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理念的改革

2024-09-16

语文教学理念的改革(通用12篇)

语文教学理念的改革 篇1

有效教学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因素。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以实现有效教学,是人类自教学实践以来的一贯追求。所谓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高的效率和最好效益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最大程度上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树立以下几点教学观:

一、多元性目的观

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其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终极归宿。教学目标是对某门课程、某堂课教学效果的预定和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的设定,是教育者预期要达成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学目标准确清晰、手段合理适当,才能执行出设计合理、高效可行的教学任务,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设计合理可行的教学任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目标具有多重性。教学目标是为了获得知识是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人们的共识,但现在人们更强调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是关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改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关注学业成绩,培养个性,挖掘潜能,使学生成为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多类型课程观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并行。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根据本地、本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地方及学校的总体水平和师资力量,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条件,照顾到学生发展的特殊需求,使学生获得切实有效的学习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多类型的课程观,将各级各类课程进行分析综合,为实现有效教学服务。

三、多样性方法观

实现有效教学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调整。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教学方法实施进行,必须根据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适时调整,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在具体教学情境下努力地实施预设教学方法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和修改教学方法以期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各种教学方法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效差别运用。实现有效教学需要多样的方法,除了教师主导的讲授法、启发法,还应该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实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认识到对于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四、多元评价观

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及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实现有效教学,首先应该尽可能地把握住有效教学的始点——课前预设方案;其次要最大程度地把握住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就是教师按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是否整体有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整理、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掌握积累教学规律,提高教学实践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树立多元评价观,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教学评价应该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功能。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更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想。当前是我国加快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和指南,实现教育观念转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真正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语文教学理念的改革 篇2

本世纪初,《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吹响了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号角,随之新教材的使用又使这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新教材全面融入崭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思想,把课堂教学乃至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都带入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不被历史的发展所淘汰。

一、教材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比学校的变化速度不知要快多少倍,学生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显得重要。新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不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尽可能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尽可能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如:

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

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

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艺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研究学习内容与研究学科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全面理解教学内容、编写目的,理解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即使是司空见惯的问题,也要用新的课程理念去重新认识它,去重新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6(2001年版)有这样几组词串:

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

牦牛冰雪高原

这一教学内容中,如果简单地把它看作看图识字或是集中识字,那就完全背离了编者的意图。学生通过看图识字,认识事物,可以体会中华韵文的语言特点,可以体会祖国疆土的幅员辽阔,还可以欣赏祖国河山的美好风光。把它作为一首小诗熟读成诵后,就以语言学习为中心,从学习语言的兴趣,到朗读想象能力的培养,从最直观的自然风光欣赏,到潜意识里对祖国的热爱,都有着深刻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意义。因此,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二、必须转变教师角色。

以前,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到教学过程的“权威”,无时不是以“知识的拥有者”为中心。但随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学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3

一、强化先进的学生主体观,变“被迫学习”为“自主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

1.教育的方式要由“教学”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在确立学习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进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由学习的成功产生对学习的胜任感、操纵感,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把“教学”变成“学教”,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力。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和情境。既然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那么他在课堂上就有权力去讲、去说、去参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教师画好道学生跟着走的局面,创造提供学生由接受型的静态学习提高到参与型的动态探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

素质教育的提出打破了知识本位的观念,教育面对的是人的全面生活,要提升的是人的灵魂,而绝非知识的简单堆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统一完美人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性发展,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需要、意志、思维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释放学生的创新激情。

1.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并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美,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先设计一个谜语:“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花丛中,授完花粉又采蜜,辛勤劳动立奇功。”用这个富有情趣的谜语开场,立即把学生吸引住了,猜出谜底后,他们都兴趣蛊然,主动求学:“老师,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2.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教处处洋溢着创新。教师不再主宰课堂,不再“引导”学生答出与教师预想相符的答案,代之以生动风趣的讲授,热烈而自由的讨论,多元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力,发挥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激情。

3.注重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经常变换试题训练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且采用独特的解题方法,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教《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有个学生说:“曹冲称象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用泥土更方便。”还有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这些方法何等巧妙!如果长期这样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必能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确立平等合作的教学观,实现由“权威教学”向“合作学习”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摒弃“权威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和真诚合作,在班级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组际、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个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进行多边活动,掌握新知识和促进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多向交流和自由宽松的气氛,使学生卸去思想包袱,还原本性,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地讨论、回答,使课堂呈现出“不同的声音”。

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中的“我在小小的船里坐”一句,对于首次接触课文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也不应由教师“一手包办”,公布所谓“答案”,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四人一组,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各说一行诗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立刻围拢在一起,读课文、说见解,无拘无束地与身边的小伙伴交流起来。很快,各个小组统一了见解。第一组的代表说:“这行是的意思是指小女孩坐在月亮上”。另一组代表马上也发表了意见:“这一行诗的意思是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儿上,小小的船指月儿。”瞧,这些“声音”虽然还很“稚嫩”,但只要我们能“倾听”,这就会变成一种富有独创性的、铿锵有力的“呐喊”!

“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全面地发展。

四、形成公正、积极的新评价观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要求“课堂教学的评价重点不在于追求‘标准答案,而在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使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传统的评价观是只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用学习成绩指标代表学习的全过程,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导致了教学重知识、轻能力偏向。因此,所谓的“尖子生”通常指的就是考试成绩突出的那些学生。而所有学生的情意与态度的发展,以及意志努力与动机水平等因素在这种评价中被忽略了。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充分协调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并对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的变革,才能推进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果实,才能造就出现代社会所需的新一代人。

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 篇4

一、更新教学观念,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要以学生为本, 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 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 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 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 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 “洋务运动”这一节, 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 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 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 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 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 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比如, 课堂讨论、辩论, 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 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编演小历史剧, 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实施新课标——解决措施和调整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 也同样充满机遇。对学生而言,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愿望。它可以使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在历史教育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面对新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 作为备课组长, 我带领备课组成员首先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历史课程标准和北京市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为依据, 在处理教材时, 不求面面俱到, 教师不拘泥于教材, 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改理念来整合教材,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是:

1.加强集体备课, 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标, 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标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 对于课标不做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 或少讲, 或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 就要增设背景材料, 辅助学生学习, 重点内容要讲得充分、讲得饱满。

2.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校情、学情,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在备课时, 把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进行对照, 了解初中高中教材的异同点,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或者掌握的知识就不再多讲。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真空”, 在学习新课前, 先提醒和通知学生, 让学生抽出时间做一些预习和准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

三、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 使学生“喜”学

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 与初中比较, 普遍感到困难, 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 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 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 对每一层次的内容, 作出达标的要求, 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 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比如, 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 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 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 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 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 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 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总之, 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 要求我们更新理念与方法, 去探究更适合于教学的新手段, 同时, 通过新课程的运用, 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最终使课堂成为真实的课堂, 兴趣的课堂, 艺术的课堂, 享受的课堂, 快乐的课堂, 为学生走进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中, 我们不难看出, 在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理念上有很多重大的改革, 这其中, 对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显得尤为突出、鲜明。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有很多: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学习理念、史学理念和高考理念的更新。

语文教学理念的改革 篇5

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识字与写字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非常重要,学生识字写字技能的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识字与写字历来都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基本理念仍然是“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一)小学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与写字的总目标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总目标是针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识字与写字的目标是:(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和写字的学习目标如下。(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课程标准在识字量的确定和字种的选择上都有所突破。一方面,在“阶段目标”中适当降低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即由“1600~1800”降为“1600左右”;另一方面,在“附录”中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两个字表,它们将为教材及教学中字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不同学习难度的字,往往采用不一样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包括300个字。这300个字的特点是:第一,构型简单;第二,重现率最高,其中大多数字能够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让学生先学习先认这些字,会写这些字,这种做法借鉴了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的经验,符合汉语言文字学习的规律。这个字表为我们小学一二年级识字写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会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识字与写字的教学建议

1.要充分认识小学低年级认一定量的字的战略意义

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掌握写字技能的过程,写字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中小学生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会有强烈的阅读欲望,如果学生识字的速度比较慢,识字量比较少的话,就不能达到阅读的要求。时间长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愿望不能满足的话,也会对今后的阅读产生一个阻碍,产生一个不良的影响。

写字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任何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会注重本国家文化教育和价值观的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2.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语文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贯要求。但是,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对识字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课程标准在具体陈述“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时,明确提出来“认识”和“学会”两种不同的目标。3.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

识字写字量不是越多越好。到了一定程度,多认字对于学生阅读的帮助概率会越来越小。1600~1800个字可以覆盖目前出版物的90%以上。这样既为学生阅读创造了基本的条件,也为学生继续多认字留有空间,学生遇到一些不会认识的字,可以尝试不同的识字方法,识字策略自己去解决。很多地方和学校做了大量的实验,认识1600个字左右的话,就达到了进入阅读状态的基本要求。

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还对写字教学提高了要求。现在社会、家长等各方面都认识到我们的写字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这些年来,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写字教学受到了一点影响,学生的书写能力有所下降。有识之士,包括老师、家长都认为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历史证明,每一次书写工具变革以后,汉字的艺术都是朝前走了一步,而不是退后。

课程标准要求保持好写字的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因为写字的姿势好了、习惯好了,字才写得好。写字的姿势正确还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写字是培养一个人心气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我们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书法课的教学。对于书法教学,写字教育对我们老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语文老师,其他学科的老师,如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写得非常精彩的字的话,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引领、引导和影响。因此,所有学科的老师都要练字,我们大家来享受书法艺术的熏陶,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乐趣。4.降低要求,减缓难度,突出拼音的使用价值

根据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相应地对教学要求也要发生变化。另外,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难点,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主要表现在难记,以及拼读和书写要求高。新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作了较大的调整,突出对这个工具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 篇6

调查表明,当前的数学教学有很多弊端,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等。现在进行的大部分教学改革仍是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进行的,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问题仍然存在。虽然应试教育并非由教学活动孕育而生,但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学领域表现的最为充分。这些都是与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符的。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确立与木次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和基木理念相一致的教育观,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具体地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教学民主

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民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调查发现,许多教师都已开始重视并改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适应学生,但教学中的非民主现象还是屡见不鲜。许多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听话”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就应是主宰与臣服的关系。当学生表现出“越轨”、“异端”倾向时,得到的常常是斥责与讥讽,甚至是体罚。要真正实现教学民主,不仅要用语言,也要用自己的态度、情感、行为以及对数学的理解去影响学生,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察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建构主体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真正享有思考的自由,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目前,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成了“主宰作用”,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了“主听作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这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不到发挥。只有把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把师生双方的关系看成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关系,才能真正反映教学活动的本质,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应该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应该使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应该使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三、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相结合

面向结果的教学是知识性的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形式。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在理解中仔细体验这一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这两种形式的教学应该是互补的,相互促进的,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形式都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知识点,选择不同形式的教学。

四、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相结合

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学习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学生完整的学习应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学习。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的目的应是使学生学会对不同学习内容采用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这不仅是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要求。

五、一般能力的培养与创造品质的形成相结合

创造性己成为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因此,教学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全面提高的同时,应该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

六、开展数学活动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数学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理念的改革 篇7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培养人才的高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是高校教学的首要任务, 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信息时代, 要求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而传统的教学理念所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成现代的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二、现代教学理念

现代教学理念主要是针对于传统教学理念提出的, 它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 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思想。现代教学理念注重以学生、作业、活动为中心, 以学为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 学生拥有主动权。教师主要工作是设定情境, 让学生产生兴趣, 发现问题, 并在教师引导下, 探索研究问题, 找出解决方法并进行验证的一系列过程。

1. 现代教学目的。

现代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和理解问题;教师的职责是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发散性的思考问题, 在探索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与传统的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有所不同的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的重点都放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上。

2. 现代教学过程。

现代的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称为“五步教学法”。第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教师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设定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的思考, 提出问题。第二阶段在特定的情境中, 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向教师提出无法理解的问题或者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第三阶段为了能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广泛地学习相关的知识, 以便学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又逐步形成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阶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第五阶段解决问题, 得出最后的结论, 并根据相关知识佐证结论的正确性。整个现代教学的过程总结为:设定情境—引出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验证结论。

3. 现代教学结果。

使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一新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也产生与传统教学所不同的教学结果, 具备自己的特性: (1) 设定让学生感兴趣, 加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情境至关重要, 情境既要能符合教学内容, 又要能让学生通过情境导入问题, 还需要从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学生学到的知识若后期没经过整理, 将会缺乏逻辑性, 知识零散, 不如传统教学所获取的知识系统、完整。 (3)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现代教学的知识要比传统教学实用性更强。现代教学所获取、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 而传统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是未来可能能用的。因此学生更有兴趣, 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高校教学方法改革

现阶段的高校教学正处于大众化阶段, 大众化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学生进入社会中无所适从。高校若想其培养的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融入社会, 就需要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在现代社会教学过程的瓶颈, 倡导现代教学理念。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1. 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在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基础,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应树立与时俱进、科学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教学理念。 (1) 由知识获取向能力培养转变。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迅速, 学生在学校中掌握的知识有限, 进入社会后已落后。高校教学在转变知识传授的方式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要“授之以渔”, 通过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 由继承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创新性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激发、鼓励学生, 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的知识, 培养多思考, 发散性思考的习惯, 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推陈出新。 (3) 将教学中心从教师向学生转变。注重以学生为本, 将课堂从教师讲授转向学生实践, 根据学生特点, 因材施教, 改变“大众化”、“一言堂”或者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采用与学生互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 (4) 由依赖教学技术向方法引导转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实验环境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但若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设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环节, 再好的教学技术都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在此过程中若学生不积极主动的学习, 不参与互动, 教师就无法真正做到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营造和谐热烈的氛围,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 改变考试考核方法。

不同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高校可突破单一笔试, 片面追求标准答案, 以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法, 改为综合、全面、多样化的考核, 如面试答辩或动手操作等方式来考核学生, 不仅考查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可以考核分析、理解、综述、创新能力,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发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评价, 并将其作为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通过考试考核方式的改变来引导、鼓励学生改变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和效果。

4. 强调教师投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依靠全体教师的积极投入。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教学方法改革成功的关键, 也是重要保障。在信息时代, 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能力, 扩展知识面和信息量, 改变原有的备课方式, 备课时不仅要“备内容”还要“备方法”, 在内容上要突破课程、专业所带来的限制,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材施教, 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 引导学生, 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是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 而目前学校、社会对于教师的考核及评价不合理、不够科学, 为了让教学质量高、方法好的教师能够得到合理评价与奖励, 发挥其积极性, 需要有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奖励方法, 充分调动学校资源, 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专心致力于教学。

总而言之, 高校在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时应提倡现代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 转变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观念, 创新考试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加强教资投入, 让师生共同参与到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中, 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许淑慧.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析.广西社会科学, 2012, (7) :186-188.

浅议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的改革 篇8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其强调按照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实行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后来,其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缺点和弊端。

(一)决策和计划的封闭性

行政型教学管理强调行政管理的权威性,往往根据上级指示,依据权力意志做出教学决策,忽视专家、学生和其他有关人事的参与。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不高、透明度低。不仅如此,在决策和计划后,缺乏完善配套的宣传、咨询、反馈、监督和评价机制,从而呈现为封闭状态。

(二)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性

在高校,多年来我们按照行政命令和国家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以及统一的考试形式。但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容易导致课程结构呆板、选择空间狭窄、教学内容陈旧,与培养具有创见、讲求个性的现代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并不相符合。

(三)计划执行的强制性

行政型教学管理实行从上到下的直线式管理,强调权威与服从,缺乏平等交流和协作,缺少对管理对象特点、要求的分析和把握,按任务实施管理控制的成份多,按针对性原则开展教学服务的少。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学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二、教学管理理念转变成为时代必然

强制性的教学管理只能维持规范化条件下的常规运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变化而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适应性比较差,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和控制。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需要教学管理进行变革,即从生硬的按部就班和不灵活的工作模式转变为适应性思维灵活的工作方式。

(一)适应性思维的提出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

管理方法趋向多元化成为时代的潮流。以统计决定论所体现的科学认识和人们的价值认识这两条轨迹的融合,提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方式。高校教学管理也是重要的组织决策,同样需要遵守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融合的原则,也就是需要以适应性思维灵活多变为指导。

(二)时代决定适应性思维提出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人类走向知识经济,走向开放和全球化的世纪。在高等教育领域,原来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国家和社会对用人标准的变化、学生和家长求学需要的提升、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收费办法的调整等,都使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中。同时,教学管理系统内部人员、知识、财力、信息等要素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原来注重维持规范化条件下常规运行的强制性教学管理,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一成不变的机械性教学管理已经成为教学改革深化的最大障碍。

三、适应性思维范式的特征及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决策机构仍然是按照等级制设计决策的来源和分配。一般管理层次由上而下: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务科-教研科-教改科等。工作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请示汇报的。校长享有一般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是作为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的职能部门存在的,这两级机构有相当大的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二级学院(系)的权力相对较小。应对这种集权式的体制做出改革,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将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允许二级学院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一)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适应性思维要求本着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建立决策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使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盲目性和经验性。

(二)教师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制衡体制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明显的权力失衡,特别体现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在适应性多维灵活多变指导下的新型教学管理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参与权力。管理者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大力倡导学生参与管理。

(三)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

弹性学制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弊端,应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弹性学制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激励、竞争机制。当然,弹性学制的实施要考虑国情、校情,一些高校先行的试点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摘要:原有的高校教学管理具有的按部就班、不灵活等特点, 现已不适应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要求。适应性思维灵活多变将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理念, 其对我国高校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管理改革有着许多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理念,改革

参考文献

[1]、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语文教学理念的改革 篇9

一、高职语文课堂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传统,手段陈旧

当前,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仍然被多数高职院校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这种模式下,教师进行的是“无错化”的教学,直接生硬地进行知识传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跟着教师的讲授和课本上的案例进行知识的储备,最糟糕的是在这个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因此缺乏主动性,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并且会丧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造成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不会应用到实际中去的问题。

(二)学习缺乏协作性,以个体学习为主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在学习上依然延续着初高中的学习模式,不善于在学习中讨论交流,大多以个体学习为主。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因为教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课堂时间较少的缘故,课堂上几乎很少会留出专门的时间供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在课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律意识较差,再加上教师没有正确地引导,这种交流机会反而更少了。由于缺乏这种协作意识,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必然导致学生思维不宽以及僵化的趋势,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迅速,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这一词在我国使用频率很高,因为制度和政策有较强的时效性,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不断地进行微调,这种弹性也造就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同样地,教育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改革”的帮助,尤其是高职语文,它的实用性很强,更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切合实际和有条不紊的改革。高职语文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科,并且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好地在社会中立足。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正是切合了当今时代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合理利用网上巨大的教学资源。因此,探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告知语文课程改革的这一课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需要我们的教师队伍不断地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改革成就。

(二)改善学生自控能力差,基础薄弱等问题的需要

高职学校注重的是培养技术人才,因其学校的性质,学生的初高中知识水平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对比较差,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甚至于很多人认为上高职的学生就是“学渣”或“学习混子”,不可否认高职里的学生的学习和各项技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欠缺的。对语文学科而言,虽然它属于我们的母语学习,在学校的各科科目里是学习时间最长、应用最普遍的学科,但是不同水平的人运用语文表达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向是迥然不同的,面对同样的自然景观,有才的人会发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感慨,而很多高职学生不仅没有这种自创能力,有的连“照着葫芦画瓢”都难以做到。为了改善高职语文的现存问题,不能完全照搬其他不同性质的高校的教学模式,而是要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能够找寻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因此高职语文改革必须积极进行。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语文改革可行性方法

(一)转换师生位置,让学生主导课堂

“翻转课堂”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转换了师生之间的位置,让教师由传统模式下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学生则由被动学习接受者转变为了学习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会使教师的基础工作量下降,而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加强。在课下,教师精心挑选教学的视频资源,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及时的在线交流。在课上,老师可以依照既定的教学任务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还可以留出专门的时间供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且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促进知识框架的构建。对于学生,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学习自护选择权,可以自主的决定学习的进度、时间和地点,并加强了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好督促者的身份,切勿让学生在学习中过度松弛。可以说,这样的翻转课堂是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真正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二)结合学科特点,注重高职语文的趣味性

翻转课堂理念下的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更加注重高职语文的趣味性,会向学生们展示知识运用的背景及相关案例。比如说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我会通过网络收集资料,配备文章制作详细的幻灯片来展示,并通过播放《地道战》等影音资料让学生产生兴趣,对抗日英雄们如何在地道中开展斗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再比如说,教导《再别康桥》这篇美丽诗作时,我找到了以前广播电台的诗朗诵音频资料,让学生们用耳朵感受着如痴如醉的场景,之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组织小型的诗朗诵比赛,并不局限于《再别康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旨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转变考核标准,切勿急功近利

“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律性,尤其是对于固有事物的改革更是这样,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成,它需要时间去消化磨合,也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去适应,去寻找一个平衡点以便更好地去发挥改革应有的作用。因此,传统模式下的原有考核标准不再适用改革后的学生表现,这并不排除原先的考核标准,只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一种综合判断和及时的网上检测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比如,教师可以不定期的在网上布置一些主题小任务,不要拘泥于形式,让学生自主去创造,可以是文章,也可以是朗诵,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而教师根据这些内容来判断学生的学习并给予合理的建议,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自主学习中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可能这个过程不如直接告诉学生快,但是一旦学生自己能理解掌握,就能记在脑子里并且遇到类似的问题将会自主地去解决,收到的教学成就将是十分丰硕的。此外,不单单要看任务表现,还要注重对学生参与度的考核,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因为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这种教学模式中来,教师才能去发觉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真实的情况,做出对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要学习翻转课堂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避免生搬硬套,要结合实际合理运用。作为青年学生,他们阳光率真、思维活跃,我们教师要增强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让他们保持对于课堂整整45分钟的专注。学生有了这份发自内心的专注,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解书本中的知识,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安努力,运用好“翻转课堂”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好的优秀人才。

摘要: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它的主要理念是合理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安排,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主导和决定有关学习的各项安排。实行这种新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去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主要由老师教授知识的模式,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采用看视频、听讲座、阅读电子书和课件等多种方法完成自主学习。现今高职语文仍然以阅读、写作和口语为重点教学内容,其综合性非常强,在课程改革中渗透翻转课堂教学的思想,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该学科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作为其他学科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语文,翻转课堂,课程改革,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史伟,朱晓峰.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

[2]卫珍妮.高职语文教学“翻转课堂”模式的利弊分析与优化策略[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3]于玲.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8).

[4]覃艳艳.“翻转课堂”视阈下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7).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篇10

一、从“课文媒介”到“牵线搭桥”

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外,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一些“基础性”教学内容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等,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务必将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一堂课的“保底工程”。而中高年级课文教学除了落实基础性教学内容外,还需要新授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语文技能的教授。如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定位教学目标的: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完成识字和写字任务,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并且把课文读准确、流利。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在写作上“总—分—总”的结构、“四季”的写作顺序和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依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试着仿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既有了基础的识文断字能力,在写作上也颇有收获。通过学习,学生对于写景的文章该如何布局谋篇已有了一个大概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范本,仿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学生接到任务后,纷纷提笔仿写,虽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当堂仿写可能写不出很满意的效果,但只要学生懂得活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就是一次有针对性的习作,坚持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有所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会逐渐加强。整堂课的设计,以课文为范本,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和运用,课文的作用只是媒介,要发挥其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牵线搭桥的作用。

二、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

语文学科的任务是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表达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认识—实践—迁移”的过程。理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次飞跃,学会运用是学习的第二次飞跃,但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运用会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激发点上,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才能让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

三、从“分析内容”到“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惠及一天,授人以渔,惠及一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这就要依据文本内容学习相应的方法。训练有重点训练、一般训练之分,重点训练称作语文基本功训练,必须扎扎实实进行。低中年级要在文字上下功夫,打好文字的基础,如开始识字、写字时,字音必须读准确,写字指导必须到位,如掌握基本的笔画,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执笔方法、写字姿势要正确。低年级写话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写话兴趣、乐于表达上,同时兼顾文字的规范,如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以及初步的写话习惯。

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默读,重点是学习做到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学习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尝试提出不懂的问题。中年级要运用低年级获得的能力和养成的习惯,重点学会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不断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习惯的培养在低年级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影响了默读的速度,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习惯养成后会促进默读速度的提高。高年级习作方法的教学,如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写作,这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基本表达方法,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需要进行习作方法的引导。以《颐和园》《观潮》为例。《颐和园》是按游览先后顺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出静态景物的特点;《观潮》则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先后顺序,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出动态景物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以读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得、自悟、自能。教师在此过程中该扶就扶,该放就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

四、从“善于取舍”到“重在学会”

课堂上,有时教师想教的内容太多、太散,既要兼顾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也不能不顾。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不肯舍弃,结果导致每个知识点都只是蜻蜓点水。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应该追求“教会”。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教学一篇课文除去必须要落实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之外,所剩时间不会太多,因此教学内容必须集中、明确。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遵循“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原则进行取舍,教师要学会舍弃,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若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目标的达成来设计教学流程,那么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五、从“学之”到“乐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理解和表达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教师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乐于表达自己看法。听、说、读、写,听懂、读好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学生说和写的前提,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说和写。如在朗读方面,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前,充分朗读,带着自己的体验读。正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朗读能力的指导,能够为学生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运用搭好支架。

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但语文实践活动又不仅仅包括阅读,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教师的课堂任务就是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语言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只成为课堂的一种点缀,课堂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现教学技能的舞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贯彻在日常的生活中,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渠道,它关系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其作为重点常抓不懈。

语文教学理念的改革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多媒体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阐述了基础语文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学科,在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知识型人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作用。”并明确指出“基础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以此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才能充分契合新课标的众多先进精神以及教育理念呢?我个人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鼓励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将这一精神灵活运用到了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并收获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先进技术,为学生播放了老版《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这一章回的视频短片。视频虽然简短,却将“草船借箭”这一经典歷史故事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与描绘。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仿佛真正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特殊历史时期,不但大大激发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更重要的是多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又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无疑为帮助他们实现对这篇文章的更好理解与感悟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师与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不同地位与分工,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以及发展的真正主体,教师则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引领、指导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更好展开。”

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彻底摒弃以往“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等落后的教育模式,同时还要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组织形式,借此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取意识以及自我学习的水平与能力,从而为其日后语文综合素养的大幅度增长提供充分的准备。同样以《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为例,在带领学生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时,为了帮助他们加深对诸葛亮这一角色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我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纵观全文,诸葛亮只笑了一次‘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你们认为当时诸葛亮应该是一种什么笑法?请仔细阅读全文,并跟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共同探讨。”

如此一来,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还真正将其置入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活动当中,为其尽快融入讨论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下即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甲组:曹操连这个小小的计谋都没有识别出来,所以我们认为诸葛亮当时是轻蔑的笑、藐视的笑,最可能的场景是“诸葛亮朝曹军的方向看去,轻哼一声,以示不屑”。

乙组:我们不这么认为,诸葛亮有勇有谋,但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气量短小之人,他当时发出的笑声应该是战胜曹军之后自豪的笑、自信的笑,而非蔑视以及不屑。

丙组:诸葛亮借箭是周瑜故意刁难的计策,那么为什么不能理解为诸葛亮的爽朗笑声有战胜周瑜这个对手的意味呢。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你来我往,纷纷表达着不同的认识与看法。如此一来,他们不但可以在观点上互为补充,有利于自己加深对诸葛亮这一角色的深刻认识,而且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我在课堂上有效“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予了他们,还大大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的水平及其能力,这对于他们日后的语文自主学习活动来说,无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大范围的实施与普及着,在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注入新鲜活力与积极元素的同时,也为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但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更要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力求使自身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与新课标实现完美的融合,并以此为基础,切实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以及修养的更好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芹.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提高实效,引人入胜: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思路[J].课外语文,2012(12).

[2]张文来.浅谈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9(05).

(作者单位 山西省长治市友谊小学)

语文教学理念的改革 篇12

1. 高校体育教学引入休闲体育的重要作用

1.1 是构建和谐教学的需要。

就狭义方面而言,休闲体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营造和谐、舒适的教学氛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广义方面而言,休闲体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价值观判断及心理承受能力[1]。

1.2 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重视短期教育的效果,而要考虑长期教育的效果,否则会导致高效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背离。

2. 基于休闲体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2.1 构建休闲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2.1.1休闲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围绕休闲体育的教学目标,将休闲体育的课程内容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教学。基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为学生生涯教育、国防教育、基本体能训练、外语应用及计算机训练等;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微型实践、参观学习、主干课程、实验课程及专业实习等[2];综合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为毕业论文、学术论坛、网络资源及创新实践等。2.1.2休闲体育教学的阶段安排。高校学制通常为四年,要从学生一进校就安排休闲体育教学,确保整个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针对性。第一阶段:育人观念的意识培养,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能确定学习目标,初步职业发展意向。大一学生入学教育时可以邀请休闲体育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让学生认识到休闲体育的重要意义,为后续休闲体育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阶段:通过教学改革、课内外一体化、工学结合等方式使学生具备从事体育产业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该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具体教学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互不分离,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将企业场景搬到教室,让实践引领理论,让学生走向企业[3]。第三阶段,育人理念的创新创业阶段。可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为社会大众提供健身休闲、企业体育竞技比赛等社会化服务,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休闲体育产业奠定基础。

2.2 立休闲体育的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休闲体育在高校的顺利实施,高校可设置专门的休闲体育教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制定休闲体育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对休息体育的重视程度,真正做到休闲体育有人管、有人负责,确保休闲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深化制度管理,避免人为因素影响休闲体育开展。制度是确保休闲体育在高校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而是休闲体育开展的重要环节,对休闲体育的开设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如《休闲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休闲体育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办法》等,做到休闲体育开展的有法可依,确保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将整个管理渗透到休闲体育的各个环节,用制度约束人,减少人为因素对休闲体育开展的影响。

2.3 制定灵活多样休闲体育的教学方式.

2.3.1以技能大赛推动休闲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组织休闲体育相关专业的各种竞赛与行业技能比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为了达到休闲体育的教学目标和竞赛需要的技能,高校可以自身的体育资源为主,社会体育资源为辅,设立不同专业的休闲体育实践基地,吸引兴趣不同的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技能训练和实践操作,加速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塑造。2.3.2将休闲体育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让休闲体育走进实验实训场所、推进企业和高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企业、教学、科研及运动项目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让休闲体育贯穿到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中,努力寻找符合专业特性的休闲体育教学模式。2.3.3产学研结合,促进休闲体育的实施。高校课充分利用自身的体育资源,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相关的体育需求服务,让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体育项目的运作中去,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也能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参与到体育产业的运营、服务于管理中去,培养学生开拓市场的意识和体育行业的管理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高校通过与体育产业企业的合作,能够推动休闲体育在高校的顺利实施和发展。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能指导休闲体育教学的教师。

休闲体育作为新兴起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实施时间不长,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对此比较陌生,研究不深入,要确保休闲体育在高校的顺利实施,高素质的休闲体育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要及时对本校体育教师进行休闲体育的培训,或者及时引进休闲体育相关的体育教师,为休闲体育在高校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开展休闲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休闲体育要贯穿于高校教学的整个过程。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诸多弊端,还需相关人士进行深入研究,以便真正发挥休闲体育的作用。

摘要: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休闲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喜欢的运动方式,在高校开设休闲体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内容首先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引入休闲体育的重要作用,其次提出了基于休闲体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改革,希望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关键词:休闲体育,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焦现伟.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10.

[2]陈玉忠.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01:56-59.

上一篇:评价需求下一篇:定额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