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2024-10-11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共12篇)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篇1

一、引言

生命在于运动, 健康在于运动, 可是由于当代人巨大的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生存压力, 参与运动已成为大众的一种 “奢侈” 行为。即使是大学生, 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参与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获得学分, 学分之外的体育运动就是 “浪费” 宝贵的时间, 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很难形成。面对此种情况, 教师要积极引导其了解体育、探究体育, 以促进体育教学的长期效应, 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二、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积极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下, 大学体育已由竞技体育向娱乐体育、健康体育方面转变, 大学体育教学中要深刻地领会这种转变的真谛, 解放教学思想, 真实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健康的体育教学参与环境, 避免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禁锢下对学生体育技能的过高要求, 使学生在体育教学参与中感到压抑、沮丧、枯燥、疲惫, 从而失去运动的兴趣。体育教学中教师思想意识的转变和创新也是实现大学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 只有教师的教学思想转变了, 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快乐参与运动, 达到健身、强体、利于身心健康的目的, 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例如, 教学项目的安排,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 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和学生运动成绩的提升, 在训练中学生往往要承受较强的训练内容, 且训练模式单一、枯燥, 如耐力训练, 就是围着操场跑圈, 这种体育教学方式势必影响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不用说终身锻炼思想的培养。如果通过登山、户外跑、障碍跑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耐力, 环境的转换会带给学生新奇感, 使他们忽略疲劳, 内心充满期望和快乐, 在体育教学参与中也能获得更多的收获, 其身心健康需求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学生就会在无意识中形成锻炼的习惯,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三、以兴趣为基础, 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人们对于运动的坚持来源于人们对运动意义的认识、对体育运动的喜爱, 例如让一群男同学去打篮球, 他们的积极性很高, 在课外也无需老师引导, 只要有场地、有篮球他们就能自发地进行运动, 甚至组织比赛, 这就是学生对这种运动项目的兴趣所激发出的运动潜能的发挥, 在兴趣的基础上更容易培养学生运动的持续性和持久性。因此,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全面地考虑不同学生个体的运动兴趣, 引导其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 树立终身锻炼意识。例如, 篮球教学中, 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理论教学, 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 使其在运动中掌握运动技能。又如, 多元化教学内容, 大学体育教学中除传统的教学项目外增设舞蹈、健美操、游泳等, 使不同的学生个体在体育教学参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以激发其持续运动的意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愉快地进行体育锻炼, 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其在体育教学参与中获得愉悦和受益, 进而形成终身锻炼意识, 增强全民综合素质。

四、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灌输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学生不爱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例如懒惰、肥胖、压抑等。因此, 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运动内容, 同时潜移默化地灌输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从而形成自觉的运动意识。例如, 在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偏胖的学生, 受社会审美观影响, 这些学生存在着自卑的心理, 甚至一些学生希望通过节食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不但效果不明显还容易将自己的身体搞垮, 使自己患上慢性胃病、营养不良等疾病, 极大地危害到学生的健康。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为其量身设计运动兴趣项目, 例如瘦身健美操、游泳运动等, 使其在锻炼之中达到瘦身目的, 同时还能纠正学生体态, 提升学生的气质。又如, 在升入大学后, 学习环境的改变, 再加上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的影响, 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存在焦虑、易怒、失眠等现象,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释放压力、调节心理, 提高了学生的幸福感和愉悦感, 使其在运动锻炼过程中获得正能量。如组织登山运动, 在运动中学生能够亲近自然, 放松心情。总之, 基于终身锻炼思想下的大学体育教学绝不能局限于体育教学的课堂, 应将体育锻炼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通过课堂教学参与、课后组织活动等方式不断地将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使其全面、充分、深入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参与的重要性, 促使其主动参与锻炼, 逐渐养成锻炼习惯, 进而形成终身运动的行为。

五、以健康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

目前, 亚健康成为了一个新的名词, 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得以重视。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导致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意识越来越缺乏。而人们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之下, 容易造成亚健康, 且因工作繁忙造成人们的怠惰性, 从而使其缺乏对体育运动的意识和兴趣。

面对这样的现实和压力, 体育运动就更具备实际的意义。因此,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们体会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 在步入社会之前, 就能够让学生们产生这种运动的意识。体育与健康是不能分割的, 现代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 那么就应该在学生时期, 给学生们更完善的体育,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依然产生自主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 一部分人仍然会保持在学生时代的运动和锻炼的精神, 即便工作非常繁忙, 仍然能够抽出一些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而有些人就刚好相反, 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在高压力的情况下, 一些人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肥胖, 从而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 给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终身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不管是进入了社会, 还是在学生时代, 最重要的就是要给自己留下好的锻炼方式, 形成锻炼的意识, 进而实现终身锻炼的目的。

六、结语

终身锻炼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也为大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任何时候身体都是 “一切”的本钱,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一定要突破传统, 转变教学理念, 将新时期体育运动的特点、思想融入教学当中, 提高体育教学的长远效益, 使学生形成终身运动意识, 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文景伟.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价值与途径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12, (5) .

[2]赵志强.终身体育观理念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1) :182—183.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篇2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需要学生与教师双方的互动,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计划, 而教师也需要及时做好自我认知, 科学的指导学生学习。二者相互帮助, 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只知道教授知识, 还应当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不断与其他老师交流, 互相交换自己的教学心得, 不断地探索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学生也应当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生定位, 不应只做知识的接受者, 在课堂上采取主动的态度。

3.2 改进体育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要求下, 体育教学应当改善以往的教学理念, 将知识寓教于乐,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 多是单一的训练以及教学考核, 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心理, 教学课堂一度无法取得有效的成果。因此, 为了达到真正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就要真正落实体育素质教育, 改善教师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应将重点转向调动学生积极性上, 引导学生热爱体育知识, 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减少对体育这一课程的误解。此外, 在普及体育锻炼项目时, 应当减少学生负担为主, 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注重改善学生自信心培养, 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特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改革体育教学体系

目前, 大学是身体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这是由于大部分大学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对体育课程重视不足, 因而导致体育项目出现资金链断裂, 许多必要设施购置不齐的现象, 限制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 就大学体育课程来说, 师资力量的增加以及体育设施的改善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依然仅限于公共教学设施, 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无法达到。因此, 我国大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这一现状, 提高体育教学的地位, 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 广泛收集我国大学生的喜好, 开展有针对性、多元化的个性化教学设计, 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器材以及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体育知识竞赛, 大型体育竞技活动, 制定科学的奖励制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校互动。

3.4 提高教学实用性

当前我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体育教学的完善是提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步骤, 也是全面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 贯彻体育素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实施教学创新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我国大学实现体育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应当注重教育教学的实用性, 以学生发展为重点, 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 注重创造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 注重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体育素质教育应当关注除学生身体素质以外的心理锻炼, 让学生关注体育项目, 由此带来的心理素养的塑造, 为学生步入社会拥有坚实心理素养奠定基础。教师应注重营造轻松氛围的课堂,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为主, 注重教学质量以及教学反馈, 将体育素质教育落于实地, 注重体育知识的实用性, 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4 结语

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落实体育素质教育, 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关键步骤, 通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达到锻炼学生自我改善的目标, 不断地塑造高素质人才。在大学普及体育素质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不断要求大学提升体育教学改革的地位, 提高师资力量, 改善教学环境, 是目前实践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 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才能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 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景峰.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3) :37-38.

[2] 杨航.基于网络的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研究[J].体育与科学, (9) :19-20.

[3] 李浩淼.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东北大学学报, 2018 (3) :12-18.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篇3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体育教育;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45-03

新媒体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迅速扩张,“手机控”、“拇指族”、“微信控”等新鲜名词的出现更是体现了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力渗透。同样,新媒体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途经。[2]本文以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提升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活动成效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推动大学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完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质量,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大学体育教育的问题分析

1.体育教学内容浅显固定,运动技能提升效果不佳

通过对山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调查发现,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健美操、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项目是各高校开展普及程度较高的体育课程。在校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每学期或每学年结束后还可以选择换项。这种设置体现了兴趣教育、快乐体育的宗旨。

调查发现,68%的学生都会选择参与过、感兴趣或者从未接触过但新鲜感比较强的体育项目,仅有10.3%的学生会为了提高某种运动技能选择项目。调查对象普遍表示: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时间短,班级人数多,内容无法深入等问题是他们不以技能学习为主要出发点的原因。在对大学体育教师的访谈中也了解到,由于要考虑学生整体差异,授课内容多以入门、基础内容为主,加之学生重复选修一门体育课的现象较少,深入教学很难开展,可见大学体育教育面临着深度与广度兼顾不足的问题。

2.体育教学手段传统单一,自主学习空间不足

受限于体育技能形成的特殊规律,大多数普通专业大学生很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或创新,因此,体育教师引领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成为传统体育教学的固定套路。尽管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逐渐熟练相关技术动作,但要想最终形成正确、合理的体育技能,始终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指导。总的来说,大学生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对体育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由此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化。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1.新媒体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的广博性丰富了大学生的体育视野

在体育信息获取方式的调查中,网络媒体、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的应对比例较高,分别为68.2%和43.9%。而体育课堂由于课程时数的限制以及教学内容的相对固定,很难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应答人数仅有36.5%。传统的体育报纸、杂志则渐渐退出了主流信息渠道。可见,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手段。

在新媒体的广泛覆盖下,大学生无疑会接触到许多“高、新、奇”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跑酷、轮滑、登山等,从而丰富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范畴,为拓展其运动方式创造条件。

(2)新媒体的便捷性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网络资源包罗万象,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学生可以随时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信息。对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新媒体带来的显著优点是,学生可以摆脱对体育教师和课堂的过度依赖,利用互联网资源来查阅各种相关教学视频,以达到反复学习、完善技能的目的。在针对有过网络学习经历的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时发现,学生普遍表示运用网络平台的学习效果要好于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调取,反复观摩,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可见,新媒体的运用可以摆脱体育课堂形式、时间和地域特别是教学资源的限制,在充分拓展学习空间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

(3)新媒体的互动性满足了大学生的不同诉求

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以普及性、入门性、多样性的知识教学为主,这样的设置虽提高了不同学生的参与度,但深度不足,对于已经具备一定体育技能基础的学生而言,大学体育课程的规定内容很难满足其求知欲。而新媒体提供了大量的公众互动交流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共享资源、专业网站等服务器来搜索下载学习资料,或者通过论坛求助等方式寻找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针对性不足等问题。

2.新媒体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淡化了体育课堂的真实性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传授的真实过程。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感受、学习效果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并进行指导;学生则可以通过近距离、全方位的观察、模仿和比较来形成直观感受,这种体验具有真实、直接的特點。相反,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却不能给学习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手机、电视、电脑等新媒体的展示工具成为“教”与“学”之间的必然屏障,教学过程中的直观互动无法开展,从而给学习者造成虚拟、间接的学习感受,这也恰恰体现了新媒体的虚拟性。

(2)新媒体弱化了体育技能形成的规律性

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有着必然遵循的规律,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想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体育技能,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在传统体育教学课堂上,体育教师会严格按照技能形成规律,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教学活动,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运动技能。一旦这个过程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很难准确把握和控制学习的结果。加之新媒体资源相当庞杂,相关管理制度并不健全,网络和数字媒体中充斥了大量的非官方、非权威甚至是有悖科学原理的教学资源。[3]当大学生在无法有效辨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且一味追求“高、新、奇”的技术动作时,便很容易打破原有的客观规律,形成错误的运动技能或习惯,从而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甚至是身体健康。因此,新媒体传播的不可控性是实施自主学习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构想

1.大学体育教育的理念创新

(1)辩证的看待“教”与“学”

体育教师是传统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主导者,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教什么、学什么”已经不单单由体育教师一个人所决定。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得更多信息的同时,对体育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育“教”的方向,而体育教师“教”的行为应符合大学生的诉求,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学”,这也恰恰印证了“人本教育”[4]的宗旨。

(2)打破“一成不变”,促进“与时俱进”的习惯养成

从体育课程来看,以山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为例,近十年间的变化不大,仅仅是将健美操、跆拳道等普及程度较高的项目纳入了教学计划。以教学手段来看,教师的示范讲解到学生的模仿练习已经成为固定套路。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接触到了很多新奇的体育运动,看到了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方法,进而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体育教育动态,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实施手段,有效提升大学体育教育质量。

2.大学体育教育的手段创新

(1)加强大学体育教师培训,提升其新媒体素养

大学体育教育管理者应与时俱进,完成从意识层面到操作层面的整体转变,充分应对新媒体对高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大学体育教师要对新媒体形成客观准确的认知,了解其内涵与外延,能够发现与教育实施手段相关的特性,为拓展大学体育教育的新阵地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应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帮助大学体育教师提高个人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如进行网络信息发布、搜集与微视频制作比赛等,通过日常考核来确保此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

(2)将新媒体融入大学体育教育,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开展教学工作

首先,利用网络媒体创新互动方式。利用互联网建立专门的体育教学信息反馈平台,如在校园网的体育专栏发布大学体育教学的纲要、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标准以及体质健康标准等信息,同时设置相应的互动版块,主动收集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诉求和问题,进而为调整体育教育活动提供依据。目前,山西省高校已普遍开通网上选修体育课的业务,但均是借助学校教务处的平台来完成,在学生选修过程中存在的“选不上、不想选”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形成开放性的交流互动平台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第二,利用移动客户端媒体创新学习方式。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QQ、微信等移动客户端软件的应用,更是将新媒体阵地延伸到大学生人人必备的手机领域。以微信为例,聊天对话、游戏娱乐、信息发布几乎无所不能,特别是将语音、图片、视频制作成微视频的功能更是将虚拟互动推向了又一高峰。微信的视频保存、传送,以及公众账号的信息发布与互动都为线上的体育教学提供了可能。体育教师可以将前期录制或筛选的视频教学资料上传至公众平台,要求大学生在线下的课余时间进行预习或复习,将传统的体育课堂概念加以延伸。同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微信软件制作学生学习视频,就体育练习中的优缺点加以点评,从而提升教学指导的时效性。

(3)加强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发挥其正向引导作用

一要加强新媒体的硬件建设,成立新媒体工作室,配备信息发布的电脑和信息宣传栏等。二要注重对新媒体工作的监督与管理,新媒体作为开放性的互动平台,信息来自多个渠道,且种类庞杂,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维护和管理,反而会制约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投入与监管应该并重,合理规避它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正向引导作用。

參考文献:

[1]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新媒体研究,2008(5):121-125.

[2]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32-134.

[3]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J].网络传播研究,2009(8):72-75.

[4]王希尧.人本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01(11):5-8.

[5]谢冬兴.新媒体文化下高校体育演进的理性观察[J].湖北体育科技,2014(1):74-77.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篇4

一、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 教学模式单一

大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仍然是主导者, 按自己的计划执行教学内容与进度。不管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 都要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计划学习。在这种状况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下, 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 甚至有时采取室内上课的方式完成体育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剥夺了学生运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失去了体育运动的真实作用。

2. 课程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置, 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现象, 并且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严重不符。在学生的体育实践中, 缺乏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 教学评价不科学

目前, 大学的体育评价, 大多是采用定量评价和期末考核两种形式, 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考核者。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积极性、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均忽略不计, 只看最终的结果。这一不公平的评价标准势必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使他们对体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而另一些身体素质好或体育基础好的学生会产生自满情绪。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

在“阳光体育”提出之前, 有关部门曾做过一次调查, 对全国大学生体检结果进行了分析, 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质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大多数学生缺乏耐力和爆发力, 且肥胖率逐年升高。在日常生活中, 青少年害怕挫折、畏惧困境、心理素质差,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 极易产生逃避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部门提出了“阳光体育”的概念, 目的是通过适当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阳光体育”提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 与我国素质教育、全民体育、终身体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阳光体育”摒弃了传统的“体育技能培训”目标, 通过开展多才多样的体育运动, 使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使他们真正喜欢运动, 自觉将运动作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阳光体育”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梯云教学,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锻炼出健康的体魄, 增强心理素质、韧性与抗挫折能力, 并将终身体育的观念融进世界观中。为落实“阳光体育”的内涵, 实现“阳光体育”的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体育教学改革的举措

1. 强化体育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的必要性, 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运动。所以高校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宣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必要性。比如, 可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单、讲座等途径传播健康理念, 使“健康第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天锻炼1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等运动理念深入人心, 让学生深刻了解身心健康与运动的关系, 促使他们从“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的自觉转变。

2. 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前, 应对学生的个体特征、兴趣差异进行调查了解, 尽力做到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将必须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 既能通过统一的教学提升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 又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展起体育优势。学生甚至可以根据自己选报的体育项目, 来选择自己的老师, 调动一切有利因素, 使学生跟着自己喜欢的老师练习最感兴趣的体育运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 技能让学生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 又有效地提升了体育知识水平和综合运动技能。由此可见, 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3. 完善评价机制

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学习的成效,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所以, 高校体育评价应该改变传统的定量评价和考核评价方式, 科学地在评价体系中加入过程评价和定性评价, 将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和进步幅度作为考核的重点。最终的成绩不能只是体育项目的考核成绩, 还应该将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考虑进去, 并结合体育运动的相关评分细则最终敲定。使学生的期终成绩既客观、公平, 又能体现学生学习体育的态度。赏识性的评价结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并依据个人素质提高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4. 完善各种保障措施

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效果如何, 与学校的重视与支持程度是分不开的。欲使阳光体育活动高效落实, 首先, 学校应在经费上大力扶持, 确保体育运动所需的各种器材。其次, 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创造创造良好的场地环境, 确保各项运动能顺利开展。第三, 学校需积极宣传体育运动安全知识, 确保学生对体育器材的安全使用。第四, 普及体育运动技巧, 确保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 又能提高运动技能。

总之, 阳光体育运动是素质教育新理念对大学体育教学提出的新条件, 它不仅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而且要求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 应明确阳光体育的重要性, 并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只有这样, 才能将阳光体育的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邓威.阳光体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文化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篇5

摘要: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为更好地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其健康人格,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键词:终身教育;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培养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

一、高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主要场所

(一)终身教育的内涵

所谓终身教育,就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它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教育的一切方面,贯穿人的一生,从幼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所接受的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终身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认为,“终身教育显然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伸,它包含着每个人生活的基本问题,新的态度、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终身教育使我们理解和认识个人在其中显示出的新的意义的整整一系列基本情况;它为影响着个人和社会命运的某些重大问题找到了新的答案”。他还指出教育应贯穿于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学校教育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只占一个人一生的10%一20%,其中80%的教育是在学校以外得到的。我们面临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学习充实完善自己,终身教育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实现自我,能够真正的实现机会均等,使人生的一个阶段的教育改变为终身的教育,将学校化教育转变为社会化教育。

(二)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风行的“终身教育”思潮的必然发展。1968年终身教育第一次成为国际会议的议题,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整套理论,形成当前国际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这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北京体育大学王则珊教授于1987年率先在我国开启了终身体育研究的先河。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以及接受体育指导和教育。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旨在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兴趣和爱好,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为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从事体育锻炼做好准备,体现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观,随着终身教育的出现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体育不仅是学生时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也是贯穿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三)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我国高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1,高校体育是贯彻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就高校体育本身而言,它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坚持性。主要表现在能持久地保持充沛的精力,有始有终地不懈工作,能以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地去克服困难,不为所处环境内外的干扰因素所动摇。二是自信心。主要表现在对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踟蹰疑虑、优柔寡断的现象,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自信能克服。三是自制力。主要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能够抑制感情冲动,和善地与人合作共事,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在各情形下理性地处理问题,能够遇事不急不躁,能委曲求全等。3.“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他一切都会成为空谈。4.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和核心,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有助于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途径

(一)端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和方法。首先要从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体育要素上来拓展高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大学生已经具有自主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自觉参与到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当中去,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其次,要从面向健康生活、终身受益的角度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把学生乐意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加进来,如武术、气功、太极拳、健身跑、游泳、网球等。要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游戏性、健身性和时代性。课程设置应依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基础、兴趣和爱好的差

异区别对等,充分调动这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和张扬,同时也使体育课程内容向多层次方向发展。体育课的开设时间、方式可逐步趋向机动灵活,如登山远足、郊游则可结合假期或野营活动组织教学。这种灵活的课程安排可使学生有多重选择,增加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有利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再次,教学方法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要改变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逐步实现变灌输为交流、变被动为主动、变单一为多样、变封闭式为开放式,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学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应从堵养终身体育意识的角度出发注重评价的全面性,把体现情感目标的有关指标纳入体育学习评价之中,开始逐步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重视个体评价,主张以个人的进步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加强宜传,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形式,如校报、橱窗、黑板报、广播电视、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校运动会、体育节、体育比赛、俱乐部、体育知识竞赛等)。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中,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各种活动自然渗透以每个学生的中心,使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自觉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最终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优势项目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激发人们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在因素,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高校学生中进行终身体育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和对体育的个体要求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项目,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从而为学生以后能够更长久地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逐步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

(四)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改善高校体育设施

运动场馆、设施、装备是体育课程建设、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但是从目前全国众多学校的现状来看都十分匮乏,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和发展。同时,体育经费是学校体育部门开展体育教学、运动竞赛、训练竞赛、群体活动以及场地维修的经济基础,随着体育改革发展,学校体育各项工作蓬勃发展,体育经费开支日趋增大,但体育资金在大多数学校还得不到应有的增长,各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各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相应的政策,切实扭转高校体育部门经济地位与实际需要严重反差的局面。

(五)实施课内外一体化

课内外结合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和途径。我们应因人而异地建立个性化的锻炼模式。把体育健康课程与课外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体育健康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同时上课时要突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增强体育意识和让学生掌握2—3项自身热爱、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并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课内计划,纳入考试评价体系中,使学生能真正从观念上、行动上确立终身体育锻炼观,并使其终身受益。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篇6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与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终身体育目标下的体育教学成为我国高校体育的主要方式。但是在以终身体育目标下的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终身体育的内涵,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终身体育 体育教学 改革 探讨

引言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与人民服务的基础,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增强学生的体格,磨练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当前高校为培养一批综合型人才,应该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对“终身体育”目标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思想是建立在我国国民体育需求的基础上,高校进行终身体育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作用[2]。终身体育指的是让一个人坚持一生的体育锻炼。这一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方式,对学生的一生发挥作用。另外,终身体育教育是让一个人自觉进行体育运动,对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具有实际意义。因此,终身体育目标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师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技术方面的讲授,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而体育理论知识能让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一般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单纯的体育运动,将培养学生的体质与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目标,从而使终身体育意识无法深入到学生内心。

2.2体育教学方法与内容太传统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基础还比较薄弱,体质较差。因此,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2.3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制约

当前有的高校体育场地的器材设备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主要是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对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器材的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对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高校要完善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

2.4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过低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人物,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当前有的高校体育教师还存在不足的现象,有的教师并非体育专业,教学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十分有必要。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3.1树立“终身体育”教学的理念

为了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将来毕业后仍然坚持体育锻炼,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与行为。

3.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有的高校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逐渐降低[3]。因此,高校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方法,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构建多种教学方法,从而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打好基础。

比如,将学生感兴趣的运动方式引入体育教学中,气排球是一项受到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其是以排球运动的方式改革形成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修改比赛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排球活动比赛,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体验排球的乐趣。

3.3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促进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3.4加大高校体育设施建设

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完善高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十分重要。高校要加大体育器材设备的资金投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只有健全的体育基础设施,才能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要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4.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开展“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终身体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不足。因此,高校首先要树立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并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高校体育实施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日萍. 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01:23-25.

[2]郑重. 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3,36:67-68.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篇7

关键词:体育美学,视域,健美操,教学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阶段, 普遍也在进行着相应的改革。而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的时候也不仅仅拘泥于追求教学目标, 而是更加注重培养鉴赏和学会展示体育之美。 为了充分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 健美操教学也随之应运而生。然而就目前的健美操教学来说, 仍然在很多方面有所欠缺, 因此有必要以美学视域作为前提, 就如何完善健美操教学发表自身的观点。

1、大学体育教学开展健美操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民众更加注重生活质量, 更加关心身体方面的健康。对于健美操来说, 有机融合多种不同元素, 能够非常利于学生锻炼身体, 并且属于学生热选项目。 就健美操自身来说, 也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类型。大众健美操生活较为多见, 另外还有竞技健美操这种形式。健美操发展十分迅速, 对于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们, 也普遍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实际过程中, 相对来说也比较的热门。通常对于大学体育教学, 就健美操具体内容形式方面来说, 一般属于大众健美操形式, 但是同样融入一些竞技健美操内容。然而在融入过程中, 普遍经历了相应的过程, 目前很多的学生已经对其表示相当认可, 并且非常愿意选择健美操。通过健美操教学, 学生能够塑造较为良好的形体结构, 在肢体方面也相较于以往能够保持更加协调, 同时还能够有利于增进审美。

对于健美操来说, 需要全身各个组织关节都能够保持较为协调运动, 能够做到充分调动全身, 无论对关节还是肌肉部位, 乃至于韧带等, 作用十分明显。另外健美操项目具体开展的过程中, 对于大学生的身体等方面来说, 也普遍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那些不协调的形体, 有着相对来说较为明显的纠正。能够充分促进学生肢体实现更加协调。

现阶段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 普遍在青春期, 生长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基于这一阶段之下, 就学生的心理状况方面来说, 明显变化比较大。一些学生注重追求美。大学体育教学阶段, 把健美操这一重要性体育项目进行融入, 能够使学生通过跳健美操, 能够充分树立自信, 良好的展示自我。健美操教学阶段, 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其中在场地和设备等方面, 实际上要求并不高。于大学体育教学阶段, 健美操教学的开展, 能够利于大学生具备更加良好素质水平, 不断提升审美水平, 并且能加具备创造能力。

2、健美操究竟能够体现出何种体育之美

对于健美操来说, 一方面能够利于健身, 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的艺术和美学思想, 能够充分符合学生对美的孜孜不倦追求心理。健美操就自身本质特点来说, 已然不仅仅是体育, 而且更能够体现美学和艺术。

2.1、形体美学

大学体育尽管门类相对普遍较多, 但就健美操教学来说, 存在大量跳跃动作, 并且能够充分带动学生骨骼关节部位, 以及肌肉和神经。因此尤其对于大学生, 通过开展健美操方面运动, 能够利于学生正常发育生长, 并能够让学生骨架在原有基础之上更加健壮, 同时对于学生形体等各个方面, 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优化。利用健美操运动, 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全身。对于大学生形体方面, 也能够予以科学塑造, 能够对自己的肌肉等相关部位, 予以合理有效的操控, 从而能够实现轻巧灵便的目标。 就健美操组成内容来看吧, 主要包括大量静态形体姿势, 利用健美操, 能够让大学生都实现较为良好的锻炼。 让大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对于整个健美操来说, 无论是意境还是情感, , 普遍们能够实现较为良好的表达。 运动开展的过程中, 借助于张力与活动作用, 能够利于学生身体更加协调, 并且能够充分实现更加柔韧。

2.2、艺术美学

在健美操教学阶段通过比较自由, 往往只要在此过程中有音乐, 实际课程就能够顺利进行。在场地设备方面, 明显要求也相对比较低。在其中音乐尤其非常关键, 属于健美操的中心要素。只有音乐作为背景, 那么对于健美操而言, 也才能更加具备良好节奏, 并拥有青春气息。 在健美操具体开展的过程中, 无论每个动作姿态, 均应按照节奏才能顺利进行。一旦在具体阶段和节奏不能完全保持统一, 会不利于健美操教学质量。健美操运动实际开展阶段, 还应该充分注重情感方面的表达, 动作与情感之间应该寻求默契, 这样才能实现更加完美的表演, 并能够完全感染到每位观众。另外要想实现健美操更加良好开展, 对于茁壮以及道具方面, 具有的要求也比较高。首先就应该力求着装较为整齐, 这也属于较为基本的规范。就服装类型方面, 应该和健美操类型保持相对较为一致。

2.3、素质美学

大学体育教学阶段, 还应该充分重视素质美, 力求能够充分展现身体美。利用运动和相关的一些技能, 这方面能够合理有效的体现出来。素质就其来源方面来说, 不仅有遗传的缘故, 而且包含后天养成的因素。但是对于这些素质, 如果能够经过后天持之不懈锻炼, 能够实现较为有效的提升。在健美操具体开展的过程中, 通过各种合理有效动作, 能够充分促进学生更加协调。体育美学特征之下, 能够完完全全把健美操优势展现, 对于健美操这门课程来说, 也才会得到广大师生或者民众认可。

3、体育美学如何影响大学健美操教学

健美操教学环节中, 利用体育美学方面相关理念, 以及在运动方面的审美, 就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来说, 能够实现较为明显提高。健美操教学阶段, 通过有效渗透体育美学方面价值观念, 就会明显具备良好的促进功能。 对于健美操自身来说, 明显存在一定节奏性。开展健美操方面有关的教学, 能够利于人体保持更加健康, 学生身体能够实现更加灵活, 并且能够更加具备柔性特点。

但是人和人之间在接受健美操教学阶段, 毕竟具有一定差异性, 在审美或者其他一些重要方面, 同样具有一定差异性。就体育美学这一重要性概念来说, 通常多数学生的理解上, 程度往往就会有所不同。而只有彻底进行理解, 才能够完全的学会健美操。健美操就其本质特点来说, 一方面彰显出运动美, 另一方面彰显出艺术美。健美操锻炼阶段, 学生明显会感悟艺术美的真谛, 审美能力方面也会实现较为明显提升。在学生形体美方面, 能够予以科学有效的塑造, 学生普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音乐鉴赏水平。在表现力等有关其他方面, 也能够完完全全呈现出来。

4、如何基于美学视角下提升健美操教学

健美操教学就自身本质特点而言,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 这门课程综合性特点鲜明, 充分包含多种美学, 并且彼此之间合理有效的结合。因此我们应该基于审美的视角进行思考, 对美学这一思想特征或者概念, 也应该予以科学有效的分析, 然后我们还应该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实际, 让学生能够充分进行感悟美, 并能够充分学会艺术欣赏, 同时能够积极进行创造美。

健美操教学具体开展阶段, 站在体育老师的视角, 也应该力求自身带有一定的感情, 力求能够通过自身满腔的热情, 还有真诚等职业道德, 能够真正去感染每一位同学, 并和不同的学生之间, 也应该予以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 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学生的不足, 帮助广大高校学生, 使其能够及时调整方式, 体会健美健美操开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健美操就其本质来说, 蕴含着相对较为独特的魅力, 学生应该学会积极融入参与进去, 这样才能获取真正的感受, 在审美能力等方面, 也能够得到培养, 并且能够利于学生更加爱美。

5、结语

本文结合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特点, 就基于美学理念下如何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展开相应探讨。由此可见, 现阶段健美操教学方面仍然具有诸多方面的不足, 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完善。身为体育健美操教师, 首先需要在教学态度上进行明确, 并应该力求不断端正自身的思想, 同时应不断完善关于健美操方面的教学计划, 然后加强对学生较为合理的引导, 并应变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而能够将美学理念充分渗透进学生的思想, 实现健美操教学预期较为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媛媛.体育美学视域下的大学健美操教学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10) .

[2]隋勇.体育美学视角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学[J].体育时空, 2014, (4) .

[3]包迎春.体育美学视域下的健美操教学分析[J].黑龙江科学, 2015, (8) .

[4]王国娇.体育美学视域下的健美操教学分析[J].新校园 (上旬刊) , 2014, (10) .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篇8

1. 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 多元文化教育追求的是教育公正和平等;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 它体现了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尊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它符合人们对知识和学习的新认识。多元文化教育既反映了教育平等理念, 又体现了对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 还符合了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2.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课课程状况

2.1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

我国学校长期课程管理权集中, 采用全国统一教材, 忽视民族差异, 无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 课程内容极少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其对国家的贡献。学校课程这一最有效的文化传承工具因主流文化的强势, 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边缘化。教育行政主管人员、学校领导、普通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理念了解非常有限, 对学校课程所承担的多元文化教育的责任认识不足。国家对各个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关注太少, 对学校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民族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达成各种文化的平等化课程的研究不够。

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失语现象。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主要以汉文化为中心, 以汉族的价值观为主导,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在课程中被忽视, 因此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大学体育课程中民族体育文化的缺失, 导致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民族依附的基本需要, 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体育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 难以产生民族认同和自豪、自尊的民族情感。事实上, 这种单一的学校体育课程文化, 也剥夺了学生对文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2.3 传统的课程管理制度成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的羁绊。

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 使学校的课程管理自主权极为有限, 使学校多元文化课程改革遭遇制度上的障碍。课程设置的统一要求, 无法突出多元文化的特点与要求, 不利于照顾各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差异、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兴趣爱好, 也使得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缺乏成长空间。学校和教师受专业自主权的限制,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薄弱, 能力十分有限, 各民族地区极为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课程资源闲置浪费。

2.4 缺乏学校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从目标到内容、实施要求、评价标准都没有完整的体系。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以汉族文化为中心,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价值在学校课程中得不到反映, 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在学校课程中没能充分体现;教材的编写少有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地区自然生态环境, 致使学生存在对教材内容的陌生感, 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学业成就;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没有为学生提供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特点和需要的模式和方法。

3. 大学体育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要点

3.1 转变单一的学校课程文化, 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多民族共存与多元文化的发展, 既是我们的国情, 又是国家的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 各民族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文化习俗带给全国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多样的思维方式及更为色彩斑澜的社会文化。通过将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渗入到国家课程、民族地区课程、校本课程, 达成各种文化的平等沟通、理解尊重。同时, 也要培养、生成教育行政人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多样性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得以体现。

3.2 把握新课程赋予学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研发校本多元文化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年) 》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本校的体育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新课程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权, 使学校和教师能切实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各学校都应该自主进行课程开发, 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多元文化课程改革中决策、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做实校本多元文化课程。

3.3 重新认识学校的课程功能, 满足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因此, 多元文化课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与情感的培养, 是跨文化运作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是一种知识课程, 而且更是一种体验课程。情感上的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才可能对体育文化作出意义解释和构建生成。这样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 在真实的民族体育文化环境中, 在文化活动实践中去感受、体验、发现和建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体育文化及异族体育文化的真正理解、尊重。

3.4 加强学校课程管理, 建构多元一体的课程体系。

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并不是要废弃原有的课程, 而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解构重组。多元是指课程设置既包括主体民族体育文化又包括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内容, 一体是指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置要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进行, 这样能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课程编制既符合国情, 又符合各民族的实际特点, 还把各民族体育文化融为一体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去。

参考文献

[1]邹文.浅谈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历史教育问题, 2003, (2) :51.

[2]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4) .

[3]徐雄杰, 曾妮, 纪进.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8, (1) :27-28.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篇9

在体育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调查分析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开展对大学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 不仅能够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而且对于丰富体育课程理论, 促进素质教育进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课程设置陈旧单一

尽管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已取得一定进展, 但从总体上看, 这些改革还只是局部的和有限的, 发展不平衡, 各高校之间差距较大。

在课程教学内容、结构、组织形式上, 大学体育课程与中学体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教学内容上, 他们都有球类、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等五大类体育项目, 只有少数项目中学没有, 可见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数与中学相同;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也与中学相差不大, 没有明显的区别;在课的结构上, 大学体育课程与中学体育有着相同结构, 如: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在组织形式上, 他们基本都是采取大班形式上课, 而且这些被许多学者认为“在课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上已不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和大学生的要求, 大学体育必修课程在重复中学的内容”, 导致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和热情, 只有枯燥和乏味。在理论上, 缺乏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和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在实践上, 还不能完全满足同学们的要求, 使学生的活动受到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限制。

2、教学评价存在缺陷

现行的高校体育考试制度, 仍然强调对学生体育学习结果的量化评定, 这种看似公平的、以相同的绝对标准衡量存在着先天体态、体质和后天学习过程等个体差异的全体学生的评价方法,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对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努力的否定, 而且也制约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为了能达到某种特定要求, 教师必然而且只能围绕考试内容和标准开展教学, 把基本技术和基本素质作为教学重点, 体育教学成为运动训练, 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了, 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却不见提高。带给学生的不是锻炼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既偏离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初衷, 也违背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本意。

3、理论教学相对滞后

理论教学是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中一个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 “除了教学时数较少, 教学手段落后等因素外, 最主要的还在于教学内容的不完善”。“传统体育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讲解轻操作的倾向”, 教师自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的井井有条, 学生却反应不佳、牢骚满腹,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 传统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挫伤了其创造的积极性, 压抑着学生对运动的欲求, 限制着他们对运动乐趣的体验, 使主观锻炼意识淡薄, 体育理论知识匮乏。这种内容乏味、信息落后的理论教学, 与高校学生的知识层次不相应, 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高校体育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体育科学基础识知、指导和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达到终身受益方面收效甚微。

二、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方法

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大学是学生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本着进一步提高学生锻炼兴趣的宗旨, 注重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 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1、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健身是一种高度的个人化行为, 参与者的先天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起点和效果上必然有所不同, 体育考核要承认这种客观存在, “建立一种有利于改善教学质量、增强体质、培养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评价, 着重发挥体育考试的激励作用”。要尽量简化评定标准, 把客观因素对体育成绩的影响降至最低, 同时从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使体育考试有利于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有利于检验和鼓励学生的进步。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导向作用, 而且对学生的自主锻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

2、注重以人为本

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因此,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应当体现对学生兴趣、特长和心理需要的尊重,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个性发展, 扩大学生选项学习的程度和范围。考虑到现阶段高校学生的体质的实际情况, 可以在不同年级的选项安排上有所侧重, 使个人兴趣和教学需要结合起来, 保证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落实”。

3、全面发展身心健康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理论教学, 竞技运动理论多, 而健康教育理论少;生理知识传授多, 而心理知识传授少;强调身体练习多, 重视精神养生少。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无病即健康”的旧观念得不到更新, 认识不到“身心健康”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新概念的深刻内涵。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发挥最好的效果应增加基础理论课和选修理论课的教学时数。“特别要增加有关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健身方法的内容, 使学生逐步领会到体育是塑造自身健康体格、完善人格、塑造高尚道德品质的有效手段,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4、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所谓体育意识, 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总和。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兴趣、体育意志三个方面。体育知识可以引导、控制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影响体育意志, 体育意志左右体育兴趣, 三者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学生在高校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在于兴趣的培养, 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观念的形成才能够水到渠成”。

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三自能力”的培养。所谓“三自能力”, 即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三种能力。大学生不可能永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锻炼, 只有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三自能力”, 才能使他们在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都能做到坚持锻炼, 保持健康的体魄。

三、结语

目前, 我国大学生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课程设置陈旧单一、理论教学相对滞后、教学评价存在缺陷等问题, 我们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将体育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和定向, 选择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科学的改革思路, 与时俱进, 建立一套适合自身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 以适应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激烈竞争。

参考文献

[1]吴国清.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篇10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对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改进教育评价制度。基于此,本文从分层教学这一具体的教学模式入手,从理论层面及南京工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探索等方面入手,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 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属于差异性教学的一种形式,当教育发展到班级授课制的阶段,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对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高度统一的,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风格是不同的,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总是存在着差异,这样,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体育课程也是如此。体育课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最优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1]。

3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定位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忽视了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滞后,教学形式上沿用大班上课形式,采用传统的“准备-基本-结束”的三大步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式的非科学成分加重。

3.1 体育课程目标的人性理念缺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思想的个体,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年轻一代,也是未来社会中具有自主意识和能力,能为周围人的福祉和社会进步发挥作用的新一代,因此必须以发展大学生的自主、自尊、自强、自律能力为目标。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才能教育别人,这应该说是教学中老师对待学生的最基本的人格态度[2]。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表述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过分重视动作技术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过于注重运动教育、技能教育、体能教育,过分注重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忽视了对学生主动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引导,严重束缚和压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2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滞后

教学模式即教学组织形式。常见的教学形式包括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远程授课等,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主要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我们常见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学生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以学生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3.3 教学评价方式的非科学因素成分过重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在很大的程度上仍沿用传统的评价办法,通过对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测定和对学生平时的考勤来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的反馈,加重了教学评价方式的非科学因素。这种评价只能衡量每个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技巧的水平,很难反映学生实际的锻炼效果,在体育教学评价上重视绝对评价,轻视相对评价;评价时重结果,轻过程;评价过程流于形式;评价内容不够翔实;评价的主体单一,且对被评价者的主体性重视不够;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3]。

4 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理性探讨

4.1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性和全面性,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

不同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原有知识与能力水平都存在差异,为了解决墨守成规、千人一面的教学要求与学生良秀不齐的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因学定教,因材施教,不能因为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放弃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把素质相近的学生划到一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且把它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个细节,这样一来,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满足与成功,教师也有利于协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备课、上课、课后锻炼等环节上进行优化,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减轻了学生压力,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4]。

4.2 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异步共进。

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方式则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分层作为一种手段就是为了便于教师以相应的认知方式对待学生[5]。学生在获取知识、理解和表达所学内容方面均存在着依据学生自身准备状态做出选择的现象,这就必须要求教育为他们提供适合其状态的教学,使学困生转优、中等生优化、学优生特长化。

4.3 整齐划一的教学以形式上的公平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公平。

学习困难的学生始终处于陪衬者的角色,潜隐地遭遇到被忽视,被冷落的对待,承受着被歧视的感觉,不要说“个性的发展”,恐怕连“基本的统一要求”也难以达到,无形中加重和助长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6],分层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5 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现实探索——南京工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5.1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总体原则

确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因材施教”基本原则,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通过“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体验参与运动的乐趣与成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勇于争先等的体育精神。

5.2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实现三个转变

(1)转变教学理念:使体育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变。(2)转变教学方式:使体育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相一体化”的“俱乐部模式”方向转变。(3)转变成绩评价体系:使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由单一的“结果”评价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转变。

5.3 具体实施方案

(1)“以人为本”科学分层

在打破原有系别、班级组建制度,让学生按兴趣选项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授课人群,根据学生现有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专项技术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成为俱乐部高级会员、一般会员和重点会员。

(2)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俱乐部高级班同学的主要目标: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参加校际间的运动竞赛为校争光;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做好老师的助手,组织校内体育竞赛,成为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

俱乐部中级班同学的主要目标:较好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俱乐部强化班同学的主要目标: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验到体育的成功和运动的乐趣,培养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不断改善身体形态、强壮身体,达到体质健康水平。

(3)不拘一格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式教学

俱乐部提高班:这部分同学可以不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每周参加不少于一次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俱乐部中级班:主要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课外以阳光长跑(采用阳光长跑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考核)为主,可以任意参加各单项体育俱乐部活动,达到规定要求可以冲抵阳光长跑次数。俱乐部强化班:除了要完成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以外,每周还要参加二次课外体育锻炼(在俱乐部教师或高级会员的指导下进行)。

改革后的体育课程成绩评定主要体现为“三点一线”。“三点”是指三个考查点,分别是:运动技术能力、体质健康水平、运动过程参与程度;“一线”是指一条底线,一、二年级学生每周必须参加3次阳光长跑锻炼(其中一次为早锻炼),男生2000m/次,女生1500m/次,男生跑速不低于1.5m/秒,女生跑速不低于1m/秒,否则体育成绩最高59分。如果每周阳光长跑达到4次和5次的同学在学期结束的体育总评分上还可以获得5分和10分的奖励加分。

6 总结

改革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抽象的理论根据,为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勇于实践,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不断促进高校体育课程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分层教学只是高等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一个方面,任何一个教学形式都有其两面性,如何结合不同高校的客观环境,设计出适应本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如何在以某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为主的前提下,吸收其它教学组织形式的精髓,是我们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分层教学的内涵:(1)分层教学属于差异性教学的一种形式,(2)分层教学正是“平等考虑”下的区别对待;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1)体育课程目标的人性理念缺失,(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滞后,(3)教学评价方式的非科学因素成分过重;探讨了高校实施分层教学的现实及理论依据。以南京工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阐述了其体育教学改革的总体原则、核心内容、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跃飞等.高校实施体育课分层教学可行性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161-162.

[2]周川.高等教育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140-160.

[3]钱钧,史兵.体育教学本体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5(1):15-21.

[4]李玉明.分层教学之管见[J].教育探索,2006(3):58.

[5]项立敏.三维体育观”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3):113-114.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篇11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开展的意义,进而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从而为大学生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深入开展体育锻炼的体育运动。其目的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重脑轻体”的教育观念及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令人担忧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大学生的多元化素质具有特殊作用。但当前,面对“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新要求和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现状,高校体育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顺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之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这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概述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满足青少年在自然环境中快乐与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据近些年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既是贯彻和谐教育理念的实践要求,也是创建和谐未来的需要,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开展“阳关体育运动”的意义有:一,其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在运动中获得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而且還可通过体育活动所搭建的人际交往的桥梁和营造的“公平”规则和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有关遵循社会规则、公平竞争、提高效率、强健自我、完美人格的教育。二,开展“阳关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勇攀高峰、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公平意识,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会增加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会增加人们购买体育用品的欲望,那么高校可将自身的特点和体育产业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体育场地、器材、人才等方面的“租”和“借”,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高校体育产业的生产和经营逐渐社会化。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质下降的事实和开展全民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因此,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学的作用,把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比赛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构建相对完善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使活动的开展获得教学理论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使活动的开展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

(二)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而高质量、轻负荷也成了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应建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即:一是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二是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三是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四是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五是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即:一,从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出发,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兼顾高校体育的近期和远期效益,应使课内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特别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自制能力;二,从学生和社会对健康的实际需要出发,要精选和丰富课程内容,要紧扣社会时尚体育的脉搏,引进广受大学生喜爱的有氧舞蹈、街舞、健身秧歌及各种健身舞等,将舞蹈融入体育的内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三,从体育课程的发展来看,应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技能,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应根据上课内容的调整和变化,及时编著相适宜的体育教材,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加快以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形式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其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种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授课老师。采用该教学形式,可很好地弥补目前以一学期、一学年只进行单一体育项目学习的单调性、局限性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在采用该种教学形式时,由于学生的经验欠缺,这就需要学校辅导员和体育老师要提供技术帮助,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场地与器材,同时在管理上应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五)加强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

体育与健康基本理论知识,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培养终身体育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把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融化到实践课之中,加强对学生“健康第一”思想的宣传教育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其能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一般,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对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的作用、科学锻炼身体和评价的方法、体育运动卫生和营养保健常识、体育与智力的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系以及主要运动项目知识简介等。

(六)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因此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手段和体育理论知识,能运用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和恰当的教育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之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能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可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培训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如可采用“走出去”的办法,让体育教师参加业务进修,或是通过在职或脱产形式的学习来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学历层次,以及引进紧缺项目的年轻高学历的体育教师等,来完善和巩固高校体育教学的师资资源建设。

(七)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体育教学目标与标准,对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行定量与定性的价值判定。过去,传统的高校体育考试制度一直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有明显的终结性评价特征,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须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重新认识考试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教学考试原本具有的教育功能、教养功能、发展功能、诊断功能等,树立考试真正服务教学的科学思想。其次,应改变单一的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可建立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理论与技能考试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科学而全面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真正成为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从而为高校体育教育开展阳关体育运动服务。第三,考核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符合《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主导精神,既要体现学生体育素养及对体育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感表现、思想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抓住“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契机,把高校体育教学与阳关体育运动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即应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快以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形式建设、加强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能主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培养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龙.基于理念视角下的"阳光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契合及问题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6.

[2]邢金明,佟贵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认识[J].科技资讯.2010.3.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 篇12

1.1 优势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是以老师为主体, 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作用。而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的教学内容上, 随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进一步理解教学知识, 同时, 还可以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 对于不明白、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及时请教, 在一定程度上, 传统教学模式的效率与效果是很好的。而另一方面, 老师还可以根据讲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等情况进行有针对的辅导教育, 把握教学重点, 控制教学速度, 能够全面照顾到学生的综合情况, 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1.2 劣势

虽说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 这种教学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地来说,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枯燥,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同时,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书写板书,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进程, 缩减了学生们的知识量。而且,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靠老师讲述, 并没有实体, 尤其是对英语基础较薄弱的体育院校学生来说, 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往往比较困难, 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2 体育院校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2.1 优势

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一些针对学生设计的手机学习软件, 这些都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一些英语学习软件不仅具有系统的学习模块, 还有英语对话视频或是记英语单词解锁, 等等, 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玩的同时就能有效的学习英语单词, 在英语对话中就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体育院校学生来说, 在这些学习软件APP的应用当中, 很多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在做英语练习时, 想要充分了解英文国家的传统节日, 就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通过网络上的视频或者图文解说, 可使学生融入到这一情境中, 增强学生的观察以及想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人机对话, 能够有效的实现课堂交流与探讨, 并可及时的对每堂课学到的知识与问题进行反馈, 提高其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模式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新的关系模式。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老师与学生之间传统的教学与学习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义。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 老师更多的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 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 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道路,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2 劣势

降低了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学生更适应在网络上进行学习。但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主要的还是需要与同学、老师等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 才能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但是, 由于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出现了学生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 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生活交流的真实体验, 时间一长, 学生可能就会失去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多媒体教学降低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行为举止、人格魅力、教学模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 但是, 随着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相对减少, 这也就意味着, 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削弱了, 没办法发挥老师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3 体育院校英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

3.1综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点

无论是传统模式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优势与劣势,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综合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 有效的扬长避短,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还是要引进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利用其便利的资源与老师的细心辅导, 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 要将学生与老师同时作为教学的主体, 相互尊重, 平等教学。另外, 还要求老师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导地位中走出来,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能够充分起到引导与教育的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与习惯, 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有效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教学指导

多媒体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扩展学生的视野, 而老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控制, 系统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就要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实现远程教学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还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4 结语

我国对外开放以来, 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加强, 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因素,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 多媒体以其独有的优势, 逐渐应用到了英语教学中, 并且对其教学起着重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还要促使老师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体育院校学生来说, 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环境的优势, 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还能够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炳兰, 徐林荔, 吕炯.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02) :44-46.

[2]龙毓.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教学与管理, 2005, (15) :74-75.

上一篇:时空效率下一篇:r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