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理念(精选12篇)
反思理念 篇1
教学反思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意义, 前者指对教学活动的回顾、评价、重构和升华, 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或意见。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 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实践证明此言不虚。
与专家学者对教学反思的高调倡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线教师不以为意的态度, 他们不善、不会甚至不愿进行教学反思。从主观上看, 教师群体更多地秉承了文人的习性和气质, 自我认同度高, 容易固步自封, 不愿自找“麻烦”。尤其经验型教师对轻车熟路的教学更不愿改弦更张, 自然谈不上有效教学反思。但笔者认为, 阻碍教学反思深入推进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客观上的“不能”。
一、理论缺失
“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 “博学”是“叁省”的前提和条件, “叁省”是在“博学”基础上的提升。只有广泛学习, 扩大视野, 提高认知能力, 才能对自己的言行作检讨, 进而“叁省”。反之, 绝无“叁省”的可能。教学反思也应该建立在教师的业务进修和能力提升基础之上。教师学习内容庞杂, 重点应是教育教学理论。理论学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 从而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 为教学反思提供基础;理论学习还可以为教学设想提供豁然开朗的原理阐释, 给反思提供新鲜视角;理论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提炼教学经验, 升华完善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促使普通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而一线教师忙于事务性教学, 最缺乏的就是源头活水式的理论学习, 务“实”多务“虚”少。其实“虚”、“实”并非泾渭分明, 完全应该相辅相成。
1.强化务虚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能投鼠忌器, 担心务虚害实, 而应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和保障条件, 主动搭建平台, 用多种手段激励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如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等, 使学习由“任务”转变成“福利”甚至是“权利”, 激发教师学习的内驱力, 促使其从“被迫学”转变成“主动学”。
2.重视化虚为实
教师理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学实践。因此, 理论学习要有“问题”意识, 即必须从解决现实教学困惑开始逐步深入, 以理论学习所得来化解教学困难。理论学习不是形式, 而是有的放矢的自我提高途径。
3.狠抓虚实结合
教育教学理论本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提炼而来, 一旦再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两者很容易融为一体。在学习与教学的关系上, 学习是手段, 教学是目的, 教学又激发学习愿望。《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本意就是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相互统一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是后起之意) 。教师学习的源动力和归属点都是教学实践, 缺失理论学习的经验型教学必然缺少反思, 是不完整的教学。
二、角度机械
教学反思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 自然讲究方法。方法得当, 一通百通, 得益匪浅;方法失当, 徒劳无功, 索然无味。笔者观察, 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角度僵化, 方法欠当, 始终停留在原始的自我认识水平上。所以, 矫正教学反思的角度是当务之急。
1.由课例反思向专题反思转化
有教师认为, 教学反思就是指对某一节课或一个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 这也无可非议。但这样的教学反思看重的是“点”, 指导意义不明显。若能连点成面, 就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现象作专题式的反思效果更佳。如学生难以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内涵, 教师就得反思杜甫诗风的形成与其个人气质、人生经历、时代氛围以及同时代诗风的关系, 进而调整原有的教学策略;由此可延伸反思教学李白诗、苏轼词的策略问题。对同类现象进行全面深刻的比较分析, 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合理整合, 提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策略, 这对今后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既鲜明又经济。
对某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也可以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 这也是专题反思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学案模式下的概念教学, 探寻如何呈现、推演、迁移的方法, 这种反思有明确的主题, 既可以联系教学理论又可以兼顾教学实践, 可从宏观着眼, 或从单一的问题线索入手, 追寻概念教学法的最佳实施方案。
2.由行为反思向习惯反思转化
对教学工作的部分环节从设计到操作到效果进行反思, 寻找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突破口, 这是教学反思最常见的方式, 但也仅仅停留在行为层面。教学工作周而复始, 鲜活的教育过程常会变得机械化、程式化。教学行为经过不断反复就成了教学习惯。教师要勇于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 就教学习惯进行反思, 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惯性, 将“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 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教学习惯的意义与缺陷, 颠覆不恰当的教学习惯。如作业布置“一刀切”的现象就很普遍, 能否分层要求, 甚至划出一定的作业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 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 但限于习惯, 教师很难跨出这一步。
3.由结果反思向过程反思转化
最常见的教学反思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 多是宏观反思。教学阶段可长可短, 可以是一个学期, 也可以是完成某一章节教学内容所需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从教学效果角度进行的。我们提倡过程性反思, 即就某一节课, 甚至就某一个教学环节展开反思;反思可以在事后, 也可以在事中。事中反思更便于教师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行为,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都说教学是遗憾艺术, 但为什么要让教学成为遗憾后再哀叹呢?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找出问题症结求得解决办法, 就是要由结果反思向过程反思转变, 深入到教学中一个个细微的过程环节, 边反思边改进, 体现高超的教学智慧和策略。
4.由缺陷反思向成绩总结转化
通过教学反思查找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但我们常忽视对教学优点和教学成绩的总结提升, 这会造成优质教学资源的流失。只反思教学的缺陷会使教师始终处在失败压抑的心境之中, 缺少成功的喜悦和改进尝试的欲望,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状态。教学反思要由反思缺陷向总结优点转化。教学优点经过总结提炼和铸炼升华就是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学名师产生的必备条件。教学反思不纯粹是“挑刺”, 它更应该着眼于培植优良教风, 壮大教学优势。
5.由个体反思向合作反思转化
教学反思以个人为主体, 但并不拒绝合作反思。合作反思是教师通过与他人 (包括学生) 就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进行的研讨和反思, 常见形式有学科研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合作反思的优势是教师跳出自身的思维和认识苑囿, 吸纳他人的见解和实践, 扩大认知范围, 提升认知能力。
①比较式反思。在比较中反思, 就同一教学内容借鉴多位教师的教学处理, 就备课设想、施教过程、教学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 再选择并提出改进的方法。②观摩式反思。常与同题异构、主题沙龙、课题论证等相结合。教学当事人在与其他教师切磋过程中, 达成新的认识, 生成新的教学理念。也可以就某一教学活动请专家诊断, 或请其他教师集体会诊, 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③互动式反思。通常指教师一改自身教学习惯, 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策略上研究课, 其他教师观摩, 课后共同切磋反思, 由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
三、引导缺位
教学反思是教学的理念和习惯, 是教师的“软任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学反思要因势利导, 讲求实效。有些学校规定, 教案后必须要附上教学反思, 否则将被视作不完整。谁能肯定教学反思必须落实到纸上?写到纸上的一定是有效的教学反思吗?作为对教学活动的调整改进策略, 它是观念性的, 未必是操作性的。以书面文字的形式管理教学反思是粗暴无效的, 长期施行必然导致教师的反感抵触。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反思要有引导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教师反思途径, 引导教师将教学反思视作家常便饭。
1.对话反思
引导教师与同事一起观察教学实践活动, 就实际问题进行轻松愉悦的互动讨论, 分享成功、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实践, 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 获得更广泛的问题解决途径。即使认识上有冲突, 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2.录像反思
观摩录像教学, 施教者可以客观审视自我, 揣摩自身教学优缺点, 通过微格回放方式, 将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 捕捉教学细节, 开展反思活动。观摩教师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帮助探寻厘清问题的方法。
3.争议案例反思
教无定法, 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 以同题异构的形式开展教学常会有争议。引导教师把握机会, 找准争议问题的焦点, 寻根探源, 在阐释各自想法的基础上, 存同求异。
4.教学机智反思
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爆发智慧的火花, 其特点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捕捉反思, “火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引导教师养成“速记”习惯, 课后当场就将感悟记录下来, 集细微的教学机智便能汇聚成智慧之洋。
其实, 教学反思并非面目可憎, 只要教师端正心态, 辩证看待教学各个环节的优缺点, 勇于去伪存真, 舍粗取精, 将教学反思由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就能获得提升教学技艺的新增长点。
反思理念 篇2
一 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澳洲人、新西兰人、还有一部分南非人、爱尔兰人等等,都以英语为母语。在某些国家里,英语虽不是本国语,但是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甚至竟成为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这些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尼日利亚、肯尼亚、乌干达等等。
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而且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它。在科技界,英语又是国际性语言。说英语的人遍及五大洲。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化趋势将在二十一世纪更为凸显。世界已进入中国,中国已走向世界。人类彼此间的交往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如果说当今生活在这个“地球村”大家庭的人们有什么共同语言的话,那么“英语”是理所当然的。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正如不少
已经考入大学的学子们所说,他们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百分之七十的精力不是用在自己的专业上而是在外语上。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我们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涌入中国开办各种各样的外语培训学校,打出各种各样的诱人广告鼓励中国学生到国外去留学,这决不是简单的“培养外语人才”几个字所能解释清楚的。
令人不安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外语教学实践的外语教师对语言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冷漠和无知。这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对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的整体水平是极其不利的。
二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于网络,1994年美国的调查表明有一半的孩子认为上网是很cool的事情,到1997年持同样看法的百分点高达八十八。对此,五十出头的加拿大社会学家、《网络一代的成长》一书的作者坦普斯特这么说:“伴随着数字化媒体成长起来的网络一代,将会改变未来人类社会的观念。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以广播模式为主的世界,但是这些网络新一代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娱乐、工作将会使社会的环境更开放、互动和理性。他们在孩子时所掌握的东西将会影响到一辈子的生活状态。他们才是21世纪的主人。”
兰达•图恩以前是一个小学教师,她谈起了一段让她毕生难忘的经历:“一次,我与孩子们决定搞一次野餐,但是怕下雨。当我跑到窗口看天气的时候,没想到孩子们早已登上了国家气象局的网站。”兰达•图恩说,“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从来没有过的。”是的,当我们的英语教师还在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教学生读单词的时候,当我们的英语教师还在费力地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当我们的英语教师还在吃力地翻看字典编写教案的时候,他们中多数人没见过“金山词霸”能如此轻松的查找英文单词,自动给出发音,中英文对照的例句及同义词和反义词;他们中多数人没见过“Word”能如此奇妙的编辑文章,它可以自动查出你的英文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帮助你自动修改错误。在你写完一篇英文作文之后,可以自动为你计算字数,自动显示你的作文等级;他们中多数人没见过“听霸”中如此丰富的英语听力教学功能,它能让学生听道地的名人演说,观看原版好莱坞电影片段,进行有趣的听力游戏,在电脑上和老外面对面练习英语对话;我们的英文教师中更有相当一批人没见过国际互联网上如此众多的英语教学网站和如此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料。你想写论文吗?你想查找教案实例吗?你想了解英语教学新动向吗?你想知道英语课堂教学游戏吗?这些都可以轻松地在国际互联网上找到。
可以想见,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怎样的挑战。国际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使得网络英语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教师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学手段陈旧是摆在教育战线面前的严峻现实。
三 外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的东西。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
现在,我们的外语教师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外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让我们设计一个大纲、一套教材来教这些内容”,而应该是:(1)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2)我们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造这些条件?
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的多,对学生也有用的多。
外语学习区别于婴儿学习母语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情感”。一般来说,婴儿学习母语是一个自然的社会过程,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而外语学习则涉及到角色转换等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时甚至涉及到个人尊严、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对某外族文化抱有好感、向往其生活方式、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这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学习该文化的语言的因素。相反,对某外族文化抱有轻蔑、仇视或厌恶的态度就很难令人想象持这种态度的人能认真地去学习该文化的语言。如果对某一语言抱有好感,对该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那么对这样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该门外语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索;相反,把外语想象得过难,觉得外语表达法别扭,持这样的态度的学习者必然会对外语学习畏之如虎,学习的效果毫无疑问会受其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的个性也是学生改变对外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热情、活泼、博学多才会对学生和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影响。
反思数学教学 升华教学理念 篇3
关键词:反思;教学理念;升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36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指出了中学教育的精髓所在。面对日益更新的知识浪潮,面对精益求精的现代技术,数学教师应该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结构、课程主线”三个方面的理解和对《课标》将“数学探索、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在各模块教学的渗透中反思,也必须对课堂、知识、教学方式、学生成长等内容进行教学反思,那么,在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教学行为展开反思活动呢?在本文中,我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感悟,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反思所得,获取教学经验和体验情感
近几年,通过江西南京附属中学的“学案式教案”、北京市进行的“双课堂”教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也走近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素质,寻找到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正是由于在教学中践行了专家的教学思路,我们对课堂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我校的“帮带工程”“培优工程” “高效课堂”等的开展与实施。在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尝试活动中,学生在分享中提高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再认识,新教师的稳步快速成长和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平台展示,我也获得了一份教学阅历和人生阅历,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反思所失,寻找差异和完善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失败,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反思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差距的过程。而这些差距有教师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和师生之间的,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差异,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会出现不同;再者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同样的试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程度会不同。
因此,对教学缺憾的反思主要是寻找差距。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观摩、与同行讨论或教学案例学习,横向比较自己的教学活动与他人的差距;同时也可以对自己过去的教学设计与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纵向反思对比,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和失误,真正用更科学的方式方法教会学生受用一生的知识。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们前期的教育败笔,不要出现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
三、反思所疑,驱动研究和改进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和“问难”。因为思起于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课堂如果没有学生的“质疑”;没有教师“问题”的设计,学生就会对教师有太多的依赖而失去目的性。同时我们也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质疑。往往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一劳永逸、循环利用越教越成为机械的熟练工,学生正襟危坐于教室越听越成为迷途的羔羊,学生无疑问,教师无质疑。因此,教者无奈,学者无心,教者受累,学者受罪。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善于通过潜心研究巧设问题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质疑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摆脱学习的困惑和迷茫,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宰者。我想承认错误的方式方法并加以纠正既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也是教师不断成长、成熟、成功的必经之路。
四、反思所难,寻求突破和升华教学
数学《课标》中提出了五个基本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现,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教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教材体系,注重各模块知识的迁移,寻求教学方法的突破,才能通过不断的归纳反思,升华和整合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从理念到行动: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4
从主观上看,教师群体更多地继承了文人的秉性和气质,自我认同度高,容易固步自封,不愿自找“麻烦”。尤其是教龄长的教师,对于轻车熟路的教学不愿改弦更张,不愿创新求变,自然也谈不上有效教学反思。但笔者认为,阻碍教学反思深入推进的根本原因还在教师客观上的“不能”。
一、学习的缺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是“参省”的前提和条件,“参省”是在“博学”基础上的提升。只有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扩大视野,提高认知能力,才能对自己的言行作检讨,进而“参省”。反之,绝无“参省”的可能。教师的教学反思更注重自身的业务进修和能力提升,注重教育理论的指导,应该建立在不断扩大教学视野和不断增强教学能力之上。教师学习的内容庞杂,但重点是教育教学理论。理论学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先进的教学经验和课程改革信息,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确立崭新的教学观念,为教学反思提供理论基础;理论学习还可以为熟悉的教学活动提供豁然开朗的原理阐释和别开生面的工作方式方法,给反思提供新的视角;理论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自身提炼教学经验,升华完善成为独特的教学风格,促使普通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而一线教师最缺乏的就是“源头活水”式的理论学习。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使教师无暇顾及理论学习,务“实”多,务“虚”少。其实“虚”“实”并非泾渭分明,完全应该相辅相成。
1. 强化务虚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能投鼠忌器,担心务虚害实,而应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和保障条件,主动搭建平台,用多种手段激励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如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开展教师读书沙龙等,使学习由“任务”转变成“福利”,甚至是“权利”,激发教师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其从“被迫学”转变成“主动学”。
2. 重视化虚为实
教师理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学实践,因此,理论学习要有“问题”意识,即必须从解决现实教学困惑开始逐步深入,以理论化解教学困难。理论学习不是形式上的学习,而是有的放矢的自我提高。
3. 落实虚实结合
教育教学理论本是从教学实践中提炼而来,一旦再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两者就融为一体了。在学习与教学的关系上,学习是手段,教学是目的,教学又激发学习愿望。《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本意也是强调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是后起之意)。教师学习的源动力和归属都是教学实践,缺失理论学习的经验型教学必然缺少反思,是不完整的教学。
二、角度的机械
教学反思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一通百通,得益匪浅;方法失当,徒劳无功,索然无味。笔者观察,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角度僵化,方法欠当,始终停留在原始的自我认识水平上。矫正教学反思的角度是当务之急。
1. 由课例反思向专题反思转化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指对某一节课或某一个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这也无可非议。但这样的教学反思看重的是“点”,指导意义不明显。由此及彼,连点成面,就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现象作专题式的反思效果更佳。如学生的确难以理解杜甫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内涵,教师就得反思杜甫诗风的形成与其个人气质、人生经历、时代氛围,以及同时代诗人、诗风的关系,进而反思自己教学的策略;再由此反思教学李白诗、苏轼词的策略问题。对同类现象进行全面深刻的比较分析,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类比归纳,在概括教学行为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合理整合,提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策略,这对今后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既鲜明又经济。
对某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也可以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这也是专题反思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学案模式下的概念教学,如何呈现、如何迁移、如何生成等,这种反思有明确的反思主题,既可以联系教学理论又可以回顾教学实践,走整合之路,从宏观着眼,从单一的问题线索入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提炼、概括,并就某一方面的教学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2. 由行为反思向习惯反思转化
对教学工作的部分环节从设计到操作再到效果进行反思,寻找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突破口,这是教学反思最常见的方式,但也仅仅是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工作周而复始,鲜活的教育过程也会变得机械化、程式化。教学行为经过不断反复就形成教学习惯。要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就不能仅就某个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而要就教学习惯进行思考,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将“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教学习惯的教育意义与缺陷,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习惯的联系,彻底扭转不当的教学习惯。如作业布置“一刀切”的习惯就很普遍,能不能分层要求,甚至划出一定的作业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其中道理不言而喻,但限于习惯,教师很难跨出这一步。
3. 由结果反思向过程反思转化
最常见的教学反思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多是宏观反思。教学阶段可长可短,可以是一个或半个学期,也可以是完成某一章节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从教学效果角度进行的。我们提倡过程性反思,即就某一节课,甚至某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展开反思。反思可以在事后,也可以在事中。事中反思更便于教师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行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都说教学是遗憾艺术,但为什么要让教学成为遗憾后再哀叹呢?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找出问题症结求得解决办法,就是要由结果反思向过程反思转变,深入到教学的一个个细微的过程环节,边反思边改进,体现高超的教学智慧和策略。
4. 由问题反思向成绩总结转化
通过教学反思查找并解决存在问题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我们常常忽视对教学优点和教学成绩的总结提升,这会造成优质教学资源的流失。只反思教学的问题和缺点会使教师始终处在压抑失败的心境之中,缺少成功的喜悦和改进尝试的欲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个人教学状态。教学反思要将重点由反思缺点向总结优点转化,教学优点经过总结提炼和升华就是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学名师产生的必备条件。教学反思不纯粹是“挑刺”,它更应该着眼于培植优良的教风,扩大教学优势。
5. 由个体反思向合作反思转化
教学反思以个人为主体,但并不拒绝合作反思。合作反思是教师通过与他人(其他教师、科研人员、管理者、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进行的研讨和反思,常见形式有学科研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合作反思的优势是教师跳出自身的思维和认识苑囿,吸纳他人的见解和实践,扩大认知范围,提升认知能力。
①比较式反思。在比较中反思,就同一教学内容借鉴多位教师的教学处理,就备课设想、施教过程、教学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再选择并提出改进的方法。②观摩式反思。常与同题异构、主题沙龙、课题论证等相结合。教学当事人在与其他教师切磋的过程中,达成新的认识,生成新的教学理念。也可以就某一教学活动请专家诊断,或请其他教师集体会诊,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③互动式反思。通常指教师一改自身的教学习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策略上研究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共同切磋反思,由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
6. 由学院催化向校本研习转化
教学反思所以始终停留在口头上或书面上(交差式的书面教学反思),而不能转变成教师的内在需求,原因还在于教师将教学反思看得太高和看得太神秘。教学反思就是教学“回头看”,就是改进后的提高。因此,它不应该靠专家、学者的鼓吹和催化,而应该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中去。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学反思的最佳途径。在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中,交流教学“法子”、碰撞教学“点子”、形成新的教学“路子”就是教学反思。
三、引导的缺位
教学反思是教学的理念和习惯,是教师的“软任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学反思要因势利导,不能只求形式,不顾实效。有些学校规定,一份教案后面必须附上教学反思,否则被视为不完整或不合要求。谁能肯定教学反思必须落实到纸上?写到纸上的对教学的回顾和评价一定是有效的教学反思吗?作为对教学活动的调整改进策略,它是观念性的,未必是操作性的。以书面文字的形式管理教学反思是粗暴的、无效的,长期实行必然导致教师的反感和抵触,这样的引导不如没有。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反思要有引导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教师反思途径,引导教师将教学反思视作家常便饭。
1. 对话反思
引导教师与同事一起观察教学实践活动,就实际问题进行轻松愉悦的互动讨论,分享成功、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得问题解决的更广泛的途径。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2. 录像反思
观摩录像教学,施教者可以客观审视自我,揣摩自身教学的优缺点。录像反思可以采用微格回放方式,就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便于寻找教学细节,开展反思活动。其他观摩教师发表各自反思意见,帮助寻找厘清问题的思路。让观摩者认真研讨,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3. 争议案例反思
教无定法,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以同题异构的形式开展教学常会有争议。引导教师把握机会,找准争议问题的焦点,寻根探源,在阐释各自想法的基础上,存同求异。
4. 教学机智反思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产生智慧的火花,其特点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成熟教师常有此等感悟。若不及时捕捉,也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引导教师养成“速记”习惯,课后当场就将感悟记录下来,集细微的教学机智便能汇聚成智慧之洋。
现代英语教学理念之反思 篇5
反思之一: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澳洲人、新西兰人、还有一部分南非人、爱尔兰人等等,都以英语为母语。在某些国家里,英语虽不是本国语,但是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甚至竟成为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这些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尼日利亚、肯尼亚、乌干达等等。
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而且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它。在科技界,英语又是国际性语言。
说英语的人遍及五大洲。
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化趋势将在二十一世纪更为凸显。世界已进入中国,中国已走向世界。人类彼此间的交往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如果说当今生活在这个“地球村”大家庭的人们有什么共同语言的话,那么“英语”是理所当然的。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正如不少已经考入大学的学子们所说,他们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百分之七十的精力不是用在自己的专业上而是在外语上。
诚然,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多学一种外国语,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十九世纪德国语文学家,现代高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奠基人洪堡特说过:“学会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中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这话是否说得过头,可以讨论;但语言既是思想的外壳和载体,同时又确有思想模具作用的事实也毋庸置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话题时,我们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涌入中国开办各种各样的外语培训学校,打出各种各样的诱人广告鼓励中国学生到国外去留学,这决不是简单的“培养外语人才”几个字所能解释清楚的。
令人不安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外语教学实践的外语教师对语言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冷漠和无知。这对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贯彻落实,对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的整体水平是极其不利的。
反思之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位大学毕业生到一家公司求职,公司主管问他懂什么语言,他一本正经地回答道,“IknowEnglish,JapaneseandCplusplus”。显然语言的定义在现代网络时代有了变化,它的内涵由于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而扩大了。下面是一封用E-mail在互联网上发送的英文信。
ok
反思理念 篇6
【案例回放】
在一次品德教学观摩活动上,《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的教学打动了在场的观众。整节课在谈话导入之后,主要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父母的辛劳我知道
1. 工作的繁重(约5分钟)
2. 家庭的辛劳:围绕课件“一个妈妈的一天”展开。(约5分钟)
3. 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当父母心情烦闷、情绪低落时,该如何做。(约2分钟)
(二)父母的心思我知道
老师呈现三幅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讲述自己的理解。(7分钟)
(三)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
1. 讲述自己与爸爸妈妈的故事。(3分钟)
2. 老师讲述故事“一个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请学生说出感受。(讲故事6分钟,学生谈感受2分钟)
3.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深沉的父爱。(3分钟)
(四)行动起来让父母高兴
学生各自说说如何行动才能让父母高兴。(2分钟)
整堂课上,老师的情感饱满、语言流畅、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课的最后,老师饱含深情地说,“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是父母用爱托起了我们的生命,用爱温暖着我们。请珍惜这份爱,因为这种爱只有今生,没有来世。”[1]整节课被推向了高潮。可以说,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尤其是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的故事时,在场听课的学生和老师们无不为故事中母亲的隐忍和无私而动容,甚至落泪。然而,当我们从“回归生活”理念的角度来审视这堂课时,却仍旧能够发现它有待改善和发展的空间。
一、捕捉生活的时代性
生活世界既是整体的,更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儿童所处的生活世界也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在落实“回归生活”这一理念时,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否则就会导致虚伪道德观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滋生,从而使德育的成效大打折扣,甚至还会起到反效果。
例如,以《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为例,教师们常常會不自觉地承袭这样两种传统看法:第一,世上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老师就会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反例,只一味地渲染家庭生活的幸福美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种种社会因素而导致父母重视物质利益胜过孩子的案例,生活中并不少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告诉我们:“‘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下无数谎言中的No.1。”[2]如果我们继续忽视甚至否定这种真实生活,它不仅会无意中伤害那些身处不幸中的弱小心灵,更会在无意中滋生出道德的虚伪性。第二,母亲永远是忍耐、牺牲和忘我的,而父亲则是严厉、沉默寡言的。在《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节课中,无论是案例“妈妈的一天”还是故事“一个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都是如此。然而,当今的事实是,既有工作至上而忽略孩子感受的母亲,也有家庭至上,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父亲;既有望子成龙,不惜牺牲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陪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的父亲,也有对孩子不管不顾、放任自流的母亲;既有严格严厉的母亲,也会有温和宽厚的父亲……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亲远比传统观念中的形象要丰富而复杂得多。因此,我们需要及时捕捉生活的时代性,更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抛弃旧有的观念,从而建构起更加多彩与多元的课堂教学。例如,《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的教学,不仅需要呈现模范的父母形象,也不能回避那种不太合格的父母形象,从而指导学生学习包容和理解,进而明白做合格的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道理。
二、把握生活的个体性
生活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那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存在。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我们不能为了教育教学的方便而只看到生活的共性,却忽略那真正富有教育价值的个性化生活。
例如,在执教《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节课前,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基础做了如下分析:“由于现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接受他人的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他们习惯于接受父母的爱,却从不知父母所受的苦,更不思回报父母的情。”[3]然而,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多数孩子都懂得父母亲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许多,因为在“父母的辛劳我知道”这个教学环节中,很多孩子都能用“劳累”“辛苦”“废寝忘食”等词来形容自己父母的辛劳程度。现实生活中,孩子对父母们一声声甜甜的呼叫、一个个灿烂的微笑、一次次热情的拥抱、一点点关心与问候……难道不是他们表达对父母爱的方式吗?或许,我们的孩子并不像老师们所预想的那样,只会接受父母的爱却不懂得爱父母。深入反思,我们便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各自表达对父母之爱的方式,我们的教师若能以此来正面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他们应该会做得更好。此外,由于孩子常常习惯于站在自己家庭的角度来看待父母,没有对比也就难以体会到父母亲对自己的那份深沉的爱。倘若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到那些缺少父母家人关爱的孩子,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留守的孩子,家庭遭受意外灾害的孩子;倘若我们课前能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一份调查:调查在自己出生前后,父母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可以从休闲、娱乐时间的变化或者金钱的支出等方面做统计,或者观察、了解与父母同龄的丁克家庭夫妇的生活,看看有了自己以后,父母在时间、精力、金钱等方面,为自己投入与付出了多少……通过这样的引导和比较,孩子们也许会对父母的爱体会更加深刻,感恩之情更加强烈。
由此可见,由于儿童的生活具有个性化,因而我们的教师需要在课前做更加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惟有如此,才能做到更加准确地回归儿童真正的生活世界。
三、发掘生活的可教性
“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意思是说,儿童的生活实际上是具有可教性的。换言之,源自儿童真实生活世界的素材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品德教学的宝贵资源。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受篇幅及其他条件所限,编写的教材往往只能是以点带面地涉及一些教育主题。例如,《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篇课文中,主要呈现了普通家庭生活中的两个常见情境:情景之一是孩子主动下厨做了饭菜,自己感觉没有妈妈做的可口,却赢得了父母的夸奖,因而内心疑惑;情境之二,爸爸恼怒地责备迟归的女儿。这样的内容仅仅是一个切入的话题或范例,它主要在于启发教师们能够寻找到与课堂中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来展开教学。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教师以教材提供的两个情境为主要范例,花费了较多的时间(约7分钟)让学生讨论,而让同学们补充交流自己家庭故事的时间却太少,仅有三分钟。这样的时间分配,显然难以让那些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问题与困惑呈现,更谈不上对这些问题与困惑进行积极引领与指导。如此一来,“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目标也就难以在这节课中得到落实。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跳出“教教材”的教学传统桎梏,积极深入儿童的生活世界,去尽力发掘那些具有可教性的生活事件或生活情境,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生活,实现有效的“回归生活”。
四、升华生活的价值性
生活的教育价值性毋庸置疑。然而,真正高效的品德教学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发掘一般的生活,还需努力通过进一步的反思、追问和引导来升华其价值。
例如,由于典型的生活故事能够让儿童通过感受他人的生活世界,进而反观自身和自省,由此逐渐理解人与人交往中的情境和责任,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因而在执教《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老师也选用了 “母亲一生中的八个谎言”这个故事,以体现生活的价值。如前所述,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时,在座师生无不被感动。然而,是否这样一种被感动就意味着在场学生都能理解到故事中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呢?如果孩子们不能信服、不能理解、不能认同这位母亲的做法呢?如果孩子们仅仅只是课上感动了一下,却认为这位母亲的存在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呢?那么,这样一种间接的生活其价值性则自然会流失不少,而且也难以达至引领和提升学生生活价值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够再深入地挖掘一下,这样的生活故事其价值性则会大大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在动情讲完故事后,接着引导学生们围绕这个故事进一步讨论:这个故事,可能是真实的吗?如果是真实的,这位母亲的“八个谎言”,每一个都算得上是“谎言”吗?根据什么认定这位母亲的话一定就是谎言呢?在这个故事里,母亲为了孩子们所做的种种奉献与牺牲,大家能懂得的是哪些?在你的生活中,你的母亲有没有做过一些让你感动的事情?……通过这样的讨论,就会引领学生超越生活故事的本身,回归自己的生活世界,进一步深刻体会自己的父母家人对自己的爱,而生活的价值性也就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生活世界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它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内涵个体性。我们的品德教学就需要回归到这样的生活世界之中。实际上,生活世界本身就是品德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我们需要重视生活的可教性,通过创生出更多有效的课程教学资源,进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当然,生活世界始终都面向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品德教学不能止步于回归一般的生活,还需要展开大胆的想象,努力去升华生活的价值,最终提升学生的生活。“路漫漫其修远兮”,践行“回归生活”理念的征途还有待我们去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3]魏红.2011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教学案例集[M].2011.272,270.
[2]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300-301.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 100081)
关于教育管理理念的反思 篇7
关键词:教育管理,绩效考核,教育去行政化
一、以学生为本的反思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 有一句流行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然而, 这句口号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做法和理解。有的管理者认为, 这句口号就是要求教育管理者, 应当把学生的需求和家长的需求放在首位。特别是现在的很多学校, 设立了家长协会, 对于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可现实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我们正视。
第一, 即使是成年的家长也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更何况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贪玩, 短时的快乐, 鸵鸟一般的盲目, 不用多少付出, 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是他们的目标。当问及究竟什么是快乐时, 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上来。对于家长来说, 有的按照自己的先进理念, 认为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很重要, 要求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有的家长认为除了孩子学习成绩之外, 什么都可以商量。总而言之,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 对于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么, 应该是什么, 还是有一定的偏差的。对于这些本来具有偏差的需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管理中是否一定要做到有求必应呢?是否需要进行适当地引导呢?
第二, 我们的教育管理政策导向上, 基本上是鼓励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以鼓励为主, 尽量少用或者不用批评。可是这样的管理方式导致的是, 学生活跃是活跃了, 个性也是有了, 但是基本的行为规范, 基本的礼貌谦让, 可能消失了。当学习上碰到困难和挫折, 或者取得不理想的成绩时, 学生基本的羞耻感都消失了。这样, 哪里还能培养意志坚韧, 努力拼搏的精神?
第三, 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始终是社会关注的一件重要大事。但需要追问的是, 学生的负担减下来之后, 多出来的时间他们该做什么?笔者曾尝试要求不布置家庭作业。可是才持续两周, 就有家长提意见, 家庭作业还是要的。理由是两个:一个是别的学校都有家庭作业, 我们学校不布置家庭作业, 成绩要赶不上别的学校。二是没有了家庭作业之后, 孩子回家不是看电视, 就是玩游戏, 实在非常难管。总之, 减负只是需要减去不必要的负担, 对于必要的负担, 学生其实还是需要的。根据日本学者藤田英典的研究, 说是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 也存在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也想到各种各样的减负方式, 可是,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 学生因为减负而多出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 绝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了看电视, 减负的效果是达到了, 可是结果并不令人满意[1]。
二、绩效管理的反思
现在有很多中小学, 为了博人眼球, 提出绩效管理的新理念, 将项目管理作为重要的手段。具体的措施如下:一是制造项目, 把平时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都整合成为绩效的指标;二是采用量化管理, 把教师参加几次教研活动和学生谈几次话都作为量化的指标;三把考核的绩效化, 把项目的等级和层次赋予不同的权重, 使得一线教师忙于应付填写各类考核表格, 疲于奔命, 穷于应付。在教育的绩效考核中, 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深思:第一, 是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量化和指标化。教学活动具有长时性、模糊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所谓长时性, 指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显现出来的;所谓模糊性, 指的是教学的自变量和应变量不是简单地对应关系;所谓综合性, 教学的结果更多的是多个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在绩效考核上, 并非所有的教学因子可以清晰地用绩效指标展示出来的。第二, 为了考核简单, 在中小学管理中, 经常要求教师填写各类考核的文件和问卷。使得一线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来填写表格材料。甚至于出现, 做得好不如填得好的现象出现。从而助长了华而不实, 注重材料修饰的不良风气。第三, 由于绩效考核的导向性, 致使教师对于没有绩效, 或者在绩效考核中权重不高, 却非常重要的工作不怎么重视。一般的学校教学考核中, 往往比较注重那些具有创新性质的教改和科研项目。使得教师们拼命改头换面地进行创新性的课程和教学改革, 而对于教学的常规管理, 常常因为考核指标权重不高, 而不怎么重视。试想, 无论多么理想和完美的课改和教学创新都得建立在教学常规的有效管理之上。
三、教育去行政化的反思
现在将教育的病理归结为行政化, 教育去行政化的呼声十分强烈。的确教育行政化导致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使命发生了异化。在中小学主要表现为, 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日益向行政领导集中, 一线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的自主性受到侵害。于是, 有的学者提出, 教育去行政化的命题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改革的现实。可是, 在当前的中小学, 一些去行政化的措施, 不符合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状况。例如, 有的学校为了教育去行政化, 学校的一些行政事务, 成了无私奉献, 广大教师没有从事的积极性;例如, 有的中小学为了去行政化取得绩效, 竭力压缩行政人员, 致使行政人员往往是一个顶两个, 甚至一个顶几个, 任务复杂而繁重, 苦不堪言;再例如, 由于受繁复的申报程序影响, 教师们从事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资金报销困难, 挫伤了一些教师的积极性。那么, 这些问题的病理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认识不清晰。
第一, 教育需不需要行政?这其实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 教育当然需要行政支持。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去行政化, 指的是将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中无需行政化的事情也开始行政化。比如, 我们的优秀教师评比, 我们的教师培训机会, 应该是基于公平、透明和科学的原则来进行, 而不能因为行政领导要多多照顾, 优先攫取这些机会。第二, 当前教育行政管理不够规范。按照韦伯所说的科层制原则, 行政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 权力和职责要相对应, 并且清晰;行政人员要有基本的专业素质;要按照制度, 依法行政, 不能掺合个人的私人感情[2]。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我们的中小学很多其实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们的管理者出事情常常是因为掺合了个人的感情, 不能依法行政所导致的。第三, 教育行政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实践中发现, 我们的一些政府领导, 中小学领导, 常常置学生的发展不顾, 为自己的政绩服务。有的政府领导要举办相应活动, 常常要求中小学生参加, 严重干扰了学校应有的正常教学秩序;还有的领导, 为了拿出“政绩”, 不停地举行各种竞赛和活动, 使学生成为地区的竞赛机器。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教育行政领导没有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客观规律所导致的, 需要我们进一步引导和加强。第四, 对僵硬行政化的反思。有的人引用科层制的僵化的时候, 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个案例:某一个小偷偷了东西, 刚好被警察发现了, 警察去追小偷, 可是将要追到的时候, 警察却放弃了, 原因是下班时间到了。从现实而言, 科层制确实可能与教学活动的长时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相冲突。
四、关于师德考核的反思
教育官员和教师失德的现象屡屡在报纸和网络上曝光, 给教师职业蒙上了道德的阴影。教育管理部门也以此为鉴, 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道德的管理与考核, 有的学校甚至推出了师德一票否决制, 教师如果道德上有什么污点或者道德问题, 在晋升上实行一票否决。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提出, 没有无教学的教育, 意思是说, 任何教学活动中, 都包含了道德教育。[3]在我国传统中, 也有“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说法。说明我们认为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现实中, 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要思考。
一是教师道德是否低下。根据我们的工作实际, 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还是兢兢业业, 认认真真, 任劳任怨, 为了学生的发展无私奉献的。的确有个别教师的道德有问题, 但比例应该是非常低的。相较于其他行业, 教师的道德还是相对比较高尚的。相反, 媒体对个别品德低下教师的报道宣传, 也不够客观, 有把教师妖魔化的倾向, 这是需要我们加以警惕的。二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也是人, 也有家庭, 也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他们有权利享受基本的社会福利, 得到基本的尊重。我们不能苛责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如红烛一般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如春蚕一样, 牺牲了自己, 吐出了美丽纯白的丝。对于学生只讲奉献, 不谈私利, 这既不符合社会现实, 也是对教师基本权益的侵犯。三是师德末位淘汰。教师道德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但师德末位淘汰面临的问题是:到底哪些师德可以把教师淘汰?教师迟到几次, 教师没有认真备课, 教师开会提出反对意见, 算是师德问题吗?假如把这些列为师德问题, 是不是有师德扩大化的嫌疑?教师师德末位淘汰, 那么对于学校领导呢, 要不要进行末位淘汰, 要不要进行师德考核。我们认为, 师德末位淘汰的考核指标应该是那些对于教学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失德行为, 对于这样的教师, 我们要永不叙用。四是师德考核谁说了算。教师是一项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拥有一定道德的人才能够从事的职业。师德评判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 要切实地维护教师的权益,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对于师德的评判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专业人员来从事。
以上是对现有的以生为本、绩效管理、教育去行政化和师德考核四个管理理念进行了反思。总之, 我们认为教育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本, 但不是简单满足学生的即时需要, 不是单纯鼓励学生, 不是简单地减轻学生负担;绩效考核有其必要性, 但要注意教学活动的特征, 不能简单化, 需要注重常规管理;教育管理有去行政化的必要, 但不等于不要行政, 要注重依法行政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师德考核中, 不能对教师道德无限拔高, 师德末位淘汰的指标要谨慎选择, 师德考核要注意专业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日]藤田英典.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M].张琼华, 等,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35.
[2]王春娟.科层制的涵义以及结构特征分析[J].学术交流, 2006, (5) :28.
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语法教学反思 篇8
一、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
显然满堂灌已经不合时宜了。我们要让学生去感受语言,在逐步的语言学习中去体会到一些东西,从而使语法方面的知识得到不断地提升。其实,这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去忽视语法的教学,而只是要求我们教师变通一下教学方法,将语言学习从多方面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到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地表达。比如,在学习比较级时,我们可以叫三个高矮不一的同学上讲台,让他们按照高矮次序或者打乱次序站成一排。然后教师可以指着他们问:
T:who are they?
S:They are…
T:Who is taller?
S:The second one is taller.
T:Who is the tallest of all?
S:The first one is the tallest of all.
这种做法可以多做几次,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上台来表演,也可以让学生运用一些生活中的其他物品来进行一个对比,再把这些学生得到的带比较级的句子板书在黑板上,加深他们对该句型的印象。最后,教师再通过一些实例,通过反复的大量的练习,学生就会对比较级产生一个较深的了解。
二、尽量用简单一些的词语来讲语法,切勿用太过专业的词语
大多数教师在讲解语法时,常常会用一些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词汇,或者会用一些比较难懂的复杂的语句来分析语法,这样不但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些东西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想不透的话,试问他们又怎么听得下去呢?当然,语法本身含有的概念都是较抽象的、难懂的,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去化解它,让它变得简单、有趣、易懂起来。因此,我们有时要多和学生互动,尽量使用一些简单的容易明白的语言,并多问问学生的意见,或是多上网查询一些好的方法来普及给学生,因为总有一种是适合他们的,让他们豁然开朗。
三、多用简化的东西来教学
例句要尽量用简单明了的,切忌拖沓冗长,这样学生记住这些语法知识就会容易些。我们可以一边讲解语法,一边给学生举大量的例子,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从而让他们学会语法的用处。但是我们发现要把语法记牢是不容易的,这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句子、比较简单的句子甚至是小篇幅的文章来帮助学生。我们以there be句型为例:
There is a tree in front of my house.
There are two birds on the tree.(单复数)
There is some rice in the bowl.(不可数名词)
There are some pears on the tree.(可数名词的复数)
There was a girl by the window this morning.(过去式,单数)
Thereweresomeflowersinthegardenlastyear.(过去式,复数)
There is a pen and two books on the desk.(主谓一致,跟第一个名词的单复数有关)
There are some pencils and a book in the table.
四、让学生通过背诵短文来掌握语法
语言并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单词,而是一串串句子。学生要想成为语言学习的运用者,简单掌握几个单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学会使用句子,但每个句子基本上都是需要用语法来串联的。因此,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好的文章中学句子,通过句子来感知语法,那样他们记住该语法就会得心应手了。高中课本当中每个单元都会涉及到语法的编排,如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课文“安妮的日记”中就含有许多语法项目在内。它里面讲到了一些词组的用法、情态动词的用法、时态等。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不必纯粹去灌输这些语法理念,可以让学生们自己主动起来。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时间去先背诵这篇短文,其效果应该比机械地讲解整个语法结构效果要好得多。
五、可以通过唱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等学习语法
英文歌曲或是电影中的句子较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能够更快、更行之有效地记住这些比较地道的语法。同时,还可以调剂一下学生的学习生活。例如,在讲解虚拟语气if、would rather用法这一语法点时,我们可以采用《El Condor Pasa(if I could)》(老鹰之歌)中的句子:I would rather be a sparrow than a snail.Yes I would.If I could,I surely would.I would rather be a hammer than a nail.Yes,I would,If I could,I surely would(我宁可是只麻雀,也不愿做一只蜗牛。没错,如果可以,我肯定会这样选择。我宁可是只铁锤,也不愿是根铁钉。没错,如果真的可以,我会这样选择。)又如,在教wonder这个词时可以采用《lemon tree》中的歌词:I wonder how,I wonder why.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这些语法知识,而且同时还记住了一些经典的句子,那样以后就可以更好地去运用它们了,可谓一举两得。
六、要多做关于语法的练习
只有多做了,才能从中有所体会。但是我们也不能光做单纯的语法方面的练习,因为单纯的语法方面的练习很难把语言知识转化为己用。语言的学习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含了听、说、读、写等多方位、多层次的运用。如It must have rained last night,did not it?仅仅这一个句子里头就包罗万象,涵盖了it作代词时可以特指天气。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拓展下it的一些其他的用法,如it还可以指代距离等。我们还发现这个句子里还讲到了情态动词的用法,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来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一些情态动词,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地拓展情态动词表推测的用法。另外,就是它还涉及到了反义疑问句,我们这时可以板书一些学过的简单的句子,让学生上台写出这些句子的反义疑问句,这样就将时态给串联起来了。反正我们一定记住要先做一些单纯的语法练习,然后再慢慢地过渡到一些综合性的语法练习上。单纯的语法练习是综合性练习的基础,学生做了综合性练习后才能得到整体的提高。我们重在要把两种练习形式结合起来,让他们互相补充、交替运用,但还是应多以综合性的练习为主。
七、结束语
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去分析、去总结、去探索、去借鉴别人好的方法,就一定可以找到提高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效率的大门,让学生学得好,学得轻松。
摘要:文章从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尽量用简单一些的词语来讲语法,切勿用太过专业的词语;多用简化的东西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背诵短文来掌握语法;可以通过唱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等学习语法;要多做关于语法的练习六方面进行研究,对英语语法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而让学生学得好,学得轻松。
反思理念 篇9
1. 校本课程对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研究。
2. 在国家课程领域内, 基于学科, 即依照学科知识呈现的顺序, 学科能力和方法的
发展点与逻辑, 在国家课程之外进行有效地拓展来开发课程, 这样能服务于实际的教学, 这样的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是否就是校本课程?
3.“自下而上”归纳式形成校本课程的研发方式与“自上而下”任务驱动下研发校本课程的方式有什么优点和不足?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
4.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 如何兼顾好素质教育与高考关系?
5. 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6. 如何在实施中处理好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7.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问题研究。
8.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9. 进行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主要方式就是学分认定, 其学习量可以通过考勤给与评价, 以纸笔表现的考试也能常规操作, 但活动类、体验类课程的学习成效如何评价?
其作业能否替代?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如何评定?是否所有的校本课程都必须有学业成绩的考试?学分认定涵盖多少纬度才富有成效?
反思理念 篇10
近10年的校长生涯, 制定了约100个制度, 得到这么多教职工的拥护, 让我惊异。在这制度制定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让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发挥宣传解释的作用, 更主要的让教职工去思考, 新制度就是在一个教师的建议下拟订的。这激发了教师们的热情, 所以我想, 能否在我们校长的理念和教职工的理解、认同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 是学校每个制度出台的前提。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 是我们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每个校长在常规管理中都会遇到许多头痛的问题。如:自行车排放问题、卫生问题、花草的爱护问题、食堂的秩序问题等等。检查稍松懈, 问题便会涌现。我们从上学期尝试利用学代会,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让学生们去找出学校管理中的问题, 同学们自身上的问题, 民主讨论找出最亟须解决的问题, 再引导孩子们都去寻找解决方案, 评选出最佳方案去实施。学校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引导师生构建自己喜爱的学校生活模式
这不仅能增强教师的工作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更能开发教师、开发学生, 从而开发了学校。
学校十项基本工作的开发与实施, 明显地在改变着我们分管的领导, 改变着参与的教师, 改变了许多学生, 肯定也在改变我们的学校。主管德育的领导发现学校橱窗文化不需要自己一个人去办了, 只要认真对比选哪几个好的方案, 因为分管的领导和老师, 争着要评比展示的平台。短短5个星期, 两年来没多少变化的橱窗文化焕然一新了。领导上网不再只是看新闻、聊天, 更多地在搜索着分管的那一块内容的更新;分管教师在积累经验、积累材料;学生们不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 而是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进来。学校的电子显示屏文化在不断丰富, 其中不少内容是学生的建议。
重新审视法规赋予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纲要》说, 校长拥有相应的办学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等。但如何使用好这些权力, 应是校长经常要思考的课题。我们应看到凭自己和其他领导的知识和经验, 感性和理性决策的局限性, 应看到凭个人威望和经验指挥的局限性, 应看到人事管理中无法避免的感情因素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了解的局限性, 还必须看到支配财权的透明度的高低和支配的艺术水平给学校管理带来的不同影响。
我们应该努力让校长权力受到师生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影响: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如何做?多听听师生们的意见, 这将有利于我们的办学自主权发挥更大的效益。
校长负责制的不断完善, 需要融入更多的校本管理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民主;轻松;情感体验;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48-01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主动积极地感受音乐美、感知音乐美、发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并形成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学生在充分体验蕴含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业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音乐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学理念的更新,音乐教师也面临着在新的教学理念下音乐教学该怎样进行,怎样塑造全新的音乐课堂,了解学生心目中的理想音乐课堂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音乐教师去深思、探讨。
回顾我们应试教育的音乐课堂教育,教师在上歌曲教学课上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音乐审美少,教师机械灌输多,教师的表现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枯燥无味的多,轻松愉快的少。从而使教师由主导变成主体,学生由主体被排挤为被动的客体,久而久之,学生因不会学产生了厌学,教师也因教不会而厌教,所以常常听到一些音乐教师发出的感叹:不知如何上好音乐课。那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如何去改变自己的教学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课堂
教学的民主化,既是新课程人文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形成师生宽松、和谐的理论关系和健康而亲密的情感关系的前提。在初中教学中,我教到《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课前要求学生收集这首歌曲的有关资料,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发言,由学生先感受这首歌曲,然后学这首歌曲,学生学得很快。学完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设计,然后上台表演,整节课是那么的活跃、融洽。在课堂中同学们大胆的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们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与合作精神。同学们都说这节课过得真快,我也感受到教的很轻松。
二、以情动人创设意境的教学课堂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实践过程离开了情感,音乐的音响就成了枯树一枝,只能具备纯物理属性。音乐课堂教学离开了师生共同感情的积极参与,教学的审美理念与价值就不存在了。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我在教室里张贴一些有关《二泉映月》的图片,还有阿炳的人生的经历,让同学们更多的有关知识。然后同学们从委婉连绵的高调中感受到作曲者倾诉不尽的心酸和不幸。随着音乐的逐层推进,情绪不断高涨,ff力度强奏,表现了积极压在阿炳心头的愤慨情绪和对旧社会的控诉,这真挚的乐声感动着所有学生。如教唱《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我要求学生用平稳、抒情的声调演唱第一乐段表达了歌曲的深沉意境。第二乐段且用激动、激情的声调唱出对女大学生高尚品的赞颂,对她的离去感到悲伤。通过演唱方法的变化对比,使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得到情感的体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先有音乐之情,才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心去触摸音乐,用情去体验音乐,最后实现以音乐之情感染人、塑造人。
三、开展师生互动活动让音乐课堂活起来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本质就是交往互动,没有师生互动,教学就等于没有发生,即使发生也是形势而没有实际意义。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才能实现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开展师生互动的活动,在教《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我跟学生一起打拍子,进行节奏训练,我演唱歌词,学生打拍子为我伴奏,我们一起感受音乐,共同分析歌曲,共同讨论,使同学们在互动中加深对歌曲的认识与理解。又如在进行乐器的训练中,我吹竖笛,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我伴奏,通过这种互动的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感情体验与观察丰富的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在音乐教学中对每个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对于一首歌如何去演唱等,都要通过师生有效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使之更深刻、更明确、更形象、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的互动活动让整个音乐课堂活起来啦!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音乐课不是只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歌曲表演、视唱练耳等音乐活动,而是采用适宜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诸如演唱、演奏及体态律动的音乐活动和游戏,营造民主、轻松、活泼、互动等课堂气氛,让学生享受快乐的音乐课。通过全新音乐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欣赏到祖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从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学生在音乐的交流与合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尊重他人,具有高尚品德,有健康人文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和研究,借鉴一些成功经验,构建现代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使音乐课堂教学迈上科学化、民族化的新天地。
反思理念 篇12
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分组合作时,有的学生表现积极、亲力亲为,但也有个别学生把自己当成局外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并加以改进,从而更好地践行美术教育理念,让师生共同受益。
误区一:在一些调研课、观摩课、探究课和评比课中,教师片面追求课堂表面上的民主、平等、热烈的氛围, 只要涉及学生学习活动的环节,一味地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反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民主、平等、热烈的学习氛围本无可厚非, 但这种氛围不应当是教师刻意制造出来的,而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 因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形成的, 是一种投入的、忘我的合作学习行为的体现。
上面这个误区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不仅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更糟糕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 毫无意义的小组合作行为会使一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逐渐降温,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是作为美术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
【对策】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能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活跃课堂气氛而滥用。因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不相同,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
例如,《历史的画卷———外国宗教、历史画》一课中有一些表现惨烈的屠杀场面的作品,如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德拉克洛瓦的《 希奥岛的屠杀》等,这些作品给学生的视觉震撼自不必说,课堂气氛应当是相当凝重的,如果采用热闹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就会与凝重的氛围格格不入。
其次,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核心和灵魂, 课堂上的一切教学环节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凡是与达成教学目标无关的活动,都要果断摈弃,这有助于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实现课堂的高效。
误区二: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忙的忙、闲的闲。
【反思】
该误区表明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小组合作学习,自然也就不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上述做法显然没有顾及全体学生,与“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相悖。
作为教师, 我们无法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美术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取得非凡的成就,但我们必须坚信他们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兼顾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 要引导他们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对策】
教师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组织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 所进行的分工明确的互助性学习。每一名成员都必须明确自己是本小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都在小组中承担着一定的任务,要根据所分配到的任务,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了解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组织方式后, 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是课前通过多种渠道, 充分了解班上每一位学生基本的学习情况, 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组。例如,“一二四”学习小组的建立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教师可以根据全班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一二四”学习小组,其中,“一”为本组的大组长,“二”为本组的两个小组长,“四”为本组的四名成员,这样的分组既能体现人人参与的原则, 又能体现合作精神、友爱精神和全局意识。分配学习任务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美术专长, 合理分配,尽量避免“完全由个别学生主导”这一情况的出现, 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事可做, 并在完成任务后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
二是在小组之间要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竞争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小组间的竞争最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而激励机制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误区三:有的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将自己当作局外人,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闻不问,只是站在讲台前或在学生之间游走,不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答疑和辅导。
【反思】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仍然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对策】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离不开教师的辅导,教师必须游走在小组之间,俯下身子聆听学生的心声, 与学生共同探讨小组合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弥补讲解时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 这样的做法还能有效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一步培养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对美术学习更加有兴趣、更加充满自信,从而使得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反思理念】推荐阅读:
教学理念反思05-29
[英语]现代英语教学理念之反思10-21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05-08
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反思07-03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做好高中英语教学反思08-27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及困惑07-13
对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发展学教育理念的反思07-01
企业文化理念设计(企业文化,理念,设计)08-03
管理理念和办园理念汇报演讲稿11-15
运行理念07-16