源库之间的关系,使目标明确化,把教学任务完善化,可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建设内容:

1)建设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学视频、课件及课外拓展知识,分类放入库里,学生可以通过Web页访问本库,共享优秀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构建交互性课程教学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及时和教师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更好辅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3)更新建设。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

4)在线测评:对学生各单元学习水平进行阶段性测试并记录成绩。

5)考试指导:对学生单元测试、期末考试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给予一定指导。

6)作业管理:支持作业在线发布、在线批改、在线统计。

7)签到系统:上线学生的签到。

8)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是对学校课余闲置计算机的使用,利用此共享平台,可以让学生进行网上机房上机的预约、学习时间上的管理。

3.MOOC建设

MOOC就是网络公开课的意思,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增加,各章节的教学课时也会相应调整,在课时有限情况下,建议Office部分的学习用MOOC形式进行,这样也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Office部分的教学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室和机房教学相结合,Office部分的教学与实践占用大量学时,在16学时左右,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机房实践之间有一定时间的脱节,在知识的巩固环节上有些欠缺。鉴于Office是适用性强、应用面广、操作性强的特点,取消其多媒体教室的教学量,改用MOOC学习。把基本文字及素材提供给学生,提供机房2次实验已能满足。

MOOC可以实现教学范围大、学生多、教师大范围的影响力,增强课堂教学的交流与互动,是一个开放的互动学习空间。学习在网上进行,教师和学生处于空间分离状态,那么师生在公开的论坛进行讨论探究时具有开放的心态,坦然接受批评或质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进行学习。MOOC开展要求如下:

1)MOOC内容:提供Office部分完整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所有元素,选课、听课、课上讨论、课后阅读作业、单元测试等。短小教学视频,一般以7分钟左右为宜;视频中教师直面镜头,构建一对一氛围;每段视频是轻质的教学片,画面美观度好、清晰度高、音质好,并可以穿插运用多种媒体,信息量更丰富,也更生动有趣。

2)模块教学:每个教学单元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包括多个知识点视频、阅读材料、问答、作业、讨论等。

3)严格的流程控制:严格按规定的流程学习,不允许随意选择章节,必须在保证前一章节作业完成、单元测试过关情况下,方可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

4)视频中穿插课堂提问,每堂课后有随堂作业,按章节进行阶段性测验。

5)重视及时反馈:课间问答需要及时给出答案,如果在随后的视频中有解释更佳。作业为教师提供素材后做的Office部分操作实验。每个阶段性测验分客观题和操作题两部分,系统自动评分后自动给出每道题的解答,并说明讲课中的具体位置以方便学生再次学习。教师也可以开辟专门的版块或论坛主题,对常见错误给出进一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普遍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反思,不断修改完善教案,力争测评达到95%以上的通过率。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7).

[2]丁伟,教学改革动态初探——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中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8).

[3]张素红.慕课时代大学新型“教”与“学”教学实践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8).

[4]龚晖,储节磊等.“慕课”八问[J].中国大学教育,2016(3).

作者简介:

革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 篇4

关键词:大学语文,分层教学法

大学语文教师缺乏专业支撑职称晋升难, 导致教学积极性降低,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除此之外,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刀切”和“大锅饭”现象也普遍存在,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普遍下降。因此, 革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已经迫在眉睫。

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只有本着因材施教和差异教学的理念, 才能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我校积极探索并大胆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定义

分层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是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第二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第三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可能性, 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差异性, 而把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中的学生按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分成若干层次, 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 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实现‘利用个体差异, 促进全体发展’的目的。”

二、大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步骤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基础差异客观存在, 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 并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在分层教学实践中, 要注重以下环节:

1、制定合理的分层标准

分层教学的首要步骤是对学生进行分层, 因此, 分层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如果分层的标准不明晰或不科学, 将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 分层教学的首要问题就是分层标准的设立。

2、明确分层教学目标

将学生划分为三个教学层次后, 必须要明确各层的教学目标, 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文件。

一级教学目标和大纲主要针对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具体目标为:第一, 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 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文学作品, 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具有较强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 具备一定的语文运用水平, 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第四, 通过学习中外的优秀文化传统,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级教学目标主要针对语文水平中等的学生。具体目标为:第一, 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 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文学作品, 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具有较强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 具有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级教学目标主要针对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具体目标为:第一, 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 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文学作品, 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具有初步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以上三层教学目标,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现有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一级目标包括阅读、鉴赏、表达、审美四个层级目标, 兼顾了人文性和审美性。二级目标包括了阅读、鉴赏和表达, 三级目标包括阅读和鉴赏。

3、注重分层教学过程

在分层教学中, 教学目标要贯穿教学始终, 课堂教学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为载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作品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注重思维训练, 实现思维教学和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 提倡学生积极思维和表达。

4、重视分层训练和作业

分层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分层训练对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练习题以供学生选择, 课后练习的作业一般可以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并规定各层次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在分层训练时, 教师应有目的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内容, 鼓励学生在完成必做题的基础上尝试选做题, 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分层考核体系

分层考核是分层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 其操作方法类似于分层训练。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实施分层考核。试卷的设计可以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大类, 基础题和提高题属于必做题, 拓展题属于选做题。必做题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选做题则属于较高要求, 为加分题。这种设计对各层次学生都能进行有效考核。同时, 分层考核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便于开展个别辅导和教学活动。考核后, 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和提高”的要求;对未达标学生, 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以确保各层次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对优秀的学生, 可以实行层际流动, 如从较低层次往高层次流动。

三、大学语文分层教学的效果评价

总体而言, 大学语文分层教学在我校实施两年后, 达到了以下效果:

1、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 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 便于教师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分层的开放性和不固定, 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大学课堂教学理念 篇5

关键词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4-0117-02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通识教育包括艺术、人文、社会和历史等多个领域,不仅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提供重要基础,还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意识等。因此,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理念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对于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水平全面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1 通识教育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主要要求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重要地位,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识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应用,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相关新的要求。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对通识教育观念的认识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和辅助作用等,才能为通识教育观念的推广提供重要支持。因此,在全面实施通识教育观念的情况下,大学英语课教师需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对通识教育观念的认识,才能真正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对于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运用技能的优秀人才有着极大作用。

具备科学运用现代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等能力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推广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科学运用现代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等能力,才能真正满足通识教育观念有效推广的要求,对于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推行通识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

对通识教育理念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虽然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一定推广,但部分教师、学生对通识教育理念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给优秀英语人才培养带来极大阻碍。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致使通识教育理念无法完全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带来严重影响。

通识教育的范围有着一定局限性 随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不断创新,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推广,需要将其全面贯彻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然而教学形式不够多样化。

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推行通识教育理念的策略

为了满足社会各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必须制定合适的开展策略,才能真正促进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全面推广,最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快速提升。

注重通识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和有效完善 通过科学构建和有效完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体系,才能为通识教育理念的推广提供重要基础,因此,加强通识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和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在实践过程中,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体系的组成结构主要包括:1)教学系统方面,根据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等,注重教学环境设计的科学性,并认真实施到课堂教学上,才能真正为通识教育提供重要基础;2)自主学习系统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并引导他们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才能真正增强学习主动性,从而为通识教育理念推广提供可靠保障;3)交流反馈系统方面,注重各个学习阶段的有效交流,并对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才能在总结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最终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4)评价系统方面。

注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拓展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合理拓展的情况下,需要注重发散性、开放性的有效提高,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通识观点等全面提高。随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展,将其与社会、人文、交际和科学等多方面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对于提升英语通识教育水平有着极大作用。与此同时,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分为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其中,隐性课程是指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显性课程是指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作用。如通过趣味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各种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英语基础,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快速提高。

注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全面增强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识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需要全面增强趣味性,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等,从而在树立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基础上,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升。随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识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需要打破专业局限性,才能真正培养出各行业所需的优秀英语人才。

注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性的适当增强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互动性的适当增强,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极大作用。因此,在现代教学体制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中心等,是通识教育理念推广的重要支持,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上有着重要影响。一般在自主学习中学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并将学习任务布置下去,以通过开展自主通识学习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对于增强他们的互动性有着极大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相关学习资料,不但能提高各种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还能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最终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快速提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等较强,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有着极大作用。因此,根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理念的推广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曲悃.通识教育理念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挑战与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4):173-174.

[2]马海燕.人文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3):99-100.

[3]刘玲玉.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文化类课程“反哺”教学初探[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8):92-93.

[4]孔金仙.基于认知功能语言观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内容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5-19.

[5]危捷.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导向[J].鸡西大学学报,2014(3):85-88.

大学课堂教学理念 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有效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要重塑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重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而言,教师需要对大学语文教与学的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现有理论、观点和见解做出科学判断归纳,形成特有的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需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这一特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大学生素质发展、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自身造就三方面内容,其中,核心部分是大学生素质发展。重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教学理念的确立着手。

一、全面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语文素养是大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技能基础,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理基础,因此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并致力于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何谓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热爱祖国语文为基础、提高语文能力为核心、形成高尚品德修养和高雅审美情趣以及提升文化品位为目标的综合性涵养。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先后走了两方面的极端:一是人为强化语文教学的政治因素,抹煞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二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淡化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以形式逻辑的诠释方式取代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扼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和个性发展。摒除这两方面的极端,根本途径在于走全面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改革之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运用有效手段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精神粮食,以真善美洗涤心灵,去伪存真,去恶从善,去丑扬美,提高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同时,通过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手段强化学生识记功能,提高阅读能力,积淀文学素养,增强文化精神底蕴。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还要激发大学生情感,增强其感知能力,加强认知能力训练,提高其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科学把握大学语文教学特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特点。撇开学科特点,展开教学只能是无的放矢。语文课程本身具有学科工具性,同时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出多元化的人文理念。针对这一特性,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在注重大学生语言能力开发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有效地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引导和布控,大力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尊重大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发展,给大学生宽裕的成长空间,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文化品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还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把课程内容分解成知识点、能力点,以练习形式达到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要求,大学生的机械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这样,曲解了教学实践的本意。科学体现语文课程教学实践本意,就要确立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突出教学过程中“学”与“用”的整体性。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其主要途径理应是通过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侧重引导学生直接把握语文材料,鼓励自由阅读、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自主创新,提倡探究性学习,掌握运用语文学科规律,将“学”与“用”有机地统一起来,走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治学之路。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为主体,具有主体间性。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切实尊重教师教学独创精神,又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语文学习特点,对大学生成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学习需求给以特别关注,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肯定大学生在多元化研究性学习方式活动中展现的个性化行为,留给他们较为宽松的探索思考空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沿着这一改革指向展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根本目的。追求智育目标固然重要,但是脱离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就无法促成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就难以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此,倡导有效的语文综合性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内容,不拘泥于学科知识要求范围,要敢于关注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问题,涉及科学、人文和自然、道德、艺术各个领域的学科内容;利用各种可用的资源,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促使多样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有效教学课堂中顺利实现。坚持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实际情境、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四、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依据这一目标展开,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学科本位意识过偏,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苛求学科知识系统、训练系统的完整性,忽视大学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脱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要求,自我孤立,使教学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克服这些弊端,必须确立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教学理念,实行有效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功能而言,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切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就课堂教学结构而言,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不仅确定必学和选学的内容,而且要求和鼓励教师开发利用课外的语文教育资源,科学梳理教学内容的横面联系,将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之间有机统一起来,深化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就课堂教学类型而言,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探索出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使其更具有开放性而富有活力。就课堂教学实施而言,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就要倡导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将综合性学习有机融入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大学课堂教学理念 篇7

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内涵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 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倡的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或自由教育, 经近代科技革命而成形, 在吸收先前以人文学科为重点的基础上, 纳入具有近现代特征的自然、社会学科, 而又相互贯通。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 社会各行各业之间高度分化, 因此各专业知识之间、各从业人员之间的隔阂逐渐加深, 随之人类社会离心力加剧。在当前世界多样化的背景下, 通识教育通过人类各种优秀文化理念的传授, 启迪学生的智慧, 使知识内化, 继而使学生学到一种共同的理念、信仰、价值观, 并且终身奉行, 这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所在。

1. 正确认识我国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大学的精神当是以人类社会共通的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通人教育, 而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也是以此为理念, 且源远流长。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是我国西周时期的基本教育内容。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射”就是当时的体育和军事教育, 也是政府选拔人才的一项考试科目。但习“射”并非仅为提高习射者的技能, 最终目的还是培养他们的德行。《礼记·射义篇》说:“射者进退周旋必中礼, 内志正, 外体直……此可以观德行矣。……德行立, 则无暴乱之祸矣。”[1]《白虎通·乡射篇》云:“射正何为呼?曰射义非一也, 夫射者执弓坚固, 心体平正, 然后中也。”[2]从这些论述我们可看出, “射”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 还是观察射者德行的重要手段。古人注重身教, 《说文解字》解释“教”为“上所施, 下所效也”。外在的言行举止是内在道德的表现, “射”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与考核材料。孔子身兼“六艺”, 但他于各科之间没有偏倚, 且皆为最终的德育 (君子) 服务。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我国古代是寓人文教育于体育之中, 不存在只重视习“射”而忽视“礼” (道德) 的教育。“礼”关乎心, “射”关乎身, 只有身心合一才是全面的教育, 才能塑造德行端正的人。

我国传统的教育精神主要是培养通才, 即使是各类专才也是在修习人生大道后, 发展适合自己才性的才艺, 于各学科之间寻求一个共通的理念。体育教学也是以此为理念, 以“体”为手段, 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因此, 正确认识并吸收我国传统的教育精华, 对当前高校各学科的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高校各个学科本应就是相互联系的, 其间更应有一个共通的理念而成为一个整体。体育作为课程之一, 不能仅仅以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 而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掘体育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 再结合各相关学科, 做到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贯通,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西方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近现代体育教学的影响

创建于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 是现代大学诞生的标志。与传授人文科学、医学、法学为主, 提倡博雅教育的中世纪的大学不同, 现代大学是伴随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兴起而产生的, 以科学研究作为学校的主要功能, 并且与社会各部门普遍联系, 以科技进步带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 随着社会分工细化, 为了培养各类技术人才、从业人员, 大学的学科也逐渐增加, 专业性更强。也正因为如此, “大学不知不觉地社会化了、政治化了、市场化了……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 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 大学与社会间的一个保持清净思维的距离也消失了。”[3]于是, 提倡博雅教育的呼声, 再次重现。主要代表人物有纽曼、赫钦斯等。

纽曼是19世纪英国博雅教育的提倡者, 其著作《大学的理念》是博雅教育的集大成之作。针对当时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大学教育职业化、功利化的影响, 纽曼并不否定大学教育中的专业教育, 但是他认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人的教育, 其次才是对各种专门技术人员的培养和训练。而旨在全人教育的博雅教育无疑在大学教育中应居于首位, 如此大学教育方能如纽曼所言:“……旨在修养大众的身心, 旨在提炼民族品味, 旨在为公共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思潮……”。[4]在此纲领性原则下, 纽曼将大学界定为“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5]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普遍的知识即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完全孤立的, 而是各学科知识之间应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一门学科是孤立的, 那该学科的知识不仅不能完全反映客观事实, 甚至是扭曲客观事实。反观眼下我国大学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仅是以体质锻炼为主要内容, 脱离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体育本身的人文内涵得不到体现, 因此体育在大众眼中与文化教育无关, 这本身就是对体育自身价值的扭曲。二是学习“普遍的知识”, 不仅是求学者自身简单的知识积累, 更需要将学科知识内化, 然后不断传承下去。如此, 就涉及如何使用知识的问题。纽曼认为, 如果仅是机械般的记忆知识, 并将其视为今后谋生的手段, 那么知识就与自身无关, 只是外在的一种工具, 这是一种“实用知识”;若将知识“内化”, 即使知识本身未给求知者带来利益, 但仍将知识视为一生受用的行为准则和思考习惯, 受其陶冶, 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和社会, 这是一种“自由知识”, [6]即博雅教育。而两种知识的使用方式, 则与教师自身理念相关。如果以前者为目的, 将知识功利化, 甚至与作为主体的人异化, 那么这种方式只能称为“教学”;若是以后者为目的, 即知识本身就是目的, 继而内化求知者内心成为一种文化, 这种模式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体育教学只见外在的锻炼, 而不见内在的育人, 那么体育课只能称之为“运动”课或“活动”课, 与体育无关。普遍的知识, 不仅因其有宽广博大的知识面, 更因其在时间上有绵延经久的永恒性。

美国人赫钦斯的教育观就是以追求永恒的价值观为本。赫钦斯任芝加哥大学校长达21年, 被称为美国20世纪最具人文情怀的校长。赫钦斯在校期间, 面对日益功利、追求实用的外界社会, 各大学难免屈从于利益, 专业性加强、各种职业培训班陆续建立, 但他始终是博雅教育的坚定执行者, 同时又发展了博雅教育。赫钦斯认为, 博雅教育旨在心灵的陶冶, 并培养拥有智慧的公民。他并不反对大学专业教育, 并且认为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博雅教育的存在是为专业教育提供一个共通的真理基础。他认为:“大学唯一生存的理由, 即在不受功利或结果的压力牵制的情况下, 为追求真理提供一个天堂”。[7]而真理则包括知识和价值观两个层面。知识是价值观的基础, 因正确的价值观而升华, 而正确的价值观应贯穿于各学科知识之间。人类社会发展路途不一, 所创造的文明也是千差万别, 但对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却是一致的。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需要教育, 而教育始终是将真善美作为主要知识内容传授于人。因此, 各种美德是人类历史共通的永恒的价值观, 即普世价值。基于此, 赫钦斯认为普世价值始终长存于人类历史的各经典著作之中, 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社会普通人, 都应通过“名著阅读”, 发掘普世价值, 陶冶、启迪自身。经典著作范围不仅是传统是文、法之类学科, 而且还包含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经典。博雅教育也由此而发展成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不仅在西方流传甚广, 更是极深地影响我国民国时期的体育教学理念。民国时各大学校长都重视体育, 并且深度挖掘体育的人文价值。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认为:“盖生民之大要三, 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 二曰聪明智虑之强, 三曰德行仁义强”。[8]后任校长蔡元培先生则强调:“凡道德以修己为本, 而修己之道, 又以体育为本。”[9]由此可见, 体育教学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基础和手段, 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格的完善。正如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先生, 在其就职清华大学期间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 并认为体育是清华大学的重要课程, 因为“须知体育之目标, 不但是造就几个跑的多快、跳的多高、臂腿多粗的选手, 不但是要的若干银盾、锦标, 除此之外, 也可以说在此之上, 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10]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在任期间, 非常重视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 他认为:“吾人提倡运动, 非以运动本身为目的, 而是使读书做事之能效加多”, “以运动为一种方法, 借此方法完成良好之性格、道德与学问。”[11]他们之所以重视体育, 不仅是志在改变当时中国“东亚病夫”的现状, 而且是传承传统教育精神, 更是西方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中国化”, 并且贯彻至整个教育层面。因此, 民国时期在教育、学术领域人才辈出。

综上所述, 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 以广博的知识教育为基础, 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各学科之间挖掘共通的价值理念, 以陶冶学生的品性为最终目的。体育教学也是以这种理念进行。我国高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 而德育居首位, 是各学科之间所贯穿的最基本理念。但实际上各学科之间却是彼此孤立, 鲜有联系, 更没有以德育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之中, 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存在“只见教学, 未见育人”的弊端, 体育教学尤甚。体育课程不仅应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更应在教学中贯穿德育思想或普世价值理念。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第二条规定:“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学体育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 与《纲要》的精神相去甚远。

1. 教学目标单一

《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许多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只注重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 即传统的“体质健康论”, 甚至以此为唯一目标, 而体育的人文价值、文化育人功能却得不到体现, 体育课沦为活动课、运动课。如果仅是以体质健康为目标, 而忽视体育的文化育人功能, 那么体育课程就是与传统大学精神和现代通识教育理念相违背的。

2. 教学模式陈旧

主要表现在只重“身教”, 不重“言传”, 即缺少与体育相关的科学性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指导, 体育课程只是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简单复制, 与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课堂上却极少讲授, 教师仅凭经验教学。如此学生无法明了相关技能的理论基础, 无法获得科学的练习方法。由于缺乏理论性教学, 学生仅是从表面现象理解体育, 因而无法形成对体育本质的理性认识。这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使得体育在众多知识中处于孤立地位, 缺乏与其他学科建立普遍联系的基础, 在大众眼中与文化课程无关。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是对体育自身价值的扭曲。

3. 评价体系功利化

目前, 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仍以测量各种量化的技能指标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极少关注学生在运动实践中获得的认同感、满足感等心理层面的指标, 对学生缺少一种人文关怀。因缺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体育的隐形知识因素得不到体现, 继而体育的人文价值也无从谈起, 无处得知体育的育人功能、对学生品性道德的陶冶功能。同样, 当前功利化的评价体系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 即学生只为获得相应的学分而选课, 并非一种乐在其中的锻炼态度。学生在学校无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当他们毕业后步入社会, 鲜有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者, 继而严重影响我国大众体育的开展, 全民体质健康更是逐年下降。在这种背景下, 大学体育也极少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而在西方国家, 学校体育下接大众体育、上承竞技体育, 起到了“执其两端, 而用其中”的作用。

借鉴通识教育理念, 转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理念

借鉴通识教育理念, 转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理念, 以实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 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加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简单地进行身体示范, 更要注重各种相关的体育理论教育, 因为体育本身就是各种学科的复杂结合体。一是它是一种自然科学。如进行肌肉、技术练习时, 教师可以讲解各种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然后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进行短跑、长跑练习时, 可以讲解相关的生理知识, 如人体供能系统、呼吸循环系统的运行,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二是它是一种健康课程, 与生命安全教育联系紧密。教师应教授各种医学保健知识, 让学生在课上和日常生活中遇到意外损伤时, 能够及时应对。三是它是一种人文社会学科。体育的主体是人, 人包括身心两方面。如开展团队项目的战术练习时, 教师可以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 如辩证法知识, 如“以正合, 以奇胜”等传统军事知识。另外, 开展武术训练, 也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文化史教育。当技术练习进入高级阶段时, 哲学思想仍然是主导因素, 如“无招胜有招”、“借力打力, 四两拨千斤”等。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练习, 除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外, 更应培养他们在出现于己不利状况时“处变不惊”的态度。日本教育历来重视这种理念的培养, 因此在自然灾害侵袭之时, 日本人总是从容面对, 将损失控制在最低。学习贵在迁移, 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今后步入社会时所必须的。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主动讲解各种与体育相关学科的知识, 不能让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掩盖其内在的隐形知识因素。

2.发掘体育的人文价值和文化育人功能

体育教学除了各种实践练习外, 还应注重体育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指学校所传授各种知识的集合体;后者指与自然相对, 人类社会所创造、流传至今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高校由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念失当, 因此体育自身的隐形知识被掩盖, 体育的文化本位也因此被扭曲, 与文化课程无关。从广义的文化论看, 体育是人的自身活动和社会活动, 而体育自身则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如我国的武术, 不仅是一种运动, 更是吸收了传统儒释道文化的精华, 被誉为“国术”。儒释道文化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也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结构。[12]但儒释道文化侧重于自我, 或是以自我为中心再推己及人, 因此中国人在团队合作方面有所欠缺, 而西方文化却是以团队合作为重点, 因此团队体育项目均起源于西方。发源于古希腊的古代奥运会, 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神祗们不仅仅是为了竞技才发起运动会, 他们首先是为了反对无秩序和反理性的力量才创建运动会……对青年的教育原则中贯穿着竞技、神性与人性的精神。”[13]体育的文化育人功能, 无论中外都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而西方将此理念一直延续至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融合, 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共的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14]比如, 田径项目是历届奥运会的金牌大户, 而马拉松则是“压轴”项目。这不仅因为田径项目是奥林匹克格言———“更快, 更高, 更强”的直观体现, 是自奥运会诞生以来至今的见证和文化传承;更因为它的走、跑、跳、投也是人类原始状态下最直接的生活方式, 是人类自身回归自我、返璞归真的一种表现。同样, 其他体育赛事, 均是宣传体育的正面价值, 如公平竞赛、反对种族主义、尊重对手等, 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永恒的普世价值。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讲授体育运动发展史及其优秀文化, 不仅可消解相对枯燥的反复练习, 又可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通识教育提倡身心和谐、以人为本, 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文化与知识不同, 知识主外, 文化是知识的内化, 这不是简单的教学所能形成的, 而是潜移默化和熏陶的结果。在实践中, 教师需要与学生积极互动, 用内心去感染学生。同样, 大学体育有其硬件上的优势:目前, 国内大学公共体育课程, 是所有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 不存在专业与通识之间的冲突;均以小班教学为主, 学生在30人以内, 如此教师方可与每个学生互动。此外, 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典型的“从做种学”模式, 强调实践, 学生可由充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时长90分钟的大学体育教学应是教师既言传又身教, 与学生积极互动, 淡化功利, 同时又能在练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的过程。同时, 将通识教育理念注入大学体育教学, 也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有极高的要求。

结语

大学体育教学不能片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 更应关注学生的“心”。身、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只有充分发掘体育自身的人文价值, 与其他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 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 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陶冶品性。如此方是体育教育的完整体现, 而不是眼下单一、孤立甚至被扭曲的体育教学。而通识教育理念正是大学转变体育教学理念的理论指引。

摘要:受传统“体质健康论”的影响,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端, 如教学理念单一、教学模式陈旧、评价体系功利化等。笔者在正确认识我国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高校应借鉴西方现代高校通识教育理念,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即加强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发掘体育自身的人文价值, 以实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体育教学,理念转变

参考文献

[1]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 2004, 5.

[2]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11.

[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12.

[4][5][6] (英) 约翰·亨利·纽曼.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 (节本)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2.

[7] (美) 罗伯特·M·赫钦斯.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2.

[8]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报, 2001, 19 (4) .

[9]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0.

[10]梅贻琦.中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8.

[11]竺可桢.竺可桢全集 (卷二) [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

[12]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5.

[13]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6.

大学课堂教学理念 篇8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一般是指教育者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利用教学视频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允许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确保课堂上能够真正引发观点的相互碰撞,把问题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

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自学阶段、课中内化阶段和课后升华阶段.在课前自学阶段,教师将准备好的教学视频(网络上公用资源及教师自制)传送到互动平台上,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点,并通过完成平台上指定的练习或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检查所学习的知识点.在这个阶段,学生遇到问题则可通过网络交流等方式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讨论.在课中内化阶段,教师在进一步强调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主要以基本问题为驱动进行教学,引发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提前准备好最适合的问题进行教学,从而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以及对学生的讨论及时梳理和总结.最后,在课后升华阶段,根据前两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对知识点最大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借助网络或者面对面地帮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给予实际应用方面的引导,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与方法,并把它们真正融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二、大学数学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模式的局限性

大学的数学类课程一般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它们多为工科类、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在这一类课程中直接实施翻转课堂模式一般会受到下列因素的限制.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的专业、来源地不同等多种原因,导致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对自身的控制力也大不相同.尤其对于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这一特点就更为明显.

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由于学生数学类课程总学时的压缩,造成教学中疲于完成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资匮乏,班级容量大.一般数学类基础课程的班容量至少都在60人以上,有的学校还达到100多人甚至超过200人.这使得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少数同学中,相当多的甚至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无法完成与教师的互动,与教师没有交流.

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有限.数学教师往往担负着非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用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件制作、微视频的制作、网上交流等等工作难以完成.

三、应对策略

由于数学类课程的特殊性,加之来自学生、教师等方方面面的原因,翻转课堂的模式很难在数学类课程中直接实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学类课程就必须把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拒之门外.采用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首先,将所有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组.按照传统教学进度安排,每个知识组分配固定的教学时.比如,以某校高等数学课程为例,多元函数微分学部分可定为一个知识组,教学进度中安排的授课时间为16学时,其中习题课4学时.将这些学时按一定比例分割为三个部分,比如可分为8学时+4学时+4学时,分别用于课前自学的补充讲解、习题讨论、案例讨论与总结.

由于一些学生的自控力低,所以要求学生完全依靠课前自主学习来掌握教学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对翻转课堂模式的课前自学阶段进行适当的补充讲解是必要的.但是经过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预习一些较简单的内容还是可行的.比如,多元函数微分学这部分内容中,多元函数的一些基本概念、偏导数及高阶偏导数的计算、复合函数的偏导数的部分内容、隐函数利用公式求偏导数、方向导数的计算、梯度的计算、利用公式求空间曲线的切线及曲面的切平面等内容,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教师要提前将适合本班学生的网上的公共教学资源或者自制的教学资源(微视频、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课件、同步练习等)上传到公共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通过网上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和自主学习情况.这样,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及自主学习所留下的教学内容减少了,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较少的学时完成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而且更突出重点与难点内容.当堂没有完全接受的学生可以在课下继续网上学习,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课中内化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利用上一阶段比较传统讲授所省下来的学时),分为习题讨论与案例讨论.要求学生将课前自主学习及教师重点讲授的内容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再给出不同类型的习题及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同时尤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案例,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可按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比如,多元函数微分学中,习题讨论可以给出一些稍微复杂的习题,包括多元函数极限的讨论、偏导数存在性的讨论、可微性的讨论、稍复杂的复合函数及隐函数的偏导数问题、多元函数极值问题的讨论等等.案例部分,可以找到应用比较广泛的近似计算问题、多元函数最优问题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正确的讨论方向以免偏离主题.对于讨论热烈或者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甚至可以参与进去与学生一起讨论.讨论后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讨论情况给予总结,对自主学习效果好、讨论积极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

在课后升华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对于掌握得好的学生,应引导其尽可能地接触实际应用问题,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小组,甚至参与教师相关的课题研究.对于掌握较差的同学,应帮其分析原因找到不足,帮其尽快地补上,以免影响后续的学习.

四、结语

翻转课堂模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自由性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但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也有着很强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以使教学更适合自己的学生,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更多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新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未来课堂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模式所受到的局限性,并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提出了更适合于大学数学课程的翻转课堂理念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数学,混合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长江,胡卫平,李卫东“翻转的”课堂:技术促进的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3-78,97.

[2]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10.

[3]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91-97.

[4]张新明,何文涛,李振云.基于QQ群+Tablet+PC的翻转课堂[J].电化教育研究,2013(8):68-72.

[5]王万禹.大学数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视界,2014(25):120.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施教大学物理 篇9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它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发展和衍生了许多学科, 它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前沿性、探索性、哲理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学习这门课对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具有重大作用。但是社会日新月异, 长期以来枯燥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 也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物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必须而迫切。广大物理教学者近几年为此也进行了许多尝试,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对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改革的效果与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改革首先应是教学理念的改革, 要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新的教学理念。

一、学生特点和时代特点

大学生正处“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年龄阶段, 具有挑战性、竞争性、独立性和自我表现等心理特点, 富于想象力,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主观能动性, 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能力, 正是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之一。

而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时代、快节奏时代、高压力时代。时代特点要求现代人要具备快速获取信息能力、快速掌握知识能力、快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地承受和缓解压力能力等。因此, 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转变为更注重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即培养他们具有较快获取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缓解和释放压力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 使他们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面对新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物理教学者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根据这种现代教学精神, 大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角色, 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学重心转移到对学生的引导与点拨上, 培养学生的自学与研究能力。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不再“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索、研讨、查阅资料, 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 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并从中产生新的疑惑, 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不再是现有知识的接受者, 而要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判断者、研究者。

三、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哲学家杜威说过:“学习是基于有指导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根据新的教学理念, 从引导学生自己挖掘知识、探索未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角度精心设计每堂课。遵守现代教学规律, 使教学过程成为有趣的知识探索过程。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题驱动式、研讨式等各种教学模式,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 对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讲解, 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学生研讨完成, 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和点拨作用。通过研讨过程可增强学生发现、创造和求知的热情、拓宽其知识面, 加深其对物理基本原理的理解, 各种能力也可以得到训练。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对大学物理课程施教的过程中, 不能对学生有问必答, 而是让他们自己研讨、思考, 自己解决问题。不能代替学生研究问题, 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 使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从而使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 对物理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跟上时代潮流, 了解科技动向, 查阅大量资料, 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学术批判意识和研究能力等等。

四、小结

分析了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 教师对大学物理教学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从而掌握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本领。最后,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万军杰.研讨式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

大学课堂教学理念 篇10

【关键词】慕课 大学英语教学 师生关系 情感

慕课是MOOCs的中文音译,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的缩略词,意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当下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目前,全球有相当数量的、不同国家背景的机构和团体致力于开发“慕课”课程平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大“慕课”平台,包括Udacitv ,Coursera , EdX,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大学借助这些平台向社会公开提供了本校教师讲授的优质开放课程,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也是类似的开放课程网络平台,很多国内著名高校纷纷依托本校包括优质师资团队、前沿学科技术、深厚的学术基础等优质教育资源来开发慕课,旨在提高本校在国内外知名度以及向社会提供有偿教育资源供给。目前全球“慕课”学习者有600多万名,遍布220多个国家。教育界“慕课”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慕课”给大学教师带来的挑战和威胁,任何学科的教师都不能独善其身,相较于大学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因为所教授的课程多为工具性、基础性课程而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为巨大且紧迫。“慕课”时代,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师该如何应对,这关乎其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化和发展。

一、“慕课”对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挑战

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的缩略词,顾名思义它具备三大特点: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学习,它所提供的课程多为世界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MOOCs具有范围广、质量高、方便快捷等多种课程供给的优势,它身上具备的规模、质量、效率深受许多大学高层管理者的关注。目前,相当数量的民办大学已经逐步实施购买“慕课”通识课程,借助“慕课”取代部分公共课教师的工作,节约办学成本。这样的发展趋势倒逼大学公共课英语教师不得不认真面对来自“慕课”的挑战。

1.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挑战。在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以英语教材为基础,围绕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难点、重点对学生进行讲授,教学过程中并不十分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或者受制于教学任务的规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不能提及过多,唯恐占用过多时间以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不能实现将人文、道德、通识性教育溶于英语教学中,也不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与传统课程不同,“慕课”的内容并不是某一位英语教师独自的备课内容,而是聚合了大量优质的课程资源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播放技术向同年级、同层次的全体学生提供的课程资源,“学习者通过各种通讯报导或网页,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重组学习内容。除了观看教师的网上讲解,学习者还可以通过‘慕课平台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学习资源,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和平台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讨论,还可以成立网上学习小组点评课程、分享笔记,或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某一话题进行讨论”。

2.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挑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把讲解课文、传授课本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师上课通常是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Section1.warm-up、Section2.Text A, Text B、Section3.Vocabulary…, 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语法、句型分析、写作方法等。教学内容过于单调、贫乏,学生一个学期课时内只能学习七至八篇文章甚至更少。单调的课程内容辅以枯燥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传统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即使英语课程教材有创新,也难以通过传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有学者认为:“许多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不关注新的外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仍然是以语言知识为主线,教师讲解为主,忽视师生互动,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在“慕课”模式下,没有固定教材,学生在“慕课”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各种通讯报导或网页选择、重组学习内容。相较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慕课”教学呈现出内容丰富、信息来源多元等特征。

二、大学英语教师相对于“慕课”的独有优势是人类的情感

正如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一样,“慕课”便捷的在线网络提供方式或许对于其自身的推广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星球大战的科幻小说中,机器人试图替代人类的梦想往往幻灭于未能突破人类情感构筑起来的防线之中。人与生俱来的社会性,使得学生对教师有着天然的情感需求,英语课程是工具性的,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相较于专业教师来说长的多,也正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反击“慕课”挑战的切入点。

1.师生关系的新解读。“如果重视人与人的本质联系及其与物的本质区别,则会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都看作是主体”。这个观点是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说”的反驳。在传统哲学中,主体和客体更多地是用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物的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被定义为教师和学生是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纵观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师生关系解读,教育学认为其是一种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心理学认为其为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社会学认为其是一种社会关系;生态学认为其为教育生态系统中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他们共同之处就是认同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和谐、自然的伙伴关系。师生关系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作为教与学的两大主体,他们是独立的、有差异的个体,有着各自的需求,他们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平等对话,“这种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对话,而是以平等为前提,以理解为基础,以合作为途径,以情感为动力的对话。”

2.课程教学需要倾入情感。认识过程研究揭示,即使学生认为教师的课讲得很好,大部分学生,包括学习天分较高的学生,他们实际上理解的东西比我们认为他们应该能够理解的东西要少。学生参加考试时通常对于讲过的知识,做过的课后练习、课文梗概有映像,然而,通过仔细观察往往发现,学生的理解即使不全错,也往往理解有限或者理解歪曲,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的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案例教学法也是应对传统课程讲授模式的课程创新性改革之一。学生首先会接触到的实际的情景性的问题(案例),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受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调研寻求答案。最后,学生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教师也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习得不是来自外部灌输,而是来自从实践经验中的认知。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以游戏合作伙伴的角色投入进去,与学生探讨、交换意见;教师也需要以指导者的角色投入进去,评论、指点学生的习得。整个教学过程要求教师以热情、兴致盎然的态度参与,教师情感的投入是教学效果的保证。

三、“慕课”时代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很多传统岗位的工人失业。以史为鉴,“慕课”时代来临,面临现代化课程新技术的大势推广,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师必须打好人类情感这张牌,规划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教育信息化时代有一方立足之地。

1.适应时代需求,创新性教学。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宗旨,这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有创新教学的理念和创新教学的方法。“创新理念”就是指勇于探索、善于创造全新的教学方式,其根本特征是敢于向传统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挑战,并不断尝试进行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大学英语教师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探究”并非指对英语语言原创性知识的探求,而是指在在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对已有英语语言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其实质就是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英语基本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其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和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最终形成具有自我个性特征的知识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研究并将“研究性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创新性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实践。而互联网的普及和“慕课”平台的出现恰恰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了条件。大学英语教师授课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课文。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慕课”平台等查找资料,扩大与教材相关英语知识的自主学习,教师将传授语言知识的课堂时间节约下来用于口语、听说等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储备向知识应用的转化。

2.倾注情感于教学,重构师生关系。“慕课”时代对传统师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公共英语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应由静态的“师教生学”关系转变为动态的“共生互学”关系。在这样一种新型关系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从新的视角解读“教师权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开阔知识面。并对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是前提,对话与合作是关键,理解与感染是教学的共同追求。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进取心,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学习的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沉默冷静的观察者,而是投入师生之谊,师道之爱的学习伙伴。正如陈向明在《从师生关系看教育的本质》一书中写道的那样,教育是迷恋他人成长的事业,它意味着陪伴和参与生命的成长。因此,师生不应该是“我”与“他”的对立关系,而是“我”与“你”、“我们”在一起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光华.慕课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与启示[J].教育教学坛.2015(5).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4).

[4]林存华.社会转型与师生文化冲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5]李玉萍.从对立到对话的师生关系——后现代视野下的主体间性教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大学课堂教学理念 篇11

一、 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分析

语言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 每天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大量新变化, 这样的状况是众所周知的, 但是国内各大高校为何依然采用比较老套的教学方式以及教材,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 这不得不让人们有所遐想, 教材内容的守旧, 其表达方式太过简单, 因此, 无法提高大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 仅仅是从每个单元里的几篇陈旧的文章中, 挑拣出一些词汇、一些固定的句型以及固定的表达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授课,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态度, 从侧面磨灭了通过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及运用的初衷, 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传统英语教学理念下的英语课程教学方式老旧、教材内容单一、书面知识重复和片面都是造成学生英语水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大学英语教材上, 当代学生无法从导师那里学到跟英语相关的文化、历史, 因此就无法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学习兴趣和新鲜感, 再经过教师乏味、枯燥的授课方式, 难免使学生产生厌学等心理。教材内容的单一, 无法使一门公共课变成一门真正的专业技能课, 让当代学生认同并掌握所学知识。英语是一种语言, 因为这种特殊性, 所以大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兴趣和情感才需要更加受到关注与重视, 而如何使大学生对学习英语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新鲜感, 就在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引导学生自助、自主的学习方法上。但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过程中, 基本上是迫于压力的, 这样极大程度的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迫使学生为了达到目的形成一套不完整、不科学但很实用的学习方法。

二、建立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之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在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首先应该是教学理念的变化, 大学英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学目标更加重视全面培养和提高我国大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得英语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 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然而, 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却严重滞后。目前国内尚未具备统一公认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 相关教育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标准, 因此无法对改革后的教学新模式进行监控, 也无法准确地评价教学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成为社会及相关学者分析和探讨的重大课题之一。

三、学科制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实施的措施及方法

学科教学论”概念源于Shulman在1985年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 它是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新型教育分支学科, 是“专业学科”与“教育学科”想结合的产物。 (P474-475) 顺应时代发展, 国内许多高师院校在上世纪90年代就将“英语教学法”课程更名为“英语教学论”。新课程的改革挑战传统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实现学习方式的现代变革, 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当安排教学步骤, 但是听力部分不可缺少, 在听力过程中让学生多模仿, 尽力模仿录音内容去说, 使学生练出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在新知识的点播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做点播者, 教师要围绕新知识的内容做必要的知识点的拓展;在新知识的操练过程中要有情境设计部分, 这样能够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增强自信心;在学生记忆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在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同时, 更要注重写的能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够有所提高,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才能发展起来。在整理过程中, 教师要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做以归纳总结, 让学生明确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这个过程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说, 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

结束语: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下的学科制英语教学模式, 应被国家教育部门所重视, 对国内高校尽快推行与普及, 从而提升国内高校学生的专业或非专业的英语水平, 满足社会交流需求, 为积极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严明, 李晓媛.基于学科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 09 (05) :96-97.

[2]王孟娟.基于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相结合的理念探索[J].时代文学 (上半月) 2013, 09 (02) :211-213.

上一篇:互动绩效下一篇: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